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言教学的性质8篇

时间:2024-03-04 14:41: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言教学的性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教学的性质

篇1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认知;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52-02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任务的理解不科学、把握不到位,将会对学习者任务的加工、编码、输出等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着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水平。本文主要基于任务的性质、任务的结果与学习者的因素等,探索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一、任务的属性与语言表达

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属性,可从任务的语境支持度、任务的内容类型、任务的语言特点、任务的主题以及任务的难度等层面进行理解。

1.任务的语境支持度探究。任务的语境支持度指对任务的描述是此时此地的具体描述(如介绍你的一个同班同学),还是彼时彼地的比较抽象的描述(如介绍自己国家的一个名人),以及在对任务的描述是否有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支持等。在对任务的描述过程中,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参与可以极大地帮助学习者建立任务情景世界的概念化表征[1](Branden,2011:41)。如让某人介绍他此时此地的某位同班同学。由于是同班同学,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因而介绍者不必担心听众不明白他的意思。如此,学习者在介绍同学时的语言认知加工过程和处理过程就比较简单容易,其语言表达也就比较流畅。

2.任务的内容类型探讨。从信息输入的角度来说,任务的内容类型主要是指任务信息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传达。如讲授、提问、回答问题、描述、评论等。在任务数量确定的情况下,前面所述任务的传达方式有其从易到难的排列或变化。例如,通过老师讲授的方式所传达的任务信息最容易被学习者理解。因此,在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来选择不同的任务材料输入方式,以使教师预设的任务能够适应或同化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

3.任务的语言特征探索。任务的语言特征是指任务输入时文本的词汇、句法、结构、长度等的特点。具体来说是指词汇是高频词汇、不太常用的词汇还是不常用的词汇;句法是简单的单句、复杂的单句还是复合句;文本的长度是短、比较长,还是很长。一般来说,以上的排列也有其从易到难的变化。当然,组合不同也可以导致不同的难易变化。例如,输入的文本语言如果是高频词汇,句子简单短小,文本长度也比较短,那么,学习者在理解文本信息时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其认知负担也不会太重,完成任务时的语言表达也更流畅。

4.任务的主题分析。任务型语言教学过程中,任务的主题这个输入变量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2](Ellis,2003:120),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难以对主题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对任务的主题的大概分类,如包括生理和心理行为、具体事物、个人经历、他人经历、个人及他人的观点、感受、愿望等。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者对任务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影响着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复杂性。对于熟悉的主题,学习者的表达会更流畅。反之,如果学习者对任务的主题不熟悉,其语言表达就不怎么流畅。如“我的作息表”和“看图表说一说小明的作息表并谈一谈他这样的时间安排好不好”这两个类似的主题,学习者更熟悉前面一个,在表达的时候也更流畅。

5.任务的难度思考。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难度与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准确性与复杂性也有紧密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其一,对话或合作性的任务比独白或个人完成的任务难度大,前者要求语言表达更准确和更复杂,因而更难于达到流畅程度。其二,关于任务的信息越抽象,转换越多,任务也越难,也越需要学习者在语言认知处理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注意力,其语言表达就更倾向于复杂。其三,熟悉或具体信息的任务,能让学习者的表达更流畅,也有更准确的倾向。[3](Skehan,2011:188)因而,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需要聚焦其中一个或两个目标,然后通过设计其他与之相关但聚焦不同目标的任务来使三者平衡发展,从而实现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有序、整体的进步。

二、任务的结果预设与语言表达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结果是任务的目标,也是衡量任务的评价尺度。“对任务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任务表达结果的特点。”[4](Ellis,2003:122)任务的结果与语言表达流畅性、准确性和复杂性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任务的结果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第二,任务的结果是否存在内在的结构。根据Tong-Frederick的研究,学习者更注重语言的语用功能和意义的协商[5](Ellis,2003:123),因而更有利于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教师在设计具有内在结构的任务时可以配备给学习者一定的前期准备时间,学习者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都能得到相应的促进与提高。

三、任务设计中学习者的内在因素与语言表达

任务的完成最终落实于学习者,因而,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因素。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的对象是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彼此之间可能会存在诸多的差异。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有时一个教学班的留学生来自越南、泰国、老挝等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汉语学习年限、文化传统、、学习习惯、个性等各有差异,基于学习者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两个维度,我们把学习者分成了三种类型[8](Skehan,2011:321),如图(中介语发展路径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路径A的学习者,他们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差别不大。路径B的学习者,他们的分析能力比较强而记忆力比较弱。路径C的学习者跟B的学习者相反。Skehan之语言学习者分类的启示在于:教师面临的教学对象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人,有效的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在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针对分析型的学习者,要多设计一些能促进汉语表达流畅性的任务。例如信息熟悉的任务、此时此地的任务等,以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表达意义的能力。对于倾向于记忆的学习者,首先要限制他们把交际结果放在首位的自然倾向,把注意力放在重构复杂性和准确性上。在任务中阶段,设计一些比他们的语言水平略低的任务,没有时间限制或压力,使他们有机会控制语言。在任务后阶段,要进行语言分析,强调面对公众的表达。

四、结语

对外汉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对外汉语的任务型教学更是最近这些年才被不多的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所关注。因而,对外汉语的任务型教学研究与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其中任务的设计无疑是重中之重。因为,任务是整个任务型教学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走错了、走歪了,那么,试图通过其后的第二步、第三步……来纠正第一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想象的。

参考文献:

[1]Branden.K.任务型语言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陈亚杰,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职场英语;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策略

doi:lO.16083/ki.1671-1580.2017.04.03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15-03

