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8篇

时间:2024-03-06 14:41: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议

篇1

一、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用户友好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是在图书馆各阅览室、自习室和学生课堂发放,完成后直接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306份,回收306份,其中有效问卷306份,回收率100%。本次调查的对象有教师、研究生(博士生和硕士生)、本科生,学科涉及学校的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毒理、法学、公共管理等专业,其中男生140人,占46%,女生166人,占54%,男女比例基本趋于均衡,因此,调查样本具有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特点,为我们的调查奠定了公平、公正、合理的前提条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您对哪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感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在图书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有67%的学生喜欢参加实践类活动,63%的学生喜欢参加艺术类活动,57%的学生喜欢参加学术类活动,47%的学生喜欢参加竞技类活动,还有0.08%的学生喜欢参加其他类型的活动。可见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艺术细胞的培养,在发展日新月异,主张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今天,因其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从而锻炼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特点,实践类活动和艺术类活动毋庸置疑的赢得学生的青睐。因此,图书馆应加强相关类型地活动,打造新形式、新战略、新理念的校园文化生活活动,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您认为图书馆应该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宣传校史展览馆

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学生建议修建文化走廊,57%的学生建议组织参观校史展览馆,究其原因是校史展览馆是学校的文化象征、精神体现,历史根基,修建文化走廊、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览馆不仅丰富馆藏资源、美化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的领略学校风采,更真切的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校史展览馆的建设应该从长远、持久的角度来看待。除此之外, 52%的学生建议播放宣传视频,36%的学生建议发放宣传资料,36%的学生建议组织知识竞赛比赛,从侧面体现出让学生到校史馆身临其境地体会学校的文化内涵比机械地灌输更具有有效性。

(三)您经常来图书馆看书吗

在调查来图书馆看书的频率上,有33%的学生大约每周7次或者每周5~7次到馆,有27%的学生大约每周2~4次到馆,另有0.08%的学生大约每周少于1次到馆。因为调查时间是临近学生考研、期末考试,因此学生到图书馆学习的频率很高,另外,医学院校的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学习时间相对紧张,渴望更高效的学习效率,因此,来图书馆看书、学习的学生相ζ渌院校较多,这就更加突出了图书馆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也从侧面说明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您经常借阅哪类图书

读者最喜欢借阅的图书,以文学类比例最高,占到56%,这部分读者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不仅注重医学方面的知识,更渴望通过文学类读物增加气质内涵。其次是专业类,有48%。这部分读者正处于在学习专业的核心阶段,专业课在整个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希望通过借阅相关专业的图书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再次为语言类,占12%,艺术类占11%,而选择理工类的读者占0.06%。

(五)您觉得我校图书馆参与建设校园活动应该更加注重哪些方面

参加调查的读者中,有64%的读者选择活动的实用性,说明读者更加看重活动与自身能力提高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喜欢通过参加活动,得到实际意义的能力的提升。有41%的读者选择活动的创新性,主要原因是当代社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的,读者要求更富有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就指导图书馆在参与建设校园活动中要进行新的思考,做到与时俱进,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转变思维方式,提出合理构思,并付诸实践。除此之外,有40%的学生选择学生实践,37%的学生选择活动的内容与形式,23%、16%和0.3%的学生选择学术氛围、活动的宣传和其他,图书馆也应该多在此方向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活动。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通过对上述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情况的分析,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并改善服务文化、制度文化建设。

(一)以环境、馆藏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营造细微文化氛围。图书馆环境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丰富馆藏,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馆藏资源是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水平,馆藏要适应高校学科发展和专业调整,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践中去。

(二)图书馆校园文化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开拓创新图书馆服务功能,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图书馆文化活动的层次,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

1.加强对图书馆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指导,发挥好活动载体的主导性和主体性作用。

2.扩大对图书馆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渠道。每年定期举办的读书节和“相约图书馆”活动的宣传应加强力度,在组织和策划活动中有关教师和相关管理员加入到宣传行列中。

3.创新图书馆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设立常态化的阅读推广方式。

4.提升图书管理员素质。图书馆校园文化不能游离于图书馆员之外,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决定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和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篇2

【关键词】高校管理;校园文化;功能;建议

高校校园文化的出现与兴起拓宽了高校教育工程与教育管理的范畴,衍生出新的管理理论,使管理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从强调对物、对过程的管理,发展到对人、对目标的管理,再进一步发展到对人的精神状态、对价值观的管理,具体表现为校园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再向“文治”的方向演变。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也衍生出了高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高校校园文化管理。

一、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校园文化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存在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现代的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也不再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市镇”,而成为一个“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大都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变得异常丰富,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者们大都抛弃了以往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的观点,倾向于从广义的视角来定义高校校园文化。

广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以及他们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者认同这样一种表述: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高校校园人为主体,在高校教学、生活、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制度和行为文化四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和制约全体高校校园人的活动与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性

高校作为各种人才云集、知识丰富的圣地,其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性:

(1)层次性。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有着不同的层次。从学术研究到文体活动,从专业知识学习到思想道德修养,都体现出不同的觉悟层次水平。

(2)渗透性。校园文化对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情感和价值观念上,它通过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意识等渗透到人内心深处来实现管理者的预期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超前性。大学里人才济济、知识密集、思想多元,身处其间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超前性。

(4)同一性。这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其创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具有同一性。这种角色的统一,是其他文化范畴所不具备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

