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7:33: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课程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幼儿卫生与保健 学前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45
鉴于国内多将《幼儿卫生与保健》课程定位于理论课程,课程教学团队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优化改革,突出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旨在使学生获得从事学前教育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保育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克服学生“重教轻保”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保育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保育技能,以便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切实维护和增进儿童的健康。课程教学团队积极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共同研究,构建重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础理论模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模块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综合训练模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种患儿的基本护理技能和急救术,以备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不时之需。这个模块教师讲得少、指导得多,主要采用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模拟教学模块:主要目的是在学生全面掌握幼儿卫生与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模块采用校外实践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积极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除综合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恰当运用了体现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操作、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
2.1 小组合作学习
“托幼机构的保育、教育活动卫生”一章内容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通过到幼儿园现场考查其生活制度和教育活动卫生、合作制作课件、小组代表讲解、小组成员答疑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搜集整理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2.2 情景模拟操作
学到“常用护理技术及急救术”内容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手段,设计一定的情景,准备一些工具或材料,让学生分别扮演受伤者和救护者,进行现场的急救和包扎;学到“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内容时,除了用多媒体演示操作步骤外,还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意外事故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施救措施,并要求学生两人合作轮换完成操作练习。
2.3 现场教学法
“幼儿健康检查和评价”一节的内容,在讲解了基本知识和检查操作要领后,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协助保健教师进行晨间检查;讲到“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考察,认识到托幼机构建筑、设备和用具卫生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所见所闻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4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录像机录下幼儿园一日保育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入园、盥洗、入厕、进餐、午睡、各类教育活动、离园等环节),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和教育实习搜集整理幼儿园中典型的保育案例。将这些案例穿插到相关章节的课程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全过程”的教育实践
为了让学生充分接触和学习保育工作,增强对幼儿保健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次保育见实习。课程学习前,安排学生到幼儿园保育见习1周,初步接触和了解保育内容;课程学习中,安排课程实习或利用其他课程实习机会,有针对性地设计观察量表,让学生有目的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将分析整理的问题及遇到的疑难之处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来;课程学习后,安排1周保育见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幼教工作者探索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调查分析报告;最后在毕业前夕集中教育实习1个学期,学生以保教人员的身份组织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提升各项保教技能。
4 “全方位”的考核评价
改变传统的通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进行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课堂出勤,听课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小组及全班讨论时是否积极参与、发言次数,发言内容,对其他同学提问的回应,见实习结束后带队教师和实习幼儿园的评价意见,各阶段的见实习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或调查分析报告等都纳入课程成绩,实行课程学习“全方位”的考核。这样对学生考核的不仅是能力,也是态度,关注的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它更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以上仅是对《幼儿卫生与保健》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搞好本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健康发展及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教学;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安全意识;健康成长
幼儿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是幼儿得以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因此,幼儿园应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园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引入相关的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幼儿安全意识,并让幼儿学会基本的安全防范与自我保护方法,以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成长状况,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幼儿园安全教育水平,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本文从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建议两方面,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进行研究。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分析
