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司法改革的方向8篇

时间:2024-03-04 14:4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司法改革的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司法改革的方向

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改革、途径

教学方法一般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总和。因此,在启发式原则下,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时下教育改革的趋势的分析和研究,我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应“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而促进其良性转变的主要途径有:

1.激发教学的主体作用,变独白为对话。

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学方法的确立,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学法,离开“学”的“教”不是真正的教学。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教学中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观念的支配下,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知识的权威者和社会的代言人自居,在师生关系上,认为自己是权威,是中心,是发号施令者,学生是观众、听众,要绝对地服从自己。这样,师生关系就变成授受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必然表现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我考你背”的特征。课堂就成了教师的一家言、独白和满堂灌,这种脱离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负担加重,更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所获的知识不全面,整体素质无法提高,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学生就是一眼智慧之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掘井人。教学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平等对话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变独白为对话,采用以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例如:平等、积极互动的对话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演课堂的主角,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敢于碰书本上说的和教师讲的,敢于怀疑,民主、平等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主体意识及相关主体精神为目标的“导学”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专注的学习品质、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达成主体性教育目标及初步的创新学习教育目标;“活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构建为结构,通过主体参与来完成教学,实现主体发展的教学;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和网络通信技术教育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法,将思想品德理论与网络提供的大量材料结合起来,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协作精神等等,充分激发教学的主体作用。

2.变教师传递为生成、创新

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困境 教学方法改革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意义

中学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说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因此,初中普遍都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初中设置思想品德课程,有利于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品质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有利于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有利于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有利于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材教学内容充斥着滞后性

教材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是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效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滞后性体现在:教材教学内容对社会现实的解读乏力,对时代特点反应不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教学内容虽增强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但仍未能有效解读社会现实,特别是未能对突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做出客观分析研究和合理解释,再加上个别教师因循守旧,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未能很好或不能正确地回答现实问题,造成了对社会现实的解读乏力。

(二)教学方式和课堂艺术陈旧

总的来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课教学仍以传统的注入式、说服教育的方法为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 呆板。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足,对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关注不够。如果在没有多媒体教室上课,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教师讲课时捧着教材进行单纯说教式教育,没有任何激情,缺乏课堂讨论交流互动,学生感觉相当枯燥而很难适应。即使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教师由于课件制作缺乏生动性、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许多学生仍然不感兴趣。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导引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组内学习补充个人学习,以组内学习促进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要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突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注重优势互补,开展小组间的竞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进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主动寻求获取知识的多种方法,积极探索学习成果的多样性,同时要求学生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共同完成对某个问题的探究,给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合作的机会。立足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方法的前提,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之前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布置小组学生课前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轮流然让小组成员就本周的讨论内容或者自己关心的其他内容发表小组一致看法,讨论后,老师可以进行小结,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明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结构,改变过去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突破了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方法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其摒除了过往一味只关注教学内容的作法,而是在借助知识教学的同时,将教学的核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看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过程,注重学生之间的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期望通过鼓励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而最终实现学生自我的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四个融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教学教材的确具备相当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面对时事发展的时代性和具体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在立足于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现实情况和实际状况;传统文化和教学内容的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现在的学生处于一个新思想不断出现的时代,这琳琅满目的新思潮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确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开放式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需要承接传统,重视传统文化对意识的指导作用;前沿文化和教学内容的结合,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也还是出现了一些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前沿文化和思想,一些有利于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沿文化和思想,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还要掌握最前沿的文化和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有利于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并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

四、结语

中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奋起前进发展的希望,艰巨的任务给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了更新的目标和方向——一个人要成人成才成功,不仅得是专业知识上的,还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随着经济发展,改革的推进,当前教育和培养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供方,也必须实现与时俱进,按照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按照人才培育新体系的要求进行改革,按照有助于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彭平一,张卫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运用[J].现代中学教育,2010(2):108.

篇3

摘 要 本文探讨的是企业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相互作用,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以更高远的眼光审视前景。通过现代管理的目的,婵述企业只有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大力推进创新理念,才是企业推进改革创新的关键。论证出在企业发展过的程中须牢牢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机遇和命脉,方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解放思想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改革创新 企业发展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改革创新是解放思想的重要路径和实现形式。在企业发展过的程中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坚持把解放思想与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结合起来,为推动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形势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

改革开放30几年的历程,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解放思想是活的灵魂,是企业开拓创新的前提。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开拓创新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当前,我们在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着力点就是研究新情况、理清新思路、解决新问题,落脚点就是推动企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