职场英语课是我校大学英语重要的后续课程之一,以听力、阅读、写作等基础课型为基础,以职场口语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熟悉现代职场的特点和要求,掌握职场中的礼仪、合作、交流等若干技能。

一、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ethod)最早由N.s.Prabhu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逐渐发展起来,并引起了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的关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于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具体、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来掌握和运用语言,培养交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很明确其学习目标是语言运用能力,是以言行事的能力。

设计任务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任务具有真实性,也就是说在任务设计时,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的工作和生活;让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其次,任务具有功能性。学生可能知道大量的词汇,掌握大量的语句,但任何语言一旦脱离语境,脱离功能,就没有任何意义。功能原则就是将语言形式功能化、明确化,增强学生实际交流的得体性和规范性。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除了设计任务内容,方法,也要考虑课堂环境的限制,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语言水平的限制,设计可操作性任务,任务环节不要过多,程序不要过于复杂,并能够预知学生的完成状况,不应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形式、内容、要有选择性,教师也应有不同的预期目的。第四,任务具有交互性。任务通常是团队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实施通常以交互的方式进行,这种交互是多边的,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语言材料之间,课堂任务强调多人参与、多向互动,进而完成预期任务。

二、职场英语课程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必要性

《要求》明确说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职场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提高阶段的重要课程其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英语基本功,掌握基本的职场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职场口语训练,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业务交流和处理一些大众岗位日常事务。而任务型教学法“很好地将学习者课堂所学与学习者在课堂外的最终需求结合了起来”。我校非英语专业的职场英语教学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采用情景对话训练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巩固和提高学生职场英语语言交际技能。在职场英语的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方法既是其课程性质决定的,也是学生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这种“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职场英语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一)写作训练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目的,写作训练任务大多集中在第一章(求职英语),求职英语教学目标是能够看懂英文招聘广告,掌握求职信和履历表中常用的词汇、句型,书写英文求职信和个人简历。写作训练任务以撰写英文简历为例:

任务一:范文分析任务

学生对中文简历非常熟悉,基本上是表格的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简历等;英文简历和中文简历在内容上相差无几,但形式上差别较大,英文简历采用段落形式,分项目书写。所以教师在讲解前可先类比,让学生分组讨论:1.中文简历的结构。2.中文简历中各项目的英文名称。3.中文简历所用语言的特色。

任务二:要领总结任务

教师抛出问题:1.英文简历的结构。2.英文简历的语言特色。教师通过讲座视频讲解英文简历的结构;英文简历的语言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清晰、有条理、易读、简洁、和申请的工作有关并且诚实。简历必须写得短小精悍,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力求简洁,能用短语时决不用句子,能用短句决不用长句;这样既缩短了篇幅,也使表达更简练。

任务三:实际撰写任务

学生明确了英文简历的结构和语言后,就可以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撰写个人简历。学生掌握了充足的信息,使真正的撰写任务实践性强、操作性强。个人简历的真正功能非常明确:就是帮助求职者获得求职面试的机会,是学生今后就业的敲门砖。所有学生都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实用性,自然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圆满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情景对话训练任务

职场英语课程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夯实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课上采用理论、技巧讲解和情景对话操练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职场英语会话交际能力。各章节对话训练模式概括为:职场单词训练――职场术语介绍――职场对话练习――职场句式扩展――职场对话再创造。

任务一:单词背诵任务

酒店英语部分单词实用性较强,学生背诵难度较大,因此训练环节设计要精细,训练过程要完整,训练形式要多样。房间预订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包括房间预订、更改预订和取消预订。采取班级训练、小组训练、个体训练等结合图片、例句用法等,了解一些专业词汇的概念和应用场合,不要混淆。

任务二:句型总结任务

学生在实际职场交流中,学生需要认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力求自身交流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操练时全方位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如:问题回答任务、翻译任务、句型分类任务)的同时掌握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对话操练前,需要将这些常用句式按照交际功能进行分类,掌握同种场合同种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通过学生领读、齐读、翻译等加强理解,以便有选择地灵活使用。

任务三:对话操练任务

任何一个句子只有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context)中才有确定的实际的交际意义。把话题置于隋景之下,让学习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练习真实的交际技能。对话操练前,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组长带领大家讨论对话的脉络,从问题人手,将对话分为若个小节,通晓房间预订的整个流程(互相问候――顾客提出预订要求――询问顾客个人信息――确认预订――结束预订);最后通过熟读、背诵达到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设计多种实际任务,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

(三)礼仪知识普及任务

在商务交流中,商务礼仪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功不仅取决于言语还取决于表达方式。礼仪知识大部分集中在商务英语部分;涉及商务用餐、自我介绍、衣着、握手、等方方面面,教师设计任务要循序渐进、直观生动。以初次见面介绍礼仪为例,初次见面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已经成为对方对你的印象,我们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重新塑造。

任务一:问题回答,先入为主

问题设置要符合课程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能力,满足学生今后就业生活的需要。这一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而又得体地介绍自己及如何将他人介绍给自己的商业伙伴,那么问题设置涉及的礼仪知识包括,介绍顺序、头衔称谓、握手方式、名片互换等。

任务二:视频播放,寻求答案

视频教学信息量较直观,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便于学生理解语言,找到答案。有趣且实用的问题一旦提出,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此时播放针对性较强的视频,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视频的选择不宜过长,过难。通过频播放寻求答案的方法,使得教学在和谐氛围中接受并运用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任务三:总结要点,实际操练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职业性;学术性

1.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高职教育同其他教育模式不同,拥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为在第一线工作的人,适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技术性应用型的人才。因此,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学应该本着这个原则。既要立足于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又要保证学术性不能缺失。

2.目前高职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现在对职业英语的要求日新月异,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缺乏计划和针对性