1.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内涵

通过前面的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教学、生活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那么,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目的则是使高校内部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各要素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和最佳组合,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渗透性、超前性和同一性的特性,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些特性使得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无为管理

传统管理模式强调控制、监管、指令和命令,这无疑会束缚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文化管理的特点在于“不治而治”,即通过“没有管理的管理”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渗透”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内隐规范,并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超前性”,在顺应人性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但是无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即通过高校管理者的“无为”达到被管理者的“有为”。所以,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实现无为管理的必经之路。

(2)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指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强调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具有“同一性”的特性,那么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中,可以借助高校校园文化的这一特性,通过大学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被管理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从而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达到人本管理的目的。

(3)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柔性管理

所谓柔性管理,就是以人性取代制度的管理模式。但是柔性管理并没有抛弃制度,而是使制度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它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对被管理者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并把管理者的意志内化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功能

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理论分析,总结了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学校教学、师生德育和高校管理三个方面的功能,具体如下:

(一)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学校教学方面的功能

1.有利于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向精神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型文化建设向现代校园新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封闭型文化建设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文化建设的推进,完善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系。该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承担起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2.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和柔性管理,这样的管理理念不仅有利于教师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而且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精神氛围和学术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的内在潜力、学术水平和创造精神,造就优良的师资队伍。

3.有利于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培养校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团队精神的强化必须要建立在深厚文化积淀基础之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有利于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并使被管理者积极参与进来,这无疑会促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养成与完善。

(二)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师生德育方面的功能

1.道德认知功能

道德认知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师生的道德认知。首先,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制度、规定等刚规范具有强制认知作用。其次,高校校园文化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隐性暗示作用,而且这种非强制性的隐性暗示作用的效果往往更好。

2.道德实践功能

道德实践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能够提供良好道德实践的生活氛围,这是以其广泛的参与性为基础的。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中生活、学习,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从而增强高校的德育实效。

(三)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高校管理方面的功能

1.导向功能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高校校园文化反映了高校的追求目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主导着师生的行为活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能把师生的行为引导到符合学校教育所要求的行为目标上来。

2.凝聚功能

文化一旦得到认同,就会形成一种凝聚作用,从各方面、各层次把教职工凝聚起来。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使教职员产生对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激励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所倡导的观念成为激励高校教职员工的标尺。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关注高校整体文化建设和人的不断完善,并且在人创造文化以及文化塑造人的良性循环中,发挥其巨大的激励作用。

4.约束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暗示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通过非强制性的规范和人际伦理关系准则约束教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弥补了刚性制度约束带来的不足与偏颇。

三、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建议

(一)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纪元,我国高校也引入了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理论,并进行了实验和探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1)缺少成熟发展理论和科学管理思想的指导

首先,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理论尚处于发展阶段,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发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导致难以形成科学的、成熟的发展理论。其次,高校管理者观念相对滞后,管理方式也较单一,他们往往忽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开展的文化教育混乱无序,缺乏实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管理活动缺乏的教育内涵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管理者注重物质文化管理,忽视精神文化管理。管理者不断追加各种投入,以完善高校的物质配备,过度地追求物质档次必然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另一方面,高校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这些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缺乏教育内涵的活动,容易造成简单的娱乐化倾向,难以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3)片面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仅仅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视点局限在学生群体,忽视了教职工等其他群体在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作用,没有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置于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5]

(二)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

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离不开高校校园文化政策的制定。制定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才会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会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此外,制定高校校园文化政策可以降低由于高校人员更替、形势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制定、实施正确的高校校园文化政策,把高校校园文化纳人整个高校的办学轨道,形成全校各部门、各工作环节通力协作的文化管理系统,加之长期不懈的努力,就会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

(2)制定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整体发展战略

把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置于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制定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把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整体发展战略有利于高校正确认识和细化目标并,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格调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3)把高校校园文化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的文化,它的这种历史超前性和开放性,在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6]思想理论的超前性与现实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缺陷的根本原因。如果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过大,就会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犹如“空中楼阁”,难以实现。因此,把高校校园文化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是必要的,而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国情民情,从而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在现实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4)建设指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

身处充斥着各种文化思潮的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签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的限制,往往会犯下一些错误,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剔除文化糟粕、吸收文化精华,所以建设一支能够指导在校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就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指导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更加有效地开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将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管理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鲁茗.大学校园文化管理探析[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5).

[2]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詹春燕.高校校园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4]钟启泉.知识社会与高校文化的重塑[J].教育发展研究,2002(1).

[5]许鑫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8).

[6]古广灵,刘晖.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因,功能及个案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校园文化

一、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开展体育文化无疑对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定的感染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校园体育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学生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人生志趣,它是校园的人文精神核心,是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后的产物。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及相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号,开展校园文化与否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此篇文章通过查阅大量数字图书馆、各种期刊及相关文献的相关材料,同时浏览了各高校目前校园文化开展现状的相关报告;有选择的阅读了相关理论的文字资料及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而彻底、全面的了解了开展体育运动在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作用和意义从而为本篇文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调查法

通过对最近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现状,形式及成果的走访调,得出相关数据与结果,在进行严格谨慎的筛选分析后,结果形成了一定系统的数据理论,从而为此篇文章的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实证基础。其中部分包含经过严格审核和精心设计而成的问卷调查,它有选择的调查了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受访者。通过回收问卷,分析数据及整理和总结得出了相应的一些结论和建议。

