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4-03-16 08:12: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分类;农业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63-02

Microbial Fertilizer and Its Application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NG Jing-chao

(Shandong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Microbial fertilizer is a new kind of fertilizer,it can not only enhance soil fertility,but also can improve crop quality,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 fertilizer,microbial fertilizer classif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re reviewed.The problems in microbial fertilizer development were also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icrobial fertilizer;classific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application

当今是一个生态文明的年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1]。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质量深受影响。首先是化肥和农药的超量使用,不仅造成使用效率下降,而且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其次是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土壤生态功能。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在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转化营养元素、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害、净化环境与平衡生态系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目前,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对绿色农作物青睐有加,因此对微生物肥料的需求也将增加,这为开发微生物肥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2]。目前微生物肥料逐步成为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肥料的主力军,正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着越来越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本文对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在农业上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微生物肥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

所谓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能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制品[4]。微生物肥料也被称为菌肥、菌剂、接种剂,是肥料制品中的一种,与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应,从而使其生长旺盛、产量增加[5]。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就开始出现根瘤菌肥料,而我国的微生物肥料研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6]。最开始研究的是大豆和花生的根瘤菌剂,之后从原苏联引进细菌肥料;后来开始推广使用固氮蓝绿藻肥和放线菌肥料;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VA菌根,以此来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率和磷素的利用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将固氮菌和生物钾肥混在一起作为拌种剂使用;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基因工程菌肥、作基肥和追肥用的有机无机复合菌肥、生物有机肥、非草炭载体高密度的菌粉型微生物接种剂肥料以及其他多种功能类型和名称的微生物肥料[7]。当今,微生物肥料已被农民普遍接受,不仅应用于粮食作物,还应用于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2 微生物肥料的分类

微生物肥料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多种划分。一般认为微生物肥料可分为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料[8]。微生物菌剂是指含有1种或多种目的微生物的活菌制剂,这些目的微生物都是经过工业化处理的,或生产增殖或浓缩或经载体吸附[9]。菌剂从形态上可分为固体和液体,固体菌剂呈粉末状,易于保存和运输,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生物有机肥则是将特定的目的微生物与腐熟的有机肥复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新型肥料,它同时具有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2种效用。生物有机肥外型上为颗粒状,是一种环保肥料,适合在有机农业生产中使用[10]。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和有机质复合而成的肥料,既有微生物的作用,又有化肥的作用[11]。

按照制品定微生物种类进行分类,可将微生物肥料分为细菌类肥料、真菌类肥料和光合细菌类肥料[12]。若按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进行分类,又可分为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磷细菌肥、钾细菌肥、硅酸盐菌肥和复合菌肥[13]。

3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偏少的现状,加之我国土地资源具有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和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等特点,这就要求提高产量[14]。而施用化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增产途径。但是,长期施用化肥会致使土地肥力过剩,出现土地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化肥的大量使用还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破坏土壤生态系统[15]。另外,化肥的施用还会增加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影响农产品的品质。这与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要求相违背,也不符合人们追求健康食物的意愿。而微生物肥料却不存在这些问题,它具有长效、无毒、无污染、节约能源、成本低等特点,可弥补化学肥料的缺点和不足[16]。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大致如下:一是通过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大量有益菌在植物的根系周围形成了优势种群,抑制了其他有害菌的生命活动。二是改善土壤,培肥地力。三是促进植物生长,改善抗逆性。四是分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避免残留农药对下季作物产生药害,还对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排放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17]。大量研究证明,微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自身的生命活动及其代谢产物来增加养分供给量,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和减少化肥施用等目的[18-19]。现在,微生物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在粮食生产中,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明显改善农田土壤生态,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和肥效微生物数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降低土壤容重,提高阳离子交换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20],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在果树中,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改善果品的品质,提高有益成分的含量,降低水果中有害成分的含量,满足现代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协调砀山酥梨氮素养分的吸收,明显促进砀山酥梨对其他矿质养分的吸收。并且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施加微生物肥料,单株果树增产可达25%以上。施用微生物肥料还能增加果实中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等,大大提高梨果的品质[21]。

在蔬菜生产中,施用微生物肥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协助蔬菜吸收营养,降低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提高抗病能力,从而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22]。

4 结语

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新兴肥料,具有其发展优势。施用微生物肥料可减少化学化肥的施用,改善土壤微生态,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但是,由于生产及研发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和普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首先是市面上的微生物肥料产品众多,但是产品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其次是微生物肥料的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存在不足,没有针对微生物肥肥力的检测标准,现行的只是一些地方标准,不利于微生物肥料产品的发展;最后,作为微生物肥料核心的菌种,其选育和改进处于严重滞后状态。这些都不利于微生物肥料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一是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良菌株的选育和改进工作,提高微生物肥料的肥力稳定性;二是增强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

5 参考文献

[1] 牛翠芳.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0):36-37.

[2] 燕永亮,李力,李俊.根际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及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5):93-101.

[3] 孟瑶,徐凤花,孟庆有,等.中国微生物肥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76-283.

[4] 葛诚,吴薇.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问题[J].中国农学通报,1994,10(3):24-28.

[5] 张雪峰,胡滨.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效应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1(2):98-100.

[6] 郐士鹏.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05(11):15-17.

[7] 袁田,熊格生,刘志,等.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7):44-47.

[8] 王素英,陶光灿,谢光辉,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14-18.

[9] 张敏,王兆玉.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J].北方园艺,2004(5):6-7.

[10] 孔凡真.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J].土壤肥料,2006(11):24-25.

[11] 葛诚.微生物肥料生产及其产业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2] 郭永利.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陕西农业科学,2012(4):134-136.

[13] 江涛.常用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与应用[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2(1):30.

[14] 杨尚友.微生物肥料及其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科技,2009(6):51-53.

[15] 菅广宇,苏百童,邵秀丽,等.3种有益微生物混合发酵液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141-144.

[16] 刘健,李俊,葛诚.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1,3(21):33-36,46.

[17] 许前欣,孟兆芳,于彩虹.微生物肥料农业应用的效益评价[J].天津农业科学,2000,6(2):44-46.

[18] 葛均青,于贤昌.微生物肥料效应及其应用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3):87-88.

[19] 成春彦,熊顺贵.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报,1997,2(S1):12-15.

[20] 孙中涛,姚良同,孙凤鸣,等.微生物肥料对棉田土壤生态与棉花生长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3):54-56.

