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6 17:10: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1995年9月原 中山医科大学以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高等教育发展项目的 实施为契机,在国内率先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实验室管理 体制进行改革,撤销了各教研室所属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组 建成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4个实验室:化学、生物化学实 验室,形态学实验室,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 承担我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视光学、医 学影像学、营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本科专业、七年制临 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成人教育本科班、专科班绝大部分的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任务。2001年10月中山大学与中山医 科大学合校以后,新的中山大学决心以“高起点、高水平、高 效益”的标准创建校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根据学科 课程的特点,在资源共享的理念的指导下,对原有的基础医 学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重新组建了中山医学院教学 中心实验室,包括分子医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生物化学、 免疫学、遗传学)形态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寄生虫 学、微生物学)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适宜课程为药理学、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和医用化学实验 室。在学校和学院的领导与支持下,通过多年的建设和 “ 985专项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实验室增添了一大批先 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加强了实验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环境, 提高了实验技术水平,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国家建设与社会 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实践性医学 人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技术平台。基础医 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获 得卫生部、教育部及广东省高等教育厅和学校多项教改课 题资助,取得了一批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级 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 项,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单位之一。2005年3月,中山大学正式成立中山大学基础一,还被评为广东省首批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明确提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
路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是学 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 平产生影响。为鼓励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 管理人员进行科技研究和革新,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政 策来正确评价他们做出的贡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积极为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和 条件保障。
中山大学将实验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 位,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包括综合性 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建立)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 学校拟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以学科专 业为主的功能实验室,搭建文、理、医基础教学大平台。现已 撤销了学校原有的90多个教学实验室,建立了 3个校级实 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管 理的 9个实验中心 及专业实验室 建立 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为进行实验教学改 革提供了条件。
学校将对实验教学中心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人 员队伍建设和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由各学院提 出实验室建设需求,并负责实验教学,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 处统筹规划,实验教学中心提供条件保障,分工合作;以实 验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建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 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验证式实验教学转变为探究性、研究 性、综合性实验教学,为创新性实验教学提供平台,培养实 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在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方 面,实行实验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开,培养管理专门化队 伍,人员定编、定岗、定员,实验教学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管用 分离、开放共用、专管共用的机制,并逐步提高实验教学人 员的素质。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属于校级实验教学中 心建制,由学校委托基础医学院进行管理,实行校、院二级 管理。实验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 目标,以管理出效益,以培训为基础。做到五个“一流”,即 一流管理理念、一流人才队伍、一流服务意识、一流条件保 障和一流教学质量。
我们将建立一个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服务的大平台, 实现实验资源有效共享、实验室的开放和创新,保证全校基 础医学课程的相关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和完成,为我 校培养创新性和研究性医学 人才 提供条 件和 服务 在 2 年 ~ 3年内争取建设成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
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主要有如下三种教学模式:以器 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 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国当前大多数院校的医学教学 模式属于第三种,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每门课程 都有对应的独立的教研室,每个教研室都有自己的学生实 验室,由各教研室负责理论和实验教学,实验课从属于理论 课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而随着医学的 发展,理论教学内容越来越深入,实验课内容已经越来越不 现“机体从徤康到病死,’这一整体性,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 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因 此,淡化学科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一 项重要课题。③医学教育应该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 重要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 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教育 的目标转变为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医学教学的实践 性很强,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 不仅传授“系统性,“整体性,’的医学知识,更应该成为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要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科研能力。
2.2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构成高等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紧密结 合,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并注重先进性、开放性和科研成果 的转化,形成适应学科特点的、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课程 体系,自行研制开发实验设备和实验软件,开展具有自身特 色的实验项目并应用于实验教学,探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 学。1]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本中心
开设的各门实验课程均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 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 其中提高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应当在全部实验项目中占有 一定的比例。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实验室提供选题(含必 修、选修)学生可以自带题目,中心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 全方位服务。中心承担的实验课程主要有:分子病原生物学 (病原体形态与病原学检测实验、病原体的免疫学检测试 验、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试验、病原生物学综合实验、开 放性实验)生命化学基础技能实验,分子医学技能、实验生 理科学、人体解剖学(含断层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组织学 与细胞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