高职教育同其他教育模式不同,拥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应当注重针对性。但是我国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离这个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一些高职院校在者指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时往往没有将这个原则落在实处。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缺乏明确的计划,往往是太笼统的计划,这样的计划会使高职的英语教师变的无所适从,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指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最后教学效果差异很大,存在很多问题。同时缺乏针对性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的方面说存在没有考虑的高职英语的特殊性,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小的方面来说,没有做到针对不同具体专业的学生。举个例子来说,旅游专业和商务专业虽然都需要加强英语,但是对于英语的实际需求点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1.2 课堂授课方式过于单一

现代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这也是高职英语的特殊性。但是我国高职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盛行,很多高职英语教师仍然采用中学应试教育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师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词汇、语法和句型,当然不是说这些知识没有用,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词汇、语法和句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后的工作需求。

3.从职业性和学术性上改善高职英语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知识,因此对于英语教学老说必须重视学术教学。但是高职英语有其特殊性,针对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更多职业性的训练。因而我国的高职英语教育教育必须将职业性和学术性两者结合起来。

3.1立足职业性发展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就要成为企业的骨干。因此,高职的英语教育一定要重视职业性的培养。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培养计划。对于高职英语教师而言一定要注意研究学生专业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基础英语知识的上,要着重加强专业英语的教学,增加学生旅游行业的专业词汇,增加旅游主题的英语会话联系。高职院校也应该多为学生安排课外的实践和实行活动,让学生能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去锻炼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对社会做到知己知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2从学术上引导高职英语教育

虽然说高职英语教育应该重视职业性,但是并不说学术性不重要,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来说都需要兼顾学术性。高职英语如果缺乏学术性,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主义,什么能马上用的到就学什么,什么好像用处不大就先不学。要知道英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要想学好英语并不是记住两三千个基本词汇,几个常用句型就可以的。每个词汇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在高职英语教育中不重视英语知识的系统和深度学习,就会造成学生的英语能力浅薄,遇到真正有神的英语问题就会现形。同时缺乏学术性的英语学习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也是很不利的,必须为学生在学校就打好英语知识的深厚底子,才能保证学生拥有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3 职业性和学术性相结合

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只有做到职业性和学术性的紧密结合,职学兼顾协调发展才能适应现代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结合,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进行穿插教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两种知识的必不可缺和互补性。例如旅游专业来说,从学术性上将要注重学生的英语国家文化学习,让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从容的应对不同的游客。学生应该了解西方各国的基本人文、地理、文化和历史常识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职业性上将要注重专业英语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旅游英语的常用词汇和句型,训练学生在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有将英语的职业性和学术性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英语学习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可或缺,高职院校通过高职英语教学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协调发展是保证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既符合英语学习的普遍规律,又针对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篇4

关键词: 预制语块 记忆的组块效应 迁移 搭配错误

一、引言

Skehan(1998)指出,二语学习者通过两种途径发展中介语,规则学习(rule-based learning)和范例学习(example-based learning),而范例学习就是预制语块(prefabricated chunks)的构建。预制语块是一种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的语言结构,通常由多个词构成,并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王立非、张大凤,2000)。国外有关预制语块教学的研究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内的相关研究却刚刚起步。而且其中多数是介绍预制语块的教学理论,对该教学方法的操作流程和可行性却较少讨论。“翻译式预制语块教学法”是基于预制语块理论,并考虑到母语在二语学习中的客观存在和迁移作用所得出的对英语教学可操作模式的一种尝试。本文将先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再根据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来证实翻译在该教法中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学习者常犯的错误类型原因,从而论证该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从短时记忆策略看翻译式预制语块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组块(chunking)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Miller)在1950年提出的概念,它表示记忆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单个信息组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位。记忆加工信息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信息从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信息保存的时间极短,约10几秒钟,而且容量也十分有限。Miller在1956年指出,记忆容量大概是7±2个单位,这就是记忆广度(memory ranges)。该单位是变量,因人们已具备的旧有知识和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组块是人们自动将新信息与旧有知识结合所采取的一种短时记忆策略,使信息重新编码,从而具备更多意义,便于以后从记忆中提取。比如身份证号码为18位,如果是任意组合的18个数字则难以记住,因为它有18个单位,超出了记忆广度。但身份证号码为420601197012060453的人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串数字,因为在他看来,420601为该地区的行政区划代码,19701206是他的生日,045是顺序码,3是校验码。18个单位简化为4个,自然就轻易地记住了。

翻译式预制语块教学法中预制语块的提取过程就是语言学习中一种有意义的组块。组块作为一种短时记忆策略奠定了它在该教学法中的理论基础地位。总的看来,记忆的自动组块效应决定了预制语块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而组块过程中旧有知识不可或缺的连接功能则决定了母语在预制语块教学中的重大意义。

三、从二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负迁移看翻译在该教法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不同于一语习得。一语习得的初始状态为零状态,而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是由零状态和母语习得形成的稳定状态共同构成。也就是说,一语习得时没有母语的存在,二语习得时母语已经存在并形成了许多语言习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母语知识和建构的学习机制都会影响二语习得。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具备的母语知识不可避免地对二语学习造成迁移。当母语和二语语言习惯不同时,会对二语学习产生消极的抑制作用,即负迁移,具体表现为语言的错误。反之,当母语和二语习惯相同时,则会对二语学习造成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表现为学习者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某种语言规则。法国人学英语比中国人容易就是由于法语和英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翻译式预制语块教学法的长处在于,在教学伊始就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以块状结构构建学生脑海中正确的英汉对应表达方式,从而免去由于母语负迁移逐字生搬硬套造成的种种言语失检和错误。