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幼儿园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利于促进安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安全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下面,笔者就针对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1.偏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课程组织刻板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和有效发挥,这样就会影响整个安全课程的实施水平。此外,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选题,多数教师只是照搬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意识,课程组织刻板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未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导致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安全意识的有效提升,难以取得较好的安全教育实效。2.强调生理安全而忽视心理安全,内容选取片面化。安全教育不仅包括生理安全教育,而且还包括心理安全教育。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要防止片面性,既要注重生理安全教育,又要注重心理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位。然而在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往往强调生理安全教育而忽视心理安全教育,所选取的安全教育内容较为浅显,难以取得好的安全教育效果,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还有的教师在安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片面化,只注重幼儿课上安全教育,对饮食安全以及交通安全等极少涉及,因此,影响了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此外,还有些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添加,无法应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3.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是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相对较多,而公办的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虽然有些民办幼儿园打着“规范幼儿园”的旗号,但是幼儿园内部没有建立较为完善和规范的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无法促进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无法为幼儿提供安全保障。还有些幼儿园将识字、英语和数学等作为主要的教学课程,而忽视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这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的建议
安全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底线,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抓住安全教育契机,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安全教育方式,以提高安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实效。1.抓住安全教育契机。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安全教育活动的价值。教师应以教材为主,并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适当增加教育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某一个下雨天,教师可为学生讲解雨天的安全常识,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使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2.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幼儿年龄较小,其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安全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能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有效防范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幼儿园应丰富安全教育课程内容,通过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向幼儿普及安全教育常识,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开展“交通安全”主题活动时,教师可组织幼儿模拟过马路的情境,让幼儿扮演道路设施和汽车,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有效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教育成效。此外,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教师还应注重幼儿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发展,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往往对外界的评论较为敏感,如果不及时对教师和家长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就会导致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要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提升幼儿的安全感,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3.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可以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幼儿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在开展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时,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探索,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和认识“安全标志”时,教师可带领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安全标志,并对其加以辨别,从而增强幼儿的记忆。在引导幼儿学习和认识“安全信号灯”时,教师可带领幼儿过马路。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幼儿能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提升自觉防范意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安全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83-02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
孩子们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尽管幼儿园和家庭对孩子的安全十分重视,对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仔细排查,定期进行安全逃生演习等,但还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出现,令人担心。安全工作是否到位和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要让孩子从被动地受保护到会自我保护,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安全系数。由于幼儿年龄的差异,安全主题教育课程在不同的年龄班要有不同的侧重:
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我们要设置不同的安全主题教育课程,年龄越小,年龄特点之间的差异就越明显,这就决定了安全主题教育课程在不同的年龄班要有不同的内容。
1小班幼儿的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1教育幼儿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幼儿的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感到很好奇,他们特别好动,喜欢跑来跑去,用手抓、摸各种东西,用嘴去咬各种物体,不去考虑存不存在危险因素,我们就要从这一问题出发,引导幼儿对自己的五官、四肢等器官进行观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知道这些器官的名称、功能和重要性,从而学习如何正确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 ,具体地教育幼儿不挖鼻孔,不往鼻孔和耳朵里塞东西;不吞咽扣子、硬币等小玩具;不用手抠或揉眼睛,不玩尖锐、锋利的东西。这些内容可以用游戏《找五官》,故事《小花猫的眼睛》,看木偶剧《鼻子怎么了啦?》,手影游戏等形式,帮幼儿理解和掌握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
2教育幼儿学会找出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要引导幼儿学会自己发现环境存在的危险因素,让他们知道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动危险的物品,如:火、电源、煤气灶、开水壶等。这些内容可以用游戏《小小安全员》来进行,让幼儿找出家中和幼儿园里哪些地方存在危险,:比如门容易挤手,热水器容易发生烫伤,柜子角容易磕伤等,让孩子找出危险的地方并用红色即时贴圆点做出标记,提高幼儿的警惕性。
3教育幼儿不要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不容易分辨出好人和坏人,往往容易被一些好吃的糖果和好玩的玩具所吸引,从而上坏人的当,引发危险,所以要告诫幼儿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更不能和陌生人走,因为被坏人带走后会被伤害。这些内容可以用情境表演《我不认识你》的形式让幼儿产生直观的理解。
