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乡镇环境治理8篇

时间:2024-03-18 18:27: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镇环境治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镇环境治理

篇1

乡镇

二、考核内容

1、工作机制。

2、基础设施建设。

3、市容环境管理。

4、规划编制与管理。

三、考核细则

(一)工作机制(12分)

1、领导机构。将环境集中整治和日常卫生保洁工作列入乡镇全年工作目标,各乡镇要建立主要领导总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工作目标清晰、责任明确。(4分)

考核方法:查阅相关文件、资料,未做到一项扣1分。

2、组织机构。各乡镇要成立专职城管队伍并配备保洁和绿化管理人员,做到有组织、有经费。(4分)

考核方法:未配备专职队伍的扣2分,没有专项经费的不得分。

3、工作制度。各乡镇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到挂图上墙,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有记录。(4分)

考核方法:每缺一项扣1分。

(二)基础设施建设(30分)

1、镇区道路网络合理,功能明确,符合人流和交通需要,有明确的道路、地名标志。(3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没有道路地名标志的扣1分。

2、镇区道路铺装率中心镇达90%以上,一般乡镇80%以上。(3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每少5个百分点扣1分,多5个百分点加1分,加分不超过2分。

3、主街道路牙石、人行道板铺设符合规范,车辆停放线布置合理、清晰。(3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发现一处不规范、不合理扣0.5分。

4、镇区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和集中居住区铺设排水设施,管网布置合理,排水畅通。(3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发现一处不规范、不合理扣1分。

5、镇区内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及其他各类专业市场布局合理,规模适宜。(4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市场布局不合理扣0.5分。

6、中心镇镇区配置垃圾桶100只,果皮箱60只;一般乡镇配置垃圾桶80只,果皮箱50只。(4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每少10只扣1分,多10只加0.5分,加分不超过2分。

7、完成镇区垃圾中转站选址定点工作。(3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没有选址意见书不得分,已完成建设加1分。

8、中心镇镇区建有三类以上公厕3座,一般乡镇镇区建有三类以上公厕2座。(4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每少1座扣1.5分,多建1座加1分,加分不超过2分。

9、镇区主要道路、河道两侧及房前屋后绿化良好,各类绿地布局合理,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3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每少3个百分点扣1分。

(三)市容环境管理(50分)

1、环境卫生

(1)乡镇驻地出入口有形象,达到美化、亮化、绿化。无乱堆乱放的建筑材料、垃圾、粪堆、秸杆等杂物。(5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发现一处扣0.2分。

(2)乡镇驻地主次干道市容整洁,无“七乱”(乱搭建、乱吊挂、乱张贴、乱涂写、乱设摊、乱堆、乱放)及占道经营现象,店面招牌规范整洁。(5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发现一处扣0.2分。

(3)主次干道路面硬化,平整无坑洼,排水畅通,无污水横溢;两侧无乱堆乱放的垃圾、粪堆、秸杆等杂物;无卫生死角。(5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2分。

(4)垃圾容器密闭、清洁、美观,垃圾入箱、密闭运输、日产日清,垃圾容器四周硬化,无污水横溢,基本无蝇、无蛆、无臭味。(4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3分。

(5)公厕有专人管理,清洁卫生,无臭味、无蝇蛆、无尿垢。蓄粪池有盖,粪便不满溢。(4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5分。

(6)农贸市场做到统一集中管理,分类设摊经营,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市场内及周边环境整治,无乱堆乱放,场散场清,垃圾及时处理。无乱停车、乱设摊、乱张贴、乱涂写。(4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7)积极探索生活垃圾“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理”模式,农村、镇区生活垃圾实行一体化处理。(3分)

考核方法:查看资料,酌情扣分。

2、市容秩序

(1)重点规范主干道路两侧、超市、集贸市场自行车停放秩序,道路交通秩序,农村班车客运秩序,机动车临时停放秩序;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识。(5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未划线停放一处扣0.2分;未设停车场扣0.5分。

(2)按照《县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暂行办法》(政发〔〕213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行卫生责任区管理。(2分)

考核方法:查看资料,未推行不得分。

3、美化亮化绿化

(1)乡镇驻地无残墙断壁,陈旧建筑物立面打底刷白出新,到顶到位。(5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没粉刷扣2分,效果不明显每处扣1分。

(2)主干道路灯设置率达100%,亮灯率达95%。(4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查阅资料,每少5个百分点扣1分。

(3)绿化管养到位,绿化带内无杂草、死株、残缺、种菜等现象,按规定栽植,定期养护,做到见缝插绿(4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绿化带内有一处不符合要求扣0.1分。

(四)规划编制与管理(8分)

1、完成镇区总体规划编制并及时组织修编,并按法定程序审批。(2分)

考核方法:看文本,查资料。有总体规划并按法定程序审批的加1分,没按法定程序审批的扣0.5分,没有完成的不得分。

2、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并按法定程序审批。(3分)

考核方法:看文本,查资料。按法定程序审批的加1分,没按法定程序审批的扣0.5分,没完成的不得分,重点地段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加2分。