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 蔬菜生产 涵义 意义 现状 对策 发展前景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田被大量农用的化学物质渗透,例如农药、化肥等,并通过土壤、水质等侵害到农作物及畜禽,致使食品受到污染,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由于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被过度使用,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并开展了大量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安全性高、无污染的食品被开发出来,我国将这一类的产品命名为绿色食品。而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蔬菜在食品中的重要性位列第二,仅次于粮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饮食健康的认识不断提升,对蔬菜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加大对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推动绿色食品蔬菜的更好、更快发展。

1 绿色食品蔬菜的涵义

1.1 绿色食品的概念

对于绿色食品的概念,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将其理解为具有绿色颜色的食品。绿色食品主要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根据绿色食品的标准来进行生产,并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认证,并批准其使用绿色食品标注的具有无污染、优质、安全的食品。在绿色食品中,其原料产地、生产操作的流程、包装储运、食品质量是检验的重点,只有这几个方面必须要符合绿色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要求才能被称之为绿色食品。

在我国,根据产地环境、生产中化学合成物质的成分、生产加工的操作流程、产品的质量及其包装等标准,绿色食品主要分为A级、AA级两种,当前的绿色食品中A级所占的比重更多些,但将会逐渐向AA级过渡。

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对产品产地的监测,从产品最原始的生态环境中去判定其是否符合绿色产品的条件;二是注重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对产品从其在土地开始到最终端上餐桌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控制,从而有效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三是注重对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将商标的管理和质量的认证挂钩,从而对生产者进行有效的约束,更好地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障。

1.2 绿色食品蔬菜的概念

绿色食品蔬菜是绿色食品中的一种,其评定的标准在绿色食品的总体标准下制定,并根据蔬菜的特点会有具体的要求,对绿色食品蔬菜的评定主要是要求蔬菜里的残留农药要比国家或者国家上所规定的标准要低。由此可以看出,绿色食品的概念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被严重污染的蔬菜来说的。

2 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所具有的意义

2.1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需求

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肉可以不吃,但是肯定会吃蔬菜,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均衡合理的饮食,对蔬菜的摄取量不断提高。而且由于各地农药蔬菜频现,使得人们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消费需求逐渐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对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蔬菜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及身体健康的需求。

2.2 有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对农业生产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蔬菜生产者为了促进蔬菜产量的提高,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这些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受到毒害,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再加上工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环境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危害的还是人类自己。而绿色食品蔬菜对蔬菜生产中的农药使用、农药残留等都有严格的监测标准,因此,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有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3 可以进一步增强蔬菜行业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断加强,我国蔬菜的进出口业务不断增多,这对蔬菜行业来说既是竞争,同时也是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蔬菜行业如果仍是只注重数量,而不控制好蔬菜的质量及其安全性,那么将无法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绿色食品蔬菜注重蔬菜品质的提升,促进其生产可以进一步增强蔬菜行业的竞争力,为其更好地开拓市场。

2.4 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蔬菜在我国农产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产业的发展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人民对绿色食品蔬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为农村经济开拓了另一条发展路径,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河套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其地理与环境的优势,积极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

3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3.1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现状

当前,随着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加大,我国绿色食品蔬菜的发展形势良好,生产面积、通过认证的品牌数量等都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产地达到标准,科技的推广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也在增强,绿色食品蔬菜的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很多农民对绿色食品蔬菜的认识还不够深,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意识还不够强。很多农民一听说绿色食品蔬菜的标准和要求,就放弃了。其次,虽然当前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蔬菜生产方面,土壤的肥力、病虫害的防治、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没有根本、妥善的解决办法,因此,绿色食品蔬菜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技术还不够完备,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再次,当前由于监督力度和检测的手段都还不够强,市面上绿色食品蔬菜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断出现,这对绿色食品蔬菜的销售来说造成了影响。第四,绿色食品蔬菜有其优势所在,但由于其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资源较多,耗费的成本更大,因此,其价格一般都会比较高,这使其在蔬菜市场上的优势并不明显。

3.2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绿色食品蔬菜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当前,应该加大对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研究,寻找相应的发展对策。

(1)要加大对绿色食品蔬菜的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绿色的健康观念。同时,也要转变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让他们可以自觉进行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加快绿色食品蔬菜产业的发展。(2)要进一步加快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大科研及资金的投入,促进其技术和产品可以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还要组织好宣传队伍,深入农村去宣传和推广绿色食品蔬菜产业的技术与服务,为更好地提高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水平提供保障。(3)要增强监督力度,从绿色食品蔬菜商标申请到生产销售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同时,也要提高检测的技术,加大检查的频率和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蔬菜,从而提高绿色食品蔬菜的质量及信誉。(4)针对绿色食品蔬菜价格的问题,应该加强市场的调控,根据市场需求及规律,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合理定价,促使绿色食品蔬菜可以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4 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发展前景

虽然绿色食品蔬菜存在这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其生产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当前发展形势良好,前景广阔,并且其发展逐渐呈现几种趋势:

(1)产业化的趋势,虽然我国的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时间不长,但是推进产业化发展,是我国蔬菜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最佳途径,对其发展来说是一大促进。(2)国际化的趋势,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绿色食品蔬菜走向国际成为必然,而且在市场竞争中,绿色食品蔬菜产业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也必须不断提升其品质,增强竞争力,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3)科技化的生产趋势,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将不断取得突破,不止在生产环节,其加工、运输、储藏等环节也将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4)销售日益专业化的趋势,随着绿色食品蔬菜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销售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建立专业化的销售网,通过连锁店、专卖店、销售专柜等形式进行集中销售的方式也将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这对保证绿色食品蔬菜产品的质量及真实性,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都具有很大帮助。

5 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可以为人们提供无污染、优质、安全、健康的蔬菜,有效保证人民的健康与安全,这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蔬菜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的绿色食品蔬菜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在良好发展前景的带动下,河套地区应该借助自身的良好条件及发展优势,积极促进绿色食品蔬菜的生产,加快绿色食品蔬菜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其可以为河套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运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10-12.

[2]张萍.浅议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5S):25-26.