改革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活力源泉,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继续解放思想就要不断改革创新。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是企业管理人性化的体现。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尊重创新劳动,营造创新氛围,保护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创新理念,才是企业推进改革创新的关键。

二、企业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

一是要注重全面学习。坚持把学习作为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作为不断提高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为改革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抓好转化应用。把学习新知识与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由学习型向思考型转化、由思考型向实践型转化、由实践型向创新型转化。

三是要健全理论学习责任制度。坚持“形式求新、内容求实、方法求活”的原则,不断健全学习制度,以保证学习教育经常持久地开展。切实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落实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

在实践中体现改革创新能力。改革创新是解放思想的检验标准,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我们企业要发展,必须突破改革创新的重点和关键的环节,重点推进“四项创新”。一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二是推进人才培育工程创新;三是推进企业开放合作的创新; 四是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管理机制的创新。从完善科学发展的落实机制入手,构筑起切实的落实体系。

三、解放思想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激发企业干部职工改革创新的热情

企业改革创新的目的是激发人的潜能,较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是改革创新的动力所在,形成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人才”的新理念。建立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突出社会和市场的价值评效,充分发挥人才评价体系的服务功能。

二是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完善员工技术教育相衔接的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通过多形式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企业人才培养同企业成长的特点相适应。

三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

四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市场双向选择,用企业品牌和文化理念,实现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人才和资源的目标。

五是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四、企业解放思想过程中要切实营造改革创新的氛围

一要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形成良好的动力,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二要注重长期激励机制和短期激励机制的结合。三更要注重精神激励机制作用。使员工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增强员工的自豪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篇4

关键词 “正能量” 信息传播 教育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理念和精神信仰的教育,意在提升高校大学生理解社会的综合人文素质,提升它们将来适应社会和接受社会公共价值理念的综合能力。高校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平台,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但是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理论

教育方式就是信息传播方式。教育就是以传播新价值和新理念为目的,选择何种教育方式是决定教育目的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就能保障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和教育对象的针对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方式,同时也正在改变着人类教育的方式,也彻底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大学生精神灵魂的课程,新的信息传播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1.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每个人的精神气质都具有时代性,这种精神气质的培养来源于所处时代的精神文化风气和社会人文精神价值,它是整个社会存在的精神基础,也是信仰教育和生活方式教育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教育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高校要围绕现实社会的理论基础来教育大学生,让具有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言行中,做一名具有现代精神气质和责任公民。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它属于既传播知识又传播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传播价值观的教育,价值观的传播更倾向于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价值的教育,它要把这中价值观传播和示范给所有大学生,它的传播过程必须与当下社会所具有的核心理念联系起来,否则在教育中难以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遵循通过交流与辩论的方式是大学生认可,然后这些价值理念就会主动的被了解和学习,才能形成具有社会共同感知的社会行动和生活方式。

1.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体系

新的传播技术的使用给高校教育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利用好这些新的传播技术,将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收获。高校所有的教育方式构成高校自身的信息传播体系,其中就包括口授式教学、阅读文献式教学、行为示范式教学、互联网信息终端传播式教学和实践造作式等教与学构成的信息传播体系。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这些方式传播给大学生,大学也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些方式接收到这些价值观,但是在这些教与学的信息体系传播中,值得关注的就是互联网信息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端发挥着其它传播方式所不具有的新功能。

1.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要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动,而不是像专业技术课程那样一成不变。不同时代的人和不同时代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基础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已经脱离实际的方式和内容,结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被高校大学生重视和认可,认为这类课没有学习的意义,这都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给上时代所е碌摹5鼻暗母咝K枷胝治教育方式还存在问题,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教育方式单一,内容缺乏时代性。其二,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错误认识。其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对互联网信息终端的高效利用。

2正能量信息传播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2.1信息传播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影响

(1)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使得传统的教育观念发生改变,教育观念该是从原来的记忆背诵转向利用技术查询所需的材料,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它也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影响。教育体系内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主体等各种要素,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彻底改变这些要素在整个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也会对每个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生动、要求教学环境必学能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学方式必须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要求教学主体必须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术等,所以说它对这些要素的影响是深刻的。

(3)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价值观传播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信息技术传播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播高校和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具有重要性。它能够提高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能够使大学生尽快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快速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能力。

2.2正能量信息传播体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多重纬度

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正能量信息传播体系的建立为教育方式改革提供多重纬度,每个纬度都为教育方式改革提供一个具体的方向,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来说,它有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有针对性指导。

2.3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求不断地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现代信息传播体系下,要依托这个信息平台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面,不断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