3、各类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并严格执行“一书三证”制度。(3分)

考核方法:看现场,抽查建设项目,查阅资料。未按规划实施的项目每发现一次扣1分,严重违反规划的不得分。

篇2

关键词 乡镇企业;环境治理;探析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150-02

乡镇企业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因其多为粗放型生产并且往往规模小且分散,污染严重,给环境治理带来很多困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影响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加强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研究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对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乡镇企业发展中衍生的环境治理问题

现在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以是经济实力,环境发展也是作为一种竞争要素参于其中,所以不能忽视环境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致环境和资源于不顾,盲目上项目、搞建设,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和社会效益,造成污染源呈点多面广的局面。另外,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是乡镇企业主要模式,技术水平低,工艺设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大量排放“三废”等污染物。尤其许多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技术水平低的乡镇企业,实现经济增长主要靠拼资源、设备和人力,缺乏治理污染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乡村河道,已严重影响到村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同时,我国广大农村分散切规模小、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弱化了对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情况的监管,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可行性不高。另外,许多乡镇环保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施等不能满足要求,直接监控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收效甚微。所以,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是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而广大农产品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这就要求在我们取得明显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环境保护效益。

2 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对策

党的十报告提出,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由此可见,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面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继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按不同的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这样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才能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效益。

1) 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环评审批中必须实行“五个一律不批”和严把“四关”,在进行土地利用、区域开发、工业园区、能源、水利、交通、城建、旅游、资源利用等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必须把规划环评的审查意见作为规划审批的重要依据,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噪声、放射源、土壤、畜禽养殖、生活垃圾处理等一系列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坚持环境准入条件。 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允许类项目,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对淘汰类项目一律不得引进、转移、生产、销售和使用。按照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范建设行为,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严格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审核建设项目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网络等媒体宣传国家、省、市有关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推动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分工,对于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由环保部门提出企业名单,限期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对自愿参加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引导并推荐中介机构组织实施。树立和宣传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典型,以点带面,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清洁生产给企业给社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更多的企业自觉参与到清洁生产中来;

3)规划区域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做到增产不增污,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平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科学规划乡村发展布局,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项目、工艺、设备。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

4)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督促企业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和水平。坚持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加强现场监督执法力度,督促企业加快技改,运用经济杠杆来促进排污单位治理污染。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污染的违法排污企业,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立案查处;

5)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约束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要组织专家对制定重要开发规划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企业要按照公开、平等、广泛、便利的原则,采取专家咨询、媒体公告、问卷调查、座谈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有关实施项目建设的意见。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利用农村有线广播、农村技校等条件,向广大农民宣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的思想,增强他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鼓励他们参与环保决策,确保对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聘请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实施重大环境情况通报、环境质量通报和水质报告制度,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参考文献

[1]苏平平.乡域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王龙生.农村工业污染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环境治理;乡镇环境治理

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到“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涉及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改革有一点很明确,不仅是要改革外在因素,如市场、社会生产等等,还要改革政府自身。政府治理创新,是一个多方关注的话题,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政府,从建设善治政府的角度,都在积极探索。环境治理是政府治理的一个具体方面。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建设列入其中,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个方面。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环境的治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在这中间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环境治理的意义十分重大,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一、大数据时代

(一)大数据

1、含义

关于“大数据”的定义目前的说法没有形成共识,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界定不一。工科研究人员偏好使用这个概念,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对此反应稍微有点迟缓。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是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的,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渐渐影响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慢慢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维基百科则是这样定义的:“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结合不同领域的定义,总而言之大数据大致有三个特点:第一,信息庞大是它的首要特点,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即从1000G级别到100万G级别);其二,载体十分丰富、形式多样多样,包括网络日志、图片、音视频等等;其三,许多数据是重复的或者没有价值的,因此需要“去冗分类、去粗取精”,一句话就是价值密度低。

2、特征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4G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网络发言、网络信息传输等行为产生了惊人的数据量,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特点是可以归纳为4个V:海量(volume)、快速(velocity)、多样(variety)和价值(value)。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此由信息时代,知识时代逐步向着智能时代过渡。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内容则更加丰富。对于任何一个我们想要调查的特定问题,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我们就能获取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丰富的数据,利用庞大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非常详细的阐释,从而作出判断,这是传统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二是信息分析逐渐由微观走向宏观。在传统数据时代,由于收集的数据较少加上收集数据的途径单一,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每个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在大数据时代,大量的数据往往存在信息凌乱、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于大数据的分析,我们需要宏观层面来进行观察。

三是人类社会思维方法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人类的思维将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面对更丰富、更零乱的信息,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将仅仅寻找“是什么”,而不必完全理解“为什么”,这是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最根本性的转变,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人类千百年来的思维惯例被颠覆。

