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8篇

时间:2024-03-13 16:15: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产特点;案例教学

一、结合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的案例教学法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笔者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人教版)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发现用案例教学法来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效果非常好。

二、结合地理高考、高中地理会考,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地位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纲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地理高考考纲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例如,2010年聊城质检就有一题,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这道试题就明确提出对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进行考查。此外,在高考和高考模拟考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考查,多数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三、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

作用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模块必修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讲述,使学生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其他章节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教学,教师通常先对课本的图片进行分析,按照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生产特点、主要农作物的教学思路逐一呈现知识点。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思路思维的清晰度不够。这是因为学生对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另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区位条件分析。而且在分析农业区位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区位条件分析,而忽略了农业地域的分布,因此,导致农业地域类型这一模块的学习思路不清晰或者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为此,笔者从农业区位的概念出发,对原来的教学思路稍做调整,教学思路如下图:

这个教学思路是先进行农业地域的生产特点分析,之后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区位。这样就把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出了前后顺序。由于对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且是分开呈现的,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能快速掌握知识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了。

经过这样的教学思路调整,明确了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并非可有可无,并且在教学中应首先呈现,它也是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成败的重要基础。为了讲好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笔者通过阅读多个版本的教材、参考多位同行的设计和课件,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要讲好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首选案例分析法。

四、以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应用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一般有三个方面:(1)用案例引述一个地理问题;(2)用案例印证一些地理原理;(3)用案例探究某种地理规律。下面用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施教案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效性应用。

在进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时,笔者注意到案例分析法能快速达到教学目标。以下就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说明。

1.使用文字案例与图片案例相结合的实例分析

(1)施教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图片案例和一段文字案例。首先呈现的是图片案例――“水稻的种植过程”共15张图片,分别展示了泡种、育秧、犁地、插秧、田间管理等,在展示过程中还对照图片特别讲解了地少人多的特点、地块小的原因、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的特点。由于图片展示直观性强,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季风水田农业投入劳动力多的基本原理。之后呈现的是文字案例――“李守田一家的水稻种植简介”,案例如下: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①全家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守田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②李守田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脱粒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田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用0.1公顷田种单季稻,用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③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每0.1公顷,单季稻产量为650千克每0.5公顷),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通过对文字案例的解读,学生可以自主归纳出季风水田的特点。对照①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小农经营,地少人多;对照②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对照③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单位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此外,回顾之前的图片,可知季风水田农业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水利工程量大。

(2)施教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首先选取呈现一幅潘帕斯草原的放牧图,指图对比潘帕斯草原的牧草与我国乡间常见的牧草,学生能马上得出潘帕斯草原水草肥美的结论。接着从图上看到放牧牛羊众多,学生可以基本获得一个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之后呈现两个文字案例,如下:

文字案例1:“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它位于阿根廷的中、东部,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平坦的沃野无边无际。阿根廷人总是夸耀这块富饶的土地,说从大西洋岸边一直耕到西边的安第斯山麓,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牧草丰美的草原到处是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良种牛群。

文字案例2:草原上种植的玉米,大部分用来饲养牛羊,牛肉产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杀1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是阿根廷的主食,菜市上最热闹的地方是牛肉铺,宴席上大都是用牛肉做成的佳肴。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南美的粮仓。这里有着阿根廷全国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业,以及许多重要铁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脏。

通过对文字案例1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其中一个特点:生产规模大;通过对文字案例2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另外两个特点: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2.仅使用图片案例教学的实例分析

(1)施教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一幅广阔的麦田图片,在金色的麦浪中,零星分布着两三台收割机,图片上的情景已经强烈地表达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施教乳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多幅图片案例,首先是各种奶制品的图片,以此说明乳畜业生产特点之一是商品率高。然后呈现的图片是“利拉伐”AMR全自动机器人转台挤奶系统,由此说明乳畜业的其他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单元的几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笔者深深体会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施教过程中的强大魅力。

