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17:11: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浅谈幼儿园的食物浪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化;建议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它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对幼儿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为孩子们提供精彩、健康的生活与活动环境,如何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感知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就必须把孩子实际的认知特点作为出发点,给他们感知和了解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从生活的点滴之中获得经验和学习。例如,教师可带孩子们去公园赏菊,让孩子亲身欣赏花的颜色、形态等,感受的鲜艳和美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再顺势利导,告诉小朋友们:这么美丽的花朵摘下来多可惜啊,小花也是有生命力的,如果伤害它,花儿会伤心、哭泣,在这一赏菊、爱菊、惜菊的过程中,让幼儿体会生活中的美,增加对生命的怜惜之情。又或者带领孩子们去观察秋天里的昆虫和鸟类,看他们各自的形体特征和变化等,让幼儿逐渐了解动物和人的关系,慢慢建构起爱护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的环保意识,总之,幼儿园要想强化幼儿对生活的感知,就要尽可能选择在孩子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事物,让他们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进行尝试和学习。
二、强化幼儿课程的自然气息
实现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大自然这个宝藏,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让他们在自然生活中获得健康成长,为此,幼儿园可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对园内环境进行创设,让幼儿园环境更具自然气息。比如,可尝试种植一些花草,设置一些盆栽景物等,既要让园内环境更加心旷神怡,也要方便幼儿随时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其次,教师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定期组织幼儿走进大自然之中,让幼儿观察农田忙碌的收割情景、参观附近的果园等,在这一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果农丰收的喜悦,体验劳动的艰辛。待参观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要求小朋友们用舞蹈和绘画的形式表达一下所观察到的场景,这样在真实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相信孩子们会有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和热情。
三、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做合理、科学的安排
幼儿的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孩子的一日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日常点滴生活细节和层面上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品质。比如,在幼儿摔倒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把他们扶起来,更好的一种方式是鼓励孩子们自己勇敢地站起来。在幼儿成功以后,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幼儿头脑之中就会形成自立意识,进而培养勇敢的品质。此外,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之中存在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物质水平提高,幼儿过于挑食导致的,鉴于这种状况,教师可在他们午餐和吃点心的时候,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和教育,让他们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并教他们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有关粮食来之不易的诗句,从小把珍惜粮食的理念灌输在小朋友的头脑之中,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有利于他们身体的茁壮成长。当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仅仅是日常教学的一部分,我们还要多安排一些综合性和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他们参加,寓教于乐之中,细致入微地观察他们的言行,以便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使生活成为幼儿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四、实现全新的幼教关系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以生活为理念来展开的,那么在幼师关系方面也要加以相应转变,从而进行新的定位,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身置于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幼儿虽然年龄较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采用商量、分享、平等、耐心的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对于幼儿的疑问与需求,教师要认真、诚实地进行回答,不可因为孩子年幼,就随便糊弄,如果采取这样的态度,会很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生活化。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作出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实践的探究,切实为实现更好的生活化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琼.谈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0(04).
[2]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一、从家庭着手――创建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幼年时期,孩子对父母是非常依赖的,由于他们还不能准确地判断事物的好坏,所以,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父母的一些行为方式。因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可以不断地受到道德的陶冶。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可以透过一些细节向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思想,经过不断地教育渗透让孩子懂得一些道理,比如,不可以浪费粮食,要明白食物的珍贵,教育孩子节约粮食。
二、从校园着手――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老师在上课时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幼儿都喜欢做游戏,老师可以通过做游戏来向孩子们传授知识。例如,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们尊重师长,培育他们尊师重道的品德。老师可以组织一场游戏,将规则先告诉大家,并说明谁最快完成游戏,谁就可以获得奖励。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懂得了要尊敬师长,用奖品来加深孩子们对尊敬师长的印象,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一品质将逐渐成形。
三、从家庭和校园两处着手――加强幼儿园和家庭的联合
幼儿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是学校和父母共同的责任。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成果,应加强幼儿园和家庭的联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孩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学校老师教育孩子们要爱护小动物,老师可以将这一点告诉家长,这样家长可以在孩子放学以后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假如孩子真的爱护动物,父母可以给予奖励,如果孩子没有爱护动物,父母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家长与学校相配合,加强彼此间的联系,父母在家中强化孩子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家长与学校一起推动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幼年时期的道德培养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尤为重要,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将道德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的富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渐渐地人们都“大方”起来,尤其是当今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更是大有“千斤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有的家长认为:现在不是生活贫困的时期了,过去自己生活的非常艰苦,现在就不能让孩子再“苦”。因此,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的确经济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更应让孩子历行勤俭节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无论是父母还是幼儿园,切不可舍“小”求“大”, 让其以俭为美,以俭为乐。
【关键词】勤俭节约、幼儿、良好习惯
陈鹤琴先生说:“人们的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得不好终生受累”。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切包办代替,任何要求一概满足,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而孩子对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却视为理所当然,不知回报。从而导致独生子女铺张浪费的情况日益严重。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十三亿人民每人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一张纸……,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聚积起来,又能使多少个贫困孩子免于失学?又能使多少个家庭解决温饱呢?