(二)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政府部门的一系列变革。首先,大数据超越了传统行政思维的认识,使得信息公开从单一的政务信息公开逐渐过渡到数据库信息的公开。其次,就技术而言,由于缺乏“大数据”意识,政府各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信息孤岛,各种信息不能有效联通。大数据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屏障,要求流动数据和部门利益必须让位于公众利益。一旦信息进入社会,公众将对政府信息进行全天候的监督,每个部门的数据在横向比较之后,就可能被公众发现可以指责的漏洞。尽管存在信息安全的风险,政府可能被指责的风险,大数据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它将带来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政府,推动政府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三)政府治理

关于政府治理的概念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通常我们一般认为政府治理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西方国家理论界所说的“政府治理”,则是指由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与过程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框架或网络。从广义和狭义方面来定义则是这样的:广义的政府治理认为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过程可以称之为政府治理从传统迈向“善治”的过程。狭义的政府治理则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指封闭性和单向度管理的国家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是唯一的管理主体;二是半封闭和单向度的公共管理模式,国家与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共同来进行管理;三是公共治理模式,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两种基本元素综合而成的,其典型特征是开放性和双向度。”狭义的政府治理是指第三种公域之治模式,也是“政府依法律善治”之“治理”模式。

二、当前我国政府环境治理的手段

目前环境治理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法律手段

就是通过立法来治理环境,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要通过法律来制约,从而减少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行政手段健全相关法律机制,整合、完善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让环境管理在立法与执法方面得到保证;第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提高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的能力,同时其独立执法能力和执法效率也要有所突破和发z展。第三,要做好充分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利用网络、媒体、杂志等平台的丰富性和大众性,向公民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公众积极参与这一公益行动,使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践行环保。环境问题无国界,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因此政府要处理好对外事宜。要加强各国间的交流与协作,达成环保共识,以求共同行动;要参与定期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分享先进的环保经验与技术,在公平原则基础上担起本国应尽的责任;要积极促进国际环保规则的制定,并依据各国实际情况使之尽快落实;各国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努力解决环境危机这一问题。

三、我国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一个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眼前的危机。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不过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逐步转变治理理念和方式。

(1)政府扭曲的发展观和不当的政绩观导致政府生态危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经济得到发展就能解决其他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相应的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整体的发展。

(2)政策失控,调控手段单一,治污流与形式

政策失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既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同时,环境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因此环境治理往往只是口号而已;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的环境治理政策之间缺乏配套体系的支持。

(3)法律法规滞后,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弱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先进的清洁生产要求提出来让人措手不及。面对环境污染,我国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政府的立法不健全,环保部门执法执法力度也不够。

(4)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不全

关于环境治理的信息,目前存在着披露不全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效果。

四、当前乡镇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政府对于上级环保政策的实施流于形式

面对上级下达的环保政策,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员,往往只是按章行事,没有把政策的实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存在本本主义。另外,环保政策即便的到落实,也是流于形式,比如地方垃圾站的建立,在那些稍微偏僻的地方就因为交通不便就没有建立起来;每月一次的家庭卫生检查也只是一时热,政策过了就被冷落了。

(二)对于地方污染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奖惩措施

对于地方存在的环境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公民都缺乏有效的监督。政府缺乏有效的法规和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公民又对环保问题不够了解和关注,导致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保护环境的行为又缺乏相应的奖励措施,使得人们对和自己无关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尚未意识到的问题漠不关心。

(三)环境治理的成本受到财政的制约

经济利益的获取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样环境的治理也需要财政的支持。政府面对地方环保问题时,往往会缺乏配套的资金体制。

(四)环境治理主体单一,公民参与程度低

在我国,当前政府仍是重要的环境治理的主体,公民参与环保治理的程度低。

五、大数据代的乡镇政府环境治理创新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监督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乡镇环保问题应当以网络为依托,应当通过微博,互联网等形式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曝光,对保护环境的行为进行表扬,鼓励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

(二)实现多种治理手段的协调

环境的治理,政府要摆脱单一的治理手段,必须实现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的协调。

(三)政府转变职能,发挥政府采购环保项目的作用

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要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引入市场和第三方主体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来,实现环境治理效率和环境治理质量的提高。比如,2014年5月22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拟出台的《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报送,预计6月出台。《意见》规定,政府购买环境服务将一律通过公开招股标的方式获得。

(四)合理运用网络,用大数据说话,实现政府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收集相关的资料类整理,前后对比,相关分析,用大数据说话。

(五)合理选择经济发展途径

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注意一点那就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从而有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环境,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来,同时要创新治理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本论文受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园,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制度建设,2011,30.

[2] 佚名.网络反腐:大数据引发政府管理新思路.学习时报,2012,11,05.

