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4:4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然保护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 症结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80-02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定义的分析
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是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其本质是以开发旅游为目的的可持续性发展示,伴随着民众对可持续性发展更加地了解,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从概念上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之间的区别混淆,造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定义的错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原有的优质生态人文环境以主旨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旅游人员对优质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旅游者得到更深层次方面的生态人文体验,从心出发回归自然,全身心得到净化,提升旅游者的心理水平以及调整更加平衡健康的心态。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2.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概念理解的泛化
当今生态文明旅游产业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现在旅游业的重点开发内容,各个传统与新开发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规划、设计中都添加了自认为的“原生态自然开发”的旅游概念,打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幌子,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意义是贴近人与大自然,保持自然保护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旅游者与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与教育的宗旨,旅游业的开发只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有重要意义,失去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内在强调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内涵。
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人才的断层和规划的落后
我国旅游业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之间的区别从本质上划分不清,其特征与性质理解不全面细致,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工作不深入,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科学理论体系,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进度缓慢,因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人才培养是必要的,如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专业知识的培训,对自然保护区人文生态保护的培训等一系列的旅游开发流程,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以科学为依据,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的规划与建设的深入调查、研究等各项工作,避免开发商以经济效益为目的随意粗暴的开发,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资源上遭到不可修复的、严重的破坏,开发相关产品不全面深入,宣传力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2.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者社区有效参与度低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持人文生态环境造福于当地社区,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建立在保持增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对未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及各相关机构参于的积极性与相关的利益,尤其是偏远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当地政府对生态旅游开发资金的不足,一心想思变求富的及个人政绩利益下对开发商不正当开发不断地做出让步,而疏忽带动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开发及建设。
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3.1 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线路
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制定应利用实际考察与相关部门对保护区的航拍影像相结合,利用立体镜观察自然景点与实际考察结果相结合的方法来科学合理的确定具体的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
3.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
对于不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地区的环境各自拥有不同的特殊状况,当地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相关法律,来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规章制度。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相关保护自然的相关立法现在有虽然有许多,但一旦出现问题各相关部分没发明确的分工责任之间的相互推卸,未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针对以上政府应对相关单位建立起分工明确细致划分,相互监督举报等良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全方面的有效管理。
3.3 对游客开展宣传教育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宣传教育工作,应首先在旅游者住宿餐饮区建立起一个专门针对该旅游区内国家保护动植物及有害植物及害虫标本照片资料的展览馆,并标注其名称及所属科目、特征等信息,并重点标注有害植物与害虫有生活习性及危害并说明防治方法,并针对防治害虫采用以物治物的思想,利用害虫的天敌鸟类,来控制其数量与危害程度。通过专门宣传展览,提高旅游者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及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的加强,了解到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3.4 进行杂灌改造
对自然保护意识的缺乏,林区采伐基本上都是皆伐的方式,容易造成水土的流失,应在采伐地植树造林,防止下层的小乔木和灌木及杂草疯狂生长,使高乔木生长缓慢稀少,逐渐演变成了典型的灌木林在冬季增加易燃危害,在雨季增加因水土流失行成山洪泥石流的安全隐患,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植树造林,栽种生长速度快树冠较大的高于灌木的乔木苗,栽植密度以3~5年能将整个灌木林地覆盖为宜,还有就是旅游线路远离灌木林,防止对消防工作带来的潜在危险。
3.5 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发展筹资,加强科技投入力度
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应的管理规划人员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但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而言单方面依靠国家及地方政府或单纯依靠市场是不现实的,应动员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及各方面组织共同开发管理,资金的投入和相关人员技术的开发建设,所以,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则需要所有人员提供的大量研发资金的推动。
4 结语
此文中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定义,症结及对策等各方面做了深入阐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利于旅游产业的长期持续性的发展,并可以同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政府旅游经济及旅游经济的有效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赵希勇,闫金娟,马建章,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尺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野生动物学报,2016(12):67-71.
