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8 14:39: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育率的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人,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保留了一颗永恒的孩子般的心,那么纯真,那么富于同情心,对美又有着极度的敏感,这本身就多么像一个童话!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本期“阅读”,我们将打开安徒生的自传《我生命的故事》,来了解一下这个讲童话的人最真实最完整的生命历程。
一百多年前,安徒生出生在丹麦欧登塞一间矮小破旧的平房里。家里只有一个小房间,一张床、一张父亲做鞋用的工作凳和一张安徒生晚间用来睡觉的凳子,把这狭小的空间塞得满满的。贫寒的家境甚至使年幼的安徒生常常想,“上帝是不是为了我的将来的缘故才拒绝赐予我父母幸福?”
然而,即便是贫寒的鞋匠之家,墙上也挂满了图画,橱柜里也摆着漂亮的瓷器,这对于年幼的安徒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展览馆。安徒生几乎不和同龄的男孩玩,也不参加他们的游戏。父亲为他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有拉一下绳子就可以翻页的图画,有拧紧发条就可以让磨坊主跳舞的踏车;冬天的晚上,父亲为他朗读拉封丹的寓言故事或者《天方夜谭》。小安徒生还沉迷于为布娃娃缝制衣服。在屋子旁边的醋栗树丛旁,他用扫帚柄和母亲的围裙搭成小帐篷,有时候他坐在那里,望着醋栗树叶,深陷在自己的梦境之中,真实的世界似乎已经不存在了。他是那么爱做梦,为了不受打扰地进入梦境,他经常闭着眼睛四处走动,让人误以为他视力极差。
欧登塞是个传统而守旧的地方,但是有一个豪华的戏院,那曾经是安徒生最向往的地方。每年冬天,安徒生帮戏院的伙计在自己住的地方张贴海报。这样,即使无法到戏院看戏,他也可以待在家里的某个角落看着海报,自己想像一出悲喜剧。
安徒生尚未长大成人,慈爱的鞋匠父亲就在一年冬天撒手人寰。十四岁的安徒生决定带着自己攒下的少少的钱和引以为豪的一副出奇漂亮的金嗓子,只身到首都哥本哈根去“撞撞运气”。
“虽然我在孩提时代只身闯荡世界时,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但我遇见了一个美貌善良的仙女,她告诉我,‘你要看准前面的道路,定下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么,我会根据你的心智发展和理性要求,为你指路,保护你。’”
在哥本哈根,他依然是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常常坐在皇家公园里啃一块小面包充饥;他穿的靴子上有洞,下雨天脚总是湿的;丹麦的冬天是多么寒冷啊,而他却衣着单薄。生活的艰难困窘没有击倒这个爱幻想的孩子,当他表演时,他从人们的笑声中读出赞许,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拜著名芭蕾舞演员为师,去皇家剧院请求做一名演员,还曾不顾一切地闯进一位歌唱家的家里,只为让歌唱家听听他的歌声;他尝试写诗,并铤而走险地自费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一本怪异幽默的书。渐渐地,安徒生开始崭露头角。他创作了一些诗歌戏剧,也获得了好心人的帮助,去接受正规教育。
但批评和嘲笑也蜂拥而至。丹麦的评论家们乐于从安徒生的作品中挑出拼写和语法错误大肆攻击―――以讥讽他未受过高等教育。安徒生的第二部作品即将出版时,一位欣赏他的才华的大学教授主动提出为他校对样稿,好心的教授说:“我一向以精确闻名,这样人们在评论这部作品时就不会老是抓住拼写这样的小毛病不放了。”经过这位教授的细心校对后书出版了,然而丹麦评论界仍评论道:“安徒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语法拼写上的粗心大意在这本书中也同样可以找到。”可以说,安徒生大半生都不得不面对这种吹毛求疵的责难和丹麦文学界先入为主的偏见。
安徒生在童话《光荣的荆棘路》中写道:“这条光荣的荆棘路,并不在这个人世间走到一个辉煌和快乐的终点,但是它却超越时代,走向永恒。”其实,那条光荣的荆棘路,不正是安徒生自己走过的道路吗?
