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8篇

时间:2024-02-27 14:39: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道路景观;城市道路;设计

1 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是城市中分布最广、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设施,除了其最基本的功能外,它在城市景观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把它放到体现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地位。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赋予城市道路多么重要的作用都不为过。而道路景观在交通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城市是凝固的音乐,道路网络恰如流畅而富有韵律的五线谱,由于流淌而产生动感,形成了美妙的旋律。以下,我们将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构成要素、现状分析、研究内容、研究要点、原则思路等6个方面对当前的文献进行综述。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自十九世纪末,各国学者就相继对车桥耦合振动进行了大量研究,称其研究为古典理论。古典理论对车桥模型进行了大幅简化,桥梁模型均是连续的,主要是对车辆荷载的模拟有了一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周艳薇 从三方面进行了考虑,1、城市道路的不易变更性, 2、城市道路网是组织城市各部分的“骨架”, 3、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观的窗口, 也是城市风貌、特征的突出表现。并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构成要素。

郭志刚 指出:城市道路景观大致可以分为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等几类。

道路本体景观是指构成道路本体的要素形成的景观。构成道路本体的要素包括道路线形走向、道路竖向以及道路横断面布置、路面铺砌、隔离池、栏杆、道路绿化、挡墙、护坡、立交桥和人行天桥等。道路附属设施包括照明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如交通标志、标线)、公共设施和小品(如公交站点、休闲椅凳、卫生设施、通信设施、雕塑、喷泉)等。道路的景观则包括沿街景观和远景景观。道路景观是由沿街建筑物、构筑物、设置于道路和附着于建筑物上的广告设施、围墙、栏杆、绿化带以及街边广场、公园等形成。远景景观由山川、湖海、森林等自然要素和远处的高楼大厦、塔台、城墙等人工要素组成。

同时,周艳薇也认为城市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要从道路、道路的边界、道路的区域、道路的结点等四方面考虑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城市道路的景观, 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环境, 而且还关系到投资环境建设等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 国内的城市道路景观, 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 但总体来说, 不论是使用者还是管理者, 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考虑不周、不完善, 还存在许多问题。

姚阳、董莉莉 发现了一些问题:1、道路景观设计形式过于简单, 缺乏特色、创新与活力。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单纯注重交通功能的实现。3、 道路附属设施不够健全, 缺乏例如交通标志、人行天桥、道路地下通道、行人公厕、道路路名及路向标牌、城市交通地图展示牌、果壳箱、公话亭、特殊人群无障碍通道等能使道路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设施。城市道路缺少足够的绿地面积。4、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5、在树种及草地花卉的配置上,只考虑一时的景观作用,而对季节性的景观变化和昼夜变化因素考虑甚少。

熊秋文 则从宏观角度对现状给出评价:1、不能很好地传承文脉,2、不能很好地以人为本,3、不能很好地整体连续。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景观设计在设计上有诸多要考虑之处,但所遵循的原则大同小异。

熊秋文认为要能够体现以下7点:1、安全性,2、功能与景观的高度统一,3、传承文脉,4、以人为本,5、连续性,6、生态性,7、可观赏性。江棋踢 则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解释:1、以人为本与安全性相结合,2、坚持景观设计多样性与历史文化相结合,3、坚持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当中的要点。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当中的要点,应该是“把握好要素”和“利用好要素”两个方面。对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要素要把握好。除了符合有关规范以外,还要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协调好。对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要素,则要利用好它们,使它们与道路本体互为烘托、陪衬,并融为一体。

郭志刚认为要点应该是“把握好要素”和“利用好要素”两个方面。对道路本体景观、道路附属设施景观要素要把握好。除了符合有关规范以外,还要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协调好。对道路区域景观以及与道路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景观要素,则要利用好它们,使它们与道路本体互为烘托、陪衬,并融为一体。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路。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既要实现道路本身的功能, 又要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地方文化特色, 传承文脉以及适合城市形象和发展、充分利用以自然资源为设计原则, 将人、车、路、景高度地统一起来, 设计出符合人们更高生活质量追求的城市道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一定的思路进行。

熊秋文的思路是:1、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主景要素,2、确定城市道路景观的环境氛围,3、确定道路景观的空间组合。张彦军、朱丽红也认为:1、确定道路景观的主景要素,2、确定道路景观环境氛围,3、确定道路景观的空间组合。

3结语

笔者的研究方向是北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我国北方城市道路景观的起步要晚于南方诸多城市,这就要求我们把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的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走向生态化和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道路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协调,以解决城市交通污染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各方努力和艰苦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Jeonghun Mok, Landphair H C,Naderi JR. Landscape improvement impacts on roadside safety in Tex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8(3):263-274.

[2]Cackowski J M, Nasar J L.The restorative effects of roadside vegetation implications for automobile driver anger and frustration[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3,35(6):736-751.

[3]周艳薇. 关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考[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 174-175.

[4]郭志刚.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概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 173-175.

[5]姚阳,董莉莉.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4). 35-38.

[6]熊秋文.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 山西建筑,2007,(21). 299-300.

篇2

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对公园林带不足之处进行林相改造,将南屏山森林公园原有林地从单一的绿色林带向多彩的景观阔叶林转变,将公园建设成为融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养身保健、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

关键词:自然生态空间因地制宜郁闭度季相色叶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全椒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旅游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将位于全椒城市核心区的南屏山森林公园建设成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科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已成为全椒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

项目定位:

城市中心緑肺

南屏山森林公园是全椒城市中心绿量最大、植物物种最为丰富的自然生态空间,是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市民活动的城市氧吧。

文化展示窗口

方案以全椒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利用传统设计手法来展示全椒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全椒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展示的窗口和传播的媒介。

城市休闲长廊

南屏山森林公园应充分考虑全椒城市发展需求,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景观形式丰富,活动功能多样的高品质绿地休闲空间,是全椒的城市休闲长廊。

根据南屏山森林公园的自然条件和现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南屏山森林公园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融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养身保健、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森林公园。因此,本方案总体上将南屏山森林公园分为四个功能区块:

生态文化保护区

儒林风情商务区

休闲运动区

科普体验区

1、生态文化保护区

生态文化保护区位于森林公园的南片区,主要由文化展览,康体娱乐,生态涵养三个主题部分组成,是体验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和全椒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主要景点有:南入口广场、乌龙塔、全椒历史与书刻艺术博物馆、暮景园、盆景园、笔峰毓秀、王枫亭等。

