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1 20:32: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盈余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研究对政府调控政策的分类主要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根据政策调控的方向分为紧缩政策与非紧缩政策;第二个标准是按照制定政策的相关部门及政策内容分为三类:国务院直接出台的综合性房地产产业调控政策,例如“国五条”“国十条”等;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出台的其他政策,例如,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与房地产交易相关的税收政策、国土资源部出台的与房地产开发用地审批有关的政策等。我国政府各年份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详见下表。政府调控政策变量设置如下:一是将表1中紧缩政策、综合性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数除以各年份出台的政策总数;二是设置紧缩政策、综合性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四个变量虚拟变量,赋值规则如下:第一,若某一年份紧缩政策数比例值大于50%则将该年“紧缩政策”赋值为1,否则为0;第二,若某一年份综合性政策数比例值大于0则将该年“综合性政策”赋值为1,否则为0;第三,若某一年份货币政策数比例大于或等于其他政策数比例,则将该年“货币政策”赋值为1,否则为0。
二、盈余管理活动变量
本研究中盈余管理活动的变量分为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变量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变量两类。
(一)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变量一是根据琼斯模型(Jones,1991)计算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用DA表示。二是根据修正的琼斯模型(Dechow,Sloan&Sweeney,1995)计算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用DA01表示。三是根据房地产行业特征调整的琼斯模型计算的操纵性应计利润,该模型即将修正的琼斯模型中营业收入的变化量减去应收账款的变化量改为用营业收入的变化量减去应收账款的变化量再加上预收账款变化量,由该模型得到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用DA02表示。三个应计盈余管理模型得到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均经过年初总资产调整。
(二)真实盈余管理变量本研究参考现有文献Roychowdhury(2006),Cohenetal(2008),Coheneta(l2010),Gunny(2010)和Zang(2012)对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研究,选用四个真实盈余管理的变量:一是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用Abnormal_cfo表示;二是异常生产成本,用Abnormal_Prod表示;三是异常期间费用,用Abnormal_SGA2014年第5期下旬刊(总第553期)时代Times表示;四是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汇总额,用REM表示,由于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期间费用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年份同一公司,所以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汇总额(REM)变量是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期间费用三项的加总,以衡量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情况。根据本文第三部分对盈余管理理论及实证研究模型的介绍可知,四个真实盈余管理变量均经过年初总资产调整。
三、控制变量
(一)宏观控制变量由于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且受经济周期、国家政策等影响大,本研究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人口(Population)、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四个变量作为宏观控制变量。
(二)微观控制变量本研究参照现有文献设置以下八个公司层面的控制变量:一是总资产收益率(ROA),控制不同公司盈利能力的差异。二是市值(MarketValue),控制不同公司规模的差异。三是市值账面比(MtoB),控制不同公司成长性的差异。四是“是否雇佣中国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担任审计师”(BigAuditor)和(5)“是否被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AuditType),控制严厉的审计师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五是“微利公司(suspect01)”的筛选标准是ROE在[0,1%],为控制一个为了避免亏损而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群体对本研究的影响。六是净利润(NetIncome),控制房地产企业因净利润数额不同而需要进行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的影响。七是总资产负债率(leverage),控制不同资本结构带来的影响。
四、回归模型及回归结果
(一)回归模型其中,EM_Proxy指盈余管理活动变量,其他变量的含义如前文所述。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盈余管理;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1.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
(1)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中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使得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很好的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2)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减少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利润的可能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必然增加企业的当期费用而减少当期利润,转回则相反,通过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可以将企业的全部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进行重新分配。新会计准则规定,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及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限制了企业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
(3)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杜绝了企业利用缩小持股比例,分离若干子公司的方法,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做法。新准则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计量,这将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按这些规定编制的合并报表将能真实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好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关系在合并或重组时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2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1)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2)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3)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若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4)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过去一直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由于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对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但由于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也较难准确划分,因而可能被企业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2新会计准则下,完善企业盈余管理的对策
2.1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
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
2.2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企业会计报告信息进行调控,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要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必须限制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比较有效的措施是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对管理层权力的制约、监督。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外部必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基于合约委托关系的权责利关系。另外,由于即使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对企业也可能带来一定短期利益,因此要加强对管理层的权力监督和制约,就需要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解滥用盈余管理对于企业形象和长期利益的危害,从而在企业达成一致共识,共同抵制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滥用,提高对管理层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效力。
2.3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在会计实务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却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通过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要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提高,使其能正确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要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的不同意义和后果,对于操纵会计利润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将会严格依法惩处。由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会计造假及其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健全,在新旧体制转换、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经营方式多元化,各种经济类型相互渗透的情况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防止会计造假行为更显其重要。
3结束语
总之,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予以重视,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预估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S].财政部,2006,(02).
