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14:42: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保产业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环保产业 投资 融资 效应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71-02
在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不断加剧。想要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目标就需要努力发展经济,而部分产业想要实现发展就必须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当前由于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造成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减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问题已经频繁发生。为了补救,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我国。
1 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
我国环保产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末期,市场经济初期。目前我国环保投资项目主要有工业污染问题的防治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各项环境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通常情况下环保投资工作不包括生态建设项目。自该产业产生以来,我国针对其的投资力度正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巨大。据统计数据表明,在“七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资金有476亿元,而在“八五”期间此项资金增加至1306亿元,“九五”期间更是达到了3447亿元。针对不同项目污染的治理资金投资力度从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环保投资的资金大都来源于国家财政,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财政能提供的资金不能满足我国环保事业的需求,此后国务院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此项法规规定了环保资金的来源,拓宽了资金的来源渠道,形成了多元立体化的融资格局,有效保障了我国环保融资项目的不断发展。
2 我国投资融资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2.1 我国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投融资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前我国环保建设资金的来源大都是财政拨款,则可以概括为“拨款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财政拨款的限制性,产生了“贷款制”,此后进一步拓宽了环保建设资金来源,发展出了“多渠道并存”的体制。计划经济下实施“拨款制”是将国家作为发展环保产业的主体,国家所拨财政款项多用于环保工程的建设以及购置大型环保设备从而推动国家环保事业的发展。“贷款制”也就是环保建设工作的主体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发展环保事业,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从前无偿使用资金进行环保建设的方式,进行了有偿使用资金的创新,对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渠道并存制”在20世纪开始实施,国家限定了环保事业投资与融资的主体,并对环保投资项目进行了企业式的管理,环保项目的建设单位选用实施招标,实现了“拨款制”、“贷款制”以及“股份制”的有机结合。我国目前的环保产业正处于此种阶段。
2.2 投融资机制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2.1 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
政府进行投融资,对环保事业不仅仅能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还能让国家政策引导环保项目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实现环保项目建设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能让市场上的资金向着环保产业领域流动,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环保项目的投资多集中于水流域污染治理以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通过这一系列的建设能让各企业的资金流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完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此外,政府构建的环保产业金融投资体系对企业的环保项目投资融资业务能形成较为可靠的保障,让企业的发展更加平稳。总而言之,政府对于环保事业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且这项作用不仅仅限于示范带头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以也能让我国居民正确认识环保事业的重要性,养成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2.2 资本市场为我国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
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融资工作形式大都有发行股票、债券、基金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品。当政府对于环保事业的投资出现问题时完全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完成环保事业的融资工作。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此项工作不仅能分担政府的难题,完成对环保事业发展的促进,也能够让金融市场方面的投资者通过环保项目获益。企业想要通过投资获益就需要在正确的时间进入以及退出,想要获取高额回报通常需要面临较大的风向,而能够满足风险一般而受益较高且能及时进入、退出的只有资本市场。为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的更好发展,应当对充分重视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作用。
2.2.3 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的介入
由于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在其发展初期,商业银行能发挥的作用较小,但是一旦当其发展至一定的规模之后商业银行便能利用为其贷款或是提供各项结算业务实现对其未来发展的支持。此外商业银行还能通过将自身资金投入环保项目融资中充分发挥自身对环保事业的促进作用。而投资银行此种机构则能使环保企业顺利实现上市,或是让一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确发展的较好的环保企业实现资金的募集,帮助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实现上市。
3 以投资融资机制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融资约束 投资绩效 环保产业
一、国外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梳理
首先提出融资约束理论的是Stiglitz和 Weiss(1981),而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首次将融资因素引入到了投资模型中,其将融资约束定义为:在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外部融资成本要显著的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使得公司的投资低于最优水平,内部现金决定公司的投资策略。Fazzari(1988 年)率先研究了融资约束的变化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他以股利支付率来度量公司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Cleary(1999)采用流动比率、财务松弛程度、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固定利息保障倍数六个指标来衡量融资约束程度,从而构造了融资约束指数。
国外学者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比较早,有选择单一变量作为融资约束的度量变量,也有选择构造综合指数来衡量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对于哪种指标作为公司融资受到约束的替代变量更加合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二、环保产业投资状态的研究综述
王光分(2010)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大幅度的上升,然而尽管环保投资近年来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从投资主体看,仍然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环保投资投入与环境污染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贺鹏飞(2011)认为,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在规模、效益、渠道开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投资规模仍然偏小,投资总量不足。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环保投资额占当期GDP的比重依然偏低。
三、环保产业融资状态研究综述
曾庆久、陈柳钦(2004)指出环保产业利用债券融资具有巨大的潜力,债券融资包括发行国债和企业债券,近年来国债发行的增速较快,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债券相对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其融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低。徐广君、孟倩等(2011)积极的探讨了环保产业融资的新模式,他们指出把融资手段的信托引入环保行业,建立“绿色信托”的理念,将是环保行业融资模式的一条新出路。近年来,国内学者深入地研究了环保产业的融资模式,极大的丰富了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其中ABS融资、BOT融资方式已经广泛地得到了应用,但是环保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企业,其融资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
四、融资约束指标选择
对于融资约束指标的选择,不少学者直接利用某一变量来度量企业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冯巍(1998)是最早证明中国金融市场也存在融资约束的,他以股利支付率来衡量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李胜楠和牛建波(2005)以负债水平衡量融资约束,魏璇(2007)直接用公司规模来度量融资约束。除了选择单一的指标替代融资约束以外,国内还有学者选择综合财务指标来构建融资约束指数。东长春(2013)选择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净利率、产权比率、现金/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公司规模、贝塔系数、利息负债比、现金/糇什和营运资金/资产13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融资约束的量化公式。
五、投资绩效内涵
何琬,仲福森和常燕(2011)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定义为对管理者所做出的投资行为的效率以及结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佟彤(2014)认为投资绩效属于财务绩效的一个研究领域,财务绩效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总称,而投资绩效侧重于研究某一类项目投资对公司价值的贡献。