2、儒林风情商务区

儒林风情商务区位于森林公园北部,是依托历史古迹“南岳行宫”而建的徽派建筑商业街区,是游客进行购物、餐饮、休闲、聚会等活动的特色商务区块。主要景点有:儒林风情街、南岳戏楼、南谯书院、南岳行宫、探花湖、探花亭、乌龙泉等。

3、休闲运动区

休闲运动区位于公园东部,设计依托原始矿山等特殊地理条件,设置吊脚楼,假山瀑布,游泳池,从而形成一系列户外活动空间,是南屏山森林公园最具活力的游览区域。主要景点有:东入口广场、水上楼阁、森林浴场、假山瀑布、云影亭等。

4、科普体验区

科普体验区位于公园东北部,是以岩石、中草药和养生为主题的科普教育体验区块,主要景点有:岩石园、中药养生园、禅净园、林中漫步等。

二、现状植被的改造:

在公园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南屏山森林公园目前的植被类型存在不少问题,如植物层次结构单调,季相、色彩变化不够丰富,景观效果差等,为配合公园建设,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对公园林相进行合理改造。

(一)、林相改造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2、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二)、现状分析

公园内植物交替繁生,有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以及人工落叶阔叶林。整个公园树种资源较为丰富,中部、北部林分郁闭度大,东部、南部以毛竹林为主。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良好,整体缺少中下层植物,原有下层植物多为杂草及上层乔木的更新苗(尤其是小构树);土壤方面局部有黄土现象。

改造区内原有上层树种有:马尾松、构树、槐树、板栗、毛竹、淡竹、香樟、杜仲、柏树、朴树、刺槐、青桐、玉兰、楸树、女贞、重阳木等;原有中下层树种有:紫薇、腊梅、十大功劳、迎春、南天竹、雀舌黄杨等,植物种类约400余种。

下面通过几处节点的设计来对林相改造进行阐述:

(三)、改造设计

1、王枫亭节点

现状分析

原有亭子外立面残旧,周边铺装也有破损。周围植物为女贞,无中下层植物,地面黄土。

根据现状,原有亭子需修复,原有王枫亭碑需移除,增加铺装面积,在铺装中增加绿化。铺装中绿化面积最大处(在2条连接王枫亭的道路口)设计一处植物对景,在其他铺装绿化内种植开花色叶的中下层植物。在女贞林下,种植开花、色叶的中下层,丰富植物层次,覆盖地面。铺装边有较多石块,在石块周边以丛种的形式种植灌木。

配置植物

二乔玉兰-桂花-红枫-花石榴-日本早樱-紫薇-美人茶-红叶李-红花继木球-构骨球-火棘球-朱砂根-龟甲冬青-黄花决明-紫鹃-春鹃-金丝桃-红花继木-绣线菊-大花六道木-八角金盘-矮紫薇-南天竹-鸢尾-土麦冬-石蒜-常春藤-络石-

2、怡年园节点

现状分析

原有周边环境较为空旷,有大面积空间,在空旷处建设怡年园,设计铺装、建筑、长廊。

原有植物为侧柏、扁柏,无中下层植物。在入口处种植鸡爪槭,周边种植开花色叶中下层,穿插常绿乔木。

植物配置

香泡-桂花-女贞-红枫-日本早樱-垂丝海棠-美人茶-腊梅-金丝桃-黄花决明-锦带花-金丝桃-贴梗海棠-迎春-黄馨-八角金盘-紫鹃-春鹃-金森女贞-红花继木-南天竹-朱砂根-小叶栀子-大花六道木-鸢尾-石蒜-土麦冬-常春藤-络石-红花酢浆草-佛甲草

3、笔锋毓秀道路1.2m标段一

现状分析

现状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较好,但以落叶乔木为主,下层植物也以落叶、绿色为主,局部地区黄土,同时,出现坑洼地势。

原有植物

乌桕、合欢、枫杨、构树、刺槐、沙朴、楝树

方案设计

此园路是通往笔锋毓秀节点的园路之一,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同时也起到观赏游览的作用。

植物方面

A 保留原有上层植物,增加常绿的中层植物,如桂花、石楠、山茶等

B 梳理原有杂乱的灌木地被层。

C 增加常绿及开花灌木,丰富色彩变化。

D 园路两侧退让15m左右进行植物种植。

E 在坑洼处补种常绿大乔木。

土壤方面

运用土方将原有石块及坑洼地势进行处理。

设计形式

以补种的方法种植大乔木,以片植的形式种植常绿中层植物,丛植的形式种植下层植物,以常绿、开花作为改造的趋势。

配置植物

香樟-广玉兰-桂花-石楠-女贞-山茶-夹竹桃-金丝桃-春鹃-紫鹃-绣线菊-栀子—迎春—石蒜-大花六道木-红花继木-土麦冬-常春藤-络石

4、笔锋毓秀道路1.2m标段二

现状分析

原有植物:板栗、扁柏

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较好,但是品种单一,以板栗和扁柏为主,地面大部分,原有岩石较为丰富。

方案设计

对原有地势进行处理,增加土壤,利用原有岩石,搭配下层植物进行设计。以不同规格的春鹃、紫鹃为主要灌木,林带下种植常春藤、络石等地被覆盖。

配置植物

春鹃-紫鹃-土麦冬-兰花三七-常春藤-络石

5、笔锋毓秀道路3.5m标段

1、现状分析:

原有上层植物长势良好,种类丰富,常绿落叶搭配合理;原有下层黄土,以小构树居多,缺少中下层植物,现状原有岩石较多,靠近路边,局部原有地基。

原有植物:香樟、女贞、雪松、玉兰、白杨、枫杨、腊梅、侧柏、构树、槐树

2、方案设计

作为整个森林公园的主园路,是引导人们走入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对于主园路入口段,我们将做一下设计处理

植物方面

A保留原有中上层植物

B在园路退让15-20m之间进行植物补植。增加中下层植物,在原有岩石周围种植开花,色叶下层植物,丰富岩石与植物之间的组合搭配,或在岩石周边种植络石,形成岩石若影若现的景观。

C 在园路退让1-3m内用土麦冬、兰花三七等地被植物进行处理。

D将原有灌木类型的小构树进行清理

土壤方面

A局部增加覆土,对原有的地基做适当的处理。

设计形式

以丛植的形式种植中下层植物,以开花、色叶作为改造的趋势。

配置植物

篇3

关键词:道路绿化,行道树,绿化带,武昌区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Status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Road greening of Wuchang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status quo of WuChang area road greening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summarized the WuChang district border trees, green bel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landscape, and analyzes the insufficiency of current WuChang,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WuChang, put forward effectiv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road greening.