(三)经验总结法

本文将日常教学生活中有关学校开展体育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日常的体育教学经验、相关方法及个人感悟进行整理分析,使其更具有条理性,从而上升为理论层面,更好的为本篇文章的研究内容服务。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时相对较少,而学生在课后锻炼的时间也很有限 ,由此就造成很多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不够,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经过调查,在所有被调查的对象中,有86%的人每天锻炼的时间少于40分钟;而锻炼时间超过40分钟的仅为14%。这其中,男生的锻炼时间普遍超过女生的锻炼时间。而通过调查,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途径也相对传统、单一。如:慢跑、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及散步等。

(二)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相应成立了一些体育社团和俱乐部。这些社团及俱乐部的形式相对多样化,发展也较快,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和场地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各地区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体育组织的注册状况相对混乱,而在制度和规范上相对欠缺,但它无疑是在不断完善的。在场地方面,经费来源方面及体育社团、俱乐部与各级体育相关部门的联系方面也有待改善和加强。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并不是非常紧密,这其中,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体育习惯长生在中小学时期,而在高中和大学时期,个人的体育习惯基本确定。而大学期间学生锻炼行为多为了增强体质和健康。其中女同学在美体与减肥风潮的催动下,运动量有所增加;男同学则多是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锻炼的时间一般以体育课为主,但由于大二之后就没有体育课,再加上课业上的负担加重,学生锻炼的频率又相对下降了。而调查还发现,在各高校中,理科类学校的学生的锻炼频率和意识明显大于文科类学校的学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学校规章制度的矛盾性

如今随着高校体育文化的迅猛发展,它与学校原本存在的规章制度发生了一些矛盾。由于一些学生活动太过情调个性,开展起来相对自由放松,而这与学校相对陈旧的规章制度有所抵触。当然,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所以在新时期,我们更要努力处理好两者的制约平衡的关系。

2.校园体育文化与外部社会潮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如今不光是在校园内体育文化迅速发展,在外部社会体育锻炼的潮流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在这其中,外部体育潮流与校园体育文化也有一些碰撞,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开展,可以很好地促进外部社会体育潮流,好的体育意识能够受益个人终身。而外部社会体育潮流的良好发展也可以带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给校园体育文化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新活力。

篇4

论文摘 要 进入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已经发展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及经验总结法,针对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相应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如下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建议。结果与分析:1.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的现状;2.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3.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现状;结论:1.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学校规章制度的矛盾性;2.校园体育文化与外部社会潮流的碰撞;3.体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再结合时产生缺口;4.体育教学中学校对新思路,新科技的引进有所欠缺。建议:1.社会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文化应相结合;2.学校应积极配合组织学校社团、俱乐部的创见与发展;3.配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4.学校应鼓励创新意识并加大科技的投入。

一、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开展体育文化无疑对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一定的感染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校园体育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学生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人生志趣,它是校园的人文精神核心,是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后的产物。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及相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号,开展校园文化与否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否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此篇文章通过查阅大量数字图书馆、各种期刊及相关文献的相关材料,同时浏览了各高校目前校园文化开展现状的相关报告;有选择的阅读了相关理论的文字资料及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而彻底、全面的了解了开展体育运动在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关作用和意义从而为本篇文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调查法

通过对最近时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现状,形式及成果的走访调,得出相关数据与结果,在进行严格谨慎的筛选分析后,结果形成了一定系统的数据理论,从而为此篇文章的撰写打下了良好的实证基础。其中部分包含经过严格审核和精心设计而成的问卷调查,它有选择的调查了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受访者。通过回收问卷,分析数据及整理和总结得出了相应的一些结论和建议。

(三)经验总结法

本文将日常教学生活中有关学校开展体育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日常的体育教学经验、相关方法及个人感悟进行整理分析,使其更具有条理性,从而上升为理论层面,更好的为本篇文章的研究内容服务。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活动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课时相对较少,而学生在课后锻炼的时间也很有限 ,由此就造成很多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不够,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经过调查,在所有被调查的对象中,有86%的人每天锻炼的时间少于40分钟;而锻炼时间超过40分钟的仅为14%。这其中,男生的锻炼时间普遍超过女生的锻炼时间。而通过调查,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活动的途径也相对传统、单一。如:慢跑、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及散步等。

(二)大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相应成立了一些体育社团和俱乐部。这些社团及俱乐部的形式相对多样化,发展也较快,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和场地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各地区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体育组织的注册状况相对混乱,而在制度和规范上相对欠缺,但它无疑是在不断完善的。在场地方面,经费来源方面及体育社团、俱乐部与各级体育相关部门的联系方面也有待改善和加强。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并不是非常紧密,这其中,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体育习惯长生在中小学时期,而在高中和大学时期,个人的体育习惯基本确定。而大学期间学生锻炼行为多为了增强体质和健康。其中女同学在美体与减肥风潮的催动下,运动量有所增加;男同学则多是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锻炼的时间一般以体育课为主,但由于大二之后就没有体育课,再加上课业上的负担加重,学生锻炼的频率又相对下降了。而调查还发现,在各高校中,理科类学校的学生的锻炼频率和意识明显大于文科类学校的学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学校规章制度的矛盾性

如今随着高校体育文化的迅猛发展,它与学校原本存在的规章制度发生了一些矛盾。由于一些学生活动太过情调个性,开展起来相对自由放松,而这与学校相对陈旧的规章制度有所抵触。当然,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所以在新时期,我们更要努力处理好两者的制约平衡的关系。

