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2 16:24: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二地理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认真贯彻本学期苏州市教研员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教研室工作计划开展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努力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二、工作思路
以区地理学科中心组为核心,以全区中学地理教师为主体,以各校地理教研组为基地,以集体备课、解决教学的问题为载体,以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为中心;学习理论、引领方向,培训骨干、带动全体,创造典型教学案例、促进日常地理教学改革,及时反思交流、认真总结积累。
三、重点工作
高三地理复习工作研究;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研究;中学地理教师队伍建设。
四、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指导水准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以提升教研品质。
本学期将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 组织教师进一步研读《地理课标》、《考试说明》,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质,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
(2) 研读和实践有关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争取高三地理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聚焦课堂抓质量,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总结、分析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及本学期初“自主学习调查测试”的质量,反思教师教学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调整新学期的教学策略。
(2)认真分析总结近三年的江苏地理高考试卷,对比08、XX年高考地理试卷,找出命题变化的趋势和命题的思路,让每一位任课教师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3)组织好教师集体备课,尤其要关注薄弱学校高三地理教师的备课、上课和试题的选择。
(4)深入学校进行高三专题研讨,重点督促检查有关“规定动作”的落实执行情况。
(5)做好地理教学信息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及时沟通、及时传达;
(6)认真完成本学期模拟考试等各次重大考试的阅卷、信息收集、分析工作;
3、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及业务素质。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需要个人的勤奋、努力,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教研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公开课观摩、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教研活动的形式和质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梯次的教师培养活动,建立骨干教师、学科专家的巡回送课、听课、评课活动,把提高地理教师专业素质落实到全体、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平时、落实到实处。
4、高二地理教学强调夯实基础,重视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增强读图、绘图、地理计算的训练;加强对地理图表和文字表述的训练;能够从提供的新的素材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理解、判读和分析,从而解决地理问题。注意尝试着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尝试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高一地理教学要求低起点,小坡度,宽底面,严要求;注意培养年青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关于初中地理教学
督促区内各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设好初一、初二的地理课。考虑到初中地理学科教师,特别是专业地理教师各校人数较少,关注、关心初中地理教师的成长,努力为他们搭建成长、发展的平台。
7、其他工作
(1)选择有条件的学校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
(2)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
五、主要活动安排(见附表一)
六、各年级教学进度及课时建议(见附表二)
附表一:主要活动安排
月 份
主要活动内容
八月份
1、 制定工作计划 2、高中地理教学研讨
3、参加苏州市暑期教师培训 4、苏州大市初中地理教师学科把握能力决赛
5、 参加大市教研员工作会议
九月份
1、组织暑期学生自主学习调查卷阅卷,并做好成绩统计分析
2、召开全区地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望亭中学)
3、高三地理集体备课活动(局三楼会议室)
十月份
1、 承办苏州大市地理学科教学基本功竞赛决赛(陆慕高中)
2、组织完成区“中学地理课教学设计”比赛
3、 组织区初中地理教学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 期中统测、阅卷、统计、分析
2、参加苏州市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木渎中学)
3、参加苏州市地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评比)
十二月份
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研讨活动
2、高中地理教学调研
一月份
期末统测、阅卷、统计、分析
附表二: XX年下半年苏州市地理学科教学进度安排表
年 级
教 学 内 容
课时/周
备注
七年级
七年级地理·上册
2
八年级
八年级地理·上册
2
高一年级
地理·必修·第1册
3
高二年级
必修三、选修一
5
选科班级
高三年级
第一轮复习
关键词:有效性 地理教学 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对教师驾轻就熟的教学提出了严格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调整其教学行为,以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成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最终达成。
一、目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2002年,泉州市地理重新纳入为中考的科目,地理学科的春天好像到了。可时至今日,地理课的命运并没有真正地改变,在学科教学中仍然是“第三世界”。原因是在初二年的地理会考中,考试命题虽然注重考核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虽然考试中也兼顾能力考查,但是难度偏低。师生只要在临考前的一学期突击一下,也可以考到优秀等级。可一旦升入高中,就会发现地理知识在他们记忆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优秀”的等级只是临时性记忆获得的,并不是学生的地理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实现地理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真正提高,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事实上,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加上大部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穿新鞋走老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死记硬背,“满堂灌”“填鸭式”,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地理教学怎么会有出路,又怎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地理技能?
