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6:55: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规划引领,推进镇村联动建设
九江县赛城湖新区按照“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以宜居、宜游、宜业为目标,努力打造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实力之城、和谐之城”的定位。立足高标准、大手笔进行规划。一是“一城两镇三区”区域节点。九江县坚持全域的理念修编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制订了20年中长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东泉路两边、昌九高速以西和港口街镇、城门乡等近期重点建设区域景观设计规划,编制了县城新区行政中心等三大板块建设详细规划,从而跳出现有的“小沙河”概念,规划“大沙河”布局,将“一城两镇三区”纳入大沙河规划(“一城”即沙河城,“两镇”即港口镇、城门镇,“三区”即赤湖工业区、沙河工业区、狮子物流区),城市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展到40平方公里。赛城湖新区位于八里湖、赛城湖西南岸,紧邻九江市新城,核心区位于沙河街镇、城门乡、狮子镇交汇处,是新县城“一城两镇三区”区域节点。狮城大道是县城连接狮子、城门的主要通道;东泉西大道和狮城大道铁路下穿工程,实现沙河老城与赛城湖新城全面对接;赛城湖跨湖大桥建成通车,与开发区城西港区、港口街镇相连,形成立体互通。二是未来县城发展的中心地带。九江县充分考虑发展空间的局限和文化资源的特点,赛城湖新区作为九江县未来发展的中心地带,依托赛城湖6万亩水面资源和20公里湖岸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娱乐、会展等第三产业,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房产经济,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性度假会议基地,大九江都市区重要的增长极和南部区域中心;打造为集商务、商业、居住、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区。三是八里湖新区的延续。随着九江市城市发展由两湖时代走进八里湖时代,赛城湖是大沙河规划区内最大、最美的湖泊,南岸约28公里长的优良环湖岸线,而且水质优、环境美、视野大,是大沙河现有城市规划区“滨湖亲水”的首选之地。而赛城湖与八里湖紧密相连,一桥之隔,未来赛城湖新区必将成为九江中心城区一个主要组团,九江市民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
二、设施对接,带动镇村联动建设
赛城湖新区按照编制一个新区规划,修建两条路网,建设三个安置小区,配套好学校、卫生院、购物广场、休闲公园等四项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保险等五项保障措施的“12345”工程的基本思路,全面完善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完善了路网建设。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构建以县城为枢纽、贯通港口、城门、狮子、沙河环湖半小时经济圈。新区总投入12亿元,修建32.597公里的路网,主要包括狮城大道、环湖路、东泉西大道、环湖东路、环湖南路、东泉及狮城大道铁路下穿和赛城湖跨湖大桥等项目,截止目前,狮城大道、环湖路、环湖东路等项目已建成通车,其他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力争明年6月赛城湖跨湖大桥通车。狮城大道北起城西港区九码快速公路省棉科所,南止双瑞公路与杭瑞高速公路狮子互通连接线,是连接狮子镇、城门乡的主要通道。东泉西大道是连接九江县城与赛城湖新城的重要交通干道,东泉西大道连接线铁路下穿道路工程将为消除武九、京九上下行四条铁路线障碍,打通赛城湖新城东面交通动脉,实现沙河老城与赛城湖新城全面对接,为“一城两镇三区”大沙河发展格局奠定基础。赛城湖跨湖大桥北接城西港区,南通城门镇,大桥通车以后,从县城沙河到赤湖工业园只需15分钟车程,环沙河、城门、城西港区、九江市区可以形成半小时城市经济圈。二是加强安置小区建设。为改善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九江县通过整合资金,实行搬迁移民扶贫,建设了多个安置小区,鼓励农民进城进园,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居住。如青峰、杨花安置小区、东风嘉园安置小区、狮子镇狮子洞中心村、陈洼中心村、城门乡联盟安置小区、兴联中心村和石桥中心村。总计投资6.6亿元,可安置2130户,安置人口9060人。三是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新区施工用水、用电等配套设施已全部完成,临时施工便道全部贯通,公共设施部分的学校、村部、农贸市场、幼儿园已完成内外装修,即将投入使用。可容纳8000名学生就读的九江县赛城湖新区优质示范高级中学,已完成项目可研、立项及用地规划,规划设计方案近期即将完成,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并启动房屋拆迁工作。
三、产业联动,支撑镇村联动建设
赛城湖新区充分利用近城、临江、沿路、靠山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结合中华贤母文化园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旅游项目,对丰富九江县的人文自然资源,整体提升九江县城市品位以及对增强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都将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填补九江城区缺乏与著名旅游胜地庐山相适应景区的空白,丰富完善大庐山旅游圈,实现九江市城区水上旅游与庐山风景旅游错位发展,项目建成后,年接待能力可达百万人次,相当于在山下再造一座庐山,每年可产生约5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和数十亿元的间接收入,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此外,利用狮子物流园区发展物流业。狮子镇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1平方公里,可以引进绿色食品物流,商业配送物流。物流加工、多式联运等物流企业入驻。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成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动力和支撑。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界各自为战布局产业的做法,要立足城乡一体化全局,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优化产业布局,突破瓶颈制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新的发展空间。
三、均衡“社会事业”——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农村,几年来,周村区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注重从农民最急需、受益面最广、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人手,推动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配置,收到了明显成效。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周村区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助贫困户倾斜。近三年累计完成投资达4.2亿元,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周村区通过深入实施“服务为农、产业兴农、项目强农”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协调、镇镇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二是按照“同源同网同质”的原则,建立城乡供水体制。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农用设施体系。公共服务方面,一是着力推动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调整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率先在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卫生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全区90处中心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全部完成规范化升级改造。三是着力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区所有镇、街道都建立了综合文化站,50%以上的村居都建起了文化大院或文化中心,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托和载体,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只有借新农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均衡城乡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才能回归到城乡一体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四、不忘农本——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近几年来,周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实现都市农业新突破”的要求,突出“山、水、园、林”特色,走出了一条从单一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步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规划,着力搭建都市农业发展平台。周村区充分发挥毗邻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突出“山、水、园、林”特色,注重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相结合,制定完善了周村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意见和规划,把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人点,确立到2012年基本完成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着力发展张周路园林文化服务带、孝妇河生态景观带、凤凰山休闲观光区等大重点区域,作为发展平台。并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发展保障。
都市农业初见成效。积极打造“生态、休闲”都市农业品牌,重点抓好了张周路苗木花卉基地和风凰山、葫芦山生态休闲农业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第十二期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确立了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近几年,周村区以都市文化为主线,重点规划了凤凰山、葫芦山,孝妇河生态观光带、张周路花卉苗木产业带等为重点的城郊乡生态观光农业区。预计到2013年,就能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休闲产业格局,达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实现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景观、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不忘农本,立足各自资源优势,转方式、调结构,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让农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已初步形成。