3正能量信息传播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启示

3.1正能量信息传播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引导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人们的整个思维方式和理解问题的方式都产生的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维开始变得专业化和技术化,理解问题的视角也开始变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的教育,在传播教育方式中一直保持封闭的、单一、统一的教育方式方法,但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彻底开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变的具有活力和潜力。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具有积极的引导,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以现代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这个平台,建立起多元多渠道多终端多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3.2正能量信息传播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正能量的信息传播体系给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启示有多方面的,它让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变的更加开放,变的更加具有人性、变得更具有理性和包容心。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学习专业化的知识和培养健全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他们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在信息化泛滥的今天,必须要建立正能量的信息传播体系,传播具有正能量的思想价值观,最终让每个人成为一个传播正能量的光源体,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成功。

4结论

面对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价值观的教育必须要保持开放和与时俱进的,必须保持能够被质疑和公开讨论,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信息终端传播给所有的人。

参考文献

[1] 赵扬.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2).

[2] 王玉芝.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03).

篇5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根据《教育大辞典》中的有关条目解释: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两大部分:第一、学历教育部分,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按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修完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且考试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证书。第二、非学历教育,是指各种培训、进修,完成学业后,由培训部门颁发相应结业证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是指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为此,本文所研究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限定在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范围之内。如,当前的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

未来10年,四川省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 面临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灾后重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新任务,未来急需有效地推动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而这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正是高等职业学校培育的对象。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偏差产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误解

1.“专科层次”说。把现阶段我国将高职教育政策性限定在专科层次理解为“高职就是专科,专科就是高职”,从而以教育的层次代替了教育的类型。

2.“次等教育”说。人们往往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一些人心中高等职业教育是“难入流”的非正规教育,是“次等教育”。

3.“弱势群体教育”说。从社会经济地位看,教育对象大都来自社会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的家庭群体,贫困学生占有较大比例。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分数是在同等生源情况下比普通教育低一个档次,有人据此认为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是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是解决落榜生的手段。

从办学实践看,政府的“热”推和百姓的“冷”对待,使高职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被动境地。社会上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的增加,而百姓对于高职教育的需求却在萎缩,随着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增多,经济条件优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投资教育,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大学毕业后有个轻松的工作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而不愿到一线岗位从事艰苦繁忙的操作性工作。

(二)政策带来的制约,使高职招生形势严峻

在办学政策上,政府虽然一再提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随着普通高校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事实上对高职教育的生存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压力。近年来,普通本科院校以各种名目兴办的二级学院异军突起,规模庞大,特别是允许这些二级学院颁发其主校文凭优惠政策的出台,客观上又形成了二级学院抢夺本属于高职本文由收集整理院校的那部分生源,形成了二级学院和高职院校竞争生源的局面,从而使高职教育的招生与发展面临更严峻的态势。

(三)人才的高消费导致就业困难

由于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一些用人单位信奉传统的学历主义和用人高消费观念,人为地在就业市场上给高职学生设置障碍和歧视性条件,从而使本已对就读高职教育心存疑虑的学生们更显茫然。

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

四川省在未来数十年里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灾后重建的挑战,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有关人才的需求,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政策支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专业布局,提高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的设置要求,实现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合理布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一线的专家努力提升人才的质量,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 改革探索

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学习方式与动机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们必须进行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培养适合新世纪和知识经济需要的、富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要讲究教学艺术与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理解和接受,内化为信念、意志、荣辱观和价值观。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从学生主体参与地位的发挥、合作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改革探索。

一 、激发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师生互动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当然,力图改变现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很多。所有的探索必须面对的同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成为课堂的主人。

1、构建师生互动,创设和谐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互帮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 “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和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深有体会。一节和谐融洽的课堂,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融洽、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才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在这个短短的一节课中,师生 、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使师生获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2、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人。

由于思想品德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开展与此有关的活动课是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我把活动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如开展歌曲比赛、编写调查报告、现身说法、辩论会、演讲比赛、撰写学生小论文等。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教学设计上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让学习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进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二、融合各科知识,采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我认为要想行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要让学生在课上课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定感疑惑。因此,要想在课上课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和合作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开始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合作技巧。这种技能的培养,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帮助学生及时适应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3、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应该是基础。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学习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4、善察学生合作学习之需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的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

5、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教师应该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总之,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已经开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来,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师生互动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有效方法。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确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也是无止境的,同时我们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勇于更新观念、勤于钻研,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从单纯业务实践型过渡到实践科研型。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效性会更加明显,我们也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蒋玉林.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及对策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 史海燕.浅谈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教育实践与研究》

[3] 廖强.论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4] 崔爱玉.生本文化视野下高中物理自主学习浅探 .《考试(综合版)》-

[5] 张小萍.谈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才智》-

[6] 刘庆敏.培养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谈合作学习 .《小学教学参考》-

[7] 许建艳.搞好合作学习的做法 .《吉林教育》.

