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职业道德的特征8篇

时间:2024-02-29 14:41: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业道德的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道德的特征

篇1

关键词: 职业指导 特征胜任 生涯规划

一、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案例分析

(一)一般资料

王某,男,19岁,某高职院校三年制三年级化工专业学生,身材中等,健硕有力,衣着整洁。成绩中等偏上,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沉稳寡言,在同宿舍男生中有一定的威信,但不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

(二)职业指导过程

1.初次指导。

(1)主动寻求指导。自大二下学期开始,王某就一直很忧虑,尤其是在本班级中有8名同学首批被某企业选中编入校企合作班后,提出了问题:我能找到工作吗?企业会选择我吗?我能找到好工作吗?我会工作愉快吗?我会有所成就吗?

来访者自述,自己其实很内向,害怕人际交往,希望人与人之间能简单些,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偏上,父母都有一份较稳定的工作,父亲还有不错的技术,有一个姐姐已经工作,没有经济负担,所以对自己的要求是能有一份稳定的、不需出太多力气的工作。

大三上学期,参与了两次企业招聘,非常紧张,怕企业嫌自己学历和技能不够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结果是求职没有成功。

(2)诊断及实施指导。来访者就业求职心理消极、自卑,急需进行求职心理调适指导。

高职学生产生求职自卑心理,一方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也要求本科生才可以应聘。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高专毕业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也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地退缩,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

心理调适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客观、准确地自我认识。来访者的主观评价偏低于社会客观评价,信心不足,犹豫不决,要经常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剖析,使自我评价逐步接近客观实际。可以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有比较才有鉴别,可以客观地与同学比较来认识自己,不仅仅比考试分数,更注重比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比较,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清自己在相比较的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并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取得较大的成就。

②培养自信心。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可能在求职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二要积累自信的资本,具备了真才实学,自然能胜任企业交付的工作。

③在求职中提高承受挫折能力。求职受挫后,产生紧张状态、焦虑情绪等是正常的现象,应该理智对待,视挫折为鞭策,以积极进取心态认真总结,吸取经验与教训,调整期望值,不断努力,反复尝试,改变行为,要大胆地表现自己,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④面试技巧辅导。修改简历,完善自我介绍,并对着装、仪态等细节提出一定的建议。

(3)调适效果。在第三次面试中,成功被无锡某化工企业录用,并提前上岗实习。

2.再次迷茫。

(1)主动倾诉。来访者倾诉,进入企业三个月,工作完全不是他想象的状况,在自动化强度极高的厂房内,8至12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只有他一个人监控着一台计算机,只需定时定点抄录一些数据。所学的那么多专业知识似乎一点也没用上,学这么多年有什么用?一个人处在那样的工作环境中很压抑,最终选择离职再次返回学校。

(2)诊断及实施指导。来访者就业与择业观念发生了冲突,无法正确进行职业定位,产生了困惑。征得来访者意见,进行职业素质综合测试,并形成测试报告。

①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最想做的三种工作,依序是军人、医生、化学类生产者。职业倾向总分按高低顺序依次是SECRIA,建议职业类型为S(社会型),对应职业为学者、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教师、公共保健护士等。

②职业气质测评:抑郁质得分为-5,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栏目得分为8、15、11,初步测评为多血质与粘液质二种气质混合型。“气质与职业匹配”对照中反映“不适合的职业”为长期安坐的细致工作。

③职业性格:通过MBTI测试掌握性格类型为INFP,此类人是沉静的观察者、理想主义者,具有调适的弹性与包容性,希望了解人们及实现人类潜能的方式,较适合艺术工作者、编辑、社会工作者等职业。

④GATB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采用五级评分法自评等级为G2、V2、N3、S4、P3、Q4、K3、F2、M2,适合职业为系统分析和计算机程序员、产品设计和内部装饰者、商业经营管理。

⑤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这是一项创造力练习,测试反映测试者好奇心及挑战性的个性特质水平较高,具有追根问底的精神,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能够从杂乱中理出秩序,愿意探究复杂的问题或主意。

综合以上结果,给予择业建议:化工类专业生产研发工作,即工作岗位建议锁定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研究所或高校实验室。

(3)诊断反馈。来访者欣然接受诊断测试结果,并有茅塞顿开的体会:个人对知识的储备是必要的,但更希望能运用去探究更为复杂的问题。长期安坐的细致工作即化工操作工作确实不适应其职业气质,具备挑战性的研发工作是潜在需求与现有知识积累的最佳结合点。

(4)后期观察。来访者在取得科学的择业建议后,确定了择业方向,一方面关注校园招聘活动,另一方面在网络上寻找相应的岗位,参加了某高校的实验员招聘,最终确定在丹阳一家生物工程公司研发部,工作愉快,反映有压力但动力十足。

(三)案例分析

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求职技巧的训练、求职心理的调适,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指导应围绕大学生就业素质展开研究与创新,应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更含有人格、态度、情感、价值观、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结构。

大学生显性智力因素与职业的匹配可通过教学、实践达到初步的适配,而隐性的非智力因素适配,则不易完成,且困扰真实存在,操作上难度大、标准高,科学化程度高。大学生就业理论模型即基于心理学的职业综合能力结构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相结合的核心就是胜任特征模型。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在大学生择业、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研究丰富了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引用的现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合理地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具有科学性、战略性和实效性。

二、胜任特征模型及构建意义

(一)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因素

1.知识。某一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是适应社会和工作的基础。

2.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知识的多少决定着技能掌握的快慢和深浅,技能的掌握又反过来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发展。

3.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4.自我认知。包括个人能力、兴趣特长、优缺点的客观分析。

5.特质。个人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使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表现行为具有一致性。

6.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

(二)构建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在毕业生择业工作中的意义

1.重视对学生胜任特征的培养,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按照传统的选拔方法评估,发现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平平,表层的知识和技能在一个人身上比较容易表现、易测量,并易于提升。而学生的核心动机和特质则是难以把握、不易测量、难以评估和培养的。常被人忽视的深层胜任特征应该成为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指导中考虑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大学生动机、特质等因素更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就业。

