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环境战略规划8篇

时间:2024-03-18 18:27: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战略规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战略规划

篇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战略规划 国外

[分类号]G259

1 研究概况

为了详细地获知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笔者以国外数据库Emerald、Elsevier、EBSCO、PQDD、Kluwer Online、SpringerLink、Wiley InterSeience为工具,将“public library”分别与“strategic”、“planaing”、“strategy”、“plan”进行组配,以摘要、关键词、标题分别为人口,对1990~2010年(截止日期为2010年3月1日)的文献进行检索,将检索结果进行合并,剔除重复项,并仔细研读这些文献,排除无关文献,最后共获取相关文献40篇。

美国和英国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较早开始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并始终占主导地位。从本次获取的文献来看,仍以美英两国的文献居多,反映出它们在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方面的领先优势。值得关注的是,文献中反映出日本、希腊、丹麦等国也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予以相关研究,可见,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已成为许多国家图书馆界普遍重视的问题之一。当前研究主要围绕着战略规划制定、战略规划的优先事项、战略规划与图书馆成效评估等方面展开。

2 关于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的研究

2.1 战略规划制定环境要素分析

战略规划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而引入图书馆界的,考察图书馆环境成为制定战略规划时的必然举措。然而,在应该对哪些环境因素进行考察的问题上,研究者有各自的观点。

Hofmann对制定战略规划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支持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关于环境的假设、趋势、结构等信息。Hape对丹麦公共图书馆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由于丹麦的国家信息社会战略开始于1995年,公共图书馆作为创建信息社会一份子的认识在此之后才得以认同,故而2000年以后才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有所研究,可见国家政策对形成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重要影响。Jones对新南威尔士的公共图书馆制定规划时考虑的关键因素进行考察,认为确定用户需求、确定空间和用地需求,并据此评估成本是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经验对新建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具有参考价值。McGinn以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利用战略规划争取外部经费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该图书馆努力研究外部环境,包括分析一些主要的纽约报纸的内容,研究周围图书馆计划的宣传与服务,以确定自身是否增加了媒体的关注,从而吸引新的外部资金来源、赠款。值得关注的是,国外有多项相关研究讨论战略规划制定的环境时认为必须考察社区。美国《罗德岛公共图书馆管理委员会手册》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基于对社区的了解、社区的期望和资源以及对社区未来需求的合理预期所做出的长期规划,这将能够使图书馆理事会和管理人员更好地履行和提供有效、积极的图书馆服务。Shields通过对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正在使用中的战略规划进行内容分析,指出战略规划过程必须确定社区价值观,基于对社区价值观念理解的基础将帮助图书馆领导作出适当的预算决定。

从对战略规划制定的环境研究来看,国家政策、经济情况、技术发展成为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时最常考虑的环境因素。而且,当今国外公共图书馆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扩大了对社区的了解,一方面使图书馆战略规划能更好地为社区服务,更好地履行公共图书馆对社区的责任和义务,最终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帮助图书馆控制其对社区未来产生的影响、帮助图书馆生存和繁荣。对社区环境的关注,也还将在后文对战略规划制定主体的分析中得以体现。总之,在制定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时,研究者们认为有必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在此阶段所要分析的主要有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四大因素,可以归结为PEST(Political、Economic、Technological、Social)四要素,恰与战略规划理论中的PEST分析相一致。

2.2 战略规划制定主体

为了尽量避免图书馆员的主观判断,长期以来,图书馆界认为参与规划制定的主体除了图书馆员(主要是馆长、各部门负责人)还应该有专门的咨询专家。在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时必须有董事会成员参与。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战略规划的制定绝非图书馆单方的行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即用户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Meadows对英国图书馆1999~2002年的战略规划出台过程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战略规划显得苍白的情况下,英国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却是明确而具体的,非常令人满意。其原因在于这份战略规划是基于1998年开展的对用户的调查和咨询的结果下诞生的。通过对这些咨询表进行分析,提取用户认为将来制定规划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与重要性不足的事情,图书馆据此制定了战略规划。该研究表明用户意见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至关重要,用户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必然主体。

如2.1所述,伴随着对公共图书馆职能认识的深入,服务社区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责,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日益重视社区。从规划的制定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加规划制定,社区居民意见对规划制定举足轻重。Ferguson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分析表明,参与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主体除了图书馆员还应包括社区成员,可以通过成立“图书馆之友”这样的组织来代表社区,组织的意见代表社区对公共图书馆的声音,所以“图书馆之友”成为图书馆战略规划整体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图书馆的未来非常重要。较为类似的是,Wessman提出设立一个公共图书馆“市民处”以帮助规划。

以上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参与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的主体除了图书馆员、董事会成员、咨询专家以外,社区居民、广大图书馆用户等都被吸纳到制定规划的团队中。由于制定规划时对图书馆外部资源的积极利用,尤其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经济形势的日趋紧张,积极谋求相关利益人的支持无疑有利于图书馆获取更多的资助。因而,公共图书馆将制定规划的单一主体(图书馆行业人员)发展为多元主体(图书馆员、咨询专家、社区居民、董事会、赞助人等),能更为合理地结合各方利益,参考各方意见,客观而现实地制定战略规划,提高战略规划的接受程度和实用性。

2.3 战略规划制定程序

战略规划是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的,公共图书馆将战略规划引入到自身管理中,也基本采纳了其程序。

对战略规划制定程序进行研究的文献几乎都肯定严格的战略规划程序对规划有益,但在程序的具体步骤、环节和顺序上持有不同观点。

Feimnan指出,当现有技术不能支撑未来发展时战略规划是必然的行动,并提出了战略规划流程的五步法:①环境分析;②确定组织的发展方向;③形成战略规划;④实施战略规划;⑤战略控制、反馈与评价。McClamroch等则从一些图书馆的战略之所以不成功的角度人手进行分析,认为原因在于图书馆沿用了盈利性组织或私人组织的规划模型才导致战略规划的失败,基于此,作者对非营利组织战略规划制定模型“战略转换环”(Strategy Change Cycle)改进并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将战略规划程序细化为10步骤:①开始商议战略规划进程;②确认组织权力;③识别组织愿景、价值观;④评估组织内外环境,识别SWOT;⑤识别组织面临的战略焦点;⑥形成战略,管理这些战略焦点;⑦检查、采纳战略规划;⑧建立有效的组织愿景;⑨发展有效的实施过程;⑩动态评价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为积极地推广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0~2001年间先后四次颁布了规划指南,即《公共图书馆规划过程》(1980)、《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1987)、《面向结果的计划:公共图书馆的转型过程》(1998)及《新版面向结果的计划:条理化方法》(2001)。规划指南着重于战略规划的制定程序,并根据前一版本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推出新版本,第四版根据第三版应用后的反馈着力对规划程序进行简化和合理化,将原来的规划时间由8~10个月缩短为4~5个月,所要完成的战略规划流程任务由23项减少到6大步骤12项任务。规划制定的6步法为:①准备:计划规划;②设想:识别可能性;③设计:创造未来;④构建:构建未来;⑤沟通:与利益相关者;⑥实施:朝着未来前进。Slocum认为将杰克逊维尔公共图书馆转变为21世纪全国的领先图书馆,所依靠的手段就是战略规划,而且,这样的战略规划其流程应该是非常正规的。Wessman认为应采用战略规划简化模型,由四项活动组成:①环境分析;②形成战略重点;③战略实施;④战略评价。

