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8篇

时间:2024-03-07 15:36: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篇1

一、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化教学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关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也是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回归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活逻辑的现实本意应该是符合生活实际,并超越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服从并服务于构建未来美好生活。生活化教学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理念:

第一,思想政治课程源于生活的需要,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规则,生活常识、社会知识等都是从生活之中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生活为本。

第二,思想政治课程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过有道德的生活”,是为了培养生活所需的有道德的人。

第三,通过生活的学习过有道德的生活,倡导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不断改造与推进的过程。一言以蔽之,生活是道德的根基,道德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并最终要回到生活中去。

三、有效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点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相当的生活经验。由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具有亲历性、情境性、个体性、原创性等特征,这些经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政治学科的功能看,政治课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发展,过上健康、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回模拟化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所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政治有效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基础。

其次,教材内容的生活化。由于政治教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教材内容受时空、地域的限制,教材难免会显得陈旧,这就要求生活化的处理教材。策略之一是选择。也就是要灵活变通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新闻时事,尤其是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把一些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接受能力的事件整合到教学中来,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同构”。策略之二是重组。也就是要从学生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把生活场景中遭遇的事情重组。

再次,开发现有的生活化资源。开发现有生活资源,拓展教学时空,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延续。开发现有的生活化资源包括开发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课程资源。比如,讲到经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早中晚菜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揭示价值规律;也可直接从学校门口的小摊小贩讲到个体经济的存在形式及作用;还可带领学生考察当地的外资利用情况,从而加深对改革开放必要性的理解等。此外,还有几种重要的资源不容忽视,如学生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急于想知道的、想解决的问题,这些生活中的真实是最有效的课程资源;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社会背景、社交范围、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利用得好,就可以化不利为有利,这些生活的差异是最难得的课程资源;还有生活中的群体也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认真倾听,即时进行加工处理,让其有效在为课程目标服务。

(二)生活化的课堂轨迹

生活——课堂——生活教育即生活。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应遵循基于生活而教、通过生活而教、为生活而教的生活逻辑。首先,导入生活、感知生活是课堂生活化的出发点。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生活素材,将加工利用的课程资源导入政治课堂,由此引出观点,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气氛“热”起来。其次,理解生活,体验生活是课堂生活化的用力点。这是从“生活到教学”的一次飞跃。再次,发展生活,享用生活是课堂生活化的着眼点。这是理论回归生活的第二次飞跃。下面摘录一段教学片段以便剖析和借鉴。

篇2

一、备课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课备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实例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

1、精选实例。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掌握大量真实、精确、新颖的实际例子。真实指确实发生过的事。真实性是教学的生命。因为只有真实的例子才能作为科学的依据,使教师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服学生。当然真实性并不排斥假设。假设作为一种论证手段,只能做为真实的反证中,真实仍然是前提,精确指所选用的实际例子要有代表性,能够具体地说明某一问题而不是偏离主题。精确还是真实性的补充,使真实的例子丝丝入扣地准确解释书本原理,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新颖指所选用的例子最好是新近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些事学生或者不知道,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教师的讲解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解决了疑问,使学生倍感亲切、信服。比如在讲解国家政治政体时,可用美国竞选的例子,说明总统制体的特征。用澳大利亚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改君主立宪制为民主共和制的例子,说明两种政体的区别,这不但让学生弄懂复杂的政体现象和演变过程,还要以引导学生跟踪观察,培养学生对时政的兴趣。

2、精心筹划。精确把握例子在教案中的比例,有必要时还要考虑课堂上各类突发问题的应付方法和补救手段。对那些一个原理要用多个例子说明的或者一个例子用以说明几个原理的地方更要考虑周全,充分弄清原理与实例之间的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逻辑联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比如:用日本各在野党利用执政的自民党内部分裂的机会。向议会提交对森喜朗内阁的不信任案,未获通过,森喜朗政府涉险过关的例子,可首先考虑用以说明日本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基本内容,并引申证明议会制国家的共同点,还能顺带解决学生对日本是否实行一党制的疑问,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那些在课堂教学中暂时不用的例子,可以安排以练习的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备课的延伸,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实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1、力求语言简练。讲解实例是为了证明原理,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可以节省时间又不冲淡教学主题。比如:在进行数字比较时,最好只选用两组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如果过多地宣读一长串诸如百分之类的数字,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书上的例子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新近发生的例子,最好点到为止。比如:“美国总统选举结果久拖不决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东南亚政局动荡就说明了经济是政治的根源”。等等。而对那些必须展开说明的例子,也不必从头到尾,来龙去脉地交待得一清二楚,可以简明扼要地说个大概,足以证明清楚所要证明的原理即可,避免影响实例与原理的衔接教学。

2、要遵循认识规律。实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从实例出发。具体做法是,教师把设疑放在对实例的讲解过程中,然后通过释疑、解惑上升到一般原理。如有必要也可以再回头到实际例子中去,深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师先行讲述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频繁使用否决权,使安理会的作用基本上遭到冻结。冷战结束后,5个常任理事国基本上协调了步伐,使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后,通过设疑和释疑的手法引申出安理会在决定实质性问题时,要使决议得以通过的条件是: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讲课中还可以连续设疑,使讲课从一般再回到个别,并多次反复,尽可能对事情作完美的解释。