诗人的心灵终究是柔弱而易感的,为了逃避哥本哈根沉闷窒息的空气,安徒生选择了旅行。只要有一点点积蓄,安徒生便想着出去旅行,“旅行就是生活”,他的一生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在异乡的新鲜空气里,安徒生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故乡。是的,那么多温和而高尚的人们热情接待他,给他提供舒适的住处和美味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了他赞扬,给了他信心,这是他始终渴望却总是难以如愿的。
当然,旅行并非一帆风顺,并非只有美景如画。难以适应的气候,突如其来的危险,不讨喜的同路人,阴暗肮脏的旅店,可怕的热病,战争后的惨象,总之,意外连连。更可怕的还有孤独的侵袭。在旅途中他盼望着故乡朋友们的来信,结果盼来的那封厚厚的信,仅仅是一张登了一首挖苦他的小诗的《哥本哈根邮报》,并且需要收信人付邮资。
能够帮助他克服人生之旅中必然存在的孤独感的,只有创作。安徒生是时时刻刻沉浸在创作之中的,那些旅途中的人或风景都贮存在他心里,随时准备进入他的作品。那些童话的构思“像种子一样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细流、一束阳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们破土而出”。
“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当年孤独无名、饱受奚落嘲笑的孩子因为童话拥有了独特而又辉煌的人生。他的童话,有时候宁静唯美如诗,有时却又略带着些含蓄的幽默和睿智的嘲讽,篇篇都新颖、自然而精致,宛如一颗颗珍珠,永远在我们的眼里和心里闪光发亮。
有一次,安徒生回到家乡欧登塞,赶往戏院的途中,他给一群孩子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然后匆匆告别。他的朋友是这样描述的:“孩子们满脑子都是安徒生和他的童话,突然间,安徒生就出现在他们中间,他亲自跟他们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然后,他就走了,不见了。这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真正的童话。”
在重游德国时,离开前的一个晚上,安徒生和朋友出去散步。在铁路边他发现一棵小小的落叶松,树非常小,甚至可以装进口袋。安徒生把它捡起来,种在岩石斜坡的石头缝隙里。几年后,树已长大,枝叶繁茂,并且幸运地逃过了几次劫难。人们叫它“丹麦诗人之树”。
生态旅游说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旅游,其特点是:游客的大众性、地区的广泛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增长的持续性、影响的双重性和运作的综合性。
大众旅游,首先是指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大众旅游的另外一层含意则是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并且形成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所谓大众型,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组织和安排下,借助各类旅游企业提品和服务,按照规定的时间、线路和活动的内容,有计划的完成全程旅游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高校;法律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人们对于法律知识或者是观念了解的程度就是法律意识,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法律意识还包含了人们对法律要求和作用等相关情况的了解程度。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通过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频频出现刑事案件,这不禁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人们开始担忧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法律意识。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的犯罪已经占到了全部刑事案件中的17%,并且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对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项调查数据中显示:只有2.8%的学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了解,但是他们通常情况下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却比较缺乏。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基本都是九零后,他们在和同学的相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又缺乏冷静思考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十分容易出现仇恨和易怒的情绪,最后导致悲剧的出现。当然除了学生的因素之外,学校的法律教育不到位也是主要的原因,尽管有的高校会开设法律课程,但绝大多数都是作为选修课程。这无形中就让学生不再重视这门课程,只希望考试过关,并不在乎自己的法律意识是否真的得到了提高,更不可能在现实的生活中去灵活运用法律知识。
二、高校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包含法律意识,我国在推行依法治国,因此法律体系也在逐渐完善,而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也是他们更好融入社会的基础。1、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由高校的性质决定的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到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它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对人才的培养效果直接产生作用。在法律普及的过程中,高校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但可以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培养专业化的人才,而且也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让学生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衡量他们综合素质的一项标准就是法律素质。2、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就是要为人们的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而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也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把法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具备很好的法律素养,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他们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甚至和我国未来的发展直接相关,所以高校必须要用法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法律观念不断提高。3、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可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接受高等知识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知识,让自己的社会属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义务和权力,这样他们在以后进入到社会时,就可以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三、加强高校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1、重视法律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高校想要充分发挥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用,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学校的领导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国实现法治建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法律教育,当然也是学校健全法治教育的基本工作。我国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和各院系教师的主力作用,构建起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培养体系,让法律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自检力度,使法律教育工作可以更好的开展。