分子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时数为98学时,实验项 目35个。其中,基础实验10个,技能熟练实验9个,综合性 实验11个,综合与创新实验5个。此外,还有21个探索性 实验,供学生课余科研小组及七年制医学生选修。学生也可 以在课余时间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每个课题在一个学期内 完成。生命化学基础技能实验是将原来的医用基础化学实 验和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优化重组而成,实验项 目总数19个,共57学时,其中基本技能实验14个占42学 时,探索性实验5个占15学时。分子医学技能教学时数为 150学时,其中基本技能实验42个占75学时,探索性实验 29个占75学时。实验生理科学总时数为72学时,教学按 照三个阶段进行,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12学时,综合 性实验40学时,探索性实验20学时。人体解剖学总学时数 为126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100学时,综合性 实验20学时,探索性实验6学时。组织学与细胞生物学实 验总学时数为85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60学 时,综合性实验15学时,探索性实验10学时。病理学实验 总学时数为65学时,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40学时,3实验教学与科研、临床等实际应用密切结合3 1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系统解 剖一局部解剖相结合的解剖学教学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 符合当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精简、联系临床的整体 趋势,减少了如肌肉、血管、神经等知识内容的大量重复,并 在整体上保持系统解剖一局部解剖一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的 循环教学方式,有机地弥补了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 剖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的缺陷;该模式增加了学生解剖操 作的时间,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让学生从解剖实 践中学习解剖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 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与观察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教师能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因而 有较多时间从事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 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带动了人 体解剖学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考试等方面的改革。该教研室还安排临床手术科室教师 参加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从而促进了基础与临床的双向 渗透,促进了人体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联系,使实验教 学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教研室 还采用诸如讨论式教学、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导学习,安排 学生参加暑期科研活动(simmersiudent)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人体解剖学,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 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2'5J3 2形态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负责的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 学都是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正常的或病理的细胞和组织的形 态,在授课内容上互有关联又有重复。实验室拟把部分教 学内容统一归由某一学科重点讲授,这样既可以减少课程 间的重复,节省学时,又可以保持课程的系统性。因此,要求 各学科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而且对其他学科的 知识也要有相当的了解。这样在授课时才能将3门课程内 容融会贯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和实用性。组织3个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课,促进相互了解, 优化3门课程之间的组合,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也可以适当交 叉渗透。例如,在学习正常组织显微结构时,也让学生观看 一些病理切片,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并调动学生学 习组织胚胎学的积极性。
3.3机能实验室机能实验室
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3门实验课 程有机地重组成一门“实验生理科学”独立开课,独立考 核,不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实验生理科学教学打破过去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树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 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师生双向交流,促进个性化教 学,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该研究于2001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广东省 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从2000年起,该教研室还启动了 “高等医学教育机能学科实验教学深化改革的研究”计划, 该研究已在教育部“高等医药教育世行贷款教改项目”中 立项并获得资助,该研究把“实验生理科学”的教改引向深 科学教程》该教材已被教育部评为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 课程教材”。该教研室还引进网络信息技术,创建成功先进 的、多功能的网络化机能教学实验室,把实验技术水平推上 一个新的台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6J实现了实验教学手 段现代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多媒体 教学与远程教学,进一步改进了教学方法,推行创新教育,对 探索性实验的实施与管理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并积累了宝 贵的经验。教研室还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成功 地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网络化实验室的创建与应 用讲习班”。机能学科的教改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开 拓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4病原生物学实验室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将原有的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和人 体寄生虫学的实验内容优化、创新、重组成为病原生物学实 验课。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将保留部分基础实验内容,如病原 的形态学,使之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构成病原体形态与病原 学检测实验系列。该课程还将把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 物学的临床诊断新技术引用到实验教学中,开设病原体免 疫学检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系列。增设一些综合 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并在综合性实验中设置病例讨论,使 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此外,还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供学 生课余科研小组和七年制医学生选做,鼓励学生自选课题 做实验。Iq全面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图像逼真、生动、 重点突出,学生易于掌握。
3.5分子医学实验室
分子医学目前正沿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开发 的模式不断深入发展,逐渐渗入生物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等各个领域,并形成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而各学科与分 子医学的有机结合,又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研 究成果。目前,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 然趋势。免疫学、遗传学及生物化学相互融合的趋势正在形 成,一门崭新的学科——分子医学正呼之欲出。将免疫学、 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合为一门学科——分子医 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设高级实验课程,不但顺应了现代医学 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掌握现代医学尖端技术的高级医 学人才,而且课程优化重组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优化共享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学科之间的 合作互利。该门实验课程将原有的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 学3门实验课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删除陈旧的或重复开设 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置创新性、探索性实验,使学生 能够尽早熟悉诊断疾病的各种实验室方法以及重大疾病的 分子诊断方法。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提 供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达到全面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4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为 主的教学模式
实验中心开展的实验教学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水 平出发,实验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并能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 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使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 力;正确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 等)并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获得信息以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 新意识。