篇3

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机遇和优势

1.1 政策机遇良好

2010年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为农业发展,特别是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生态循环农业以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为前提,以沼气为纽带,将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农业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态循环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3 农业资源区位优势明显

奇台县气候条件独特,光热水土等生态资源丰富,拥有宜农土地200万(667m2),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163万(667m2)。适宜生产优质小麦、玉米、啤酒大麦、裸仁南瓜、打瓜、豌豆、糖料甜菜、油葵、高淀粉土豆、各类杂粮、辣椒等各类蔬菜。粮草充裕,畜禽养殖规模大,年内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310万头(只),出栏牲畜206.7万头(只),家禽1100万(羽),是做大做强生态循环农业的天然宝库。此外,奇台县距首府乌鲁木齐仅200公里,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

2 奇台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奇台县现有户用沼气池6734座,完成“改池、改圈、改厕”配套建设4200户,建成生态温室3000座,生态家园生态循环经济示范村5个,温室沼气生态示范户260个,2010年将新增700户。主要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和“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使沼气、标准化养殖小区、无公害基地和沼气“四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快,为畜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如金奇万头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和奇台县鑫源种猪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建设总容积为1600 m3,每座大中型沼气池年产沼气21.5万m3,可为300户农民供应清洁能源,年节约煤炭585 t,年产沼液1.4万t、年产沼渣661 t。通过加工转化,使畜禽粪便得到集中处理。奇台县秸秆还田量为872 t,堆肥量为9.1 t,秸秆青贮量达到14万t,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4万(667m2),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667m2),以上措施的实施,减少了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了不合理使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思想认识不够.技术体系还有待完善

目前,农户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到位,还不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意义,因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愿望不够强烈。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尚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能涵盖“生态”、“循环”全部内容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2.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据2008年开展的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现今种植业污染主要有农用地膜、化肥和农药。地膜年用量13.7 t.残留量1.95 t;农田化肥年使用量462 t,使用量仍然偏高;养殖业污染表现在农村人畜粪便的处理方面不到位,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2.2.3 秸秆循环利用率有待提高

奇台县是农业大县,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年秸秆产量为24.6万t,因各种原因,部分作物秸秆被焚烧、随意丢弃,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用作其他方面的有163.1 t,因此。秸秆循环再利用空间比较大。

3 奇台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3.1 制定发展规划,理顺发展思路

按照奇台县委提出的“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以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产品为着力点,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和无工业“三废”污染等条件,高标准、规范化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3.2 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和技术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采取新闻媒体、农业信息网、农技110、发放资料等方式,深入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引导群众树立生态安全和资源再利用的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3 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完善技术体系

结合奇台县气候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重点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研究总结利于本县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将秸秆还田、生态沼气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等诸多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农业固体废弃物堆肥无害化处理技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中的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整合集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4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结合牧民定居工程,继续推行“畜-沼-菜”庭院经济模式,一次性规划,让牧民长久受益;结合日光温室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小区的发展,推行“畜禽-沼-菜”种养小区模式,这两种模式都要以沼气清洁能源利用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沼气建后服务体系,提升沼气池运行水平和质量,发挥其联结畜禽养殖、温室蔬菜种植的作用,促进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生产沼气、沼液和沼渣,解决农户炊事照明用能需求,清洁、卫生、无害化的沼液、沼渣用作农作物肥料,保证农产品品质,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此外,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探索并推行“农作物种植一畜禽养殖一畜产品精深加工一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模式、“畜禽养殖一粪便一沼气一有机肥一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生态循环链、“农作物秸秆一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多种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3.5 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生态农业品牌

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环节,创造满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建设重点生产基地,严格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程操作,推行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及机械防治技术,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使农产品达到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中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证,开展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确保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篇4

一、忠县成熟的农业资源和特色的生态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忠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距重庆主城180公里,渝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88公里,有3条省际公路交汇于县城,公路四通八达,规划建设中的沿(长)江、梁(平)忠(县)、梁(平)黔(江)高速公路及沿(长)江铁路过境忠县,忠县将成为西部地区通向华中、华南最便捷的陆上大通道和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节点,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一)农业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广阔

忠县地处暖湿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 温热寒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境内低山起伏,溪河纵横交错,中小型水库近百座,地表水平均径流量11.4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约5.3万千瓦。土地面积2187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31万公顷,忠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土地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是国家粮食主产县、国家瘦肉型猪基地县、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县和重庆市优质水稻、柑橘、大豆、蚕桑、榨菜、苎麻等生产基地县,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当前,忠县按照“135”现代农业体系发展思路,结合优势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了“柑橘、优质粮油、甘薯、大豆、蔬菜、苎麻”六大支柱农业产业和“苎麻、大豆、蔬菜、油茶、油橄榄、绿竹”等一乡一品,特别是柑橘产业,派森百橙汁公司生产的NFC鲜冷橙汁已步入国宴餐厅,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还有三峡生态鱼、汤圆粉、白公酒、茗岳有机茶、忠州土猪、忠州豆腐乳等30多个特色农业品牌。

(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特色突出

忠县生态保存完整,物种丰富多样,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宝库,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4.1%。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池森林公园,山高、水足、温适,植被类型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川东至今保存较完好的原始森林之一。天池峰峦连绵、地势雄伟、绿茵覆盖、山花似锦、风景秀丽,是人们疗养避暑、跑马狩猎、观光旅游、会务旅游的理想境地。

水资源丰富,三峡库区全面蓄水后,将形成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水库总库容最高可达393亿立方米,成为国家水资源重要战略储备库。忠县拥有横贯县境的8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两岸支流水系发达,水域宽阔,纵深径长,加之临水、平湖特色,为高档临水地产、游艇产业、水上赛事举办和水上娱乐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商机。

生态产业优势凸显,忠县海拔117米至1680米,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山地气候,是亚洲乃至世界最适合柑橘生长的地区之一,忠县正积极打造国家级现代化农业旅游示范区和最具有观光价值的园区“中国柑橘城”,它将是世界首家将柑橘育苗、种植管理、品种博览、标本展示、高效生态柑橘园、加工制汁、鲜果处理集中展示的精品园区,也是绿色生态农业、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柑橘种植与加工、休闲娱乐和优美田园风光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奇、异、野、土、采、尝、购的强大吸引力,拥有观赏、旅游、休闲、健身、参与、习技、科考、求知等多项功能。

二、发展生态农业做大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忠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忠文化、柑橘文化为主题,大力发展旅游业,塑造忠县“半城山水满城橘”的旅游形象,积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当前已建成柑橘景观为主的中国柑橘城核心区、金色杨柳、三峡橘海等三大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以高山消夏度假旅游为主题的白石镇巴蔓竹韵乡村旅游区、石子乡杨兴村消夏度假区等项目,但“以橘为媒”,打造的是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来发展乡村旅游业,仅仅提供简单的吃、住,而且容易受到地理和季节性的限制,没有充分利用忠县其他丰富的生态资源,从特色发展、规模档次、服务项目、生态打造等方面上不去,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缓慢,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投入不足,产业粗放