[2]贾改仙.新会计准则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空间[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
[3]姜海玲.透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6,(02).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司体制大部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根本利益不同,所以经营者利用其自身存在的优势,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满足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使得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盈余管理的存在使得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下降,长远看来会严重损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的制度,它能有效的压缩经营者的盈余管理空间,既能保护股东的利益,也能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提供真实财务信息的基础。企业执行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一定会对应低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如果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很高,那么企业的内部控制一定存在着问题。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影响深刻。
二、国内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1.国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美国国会为了规避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来进行利润操控、财务舞弊,挽救例如安然在内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事件对美国股市造成的不良影响,重新树立投资者的信心,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是涉及证券市场监管、公司治理、会计监管等多方面的重要法案,被认为是对美国的会计界和商界影响最大的一次立法。它完善了以前立法上的很多漏洞。其核心条款规定:只要是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无论国内国外企业,都要建立非常细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需披露重大缺陷。这无疑突出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2004年美国接连出台了COSO新内控框架,进一步提高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在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看法基本一致,《萨班斯法案》的颁布是研究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分水岭,在该法案颁布前,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是自愿披露的,所以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很少,可是在该法案颁布以后,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要求强制披露,关于内控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相应增加,且看法基本一致,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企业盈余质量相对较高,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与内部控制完善的企业相比非正常应计利润明显不同,即企业的盈余信息与企业内部控制有紧密的关系。
2.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出台相对较晚,在2008年,由我国的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五部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了企业应当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并且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在2010年相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正是因为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推进了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虽然外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论,但由于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相对较短,且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较差,所以,我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本上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存在联系,且内部控制会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越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详细的企业其盈余质量越高。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无关,产生这种观点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所以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到实处。所以,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并不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认可,近几年已经有很多企业因为内控的不完善、不执行得到了教训,例如三鹿、安达信等等更是以破产为代价,可见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有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全面监控。这五个要素会从不同的方面来影响企业盈余管理。
1.控制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的内控环境是指企业文化、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公司的治理结构等等的总称,是所有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受到内控环境的影响,好的内控环境意味着企业的每个组成,上至管理层、下至最低层员工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目标。所以,良好的内控环境是防止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根源。
2.风险评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最有效的行为之一,企业在生存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风险的,如果对这些风险不加以控制,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风险评估就是企业在实现所定目标前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事先的分析,通过分析风险的大小来决定企业要进行什么样的后续活动,所以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前提。通过风险评估,企业的盈余管理主体可以透过风险看到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危害,进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并且,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了解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有效控制,把各种影响企业的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一种途径。总之,风险评估是抵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一道防线。
3.控制活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控制活动是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期间的,包括授权、审核、验证、核准等等,内部控制活动对盈余管理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不合理的放宽企业信用政策、扩大产量以及降低单位成本都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但是有效的控制活动要求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控制,不能盲目的降低成本以扩大产量,更不能为了增加收入而没有限制的放宽信用政策,使企业承担后果。所以,高效的控制活动是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最直接的方法,良好的控制活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各个层面,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交易的授权、业务的审核等等都形成独立性,会直接抑制盈余管理主体的行为。所以,有效的控制活动会使盈余管理丧失手段。