[8]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合作学习-工作总结大全网

[9] 董秀平.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初探.《成才之路》

[10]梁长芳.关于高中物理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思考- 《湖南中学物理》-

[11] 夏前红.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之友(初中版)》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65-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着重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但是,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阐述、轻实际问题研究,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重教师“一言堂”、轻学生“群言堂”,重教师教学积极性、轻学生学习主动性,重传统的授课方式,轻现代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利用等问题。如果这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不会得到提高。因此,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准备

任何改革都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准备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也不例外,它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有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这是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成效的前提。

1.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这是教改取得成效的前提。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以人为本、研究型教学理念贯串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树立主体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它的根本要求是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推动教学相长,提高教学实效性。先进教学理念的确立,推动了各种研究型教学法的应用,促进了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与特点

“重视教学规律的探讨,是使该课程教学科学化、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根据。”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概括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学规律,如教育主客体互动规律、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规律、“两个课堂”与“两个队伍”相结合的规律等,它们制约着课程的教学实效。该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决定了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应用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广大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依据课程教育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3.研究与了解教育对象

深入了解教育对象,这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重要前提。每学期开学时,我们都对学生进行热点与难点问题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新一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思考的意识明显增强,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能力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因而更加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对学生的了解,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提供通畅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的渠道,创造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教学形式,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运作

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把握学生思想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参与,启发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的特殊性,就是直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大环境既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成有利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小环境,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了“亲身教学法”、“谈话教学法”。

亲身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阅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希望从教育中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情感,亲身教学法则满足了学生求知中的情感需求。在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理解上,教师能够用自己真实而深切的经历给学生以参考,对学生有非常大的作用。这不但增加了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谈话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为了使谈话教学法充分发挥作用,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对提出的问题、提问的对象、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进一步启发等,都做出周密的思考。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既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也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能回答出来。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由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合力作用而产生的优良效果,不是也不能单靠某一种方法,必须根据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渗透”。

问题教学法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理论的教学方法,具有主动学习、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特点。它克服了“满堂灌”教学法的弊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它采用了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授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注重教学的个性化,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它鼓励学生思考、争辩,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与教师平等交流。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有效方法。”它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生动的实例,深化理论教育。我们的心得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具有典型性、新颖性、时代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否则就起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达不到教学目的。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对话,掌握其基本理论的方法,包括设题、讨论、总结三个主要环节。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在讨论中理解消化知识,同时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一般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和现实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列为讨论主题,有时也涉及学生比较关心的自身利益问题。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动态视频、动画片、图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媒介载体与计算机技术融合

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它能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使学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改变了“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处理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既要汲取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成分,又要把教学课件与教师的言传口授及学生的能动思考有机结合起来,以多个媒介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配套支撑

1.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在改革中,我们构建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联动互促机制,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设计为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体现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色。

首先,认知阶段。课堂内的实践环节,教师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教学资料片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使其获得正确认识,达到提高能力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其次,体验阶段。学校内的课外实践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参观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是本实践环节的特色项目。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是辽宁省省级科普基地,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组织全体学生参观考察,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立德树人。

最后,运用阶段。校外的课外实践环节,与学生部门配合,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依次递进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联动互促机制的建立,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他们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成效。

2.强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考核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考核方式应以考核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的情况和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内容。根据这一思想,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坚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原则,取消了期末一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做法。学生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分数比例为4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分数比例为60%)。平时成绩由网上经典阅读、实践报告、课堂讨论、课外作业、阶段小测验、学生平时表现等部分组成;期末试卷考核形式为开卷,试卷由辨析题、论述题、小论文组成。考核方式改革的进行,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同高校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样,需要长期的探索和不懈努力。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的不断变化,需要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方法研究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2]吴倬.关于开设好“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6,29.