关键词: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破坏
一、濒危物种的概念
什么是濒危物种?从字义理解,是指接近危险状态的那些物种。科学上说,是指种群小,野外数量不增的生物类群,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种群小,是指组成该物种种群总量的个体数量少,或者数量有限。但如果要问种群数量要低于多少才能认为是数量少呢?我们认为,不同的生物种类应有不同的准则。近年来有人提出最小有效种群的概念,有助于对此的理解。其二是野外数量不增。对有的长期适应进化,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种群,其数量可能是不增的,对于有的受环境胁迫和人类干扰而处于退化状态的种群,其数量也可能是不增的;野外数量不增,可能意味着数量平衡,也可能意味着下降,如果这样的种又是上面所指的小种群,那么,就可称之为濒危物种。但真正要确定濒危物种,还要靠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体完成。目前,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濒危物种的依据主要有,一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及其相关的红色名录。二是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制定的濒危物种名录;三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该名录是国内有关专家,参考IUCN红皮书的内容,制定国内的红皮书,而后,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有吴生物保护的法律而制定。在上述几种不同的名录中,对濒危物种又各自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我国出版的动物红皮书使用了灭绝、濒危、易危等级别(解众,汪松,1995;解众,陈焰,1997),不同濒危等级的制定可用于不同的场合。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物种的濒危状况处在经常的变化状况,上述濒危物种名录需要不定期更新,这要有相应的专家组织来完成,表1是我国红皮书中选定的濒危动植物种类。通过与我国现存各类生物物种相比较(钱迎倩,1994),大致反映出不同类群生物的濒危状况。
二、濒危物种的保护
物种的保护,一般有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
自养保护,即保护区保护,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下保持物种的自然生长状态,使之不受环境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建国以来,我国的保护区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珍贵植物及各种植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从1956年开始建立我国第一处自然保护区,截至1992年9月,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08处,总面积560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4%(李渤生,1994);截至1996年底,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处,总面积718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19%(政府白皮书,1996)。《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颁布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圈养保护,即公园保护,指利用动物园、植物园以及相关的国家公园将动植物限制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保护。以动物园的发展为例,198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成立以来,我国动物园发展很快,目前全国动物园和公园动物展区有170多处,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动物园有28个(李渤生,1994)。动物园的建设和发展为濒危动物设立了避难所,对动物的饲养、繁育、实验动物的研究、动物保护和动物学知识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破坏。
基因保护,即基因库保护,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将生物的遗传基因保存下来的方法。例如,中国农科院系统的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在青海省建立的国家作物种子资源库等等。
三、濒危物种的研究
九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系列调研报告陆续出版,如《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生态学》发展战略等,发展战略对生命科学的项目申请起宏观调控作用。生命科学部在九五期间支持的重点项目中,包括“原生动物进化和多样性”、“川、滇、藏交界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重要植物类群区系演化的研究”、“重要生物类群的分子系统与基因进化规律的研究”、“中国珍稀濒危鸟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等等。上述项目与我国涉危动植物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破坏。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有赖于项目组主持人及相关单位科研处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关系到下个世纪初我国生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九五期间,重大项目“中国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研究”也已开始批准实施,本项目将对生物多样性、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开展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我国濒危物种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护提供理论支持。“三志”在九五期间被基金委特批为重大项目继续给予支持。
四、分析与讨论
一般来说,濒危物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物种不是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进入濒危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另外,有的濒危物种也不一定总是处在濒危状态,也可能从濒危状态转向正常。因此,确定一个物种是否为濒危物种,除了上文提出的野外种群小,且数量不增两个必要条件外,还要对物种产生濒危的外在原因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我们清楚,虽说IUCN确定了红皮书和红色名录,我国也制定了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这些名录也是需要不断修订的。,生态破坏。不仅应该关注名录内的物种,那在名录边缘的物种,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生态破坏。
在已经确定的濒危物种名录里面,那些物种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还有什么科学问题值得探索,是当前的紧迫问题。,生态破坏。我国保护区建设虽说已有很大发展,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濒危物种都划入保护区内。,生态破坏。而且,保护区建设,保护区管理的研究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已经划入保护区的物种,其保护状况如何,有无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跟其他发达国家的保护区理论研究有多少差距,是需要关注的。对没有划入保护区的圈养生物,既要开展其生物学、保育繁殖的研究,有条件的,还可能移栽或放归野外。对有的物种,可以使用野外保护和圈养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东北虎、朱鹤的研究可称为两个特例。
本文重点分析了濒危物种的确定准则,濒危物种保护的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对自养保护的物种、保护区理论的研究、保护名录的编制、物种濒危状况和机制的研究是主要的研究领域。圈养保护的物种,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保育和繁殖的研究、实验动物的研究、以及各种实验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对基因保护的物种,要开展保护方法、保护种类和保护机制的研究,要健全完善的法规,并争取跟国际接轨。中国的环境状况要靠自己的能力来改善,中国应当有能力改善环境状况,也同样有能力保护濒危物种。使物种保护和研究工作早日赶上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加连,刘忠权.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2]安慧,崔萍,覃勇荣.关于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模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多维度