4.信息与沟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良好的信息和沟通是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都不能缺少的条件,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生命线,它不仅包括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也包括企业外部与企业相关的活动以及事项所产生的信息。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是关乎每个员工的,每个员工都应当清楚其在内控系统中的角色与职责,将企业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减少个人盲目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依赖信息系统,在无纸化的平台上操作,所以信息的可靠性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不准确的信息会导致不准确的风险评估,进而会导致不准确的决策。
5.全面监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企业生存期间持续存在的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哪一个期间存在的,所以需要一个全面的监控来对内控的执行进行实时评价,任何制度的执行都需要一个监督的过程,才能使其更加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也一样,监督是不可缺少的。从我国的企业机制来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是监督的主体。监事会的职责是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并制衡,以减少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内部审计机构既是企业内控的一部分,又是内控形式的另一种体现,良好的内部监督会有效的防范风险,会从源头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而全面的监控不止包括日常的实时监控还包括特殊项目的专项监控,并且要对发现的问题、缺陷进行及时的披露与报告。
四、关于完善内部控制以抑制过度盈余管理的几点建议
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是不断发展的标志,企业通过合法合理的手段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存在着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却会给企业带来危害,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应尽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以减少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1.完善会计准则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个细致的准则来进行规范,财务更是这样,2006年颁布实施的新准则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需要不断及时的来完善我国的会计行为准则。
2.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
审计是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被大众所认可的,通过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而内部审计是我国监管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企业应不断的完善内部监管制度并且落到实处,不要只流于形式,通过内部审计监管就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3.优化企业内控环境,培养职工内控意识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良好内部控制的基础,没有好的内控环境就谈不上内控。而如何建立好的内控环境需要整个公司的每个员工积极参与,这不仅需要管理者的制定,更需要员工的道德品质、责任心、诚信、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等。如果员工没有建立内部控制的意识,没有意识到企业内控的重要性,不认可企业的内控其实是对自己的负责,那么执行内控制度将难上加难。所以,培养员工的内控意识,让其意识到企业内控对自己的益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五、总结
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各行各业的市场空白都
特别多,无论什么生意,谁先做谁就赚钱。加上政府部门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和法律监督机制的滞后,许多人或借助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保护、或善于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创造了一个个一夜暴富的神话,获取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需要较长时间的原始积累才可得到的"第一桶金",不少人很快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管理阶段,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那种一夜暴富的神话是一去不复返了。尤其中国加入WTO已成定局,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各成员国必须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实际上,也只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不再到处挥舞,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国内企业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必须遵循国际规则,也就是说,不可能再享有政府的行政性保护了。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将来也没多少法律空子可钻,企业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二、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的直接表现是质量之争、价格之争、服务之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品牌之争;而实质上支撑这些竞争的却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手段和组织管理水平;而体现这些特征的最终载体是人,因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又体现在智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企业在同行业中持久地处于技术进步领先、管理机制领先、市场营销领先和服务水平领先,也才能具备价格优势,才能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诚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唯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它一切物质资源如资金、设备、商品等,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企业之所以高度重视人才、积极挖掘人才,道理也在于此。因而我们说,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谁拥有这样的人才团队,谁就具备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优势,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遥遥领先,成为赢家,永立于不败之地。
三、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靠教育培训,这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员工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企业,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有人说,企业通过挖掘优秀人才,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从某种意义
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同样离不开教育培训,因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引进一、两个尖子人才就能解决问题的,尖子人才往往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能力,或是技术人才、或是营销高手,而这些人才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曾经有某电脑软件公司,通过人才猎头高?挖"到一位顶尖水平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老板开始敬之如神明,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但此人与公司内各部门关系较差,工作中发生了许多矛盾,结果未满三个月,该尖子人才就辞职走了。