Key word:road greening,border tree, green belt,WuChang

道路是城镇的骨骼,贯穿整个城镇,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因此城镇的建设离不开道路景观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道路绿化设计不仅有利于交通安全,还可以衬托建筑艺术,使城镇的面貌更整洁生动,从侧面反映着一个城镇的品位。良好的道路绿化,可以活化城镇道路空间,构建和谐统一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1]。多年来,武昌区不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城区道路绿化总量大幅提升,环境和景观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在道路绿化现状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绿化树种相对单一,植物配置不合理,市政建设与绿化建设脱节等。本人对武昌区道路绿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武昌区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1. 武昌区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1.1武昌区道路绿化概况

武昌区位于武汉市的中东部,气候特征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侯,四季分明,降水充分,雨热同季,夏热冬冷, 无霜期 较长。城区共有道路130条,道路绿化总面积86.9万。近年来,通过诸多绿化项目的建设,城区道路绿化总量大幅提升,树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和优化。但是,城区道路绿化依然存在一定问题,无法满足城区日新月异的面貌和居民日益提高的需求。

1.2 城区道路绿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2.1 行道树树种较为单一

植物丰富多样的观赏性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 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是组成城市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每种植物的枝、叶、花、果都有其特有的观赏特征, 其形态、色彩、质感风韵、芳香各不相同。有时以姿态独特取胜, 或以色彩变化丰富, 或以别具芬芳, 或是冠大荫浓, 相互构成了美的要素[2]。

根据调查数据,武昌区的130条主次干道上共植行道树19795株,其中樟树和悬铃木两个树种运用最多。樟树共8976株占总数的45.34%,悬铃木共5804株占总数的29.32%,用樟树和悬铃木作为主要行道树的道路多达95条。其次较常见树种为栾树、广玉兰、银杏等。其他树种如无患子、雪松、枫杨、重阳木、水杉、池杉、柳树、喜树、桂花等比较少见,其数量总和仅占行道树总数的16.67%。总体来说,武昌区行道树树种比较单一,未能达到生态和景观多样性的要求。

1.2.2 植物配置不合理

植物配置是指在满足植物生态特性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创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艺术空间,从而发挥植物的观赏特性和园林功能。植物配置要求在一个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力求植物树种的丰富多样,注重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常绿树和落叶树、速生树和慢生树相结合,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从而形成多层次、复杂、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3]。经调查,武昌区部分道路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例如友谊大道,该道路绿化带中主要树种为石楠、桂花、红叶李、法国冬青、火棘、红叶石楠,其中仅红叶李为落叶,其余均为常绿,常绿落叶比不合理。其次,上层的石楠和桂花栽植过密,形成竞争导致长势不良;过于密集的上层植物又阻碍了中层植物红叶李的生长。这样的配置方式令道路绿带季相变化不明显,观赏效果不佳,同时也影响了植物正常生长。

1.2.3市政建设与绿化建设相脱节,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目前,武昌区道路规划建设是由市政部门负责,而道路绿化建设是由园林部门负责。在建设程序上往往是道路建好了,再进行绿化施工建设,这就造成道路建设和绿化建设不联系、不统一,建设道路时较少考虑到后期绿化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增加投入成本和施工难度等诸多问题[3]。例如,道路预留的分车带下方有混凝土结构,导致绿化带覆土厚度达不到要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绿化带下管线埋设不合理,导致管线维修反复毁坏绿地等。这些问题给道路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2.对武昌区道路绿化的几点建议

2.1 丰富绿化树种,凸显城区特色

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 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对美的追求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原来的园林美学观念和绿化技术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都市文明的需求; 人们对城市绿化欣赏要求越来越高, 对城市树种选择与配置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因此,应广泛调查湖北省、武汉市城市绿化的树种, 并对其繁殖和应用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从中选择适合武昌区道路绿化的树种加以推广和应用。同时,在选择道路绿化书中是应充分考虑武昌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挖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用植物景观展示城区的文化特色,如适当的栽植市树水杉、市花梅花等形成特色景观道路。

2.2 合理配置绿化植物

武昌区道路绿化建设非常重视乔灌草的搭配,每次道路绿化设计都力求营造复合式生态景观模式,但在植物层次设计上还有值得改进之处。合理的配置乔木、灌木、草本三个层次的植物品种,全面考虑树种季相变化、生长习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种植,才能使其发挥最好的绿化效果。

2.3 统筹市政及绿化建设

改变市政建设与绿化建设相脱节的现状,确定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确保道路绿化建设质量,避免给后期养护管理留下后患。

参考文献

1.顾德海. 浅探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 工程与建设,2012( 2) : 174.

2. 杨琴军等. 基于植物多样性的武汉市道路绿化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31(4):98-102

3.陈波,汪莉莉. 新时期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探讨[J]. 现代园林,2006(2) :24-25.

篇4

    规划背景西店镇及甬临线概况。西店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本次规划区域甬临线的前身为S214省道的西店段。西店镇境内的甬临线呈南北走向,贯穿整个城镇,全长13km。借助甬临线省道的交通优势,西店镇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经济水平较高的城镇。由于温甬台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会分担很大一部分的现有交通量,在此背景下,甬临线由过境公路向西店镇主要街道转型。公路改为街道,对甬临线的街景风貌提出了新的要求。上位规划与周边规划。上位规划:根据《西店镇域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西店镇区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心、东居西工、一带双网”。“两轴两心”,规划中将甬临线作为城市主要发展轴,“东居西工”,甬临线沿线东部多规划为居住区用地,西部多规划为工业用地,“一带双网”,甬临线靠近海滨滩涂,贯穿多条水系,并且道路全线两侧均有景观绿化带。周边规划: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衔接,另外街景规划与东西向贯穿西店镇的五市溪景观规划体系衔接。现状调查与分析甬临线人文环境现状分析。①建筑现状:建筑层数均为六层以下,高度较低;建筑颜色较为丰富,其中灰色,白色稍多;建筑材质多样,其中以马赛克和陶瓷贴面较多;建筑总体较新,在南段有部分较旧建筑;建筑屋顶平屋顶和坡屋顶各占一半。②用地性质:道路两侧以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商业用房多于居民楼结合,北段局部有公共绿地。③产业分布:以工业为主,农业比重较小,中部商业较多。④文化分布:甬临线周边有众多历史遗存,其中镇东桥及宗祠等古建筑,仍然维持其使用功能,得到持续的修缮和维护。亦有部分良好的文化元素较有价值,如海洋文化,牌坊文化等均可以进行深挖体现。甬临线自然环境现状分析。沿线多分布绿地,近处为道路绿化,远处为农田或林地,少数地段为山麓。道路两侧大部分有人工沟渠分布,共有六处溪流与道路交叉,其中包括五市溪,紫溪等较大溪流,另外分布两处较大水塘。