篇3

【关键词】任务型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76-02

高中政治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复杂又难以记忆,因而是学生学习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了让学生有效记忆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学习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任务型学习方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构建的“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主张教学活动围绕一定预设的教学任务来展开,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任务型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在一定教学目标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力。笔者在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高中政治学习中如何利用任务型学习方法记忆知识点。

一、设立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

任务型学习方法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的。从唯物辩证法来看,确立课堂的目标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和关键的思想。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设计众多教学环节的复杂体系。确立教学目标,往往能使学生明确这一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知识点的记忆效率。

在设立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上,教师应抓住主线、思路清晰、纲举目张。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应清晰地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这一节课应该记忆和背诵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如在上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五课“意识的本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板出一节课的知识结构,从而设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的。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教师列出这一知识结构,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的记忆目标就是理解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的。然后在论述这一知识点时,在知识结构上可以分三部分来展开。并且在这一知识结构中,让学生理解意识本质是客观的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这样学生很快进入知识记忆的状况。

二、限时间背诵

高中政治课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再加上学习时间有限,学生要记忆的任务比较繁重,这也是学生难以提高记忆能力的根本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限时间背诵的方式,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记忆某些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当教师在课堂上确立教学目标和知识框架之后,就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记忆住知识点。以“意识的本质”为例,教师在列出大纲和讲解知识点之后,让学困生在有限30分钟内记忆住这大纲中的知识点。如要求学生花10分钟背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知识点;花5分钟背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知识点;然后再花13分钟背诵“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知识点。剩下的2分钟,是机动灵活并且自由的时间。高中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背诵时间也非常有限。如果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记忆的压力,往往能激发内在的潜能,化压力为一股记忆的动力,从而提高背诵知识点的效率。

三、开展分层提问

为了检验学生在知识点的背诵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情况。由于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知识的记忆效果不一样,理解知识的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有些学生或者答不出或者答不全。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容易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提问的方式。所谓分层提问,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对提问进行分层。先设计一些容易的、浅显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解答出,这样使他们产生一种努力会有回报的收货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记忆能力。

例如在“意识的本质”这一节课,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知识记忆的效果,可以如此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例如,“人的意识是在什么过程中产生的?”“猴子是否有与人一样的意识?”“天气冷了,同学们就要添加衣服,这反映了什么?”“教科书上所学的公式和定理、宗教和,谁是正确的意识,谁是错误的意识?”通过这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

在任务型学习中,虽然给学生明确了背诵的任务,但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出现。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多的困难。这一切需要教师建立一个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这个反馈机制的建立,要求教师了解学困生在理解知识点的不懂之处,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学习困难的时候,解答学习上的迷惑,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

例如,在上“意识的本质”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出对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有什么疑惑不懂之处。有些学生说经过学习,依然不懂意识本质为什么是客观的。教师这时候作出解释:从意识的形式、意识的载体、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本质就是客观的。为了建立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答、小组之间互答的方式。如学生在某一个方面不懂,可以小组成员、小组之间互相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理解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

篇4

目的为防治电脑视力综合征寻找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法从健康用眼、眼外肌训练、合理饮食3方面进行预防。内治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通脉,调和阴阳。外治以通过穴位按摩,疏通眼部周围血管,改善眼部血供,濡润眼球;结合物理学原理,通过清华同方视康仪自动调焦原理,有效调节眼部睫状肌、眼内外肌的联合运动,逐步恢复眼部的视神经功能、屈光系统功能。结果通过预防,受试者能明显减少、减轻电脑视力综合征出现;临床对118例就诊者的疗效观察,治愈率83.1%,好转率15.3%,总有效率98.4%。结论 综合疗法提高了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电脑视力综合征; 中医与物理之道防治

电脑视力综合征(computer vision syndrome)是由美国眼科协会提出的名词,系令电脑使用者感到眼部疲倦和身体不适,进而影响其生产力的症状。为给学生提供健康用眼知识指导,探索简便经济、疗效可靠的方法和手段防治电脑视力综合征,笔者从中医与物理之道防治电脑视力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从漯河医专2004级学生中筛选出电脑爱好者300人,对他们操作电脑时间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上机时间对视力影响的关系、引发电脑视力综合征即VDT(computer vision syndrome电脑视频终端)综合征的表现。

从漯河医专2005级学生中筛选出电脑爱好者300人,对他们进行健康用眼指导、眼外肌训练,列出饮食宜忌,尤其严格控制上机时间(每天不能超过3 h)。随后跟踪追查视力状况、引发VDT综合征的表现。

1.1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来自漯河医专三附院自200409~200704诊断为VDT综合征的门诊学生患者,共118人。其中男72人,女46人;平均年龄20岁;每天平均上机时间<4 h者12人,每天平均上机时间≥4 h为106人;病程3 d~4年,平均1.85年;初次发病 15例,反复发作103例。