六、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显著正相关。王彦超(2006)的研究样本为1999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以五种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公司融资约束强度,利用现金――现金流模型研究了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政策的决定作用。李延喜、(2008)选择2003年至2006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股利分配率和公司规模对样本进行分组,实证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公司现金持有量与内部现金流波动性显著正相关。
七、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影响文献综述
潘镇、鲁明泓(2005)实证分析发现中小企业的绩效与其受到的外部融资限制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销售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会随着外部融资限制的下降而上升。倪磊(2014)实证分析了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境内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外部融资受到诸多限制,融资受到限制程度增加,民营企业的绩效就会下降。从融资约束视角考察企业投资绩效的文献不多,学者们得出的结论是融资约束的缓解,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八、研究述评
随着国内学者积极的探讨,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其中BOT融资、ABS融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绿色信托”的融资新模式,这都为环保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国内外学者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由来已久,阅读了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既有选择单一变量来衡量融资约束的,也有选择财务指标来构造融资约束综合指数的,单一变量包括是否为集团公司、股利支付率、利息保障倍数、公司规模、现金流状况等,选择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回报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其次学者研究融资约束对投资绩效的影响,结论是融资约束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绩效。
参考文献:
[1] Stiglitz, J.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 393-410
[2]Fazzari, S.M., Hubbard, R.G.&Petersen, B.C.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Brookings Papers Economic Activity, 1988,(1):141-206
[3]Cleary, 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tus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2):673-692
[4]王光分.环境保护投资的决策方法研究――实物期权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2010:1-5
[5]贺鹏飞.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创新研究
[D].中国地质大学, 2011:16-18
[6]曾庆久,陈柳钦.论我国环保产业的融资问题[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6):27-31
[7]徐V君,孟倩等.探索我国环保产业融资新模式――“绿色信托”[J].观察思考,2011,(18):36-39
[8]冯巍.内部现金流与公司投资[J].经济科学,1999,(1):51-57
[9]李胜楠,牛建波.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 场导报,2005,(3):37-48
[10]魏璇.融资约束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19-28
[11]东长春.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度量指标设计及评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68):60-61
[12]王惠.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D].山东财经大学,2014:18-20
[13]何琬,仲福森,常燕.电网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2011,30(1):78-84
[14]佟彤.中国绿色电力投资绩效的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4:5-15
[15]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16]李延喜,.融资约束是否影响了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政策――来自现金与现金流波动性敏感度的经验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2008,(1):75-85
关键词:节能环保; 剖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7706
1引言
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为环境保护、能源资料提供主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1],渗透于一切经济活动领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成为许多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把控手段,更是世界发达国家重点关注的产业领域,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增长态势,并在高端节能环保设备、先进环保技术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也与时俱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节能环保系列政策和决定,提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优化资源、提升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是能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措施,是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2]。
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决定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四川省会城市的成都, 具有相对的区域优势、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在这个宏伟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尤其是2016年4月,中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成都必须实现保增长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绿色发展,促进城市向节约集约型,环境生态型转变。因此,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方法,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从环保产业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分析入手,拟以成都市目前已建成的节能环保工业园区为重点调研对象,旨在摸清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参照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为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协调发展谏言I策。
2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被认为是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3],位列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快速发展产业[4],全产业链示意图如图1。
图1节能环保产业全产业链示意
2.1国外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投资规模倍增。国际能源署的《2013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10~2020年,全球节能投资达1.999万亿美元,2020~2030节能投资达5.586万亿美元,投资规模成倍增长[5]。
技术优势明显。世界发达国家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和丰富的产业管理经验,在高端的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政策扶持有力。世界发达国家政府纷纷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国家支撑(支柱)产业,通过财政、税收、投融资等经济杠杆,推动、引导、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向重点、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2.2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亟待提档升级。现阶段北京、安徽、浙江、广东、山东和江苏为产业发展第一梯队,四川、重庆、河南和湖北为第二梯队,其余地区均为第三梯队,作为刚刚确立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成都,必须打破旧格局,努力成为节能环保产业的第一梯队,才能实现经济绿色良性快速增长。
(1)产业发展态势差异化。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节能环保产业“沿江发展轴”。
(2)产业政策需求刚性化。为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补偿节能环保产业对社会效用和生产收益的额外贡献,使得节能环保产业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政府“有形之手”的介入必不可少,需要政府发挥更多主动性,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来推动,使节能环保产业的制度驱动性因素显著增强,日益在政策上形成刚性需求。
(3)产业新旧业态关联化。节能环保产业是伴随节能减排等生产需要而独立出来的产业形式,所以节能环保技术供给的产业领域非常广,与其他经济实体互相交叉、渗透、关联,实现产业提质升级、绿色发展的目标,呈现出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的全新产业价值和工程化应用特征。
(4)产业发展一体成套化。节能产业正逐步由单纯的产品供给逐渐向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实施一体化解决方案发展,环保装备向成套化、尖端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环保产业由终端向源流控制发展 。
3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体情况及SWOT分析
3.1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节能环保服务业单位和企业200余户,节能环保制造规模占全省比重超过1/3,环保咨询和环保研发创新服务等领域位居西部前列。自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该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曾达到4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0年以来,受金融危机、房地产调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增速不断放缓,2011年仍保持增长态势,但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与利税总额同比略有下降,2013年再度回升到2%左右的增速水平。从与国内节能环保产业较发达的城市比较来看,该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总体上与北京、淄博、无锡、上海等500亿元甚至1000亿元产业规模存在差距,基本保持在200~500亿元的第二梯队阵营中,但规模水平相对靠后,如图2所示。