四、从常见错误搭配看翻译式预制语块教学法的意义

在语言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常碰到各种各样的错误。其表现形式不一,常表现为实词与实词的搭配不当、实词与虚词的搭配不当、语法错误、语用失误等。这些错误毫无疑问都是经常让教师头疼的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占有很大比例的错误应属于动名搭配错误。而高频动词因其在语言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更具有非凡意义。根据Richards(1974)的观点,语言错误被划分为四种。1)过度概括;2)忽略了规则的限制;3)应用规则不全;4)形成错误的概念。(魏新华,2005)下面,由于高频动词在语言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将列举一些高频动词使用中的搭配不当来分析学习者出错的原因。

1.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过度概括就是学习者把已学的知识套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例如,在汉语中,“晚饭,准备,改变”都是可以做的,因此出现了“do the dinner,do preparation,do a littile change”的错误(应为serve/make/cook/prepare/order dinner,give/require/complete/make/have preparation,have/face/make…change)。另外,汉语中“做”有时与“当”意义相近,因此就有了“do a teacher,do a scientist,do a tourist guide”。(do应被换成be,become)。不难发现,学生对非词汇化高频动词do的搭配情况了解很少,没有把do的常见搭配作为语块来掌握,就习惯性运用汉语知识来概括英语表达,从而造成上述错误。

2.忽略规则的限制(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这是由于学习者知道一些规则,但却没有了解这些规则在应用方面有哪些限制而造成的错误。比如学生学了“pay attention to”,就造出了“give/put attention to,pay attentions to”。又如混淆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造出了listen music(应为listen to music),telephone to you(应是telephone you)等错误。

3.错误套用句型。这类错误主要表现为带双宾语的搭配错误。比如学会了“tell sb. sth.”就有了“tell sb. some advice”(应为give sb.some advice)。而“给某人压力”就成了“give sb. pressure”(应为“put pressure on sb.”)。

造成上述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者对于这些搭配没有作为语块整体记忆和提取,而是孤立地记忆和提取词汇的某一个意项。并在应用过程中,或在母语迁移的作用下生搬硬套,或忽略规则的限制,或滥用句型。根据上面分析不难看出,学习者在动名搭配中经常出错,其根源在于没有把搭配作为整体学习并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证实了翻译式预制语块教学法的意义就在于参照汉语教搭配可以大大减少错误搭配的出现。

五、“翻译式预制语块教学法”简介(简称翻译语块教法)

“大学英语学习语言的最基本材料来源理应是……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是将所学英语变成自身技能的最基本途径”(陈祖芳,1999)。翻译语块教法就是以教材为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方法考虑到学习者学语时已具备成熟的母语思维,可以充分利用母语思维的正迁移,结合组块的短时记忆策略,从而解决二语学习中存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的问题。

该教法具体操作流程分三个阶段,即分解阶段、还原阶段和再造阶段,故该方法也可称为“分解还原再造法”。分解阶段是课前行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一。教师从教材课文中分解预制语块,再配以正确翻译,以文档形式发放给学生;学生则在课前对语块进行初步的记忆加工。学生在该阶段的表现是整个教法成功实现的基础,该阶段的侧重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语块记忆达到汉译英至少是英译汉的程度。还原阶段是课内行为,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语块在篇章中的复现。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提问,要求学生按语境运用适当语块回答;或由教师给出语块框架,要求学生按段落复述课文。该阶段的侧重点是保证学生对课内语境下的语块的完全理解和对语块运用的模仿。再造阶段可分为课内行为和课后行为,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启发和控制下实现对语块运用的升华。其形式多样化,教师应根据学生水平自由选择。可以选择运用语块设定语境造句,或是挑选合适命题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语块,进行框架式写作思维训练并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结语

翻译式语块教学法是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学模式的一种探讨。它的核心在于打破了常规教法的顺序,使学生在教师讲授前利用母语思维的正迁移,以翻译形式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问题,结合记忆的组块效应,创造对语块的初始记忆。它有效地节省了时间,改变了教师在课内反复讲解单词却收效甚微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母语思维的正迁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善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材的编写也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通过教材的编写进一步规范大学英语领域内的预制语块教学。

参考文献:

[1]魏新华.中国学生英语动词与名词错误分析,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7:369-374.

[2]宋德生.组块效应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23-25.

[3]王立非,张大凤.国外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研究的方法进展与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17-21.

[4]陈三东.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2):70-73.

篇5

关键词:指向性 教学语言 教学主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对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日常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时会失去目标指向性,游离于目标教学之外,在引导学生时,语言力度不够,目的不明确,制约并阻碍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课堂中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指向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启动式”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课文《七颗钻石》的时候,我有意识地从起始做文章。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百年不遇的旱灾让我们的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之后教师边放多媒体课件,边深请并茂地诵读句子: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次的旱灾非同寻常!望着所有干涸了的河流和水井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草木丛林干枯了,看着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师:可是,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遇到了一连串神奇的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和这个童话故事有关。

导入环节,教师的教学言语将文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和时事进行整合,然后紧紧围绕“大旱灾”这个主题展开,不露痕迹地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导航式”语言,构建课堂生成

精准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准确地传递信息,优美的课堂言语也有助于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双方都处于愉快的状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时,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力度适当,在教学《喜爱音乐的白鲸》时,我问学生“白鲸回去的路被挡住了,这下白鲸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还会怎么做呢?”此时,孩子的想象就停留在文本的文字表述上,由于场合的特殊性,任凭我怎么引导都不能达到预设“白鲸想方设法挣扎”的层面上去。课后,经过专家的引领,我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直接从“白鲸遇险”引到“它们被冰层堵住了去路”这样的设计缺少梯度引领,于三年级学生的情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他们无法展开想象。既然过渡缺少环境的渲染和情感的铺垫,我就加大了教学言语的力度,极力渲染和营造情景会如何呢?