    甬临线街景风貌规划思路

    由过境公路改造为城市主要街道后,街道整体景观风貌水平亟需提高。在经过多次现场深入调查以及较大范围的居民问卷调查发现,城镇建筑形象对于整体风貌影响度非常之大,因此,在规划中决定将沿线建筑风貌规划作为特别部分构思,其它方面在整体规划中逐一展开。甬临线景观风貌规划总体构思甬临线作为西店镇发展的主要轴线,沿线分布了全镇70%的自然村,60%的农田和海产养殖业,80%的工厂制造业。在2010~2030年城镇总体规划中,甬临线的这一主导地位将会得到加强巩固。作为改造后的城市街道,以城市发展主脉来表现甬临线在西店镇中的重要地位再合适不过。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方面,将发展主脉的概念细化为4个方面:历史文脉,生态绿脉,交通动脉,休闲新脉。历史文脉。西店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沿甬临线分布最多的是反映当地家族文化的宗祠和寺庙。由此梳理出甬临线的主要文化脉络为宗祠文化,具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以及代表村落的牌坊文化作为文化脉络的分支。宗祠文化的保护:将现存在寺庙宗祠按照需要维护程度,分为修缮类,维护类,拓展类。修缮类针对建筑较为陈旧破落的寺庙宗祠,维护类是针对现状较好,建筑较新的文化景点,拓展类是对文保重点单位,进行配套设施的增设,指示牌说明,服务范围的扩大等强化文化景点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的工作。牌坊文化的保护分为2类:修缮维护类,现存牌坊均属此类,以清洁维护为主;拓展新建类,对于沿线分布的各个村庄,增设牌坊或融入牌坊元素的指示牌加以注明村庄名称,增强村庄的可识别性,美化环境。海洋文化的保护:在甬临线近海地段设置指示牌,对于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点进行说明引导,今后可发展滩涂观赏,海产养殖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生态绿脉。甬临线沿线具有较好的绿化基础,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比较重视,鉴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规划中引入绿道概念贯穿整段甬临线。根据现场感受较为突出的景观要素,除了传统的沿线绿化,对远山,景观视线和水体也将给与同等程度的重视。远山:在欣赏远山景色视线较佳的地段,布置平台供休息赏景,并设置指示牌说明山体分布。水体:对人工水系的处理,如道路较细边沟,应加盖石板,较宽沟渠,增种水生植物,在与溪流交汇处,选取合适的观景地块,设置景观亭增加亲水性。自然水系主要指较大水塘,布置木平台,配套休闲设施,增加标识牌指引。沿线绿化:由于全线较长,沿线现状条件较为复杂,根据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将甬临线分为三段,北段为城郊区,中段是城市区,南段为乡村区。北段绿化基础较好,但是存在树种单一,植物层次单调的问题,因此,增加植物群落层次,丰富植物品种是北段绿化的主要手段。在北段入口处开始形成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利用原有植物基础,增加中层常绿乔木。中段地区以商业为主,并分布居住区,本段植物景观以精致美观为主,结合树池种植时花灌木,以观赏为主。南段主要分布工厂和乡村,植物种植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在工厂外围种植具有良好抗性的树种,村庄入口置石注明村庄名称,选择局部地段砌路边花坛,植物选择以自然生长不需后期过多养护的粗放型树种为主。交通动脉。甬临线承载着较大的交通量,尤其是南段,大型货车流量较大。目前交通情况并未做到人车分流,存在安全隐患。人行道:全线向两侧拓宽2.4m作为人行道,不能满足拓宽要求的地段,可适当减少人行道宽度,保证全线95%的分布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由于城区段非机动车道较窄,仅有3.7m,不能满足停车之需,因此,在城区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段,非机动车道向外拓宽1.8m,保证满足停车和非机动车行驶的需求。与游步道系统衔接:选取2处节点,设置二级游步道连接主道,布置配套标牌系统,指引说明甬临线沿线景点。休闲新脉。在观赏视线较好的地段,设置休憩设施,引导使用者到达。布置花架,坐凳,亭廊,景观平台等设施。在居住较为密集的地段,增设运动小广场,安置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丰富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

    甬临线沿线建筑风貌规划

    近期建筑整治。通过对甬临线两侧建筑的现状分析,对建筑维护进行分类,并统计出具体数据明确工作量,按照建筑的新旧程度分为保留建筑,立面整治建筑,店面整治建筑,补空建筑,规划建筑。其中保留建筑约占70%,立面整治建筑约占15%,需对立面进行粉刷,店面整治建筑约占5%,对其进行综合整治,补空建筑约占3%,对其立面进行规划后再建,规划建筑,约占7%,需按设计进行建设,风格上符合城市整体风貌。近期沿街户外广告整治。现状户外广告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凌乱,部分路段广告牌低档劣质。针对需要改造的户外广告牌,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措施,如相邻经营单位牌匾底线必须整齐划一。横匾设置应采取全封装工艺,不裸露支架等。对于新建建筑广告牌,主要措施有闲置门头牌匾高度宽度厚度,采用全封闭工艺,不得裸露支架等。远期总体建筑风貌规划。由西店镇及甬临线的区域特征和周边环境,推导出建筑风貌的元素有海元素,生态元素,工业元素等,从而确定沿线建筑的基本风格为简约清新的滨海建筑。新建建筑主要分为人居类和商业类。人居类建筑形式统一规划,可根据不同村庄进行分类。商业建筑形式全线应统一,可根据店面规模进行局部形式调整。总结规划总体思路是在解决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历史文脉,挖掘区域历史文化遗迹,利用历史元素提升区域认知度,营造宜人的人文环境。生态绿脉的启动,伴随着绿道的贯穿全线,水体的充分利用,沿路景观观赏点的开发,以及对观景视线的利用等,并结合总体规划中远期的工厂西迁,近期的对于工厂周边绿地进行绿化品质的提升工程,必然对整体风貌的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动脉的疏通,针对现状交通方面出现的问题,增加人行道满足步行安全,拓宽城区段非机动车道满足停车之需,增强了甬临线的交通功能。休闲新脉的提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休闲氛围,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对于建筑的整治和新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通过对不同规划要素的分项细化,为甬临线完成公路向街道的转变提供指导性规划,这一规划不仅仅是单纯的提出街道景观规划,而是建立在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道路角色的转变而量身定做的规划方案。