篇4

【关键词】 数字成像;静脉造影;静脉疾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在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下肢静脉造影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是下肢静脉疾病诊断的“金指标”。随着X线设备的不断更新和静脉外科的发展,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疾病愈来愈受到重视,同时也愈来愈广泛使用。数字胃肠机的使用使这一技术变得更加方便和准确。本文总结了2000~2006年采用数字胃肠机所进行的75例下肢静脉造影的资料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5例,女40例,平均年龄41岁。共75侧肢体,其中左侧35肢,右侧40肢。病程3个月~25年。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下肢静脉曲张,下肢肿胀,下肢溃疡,下肢皮肤色素沉着,软组织肿块。

1.2 方法 于意大利产Superix180-d800mA数字化X线胃肠机上进行检查。造影时患者取仰卧位,教会病人作乏氏试验。于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阻断浅静脉回流。距止血带10~15 cm范围内,用7~9号静脉推注针头作足背前半部浅静脉穿刺,迫使浅静脉造影剂通过交通支流向下肢深静脉,然后患者取30°头高足低斜立位(避免患肢负重),将350 mg/L的碘海醇(Iohexol,商品名欧乃派克)50 ml与生理盐水50 ml混合后在3~7 min内以持续手推或自制弹簧注射器注入。在电视监视下分别摄小腿轻度内旋位及侧位、膝部及大腿平静呼吸和乏氏呼吸的正位片。查看造影图像满意后,即可拔出针头,压迫1~12 min止血。

2 结果

根据下肢静脉形态、通畅及返流情况,Valsalva瓣膜功能实验(简称乏氏实验)结果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本组病例检查结果如下。

2.1 正常下肢静脉 共14肢(占18.7%)。全下肢静脉通畅,静脉瓣膜影清晰可见,瓣窦对称性膨出,整个静脉呈竹节状外形,乏氏呼吸试验显示股静脉瓣关闭,瓣膜下可见透亮区,无交通静脉逆流及其引起的浅静脉显影征象。测量股静脉第一对瓣膜下的宽径为(1.18±0.09)cm,静脉的宽径为(0.82±0.05)cm,胫总静脉的宽径为(0.75±0.04)cm。股静脉近端第一对瓣膜的瓣窦直径与瓣膜远侧静脉宽径之比为1∶(1.36±0.17)。股静脉瓣膜多为二瓣形,平均为3.47对(2~6对),股静脉第一对瓣膜邻近股骨小粗隆平面,远端瓣膜通常在股静脉与股骨下段交叉点稍上方。

2.2 异常的下肢静脉 共61肢(占81.3%)。按静脉病变的主要X线表现分以下6型 [1] 。

2.2.1 单纯性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有6肢(占8%)。为大隐静脉近端瓣膜关闭功能不全,并大隐静脉曲张,乏氏实验见显影的静脉血流自股总静脉向大隐静脉逆流而使后者显影,而下肢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正常,深静脉和交通静脉均无逆流征象。

2.2.2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 有8肢(占10.7%)。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小通静脉向浅静脉逆流。交通静脉本身大都扩张、扭曲,瓣膜影消失,而深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2.2.3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有19肢(占25.3%)。表现为深静脉扩张,瓣膜稀少,瓣膜影大部分模糊,瓣窦不膨出,整个深静脉呈直筒状,乏氏实验见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功能不全的瓣膜向远端逆流,瓣膜下透亮带消失,部分病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扩张扭曲。

2.2.4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有11肢(占14.7%),下肢深静脉虽然显影,但表现为管壁毛糙、管腔粗细不一和密度不均匀,瓣膜影消失或残缺不全等。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扩张扭曲,分布较紊乱。

2.2.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有9肢(占12%)。表现为下肢深静脉某一段出现持久性充盈缺损或不显影的闭塞现象,显影的静脉血流突然受阻中断,周围有侧支循环形成,显影的静脉血流仅从浅静脉和网状侧支静脉回流。

2.2.6 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 有6肢(占8%),如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下肢后外侧异常的浅静脉扩张或曲线,常与股静脉沟通,部分深静脉缺如、狭窄。

2.2.7 静脉瘤样或弥漫血管湖病变 包括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瘤2肢(占2.7%),前者表现为与静脉沟通的异常血窦组织,后者表现为静脉本身局限性瘤样扩张。