侧重点在工业上下功夫,缺乏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对农业、农村资源、农产品等的挖掘、整合、利用、创新、包装和宣传不够,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未能有机结合,仅有“柑橘”农业景观得到深度挖掘,其他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缺少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造成乡村旅游内容单一,乡村旅游形象不够突出,发展缓慢。

(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一是道路交通设施相对落后,目前忠县无铁路经过,高速公路仅有沪渝高速,难以形成与长江黄金水道配套的高效物流网络,农村公路通达通畅率较低;二是生态环保问题突出,库区遗留的消落带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乡村旅游观念不强,生态知识贫乏。旅游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开发不足且不合理,有些乡村生态游为主题的景区虽然小有进展,但没有大项目,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管理部门不能很好的处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很多生态农业企业和村民普遍对生态旅游知识贫乏、对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认识不全面,对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政策措施了解不多,乡村旅游的氛围还不浓。村民和游客对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意识不强,环境保护意识差,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三)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单一

乡村旅游产品不够丰富,基本都是过境观光旅游,趋同现象严重,参与体验和互动的活动内容少,游客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消费项目少。

(四)旅游接待设施和规模参差不齐

度假村、民居旅馆、星级农家乐是生态旅游接待主体,但当前忠县仅有七家三星级农家乐,而且整体规模偏小,发展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农家乐以餐饮为主,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没有突出主题和特色休闲项目,在挖掘本地民俗文化和农家乐知识、带动游客参与等方面做得不够。

(五)旅游专门人才和信息化建设滞后

旅游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有待提高,懂生态学尤其是乡村旅游学知识,能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乡村旅游发展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集信息交互、电子商务、网上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网络交互平台的专门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六)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对外宣传方面力度不够,游客和潜在游客对其旅游形象感知度较低,虽然“半城山水满城橘”的口号响亮,但其深厚的底蕴缺乏相关产品的支撑。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大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首先要做好“质”。应充分依托忠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枢纽,抓住扎实的农业基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扶持和开发生态农业促进乡村旅游业大发展。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山水为依托,以农业为支撑,以生态为根本,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努力建设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县,积极打造三峡库区特色旅游目的地。

(一)政府的调控职能,开展多维度的措施保障

①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专门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和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中心、招聘懂得生态知识和乡村旅游人才,有计划、有规范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完备的二级管理体系,在主要景区设立管委员会,并充分发挥旅游协会专业分会的作用;②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③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强化资本运作;④落实旅游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保护当地的生态农业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①发展优质农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高效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设施,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发展李、桃、梨、枇杷、葡萄、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中药材,大力推广笋竹、茶叶、大米、米酒、豆腐乳等特色农产品,让更多的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从而带动“三峡橘海”、“金色杨柳”、“艺术田园”、“低碳竹海”等休闲旅游景区的发展;②发展特色农业:借助独特普观光游、柑橘DIY、举办中国柑橘文化旅游节。③打造精品农业,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推广“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创建农业品牌,推进品牌化经营。努力建设一批生态的农业休闲山庄、农业观光示范场、农业生态体验区,将忠县打造成三峡库区的农产品供应中心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及农业科普教育中心。

(三)深入挖掘生态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①发展森林生态游,利用忠县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积极开展观光游、消暑避暑游,借助“忠文化”和森林美景,打造浪漫婚庆旅游专项产品;团体游客还可以借助“忠文化”和美景,根据自身需要组织团日活动、党员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特色活动,达到寓教于游,使之成为凸显忠县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②依托独特的水域生态资源、辅以完备的基础设施,推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水上观光、休闲度假及运动旅游产品,打造长江上游最大的水上休闲运动基地和游艇基地,开发长江黄金水岸水上运动产品,如魅力江景游、建筑奇观观赏游、游艇休闲度假游、水上运动休闲度假游等活动。

(四)大力发展农家乐,努力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完善农家乐的发展优惠政策,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用好丰富农业资源,借助特色民俗文化,把“家园”和“田园”相结合,打造一批星级农家乐和建设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将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将部分农村转变为旅游景区(点)、将部分农民转变为旅游从业者,以旅游开发带动农家乐的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实现农旅相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五)整合多种营销方式,唱响忠县旅游品牌

篇5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大,导致能源资源紧缺。地热能源即开发太阳能、风能后一种备受青睐清洁能源。本文简述地热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贵州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贵州省地热资源应用前景。

关键词:地热能贵州现状前景

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物质。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会持续增大,导致能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和环保压力增大。

虽然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能源消费增长模式不同、消费结构地域差异也很大[1]。我国是世界能源市场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呈现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衡特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2-3]。贵州省能源资源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地热能、太阳能拥有大量开发潜力。但贵州省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GDP总量和经济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影响当下环境和资源浪费现状,与我国提倡的能源发展方向有较大差异。贵州能源消费存在着三大问题:能源使用效率低 、工业耗能比重大、煤炭消耗比重大[4]。

1.地热能源

地热能源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是即开发太阳能、风能后一种备受青睐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源具备数量巨大、可再生和不污染环境三大要素和清洁、环保、就地取用等优势。地热能利用分为高于150℃用于发电地热和低于150℃直接利用地热,包括地热水直接利用(如地热采暖、洗浴、养殖等)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分布具有地区性[5]。

2.地热能源分布及利用情况

我国地热资源占全球7. 9%,是地热资源丰富国家,而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藏南川西等地, 中低温资源遍布全国[7]。目前在羊八井热田已建起装机容量为25.18MW地热电站,在朗久和那曲已建成装机容量较小的地热电站,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温泉地热水疗养院200余处,地热温室133万m2,热地养殖场300处,地热供暖1100万m2[6]。

贵州地热资源为水热型,资源储量较丰富,主要以低温及中低温地热为主,全部属板内地热,温度较高的地热水资源分布在黔北、黔东北、黔中和黔南地区,目前全省共发现的温泉有100多个,地热钻孔40余个。地热水资源一般蕴藏在地下1000-2000米处,水质优良,出水量大,富含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硫、锌等十余种微量元素,水中还含有硫化氢、氡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成分。地热资源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同时在旅游、医疗保健、农业生产、水产养殖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再加开发成本较低,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