4教育幼儿学会遵守各种秩序,知道安全规则。
小班幼儿刚刚开始集体生活,对安全常规不够了解,“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想去尝试,我们就在满足他们探索、学习兴趣的同时,教育幼儿学会遵守各种秩序,让幼儿安全、愉快地进行各种活动。这些内容可通过故事《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木偶剧《娃娃摔伤了》,情境表演《小鸭守纪律》等来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习惯,学会有秩序的上下楼,不推不挤不蹦,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之间不推不拉不拽,玩大型玩具时知道安全规则,外出时知道紧跟父母或老师,遵守交通规则。
4.2中班幼儿的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4.2.1教育幼儿记住家庭的住址、电话和长辈的名字,走散了会向民警或成人求助。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的幼儿不在仅仅满足于在家和幼儿园这两个地方活动,他们的活动范围会逐渐增大,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更加好奇,我们就要引导幼儿在主动的观察学习过程中,增长见识的同时,远离其中不安全的因素。牢记家庭的住址、电话和长辈的名字,有了意外情况哈方便求助。我们用情境表演《警察叔叔帮我找家》,游戏《小小邮递员》来帮助幼儿记住这些重要的内容。
4.2.2教育幼儿认识交通安全标志,不在马路上玩耍,知道注意安全。
我们以交通安全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帮幼儿牢记交通规则。包括:游戏《斑马线》、《红黄绿信号灯》;交通安全标志大赛;情境表演《乘车也要讲安全》等,使幼儿牢记交通安全规则。
4.2.3教育幼儿学会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维护健康。
体育锻炼在增强孩子们体质的同时,如果方法不当或不注意安全,也会给孩子们造成伤害,诸如磕伤、摔伤等,所以我们就要提醒幼儿在锻炼时注意正确的方法,安全地使用运动器材,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些内容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幼儿模拟身体某部位受伤后带来的不便和痛苦。比如用游戏《如果没有手》、《看不清真难受》等让幼儿感受并讨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并让幼儿知道有了伤病要及时治疗、合理用药,了解乱用药的害处。
4.2.4教育幼儿遇到危险学会沉着、冷静、不慌乱,并会呼救。
我们的社会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许多不安定因素,幼儿遇到各种危险或意外可能会惊慌失措、毫无办法,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遇事不慌,积极想办法解除危机的良好素质。此类问题我们开展了《我是勇敢的宝贝》主题活动,给幼儿假设了着火、地震、急救病人、有陌生人到家敲门等情境,让幼儿牢记紧急电话;119、110、120等,学会正确呼救和逃生,做到能冷静地对待突发危机。
4.3大班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4.3.1教育幼儿学会安全使用一些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
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一些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使用兴趣很浓厚,我们也不可能不让孩子接触这些工具和用品,如:小铲子、水果刀、剪刀等,要引导和教育幼儿正确使用这些用具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又要避免因使用工具而产生的伤害,如:割破手、扎伤别人等。对以上内容我们开展了“我是细心的小巧手”主题活动,细致地教给幼儿正确地使用这些用具的方法,从而保障幼儿安全、快乐地进行各种学习和实践。
4.3.2教育幼儿知道在什么时候拨打火警、急救、匪警电话,学会求救和自救的方法。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仅仅了解紧急电话的号码已经是不够的了,国内外好多资料表明,孩子如果在平时得到相应的安全知识和训练,在紧急时刻就会临危不乱,及时做出反应,而减轻或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这些内容我们组织孩子们进行《我是聪明的小勇士》主题演习,让孩子们参加预防火灾、急救等演习,学会寻找安全地带,及时求救,并学会简单的自救方法,对各种灾害的应对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3.3教育幼儿掌握安全乘车的要领,培养安全出行的意识。
一、多种多样安全教育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点就是让环境说话。幼儿园可以借助主题活动契机,加强对幼儿园安全环境的创设,一句句充满童趣的提示语,一张张、一幅幅富有创意的安全标志和图示,一本本色彩丰富、图像生动的安全书籍,形成幼儿园独特的安全教育氛围,让幼儿在安全环境的亲密接触中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掌握简单的安全技能,为幼儿的安全插上“隐形的翅膀”。在幼儿园内,班班创设“安全岛”“安全屋”等环境,充分考虑本班级幼儿的年龄特征,将其和领域、主题活动的内容相结合,用有趣的符号和图片布置环境,如交通、医药、玩具、穿着等方面的安全,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使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有关安全防护的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创设安全互动墙和制作安全棋,让幼儿在白主探索操作中获取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使安全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延伸和拓展,如“安全滑滑梯”“小红帽”等,以及可以自主操作探索的、会说话的“交通安全我知道”“安全标志我设计”“快速逃生”“我会安全撤离”“生活安全小知识”互动墙和区域操作材料,等等。
二、情切生活安全教育资源的挖掘
安全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例如,在教学“相亲相爱”这一主题时,其中有《小乌鸦爱妈妈》一节课的音乐活动,按照教材中的要求可以是理解歌词的内容,培育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在这节音乐活动课后,教师可以增加和补充“小乌鸦找食物”的自我安全教育活动,教育幼儿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话,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所领受的任务能够独立完成。
在创设安全课程的过程中,课程可以根据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特点灵活生成。例如,春季幼儿的郊游活动频繁,教师可以开展幼儿的户外活动安全教育;夏季温度较高,幼儿最爱吃冷饮,这时教师要关注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秋季气候干燥,教师应该注重消防安全教育;冬季可以根据不方便的冰雪交通进行安全教育。另外,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也要结合幼儿园的自身条件进行。幼儿园可以组织学生到城市交通集中的十字路口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如过马路、了解交通信号灯。同时,教师必须从关注社会突发事件(地震、火灾等)和幼儿行为开始,搜集安全方面的不利因素,制作安全教育课程,帮助幼儿总结和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有效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开发安全教育园本课程的措施
1.在活动中体验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体验。虽然当下课程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教学活动依然是教育的主体活动,幼儿的安全知识和白护、自救的基本方法都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渗透。
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教师应当按照安全教育的内容设计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使幼儿的情感和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体验。
再次,在主题活动中体验。教师可以从“幼儿园日常生活安全教育”“家庭和社会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以及意外灾害中的安全教育”等三大方面,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例如,中班“马路上的汽车”主题活动中,通过“交通规则我知道”“我知道的标志”等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安全知识,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最后,在一日活动中体验。幼儿园一日生活是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情感举止的最佳基础,因此安全教育必须渗透到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此指引幼儿的行为。
2.进行多元整合