企业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也只有综合性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尤其人才培养不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考虑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企业文化、考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是只有企业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做到的。谁在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谁就能在竞争当中保持长久的整体创新优势,最终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获得胜利。
四、现代企业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
我们提出的"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实并不是新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国外成
功的知名企业,还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其领导者也都知道人才重要,明白抓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甚至开办了自己的管理学院。但问题在于,成功的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后,能够从上到下真正重视起来,并持之以恒落到实处,而我们国内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效益较差的国营企业,其教育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课、考试等都不过是走个过场。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再也不能继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把此项工作抓到实处。那么,作为现代企业究竟该怎样进行教育化经营呢?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领导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作为现代企业,面对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形势,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到,?quot;与狼共舞",就必须具备既不会被"狼"吃掉,又有可能打败"狼"的本领。抓好员工的综合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业"与狼共舞"本领的重要途径。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企业教育化经营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把教育培训工作看成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2、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企业要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一定的人的基础和物质基础为前提,这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来考虑。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器材等。软件方面,一是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二是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三是建立长设的信息收集处理部门,有专人负责。
有了一定的人和物质的基础,还要结合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设想,针对本企业员工的特质,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教育培训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自身企业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提高员工思想素质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爱祖国爱企业的思想境界和正义感,追求事业成功的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服务意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忠诚
敬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积极的心态、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优秀的品格等。
二是关于员工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容。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员工社会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社会风俗的等多学科知识,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员工融会贯通、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是培养员工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指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技术专业知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所在岗位部门一般包括技术研发类、生产制造类、人力资源类、行政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
四是培养员工社会交往能力的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必须培养员工的交往水平,主要包括日常的社交礼仪,待人接物的常识,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五是训练员工综合管理能力的内容。主要针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重点培养其宏观把握能力、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个人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课程设计包括初级管理、中级管理和高级干部领导力训练等。
3、把日常工作纳入企业教育培训的范畴。
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就是要求把企业一切日常工作都列为员工培训的内容,组织会议就是在上课,落实工作完成任务就是实习;企业最高领导就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门经理就是讲师,有关的文件、职责、制度就是教材,员工拟定的报告就是作业。按这种思路开展工作,就可以随时检查问题,纠正错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结果的最佳水平。
4、把员工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考核统一起来。
员工绩效考核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根本目的是检验员工工作的最终效果,评价其贡献程度作为个人获取报酬的主要依据。在教育化经营的企业中,则是把日常工作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的考核统一起来,绩效考核的结果就是教育培训的结果,绩效考核不合格则意味着培训成绩不合格。由于建立了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考核结果对员工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有了压力就会产生拚搏的动力。
五、如何理解和推动"员工学习化生存"
我们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员工培训,全面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员工个人身上,所以在提出"企业教育化经营"的同时,又提出了"员工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表述对象的主体不同罢了。那么,怎样理解"员工学习化生存"概念和推动员工的积极参与呢?
1、阐明企业"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政策
成功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即内部人才机制的"三公"原则。所谓"三公",
就是"公平、公正、公开",在企业内部营造平等的用人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价值评价体系,职务调整方面坚决做到任人唯贤,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最容易激发员工的正义性和积极性,对于个人来讲,能够达到潜能激发最大化;而对于企业来讲,由于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因而能够实现综合效果最大化。同时,建立了这样的人才竞争机制,也就给员工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要想在企业出人头地有成就感,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能量和价值,必须积极参与公平竞争,不要指望其它门路,如找人情关系、请客送礼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骝骝,你是千里马就不用担心没有伯乐,是金子就一定会闪光的。
2、人才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成功的企业在提拔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会有严格的考核、选拔过程,依据的条件就