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包括“成都―阿坝工业园区”和“四川成都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水处理、大气防治、固废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在线监测等环保企业集群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3.2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荩、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缩写。其中,SW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是指内部优势和劣势, OT(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是指外部机遇和威胁。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实地调研及数据资料的收集,采用SWTO技术对成都工业区也是整个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进行较为详细地剖析。
3.2.1优势( S )
成都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技术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核心产品,也有一批较强综合实力的节能环保企业,如川锅锅炉、环能德美、中节能、美富特、长虹格润、深蓝环保等,分别在擅长领域引领四川乃至全国节能环保技术方向。
3.2.2劣势(问题,W )
(1)聚集规模程度低。产业园区都远离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功能缺失,园区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滞后,聚集效应缺乏,产业园区优势不明显,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产业离散度较大,专业化分工体系不明确,成型特色产业链尚未形成,大型集团化企业缺乏,产业集聚性不高。
(2)产业发展碎片化。成都市有三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相对有明确发展方向,但相互的联系却不足。节能环保企业在市场上多为单打独斗,即使同在一个工业园,甚至不知道一墙之隔的邻企在做什么,与自己有何关联,调查发现园区内有一家搞膜材的企业在投标高浓废水处理业务中,因业主要求提供有效重金属处理和除垢防垢技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而流标,而相距不远的新津和成都均有金属、非金属回收处理企业,但企业之间却各自为阵,缺乏必要的技术及管理上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市场资源分配,技术协作创新有害而无益。所以对于企业合作甚至联盟方面,各产业协会应真正起到行业组织的作用,在我市已建的三大专业园区,实施纵向整合和横向专业分工契合协作是当务之急。
(3)市场化程度差。回顾近年来,我市在水、气治理上的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历来都是国外商家中标为多,即便有个别国内知名企业中标的也是凤毛麟角,本市民营企业更是只能检点市场的“边角余料”艰难度日,在节能环保监测服务行业中,美国热电、哈希,日本岛津等仪器随处可见。我国多数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对外出口更是只能搭、借“顺风车”,受到多层转包盘剥。
(4)科研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科研投入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低,产学研合作没有形成气候,产业互联度低,没有形成集约型产业结构,缺乏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与市场应用脱轨,转化率不高,科技优势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在本次赴成都节能环保工业园现场调查的13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中,只有两家有部分核心技术,多数企业是根据“部颁标准图纸”或其它企业翻版技术,或花高价引进的国外技术在生产,比如一个以不锈钢材作烟囱的企业,由于技术门栏低,面临严重的市场恶性竞争。
3.2.3机会( O )
成都工业区作为四川省首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截止到2015年已经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支持节能环保基地的基础设施打造,并逐步推进园区商业配套区域以及新的工业承载空间打造工作。目前正在努力引进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高端企业。随着成都市建设“宜人成都”、“国际化生态田园城市”、“低碳城市”口号的提出,成都市节能环保方面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大大地推动本地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随着国家和成都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链和产业竞争力都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3.2.4威胁( T )
(1)国内竞争的威胁。山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已形成的节能环保产业第一梯队在多年发展中,产业规模、产业效益、市场份额、科技含量等方面均有较明显优势,成都要想赶超,进入竞争快车道,就必须认真学习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给与产业支持和帮助。
(2)国外企业的威胁。随着我国节能环保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外环保企业将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强势进入我国市场,争抢这块大蛋糕,这必将使成都市节能环保市场面临着市场自由化的巨大压力,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全球化竞争的起跑线上。
3.3技术壁垒分析
技术壁垒分析是依据未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目标,分析影响产业目标实现的技术壁垒,核心工作是从现存的技术壁垒中筛选出优先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攻克,带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产业目标 [9]。
目前成都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与国内其他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等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关键技术难点见表1。
3.4成都节能环保基地重点突破方向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以及资料收集,分析了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形成原因、市场需求,发展定位和技术优势,在关键共性技术的基础上,明确了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成都应重点发展的方向有:工业废气减排和降污、汽车尾气净化、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污水洁净化、固废处理与利用,并进一步提炼出成都节能环保产业不同技术领域的19项技术难点。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
3.5构建节能环保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
在对节能环保产业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拟制了节能环保综合技术路线图,以期能直观反映成都节能环保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研发需求和资源状况5个方面。逻辑思路为:首先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和行业资源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将不同时间节点内的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列举出来,再根据研发需求找到其对应的技术壁垒以及这种研发需求对应的产业目标和市场需求,最后对行业未来发展技术路径中的关键线路进行预判,具体详见图3。
4推动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组织协调,提升服务效能
大力支持一批创新能力比较强、创新活动较活跃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节能环保产品,对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重大项目和技术研究采取无偿补助、贷款贴息、奖励、创业投资等方式予以财政支持,充分突出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建立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园区,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体系健全的产业链,推动产业园区发展。
4.2强化企业创新,组建旗舰企业
发掘“产业经验”。总结环能德美,川净、中节能等企业在投资研发核心技术的有关经验,并推广应用,培育一批本土龙头骨干企业,重奖在核心技术方面有突破的企业、团体和个人。
组建“产业联盟”。建议以川锅、中节能为龙头发展余热余压、节能照明、建材产业链;以深蓝环保、环能德美、海天水务、美富特膜为核心发展水处理技术;以中冶尾气、川净洁公司为基础,拓展工业、民用大气治理技术;以四川大学、电子科大、中科院、长虹格润、先河环保、中信实业银行为依托,构建以企业技术开发为中心的“政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开发系统,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
4.3推行绿色采购,引导企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引进、政府推动、投资补贴、集中投入,引导本地企业进行技术自主研发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性、导向性作用,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优先将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发挥政府率先示范作用;鼓励优先采购本地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为本地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推广使用创造市场空间。
4.4实施人才战略,强化智力支撑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兴起,科技人才创业创新正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凝聚起新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应着手集凤筑巢,吸引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及其团队入驻园区相关政策的制定,针对性引进成都市节能环保等优先发展产业急需的创新科研团队,实施有效战略性支柱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给予科技人员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和安家补贴,搭建“菁蓉汇”创业平台,吸引国内外高素质节能环保人才到成都投资创业。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牛桂敏,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探析[J].理论学刊,2014(11).