2、丰富法律教育的内容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可能将所有的法律知识都掌握牢固。所以高校在进行法律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本校的法律教育内容进行丰富。高校也可以积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律教育教师,将法律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积极的吸纳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中。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他们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然还可以举办一些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模拟法庭或者是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法律咨询活动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巩固,在不断的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灵活应变能力。3、使学生的守法和用法意识得到提升由于高校大学生刑事案件频发,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大学生一旦触碰了法律对自身造成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时应该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这样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就可以灵活的运用法律意识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高校不可以空讲法律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理解法律,运用法律。4、全面优化法律教育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说,法律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政治性、知识性以及理论性的综合性教育,一方面应该有规范内容、明确目标以及平稳的教育教学渠道,另一方面还应该接受正规法律知识培训,存在一定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的法律教师队伍。当前很多高校的法律专业教师都不是法律专业人才,还有些教师没有接受过有关法律专业的培训,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教育队伍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比方说,“硫酸伤熊”案件的法律当事主体刘海洋就表示:“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学习《法律基础》专业课程,接触有刑法与民法。然而,通过试剂烧伤动物是否触犯法律并不清楚。”该情况并不存在普遍性,然而,却留给法律界以无限思考。高校法律专业教师有必要树立客观正确教学观念,而且在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法律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教学观念,其中一种为树立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主导角色,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观念,确保学生能够转化被动接受法律知识为主动求学的学习理念;第二种为法律教师应该意识到法律教学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不只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单纯传授,也就是说,是对高校生法律意识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最后一种为教学期间,必须密切结合育人与教书,两者应该相辅相成,防止出现育人、教书割裂情况。
四、总结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洲鸿,邓丽宾.浅析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J].经济师,2013,10:162+165.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生涯
中职学生因其自身的知识、技能、年龄、心理、家庭等方面因素制约,在职业和职业规划方面或者无认识、或者认识模糊、或者误认识,对其毕业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造成很大的被动。被就业是目前中职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职教育应该认识到目前存在的软肋,努力做好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及时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树,为他们培育一片职业绿地,从而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曾指出:“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中职德育课新教学大纲和国家规划教材的出台,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指导性要求十分明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尽早建立职业规划树并为之努力,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从而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人生、自觉提高综合素质,顺利完成职业准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目前中职学校为了学校能够生存,对学生的当前就业指导得多一些:注重于指导学生怎样见习、怎样面试、怎样在单位发挥自己的特长等等,即着重于学生当前生存意义上的微观操作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而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具有长远意义的职业规划的宏观指导,往往关注不够,最实际的例子就是毕业的学生上岗后一两年内就基本改行了,当然这种改行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当前的职业并不是学生职业规划树上的结点或枝叶,与学生的职业理想相左相右甚相背离,调动不了学生的职业趣味,导致学生弃此业另图彼业,这无论是对社会还是教育,对学生还是家庭都是一种浪费。因此,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尽早描绘人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树,对学生人生的较好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以为对学生职业树型结构的培育,需在教学中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使命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中职学生在毕业后所表现出来的就业方面的问题,表明我们的就业指导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社会使命意识的培养,过多地注重了工作效益意识的移植。虽然中职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教学内容都进行了改革,但仍存在许多弊端。据了解,部分中职学生就读专业存在盲目听从或顺从的现象,有的是听从父母或亲朋好友的意愿,缺乏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楚认识和明确规划,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缺乏清醒的估计,导致当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时髦的话题,许多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网络上也大肆炒作,一时间职业生涯规划成了学校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但不少学校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未能形成整体把握能力,即宏观设计能力。所以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种现象说明了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上淡化了职业社会使命教育,移植了父母亲友的职业功利意识,最终学生不能获得职业的高层次需求,从而最后放弃该职业。职业的社会性特点决定着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立足于职业的社会需要,自己的职业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社会发展所需要,并通过本行业的职业努力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时,学生的职业价值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学生的人生价值才会通过其职业价值得以完美体现,从而实现马斯洛所谓的“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人生发展境界。