于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地理学科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一方面,老师们不断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对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谈经验心得;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沿用习惯的传统教学方法,只要跟着会考的指挥棒走,师生的教与学“涛声依旧”也没有问题。因此,怎样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已经是我们农村地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二、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简单的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以为应该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教学任务得到最好的完成,换言之,也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最多,收获最大,而且接受知识的过程是愉快的,精神上得到了充分的享受。
三、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教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地理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笔者结合平时的教研情况,对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1.加强教师自身个性魅力是实施地理教学有效性的起点
作为一名好教师,在课堂上你幽默、激情、睿智、豁达,时时感染着学生的上课情绪。充满爱心,有了爱心,你才会真正替学生考虑,你才不会因为学生一次偶尔的调皮而给学生过分的惩罚。你才会从大局出发,把自己放在教学的大集体里,而不会只为了自己的单个科目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学科的平衡发展;你才会关注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细微体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及时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开导与指点;有爱心,才有亲和力。爱心的适当表露,便使亲和力得到很好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平易近人。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学生喜欢你的课,才会认真听你的课,学生认真听你的课,你的教学效果才会好。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自己融于学生中,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我和他们是平等的关系。要和蔼可亲,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容易接近的,这样学生有问题才会与你探讨,学生听你的课才会轻松自然,学生才不会因为讨厌、害怕而拒绝学习。古语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愿意和你接近,那你在教学实践中更容易被学生信赖和接受。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动力
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状态,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地理课,关乎着学生能否对地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呢?一定是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事物,又能折射一定的地理环境,对于其间的关系能够激起学生的思维,用地理的头脑思考问题,引发兴趣。基于这种思想,所以除了教材中的例子又选取了热门电影《后天》“CO2的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冰河期重返地球;身边事――惠安火电厂的建设对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地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地理是有用有趣的学科!带着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开始奇妙的地理学之旅,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能愉快地接受,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引入历史典故、传说、时事政治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是一种智慧,著名学者许纪霖说过“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我们就会有奇招妙想让学生喜欢上地理,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3.构建多彩课堂是实施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生的年龄正处在青春期,好动是初中生的典型特征。传统教学往往是学生的被动学习,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年龄特征,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以及对教师重复演示的所谓活动课并不感兴趣,而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也是策划者、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形式多样的多彩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备学生是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备好学生、备好学情,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自主的探索学习,是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包括了演讲、辩论、讨论、竞赛、学生授课、多媒体地理图片展等课堂活动形式,如单元考试可以改变为在课堂教学中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等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学生心理特点总是争强好胜,不甘居人后,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让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又如,学习《南方地区》时,在适当辅导后我与学生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而我成了“学生”。在“小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我做了调查,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居然比老师授课还好,这也符合M・希尔伯曼的有效教学的量化理论: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由教师单纯讲授活动:30%”以下!而由“学生教学生”的学生主体活动:50%以上!所以教师应斟酌学习内容与学生具体学情,合理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进地理学科的有效教学。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实施地理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的朗读、听、看的识记效果并不理想,而视听结合则能记忆50%以上,由此可见,使用两种以上的教学渠道就比单一渠道效率高得多。通过现代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及手脑等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能多渠道接受信息,提高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样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才会更深刻,更强烈,记忆得更牢靠。地理是一门趣味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例如,在教授《地球与地球仪》时,学生刚接触地理就碰到这些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经纬线形象立体的表现出来,地球的自传与公转也很容易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变得生动化和简单化。