2.加强对岗位的深层探索,更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真正的职业指导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二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社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是对完全不了解的职业、行业、岗位进行相对浮浅、表面和短暂的探索,缺少对职场的前瞻,80%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一年跳槽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倾向的领域,不了解根据自己的特质去选择匹配的发展空间。如果不具备该岗位所需要的深层次的胜任特征,要想改变自己的深层特征则不是简单的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在入职后重新选择其它的行业或职业很可能意味着放弃现有积累的一些专业知识、行业背景和人际关系,增加就业成本,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和损失。

三、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在毕业生择业中的运用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把知彼中不易量化的东西量化,帮助大学生真正科学地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择业与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要将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与大学生择业、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择业、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有利工具。采用从外显特征到内隐特征综合评价的胜任特征分析法,不仅仅能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构建起某种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对于大学生担任某种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及其组合结构有明确的说明,还能成为从外显到内隐特征,进行大学生素质测评的重要尺度和依据,从而为实现人职匹配提供科学的前提。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在大学生择业运用中的主导思想是:第一要分析具有哪些素质的人才能够适应此岗位,第二需分析能够适应此岗位的人才需要具有哪些素质。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在大学生择业运用中应重点注意解决的问题:

1.个性化的入职模式。

“就业或创业”的命题选择。一部分大学生看到别人创业成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效仿,殊不知创业与就业相比对人的深层胜任特征要求更高,创业者需具备以下三点创业心理特质,职业价值取向上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性格坚韧、广建人脉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具备创业心理特质的人是无法成功创业的。

2.不同行业的个性化胜任特征。

大学生要对职位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对岗位有一个正确的职业定位。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如专业技术人员,除应具有其行业的专业技术和社会实践经验以外,还应具有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合作、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的能力;销售人员要有强烈的内在动力,要有和客户沟通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锤炼和磨练形成但无法教会,因此大学生对自己进行胜任特征的探索可以认识自我发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平台。

3.不同岗位的个性化胜任特征。

一般组织的岗位大体上分为管理类、技术类、市场类、专业类等类型。就技术能力而言,这种能力是管理地位越高要求越低;就思维能力而言,是管理地位越高要求越高。作为教育者,我们一直在思考与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择业、职业生涯规划,寻求高校职业指导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联系的新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地让人才对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之间更加匹配。

参考文献:

篇2

高校创业指导实践存在以下若干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不可行、学生创业视野受限、学生对创业政策敏感度较低、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等。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认可度低、成效低下

高校创业指导实践活动常常会遇到政策波动、风险变异、形势不可控、成功个案不可模式化等诸多问题,而传统教学模式又重灌输轻思维、重静态轻动态、重教材轻学生、重智商轻情商留率低下,依据Dale(1946)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单向讲课方式(老师讲,学生听)的平均学习保持率最低,两周后知识保留率仅约为5%,而参与式(角色扮演,案例研究,实践联系)的两周后的平均保持率可达90%以上。

(二)学生受专业思维限制,视野不够开阔

国内高校一般入学时即细分专业类型,以此来打造学生的专业思维惯性,这对于常规决策和例行工作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需要非常规决策思维的创业实践中,专业思维惯性却会产生消极作用,因为创新思维容易受制于专业思维惯性,而创新思维又是创业的必备条件。在创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和创业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受思维惯性左右,禁锢于自己的专业思维模式、专业特征和知识结构中,容易出现思路阻塞、思域狭隘、视野狭窄等情况,从而导致对创业的理解不够全面、决策不够大胆创新,无法迸发出创业的激情和火花。

(三)学生对国家创业政策敏感度较低

国家创业政策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企业对国家政策的变动尤为敏感。及时关注国家创业扶持政策、各种融资政策、劳动力流动政策是创业大学生必备的行为意识之一,同时也是是高校创业指导的重要内容[2]。要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及时甄选重要资讯、判别失真资讯以及把握有利资讯。学生若得不到正确的创业政策指导、或者没有形成自主性行为的话,就会缺乏对国家创业政策的及时跟踪和迅速反应,容易失去利用好外部政策优势的机会,从而导致创业的良机擦身而过,创业激情严重受挫。例如笔者曾指导一个拥有自主研发技术专利的学生团队创业,在市场营销战略制定方面,笔者曾建议学生团队同时开发和攻克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过在具体创业实践中,学生团队在市场战略中剔除了国外市场,原因是他们认为国外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了放弃。这就是学生对创业政策环境敏感度较低的典型表现。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作者简介] 曾杰豪(1982-),男,广东信宜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就业创业教研室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教育.

国家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力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改变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引导“走出去”战略,特别对于国内自主研发技术高新产品的出口、境外投资设厂生产,有更加实惠和宽松的政策扶持。而国际上,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重压之下,世界经济的复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各国期望尽快摆脱危机的阴霾,而解决危机的不二法门就是充分解决本国就业问题,提高国民就业率,恢复国民信心,因此各国也纷纷出台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以期解决国内充分就业问题,以提振经济。所以,我们必须把国际市场纳入创业视野,从而大胆创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条腿平衡走路的思路,这就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保持对国家创业政策高度敏感的素质,更是我们创业指导者必须具备的核心教育思路。

(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基于学校教师引入机制与评估体系共同起作用形成的,因此高校在引进创业指导教师时,通常采用职称、学历、技能证书等传统标准进行遴选,而不看重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实际创业经验,这样容易导致没创业经验的空谈创业、脱离企业多年的旧说创业等现象的出现。据麦可思不完全统计(统计节点为2012年),在抽查的广东省38所高校中,一共有178名创业指导教师,其中55.62%完全没有企业工作或创业的经历(即教师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91.01%从事高校工作后超过三年没有继续更新企业创业信息,70.22%授课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这暴露出我们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由此产生诸多弊端:缺乏动态创业形势解读、缺乏有血有肉的真实创业体会、缺乏切合实际的创业指导思维。纸上谈兵,闭门造车,难以打动学生,更提不上有成效的指导。

二、提高“创业指导”教学实效的可行性措施

针对高校创业指导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解决问题。

(一)运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设计创业指导课程

Hayward和Deward先后在1905年和1956年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O’Sullivan 2003),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从一个专家退化为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或帮助者[3]。该方法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让兴趣引导学生去学习,把学习转变成学生喜欢去做、想做、甚至着迷去做的事情,把权力转移到学生手里,鼓励并支持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使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整个学的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最终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把学生放到主动位置与核心位置,高度融合创业创新最新实践,有机结合案例研究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法、头脑风暴法、小组学习法、游戏教学法、实际操作活动法、模仿法进行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课程设计。