Doris等人对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旅游业对于自然生态保护的双重影响(正面、负面)做了分析,建立了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中游客与数量巨大的未知生物之间的互动模型框架。指出把生物保护与游客管理相结合的国家公园管理决策、政策能够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为国家公园保证稳定的资金收入。并证明了通过生态旅游业,自然保护区依靠自生获取较为可靠、稳定的保护经费是可行的。他们的研究的新颖之处在于,关注到了保护区的未知生物的保护问题。此外,他们还提出了最优动态控制模型,进一步对生态旅游业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也强调了过度关注商业收入的生态旅游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Paul和Merlin则研究了自然保护区与地方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之类问题。他们的研究表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保护和地方社会经济可以共同发展,但是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对立的关系。在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两者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公共池塘理论在公共管理学界已近不在是陌生的学理概念了,该理论针对公共池塘资源排他性弱、易被过度开发,市场与政府都难以治理的难点,进行了新的探索,以制度分析的方法力图通过各种外在环境因子构架出合理制度环境,优化这类资源的管理。这一理论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同样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十分有趣的是,与中国同样有长期计划经济史的俄罗斯今天面临的情况与中国十分相似,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公共池塘资源管理:基于社区组织模式管理自然资源的新型国家公园创建》一文当中,Takesi Murota和Irina Glazyrina运用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自然保护区Alkhanay国家公园建设的外在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这些外在环境因子与我国的情况十分相近:自然保护区多属于国家所有,并由国家投资建设、管理;保护区所处的西伯利亚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地方发展压力大,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在政府政策制定中,短期经济目标常常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等等。由于上述原因,Takesi Murota和Irina Glazyrin认为,俄国的自然保护区最终需要多种治理机构,尤其是自主组织(社区组织)的参与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但是在建设、管理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一文献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公共池塘资源理论在俄罗斯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运用,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提出,人们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自组织”的形式来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无需过多的政府干预,也避免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她在《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中指出“激励是规则的结果,这些规则用于奖励和约束各种活动的收益与成本”。可见,在一定的规则体系,行动者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决定做一名保护区的积极管理者,或者蓄意的破坏者。这一规则体系就是保护区制度激励的重要来源之一。
可以说欧洲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出发,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强调了保护区周边居民利益对于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公民参与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积极影响成为一种共识;第三,将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进行分析;第四,公共池塘理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到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当中。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建设问题,其涉及的地区发展、公民权益等问题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学术关注,因此保护区多维度的系统性研究正成为自然保护区研究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Ostrom E.,Gardner R.,Walker J Rules.games,and common-pool
resources.1994
[4]Doris A.Behrens,Birgit Bednar-Friedl,Michael Getzner.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n alpine national park[J].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9:17(3)
[5]Paul J.Ferraro,Merlin M.Hanauer.Protecting Ecosystems and Alleviat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内容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随着“森林旅游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社会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目前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 键 词 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 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 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 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 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 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内容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
随着“森林旅游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 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 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
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社会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禁区”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目前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 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关键词] 海南;鹦哥岭;国家公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2
[中图分类号] F590;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10- 03
0 引 言
为了保护一个或者多个典型的完整的生态系统,从国家层面建设的为生态旅游、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场所而划定的区域。该特定的自然区域通过政策法规层面划定从而更好的对该地区进行特殊的保护、管理。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公园概念,它既不是简单的自然保护区更不是一般的旅游景区。