[2]米广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河北省绿色崛起[J].经济论坛,2014(6).
[3]刘勇.环保产业的特点及其前景[J].上海环境科学,1997(9):26~27
[4]王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路径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5]董小林,刘玉萍等.BOT与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6]吕永权.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5).
[7]吴舜泽,逯元堂.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综合分析报告[J].中国环保产业,2014(08):5~18
[8]王姝婷.天津中新生态城“十二五”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J].港口经济,2012(12).
[9]段永亮.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80~80.
[10]王娟. 河南省轴承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1.
[11]周亚明.广州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102~105
[12]吴晓青.关于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提案[J].中国科技产业,2011(3):28~28.
[13]王宁,薛维梁.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8):119~124.
[14]龙俊.山西煤机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2.
[15]戴春勤,岳花.当前推进我国环保产业良好发展的对策探析[J].学理论,2015(10):105~106.
[16]刘迎.允竞公司冷热水自供系统的组合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17]张占民.广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6(7):40~40.
[18]黄鲁成,王龙飞,等.从专利分析看北京环保产业发展[J].环境保护,2013(2):59~62.
[19]王浩.教育信息化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0]王娟,贾现召,张纪.基于关联矩阵方法的轴承产业技术壁垒分析[J].轴承,2010(9):65~67.
[21]胡光灿.我国保健酒行业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2]段永亮.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运营机制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6):444~446.
[23]卢桂芳.发展低碳经济是陶瓷行业的必然选择[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1(1):12~14.
[24]胡玉娣.中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策略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4.
[关键词]加快;城市;环保产业;发展;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62-01
引言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提出了加快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对策,希望可以切实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城市环保产业发展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对于城市转变经济发展形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 政府观念滞后,职责不明确
在发展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政策实施上,由于我国政府的环保观念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一直以来,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重工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环保观念,没有充分的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落后的环境保护观念使得他们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对策是可行的,制约了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二)我国城市环保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城市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环保企业的数量众多,但是普遍规模较小,不能形成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也不完整,远远达不到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环保企业的规模小,环保科研机构的缺乏。致使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比较低,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有些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的研发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质量比较低下,可靠性和适应性还有待提高,需要改进的环保产品多,制约着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三)法规不健全,政策不到位
“十一五”期间,环保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兴战略产业,但是部分省、市无较系统、较完善的引导和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支持体系,亦无引导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制度、办法等,更无明确的对环保产业企业支持、投资、发展的鼓励与优惠政策。其中,包括给予环保产业从税费征收、资金投入、银行贷款、价格支持、技术服务以及能源、用地等方面倾斜与鼓励政策规定等。近年来,尽管全国各地环保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华东地区环保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不少省市均给予了环保产业较大的发展空间,较宽松的发展环境,较优越的发展支持等,但处于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城市在发展环保产业方面未能同经济社会发展同发展,未能与节能减排需要共进步,也未能与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并行,从而使环保产业发展受限,与其他省市拉大了距离。
(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
作为新兴产业,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整体产业结构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运行呈现一种混乱的状态,没有完善的产业体系规范企业行为,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环保企业大多归属于其他产业部门管理,无明确的自身管理部门。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为了扶持地方环保产业的发展,限制外来环保产品和环保企业,通过地方保护的手段,使得地方环保企业可以快速发展,这种行为是违背市场的公平竞争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环保企业的经营的积极性,制约着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二、加快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 完善环保产业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管理制度
要想确保环保产业规范有序的发展,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保产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通过法律的约束规范环保企业的行为,促使其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化的运作,实现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法律因为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能够引导环保企业按照正确的道路发展,确保环保产业的稳定运行,完善科学的法律法规对于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产业管理经验,规范环保产业的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才,加快我国城市环保产业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进程。
(二) 企业合作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我国环保企业的数量多,但是整体规模比较小,在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及销售等领域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环保企业间应该多进行交流,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提高环保产品的研发能力,保障产品的生产质量,多方面的打开销售市场,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同时,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可以有效的减少环保产品的研发时间,有助于环保研发产品尽快的投入生产,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
(三) 明确政府职能,为城市环保产业发展创造环境
为了确保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明确政府职能,政府对于环保企业的管理要实行政府起到主导作用,让企业自己运作经营的管理模式,政府通过政策上的扶持,加大对于环保产业的投入,充分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完善的环保产业经济制度,规范环保产业管理标准。同时政府应该减少对环保企业经济的干预,让经济刺激环保企业研发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发展,政府需要做好监督管理的职能,维护环保市场的稳定,实现环保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实现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环保产业发展平台
加强规划引导,由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统一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节能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目标任务,提出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并将环保技术装备开发优先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同时,要认真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和严格执行鼓励发展、限制和淘汰的环保技术、工艺和产品目录并对重大环保科技攻关和重点国产化项目、环保新产品试制、环保科技示范工程。运城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评估立项、科研经费、验收鉴定、成果推广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特别是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及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给予用地、信贷等支持等。
结语
综上所述,环保产业是推动环保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实现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时期,政府需要明确职能范围,规范环保产业的运行,企业自身需要完善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企业间相互的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促进我国城市环保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菁,黎静仪. 我国城市环保产业投融资环境及对策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2011,23:6-7.