是你的思想素质、知识技能、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等,不会过多地参杂其它非正常因素,如血源关系、个人情感、主观好恶等,从而保证落实人才激励机制的"三公"原则。在这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只有真正具备条件的人,才能够战胜对手,脱颖而出。换句话说,参与竞争的人才个人所具备的能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
3、提高个人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的创新和淘汰速度非常之
快,一个人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常胜将军,就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新的东西,这是提高个人素质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正如彼得o圣吉博士在他的《第五项修练》中所说的,"任何一个企业、一个个人要想保持持久的优势,唯一的办法那就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我们必须让员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形成员工自发学习的内在动力,牢固树立个?quot;学习化生存"的意识,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4、营造学习化生存环境,组建优秀的人才团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必然会带来
很大影响,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是说明这个道理。所以,企业不仅要大力倡导"学习化生存"的理念,还要善于在内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首先从领导做起,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把日常工作看成不断学习的过程;其次改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关系 重要性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1、企业文化的两种分类企业
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种。
所谓硬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本身与文化相关的行为;所谓软文化,是指企业中应用的科学技术。企业管理运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其本身就是运用软文化为企业服务的一种表现。
2、企业硬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1)企业硬文化可以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专业水平,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企业的硬文化可以丰富员工生活,提高员工素质,还可以培养并加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使企业形成真正有效的群体。
(3)企业硬文化可以增进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及领导行为的影响力。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领导,领导是企业的主体,领导行为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领导决策的科学与否,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①企业硬文化可以提高领导的自身素质,领导自身素质提高了,就可以提高其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② 企业硬文化还影响着企业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可以使企业自觉地进行自我协调、自我控制、自我指挥,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③新的企业硬文化是企业领导适应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企业软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软文化——生产技术也越来越为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它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2)企业软文化与企业管理紧密相连、相互作用,是搞好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要素。
(3)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增强产品研发意识,依靠新产品、新技术占领市场,这其中,企业的软文化功不可没。
(4)要增强企业的软文化实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人员,增加科技投入,不断开发各种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努力做到“生产一代,投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
②走出企业范围,与科研院所、设计院及高等院校联合起来开发新产品,使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4、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五大作用
(1)导向。企业文化可以将企业员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管理目标上来,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约束。企业文化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能形成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并对企业职工起到必要的约束作用。
(3)凝聚。企业文化一旦得到企业职工的认同后,就会形成向心力和归属感,使职工感觉到主人翁的地位。
(4)融合。企业文化融合了企业职工的思想、行为等个性特征,有利于企业管理形成自身的一种共性,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
(5)辐射。企业文化对外部环境有一种辐射力,既树立了企业自我形象,又对整个企业的建设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积极的企业文化起着分界线的作用。
(2)积极的企业文化表达了企业成员对企业的一种认同感,可以使员工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
(3)积极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成员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考虑企业利益,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和价值。
(4)积极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使得企业内部更加平稳,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5)积极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员工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文化决定了游戏的规则。
2、消极影响
(1)消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变革的障碍。消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变革和发展不仅起不到推动作用,还会阻碍企业变革的正常运行,从而使企业滞留不前。
(2)消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多样化发展的障碍。企业多样化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消极的企业文化会阻碍这种多样化发展,使企业越来越单一。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经验管理;知识经济;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13-01
企业文化是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一个组织的特有的文化形象,需要主要领导和员工来共同打造。在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以及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中,企业文化发挥着灵魂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成分。因此,企业要树立“诚信立本,质量优先,务实为基,创新为辅”的理念,将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调动企业内部的积极性,既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关注到个人的价值,推动员工的个人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存共赢,同时可以升华企业文化,变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为员工的自觉,真正将企业是为自己的家。