篇5

规划背景西店镇及甬临线概况。西店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本次规划区域甬临线的前身为S214省道的西店段。西店镇境内的甬临线呈南北走向,贯穿整个城镇,全长13km。借助甬临线省道的交通优势,西店镇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经济水平较高的城镇。由于温甬台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会分担很大一部分的现有交通量,在此背景下,甬临线由过境公路向西店镇主要街道转型。公路改为街道,对甬临线的街景风貌提出了新的要求。上位规划与周边规划。上位规划:根据《西店镇域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西店镇区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心、东居西工、一带双网”。“两轴两心”,规划中将甬临线作为城市主要发展轴,“东居西工”,甬临线沿线东部多规划为居住区用地,西部多规划为工业用地,“一带双网”,甬临线靠近海滨滩涂,贯穿多条水系,并且道路全线两侧均有景观绿化带。周边规划: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衔接,另外街景规划与东西向贯穿西店镇的五市溪景观规划体系衔接。现状调查与分析甬临线人文环境现状分析。①建筑现状:建筑层数均为六层以下,高度较低;建筑颜色较为丰富,其中灰色,白色稍多;建筑材质多样,其中以马赛克和陶瓷贴面较多;建筑总体较新,在南段有部分较旧建筑;建筑屋顶平屋顶和坡屋顶各占一半。②用地性质:道路两侧以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商业用房多于居民楼结合,北段局部有公共绿地。③产业分布:以工业为主,农业比重较小,中部商业较多。④文化分布:甬临线周边有众多历史遗存,其中镇东桥及宗祠等古建筑,仍然维持其使用功能,得到持续的修缮和维护。亦有部分良好的文化元素较有价值,如海洋文化,牌坊文化等均可以进行深挖体现。甬临线自然环境现状分析。沿线多分布绿地,近处为道路绿化,远处为农田或林地,少数地段为山麓。道路两侧大部分有人工沟渠分布,共有六处溪流与道路交叉,其中包括五市溪,紫溪等较大溪流,另外分布两处较大水塘。

甬临线街景风貌规划思路

由过境公路改造为城市主要街道后,街道整体景观风貌水平亟需提高。在经过多次现场深入调查以及较大范围的居民问卷调查发现,城镇建筑形象对于整体风貌影响度非常之大,因此,在规划中决定将沿线建筑风貌规划作为特别部分构思,其它方面在整体规划中逐一展开。甬临线景观风貌规划总体构思甬临线作为西店镇发展的主要轴线,沿线分布了全镇70%的自然村,60%的农田和海产养殖业,80%的工厂制造业。在2010~2030年城镇总体规划中,甬临线的这一主导地位将会得到加强巩固。作为改造后的城市街道,以城市发展主脉来表现甬临线在西店镇中的重要地位再合适不过。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方面,将发展主脉的概念细化为4个方面:历史文脉,生态绿脉,交通动脉,休闲新脉。历史文脉。西店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沿甬临线分布最多的是反映当地家族文化的宗祠和寺庙。由此梳理出甬临线的主要文化脉络为宗祠文化,具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以及代表村落的牌坊文化作为文化脉络的分支。宗祠文化的保护:将现存在寺庙宗祠按照需要维护程度,分为修缮类,维护类,拓展类。修缮类针对建筑较为陈旧破落的寺庙宗祠,维护类是针对现状较好,建筑较新的文化景点,拓展类是对文保重点单位,进行配套设施的增设,指示牌说明,服务范围的扩大等强化文化景点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的工作。牌坊文化的保护分为2类:修缮维护类,现存牌坊均属此类,以清洁维护为主;拓展新建类,对于沿线分布的各个村庄,增设牌坊或融入牌坊元素的指示牌加以注明村庄名称,增强村庄的可识别性,美化环境。海洋文化的保护:在甬临线近海地段设置指示牌,对于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点进行说明引导,今后可发展滩涂观赏,海产养殖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生态绿脉。甬临线沿线具有较好的绿化基础,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比较重视,鉴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规划中引入绿道概念贯穿整段甬临线。根据现场感受较为突出的景观要素,除了传统的沿线绿化,对远山,景观视线和水体也将给与同等程度的重视。远山:在欣赏远山景色视线较佳的地段,布置平台供休息赏景,并设置指示牌说明山体分布。水体:对人工水系的处理,如道路较细边沟,应加盖石板,较宽沟渠,增种水生植物,在与溪流交汇处,选取合适的观景地块,设置景观亭增加亲水性。自然水系主要指较大水塘,布置木平台,配套休闲设施,增加标识牌指引。沿线绿化:由于全线较长,沿线现状条件较为复杂,根据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将甬临线分为三段,北段为城郊区,中段是城市区,南段为乡村区。北段绿化基础较好,但是存在树种单一,植物层次单调的问题,因此,增加植物群落层次,丰富植物品种是北段绿化的主要手段。在北段入口处开始形成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利用原有植物基础,增加中层常绿乔木。中段地区以商业为主,并分布居住区,本段植物景观以精致美观为主,结合树池种植时花灌木,以观赏为主。南段主要分布工厂和乡村,植物种植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在工厂种植具有良好抗性的树种,村庄入口置石注明村庄名称,选择局部地段砌路边花坛,植物选择以自然生长不需后期过多养护的粗放型树种为主。交通动脉。甬临线承载着较大的交通量,尤其是南段,大型货车流量较大。目前交通情况并未做到人车分流,存在安全隐患。人行道:全线向两侧拓宽2.4m作为人行道,不能满足拓宽要求的地段,可适当减少人行道宽度,保证全线95%的分布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由于城区段非机动车道较窄,仅有3.7m,不能满足停车之需,因此,在城区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段,非机动车道向外拓宽1.8m,保证满足停车和非机动车行驶的需求。与游步道系统衔接:选取2处节点,设置二级游步道连接主道,布置配套标牌系统,指引说明甬临线沿线景点。休闲新脉。在观赏视线较好的地段,设置休憩设施,引导使用者到达。布置花架,坐凳,亭廊,景观平台等设施。在居住较为密集的地段,增设运动小广场,安置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丰富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