二、全面认识自己是构建学生职业树的基础
学生的职业规划树,要对学生的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引导,促进他们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来达到树冠层级水平,成为该行业的某一范围内的能手或精英,那就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属什么,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有哪些有利或不利因素,属什么,当然不是属马属龙,而是指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人是最难了解自己的,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这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不断地加以科学地引导,还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修养。前两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自己,最重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中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学校、社会的正面引导,对他们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是不需要我在这里过多说明的。然后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认识自己,就好像有了三棱镜,能将太阳光照出个七色彩来,学生就有认识自己的思想基础。学生只有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提出一个适当的模型,这个模型对他自己来说,一定是极有意思的,最具情趣和最能体现其理想抱负的。同时也是他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成的。因此全面认识自己是培育学生职业树的基础,这个基础做得好,学生职业规划这张蓝图就一定能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片绿地。
三、养成职业兴趣是学生职业规划得以实现的关键
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兴趣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何引导中职学生的兴趣向他们的目标职业集中,形成职业亢奋点,是中职职业规划教育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也是学生职业规划得以完美实现的关键。通常的做法是认真观察学生的对职业的基本取向,哪些职业学生有兴趣,哪些职业学生较有兴趣,哪业他们根本没有兴趣。做这项工作不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之类就能达到的调研目的,因为学生在校还根本没有接触过职业,何谈对职业的兴趣呢。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训练机会,如增加见习、实习机会,并且应在不同岗位见习实习,指导老师的首要任务也不是放在指导学生怎样做某些具体的操作,(关心学生的具体操作可能是目前中职老师现场指导学生的重要工作,其实这是一个最大的,从培育学生职业规划树型构成的角度上,这是最大的失误。)而是从宏观层面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职业倾向,发现学生的职业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有了对某一职业的兴趣,我们对其引导培养才会事半功倍,进一步对学生职业兴趣的不断筛选优化,集中强化,促进他们的职业兴趣亢奋点的最终形成,从而让他们的职业规划结构树完美形成。
总之,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对学生的职业训练更重要,建立在学生自身需要基础上,与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相应的职业规划是会引导学生终身为之努力,并不断达成其职业树上的不同层级目标,形成阶段性的职业成功,并在成功的诱导下去不断开创新局面,从而完成其职业树上最高层级,形成职业巅峰,让其职业生涯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绿地,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万通.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7).
[2]高慎淼. 中职流生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黄琮议香港一锅风副总经理兼行政总厨,台湾地区人,热爱美食,来大年多,到成都半年,以创意为主,提倡健康饮食,将美味的台湾菜肴带到了四川。
浓汤、鲷鱼的鲜香已经刺激到了我们的嗅觉,再加上一丝绿茶的清香,让菜中有茶香,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这道特别的菜品为我们带来的不止是烹饪过程的考究,更是中国茶餐文化的升华。
台湾地区的茶餐文化
对于四川人来说,茶餐可能有些陌生,我们熟悉的茶叶煎蛋、茶粥等等,也只是茶餐文化中较为简单的菜品。但茶餐已经在台湾地区盛行了60多年,这和台湾地区是一个茶业发达的地区无不相关,以种茶为主,同时台湾人也很爱喝茶。在这种浓郁的茶文化背景后面,聪明的台湾人想到了将茶元素带进菜肴中,因此出现了“茶料理”。它属于农家菜系列,同时也属于养生系列。在台湾地区,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常常到了假期,便会来到茶农家,享受着茶农用采好的茶与其他食材融合在一起为他们做出的美味佳肴。
绿茶的功效
绿茶中含有一种鹅黄素,它不仅耐泡,有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在台湾,盛行一种用绿茶做的“冷泡茶”,就是在矿泉水中加一点绿茶,封好后放进冰箱内。冷藏一段时间后即可品饮,不仅很解渴,还有减肥的功效。除此之外,绿茶也有去除腥味的作用。
绿茶浓汤煎鲷鱼:
准备材料:鲷鱼80g、枸杞3g、蛤蜊 30g 、绿茶3g 、豆腐50g高汤200g
调味品:盐2g、鸡粉2g、鸡汁5g、葱油1g、生粉5g
制作步骤(见图1-6):
1、绿茶取60度温水泡出汁水,加入盐、鸡粉腌鲷鱼10分钟,使其入味。
2、取浓汤加入鸡汁、蛤蜊、豆腐煮其入味备用。
3、同时将加入浓汤的食材放火上烧,烧开为止。
4、将腌好鲷鱼洒少许生粉入铁板上煎金黄。
5、将鱼取出后放入浓汤,再放入绿茶,枸杞即可。
菜品口感特点
绿茶尽量保持茶的清香,在菜肴中可以喝到浓而不重的鲜汤,品尝到美味的鲷鱼、豆腐渗透出的一丝丝茶香。
大厨烹饪心水
一定要选择海鱼,用绿茶来去除鱼腥味,调味不能太重,注意保持茶的清香味。浓汤要用大骨汤,用大火熬制,在熬的过程中加一些鸡汁,这样的话,还可以喝到汤的钙质。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贡献
作为高校重要的学术研究参与力量,研究生在高校的学术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让人欣慰。但是有些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诚信问题也让人深感不安。调查表明,研究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实验中的诚信缺失。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与研究能力,让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科学是最严谨、求实、不容搀假的学问,它要求研究者通过严格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去发现新的科学现象或揭示科学规律,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科学研究工作离不开科学实验。所谓科学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环境中或特定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科学实验同观察一样,都是对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探索的基本途径,是获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创造或创新智慧。