2.校园体育文化与外部社会潮流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如今不光是在校园内体育文化迅速发展,在外部社会体育锻炼的潮流也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在这其中,外部体育潮流与校园体育文化也有一些碰撞,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开展,可以很好地促进外部社会体育潮流,好的体育意识能够受益个人终身。而外部社会体育潮流的良好发展也可以带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给校园体育文化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新活力。

3.体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再结合时产生缺口

目前我国高校的传统体育教育与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化有很多不切合之处。如在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多为应试型模式,学生以被动的偏重成绩为主。而为了适应新课标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发展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学校需要在体育教学方面给与更多的支持。同样,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自主能力和进取精神,从而为校园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4.体育教学中学校对新思路,新科技的引进有所欠缺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科技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样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也需要科技的催动作用。科技一方面加快了体育器材设施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运动技术的进步。同样,新的体育项目也因此不断地被开发创造出来如旱冰等。在体育教学中,学校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新思路的提出和应用都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如“环保体育”“绿色体育”等新观念的提出。

(二)建议

1.社会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文化应相结合

基于外部社会体育的发展热潮和校园内部的体育文化现状,学校应该将二者相结合,让其发挥其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体育事业在校园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可以充当人与人的交际纽带,可以培养人们的秩序观念、和谐人际关系,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及心绪放松。

2.学校应积极配合组织学校社团、俱乐部的创建与发展

基于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学校应该改善原有的古板体制,积极配合各种组织团体及俱乐部的创建和发展。如帮助这些团体获得一些资金支持,场地支持及人员支持。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给予一定的约束,以及时纠正任何偏离正轨的不良发展。

3.配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近期倡导的新理念,它以“健康第一”为目标,很快得到了众多高校的接受和认可。高校应适应时事发展,大力宣传“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一辈子”的思想理念,配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如此可以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和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和健身热情。

4.学校应鼓励创新意识并加大科技的投入

创新意识是时展的需求,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学校应该在广大师生间鼓励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科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同样,学校也应更多的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充实发展体育,从而将体育事业带到更高的层次,为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德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5(2).

[2] 周传山.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初探[J].甘肃教育学报.1999(3).

[3] 刘铮.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4).

[4] 纪小红.浅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体育学刊.1999.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 问题 建议 调查研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1932年,“校园文化”这一词最早被美国学者沃勒提出。我国学者曲宗湖和杨文轩对校园文化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见解,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解析。广义的校园文化从教育意义上理解,即为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以课余文化活动,即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空间环境下,学生、教师作为其参与的主体,在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既反映了学校环境设施等硬件建设,也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底蕴等软环境的建设,是学生学习和成长必须依赖的重要环境。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校园文化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升一所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对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实际被调研人数为150人,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为97.5%。

二、结果与分析

(一)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被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学校科学发展软实力中的主要作用的看法,主要集中于发展和丰富校园人文底蕴方面,占到总数的54.5%。此外,各有18%的同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是凝聚师生人心以及坚持特色办学理念。由此可见,同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比较全面。

在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创新问题上,有51.3%的同学认为校园活动应该不断有所创新,27.6%的同学认为不受欢迎的传统文化活动应该取消,21.1%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活动应该做大。这从侧面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既没有做大,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更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那些不符合时展的传统活动取消掉,只是一味的传承下去,表明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认识层面上,现有活动与学生的期待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图1:校园文化在培育学校科学发展软实力中的作用

针对校园活动的调查研究,发现72.4%的学生希望学校多组织大型的校园活动,参加人数在100人以上或者为全校性的活动,以此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这样的校园活动,53.8%的同学认为一般以一周一次为宜,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提升机会,又能使学生劳逸结合,突出学校的特色。在校园活动的举办中, 2/3的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兴趣活动和体育活动,而学生社团(包括学生会和艺术团)也成为学生中最受欢迎的组织。

(二)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物质文化不单指物质资源本身,而是包括了物质资源所蕴涵的思想和观念,如建筑造型、雕塑、体育场地设计等都附加人类的灵感与智慧,体现着人的情操、意志和观念。

调查中被问及校园体育场地是否够用时,有53.2%的同学表示经常因场地紧张而打消运动念头,还有部分同学觉得体育场地开放时间过短,导致运动未尽兴或者在时间安排上有冲突,如表1所示。这充分说明学校在基础设施上还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需求。

表1:对体育场地是否满足需求的调查

如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为了增加校园人文气息,调查显示,有39.7%的同学认为学校应多增加雕塑的数量,也有27.6%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刻字景观石来增加人文气息,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学校人文气息够浓,已不需要再增加其他东西来增强人文气息,如图2所示。阅报栏、公告栏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之一,也是高校中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阅报栏、公告栏放置的位置也将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力度,在对阅报栏、公告栏放置位置进行问卷调查时,有2/3的同学认为阅报栏、公告栏应放置在教学楼前和宿舍楼前。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放置在图书馆或者食堂前合适,如图3。放置在教学楼或宿舍楼前,可能考虑到学生更有时间观看信息,学生自习、上课等都需要去教学楼,而晚上回去睡觉,宿舍也是学生必经之处,相比较图书馆和食堂,在时间上或者人数上更占一定的优势。