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形象的认识地理现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让学生通过调动多方面的感官,科学形象生动的掌握好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不断地教学反思是实施地理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的实施有效教学。怎样提升呢?就是反思与学习。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今,我们对其进行了修改:成长=经验+学习+反思。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我的某一环节应如何调整更有效?”等等,不断地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反馈的反思。反思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地理教学更有效。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情况灵活应用,因材施教,具体学生具体分析,方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从学习当中获得乐趣,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赫伯特・史宾塞.史宾塞的快乐教育.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地理;教学衔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19-01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深难度,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都存在很大的跨度。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
下面,结合地理新课程实验,就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过程中,高中教学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1.充分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上存在的主要衔接问题
1.1教学内容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多年来,初中地理教材在内容上作过多次调整,内容不断减少,难度不断降低,呈"浅、少、易"的特点。新课标下的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师生双边活动机会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地理则分为三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与初中地理相比较,高中地理教材对理论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计算,体现了"深、多、难"的特征。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
初中教学只在初一和初二安排课程,由于会考安排在初二完成,初三一年都未接触地理学科,接受高中教学时,知识遗忘程度非常严重。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给高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1.2教与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每课时内容相对少,相当一部分内容放在了活动课之中,教学进度可适当放慢,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用较多时间针对每个知识点的不同要求逐个突破,对基本技能和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培养。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且年龄小、好动、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而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每课时内容多而杂,教学偏重于理论、原理和规律的阐释,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高一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地理时,还没有从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中转变过来,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高中地理学习中去。再加上高一地理(必修一)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就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在进行初高中内容衔接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按现行的教育模式,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或很少参加初中的备课、听课、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这使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教学较大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的压力下,加上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形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和分化现象。
2.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1通览教材、课标,抚平台阶。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了然于胸。一些完中的老师完全可以利用所在学校这样的有利条件,把初、高中教材都熟悉并可以直接参与教学,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2研究教法,培养能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知识的衔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和地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应注意: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根据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问题情景,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等。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往往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2.3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分析、理解和归纳。进入高中后,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设计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而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能使他们很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并受益终生。另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4加强地图教学,培养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和地理高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读图、析图、用图的技能是学好地理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而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历年高考当中,地图也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承载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在高中教学中就要始终贯彻地图的重要性,把地图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使用,尽可能的把所讲的内容与地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地图的重视程度,有度、有序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同时要改变学生的用图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初中已有知识。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同时,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恰当地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进而补偿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时需要占用的教学时间。