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培养研究生正确的科学方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实验也是研究生撰写学术论文、完成研究课题的基础。研究生要以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对待科学实验。但是,在现实中,少数研究生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违背科学实验的诚信要求,进行实验数据造假。
这些都是研究生在科学实验中的诚信缺失表现。
第二,论文撰写中的诚信缺失。撰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必做的功课。首先,论文是研究生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基础上具有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术论文的质量,可衡量出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高低。其次,学子们数年求学,学得如何,以学位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衡量评价的形式。实际上,学位论文应该就是学子求学过程中学习学术研究、从事学术探索的成果结晶。学子这方面的学习、研究、探索的成效和成果、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学位论文可以反映出来,所以学位论文是评判学位申请者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三,中的诚信缺失。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总结,是传播和交流学术研究思想与成果的需要。研究生在过程中也有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论文一稿多投。据笔者访谈了解,研究生为了提高的几率,常常一稿多投。有时也因为版方不能及时回复投稿信息,致使研究生误以为自己的论文没有被录用而转投其他刊物,结果也造成一稿多投。此外,也有研究生投机取巧,一稿多发。他们不改变文章的主要内容,将题目和结构稍为改变,或把这篇论文化整为零,然后以多篇文章出现在多本杂志上。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归因
诚信问题无处不在。当前研究生存在学术不诚信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研究生自身原因,也有学术制度、社会环境等原因。归纳起来,有个人价值取向偏离、个人学术修养不到位以及学术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认识到这些原因,对开展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是有益的。
第一,个人价值取向偏离。学术不诚信跟个人价值取向偏离有着较大的关系。学术诚信是个人价值观念的外化,是学术行为主体依据道德意识做出合乎学术价值观的道德抉择的结果。研究生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晴雨表”,表现出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信息交流畅通,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各领,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蔓延到学术研究这种非功利性活动领域,一部分研究生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功利倾斜,他们丧失对至高生活境界和崇高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待学术研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放弃了自身在维护学术诚信上的责任。他们过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偏重眼前的物质利益。在竞争的压力下与困难妥协,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之下淡忘作为学者应有的基本价值观和规范性要求,认为献身科学、吃苦耐劳、求真务实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价值的实现相矛盾,置不准抄袭、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等学术道德规范于不顾,在学术研究中不是匆忙轻浮、草率行事,就是放纵自我,随波逐流。
第二,个人学术修养不到位。学术不诚信,从根本上说是学术修养问题。学术修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术道德修养,一是学术研究水平修养。前者是思想修养,后者是理论修养。学术研究的第一特征就是它的诚实性和严肃性。因此,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要求研究生在学术领域中应该有着崇高、伟大的目标,自觉地抗拒“人的物化”的社会对自己学术修养的阻滞和侵蚀。在学术活动中遵从学术道德规范,严谨求实,不抄袭.更不捏造事实,自吹自擂。良好的学术研究水平修养要求研究生具备进行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掌握系统的学术研究方法。良好的学术修养是研究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研究和应用科学技术、发展自己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必要条件,是研究生在学术界立身处世的根基。
三、研究生学生诚信自律的重要意义
第一,防止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偏离。研究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产生,危害了研究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种偏离。因此,开展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有利防止研究生培养目标偏离现象的产生或蔓延。
研究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研究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应当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了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能从己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符合时展的专业人才。对硕士生来说,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比本科生更为高深的知识,还要通过科研实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养成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应有创新成果的发表。
第二,维护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声誉。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学术研究领域提供优质人才,社会也对研究生寄托很大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知识创新的精英和维护学术公正的楷模。然而,一少部分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使人们对研究生的能力、素质产生了怀疑。不诚信事件的屡屡发生,难免不使研究生群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名声扫地。
第三,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精神文明表现在许多方面,学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扩大。由于研究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学术诚信与否,对学风、校风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无疑对大学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华民族一向把自律看作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一个没有自制能力的人,难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学术诚信教育中,“自律’,是指研究生依靠学术理性、学术信念和学术道德自觉自愿地发挥主体的意识、潜能的能动活动过程。学术诚信只有通过道德个体的自律,即自己要求自己,才能最终内化入研究生的心中,成为个体的自觉自主的行为。所以,通过加强自律教育,使学生的行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术行为,做必须做或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学术诚信自律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善超.当前我国科学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2004.