4.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促进虚拟、仿 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相结合
本中心充分利用网络,使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 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 中心承担的各门实验课程均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 术,各实验室均有多媒体设备,形态学实验室有3间数码互 动(mctiq实验室,中心建有网站,初步实现了网上教学和学 习。中心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学中全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并采用多种实验技术和教学方法。中心计划内的教学任务服从教学计划的安排,实验室 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有的实验可以实行阶段性全 时开放或预约开放。这些教改措施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 质、开拓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4.3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改革
本中心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鼓励创新,采取平时成 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为主要依据。对开展 探索性、研究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学生要求提交论文,为鼓励 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对于有创见的学生,成绩从优。实 验成绩要登记、建档。例如,人体解剖学改革实验课考核,采 取课堂评分与标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实验技能标本 考试的比例,建立标本试题库等,使考试成为引导学生思 考、创造的“指挥棒”
5 重视实验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中心拟定了正式出版的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 自编实验教材和中长期编制实验教材的计划,并对教材的 选用实行以下原则:各实验课均使用自编或引进的高水平 教材;教材应当多样化(包括立体化教材)并有广阔的覆盖 面和足够的实验项目(包括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和多 媒体教学课件)教材内容应当反映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以 及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成果,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具有 先进性,既要体现学科内涵、实验内容的更新,又要有反映 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手段;教材要符 合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留有 充分的选择余地;各类实验教材要在保证质量的原则下充 分体现自身的特色。中心鼓励实验教学教师在学校和设备 处课题资助下,与出版社合作编写教材,目前已正式出版的 实验教材有《实验生理科学教程》等20余部。
《基础化学》课程于2005年3月获我校重点课程建设立项资助,2006年12月以95分的高分顺利通过学校的严格评审验收,并荣获我校优秀课程奖,成为获得我校优秀课程的6门课程中最好的课程之一。
2007年4月《基础化学》课程又获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重点资助项目,笔者作为《基础化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主持人,现把建设经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遵循教学规律,坚持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教学中心,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基础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我教研室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准确定位课程建设目标
将本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精品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争取最终建设成国家精品课程,为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提供优秀的服务平台。培养基础厚、知识新、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使学生掌握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初步具有应用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医学和科研工作打好相应的基础。健全、完善课程建设规划等课程建设基本文件;争取得到学校支持,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激励教师不断地更新、扩充知识,提高自身水平。有一套完善的符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大纲力求体现明确的基本内容、革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以及合理的学时学分分配;课程组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队伍有一套先进科学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提倡愉快教学法、多角度教学法、情景设计教学法、师生互动、情感教学等多样灵活的现代教学方法,充分运用CAI、多媒体及网上课件等-T-段进行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将进一步发挥学生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得到最好的指导,及时获得最新知识。实行启发式、开放式、交互式的网上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克服传统教学表现手段落后、更新周期长的限制,使原来难以讲授的内容变得易行,促进对教学内容作相应的改进,反映基础化学新进展。有一套适用的高水平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导材料等;大力提倡外语水平较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双语教学;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多样化的考核办法,其内容充分体现对学生理解、认知、综合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层次的考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具有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成果;实现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完整、规范;进一步注重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工作,确保教学质量。
三、确定课程建设内容
基础化学课程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T-段的使用、教材建设、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的建立、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建设以及课程特色的培育等。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巩固现有职称结构的基础上,要积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并鼓励现有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或进修提高学识水平。我们计划在3年内,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并注意教学名师的培养。
2.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我们将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及教学型大学的定位标准,进一步优化基础化学课程体系,并合理地分配其学时数;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相关知识的合理比例,正确处理好广博与专深、普通与特色的关系;不断更新、完善和整合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正确处理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前提下,把有关学科最新成果、最新理论、最新发展动向引入课程,使教学内容紧跟并超越时展的步伐;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既要注意基础化学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花大力气解决彼此重复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改造,从整体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规范和整合。
3.重视教材建设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优秀的教材可以向学生传达准确、前沿的知识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课程建设更应该重视教材的建设。基础化学课程教材建设的原则是:要积极选用高水平优秀教材,尽可能在一些班级实行双语教学;同时,自编特色教材I做好与教材配套的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和引进工作;积极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
4.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与现代化教学手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是单一的传授给学生知识,不能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建设基础化学课程就必须改变注入式知识教育,积极采用启发式素质教育,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要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网络化,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实行上网开放,实现校内优质资源共享。