上述展示的案例在教授新课的时候,由于直观、形象、生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是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第一次施教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到复习阶段,只要教师提醒学生回忆典型案例,例如,复习商品谷物农业特点时,让学生回忆麦浪中的收割机,学生就能快速反馈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这个特点。因此,教师备课时特别应该分析一下是否应该采用案例分析法,如果需要,应该选取哪些案例能使教学更加有效、更加容易地帮助学生学习,达到目标。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标;地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

1.前言

众所周知,着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多年来都没有度过的瓶颈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社会上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种问题都表明,高中的基础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式,亟待改革。

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而言,这是一个理论性很强,同时需要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卓越的实践能力的专业,这就需要基础教育上的双重侧重,不能只注重理论,也不能只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

2.教学的相关概念和当前现状

2.1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2.1.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提倡的,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水平、能力、身体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素质,来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打下基础的教学方针和教学模式[1]。

2.1.2新课标

新课标是指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标准,是整个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最根本的标准,也是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各方面专家齐心协力地努力下制定出来的,代表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总要求和总方向[2]。新课标不仅包括宏观上的教育方针,覆盖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的执行,同时也包括微观上的每一学期、每一周甚至是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1.3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在学习西方以及总结我国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布置课题,同学分工合作查找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老师一定程度上的指导,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地实现了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老师摆脱了过去一味“灌学”的现象,学生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为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地理学科教育的现状

过去在传统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只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课程设置古板而缺少变化,致使学生经过专业的培养却根本没有掌握实际的能力,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所学习的东西却根本没收到成效,最终由于缺乏必要的地理学素质而与地理无缘。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尝试探索案例教学的新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实现全方位的利用,也根本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上到领导下到老师,案例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应用上也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理论脱离实际、课堂陷入混乱的弊端。

另一方面,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教育理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政策下开展的新课标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反而使得学生不能抓住重点、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同时由于合作学习能力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成果。

3.建议措施

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推进高中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建立合乎素质教育政策下新课标教学的新体系,真正将案例教学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去,以促进素质教育政策的开展,是摆在政府、学校和学生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3.1对于政府来说

首先,在政策上,坚持素质教育的理论不动摇,坚持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相结合的总方针不动摇,鼓励高中在大的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寻求个性发展,同时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学校地理教学呈现与现阶段教学不同的风貌。其次,在资金上,加大政府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为学校发展案例教学提供资金保证。

3.2对于高中自身来说

3.2.1加强实践工作

地理学科可以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能力培养可以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3.2.2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再教育

教师要自觉地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习素质教育理念下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增加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种学与教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水平自然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3对于学生自身来说

学生必须自觉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课程要求,自觉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图书馆等现有的一切资源,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卓越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成为新时代社会上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4.结语

综观全文所述,发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以来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随着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政策战略性调整,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目前来说,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在政府、学校以及学生的参与和努力下,这种僵局终会被打破,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终会寻找到融合的途径,达成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2008,(06):2-4

[2]李端蓉.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案例教学研究[D].2006,(08):2

[3]侯建成.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误区与价值建设取向[J].地理教学.2013,(01):40

[4]王春禹,常丽.基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方法探究[J].教学研讨.2012,(12):243

篇3

关键词:案例研究法;地理教学;应用

案例研究法是最适宜于教师个人操作品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从感性出发,从实践中提出教育教学的观点;在地理案例教学中,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一、什么是案例研究法

《高中地理课程》,对地理学科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位,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又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案例,是对个体对象,决策行为或某个实践中发生的情景的真实描述。它可以是对学生,班级等特定研究对象的成长过程的描述,或者对教学过程的精彩回忆,甚至是对师生交往经历的描绘等等。通过对某种情形的真实描述,向大家提供具体背景、场合、人物、事件及后果,引导人们反思。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的形式及分类

案例是新增的教材体例之一,具形式丰富,灵活多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案例的形式

教材中案例通常以图文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其在文中存在的形式而言,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正文夹案例,教材中绝大多数案例穿插在课文中间,这些案例多是不求全面的小案例,用以验证或分析某个地理原理。

