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尝试教育理论要点8篇

时间:2024-03-15 10:39: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尝试教育理论要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尝试教育理论要点

篇1

导语: 本期介绍尝试教学法,是基于这样一些理由:一是这种教学法是被历史与实践所检验,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创立迄今已逾二十年,它几乎改变了所有试验学校的教学状态,成为这些学校最基本最有效的“主心骨”教学法之一;二是这种教学法具有简单易行的品质,尝试教学法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明了、简洁和朴实,它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其基本原理依然在一般性教学规律的范围之内,它仅仅是对教学习惯有所改变,将由教到学的顺序改变为由学到教的顺序而已,但正是这一不起眼的转变将教学这门科学导向新的乾坤;三是这种教学法的精神与新课程精神相剀切,两者都同样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求知,这一点有力地说明尝试教学法作为一种“老”教学法生命力之强大,体现了它对教学发展形势的预测性、前瞻性把握,同时也展现了简朴教学法的穿透力与辐射力。

主角: 叶清光 张朝煌 张海洋 尹泳海

主持: 潘孟良

一、尝试教学法概念

尝试教学法,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教学程序具体可以分为五步:准备阶段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二、尝试教学法理论

尝试教学法理论:“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其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其特征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的束缚,学生可以灵活解答,为学生留下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为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达到学习的目的打下良好基础。“先练后讲,先试后导”是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先练”即教师不讲,让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地对客体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分析、判断,为学生的学习产生成功动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同学间的竞争活动,对学习问题兴趣浓厚,积极探索新知。“后讲”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解决又不能解决的时候,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讲解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和易错点及反例,以此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取深刻、全面的知识。

三、尝试教学法课堂教学策略

1. 课堂尝试教学的基本思想。

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分成七步进行,操作如下:(见下页图)

这七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主体尝试阶段、延伸阶段。这七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也是一个有序可控的教学系统。这七步中,中间的五步是主体,第一步是准备阶段,第七步是延伸阶段,这两步都是为主体尝试阶段服务的。在实践尝试教学法的时候,我们逐渐形成了的自己思路和工作要领。

⑴先学后导。“先学后导”是相对“先导后学”来讲的,先导后学基本上是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先学后导,把学生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张扬出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所以,在尝试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好“预习”,教师要专门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任务和要求,课堂上“尝试问题”就是对学生预习的一种检验,通过“尝试问题”和“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自主地不断整理和提炼。我们把“先学后导”作为一项具体要求落实到教师的课堂中去,以全面贯彻尝试教学的基本思想。

⑵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把学生的练习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传递了一种“学生不是在听中学会的,而是在做中学会的”的重要思想,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各自的角色和位置。我们在实践尝试教学时,要求每一节课都要编写“课堂练习”“第一次尝试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课堂达标练习”和“课后巩固复习练习”,每一个层次的练习体现不同要求,注重不同层次练习之间的连接和变化,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巧妙点拨,画龙点睛,对知识和方法进行整理,帮助学生认识、理解、领会、消化和内化,最后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少讲多练。课堂师生角色的换位,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也表现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考虑到高中知识的容量和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特点,学校规定每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也就是说学生训练的时间要超过20分钟。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体验、尝试和实践,学习的问题、任务和要求在课堂里得到了解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减轻了学生课外学业的负担。少讲多练,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学会了主动,基本能做到假期没有家庭作业。

⑷灵活多变。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把教学模式的稳定性理解成刻板或一成不变,这是片面的。尝试教学模式在注意稳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程序的灵活性,但万变不离其宗,“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不能改变。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应根据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自我情况,将有关教学模式灵活适当组合,综合为恰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方法逐渐成熟,如分层次目标教学法、线索引探教学法、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与尝试教学法有机结合,使尝试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灵活、丰富、可操作和高效。一堂好课一般是“一法为主、多法配合”,追求模式自由整合的效果,有模到无模,达到“此时无模胜有模”的境界。

⑸形式多样。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动力源泉,在开展尝试教学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多开展不同形式的尝试活动,如辩论、表演、实验、游戏、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尝试教学不是围绕练习在学习,而是围绕学习而开展不同形式的尝试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是开展尝试教学要去考虑的问题。