研究者所提出的这些程序虽各有特点,但都共同具有环境扫描、形成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实施规划、评价与重新审视规划等步骤。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普遍趋于简化战略规划程序,这种不约而同的变化趋势一方面反映出公共图书馆对战略规划程序的熟悉程度提高,完成战略规划的速度大大加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图书馆战略规划程序更加合理与实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术界普遍认同严格的战略规划程序情况下,仍有个别研究者持相反意见,Mott就声称当决定图书馆的战略时,不必用很长很正式的战略规划程序。因为条件总是变化的,也总会出现机会,遵循严格而正式的程序是不明智的。图书馆应有效使用其时间和金钱来满足用户,而不是用于产生战略规划程序。这样的研究尽管有些偏激,但它提醒图书馆在严格遵照战略规划程序的情况下,应更为理智和明智,更合理地应用时间、金钱等资源,在“不用时间、金钱制定战略”与“浪费时间、金钱制定严格战略”之间努力寻求平衡,推动图书馆战略规划取得好的效果。

2.4 战略规划制定工具

自图书馆领域应用战略规划理论以来,战略规划相关工具也随之引入以帮助图书馆制定和实施规划。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术界对战略规划工具的研究逐渐热烈起来,其中尤其以对SWOT――组织环境内外分析工具的研究最为充分。研究人员认为SWOT方法简捷好用,能有力地帮助公共图书馆执行环境扫描,制定战略规划。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1998年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指南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专门增加SWOT作为公共图书馆内外环境扫描的工具,后来的研究者们则纷纷设计出专门适用于图书馆使用的SWOT分析表单。Johnson提出利用SWOT分析识别图书馆战略问题的具体建议,通过分析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和用户需求来判断图书馆面临机遇或威胁;通过分析内部的馆舍、员工、资源等来判断图书馆自身的优势或劣势。Mottu认为图书馆员应将行动方案建立在对图书馆的优势、劣势、竞争环境的充分考虑基础之上。Pacios认为公共图书馆面临变化,战略规划应通过预测可能的问题减少不确定性,SWOT能帮助识别对公共图书馆的威胁和未来机会以允许图书馆不断改变以有效适应变化。Pacios还对所收集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在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中,有11.4%的战略规划文本专门为SWOT分析设有一章。Kostagiolas在对希腊中央公共图书馆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所调查的29个中央公共图书馆中,有28个(占97%)图书馆馆长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使用了SWOT分析,并给出了其中的分析样例。Cervone则认为SWOT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明确图书馆问题和机会的机制与方法,图书馆在使用SWOT分析工具时,更重要的是给自己提出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SWOT分析的基础。通过对SWOT分析表单的利用及公共图书馆SWOT分析因素的不断研究和确认,今后为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将变得更加缜密和标准。

除了对SWOT的研究,另外也有相关研究试图引入更多的管理工具以辅助战略规划制定。Pacios就指出在图书馆界使用“焦点小组”(focus group)方法来确定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而且方法的使用已经完善。文章在此基础上展示焦点小组方法用于帮助塑造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过程中的一部分,即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作者的研究表明,焦点小组是一个有效的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工具,而且作者特意强调在图书馆环境中使用焦点小组法必须广泛地共享信息,员工的积极参与对完善和实现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有益的。Slocum指出杰克逊维尔公共图书馆在转型过程中注重通过“焦点小组”了解用户需求。Wessman发现公共图书馆的观测数据显示了宏观环境以及结构分析的必要性,焦点小组讨论法和关键成功因素(CSF)分析方法在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中被加以使用。文章认为CSF分析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能满足将公共组织需要达成共识的愿望,建议将CSF模型作为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重点的工具,作者还建议进一步研究CSF工具的功能和可能为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带来的好处。这项研究表明,图书馆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将CSF方法和市民组织(如作者建议的市民处)结合起来,可以充分表达公众需求,并与图书馆的需求达成共识。

上述对制定战略规划的工具、手段的研究表明,除了使用SWOT,图书馆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还应充分利用其他工具,并需要结合公共图书馆的需求对所利用工具需要的具体条件加以研究。

3 关于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中优先事项

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战略规划活动时,创造性地应用了“功能设计”方法,美国图书馆协会采纳这一方法将公共图书馆规划指南第二版命名为《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以功能设计为主体向各公共图书馆推荐科学的战略规划。该方法一直延用至今,但如今研究者们认为在原有基础上应更加强调功能的先后顺序,并将图书馆战略规划中设计的功能按其执行的先后顺序分别拟定优先级,命名为“优先事项”(priority issues),对此优先事项的研究成为当前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中的重点之一。Kostagiolas对希腊29个中央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说明战略规划的流程最初应寻求图书馆应关注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形成优先事项,且该研究表明希腊中央图书馆通过UNESCO、IFLA等来源寻求重要的事项(significant issues),这对其他公共图书馆具有独特的参考意义。当然,这些优先事项还必须与图书馆实际情况相吻合。在Suzuki对神奈川的川崎市图书馆的研究中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文章的分析表明,由于该图书馆保持了自身长期以来所具备的良好传统,并通过拟定合理的图书馆优先事项,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实施创新的活动,不断改善服务,使该馆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战略规划取得了成功。Pacios通过对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提炼出进入新世纪的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行动领域,文章认为公共图书馆面临变化,战略规划通过预测可能的问题减少了不确定性,帮助识别威胁和未来机会,允许图书馆不断改变来有效适应变化。图书馆管理人员在潜在危机面前采取的行动应是特别关注图书馆服务的社区及定义出优先事项,尤其要关注图书馆将为此努力的优先行动路线。

当然,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究竟是“优先事项”优先,还是“资金与筹款”优先,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Jennings以此为目标,分析了规划优先事项与筹款的先后顺序,强调在制定规划时,图书馆必须牢记图书馆服务计划与优先事项先于筹款。公共图书馆应重视在图书馆拟定规划和筹款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不至于为急于筹款而忽略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应理性地对出资人的利益进行充分考虑。

4 关于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成效研究

从早期国外对图书馆战略规划行为的认识来看,重视过程甚于重视结果,但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界逐渐提高对战略规划结果的重视程度。如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规划指南第三版《面向结果的计划:公共图书馆的转型过程》和第四版《新版面向结果的计划:条理化方法》均在前两版的基础上,突出战略规划应以结果为导向。

针对此问题,国外同行专门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成效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基本上从两方面开展:①设计指标对战略规划的过程和内容进行评估,以判断其合理性及其对图书馆的价值,评估在规划实施之前进行,目的在于从本源上控制战略规划成效;②在开始实施规划之后进行评估,此评估往往以战略规划书设定的目标体系为根据,对照实施结果,从而对实施成效进行把握和调控。随着对战略规划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国外研究者认为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不但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部分,而且战略规划日益成为统领图书馆发展的导向。因而,战略规划实施成效的评判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对图书馆的评估。Dole等对图书馆评估和图书馆战略规划从过程与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对照和比较,阐述了将战略规划和图书馆评估结合起来的观点。Milam通过美国和加拿大公共图书馆领导协会2007年所作的大规模调查和案例研究发现,通过塑造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打造强有力的公共图书馆创造和参与活动,能为地方经济和社区发展作出贡献。

从以上研究可见,战略评估已成为战略规划的必经步骤之一,对评估的重视力度可提高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 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近20年来,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制定、规划的优先事项、规划成效评估三个方面。从整个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具有如下发展趋势:战略规划实用度的研究将不断推进;战略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将不断丰富;战略规划实施与评价研究将不断加强。

5.1 提高战略规划实用度的研究

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所包含的相关因素日益复杂,为了进一步提高战略规划的普适性和实用度,研究者们尽量扩大战略规划的内涵,不再严格界定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与经营计划、长期规划等概念混合使用。这种试图模糊相关概念之间界限的研究意在推广战略规划的应用,但也可能遭遇不可忽视的挑战。首先,公共图书馆并非商业性机构,在经营决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缺乏经验;其次,经调整后的战略规划能否采用常规架构进行评价和报告也是面临的困难之一。