[2]史孝强.高校学术腐败问题研究[D].武汉:中国科技大学,2007.
【关键词】转化;安全;仪表;切断阀;改造
在聚氯乙烯生产系统中,氯化氢、转化工序是两个联系紧密,安全性要求高,事故多发的岗位。很多厂家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爆炸事故。为了提高安全性,我在仪表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尽量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
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氯乙烯单体在电石法生产中是有氯化氢和乙炔反应生成,氯化氢工序负责氯气和氢气在合成炉中化合反应生成氯化氢。氯化氢在转化釜中和乙炔反应生成氯乙烯单体。在氯化氢工序氯气、氢气必须按一定比例送人合成炉。如果比例失调,过氯或者过氢。这些剩余的氯气、氢气随氯化氢被带到转化釜就会发生剧烈反应发生爆炸。其破坏性非常严重,损坏一些重要设备甚至带来人员伤亡。为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我在仪表上进行了一些改进。
1 氯气、氢气调节阀的改进
氯气、氢气调节阀的失灵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氯气或者氢气调节阀卡住或者失去控制都会造成过、过氢,导致事故发生,所以必须从调节阀入手。
1.1 加强气源、电源的检查和检修力度
调节阀要单独供电,做好标识,不可与其他设备混用。电源接线端子应定期检查防止锈蚀、松动情况发生。调节阀气源管线、铜管、接头、调节阀定位器要每天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制定定期检修计划,易腐蚀部件定期更换,确保调节阀气、电不出问题。
1.2 改进调节阀定位器
氯气、氢气调节阀经常会因异物卡住,造成阀门失去控制,阀门的实际开度和控制室给定信号不符。操作人员很难发现这一情况,等到操作工发现生产异常进行干预,这时已经为时已晚,事故往往不可避免。如果现场调节阀装上阀位反馈,及时把现场阀位反馈到控制室,操作工就能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避免事故的发生。通常使用的调节阀都没有阀位反馈,我们通过改进加装反馈装置。也可以直接使用带有阀位反馈的定位器就可解决这一难题。
1.3 现场调节阀加装保护装置
调节阀之所以会经常卡住不能动作,主要原因是现场环境中有泄漏的氯气、氯化氢气体它们会腐蚀调节阀的部件,产生铁锈。如果隔绝环境气体即可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半密闭的罩子把调节阀罩住。从罩子上面鼓入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这样周围环境的腐蚀性气体就被隔绝开来。保证调节阀不受腐蚀,提高调节阀的安全性。
2 在氯气、氢气调节阀后加装切断阀
切断阀有快开、快关的特点,反应速度快,能瞬间关闭切断相应管道。在氯气、氢气调节阀后加装切断阀,在操作室设一急停按钮来控制。一旦系统有异常情况操作工即可迅速关闭两个切断阀(切断阀装配为电关型,正常情况下切断阀电磁阀不带电,阀处于打开状态。)切断氯气氢气管道,避免过量气体被带到转化,事故就不会发生。其动作速度要比调节阀快许多且泄漏量小。
3 乙炔调节阀后加装切断阀
同氯气氢气调节阀一样,乙炔管道加装切断阀。快速切断乙炔气,使过量的氯气、氢气缺少反应物不能反应,同样起到遏制事故发生的作用。切断阀的日常维护同调节阀一样要仔细认真,避免锈蚀、卡住,有机会就开关试验确保开关顺畅。
关键词:沈约;声律论;意义;局限
自古以来,中国的语言较世界上的其他语言更具有音乐美和形式美,这是因为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四声,使得中国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都讲究声律之美。魏晋至南朝,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的声律论即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但声律论的发展有一个由自然发展到人为总结、规定并施之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诗经》、《楚辞》这些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因为当时是“诗、乐、舞”三位一体,就具有自然的音乐美。汉代,随着文学的发展,有些文学创作者开始注意到,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使用语言文字时要讲究音乐性。例如司马相如论赋时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到了魏晋时期,写作时讲究声律,已然成为一种L气了。陆机就在《文赋》中提出:“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固崎而难便。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谬玄黄之秩叙,故L荻不鲜。” 意思是说,文学的声律是由语言的声和音的更换迭替组成的文章,犹如颜色鲜明的五彩交织而成的锦绣。在这里,陆机的“音声迭代”指文学语言的音乐美。