1 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作为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理论和方法,企业文化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表现如下:(1)企业文化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只有少数人注意到,并且理论与实践上严重又是偏颇,重理论轻视实践;(2)企业文化还没有被真正纳入管理的行列,它应有的作用无法发挥;(3)很多人缺乏长远的目光,不能从企业的长期目标来着眼,因此认识不到文化发展建设的长久性和艰难性;(4)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并没有制定详细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因此,企业文化与管理思想没有融为一体,这也导致企业管理过程中弱化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而正是这些现状的存在,导致人们对企业文化产生了许多误解。
误解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像一面旗帜,只是有用处的时候才拉出来抓一下,平时只是束之高阁或者流水般扫过,相比于其他对企业,对职工很重要的才会抓紧,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只是听起来的重要,做起来就可以忽略。
误解二:个别员工过分注重企业的外部形象,他们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各种活动,实际上,许多企业只是在单纯的制作形象,脱离这层面纱,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没有多少改善,只是换了衣服和面孔。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中的东西,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很难进行操作。即使有企业文化也只是很肤浅的活动或者简单的放松性游戏,不能关注个人的发展。导致这些不足与误解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并没有对企业文化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确切说不知道企业文化所谓何指,也就不能明确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
2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构起合理的对企业文化的管理机构,这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只有将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才会让文化服务于企业管理发展,在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们能够互敬互爱,并且有竞争上进的趋势,只有真正将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样才会让企业更有发展前途,才会有更强势的企业。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激活企业文化的生命力。
知识经济时代下,人的价值和力量得到彰显,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科技的竞争,更重要的核心人才的竞争。当然,企业也并不能走出这一范畴,能够在企业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尊重劳动和人的价值,满足员工的正当的基本要求,把人的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这样便于激发员工的活力和竞争力、创造力,也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凸显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群体智慧和个体能力的发挥,在现代科技武装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中真正贯穿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突出精神和文化的作用,让企业的文化更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不断发展完善企业的制度,使得企业文化的管理有明确的制度保障。企业文化的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内部的法律法规和经营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有可能派生出不同的企业文化,还引导着企业文化向不同方向发展。因此,制约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制度的差异。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各级领导和各类员工不断地奉献,按照企业文化的指导方针,不断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让文化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切合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协调统一,使得员工既有个人的价值,又可以有企业的集体价值。
第三,彰显个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文化管理。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能将企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经营理念和经营环境、策略等各种因素集合而生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发展管理模式。各个企业它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经营目标和员工成员组成,因此,他们的个性就互有异同。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个性,将企业的文化个性突出出来,并且让这种充分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发展管理过程中,让其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样一个企业才会在个性明显的文化管理的推动下,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立足脚跟,赢得自己应有的实力。
参考文献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必须依靠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外部大环境。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得企业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因此,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必须对金融保障工作给以高度重视,注重保险管理,才能降低外部各种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合理设置金融管理部门,注重金融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在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工作必须设置专门的部门来开展各种管理工作,并由专人来负责企业货款的回收,才能真正发挥金融管理的作用,从而在专职科室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各部门的的职责进行有效明确,才能让每个工作人员清楚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义务等。与此同时,对欠债单位的资金周转速度、资产负债比率等进行全面分析,以对其信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以制定出合适的分析表,从而找出其欠债超期的相关原因,最终制定合适的回收欠款的方法。
2.不断提高企业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性
在企业金融管理中,预算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资金进行数量化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统一化管理和控制。而全面预算管理是合理利用预算,对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考核、分配和控制等,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管理方法之一。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必须对预算管理给以高度重视,不断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性,加大预算编制前期调查力度,才能充分展示预算编制的公平、公正原则。与此同时,注重预算项目的精细化,及时、准确的进行绩效核对,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编制的指导作用,从而不断加强预算约束力。
3.注重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金融管理水平
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的合理利用,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吸收和引进,才能有效推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根据企业金融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其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必须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的信息化建设,有效实施集中财务管理,并注重企业金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真正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科学性。与此同时,企业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可以使企业资金得到优化配置,并大大降低企业金融风险,促进企业金融管理的管理手段不断创新,最终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使财务数据得到更全面的分析,最终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4.注重企业信用评定,不断拓展融资渠道