关键词:环保产业;混合型模式;BOT;TOT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103—04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基础保障和必要支撑。环保产业指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们的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环保产业对一国经济的贡献不仅体现为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其在增加就业、升级产业结构、提升贸易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环保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重点培育和扶持的战略性产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采取何种模式发展环保产业,对环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保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
根据政府在环保产业发展中不同的角色定位,以及相应的市场因素对环保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可将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和混合型模式。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环保产品与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使环保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不能单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需要政府积极参与环保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投资来主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在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还要直接或间接地以多种方式参与环保产业的相关建设,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推动环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单一的政府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难以解决环保产业投资主体的激励问题,相对低效率和资源浪费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赋予环境质量的市场价值和市场支付意愿也将相应的提高,市场自发的对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的需求也能够引导环保产业的产生和成长。此时,环保产业的发展就应该主要以市场主导型模式为主,政府尽量退出对这类环保产业的直接参与和干预。但市场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也不能脱离政府的引导和规范,此时,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培育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有效的市场结构、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订市场准入制度等。
理论与实践表明,单纯的政府主导或市场主导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都存在弊端,如政府主导的模式没办法解决环保产业发展中的激励问题,市场主导的模式在那些前期投入大和投资风险高的环保行业面前也无能为力。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环保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市场主要解决环保产业的激励问题,政府除了通过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环保产业的发展外,还需要分担部分环保产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这种“市场与政府”的模式就称之为混合型环保产业发展模式。
混合模式指政府介入环保项目(介入方式多样化),但不完全依靠政府,而是同时引入市场机制,结合政府与市场两种手段共同发展环保产业。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一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政府财政资金不够雄厚,尤其适合采用混合模式。就已有经验看,环保产业发展的混合型模式主要包括BOT模式、TOT模式及其衍生形式。
二、环保产业发展的BOT模式
(一)BOT模式及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政府和私人企业签订特许权协议,规定由私人企业承担项目的建造、经营,并在约定的期限之后将项目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政府,私人企业在约定的经营期限内收回投资成本并赢得利润。BOT被视为一种非常好的融资方式,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财政资金有限,许多基础设施项目亟待建设,而政府却无力提供,于是BOT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吸引外部资金的方式,在交通、通讯、电力、环保、市政建设等领域内得到广泛运用。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BOT融资方式,目前在许多交通、市政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在环保领域,尤其是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污染物处理(如污水处理厂)等方面BOT模式应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环保产业中的污水处理等都具有公共事业性质,政府必须从财政资金中拿出款项进行建设,之后还得投人资金进行运营。虽然这些设施建设在以后的运营过程中能够带来收入,但成本回收过程比较漫长。而政府经营的这些企业常常还可能亏损,需要政府进行补贴。尤其我国西部省份经济不发达,政府的财政资金需要在很多领域进行配置,经常捉襟见肘,那么此时在环保产业中引人BOT模式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方式。
在BOT模式发展环保产业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政府首先需要明确所需建设的项目(如污水处理设施),最关键的是招投标工作和特许权合同的谈判工作。如果最终签订特许权合同,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成立项目公司,然后进行相应的融资并建设项目,当期限届满后,将项目设施完全移交给当地政府。BOT项目运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债权人、供应商、保险公司、运营商、建设商、产品购买者及独立第三方(法律、会计等等),整个过程的协调工作非常复杂,而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及协议的完善就是BOT模式成功运作的保障。
在实践中,BOT模式也逐步衍生出其他一些方式,如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Build—Own—Operate,建设一一拥有——运营)、BTO(Build—Transfer—Operate,建设——移交——经营)等,在不同情况下各自发挥其积极作用。各种衍生方式在本质上与BOT模式的基本内涵取向是一致的。
(二)BOT模式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能够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些项目的投资非常大、周期非常长。单独由政府或一般的私人投资者进行投资非常困难,利用BOT方式筹措资金能够有效解决财务问题。实际上,由于利用BOI、模式建设的环保项目具有比较稳定的预期回报,能够吸引私人投资者,而且常常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方式。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政府财政资金短缺问题,因此常常无力提供大量资金建设这些环保项目,而利用BOT模式则是缓解财政资金紧缺的重要手段。
2.效率较高。在BOT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招标投标,从投标者中选择理想的项目运营商。这类似于管制理论中的特许投标,虽然最终只能由一家企业来经营,但通过投标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只有高效率的企业才能在投标中获胜,并最终获得经营权,虽然事后是没有竞争的,但事前的投标机制使得竞争机制在发挥作用,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营的企业是有效率的。相反,如果政府投入资金建设项目并运营,经常出现项目运营亏损,政府需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弥补项目亏空,给政府财政带来更大的负担和压力。如,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不得不维持相关环保设施的运营,而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项目又常常效率低下,不能维持自身的经营运转,使这些环保产业项目陷入恶性循环。但BOT模式由于具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使得政府无须投入任何财政资金,仍能够提供政府所希望的公共服务,而且还比政府经营更有效率。
3.能够较好地满足居民的环保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众对环保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在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对相关环保产品的需求很大。BOT模式建设环保项目能够更好、更多地为民众提供相关的环保产品或服务,弥补政府因财力不足而产生的供给不足,缓解政府环保产品供给的压力。
三、环保产业发展的TOT模式
(一)TOT模式及在环保产业中的应用
TOT即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缩写,意为移交——经营——移交。TOT模式和BOT模式都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项目融资方式。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中,都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与BOT模式不同的是,TOT模式在运作过程中不涉及项目的建设问题。TOT模式以现有的项目为基础,将现有项目的经营权从政府手中移交给私人主体,私人主体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但必须以支付政府一笔资金作为代价,然后通过未来一定期限内对项目进行运营以收回成本和获得利润,当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后,私人主体将项目移交给政府。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为政府带来更多的资金继续发展环保产业,同时也能够改善既有项目的运营效率,不必对既有项目继续投入财政资金,从而缓解政府的资金和财政压力。因而,在一些环保基础设施和具有公共事业性质的环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TOT模式能够发挥其特殊作用。
TOT模式运用的领域必须具有一定自我运营能力,这样才能保证项目能够最终收回成本和盈利,这和BOT模式一样,如污水处理、垃圾发电项目等领域比较适合。但TOT模式的运作比BOT模式要简单得多,所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少、TOT模式省去建设环节,也自然避开建设环节中的所有风险和程序,而BOT模式的建设部分和前期准备比TOT模式复杂得多,所耗费的资源也有很大差别。
TOT模式作为与BOT模式并列的在国际上得到广泛采用的融资模式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盘活存量并筹措建设资金、提高项目运营效率以及减少风险和满足环保需求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二)TOT模式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可盘活存量并筹措大量建设资金。TOT模式以现有项目为起点,运营商拥有现有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但同时给政府支付一笔资金,这使政府的环保项目能够发挥融资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政府不仅能够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新的环保项目建设,还能够盘活现有存量,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能够提高既有项目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政府运营的各种项目中,容易存在低效率和亏损的现象,但如果通过招标由私人机构来运营,私人机构为了盈利,必然需要提高项目的运营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而TOT模式能够通过私人机构的引入,提高政府运营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既有项目的效率。与BOT模式一样,TOT模式下政府不需要对亏损但又必须坚持的一些公益性项目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
3.较BOT模式风险更小且程序相对简单。TOT模式相比BOT模式面对的不确定性相对更小,因而风险更小,程序相对简单。TOT模式着眼于既有项目,省去BOT模式中的建设环节,而建设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建设风险等都不再需要考虑。建设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免去建设环节也减少了项目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利率和通胀等风险。TOT模式的操作较BOT模式简单易行,相关利益主体更简单,使得TOT模式的操作成本更低,引发纠纷的可能性相对更小。
