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6 08:12: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70-02
课程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依据课程的要求来进行组织开展的,因此课程改革在教育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施途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开展,势必对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果有重大的影响,而要想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有明确有效的教学策略,语文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采取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意义重大。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课堂、课本是传统的“三中心”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成为了教学活动中主要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见物不见人,严重地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学习的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动手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活动、教师视为新“三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主要的作用不是要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要观察学生、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内部以及外部),与学生积极互动,把课堂活动看成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而不是一家主导满堂灌的“单边活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具有个体差异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传统教学方式的部分内容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一种能和新课程要求相吻合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实践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新课程标准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到必修课当中,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应该把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教学之中。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自主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就是“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以从学科领域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1]“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2]“我国研究型课程是基于素质教育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而产生的,因此对研究型课程本质的认识离不开对研究性学习的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研究型课程则是一类专门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载体”[3]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民主调控和启发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快乐地自主、合作探究语文现象,生成性地发现并掌握语文规律,主动整合并应用相关语文知识,创新性地去解决语文课题(问题和专题)并建构语文素养、张扬言语生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4]民主性、自主性和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和创新性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这也是新课程要求所在。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需要教师树立研究性教学策略,民主性、活动性、创新性、开放性等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教师应从这些特性出发组织研究性教学策略。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创设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提出具有研究性的问题很重要,这是一项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源头,有了一个好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性课题,教师可就现实生活中一个事件、任务等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加以扩展,确定有价值的课题。其次,在确定完题目以后,教师要告诉学生开展的步骤,这里也要和学生商量,不能是教师一人包办,在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者作用,要明确学生已经进行到什么地步了,学生遇到了什么困难,取得了哪些成绩,教师都要明确,对于学生的困难教师要给予指导,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鼓励。最后,是对于研究结果的反思总结阶段,在这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教师更像一个节目的主持者,学生是节目的主角,让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针对研究性学习结果积极地提问,明确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还有待解决,以利于下一次学习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尝试
一、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可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说:“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写作兴趣,培养真挚感情
有的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疼,更甭提写作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课内教学资源,挖掘有力的因素,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的浪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怎样使学生们跳出固有的写作圈子,激发写作兴趣,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呢?
借助实物,在讲台上摆放盆景,一缸金鱼,或把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挂起来,让学生说一说,写一些。
在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等特征时,挑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成各种行业的人物,如警察、律师、农民、教师等让大家当场观摩描写,然后再由同学们读一读,大家做评委,是否突出人物了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既有吸引力,又有乐趣,还不失教学实用性。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在上作文课之前,教师先提前备课,可以制作一些幻灯片,上课时将朱自清《背影》中四次催人泪下的片断以慢镜头的方式回放,尤其是父亲在火车站为“我”买橘子的情景,在放映时教师再给予适当讲解,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父子情深。再演示《回忆我的母亲》中几组母亲带孩子辛勤劳动的事件,中间配以歌曲《懂你》渲染气氛,勾起学生对感情的升华,然后趁此时机,对学生进行移情作业。这样,学生底思路打开了,犹如一股清澈的甘泉,汩汩流出。产生了兴趣,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在一种愉悦、舒畅的心理支配下,快速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得心应手,文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了。
四、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师如果只给学生教授死板的教条,让他们死记硬背,当面对变化多端的的题山题海时,只能望卷兴叹了。“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教师要随时针对教学实践得来的反馈信息,思考教学策略。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
朱熹有言:“教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快乐,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就能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语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硕.语文教学的金钥匙[J].课外阅读,2013.
[2]李敏.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J].读写算,2014.
[3]李艳红.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秘诀[J].青年科学,2012.
[4]王建宇.引爆璀璨的智慧之花[J].吉林画报,2014.
[5]李霞.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思考[J].学园,2010.
[6]王苹.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J].读写算,2013.
[7]赵雅静.如何在语文课上引爆璀璨的教学之花[J].素质教育论坛,2009.
[8]郭雪娟.浅谈语文教学经验[J].科学导报,2013.