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Geoge Catlin)首先提出“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的概念。由于是第一所国家公园概念,国家(National)是区别于私有,公园(park)则是为了强调其公共属性,国家公园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可供民众游览的保护区。自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目前,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近1万个国家公园。
美国黄石公园在建立之初,就以法令的形式明确表示:“国家公园服务体系是为了保护风景、自然和历史遗迹、区域内的野生动物,并为游客提供娱乐场所而建立的”。因此,在美国,国家(National)是区别于私有,公园(park)则是为了强调其公共属性,国家公园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可供民众游览的保护区。
1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
关于完整的国家公园概念在我国建设的时间上比较晚。第一个称谓上叫做国家公园的是于2008年在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公园概念,实际上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多类似国家公园的保护区如,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海洋公园、国家遗址公园等诸多类型。随着旅游业的兴旺,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 698万公顷,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64%。国家公园的创立是对未来信念的一种表达,是人类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
海南的生态系统相对独立完整,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加之独特的地理地貌形成了以热带雨林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由于交通原因使海南保持着优良的生态环境,较低的人口密度,较好环境资源。独特的热带气候是海南的动植物资源保存较为完整,森林覆盖率达61.9 %。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也较为完善,其中海南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珍贵,为人类动植物资源的基因保存上意义重大。符合国家公园内应具备资源的国家代表性,拥有具有国家或国际意义的核心资源的条件,并且海南具有全球或全国同类型自然景观或生物地理区中有典型代表性的区域(中国唯一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地区)。珍贵的自然遗产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使海南岛具备建立国家公园的条件,通过国家公园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等珍贵的自然遗产。
2 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国家公园条件分析
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鹦哥岭在2004年7月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了省级自然保护区。本文以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唐芳林博士的资源条件、适宜性条件和可行性条件等三个方面标准出发探索以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国家公园的基本条件。
2.1 资源条件
首先,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具有高度原始性的完整的生态系统。鹦哥岭保护区的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中国单位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整理发现,鹦哥岭地区较为完整的保存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约有250多平方公里,而已经命名的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其连片的热带雨林也仅有150多平方公里,其他的几个热带雨林保护区如霸王岭、吊罗山、五指山等就数量上更少。海南省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护区鹦哥岭由于交通相对较为闭塞、又没有经过旅游景区开发因此较为人烟稀少。整体的地理地貌和环境呈现的是原始特征,是我国非常稀有的热带雨林处女地。
其次,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位于全国前列。在保护区内部有大量丰富的生物,其中维管束植物2000种以上,包含着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Ⅱ级17种,海南特有植物132种;陆栖脊椎动物27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36种,有31种列入CITES公约,51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有15种动物为海南岛特有种(占海南岛的65.2%),有64种是海南岛的特有亚种(占海南岛的68.8%);还包括大量的稀有珍贵的昆虫种类,约有15目99科456种。鹦哥岭森林具有比海南其他林区更高的物种丰富度,其森林原生性较强。
2.2 适宜性条件
2.2.1 区域面积及资源的适宜性
位于东经109°11′27″~109°34′06″,北纬18°49′30″~19°08′41″的鹦哥岭海南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北宽约33 km,东西长约39 km,保护区地跨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昌江5市县,总面积50 464公顷,南北宽约33 km,东西长约39 km,区内最低海拔170 m,最高海拔1 812 m。海南岛国家公园范围可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为核心,规划区域主要集中在海南中心部位,面积约10 000 km2。
2.2.2 可观赏性和游憩适宜性
鹦哥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优美的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景观,珍禽异兽,大河、瀑布、人文景观等。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周边有6个乡镇19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18 337人,其中黎族有16 443人,占总人口的89.7%,其余的是苗族,有1 894人。自然保护区周边人口世代以农耕为主,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耕作和生活方式。适度的开发原始自然生态和黎苗文化为主题旅游项目能够在实现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旅游、拓展、科普教育等活动。
2.2.3 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适宜性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市县内具有区域内的优秀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满足在资源管理和开发上可操作性较高,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与建设国家公园的管理和开发不冲突的条件。鹦哥岭保护区是海南岛陆地保护区的中心枢纽。鹦哥岭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其东面为五指山保护区,东南面为吊罗山保护区,西南面为尖峰岭、佳西、猕猴岭三大保护区,西面为霸王岭保护区,北面为黎母山保护区。鹦哥岭保护区在其中起到纽带连接的作用,使海南的单体面积小,岛屿破碎化的保护区得到连成一个整体成为现实,因此,它是海南岛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枢纽。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建设国家公园在区域上规划上,其边界易于识别和确定。划入国家公园的土地利用类型应适合于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3 可行性条件
2013年,党的十在顶层设计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国内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探讨上有了政策依据。国家公园的建设通代表一个地区的整体生态旅游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最高档次的特殊旅游和生态保护项目建设。