一、 幼儿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时存在的问题
(一) 对课程方案实施的基本要素理解不到位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幼儿教师在正确领会国家和地方课程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班幼儿与现有的资源条件,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与规划,形成适合的书面课程计划并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充分重视课程方案实施的重要性,同时要积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全身心地思考与认真地参与。
然而,在现实中,笔者却发现很多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最基本问题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例如,有的教师将课程与教材这两个概念等同,认为手里边有了教师参考用书,就无需再写课程方案,无需再花功夫备课了;有的教师完全不理解幼儿经验和现有知识的差别,认为把教材里的知识点给小朋友们念一遍,幼儿就学习了,并获得了知识经验了;还有的教师将教学和活动混为一谈,认为自己给幼儿上课了,活动方案就彻底落实了等等。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是幼儿教师实施课程方案的基础,如果连关于课程最基本的概念都是错的,又如何来谈有效地实施课程方案呢。
(二) 抓不住教材的价值点和挑战点
高品质的教材是幼儿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晶,它既能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在教材背后,还蕴含着“真”“善”“美”的情感,对幼儿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需要教师的理解与转换,需要教师将教材中的适宜点和挑战点转换成为幼儿的经验点,使课程实施的过程成为教材和幼儿直接联系的过程。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出现了不会分析教材,不能合理确定教材的经验点,甚至有的教师还出现了歪曲教材内容的现象,对幼儿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现象。
笔者曾经观摩一节中班语言活动“闻来闻去”,故事的内容主要围绕小女孩和小狗的本领闻来闻去展开,刚开始女孩不喜欢小狗闻来闻去,当小狗通过闻来闻去的本领帮助她找到心爱的玩具时,小女孩从心里喜欢小狗了。故事的价值点在于幼儿通过故事,改善看待事情的思维方式。而这位教师在演绎故事时却仅仅围绕小狗“闻来闻去”这个本领,甚至当幼儿提出小狗还有其他的本领时,都被老师否定掉。这个活动非但没有对幼儿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还阻碍了幼儿思维的发散。
(三) 教学过程低效
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方案的基本过程,这项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出课程实施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幼儿的兴趣、需要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由于一些固有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很多教学过程低效、无意义,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不明显等等。例如,不经过思考机械地对现有的课程方案照搬照抄,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脱离;不考虑本班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教学过程中完全以教师为主;教学过程呆板,环节设计单一,走过场等等。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又缺少对课程方案实施的重视程度,导致教师很难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而这些低效的教学过程累积在一起,使得课程方案的实施难以进行,幼儿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四) 难以把握课程的长期效益
课程对于幼儿的影响是一个漫长、潜在的过程,课程方案的实施也不是一个活动结束后,就告一段落的事情。相反,它需要所有实施课程方案的教师共同倾注热情,贡献智慧,在不断感悟、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中,形成教育智慧,发挥课程对幼儿的长期效益。
反思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在实施课程方案的做法,不难发现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系统观念,将整个课程方案割裂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缺乏反思观念,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大目标,较少地深入思考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问题;缺乏长远观念,较少地将目光关注到课程方案对幼儿情感体验和可持续发展品质的培养上面等等。有的教师在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而忽略了课程方案对于幼儿长远发展的价值,将课程方案的设计初衷大打折扣。
二、 幼儿教师执行课程方案的策略分析
(一) 尊重与理解课程方案是执行方案的前提
课程方案是专家们精心筛选出来的典型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对于幼儿来说,这些资源是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的助推器,对于一线幼儿教师来说,这些资源是工作中的行为指南。因此,幼儿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的前提是尊重和理解课程方案。尊重与理解意味着教师以科学、认真的精神和态度对待课程方案。用心地去品读教材,以专业的视角发现教材的编排意图,不盲目地否定与窜改;同时,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科学把握课程所呈现的基本特点和关键经验;另外,教师还要认真地去领悟课程的价值和精神,体验方案所传达的精神,切实把握课程实施的基本要素。
当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之前,可以不断地向自己发问,以检验自己对课程的熟悉程度:自己看方案了么,自己看懂方案了么,方案中要教给幼儿价值点,为什么要给幼儿这些内容,采用了哪些教学形式和方法呢等等。只有正确地理解课程方案的内容,认真地进行课前的准备,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学习的内容和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 对课程方案进行二度开发是执行方案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幼儿教师依据本地、本园的条件,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即使已有的课程方案再精彩,但未必所有情况都适合本班幼儿。因此,教师必须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即“同课异构”。
首先,判断课程方案情境与本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否相关,如果不相关,及时改进。例如,某位中部城市的幼儿教师把方案中幼儿在户外体验下雪,改成在室内观看下雪的视频。其次,判断课程内容是否与本班幼儿认知基础相适应。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在最近发展区内建立课程内容与幼儿经验水平之间的联系。即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价值点的挑战程度,难度适宜。再次,判断是否具备实施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如果能达到方案的要求,要认真准备齐全;如果不具备要选择合适的替代品。例如,在分类为主题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在维度不变的基础上,可以替换一下身边易获取的材料组织教学等等。对课程的二次开发,要求幼儿教师务必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重新撰写活动方案,活动目标、准备、过程等,一定要满足本班幼儿的实际需求。
(三) 将方案内容转换成幼儿经验是执行方案的关键
判断课程方案是否有效实施的最重要标准,在于幼儿是否将课程的内容变成自身的经验,而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教师能把预设的课程方案准确地转化成师幼互动的现场过程,在互动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获得经验上的提升。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具体的、是受情境影响的,而教师要克服一切影响教育活动实施的各种因素,保证活动的可行和有效。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出发点,只有调动幼儿的兴趣,让其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将方案内容转换成幼儿的经验。如何将幼儿与课程紧密结合呢?以社会情感课程《我不生气了》为例,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确定新经验的切入点。例如,围绕“生气”的主题与幼儿谈话,在谈话中抓住幼儿的经验点。其次,结合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幼儿新经验。通过调动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对于新经验的关注,如给幼儿讲解故事主体内容,与幼儿探讨如何让自己不生气。在教师和幼儿一来一往地“抛球”过程中,幼儿接触了一些新经验。再次,通过强化巩固和提升幼儿的新经验,使其有效地纳入到幼儿已有经验中去。如故事主旨探讨结束后,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语言整理归纳好生气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调节,同时运用表演的方法强化新经验。