TOT模式与BOT模式都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环保需求。利用TOT模式不仅能够通过现有环保项目融资建设新的环保项目,满足公众的环保需求,而且能够改善既有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这些都能减缓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压力。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TOT模式应能够在更好的服务民众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尤其在西部地区由于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环保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大,TOT模式更能发挥其功效。
四、TOT模式与BOT模式的融合
TOT模式与BOT模式都能够在环保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资金融通、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TOT模式更注重盘活现有存量,而BOT模式更多的是引进新资源,进行增量投资。当然将两种模式进行融合操作,既能够利用TOT模式盘活存量,又利用BOT模式吸引新资金投入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值得研究。
在融合的发展模式中,政府首先利用既有项目进行评估,然后采用TOT方式将现有设施的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转让给私人投资者,进而获得一定资金。同时,政府利用该资金进一步吸引投资者共同投资新的环保项目建设,此时采用BOT模式进行项目开发,私人投资者进行新项目的建设和约定期限的运营,当期限届满,将项目移交给政府。这个过程由于融合了BOT和TOT两种模式,因此必须签订既有项目的特许经营合同和新项目的建设与特许经营合同,整个程序会更复杂。但相比单独进行BOT和TOT模式,肯定会省去一些环节,享受规模经济效应,节约谈判、组织和运作成本。
1模型、指标选取
1.1BCC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是通过线性规划构造非参数前沿面,用以衡量具有多投入、多产出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一种方法。DEA中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生产前沿面上,在比较决策单元偏离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衡量相对有效性。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Farrell(1957)关于效率的理论。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CC模型。
1.2指标选取
在对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进行评价时,选择好合适的投入产出变量是关键,只有准确选取投入产出变量才能全面精确地反映出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本文投入指标选取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净值、员工人数,产出指标选取主营业务收入。
2实证结果
2.1行业整体技术效率的分析
根据所选57家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中投入规模报酬收益可变的BCC模型,在DEAP2.1软件计算下得到2009―2014年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各年度的技术效率结果,并将其整理为表1。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水平不高,2009―2014年总体技术效率均值为0.747,还有25.3%的提升潜力;在变化趋势上,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处于良性发展状态。进一步分析来看,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43,处于不断下滑中,表明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并未改善。而规模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状态,平均值为0.888,高于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增长也是由规模效率贡献。多年来,我国一直依赖粗放型经济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时下必然,严峻的环境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巨大市场前景,公司规模在市场资源配置下得到扩展。同时,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10年颁布《“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提高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政府有意识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形成我国支柱产业,在政策利好持续作用下,节能环保产业内收购兼并、整合重组大量涌现,规模效益不断升级。
2.2不同体制技术效率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占据多数,且较为稳定。节能环保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民经济命脉和广大公众利益有关,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在这一产业领域份额较大。在技术效率上,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值在0.80~0.87变动,呈现出下降趋势,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值从2009年的0.784上升至2014年的0.858,呈逐年递增趋势。另外,2009―2012年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高于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上市公司技术效率,而2012―2014年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高于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体现出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追赶效应”。本文认为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与政府有天然的“血缘”关系,长期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导致经营者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危机意识淡薄,公司运作效率不高。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在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下,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效率水平。
2.3不同区域技术效率分析
对不同区域技术效率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区域发展现状,也有利于政府制定出适宜的产业战略。由表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集中了40家公司,占样本数的70.18%,表明东部地区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使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出集聚的现象,西部上市公司则最少。从技术效率值来看,2009―2014年不同地域分布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中部与西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东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其原因在于一是东部各公司由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技术效率较低的公司最终拉低总体的技术效率;中西部地区数量虽然较少,底子薄弱,却齐头并进,整体呈现出较高的技术效率。二是中西部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后起之秀”,可采用更为先进的设备装置,节约了成本和提高了效率。三是中西部各省份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而率先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力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环保;绿色消费;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3)08-0093-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采取的片面追求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原有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日益增大。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长效机制体系,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环境忽略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建立科学财税制度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共财政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财税政策介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①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而不能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在公共产品领域,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性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介入——用财税手段来集资,提供这类产品。环境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其具有的非排他、非竞争的公共商品属性,使得人们可以无节制地使用环境资源。能源、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和不断恶化,给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政府作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要调控主体,应该建立相应的财税机制,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
经济外部性理论认为,经济外部性也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外部效应有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之分。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正的外部效应;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另一个人的睡眠,这是负外部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效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可以采取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私人征收“正”税,其数额等于该个人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达到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个人征“负”税,即给予津贴,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②
二、我国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环保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位置,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资金不足,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相关税费政策不健全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促进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政策
第一,从对节能环保事业的投入来看,目前我国财政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对发展环保产业的投入,不应仅仅表现为以往政府习惯的财政出资建设几个示范项目或完成若干节能技术改造,而在节能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等环节缺乏相应的政策优惠。此外,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节能环保专项资金,相关节能产业的投入分散在企业技改资金和高新技术创新项目资金中,使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处于不稳定状态。