在我园“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开展以来,我深深地感到:我们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我班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呢?我想:只有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幼儿,成人的观点才能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下面我就如何培养我班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的影响
爱模仿是幼儿这一年龄段的显著特点.由于我们每天和幼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就占了一天的三分之一,教师的言谈举止,日常生活中哪怕极小慎微的动作也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一定要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离开活动室时及时关灯;用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图书破了与幼儿一同想办法粘贴好;幼儿的作业本坏了为他们装订好等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起说教更易于为幼儿所接受,其效果不容忽视。二、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幼儿天性好玩、好动,一味地说教会使他们感到厌烦,收效不大,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到了教育,取得了进步。
1、值日生劳动制度
首先:要教会幼儿整理图书、整理玩具;掌握擦桌子、扫地、拖地的技能、在老师的协助下幼儿之间共同合作抬床、负责照顾自然角中的各种植物、学会整理物品等值日生工作。
其次,我们在劳动角的墙上贴了一张值日生表,让幼儿知道自己这一周是值日生。为了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中班第二学期时,我们的值日生为一周轮换一次。在大班第一学期中值日生为三天轮换一次,到现在我们的值日生一天轮换一次。为了培养幼儿认真负责、做事有序的态度,我常常带领幼儿一起做值日, 并且积极发挥能力较强孩子的优势,让他们起榜样作用。孩子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那么劳动能力也不例外,我就请能力强的幼儿带能力弱的幼儿,这样一来能力强的孩子劳动态度很积极,因为他肩负着除了完成自己的劳动内容以外还得与能力弱的小朋友合作,帮助他们一起完成各项劳动,使他体验到自身的价值,能力弱的孩子通过短时间的反复训练,增强了劳动的能力,自信心大大提高,劳动的态度同样也很积极。由于值日生劳动内容比较固定,变化少,这些孩子几天下来反复做这几件事就感到厌倦了,不再认真对待。我们就以表扬鼓励的形式,教育这些孩子懂得值日生劳动是集体的需要,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和自豪感,要以认真的态度完成值日生工作。同时也在值日生工作的内容安排上陆续增加,要求也可逐步提高,如请值日生当图书管理员、管理小朋友认真看书、午睡起床后检查其他孩子的衣服是否穿整齐、鞋有没有穿反、衣领是否翻好、被子是否叠的平整等。
在开展值日生劳动制度已经有一年多的实践了,在这段时间中,我将幼儿自我服务劳动能力和开展值日生劳动制度后,进行了比较,数据如下:(表一)
自我服务劳动和值日生劳动测查表(一):(中班第二学期期中)
内容 人数 33 数据
自我服务劳动 值日生工作 百分比
能独立穿衣 12 36.3%
能独立叠被 8 24.2%
学会擦桌 6 18.1%
学会整理图书 10 30.3%
学会整理玩具 10 30.3%
30.3%919184.8%84.8) 6 18.1%
自我服务劳动和值日生劳动测查表(二):(大班第一学期期末)
内 容 人数 33 数据
自我服务劳动 值日生工作 百分比
能独立穿衣 28 84..8%
能独立叠被 27 81.8%
学会擦桌 26 78.7%
学会整理图书 27 81.8%
学会整理玩具 26 78.7%
学会餐后整理(扫地、拖地) 22 66.6%
自我服务劳动和值日生劳动测查表(三):(大班第二学期期中)
内 容 人数33 数据
自我服务劳动 值日生工作 百分比
独立穿衣 33 100%
独立叠被 32 97%
学会擦桌 30 91%
学会整理图书 32 97%
学会整理玩具 32 97%
学会餐后整理 (扫地、拖地) 30 91%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孩子们在自己的学习和努立下,自我劳动的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珍惜食物”世界和“勤俭节约”设计的一个大的主题活动。我们通过对幼儿的细心观察,找出了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不知该怎样去珍惜粮食,挑食的现象较为严重、对浪费不以为然……”等等。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粮食是来之不易的,并且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方面入手 ,让孩子们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与食物的密切关系,从而改掉不珍惜食物,挑食,浪费的坏习惯。