一、有效地运用地图使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
初中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形象,如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轮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区、气温的高低变化等,它们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借助于地图,便能一目了然,要求学生身边时常备有地图,对各地理事物、现象能形成准确、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诸如世界各国名称、气候类型等的混淆现象,尝到运用地图好处的同学是对地图常看常新,新知越积越多。在初一新生第一节地理课时,我就告诉学生运用好地图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养成经常读图的习惯。地理学科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综合性,我们可以从一张地图中采集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自然知识,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人口、工农业、交通、商业等人文状况,从整体上把握该区域的综合特征。因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就应该多运用地图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
二、引导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不断在自己的教学中思考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三、通过竞争激烈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
往往刚开始进入初一的学生由于有表现欲和新鲜感,上课表演发言等表现都很积极,但时间一长,特别是到了初二,这样的积极分子也就越来越少,所以从一开学采用必要的激励机制,就显得很重要。课上可以请专门的同学来统计每堂课的每个小组发言人数和次数,建立统计表格:高质量发言一次可算两次;而答非所问,重复前人,或明显错误的发言不予计算;如有小组成员,如讲话、哄闹、不带书违反纪律被点名批评,则额外根据情况扣除相应次数成绩。一堂课结束,成绩最好的小组获胜,挂一面小红旗,连续一个月最多的小组给予该组一定的物质奖励。个人同样,连续几节课保持前几名的同学,也给予相应的小奖励,授予地理博士、地理画家、地理歌唱家、地理音乐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张榜公布,从而使同学们上地理课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上课热情大大增加,老师也不用为越到初二,课越难上而发愁。
四、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文理综合能力测试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
关键词:地理课堂;生成性教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瞬息万变、不可预料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与课程教学资源相关的事件和信息,但是这些“课堂事件”“偶然事件”恰恰是教学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仅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那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应用好这类教学资源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资源生成的保证
1.吃透教材,设计教案
课堂中生成资源的利用往往是在充分设计课堂教学情况下产生的。教师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多方面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有效。例如,初中地理中七年级上册的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清晰理性的设想,根据学生的差异程度和课堂的开放程度预设教学方案,为教学过程的生成创造条件。
2.了解差异,预设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了解新知识的过程。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是“未知”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对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多作假设。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课堂实情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人口》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事先了解初二(1)班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因此,在导入部分要求学生以“人口”组成短语,从而得出中国人口多,在最后讨论“人口是否需要大规模迁移到西部去?”时,采用了辩论的方式,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讨论东部的人口是否可以大规模迁移到西部。而在另一个班,了解到学生整体的基础薄弱,所以,采用问答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3.设计问题,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
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不能忽视问题的设计。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技巧,特别是恰当的提问时机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效果。同时,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还要考虑问题的层次性,需针对各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甚至是不同层次的班级,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另外,巧妙的问题设置,能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的体验,能创造引导学生探索的教学氛围,这样课堂教学就充满了生命活力。开放式教学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大胆思考、畅所欲言,那么一个个精彩的实时生成就可能由此产生。
二、课堂:丰富生成,捕捉动态资源,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
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去促进更多的生成,及时捕捉智慧的火花,这样课堂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1.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地理课堂上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或者学生认为有用的知识。学生的疑问大多反应了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教师若能及时抓住这些“问题”作为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往往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生命活力。因此,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适当地重组教材,从而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例如,在《地球的形状》这节课中,在讲述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出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阅读材料,学生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看到学生反应如此热烈,我赶紧趁热打铁叙述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历史意义,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新的提升。
2.利用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做教师的都有体会:有时在备课的过程中全面考虑过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在不同的班级上课时也