5.2 应用更多理论进行战略规划的研究

来自于企业的战略规划理论是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的起点,但与企业不同的组织性质和运行机制,使公共图书馆要提高战略规划对图书馆管理的效果,还必须从更多的理论视角入手对战略规划进行研究。

篇2

关键词 企业 IT战略规划 管理研究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IT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与时俱进,通过IT技术来帮助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IT战略规划与管理进行探索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IT战略规划与管理研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IT行业逐步成熟的今天,合理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企业与时俱进

在IT技术逐步发展的今天,企业通过IT战略管理与规划来发展企业是企业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一个企业能否在现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能否做到与时俱进,企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自己的生产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

通过IT技术、IT战略规划与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通过IT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等工作时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在新经济条件下,时间就是金钱,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IT战略规划与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企业发展现状

虽然IT行业日益成熟,合理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现状并不乐观,通过IT战略规划与管理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刻不容缓。

(一)社会外部环境阻碍了IT技术的发展

外部环境对于IT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IT行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社会等外部环境并没有为IT技术行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T行业的发展,这对于企业利用IT战略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十分不利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网络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等都是社会外部环境不完善的表现,要确保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中顺利开展,就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虽然IT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仍有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IT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时往往会忽视对IT技术的战略规划与管理。管理者的不重视是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运营中没有发挥相应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

(三)企业内缺少专业的IT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

在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时缺乏专业的部门和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很可能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IT战略规划与管理很难发挥出其相应的作用,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因此,企业在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时需要重视专业人员的作用,只有专业人员做出的专业规划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促进企业发展的措施

鉴于IT战略规划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对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有所帮助:

(一)为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提高良好的外部环境

环境能够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企业运用IT战略规划与管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国家和社会需要为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改善IT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需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在我国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为了使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不受地区限制,国家就需要在农村等落后地区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为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硬件设备。同时国家还需要完善相应的网络法规,减少网络犯罪对企业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影响。另外,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电子商务的规划与管理,国家要注意防火墙、密钥等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减少黑客等不良行为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企业管理者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

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手企业管理者的影响,企业管理者重视IT技术的运用,IT战略规划与管理就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IT战略规划与管理甚至有可能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观念,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今社会,企业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策略,将产品营销转换为顾客营销,即在进行产品的销售时以顾客的意愿为主。而随时了解顾客的意愿,则需要IT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将顾客的意见与建议收集起来,通过电子网络技术进行分析,使自己的产品更符合顾客的心意。因此,企业在发展时要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

(三)建立高素质的IT技术团队

企业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离不开专业的技术团队的支持,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IT技术团队,利用专业人才来开展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

企业在发展时要做到:重视在IT技术方面的投入,购买专业的设施来开展IT战略规划与管理;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让其发挥其专业知识制定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企业发展要求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建立专门的IT战略规划部门,只有将IT战略规划与管理专门化、专业化,才能使企业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更加合理有序地进行。因此,企业在进行IT战略规划与管理时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团队,使自身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更加合理。

五、结束语

如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企业在发展时要重视效率的提高,而进行合理有效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则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国家和企业需要认识到IT战略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重视IT战略规划与管理。相信经过国家和企业的不懈努力,我国的IT战略规划与管理在企业中一定能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斌.企业IT战略规划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5.

[2] 吴练.企业IT战略规划及其管理方法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发展

一、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涵义

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是实现企业整体组织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重要的支撑系统,是企业在对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各种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全局利益和发展目标出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和发展所做的总体预测、决策和安排,与企业战略本身以及构成企业整体战略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对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俗的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的人员需求及如何实现这种需求所作出的计划。

二、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融合

1.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詹姆斯・W・沃克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已经开始与人力资源战略联系起来,有如下的几种趋势:

(1)企业正在使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更加适合于企业的精简且较短期的人力资源战略。

(2)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更加注意企业环境的分析,以确保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用性和相关性。

(3)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更加注意特殊环节上的数据分析,更加明确地限制人力资源规划的范围。

(4)业更加重视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关键环节转化为行动方案,以便对其效果进行测量。

由此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定要适应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既要与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相一致,又要与企业的短期目标相一致。

2.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关系

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工作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大型企业。管理者所要控制的系统大,只凭个人感觉或独立判断很难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状况,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重视这项工作的系统性、全局性、预测性与计划性。企业战略制定的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程序一样,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评估与控制等四个步骤。

(1)人力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条件分析。外部环境分析通常采取PEST分析法(PEST为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所谓PEST即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进行分析。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资源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企业员工的现状和他们对企业的期望。

(2)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与选择。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首先采取SWOT分析法,再用PEST分析法对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环境进行分析。

(3)资源战略的实施。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通常包括人员补充规划、分配规划、提升规划、教育培训规划、工资规划、保险福利规划、劳动关系规划、退休规划。可是若想使制定的规划真正实施,就要使战略规划制度化,通过制度保证战略的实施,使其切实落到实处。

(4)人力资源战略的评估与控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评价与控制的基本目的是保证企业最初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及其具体实施过程动态实时地相互适应。所以,为保证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就必须对整个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过程进行评价和控制,必须出台一套科学的评价与控制系统和机制,利用评估结果对最初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适时调整。总之只有不断地调整和评估才能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的关注,成为企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首要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企业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其次是企业在今的发展中若想把握事关全局的关键性工作,就需要明确地指出战略的重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正在迅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适应变化的环境,基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调整。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企业应对职位空缺的问题,使企业明确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3)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合理调控人力资源流动率,从而达到劳动力水平的相对稳定。

(4)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变化。

总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管理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且要按照科学的程序制定和实施,最终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变成真实的行动,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系统观 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 规划模式 环境分析

[分类号] G250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Sun JianjunKe Qing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ST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provide a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plan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In the model, the pla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environment analysis, function judgement and strategy forma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plan model environment Analysis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逐渐被重视,其依据战略管理的系统特性,明确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旨在建立一个开放、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战略管理系统的环境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制度、人及利益相关者、信息渠道。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环境因素和一般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竞争对手、供应商、行业政策等,一般环境因素指社会、文化、科技、政治、法律。这些环境因素都具有相关性,他们相互作用。通过系统地对战略环境因素分析,形成科学的战略,这便是系统观思想在战略规划中的应用[1]。

1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是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中的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谋划。它是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和管理问题,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目标,建立和扩大竞争优势,而对各种数字信息资源生产要素(包括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和数字信息管理体制等)及其功能所作的总体谋划。数字信息资源对组织、国家来讲承担了双重角色,既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资源,又具有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因此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更需要从系统的角度综合研究[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关键是对环境的分析,对于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来讲,外部环境为一国之外的全球环境,内部环境则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条件。环境分析即为对全球的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环境的分析。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PEST方法。

1.1 PEST方法基本思想

PEST方法是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些影响组织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是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具体的衡量因子见表1[3]:

PEST方法将所有与组织发展相关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这四类,对每一类又细分了其具体影响因子,对这些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是PEST方法的核心思想。PEST方法是一种定性的评价外部环境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做到科学全面、具体细致的识别环境的条件和变化因素,且简单可操作性强,因此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也将其应用到内部环境的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

1.2 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外部环境分析中的改进

如果直接将PEST方法应用于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会发现有许多子指标并不适用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活动中,例如,数字信息资源受技术的影响较大而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衡量技术环境的子指标只有两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分析的需要,经济环境指标却又显得过多。所以若要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必须对现有的PEST方法结合数字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改进。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具体内涵。2003年,美国南康涅狄格州大学通信、信息和图书学院学者和他的学生调查了开展“数字图书馆”项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要思考以下问题[4]:

1)数字化时选择那种原材料作为数字化收藏对象。

2)数字化实践采用哪些标准、规则和指南。

3)数字化中有哪些与版权和产权相关的信息政策法规。

4)数字化实践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哪些。

5)数字化实施中,在硬软件开发、系统设计和人力资本方面,图书馆的技术市场定位的发展趋势和兴趣所在。

根据国内外在数字信息资源研究方面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国家层次的中的PEST方法包含如下分析要素(表2):

2 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

基于系统观的基本思想,笔者提出国家层次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如图1*。

在进行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之前必须做的工作是战略背景研究,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概状进行分析,得出规划的理念和规划方法。规划的理念是在正式的战略功能定位之前对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要实现的效果和产生的影响的初步构想,即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功能是具体而明确的,规划理念则是较为抽象和假设性质的,可能借鉴的是其他行业的思想,可能引用的是经典的哲学理论,但在后续的战略规划过程中能起到指示和引导的作用。规划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通常一个数字信息战略的形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规划方法。我们提出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看成一个整体,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因此可以称为是一种基于系统观的战略规划模式。这一战略规划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1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总体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步骤。环境分析是为了掌握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力量,以便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回避风险,识别危险和机遇,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优化长期或短期的规划。数字信息资源的环境分析即为识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宏观环境和内部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得战略规划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5]。

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全球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总体环境和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内部条件,采用的是前面提及的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政治维是指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相关的国际政治环境。经济维是与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全球经济环境。技术维指数字信息技术,如当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其中许多技术都对数字信息资源产生影响。社会文化维是从社会人文角度来考虑的一个尺度。通过将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因素划分为这四维,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识别外部的环境。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内部能力的分析,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组织内部数字信息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规律,组织内现有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组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政策导向等。目的是识别组织开展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资源能力,亦即进行可行性条件分析,需要在组织内部开展充分的调研。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即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发展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

2.2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定位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前文提到,由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多重角色,决定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功能的多元性。这一阶段要明确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和战略使命陈述。

①战略愿景(Vision)

按照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的观点,愿景就是解决企业要成为什么(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 这个基本问题。例如我国联想集团的战略愿景就是“未来的联想应该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6]。许多企业家理解愿景就是是企业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更多的是企业家的一种追求,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通过愿景的确立,能起到激动人心的作用,因为愿景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信心与毅力才能实现。

数字信息资源的战略愿景即为明确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朝哪个方向发展,表达了战略规划的宏观愿望。例如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战略愿景是“为所有的新西兰人创造一个数字化未来。数字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民主化进程、为新的机遇打开了大门。我们必须借助技术的力量将公众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表现出我们的创造能力,发扬独有的毛利文化(the culture of Māore),增强和南太平洋邻邦的交流”[7]。

②战略的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

在企业战略研究中,使命陈述是解决企业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这个基本问题,和愿景相比,企业使命是在企业愿景基础上,具体的定义到回答企业在全社会里经济领域经营活动的这个范围或层次。企业使命是比愿景内容更具体、更符合实际的概念。

按照戴维的研究,使命应包括以下九个要素:顾客、产品或服务、市场、技术、对生存,发展和利润的关注、理念、核心竞争力、公众形象以及对员工的关心。这九个方面也成为评价一个企业战略使命是否合理的标准[8]。

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中也要求能准确的定位战略的使命。同样的在新西兰的国家数字战略中,其中内容战略的使命陈述是为新西兰公众提供无缝的、便捷的信息访问渠道,使公众获取与之生活、工作、文化相关的重要信息。具体的使命为:到2006年12月,制定和国家内容战略;开发在线文化门户;实施国家数字资产档案项目“Te Ara-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和毛利语言信息项目“the Maori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gramme”;通过合作伙伴资金来开展现有内容数字化以及新的数字内容的创作。

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的确立对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德鲁克曾说过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愿景和使命是战略家的首要责任[8]。愿景能对群体产生激励、导向作用,让这些群体产生长期的期望和现实的行动,在企业使命得以履行和实现的同时,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证和实现。凯勒对前人研究上归纳出使命陈述的价值是:一有助于战略规划与组织文化相契合,使战略规划的实施获得坚实的组织文化支撑。二是合理建构的使命陈述具有重要的外部影响力。因为使命陈述表述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甚至能施加影响的边缘群体的利益。同时,使命陈述也表述了存在于组织与受众之间的“契约”[9]。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进程中,国家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已逐渐清晰,我国的国家使命是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我国的国家愿景是把我国建设成为能够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是2020年左右实现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期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些都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形成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

2.3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形成

这是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前面两个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后,需要为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略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重在管理,一个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为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因此应根据战略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执法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步的控制。数字信息资源标准规范的建立是从源头上做好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管理工作的基础,战略的其它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这些标准规范。现有的许多标准规范如内容描述标准DC,唯一标识符标准,开放档案信息参考模型OAIS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创新是指积极探讨对数字信息资源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数字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商业模式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增加资金收入的行动,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募集资金,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相关产业的经济利润。组织机构是指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合作的组织机构,各部门自觉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接受统一的监督,共同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最后,还要在实践中积极探讨可行的实施模式,寻找最佳实践方案。经过这三个阶段,便完成了一个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下一步便转入战略实施阶段。

3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系统观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1)既考虑到影响数字信息资源的外部环境又考虑到与数字信息资源相关的内部条件,采用系统综合的思想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发展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综合的战略分析基础。(2)运用了PEST环境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模型。PEST方法将外部环境用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四个维度来衡量,使得抽象的战略规划过程变为科学的、具体的、可行的分析过程。SWOT方法则根据环境分析结果得出数字信息资源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从而构造了清晰的数字信息资源战略分析框架,进一步促动战略的形成。(3)将战略功能定位作为一个单独的战略规划阶段,显示了战略功能定位判断的重要性,明确了战略功能定位在战略规划的作用。它是整个战略规划工作的主导思想。(4)最后,提出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数字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构和最佳实践这六者。

参考文献:

1董小焕.论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观. 集团经济研究, 2006(10):1

2Orna, Elizabeth. Inform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ilogy, 2005,56(14):1556-1557

3欧斐生.台湾生技产业经营环境与经营分析模式之应用探讨.台北:国立成功大学管理学院, 2002:26-28

4Liu Yanquan. Impact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y Forum, 2005, (11):1-9

5Wende,Zhang. Enterprise Strategy’s Studying of pate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4,23(1):108-111

6经盛管理咨询.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愿景引航.省略/manager/200605/476.html.2006-05-26

7Minis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The Digital Strategy: creating our digital future. digitalstrategy.govt.nz/.2006-9-10

篇5

[关键词]图书馆 战略规划 流程设计 实证研究

[分类号]G250

自现代图书馆诞生以来,图书馆个体与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工作计划到长期计划,再到战略规划乃至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性质而言,图书馆早期的发展规划受限于独立的视野和静态的理念,而新兴的战略规划则为突破这些局限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框架。图书馆的规划阶段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制定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关注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发展目标;战略制定涉及战略活动的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对战略规划流程的合理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相关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图书馆需要展开从数据采集到需求调查,从方案制定到实施准备的4个阶段,并在实践运作中进行大量的评估工作。具体细分,国外学者将规划程序描述为7个步骤:发起和同意战略规划程序;识别组织任务;阐明组织使命;任务和价值观;评估外部环境以明确机遇和挑战;评估内部环境以明确优势和劣势;确定战略重点;设计规划方案和实现战略重点。新时期较为著名的是Bryson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的“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 change cycle),包含启动规划过程、明确组织权限、明确使命与价值观等10个环节。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该流程的应用的确能实现更为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绩效。