1.2 诊断标准自拟诊断标准:①出现眼干、眼红、眼胀、眼痛等眼部症状与长期操作电脑有关。②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复视等视觉障碍与长期操作电脑有关。③出现头痛、头昏、疲倦、颈肩部僵硬疼痛、手臂疼痛等与长期操作电脑有关。④生活中连续操作VDT时间越长,症状就越严重。⑤每天电脑操作时间常超过3 h。

1.3 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过度用眼引起的视疲劳和视力减退。②排除空气污染、用药不当引起的眼部不适。③排除脑内占位病变引起的视觉障碍和头痛、头昏。④排除病毒、细菌感染、糖尿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眼部不适和眼部疾患。⑤排除配置眼镜不当或眼本身病变引起的眼部症状和视觉障碍。

2 防治方法

2.1 预防措施

2.1.1 健康用眼①操作电脑时尽量选用液晶屏幕的平面机,或在显示屏上安一块电脑专用滤色板或防护屏,以减轻辐射的危害,而且光线要柔和,有利于瞳孔和晶状体的调节。②调整好座位高度和靠背角度,保持电脑屏幕跟眼睛的距离为50~60 cm,荧光屏的中心应位于视平面以下,以20°俯视角宜,切忌仰视荧光屏。③强化眨眼意识,增加泪腺分泌,润泽眼球。④连续作业1 h应休息10 min,缓解眼部疲劳。⑤每天操作电脑不能超过4 h,1周内工作时间不要超过20 h,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⑥不要在黑暗中看电脑,因为黑白反差对眼睛损害极大。⑦电脑各组成部分均有电磁波,其辐射量分别是:键盘为1 000 V/m,鼠标为450 V/m,屏幕为218 V/m,主机为170 V/m[1]。休息时避免趴在键盘上方,最好及时关闭电脑,而不要让电脑处于待机状态,以杜绝辐射。

2.1.2 眼外肌训练①按摩法:按摩眉心5~7下后,沿着眉弓向外一直到太阳穴,然后将手指立起来,加一点压力,再作环绕按摩,反复3~5次。或用4根手指,轻缓压到眼球上,然后做3~5次按摩以后向外延展至太阳穴,随后用手指再进行环状按摩3~5次。② 转动眼球:头部左右上下移动,前后左右旋转, 眼球随着头的方向跟着移动。③热敷法:闭上眼睛,用热毛巾覆盖于双眼,1~2次/d,10 ~ 15 min/次;或用两手贴住双眼,让双眼感受手的温暖,过一会儿再将两手离开,反复做这个动作[2]。④远眺法:远方眺望, 10~15 min/次。

2.1.3 合理饮食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应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粗粮、动物肝脏、鱼和鸡蛋,增加维生素A,B,C,E的摄入。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 避免电磁辐射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

2.2 治疗方法

2.2.1 内治选用加味八珍汤(人参12 g,黄芪12 g,茯苓12 g,当归10 g,熟地10 g,川芎9 g,白芍12 g,枸杞子15 g,白12 g,决明子10 g,桑椹子10 g,菟丝子12 g,珍珠母6 g,炙甘草 6 g)调治。若眼痒、视物流泪加白蒺藜、五味子;伴头目不清者,加薄荷、石菖蒲;伴发颈肩臂部僵硬疼痛者,加羌活、丹参、地龙。1剂/d,分2~3次服用。

2.2.2 外治穴位按摩,选用睛明、攒竹、太阳、四白、鱼腰、承泣,每穴揉按20 min,1次/d;使用清华同方视康仪。1~2次/d视看光标,10~15 min/次,每治疗1周根据情况进行视标距调整。疗程结束行疗效评定。

2.3 观察指标

漯河医专2004级学生受试者上机时间调查;漯河医专2004级学生受试者引发VDT综合征的现象;漯河医专2005级学生受试者VDT综合征调查;临床就诊学生电脑视力综合征现状;临床疗效评估。

2.4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标准参照美国眼科协会提出电脑视力综合征的表现自拟。

2.4.1 治愈视力下降控制,各种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2.4.2 好转视力下降基本控制,各种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

2.4.3 无效视力下降无控制,症状、体征改善不大。

2.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3 结果

3.1 漯河医专2004级学生受试者上机时间调查结果见表1。表1 漯河医专2004级受试者平均每天操作电脑时间调查结果(略)

3.2 漯河医专2004级受试者引发VDT综合征的表现结果见表2。表2 漯河医专2004级受试学生VDT综合征调查结果(略)

3.3 漯河医专2005级受试者VDT综合征调查结果见表3。表3 漯河医专2005级受试学生VDT综合征调查结果(略)

3.4 临床就诊学生电脑视力综合征情况结果见表4。表4 漯河医专三附院就诊学生电脑视力综合征临床观察(略)

3.5 临床患者疗效评估118例中,治愈98例,占83.1%,好转18例,占15.3%,无效2例,占1.7%,总有效率为98.4%。

4 讨论

电脑视力综合征为当前计算机时代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随着电脑的普及,长时间受电磁辐射和强光刺激从而出现的特殊的眼病群体。目前对本病病理现象的认识,主要是视网膜长时间受电磁辐射和强光刺激及接受近视反射,造成睫状肌痉挛,从而造成视力下降,且电磁辐射可引起泪液分泌障碍或引起视网膜细胞的凋亡、线粒体肿胀,光感受器细胞变性等。而且推测: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其损伤可能都产生了作用。