⑹分层要求。由于高中学生的特殊性,每个年级有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追求学生整体提高。这就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分层要求:备课要分三个层次讨论,教案要分三个层次编写,练习题要分三个层次设计,达标要分三个层次要求。尝试教学分层要求,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进步。

2. 尝试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学案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已在许多学校和教师中普遍使用,成为教学中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小黑板、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并且具有便于学生整理、保存和反思等优点。但学案的设计理念、应用效果存在着很大差异,尝试学案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课前学习。使用学案,就可以利用学案加强对预习活动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使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学案中设计课前预习活动,可以包括两个内容。

⑴学习要点。依据教学目标,列出这一课时的知识要点。教师示范性地列出一、二点,然后主要由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学生预习过程中归纳出知识要点,也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既促使学生认真自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⑵问题思考。指向学习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1―2个思考题,引领学生结合预习的内容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写出答案要点。也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本课内容后,提出3―4个问题。引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课前学习活动,也可以指向学习目标,适当开展一些做实验、自制实验器材、收集标本、社会调查、查找资料等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丰富感性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课堂学习。这是学案的主体部分,着重指向学习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⑴尝试问题。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尝试问题情景,以尝试引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能作出判断。这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认知和思维的起点。

⑵自学课本。课本中的关键词或主要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一边自学一边提炼。课本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为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提供信息。

⑶尝试练习。尝试题是作为促使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的一种手段。尝试练习题要同课本例题相仿,要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

⑷讨论交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重点内容设计问题情境,组织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学案上的问题情境,必须突出重点,在重点内容上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必须联系现实生活,选用生活中的现象、实例作为问题的情景材料。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精神实质,感受知识的实践价值,又可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拓展学习领域,增长感性认识。

⑸学习整理。加强总结反思,及时确认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这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设计学案时,必须留有一定的空白,在课堂上留出3―5分钟,指导学生对本课时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⑹第二次尝试练习。针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出相应的习题,习题应注意层次,体现变化,以便进一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二次尝试练习中发现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要进行补充讲解。

第三部分:课后学习。布置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并提出具体要求。课后学习活动可以是做学习资料上的相关练习,也可以设计1―2个指向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设计为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起来的专题实践活动。学案上设计课后学习活动,不是取代课后作业练习,主要是布置任务、指点方法,以体现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

以上仅是学案一种基本框架,在教学实践中决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可以有也应该有不同的框架,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主动尝试。

3. 尝试练习设计的基本思路。

尝试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尝试教学决不是让学生盲目地乱碰,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尝试,即战胜困难和挫折,最终通向成功的尝试”。在尝试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尝试练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尝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尝试练习”是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

⑴尝试练习题的设计原则。

①生活性原则:练习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素材,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理解问题,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多样性原则:新教材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多彩,练习题的设计也一定要多种多样,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如图片、游戏、表格、实物等,都可在练习题中出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层次性原则:练习题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不断地深入,前面设计的问题要为后面解决问题做铺垫,所以尝试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相互联系,又有发展。

④典型性原则:尝试练习题不追求偏难、偏多或题海战术,而追求典型性,力求有开放性、启发性,能为学生拓展一个探索的空间。

⑤有效性原则:设计尝试练习题时,不要太追求形式新颖,而要追求练习题的实效性。在设计尝试练习题时,坚持“不挖井,多刨坑”的思路,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启发。

⑵尝试练习题设计的基本方法。

①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题目”设计“尝试练习”。

教学内容中的“题目”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题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确立课堂学习目标,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尝试练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心理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感知到教学内容要点所在。

②结合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设计“尝试练习”。

一项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这一个整体看成是“面”的话,那么,它里面自然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点”。学习一项教学内容,在其所包含的众多“点”中,倘能找到一个足以牵动全篇的“关键点”,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一项教学内容中,或一个原理、或一个概念、或一个语法、或一类计算、或一个公式,凡能牵动整个内容的均可作为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内容的“关键点”。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设计“尝试练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③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题要和课本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以培养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和善于尝试的信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2

关键词 尝试教学 数学思维 发展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技能的掌握。学生有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校开展的尝试教学改革中,我结合实际运用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育理论,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面是我在数学尝试教学实验中的收获:

一、课前预习,打下思维基石

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和体系性。新的知识总是与以前学过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尝试教学强调课前预习,特别是到中高年级,要求学生回家做预习工作。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这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通过回忆以前旧知识的学习思考的全过程,为新课的预习、学习打开思路。

以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例。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过预习后能正确笔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986÷2。学生在预习时会想到以前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46÷2的笔算方法“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哪一位不够商一就商0”,再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帮助思考,能很快地得出986÷2笔算方法。

二、基本训练,赢得思维效率

数学双基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基本的运算和基础的思考化为“直觉”,能够不假思索地进行条件反射,才能赢得时间去进行更高级的数学思维活动。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数学学习不只是简单的计算,更为重要的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很多时间去审题、分析、解答,所以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有一定的计算速度,以便能留出更多时间去思考、解决问题。尝试教学课堂中安排5分钟的基本训练,包括口算、解决问题、公式进率基本训练等。

在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后,经常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视算、听算练习,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运算方法和思考方法,甚至看到题目后不需思索计算方法、不用背乘法口诀,直接能得出答案。为后面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原因在于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中需要学生不断地式商,而式商的关键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熟练程度,如果学生能很快式商,就可以多留出时间思考什么时候商的中间或末尾要加0?为什么要加0?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因此,把基本训练弛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每堂课中,让学生能够不假思索地进行条件反射,才能留出更多时间去思考、解决问题,理解数学的本质。

三、尝试练习,探求思维方法

尝试教学课堂中的尝试练习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探求思维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经验,所以我直接让学生尝试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经验,积极思考(或思考不出,看书自学)后,通过动手尝试,用割补法来推导公式。有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有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这些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学生讨论,拓展思维空间

俗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一个人的想法往往不够全面,不够长远。在尝试教学课堂上,学生讨论是重要的环节。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大家一起探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争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维空间。

还是以《梯形面积》教学为例。学生积极思考或看书自学后,通过动手尝试,用割补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有的同学只得到一种推导方法或者只知道公式,对推导过程还不理解。在学生尝试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推导方法,讲解自己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和同学展开讨论,让全班同学都能在讨论中得到启发,拓展思维空间。

五、教师讲解,提高思维能力

我们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尝试教学课堂中,有教师讲解这一环节。对于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或小结的知识要点,老师要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其本质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校园绿化面积》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华风小学校园里有一块草坪,你能算出它的面积有多大吗?”我先让学生独立审题,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再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解答,并交流思考过程,学生得出以下结果:①s长方形+s梯形;②s三角形+s长方形;⑥s三角形+s梯形;④s长方形

篇3

关键词: 尝试教学 地理 高考复习 应用

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的过程,近年以来,欧美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有人说就是得益于他们流行的一句口头语:“试一试吧!”试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天生的傻瓜,只有后天的蠢才。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有一颗可贵的好奇心,不要害怕迷路,可怕的是,你没有探路的心。

一、对尝试和尝试教学的界定与教育新理念

尝试和尝试教学是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尝试,一般有三种:生活中的尝试、科学研究中的尝试、教学中的尝试。生活中的尝试是指学走路、骑车、穿衣服等,一般是属于技巧性的;科学研究中的尝试是有目标的实验,一般是属于发现性或创造性的;教学中的尝试是指学校中的尝试教学,一般是指学习知识性的。根据上述分析,尝试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学活动。

(一)尝试的要素

一般尝试活动至少由三个要素构成:1.尝试活动的主体,即进行尝试活动的人;2.尝试问题,这是尝试的目标;3.控测活动,指尝试的过程。我们必须分清不同性质的尝试活动,了解不同性质尝试活动的特点。生活中的尝试和科学研究中的尝试,一般在开始时都可能失败;而教学中的尝试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尝试任务又比较明确和单

一,因此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二)教育新理念

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学生先尝试练习,教师再有针对性讲解)的新型教学模式。尝试教学理论同传统教学相比,表面上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实际上是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前者强调教师为主宰,后者强调学生为主体。“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可以进一步概括成“先试”两个字。“先试”就是先让学生试一试,这是尝试教学的核心。掌握了这个核心,就能灵活运用尝试教学理论,就等于掌握了灵魂。学会尝试也是新课标实施的基本前提。尝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毋宁说是一种精神、境界、信念和勇气。学会尝试并不是专指认知领域,而是应延伸到情感领域,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进而渗透到意志领域。这与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殊途同归。新课标要求我们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师主导模式,大力推广“先试后导,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模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尝试的引导者,鼓励学生以探索的目光对待一切学习活动。