在实践过程中,推行&ldquo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对学生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养成有着明显促进作用。近年来,学生的课程反馈和毕业后创业就业跟踪反馈反映出,同学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普通持高度肯定态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思维更为开放、视野更为开阔、敢于大胆突破常规,而且还推动着教材设计更具趣味性、课堂更具活力、课程体系更为丰富并具有柔性,学生与教师的同步度明显提升,还促使着创业创新课程进入新一轮良性循环发展当中。不过,全新的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学改革,一方面要挑战先行教育者树立起来的权威,一方面也要顾虑课程颠覆性改革带来的各种后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循序前进,逐步实施,不断更新课程设计,不断去反馈印证改革成效。

(二)创建伙伴学习分享平台

伙伴之间相互学习、分享、互助,可以交换学习体验和心得,可以推动着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扩大学习成果[4]。创建伙伴学习分享平台,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轮转分享、网络QQ群、微信群等具体形式开展,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巩固教学效果,更能实现课堂延伸,从学生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积极地扩大教学目的的范围,能引发创业指导的结果呈现“百家争鸣,万法归宗”的良好局面,即学生的收获和成才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和方向,但是由于伙伴之间的相互弥补和修正,学生们发展的大方向不会离开教师的预期。同时,创业指导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类型,对比归类,最好综合几种情况向学生们总结,或者可以让学生们交换不同体验和收获,让他们自己体会不同角度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讨论、头脑风暴、甚至争论,不过都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创业思维的开拓,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对创业技巧的掌握[5]。

(三)实现创业政策的及时交流和信息交换

除了在不同场合不同途径去强调主动掌握创业政策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如官方网络、专业论坛等,引导并整合准备创业者、创业进行中者以及创业过渡完毕者到共同开放的平台,自由或者定向定题地开展信息互通交换活动,从而实现对政策的及时了解和充分利用。

(四)构建多元化实战型指导队伍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当今高校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构成存在问题,但受制于招聘制度与高校评估体系的条条框框,短期内不能做出明显的队伍重构,不过在校企合作日趋频繁和成熟的大环境下,我们已经摸索出两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合称为“走出去,请进来”措施,在此可供借鉴。

1. 实行“教师企业锻炼制”

创业指导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企业、不能僵化死板、不能固步自封,因此,不少高校建立起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奖惩激励,提供良好的契机给教师们到企业里面动态学习,参与创业创新项目,参与企业项目管理,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从而实现跟上行业企业发展步伐,及时了解政治经济形势动态发展趋势,以及更新知识系统、创业创新思维、工作方式,反哺创业指导工作[6]。一些参与到企业锻炼的教师普遍反映挂职后照本宣科的授课大幅度减少,课堂设计更贴近实际情况,学生认可度和参与度明显提升。

不过教师到企业挂职的过程管理和效果检测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何帮助教师确实有效地在企业落地,协同企业对其进行相应的检查跟踪帮扶,解决挂职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进行挂职锻炼成效的即时性效果检测,即检测教师锻炼的具体成果;如何进行挂职锻炼的持续性效果检测,即检测锻炼成果在创业指导中的呈现、转化及提升;如何进行广泛性检测,对学生日后创业创新的后续影响等等。

2. 实行“企业导师引入制”

企业创业导师是指富有创业实战经历的企业创业者受聘于高校,作为高校创业指导师资队伍的补充,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沙龙、创业培训、创业竞赛等多样化的活动,甚至是真正创业项目的参与机会,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案例和真实的创业实战训练,即可以提供创业企业的第一线观摩或实践实训,又可以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创业方案到企业进行实战检验。企业创业导师的来源,既可以从成功或失败的创业者邀请,也可以从见证或亲历创业的往届毕业生中遴选聘请。

经过实践,企业创业导师的引入产生了若干影响:一、创业者真实的经历和工作场景会给学生们产生极大的冲击,成为正面激励的有效措施;二、创业者来自实战的实用经验一定程度可以借鉴,可以帮助后来者少走弯路;三、有利于揭开创业神秘的面纱,更清楚看到创业的游戏规则和真实情形;四、及时检验学生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情况,及时补充指导体系,如何评估与跟踪其成效,这些问题亟需我们不断思考完善,以推动企业创业导师真正形成长效机制。

总之,创业指导实践道路上,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将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应基于国情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对症下药、开拓创新,才能有效推动高校创业实践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权,林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8):167

[2] 叶晖,张孟超.浅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的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9):11.

[3] 姜浩,芮燕萍. 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439--441.

篇3

[关键词]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 学术导向高等教育 应用性高等教育 学术教育 专业教育

[作者简介]俞涛(1968- ),男,浙江萧山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高教管理;邹龙飞(1963- ),男,江西高安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高教管理;曾令奇(1970- ),男,湖南衡阳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上海 20120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05-04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Profession-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博士于2013年4月26日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周年校庆上首次公开系统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办学定位,关乎高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特色。为了推进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分析了其内涵和特征,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

一、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

要研究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首先应研究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不仅因为这一本质属性是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理论原点,也因为借助于这一本质属性,可以进一步厘清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首先要从教育哲学层面进行分析。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人才培养类型的维度可以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进而分析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本文中,我们拟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将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直接概括出来。

(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凸显“职业”这一高等教育的基本范畴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①中:第200条指出,高等教育既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academic education)”,也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advanced vocational 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整个体系由5、6、7、8四级构成,这四级分别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第207条指出,5级高等教育通常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其课程一般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既可以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准备,也能为学生提供一条通向其他层级高等教育的途径。第217条指出,5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普通和职业。第224条指出,6级高等教育通常为学生提供中等程度的学术或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一般以理论为基础,但可包括实践的成分、最新的高水平研究和(或)最好的专业实践。第234条指出,6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学术和专业。第241条指出,7级高等教育通常为学生提供高级的学术或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本级可有大量的研究成分,一般以理论为基础,但包括实践成分、最新的高水平研究和(或)最好的专业实践。第252条指出,7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学术和专业。第247条指出,7级还包括高度专门化的专业学习,例如医学、牙科医学、兽医学和某些情况下的法学或工程学学习。第259条指出,8级高等教育主要为获得高级研究资格而设置。本级致力于高级学习和原创性研究,一般仅由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包括学术领域和专业领域。第269条指出,8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学术和专业。第263条、266条指出,博士学位/资格证书可适用于特定职业要求。通常获得《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8级资格证书,是进入提供《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6、7、8级课程的教育机构担任教职的前提条件,就如进入政府和行业中的研究职位一样。