祖国医学千百年来对眼睛疾患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学认为,目之所以能视者气也,血为养目之源;肝藏血,肾藏精;肝开窍于目,肾司瞳,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气旺血足则视物清楚;久视伤血耗阴、少气滞血则视物昏花,或干涩疼痛,或畏光流泪,或视远不清。故对电脑视力综合征的防治,我们从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入手,内治上注重益气养血、滋肝补肾、活血通脉、调和阴阳。选方加味八珍汤。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培土扶中;熟地甘温味厚,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填精补肾。二药相配,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川芎活血行气,使之补而不滞;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动静结合,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加黄芪益气健脾,枸杞子、桑椹子、菟丝子、白滋肝补肾,养血明目,扶阴益阳;决明子、珍珠母镇静安神、明目退翳。

外治方面,采用眼周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眼部供血,舒缓睫状肌痉挛,降低辐射伤害,缓解视疲劳。同时使用清华同方视康仪,通过“双眼合像”理论和自动调焦原理,有效调节眼部睫状肌、眼内外肌的联合运动,逐步恢复睫状肌、眼内外肌的弹性和眼部的视神经功能、屈光系统功能。

运用上述预防手段,通过对学生普查、试验、对比分析发现,能明显减少VDT综合征出现,或能明显减轻发作时的症状,较大限度控制视力的下降。通过临床对118例就诊患者的疗效观察,治愈率83.1%,好转率15.3%,总有效率98.4%。提高了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治疗手段简单、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治疗费用低廉,减少了病人开支,节约了药源。

【参考文献】

[1]郭振举.眼辐射损伤[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15.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特点;复习方法

一、高中历史总复习的特点

高中历史学习应遵循这样的公式:整体―局部―整体。首先从整体上理清每一个专题的历史线索、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每一专题历史知识给后人的启示。再去探究部分,一定要在全面熟悉和识记基础知识点包括课题、节题和框题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点一线一面”的结合,以此为前提,突破重点。不留下任何知识死角。最终达到结构化历史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整体。

1.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体系必须注意三点:①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以时间为序列的纵线索和以地域为区位的横断面相互交织而成的柱形历史舞台;②把每一人国家的每一个历史横断面看作是一幅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的历史画卷;③打破教材的编排程序,沟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

2.各个历史专题的总结

历史专题的总结在高中复习阶段至关重要,通过阶段划分,由学生归纳出各阶段的总体特征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构建各个专题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古代史先秦的阶段特征总结:

先秦:【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原始民主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

①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②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③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④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阶段复习方法

根据学科复习特点,以及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高中历史阶段复习比较有效的方法。

1.目录记忆法

从目录来复习,纲目明确,可以总体把握,做到宏观心中有数,居高临下全面看问题。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2课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第3课 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题二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6课 雅典民主

第7课 罗马法

2.提纲复习法

根据目录的线索,整理出每一个单元的复习提纲,把整个的知识点整理、归纳、系统化。如阶段复习特点里提到的总结方法。

3.结合习题综合复习法

复习一单元后,可以重新翻阅本单元习题,再一次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4.反复复习法

根据记忆遗忘规律,经常反复及时复习,就遗忘得很少,否则就忘得很多。

当然,迎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联系学生实际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素质。高中历史新课程需要每位历史教师付出努力,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篇6

摘 要:对于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班主任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沟通学员、教师、学校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培训的成效。本文针对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探析了“以点带面”式的学员自主化管理策略和艺术。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学员管理 自主化

一、问题的提出

开展农村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是提高城乡成年居民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与各成技校密切配合,承担了全市成人高中双证制培训工作。笔者有幸成为2011年秋季成人高中双证制班的班主任。但由于是第一次带成人教育班,心里忐忑不安,尤其是当笔者拿到那班级的100多名学员资料时,更觉得责任之重大。

为此,笔者事先请教了几位成教处的资深班主任,经过多番了解并进行了资料汇总,再根据学员前几次上课情况汇总,发现我们成人高中的双证制班的学员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员年龄差距较大,身份具有双重性,各方面基础参差不齐

在成人高中双证制班的学员中,年龄跨度在17-50岁之间,学员中大多数是已参加工作的或是曾参加过工作的,也有少数为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的,有的还在原单位担任领导工作。由于成人高中学员来源复杂,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储备不同,理论功底及思维能力不同,人生阅历、工作经验和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往往在思想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别。

2.学员学习过程中,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条件相对较差

大多数学员肩负多种社会责任,他们既是学校的学员,又是单位的职工,同时还是家庭的支柱。作为单位的职工,他们在学习期间往往还承担着工作的任务,有许多工作必须完成,工作学习矛盾突出;作为家庭成员,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学校、家庭两头忙,上课时甚至还有孕妇,也有抱着孩子来听课的。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工作和学习矛盾,也导致他们学习时间难以得到保障,上课出勤率低,从班级管理角度也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3.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的价值取向不同