于是再次试教时,我特地用多媒体呼呼的风声,以及冰天雪地的画面,并引导学生:一转眼的功夫周围都成了一片冰雪的世界,天寒地冻的,一股股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此时,白鲸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教学过程中,也许教师善意点拨会让学生灵动的思维动起来,他们的智慧就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得更远了。

三、“路标式”语言,实现课堂预设

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随课堂生成瞬息即变,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也紧紧地跟随文本指向,就需要教师动用教学语言,指向课堂预设。如在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梳理文本内容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反馈:课文讲了人们救白鲸的事情。孩子寥寥数字的高度概括与教学预设截然不同。于是我立刻顺水推舟,动用“路标式”言语,引导他们走向预设。

师:你这样概括地说,没读过课文的人肯定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救白鲸,也不知道结果怎么样,怎样说才能让他们也了解事情的经过呢?

惊奇的是,大部分的学生能立刻明白怎么去概括文本内容,但他们还是不能很好地讲述文本内容。于是我出示句子:( )在北极玩耍时遇到( ), 人们想方设法营救,后来用( ),最终它们( )。

此时,学生的思维立刻灵动起来,一个学生说:“课文讲了白鲸在北极玩耍时遇到寒流,人们想方设法营救,后来用音乐引路的方法,最终他们得救了。”也有学生说“用破冰船破冰的方法”,我发现学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回答综合起来,就能完整地讲述文本内容,于是我接着引导:这两个同学讲的很好,要是能把他们说的合起来讲一讲就更好了。于是学生们马上明白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小小的言语策略调整,似一块指引迷途的“路标”,给不知所措的学生指明了方向。

四、“驻点式”语言,营造课堂“磁场”

课堂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如何增强学习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小结,给学生构建一个课堂磁场,把课堂中的生成及时反馈给他们。在学习《七颗钻石》 第二自然段中“喜出望外”一词时,学生反馈这个问题的含义是: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是啊,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啊!看见这满满的一罐水,这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的心情会是怎样呢?(小姑娘的心情是喜出望外。)

师:小姑娘当初去找水的时候,原本只是希望找到一点水,即使是一滴水也满足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这份惊喜大大超过了原先的期望。这就是喜出望外。

这种指向性教学把语言学习与悟意入情融为一炉,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言’兼备。

语言对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自己主观意识,加强教学言语指向性,不断地生成教学的经验与感悟,不断积累让自己成长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秦志平.握紧人文精神的罗盘[J].小学教学研究,2010(6).

篇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139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教学实践表明: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缺乏学习兴趣。基于此,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则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情景教学,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导入新课对高效课堂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好的导语犹如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导语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自然也会听得神思飞跃,如痴如醉,此时,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而且课堂氛围也是十分活泼、热烈的。为此,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使用好开课的前几分钟,不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抑或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裨益的。这样也能明显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语文学科的魅力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语文学科不仅实用,而且有趣。假如仅让学生把语文当成升学的必修课,为考试而学,肯定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向学生传授关于语言、文章的强大功能和典故时,要让学生以语文为工具,这样,他们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并思考语言问题。比如,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口语中多使用修辞手法,让语言风趣幽默,或者分析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一些语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能调动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师生交流,采用课堂比赛战略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语文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建立比赛策略,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赞美、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课堂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出代表朗读这篇文章,最后再由大家评选出朗读最好的一组。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让每一位学生加入到活动中来,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走进文本,体察情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还要能正确理解并熟练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阅读、写作、听说等方面都能达到合格之目的;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文化涵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想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情感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如,从琦君的《春酒》中能够读出作者的真情,也能领略到浙东的风土人情。在阅读《老王》一文时,文章中那位忠厚老实的“老王”让大家看到底层人民的质朴,正是这种质朴让杨绛愧怍不已。 古代文学家刘勰曾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此,语文教师有义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用心去体会和解读文本,真切地去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教师也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设情感交流的桥梁,在品读课文的时候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另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去诵读、品味、理解、咀嚼、回味,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干渴的禾苗,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为点燃起学生的情感火花埋下伏笔。学生有了情感体验,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浓厚起来了。

五、根据教学实际,展开课堂教学

调整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习兴趣,在教授《木兰辞》一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当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与故事梗概有一定了解后,再展开探讨,进而体验探索之乐趣。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单使用这种方式教学显然是不实际的,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而且使用一种方式教学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来上课,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都能争先恐后地完成任务,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通过这种方式,既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小组合作还能让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利。

篇7

摘要:对“交互性语言教学”形式进行尝试性研究,重点探讨此形式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实施“交互性语言教学”的具体形式。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交互性语言教学

作者简介:李真,女,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2-0052-04

一、什么是“交互性语言教学”

交互性语言教学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互相激励、启发和分享,把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与自己的体验、兴趣、价值观等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

何谓“交互”?交互(interactive)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指系统接收来自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端的过程,也即人机对话。[1]它是计算机具有的重要特性。在麦加利辞典(Macquairie Dictionary)中,“交互”的一般定义是“相互作用(action on each other)”。说明交互意味着某种共同的或者相互的行为。在这一行为中,人或者事物互相影响了对方。这样,“交互”被用于描述各种相互作用的事件。在教学中交互性应该是媒体支持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能力或特性。[2]这种交互性教学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系统的人机交互,还包括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人际交往。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学者就交互性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教学原理、交互模式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尤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Wilga M.Rivers和旧金山大学教授H.Dounglas Brown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