(四) 形成课程实施的实践策略是执行方案的保障
课程对于幼儿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保证活动方案能成功的实施,才能保证课程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有价值的,是长远的。因此,教师要具备专业发展的眼光,通过一次次课程实施的实践活动,渐渐形成课程实施的实践策略,形成教育实践性智慧,并运用它去解决幼儿成长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点需要幼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高。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生活课程;课程决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45-04
学前儿童应该学习什么?什么知识对儿童更有价值?儿童应该如何去学习?这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却往往是教育产生种种难题的症结所在。时至今日,我们会看到过度的知识性学习和功利性的目标追求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如何建构一种“生态”“健康”的儿童教育课程。
一、开发儿童生活中的课程是教师应然的使命
(一)儿童生活中的学习即“课程”
在我国,对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对幼儿园课程三种不同的界定:第一,学科倾向的界定,认为课程是系统的学科知识;第二,活动倾向的界定,认为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第三,经验倾向的界定,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对儿童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所应获得的经验的设定。…在对课程含义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人们最终对“课程是经验”达成了共识。美国学前教育专家伯纳德・斯波戴克(Bemard Spodek)认为“幼儿园课程”是教师为在园儿童提供的有组织的经验形式,包括正规的教育经验和各种非正规的教育,如儿童在游戏活动和照料自己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美国学者伊丽沙白・琼斯(Elisabeth Jones)进一步指出,课程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而是在了解儿童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它可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找到“突现”的问题以生成活动。
由此可见,课程是儿童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它不仅包括在正规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系统知识,同时也包括在各种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一切互动交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更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更容易被儿童理解与接受。相反,过于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将会束缚儿童天性的发展并对其造成不利影响。
(二)教师即生活课程的“决策者”
课程决策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教育目的与手段进行判断和选择,从而决定学生学习怎样的课程的过程。在课程发展的不同水平和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人作出的决策。依照决定层级由高到低的排列,课程决策分为官方决策、地方机构决策、学校决策及课堂层面的决策。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中,教师被赋予课程执行者的身份,其职责是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教师被动的课程地位使其成为机械的课程“传递者”,失去了在课程与学生之间应有的调节与生成作用。在对课程不断改革与反思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忽视教师地位带来的弊端。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课程的决策与开发需要体现教师的“行动与声音”。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并“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为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实质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纲要》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理念与要求,同时,也肯定了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计划和方案的“执行者”,而且还是儿童生活课程的“开发者”和“决策者”。每日与儿童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使教师成为最知晓和了解儿童的人,教师有条件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去发现和解决儿童的各种问题。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儿童生活事件中各种有意义的课程主题,以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其关键在于教师的自主“决策”。因此,教师应当承担起课程决策者的职责,努力探索和挖掘植根于儿童生活的课程。
二、日常生活中教师自主课程决策的主要方式
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自主开发与决策课程是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深入了解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教师自主开发与决策课程的实际状况,本研究选择了某市的三所普通幼儿园,从中抽取了15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具体通过对教师班级日常活动的观察和记录、与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分析教师的随笔及反思日记等方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不同教师自身素质、工作经验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教师自主课程决策的状况会有所不同。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揭示不同教师自主课程决策的差异性,而是尽可能发现教师自主决策课程的具体做法,通过分析和呈现教师自主课程决策的真实案例,为实践工作者参与幼儿园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一)以儿童的生活事件为主题随机生成课程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儿童群体间随时可能发生各种互动事件,善于观察儿童的教师会利用各种生活情境和偶发事件,生成有益的课程主题来教育儿童。
1,在生活细节中塑造儿童良好的品行
观察记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喝完豆浆后,老师要求小朋友把自己的杯子送回储物箱里。都都调皮地倒着走,突然滑倒在地上,豆浆洒了一身一地。都都立即将目光投向z老师,z老师说:“男子汉自己站起来。”都都目不转睛地盯着z老师,慢吞吞地爬起来。z老师说:“自己做错事应该怎么办?”都都低头不语,老师又温柔地说:“自己做错了事应该自己负责,老师是不是这么告诉小朋友的?”都都转身到洗手间拿来拖布开始处理地板上的豆浆。z老师走到都都身边蹲下身摸着他的头说:“表现不错,妈妈每天为你洗衣服多辛苦啊,你是不是也应该珍惜呢?”
在类似上述平常的事件中,教师恰当地规范儿童的行为,或批评训斥或视而不见等不同的处理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z老师利用儿童身边发生的事件及时引导和教育儿童,对儿童良好品性的养成起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作用。
2,在互动交往中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情感
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限制,儿童各种社会性情感还处于初步发展的状态。在对幼儿园日常活动的观察中发现,一些教师较为注重对儿童情感的培养,并能够利用儿童身边的事件随机生成教育主题。
观察记录:分享
欢欢从家里带来一本书,一边摇着书一边骄傲地跑到小朋友中间。强强飞快地跑到欢欢身边,伸手抢欢欢手里的书。欢欢把书举到头顶,大叫:“书是我的。”强强才不管,很快把书抢了过来。欢欢跑到D老师身边告状,D老师拉着她走到大家身边说:“孩子们,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分享’?”