在交易开始之前,企业应对合作对象的经营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确定产品质量合格、资本运行正常等情况后,对企业信用进行合理评定,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从而确保企业资金安全,避免货款流失情况出现。与此同时,注重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展,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将投资集中到高科技项目上,从而促进促进快速转型。另外,还可以通过间接融资、引入金融配套服务等方式等拓展融资渠道,最终促进企业金融管理不断创新。
三、结束语
1.1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传统的营销费用预算管理流程已不能满足当今的发展要求,尤其是预算内容以及预算量的不断增加,更加为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施加更大的压力,而且,在预算管理考核、监督上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考核、监督的执行力偏低、责任分配不明确、考核制度不完善等。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也应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
1.2忽视了费用预算的控制点
控制点对于费用预算来说极其关键,在当今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中经常忽视对费用预算控制点的把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费用预算方式,但是,在实际的预算中,却未能有效发挥出费用发生前的控制作用,而在费用发生之后再对实际的发生费用进行预算检查时,发现有一些已经超出了预算,费用预算的控制点也变得更加被动,不利于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
2完善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的思考措施
2.1完善定单预算
在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区域营销费用存在差距,使得营销费用预算信息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造成这方面的主要原因与定单预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要不断的完善定单预算,并将其作为电力企业各项电力业务实施费用预算的起点。电力企业定单预算与企业的应收账款预算、存货预算、营销费用预算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确保定单预算的质量,才能保证各项业务各个预算环节的质量。首先,要对电力企业定单预算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找到相关的漏洞并及时进行完善。其次,要对地区的营销费用进行掌握,因为定单预算水平较低的话,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地区之间费用的差距的影响,以及地区营销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定单预算的水平,使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实现更高的质量,不仅让电力企业有着稳定的发展,同时还要让营销人员也获取相应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营销费用预算应面向市场
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不能以预算费用的管理而管理,这样就相当于把企业营销费用的预算孤立起来了,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将企业的费用预算面向市场,与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可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而且,还能不断的开拓市场,提高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的规避机械式费用预算。在进行费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不断的深入市场,对市场的情况以及竞争企业的信息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将此作为编制费用预算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使电力企业的营销费用预算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且,在合理的预算管理之下,企业的预算指标值还具有一定的弹性特征,能够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进行改变,使得企业的预算目标更加明确。另外,在制定营销费用预算的过程中,要根据营销的价值链以及业务流程作为费用预算的基础,不断的完善营销费用预算制度,不断的完善市场信息,要禁忌闭门造车的现象,要不断的借鉴国内外的企业的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的提高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质量。
2.3对营销费用预算进行改进
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的编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盘预算编制,在实际中营销费用的全盘预算方法有多种,如果从简单使用上来分析的话,主要可以分为两种预算方法,第一种是自上向下的预算方法,主要是先预算出每年中费用中涉及到的各项费用开销,然后再根据每年的费用预算的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二种是自下向下的预算方法,具体的实施方式与前一种预算方法的顺序相反,是通过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级别的各项营销费用进行分析,每年对全部的费用预算数据进行总结,并制定完整的预算方式。当然,在实践中发现,虽然两种预算方法比较简单使用,但是在应用到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中还存在一定的缺点,而结合这两种全盘预算方法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而推出的零基预算法更有利于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的管理。零基预算法是每年的预算都以零作为预算的起点来对电力企业费用项目的开支额数进行预算,能够确保电力企业每年的营销费用预算费用开支数目的准确性,虽然零基预算法每年从零开始计算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但是,该种预算方法在实践中确是能够有效保证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准确性的重要手段。而且,通过采用零基预算法能够有效的发挥出营销费用预算控制点的作用,提高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质量,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2.4完善组织结构
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是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特殊机构,要保证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顺利的实施下去,必须要对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要将政策制定、目标确立、预算管理执行、方案审批、预算、审核等工作一体化,并形成流程体系,而且,建立的机构要对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有着全权负责的权利和责任,电力企业领导层人员不能单独对电力预算管理执行否决权,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个人偏置意见而导致对电力企业预算管理造成一定的干预,须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领导层人员对方案共同讨论之后再执行确定的预算方案,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
2.5全面提高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水平
首先,要对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在面临着重重挑战以及当今环境的基础上,要对电力企业营销费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从传统独立的模式改进成整体预算管理的模式,从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并将财务管理作为营销费用预算管理的核心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电力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的考核和监督,要确保考核、监督的合理性、科学性,同时,还要将预算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并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执行,确保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够满足当今的发展要求。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