海南从2008年就开始准备建设国家公园。海南岛国家公园范围初步定为由海南中部热带雨林核心地区构成。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与海南省前期规划区域相符,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建设我国第二个国家公园,从海南省对于建设国家公园的准备工作看出海南省对建设国家公园的支持力度,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上,海南省建设国家公园已经具备良好的政策条件。
3 海南建设国家公园的意义
3.1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缓解海南保护与发展的冲突问题
海南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发展和保护的矛盾突出的现实,有必要强化生态系统保护。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以建立科学的自然保护体制为目的,完善保护区体系,提升海南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水平。鹦哥岭地区森林与鹦哥岭的地形地貌一到影响海南全岛气候,保护鹦哥岭地区森林植被,将从根本上影响海南岛整体气候,强化海南岛的生态系统。
3.2 解决保护区交叉重叠的矛盾和问题
目前自然保护区、林区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等多重机构对保护区进行管理保护,在鹦哥岭保护区周边有五指山保护区、吊罗山保护区、霸王岭保护区、黎母山保护区等等各类自然保护区,在地域上相互交叉重叠,在管理上存在权责交叉,从而导致保护的效率下降。因此以鹦哥岭核心雨林地区建立国家公园,有利于建立以资源产权为主体的管理体制,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破解目前自然资源保护多部门监管但效率低下保护不利的困境,通过区域立法形式实现“一园一法”,提高对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效果。
3.3 保护海南主要生态植被,保证民生安全
鹦哥岭地区具有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特征,每年降雨量较大。同时,保护区周边内核溪流众多,且岛内两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也在此地发源,多处水系经此汇聚左右着岛内的水系形态。因此,建设国家公园能更好的保护好鹦哥岭的植物资源,改善水系源头的生态环境,生态的合理保护有利于增加这两条岛内生命河流的容水量,提高水源质量,对岛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4 解决自然资源保护资金匮乏的困扰
目前,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来源多样管理较为混乱,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很难有效对整体优质自然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合理开发,建设国家公园资金来源有了较好保障管理部门唯一。国家公园建设是从国建生态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由国家财政来保证建设投入和运行费用,从根本上解决自然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
3.5 调动地方政府的自然保护积极性
自然保护区具有全民的公共性,但是有可能会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国家公园模式能有效破解自然保护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国家公园通过国家的战略资金和建设较好的自然生态保护,又能带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样能够调动地方积极性,把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结合起来,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重要地位;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81-02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50多年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历史。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在黑龙江省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认真评价与认识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创新丰林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理念,对于示范指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和状况
(一)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坡中段北缘的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境内,生物地理属于中国东北区长白植物区系小兴安岭亚区,总面积18 165.4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以红松为主的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在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占整个林分的78.4%。有植物113属568种32变种12变形,兽类6目15科52种,鸟类220余种,昆虫6目55科404种,大型菌类200余种。
(二)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是宝贵的物种基因库。这里保存了我国目前最典型、最完整的原始红松林。区内的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历史长期发展和自然演变的结果,记载了历史的变迁和变故,为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结果提供了评价的准则,也为国际北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和原始“本底”资料。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类型在地理分布上极具原始性,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特殊地段,这样典型的北温带森林在全球已为数不多。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其存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三)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状况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定80人编制。内部组织机构6个,科研监测中心,林政防火办公室、林业公安局、行政办公室、红松林旅游有限公司和劳动服务公司。丰林自然保护区已经完成国家投入的二期、三期工程建设项目。保护区具备了林业科研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和各项设施齐全、管护措施先进的示范保护区建设基础能力。实现52年无森林火灾、无重大森林破坏案件。
二、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生态建设示范作用
黑龙江省林业施业区面积 3 154万公顷,由于解放前日俄掠夺性采伐和解放后的支援国家建设,林业出现可采资源危机,原始生态破坏严重。目前,全省林业正在停止商业性采伐,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道路。然而,在生态建设具体操作上,对于全省林业各企事业单位来说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比如,在生态建设中人力恢复自然生态的样板、标准;人们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恢复生态;人对自然生态破坏程度的评价;将来人力恢复自然生态效果的评价等。目前只有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原始参照系,是原始生态恢复的示范,这些答案也只有在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去寻找。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认真总结50年的生态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对全省生态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路子。
(二)科学研究指导作用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价值,在于作为林业天然科研平台,通过不断的科研探索,积累丰厚的科研成果,指导黑龙江省林业、全国乃至世界林业发展。丰林自然保护区自1958年建立以来,每年通过对物候、水文、大气等观测,积累大量原始资料,建设了30公顷世界寒温带第一大科研样地,累计接待科研工作者2 100人,实现科研成果30 多项,论文110篇,与国内外46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作为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积极践行生物圈网络成员义务,加盟签署《荔波宣言》、参与制订《马德里行动计划》,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应邀作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演讲,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东南亚会议上介绍了绿色大学主题实践活动。