3 讨论

数字成像技术是将传统摄影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即应用X线平片数字化比较成熟的X线诊断设备,目前在国际上广泛运用。数字成像可在成像的同时自动处理图像,将采集的图像信息由计算机进行数字处理,再显示在电视荧屏上,方便、快捷、准确 [1] 。数字化X线胃肠机成像系统利用动态对比控制数字图像处理,与模拟信号相比,无噪声干扰,能直接获取高质量影像。与影像增强电视系统相结合,能进行多种常规和特殊数字成像。本文中采用的X线成像机监视器可以同时显示2~16幅图像,并可进行图像的放大、翻转、标记、合并及动态图像回放,便于观察选择,并可在检查过程中即刻观察到所摄图像是否满意,以便及时加摄或重摄。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还可以对所摄的数字化图像作进一步的调整,包括测量大小、调节灰度和对比度、边缘增强、局部放大和标记及正负像翻转,使图像细节更为清晰和突出[2] 。通过对高质量图像的观察和分析,提高了诸如瓣膜轻度关闭不全、微小血栓、静脉血管壁毛糙等微小病变的诊断检出率,对血管径线的测量更加准确,较传统的下肢静脉造影更提高了下肢静脉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自80年代以来,静脉外科发展迅速,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很多,但下肢静脉造影仍是迄今为止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指标” ,能直接反映静脉解剖结构、瓣膜功能。目前认为,下肢浅静脉曲张仅是下肢静脉疾病一种症状,原发疾病很多。仅靠临床检查不能对各种下肢静脉疾病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若不进行必要检查以明确病因,就进行传统的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离术,术后的复发率可高达40%。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是一种符合正常生理途径的简便方法,能观察和了解深静脉的形态,是否通畅,较好地判断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瓣膜的功能。下肢静脉造影还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掌握等优点,且对患者损伤小,造影剂易于排出,对肝、肾功能影响小。数字成像技术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相结合更能清晰地反映下肢静脉的全貌、瓣膜的数量和功能状态,确定血栓的有无。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普及,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造影技术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有关文献,我们认为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中,尽管采用数字成像技术能给我们带来高质量影像,但因造影技术或血流动力学因素,造影中仍可造成以下一些类似病变的假象[3],甚至作出错误的诊断,必需加以认识和改进,才能使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上更加准确:①静脉充盈缺损或充盈不良假象: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股深静脉与股总静脉的汇合部,类似于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充盈缺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部分病例股深静脉无造影剂充盈,股深静脉内不含造影剂的血液汇入含有造影剂的股总静脉,并出现湍流时,可引起股总静脉腔内出现密度降低的圆形和类圆形充盈缺损影。其影像特征是范围较小,不占据整个静脉腔,且形态可变。在瓦氏试验时,缺损影可消失或改变形态;②静脉闭塞假象:常见于小腿深静脉,可类似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血栓完全阻塞静脉腔造成的假象。引起的原因大致有:踝部止血带结扎过紧,使小腿深静脉如胫前静脉或胫后静脉不显影;在肢体负重情况下造影,由于肌肉的收缩压迫,造成深静脉不显影或显影不佳。这些原因造成的静脉闭塞假象的影像特征是,时间短,不持久,于透视下观察或不同、不同时间的摄片中,可见该部分静脉逐渐显影;③静脉狭窄假象:常见于较粗大的静脉,如月国静脉。当仰卧位膝关节过伸时,月国静脉由于过度牵拉可出现狭窄征象。如在膝关节轻度屈曲或侧位时观察,可见月国静脉狭窄现象消失。

参考文献

1 Kamm KF.The quality of digital X-ray image.Diagnostic Image Asia Radiology,1995,(1):6.

篇5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一、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二、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三、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的原则,与每一个行人、驾驶员和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对人的生命尊重、对守法公民的尊重以及对交通执法人滥用职权的惩戒,为整个社会构建了一个完善的交通安全防范体系,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法律保障,然而,自20xx年5月1日实施以来,在实际贯彻过程中,不少基层的民警却反映由于新法处罚幅度的提升,受处罚违法行为人意见较大,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农村道路,执法难度更大,执法民警与违法行为人冲突现象时有发生,执法“难”问题日益突出。我队在经历了几次的群众对抗执法冲突后,围绕构建一个和谐的交通管理执法环境,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辖区开展调研,在认真摸清辖区交通安全状况,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基础台帐,全面分析原因;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氛围;实行人性化管理,尽量化解被处罚群众的敌对情绪;调动群众参与交通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开展“群防群治”;延伸各种交通安全管理业务到基层,进一步便民利民;加强警民沟通,强化廉政监督,开辟出一条有效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办法。

一、充分摸清辖区交通安全状况,建立台帐,掌握第一手材料

要建立和谐的交通管理执法环境,首先要摸清辖区的交通情况及其特点,充分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所要掌握的辖区交通情况包括:辖区人口数,辖区总面积,道路总长度(包括等级道路及非等级道路)、名称和等级,行政村及自然村数量,各种车辆型号、数量,专业驾驶员人数,分布规律(即每个村有多少部车辆及驾驶员),这些车辆主要从事何种营运,其运输时间、路线呈何规律,该辖区的客流、物流有何特点等等,充分掌握这些第一手资料后进行整理,制订详尽的台帐,掌握了这些材料将为创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方式,为构建和谐的执法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高低、是否理解并支持决定着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而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大部分是取决于自身文化素质,但是也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宣传工作紧密相连的。近年来,我队非常重视乡镇交通安全宣传,废除以往形式单一老一套做法,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吸引广大农村群众接受教育。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我队总结出以下行之有效的宣传途径:

(一)自身执法宣传。交警的执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载体。一个有着严整的警容风纪、规范化的执法程序的执勤民警队伍本身就是很好的“交通安全宣传牌”,在执法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喝斥违法行为人等等行为,这样就会令群众对公安交通部门产生排斥感,自然就“敬而远之”了。我队特别注重执法解释工作,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时先进行交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指出违法行为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及其所存在安全隐患,对自身及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哪些危害,违反了交通法规具体条款等等,让违法群众心服口服,自觉自愿接受处罚,交通管理工作自然顺利展开。