3.贵州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趋势渐热,勘探开采盲目性和无序性的问题凸显,地热资源形成条件有限,埋藏深,再生能力弱,需合理计划保持长期连续稳定开发利用,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枯竭。同时贵州属于典型的岩溶地区,地势高、地形破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常常有暗河、溶洞,如果钻探的位置稍有偏差就可能前功尽弃。

人们对于地热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利用意义仍认识不足,将地热资源同于一般矿产资源或水资源混淆,同时没有很好建立拥有自己特点地热产业链,使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层次低、效益低、浪费现象严重问题。有的开发商对地热资源特点认识片面,造成地热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4.地热资源在贵州省应用前景

对全省重点地区进行地热资源普查,进一步查清全省地热水资源的和贮存情况,拓展地热水利用空间,为贵州生态立省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地质科学研究,研究地热资源利用途径,如建立地热供暖站、洗浴、疗养、养殖等一系列可循环利用地热资源产业,促进贵州省建设,获取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1 饮用天然矿泉水

随着对于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认识日益普及和深化,人们对天然矿泉水崇尚心里日益增长。贵州热矿泉多具有历史久远深循环过程,用同位素研究表明,如在石阡地区热矿泉水年龄多为5000-10000年,超低钠、低矿化度,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微量元素,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建议分类研究开发,建厂装瓶销售,开发为各种类型的饮料。宣传销售得当,确保产品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是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的,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4.2 医疗、洗浴等旅游开发

贵州地热为水热型资源储量较丰富,由于热矿泉拥有特殊水温、化学组成和优美自然环境对人体保健作用和对疾病治疗作用,热矿泉开发成为浴池、游泳池、疗养院和自然风景区会吸引大量游客,尤其是外地游客,增加当地旅游财政收入,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4.3. 农业、水产业提高

贵州是一个经济发展后进省,不少地区还处于贫困县上,开发热矿泉水应用于农业,对于发展农业,扶贫脱困具有重要意义。热矿泉水育秧具有水温适度、水源丰富、稳定可靠、经济实惠优点,在热矿水产地建立集中的热矿水育秧基地或工厂,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工厂化育秧,用地利、抢天时,充分利用地下热水资源,满足广大农民对早秧的需求。

贵州水产业、渔业较为落后。在温度较高、流量较大热矿水产地建立温泉鱼类保种越冬基地、鱼苗繁殖基地,既可满足本地对鱼苗需求和成活率,又可减少购进人力、物力、财力损失,降本增效。利用热矿水、采用网箱养鱼取得了优质高产经验和用热矿水养殖冬眠优质经济水产动物成功经验,将热矿水资源优势和现代网箱养鱼、科学养殖经济水产等结合起来,肯定产生很好经济效益。更进一步,将育种养鱼、特种水产养殖与育秧、育苗、农田灌溉相结合,创造鱼肥粮丰的良性人工生态农业系统,热矿水利用就是更加充分合理的了。

4.4环保效益

传统可提供热量资源在燃烧时都会排除各种气体,由于大量的排放,对环境带来了不可估计破坏,如臭氧空洞,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气候异常。现在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带来污染取用方便,会节省很多用于设备改进和治理环境资金。

参考文献:

[1]郭金瑞,许华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12(1):28-32.

[2]刘宏杰,李维哲.中国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分析[J].能源资源,2006,12:39-44.

[3]徐茂森,张新生.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J].河南化工,2012,30(8):1157-1162.

[4]平风.贵州能源消费存在三大问题[N].中国电力报,2005/10/18(5).

[5]林丽,郑秀华,詹美萍.地热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资源与产业,2006,8(3):20-23.

篇6

关键词:郑州市;都市农业;甜糯玉米;前景

为推进都市区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满足都市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农副产品消费和休闲食品需求,郑州市根据本市实际,提出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的项目。鲜食甜、糯玉米的品质优良、生长期短、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经济价值高、市场销路好,在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中实行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鲜食甜、糯玉米前景广阔。

1鲜食玉米产业现状

1.1研究现状

育种方面,河南省鲜食玉米育种起步较晚,育种单位不多,审定品种较少,主要品种是河南省农科院选育的郑糯、郑甜系列。加工技术方面,河南省的鲜食玉米加工技术研究起步晚,所做研究少,大多从国外或外省引进。栽培技术方面,2000年以前主要是从外省引进糯玉米品种并试种,2000年以后主要是对本省郑糯、郑甜系列玉米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

1.2发展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全省范围都适宜种植鲜食玉米。河南省鲜食玉米的种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面积不大,零星分布。鲜食玉米销售主要方式:农户主要以鲜穗销售为主;“公司+农户”主要以产后加工为主。河南省鲜食玉米产后加工主要以速冻保鲜为主,产品为速冻玉米穗和甜玉米粒罐头。

1.3市场现状

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市场发育良好,鲜食玉米市场价格保持在相对高位。河南省鲜食玉米市场主要以饭店、超市、快餐店、菜市场为主,消费群体主要为城市居民,而广大农民对鲜食玉米的认识比较少,消费水平低。总体而言,河南省鲜食玉米消费市场还处在开发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甜糯玉米育种基础,但是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利润空间小。目前河南省甜玉米的种植面积还不到1万hm2。糯玉米种植面积更小,只有个别农户零星种植。甜玉米加工企业只有双汇、科迪等,且加工规模较小。另外河南省的鲜食玉米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对于产后保鲜、籽粒速冻、罐头加工等技术研究较少,加工技术大多靠从国外和其他省引进。河南在鲜食玉米的市场开发上也比较落后,产品单一,渠道有限,市场占有率不高,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3发展对策

3.1加强研究,丰富品种

优良鲜食玉米品种是鲜食玉米产业化的基础。目前河南省育成的鲜食玉米品种呈多样化,其中糯玉米有白糯和黄糯,甜玉米品种有普甜、超甜和加甜等。2005年审定的糯玉米品种郑黄糯1号,适合做籽粒深加工,能生产罐头和速冻籽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2003年审定的郑超甜2号,抗性好,而且加工品质优良。随着我省甜糯玉米品种审定的增多,将越来越有利于河南省甜糯玉米加工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培育的鲜食玉米品种与国内外优良品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加大对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扶持力度,以加快产量高、品质优、穗型齐品种的培育。另外,密植甜糯玉米也是今后育种的方向。鲜食玉米密植不仅可以增加穗数,提高产量,也可以获取较高群体生物产量以作青贮用发展畜牧业。