正文即案例。有些自然章节以案例分析为主体,正文很少。这种案例侧重培养学生提取和运用信息分析,归纳地理原理的能力,学生需掌握其中部分内容。

隐性案例。教材有些内容类似于案例分析,有些"活动"也与案例分析具有相似功能。

2、案例作用分类

案例具有创设情境,提供信息,隐含问题,引发思考,揭示规律的作用。案例揭示地理规律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例析式。

有些案例反映和揭示了一般性地理原理和规律,如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等。

(2)例证式。

有些案例通过给出一些真实,典型、说明性强的事实材料,用以实证或诠释特殊地理原理。用事实说话,说服力强,更起到强调,加深印象的作用。

3、教材案例的主变式运用

案例的文体多是描述或叙述式的,往往要有较多的细节和充足的资料,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

(1)补充。

教材中个别案例过于简洁,对学生装未知的,或可能遗忘的内容叙述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相关的情景材料,尽量使学生能从中找全需要的信息。另外,在使用案例时,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内容,使案例更具可读性。

(2)削减。

案例要有较多的细节,也要围绕特定主题,精练地组织语言,力争使案例的每一句话都有阅读、分析的价值。教材中有些案例存在一些与地理原理关系不紧密的语句,增加了学生阅读案例的负担,挤占了学生分析,推导地理规律的时间,适当削减其中不必要的资料内容,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完整,将本该由学生分析,归纳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削弱了案例的思考价值,教师可以通过精简和重组,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转贴于

(3)、改变。、

一是改变教材案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陈旧资料。很多资料在不断地更新变化,而教材案例使用的材料则是相对静止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更新。二是对原案例的变式使用。在对原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后,通过改变案例的情境条件或某些要素,使其蕴含的地理问题和结论发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装进行再思考,再分析,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地理事实和理解地理规律,进而得高案例的使用效率。

三、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基于新课标广泛收集、选编案例

案例为"虚",地理原理为"实",案例素材身并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才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立足新课标,从多渠道广泛收集、选编新案例,力求做到"因人选案""因材选案"、"因地选案"和"因时选案"。

选编地理案例。一要注意获得充足的地理素材;二要具有丰富的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三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案例的编写程序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案例编写要求首先是所选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如果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也须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其次是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再次是案例必须适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是案例必须精选,"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2、案例在教学中的处理

(1)案例导入

新课标教材中配备了许多可进行案例教学的案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的必修部分,每章、每小节都有配有超过教材正文内容的案例,教师需要将话题引导到案例的讨论中来。

(2)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时,居核心地位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提出具体解决策略,讨论通常分为四步:第一步引导问题;第二步讨论疑难问题,一般要花费一定时间讨论疑难问题的特征,这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依据;第三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至少要提供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各自方案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第四步讨论如何实施方案,通常也是由学生讨论出多个方案,最后选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3)总结反思

篇4

一.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通过叠加含有不同信息的各个数据层面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这个新的数据层面综合了原来各个数据层面所具有的属性。

以ArcGIS为平台,选取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中探讨我国东中西区域差异形成原因为例。形成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经济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三个方面来探讨。

教学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地图数据:中国东中西分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交通分布图。

教学过程:在ArcGIS中加载中国东中西分区图(如图1),引导学生熟悉每个分区的的省区范围;打开全国交通分布图(如图2);将两个图层叠加(如图3),分析东中西部的交通分布特征。按照同样的方法,将东中西分区图与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依次叠加,让学生分析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以及城市分布特征。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东中西部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明确其区域发展差异。通过多图层叠加分析,提高学生信息提取与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对点、线、面按距离设定条件,在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自动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层,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的扩展,并进行分析得到所需结果。

以ArcGIS为平台,研究我国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位于最大洋与最大陆的交界位置,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但同时又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方,尤其是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段,更是成为洪涝的重灾区。下面将以荆江段的洪涝灾害为主,介绍缓冲区分析的应用。