(二)新闻媒体宣传。新闻媒体具备了群众接受率高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民警经常抱怨工作又累,群众又不支持,从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吃力不讨好”等等,这与新闻媒体利用率少,缺乏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是分不开。我队充分利用抚松电视台遍布各乡镇、农村,收视率高的特点,在抚松电视台警务报道专题节目中开辟专栏,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成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交通案例及经验教训、民警在开展交通管理工作中的苦与累镜头分类系列播出。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拉进民警与群众的距离;让人民群众了解交通安全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人民群众了解参与交通活动时要遵守的交通规则,如何避免不安全的因素造成的危害;……久而久之,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与交通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

(三)开展交通安全共建活动。我队结合创平安大道中交通安全共建活动,经常组织民警深入设在事故高发路段或重点道路边上的村庄、企业、学校等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播放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碟片、上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制作交通安全宣传栏等各种形式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坚持把交通安全知识送进村、厂、校。通过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充分提高了这些地区交通参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四)举办交通安全教育展示厅。交通违法行为人之所以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常是因为他们不懂其行为违反了相关交通法律法规或者虽然知道交通违法了但心存侥幸心理,不懂其行为会造成相应的危害。我队在各中队设立一个交通安全教育展示厅,悬挂交通安全知识、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挂图,播放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光碟。在查获每起交通违法行为,准备对其进行处罚前首先要求违法人接受半个小时或一个小 时的交通安全教育。通过教育让违法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危害性,自觉接受处罚,且促进其在今后参与交通活动时会更注意交通安全了,这比起“重处罚轻教育”的效果要好很多。

(五)开展丰富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寓交通安全教育于娱乐中,大、中队经常组织娱乐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在交通安全共建村、厂、校,提前数天发给参与人一些交通安全知识资料让他们学习,数天后,在这些共建单位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就资料里的内容问答,答对的参与者奖励一些小奖品,这种活动容易提高群众了解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与主动性。又比如赠送安全头盔。对一些不戴安全头盔的违法人在查获之后,赠与安全头盔,原本以为会受到严厉处罚的违法行为人不仅没受到处罚,还意外获赠,那还有什么“理由”不戴头盔呢?丰富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经常开展,让辖区群众受到经常性的交通安全教育,久而久之,安全意识也会有所提升。此外,在一些人流聚集地开展交通安全图片展、播放交通安全教育碟片、散发交通安全传单等等活动也能收到很好宣传教育效果。

三、实行人性化管理,尽量化解被处罚人的抵触情绪

在不少群众眼里,交通民警就等同于“罚款的警察”,为了消除这种误解,除了大力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极力提高辖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强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人性化管理措施。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交通违法行为、遏制交通事故。安全是“目的”,“手段”未必要罚款。

为改变以往在群众眼里公安交警“以罚为主”的交通管理方式,大、中队经常性的开展交通安全劝导活动,对驾驶两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车辆违法停放、闯禁行路线等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在被查获后不再进行罚款,而是让交通违法人参与交通执勤劝勉其他人遵守交通法规、协助维持交通秩序来代替处罚,这既扩大了交通管理人员队伍,也改变了以往在群众眼中以罚为主的公安交警形象,既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又能够适应农村经济落后的民情,也能增强对交通违法人的交通安全教育,以教育代罚款,达到减少交通违法行为、改善交通秩序的目的。

四、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交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开展“群防群治”

(一)成立各类型车辆“协会”自治。我队分片划区在农村基层鼓励各种类型的车辆驾驶人员成立协会等组织开展自治管理。目前,抚松全市按乡镇划分成立了客运车队、货运车队、农用车队等13个,在协会的内部再根据区域(我们管辖的区域——各乡镇——各行政村)的划分成立了相应的分支机构(即“分会”),层层而下,形成了一个类似“金字塔”型的管理机构,这些协会的“管理者”直接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负责签订安全责任状、定期组织交通安全教育等等,协会的管理章程里也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如:严禁非法载客上路,严禁未无证驾驶无牌车辆等等,他们拥有了充分“自治权”,并相互监管。不仅节省了警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让这些驾驶人员有了“自治”的感觉,调动其参与交通管理的工作积极性。

(二)组织交通安全义务巡逻队。各中队与辖区团组织联合召集优秀青年组成道路交通义务巡逻队,负责各辖区的交通安全工作,开展对占道晒粮、路边堆放砂石建筑材料、乱摆摊设点、非法载客等行为进行劝导,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创造良好的交通执法环境。

(三)组织联勤执法队、各部门齐抓共管。交通管理工作并非仅仅交警部门的“独角戏”,交通管理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在乡镇基层,警力少、管理线路长,单靠交警一部门只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政府与各职能部门的支持起着关键性作用。争取当地政府、党委的支持,联合各职能部门组建一个联勤执法队,齐抓共管交通安全工作,开展社会化交通管理,不仅可以相应解决乡镇基层中队警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相互弥补职能的欠缺,效果尤佳。