会有不同的灵感,尤其是地理学科,许多知识与当前世界上发生的事件有关,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有一些与预设不同的想法,有时自己能够大胆地引申到课堂教学中,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
三、课后:及时反思,开阔视野,提升教学的智慧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反思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他人的课堂,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善和丰富自己的课堂。同时,必须有计划地阅读有关专业方面的书刊,如,《走进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
心理学者主张:“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恰恰相反,在一个呆滞、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多一双慧眼,多一颗爱心、慧心,及时捕捉在地理课堂中随时随地会出现的“重要瞬间”,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加以感化、引领,给学生创造一片精彩的天空,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创造、去思考、去探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评价 优化策略 信息化手段
一、依托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有效互动,优化课堂评价
1.依托白板实现互动,凸现学生主体的即时评价。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电子白板,把通过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当各组的代表把自己的成果凝固在白板上,师生就可以客观地对各教学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了。而且通过课堂即时评价,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记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了长足的提高。课堂评价中注重教师自身评价和同行评价,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师专业发展。交互电子白板的即时保存和回放功能将教师在白板上操作的一切活动记录和保存下来,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同行评价创造了便利条件。
2.利用录像回放功能,促进反思,实现滞后评价。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录像、存储、回放等特有功能,在地理教学课堂评价中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也很宝贵,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根本来不及对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实时评价,可以通过“另存为……”课后再来回顾教学过程作出合理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要关注那些已经被预设的要素,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的要素。这种生成要素是伴随着课堂教学过程而产生的,它具有即时性、个体性和隐蔽性,它们往往更能反映个体行为在方式上和策略上的独特性。”电子白板的拍照、录像、回放等功能就可以实现在课后把.师生在课堂上的“细节”重现,捕捉到的细节,我们把它定格,并在课后,把它客观地“回放出来”,重现出来。细节回放的过程,已经是一个“放大”的过程,然后再经过细细琢磨,甚至还可以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第二课堂,优化课后评价
1.通过互联网,实现生生、师生课后即时沟通互评。网络,现在已经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谈网色变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除了传统的电脑上网,智能手机等浏览网络也很方便,再让现在的初中生远离网络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论坛、微博等设立一个讨论主题,广大师生各抒己见,对课堂“细节”做出自己的评价。教师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设置类似学习课程的测评内容,请学生课后抽空去自测。尤其在寒暑假中,我们利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学生提出一些地理相关的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进行很多的即时沟通互评,使互联网能在课后为广大师生所用,尽可能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
2.借助实物投影,对学生课后地理手抄报做出发展性评价。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老师的指导很容易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到很多资料,怎样把这些资料做出归类、分析、整理,这很重要,也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地理手抄报”,就是一种实用的形式,有部分学生甚至能做出靓丽的电子报。这些地理手抄报,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投影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上展示出来,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做出评价,这样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我们在进行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垃圾分类回收等教学过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三、建好学生成长档案袋,合理分层,实施个性化评价
1.按学生年龄特征,分年级建立档案袋目录。初中地理区域地理为主,初一与初二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过程中不重在于求学全,而在于学会归纳、对比,找到各知识点显著的特征,体现出区域性和差异性。档案袋(成长记录袋),能很好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结合教师的要求可以按自己的选择把相关材料装入档案袋。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托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加有针对性,更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2.同一个年级学生按能力、分层次提要求进档案袋。在同一所中学同一年级学生中,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档案袋的要求整齐划一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让学生有成就感、充满自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性评价就要按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提要求,进档案袋的材料也是如此。对初中学生,主张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如个人学习心得报告、小组评价会、结合研究性学习任务进行评价等等。
参考文献:
[1]于丽凡.初中课堂教学评价的初步探索与反思[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2]杨庆余.数学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春燕等.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05).
关键词:自然地理 难点 教学媒体 学法
一、自然地理难在何处
(一)自然地理知识难懂
自然地理学本身是一个包括大气、水文、生物、地质等多要素的融合和多学科的交叉。各个部门的要素都呈现在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当中。从自然地理学本身的尺度来看,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它的尺度比较宏观。另外,自然地理里面的知识点大多是原因、成因探究链很强的知识点,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好,直接影响到下个知识点,甚至是整个章节的学习。
(二)学生难学
承载自然地理的教材主要是《地理必修1》,也就是说,高一年级的学生首先接触的就是自然地理。首先,学生在初二会考过后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接触过地理课本,在知识上生疏;其次,在学习方法上衔接不到位,初中地理学习中死记硬背的方法在高中地理学习是行不通的;再次,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全面,抽象思维能力更明显不足;最后,自然地理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上力的合成、数学的立体几何知识等在高一年级还没有开设,学生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