Rivers(1988,2000)明确指出,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交互能力,交互性语言教学应遵循10大原则。具体内容如下:(1)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2)语言的教与学决定于学生的需要和特殊环境;(3)语言的教与学必须基于实际使用,即以交际为基础(包括口头和笔头);(4)师生的关系应为互敬互爱,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个性都应得到维护和发展;(5)语言使用的基础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控制;(6)语言控制的发展源于那种交互性的、由大家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7)任何可能的媒介和形式其目的都是帮助学习;(8)测试有助于学习;(9)语言的学习是介入一种全新的文化,学生们要学会如何应付全新的目的语文化以及两种文化的碰撞;(10)真实的世界决不局限于教室的四壁,学生的学习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在这10个原则里,RIVERS把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材和测试等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我们对语言教学的诸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3]

二、交互性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交互性语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语言进行交流,分析和处理英语实际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与机会,大量进行语言知识的可理解输入,不断地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体验和运用语言。

交互性语言教学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有较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在专业课上花费较大的精力。学生往往认为专业课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今后在工作中专业技能会更有用。因此,要想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教学设计就要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而使用交互性语言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职业情景,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语言操练机会。

交互性语言教学可以促进高职学生信息与知识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知识信息的冲击,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学生也愿意将自身信息与别人进行交流。高职学生交互性语言教学强调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交流知识与信息,使得大量知识与信息被学生们共享,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活动成果的完成。

交互性语言教学可以活跃高职英语课堂气氛。根据本人的经验,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英语的自信,在课堂上往往羞于开口。交互性语言教学强调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之间可以有合作,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更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交互性语言教学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交互性语言教学可以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由于在互动时学生被要求用英语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因此,他们会积极调动自己英语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技能来完成任务。经过长期训练,他们将能够流畅的使用英语。

三、交互性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一)交互性语言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教室内的师生、生生互动;另一种是在多媒体教室的人机交互,是一种新的交互教学模式。新交互模式强调师生、生生通过网络平台等网络环境进行交互。核心是用计算机软件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能够用一对一、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等多种方式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内容的交互学习,通过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进行测试、约课、查询、答疑、指导等教学活动。[4]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方兴未艾,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正经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5]笔者认为,人机交互更适合于英语听说课的教学。以《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第一册第十四单元的听说课为例,[6]此课的教学在计算机机房开展。本人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大量运用音频、视频、动画等营造真实的语境,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各项任务;启发式教学法,在信息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情景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设置不同情景,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设置情景与地图,学生利用教学辅助平台上的绘图功能帮助人物Helen在计算机上绘制路线,通过网络提交到教学平台,由学生共同选出最简捷的路线,通过在平台上的讨论与互评,激活了学生背景知识中的生活知识。之后学生在计算机中输入相关的英文单词或句子描述评选出的路线,并提交到教学平台,供全体学生讨论,激活学生背景知识中的语言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计算机上自主画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计算机的教师端查看任务的完成情况,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起到学前检测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接下来是听力练习,学生利用语音识别软件听语音材料,完成听力任务,不同听力水平的学生通过自主操控音频完成听力练习。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听的次数和听力材料播放的速度,可以选择降速、正常速度或提速,还可选择对听力材料暂停播放或回放。做完每项听力练习后,系统会对学生完成情况打分。而且软件会对错题进行改正,给出解析。最后,学生的成绩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给教师端,教师可以立即查看每项练习的正确率,了解学生听力的整体情况,对各层次学生学情的掌握达到全面覆盖,及时对学生存在共性问题和难点进行指导和修正。根据学生分数判断是否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在这一阶段,学生自主操控音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控制听力时间和次数,这有别于传统的教师完全控制音频播放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层次性,同时各层次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均实现了提高。接下来是“说”的环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实现认知难点的突破,达成本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完成任务时,学生通过语音识别软件对对话进行录音,并将对话保存在计算机上,完成之后,系统从语言的流利度、词汇使用等方面打分。若学生的得分较低或对任务的完成有困难,可以点击软件上的原音播放键,激活软件的助学功能,跟读对话范例,之后对任务中的对话进行再次录音。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上学生的反馈,来选择各层次学生的对话录音在班级进行展示,并和学生共同进行点评,教学平台软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总体评价。在对话创编和表演环节中,请学生站到讲台前表演,并进行录像,教师把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供学生回顾和课后复习使用,有助于学生自我评价。本阶段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将上一环节自主探究和归纳的语言规则真正内化。学生通过录音、录像和层次性的练习,自主检测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的教师端检查学生录音情况,并根据计算机的评价,对学生及时纠错,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使用下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和有效性。在本课中,软件和教学平台有机结合,一改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灵活,教师可以更方便地跟踪、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交互性语言教学要与有意义的任务结合。学生通过参与真实情景中的各种交互活动,如戏剧表演、手工制作、采访对话、讲故事、做演讲等,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因此,英语教学中任务的设置要与学生实际结合,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要与学生的专业及兴趣相结合。当然,教师设置任务时也要遵循前文中提到的交互性语言教学十大原则。以《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八单元Reading“Scars of Love”为例,[7]课文预习阶段,笔者要求全班以4人为小组,每组在网络、媒体上搜集信息,制作一份主题为“What is love?”的PPT课件。在课文导入阶段,笔者请每小组代表汇报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课件。结果,他们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的组说:Love is like a butterfly.It goes where it pleases and it pleases where it goes.有的组说:Love is listening. Not only listening with ears,but also with heart.Love is a duty.Love is a duty that you must take in hand.Love is the purest thing. Pure love is not for money,jewelry,beautiful flowers,delicious food;it is just a feeling.有的组则说: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It bears all things,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Love never ends.学生用诗歌、散文、歌曲、名言等诸多形式回答“What is love?”,以达到交流背景知识的目的,激发学习文章的兴趣。而制作课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课程,正好发挥学生专长。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交互活动的促成者和参与者。[8]英语教师要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互动问题与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师生、生生乃至于人机互动。无论是那种互动方式,互动必是双向联系的(见图1),最好呈网状联系,实现多向互动(见图2)。在课堂上,教师不是面对个别学生,而是全体学生,教师应当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语言操练的机会,可以通过“开火车”(即one by one,pair by pair,row by row,group by group)的方式依次进行模仿与操练,而教师要纠错与评价。在某些活动中学生间需要进行讨论,教师还要进行指导与帮助,更体现了师生、生生交互是不可分割的。