五、延伸各种业务到基层,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农村基层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无牌无证车辆,很大原因上是因为地处边远,进城培训驾驶证、车辆挂牌不方便,所以虽然很多乡镇基层中队大力强强整治,但是仍然治标不治本,很多车辆还是在被处罚后不及时参加培训驾驶证、车辆挂牌,而交通管理工作也很容易陷入一种僵局——整治力度大却收获小,辖区的交通违法率仍居高不下。抚松交警我队自20xx年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奔小康,公安交警怎么办”大讨论以来,开展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延伸车管、驾管业务到基层,组建流动车管站、驾驶证培训班,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乡镇为边远地区群众挂牌、年检、培训驾驶证让正规购买的车辆方便挂牌,让愿意参加驾驶证培训的驾驶人员方便培训,这样一来便可以使辖区的无牌证车辆大大减少,不仅赢得群众对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便民利民措施的肯定,促进和谐交通管理环境的建设,同时也可以降低辖区的交通违法率。

篇7

截止今年,持续五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县所有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工作重心也将从扶贫脱贫转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上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对此,我结合在溧阳所看所学的新经验,就我所工作的xxx镇境域内,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情况

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资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强领导,环境整治全面铺开。一是组班子。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各站所、各村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了人员经费,构筑了镇村组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二是定目标。制定了《xxx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xxx镇农村“厕所革命”行动计划》,明确了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三是造氛围。结合“四创”工作,镇村组分别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宣传动员会和推进会,印发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手册,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广大干群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夯实基础,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以镇政府所在地、xxx以及库区沿岸、主要交通干线、重点示范村等为重点,两年来共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个,实际竣工建设项目9个,落实财政资金300余万元,累计完成3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项目涵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农村居民院落周边整治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一定的改观。二是抓投入,农村环境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拆迁及环境整治资金1000余万元,拆迁水源地红线以内居民47户,新建垃圾中转站4个,添置垃圾车6台,封闭式垃圾箱55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500余个,建垃圾池20余座,推行“扶贫+生态+环保”模式,调整配备40名“御源军”、89名公益岗位,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双赢”目标。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工作,拆除废旧杂房、旱厕300余栋,新建村级卫生公厕7座,改建户用厕所399户。三是加大美丽乡村创建,打造城乡统筹典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的方式,近年来,共创建市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4个,突出村庄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落实河库保洁责任,保护水源环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五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有效减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推进省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示范村建设,农业生态不断发展。

(三)严格考核,整治责任不断增强。制定了xxx镇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镇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综合整治考核办法,采取日常督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整治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各村进展情况及时通报,实行奖罚,有力促进了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二、溧阳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在溧阳学习的有一站是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据介绍,位于溧阳市西部的上兴镇牛马塘村,原本是交通闭塞、鲜为人知的小村落。该村2017年被列为江苏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后,紧盯富民强村发展目标,深挖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既保持了“三塘拥田舍,悠然见曹山”的原乡风貌,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今年该村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在村史馆中,了解到牛马塘村在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前,邀请了专家通过前期走访、政府商议、村民讨论、学者评审等程序,立足牛马塘实际,规划时通盘考虑了村里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细致科学规划,深入分析优劣势,最终确定了“以中华薯文化特色文创农业为基础,以山水田园和乡村生活为载体,以乡村民宿、田园体验、文化驿站和文创活动为纽带,带动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打造以特色农业、田园生活、民宿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传统意蕴的乡村居所”的发展定位。究其乡村振兴在牛马塘村能成功的本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开展是分不开的,据介绍,牛马塘村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竹子、古柏、榉树等原有植被都尽可能保留,适当点缀之后变成了老人乘凉、孩童嬉戏之地,不仅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留住了原生态的“村味”和“乡愁”。另一方面则加大对“脏乱差”环境整治,铺设污水管网、修建河堤驳岸、整治黑臭水体、新建垃圾岗亭、推行垃圾分类,在全面改变环境面貌的同时提高了村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以此不断提高绿水青山的“颜值”来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浓底色。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观摩了溧阳先进经验以及对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后,我认为现阶段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路边、沟渠、河岸及屋前屋后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村民盖房产生的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

2、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滞后。一是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垃圾箱、垃圾池、垃圾转运车辆少,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形成面上垃圾长时间堆放不能及时清运。二是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难解决。由于垃圾终端处理规划布局滞后,因环境制约我镇无法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面临就地还是外运处理的两难局面。

3、废旧杂房、旱厕拆除难度较大。大量危旧废弃不用的杂房、旱厕、残垣断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有的村庄旱厕林立,露天敞开,臭气熏天,加上村民拆旧意识不强,等待观望,拆除难以到位,严重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序开展。

4、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预算投入与实际所需资金差额较大,导致环卫硬件设施不全,保洁员不敢多聘。目前,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很大。

5、舆论引导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责力度不大。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很少问责干部,导致一些村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效果不佳。