(三)教师难教
教师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难度的定位不好把握。自然地理因具有理科的属性,而容易人为增加难度和深度;新的地理教材对自然地理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不再是系统性地按圈层编排,有些知识点教材上没有出现,但是没有讲的话又会影响学生理解,造成有的教师过度深挖,从而导致课时不够。再者就是教师可能过于关注自然地理本身的知识,而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等。
二、优化教学策略,寻求突破
(一)优化教学过程设计,化繁为简,由简入深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流过程。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出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局面,形成了多样化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模式。通过对学生学情及教材的综合分析,本节课宜采用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等。
首先,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巩固基础知识,为新课做铺垫。在学习三圈环流之前,必须要复习好两个基础知识:一个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另一个是关于风向的判断。有了这些知识储备,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尝试自己分析高空、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以及气压带的形成,近地面风带的形成。
其次,由简单到复杂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从只考虑地表的冷热不均,形成简单的赤道极地间的单圈环流;到叠加上地球的自转,风向发生偏转,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在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四个气压带,并分析高低纬度气压带之间的风向,确定风带名称;再到叠加上地球公转的影响,直射点季节移动,形成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从假设地理模型,到一步步接近现实,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自然地理学习思路。
再次,合理设问,引导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不考虑大气运动,不考虑地球运动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并且通过板图表示在图上。我们可以问学生:“地球上有明显的冷热不均,其中最大的冷热不均差异出现在什么范围呢?”“赤道地区温度高,它形成什么样的气压呢?极地地区气温低,大气如果运动,形成什么样的气压呢?”答案很明显的,学生可以推断出这种简单的单圈环流。教师再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有地球运动以后,这种大气运动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大气的运动、对气压带的形成,会有什么影响?在南北纬60度附近,中纬西风和极地东风汇聚对大气运动又会有什么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最后绘制成一个大气运动的三圈环流示意图。
最后,教师要学生反思回顾和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促进整体知识的形成。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并在空白的底图上绘制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争论,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二)优化教学媒体组合,化抽象为直观
由于地理科学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板图、板书、设计学案等教学媒体,以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难点。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构建直观空间模型,构建大尺度空间模型,展现动态效果(如图1)。教师可以用箭头表示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气流,并分用冷暖色系表示来自极地与副热带的近地面气流,为箭头添加动画效果表示因冷热不均导致的空气垂直运动、发生偏转的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先后顺序,展示动态效果。
■
(图1)
其次,不忘传统板书、板图手段。板图是地理学传统上非常有用的工具,在黑板画出包括地面、大气垂直断面和高空大气的示意图(如图2)。图当中,包括右半部分是地球表面,中间这部分表示的是大气断面,左边半部分表示的是高空。通过图,能够把地面和垂直大气运动以及高空大气运动联系在一起,使得这种地面、高空和垂直大气的这三个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画过以后,学生能再模仿着画,根据自己的理解画,效果会比较好。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通过自己表现的方法,用这种直观的方法表现出来。
再次,根据学情设计学案,学案上的空白地图与板书一样,让学生在空白的图(如图2)上绘制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争论,这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
■
(图2)
(三)优化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提倡探究学习,鼓励课堂讨论,注重小组合作,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等不仅仅是希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希望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掌握一些对将来生活有用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景,假设模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不断得出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规律,使学生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在课后布置学生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的作业,不仅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模型时,对设计思路与要求明确交代,对制作完成的模型进行检查验收,做出恰当的评价,以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2009.
[2]黄莉敏.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及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作者简介:
[关键词] 生活化 和谐课堂 学生 交流
我曾经对初一学生做过这样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喜欢地理的人数有40%,认为学习地理重要的人数只有20%,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考不要地理,所以不关注;认为地理太难了,听不懂或是学了没用等等想法。在许多学生心中,地理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随着年级的升高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也逐渐淡漠,更有的把地理课堂当成了放松的场所。反思这一现象的成因,地理教学与生活脱节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想地理教学的改革关键就在于让“生活”这一主题走进地理课堂,将地理课堂引向生活,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构建学生主动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正视问题,提升认识,回归生活,运用知识,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么,将如何将生活中的新鲜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地理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从而来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呢?