(三)教育新理念的出发点

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以人为本;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相信大脑智能是巨大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

二、尝试教学法在地理高考中的应用

(一)尝试教学法在地理高考复习中的模式

了解复习目标――出示尝试基础题――浏览课本尝试练习――尝试归纳知识网络结构――教师补充讲解――尝试综合题练习――教师评讲解题思路归纳方法――尝试变式题练习。

(二)尝试教学法的地理高考复习比传统的地理高考复习效率高

传统的地理高考复习是教师先讲解整个章节的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讲解习题,最后学生练习。这种以教师讲为主的复习违背了学生学习心理、思维方式,尤其对于学习困难、注意力差的学生,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厌烦心理,复习效率极差。而尝试教学法是建立在“尝试成功理论”上的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它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力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使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这样不仅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大量参与教学的尝试活动,在尝试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地理高考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地理高考复习。

1.教师在准确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制定复习目标。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这样学生听课就有了方向。

2.科学设计尝试题。尝试题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尝试教学法的复习效果。尝试题要让学生“试”有方向、“试”有目标、“试”有所获。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实际,尝试题的设计形式应有所不同,如“基础尝试题”、“ 尝试综合题”、“变式尝试题”和“发展尝试题”等基本形式,只要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就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尝试题。基础尝试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自我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所以编制时要根据各章节的知识结构有顺序地、由简单到复杂地、有重、难点地分层次设计,某些知识点若在近年高考题中出现,要尽量把该题引进来,并注明某某年某地高考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一方面学生尝试后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减少对高考的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学生更会牢记该知识点。

3.尝试练习、尝试归纳要有教师指导。这是课堂尝试学习特殊性的集中体现,让学生在适当的指导下尝试解决问题,原因有三:(1)在自然的尝试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要经过大量的尝试错误之后才能成功,根据现代教学论观点,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是学习成功,反复的失败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的尝试学习尽可能成功;(2)许多问题情景仅仅让学生去独立尝试解决不能成功;(3)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所有知识都让学生独立去尝试,在时间上也不可能。

4.尝试练习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鼓励学生敢试,尽可能让学生说,由学生自己来纠正。对于尝试成功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对尝试充满信心而敢去试一试;对尝试有困难或失败的,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再试。在学生回答尝试基础题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我归纳总结,教师引导纠正,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5.尝试归纳知识网络结构。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边做尝试题边归纳,教师要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并进行知识延伸、拓宽,这样既能避免教师大段讲解,也能分散学生的记忆量,同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之所以能边做尝试题边归纳是因为学生此时处于复习阶段,对于旧知识已有印象,只是通过尝试基础题让学生把已学知识从大脑中搜索提取――即“想”起来,经过尝试练习把模糊印象清晰再现,而多想是记忆最好的方法。

6.针对高考读图分析题编制尝试综合题练习。经过知识结构的归纳,学生对知识的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而尝试综合题是让学生把知识点应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同样,尝试综合题最好也要用相应的高考题和模拟题。教师可先让学生审题找出关键词,分析该题考的知识点是什么,再根据各小题的分值估计答题的得分点,鼓励学生尝试多答多练,看谁答到的要点最多、最全,得分最多,最后把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比较,回归到知识结构中去,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该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尝试变式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练习或教师检查反馈的,可以在课上完成,来不及也可以课后完成。

通过几年高考复习尝试,我所采用的尝试教学法地理高考复习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一些胆子小、地理基础差的学生,地理成绩进步显著。如2004年吴超同学由一模的60分提高到高考的100分;2006年刘婷同学从一模的76分提高到高考的107分。这些学生不仅成绩有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尝试教学中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学习地理的方法,由怕学地理到会学地理、喜欢学地理。此外,近几年,通过应用尝试教学法,我所带的高考班地理高考平均分比同类学校高出5-10分,接近高一星级学校的地理高考平均分。