我们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及思维能力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学员的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充电,在工作和活动实践中,切身感到知识的缺乏,渴望获取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所以重新拿起了书本进行学习。这些学员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上往往善于思考、好提问、喜欢结合实际进行交流和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而有的则是为了拿文凭,这些学员,学习较为消极被动。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心理状态较为复杂,他们一切以学历为中心,这就形成了一些学员急功近利、唯学历而学习的不良思想,从而导致请假率高、上课率低等不良现象频繁出现。

4.学员分布整体分散,而相对集中

通过对所带的成人高中双证制班学员的资料,笔者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这一百多名学员整体上看起来较为分散,各镇各村、各行各业的都有,但却相对集中。因为他们很多都是同单位或同村的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一起报名的。比如说,班级中某驾校的学员就有18人之多,新桐包家淇村的也有11人,还有某快递公司的8人等等。这些同单位或同村的学员都彼此熟识,关系较好,往往一起来上课。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个特殊性,对班主任的管理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以点带面”学员自主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针对成人高中双证制学员的这些特点,如何把高中双证制班带好?怎么能让学员们通过本次教育培训而学有所获、终生受益?班主任如果能将教育管理工作与班级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引导教育学员,指导学员成才。但从具体工作实践来看,仅凭借班主任一人之力是难以管理好这么一个庞大的集体的,简单地说,每次上课点名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何谈更多的教育管理工作呢!

作为班主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员作为组成班级的重要元素,在班级管理中起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学员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学员是管理的对象,是管理的客体;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是参与管理的主体。

正因如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居于主导地位,学员才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的作用是重视发挥每个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自我管理,使他们逐步形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和行为。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通过半年的实践,寻求到了一剂成教班级管理良方——“以点带面”式的学员自主管理模式。

要抓好班级整体这个“面”,就应该充分地发挥班上众多的“点”,以“点”带“面”来加强班级管理。一方面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员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整个班级在学习、纪律、出勤等方面的改善。每个“点”都可以带动一个小“面”,所有的小“面”组成整个班级这个大“面”,具体思路如下。

1.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人数过多是成人高中双证制班级管理难的主要因素,班主任要学会把大化小、化整为零。笔者尝试把整个班分成10个学习小组,以12人为一个小组,好中差结合,各年龄段相互融合,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具体负责平时的学习和纪律,学习上互相探索、互相协作,纪律上互相牵制,互相约束。

座位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在一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编上号,平时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努力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每期评出3个优秀小组,在开学典礼中进行表彰,并向其他小组推荐他们的先进做法。这样大大缓解了大班管理上的压力,每位学员都明白不要因为一个人而影响整个小组,从而不断鞭策自己,校正个人行为。各小组都呈现良好态势,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员们又找到了以前在学校上学时的感觉。据学员反映,班级同学利用课外时间学习的人数增加了许多,大家都很珍惜参加这次教育培训学习的机会(见表1)。

2.成立“1+1”互帮小组,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1+1”互帮小组即一对一结成对子,具体从学员的工作、家庭等方面多做调查,进行结对子。结对子的两名学员,工作上时间可以错开。比如把班级里一名在工厂上班的学员和一名做汽车保险的学员结成对子,这样可以保证在有一名学员确实工作忙无法抽身来参加上课时,另外一名学员可以帮助他记听课笔记、拿辅导资料及领取课后作业,并在下次可以课前给予一定的辅导。

这对缺课的学员帮助很大,免得落下课程,同时也是对另一个学员的知识的巩固强化,可以说是两方都受益。但也要避免某些学员为了偷懒,每次两人只派一名代表来上课的情况发生,所以制作了一个互帮小组考勤情况统计表格,记录出勤等情况,强调所有学员必须完成的课时数,学期末公布每个互帮小组的出勤、成绩,褒扬先进、鞭策落后(表2)。

3.发挥优秀学员的带头作用,班集体积极向上

据分析统计,班级里出勤全勤、学习用功的学员约占该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了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用好这部分优秀学员也成了班级管理的制胜法宝。树立学员自我管理的理念,让学员互相监督、互相鞭策,但要讲究科学和民主。首先要让学员充分认识这些优秀学员是模范,是令他们向往和追求的。要树立威信,就要遵循民主,所有优秀学员都由全体学员结合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民主选举产生,做到心服口服。之后确定他们为班级的班干部,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每位班干部汇报一下个人的表现,找到自身长处,发现不足之处,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用班内先进的人和事来教育人、影响人,以点带面,直至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干部要敢于管理班内事务,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形成良好的监督体制。

通过实践,在大班班级管理上,充分发挥班干部的职能,收效明显。以优秀学员为榜样,每个学期学校都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三好学员、优秀学员干部、文明学员、先进个人等,他们都是优秀学员的代表。班主任要经常采用不同形式对这些优秀学员进行表扬,重视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榜样、表率作用。优秀学员的榜样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学员中的榜样为学员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其他学员所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 也使得本来只为了拿文凭的那些学员受到带动,态度逐步端正起来,真正地达到了学有所获。