关键词:土地整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关键时期。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下,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每年建设光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已满足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如何在保护耕地和加快建设用地供给的两难中求平衡求发展,我们通过土地整理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偿试。
一、土地用途管制与经济建设用地的矛盾转换
1.“吃饭”与“建设”矛盾是一对长期的矛盾,保护耕地与保证建设用地供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我国土地管理进入用途管制制度时代。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成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的重大战略和艰巨任务。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战略目标,事关子孙后代和长远利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要求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吃饭”与“建设”的需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前提下,进行各项建设,发展各项事业。
2.开展土地整理是解决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障经济建设用地这对矛盾的双刃剑。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的72%可以用来换取建设用地折抵指标,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用地的需求。这就在理论和政策上保证了土地整理一方面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所以,经济要发展,耕地要保护,土地整理是条出路。
二、土地整理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作用
1.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为建设用地需求提供资源储备。
近年来,我们为保证建设用地供应,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中:一是实行土地置换政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允许工矿等建设用地复垦以后等面积置换到城郊周围,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二是实行基本农田异地代保。,一方面促进了土地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又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资金补充。三是继续加大土地整理力度,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并加大迁村并址和村庄整理的力度,引导自然村和区域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对旧村用地进行复垦,争取建设用地置换指标,支援城乡一体化建设。
2.土地整理工作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土地整理推进了县城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品位。土地整理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小城镇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制宜地、科学地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横式,使全县小城镇建设迈开了脚步。土地整理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城市要拓展,拓展的基础是工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区。由于保障了建设用地需求,使工业园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土地整理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对现有土地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把土地建设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的标准化农田。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实现规模经营成为现实。通过土地整理后,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经比例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土地整理推动了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意义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保持武义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加快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所以,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对中心镇、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减少和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逐步树立现代市民意识。
3.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更有利于更好地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的三大战略。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57-01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目前,丹凤县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期,全面审视丹凤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必将成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丹凤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丹凤县城乡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不断加强,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丹凤县城乡发展一体化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3.10:1,陕西省、商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分别为3.60:1、3.68:1、而丹凤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3.71:1,分别高出国、省、市0.61、0.11、0.03个百分点。
2.城镇化水平低。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2.6%,陕西省、商洛市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50.02%和42.9%,而丹凤县的城镇化率只有38.1%,分别低于国、省、市14.5、11.92、4.8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丹凤县2012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之比为19.57:44.14:36.29。
4.基础设施差距大。县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脏乱差问题突出。目前,还有部分组没有通水泥路,部分群众没有吃上自来水,一些地方通讯质量不好。
5.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一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县城教育资源优、学校生源多、校舍不足、班额太大,西街小学、龙驹中学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在70人左右,学生进教室好像在“插葱”,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农村教育资源弱、学校生源少、校舍多,班额太小,有的班级只有几个学生。目前部分农村小学还没配英语教师和电教设备。二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多头管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条块分割,行政管理多元化。三是文化建设不平衡。县城居民文化生活较为丰富,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贫乏。四是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随着新农合的推行,农村看病就医群众日益增多,乡镇卫生院工作量大幅增加,但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数量不够,医术急需提高。
6.城乡建设秩序乱。一是房屋乱建问题严重。县城的小产权房“遍地开花”,房子间的距离太近,有的两座楼之间居民开窗可以握手,不但房子采光不好,而且说话都能听见,绿化、美化、净化程度不高。二是非法买卖土地问题突出。有的村民将土地视为私有财产,不经过任何法定程序,任意买卖。三是资源利用浪费。丹凤本来土地就少,但是县城居民都喜欢一家一户一院落,办公楼都在七层以下,房屋上面空间没有充分利用,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空间开发利用不足。
二、丹凤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
1.户籍制度障碍。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人为的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掘出了一条“鸿沟”,构筑了一道“壁垒”,使城乡居民成为两个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严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农民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方面遭到歧视。
2.地理环境制约。丹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除国道沿线和部分地方外,边远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有些地方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限制。