尝试教学法地理高考复习,实际上,在近年的高考复习中已有教师在不知不觉地应用,这可从近几年的高三高考复习研讨会上的研讨课中体现出来,只不过大家没把它归纳总结出来。在这类研讨课的分析会上,大家都认识到传统的先由教师讲解知识结构再练习的复习效果不好,只有从练习中来归纳知识结构才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但大家都提出一个问题,编制采集各章节的复习题要花费很多精力,希望各校之间分工协作编制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题。实际上,这就是尝试教学中的尝试题。一堂尝试教学法地理高考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同练习的设计关系极大。教师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练习设计上。尝试教学法地理高考复习把尝试练习放在主要的地位,更要重视练习的设计。目前新教材的使用解决了尝试教学法“先练后讲”与老教材“先讲后练”的教学流程根本逆序的矛盾。希望更多的教师参与编制各册课本的尝试题复习,以保证尝试教学法地理高考复习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使用。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不足,每周课时数少,教学设备缺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学生差异大,有的学生很少或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老师为这样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实施教学难度很大。所以笔者从 “演示与操作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入手探讨当前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1 演示与操作教学法

演示实物和计算机操作的演示,分别是在讲计算机实体或硬件和讲具体操作的演示[1]。演示实物在计算机教学中不容忽视,如计算机各硬件组成教师用实物给学生观察就一目了然。计算机操作的演示是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投影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如极域电子教室、科教2000电子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操作的步骤,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演示教学法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教师的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以节约上机时间。

②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伯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国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模式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提出任务解决任务产生新任务”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时任务,创设教学情景,将任务以情景的形式出现,学生分析了由教师创设的情景后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进行共同研究的任务。[2] 合理运用该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此外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课堂内容灵活,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先让学生参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

3 发现教学法(又叫探索教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探索是学生求知的本能,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例如在学习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排出期中考试成绩单,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是用哪个函数求和?,确定了函数(SUM)类型之后,通过分组协作,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成绩单的排榜,学生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的同时完成本节知识点的学习。

4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较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启发为激励手段、以学生实践运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分析问题;③解决问题。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用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教师的逐步启发和有效引导完成知识点的学习。[4]

5 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即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尝试是学生听教师精讲,或自己阅读教材,参考资料之后的产生预测和疑难,进行上机实验的过程。尝试教学法的教学包括:①讲练结合法,此方法的重点在练,老师在预习的基础上精讲。②练讲结合法;③练习讨论法,教师不作总结,而让学生分组去讨论总结,教师只作顾问和控制进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对好的方法,正确地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学生向“机器”提问题,向老师提问题。

总之,尝试教学法是针对计算机软件发展快,种类多的特点,在一种软件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其它软件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经过培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技能和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1]

6 作品展示法

在每一节实践操作课结束时,把一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通过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在教学中可以展示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比如电子板报,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等电脑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结束语: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知识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织实施,有时甚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防止单调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用综合性原则,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需要结合各种教学方法。[5]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 李龙景,叙述演示教学法,《计算机教学法基础》,1999.11

[2] 伍文庄,“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 唐进晔,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不足,每周课时数少,教学设备缺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学生差异大,有的学生很少或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老师为这样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实施教学难度很大。所以笔者从 “演示与操作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入手探讨当前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1 演示与操作教学法

演示实物和计算机操作的演示,分别是在讲计算机实体或硬件和讲具体操作的演示[1]。演示实物在计算机教学中不容忽视,如计算机各硬件组成教师用实物给学生观察就一目了然。计算机操作的演示是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投影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如极域电子教室、科教2000电子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操作的步骤,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演示教学法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教师的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以节约上机时间。

②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伯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国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模式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提出任务解决任务产生新任务”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时任务,创设教学情景,将任务以情景的形式出现,学生分析了由教师创设的情景后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进行共同研究的任务。[2] 合理运用该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此外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课堂内容灵活,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先让学生参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

3 发现教学法(又叫探索教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探索是学生求知的本能,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例如在学习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排出期中考试成绩单,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是用哪个函数求和?,确定了函数(sum)类型之后,通过分组协作,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成绩单的排榜,学生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的同时完成本节知识点的学习。