文学佳作,不仅要有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华丽的词藻,还要在声律运用方面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其后,长于弹奏,尤其擅长演奏琵琶,且能谱制新曲的范晔又提出了“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的主张,但是,他们谈论的都是一种比较自然的音律。也就是说,在齐梁声律论产生之前,诗赋创作并非不讲声韵,但那时讲得都是自然的声韵,多是与音乐有关。到了南朝,沈约、周等的四声说兴起,声律论才从对自然声律的注意进而提出许多人为的格律要求。所以,永明体的代表人物沈约与其声律论的提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是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的。
一、“声律论”的意义
“沈约声律论提出的巨大意义在于找到了一种简单的便于合乐的作诗方法,即通过音韵的合理组合便可写出达到合乐要求的诗歌,从而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吴相洲)
沈约声律论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诗歌如同音乐、雕塑、舞蹈等艺术载体一样,它们的形式跟内容一样重要,如同鸟儿的双翅,是不可或缺的。正如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所云:“诗所以能激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
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八病”,在一定意义上为诗歌音韵声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五言律诗的正式形成开辟了通途,而且影响到骈体文,促使作者更加注意音节的铿锵优美。
沈约声律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成为人为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四声和八病由於创作主客引导差异的影响,于是所能表达的价值意义有所不同,后者更能反映诗人主体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态度。“八病”透露诗人对诗文声律的高度认知,八病是为诗人审美感知的体现,而近体格律的形成则证成八病之价值,近体格律乃为八病审美价值之体现。它反映了诗人对“声与情”之关系的自觉意义,将人们对“声与情”的共同认知与体会进行理论,系统化的工作。
二、“声律论”的局限
因为声律论中的“四声八病”说所规定的条目太繁琐,都是诗歌声律上的各种禁忌,其规定极为苛细,对诗歌的创作造成了一定的束缚。汉语中的声调也是不能因为四声八病的规定就随意更改的,这就对诗人们创作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必须在保证内容与形式的同时,还要注意音韵声律上的种种限制与忌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人的表达,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就连沈约自己在创作中也不能完全顾虑到他所提倡的有关声律的各种规定,不免出现触犯“八病”的时候。
声律论中的各种规定有可能使诗歌的写作因重格律而产生形式主义的流弊,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因为重于声律方面的追求而忽略诗歌本身的内容形式的情况。
总之,沈约声律论从产生到现在,文学界对他褒贬不一,南朝的两个文学评论大家对它的态度也不一致。《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表示赞许,而写《诗品》的钟嵘则表示反对。赞同者重在肯定声律论在我国文学史、诗歌史中的历史意义,反对者着眼于声律论对诗歌的束缚和因重格律所产生的形式主义的流弊,双方各执一词。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声律论对后来唐朝近体诗的繁荣还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有沈约的声律论,才有了后来的日趋完善的声律论,使中国的诗歌创作在声律方面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技巧,甚至影响到词律和曲律。
参考文献:
【1】李文钢,浅谈沈约“声律论”的价值〔J〕.梧州学院学报,2011年12月;
【2】张泉,沈约“声律论”再审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6月;
【3】张静文,沈约声律论新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2月;
【4】张柽寿,诗体的重大变革――重评沈约“声律论”和“永明体”诗〔J〕.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8月;
【5】杨和为,沈约声律论管窥〔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