5.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而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任何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要高度重视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引导和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开展研究型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6.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传统的标准化考试无法真正全面评价复杂而有个性的学生,无法满足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基础化学课程建设要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法,积极开展考试内容改革;把课程的终结性考试与平时性考核相结合;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教育激励功能和反馈调控功能,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7.注重培育课程特色要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特色。
四、课程建设实施步骤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引进高学历或者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主讲教师;鼓励、支持在职教师申请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梯队,力求结构合理、宽厚坚实、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
2.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比较研究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不同的基础化学教材和内容,适时引进学科发展的新概念、新成果。
继续跟踪基础化学科研和教学新成果,将科学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研究医学与基础化学教学实际的联系。
3.加强教材教案建设编写出版课程学习指导书,编写出版无机化学实验等学科相关书籍。编制具有特色的电子教案,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4.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根据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形成有医学特色的与教学型大学课程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注重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工作,确保教学质量。
5.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使之能较好的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适时添置更新图书资料,为挂靠生化申请硕士点及将来招收硕士研究生打下良好基础。
6.加强网络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网络课堂,注重新颖性和实效性,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强化信息反馈,不断完善和更新网络课程资源。
7.规范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建设好试题库,使之能更适合本课程使用,逐步实行教考分离。从教与学两方面人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活动,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实现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完整、规范。把基础化学课程建设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以无机化学为基础的其他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建设成果拓展到这些课程之中。
五、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状况明显改善
1.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本学科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年轻教师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指导教师,以使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快速成长。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和攻读学位。
(1)在岗培训:根据青年教师所担任的教学工作任务,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小组,并聘任相关课程的资深教师分别担任其指导教师,分工到人,对青年教师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教书育人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帮助指导其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发展方向,指定必读书目,指导其备课上课和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教学上给他们压担子,大胆让其讲课,及时将学生意见反馈给本人,帮助改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以及指导导师班学生实验中以身示范,教给他们带实验的方法经验,并尽量让青年教师多讲。经过培养,有一批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骨干,一些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也熟悉和适应了高校教学。
(2)支持青年教师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目前有一位教师于今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一位教师今年考取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一位正准备报考博士研究生。
(3)支持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参加培训以及学术交流活动:这些年来,我们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和校外同行进行交流,参加岗前培训,参加全国、全区有关包括教学科研的学术会议,研究教学经验,获取信息。
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承担了正常教学、教改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工作;逐渐实现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合理分布、职能合理分工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学历正在得到提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设计竞赛;实验教学
1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乏味性、停留于课本的机械性教学,许多实验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单一地根据实验书本内容去做实验,学生缺乏思考。有些学生仅是看组员做实验,自己不动手,甚至做完实验都不知道做了什么实验,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实验室学到了什么。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试剂已经配好待用,实验目的、原理都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获取的是短时记忆,成绩只是对其短期强化复习的纸上反映。学生主观能动性低,往往被动获取相应知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较难将课本与当代科技发展相联系[1]。
2实验设计竞赛的意义
为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广东医科大学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自2006年以来连续进行了实验设计竞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校而言,有助于落实教育改革方案,发现教学漏洞,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培育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三高”优秀医学人才[2]。对教师而言,减小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占比重,教师从多讲向少说转变,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验设计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仪器、试剂、材料等。教师需要主动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扩大知识面。当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间通过沟通交流想法,解决问题,这既能调动教师积极性,还能促进教师间就教育方法进行交流,培养教师科研思想,提高教师科研水平[3-4]。对学生而言,能有效提高综合素质。设计实验需要回忆书本知识,从浅层了解到深层探索,理解、复习所学知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设计实验前需查阅大量文献,确定实验方案,锻炼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时间安排能力。实验设计的原理、目的、意义、材料选择、仪器选取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挑战,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实验设计竞赛的开展,能将索然无味的实验课堂教学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要求学生全面分析每一步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之后通过小组讨论,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并解决,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通过制作PPT和设计书,学生熟悉Office软件、页面设计及文本格式方面知识。比赛时的PPT讲解,能考验学生主持、口头表达以及临场发挥和应对能力[5-6]。
3实施过程
3.1布置任务与培训
实验前准备包括课题确定、文献资料查阅、设计实验、实验设计书和PPT制作、准备答辩。由授课教师竞赛通知并且进行赛前解说。解说内容包括组别安排、课题确定、实验设计思路、文献检索、PPT制作格式和答辩技巧等。3.1.1组别安排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个班分为若干组。
3.1.2课题确定如选择易获取、价格相对便宜、容易提纯的材料等。
3.1.3实验设计思路所选材料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实验原理和方法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实验仪器在学校提供的范围内选取。
3.1.4文献检索通过校园网图书馆进入万方、中国知网等查阅文献,步骤为:搜索主题或者关键词选择期刊/文献/博士硕士论文等进行检索下载论文/文献/期刊通过筛选的资料确定设计思路,依照相关文献制订实验方案。
3.2学生课题确定和文献查阅
学生通过1~2周的时间进行文献查阅,分析实验中该物质提取所需仪器,学校是否能够提供,浓度测量是否困难,试剂是否昂贵、无毒,操作是否无害,应用是否广泛。预测实验经费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择优确定主题。选定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为设计参考。
3.3设计实验
3.3.1主题初定学生依据书本和权威文献,制订初步的实验方案:初定主题、原理、实验意义、实验方法、预期结果、数据处理、结果的可能性分析。