四、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工作定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一)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一是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要在学习先进经验基础上,深入群众,充分吸取环境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适合本地乡村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和中心村,确定整治重点和时序。要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各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二是示范带动,精准发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建设工程,辐射带动全镇各村开展整治工作。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各村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安排。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站所,统筹安排年度工作任务,为工作持续开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要加强对各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建立联动机制、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职能站所要经常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关情况,确保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变“要”为“我要干”。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组织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在主动搞好自家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如牛马塘村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爱心超市等兑换日用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很有借鉴意义。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减量是首要。传统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虽然直接成本最低,但是运输成本、生态成本、用地成本、资源利用成本全部加起来的代价很大。对大部分农村来说,只有从源头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次到溧阳学习考察,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和垃圾成分不同,比如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城市很头痛,而农村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少部分来自城里的垃圾如塑料、玻璃、金属制品、电池等可运回城里回收处理。这样一方面减少垃圾总量,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降低转运成本。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应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我镇有些地方农村住房分布较散,住户之间距离很远,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经济。建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在自家院子里,村民会更加爱护,维护费也大大降低。三是示范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要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尽快明确改厕方式、流程、质量标准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要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不用旱厕拆除工作。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和专项资金补贴,严格考核奖补,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解决村民愿改不急改的问题。因地制宜示范建设无害化公厕,搞好农村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方便群众和过路行人。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篇8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目前已成为临床一种外周静脉输液工具,主要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具有减少反复穿刺、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果存在影响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因素,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护理,会增加堵管、脱落、渗液 、静脉炎等并发症,进而影响留置效果。为提高患者的知晓水平,减少影响因素的发生,笔者对大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246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了相关情况调查。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46例,男性156例,女性90例,年龄在26-75 岁之间,初中学历45例(18.3%),高中学历105例(42.7%),大学以上学历96例(39.0%),输液量在100-500ml之间86例(34.9%)500-1000ml之间125例(50.8%),1000ml以上35例(14.2%),首次使用留置针54例(21.9%),肝病史最短半年,最长10年以上。

1.2 方法 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大外科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6份,全部回收。

1.3 结果 (见表)

2.影响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因素

2.1 患者自身因素:慢性肝病患者,常年反复住院且住院周期较长,由于长期静脉输液、药物刺激、反复穿刺等原因,导致血管破坏比较严重;凝血功能差,穿刺后易出现皮下出血或瘀斑,影响血管的显露,给留置针的建立和保留带来一定的困难。

2.2 对静脉留置针认识不足,护理人员宣教不到位。部分患者由于首次接触留置针,护理人员对留置针的穿刺方法、留置时间、固定及日常维护等内容没有做到及时的告知和指导,导致患者对留置针的使用认识不足,认为与普通钢针相比,留置针增加了治疗费用,并且担心留置针在血管内会有副作用。

2.3 对日常生活及留置效果的影响。临床护理人员习惯按照普通头皮针输液的方式选择血管,即为了保护外周静脉而由远心端的手背开始穿刺,其次是腕部、前臂,生活自理时,手背部活动较多,容易被触到。另外,由于手背暴露时间长,皮下组织比较薄等原因,不利于留置针的遮挡保护,也影响透明敷料固定的稳固性。

2.4 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留置针的穿刺技术要求较高,护理人员穿刺成功率低,日常维护技术不规范,导致留置针保留时间短,不能充分发挥留置针的作用,使部分患者对留置针的使用产生抗拒心理。

3.护理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科室邀请静脉输液专业小组成员对科内护理人员进行留置针专业培训,从静脉留置针的结构、穿刺方法以及技巧入手,到留置时间、封管液及封管方法、穿刺部位选择、固定方法、并发症等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和指导,提高护理人员留置针相关知识和穿刺技术水平。 实施正确的穿刺、封管技术,做好日常维护,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3.2 保护血管,合理选择留置针。根据患者血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以减轻留置针对血管的刺激,使留置针能更好的保留。针对部分患者的细小血管,我们选择儿童型留置针以适应患者的血管需要。

3.3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穿刺血管的选择应遵循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1]。前臂静脉具有比手背静脉血管粗、直、血流丰富、无静脉瓣,且易于固定,同时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等优点。临床证实穿刺部位的细菌是造成留置导管感染的主要来源,人体不同解剖部位的细菌密度和种类各不相同,在外周,上肢前臂的菌落数明显少于手背部[2]。

3.4 做好健康宣教。已有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知晓、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3]。①操作前告知患者使用留置针的目的、优势、相关费用以及后期可能出现的问题。②让患者了解对于输液期间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的重要性,可以适当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③让患者知晓封管目的和方法,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介绍。④告知患者留置期间维护的知识,如尽量保持皮肤膜干燥,尽量减少穿刺侧肢体的活动,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等。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因人施教。同时,还需进行心理疏导,消除顾虑,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使用留置针。在整个留置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加强留置针的宣教工作。有研究表明,加强健康教育的落实,详细反复讲解有关知识,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4]。

3.5 加强巡视,及时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感,输液速度的变化以及皮肤膜是否完整等。及时排除各种因素,如输入高渗液体、含钾液体对血管的刺激、导管滑出血管外、管腔阻塞等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指导,输液期间做好床边交接。

加强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外周留置针使用的重要保障,临床护士是外周静脉留置针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减少影响留置针的使用因素,加强护理宣教和业务水平,提高临床输液的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易琼,李虹,刁永书.首次化疗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9):55-56

[2] 胡静.静脉导管留置时易忽视的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773-77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