3.2合理规划,规模种植

甜糯玉米由于受隐性基因控制,种植时需要隔离,小规模种植体现不出其效益,要大区连片,形成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订单式”种植。近年来,河南省的甜糯玉米种植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种植规模,并加强对农户的农技培训和指导工作,严把种植质量关,促进甜玉米种植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据推算,农户每种植667m2甜玉米,产鲜穗约3000个,产值1200~1500元,扣除生产成本600元,可获利600~900元[1]。

3.3强化管理,科学种植

一是要严格隔离。甜糯玉米不同于普通玉米,其受隐性基因控制,只有当该隐性基因表现为纯合时,才能表现出甜玉米的特性。因此,在种植甜玉米时,要与普通玉米严格隔离,防止与普通玉米串粉,发生花粉直感现象,降低甜糯玉米品质。二是要精准播种。甜糯玉米播种时要做到:保证种子质量高、整地精细、适当浅播。三是要合理施肥。甜糯玉米主要是以鲜穗和加工玉米籽为主,所以应推广无公害规范化栽培,多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病虫害防治要以生物防制为主,收穗1周内不打农药,确保生产出的玉米有良好的食用风味和贮藏品质[1]。

3.4完善标准,安全质优

甜糯玉米生产相对集中,主要在加工公司的基地和大中城市近郊,以便于对其进行品质监测。要重视甜糯玉米的田间检测和产后检测。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栽培技术,按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重金属等残留,确保甜糯玉米安全优质。二是加强甜糯玉米鲜穗的质量监测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实现从生产到餐桌全程监测。三是加快质量认证步伐,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按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五统一模式,加快我省无公害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绿色食品品牌。

3.5精深加工,提高收益

3.5.1提高保鲜加工、深加工技术水平

甜糯玉米采收期比较集中,要发展壮大甜糯玉米产业,必须掌握相应的甜糯玉米收后保鲜技术。甜糯玉米深加工主要指对籽粒的加工,主要产品有甜糯玉米罐头和速冻玉米粒。通过加工转化,拉伸产业链条,解决甜糯玉米鲜穗的季节性生产过剩,减轻市场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河南省甜糯玉米特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河南省的甜糯玉米深加工水平较低,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3.5.2加大秸秆饲料的加工技术研究

鲜食甜糯玉米收获后,秸秆的还处在生长旺期,其营养含量十分高,是极其优良的饲料,可将鲜食甜糯玉米部分效益转换成秸秆养殖业增收。通过“公司+基地”的形式,增加甜糯玉米的产业链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

3.6培育市场,发展物流

市场流通方面,一要加快培育辐射带动力强的甜糯玉米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进鲜食玉米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获取信息,开拓市场。三要做好物流市场的开发和建设,为甜糯玉米的集散、交易、转运提供良好的条件。

4前景分析

4.1用途广阔

鲜食玉米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集果、蔬、饲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型玉米。甜玉米胚乳中含有较多的糖分,是普通玉米的5~10倍。甜玉米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玉米,赖氨酸含量是普通玉米的2倍,籽粒中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都高于普通玉米,并含多种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可制成谷物饮料、玉米火腿肠、玉米罐头、玉米真空油炸籽粒,既易消化吸收又营养健康。玉米鲜食有预防癌症病变、防治便秘、防治肥胖病、健脑提神、降血压降血脂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2]。甜玉米中亚油酸和纤维素等对人体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软化血管,防治冠心病的作用[3]。玉米花粉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4]。此外,糯玉米中的淀粉具有较高的粘性和吸水性,其凝胶透明度高而且稳定,是造纸、纺织、酿酒、建筑等工业的重要原料[5]。鲜食玉米的秸秆和穗轴可作为燃料,苞叶可编织成坐垫、地毯等工艺品。玉米秸秆还可以生产食用菌[6]。鲜食玉米茎叶可作为牲畜的优质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鲜食玉米产出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采摘后的青秸粗蛋白含量是普通玉米的1~2倍,是奶牛理想的饲料[3]。甜、糯玉米集食用、蔬用、药用、饲用等性能于一身,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4.2符合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传统的种植业面临巨大的冲击,这就给鲜食玉米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鲜食玉米作为新型农作物种类,其经济价值比水稻、大豆等高6~25倍,在国内外有巨大市场。同时,种植鲜食玉米新品种投资小,风险小,效益高,适合规模化种植。此外,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与普通玉米基本相同,容易推广。发展鲜食玉米生产,在优质的基础上实现高产,分期收获陆续上市,并通过旺季加工或速冻保鲜待淡季供应市场,实现周年供应,既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又缓解了大宗农产品过剩的压力。

4.3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的优势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接黄淮平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在郑州发展甜糯玉米产业有明显的优势。

4.3.1条件优越

郑州市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甜糯种植玉米。与此同时,郑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综合通通讯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讯条件,使郑州成为发展甜糯玉米的理想基地。

4.3.2市场巨大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畜牧养殖大省,郑州是其省会,甜糯鲜食玉米和副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的多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同时鲜穗、籽粒加工产品可以销往南方或出口国外,鲜食甜糯玉米将会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4.3.3劳力丰富

甜糯玉米在我国主要以食用鲜穗为主,发展甜糯玉米生产和加工将是我国玉米产业新的增长点。甜糯玉米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有较强价格优势,因此,郑州有进行甜糯玉米生产加工得天独厚的优势。

4.4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前景

甜糯玉米的产业化包括甜糯玉米科研、繁育、生产、加工、秸秆利用等各个环节,且每个环节紧密相联缺一不可,任何一环节的脱节都会使整个产业链条收益受损。总而言之,郑州市要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可以走加工型玉米产业化新路子,首先培育鲜穗消费市场,再以市场牵龙头企业,龙头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形式推动甜糯玉米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为甜糯玉米品种及系列产品的发展做好规划,组建零售市场网络,进而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可以和专业批发市场直接对接,降低风险。其次是对甜糯玉米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只有完成甜玉米的加工转化,才能最终实现甜糯玉米的产业化。甜糯玉米鲜穗收获后植株可以饲养奶牛,奶牛生产基地和甜糯玉米生产基地可签定秸秆回收协定,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给农民带来了增收,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此外,还可以开辟玉米采摘园。种植绿色鲜食玉米,开辟玉米采摘园,能吸引城里人现场采摘,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体验劳动乐趣,品尝真正的土特产,由此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育、繁、推、产、加、销各方为了共同利益组成有机整体,齐力助推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由此可见,郑州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产出高、效益大,鲜食玉米产业将成为郑州新兴绿色产业。