4.建立若干管理小组,克服出勤纪律问题

根据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在班里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每个管理小组职责分明,分别督导学员的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班级纪律秩序。如联络组——负责联络本村或本单位的学员,特殊情况传达给班主任;卫生组——负责上课教室的保洁工作,检查卫生情况;课间纪律组——负责课间纪律的检查,协助解决学员之间的矛盾等。各管理小组建立后,各组的岗位责任明确,并由组长负责。组长是一周一轮,负责记载好当天检查的情况。汇总给班主任,统一纳入期末学员考核。

5.设置强有力的班集体联系网,相互传达交流信息

成教学员学习形式多是业余的,他们常因工作及家庭问题,使学习受到影响,致使其流动性大,这就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例如学校通知学员上课、补考等存在困难。所以,笔者就将每一位学员的联络方式的备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建立健全班级联系网,每学期补充一次,以防手机号或家庭电话号码变更,并可在网上建立班级同学录,建立QQ同学群,有通知即可在网上,并多设置几个管理员配合传达管理。

建立学员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虽然强化了学员的自我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点拨。为了调控好整个班级管理机制的运转,必须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火车头”作用。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使学员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也为每位学员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班级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了学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成果与反思

有人也许会问:学员自主式管理,班主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其实,虽然看似什么事情都由学员完成,班主任好像没发挥什么作用,但班主任其中的引导作用、鼓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样的管理中,老师自然不必事事参与,但必须事事关心,让学员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肯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自己的工作被别人看到、理解、肯定的需要。而学员更加地渴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被班主任老师看到,并给予肯定。因而,班主任老师应时刻关心学员的工作,当看到学员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情时,应做到及时地给予赞许与肯定。当学员遇到困难时应给予及时地鼓励,如有必要可在暗中提供援助。最后,班主任必须对各项情况进行汇总总结,在学期结束时向学员们汇报整体情况(表3)。

成人双证制的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复杂过程,因此班主任的任何实践和探索都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以便从中找出规律,进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的这些实践还很不够,一些想法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但笔者坚信,大力推行成人双证制教育,强化班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的必然结果是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应当也必须交给学员。因为,广大学员才是班级的真正的主人,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是他们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我们的任务不是培养一群只会服从管理拿到高中毕业证的“庸才”,而是培养一大批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逐步成为真正具有高中双证制水平的时代需要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莘.高校全日制脱产成教生的班主任工作浅谈[N].高等函授学报,2005(4).

[2]柳遂文,翟加斌.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N].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史为恒.坚持以人为本 做好高校成人教育班主任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4]阎风桥.大学组织与治理[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5]王北生,姬忠林.成人教育管理概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强化理论 大学生 奖励机制 存在问题

一、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理论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强化理论在我国高校日常管理中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教职工为对象而言,在日常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对教职工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正强化的方式包括发放奖金、表扬、提升、改善工作条件、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以学生为对象而言,正强化包括校级或院级的奖学金评比、评优(秀)评先(进)等,而负强化则包括对违规学生书面或口头的警告和批评,对在平时学生工作出现错误的学生干部给予或重或轻的批评和训斥,甚至通过学生家长的“威严”以达到教育违规学生的目的等都能被看作是一种负强化行为。不过,在具体的高校日常管理的运用操作中,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强与弱依行为主体判断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情况是正强化的手段多于负强化,只把负强化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补充手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作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强化方式,高校日常管理中的正强化与负强化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并未真正有效的应用于高校日常管理之中。

二、大学生奖励机制中的存在问题及其正强化分析

1.校学工部(处):评定标准不明确、不细化,未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参评。

我国绝大多数重点院校都已经组建或成立了自己的学生工作部(处),专门负责高校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学生部(处)是奖学金评比条例的制定者,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奖学金评比这一正强化行为的“施行者”。但在学工部(处)所制定的评比条例中,评比标准并未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奖学金的申请和评比,其原因就在于评比标准不明确,笼统模糊,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奖学金评比在最初实施时的“失灵”,正强化作用就会失效。

现在,我国高校都已经或正在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引入就直接造成究竟是以学分绩点为主评标准,还是以综合测评为主评标准的尴尬局面。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最为“公平”的标准是应以学分绩点为准,不应将综合测评成绩作为主评标准,因为综合测评成绩有很大的出入,那些身兼数职的学生干部就能以“非学习成绩”而多多加分,从而赢得奖学金评比竞赛的足够“筹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奖学金的来源不断增多,授奖面也不断扩大。获奖机会的增多,奖学金来之交易,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降低了奖学金含金量,造成奖学金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的作用也相对减弱。事实上,学生们的这种区分比较适合于正强化的周期划分。以奖金额度较小的单项类奖学金为例,在心理上,学生们每取得一项成就或一次进步都希望立即能得到强化主体――学校或学院的认可与奖励,如果被认可或奖励的周期过长,学生们的心理预期就会受挫,正强化的作用就有可能未尽其最优效力,同样,在奖金额度较大的综合类奖学金评比中,一年一评既能给予学生们足够长的学习周期努力学习以期获得最后的成功,又能消除每学期评比一次而不得不承受的心理压力。