第二,近几年,虽然我国节能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但变化幅度不大,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在GDP中的比例依然很低。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依托的,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已占到GDP的1%~2%,其中美国为2%,日本为2%~3%,德国为2.1%。比照国际惯例,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1]可见,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尽管从1991年到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由最初的1 120.5亿增加到2010年的5 490.3亿,环保投资总额仅占GDP的1.49%,而真正的财政资金还不到1%。③环保投入的资金不足,制约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2010年,我国环保投入资金基本维持在GDP的1%~1.5%之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这表明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我国的环保投资明显乏力。
(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上看,美国、丹麦、加拿大等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日本政府甚至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物力还不足,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投资力度不足,而且在制度上缺乏一系列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机制,来保障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顺利推进。
总体上看,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能耗水平,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有关绿色采购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对于采购过程中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没有做出明确规范,而且缺乏专门、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②绿色采购存在信息障碍,各地方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受到绿色采购认知程度不同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绿色采购信息范围具有局限性和方式的不科学;③政府在采购过程中缺乏监管绿色采购的监督机构,中间采购者作为理性人可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采购效率和质量低下,导致寻租行为;④政府投资绿色采购意识淡薄,在以低价格为导向的项目招投标活动中,政府采购部门不愿设置较高的“绿色门槛”来提高绿色材料在项目评价中的评分比重;⑤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规模占总体采购规模的比例较大,占用大量资金,导致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
(三)与节能环保有关的税费政策
1.现行税收政策节能环保调控作用较弱
现行税收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还很分散,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调控作用。资源税方面,征税范围狭窄,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费税方面:对环境产生污染和不利于节能环保的许多产品,如:一次性电池、一次性饮料容器和一次性塑料袋、高档实木家具等均没有纳入征税范围,大大降低了消费税在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方面的功效。营业税方面:营业税在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功不可没,但存在重复计征的缺陷,而且只要经营行为存在,不管盈利与否,都得缴纳营业税。现有的环保产业,除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费免征营业税,其他的环保产业仍然要交纳营业税,这就影响了投资者投资于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增值税方面,垃圾处置费没有明确规定免征增值税,也就是说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企业收取的垃圾处置费收入均要缴纳增值税,这对垃圾处置企业来说显然不公平,影响了其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积极性。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较少,仅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没有将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及环境服务业也纳入减免范围。
2.缺乏专门的环境税
就我国现行的税制来看,资源税制中涉及到一部分环境保护的内容,这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税制并不是专门针对环境保护而设立,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税收发挥环保调控作用的范围和力度。而且,资源税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健全,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例如:资源税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征税范围狭窄,很多稀缺和重要资源,如:森林、名贵中药材、淡水资源等未纳入征收范围,而且资源税税率与现行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符合,过低的税率造成资源的盲目开采,利用率低下,有些资源甚至濒临着灭亡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开征专门的环境税。④
3.排污收费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环保收费制度主要是指排污收费,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缴费人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现行排污收费处于被动状态,其核算方式是以排污者的生产需求和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为终端,而不是以流域或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为终端。在环境管理上,最多只能考虑排污者是否达标排放,而不能充分发挥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来遏制区域排污总量的增加,这种收费方式难以解决环境污染总量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另外,排污费属于地方行政性收费,排污费收入主要由地方环保部门统一支配,由于所征排污费的用途不公开,排污费的资金使用不明,存在着地方环保部门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导致真正用于环保治污的资金少之又少。
三、建立健全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普及环保知识,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工作
公民自觉的环保意识是基础,完善的环保立法和有效的税收征管是保障。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如,加大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度,以案说法,教育广大群众,唤起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此外,还应该充分重视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环保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环保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网络等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针对当地环保中的典型、突出问题,进行连续深度报道,对各种环境违法事件进行新闻监督,从而,使政府重视的环保工作变成全民参与、人人重视的环保事业。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支持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该大幅增加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经费,将环保能力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环保机构执法经费的需要,同时,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每年通过排污费和财政预算安排等方式,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以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大环保科技研究。其次,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支持企业节能技术的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再次,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资金的分配原则、使用方向和监管措施,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
(三)完善投资政策,拓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未来支持环保事业发展,支持企业配套节能减排设备以及加大生态补偿建设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等都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必须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环保资金筹措机制,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如: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环境保护项目;争取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环境保护信贷资金支持。
(四)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税收制度
1.完善鼓励性税收政策,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⑤
①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如对属于生物能源的垃圾发电、风力发电、部分大型水电企业、小水电和燃料乙醇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优惠政策;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等。②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对企业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给予适当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机场行李自动分拣系统、重型模锻液压机而确有必要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开征新税种
①开征燃油税。燃油税改革方案的推行,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油价相对稳定,形成合理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因此,国家应结合当前形势,根据节约能源和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燃油税的改革方案,择机开征燃油税。②开征环境保护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实行普遍征收,主要种类有SO2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增加,环境质量的降低,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征环境税已刻不容缓。征收环境税,其税率的设置成了关键,所设计的单位计量的征收税额,除了包含治理应该支付的成本,还包括不承担技术限排而缴纳的惩罚性成本。这样一来,环境税各单项税种就要在确立不同行业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类似于阶梯电价模式的排放物差别征税标准,征税与排放的清洁程度及数量呈现出螺旋线式的增长。环境税只有发挥出杠杆的橇动作用,在利益的传导之下,还会加速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从而促使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让工业经济与节能环保形成良性循环。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为保障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除了用好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还要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逐步将转让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一方面要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还应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并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另一方面要在生产过程中积极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的专用设备,改进技术和工艺流程,生产高产低耗产品,减轻环境污染。同时,对于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纳税人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如在增值税方面,对纳税人销售的以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蔗渣等4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自产的综合利用产品,由税务机关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办法等。此外,各级政府为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和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还可在法定权限内给实施节能减排行为的企业以房产税等地方性税收减免以及地方基金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不仅对全社会的可持续消费具有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鼓励绿色采购。对政府实施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及作明确的规定,同时在采购监督、产品标准、审计、处罚制度等相关领域建立起一整套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绿色采购实施、指导、监督、制约和惩处的基本法律体系。其次,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增加公共财政对绿色采购的投入,使绿色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引导财政资金向绿色采购倾斜,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科技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引导资金及奖励政策,对于更新、改造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引导其改进工艺流程和更新清洁型设备。最后,加大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宣传,培养政府采购人员的绿色采购意识,打破政府绿色采购的地方保护主义,使信息自由流动,提高政府绿色采购的效率。