3.3.2确立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终得出最优解决方案。
3.3.3预期结果和数据分析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成功或者失败),实验成功说明整体可操作性比较强;假若实验失败,探讨失败原因。接着对实验进行预期数据分析,制作表格,用于后期分析,并用图形描述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
3.3.4PPT以及实验设计书制作根据教师要求制作PPT与实验设计书,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熟悉Office相关操作。PPT中补充适当的表格和图形,用于阐述实验操作步骤以及结果。
3.4初赛
赛前通过抽签决定比赛的出场顺序,各组学生依次进行PPT展示及答辩。每组展示时间为10分钟,答辩时间为5分钟。每组PPT介绍人对PPT的标题、课题背景、选取该课题的原因及研究结果进行讲解,重点介绍实验过程,其次是创新性和可行性部分。PPT展示完毕后,学生进行激烈讨论。其他组学生踊跃发言,从不同角度对PPT上的材料来源、实验步骤、浓度设定、实验意义提出疑问。答辩人员通过回答相应问题,让听众充分了解其实验。每组答辩完成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选出进入决赛的小组。
3.5决赛
各决赛参赛组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和PPT,使答辩人员讲解更熟练、更简洁、更生动,同时要求答辩人员统一着装。除授课教师外,还可邀请学校专家及学院领导担任评委嘉宾,对各小组实验设计进行评分。
4实施效果
实验设计竞赛的开展,弥补了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缓解了教师教学压力,教师还可以借机更新自身知识,提高对学科进展的认识。实验设计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能力展现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竞赛中的某些设计,一些学生甚至申报了课题并进行实质性研究,最后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通过实验设计竞赛,学生对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后续的实验课中,学生不再只盯着课本操作,会不断深思和提出问题,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与教师进行问题交流的次数明显增加,课堂气氛逐步活跃。
5存在的问题
(1)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多。实验设计竞赛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查阅资料和评阅设计方案;对学生而言,实验设计难度大,学生知识面较窄,花费时间较多,还要在兼顾其他课程学习的同时完成实验设计任务,而这便需要其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2)学生设计的实验多种多样,有些实验需要的仪器较多且相对精密度高,学校的仪器主要用于教学,较难找到符合条件的仪器设备。(3)学生的某些实验设想不切实际,花费金额过高;某些实验过于追求创新性,没有体现实验的可行性和连贯性,导致实验无法正常进行等都是常见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与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同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验课程设置中有三大实验:出口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审核和进口货物投保。这三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学生是否能够用全英文以团队的形式,模拟外贸流程完成一份出口合同,需要学生能够独立看懂信用证,根据合同内容修改信用证,为其后续的国际结算课程打下基?A,最后考查了学生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的计算。在整个实验体系学时的设置中,出口合同的签订需4个学时完成,其余两个实验分别2个学时。在上课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访谈,我认为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中与课程建设脱节,联系不紧密。具体表现如下:
1、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与外贸函电的关系
外贸函电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商务英语,该门课程会教会大家如何用流利的英文书写信函,与外商通过email或者QQ建立业务关系,如何书写外贸中的询盘、发盘、还盘和受盘函。国际贸易实务的第一个实验就是出口合同的签订,要求学生分成进出口商,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函电进行模拟磋商。
2、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与国际商务谈判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中有相关实验环节项目为出口合同的签订,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整个国际贸易流程,需要与相关课程配套学习。国际商务谈判是签订出口合同的必须环节,理想的课程设置是国际商务谈判的实验结束后,直接进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出口合同签订的实验环节,这样学生就能够学以致用,系统了解整个国贸前期流程。而在上课过程中,这两门课程的实验项目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并且在实验课时的安排上冲突,国际贸易实务的出口合同签订实验项目已经完成,而国际商务谈判的实验还未开始。
3、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与国际结算的关系
本院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建设中,与国际结算课程的实验项目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举例说明:信用证的审核这个实验项目,是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都具有的实验项目。这样的设置会让整个国际贸易的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学生重复学习,缺乏创新和创造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适当对于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项目进行调整,已达到教学效用的最大化。
4、实验教学软件数据陈旧,不能满足如今国际贸易专业需求
本学院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使用的教学软件为浙科和世格软件,该软件在流程设计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但随着国际贸易日新月异的变化,该软件的更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和现在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该软件中,所沿用的数据较陈旧,最新的数据停留在2002年。这几年,国际贸易术语、结算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案例教学中比如说汇率、结算方式、贸易术语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滞后性,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在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外贸函电专业基础课可以提前至大二下学期
根据我校本科教育的宗旨,我们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本科生,界定学生应该既要可
以上手进行业务操作,又可以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开立的都是类似英语、数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而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课程开之甚少,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都还不清楚什么是跟单人员,什么客户,什么是销售合同。而到了大三,学生普遍开始准备考研和就业,对于学习国贸的兴趣锐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中途换专业考研,考研的成功率低,就业情况同样也很不理想。所以建议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将外贸函电提前至大二下学期。外贸函电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入门课程,所有贸易业务关系的建立都依靠于电子邮件完成,如果学生在后续学习专业必修课程之时能够用熟练的用英文来完成,那么这样就会在大三上专业核心课程时对国际贸易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就业和考研率。
2、专业教师之间多沟通,协调实验教学时间和避免出现实验项目的重复化
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建议将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同期开设,并且课时的设置也应该相互匹配。通过模拟谈判,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国际贸易,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从宏观上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问题,不再仅仅是书本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学生认知国际贸易。
3、更新实验教学软件,引入世格SIMTRADE系统进行仿真训练
湖北黄石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黄石地区的国际贸易的开展较之上海、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差很多。所以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验中应该多多结合实际案例教学进行实操。SIMTRADE是世格公司开发的国贸的仿真训练,该软件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国贸的热情和积极性。
4、优化师资团队,强调"双师型"教师培养
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专业 实验课程群建设 构想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近年来,人才市场上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矛盾表明:一方面,金融机构、企业对新型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那些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融于一体,能进行通常的宏观经济分析,特别是能够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积极推进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特别是大力发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学,因而以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推进金融实验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不足。