甬临线沿线建筑风貌规划

近期建筑整治。通过对甬临线两侧建筑的现状分析,对建筑维护进行分类,并统计出具体数据明确工作量,按照建筑的新旧程度分为保留建筑,立面整治建筑,店面整治建筑,补空建筑,规划建筑。其中保留建筑约占70%,立面整治建筑约占15%,需对立面进行粉刷,店面整治建筑约占5%,对其进行综合整治,补空建筑约占3%,对其立面进行规划后再建,规划建筑,约占7%,需按设计进行建设,风格上符合城市整体风貌。近期沿街户外广告整治。现状户外广告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凌乱,部分路段广告牌低档劣质。针对需要改造的户外广告牌,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措施,如相邻经营单位牌匾底线必须整齐划一。横匾设置应采取全封装工艺,不支架等。对于新建建筑广告牌,主要措施有闲置门头牌匾高度宽度厚度,采用全封闭工艺,不得支架等。远期总体建筑风貌规划。由西店镇及甬临线的区域特征和周边环境,推导出建筑风貌的元素有海元素,生态元素,工业元素等,从而确定沿线建筑的基本风格为简约清新的滨海建筑。新建建筑主要分为人居类和商业类。人居类建筑形式统一规划,可根据不同村庄进行分类。商业建筑形式全线应统一,可根据店面规模进行局部形式调整。总结规划总体思路是在解决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历史文脉,挖掘区域历史文化遗迹,利用历史元素提升区域认知度,营造宜人的人文环境。生态绿脉的启动,伴随着绿道的贯穿全线,水体的充分利用,沿路景观观赏点的开发,以及对观景视线的利用等,并结合总体规划中远期的工厂西迁,近期的对于工厂周边绿地进行绿化品质的提升工程,必然对整体风貌的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动脉的疏通,针对现状交通方面出现的问题,增加人行道满足步行安全,拓宽城区段非机动车道满足停车之需,增强了甬临线的交通功能。休闲新脉的提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休闲氛围,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对于建筑的整治和新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通过对不同规划要素的分项细化,为甬临线完成公路向街道的转变提供指导性规划,这一规划不仅仅是单纯的提出街道景观规划,而是建立在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道路角色的转变而量身定做的规划方案。

研究展望

篇6

关键词 金龙揽月;龙悦馨居

1基地分析

1.1基地概况

本方案是大庆市让胡路区技术监督中心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地块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地处让胡路区的西南部。规划用地总面积67.32公顷,形状呈不规则的矩形。地势平坦,没有较大起伏。地块内有大面积的绿地、农田等,有少量荒地,大部分为已建成的工业用地。基地原为技术监督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地块内布置有大量产能设施。现状地块内的建筑多层、低层建筑为主,主要为工业建筑,并在此基础上布置了中小学、医院、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地块西北部的大庆石油管理局的电力总公司和供电公司、油田电力工程公司为规划保留地带。地块内的工业用地内有少量的办公建筑。

1.2现状分析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技术监督中心地块” 内土地用地性质包括非市属办公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公共交通用地、货运交通用地、公共绿地、水域、耕地、园地、牧草地等,其中E类用地占现状用地的12%左右。

2设计立意与构思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喜庆、祥和与富足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3]。方案突出“金龙揽月・龙悦馨居”主题,以低密度的建筑、超高绿地率为主,塑造人性化的住区环境。龙为立意主要是根据现状的特点来设计的。

地块是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技术监督中心,方案根据产能设施的现状条件,顺应管廊带的走势布置道路以及建筑。利用环形的道路结构,结合现状地形布置中心广场、会所,两者合一形成方案的中心区。城市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地区的最大品牌。大庆油田作为我国油都,对居住区选址范围内存在的产能设施,应该加以避让。同时,地段内部存在的管廊带,考虑现状应结合居住区的整体环境进行设计。大庆的一条条输油管道为有形之龙“油龙”。大庆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无形之龙“祥龙”有形之“油龙” 与无形之“祥龙”共同孕育了大庆经济腾飞的“金龙”。同时,以龙的祥瑞之气象征社区的富贵吉祥、蒸蒸日上[1] [2]。

方案有两种构思,其一是 “金龙揽月”; 其二是“金龙拥珠”。两种构思都是要形成一个向心性很强的居住区。两种构思的路网不同,但立意相同,都是以龙为主题来设计的。首先思考构思是如何来的,例如 “核”理论,通过“核”联想出岛的概念;岛的类型:人工岛屿、半岛、自然岛屿。由此联想到水与岛的关系;将水和岛联系起来。根据自己的联想考虑创作思路的问题。通过龙的概念联想到了“油龙”、 “祥龙”、 “金龙”,体现 “龙”的寓意。体现“金龙揽月・龙悦馨居”的主题,倡导绿色、环保,通过自然通风采光,以及高科技的运用,达到“零耗能”建筑,实现住区的“零排放”。

方案充分围绕龙的立意来组织中心景观区、组团绿地,让龙的这种自由奔放充分融入到方案里,使龙成为方案的一个活力的元素,为小区中注入的一个新亮点。考虑道路围合与景观中心区的关系,充分的突出轴线视廊,形成小区开放开敞空间,大的绿化景观。“金龙揽月”这个方案的构思便是由此而来。

3方案的表达

3.1总体布局

规划总平面图

3.2规划结构

方案的规划结构以“金龙揽月”为主体形成“一环、三带、一心、四点”构成。

“一心”以月的形态形成的的居住小区主要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是绿化中心;

“一环”以龙的的形态形成环式的居住小区主干道路,对中心形成环抱之势;

“三带”主要景观道路带与管廊带的绿化空间;

“四点”居住组团中心,象征月亮周围的群星。最终形成“金龙揽月・龙悦馨居”的祥瑞住区。

3.3居住建筑

按照不同使用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用地进行了分区:住宅分为低层情景洋房区、多层普通住宅区、小高层、高层区,中心绿地景观区、公建区。

建筑景观为城市景观的主要基调,“金龙揽月・龙悦馨居”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给人以明快、清爽的感觉。米白色、浅灰色等为建筑色彩的基本色调,以橙色、黄色等作为建筑的点缀色。根据居民视线可达性、建筑景观的需要,在地段北侧布置了小高层,低层的情景洋房布置在景观较好的绿化带两侧,多层区则分布在地段南侧,形成一个连绵起伏富有层次感的住区建筑天际线景观。

3.4公建

公建主要为小区内居民提供方便、高效的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中心,以及为居民提供文化、休闲交流的社区活动中心。同时结合中心绿地设置了为小区内居民使用的幼儿园。会所位于小区的中心区,满足小区内居民的娱乐休闲活动的需要,立面造型以大面积玻璃为主,使室内外视觉通透融合,并以石材墙面与玻璃成对比,亲切自然。