4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较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启发为激励手段、以学生实践运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分析问题;③解决问题。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用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教师的逐步启发和有效引导完成知识点的学习。[4]

5 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即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尝试是学生听教师精讲,或自己阅读教材,参考资料之后的产生预测和疑难,进行上机实验的过程。尝试教学法的教学包括:①讲练结合法,此方法的重点在练,老师在预习的基础上精讲。②练讲结合法;③练习讨论法,教师不作总结,而让学生分组去讨论总结,教师只作顾问和控制进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对好的方法,正确地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学生向“机器”提问题,向老师提问题。

总之,尝试教学法是针对计算机软件发展快,种类多的特点,在一种软件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其它软件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经过培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技能和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1]

6 作品展示法

在每一节实践操作课结束时,把一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通过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在教学中可以展示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比如电子板报,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等电脑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结束语: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知识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织实施,有时甚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防止单调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用综合性原则,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需要结合各种教学方法。[5]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 李龙景,叙述演示教学法,《计算机教学法基础》,1999.11

[2] 伍文庄,“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不足,每周课时数少,教学设备缺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学生差异大,有的学生很少或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老师为这样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实施教学难度很大。所以笔者从 “演示与操作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入手探讨当前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1 演示与操作教学法

演示实物和计算机操作的演示,分别是在讲计算机实体或硬件和讲具体操作的演示[1]。演示实物在计算机教学中不容忽视,如计算机各硬件组成教师用实物给学生观察就一目了然。计算机操作的演示是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投影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如极域电子教室、科教2000电子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演示操作的步骤,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演示教学法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教师的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以节约上机时间。wWw.133229.cOm

②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奥苏伯尔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国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模式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提出任务解决任务产生新任务”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时任务,创设教学情景,将任务以情景的形式出现,学生分析了由教师创设的情景后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进行共同研究的任务。[2] 合理运用该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能力。此外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使课堂内容灵活,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同时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先让学生参照课程表设计一个10行5列的空表格”。这个任务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单元格、表线添擦等子任务,在完成这些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删除、表线的处理等操作就会逐步熟悉,从而达到本课时“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表格方法”的教学目标。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要做好对学生上机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和答疑工作。

3 发现教学法(又叫探索教学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探索是学生求知的本能,而“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设置疑问为出发点,以学生探究问题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索发现式教学法”一般分为四个环节:设疑——探究——解决——发现。

例如在学习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排出期中考试成绩单,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是用哪个函数求和?,确定了函数(sum)类型之后,通过分组协作,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成绩单的排榜,学生为自己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的同时完成本节知识点的学习。

4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工具性较强。“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是以教师启发为激励手段、以学生实践运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分析问题;③解决问题。

“实践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有着明确的目的性,用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教师的逐步启发和有效引导完成知识点的学习。[4]

5 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即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尝试是学生听教师精讲,或自己阅读教材,参考资料之后的产生预测和疑难,进行上机实验的过程。尝试教学法的教学包括:①讲练结合法,此方法的重点在练,老师在预习的基础上精讲。②练讲结合法;③练习讨论法,教师不作总结,而让学生分组去讨论总结,教师只作顾问和控制进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对好的方法,正确地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学生向“机器”提问题,向老师提问题。

总之,尝试教学法是针对计算机软件发展快,种类多的特点,在一种软件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其它软件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经过培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技能和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1]

6 作品展示法

在每一节实践操作课结束时,把一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通过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在教学中可以展示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比如电子板报,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等电脑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结束语: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知识点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织实施,有时甚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防止单调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用综合性原则,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需要结合各种教学方法。[5]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 李龙景,叙述演示教学法,《计算机教学法基础》,1999.11

[2] 伍文庄,“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篇7

关键词:自考发展历程;弊端;对策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13YB19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江西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JY134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以来,历经30余年,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己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行自学考试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日益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偏移,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教学偏重于理论,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考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和提供服务不够等,应试教育痕迹明显,已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亟待进行改革。本文就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自1981年创立以来,己走过了30个年头。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建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和拓展、创新阶段。

1.1 第一阶段:创建阶段(1981-1988年)

这一阶段从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至1988年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自学考试由一种试点制度发展为国家行政立法所确认的全国性考试制度。明确了自学考试制度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高等教育的一种考试制度。