篇8

[关键词]“十二五” 高职 教育改革 发展方向

我国高职教育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1998年以来,高职院校的规模得以迅速扩大。“十一五”末,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215所,占全国高校的70%,在校生规模达960万之多,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高职教育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已经显现;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整个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职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三是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的多元化,高职教育面临着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四是高职教育投资主体的单一、投入数量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如何改、如何变,是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面对、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品牌化、集团化、特色化的道路。

一、高职教育必须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大众化使得高职教育的内涵更加深刻,探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是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确立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市场为导向、面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一)由单一正规教育向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非正规教育(NFE)是“任何与学校、学院、大学和其他正规教育机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完全相符的有组织和持续的教育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社区学习、远程教育等,其教育模式众多、范围广泛,但具有共同特征,即都是“基于需求的办法”、具有“环境相关性”和“在学习内容、时间和地点方面的弹性”。因此,高职教育要跳脱正规教育的苑囿,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教育模式,为自身发展拓宽路径,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增加动力。

(二)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高职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虽然当前招聘人才时存在“唯学历论”的现象,但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学历而是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根据不同的需要,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三)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职中、职后教育并存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工作岗位,其内涵和外延常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人才的素质和技能也必须不断提升。因此,高职教育需要也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回归制度,实现职前、职中、职后教育并存发展,这样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素质提高与岗位转换的需要。

(四)由单一的育人就业教育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向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高职教育不再是一种“学校到工作”的终结性学习,而是一种“学校到生涯”的终身性学习。高职教育应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知识创新平台,形成科研与知识创新的互动,提高师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在一起,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二、高职教育必须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实施品牌化战略是新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得高职教育办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随着教育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一些名校以各种形式陆续进入我国,高职院校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公众对高职院校的品牌追求日益明显,品牌竞争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品牌战略的研究。

(一)学校的品牌化

学校的品牌代表着学校的教育质量,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声誉,代表着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的高职院校更能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和教师,也更容易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在逐步减少,那些办学效益比较差的院校必然面临被淘汰或者被合并的命运,这从现实中的“招生难”现象就可见一斑。学生是维系学校发展的源泉,失去了学生,学校也就面临着“破产”与“倒闭”。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高职院校必然会呈现出一个品牌化的发展态势。

(二)师资的品牌化

大学靠大师支撑,名校靠名师出名。高职院校要有能洞察市场前景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带头人,要有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素质能力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尤其是实践教师方面,高职院校对一些高技能高素质人才还缺乏较大的吸引力,存在一些实践教师“逃离”的现象。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必然要在这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引进高技能人才,以各种优厚条件增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在职的教职员工进行素质提高,开展相关的培养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三)专业的品牌化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高职院校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趁势而上、抢占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必须重视专业质量。最近,教育部也表示高等院校一些专业如果就业率低于60%就要停办。这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专业的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重视专业品牌的塑造已成为必然。

1.专业设置是打造专业品牌的切入点。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专业设置上充分体现针对性、科学性、服务性,根据社会需求、企业用人情况来设置、调整专业,坚持做到“专业跟着经济转,人才培养跟着市场转、资源配置跟着需求转”。

2.课程改革是打造专业品牌的重点。高职院校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观,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对职业活动进行归纳分析,根据岗位(群)任职要求设置课程、选择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以品牌、特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体课程建设。

3.实训基地建设是打造专业品牌的突破口。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突出职业岗位需要,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得学生在职业活动环境中,经受岗位实务训练或仿真训练,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三、高职教育必须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重复建设、配置效率低下等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宏观效益,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使得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比较脆弱。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发展的集团化就成为一种必然。职教集团的组建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也符合国家提出的“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公办高等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的发展战略。走集团化道路,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中高职衔接。就实践而言,高职教育目前的集团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类型的集团化

一些专业类型比较相似的中、高职院校组建成一个职教集团,并创造条件构建一些合作的体制和机制。这样专业类型相近的中、高职院校之间定期开展探讨交流,并在一些资源上面进行共享,进而开展科研或实践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二)区域的集团化

现在地方的高职园区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对此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地推动。这样一来,在一个区域内的高职院校由于地缘上的关系必然可以进行相关的合作,例如共建相关共享平台或者共同合作完成相关的项目,从而共同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三)高职与外部系统的集团化

高职院校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其必然要与相关的企业、行业协会之间建立相关的联系,开展产学研活动。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就业以及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这也必然成为接下来几年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推动的。

四、高职教育必须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在接下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越发凸显,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也必然会重视自身的特色建设。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在不断的积累和提炼中积淀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有的高职院校将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有的高职院校则利用自身或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或优势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和课程的特色化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最终要落实到专业和课程上面,如果高职院校的发展一味地模仿或者趋同化,必然很难形成自身特色,也就难逃被淘汰或者被兼并的厄运。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把自身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做强、做优。相关政府部门倡导建立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就是一种导向作用,意在鼓励相关高职院校加快构建起自身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化

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要想发展成为品牌化,必然要积淀自身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够呈现出的、该院校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或行为习惯。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其他院校是很难模仿的。

高职院校的改革创新促进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事业长远的发展。明确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向,这对于我们进行高职院校科学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还会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在曲折漫长的高职院校改革之路上,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