教学准备:获取我国的河流分布图以及全国市级行政区划图,准备研究区域相关的河流水文数据以及气象资料。

教学过程:打开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以及行政区划图(图4),通过ArcGIS的查询功能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流分布状况进行动态学习;提取出长江荆江段及其所流经的省市(图5),让学生分析荆江段河流的特点,加深对九曲回肠的认识;每年5-8月,季风气候给我国长江流域带来丰沛的降水,根据雨量的大小以及汛期的长短,荆江段的洪涝影响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江段的洪涝影响区域;在ArcGIS中制作荆江段的洪水范围缓冲区(图6),分析不同雨量的受灾面积以及主要的受灾区域,分析洪涝灾害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影响。通过缓冲区的建立,学生可以动态的了解不同降雨量的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数字地形分析

数字地形是GIS中地形起伏的数字化表达和存储形式,常见的地形模型主要是数字高程模型(DEM)。

教学准备:获取某一区域的DEM,准备研究区域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篇5

1 没有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投入学习

案例:酶的学习。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有关酶的知识,那么什么是酶呢?

生1:……(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师:酶是如何被发现的?(教师讲授)

师:酶有哪些特性?如何设计实验给予证明?

生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分析和归纳小结)。

分析:这节课看起来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而实际上没有创设好导言和课堂教学情境。酶的发现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的,其他的教学活动形式只是采用了简单的“师问生答”方式,没有出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所提的问题也不具有针对性、鼓励性、启发性和开放性,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投入学习。

对策:课堂教学要创设好教学情境,制造好认知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去讨论、争辩和发现错误,与其他同学开展学习交流,调动好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不但要有一定的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及动态生成重要的知识和结论,去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思维和培养学习能力。2教学预设性太强,缺乏动态的生成过程

案例:细胞膜的结构的学习。

生1:为什么磷脂分子的头部会排列在膜的两侧,而尾部则排列在膜的内侧呢?

生2:为什么膜蛋白有的可以整个贯穿在脂双层中,有的则是镶嵌在脂双层中或覆盖在脂双层表面?……

师:这几位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里没有时间去讨论,还是放到课后来解决吧!

分析:该教师上课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缺乏动态生成的自信,也可能新课程理念没有很好转变而不能“以学定教”。因而出现了教学预设性太强,只是按照课前教学预设的现成课件来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众多探究问题没有及时把握机会,引导其开展动态生成和“以学定教”学习,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和探究,保护好学生质疑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发展学生学习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机会。

对策: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观察思考、讨论质疑、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机敏地捕捉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争辩、讨论的信息,将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向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利用,引向对新问题和新知识的探索,开展“以学定教”和动态生成知识结论,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获取知识经历一个更为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能力。

3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案例:习题有关一个雌果蝇染色体分析的模式图A,从染色体组型上可以看出配子形成过程所处的时期,但题干没有指明(旁边有另一个细胞图B,反映的是果蝇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

师:图B的细胞名称是什么?(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

师:那是一种什么现象?

生1:交叉互换。

师: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时候?想一想,这个细胞应该叫什么名称?

生2:减数第一次分裂。那就是初级――精卵母细胞。

师:不对!(一阵骚动)请你再仔细观察图示中隐含的有关信息,该图所示应该发生在什么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回答出来)

师:是初级卵母细胞对不对?

生3:对。

分析:该教师的教学目标开始定位高了,忽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和对隐含信息的获取,所以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当后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示中隐含的信息仍然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自己提出了“是初级卵母细胞对不对?”这种判断式的问题,虽然学生能够很快地回答出教师带有提示性的问题,但这种判断式问题不需要经过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起点,理解教材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教学预设制定过高的目标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目标进行动态分解和修正。同时也要避免为了追求课堂学习气氛而降低教学目标,尽量避免提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种判断式或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简单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与探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 只关注课堂教学氛围,没有真实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

案例:需氧呼吸过程的学习。

学生导演: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个细胞,细胞中有若干个线粒体。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我们该这么办?