在小朋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后,D老师说:“很好,分享就是大家一起玩,每一个人都要懂得谦让。”D老师转过身对欢欢说:“欢欢,你拿来书是不是要跟小伙伴们分享呀?”欢欢想了想,转身向玩具区走去。
在D老师的班里,类似上面的情景时有发生,在儿童间产生矛盾时,D老师通常会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儿童正确地处理与同伴的交往问题,让儿童从中懂得分享、合作的意义。
观察记录:学会关爱
早晨教学活动开始前,Y老师望着坐在小椅子上准备上课的孩子们说:“豆豆今天为什么没有来呢?”大家摇摇头。一旁的M老师说:“豆豆的妈妈带他去医院了。”马上有孩子接话“他去医院打针”“豆豆生病了”“我不打针”……M老师又说:“豆豆生病去医院看病了,那他回来后我们该做什么呢?”大家停下来,看着M老师,但是没有说话。M老师启发道:“他生病了,我们是不是应该问候他呢?”小朋友们点点头。“那我们应该对他说什么呢?”“你还疼吗?”“祝你早日健康!”
“关爱”是人类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当今社会文化弘扬的主题。在M老师与孩子普通的谈话中可以看出,M老师利用平凡的生活情境,生成了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课程主题。
3,在生活实践中向儿童渗透知识经验
儿童知识经验的习得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教师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也是促进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
c老师随笔:小鱼的成长
下午,豆豆的爸爸为我们班买来几条小鱼让小朋友观赏,孩子们特别喜欢,兴奋地围着小鱼看,并不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到孩子们那么感兴趣,我就和他们共同讨论了一些关于小鱼生活习性的问题。此后,孩子们在喂养小鱼的过程中又见证了小鱼的成长过程,记忆非常深刻。
M老师随笔:花儿需要喝水
由于近日忙于班级“六一”节目的编排,我忽略了班里的种植角。周一早晨来到活动室时,我发现植物都蔫了,便问大家花怎么会这样?孩子们有的说“花困了”,有的说“花生病了”,明明说“应该给花浇水了”。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动手给花浇了水。一个小时后,花果然挺直了。吃午饭的时候,孩子们看到花的变化,都叫了起来。于是我告诉他们,植物是离不开水和阳光的,它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喝水才能生长。
c老师和M老师善于引导儿童细心地观察生活,并从中汲取知识,这种看似平常的过程恰恰是教师在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课程主题、自主决策课程的一种体现。
(二)为儿童自主学习提供多种环境支持
奥伯格(A.A.Oberg)指出课程决策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策略、课程媒介资料及课程评价五个方面的决策。其中,运用什么样的课程媒介资料来实施课程也是课程决策一项重要的内容。
1,让儿童在大自然中观察与发现
喜欢自然是儿童的天性,许多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儿童对自然的渴望和热爱,因此,为儿童提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并从中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课程选择。
B老师访谈: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
孩子最快乐的事就是到外面玩。秋天时,他们特别喜欢捡树叶,捡来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还在一起比较看谁捡的最漂亮。有的孩子喜欢“挖土”,在土里找小蚂蚁和小虫子,不厌其烦地在那儿看,几个人还讨论着什么。孩子在外面玩时,总有做不完的事情,非常投入。其实我觉得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孩子们有自己的玩法和想象力,我们成人都比不上他们。
2,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探索与创造
动手操作活动有益于儿童的手脑协调,因此,为儿童提供可操作的空间和材料,能够促进儿童思维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更好地发展。
M老师随笔:小制作
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小制作,我就发动大家共同收集废旧物品一起做各种小东西。孩子们不断从家里带来易拉罐、包装盒、小瓶子、废旧画报等物品,并期待着每一次制作活动的开展。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掌握了使用剪子、粘贴和串、纫等许多技能。我们共同制作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并摆放在架子上,孩子们还经常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满足儿童的兴趣开展动手制作活动,是M老师日常活动安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共同收集材料、动手制作、展示和评价作品等活动中,儿童的动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3,让儿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
从儿童的年龄特点来看,模式化的学习方式未必对儿童产生好的效果,有时,在无意识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的东西,更易于儿童接受。
观察记录:生活中的音乐
午饭后孩子们开始准备午睡了,D老师找出了一盘磁带放到录音机里,寝室里立刻萦绕着轻松、舒缓的音乐声,孩子们也马上闭上了小嘴巴,忙着脱衣服。“我发现您经常为孩子放音乐?”D老师笑了一下,“是的,因为我比较喜欢音乐,而且我觉得音乐对孩子非常好,安静的音乐可以让孩子们迅速静下来,欢快的音乐能调动他们的情绪。其实,音乐不一定只在上课时学,平时熏陶也很重要。我们班孩子经常听音乐,所以节奏感比较好,学歌也比较快。”
同D老师一样,还有的教师利用晨间自由活动时间为儿童播放“趣味英语”“故事大王”等音响资料,儿童在边玩边听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了许多知识。
三、教师自主课程决策的基本特点
(一)教师自主课程决策在自由的权力空间中产生
这里“自主课程决策”是指不受任何外力制约和控制,教师自己决定儿童学什么和如何学的过程。而“权力空间”是指拥有一定的课程权力,即“根据一定的目的来影响课程行为的能力,也是一种权威性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在课程方面造成某种特定的结果”。以往对教师课程决策的研究多侧重于教师参与政策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在教学层面的课程决策,这些层面的教师决策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决策群体或一定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本研究发现,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课程决策是在一种自由、自为的状态下形成的,是教师的一种自主。这一行为不受特定的教材、课程计划以及幼儿园等方面的干预,教师有权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决定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用何种方式来实施课程。因此,教师自主课程决策是在一个自由的权力空间内,其课程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结果。
(二)教师自主课程决策具有“即时”和“常规”的特征
考尔德海德(J.Calderhead)将教师课程决策划分为:“慎思式(reflective)决策”,即通过大量的思考,辨别出可行的方案,评估可能的结果;“即时式(immediate)决策”,即突发事件来临时瞬间作出的决定;“常规式(routine)决策”,即频繁作出的常规化的决定。据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教师课程决策非“慎思式”决策,而是“即时”和“常规”的决策。首先,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课程决策并不是经过大量的思考后形成的,其生成的课程主题多来源于儿童身边的偶发事件,教师往往没有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而是瞬间对眼前的事件进行判断,并快速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其次,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环境和条件支持等方面的决策则是教师一种常规的决策,它通常是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并体现了教师个体教育行为的一种习惯和风格。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增加,教师“即时”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会逐渐提高,而“常规”决策也会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 五步教学法