5结论与讨论

河南省甜糯玉米起步较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育种滞后,种植规模小,利润空间小,加工企业少,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差,品牌效应不强,没有畅通的市场渠道,缺乏专用品牌品种。质量监测体系滞后,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隐患。要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强甜糯玉米育种研究;二是合理规划,规模种植;三是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四是推进甜玉米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五是提高河南省甜糯玉米的产后加工水平;六是提升甜糯玉米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市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必须做到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才能使郑州市甜糯玉米健康、有序发展。郑州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市场优势、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政策优势,这为其发展甜糯玉米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郑州市的甜糯玉米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若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将会使郑州市甜糯玉米产业更加有序健康。一是政府应出面整合当地资源,淘汰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消除恶性竞争,协调各方利益;二是政府进一步给予产地加工企业优惠政策,对吸纳劳动力较多和对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加工企业进行鼓励,给予贷款优惠支持;三是尽快制定鲜食玉米收获后加工工艺、技术和厂房等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从多方面保证鲜食玉米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必须适时调整行业政策,特别是对优良品种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特优品种成果转化,推动鲜食玉米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恒.河南省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杨若明,李玉田.玉米鲜食的功效和鲜食玉米的研究开发[J].北京农业科学,1997,15(5):40-42.

[3]于锦梅,徐福海.我国鲜食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41-242.

[4]许新新,詹勇.玉米资源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5):53-54.

[5]张功礼,柳金山,陈志性,等.关于优质专用玉米发展前景的思考[J].种子科技,2000(3):144.

篇7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甘肃灵台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61-02

灵台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属于北方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县域面积2 038km2,年平均气温8.6℃,日照时数2 453h,无霜期159d,年平均降水量650mm。境内具有丰富的土地、光照资源和良好的水利、交通条件,发展潜力很大;但也有一定的资源局限性和脆弱性,发展速度缓慢。为促进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笔者在对全县农业资源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充分发挥比较效益的观点出发,提出该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

1灵台县农业资源特点

1.1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壤肥力较差

灵台县位于北纬34°54′~35°14′,东经107°0′~107°57′,总耕地面积5.22万hm2,其中山地3.33万hm2,川地0.61万hm2,塬地1.28万hm2,总人口22.56万人。海拔890~1 520m,地形为“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区)两道川(达溪河、黑河川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垆土,其次为黄绵土。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便于机械化作业,适于规模化生产经营和产业化开发利用。但灵台县土壤肥力较差,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在11.5mg/kg以下,有机肥源不足,70%左右的耕地土壤为低产田或中低产田。

1.2水利条件较好,但季节分布不均

灵台县境内达溪河水利工程总干渠全长21.03km,设计水流量0.8m3/s,年灌溉面积670hm2,3条支渠总长8.147km,支渠以上的渠系总长度12.3km。目前,斗渠、龙渠和毛渠等田间渠系配套工程及平田整地工程基本就绪,整个引水工程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每年在农作物生长期有40~50d为停水期,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地下水资源贫乏,埋藏较深,农田灌溉能力差。这对需水较多的大田作物、园艺作物、冬春设施栽培以及较大规模的养殖业都有一定影响。县政府已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在达溪河灌区上游涧河流域投资修建大型水库,随着水库的建成使用,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很好地解决。

1.3光照资源充足,但热量条件有限

年平均日照总时数达2 453h,夏季平均日照8.5~10.0 h/d,年辐射总量563.4~587.3kj/cm2,光能资源丰富;且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日较差10.0~12.6℃),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和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但年均气温仅为8.6℃,平均无霜期159d,作物生长期1年有余2年不足,霜冻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威胁。≥10℃的有效积温2 804℃,冬春季严寒期长,但光照充足;夏季气温较高,秋季降温较快,总热量对蔬菜等露地经济作物生产有一定限制。

1.4交通运输发达,但优势发挥不够

灵台县东南与陕西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崇信、泾川县毗邻,西宝高速、平定高速及天平高速3条高速公路与灵台县相邻,国家正在投资建设的西安到平凉的铁路于相邻的陕西长武县通过,咸阳国际机场距离灵台县不到200km,无论公路运输、航空运输,还是铁路运输、通讯条件均十分便利。但由于灵台县农业综合开发起步较晚,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带动能力不强,可供运输的农副产品数量少,发展的交通运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5发展前景广阔,但开发步伐缓慢

由于灵台县是“一塬一山两道川”,地形以塬地和川台地为主,随着达溪河川区水利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该县两河川区从传统的旱作农业变为灌溉农业,大大提高了土地、光热、生物资源的利用率。但由于灵台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农民综合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农业生产投入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致使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1]。虽然灵台县先后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或试验场,但因科技投入不足,未能发挥应有的科技先导作用。

2灵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具体途径

2.1把粮油等传统基础产业做优做精

粮油生产是灵台县的传统基础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弱质产业。粮油产业效益低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但不能因此而不重视粮食甚至放任不管,如果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把粮食安全寄希望于进口,那是非常危险的[2]。为此,必须树立粮油产业大有可为、粮油产业也能为农民增收做贡献的观念,在把粮油产业做优做精上大作文章。通过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型实用技术,增加粮油生产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量,改进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加工增值,从而有效提高这一基础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灵台县粮油产业应重点发展以冬小麦、春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业,以冬油菜、胡麻、荏子为主的油料生产加工业,以豆类和糜谷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加工业。

2.2将草业作为新兴基础产业优先发展

根据灵台县南部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和土地利用率低下的实际,应将以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为主的草业开发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行基础产业来抓。草业是朝阳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3]。种植豆科牧草有六大益处:一是为养殖业提供足够的饲草,实现就地转化增值;二是进行饲草生产加工,实现产业化生产经营;三是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的大面积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豆科牧草根系发达,需水较少,可以缓解目前水资源供需矛盾;五是种植豆科牧草可以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六是可以优化种植业结构,实现耕地的用养结合[4]。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很高,是畜禽养殖的优质饲草,而且抗旱、抗寒,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应成为灵台县草业发展的首选饲草作物。根据灵台县中低产田改造、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要求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牧草种植面积应保持在耕地总面积的30%左右,其中紫花苜蓿可占到牧草面积的80%。