针对孩子们吃饭时,米粒、不愿意吃的菜、肉等扔的到处都是的现象,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制定了“珍惜食物――清洁小饭桌”的记录表。如果孩子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饭,爱惜食物,进餐时小饭桌及周边很干净,就可以在自己的记录表上划√ ;如果孩子只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饭,桌上或地上有少量的食物残渣,那么在纪录表中就用“”来表示;如果孩子不能按时吃完饭,小桌子上不干净,有很多食物残渣,那只能得到Х。活动开展以来,每星期我们都要评出“珍惜食物小明星”。当上‘小明星“的孩子,感到很自豪,以后他们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越做越好。每当上“小明星”的孩子,老师也给与表扬、鼓励,及时指出他们哪方面做得不够好,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就这样在相互激励的氛围中,我班幼儿进餐后的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观。
为了让孩子们知道食物与人的密切关系,改掉挑食的毛病,特意组织了“做菜汤”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把事先从家里带来的各种蔬菜认识以后,就开始分工合作:择菜的择菜、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不一会儿,做菜汤的原料就准备好了,我和孩子们把自己亲手做的菜放入了锅中。在等待菜汤熟的这段时间里,给孩子们讲了各种蔬菜都有它不同的营养物质后,还认识了“食物金字塔”,使孩子们知道了应该多吃谷类、蔬菜水果,少吃油炸食品,垃圾食品等等。当孩子吃着自己亲手做的菜汤时,个个都非常高兴,兴趣极高。边吃边说“真好吃……”。这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主动搜集、绘制了 “食物金字塔”图。让孩子们从根本的知识上理解了“为什么不能挑食和挑食的危害”。
为了能强化幼儿的行为,我们特意设计了家园合作的评估表――开饭了。在表中对幼儿饭前、饭后的一些行为给予具体的标准,让家长监督,以“”三种图形、三种颜色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纪录,并要求家长在十天以后对孩子的行为给与具体的评价,反馈给我们。我们又通过反馈信息,找出了孩子们的不足之处,继续设计表格丢幼儿进行巩固教育,使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争取进步,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小公民”。家长们都纷纷反馈说:“通过这次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在进餐礼仪、挑食、不升帆、不浪费、帮助做一些家务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主动性,解决了家长心中的一大难题。
3、针对浪费的现象,开展的活动
曾有一段时间里,我发现孩子浪费文具用品的现象比较严重,每天都能从垃圾筐里捡到好几支长短不一的铅笔、大大小小的橡皮、还有从本子上撕下来的纸等等。针对这一浪费现象,我精心排演了情景剧《“大熊猫”吃文具》,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去节约一点点的物品,不至于造成浪费。在演情景剧的过程中,我把前一段时间里从垃圾筐中捡到的铅笔、橡皮、纸张拿出来让孩子们看时,孩子们的表情很吃惊,没想到自己一点点的浪费收集起来竟是那么多!之后我与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得出:铅笔短了,可以请爸爸帮忙做一个多功能笔套,不能把没有用完的本子就扔了,可以把没用过的纸放在一起重新订新的本子用等等。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感到要使孩子们理解某些要求,并发自内心地接受,首先要创造一种愉快的气氛,不要简单的下命令,硬规定“不准随便扔铅笔,浪费纸张……”要注意教育和引导,真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感受勤俭节约的意义。
下面的表格是我班33名幼儿在活动前与活动后两周的一个对比:(表二)
项目 活动前 活动后
制作多功能笔套 无 21人
重新订制新本子 无 14人
坚持用比较小的橡皮 无 10人
虽然数据是两周以来总结得出来的,但我发现孩子们的行为在相互鼓励,人数也在慢慢增加。这有力证明了我们对孩子自实施的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对孩子们进行的“节约用水”的活动中,为了巩固节水意识,我寻找有关水资源污染的碟片和严重缺水的图片,运用vcd教学,引导幼儿从缺水造成的种种危害中展开话题,让孩子们深刻地明白水资源的重要性,紧接着围绕“如何节约用水”进行分组讨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循环用水的好方法,例如:滔米水可以冲洗厕所,洗衣机的水可以接来拖地板等等。后来,我将我班幼儿“把水开得很大,还堵住龙头口刺水玩的这件事编成故事,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来表现没关水龙头转身就走之后水龙头的反应。小朋友们被故事情节所感染,对水龙头产生同情心,从而强化了幼儿洗手后关水龙头、不再玩刺水的游戏。我想“节约用水”这种意识在我们成人的脑海里也有所欠缺,我便通过表格,根据表中的所述的现象,让幼儿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共同检讨有没有造成浪费?