3.农民素质不高。一是文化水平较低。农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明鲜缺乏竞争力。二是缺乏劳动技能。进入二、三产业就业至少需要一技之长或懂管理、会经营的劳动者,而丹凤的大多数农民既没有技术,又因为文化水平低而不会管理和经营,因而只能从事收入少的体力劳动。
4.建设规划滞后。丹凤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虽经市政府批准,但详细规划还没出来;各镇的建设规划是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早已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城镇建设落后,管理难度加大。
5.资金投入不平衡。县城建设投入的多,小城镇和农村建设投入的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多,产业发展投入的少。
三、丹凤县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1.推动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这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因为规划是先导、是龙头、是方向,这个方向把握好了,发展定位清楚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配置就有了依据。
2.推动城乡配套改革一体化。这是消除城乡发展障碍,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一是改革户籍制度。二是深化农村改革。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四是整合社保机构。五是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3.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这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一是大力发展工业。二是壮大特色绿色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平台。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就是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努力使城乡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灾有所救。一是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二是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统筹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一、确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略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
(一)协调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转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对于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同时,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两者具有双向互动的功效,因此,需要协调推进城镇化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一是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出发,着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统筹研究制定和实施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城镇化战略。二是加快产业发展转型。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有力支撑,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产业发展必须实体产业和服务业两手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改善服务业发展质量,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能力。
(二)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是十明确提出的要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问题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配置效率,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我认为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既要着眼于公平,使农村居民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公平地获取公共资源,享有公共服务,同沐公共财政的阳光;更要着眼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城乡发展能力。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和公共资源,统筹城乡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三是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要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强“造血”机能。
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是重点,同时城乡一体化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二、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一)统筹城乡发展。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要以化解城乡矛盾为重点,使农村的发展不断靠近城镇化目标,用“城”的定位引导和把握好同“乡”的建设。同时要克服就村建“村”的狭隘认识,改变短期行为、重复建设、低水平维持型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二)推动综合变革。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有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机制市场化、发展城镇化等在内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性变革过程。这诸多变革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仅靠农业一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是无法完成的。谋求在全方位、深层次上推动“乡”与“城”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是从根本上化解城乡对立的必经之路,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抓手。
(三)破除体制障碍。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也是一场城乡之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大变革。由于长期以来采取城乡分割管理体制和城乡不同的治理模式,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一系列的体制,缺少合理规范的融通促进机制。当前,应以户籍制度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人口之间的均等享有,让农民切实分享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壮举,没有样板可循。尽管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基础,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人口众多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城镇化的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一体化制度建设刚刚起步等等。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从思想、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关键词】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
城乡一体化理论是在不断探索城乡关系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的研究,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进一步实现我国城乡融合,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深化改革,创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一)投资机制创新,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当前的投融资发展现状还远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深化城乡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已成为目前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制约“瓶颈”。建立多元化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筹措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进一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提供优惠、放宽政策环境,是目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创新投资手段,进一步拓宽筹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要建立投融资推进机制,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
(二)土地制度创新,完善土地使用政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政策势必也要进行调整。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土地经营方式。根据党和国家关于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走出一条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要创新土地管理方式。