作为整个战略管理总体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战略规划主要涉及环境分析、方案制定等环节,可以形成若干规划模型。Evans和Ward在讨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机构的专著中,提出以环境扫描为先导,以任务明确为目的的战略规划模型。其中,环境扫描为总体战略的设计提供基本的决策依据,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环境信息、组织能力、资源和上级机构的限定基础上得以确立,这些因素为战略规划的设计奠定了基础。战略规划的制定包括设置一系列的目标和计划,进而明确针对各项计划的具体任务。目前最盛行的图书馆战略管理模型PDCA(Plan,Do,Check,Act)将以上流程更为简练地划分为:包含确立绩效评价标准的战略规划;会计组织行为的战略实施;针对最初和补充的目标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的战略检测以及针对人员和其他各类资源进行匹配目标式调整的行动方案。最著名的图书馆战略管理专著之一:《规划与结果:公共图书馆变革过程》将战略管理中的规划环节细分为考察社区(愿景与需求)、考察图书馆(满足需求、明确愿景)、分析资源、选择服务策略、撰写使命、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优选方案。

国内学者从思想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与选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战略管理的步骤与要素,主张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包括启动、分析、确认、业务规划、实施、反馈与评价等6个阶段;也有仅限于规划阶段的划分观点,认为制定战略规划应有6个步骤:环境状况与趋势分析、制定目标、制定战略重点、制定行动计划和划分阶段、制定实施战略的行动方案及提交中选方案。

关于战略规划的流程研究为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指导作用的发挥空间尚有待大力拓展。与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相比,我国的战略规划现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用以指导实践的规划理论在科学化、系统化等方面亟需深化和提炼。柯平教授对此总结出的研究不足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高,对于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整体协调研究深入不足,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环境中的图书馆战略新举措尚未有较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实证基础上的战略模型研究。作为连续而有规律的行动序列,流程既是针对可执行的战略行为的具体计划,也是保障决策、实施正确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实务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当图书馆传统形成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作为一种行为范式沉淀下来,在变化的环境中逐渐变成阻碍其战略规划进程的不利因素时,新的流程探索与构建便显得日益重要。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理论的演进,均体现出以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为对象的系统性认识的重要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极为匮乏,亟待加强,这也成为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实证研究

2.1网络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于2010年1月至4月利用搜索引擎、站点聚合、相关链接等途径对全球各大洲的图书馆网站进行大样本的抽样调查,登录各馆网页,对其战略规划基本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涉及以中、英文为主要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各种类型。最终访问528个图书馆站点,涵盖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划分的角度来看,各大洲的样本包括北美洲118个,大洋洲18个,欧洲46个,亚洲346个。由于我国图书馆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故亚洲的样本比例较大。具体而言,国外馆185个,国内馆343个;在国内进一步划分,东部195个,中部76个,西部49个,港澳台23个。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图书馆事业随之较为兴盛,机构数量众多,抽取样本数也较多,港澳台地区的图书馆网站有其不同于大陆的特色,故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抽样调查。从类型划分来看,高校图书馆(313个)的比例最高,达59.28%,其次是公共图书馆162个(30.68%),包括国家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在内的其他类型53个(10.04%)。从规划文本的公布情况来看,拥有规划文本的图书馆仅149个(28.22%),没在网站上公布的有358个(67.80%),另有21个(3.98%)图书馆的网页始终无法打开。

本研究按照从外表特征到内容属性的调查思路,设计了形态和宣传策略两个维度,包含战略规划文本的链接层次、隶属模块、表现形式、多语种、连续性版本、辅文献等若干考察对象。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和图书馆类型进行比较、剖析,探求规划现状中的地域和系统差异,以此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发展特点、现实差距和提升空间。

2.2文本调查与分析

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是探寻图书馆规划活动特征与规律的很好途径,国内外学者通过客观地辨析文本不同层面的属性,对各自关注的现实问题形成具备实证价值的研究推论。本研究对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集、整理并翻译的283篇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进行针对外表形态、内容属性和版本特征的全面分析。

就全球范围而言,所有规划文本的规划主体涵盖公共馆、高校馆、其他类型馆和协会(学会)组织。涉及的地区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亚洲以及国际性组织。本研究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9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以超过0.9作为判别发达国家的标准,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占73.1%和26.9%。按中外维度划分,国内馆的规划文本占17.0%,国外占83.0%。在国内图书馆的48份规划文本中,涉及的地区包括:东部(43.8%)、中部(25.0%)、西部(14.6%)、港澳台(12.5%)及全国性组织(4.2%)。

无论国内外地区之间的比较,还是不同类型规划主体之间的剖析,大样本的规划文本均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为揭示当前图书馆界的规划现状提供从文本物理形态到战略思维诉求的实证依据。对战略规划文本的考察涉及了制定机构、规划时长、量化指标、高频词语等在内的形态特征,包含了“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共20个内容要素在内的内容特征,以及针对体例结构、核心理念、规划实践等在内的版本特征。

2.3专家调查与分析

对战略规划未来理想状态的预期是一个需要综合洞察力的主观综合判断过程,通常要依靠相关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由专家对研究对象做出判断、评估和预测。专家调查方法旨在汇集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相关专家的意见,本研究根据图书馆网站调查和战略规划文本的内容分析结果,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针对图书馆发展的战略环境、管理流程及规划文本框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编制了一份旨在考察战略规划应然状态的专家调查问卷。2010年3月至9月,面向全国范围内的业界领导、教授、资深图书馆员工等实施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首先在小范围的专家人群中进行预测试,吸取反馈意见并认真修改完善后,按照重点精选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国专家开放电子或纸版问卷100份,最终回收78份,个别填写有问题的问卷经反复沟通交流,最终获得专家的有效填答,总体有效回收率78%。

从地域上看,本次专家调查涉及北京、广东、福建、天津等10余个省市。从组织类型看,涉及高校馆、公共馆、科学馆、中学馆、军队馆以及教学机构等。从调查对象的身份看,涉及包括馆长、书记、副馆长在内的图书馆领导(含个别学校领导)、教授/副教授、研究馆员(研究员)/副研究馆员等人群(包括武汉大学彭斐章教授、北京大学吴慰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黄长著研究员等知名学者)。很多专家的多重身份使不少问卷反映出馆长与教授、部门主任与研究馆员等的综合意见。总之,本次调查涉及各类图书馆和教学、科研机构58个,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3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总体流程

本研究为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从多个方面寻求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其中:①借鉴国内外的战略管理理论,吸收适合公共部门的原理、方法,以此探索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质和规律;②考察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从我国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中寻求发展方向;③分析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从体例结构、内容要素、形态等层面揭示战略管理指导性文件的属性特征;④通过业界专家的意见征询,明确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理想预期以及深化、创新管理流程的方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关于图书馆战略管理活动,尤其是战略规划流程的清晰认识。至此,能够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框架图形式描绘整个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行动序列。本研究提出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这一流程框图揭示了战略管理,尤其是战略规划实践的基本运作原理,从组织机构的建制到战略要素的分析,从战略方案的拟定到规划文本的编制,体现出图书馆战略规划活动的一般性发展规律。

图书馆战略规划总体流程作为最高层次的组织管理形式,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三者通过运作、监控和反馈机制相互关联,循环递进。赵益民等曾将战略规划阶段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图书馆基本使命的确立以及对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本研究提出更为详尽的图书馆战略规划环节与步骤的划分方案:整个战略规划流程包含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和文本编制等4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中包含若干行动步骤,具体如下:

3.1组织保障环节

・设立专职机构,组建专门的战略规划部门,争取人员、经费、设施、时间等方面的资源支持,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为战略规划以及后期的实施与评价的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

・收集基本信息,清查该馆的馆舍、设备、文献、技术、人力等资源,收集、整理历年来包括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该馆发展历程、各类资源现状、宏观和微观统计数据、相关制度规程、相关规划文件、组织内部观点、社会需求意向等信息的掌握,为规划制定提供科学的现实依据。