(表三)
现象 有 无 偶尔有
幼儿园里,有的小朋友洗手时,水龙头开得很大。有时
用手堵住水龙头口,往小朋友身上喷水玩。
有的小朋友喝水时,一次接很多水,喝不完就倒掉;
生活中,刷牙、洗脸时,让自来水尽情流;
水龙头坏了,不能及时维修,造成漏水;
用抽水马桶满满一桶水,冲掉小小的烟头或细碎废物
水龙头开着,去开门,接电话;
您说过:“一滴水不值得节约”。类似这样的话吗?。
选择过后,要求家长与幼儿共同反思自己的行为,查找资料“如果节约一滴水,积少成多,一吨水能做些什么事?共同制定“节约用水”计划表,并在家庭中赋予实施。在活动中,孩子们还兴致勃勃地学习了儿歌“节水谣”进一步增强了幼儿的节水意识。
三、密切的家园合作,对培养幼儿的勤俭节约的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第一个榜样,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重大作用。但由于家长们的疼爱使孩子们在生活上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物质上有求必应,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某些品行出现了畸形,包括勤俭节约的习惯。为了纠正这些不良现象,我首先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们了解培养孩子勤俭节约习惯的重要性。请家长们积极配合,以身作则。要求家长在家中按需添置幼儿的玩具、学习用品,而不是根据幼儿的一时冲动购买,这样使幼儿不易产生“见好就要”的毛病,培养幼儿一定的抗诱惑能力,形成理性消费、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家长安排幼儿在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要求家长监督幼儿在家中能将自己的物品摆放整齐,勤收拾,常整理。使幼儿感到在家里的要求和在幼儿园的要求一致。对于发放的各种评估表,请家长帮助监督、指导幼儿的行为,真实地记录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家长们都很愿意配合,并且在各种表格的反馈中能指出孩子的不足与改进的方面,让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心里有数,而不是“两张皮”。
总而言之,对孩子的勤俭教育要从小事抓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无论是父母还是幼儿园,切不可舍“小”求“大”,我们要通过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养成“吃饭不剩、学习用品不丢、钱不乱花”的好习惯。只有从小事做起,就能逐步引导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使他们逐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能真正的做一名勤俭节约的小公民。
【参考文献】1、《幼儿教育》1999年第4期2、《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1期3、《浅谈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习惯培养》刘华摘自《学前教育研
究》2005年第2期
摘要:让孩子们养成懂礼貌、了解自己民族的礼节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也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利用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在游戏和学习中更多地去了解、掌握关于礼节和礼貌的知识,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相关的事物,然后让他们把找到的线索有系统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懂得老师和家长的一片苦心。孩子们将来要有健康快乐的上进心、要有美好的渴望、要能为家乡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一份力量,要靠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浅谈 开展 蒙古族 礼节 教育
蒙古族是很讲究礼仪、礼节和礼貌的民族,人们见面互相问候对方安好,就是一种表达真诚与敬重的礼仪,历来如此。蒙古族礼节中尤其重视小孩子对父母或哥哥姐姐等长辈的请按、问候礼节的教育,这些是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环境影响,造成传统的问安礼节逐渐消失。
作为搞基础教育的我们,必须把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给我们民族的接班人。为了更好的推广和传承蒙古民族独有的种种礼节文化,我开始了自己的礼节文化教育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收获,下面是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礼节教育
常言道 “要想别人尊重自己,首先学会尊重别人”,对学前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让他们从小学会尊重长辈,敬重和爱戴身边的人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他们迈入幼儿园的头一天就开始不断地教育和提醒他们要礼貌待人、文明的进餐、自觉地向他人问好、要学会感谢别人的帮助等等。我们严格要求孩子们见到老师时要礼貌的说;“老师您好”、放学时要对老师说:“老师再见”、需要别人来帮忙时必须说:“麻烦您了”、从别人的手中接东西或递东西时必须用双手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孩子们已经学会很自觉地跟老师打招呼,并且进餐时基本上变得很安静,没有了往日的大吵大闹和随意浪费食物的现象。
二、把敬重和关爱他人的理念运用到了教学活动中
教学材料都是有针对性的,不管是分年龄还是分区域,这是为了更好的去完成教学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此,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进行理解教育时必须掌握他们的年龄特征,要用选择性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这项任务。蒙古谚语中说道“驯马要从马驹开始,育人要从孩童抓起”,我们非常肯定幼儿阶段接收的教育对其人生的影向。为了让孩子们将来成为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我们将蒙古人民自古传承下来的美德、礼仪和民俗融入到了实际教学当中。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喜好为他们编写关于敬老爱幼的诗歌,给他们讲很多关于礼仪、礼貌和礼节的故事,再让他们扮演客人和主人的角色,让他们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懂得更多的民族礼节。比如,迎接客人时应该展开左臂举到肩高,右手放在左胸前然后微微弯腰并说道:“请到里面坐!”。进屋后应该首先向长辈鞠躬请安,然后双手举起哈达拿出鼻烟壶让长辈坐着接受你的礼拜,接送哈达和鼻烟壶是必须屈膝弯腰的,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对长者的尊重,以求得到他们的美好祝福,接到白食时要蹲下和坐着用无名指品尝并还给主人等,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这些礼仪并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三、在游戏中进行礼貌、礼节和礼仪的培养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教育孩子最可行的环节。玩耍过程中孩子的精力会很充沛,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的愉悦性会大大增加,从而抓住这个机会给孩子们上一些礼节、礼仪和礼貌的课,甚至通过简单明确的动作语言和流畅的解说,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音乐课上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的了解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礼节文化,我在课堂中教学蒙古民歌“阿格图套劳盖”并且播放了关于鄂尔多斯蒙古人待客礼节方面的视频资料,课后让他们扮演客人或主人时孩子们都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并去模仿了自己所喜欢的角色。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也为以后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对父母的态度上明显少了许多任性和固执,却多了几分优雅和自信。