图2:要增加学校人文气息,优先考虑添加的人文景观

图3:阅报栏、公告栏放置在哪里方便浏览

(三)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保障。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表2:谁组织的活动最受欢迎

表3:对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服务引导工作满意程度

调查中问及“谁组织的活动最受欢迎”,见表2。学生更喜欢参加学生自发举办的活动,而对学校有关部门举办的活动兴趣不大。为何学校有关部门举办的活动学生不感兴趣?首先,大部分同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引导工作不太满意;其次,校园活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为活动成效不大,资金紧缺,活动经费筹措困难,如图4所示。对于活动经费的来源,图5显示,有57.1%的同学认为,活动经费应该由学校拨款赞助,28.2%的同学认为应该由社会赞助获取。实际上,学生活动都由学校拨款赞助并不可行,学校只有少部分的经费用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如果学生活动由社会赞助,商家必然会提出诸多要求(冠名、横幅宣传等),而此时学校有关方面能否配合学生工作而取得这部分赞助费用,则需要有关部门拟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便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图4:校园文化活动存在问题

图5:校园活动资金的来源

(四)制约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管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师生参与面不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接受调查的40.4%学生认为,目前学校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参与面不广、可操作性不强,排在问题的第一位(见表4)。

表4:当前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另外,调查还显示,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见表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机会不多。

表5:学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态度

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缺乏系统规划,辐射性和传承性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内涵不够丰富,档次不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低,导致校园活动虎头蛇尾,成效不大,降低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校园文化活动大都由学生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而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学校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开掘。

3.大学里所开设的公共课中,文化类课程的设置屈指可数,学校举办的报告、讲座等都存在诸多问题,如图6所示。这些问题表现在:时间安排不尽合理,与学生正常上课时间存在冲突,导致很多学生未能参与进来;或者是讲座过于专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不愿再听下去;还有就是讲座层次过低,缺乏高水平讲座,学生不感兴趣,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师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只在有限的课外活动时间里进行,没能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微乎其微。

4.网络的影响

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而荒废了学业,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过滤的,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侵蚀,这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还与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意义背道而驰。

图6:报告、讲座、论坛等突出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持肯定的态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也基本正确,但对于更深层次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

2.学生对于学校现有的硬件设施满意度不高,尚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一些硬件设施利用率低、开放不合理,学校环境及宣传设施方面也有待改善。

3.现有的文化传统活动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学校尚未根据自身现状建立适合自己的条例,许多方面还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局面。

4.对校园文化活动,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表现积极,但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缺乏。

5.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呈现多元化,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

6.制约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很多。主要问题是经费来源不足、师生参与面不广、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低、网络影响等。

(二)建议

1.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协调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不仅要保证文化活动硬件设施的需求,还应该结合精神文化,开展有内涵、高层次的创新活动。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化又是物质文化建设的条件。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促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发展。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执行力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它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在德、智、体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现出教育的全面性,从而有效的建设与创造良好文化环境。健全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有效的执行方能显示其价值。

3.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校园文化反映了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爱校的热情。学生的文化兴趣是提高文化意识的重要因素,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是其培养兴趣的最佳途径,富含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利平台。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教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G07)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8.

[2]陈媛媛.马小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

[3]彭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高等农业教育,2003,(9)

[5]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6]张斌,韩立新.构建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校高等农业教育,2011(11).

[7]曾学龙,周晓燕.高等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3),.

[8]蔡立彬.大学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9]冀伦文,朱先奇.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10]谷贤林.校园文化对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5,(6).

[11]张桓,马振山,陈名虎.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7).

[12]叶汉钧,陈建新.试论大学形象与校园文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篇6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资金项目“校园体育的德育因素融合研究”(编号:201512179876)

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18-02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学生在校园体育实践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和提升学校形象的重要手段。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 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

2. 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所谓体育文化就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竞争为特殊手段、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在人类特殊实践活动过程中,有关人的精神生活的相关方面。它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和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文化活动过程中,由体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共同创造的,以不同形态存在的特质所组成的一切事物。

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投入到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中,但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突出,令人担忧。

1. 意识淡薄,无主题

当前,很多学校忽视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导致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和体育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中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停留在初级阶段,层次低,无主题,真正意义上以校园体育为主题文化建设的学校少之又少,甚至没有。然而,中学校园是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的传播场所。学校体育中的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等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学校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重要性还未明确,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学校还未对校园体育文化形成全面的认识,对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不强。

2. 内容相似,无特色

另一现实情况是:各学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办学理念、建筑特点、场地设施、师资配备及地域体育文化等情况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而是一味地照搬它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和内容。任何学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都应以学生和社会需要为主导,根据每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师生结构、类型和规律的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区、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建设及形成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3. 形式单一,无个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而具有强烈的个性。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上较单一,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停留在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层面,而这对于体现中学生的个性是远远不够的。

三、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基本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超越学生阶段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广播、标语、黑板报等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他们形成或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体育比赛中以公平竞赛,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实质就是在体育精神指导下的外化的行动,它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等方面,涉及人们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人格塑造、行为自律、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如一场球赛,看似运动双方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的行动,更多的是通过比赛比出风格、比出顽强、比出团结,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进取,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