(三)科普宣传教育作用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普宣教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倡导绿色生活,在林区社会树立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相继举办了由国内18所著名高校组成的“绿色大学高端论谈”、“哈工大学生荒野拓展行动力”、“红松文化传播”等各项活动,在全社会弘扬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二是建设绿色教育基地,传播绿色科普文化。投资80万元建设了小兴安岭生态系统展馆,设置了各种野生动植物标本,每年接待到访人员近3万人。投资200万元在实验区建设1 500米科普教育木栈道、50米科普长廊、400平方米科普馆,让游客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大森林绿色科普教育。通过不断创新科普宣教的方式和内容,普及红松文化,把依存自然、爱护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渗透到整个林区社会。2010年丰林自然保护区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全国绿色生态教育基地,全国绿色大学建设成员单位。
(四)生态监测预警作用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50多年物候观测和森林病虫害监测历史,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基础数据资料。国家林业局为了更好的发挥保护区的研究基地和环境教育基地功能,在丰林保护区建立了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更好的实现从天然红松林地质地貌,探究其发生发展规律;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生物链,追寻其森林演替更新规律;从系统地被物及其自然因子分布规律,摸索其物种保护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固碳状况,都能够为小兴安岭恢复优良生态功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原始的自然本底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区域病虫害、气候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规律、级别、频率等做出准确判断,对区域内减灾防灾提供预警数据信息。
三、用先进理念指导丰林国家级保护区发展建设
(一)保护区的发展首先要融入创新的要素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从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理念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对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理念,还应该增加3个方面的创新要素。一是要树立发展是保护区重要职责的思想。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保护区的工作,就会看到几十年来工作成绩很大,但发展速度很慢。究其原因,是认为保护与发展相互对立,侧重于原生态资源保护,没有确立发展是保护区重要职责的思想的结果。二是要树立保护区综合发展的理念。自然保护区不能只是一个自然生态体,更应该是一个绿色经济实体。在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用绿色的生物圈打造绿色的经济圈,以致构建绿色的科普文化圈。三是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理论指导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总结出大量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如“为当地人的利益,寻求协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具体解决方法”是生物圈保护区的宗旨;“通过研究探索改善人类福利而不使环境退化的土地利用实践”是生物圈保护区的中心目标之一等。借鉴生物圈保护区的理论,将有助于我们重塑全新的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理念。
(二)用科学的理念解决发展保护利用的问题
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有这样一个科学理念,就是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合理的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国家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中“和谐”就是一种发展、保护和利用的平衡。我们在这里研究的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滥用资源,而是站在保护的角度上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用“发现”的眼光去开拓保护区工作者的视野,合理的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一是科学、适度、持续、合法,是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原则。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一味的不用和无章的滥用,二者都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一味的不用并不是最好的保护,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是一种浪费。因此,科学、适度、持续、合法的利用资源寻求发展,是自然保护区对科学持续发展的最好实践。二是全面的认识自然保护区可用资源。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概念非常广泛,保护区的绿色品牌、科普价值、生物圈资源、旅游自然景观、绿色形象等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三是选准资源利用的空间和角度。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必须要围绕用好用足政策,讲究利用的空间和角度。保护区资源利用的空间,宜选在保护区的边缘或实验区,在实验区里利用资源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所允许范围内的项目。如建立驯化、繁殖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地等。
(三)注重协调好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者是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者,周边社区居民是进入环境中的资源使用者。改善两者关系,形成和谐氛围,自然保护区应该是其中的主动者。一是要认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构建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由于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所致,周边社区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他们赖以维持生活的资源基础就是保护区,因此,社区居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处理好这种利害关系可以这样的形象认为,周边社区是水,保护区是水中的鱼,水竭而鱼肥是不现实的。保护区在制定自身发展目标时,要把推动社区经济发展考虑进去,把社区变成保护区试验区的又一个保护层。二是正确对待保护区内居民现象。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核心区或其他重点区域外,搞完全移民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树立这样的思想,即保护区内不该排斥人的存在,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看到人在自然保护区中的积极作用,如发现火情积极扑救、森林管护、劳力资源等。合理调动居民积极性,使其变成积极的资源管护者。三是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的各项政策一定体现以人为本。保护区各项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保护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周边的经济状况和社区的拥护能力。要建立与社区沟通和听证机制,使保护区的各项管理目标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广大公众参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含义和途径[J].野生动物,2006,(5):41-44.