我们通过创办“蒙古象棋”、“羊踝骨”、“木偶、芭比”、“书柜”等区域活动,让他们在跟小朋友们玩耍中学会了如何交流、如何学会让步,如何控制自我和把美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等新鲜事情。
四、礼貌待人和民俗礼节的教育要融合家庭教育
礼貌待人和民俗礼节的教育要融合家庭教育,互相密切配合才能把孩子培
养成文明、礼貌、健康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这句话很直接的说明了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而且还会从中学习。父母是孩子眼前的行为标准,如果父母可以做到尊老爱幼、扶持弱者的好习惯,孩子一定会尽力模仿他们,把这一点视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这样你的孩子会无意中学到许多好的习惯。
所以我们在幼儿园和家中的墙壁上挂上关于民俗、礼节的图片和小知识图,这样孩子们会跟家长一起学习、理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再通过班会等场合做一些知识竞赛,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此外还可以让家长领着孩子去参加一些公共活动,让孩子们更直接体会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比如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不可以随处乱丢垃圾、为什么不可以乱吐痰、为什么不可以随便动别人的东西、遇见长辈为什么要礼貌、为何父母如此忙碌奔波?”等问题,让他们自己体会之中的关联,从而懂得学会感恩等。
关键词:农村;家庭;幼儿;问题;对策
家庭环境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及学习成绩,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儿童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发生,其多数是与家庭环境不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健康心理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家庭教育的主题。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涌人城市打工、经商,然而在大量农民外出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伴随父母进城,只能留在原籍接受学前教育,他们的成长状态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家庭因素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家庭经济生活对幼儿的影响。
家庭收入的多少,直接与幼儿的物质生活、学习环境、健康条件等方面相联系,对幼儿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少,经济负担的轻重,生活水平的高低,这些情况都不能决定对子女的教育是有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对待、如何安排家庭的经济生活。如果说父母善于持家,能合理、科学地安排家庭经济收入,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收入和支出大致相等,略有节余,使家庭生活过的平静、和谐,即使物质生活条件艰苦一些,孩子也会觉得幸福温暖,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有的幼儿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一些生活起居都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料,祖辈们对孩子十分娇惯,甚至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这就养成了幼儿唯我独尊、挥霍浪费的坏习惯。有的父母舍得在吃穿方面给孩子花钱,却舍不得为孩子买好书;也有些父母不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跟风随潮,过于大手大脚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缺乏对幼儿的安全教育。
相P调查显示,农村家庭中只有56%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幼儿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还有8%的人明确表示顾不过来。由于监护人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导致留守幼儿这一群体存在着较大的安全教育隐患,磕伤、溺水、交通等意外事故很容易发生。但是大多数的父母或监护人没有给孩子普及过安全知识。
3.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孩子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正常的的心理需求,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内向等心理特征,并且不易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不是独自待着不理睬别的小朋友,就是容易和小朋友打架。隔代抚养留守孩子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溺爱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攻击、胆怯等个性特征。
4.家庭生活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农村家庭的幼儿,由于地理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家庭环境远不如城市里的孩子好,农村幼儿的家庭环境一般比较杂乱,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甚至有的孩子所处的环境脏乱不堪,孩子的自身卫生情况也很差,有的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不洗澡,食物玩具乱扔乱放。这些都容易导致幼儿散漫、懒惰、不讲卫生、随意等不良习惯的养成。
二、家庭问题影响农村儿童健康发展的对策
1.家庭物质因素影响的对策。
家庭物质因素主要决定家庭生活环境,对耗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家庭是孩子第一个生活环境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生活环境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方面影响极为深刻。而这种影响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孩子们接受这种影响也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有利于培养其优良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加强对幼儿的安全防患意识的教育。