3.5 道路系统

小区道路网的布置形式分为“一环、一横、三纵”。

“一环”为在小区中心形成的的环路,贯通小区南北两个片区。

“一横”为主要的小区级道路,其中被纳入小区内的原城市道路作为小区的主干道东西向贯穿小区中部。

“三纵”为主要的小区级道路,其中与西宾路相连的原城市道路作为小区的主干道被纳入小区内,南北向贯穿小区东部片区。主入口分别设置两条小区主干道与中心环路相连接。

大庆油田居住小区根据实际情况,住区道路适当的加宽,以满足生产和居民临时停车的需要。

3.6 绿化景观系统

通过 “一心、三轴、七点”绿地系统打造景园格局。

一心――为中心景观节点。在地块中心设计中心广场,并在中心广场北面布置小区会所、高层建筑,形成一个完善的景观核心。

三轴――在地块核心区域利用景观绿洲形成环形景观轴线。并且根据现状管廊带的布局形成景观绿轴与中心景观节点衔接。

七点――在居住组团设置组团绿地。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景观系统。

绿地系统主要由道路绿地、居住小区绿地、防护绿地组成。沿西宾路、西景路、长庆街设置道路绿地,防护绿地主要为管廊带以及各种产能设施周边绿地。

3.7 生态

生态环境建设以绿地为主体,利用防护绿地、景观绿地等引入多种植物种类完善植被形成住区内的小气候。建设中运用中水回用系统、自然通风、雨水收集系统等新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 结语

本方案突出“金龙揽月・龙悦馨居”主题,根据产能设施的现状条件,顺应管廊带的走势布置道路以及建筑。利用环形的道路结构,结合现状地形在中心景观区布置广场、会所,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表现向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A].徐州地方志办公室.《徐州史志》1986(试刊)[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篇7

本文结合青岛市深圳路与辽阳路立交工程,简述交通设计、景观环境设计等在道路方案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详细地交通功能和景观环境分析与设计基础上进行道路方案设计,保证建成后的道路能够实现规划功能,在现状基础上优化交通环境、提高交通效率、保证交通安全。

一、现状分析

深圳路与辽阳路交叉口位于青岛市区东部,规划辽阳路快速路与海尔路全苜蓿叶互通立交以及与青银高速公路Y型互通立交之间,是青岛市区规划“三纵四横”快速路网的重要节点,也是外域车辆进入青岛市区的门户,目前为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交通拥堵严重,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通行能力不足

路口现状为信号灯控制十字交叉口,东侧约100米、西侧约300米分别为青银高速Y型互通立交和海尔路全苜蓿叶互通立交,该路口通行能力不足且与两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不匹配,导致车辆从两端大量快速向该路口集结排队,交通拥堵严重。

(2)车辆交织干扰严重

青银高速公路是进出青岛市区的主要通道和迎宾大道,辽阳路是青岛市区南部规划东西向快速路,深圳路是青岛市区东部规划主要干路,三条主要道路的交通在深圳路与辽阳路路口汇集,导致过境交通与境内交通、直行交通与转向交通交织干扰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路口拥堵和延误。

(3)专用道设置不合理

路口专用道设置不利于车辆畅通运行:青银高速公路西出口左转车辆需连续跨越两条直行车道至左转专用道,导致直行与左转车辆干扰严重;深圳路南进口右转至青银高速公路的车辆受直行排队车辆、公交进出车辆影响无法连续通过,导致路口通行秩序混乱、交通拥堵严重。

二、道路方案设计

以下从交通、景观环境两方面简述在道路方案设计过程中两者对设计方案的影响。

1、基于交通设计的道路方案优化

交通设计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不同,其出发点为交通功能的实现,是从交通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量化分析、工程建设、交通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达到实现交通功能的目的,是确定道路工程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1)车道数和车道功能优化

目前,辽阳路方向拥堵除受信号灯控制影响外,另外一个原因是车道数变少,通行能力不足。本次设计通过主线下穿消除信号灯控制影响、以及道路拓宽增加车道数和道路通行能力两方面,使辽阳路自海尔路立交至青银立交全路段通行能力匹配,从而消除辽阳路方向的交通拥堵。根据交通量预测,辽阳路主线配置双向8车道、辅路配置双向6车道,与两端海尔路立交、青银高速立交车道数相匹配。

其中,海尔路立交至深圳路段在保证主线、辅路和辅助车道的情况下,路段间单向为8车道,根据已建道路实际运行情况,当单向车道数大于4车道时,车辆行驶随意性较大,驾驶员易频繁变更车道,导致通行秩序混乱。本次设计为保证交通有序通行,减少交织干扰,在主线和辅路间设置硬质隔离墩,同时通过改造现状海尔路立交龙门架上的交通标志和路面标线,设置指路标志,明确车道功能,指导车辆选择合适的车道通行,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必要的变道。

(2)交织流向设计优化

青银高速公路西向出口左转、辽阳路直行均为路口的主要流向,两者在到达路口前交织干扰严重,高峰期间匝道排队车辆甚至影响至青银高速公路主线。

本次设计为避免主要交通流向间的干扰,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过境与到达、直行与转向等不同性质交通的分离:①辽阳路主线下穿深圳路后改造原青银高速西向联系匝道与主线相接,实现直行过境车辆的快速通过;②在原西向联系匝道外侧新设与深圳路相接的匝道,满足青银高速与深圳路间转向交通联系;③在两条匝道的外侧新建辅路,实现辽阳路与深圳路间的交通联系;原匝道、新设匝道、辅路按交通流向的重要等级自内向外设置。

(3)专用道设计优化

现状深圳路南进口未设右转专用道,同时距离路口约70米有一处公交停靠站,直行排队车辆及进出站公交车对右转车辆影响严重,通行秩序混乱。本次设计考虑该进口道直行车辆较多不宜减少车道数,且现状公交车站为西侧长途汽车东站的主要换乘车站不宜取消等因素,为消除直行排队车辆、进出站公交车对右转交通的影响,自现状公交港湾车站以南在人行道外侧设置独立的右转专用车道,将右转车辆提前分离。

另外,为优化道路空间利用,增加辽阳路辅路的排队车道数,在辽阳路辅路的东、西两个进口分别利用匝道并入主线的加速车道和渐变段空间、以及向主线内设置悬挑结构等方式,增设左转专用车道,提高交通供给能力。

2、基于环境设计的道路方案优化

景观环境作为道路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应与道路方案同步规划设计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形成景观、功能各方面协调的道路建设工程,同时能够避免景观环境单独设计建设对道路交通带来的反面影响。

(1)汇流三角区的优化

青银高速现状立交汇流三角区内存在大型标志杆件、大树冠苗木等较多影响道路通视的障碍物,这主要是由于后期道路、设施和绿化等分属不同部门建设管理所造成的,对交通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本次设计基于交通安全的原则,在主线和匝道设计车速对应的停车视距与汇流端围合的三角区内避免设置一切影响车辆通视的护栏、高大植物以及大型标志杆件,匝道和主线间的高差采用平缓的斜坡过度,坡面种植草坪,保证主线和匝道间的通视。