《学前儿童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职前职后培养,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乃至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且需要在实践中体现理论的特点,加之传统观念对于专业技能(弹、唱、跳)的过于重视等原因,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着力“活化”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师生共同探讨,重构了学科知识体系
1.教师梳理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目前,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与指导(分领域撰写)。就学科体系而言,是较为完备的。以《学前儿童科学活动与指导》为例,包括绪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目标等十一章。如果逐章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因而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和取舍。首先,突出重点教学部分,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重点讲授和实践的内容。其次,设定自学内容。例如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理论基础、科学教育活动资源改为课后自学,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内容较简单易理解;二是诸如理论基础等内容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前导课程中已经学习;三是补充课外知识。再次,适当补充。现用教材列举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未能按年龄阶段有效分队,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在校生理解,因而,我们结合《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作了一定的补充。
2.学生评估学习内容,体现主体性。开学初,教师便将修订后的教学内容初稿提供给各班,并告知在第一次课堂面谈,要求以寝室为单位派代表发言。讨论后,学生提出了许多意见,如删去集体数学活动“时间和空间概念”中的“空间概念”而补充“时间概念”的学时,因为大家对“年”、“时钟”、“一分钟有多长?”等对幼儿来说较抽象概念的教学感到更为棘手。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析、整理幼儿发展年龄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
了解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是组织好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学前师范生应具备和不断充实完善的基本功。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研人员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对幼儿发展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鉴于此,我们专门给出6课时研读幼儿发展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我们将此部分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各年龄段、各领域的幼儿发展目标和典型性表现。尽管《指南》给出了5大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发展目标和若干个典型性表现,但根据当地幼儿园的教育实际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幼儿教师参考书,以《指南》为蓝本,作了一定的补充,使每一个目标在各年龄段的表现更具体,更有操作性,也算是“本土化”的处理。
能牢记学前儿童的发展目标及典型性表现必将为专业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已经梳理好的幼儿发展阶段特征。也就是说,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三、收集整理,归纳一般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学前师范生而言,基本方法的积累非常重要。然而,时间和空间条件不允许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吸收前人经验,归纳和总结基本方法当是重要途径。目前,五大领域教学是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不论是哪种形式、哪种内容,归结起来都会有一般的教学方法。因而,我们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按教师给定的领域或是领域内的某个子领域收集、整理八至十篇教案,重点对导入环节、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活动延伸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纳。在下一次课堂上,以随机点名的形式抽查完成情况。这样保证了人人都参与,课堂互动环节才也有了更多的知识生成。下表是师生共同总结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学基本方法。
表 音乐欣赏各环节基本方法
四、层层递进,模仿中积累教学智慧
基于学生的学情及目前幼儿园教学多以现成教材为参考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生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能力的培养拟定为“模仿教学”,在模仿中体会教学的意味,积累教学的智慧。整个模仿教学环节“循序渐进”,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由视频到教案;参与人员,由个体到小组;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教学场所,由学校到幼儿园。
1.教学内容,由模仿教学视频到模仿教案。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进入模仿教学的状态,我们选择从模仿同一教学视频着手,待学生对幼儿园活动的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之后,再进入模仿同一教案。之所以强调“同一视频、同一教案”,原因在于经过几年积累,我们发现这种“同一性”能有效增强实训效果,只有大家熟悉了,都认真准备了,才会用心看别人试教,才会在研讨环节有更多想法和认识。在2010年修订的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学前儿童活动设计》共144课时,分三个学期完成。我们在第一个学期和第二个学期前半段,主要是进行教学视频模仿,后半段主要以教案模仿为主。
优质的教学案例好比一架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探索和收获教学活动的乐趣和智慧。教学视频,如中班的歌唱活动《快乐小乐队》、社会活动《找路》,教案科学探索活动《笔宝宝站起来》、综合活动《一分钟有多长》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训学生,由个人参与到三人小组。在共同分析视频、教案,梳理出关键知识点后,紧接着就应实际操练。我们把参加模仿教学的学生由“个体”逐步过渡到“三人小组”。在此过程中,“个体参与”是关键。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个体参与”特指在模仿视频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准备到试教都由个体独自完成。因为模仿现成的教学视频相对简单,引导学生“背”课、“记”课的过程体会原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智慧。
经历七八周的个体视频模仿之后,便开始“三人小组”模仿学习,其主要学习任务是“教案模仿”,共同完成选择、修改教案,撰写说课稿,教学准备,执教,课后反思等工作。相较于“视频模仿”,这项学习任务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更能体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另外,此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在交流中成长与进步。
3.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一课多研”与“同课异构”都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常用形式。“一课多研”,即不论是模仿视频还是模仿教案,我们都坚持每一次课后,先反思,再集体点评(此时,前期人人准备的作用便发挥出来了),提出应修改和完善之处,并要求执教学生在下一次课前提交修改后的教案稿,未执教学生要在原教案稿上用醒目的标记做教研笔记。下一次课前再抽一两名已试教的学生展示,以评价改进意见是否得当。为防止疲劳效应,同一活动一般进行两次课的试教。每次课上记录表现较好的学生留待实习、见习期间再组织学生执教、观摩。