幼儿年龄小,什么都想看看、摸摸,多是无意行为,受到伤害的可能性随时存在,因此,家长平时除了要格外用心看护外,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基本要求。家长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知识,获得经验,这是幼儿安全自护教育的一把钥匙;父母的行为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家长要用自己的行动对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这样有助于幼儿顺利地参加幼儿园的游戏、学习及生活活动,有助于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为幼儿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从多角度关心幼儿 。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粗野蛮横方式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甚至会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用仇恨的情绪与家长作对。或者有些家长对孩子监护不力,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放纵孩子,最后导致无法管教。因此,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留守幼儿,家长要从多角度关心他们,不仅是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要切实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要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可以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开展“亲情信”、“亲情热线”等活动,为亲子沟通提供方便。
4.尽量给幼儿创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是幼儿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家长要根据家庭经济条件来美化家庭生活环境。风格优雅、整洁美观、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具的购置、摆放,房间的装饰等都应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追求高雅的情趣。布置家庭生活环境的时候也最好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动手,特别是布置孩子自己的房间时,家长不要包办替代,让孩子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风格自己动手布置房间,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让孩子学会欣赏美。
总之,解决家庭问题对儿童的影响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紧密配合,形成人人都来关心儿童成长的浓厚氛围,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真正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对话式阅读;绘本;《大卫,不可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46-03
引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幼儿而言,在学前阶段具备一定的早期阅读能力,对他们的思维、语言、想象、个性、习惯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笔者理想中的幼儿园应该是个“书香袅袅、书声琅琅”的地方;幼儿教师应该担负起引导孩子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的责任,让幼儿在书香的熏陶下,犹如小绅士、小淑女一般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目前,宁波市大部分幼儿园虽都创设条件让幼儿能置身于浓郁的书香氛围之中,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着教师的解读代替幼儿的解读、强调灌输、轻幼儿认知的现象,引导幼儿阅读不经意间变成了把幼儿的脑袋作为容器往里面填塞“知识”。为了践行“让幼儿畅游于书海,人人变得知书达理”的理想,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对话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即面对一本书,围绕一系列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互动,在互动中引导幼儿准确解读文本,形成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和延伸。
一、什么是“对话式阅读”
“对话式阅读”,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G .J.Whitehurs(怀特赫斯特)于1988年在研究亲子阅读方法时首次提出的理论。它是指,以图画书阅读为背景,成人与幼儿间通过提问、信息反馈、增加信息重新描述等方式而开展的阅读活动。①“激发与提示”、“评估”、“拓展”、“重复”是“对话式阅读”的基本模式。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或亲子阅读的模式(成人的解读代替幼儿的解读、重认知、强调灌输)不同,“对话式阅读”能够使幼儿建立起更多关于人物、地点、背景、时间、结果等因素的图式,逐渐帮助幼儿从倾听者转变为故事叙述者,并在成人的鼓励和肯定中对故事的角色、事物、情节来进行拓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②
二、“对话式阅读”的实施模式
经过理论提炼和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笔者以组织幼儿阅读《大卫,不可以》③为例,从“激发与提示”、“评估”、“拓展”三个实施模式角度入手,详细介绍“对话式阅读”理论在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考察“对话式阅读”在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探究其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体现出的比较优势。
1.“激发与提示”模式。所谓“激发与提示”,即幼儿在初步接触到图画书阶段,教师引导幼儿从阅读封面开始,针对封面、扉页或版权页上的画面展开对话。其目的是不仅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有看书与表达的欲望。更为重要的是,给幼儿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指导,那就是一本优秀的图画书是不会浪费任何一幅画面的,每一部分都隐藏着作者创作的秘密动机。
《大卫,不可以》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全书只是由一幅幅大卫调皮捣蛋,妈妈对大卫说“不可以”的画面组成。它的封面:一个长像颇具喜感(身形如几何图形拼接,大嘴巴、稀稀落落的尖牙齿、三角的朝天鼻、小眼睛、一高一低的两道短眉毛)的小男孩大卫,正一只脚站在一摞歪七竖八的书垛上,另外一只脚悬空,伸手去搬放在高处的玻璃鱼缸。挪出桌面的鱼缸已经倾斜洒出水来,吓得得缸中的红鲤鱼惊慌失措。摆放鱼缸的高桌也将摇摇欲坠。大卫却无知者无畏,咧着大嘴扭头露出了英雄般的笑容。扉页一:大卫正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扉页二:出现了弱化了的大卫妈妈(半身)象形,从她叉腰、左脚向上翘的样子,可见非常生气。如何通过有效对话,引导幼儿通过封面和扉页领会作者的构思,对幼儿读懂整个绘本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以下对话加以引导: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大卫。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第一阶段,引导幼儿将注意力转移到封面上的图画信息,并围绕大卫的模样展开话题。
师:大卫长的什么模样?