一、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教材是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准确理解和利用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从内容来看,新增了许多接近生活,接近实际,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材料,这些材料对学生思想、行为、兴趣、爱好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也满足了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如教材涉及到的实际问题有:(1)解释生活现象(生活中的时差、四季的变化等问题);(2)关注环保问题(极地的保护、垃圾的分类回收、热带雨林的危机等);(3)了解经济动态(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4)点击社会热点(人口问题、汶川地震等)。这些生活中的知识或实际问题就要求教师借助于地理教材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导学生去品味地理与生活的联系,用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唤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地理,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二、关注日常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可以说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类活动发生作用,而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典型事例,这些事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地理的关系,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使学生能阐述其中所蕴含的原理,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也就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
1.用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与学习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实际问题或事实来创设情境,把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原型作为教学情境出现,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就被激发了,同时也让他们享受了学以致用的。
如让学生掌握地图三要素时,我利用了一张学校平面图作为材料,设计了三个问题:(1)我班教室到宿舍楼在多少距离?(2)我班教室在宿舍楼的什么方位?(3)你是怎样知道那是我班教室的?学校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因而他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马上动手就想寻找答案。再如2007年9月19日2时30分,第13号台风韦帕(WIPHA)在浙江苍南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4级,台风以20Km/h向西北方向行进,因受“韦帕”台风影响,常州市政府决定全市中小学在2007年9月19日停课一天,那常州离浙江苍南相距多远,多久才会到常州呢?教师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地理化,地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有意义地学习,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地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也很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2.生活经验阐述地理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学生无法亲自感知这些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只靠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很难达到效果,如果借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可以使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因为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从而化解难点、解除疑惑,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顺畅有效。
如“地球的运动”一节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运动产生的现象更是感到困扰,这时我们在教学借助学生的经验设计系列问题:我校的一位英语老师到加拿大学习,为了与家人联系,他总是选择在深夜12点打电话回来,你知道为什么吗?一天当中你能归纳自己影子长短的规律吗?太阳的高低与场面的冷热有什么关系?你注意观察你家的房子夏季和冬季的影子一样长吗?你注意观察一年中早晨日出和傍晚日落的时间一样吗?这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很好地解释了时差和季节变化,
又如,我国是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可学生对季风的定义、成因以及影响等知识却不怎么理解,因此我先让学生说说冬季和夏季自己的感受,学生能归纳出冬季经常吹北风,比较寒冷,皮肤比较干燥、要擦护肤品,而夏季偏南风,炎热,经常出汗,这在基础上讲授季风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就通俗易懂了,再进一步通过沙土和水的实验(让学生回忆夏天脚踩在沙滩上和海水中的冷热感觉)得出海陆间存在热力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了季风的成因。
3.用生活经验反思社会现实,培养创新思维
在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既定的生活情境的牵引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研究现实问题存在的因果关系,在自主探究生活知识的基础上致力于创新,因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是达到对知识的记忆,而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运用。
如“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中谈到日常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而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常州的经济发展迅速,学生在享受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享受”着工业带来的严重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如据2000年统计,常州市区酸雨频率为43.2%,常州机动车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当看到这样的数据时,学生很震惊,也引发了学生对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气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降低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新的想法,这些问题也许在课堂上不能真正解决,但学生通过到社会中去调查思考,拓展了思维,甚至我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学生不仅会体验到知识的力量,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智能等创新素质,以达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
我校的一份政治考卷中有一材料分析题,题中问到我国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新增了哪三个假日,结果40%的学生竟然答不全,说明现在两耳不闻“社会”事,一心只读“课本”书的学生所占比例还是挺大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把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应该设法将社会知识引进课堂,让课堂内容面向社会,从正在发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使学生从小课堂跨出来,引导学生将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通过各种实验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2006年9月,我们地理组的老师在抓好本学科的教育前提下,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针对校园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乱丢垃圾等现象较普遍,于是就在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中宣传、动员,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先举办关于环境保护系列的讲座,10月份倡议全校师生开展“爱护校园,禁止乱丢垃圾”活动,并拟定了环保倡议书,通过兴趣小组成员的以身作则及大力宣传,学校领导的支持,校园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绿化和净化。
再如,学生在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后,确定了“节约用水”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主要分确定研究方案――展开生活调查――整理反馈信息――制定整改措施四个环节,二周后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呈交。在我布置作业后,学生就自建小组,确定活动主题,可谓“课终而思不尽”。从学生交上来的成果看,学生不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具体的生活实际,体验着“学有所用”的快乐,还在“做中学”,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了与人交往和合作,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地理课的德育功能。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把丰富的生活纳入课堂中,将问题引伸到课外,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交流,才能让学生掌握对其生活和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地理常识,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刚,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