2.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1)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标准、组织形式、评价方法等。体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还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2)重视校园体育组织系统的建设。学校要有分管学校体育方面的校长,学生会要设立体育部,学校领导要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经费和创造条件。学校要制定各种有关体育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体育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3)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除了常规地组织各种校运会、小型多样而有趣的体育比赛外,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学校的运动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足球队、篮球队、橄榄球队、健身操队、舞貔貅队等都是学生喜欢参加的组织,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3.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学校要创造条件,从实用性、安全性、服务性、适合性、地方性等方面考虑,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建造体育场馆,添置体育设施设备。主要包括:场,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馆,综合性体育馆、篮球馆、排球馆、乒乓球馆(房)、艺术体操房、游泳馆等;区(角),肋木区、单杠双杠区、攀爬角、 健身角等;器材,体操类器材、球类器材、田径类器材、民俗类器材等;其他,如体育雕塑、体育壁画、体育传播设施等。

四、思考与建议

1. 思考

21世纪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它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具有滞后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中学生的品德修养,能使校园气氛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针对现阶段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各中学要强化主导意识,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校情,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一方面能不断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另一方面对展示学校校园形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建议

分析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对各学校如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①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不能只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而忽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②任何学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都应以学生和社会需要为主导,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设有校本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③以活动为载体,以发挥学校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为手段,利用丰富多彩、内容充实的体育活动来建设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④积极开展中学生体育文化艺术节的活动,以体育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这是拓展学生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⑤以学生社团(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健身操队、篮球队等等)活动为依托,不断探索学校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思路;⑤建立和完善正确的校园体育文化导向机制,让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培君.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3,(6):48-49.

[2] 刘文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培育的路径[J].体育教学,2015,(1):55-56.

[3] 孙文琦.构建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是时代的需求[J].安徽体育科技,2011,(1):57-60.

[4] 尹念龙.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功能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9):95-96.

[5] 程一辉,庄志勇,苏振南.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建设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7,(3):91-93,96.

[6] 刘勇,胡建忠,周健生.校园体育文化本质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6-118.

篇7

校园网络平台对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目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旨在了解郑州大学研究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对校园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并由此提出促进校园网络平台健康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平台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研究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情况

2013年4月底至5月初,我们对郑州大学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此次调查选取郑州大学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门类的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所涉院系包括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体育系、化学与分子学院、生物工程系、第一附属医院等七个研究生培养单位。

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9份,回收率为91.8%。

在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上(可以多选),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学生风貌”“学术氛围”“学习氛围”应该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分别为261人(56.9%)、260人(56.6%)和233人(50.8%),另外有166人(36.2%)认为是“教师素养”,114人(24.8%)认为是“校园管理”,还有11人(2.4%)认为是其他方面。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参与主体的认识上(可以多选),认为参与主体是“学生”的占到了大多数,占74.3%,其次是“行政管理人员”(24.6%)、“教师”(18.3%)、“后勤管理人员”(7.0%)和其他(0.4%)。

就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而言(可以多选),有188人(41.0%)认为是“引导思想”,144人(31.4%)认为是“塑造人格”,102人(22.2%)认为是“营造氛围”,93人(20.3%)认为是“精神传承”。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应当重视哪些方面(可以多选),有253人(55.1%)认为是“校风建设”,188人(41.0%)认为是“道德教育”,52人(11.3%)认为是“班风建设”,37人(8.1%)认为是“宣传工作”,还有11人(2.4%)认为是其他方面。

对研究生经常参加的校园活动进行调查(可以多选),选择“学术报告”的人数最多,为270人(49.2%),其次是“文艺活动”,为136人(24.8%),选择“体育活动”的有127人(23.1%),还有73人(15.9%)选择“学科竞赛”。

在对研究生愿意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调查中(可以多选),有180人(39.2%)选择“研究生名师名家讲坛”,157人(31.2%)选择“年级或班级集体活动”,139人(30.3%)选择“校园文体活动”,65人(14.2%)选择“研究生创新论坛”。

在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的看法上(单选),有243人(52.9%)认为“各类设施基本完善,校园环境优美”,有102人(22.2%)认为“设施不够完善,但环境不错”,有62人(13.5%)认为“设施完善先进,环境优美”,还有52人(11.4%)认为“环境有待加强,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多选),有196人(42.7%)认为是“组织者与参与者沟通不够,强制参与活动太多”,192人(41.8%)认为是“多数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不高,高层次精品活动太少”,94人(20.5%)认为是“校园文化活动信息渠道不畅通”,46人(10.0%)认为是“活动场地限制过多”,还有8人(1.7%)认为是其他方面。

在学校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方面,174人(37.9%)认为“正面促进作用明显”,250人(54.5%)认为“作用一般”,25人(5.4%)认为“没什么作用”,还有10人(2.2%)认为“负面作用较大”。

在对研究生学术科研氛围的评价方面,17人(3.7%)认为“非常浓厚”,140人(30.5%)认为“浓厚”,237人(51.6%)认为“一般”,53人(11.5%)认为“不浓厚”,12人(2.6%)认为“非常不浓厚”。

就“周围同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可以多选),依次选择“专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休闲娱乐”“感情问题”和“其他”的比例分别为35.9%、29.6%、23.5%、14.6%、14.2%和3.1%。

二、研究生对网络的使用及认识情况

对研究生获取校园文化活动信息的主要途径进行调查,选择“通过班委获取信息”的人数最多,占49%,剩余的依次是“学院通知”(33%)、“校园网络平台”(10%)、“导师通知”(6%)和“微博等新媒体”(2%)。