扮演葡萄糖的学生上来停在了细胞溶胶地方,说:“不用怕,有我葡萄糖呢!我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主要能源物质。但我还需要酶a”。“酶a”上来了,说:“我可以催化分解葡萄糖,产生了什么呢?”。“丙酮酸”、“[H]”和“少量能量”上来了。

导演独自:“第一阶段结束了,葡萄糖和酶a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退出了‘舞台’。告别舞台之前请发表感言!”……

分析:这是在教师事先指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和表演,活动时兴致很高,占用了较多的课内外学习时间。这一案例的学习活动方式没有根据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落实和转化,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上来,甚至对某些疑难问题的学习还会产生科学性的误解。

对策: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和活动,但不能把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过多地引入高中生课堂。高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推理分析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善于独立思考、探索及综合运用。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又适合活动的教学内容可适当选择活动片段,以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的障碍和教学重难点。

5 分层次教学体现不够,缺乏差异性教学

案例:两个食物网模型各营养级关系的比较学习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这两个食物网模型,并说出两者有什么不同和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随机叫号)请13号同学回答。

13号学生:模型一中B捕食A,C也捕食A;模型二中A同时捕食B和C。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鼓掌一下。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补充一下答案。

学生集体1:模型一中B与C之间是竞争关系,模型二中B与C之间一般没有直接关系。

学生集体2:模型二中若B、C都是植物则还有竞争的关系。

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分析一下两模型各营养级之间的调节情况?(随机叫号)请25号同学回答。

25号学生:(先犹豫一会儿,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模型一中当B大量增加后,A的数量就会下降,则c的数量也随之下降;模型二中当B大量增加后,A就增加了对B的捕食,而减少了对C的捕食,从而使c的数量上升。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双动两案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一、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提高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活动性,注重实现地理教学活动和地理学习活动的良好协调,不但要优化地理教学方法,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但要是实现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同时也注重地理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性,基于教师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则需要学会教学、学会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来看则需要学会学习。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第一,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确保每天的学习计划能够认真落实。第二,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进行纠正。

(2)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地理坐标,能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再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培养看图、分析图的能力。其次,地理学习中会有图表的学习,会出现大量的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把表格或结构图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地理学案。第一,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学习地理,教师应按照教材上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能把基础知识再度巩固。第三,在进行二轮复习时,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开始做和分析往年的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的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情况,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也使教师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对于地理教学环节,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就会各具特色。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同一个地理教学组的教师们,一起探讨教材、分析教材难点,相互交流教法,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好地理学案,教师再根据自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概述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综合分析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的实施策略。关于如何更好的结合学与教进行地理教学,如何进一步优化该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的努力和探究。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 (C)-0000-00

1 引言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对高中地理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求新理念、新思想,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启迪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行思考来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等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的培养,教授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 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特色之一,案例教学即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锻炼地理能力。主要是以案例作为线索,围绕着地理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高中学生心智已经较为成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能够辩证的看待周围的事物,客观的看待自身情况,自我意识相对理智。因此,对高中学生展开案例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根据案例信息,围绕问题,结合自身知识和教材内容来探究地理规律和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改进的思路。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加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3.1 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

(1)教学案例要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或者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让学生在课堂针对案例进行上自由发言讨论,分析问题,陈述分析结果产生的原

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学生可自行解组,各小组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小组成员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归纳,集中小组内的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实际能力,从书本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4)教师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给出相应的评价,引导学生对案例及遇到的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让学生对案例理解的更加透彻,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5)教师应针对每节课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准备一些开发型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独立完成课外作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课内外相结合,更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

(6)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在地的地理事物信息进行教学分析和研究,学生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3.2 地理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与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必须要选择开发的,学生熟悉的具体

事物,并且学生在经过思考、分析、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教育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在阐述案例背景时,要注意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要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能够激发学生开放思维、加强合作学习的能力。要以学位主体,教师为辅导,培养学生提出具有创作性的解决方法,要体现出对学生的能力、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的培养。