[2]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保护区基本含义发展、深化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要求[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3):5-10.
【关键词】生态环境;旅游业;衍生思考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框架
在旅游业的各种概念中,生态旅游无疑是最多被提及和应用的一个,但在这众多的概念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误用和滥用。生态旅游已慢慢偏离其原本的目标,而只是成为一种招徕游客的“诱饵”。众所周知,旅游业的产生、发展是社会化大工业的产物。工业化的结果刺激了旅游业的需要,但同时也给旅游业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旅游企业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式的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都无疑给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久居城镇的人们更加渴望那种回归自然、天地人和的旅游状态和环境。“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替代旅游”应运而生。
首先提出生态旅游概念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特。他在1983年赋予了生态旅游一个清晰而权威性的定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1]
此外,还有一些国外学者也提出了自己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生态旅游是环境敏感的旅游和设施,它所提供的宣传及环境教育使旅游者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同时不对生态系统和当地社会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和损害。生态旅游是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将游客数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和环境教育的旅游(Buckley 1994年)。
随着我国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对旅游业的重要性,一些旅游学家也开始逐步探索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王兴斌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影响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吴兆录则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者走进优良生态环境的一种活动。
上述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各不相同,反映出理论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尚存在较多的分歧,生态旅游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统一和规范。
二、我省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黑龙江省是全国生态示范省之一,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有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16个,以及3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以冰雪、森林、湿地等风光著称[2]。但是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没有遵循良好的生态发展规律,大量的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一些生态资源已经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濒临绝迹。我省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我省部分生态旅游景区由于追求短期效益,不顾及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为了片面追求经济经济效益,对景区的生态资源过度开采,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之许多游客缺乏足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观念,旅游景区对环保设施的投入又不足。垃圾遍地、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濒临绝迹,使原本就有限、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据最新统计,我省现有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13%存在噪音污染,7%有空气污染现象。
2、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我省生态旅游开发时间尚短,又缺少生态旅游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广,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缺少大量的即懂生态学又懂旅游学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分属不同部门,这些部门即是开发部门又是管理部门,这样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上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3、生态旅游的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力不高。区域旅游品牌是指将某一个区域当做一个旅游产品,它能给旅游者带来某种独特的精神享受。区域旅游品牌建立在该区域旅游资源相对优势的基础上,是由该区域的多项产品组合而成的精粹。而我省尚还没有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旅游品牌。
4、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近些年来,我省针对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制订和实施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出于一些客观原因,对一些违法行为没有进行及时和严厉的惩处,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法制环境。
三、建议
1、制定科学、可操作的生态旅游规划
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并在其中充分贯彻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首先要确定自然环境的保护范围,尽可能地减少生态旅游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做到“天人合一”。其次,生态旅游景区应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区划为原生态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接触区、生活服务区。以景区特定的生态环境资源特色为基础,合理布局景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尽量做到规划设计的生态化,减轻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压力。
2、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在旅游区,对旅游者的教育是生态旅游与一般自然旅游的不同特质之一,也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相应的宣传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为自觉的行为,尽量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造成负面影响。
3、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实践证明:生态的开发和管理一定要遵循相应的制度和规则。确立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地位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对那些打着生态旅游幌子,却行破坏生态环境之实的行为一定要予以严厉制裁。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