对研究生每天上网时长进行统计,发现每天上网时间在2到5个小时的人数最多(42.4%),其次是5到8个小时(30.6%),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之内的有17.8%,8到12个小时的有1.6%,还有7.6%的表示只要有空就上网。

在上网的主要目的方面(可以多选),选择获取“影视、资讯”和“学习资料”的人数最多,分别有248人(54.0%)和223人(48.6%),选择“社交”的有53人(11.5%),选择“游戏”的有32人(7.0%),还有13人(2.8%)选择其他。

针对“每天长时间使用网络对学习有无影响”这一问题,有54人(12%)认为“上网与学习相得益彰”,194人(42.3%)认为“上网有时会影响学习”,有136人(29.6%)认为“上网对学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很小”,有75人(16%)认为“上网与学习往往有冲突”。

对经常上网会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习惯进行调查,有45%的人认为“有点影响但影响不大”,29%的人认为“不会影响”,16%的人认为“会影响”,8%的人认为“很受影响”,还有2%的人认为“经常上网基本没有正面作用”。

对于网络文化的看法,47.1%的人认为“有一定作用”,45.9%的人认为 “先进且重要”,只有7.0%的人认为“负面影响较大”。

在对迷恋虚拟网络最主要负面影响的调查中(可以多选),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人际关系淡化”和“睡眠障碍,体力透支”,分别占48.4%和47.3%;有31.8%的人选择“成绩下降,学业荒废”,26.1%的人认为“会产生消极的道德和价值观念”,14.4%的认为“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还有9.4%的人选择其他。

三、研究生对校园网络平台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就研究生使用校园网络平台的主要目的进行调查(可多选),排在第一位的是“查阅并下载图书馆数字资源”(56.6%),其次是“浏览新闻”(45.8%)、“娱乐”(39.0%)、“下载课件”(27.5%)、“查阅个人信息”(14.6%)和其他(1.5%)。

在对校园网络平台使用程度的调查中,有49.7%的人“经常使用”,44.7%的人“偶尔使用”,还有5.6%的人“几乎不使用”。

在校园网络平台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影响方面,认为“促进作用明显”的有162人(35.3%),认为“影响一般”的有262人(57.1%),认为“没什么影响”的有35人(7.6%)。

对校园网络平台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查(可多选),认为“缺少互动板块(如没有论坛、学生社区等)”的人数最多,占39.0%;其次是“校园资讯更新速度慢”,占35.3%;有30.5%的人认为“内容报道领导和老师的篇幅很大,但报道学生的篇幅很小”;24.2%的人认为“版面结构死板、色彩沉闷,不能吸引人的眼球”,还有8.7%人认为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

在“您希望校园网络平台为您提供哪些类型的资讯”中(可多选),有268人选择“国内外重大时事”,有275人选择“校园内重大新闻、活动信息”,有217人选择“有关考试信息”,有184人选择“风云人物(校内的)”,有214人选择“校园趣闻”,还有19名同学选择其他。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研究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表现在学生风貌、学术氛围和学习氛围三个方面。认为引导思想是校园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应该是学生,应保障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在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建设比较满意,认为校园环境优美,各类设施基本完善。但也反映出不少问题,如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缺乏沟通、校园文化活动层次不高、活动信息渠道不畅通等,需要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目前,绝大部分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都超过2个小时,且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看影视、资讯和获取学习资料。研究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获取校园文化活动信息的仅有10%,说明校园网络平台在实际中的运用还很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4)在对待互联网的态度上,大多数研究生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虽然经常上网对自己的学习及正常的生活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且认为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当然,因过分依赖网络导致的人际关系淡化和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要引起重视。

(5)查阅并下载图书馆数字资源、浏览新闻和休闲娱乐是研究生使用校园网络平台的主要目的,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校园网络平台对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

(6)校园网络平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版面结构死板、色彩沉闷、缺少互动板块、校园资讯更新速度慢、报道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等。这些均是校园网络平台在今后发展建设中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

为了促进校园网络平台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平台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和完善网络互动板块,拓宽信息渠道。一是开设专家教授交流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专家进行专业领域学术知识的探讨,促进学术氛围的进一步增强;二是开设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咨询、就业咨询等板块,组织专业人士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指导;三是开设学生论坛,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

(2)提高校园网络信息质量。一是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担负起信息传播平台的作用;二是扩展信息题材,注重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内重大新闻活动的报道;三是将报道关注点由校领导和老师延伸至在校学生,以突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美化网页设计,提高吸引力。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更喜欢多媒体的信息接受形式,文字、 图像、 声像结合的信息发表形式更易于获得学生的接受和喜爱,信息传播效果也会更好。

(4)加强与其他高校校园网站的交流合作。与其他高校校园网站交流合作不仅仅是指添加校园网站链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如共享讲座视频等,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5)加强校园网络专业队伍建设,营造绿色上网环境。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主动建设、相对稳定”的要求,着重建设三支校园网络管理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宣传队伍,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二是建立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兼职队伍,及时运用网络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三是建立一支学生骨干队伍,选聘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学生担任BBS版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8

校园文化的内涵的探究,应该从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和作用入手。校园文化是属于社会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当下我国的社会文化是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向前发展的。如果把社会文化看作一个大的集合,那么校园文化则是组成这个集合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校园文化的目标应该和社会文化保持一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发挥校园文化推动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当然,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存在互动性的,社会文化必然也作用于校园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只有和谐的社会文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的必要性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上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从文化对象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营造的是和谐文明的全局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辅助,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科研,管理相互碰撞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全局文化氛围。要营造出和谐文明的这种校园文化的全局氛围,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灌输到每个对象中去。