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关爱生命,注重人本,发展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感受到人性的美。在我们使用的职高语文课本中,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创造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职高学生自身普遍学习自信心不足,相当一部分以“失败者”自居,很多学生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爱学、乐学语文。教学小说,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浸润于语言深处的情感的体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教学戏剧,是对人生世相的一种细微体察。教学应用文是让职高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生存之本。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潜心揣摩,学生也在潜心揣摩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观
职高学生学习语文课本是为了应付“3+证书”的职业高考,但因其知识基础差,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厌学情绪,再加上部分教师也是踩着上课铃声来,踏着下课铃声去,很少与学生沟通谈心,久而久之,师生关系越来越僵。甚至一学期上下来,班上学生的名字老师叫不全,学生不知道老师姓什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未理解一门学科的意义之前,常以与教师情谊发展的程度来决定是否认真学习此门学科。因此,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职高成功教育的关键之一。“亲其师,信其道”,在职高类中,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更应提倡。一句关怀的询问,一段认真地倾听,一副亲切的面孔,无形中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那些有自卑心理,极少得到赞扬的职高学生就会感到被老师尊重、欣赏,就会对老师产生好感,便会全心全意地与老师配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体态语言,以满腔热情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质疑、争论,允许学生犯错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班内的后进生不离不弃,用一颗爱心感化他们。这样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师生共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高职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职业高考,更主要使其真正明白学好文化课是终身受益的人生大事,“习能为本,立品为先”。
三.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技巧 导课 提问
1、导课的技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犹如序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心理学认为: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为“心向”。这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发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有:
1.1 悬念设置法。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故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只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1.2 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1.3 创设情景法。那些富有感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
2、提问的技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那么,老师要用什么方式来提问才能激发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学习呢?以下是比较有效的几点做法:
2.1 激励式提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求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的提问,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带着一种欲望去探索发现,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既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因而对于广大的语文教师而言,就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教学要求,而必须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与人文素养一脉相承的,最基本的是其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而是要为学生在其将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总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摈弃原有的陈旧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两方面的改变。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多方面的学习与联系。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门孤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抽象的文字有时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教师有必要结合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化虚为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为真实的体验与更深切的感悟。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多方面的转变
1.角色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想转变语文教学的方式,首先就必须转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其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中合作完成的,甚至在某些时候,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决定了新型教师不再是高学生一等的专家、大师,而是与学生一起思考探究、一同学习进步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2)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方,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成果的最终呈现者。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器,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没有反馈没有质疑。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应鼓励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主动思考探究,主动提出疑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意识。
2.关注焦点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不再统一化、规模化,而应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单纯的自身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与自我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教师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再是一刀切似的集体教育,关注点应由集体转为个人,即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最高宗旨和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独特性,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其潜能,因材施教,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用一种发展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秉持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念,引导学生去改变,促进其发展。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是教学过程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下,新课程的实施才具有可能性。
(1)从“独白”教学到“对话”教学
教师角色的转变就必然会导致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地位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式的“独白”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因而营造一种互动的课堂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认真听讲的态度,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质疑提问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课堂主动权的转移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主动权不应该在教师的手中,而应将其下放到学生的手上,这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的必然要求。课堂的主动权应该在学生的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消除学生的顾虑,在开放、欢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推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讨论的进行。
(3)从“封闭”走向“开放”
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当时、当地、当人,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学会对课本知识的重建与扩展,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开放、活泼。“照本宣科”早已不符合如今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于课程、教材内容的意义重建,不仅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现实的背景下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解读与理解,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更能学会一种学习的思想与方法。
(4)从“一成不变”到“时时创新”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传统的课堂向来是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一成不变。而新课程背景就要求教师勇于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化死水为时时流动的活水,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当然,这里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使用教材方式的创新上,也体现在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的创新上。教师应学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创设一些教学的情境,如实地考察、小组辩论、情景演绎等。
总之,随着新课的改进一步推广,新课改的要求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帮助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将是今后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才能真正改变初中语文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海龙.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6).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新课程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求语文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正确引导,积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摆正角色定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这意味着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主张师生平等,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平等对话,最终实现合作探究、共同提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全员关注,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都能平等、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允许其差异发展,让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生机和活力的平台。由于个性差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的思路,而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用爱贴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一起感悟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充分体现了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以爱感化学生,贴近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爱是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师要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为基础,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更多的关爱,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关爱,才可以融化学生心灵的坚冰,让他们体验到爱的召唤,才能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更自觉、自愿地听从教师的教导。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在谋篇布局、章法句式、文字锤炼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效仿,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文章还包涵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参模对象。比如:不搞特殊化、自觉遵守纪律的军长;《睡莲》中乐于助人的少先队员;《五个鸡蛋》中勤劳善良又朴实的继母;一生为人民谋利益的好干部焦裕禄;《唯一的听众》中为成就鼓励他人而装聋的音乐教授……这些人物的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的内在美值得学生去品味、去深思,也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楷模,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每当学到这些课文时,我都会与学生一道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表现,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四、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游戏活动在孩子们的智力和认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游戏活动能抓住学生好玩、好动、善于模仿、注意力不够集中、保持不够持久等特点,巧妙地将学生引入一个妙趣横生的魔幻世界,获得快乐愉悦的体验,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组织与完成任务密切相关的、合理的游戏活动。学生对声音、图像、新奇事物等都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对此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新奇的故事、动感的童谣等穿插到游戏活动中,通过听、说、读、写、唱、画、猜谜、小制作、角色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快乐地学习,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自然、轻松地学会并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喜欢上语文,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五、坚持正面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语文;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59-01
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他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升华了认识。
2.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的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生:啊(ǎ)·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要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总之,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全面以"学生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己任,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好这项既教书又育人的双赢工作。
3.积极地参与和反馈
在《广玉兰》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探讨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在组长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小组内的气氛明显与其他组不一样,讨论渐渐变成了组长一个人的演说,其他成员大多只是默默地点头,或者悄声一个人说着。待到这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仍旧是组长一个人承担了任务,表达了个人的观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份热情高涨到底有几分实在。
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呢·我想,教师可以在平时就注意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通过教给学生倾听、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必要的讨论技巧,鼓励、引导所有的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比如,从简短的发言开始练习,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保持对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学生具备了这份自信之后,相信他们参与讨论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同时要注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讨论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为首要条件的,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的学习就只能是蜻蜓点水,很难有真正的效果。学生只有自己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环境,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才会深入有效。
一、在课堂中融入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说出了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是多么的重要。人文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应强调人的主动性,要保持师生双方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我们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条件,也是激情的前提。试想猫爪下的夜莺又怎能唱出动听的歌儿?我们应让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性的见解。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
二、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利用简洁明快、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隋。
三、强化语文同各科目的联系
以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相互割裂的局面,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习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和运用能力。
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他们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中要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他们的特殊才能得到展示,才是尊重个性的表现,才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了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也使得语文观得以体现。
2.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