[注 释]
① 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可以对外部不经济进行矫正,这就决定了财税政策介入技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③ 鉴于我国现行税制在环境保护功能的弱化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客观现实,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迫在眉睫,可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④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财政最核心的内容,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又是公共产品最本质的特性。环境资源具有这种公共产品的属性。
⑤ 当然,鼓励性税收政策可以和惩罚性税收政策并用,相互协调、配合使用,发挥组合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康,王敏.推进清洁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9(10):95-105.
[2] 石晓波.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海外规制经验与中国制度建设[J].财政研究,2009(1):45-47.
[3] 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2):33-37.
[4] 张捷.资源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税务研究,2009(4):52-53.
[5] 高萍,樊勇.我国污染排放税设立的必要性与制度设计[J].税务研究,2009(4):38-42.
Long-term Mechanism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 for Promoting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Development
Lan Xiangjie, Jin Qiuping, Tan Shunq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China)
关键词:产业转型;对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
一、环保高职教育与产业转型主动对接的必要性
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精神。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建设结合更为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也决定了仅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培养现实、实用人才的目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与企业密切合作。培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一方面体现在职业教育系统自身的发育程度,如办学条件、投入情况、办学机制、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衡量依据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程度。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与产业对接,主动服务产业的发展,更要成为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原动力,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二、环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分析
1、环保技术需求
中国环保产业近几年以10%的速度迅速增长,在大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环保产业蕴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契机都要求环保产业努力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环保产业正在努力超越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传统产业阶段,将经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升级转型。但在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技术积累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深层次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硬伤,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就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影响我国环保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企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无力进行技术储备和革新。环保科技人才力量薄弱、科研技术实力有待提高。大部分科学研究工作仍主要由科研院所和大T盒3械!S捎诓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在对市场信息的分析、研究成果价值的判断和应用前景的预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科研成果在实际的生产应用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打破环保技术创新的“瓶颈”,激发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既是环保产业逐步形成向综合化和集成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根本目的。
2、环保技能人才需求
产业升级转型不仅需要环保科技创新,也亟需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当前环保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业已成为新兴朝阳产业,各级环保行政部门、环境监测站、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技能型的环保人才已经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紧缺的热门人才。
根据2015年广东省环保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广东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1613个,从业人员35.23万人,年营业收入3192.26亿元,占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年营业收入的10.30%,广东省在环境保护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及环境友好产品生产等三个领域的销售收入皆位于全国第三。但当前行业的从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据专项调查表明,未来10年内,全省对环保类专业人才需求达百万之巨,特别是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治理技术、机电自动化控制以及职业健康安全(EHS)管理的人才需求更为紧缺。根据佛山南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所做的一份研究报告,在南海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出现了招工难尤其是技能人才难招、流失大等突出问题。报告还预测,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技能人才需求量约19100人。这个缺口还在继续扩大。
环保人才之所以短缺,一是专职培养环保人才的大专院校少,毕业学生也相对较少;二是环保行业以前受重视程度低、人才整体存量偏少;三是环保行业人才需求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增长,凸显了环保行业人才的整体结构性失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当前环境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环保类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环保各领域人才都将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环保产业对现有的高职教育和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基于产业转型需求的环保高职教育对接研究
将产业转型与职业教育发展这两个不同领域关联起来的重要变量是人才培养与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对应行业转型的人才需求,技术发展需要把握产业转型的变化特征。
高职院校依托产业转型的服务定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与环保全产业链发展匹配对接的研究和实践,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需求的环保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环境保护产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助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形成与产业转型共生的服务特色。
1、加强与产业转型对接的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围绕环保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通过实施环保类重点专业建设,不断完善、调整和充实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能紧贴环保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使人才培养的质量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需求。
2、加强与产业转型对接的技术服务
环保产业的竞争力来自环境技术的创新,产学研协同汇聚各创新主体的优势,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环保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为适应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以提升区域环境保护产业服务能力为导向,环保高职院校应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走特色办学、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围绕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和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积极推动区域环境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教学能力,重点培育服务环保中心工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服务关键性应用技术研发的基础性科研成果,打造环保智库;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域整合优势力量,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服务水平为突破口,加速技术溢出,提升环境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形成技术技能积累及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在校学生参与科研、“以研助教”、“以研助学”,积极接纳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在交流学习中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积极承担更多的科研项目,多方争取和筹措更多的科研经费,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