幼儿1:圆圆的身体。
幼儿2:尖尖的牙齿。
幼儿3:鼻子是三角形的……
第二阶段,引导幼儿体会到人物与画面的喜感,吸引注意力,提升阅读兴趣。
师:大卫他在干什么?
幼儿:站在高高的书上在搬鱼缸。
……
师:大卫有危险吗?
幼儿1:他要掉下来了。
幼儿2:鱼缸要破掉了,要砸到他的脚。
幼儿3:架子也要倒了,会把他压死的。
……
师:大卫害怕吗?
幼儿:不怕。
师:为什么呀?
幼儿:他在笑呢。
师:(转入扉页一)大卫又在干什么呀?
幼儿:墙上乱涂乱画。
第三阶段,引导幼儿观察到大卫在干什么。涂鸦捣蛋、爬高够东西是幼儿普遍经历的,相通的生活体验拉近了幼儿与大卫的距离,进一步提升幼儿的阅读兴趣,减少了幼儿与文本的距离感。
师:(扉页二)这个是谁呢?
幼儿:妈妈。
师:妈妈做了一个什么动作呀?(教师可以模仿书中大卫妈妈双手叉腰、右脚翘起的动作)
师:妈妈做这些动作,你们认为妈妈的心情怎么样呢?
幼儿:不高兴。(引导孩子理解妈妈生气了)
师:对了!妈妈生气了,生气地对大卫说“不可以”。(教师可边模仿动作,边模拟妈妈生气的表述语气语调)
第四阶段,通过上述对话,引导幼儿去理解细致的画面,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从而对本书的主角是谁(大卫和妈妈)、主题是什么有一定的概念。
2.“评估”模式。所谓“评估”模式,即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信息要尽量给予肯定,以增强幼儿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肯定性语言,从幼儿的回答中挖掘其在表达和思维方面的亮点给予激励,尽量减少“对的”、“你真棒”、“很好”这类的空洞评价。
如,正文部分的第一个画面:大卫伸着舌头,站在椅子上颤颤巍巍去够曲奇饼干瓶子。幼儿的反馈信息会涉及到,“大卫站在椅子上这个样子拿东西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小心瓶子会摔碎”,思考细致的幼儿还会提到“妈妈把甜甜的饼干放那么高,肯定是不想让他多吃”、“他的牙齿已经蛀掉了”。教师应该对幼儿给予“你看得真仔细,大卫这样做的确非常危险”、“你补充得更加清楚了,多吃甜食的确对牙齿不好”等。这样既回答了幼儿,又肯定了他们反馈信息中的亮点。
其次,教师不要预设正确观点或答案,允许幼儿提供“开放性”的反馈信息,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如,正文部分第二个画面:大卫满身满脸黑乎乎的站在客厅的地板上,身后留下了一长串黑乎乎的脚印。从脚边零星的几根茅草、几块泥巴(这两样东西在画面上的辨识度不是太高)和第三个大卫在浴缸里闹翻了天,水流成河的画面分析,第二个画面讲的是,大卫一身污泥回家,客厅的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脚印。在交流过程中,有幼儿说:“(画面的中间比较显眼的部分有一个电源插座)大卫在玩电源插座里的电,被电电到了,衣服头发烧煳了,浑身黑乎乎的,把家里弄脏了。”笔者并没有否定该幼儿的观点,从显眼的电源插座,大卫的整体造型,也的确是有几分导电后狼狈的样子。答案的对错与否与解读整个文本并不起任何影响作用。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才是难能可贵的。从而笔者给予了“你看得非常仔细,玩电也会把大卫烧得黑乎乎的。大卫,玩电也是不可以的哦”的评价。这样既肯定了幼儿的反馈信息,顺势还进行了简单的幼儿用电安全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3.“拓展”模式。所谓“拓展”模式,即教师要善于将单一的师幼互动扩展为幼幼互动、幼文互动,逐步引导幼儿以自己的价值判断解读文本。针对《大卫,不可以》故事贯穿性不强的特点,教师在解读完三到四个画面后,直接将“接下来大卫又怎么了呢”、“妈妈又会怎么说”等开放性问题抛给幼儿。接住了老师抛给他们问题的幼儿,已经基本能通过幼幼互动准确解读文本。如,正文部分的第六个画面:大卫在吃饭的时候玩弄食物。
幼儿1:大卫不好好吃饭,在玩。
幼儿2:他在玩桌上的鸡腿、土豆和豆子。
幼儿3:大卫把鸡腿、土豆和豆子,做成了一个小人的样子。
幼儿4:他这样是不对的。
幼儿5:老师告诉过我们的,吃饭的时候不能玩。
幼儿6:妈妈又要生气了。
幼儿7:妈妈会说:“大卫,不可以的。”
此外,引导幼儿与文本进行对话,也是拓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留白是图画书常用的表现方式,它“可以表现出图画书之外更多的内容。呈现出文字难以描绘的趣味和美感,同时拓宽了幼儿读者与图画书积极对话的空间。”④《大卫,不可以》中,作者对妈妈形象的处理方式,笔者以为是一个较为经典的留白表现方式。全文中,妈妈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扉页,上文已述。第二次出现在最后一页(正文部分画面15):(犯错被罚、委屈流泪的)大卫被妈妈(妈妈只露出了脖子以下的大半个躯干,脸孔依旧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紧紧地搂在怀里,幸福地闭上了眼睛。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在妈妈温情的抱抱中收场,赋予了故事主题在“宽容与理解”、“适时地表达爱”等方面的升华。笔者在引导幼儿理解该层意义的教学方式上,将对话的机会直接交给幼儿与文本。要求幼儿仔细阅读画面13~15,寻找画面间隐含的美好意义。(画面13~15,讲述大卫在室内打棒球,打碎花瓶,被妈妈罚站,委屈地留下了泪水。妈妈一个甜甜的拥抱,一句“宝贝,来这里。大卫乖,我爱你”化解了大卫所有的委屈)
师:闭上小嘴巴,睁大小眼睛,仔仔细细地看,一会儿告诉老师,大卫和妈妈到底怎么了?