金融学科口径宽泛,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硬件资源的规模化。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金融实验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师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后,从课程自身角度进行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安排,对整个实验体系的考虑较少,容易造成一些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顺序性和互补性,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究其主要原因是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2.实验内容整合与衔接不足。
金融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且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缺陷是管得过多,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其结果是学生模仿多、被动多、个性少、创新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3.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软件良莠不齐。
实验教学依赖于实验设备条件,添购、更新仪器设备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尽管近几年来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验室的面貌大为改观,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新专业的不断开设,实验室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实验教学中新的实验、新的应用又对实验设备提出新的要求,实验室设备显得相对落后。此外,当前实验软件市场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软件设计不够完善,运行不稳定,升级能力不强,也给实验课程的建设带来困难。
4.实验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的教师仍由理论课程的任课老师担任,他们不仅负责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而且直接负责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专门的实验老师较少。这样的状况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水平、专门的实验老师少;二是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验老师其实验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例如一些老师对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并不了解,无法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现实问题,甚至一些老师对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实验,这也是实验课程建设的一个软肋。
二、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构想
1.认真进行广义实验课程群研究,构建“四层次多平台”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体系。
在对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找寻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知识内涵的衔接,从广义课程群的角度来构建整个实验教学,能更为有效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达到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零散、效率低下、缺乏整体性的实验教学问题。金融学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结构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实验课程群总平台分类实验平台业务实验平台具体项目实验平台四个层次构建。其中涵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应用课的相关知识。各实验平台包括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如:分类实验平台主要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这三个分类实验平台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锻炼与业务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对学生的实验训练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整个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试验课程群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2.发挥各平台的作用,形成梯级建设模式。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各级实验平台的作用,达到融汇互通的效果。如:分类实验平台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具体而言,对于金融业务实验平台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通过仿真模拟,熟悉金融业务的交易流程和操作;通过业务平台具体下设的项目,让学生掌握具体金融业务的基本内容和实际操作流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信息进行经济研究,以及运用金融分析软件进行金融建模实验,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分析,从更高一层次对学生的金融实验提出要求。因为当今的金融行业不仅需要具体业务的操作者,而且急需能够运用现代化的金融研究手段和工具进行经济和金融研究的研究者。有了上述两个平台实验课程的锻炼和训练,再通过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从金融学专业的整体知识视角设置一些综合性强、专业面广及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各层次、各阶段的实验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例如,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银行项目设计和研发的方向和内容进行模拟设计,甚至可以请银行的人员出题,由学生按要求进行研发和设计,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验训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并进行研究,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本部分将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在梯级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3.其他方面的配套。
构建了合理的实验课程群体系,形成了分级有序的实验平台,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项目,为达到良好实验的效果,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协调与配套。
(1)实验室条件不断完善。实验室条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看。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金融专业应规划建设如金融研究实验室等理论探究型实验室,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践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另外,金融实验课程需要教学软件,软件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课程开设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采购软件时进行认真比较,选择紧跟行业变化和综合性强的软件,满足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予以探讨和验证。在相关金融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中,结合前沿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实例,根据模拟交易系统,分析软件,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金融实验教学当中,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综合性强,以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为例,该课程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为基础,融入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知识,特别是随着现在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知识体系完善。其次,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验课程要紧跟社会、紧跟行业的变化,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与行业的要求,使得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行业要求接轨。最后,还应培养一批实验教学骨干,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实验教材、实验内容的动态建设。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不同高校的实验环境、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实验环境,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因为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和现实性特点,也要求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必须处于一种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来指导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探索建设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金融实验课程要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分析能力和专业工作方法。其次,金融实验课程应该是对某些经济工作岗位的全面模拟,使学生能通过模拟提前熟悉这些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精心设计并充分发挥实验平台的作用,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的梯级建设模式,提高实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终实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康海媛.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晓星.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8,(5).