这一阶段青年要上学,干部要学历、国家要人才,同时,出于教育公平的原因使得自学考试制度应时产生。在生源构成上,应考者主要是被耽误的那一代人,且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以工人、农民、军人、干部等为主;在学历层次上,以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向中专和本科段扩展和延伸;在发展规模上,报考人数越来越多,开考专业越来越广。开考专业在1981年时,仅有哲学、汉语言文学等少数几个专业。到80年代末,开考专业已经扩展到200余种;在生源分布上,主要以城市生源为主;在助学单位上,自学考试最初以普通高等学校助学为主;在考试方式上,以理论笔试考试为主,考试时间规定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举行。

1.2 第二阶段:巩固、发展阶段(1988-2000年)

这一阶段自学考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这个阶段基本特征为以专科、本科学历教育为主,是高考落榜生的“补充教育”。生源构成上,考生群体发生了变化,应考者大部分为高考落榜生。考生的年龄明显下降,25岁以下应考者的比例由1988年的50%增加到1999年的68%;在学历层次上,学历有所上升,考生中有近30%的考生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各种职业的考生趋于多样化;在发展规模上,根据全国自学考试办公室统计,从1990年至1999年,全国报考自学考试人数平均每年增加超过80万,至1999年,全国每年报考人数达1320多万,毕业生人数从1990年全国全年毕业人数6万多人,1999年全国全年自学考试毕业人数达43万多人,增长了7倍多;2专业以文化类为主,但专业类别有所增加,覆盖了文、法、经、管 、理、工、农、医、师、艺术、军事等专业;在助学单位上,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带动了一批以自学考试辅导为初衷的民办高中后教育培训机构。这类学校多为省、市、区审批,统称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该类学校曾一度占全国民办高校总数的2/3。3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参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在考试办法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命题由全国考委统筹安排,分别采取全国统一命题、区域命题、省级命题三种办法。逐步建立题库,实现必要的命题标准化。考试方式以理论笔试考试为主,考试时间规定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举行。

1.3 第三阶段:拓展、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

这一阶段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多样化需求阶段,自学考试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的阶段。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7年以来,这个阶段自学考试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改革,同时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生源构成上,考生构成超过一半为在职在岗人员,一些高校肄业生、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也参加到自考队伍中来。有些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同时参加自考的学习,以取得双文凭;在学历层次上,近60%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在发展规模上,学历教育规模稳中有升,非学历教育规模快速发展,除了学历考试,自学考试系统先后尝试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等多项证书考试;在生源分布上,城市考生为主,农村考生数量有所增加;在助学单位上,2007年,文件规定禁止公办高等院校举办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在考试方式上,以理论笔试,终结性考试为主。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自考课程抵免。部分省市开展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尝试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

2 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偏移

目前,自学考试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以学科为依据设置专业,导致部分专业适应性、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自考特色,侧重于理论型、学科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部分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开考专业的需求(开考的专业点和报考人数偏低);专业建设与管理缺少统一规范,同一类型的专业在专业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科分布不平衡。

2.2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直是采用终结性评价,按照专业考试计划安排、由国家考试机构组织终结性考试,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基本上是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为了通过考试,老师上课内容以考试要点为主,强化应试技巧,学生不关注学习过程,更多的表现为“考什么、学什么”,“死记硬背”知识点,大量做题,突击应考。实践证明,这种只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情况,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还容易使学生养成考试投机心理,滋生考试作弊现象。

2.3 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合作尚需深化、制度化

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合作现正处在起步阶段,主要的沟通形式在于学历教育的免考规定,而对于自学考试与各种教育形式的沟通、专业和课程的认证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造成了自学考试教育自身信誉受到严重挑战。此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相互间的沟通衔接缺乏制度的依据和得力措施保障,使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之间相互间融合与交叉不足。

3 新时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途径

3.1 调整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改革自学考试专业和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由学科型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改革专业和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要向职业型、技能型转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理论基础课够用,专业课对口实用,技能课灵活多样为原则,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教育内容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量;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选修课,对部分重复或相近的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加大技能课量,增加非学历证书教育。