奖学金评定条例制定不清晰、不明确,评定标准不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归结起来,这与作为正强化主体的校学工部(处)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学生工作经验的多少不无关系。就自身素质而言,不仅仅是学工部(处),甚至是整个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自身“素质都参差不齐,既有知识经验都非常丰富的教师,也存在不少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的‘滥竽充数’式的老师”。在评比标准都不清晰明了的情况下,管理者自身素质的高低更会直接影响到奖学金评比施行效率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的基层学生工作经验极度匮乏,制定的条例不能适合实际操作层面的需要,从而导致院级学工部门在评比中的“默然”和“茫然”,继而转化为一种“无奈”。有时奖学金评比条例一年一变,甚至会出现同一奖学金在四届学生中都不一样。校级学工部门管理者想当然的求改革、求创新,造成的不仅仅是学生们对学校奖学金评比的不信任,更会导致院级学工部门对上级部门工作的不配合,正强化失效,负强化增强。

2.院学工组:评定流程公开不及时,存在“个人情感”和“暗箱操作”的可能。

从奖学金评比的程序来看,院级学工部门处于校学工部(处)与学生之间,发挥着政策执行与政策反馈的“中间人”作用。奖学金评比政策执行的好,对学生正强化作用就有效,反之则正强化就失效。

在院级学工部门接受学生申请材料、进行评比,到学院公示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甚至学生们都不知道公示结果如何评选出来的。院级学工部门的评选过程除了可能会受到校级部门评比条例不明确的影响外,其本身在实施政策时的自身行为也事关奖学金评比的公正与效率、正强化作用的强与弱。具体说来,院级学工部门的管理者早已把奖学金评比视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普通的日常工作,思想上不再重视,将所有申报材料汇总后,按照评定标准“简简单单”的把评选结果公示出来,同时,他们还可能依个人偏好,在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同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干部予以“照顾”,提高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当奖学金评比结果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预期时,其评比的公平性就会遭到学生的质疑,进而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被剥夺感”,“放弃努力”或“拒绝努力”的负强化心态加强,“继续努力”的正强化作用减弱。这样,奖学金评比的正强化作用在中间环节就已发生“质变”。

3.学生:自我积极性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强化客体的监督作用。

学生是正强化行为的客体与对象,但正强化行为的有效与否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但作为客体的学生并不是绝对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提高自我参与的积极性,对奖学金评比条例的诸多问题和评比程序的公正性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而反作用于作为行为主体的校方和院方管理者,达到正强化作用的良性互动。

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不会主动参与奖学金评比过程。一方面,现今奖学金的额度和覆盖率都有大幅提升,但在绝大多数不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们看来,既然自己没有任何希望,何必劳神劳力的关注呢?关注的学生都是那些肯定能获得的,以及那些与此“”的学生。这些“不关注”的学生往往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付出的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刻苦努力获得奖学金远远少于做兼职所收获的酬金,虽然有可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这样的话,对那些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来说,正强化的作用在此刻起到了作用,但对于那些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来说,得奖学金的可能总是那几个学生,更多的人对此已经漠然,奖学金对他们也不具有激励作用。正强化作用显然失灵。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评比程序公开不及时,评比结果不透明,加之不能有效的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那么,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就不可能有任何提高,被动接受的位置也不会有任何改观。因此,如何调动绝大多数不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积极性,才是高校管理者们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三、关于高校奖励机制改进与完善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奖励机制的正强化作用的失效,取决于校方、院方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多重强化。据此,高校奖励机制的改进与完善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增强评比条例的科学性,既要细化,也要量化

评比条例是科学性,即是评比目标的明晰和适度。一方面,就制定者而言,必须深入学生基层,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此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评比条例。获得奖学金的条件因该是明确、可测和适中的。既不能含混模糊,让学生不知道在哪些方面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获得奖学金;也不能把条件设得太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奖学金,从而失去激励作用,也不能把条件设置得太高,让学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奖学金,对奖学金望而生畏,从而放弃争取奖学金的努力。奖学金的额度要因学生心理预期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另一方面,必须要细化、量化。奖学金评比条例的不明晰,必然导致学生行为的“自我中心”,把诸多模棱两可的情况归入评比标准的范畴之列,这样评比条例应有的标尺作用失去方向,学生们却生成了奖学金评判的自我标准。细化就使得学生们能“对号入座”,不会打“球”;量化则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防止评判过程中的“暗箱操作”。

2.注重评比程序的时效性,以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评比程序的透明、公开。

评比程序的时效性的增强,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自身道德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学生申请,到学院汇总,再到学校公示,每一步都需要充分调动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服务积极性,这是充分保证评比程序时效性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必须引入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于学生而言,实行“申请-评比-公示”的“一站式”服务,既方便快捷,又能相对公开公正,使得每位申报的同学和不申报的同学及时了解评比的过程,避免了因信息不公开、不对称造成的信息滞后作用。对于执行者而言,即可将院系学生管理工作中人工工作量(操作)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同时又可提出一个通用的学生奖学金评比模型,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学金评定。