・确立核心信念,明确图书馆的社会使命,提炼核心价值观,提升组织文化层次,打造组织凝聚力,普及、强化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步骤是由馆务会启动战略规划进程,由此设立的图书馆战略发展部负责收集基本信息,起草战略发展的核心信念,向馆务会申报,确立后向全馆员工推广。

3.2目标确立环节

・分析战略环境,针对政治、经济、读者、资源等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分别拟定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

・确立战略目标,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以主要的社会功能为分析框架,在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的框架下,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从馆藏建设、读者服务、业务管理、信息技术等主要领域制定图书馆在可预期的未来中的发展目标。

・评价组织资源,通过对设施、管理、服务、读者、形象等图书馆战略发展所需资源的差距评价,检测基于物质条件预期变革可行性的客观基础,辨析面向该馆发展目标的资源缺口。

・评价支持意愿,通过对读者、员工、资源供应商、上级主管、相关文化机构等图书馆战略发展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意愿评价,检测基于社会认知的预期变革可行性的主观基础,对图书馆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面对预期变革的意愿反应进行评价,厘清发展进程中来自各方的支持与阻力。使命确立和环境分析为图书馆发展愿景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合理、可行的理想发展预期通过愿景展望得以描述。同时,图书馆发展现状与理想预期在战略资源和利益相关者意愿层面表现出的差距又通过可行性分析反作用于组织愿景的修订与完善,最终的分析结果为战略规划制定奠定科学决策的基础。

3.3方案拟定环节

・明确战略定位,旨在确定战略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策略方针,根据战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确定竞争与合作的发展定位,选择适宜的进取、协同、聚焦、培育等战略模式,以促进核心竞争优势与能力的高效构建。

・编制行动计划,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相关匹配,在趋势预测和需求响应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将战略目标细化、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举措。

・优化实施方案,通过图书馆组织功能与战略行动计划的衔接,以提高战略绩效水平为目标,从业务部门和社会职能的交叉维度以及总体战略、职能战略、业务战略、行动计划等纵向维度,对行动计划的实施顺序和取舍调整做出科学判断,为高效地实施战略规划进行策略性的重组与优化。战略定位、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规划制定的主要内容,三个步骤将图书馆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将战略意图明确化、书面化,以此保障战略蓝图的科学绘制,促进战略方案的协同实施。

3.4文本编制环节

・草案拟定,旨在将规划分析与制定的结果明确化、书面化,即依照规范的文本结构框架,拟定用以指导实践的纲领性文件。

・通过获得各利益和权力团体及个人的修改意见,谋求各方的支持、认同。

・修改定稿,通过促进馆内管理层的战略思想的高度统一,完成纲领性文件的编撰,获得全馆(代表)大会通过。

・宣传推广,通过在馆内外公示战略文本,扩大影响,促进实施、监督与评价,以此推进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的广泛理解与认同。此外,图书馆编制的战略发展纲领性指导文件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呈交、报批,并具备定期修订、补充的更新机制。除了基本的编制工作步骤,就战略规划文本自身而言,有一个从体例结构到内容要素的丰富、完善的构建过程。体例结构涉及使命、愿景、目标、任务、计划等主体模块,内容要素分管理路径和保障体系两大类,共同形成核心的必备要素与次要的备选要素。

以上从组织保障、目标确立、方案拟定到文本编制的主要环节体现了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度化、具体化和显性化过程。整个流程涉及的对象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必须以结构与功能均统一为整体的全局性思维考察流程中的各活动要素,辨析其相互制约和依赖的关系。尽管各工作步骤中的方法更具操作性,但整体性优化和求解的原则应该贯穿始终,系统思维的流程设计能够将活动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组织结构、功能和运行机理的作用、影响下,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表现出若干鲜明的特性:①目标的价值性――流程追求战略绩效的提升,强调社会职能的实现;②系统的均衡性――流程两端的输入与输出总是在图书馆的组织运作中表现出一定的均衡状态;③时序的动态性――流程中的环节、步骤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通常不会静止不前,停止流转;④结构的层次性――嵌套的概念使得“子流程”的现象随处可见,大的管理程序往往能够被分解为小的操作步骤,如战略规划文本的形成推广步骤即可细分为起草、征询、公示、报批、宣传、修订等具体操作程序;⑤方向的多样性――串联、并联、反馈现象时常出现,如馆务会与图书馆战略发展部之间的工作交接、流转,确立战略目标与评价组织资源、评价支持意愿之间的支持、反馈等多种流程导向的表现形式会对图书馆战略规划的输出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

4 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的行动方案

流程框架是以框架图的形式表现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行动序列,静态的图示尚不具备足够的操作性,需要从部门分工、时间安排等方面予以管理程序上的明确,从更加贴近实践的角度设计行动方案。

为确保战略规划活动的顺利开展,本研究根据广泛参与、积极调动的原则,进行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任务分工;同时,根据各环节、步骤的工作量及难易程度,制定图书馆战略规划时间进度,以此明确规划人员及相关组织、个人的规划工作参与环节,并划定各项任务的起止时间(见表1)。

表1中每行的“”符号代表该步骤的负责人(部门),承担组织开展具体规划工作的任务。“咨询顾问”是通过提供配套的管理工具来引导、协助规划活动的专业人士,“其他”类型的参与者包括图书馆的读者和相关的友邻部门、机构,这些群体或个人对战略规划的参与程度虽然不高,但在规划分析和文本编制的意见征询等环节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员工代表、其他员工和图情委员(常见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则以相应的文化部门专家为代表)在该馆核心信念确立的过程中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战略发展部作为承担图书馆战略规划分析与制定任务的专职部门,从创建之初便全程参与,负责各项议题的组织开展、规划结果和加工、整理。

各参与部门和人员仅为举例,特定的图书馆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增减。任务分工并非绝对的职责划定,实际操作中,图书馆应遵循参与度的最大化原则,促使读者、员工等核心群体以不同形式参与到不同的战略规划环节中,以此体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实质和战略价值导向。

篇6

【关键词】高校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

一、国内外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高校战略规划研究

1994年,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出版了《战略规划的衰落与兴起》一书,指出20世纪60-70年代,“战略规划”一词出现于管理领域。于1972年,美国学者申达尔和哈顿发表了论文《战略规划与高等教育:概念问题和机会》,第一次将战略规划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高等学校战略规划”,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才真正从商业领域引用到高教领域的一个概念。

随后,于1978年,哈佛大学的霍斯默在其所著的《学术战略》一书中,完整地提出了将战略规划运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理论,形成了高校战略学术思想。美国的凯勒于1983年发表的《学术战略:美国高等教育的管理革命》,掀起了高教人员对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热潮。至此,制定战略规划的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但是,这一研究领域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我国,最早进行高教战略规划研究的是,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唐才进教授。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本完整的独立成为体系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专著,战略规划只是作为高校战略管理的子部分进行阐述。早期由华中科技大学组织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战略到变革――高校战略规划实施》,是目前国内翻译的较完整的一本探讨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专著。除此之外,厦门大学也组织出版了关于高校战略规划研究的著作。目前我国在高校战略规划研究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战略规划的含义、依据以及特征

(一)高校战略规划的含义

“战略”一词最早出现于军事领域,随后由军事领域引入商业领域,到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被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规划”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前期工作,规划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管理活动质量的高低。

高校战略规划,是一所高校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重大的、全局性的谋划,是一个学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目标和思路的具体体现,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高校战略规划具有全局的导向作用,是一定时期内高校发展所依据的主要目标。高校的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一起是构成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是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高校战略规划制定的依据