可见,《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的5、6、7、8级都具有职业属性。其中:(1) 5级的职业与普通对应,6、7、8级的非特定职业通过专业与学术对应。(2)5级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5、6、7级都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6、7、8级的定向类别都有专业,7、8级可适用于特定职业。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讲,8级还提供一个独特的职业领域即“学术性职业”,相当于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教育职位、政府和行业中的研究职位。(3)5、6、7、8级的职业属性表征程度具有如下特点:在层次上,5级最低,6、7、8级依次升高。在类型上,5级主要是技能、社会与经营型,兼少量事务型;6级主要是技术与艺术型,兼少量社会与经营型;7级主要是技术与学术型,兼少量艺术、社会、经营型;8级主要是学术型,兼少量技术型。其中,技术、技能、艺术、社会、经营型是专业性职业。在深度上,由于5、6、7、8级所依赖的学术支撑力度递升,所以它们的专业知识愈来愈深。在广度上,由于5、6、7、8级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适于5、6、7、8级的职业领域呈倒金字塔结构,处在最低端的5级拥有最广泛的职业领域,处在最高端的8级的职业领域最狭窄。在针对性和适应性上,5级的针对性最强、适应性最弱,以此类推,8级的针对性最弱、适应性最强。(4)5、6、7、8级的职业均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干,派生关系是:5级的特定职业从低层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分支出来; 6、7、8级的学术从高层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内生出来; 6、7、8级的专业从学术的基部分化出来,并流淌着学术的“血液”;在学术这一枝的中间,又分出属于7、8级高度专门化的专业和特定职业。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高等教育路径中,“职业”是以一贯之的基本范畴,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

(二)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

“职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范畴,但又不是唯一范畴,于是就产生了高等教育理念在职业导向与学术导向上的分野: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以追求职业性为主,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以追求学术性为主,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职业性,这种职业性是基于社会人才需求而在高等教育中内生出来的。“职业导向”并不意味着完全指向职业,也不意味着要将高校降格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而是对高等教育的职业属性的引导。在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与融合趋于常态的情况下,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这一社会大系统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而非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跨界生成,是基于社会职业属性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必然产物,契合社会需求,体现实用主义高等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因此,“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就是以高等教育的实用性为目的,以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各类型、各层次专业性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职业人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具体来说,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实用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日益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实用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大放光芒。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型办学理念,是对高等教育实用性的大力弘扬。“‘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曾是近代大学自我辩护的经典台词,但今天这种辩护已经过时。”②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不在于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而在于经济社会的强大需求。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各层次人才,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就社会价值来说,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就是要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型各层次专业性职业人才的教育。职业包括事务性职业、专业性职业和学术性职业。事务性职业人才由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性职业人才由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培养,学术性职业人才由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培养。所谓“专业性职业”,在英语中可用“profession”表示,其词源“profess”的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在西方国家,称得上是“专业”的职业常被人们视为“有学问的职业”。③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Profession-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的主体部分,就是按专业性职业(profession)的要求对学生实施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它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专业的深刻认识,能够说明并解决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若干突出问题: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二是发展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问题;三是专业资格认证和“考证热”问题。④

3.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关注学生未来职业适应力和发展力的教育。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可用的(available)专业知识、可靠的(reliable)职业技能、可信的(credible)职业信用和国际化的(international)职业特色。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方向,以学生专业化和职业化素养的养成为目标,重视职业伦理道德和职业规范。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有意识地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质和做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无边界高等教育。“无边界高等教育”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用以解释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传统模式中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教育空间界限的渗透性,其基本特点主要是课程的流动性和学习方式的开放性。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基于职业属性,转变高等教育模式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在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与融合中内生出来的,而非跨界生成的,其课程、学习方式不再存在与职业世界、行业企业的空间界限;另一方面,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由初等、中等、专科、本科、研究生共同构成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的高等部分即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天然的横向联系,不需要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另行构建“立交桥”。可见,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的问题,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是有现成答案的。

二、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特征

高等教育既可以发现、传播高深知识,也可以在社会改进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欧洲中世纪时代,一方面,由于教会控制着高等教育,大学主要为神学和教义寻找依据,从事脱离社会现实的纯理论研究,沦为神学的附庸;另一方面,中世纪大学也培养少量牧师、律师、医生等,部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一直到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创立突出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研究高深学问成为各国竞相模仿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学术性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自近代以来,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实用主义的兴起,一种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高校出现,它一改传统大学的做法,主要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19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国赠地学院的创立和州立大学的崛起,一种专门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的新型高校又很快流行起来,高等教育的职业倾向更趋明显。例如1866年创立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其成立目的就是要造就工业社会有用的人,强调职业技术学科,而不是培养绅士。1904年,“威斯康辛理念”(Wisconsin Idea)出现,成为大学具备为社会服务职能的标志。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现代社会,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在我国,由于“重文轻技”文化传统的影响,加之以往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使得人们的职业观念淡薄的历史原因、劳动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社会原因,以及大学封闭性强的学校原因,导致了大学职业导向教育的缺失。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大量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的需求,把职业导向的内容纳入高等教育中。

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实表明,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受到社会对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影响而出现的,它既具有区别于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也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

(一)专业性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6、7、8级高等教育的定向类别都是学术和专业,所以专业性是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区别于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这里,“专业”不是针对学科(知识分类)而言的“学业”,而是针对社会专门工作(职业分类)而言的,属于社会职业谱系中区别于“普通职业 (occupation)”的“专门职业(profession)”。⑤这些职业从事的是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

(二)职业性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以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特征。高等教育的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都要提高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职业导向”并非意味着高等教育整体“职业化”,或将高校完全置于职业的统辖之下,而是要强化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职业人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三)应用性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各种各样的人才,来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比如,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四)高等性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既有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所盛赞的“美丽的花朵”般“美丽”,也有圣・伯夫(Sainte Beuve)指称的“象牙塔”般“高贵”。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探讨学生专业成长之道,解答学生职业发展之惑,成就学生职业塑造之美,它所研究的应用性专门知识,虽然没有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础性专门知识那样高深,但在技术应用性、技术创新性、知识与技术复合性及从事实践活动的复杂程度上,也达到一定高度。因此,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高端性,需要科研和学术的支撑。