4 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

4.1便于理解知识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加深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理解。由于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

4.2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4.3有益于能力的培养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而且,案例是对现实问题和重现和预演,通过有针对性地剖析案例,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有助于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巩固,利于地理学习的内化。

4.5 地理案例教学实例分析

针对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进行分析,首先,教师安排学生连续收集一周当地的天气预报资料,包括温度、天气状况以及表示符号等信息,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讲解。针对学生收集的信息展开教学内容,讲解温度、气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判读冷锋、暖锋等情况以及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情况等。天气系统的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此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行收集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切身体会到不同的天气带来的环境变化,在通过教师的案例教学的讲解,使学生对课堂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强理解和掌握。

5 结语

案例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入手,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案例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更好的将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实际问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课堂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做足功课,根据教学内容选好案例,并借助多媒体等设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士成.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探[ J ].中国学术研究,2012(1):56-58.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地理教学;渗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旨在建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品质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学生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在案例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案例,如: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东南亚水稻种植业等,说明地理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研究,提出各种问题,找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环节大致相同,对比如下:

设置背景――资料获取――分组讨论――分析评价――总结收获,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布置任务――阅读案例――教学引导――回答问题――总结收获,是案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为在案例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同样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京九铁路的区位选择》的案例教学中,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教学分成以下几个流程:

准备阶段:教师展示有关京九铁路的背景知识,学生分组,对各组提出学习目标。

1.资料获取

每个小组的学生在相关地图中找出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区、跨过的大河、经过的粮棉产区、旅游景点等相关的背景材料、并进行陈述。

2.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对已经收集到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京九铁路的路线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讨论影响京九铁路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分析不同阶段影响京九铁路区位决定因素的变化。

3.分析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将认识转化成地理原理。

4.应用探究

将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根据上述案例的学习,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问题:大石桥市和沈阳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已有国道202线和沈大高速公路,而区间中有几条铁路勾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大石桥市和沈阳市之间,是否有必要再修铁路?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特别是以乡土地理素材为基础,改编成案例,并引入教学流程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地理知识形成直接经验,最后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疏理,形成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渠道,学生在课堂上已习惯依赖于教师来获得知识,因此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习惯,不失时机的将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究精神和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自主探究、总结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出以下问题:学校周围的商店属于什么形式的商业网点?在大石桥市内,哪个区域可以被称为商业中心?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可以这样分类?学校周围的地摊是什么形式的商业网点?学校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学校周边的各种商业网点的性能设置以什么为主?是否合理?根据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哪些商店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城市规划员,你打算如何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讨论的氛围,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耐心倾听学生的独立见解,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欣赏学生的独特想法,引导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去处理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得出结论。教师做到引而不发,强而不迫,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以小组表现来进行评价的一种学习模式。与一般的学习不同点在于,这种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合作”在共同探究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个人和其它组员的学习追求是一致的,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探究,发挥各自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学习成果最大化。

地理教材的每一小节后面都设计了相应的学生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内容不仅与课堂知识相关联,而且又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养成合作意识,将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合作探究活动中。

如:在《人与地域环境的主要联系方式》一章的教学结束后,可以利用教材后设置的活动题,开展一次活动课。

(1)课前准备:提出学习要求,观察你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如大石桥市二高中)记录下附近所有的道路名称、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公共设施、画一幅区域平面图,全面了解学校所处的生存环境状态。

(2)将学生分组,分别选择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进行分组探讨:

①大石桥市二高中所处的地域存在哪些交通问题,影响学生的出行安全?

②对大石桥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商业中心(如真实惠超市)的布局合理性和区位特点进行评价。

③对大石桥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网吧布局进行调查,讨论其分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评价。

④大石桥市二高中所处的周边环境卫生状态调查分析。

(3)在第二节课中按小组陈述论据,表明观点,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指导。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5)要求各小组将讨论内容成文,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时,一定要遵循“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尽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背景和良好的教学情景,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中,开阔视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