(二)以交际为目的的交互教学设计

“交际能力”应包括对一种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应把握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9]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英语能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性人才,交互式教学模式是实现新时期英语教学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10]这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对“交际能力”的诠释。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环境,教师以课本、网络资源为互动活动资源,从英语课前、课堂及课后这3个阶段组织设置交互性语言教学活动。

1.课前预习与准备。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也可以组织学生上机参加分级测试,做课前知识评估,进行问卷填写,以测定在学习新课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语言背景。课前的工作与课堂学习是相关联的,有些单元的话题与学生生活实际密不可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资料,以个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制作某项作品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教师,再由教师挑选一些作品在班级展示。如某个单元的话题为“blog”,在上新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PPT来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博客,在上新课前一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发给教师,再由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上新课时,请汇报者在班级进行汇报讲解。这个交互活动既是课前准备,也是新课导入环节。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间重新认知彼此,进行了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的交流,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以及将作品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教师的过程,也是与网络资源交互的过程。

2.课堂交互语言活动。(1)问答法。问答的过程是典型的交互活动。问答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或者一部分学生问、另一部分学生答,又或是在网络环境下人与机器的互相问答。(2)讨论汇报。在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与讨论交互是一种重要学习形式。两人讨论(pair work)和小组讨论(group work)并汇报是笔者在课堂常用的活动。学生讨论并进行汇报时可以交换信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交互。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进行指导,形成师生交互。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也可以将讨论的内容和成果上传到网络平台,达到及时有效的交互。

3.课后任务与测评。课后教师对学生所学情况进行测评,可以采取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估,进行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上课的内容与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复习,上传课堂学习自我评价,也可以在平台上收发作业、作品。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交互性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与实践,本人将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结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能力提高明显。本班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所提升,具体反映在期末考试成绩和PETS2听力成绩较之以前有所提高。同时,教师遵循交互性原则,增加了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互动,既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也有人与学习资源的互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基于网络环境的人机交互将成为交互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蔡宪.论教学交互[J].江南学院学报,2001(1):95-98.

[2]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3):12-16.

[3]吴柏祥.语言教学的时代特征——评WILGAMRIVERS的语言教学十大原则[J].长春大学学报,2002(5):24-26.

[4]宫力.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张连亮.浅析交互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82-83.

[6]韩旭.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7]韩旭.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8]何安坤.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8-60.

[9]毛霞,陈健.以学生为主体交互式学习方法的初探[J].经济师,2003(8):84-85.

篇8

【关键词】技术;系统方法;开拓创新;横向科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10―03

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研究属性及研究方法是其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学科研究往往取决于学科性质,从科学分类的角度把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探讨教育技术学研究对于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1 科学、科学的分类与技术

对于“科学”一词的理解,《辞海》的解释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可见,科学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关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体系。

依据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科学区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者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如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后者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如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

对于“技术”一词的理解,《辞海》的解释是:1.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2.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科技词典》的解释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可见,技术主要是把理论变为现实,技术回答的问题是“做什么”和“怎么做”。

2 教育技术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技术性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

(1) 从其在教育科学分类框架中的位置来看,教育技术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按照瞿葆奎主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对教育科学的分类框架,教育技术学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解决教育的实际行动问题”特点,它与“教育卫生学、教育行政学、教育规划学”处于同一层次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但同时它隶属于教育科学这一社会科学,必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2) 从中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作为教育技术的发源地,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受心理学发展与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作为教育技术的父系学科,心理科学的发展深深影响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转变,心理科学作为一门具有“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1]。从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过程来看,美国教育技术经历了20世纪初的视觉教学,20世纪末的视听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至今日提倡的混合式教学,此间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过程与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与人类探索自然科学原理的过程息息相关。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受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其发展历程深深打上了自然主义的烙印。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先进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与国外教育技术交流接轨过程中,更加重视系统方法的运用,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干预教学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教育技术发展从早期强调媒体的运用,至重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也显示出其自然科学的性质。

(3) 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来看,教育技术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以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定义来分析。

南国农教授在《电化教育学》(第二版)一书中指出,“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2]”分析电化教育产生的原因时,他指出:一是心理的原因,一个是物质的原因。在这一定义中,几次出现了“教育”一词(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而教育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社会性。因此,南国农教授说电化教育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何克抗教授在《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一文中在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严格论证以及对AECT’05定义与94定义所作的对比分析后指出,“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3]”在此文中,何教授指出“借助技术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可见,教育技术学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作为教育技术学组成部分的基础理论部分与应用科学部分则涉及心理学、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内容。教育技术学兼具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因此,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围绕“做什么”和“怎么做”展开的,紧紧依托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用技术的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交叉学科。

二 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属性

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属性是其学科性质的具体体现,它的属性既与教育这一特殊的社会特性相关,同时,它又与深深影响其发展的诸如物理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息息相关。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应当具有问题解决性、技术应用性、系统方法性、开拓创新性与客观实在性。