(五)人文性

高校不是职业训练所,其使命是育人。人的发展、自由与幸福是教育的真正价值。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帮助学生定位社会角色、实现自我价值。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有健全的人格。1986年世界银行启动了一个职业研究项目,其职业描述包括了很多人文内容。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一)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应用性与职业性

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应用型大学中最为主流的教育类别。提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不会降低应用型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因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并不忽视学术性。美国密歇根大学原校长亨利・塔潘认为:“在学术与实用教育之间应不存在严格的分界,因为所有真正的教育都是实用的。”⑥“学术性教育为职业性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和保证,离开了学术性教育,职业性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同样,学术性教育也离不开职业性教育,离开了职业性教育,学术性教育就不能为社会生产做出贡献,就会失去社会对它的支持。”⑦如果大学完全脱离学术,那就与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无异,甚至与职业培训无异。如果说职业性是应用型大学的立身之本,那么学术性则是应用型大学的强身之术。在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中,学术性是为职业的,不仅为职业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证,也为职业性的发展提供养分。

在应用性的基础上再提出“职业导向”,不是多此一举。为了形象说明学术、应用、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借用一下生物学里的DNA、RNA和蛋白质概念。在生物学里,DNA是基因,决定蛋白质的性状;RNA是转录器,是工具;蛋白质是成果,是千姿百态的万物。高等教育的学术性与职业性是以应用性为纽带而融为一体的,学术、应用、职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学术是DNA,应用是RNA,职业是蛋白质。没有高等教育应用性的存在,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也难以实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高等教育的应用性是一种工具理性,职业性是一种价值理性。

(二)应用性高等教育与职业导向高等教育

作为工具理性的应用性高等教育,其基本元素是人之外的原理和方法等,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作为价值理性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其基本元素是人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品质、责任、道德、价值观等,并以此培养学生立足未来社会的能力,承担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职责,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体现了全面优秀人性的塑造和千态万状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作为工具理性的应用性高等教育,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作为价值理性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具有全面教育功能,既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也重“人”的教育。所以,作为价值理性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比作为工具理性的应用性高等教育更接近本质,并以前者包容后者的形式统一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人”的缺失现象,“教育沦为像机器一样的知识工业⑧”,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反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人具有个体的和社会的生活能力。⑨”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能用、有用之才,拥有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的能力,并关注生存意义和生命质量,真正让教育回归本质。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应用性高等教育”基础上,提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对“应用性高等教育”理念的升华,是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

(三)普通高等教育、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与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指为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增进学生的知识广度、塑造学生的精神气质而举办的,与专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一般教育。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为研究做准备的科学型、理论型教育。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育。在任何一所高校中,这三类教育都是并存的。显然,“学术导向”与“职业导向”不会在同一高校都以“导向”形式出现,一方以“导向”形式出现时,另一方就以“特性”形式出现,高校定位的差异决定了这三类教育在不同高校的比重不同。

我国学界一直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并列、平等的地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并列、平等的地位,进而将职普等值作为“公理”。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不区分学术的高等教育与专业的高等教育,以及它们的理论基础,而将其全部视作普通高等教育。说这种等值认识存在片面性,是因为只有在5级高等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是等值的(5级的两个定向类别是普通和职业);说这种等值认识错误,是因为在6、7、8级高等教育中,一般以理论为基础,定向类别是学术和专业(包括高度专门化的专业),另外还适用于特定职业――也就是说,在6、7、8级高等教育中,专业和学术处于并列、平等的地位,即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学术导向的高等教育是等值的,而不是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等值。《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提出,为学术和专业做准备的普通知识、技艺和能力及作为基础的“理论”,被划入普通高等教育,这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依据。

(四)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从现状来看,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者是包含关系。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此处特指我国现行的三年制专科)的全部、本科教育中定向类别为专业的部分、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定向类别为专业的部分(含高度专门化的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特定职业领域和定向类别为专业的部分。从理论上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局限于三年制专科层次,也可以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这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特征,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范畴,并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我国从教育政策上似乎不支持这一理论。由于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需要培养大量在基层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严格控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层面上来考虑的。

我们提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可以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得到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它统辖了我国目前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应用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契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以其主动与社会、学生职业发展协作的理念,为各行各业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来实现高等教育活动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可以说,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从一个新的视角凸显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学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特征,不仅使职业技术教育走出了理论困境,而且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在专科教育层次上,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都是社会性专业,职业针对性都较强,都直接指向社会职业,以行动体系原则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上,它们的专业都属于学术性专业,都以职业形式运行,凸显职业的内涵,都间接指向社会职业,都以职业和学科双重原则构建课程与教学体系。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走一条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特色之路,并构建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惟其如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大厦才有现实根基,并真正建立起来。

(五)学术教育、(高等)专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学术教育(academic education)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侧重于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理论教育。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是针对社会专门职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教育,理论与应用并重。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注重技术开发与应用。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使学习者获取某种或数种职业或行业特定的知识、技艺和能力的教育。“在西方,职业教育是培养一般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的教育和培训;技术教育以培养一般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比职业教育高一个层次;专业教育以培养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比技术教育高一个层次。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分别代表了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于我国的工人、技术员、工程师。⑩”专业性与综合性对应,职业技术与普通对应,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都离不开学术的支撑。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分,就在于前者只针对专业性职业,后者除了针对专业性职业,也针对普通职业。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现在都重视通识教育在其中的功用,“考虑职业的全部理智背景和社会意义11”,而不是“仅仅传授技能和追求技术效率,排除理智和审美的因素12”。

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是交叉关系,因为它们的外延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针对专业性职业的那一部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都有高等教育层次和中等教育层次。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属于高等专业教育,包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工科部分,不包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非工科部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高等专业教育培养,一般技术人才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专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属应用性高等教育。

[注释]

①United Nations Education,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 2011)[EB/OL].http:///Education/Documents/isced-2011-en.pdf,2013-12-05.

②王建华.高等教育的应用性[J].教育研究,2013(4):55.