[4]魏程玲.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
以前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只要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了,因为那个时候计算机还不想现在这么普及,高等数学课程对于工科,经济管理等各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却缺少实践环节,学生往往只知道计算题,证明题,而不会学以致用,反过来导致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也不够牢靠,近些年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人到数学教学后,就出现了一门新的课程《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一种新兴的数学课程模式,是对大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的补充,是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尝试。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数学中开设数学实验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引人数学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实验为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开创了道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表明:数学实验内容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大学数学剪教学效果,可以接触到初等的数学建模方法体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同时加强了对高等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和理解。
笔者开设的《数学实验》,一般针对大二以上的学生开设,因为这里面有些内容需要高等数学的所有知识,比如在讲"的计算"这个实验时,会用到级数的内容,这个刚好是在大一下学期讲解的,没学过这部分内容就很难领会,当然不排除一些特别优秀的大一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从听课的效果看,学生都很仔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还会主动地提一些问题,课后作业都是很认真,这说明这门课程还是有吸引学生的地方,尤其是上机实习,他们非常踊跃积极从学生对教学评价看,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既使他们从中体会到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实验课的生动灵活性,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在数学实验的课程安排上,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法,1.介绍数学软件:主要讲解数学软件Mathematica的运行环境,基本语句和语法,为后面的具体实验的讲解打下基础;2.无理数的计算:利用正多变形的面积和无穷级数和迭代编程的方法计算圆周率以及黄金分割点的近似值;3.函数的作图:本实验解决如何绘制由一般方程或参数方程所给定的平面和空间曲线,曲面的图形;4.积分的计算:借助Mathematica,计算不定积分,定积分,广义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以及曲面积分的计算,使这些积分运算的工作变得简单;5.根的迭代法:本实验通过对牛顿切线法的分析,利用数学软件编写迭代程序,实现方程的求根;6.微积分的应用:本实验处理微积分的应用问题,包括:一元函数和多元函数的极值,面积与体积的计算等;7.数据处理:介绍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数据拟合,插值法,并且举例比较这些方法的优劣性;8.经济分析:将数学软件应用于经济领域,例举了如何进行商品的定价以实现最大利润,以及如何计算住房贷款的利息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上课的安排基本上是讲一次课,留一到两道有关的问题作为课后然后作业,需要让学生上机实习,自己解决问题,因为是选修课,时间大部分是在下午或晚上,且选修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系所,没有办法将他们统一起来,所以只好让他们自由安排上机时间,但最后要求学生须将上机实习的结果写成试验报告的正式形式,并且规定要独立完成,发现有相同性质的两个人都不给成绩。这门课程最后的成绩评定,因为是考察课,不进行笔试,就根据平时学生实验报告的情况给分。
从几年开课的情况看,这门课程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上课非常认真,几乎没有缺课的情况,作业大都能按时完成,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把这门课仅仅看成是捞学分,而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从中学到一些对他们有益的营养,但由于是选修课,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度没有达到必修课的标准,在课程安排上还是有所欠缺,比如上课时间基本上都是在晚上或下午很后的时间,影响了学生的选课积极性,从而也影响到选课的人数,当然只要我们认真执着地教学,影响力会不断加深,会引起学生和领导的重视,从而开辟这门课程的新天地。
数学实验课可以将数学的发现探索活动直接真正开展起来,而且对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借助数学实验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注人了更多、更为广泛的内容,使学生摆脱了繁重的、乏味的数学演算与数值计算,促进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创造性工作。
参考文献:
“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学科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两个二级博士点学科的基础上建立,2001年1月被科技部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9月26日通过教育部评估,成绩为良好。
本实验室针对动态测试技术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特色显明、相互联系、互相支撑的三个研究方向,即恶劣环境动态参数测试理论与技术,微机械传感器及集成测量系统,多维信息处理与重构技术。实验室在这三个研究方向上的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近年来承担研究“863”计划、国家科学基金、省部委重大计划等多项重点项目,有2项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申请专利15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成果转让3项,技术转让8项,发表学术论文228多篇,被SCI、EI、ISTP收录了76篇。
山西省集成精密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建立于1999年10月,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为:(1)零件温近净成形技术;(2)材料精密成形及强韧化方法;3)生产过程自动化;4)计算机模拟仿真,对成形工艺进行优化,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现已对D60、58SiMn、60Si2Mn、35CrMnSi等弹体材料和20CrMnTi等结构用钢及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等有色金属的温成形时流变应力及其微观结构相应、变形后力学性能、变形抗力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突破了多项工程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采用以上理论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形出副变速齿轮,其跨三齿公法线长度误差控制在±0.015mm以内,达到了IT8级精度(滚齿精度);生产的药型罩内表面可去掉机加工序;东风系列火箭铝合金发射支架达到了机加的精度,且提高了产品机械性能;破甲弹尾翼温挤压成形,使强度极限和延伸率同时提高20%以上,尺寸精度提高2级;钛合金炮口制退器强度比铸件提高30%以上(达1350MPa以上),延伸率大于7%,材料利用率达85%以上;镁合金燃烧弹弹体强度提高25%以上(达350MPa以上),延伸率大于7%,材料利用率达85%以上;大口径弹体壁厚差小于1.5mm,材料利用率提高15%,降低变形力30%,力学性能提高10%。
以上理论研究和成形产品经省、部级鉴定大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奖励方面,学校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各一项;山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
山西省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山西省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于2002年成立,该中心在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以下三个特色明显的、相互支撑的研究方向:(1)构件内部形态特征提取技术;(2)信息处理、重建与识别技术;(3)光电检测与系统集成技术。