(经过一番阅读)
幼儿1:妈妈把大卫抱起来了。
幼儿2:大卫乖乖,妈妈爱你。
幼儿3:很爱很爱。
(有的幼儿直接跑上来给了老师一个爱的抱抱)
幼儿们七嘴八舌的回答,表述虽不是太精确,但都表达了对最后大卫扑到妈妈怀里的结局是能够接受的,可见他们在对画面的解读中是体会到了妈妈对大卫的母爱,达到了教学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几个教学模式在图画书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单独地呈线性实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地综合运用。此外,“重复”模式也是G.J.Whitehurs理论中的基本模式之一。它是指,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成人的表述,学会正确的表述方式。因该模式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不多,不再赘述。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对话式阅读”笔者以为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需充分地理解文本。教师作为图画书教学的实施者,是幼儿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只有教师自己对文本有正确的解读,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比如,《大卫,不可以》文本中妈妈形象的留白说明了什么、对幼儿意味着什么,封面、扉页等图画书构成要素对解读文本有何意义等一系列细节性问题,如果老师不能准确把握,就很难引导幼儿准确解读文本,更谈不上形成对文本意义的生成和延伸。
2.教师与幼儿对话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每本图画书都承载着一个主题,它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画面的色彩、布局、视角、线条等因素给予幼儿内心最本真的感受。教师需要在对话频率、适度通过对话传递教育意义等方面加以把握。如教师提问过多,幼儿疲于应付,将会影响他们对文本意义的深入而主动的思考,扼杀他们主动探索意识;如果教师一味地开展“你们从大卫的故事里学到了什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强烈模式化的对话,幼儿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中去,无异于“绑架”了幼儿的主体性,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儿的思维,他们的阅读乐趣也将大大降低。
3.教师应尽量避免无效性或低效性对话。图画书特有的图画、细节以及画面留白等使其解读具有多维性、多角度性,也给师幼对话、幼文对话造成一定难度,容易产生与文本无关的无效性对话或关联度不大的低效性对话。如,正文补发图画三:大卫把浴缸当作戏水乐园,不管不顾地肆意玩水。教师应避免幼儿将对话内容引向对浴缸中玩具的描述。应该设置“大卫在干什么”、“会产生什么后果”、“妈妈会怎么说”等梯度化、层次性的对话,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思维。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对话式阅读”在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对幼儿解读文本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笔者仅抛砖引玉,有待广大教育工作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让更多的幼儿能畅游书海、知书达理,真正成为书的主人。
注释:
①王乃正.怀特赫斯特对话阅读方案研究及对我国幼教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16).
②转引自宋晓敏.对话式阅读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叙事能力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1.
③《大卫,不可以》由作者、绘者大卫・香农(David Shannon)以自己小时候制作的图画书为蓝本改编的经典图画书。曾荣获1988年美国凯迪克大奖、199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1998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一百种图画书”(修订)、2001年第七届日本绘本奖读者奖等。
④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北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8:35.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北京:21世纪出版社,2008.
[2]周兢.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幼儿自主阅读[J].早期教育,2002,(05).
[3]王乃正.怀特赫斯特对话阅读方案研究及对我国幼教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02).
[4]夏丽娟.浅谈幼儿教师的有效提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7).
[5]张文娟.对话式幼儿文学教学作品初探[J].教育导刊,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