“同课异构”也是幼儿园主要教研活动形式,比“一课多研”高一层次。在课堂中,主要是指对同一份教案,提出不同的改编意见,可以改动部分,也允许全部改编。学生对于“一课多研”之后的教学案例改编较少,而对于新案例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主要集中于改变导入方式、活动延伸等较容易把握的环节。也有个别案例,学生在实际执教之后,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即“改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的全部改编。
4.教学场所,由学校走向幼儿园。幼儿园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我们利用见习、实习、国培顶岗置换项目等机会,引导学生带着在学校里“磨”好的教学活动到幼儿园“试水”。例如,利用担任2011年顶岗置换进贤县片区指导教师的机会,组织学生将在课内模仿的《快乐小乐队》、《毛毛虫和蝴蝶》、《中国功夫》、分享阅读《我爸爸》在幼儿园中试教,同样采取现场点评、平行班执教,在“一次教学—发现问题—二次执教—发现问题—三次执教”行动研究式的“一课多研”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也逐渐领悟到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可以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的,为其今后的教学和专业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尝试自主设计教案,组织教学
在学生经历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模仿和改编、仿编教案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便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设计教案。即教师给定、学生自选一个题或一个案例,从设计教案说课组织教学反思由学生个人或三人小组完成。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创造力及机智的环节。由于教育价值观和对幼儿年龄特征理解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案例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个环节,同样强调案例的共享性。即每次呈现的案例,应是全班同学都做过充分准备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效自评与他评。
通过以上环环相扣的“五步教学”,基本上实现了学生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之间的无缝对接,学生不仅基本掌握了幼儿园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方法,而且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教育的智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寄石,虞永平.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语言教育观念,掌握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能力为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但由于学校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太少,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让语文教师来上这门课程。本文对中职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进行论述。
一、从零开始,突破自我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涉及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意义深远。语文教师由于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程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必须从零学起,自己先把这门课程学习好,才可以再谈如何教学。教师必须认认真真地通读整本教材,并且记下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和需要注意的内容,对于其中最重要的5个活动,更要深入研究。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材后,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路,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
二、学习摸索,提高技能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的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女生,部分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差。而这门课理论多,逻辑性很强,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所以他们不爱上这门课。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教师可参考网上的课件、教案,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部分,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来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其次,教师可积极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经常到他们的课堂当中观摩,并一同探讨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要认真学习幼儿园相关的公开课视频,从中选出学生感兴趣和有利于教学的内容。要备好这门课程,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摸索,才能慢慢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三、精心设计,鼓励探索
备好教材和备好学生之后,教师就要设计教案和课件。上一节课不难,但是要上好一节课就不是那么容易。教师不但要把上课的教案和课件制作好,还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尽量让学生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先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尽量把课件制作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一些,并多用一些幼儿园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教师还要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索。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课上所教的内容,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实践结合,敢于创新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的教材内容重在讲述“怎样做”,并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他们以后也是要站上讲台的,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每一章活动讲述之后,可让学生根据书本里的某个简单的案例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来设计一个完整的教案,如讲述活动里面的“我心爱的玩具”、听说游戏中的“小白兔吃青草”、文学活动中的“绿色的世界”,等等。教师还可以把同一类型的题目变换一下再让学生编写,如谈话活动中的“我的爸爸”变换成“我的妈妈”、讲述活动“秋天的”变换成“春天的桃花”,等等。教师可对学生设计的教案进行评比,以鼓励他们更加认真地参与。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进行演练,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普通话和教学技能,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还可让学生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见习期间进行一次教学活动,并且要上交教学反思和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才能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培养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说课比赛、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观摩等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