2.3把畜禽养殖业作为主导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从灵台县综合农业资源情况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等因素考虑,发展畜禽养殖业的比较效益高于种植业,因此养殖业应是灵台县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主导优势产业,也是“草业—养殖业—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等农业产业链的中心环节。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可大力促进草业发展,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持续增长;同时可以生产大量的有机肥,有利于加强土壤培肥,促进沃土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和效益。灵台县养殖业应以发展草食型肉用畜禽为重点,适度发展奶蛋畜禽养殖,逐步优化畜牧结构,大力推进品种改良和暖棚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出能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家庭养殖为基础,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奶牛、蛋鸡养殖业,适度发展养渔业和特种养殖业,按照小规模养殖、大群体经营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新型养殖基地和畜禽良种改良基地,促进养殖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从现在的不到20%逐步提高到40%~50%,使畜禽养殖业真正成为灵台县农业产业化的优势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4将苹果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

灵台县位于被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是以苹果为主的“平凉金果”主要产区之一。境内光照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苹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当地农民具有栽植苹果的传统习惯,但因面积较小,未能形成真正的产业优势。近年来,随着“平凉金果”这块“金”字招牌的名气越来越大,灵台苹果也呈现出价升快销的喜人局面,已远销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多个大中城市及西欧、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销量达2万t左右。2009年苹果的产地销售价已达到4元/kg,果农户均果品收入达3~4万元。因此,灵台县应抓住这一机遇,树立“小苹果、大作为”的观点,并在苹果的品种、品质、规模和深加工等方面狠下功夫,使传统的优势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5使种业、林业等潜在优势产业发挥潜能

随着灵台县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一批新的潜在优势产业已经孕育成熟,有望成为灵台县的阳光产业。一是种业。灵台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病虫害少,生产的农作物种子籽粒饱满、发芽率高,具有较好的良种繁育条件,可与相关种业公司联合,进行冬小麦、玉米、高粱、油菜、胡麻、油葵、西瓜、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良种的大面积繁殖。二是林业。林业是灵台县生态改造和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重点工程,一方面,要抓好枣、杏、扁桃、核桃等经济苗木和红叶李、国槐、侧柏、梧桐等绿化苗木的生产繁殖;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以核桃、毛杏、枣、仁用杏为主的经济生态林建造和以杨树、刺槐为主的环保生态林建造;同时结合农田防护林建设,在渠边、路旁、地埂大力栽植小叶杨、毛白杨等速生用材林,使灵台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乔木与灌木结合、经济林与生态林并举的重要林业基地。

整理

3参考文献

[1] 年艳.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9):10-11.

[2] 李玮.浅谈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9):13.

篇8

关键词 生态茶园建设;必要性;模式;前景;建议;云南普洱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073-01

普洱市是普洱茶的原产地,被誉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居云南省之首。截至2010年,普洱全市茶园面积达21.22万hm2,其中现代茶园面积9.33万hm2、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7.85万hm2、茶树林2.82万hm2、栽培型古茶园面积1.21万hm2,实现茶产业总产值21.7亿元[1]。市场对纯天然、高品质、无污染的绿色生态茶叶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茶园是寻求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3]。

1 普洱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

“十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生物资源创新产业中的重要产业[4],提出把“云茶”培育成云南省继“云烟”、“云药”、“云花”之后的又一重要品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产业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普洱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定为普洱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积极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名牌和“曼妙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打响“茶林里长出的城市—普洱”这一国际名片,使茶产业成为兴边富民的优势产业,为构建“生态普洱、绿色普洱、和谐普洱”发挥重要作用[1]。

生态茶园是模拟茶树自然生态群落而建立起来的多物种、多层次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采用多物种的高度集约化经营,以茶树为主,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形成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各作物能共生互利,构成合理的生态系统,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5]。当前茶树栽培上所存在的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生境恶化、物种减少、灾害频繁、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普洱茶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生态茶园,建立现代茶生产基地,是促进普洱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生态茶园建设的实践,国内已有不少成功经验。目前,我国各茶区的生态茶园主要发展模式有复合生态型、循环型和综合型3种。复合生态型包括茶—林、茶—药、茶—肥、茶—牧草等模式,是根据植物物种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建立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循环型有茶—牧(禽)—沼模式,其能够充分利用系统中的废弃物质,提高能量转换和资源利用效率,是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建立的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型是上述2种类型的有机结合,如茶—畜—草、林—茶—牧(兽)—沼等模式[6]。目前在普洱地区,多采用茶—果、茶—林或茶—绿肥间作型为主的种植模式,即复合生态型。

普洱市自2010年开始启动生态茶园建设,2年来,共建设生态茶园6.448万hm2,种植树苗1 037.87万株。建设方式为在茶园里套种柿树、桤木、香樟等6种以上乔木,种植120~150株/hm2。通过2年多的生态茶园建设及改造,极大地丰富了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善了群落环境,也提升了茶叶品质。目前,生态茶园建设已使各级政府和茶农达到共识。

3 发展前景及建议

生态茶园的建设表明生态学原理在生产上的运用日益被人重视。加强生态建设,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向高效益、多用途的生态型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发展是茶园生产的发展方向[7]。实践表明,在云南省主要茶产区普洱等地推行的生态茶园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其不仅能够改善单一茶园存在的多种问题,而且可以显著提高茶园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为此,应加强茶园生态模式的选择、间作茶园树种的筛选和利用、物种多样性研究,为生态茶园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持。

随着社会对珍贵用材树种的需求增大,培育珍贵用材树种的资源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普洱热区资源丰富,适宜珍贵用材树种的种植。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有很多珍贵用材树种也非常适宜套种在茶园中,既可改善茶叶品质,同时在将来通过出售木材而获得较大收入,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收益。目前,普洱等地区生态茶园建设中选择的桤木、香樟等树种经济价值相对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笔者建议在生态茶园建设中采用“茶叶十珍贵用材树种”的种植模式,在普洱地区可选择铁力木、桃花心木、降香黄檀、格木等珍贵用材树种在茶园中进行种植,既满足了茶园的遮荫,改善生境,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珍贵用材树种的培育。

4 参考文献

[1] 杨显鸿.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茶叶,2012(4):11-12.

[2] 何青元.建设生态茶园促进普洱茶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技推广,2003(5):51-52.

[3] 张艳梅,浦绍柳,伍岗,等.西双版纳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69-370.

[4] 王平盛,何青元.建设生态茶园促进云南茶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6):26-28.

[5] 陈潜,杨巍.浅论福建生态茶园模式的构建与管理[J].蚕桑茶叶通讯,2007(4):23-2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