1.办学定位是高校战略规划制定的核心。

高校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方面,实际是指一所学校如何在整个高教系统内去定位。高校学科群的建设以及学科群的整体优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定位是一所学校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有效竞争力。

2.科学分析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组织形式和高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是制定高校战略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凯勒认为高校战略规划分析有两个领域:一个是组织:主要从组织的传统、价值和期望;组织的优势和劣势――从学术和经费;领导――能力和优先取向,三个层面考虑。另外一个是环境:主要从环境趋势――挑战和机遇;市场的偏好、观点和方向;竞争形势――挑战和机遇,三个方面考虑。

只有充分认清影响高校战略规划的因素,在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才会有所着重,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三)高校战略规划的基本特征

国外学者乌森和乌特认为高校战略规划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重视灵活性:由于高校处于多变的环境之中,战略规划的设计和制定不能完全的包罗万象。高校规划的制定者也不可能对高校建立全面肯定的认识,因此,高校的规划者也只有在做出宏观决策之后,放权于院校的各方活动主体,通过他们的合作来促使规划的真正运行。

二是激励一致性:乌特和马森指出,规划组织的自我形象只能是原子性的。一所高校的形象是多面性的,大多数的规划都必须意识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性,因此十分有必要去激励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决策是商议和政治过程的产物,不能有一方的权力中心强加于他人,也不能权威式的从上到下的贯彻执行。高校的战略规划应该是来自高校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和决策方式。

三、我国高校战略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研究高校战略规划起步比较晚,对国外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也尚不充分、方法认识多有不足,致使我国现存的高校战略规划存在一些问题:

(一)战略目标与发展定位不当

高校要制定战略规划发展目标,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对高校的发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然而,我国高校的战略定位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定位褊狭,缺乏前瞻性:对于战略规划认识不足,过于迷信于权威和专家,对自身大学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反省。

二是定位过高,缺乏可行性: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把“争创一流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高校首先要明白自己本来所属于的高校类型,而不是盲目的趋同。

(二)战略规划缺乏科学依据性,竞争力不足

有一部分高校只是在响应战略规划实施这一政策要求,实际的战略规划文本中既缺乏现实依据又缺乏理论依据。在严峻而又激烈的外部市场环境下,高校制定规划目标的趋同性,致使他们在竞争中缺乏核心优势和竞争力。

(三)战略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高校战略规划的定位过高或者过低,都是偏离高校的实际。出现这种偏离的原因之一,是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只是高校的上层领导拍案定稿,学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却很少参与其中,即使是参与也只是角落里的“旁听生”,没有举手发言的权利,导致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得到广大师生理解和支持。

四、高校战略规划未来走向的简要评析

高校的战略规划,最终是要通过战略实施来检验,从而对高校实施有效的管理。因此,从高校战略规划发展到高校战略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进步,是必然的选择。

(一)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达,美国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西蒙,针对充分理性这一模式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西蒙指出:战略目标是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结果。传统的战略规划是以充分理性、充分信息为理论基础的,而战略管理中的战略规划则是以“有限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为理论基础的。

(二)高校战略管理发展的必要性

战略管理则是强调外部的管理,注重从外部环境的层面来看待组织问题,而不是内在的自我诠释。因此,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想求得自身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就要善于利用外部的机会以化解或回避外部的威胁,实施战略管理成就自我的发展。

首先,增强高校战略管理意识。高校战略规划目标不清晰,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没有能够完全实施战略目标的保障体系。这些都导致高校在战略规划层面阻力重重,很难进行下一步骤的战略管理实施。

其次,加强战略领导是高校战略管理的必然选择。大学的领导者要有先导性的预见力,要能够深入的分析学校内外部的环境以及发展趋势,科学的判断高校应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高校领导者要有明确战略管理的方向,善于突出重点,能够优化人才队伍,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

最后,提高战略执行力是关键。战略执行力的提高是要在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抓住重点、把握全局协调推进的过程,是提高高校的战略执行力是走向高校战略管理的关键。

总之,目前,我国对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的研究还待进一步提高,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基本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今后,高校战略管理将会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战略规划的科学制定、得力实施、有效评估都将会很大程度上去丰富和充实我国高校的战略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一、何谓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企业相当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希望通过有效的人力规划,使企业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持续发展,保证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具有战略性功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就是以人力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对人力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部分进行引导性的作用。朱国勇(2002)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正在出现的问题的反应,是通过人员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计划,它是一种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内容相一致的手段。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出总体方向,包括各种不同的行动方案和活动,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日后的执行成效,最终有效地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

    惠调艳等(2006)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为后续的企业招聘、职务调整、员工培训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从而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如果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企业的人员补充、晋升、培训等都将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致使人员短缺而影响工作开展或人员过剩而造成人员浪费。

    周欢(2007)则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它源于战略,又涉及招聘、选拔、薪酬、培训等诸多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最终获得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与分析,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意义为:“企业为达成经营目标,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结合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与控制,在过程当中给与支持与协助,透过人力资源功能体系的运作创造企业的附加价值,最终达成组织的任务。”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

    企业组织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之时,必须要考虑到人资单位参与经营战略(Business strategy)制定的层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只是因应经营战略的需要支持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这种单向连结的方式称为顺向战略(downstream strategy)。如果是以参与协助经营战略的拟定,将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内容双向整合,这样的方式可称为逆向战略(upstream),人力资源单位才是真正的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而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双向结合也正是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基础(李汉雄,2002)。

    要形成人力资源战略就需要从企业远景(vision)以及企业经营理念开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对于市场、客户、员工、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的承诺,连带着也就会影响到企业在用人方面的理念。Schuler(1994)在企业远景之下用5个P来说明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概念,这五个P包括: 哲学(Philosophy)、政策(Policy)、方案(Programs)、执行方式(Practices)、流程(Process) ,其概念形成如表1所列。

    由5P的概念来看,就可理解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程序。首先要由企业的远景规划出未来企业希望达到的境界、组织的用人理念、人力管理的指导方针,在指导方针引导之下,企业应该采用哪些战略以及方案与执行流程来达成企业目标。若是从战略伙伴逆向战略(upstream strategy)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主管需要清楚地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配合企业外部市场的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提出企业战略规划的建议,例如从人力资源的分析当中提出哪些是企业的核心事业、哪些部份可以进行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出人力资源变革战略、组织再造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战略主动的作法。

    那么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到底需要实现什么目的呢?本文认为,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实现如下目标:

    1.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对人员有不同的要求,这包括人员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不同专业人员比例等。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不同组织型态,都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要求。因此,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符合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的规模、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与能力要求、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2.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因应方案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行业内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以及企业面临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和危机等宏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对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估,进行人力资源职能发展规划

    人力规划的重点是人才的供需平衡,通过规划,管理人员努力让适当数量和种类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从事使组织和个人双方获得最大的长期利益的工作。规划由五个步骤构成: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及其它内部供给特征、确定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由规划产生招募、甄选和配置计划、培训与开发方案以及人员晋升和调动。

    4.建立核心人员职业发展体系,打造企业核心人才竞争优势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对核心人才的甄选、培养和使用至关重要,其数量和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建立企业核心人才的选拔和规划体系,是保证企业核心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条件基础。所以,集团总部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明确集团核心人才的范围和选拔标准,从而指导下属企业推荐或遴选核心人才。

    5.因应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持续改善

    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保障未来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落实核心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人力资源单位必须制定和完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对哪些政策需要修订或建立,主要的内容框架以及时间计划等都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政策、制度是关系企业总体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诸如内外部招聘政策、薪酬政策、人才培养计划、绩效管理制度接班人计划等等。

    总结以上的五项重点,作者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下图表示,可以让读者更明确了解到彼此的关系。