(2)中央和路侧隔离带的优化

绿化和景观设计应保证交通安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绿化和景观设施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不得侵入交叉口视距三角区,不得干扰标志标线、遮挡信号灯及道路照明,不得有碍于交通安全和畅通”、“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目前,很多城市在绿化种植时忽略了对道路视距的影响,导致视距不足,产生很多交通隐患,其中,以路口处的路侧绿带、掉头车道处中央绿带遮挡视线等问题尤为突出。

本次设计基于交通安全的设计理念,借鉴国外路口或交叉口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在道路交叉口和出入口视距三角形区域避免设置高出地面30厘米的障碍物,以保证车辆通行安全。

结语

深圳路与辽阳路交叉口是进出青岛市区的咽喉,也是目前青岛市最为拥堵的路口,交通总量大是其拥堵的主因,不合理的交通组织进一步加剧了路口的交通拥堵,本文简单介绍了该路口改造方案的基本情况,在先进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方案设计注重交通需求及合理的交通组织,避免粗线条的土木工程建设,确保建成后实现预期的交通功能。

参考文献:

[1] 道路勘测设计

篇8

【关键词】现状分析;道路铺装;功能意义

道路铺装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优化和改善乡村生态景观环境,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和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价值。根据我国现状国情,我国农村道路铺装对于材质的选择应该根据地域特点,遵循“实用、经济、安全、环保”的原则,并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民族风俗以及自然与人工环境,力求保护村庄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营造村庄个性。

1 国内新农村道路铺装现状

1.1 农村铺地要素保护意识不足

在追求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城市现代化对农村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产生了极大地冲击。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审美教育十分缺乏,他们盲目的模仿城市,对老村落进行城市化改造,农村原本秀丽的乡土景观遭到践踏,农村改造建设面临着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在农村铺地保护整治中,应保持和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和铺装形式,尽量避免实施路面工程改造,以免造成道路景观的破坏。

1.2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流失

在我国农村,一些先致富的农民,丢弃了原有对家乡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审美观,他们盲目的模仿城市,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城市化改造,原本展现农村特色的乡土元素日渐消退,这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倒退。在农村道路铺装中,诸如古色古香的小方石路、别具风味的砾石铺地等,均可营造出农村古意盎然、安宁静谧的生活氛围,应给于保留并使之传承。

2 新农村道路铺装的功能意义

在所有铺地要素中,唯一“硬质”的结构要素便是铺装材料,并且铺装材料在聚落建筑景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铺装材料,是指具有硬质特性的自然铺地材料或人工铺地材料。主要的铺装材料包括沙石、砖、瓷砖、条石、水泥、沥青等等。

2.1 划分空间界限、引导行为动向

道路铺装具有划分空间、引导行为动向的作用。道路铺装可构成景观空间的界限,通过同种材料铺砌形式的丰富变化或不同材料的各种选择构成景观空间界限感。例如,新农村主干道道路的硬质铺装与隔离绿化带的交界线就是划分农村交通快速与慢行空间的分隔线。道路铺装在划分空间的同时还具有引导行为动向,划分景观空间功能的作用。地面铺装可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利用铺装形式,引导农民行为动向。例如,在新农村环境景观中,常采用直线型的线条引导直线流动的通路;在需要停留的场所,时常采用无方向性并且形式灵活多变的辅料引导暗示居民此空间为休憩活动。因此,休憩活动空间在设计上就特殊的材料而言,方砖或是石板有角度的铺装时常能营造出一个富有温暖和亲切感的景观交汇中心空间,能够带给过往路人休闲自在、轻松自如、不拘不束的情趣与氛围。所以,这种形式的铺装适用于村落道路的停留点和休息地。

2.2 协调视觉比例、构成景观空间个性

道路铺装具有协调视觉比例,构成景观空间个性的作用。环境景观中材料铺砌形状间距的疏密、铺装材料体积的大小、铺装面积的大小等都能影响地面铺装的视觉比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当出现较大面积的地面铺装、铺装形体较大且延展性较强这一情况时,会使新农村的休憩、游艺或是运动空间产生一种宽敞、透气感;当铺装较小且紧缩性强的情况出现时,则会使农村休憩空间产生一种压缩感和亲密感。

除此之外,铺装的色彩冷暖关系以及材质本身的质感,也会带给路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有些农村道路铺装改造大量使用沥青和混凝土,这显然与农村柔美的田园式环境不相和谐。像沥青或混凝土这类的材质往往产生一种冷清、无人情味的感受,所以在农村聚落建筑景观中应当减少使用。与此相比,具有不同形状、大小和色彩的砾石是一种最便宜的铺装材料,它作为铺装材质时可以随意自然的组合。砾石路面特性疏松、质地粗糙,能够形成自然闲适、质朴素雅的视觉效果,更加适合用于乡村环境之中。

2.3 影响游览速度

道路铺装具有影响游览速度的作用。地面铺装的宽度、铺砌线型等方面都对农民在景观园内的游览速度和节奏有一定的影响。铺地面积越窄且铺料光滑适宜行走时,则行走速度越快;铺地面积越宽且铺料越粗糙难行,行走速度就越缓慢。铺地的线型也很微妙的影响着农民行走的速度和节奏。如村落多数给人以柔美宁静的秀色田园之感,景观空间中多设计一些自然弯曲的小径、汀步,会给人以轻松活跃的感觉,使人行走悠闲缓慢;直角转折的小道则会带给人们急促、拘谨之感,使人行走急切快速。

3 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景观环境建设中,应特别重视道路建设。道路设计不仅要求与地域乡村环境和谐,而且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合理。比如过境交通一般不穿街而过,进村的道路一般也有一定的弯曲度,迫使车辆减速,避免干扰住户。田间道路路面用粒料加故土,也可用泥土烧制的土砖铺面,防止雨天路滑。此外,在街巷铺地保护整治中,应保持和采用当地传统的材料和铺装形式,比如,石料丰富的地区人行道可考虑用砖石铺砌等。

新农村道路铺装一定避免拷贝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模式,既要尊重历史,讲究风格,做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就像那些婉转于古老街道的小方石路,古色古香、别具风味,又未尝不可在当今新农村道路建设中运用。新农村道路铺装要做到在继承当地民居优秀传统的同时,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且为村民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新建农村道路建设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真正创造出具有各地农村特色的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顾小玲.新农村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顾小玲.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

[3]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日]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金兆森,等.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