近五年来,完成或在研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防跨行业研究基金2项,其他省部级基金22项,省部委重点课题9项,横向协作和其他类型课题80多项,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课题中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200余篇论文为SCI、EI、ISTP收录。
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8月。中心主要研究超重力场及撞击流旋转填料床中强化传递和微观混合的机理,包括超重力环保工程技术,超重力反应工程技术,超重力过程强化工程技术。
中心主要进行超重力场中传质机理、比表面积、传质系数、压降研究。完成了“超重力法吹脱氨氮废水技术研究”、“超重力烟气脱硫除尘技术研究”、 “旋转填料床净化低温甲醇洗尾气的技术研究”,首次在IS-RPB装置引入的液膜分离及萃取等研究于2005年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兵器工业“传爆药性能检测试验中心”
该研究中心于1990年筹建,2001年通过验收。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1)传爆药安全性检测与评估;(2)传爆药理化及爆炸性能检测;(3)传爆药新型工艺及配方研究;(4)传爆药用炸药超细化技术研究。
该研究中心已开展了传爆药安全、理化、爆炸性能试验近30项;可以进行传爆药小试、中试工艺试验;建立有传爆药用炸药超细化全套设备,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并在几十种型号中得到应用,在国内传爆药技术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山西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该研究中心建立于2000年3月,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及企业信息化(复杂模具CAD/CAM产品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应用,三维重构及反求工程,精益型CAX集成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及系统(新型控制及检测监控技术研究,军品民品动力学特性分析技术,信息处理及管理技术);新型加工技术及装备(超声振动切削技术及产品开发,切削理论及新型刀具研发,深孔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开发,绿色制造及特种加工技术);继续工程教育―现代数控及CAD培训。
该实验室近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已鉴定项目8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自然基金8项,兵器(“十五”)研究项目5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20项,横向科研课题42项,整体水平属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在三维CAD研发方面属国际同行先进水平。
山西省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经山西省科技厅批准,于2003年12月成立了“山西省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以开发研究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有显著经济效益、技术含量高的新型超细粉体产品为主要目标;以研究开发纳米技术为发展方向;以为企业提供适合规模生产的、成熟配套的、节能环保的、超细粉体的生产工艺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为山西高科技粉体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心的具体研究内容:超细粉体工艺技术开发;超细粉体的复合忏悔改性工艺技术研究;超细粉体产品开发;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开发;超细粒子表征技术研究;高级专业人培养。
近年来,该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合作开发科研课题30项,其中18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获国家发明奖1项,1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120余篇,其中EI、ISTP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四部,具有进行粉体技术研究开发的良好基础。
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园艺设计;课程;研究
设计初步是融合艺术、设计、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本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立足点是对实际技能的培养,旨在将学生思维观念引入设计领域中,完成对前期各种基础学科资源的总和与提炼;掌握一定的园艺相关设计元素表现技法,掌握设计的初步知识。
1 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与项目训练,使学生将理性的设计基础知识融入感性的设计实际中,培养学生由个人的直觉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的境界,最终达到在专业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构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设计,并能融会贯通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通过模拟真实工作情境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在认知和实际操作上,对设计初步课程一个整体认识,并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技术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设计水平。
能够利用景观平面布局的理论进行景观平面布局的设计;能够进行空间的序列设计;把握空间延伸性、虚拟性、半立体性的塑造方法;了解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概念;熟悉点线面各要素的特征与心理效应;熟悉色彩调和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调和方法;熟悉立体构成的要素及构成规律;了解形态的空间意识特性,掌握空间延伸性、虚拟性、半立体性的塑造方法;养成规范的设计习惯;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优化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审美的独特情趣;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是依据“园艺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设计初步”项目中要求掌握的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内容围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并融合了花艺环境设计师、绿化工职业培养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则是以真实项目情境为线索,培养学生景观设计技巧、设计技能。本课程最终确定景观设计基础理论、典型案例设计学习、植物造景设计、建筑环境设计、水景设计、道路环境设计、综合设计、设计方案沙盘模型七个项目,这七个项目分别对应了园林绿化工的技能要求。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理论知识的讲解围绕工作任务分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依据工作分析来进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充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表1
3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4 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形式:包括过程考核和产品质量与数量的考核。
4.1 形成性考试
4.2 课程项目最终成绩评定标准
5 课程教改效果
通过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自主学习动力增强,完成的作业质量有所提高,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胡德君,编.学造园:设计教学120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0-01.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01.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01.
[4]曹林娣.园庭信步: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解读[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5-01.
[5]陈从周.陈从周园林随笔[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01-01.
[6][明]计成,原著.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整),1988-05-01.
[7]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