(三)社保制度创新,构建公平社保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构建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完善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发挥政府经济职能,加大对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支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财政自身来讲,在地方财力总量有限,各项法定和刚性支出日益加大的情况下,财政投向城乡的资金必须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大财政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氛围。对我国来说,由于处在双重转型时期,即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处了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历史性、常规性所具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问题。因此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借助政府的力量来缩小城乡差距。
(三)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政府如何更好地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实现自己的本质职能来看,在新时期地方政府必须实现从“发展推进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服务型政府是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途径,以缩小城乡居民的国民待遇差别为目的,从担当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到更多是担当社会发展的“推进力量”,从“发展推进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历史的必然。
三、抓好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一)打造农业特色板块,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导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所谓现代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二)重视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新型农民,又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当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把他们培育成为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特色小城镇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小城镇,如何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快速发展而又避免雷同,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城镇化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高度重视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以特色树城兴镇。实践证明,小城镇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走特色小城镇发展道路。
(四)抓好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在推进和实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变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对农村社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认真做好实验工作,总结试点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确保实验工作取得成效,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61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教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既有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原因,也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发展起点与过程不公平致使发展结果不公平,最终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1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互为依靠互为补充,达到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它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城乡教育一体化则是伴随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
1.1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体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抢抓当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机遇,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2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体现
城镇化建设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城镇居民。其中就包括积极推进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从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成长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发展,让人们从小感受到社会公平,建立起通过努力就能够改变命运的信心,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中国梦。
2 当前我国教育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基础设施投入不平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职业教育资源贫乏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2.1 城乡教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大
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居住较分散,学校分布不均衡。村小与直属校、中心校,远郊学校与近郊学校,同一个乡的校与校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村一级的学校多数比较简陋,连教学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更不要说其它的设施。在现行的教育投入体制下,往往是“胖者越胖、瘦者越瘦”,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扶持重点学校,相反忽视了农村教学条件。
2.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严重缺失
教育的弱势群体主要是贫困学生、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但当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和措施的保障力度不够,这已成为当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爱护等问题,在心理、教育、家庭监护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留守儿童的处境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城乡教育差距和不公平的集中体现,严重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2.3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不协调发展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教育的重心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应对向外输出的劳动力的培训几乎没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教育培训资源匮乏相矛盾。因而,在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有竞争优势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相当重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3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对策
3.1 深化城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投入规划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人由“以乡镇为主”改为“以县为主”。同时对基础教育投入主体进行调整,统一由市级安排经费投入。统筹安排中小学的建设经费,确保教师工资的足额发放,实现城乡教育投入均衡发展。
3.2 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教育资源在我国还处于紧缺的状态,除了加大教育投入外,还需要在整合教育资源上下功夫。一方面让市区的教师到县城、县城到乡镇、乡镇到村进行交流任教,农村教师到城镇、市区学校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开展联校教研,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在教学与教研上资源共享,教师之间共同交流经验。利用城镇学校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帮助和指导农村学校开展实践,使农村学生也能长期接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学。目前农村的村一级学校生源数量急剧下降,乡镇的中心校出现生源膨胀。在农村地区必须加强村级学校的撤并,整合农村的教育资源,重点扶持乡镇的中小学建设,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应当加大校车投入力度,让农村学生安全方便上学。
3.3 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财政投入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足够的财政投入也是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区县教育发展的公平均衡和一体化。同时明确各区县教育投入的硬性指标和考核标准,确保各区县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奖、贷、免、补、勤和绿色通道等各种形式的资助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和社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关爱。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教育改革进程中,要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决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