1 问题解决性

科学研究是人类有目的的探索活动,科学认识的发生不是始于理论或观念,也不是始于观察或经验,而是始于问题,这是由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决定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4]。从问题出发进行探究是学科走向成熟、逐步系统化、形成自我体系构建的必然过程,这一点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育技术学要进行科学研究,也必然从问题开始探索,进行研究,只不过其所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教育、教学这一特殊情境中的问题。

从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正是教育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加速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二战时期工业和军队传统培训、教学与人才急需之间的矛盾,视听教学在美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日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1998年陈至立在为《中国教育报》5月18日创办的题为“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新闻版撰写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中对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应用的强调,迎合了信息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解决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无疑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教育技术研究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在初期,主要是借助政府或外在机构等外力的推动,是被动发展;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教育技术学科的日益成熟,其已经表现出谋求内在主动发展的趋势,主动发现教育中德问题、主动加以解决,促进教育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自身学科的发展健全。

2 技术应用性

技术具有中介性,技术总处于“科学-生产”、“生产-科学”的中间地位上,它既可以是物化的技术,也可以是智能的技术,主要是把理论变为现实,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教育技术则在教育问题与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之间搭起了桥梁,从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的区别中可见其技术应用性。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以此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和方法;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为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提供指导,两者都属于描述性理论。而教育技术学则是依据相关的理论,以教学系统设计和媒体技术应用为核心,通过具体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系统化操作应用(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优化解决。可见,它所提供的是处方性的解决方案,是物化技术与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系统化应用,是一种规定性理论。

3 系统方法性

系统方法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范围的并兼备多种认识功能的新方法,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普遍性等一般科学方法所具有的特征,且具有定量化、精确化、最优化、解决复杂系统有效性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现代科学方法特征。系统方法的运用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解决教育这一复杂领域中的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

媒体技术、个别化教学与系统方法三种概念的整合形成了美国的教育技术,系统方法在其形成中的重要性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名称的变更(视觉教学部视听教学部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及AECT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的变更(AECT1963、1970、1972、1977、1994定义)中也可见一斑。

在国内研究中,南国农教授认为,“电化教育,就是……,促进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进行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两者都强调了“教育过程”,而过程是具有系统性的,这个系统可大可小,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门课程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我们仅以教学系统为例来进行说明,教学系统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重视由教师出发的单向传递过程,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交互性更强。教育技术研究不仅需要重视单向传递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单个要素的研究,更要重视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反馈过程(即双向传递过程)与整个教学系统传递过程要素之间的关联研究。

4 开拓创新性

创新性是衡量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的内容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方法,可以是发现新问题也可以是发现新规律。具体到学科研究,问题解决创新性往往能够促进学科创新性。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必然伴随着其它学科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同时,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开拓创新性是其发展的必然要义。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正是不断吸纳新鲜的思想、理论方法,用新的技术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系统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运用,使教育技术走出了媒体中心论,进入了系统研究;心理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教育技术研究的科学性;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国内80年代掀起的对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名称之争的讨论,虽无最后定论,但其吸纳国外教育技术中系统方法的理念,拓宽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近几年国内关于广义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不同角度的探讨都为教育技术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推动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繁荣。

5 客观实在性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是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都是具体的操作行为,同时操作实验无论在教育技术发展形成历程中,还是从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角度看,都占据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很大比重。因此,其研究成果都应当可以转化为教育实践,并具有可复制性、可度量性和可控制性[5]。

三 对教育技术学研究趋势的思考

1 在研究范式上,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并行

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由于追求研究的客观性、因果性、定量性与普遍性,一直深受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研究的推崇,并形成了“假设-演绎”的科学方法模式,这种假设-演绎往往通过实验来实现;但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育环境及教育主客体都非常丰富,许多因素是不能通过实验来进行严格控制的,解释主义具有主观性、参与性、定性化、特例性,可以弥补实证主义的缺陷,两者互为补充。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表现出两者的融合,教育技术学科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

美国教育技术05定义中加上“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进行限定,也突现了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都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人,自然科学是中性的,而教育(技术)科学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涉及价值伦理判断问题,其研究过程及研究领域,往往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可能会产生无关变量,从而影响研究。因此,在遵循以实验方法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研究的同时,作为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教育技术学,应当与解释主义倡导的参与性观察、个案分析、生活史考察等进行有机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 在方法论上,重视横向科学及教育技术相关学科的指导借鉴作用

横向科学是在广泛跨学科研究基础上,以研究对象的共同点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工具性、方法性较强的学科。与哲学相比,两者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横向科学不象哲学一样给人们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高指导,它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6]。

教育技术学正是借鉴了横向科学中“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实现了教育技术学观念及理论、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横向科学最新研究中的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的研究都可以为教育技术科学拓展新的思路。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学科,深受其它学科的影响,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的发展都可以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3 重视国际对比研究,学会“扬弃”

任何一个学科,尤其是兼具社会科学性的学科,其发展的历程都深受本民族思想及历史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吸收国外的教育技术成果时,应当学会辩证分析,有目的性地“扬弃”,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研究美国教育技术理论及实践时,应从美国的文化特点及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去解读,美国是一个历来重视实用主义的工业化国家,其民族文化尚短暂,它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儿童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统。而我国则历来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借鉴美国教育技术,应学习其重视学习者的思想,同时保留我们教育思想的优点。

4 重视立足国情的教育技术学研究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学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是立足于解决本国教育问题的,借鉴历史,吸取中国几千年来博大深邃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的完善发展。

加强电化教育史研究。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走的是一条与国外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深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重视媒体应用,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教育思想影响着本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走向,在吸纳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同时,应立足本国优良的教育思想,如儒家学说中提出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解决教育这一深受国情影响的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9-53.

[2]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

[3]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5, (11):3-19.

[4] 董奇,申继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0-4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