③④⑤孟现志.高等教育的现实使命:培养专业人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96,97,96.

⑥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5.

⑦吴言.高等职业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卷首语.

⑧罗文芳.现代教育中“人”的缺失现象分析[J].才智,2009(34):84.

⑨徐涵.以“科学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6):63.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个性特征

一、高校辅导员16PF测验个性特征

经过高校辅导员的16PF测验,可知高校辅导员在敢为性、敏感性等方面得分较高,而在独立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方面得分较低。高校辅导员应具有独特的特点与要求,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结构进行分析,得到自律谨慎性、情绪感染力、成熟性、现实敏感性和处事风格这五因素的人格模型结构。5个因子构成了高校辅导员的个性的主要特征,其中自律谨慎性的人格特征最为重要,其方差贡献率达到21.7%,这些因素是高校辅导员测评的主要方面。自律谨慎性的人格特征最为重要,其方差贡献率达到21.7%。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高度责任性,在辅导员选拔以及工作的过程中,必需要求辅导员严格遵守教师章程,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因此,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对辅导员的教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情绪感染力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人格因素。在教辅工作中,辅导员不仅担任着教师的职责,也扮演着生活老师、心理老师等多方面的角色,由于要在学生中起到积极指引的作用,情绪积极向上,对人热情友好。因此,“情绪感染力”也是高校辅导员必备的素质。

二、文理科生与高校辅导员16PF结果比较

对高校辅导员和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分别计算平均数,报告基本结果后,为进一步对文理科生这两类群体与高校辅导员的16PF结果进行比较,将高校辅导员与这两类人员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得到高校辅导员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个性因素均值及差异性比较。

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和文科学生在8个方面差异显著,其中在E(恃强性)、F(兴奋性)、M(幻想性)方面,高校辅导员低于文科学生;而在G(有恒性)、O(忧虑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Y3 (创造能力)上,高校辅导员高于文科学生,说明文科学生在担任高校辅导员时仍要加强对其职业特征的培养,文科学生轻松积极,充满幻想性,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脚踏实干的精神,而独立自律的要求也较低。与理工科学生相比,在A(乐群性)、E(恃强性)、F(兴奋性)、I(敏感性)、L(怀疑性)、N(世故性)、Q1(实验性)、X3(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8个方面存在差异,在A、I、L、N、Q1方面,高校辅导员高于理工科学生,而在E、F、X3上,高校辅导员低于理工科学生,说明理工科学生精力充沛,果断刚毅,但常忽视生活上的细节,有时考虑事情不周全,敏感度不高,对发展的事物感知慢,缺乏细密的心思。

三、对文理科生个性的培优补差以增强其与高校辅导员的匹配度

本文采用卡特尔16PF作为测量工具对80名辅导员、80名文科大学生、80名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高校辅导员的典型个性特征,以及文理科学生的个性特征与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匹配度,为在高校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中选拔辅导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主要由自律谨慎性、情绪感染力、成熟性、现实敏感性、处事风格5个因子构成。②大学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在10个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性差异。③与高校辅导员的个性特征相比较,文科学生在Q2、Q3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轻松积极,充满幻想性,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脚踏实干的精神,而独立自律的要求也较低;理工科学生则在8个方面差异显著,他们精力充沛,果断刚毅,但常忽视生活上的细节,考虑事情不周全,敏感度不高,对发展的事物感知慢,缺乏细密的心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科学生在担任高校辅导员时,他们充满幻想,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如高校辅导员,理想可能很高而教辅工作需要脚踏实地,幻想性太高的文科学生担任辅导员工作可能会不安心工作。另外,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严格的自律精神,负责有恒的工作态度,而文科学生轻松积极,独立自律的要求也很低,这在教辅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起到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因此,在选拔文科学生担任辅导员一职时,应重点考虑其自律性、幻想性、有恒性、独立性这些因素的水平,着重提高文科学生自律严谨的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理工科学生在担负高校辅导员工作时应在感性思维方式以及敏锐的感知度等方面加强修养。高校辅导员工作需要有敏锐的现实敏感性,注重生活细节,面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能够沉着冷静,确保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学生工作进行中,要保持良好的积极情绪,轻松活泼的工作氛围。因此,在选拔理工科学生担任高校辅导员一职时,应注重培养其细腻周全的感性思维,在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等方面加强修养。

四、文理科生个性特征与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匹配度结论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高校辅导员的典型个性特征主要由自律谨慎性、情绪感染力、成熟性、现实敏感性、处事风格5个因子构成。

(二)大学文理科生在担任高校辅导员一职时存在着显著的个性差异。

(三)选拔文科学生担任高校辅导员时,应着重提高其自律严谨的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四)选拔理工科学生担任高校辅导员时,应注重培养其细腻周全的感性思维,敏锐的现实敏感性。

(五)对大学文理科生进行个性的培优补差,以增强其与高校辅导员个性特征的匹配度,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湘华.文理科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念与策略调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1.

[2]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纪尚革,钟怡海.管理学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个性差异比较研究[J].陕西教育,2007,11.

篇5

1.政党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它是直接为党的事业服务的,为党的路线服务的,直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在党内,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员和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先锋队性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和一般的社会科学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2.群众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面向群众。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充分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先进性更是体现党是怎样为群众服务的。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联系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3.广泛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其范围是很宽广的。这是因为:1、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年龄差异的老、中、青乃至少年儿童,都有思想政治工作要做,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带来的。2、做任何一项工作,至始至终都要做思想政治工作。3、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每一过程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4、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说,不仅领导同志应该做,干部要做,全党各级组织,每个党员都要做。

4.针对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人,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不同,其思想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也必然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就要求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经常而又大量地做一人一事的个别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特点。

5.时间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上层建筑,但它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立足于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总结出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是由群众性决定的,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6.说理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工作。因此,不能采取专横、强制和压服的办法。必须采取说服教育,善于诱导,以理服人的方法。同时,要有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帮助人们,做到以情感人。只讲大道理,没有深厚的感情,这个大道理人们就不愿意听,效果就不会很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真理,去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

二、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特殊性有四点:

1.精确性与模糊性同时并存

以“四有”教育为例,如果统计好人好事多少人次,有量化概念,这是精确性;对统计培养“四有”人才多少个,就无法量化,只有接近“四有”程度的分析,这就呈现模糊性。只有应用模糊数学才有可能进行量化。但从全面质量的经济管理观点就量化不出来了,干部“四化”也有类似情况,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2.潜在性和直接性并存

对受教育者,只有将教育的一部分被吸收,并转化为外在表现的部分,体现了直接性;未被吸收或随被吸收尚未转化为外在表现的部分,暂时呈现潜在性,这种潜在性不能不承认其效果的潜在性。

3.稳定性与突发性并存

有一类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他们,确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一次教育之后,很快产生明显地体现出来,并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还有一类人,思想政治工作对他们来说,平时表现的很微弱,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和作用,但到了关键时刻,可以出人意外地成为英雄。

4.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

如教育和挽救一个后进职工,会使许多人受到启发和教育。一场英模报告会,可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引起连锁反映,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无限性;但从另一方面讲,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是一场教育活动、一场电影、一场话剧,对有的人感觉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对另一些人却毫不相干,毫无反映,无动于衷。有的人受教育长期起作用,有的人当时受触动,过后如往常。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相关利导方法

第一,培养职工的事业心。职工的事业心是以热爱本职,建功立业为特征的。第二,鼓励职工的上进心。第三,激发职工的荣誉心。荣誉具有鼓舞和鞭策作用。激发职工的荣誉心有三种基本方法:一是排队比较法。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对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考核,排出名次或分成等级,有比较鉴别,大家都不会甘心自己落后,自觉地把工作做好才有光荣感。二是达标评先法。年初定目标,年终达标才能评先,改变长期沿袭的评先的弹性条件和按比例凑数的评比方法,当名副其实的先进才有自豪感;三是观摩讲评法。对推动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好典型,要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观摩讲评,对照先进找差距才有紧迫感。第四,要了解职工的情绪。

篇6

摘 要: 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以及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文献查阅法收集有关条目,总结得知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胜任特征包括以下三个结构维度: 职业态度、职业能力、个人魅力。

关键词:辅导员 ;胜任特征;行为事件访谈。

【中图分类号】G645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作用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学生在校期间与辅导员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交流最直接,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人格魅力都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否选拔素质优良的人员担任学生工作辅导员,能否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员素质培训活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非常关键。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胜任特征结构模型不仅对辅导员素质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辅导员选拔以及相应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学生作为样本, 主要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收集优秀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有关内容与条目, 再综合有关文献, 对条目进行整理和筛选,探讨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

1.1 被试

选取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40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23人。在校学生133人,其中男生75人,女生58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文献查阅法收集条目,首先, 本研究采取行为事件访谈法进行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条目的收集。通过编制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访谈提纲, 选取曾经获得过奖项且在院校的绩效考核中取得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被访对象基本信息;二是请被访谈对象列举自己三件成功事件以及三件不成功的事件。对被访对象的访谈内容进行笔记整理, 对访谈中的行为事件进行主题分析,记录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频次。其次,通过开放式问卷,请辅导员和学生对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作出描述,同时记录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频次。再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如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任务、基本要求及职责等, 对所收集到的条目进行分析、归类、汇总。

2 研究过程分析

2.1 辅导员对工作的态度评价

在问卷的设计中,我们用了"您喜欢这个工作吗?"来了解辅导员自身对工作的态度。接受调查的40名学生工作辅导员中,32%表示喜欢,64%表示一般,4%表示不喜欢。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在回答"喜欢"这个等级的辅导员中,工作年限均为1年,而描述在"一般"这个等级以上的,工作年限大部分不超过3年。越靠近"不喜欢"评价等级的辅导员,工作年限大部分在3年以上。众所周知,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未来的学生。但是目前由于辅导员工作量大,事务繁多,未来的去向问题等,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这就很难培养出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因此,有些人就把这项工作当成跳板,一有机会就会转向专业教师。由此可推论,年轻的辅导员凭着自身的一腔热情,喜欢辅导员工作,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逐渐降低。

2.2 辅导员对工作内容的描述

综合被调查的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描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团委工作;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工作;奖惩、资助;学风建设;特殊群体管理;家校联系;班级管理;学习培养等。此外,在事件访谈过程中,个别辅导员描述自身的工作就是"万金油",除了相关文件规定的工作职责外,他们还承担了大量和学生相关的工作,例如学费催缴工作、学生就业联系工作、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等。

然而,相关文件表明思想政治辅导员有其明确的岗位职责,概括起来包括以下11个方面: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时事政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开展学风建设;培育良好的班风;保持班级的安全与稳定; 评优评先或违纪处分;学生入党入团工作;新生入学工作;毕业生的毕业与就业;学生骨干的选拔培养;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活动的组织。

2.3 辅导员胜任特征频次分析

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事件访谈的收集统计,得出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的频次分析见表1。

表1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频次表

胜任特征

总计

胜任特征

总计

胜任特征

总计

认真负责

130

细心

17

人格健全

4

个人素质

59

管理能力

15

恒心

3

耐心

36

做事有技巧

14

自信

3

为学生着想

35

勤奋

14

品德高尚

3

组织协调能力

35

公平公正

14

综合素质好

3

积极主动

35

专业知识

11

沟通能力

34

创新能力

9

热爱工作

31

包容心

9

师生关系好

28

科研能力

8

学习能力

24

文体能力

5

爱心

19

博学

5

规划能力

17

思想端正

5

2.4 文献资料收集

山西大学的杨继平、顾倩、郑建君、靳江波对辅导员胜任力现状、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和应用、辅导员道德规范与胜任力的关系、胜任力模型的建立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他们曾对该校辅导员的胜任特征做过一些探讨,发现该校辅导员的胜任特征包括以下16项: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关爱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职业忠诚感、个人魅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心理辅导能力、反省认知能力、理解和尊重学生、原则性和参与能力。顾倩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区分出了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12个维度: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职业忠诚感、个人魅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心理辅导能力、理解尊重学生程度、原则性、参与能力等;杨继平、顾倩进一步研究得出大学辅导员最重要的5项胜任特征依次是:理解和尊重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原则性、关爱学生、职业忠诚感。