3.2 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单一的考试模式已难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因此,自学考试评价方式应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化。首先,增加过程行性考核。过程行性考核可分为教学各环节过程考核和网络学习过程考核两种。课程总成绩的评定﹦课程统考成绩+过程行考核成绩。网络学习过程考核,即参加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评定为:理论统考成绩与网络学习过程考核成绩综合,其比例为7:3。教学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及测验、上课纪律、小论文、社会实践活动、实验、实训课的考核等内容,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评定为:理论统考成绩与教学各环节过程考核成绩综合,其比例为4:6或5:5。其次,对于有实践环节考核的课程,其最终成绩可用国家教育部门或劳动部门承认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置换或实行免考制度,达到一考两用。此外,在考试方法上,以笔试与实践环节考试并重,每个专业可选择1-2门课程实行开卷考试。

3.3 加强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和衔接,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度,学习方式灵活开放、富有弹性,有广泛参与的社会助学系统,在构建国家考试公共服务平台和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制度的灵活开放性,加强自学考试教育与各类教育形式的沟通和衔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教育平台和高等教育立交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3.4 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主要承担为考生提供咨询服务、学习指导、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任务。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的建立,意味着自学考试由偏重考试向教育与考试并重方向的巨大转变。当前,要进一步加强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服务考生为导向,采取流程管理的模式,实现考生来之能学,学有所得,问有所答的目的,努力构建全数字化的自学考试虚拟校园。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形式,前景广阔。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使自学考试制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进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恩育. 自学考试模式新论[M] .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3.

[2]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课题组.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9.

[3] 瞿延东. 民办高教的发展模式[N] . 中国教育报,2001-10-30.

参考文献:

[1]乔丽娟、李占伦、孔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设计与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郑文英.浅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篇8

[论文摘要] 由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创立的尝试教学法,其思想是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主张“先练后讲”和“先试后导”的探究学习模式。本文阐述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实施尝试教学法,分析了尝试教学法能提高教学质量,是因为它把“知识传授、方法学习、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且落到实处。

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护理专业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目前,人体解剖学的教育明显滞后,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仍仿照临床医学专业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用性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性护理人员,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革解剖学教学内容。

1.以系统解剖学为基础,删去部分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要以与护理专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删减和压缩对护理工作来说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为此我们对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删减,精选教学内容。在对各章节内容删减时,要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注重实用,同时要保持知识的连贯性。

2.把部分局部解剖学内容融入系统解剖学中。

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由于学制较短、学时的限制,我们没有单独开设局部解剖学,但局部解剖学中的部分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必须应用的基础知识,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我们把局部解剖学里与护理临床应用密切的内容进行精选,实现系解与局解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又熟悉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器官所在区域的层次,有利于护理知识的掌握。

3.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

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将应用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

4.增加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增加了模拟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改革解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解剖学具有教学内容多、专业名词多,记忆知识多等特点,学生常感到难学、难记,易使学生厌倦而影响学习效果。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式”、“导入式”、“启发式”、“演示式”、“讨论式”、“比较式”教学法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绘声绘色而又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和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使解剖课鲜活起来。

2.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我校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应用多媒体与网络进行解剖教学已经成为可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信息量小,教学效率低,远没有发挥教师的智力潜能,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上增加电子教案、建立自测题库。制作解剖教学课件,购置了多种多媒体教学光盘,并充分应用于护理解剖学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革评价方法。

我们经过多年努力,建设了完备的解剖学试题库,逐步完善护理专业学生考核办法。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三部分构成。理论考试从试题库随机抽调,施行教考分离,考后集中密封阅卷,理论考试成绩由原来占总分的70%调整到50%。我们更加注重了实验考核,我们增加标本考试的内容及分数比例,注重与护理密切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方法应用试题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考核成绩由原来占总分的10%增加到30%。学生的平时成绩仍占总分的20%。 转贴于

(四)取得成效。

1.优化了课程内容,创新了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改革,解决了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了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学生通过学习,普遍反映激发了学习兴趣,开发了智力,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快师资的培养。

由于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大多数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不能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为此我们加强了与护理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掌握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解剖学知识,以适应解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3.加强教材建设。

编写出高质量的护理专业使用的解剖学教材是推动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制定出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指导、自测题库等教学文件,参编的护理专业使用的解剖学教材(将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正在编写中。

4.加强了实验室建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