    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流程

    当了解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形成以及目标之后,需要进行战略流程规划。本文提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流程模式作为实际执行的框架,并以此框架进行流程规划说明,如图2所示。

    1.检视企业的战略与目标

    企业战略及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总体方向,所有的单位在进行功能性的战略规划时都需要先明确地了解企业的总体战略与目标,才能够依据大方向进行功能性目标以及战略的展开。

    2.决定人力资源目标

    确定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后,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针对所属的功能别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应该直接来自于人力资源战略所进行分析,依据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确认具体的目标。无论是在任何背景之下所订的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明确地订定出来才能够确保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朝向战略目标趋近。

    3.内外部的环境评估

    环境因素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因素、经济环境、政府法令法规、社会的价值观、科技发展因素、工会与利益团体、国际总体环境等因素,都是评估外部环境需要考虑的项目。内部环境因素如企业内部的人力供需情形、组织文化、员工士气、组织结构、招募甄选、训练发展、薪酬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因素等都属于内部环境需要评估的项目。当面对这些内、外在环境因素的趋势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这样的情形是机会或者是威胁、未来的趋势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评估。

    4.拟定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情况的分析和预测,采取职务编制、员工招聘、测试选拔、培训开发、薪酬设计以及未来预算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发展计划。人力资源的战略需要能够与组织当中的层级相互配合,有效协助企业达成目标。

篇8

关键词:图书馆;战略规划;综合监控;执行力

Summar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onitor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strategic planning is the key.This is an update to the strategic execution of monitoring and strategic planning of the library, there are also some of the library's current strategy monitoring issues, is based on such a basis,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library strategic planning proces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also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 library;Strategic planning;Integrated monitoring;Executive power

中图分类号:G251文线标识码:A

现行的战略监控主要是以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的评估结果为依据的,通常会将预定的战略目标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还要及时的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整个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对战略进行终止,这样才可以保证图书馆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这个过程包括了对评价标准的确定、控制方式的选择和对偏差的纠正,最根本的实质其实还是对图书馆资源与能力进行监控促使战略流程、服务流程、馆员等可以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很多图书馆一般会采用反馈监控,以实现对战略规划的监控,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战略规划实施的效果,不过这样就很少将图书馆战略规划当作一个关键的因素加以考虑,这样一来也很难使其适应战略管理的新要求。

1、 图书馆战略监控和战略规划执行力的关系

图书馆在实施战略监控的时候,其主要目的是可以更好的将战略规划执行的效果加以实现,这样也是为了可以保证图书馆战略规划可以更好的满足战略目标的实施,从而提升业绩,最直接的目的还是可以更好的将战略规划执行能力加以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执行的复杂流程,也是一个整套并且系统化的流程,这就包括了对目标和方法的讨论,同时还包括了责任的具体落实,还有对图书馆面临的环境假设,对图书馆的能力进行评估,还有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协调和奖励,同时还包括了以上几点和执行效果之间的结合。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变革机制。所以可以看出,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执行的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战略,应该还包括了对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对战略计划的评价等具体内容。所谓的战略规划执行力的提高,也不单单是指对战略规划可执行性的提高,应该讲战略流程以及服务流程还有馆员等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要可以在实施战略规划的时候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加以整合与改进,这样也是为了可以更好的保证整个战略规划得以顺利的实施,或者具备可以及时终止的能力。

2、 不足之处

现在的很多图书馆在对战略计划进行监控的时候,主要是指战略监控中的反馈监控,比如在最近几年逐渐被重视研究的平衡计分卡等,这个对于图书馆提升战略规划执行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其可以作为提升图书馆战略规划执行力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不过平衡记分卡也是有缺陷的,其主要是从绩效管理方面得以发展的,这样就进一步使其体现出的是反馈监控。但是反馈监控也有着其自身的主要作用,主要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向图书馆在战略实施阶段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这样图书馆未来的难以预测因素就很难被考虑在内,这样一来预警的功能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也就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防范。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下:

2.1 对战略规划可执行性关注不够

图书馆要想可以更好的成为战略的执行者,那就必须要对战略规划的目标提出要求,其必须要具备可执行性,不过从事实上分析,很多的图书馆在对战略规划进行制定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判断、分析、预测等方面的失误因素,这些都可能使战略的决策出现错误,从而将图书馆带向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如果在图书馆不具备执行性的时候,那么要是执意执行,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2 对环境变化关注不够

对图书馆造成影响的不仅有内部的因素,还包括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图书馆资源的变化也可以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也会对战略规划的顺利执行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这些情况的出现,那就很难及时的对其进行监控。

2.3 战略不确定因素关注不够

在对图书馆进行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变化,这样就使得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这样就会严重的影响不确定因素,最终可能对图书馆战略可执行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很明显现行的战略监控对于这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2.4 缺乏文化监控

在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对思想宣传、人文塑造和制度建设形成一定的重视理念,同时也没有对馆员采用战略管理文化更好的进行凝聚。在文化建设方面依旧的相对薄弱,这样就使得馆员对于战略管理以及战略监控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意识,这样就不能更好的积极主动去开展相关活动。

2.5 战略监控理念宣传不够

很多的馆员对于战略监控的任务不够清楚,对于发展的工作重点、重大措施的监控、监控的具体方法以及个人应该做的工作都不是很了解,这样一来就使得馆员更多的是不重视工作重心,从而直接对战略实施的效果产生影响,还会给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影响。

2.6 绩效设置不当和操纵现象

现在的很多战略监控,最先应该指出并设定的就是绩效指标,尤其是对图书馆关键绩效指标的设定,因为这是图书馆的资源和投入精力的方向。不过,因为在这个环节可能会对绩效指标的设置不够准确,这样就会影响馆员的工作方向,还有可能会对很多绩效指标产生冲突,还会使其从正确的轨道上脱离,对整个战略规划产生影响。

3、 执行流程构建和分析

对于现在实行的战略监控,在具体环节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构建一个符合监控规划的执行流程(如图1)。这也是对现在实行的监控功能的完善,保证战略监控可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危机,同时可以实现对整个环节的及时监控。

3.1 实施前馈监控

对于战略规划执行力,其主要工作还是提高战略规划的可执行性,如果战略规划制定的好,那么在执行战略规划的时候工作就更加得心应手。

3.2 及时关注影响因素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的外部环境是难以捉摸的,用户信息也是不断变化,竞争也更加的激烈,这样就给图书馆的发展和战略规划造成很多未知的因素,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影响因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3.3 充分利用反馈监控

在对反馈监控进行操作的时候,要尽量的将其和前馈监控加以结合,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战略规划的实施,同时可以对其进行很好的监控,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监控工具,这一点也逐渐成为了很多图书馆重视的工具。

3.4 实施文化监控

在图书馆的日常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图书馆文化,这样也就逐渐被全体馆员加以认识,成为工作的目标和宗旨,还有价值的标准和行为的规范等。因此对于文化的监控是不可忽略的,主要是为了可以更好的提高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可执行效果。

4、 总结

对图书馆进行战略监控,其实也是时代的要求与呼唤,当然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战略监控其实是图书馆可以实现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的保障。基于综合监控的图书馆战略规划,其实也是执行流程在现行的战略监控基础之上添加前馈监控和文化监控的功能,主要的是为了可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防范,还可以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以及执行的过程中实施实时监控,对于馆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该要重视对战略规划的认同,以及对资源和战略规划的匹配工作,建立一个战略规划执行的评价体系。总而言之,就是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完善和创新,更加全面的提升整个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执行力。

参考文献:

[1] 张军营.论图书馆战略规划[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26-30.

[2] 刘勐,彭冀晔,胡文静等.基于综合监控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执行力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1):11-14.

[3] 柯平,陈昊琳.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30(6):52-57,138.

[4]李东来,冯玲.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