国内西华大学的学者研究认为,在组成结构上,辅导员胜任特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动机、特质、自我形象、价值观或态度、知识与技能。其中,动机、特质、自我形象、价值观或态度属于鉴别性胜任特征,而知识与技能属于基准性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模型就是由这5个层级所构成的结构模型,也就是担任某一特定任务角色所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3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分析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文献查阅的方式对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职业胜任特征作详细的分解,参考国内相关研究的描述和归纳,我们认为,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应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个人魅力三个方面,具体见表2。

表2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模型分析表

胜任特征 因子内容

1.认真负责

2.热爱工作

职业态度 3.为学生着想

4.五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包容心

5.公平公正

1.组织协调能力

2.综合管理能力

3. 沟通能力

职业能力 4. 学习能力

5. 专业能力

6. 规划能力

1. 积极主动

2. 亲和力

3. 自信

4. 人格健全

个人魅力 5.善于倾听

6.自制力强

7.博学

8.虚心

9.真诚

3.1 关于职业态度

研究中发现,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胜任特征中,职业态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态度主要包括认真负责、热爱工作、为学生着想、公正公平、五心(爱心、耐心、细心、恒心、包容心)。

由于辅导员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琐碎等性质,就要求其必须有认真负责、热爱工作的态度,才会用心去承担,也就会公平公正地时刻为学生着想。古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正确认识到辅导员工作既是一种专业,又是一种职业,光荣而艰巨;还要认识到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难度并不亚于做一名专业教师,其知识、能力、素质、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是需要长时间的,甚至用一生去学习、提高、锻炼和积累的。

3.2 关于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在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的胜任特征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通过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由于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配备不足,再加上工作本身的琐碎性、具体性,这就需要辅导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辅导员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经验和做法,要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且富有成效的工作方式,才能担负起创新教育的重任。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能力,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因此学习能力对高校辅导员来说是提高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3.3关于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大部分的内容均为描述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辅导员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研究发现,胜任高校辅导员岗位,需要具备的人格特征包括积极乐观、亲和力、自信、人格健全、善于倾听、自制力强、博学、虚心、真诚。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的各方面,全面而复杂,并且在短期内不易见到工作成效,因此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必须首先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工作,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在对待学生时,要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使学生愿意和你沟通交流;第三,在指导和帮助学生时,要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实践证明,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的优化具有陶冶价值,对学生的意志强化具有促进价值,对学生道德的升华具有示范价值。

参考文献:

[1]庞鑫培.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2]白凯等.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8,1.

[3]顾倩等.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4] 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D].山西大学.2004.

篇7

【关键词】图书馆职业道德;重要性;建设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在其工作岗位上以一定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方式完成本职工作,体现出来的是相应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技能、敬业奉献与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1 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时代特征

一般而言,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较稳定,其历史继承性也较显著。但是,图书馆职业道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研究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变迁,把握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进行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图书馆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图书馆系统形成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图书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它与图书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必然反映出以文献服务为手段、在满足读者对知识与信息需求的过程中所需求的各种道德规范。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图书馆事业,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职业要求规范;关心和尊重读者,尽最大可能满足读者需求,语言文明、礼貌待客等服务规范;爱护文献,认真做好文献的有序化工作,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的行业规范;谦虚谨慎,对同志热情,有豁达谅解的品性,认真负责的态度,同心协力等内容,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核心。②图书馆职业道德有自己相对的体系。图书馆职业道德是调整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图书馆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理念,它既是对图书馆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也是图书馆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约束,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图书馆职业道德的个别特征,即专业性、示范性、兼容性。③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产物,一方面因适应着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生存;另一方面又为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图书馆职业道德内涵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体现为四个方面的互动,即图书馆职业道德与职能转变的互动、与作风转变互动、与内容转变互动和与方法转变互动。图书馆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形成与职业道德内容的变化,可以说主要是着眼于图书馆职业道德外在形式的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并不是只有形式的意义,它是职业道德内在矛盾以及其性质发生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2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灵魂

每种职业都担负着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从而形成了特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对图书馆工作者的行为做出了具体规范,如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忱便捷 、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 、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 、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传播 等,其中,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核心。为读者服务宗旨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者与读者的利益关系,这也是一种新的道德关系与新的道德境界。为读者服务是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图书馆职责的精神动力,成为衡量图书馆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为读者服务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得到了体现,同时也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指导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行为。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根本特征,它是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灵魂。

3 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建构的途径

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 道德建设 会计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征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职业行为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长期会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习惯性、群众性等特点。它是会计人员从内心形成职业道德情感、信念、理想和是非善恶标准,靠自觉来约束自身行为,因而它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方式,它首先是一种精神层次的自我要求,其次才是道德约束规范下的体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人员工作理念、职业意识、业务行为作了全面规定,弥补了法律规范的空缺。会计职业道德的确立与完善将从伦理道德导向上遏制会计造假动机,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将起到积极影响。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范畴,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由于单位内的经济活动及会计核算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加上经济业务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会计职业道德因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具有广泛的社会l生。

二、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会计职业道德不同于国家的法律而不具有国家意志性,得不到国家权力的具体保障。随着现代化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在会计职业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同时,经济的高度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而多元化的经济活动将导致不同的利益分配,不同的利益分配衍生出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阶级思想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底线带来极大地冲击力。

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会计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会计行为规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失去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力。而适应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行为规范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又不健全,不能对会计职业行为形成有效制约,从而导致会计职业道德严重失范。内部环境: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当中,在涉及到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的时候,是违反还是遵守,在权衡各方面的利弊中,往往受到单位负责人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相关财务制度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多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大多数都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其攥改、伪造、变更会计数据造成的。而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及财务制度导致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则可能造成部分会计人员或者其他人员钻空子,出现贪污、盗窃、挪用资金等严重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

(2)利益驱动导致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最敏感、最突出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会计活动中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尤为突出,会计工作处于一个极为复杂和微妙的利益圈中,既包括单位利益,也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可以为单位及个人获得利润、加薪、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

(3)会计人员理论水平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职能不断丰富,会计工作也变的日趋复杂。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会计信息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在一线从事财务工作的部分会计人员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质不高,会计人员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会计工作拖拖拉拉、应付差事。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对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能随时更新,学习力明显不够。

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

(1)建立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使之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相适应。建议国家会计部门召集更多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加紧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完善工作,以指导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行为守则,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把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与考核、评价、物质奖励等集合起来,充分体现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确保各种行政规章制度及道德守则得以落实,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