3.提高评比对象的参与性,发挥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

学生参与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搞活长期置于奖学金评比的“中下层”学生积极性。以往我们在征求学生意见、召集学生代表时,更多的侧重于优良学生和学生干部,认为他们的意见就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忽略甚至忽视了“中下层”学生的想法与建议,确切的说我们视奖学金评比为“投机型政策”,而不是“投资型战略”。奖学金注重的是“奖”,而这个“奖”可以分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和对不优秀学生奖励。在不改变奖学金设置的最根本内涵的前提下,扩展奖学金评比对象的范畴,是奖学金评比得以发挥长久激励作用的根本。事实上,单纯依靠院级学工执行者和“极少数”学生代表的奖学金评比程序,早已遭受众多学生的质疑,也直接助长了一些主要学生干部的学习侥幸心理,这样何来奖励优秀和强化学习的目的?因此,参与学生的增多,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强化奖学金的奖励促进作用。

四、结语

高校奖励机制的改进与完善,是当前高校日常管理应对新形势与新变化的自我进步。尤其是在“90后”进入校园后,他们的思维更活跃,维权意识更强烈,对于在奖学金评比过程中的任何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公开行为,肯定会比“80后”大学生更趋自我意识的表达。现今,高校奖励机制不够完善、管理者自我素质欠佳,有可能会导致“90后”大学生的行为更加“激烈”,加之网络维权途径的盛行,如若管理者处理不当,就可能会造成重大影响,影响校园稳定与和谐。高校奖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注重公平,效率其后”,这值得每位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深思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胡星平.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贾志兰,邵守先,张静莉.大学生奖学金、贷学金与助学金制度的调查分析.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1).

[4]刘胜乐,张继龙,薛义河.公正:当代大学生激励机制的道德思考.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5]刘燕.中国大学奖学金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孙友然.论正面强化与员工的有效激励.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7]王莉.高校的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及救济.西南政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张德.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5-156.

篇8

关键词:重庆;新课标;高考;历史;评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79-02

2013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研究今年高考命题特征,为以后高效备考打下基础成为所有高中教师的必修功课。尤其在高考历史命题风格独树一帜的重庆市,今年更是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其命题模式、风格会何去何从早已引起大家关注,现在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如能有效把握今年的命题特征,在以后的新课程高考备战中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重庆卷历史第14题分值高达32分,占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笔者拟谈谈对该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备考能有所启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今年重庆卷第14题以“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部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世界史部分凯末尔改革、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与近几年全国其他地区高考材料题通常以专题方式考查不同,本题考查的切入点只是“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但却综合考查了中西方的社会变革,包含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小切口,大综合成为新课标高考下重庆卷材料题的亮点。

一、小切口

“小切口”指的是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第14题以“服饰”问题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看起来命题切口很小,似乎与教材主干知识关联不大,但紧扣当前“关注民生”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又体现了历史学科近年来所倡导的以新的科学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今年重庆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服饰”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同时“服饰”这一切入点又体现了社会生活史观的研究方法,而社会生活史观正是当前倡导的新的科学史观指导下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可以说,“服饰”这一切入点是新课程理念的很好体现。笔者大胆预测,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小切口”模式将在重庆的新课标高考中继续贯彻下去。

在“小切口”的命题模式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运用科学史观分析问题是师生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能力。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必须对社会热点话题有一颗敏感的心,随时注意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热点相联系,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切忌为了应试去猜命题热点而造成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舍本逐末。同时要学会运用新的科学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除了基本的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科学史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科学方法,并运用到分析问题的实践中去。

二、大综合

第14题命题切口虽然小,但要求却不低,在考查内容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考查目标上知识与能力并重,真正体现了今年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综合性。

1.考查内容上的大综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第14题的三个材料分别讲述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凯末尔改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服饰变革。内容分布包含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大板块,既有必修教材中的和改革开放,也有选修教材中的凯末尔改革,还有课外知识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全面分布的大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性,真正发挥出高考的选拔作用,防止部分学生在高考备考中投机倒把。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模式在知识深度上通常更强调其基础性,知识广度往往会成为学生备考的难点。因此,在日常的备考复习中,师生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升知识的广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注意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在一轮复习时,当教材的基础知识涉及相关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帮助理解落实基础;在二轮复习时,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将必修、选修中所有涉及的知识加以整合,开展专题复习。第二,注意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新课标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三个模块,古今中外混编,这有利于将同一个专题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与此同时同一个朝代或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又会出现在三本不同的教材中,容易造成时序混乱。复习的过程中务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将不同时代的同一专题知识纵向联系;同时将同一时代的不同专题知识横向联系。如果新课学习已经较扎实,直接按照时序整合必修教材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开展一轮复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第三,注意将必修和选修相联系。除了新课标教材在编写中本身存在大量必修、选修知识交叉,联系复习有利于知识全面理解巩固外。从今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是混编在一起的。这意味着重庆新课标历史卷不同于全国绝大部分高考卷,即必修、选修综合出题,没有针对选修教材专门出选作题。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务必在复习过程中尽可能的将必修和选修有联系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笔者甚至认为,从应试的角度看,必修、选修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应该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