(二)从文化内容上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的时代特征

校园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详细地划分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包括了大学办学理念、大学制度、学术氛围、价值观念、学风校风、文化活动的文化氛围内容和校园建筑、校园公共设施、硬件设施的物化形态内容。大学精神必须在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体现各个大学的校园特色。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然要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大学生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分别从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直接反映出师生和教育管理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显著的标志,通过外在的形式展现出的是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透过校园物质文化,可以感悟出大学的精神。这样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的建设在传承校园传统和特色的同时,也要表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三)从文化目的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坚持“以文教化”的本义,大学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追求真、善、美,从而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认识。通过对广大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国梦”积蓄思想的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校园文化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道德教育

1.校园文化中每一个成员的爱国教育不能放松。

校园文化的构成群体包括在校大学生、教师以及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首先,大学生的爱国教育的任务不能全部交给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部分大学仅靠大一大二的四门相关思政课来灌输爱国意识,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往往大学生们只是带着修满必要的学分的目的,参与到这些课程以及最终的考试中去。所以,要把爱国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现在许多大学成立的国旗班,都有很好的爱国教育成效。但是,这些国旗班人才的选拔往往是受到身高、成绩的限制,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制定一个合理国旗班的轮次制度,而不仅仅是为了表面工程,一味地追求身高的统一和成绩的高要求。只有通过这些直观的爱国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其次,作为教师、学校的党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爱国教育工作也不容忽视。可以定期组织这些教职工开展有关爱国内容的座谈会或者演讲比赛。现在的大学里,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一些教师或者学校工作人员的爱国意识还不如在校的大学生们。更有甚者,还有教师在课堂上宣传不爱国的负能量,直接影响到所教学生们的意识判断能力。

2.提高教职人员的敬业修养,树立大学生的正确职业观。

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工作,这一定是不容忽视的。要建立详细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考察系统,可以把他们的工作进行量化。当然,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往往选择的工作可能和自己预想的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上寻求更好的出路,是他们大部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既然选择了工作,那么就必须认真对待,这就需要良好的敬业品质。这也是现在大学校园文化所要强化的品质。在学生担任学校的一些职务或者社团成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敬业态度。必须以认真负责的心态对待自己担任的每一项工作,才能维持学校的社团工作或者是管理工作的高效运作。

3.把诚信、友善融入到学校的校风校纪。

诚信乃立身之本,许多高校开始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记录,这也就硬性的制约了学生们的不诚信的行为。对于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学生的作弊行为,高校绝对不可以纵容。另外,学校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友善的前提。这样,才有利于融洽的、和谐的交际氛围的营造。友善的培养还可以从校园的公益事业中进行。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的任务,只是去某个单位或某个社区走个过场的表面形象工程。公益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的开展,是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在助人、奉献中亲身感受到社会的真、善、美,从行动上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要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原则

1.我们要在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前提下建立“法治”校园。

国外的很多大学在“自由”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美国的校园文化就是一种自由的氛围,各种思想、行为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也带来了许多不和谐因素。美国校园的暴力、吸毒等案件发生也在逐渐增加。对于我们中国的大学来说,自由并不等于完全放纵,自由是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的。在各所大学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社团活动开展的时候,必须定期对这些社团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不仅仅是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强化学习校纪校规,平时的抽查性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2.一切涉及到校园群体利益的制度的制定一定要遵循“平等、公正”的原则。

如果学校都有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出现的话,那么可想而知,以后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又该怎么追求“平等、公正”。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每一个专业的态度应该保持“平等、公正”的,体现在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和学生相关的“平等、公正”莫过于奖学金的设置和学生干部的选拨这些活动。这些活动过程必须面向所有学生,并保证过程的透明化和结果的公开化。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必须在工作和教学中保持“平等、公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学校就需要对老师的教职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环节,确保教师在整个校园中的先进性。

3.把“法治”融入到制度文化的建设,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的秩序。

当今是个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和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使得各式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校园文化中的网络管理的制度的完善。尤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法治”一词,必然也需要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对于校园中的信息平台的信息,要有严格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整合多媒体资源。在遵循法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融汇到一系列具体的网上教育活动中。譬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形式进行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宣传;借助现在的微信、人人网站建设心理咨询平台,能够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在学校的主页网站上设立校长信箱、学校管理建议信箱等形式,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随时提出自己对学校各项工作及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增强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这些具体活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师生中得到内化。

(三)就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方面,大学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共同目标

1.大学精神紧密和“中国梦”联系起来。

大学校园里涌动着都是社会上最新鲜、最活力的血液,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校园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紧紧和提出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在大学精神的不断灌输下,可以寻求校园里的“青春榜样”。从校园里身边的榜样人物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青春榜样”的推行,可以从一个人影响到一个班级,进而影响到一个学院后院系之间相互学习,就有利于校园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凝聚。坚持把“青春榜样”文化纳入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全力保障,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部门协作联动的“青春榜样”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当然,校园里的“青春榜样”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最美现象”一起在校园文化中推行,从校园和社会两方面给予校园群体的正确价值观的判断。而且,不能单单只是认为这些朋辈教育只是针对于校园主体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校的教职工人员也是受教育者。只有教师们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总体目标,才能保证主课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渗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