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媒体融合趋势8篇

时间:2024-02-24 15:03: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媒体融合趋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体融合趋势

篇1

【关键词】融合发展 转型 APP

最近几年,新媒体方兴未艾。新媒体以较低的成本、较强的互动、较广的参与,成为人们牵手媒体的第一选择。而线性传播、不易保留的固有传播特点,却让传统广播倍感生存压力。如何转变原有的传播劣势,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传统广播人在孜孜不倦地探寻。借势新媒体的高效传播,融合发展,是广播转型发展的一个新契机。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带来的是广播的收听方式的大转变――互联网化、移动化。在移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听广播的方式已经和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调查数据显示,最近五年,使用便携式收音机听广播的人数比例在逐年下降,而用智能手机听广播的人数却越来越多。从2016年的调查数据来看,用智能手机听广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代表已经成为受众听广播的时尚选择。

人们听广播的传统方式已经被打破,便携式收音机以及车载收音机不再是仅有的选择,便于携带、多种功能集于一身的智能手机成为首选,智能手机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广播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在广播、电视、报纸当中,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得相对容易的媒体是广播,这与广播自身特点有关。传统的广播有伴随性、即时性,而智能手机有着灵活小巧、便于携带的特点,与广播的契合度极高。

时下,受众用智能手机听广播,收听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使用智能手机内置接收器,这种方式只是把传统广播节目照搬过来,而且只能听本地广播节目,这与传统的收音机区别并不大。另外一种收听方式是用智能手机上网听广播。这是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产生的收听广播的新方式,也是我们要探讨的重点。智能手机的强势介入开拓了传统广播的发展空间,广播节目的外延在不断拓宽。

赛立信媒介研究调查数据显示,下载广播APP的受众大约占比10.9%。受众喜欢下载的广播APP类型有音乐类APP、浏览器类APP、视频播放类APP等。调查显示,受众用手机爱听的广播频率有音乐、新闻和交通三种,占到了市场份额的65.6%。音乐频率使用率最高;文艺、都市、生活、经济等频率占比都不是太大。

广播APP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待开发,但是在节目内容整合度低、手机流量产生的资费高、网络速度比较慢、网络电台识别度低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广播APP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广播APP的市场还需要继续培育。

近年来,移动网络流量费用有所降低,而且各种场所的WIFI得到迅速普及,受众用智能手机上网听广播越来越普遍,使用广播APP的人群逐年增加。此际,传统广播电台应该顺势而为,推出智能手机用户喜爱的广播APP。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转型创新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课题,广播APP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选择之一。最近几年来,手机客户端呈现爆发式增长,许多传统媒体与手机客户端纷纷牵手,研发 APP,传统广播也应如此。

广播APP类型包括两种:传统广播电台APP和非传统广播电台APP。传统广播电台APP一般是由传统广播电台研发,比如“湖北之声”和“浙江交通广播”等等,这种广播APP基本上是把传统广播频率上的节目内容照搬到APP上,影响力有限。非传统广播电台APP多数是由非传统广播电台开发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外的有 Tuneln radio,国内有影响力的如阿基米德FM、蜻蜓FM、喜马拉雅FM、荔枝FM、豆瓣电台等等。非传统电台的广播APP目前已经占领了移动互联网收听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喜马拉雅FM、蜻蜓FM、阿基米德FM都有不俗的表现。

在快速增长期,广播APP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纷纷牵手,紧密结合,海量音频节目和内容形式的不断创新使网络广播APP吸引了大量的智能手机用户,深受喜爱,黏度很高。总体来看,非传统广播APP有下面一些特点:

1. 可以选择收听时间

线性传播和无法保留,这是传统广播天生的缺陷,多年来无法解决这一根本问题。而手机广播APP彻底弥补了传统广播这一先天不足。广播APP广为应用后,用户可以任意选择收听时间和收听方式,同步收听、提前收听、过后收听都很容易实现,收听体验良好,用户忠\度不断上升。

2. 形、声、图、文兼具

听众不但可以通过广播APP来听传统广播的音频节目,还可以看视频、看图片、看文字,功能成倍增加,“听广播”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了一边“听广播”一边“看广播”了,广播的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适应了受众多种需求。

3.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随着传媒分众时代的到来,只靠一张广播节目单播给所有人听的时代也宣告结束。不同类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传统广播无法满足的。彻底解决此问题的是广播APP,广播APP可以为不同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广播节目,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用户不但可以收听节目,也可以制作节目。用户可以自己制作符合播出标准的节目,上传到广播APP平台上,分享给大家,贴心的服务使用户对广播APP的黏性与日俱增。目前,国内的“喜马拉雅”“荔枝FM”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

4.社交功能让用户爱不释手

如今,智能手机广播APP已经不再是用户个人听节目的单一平台,而是向功能强大的社交广播APP演变。通过智能手机广播APP,用户可以给主持人留言、对节目进行点评、与主持人线上互动、关注节目最新动态等。用户也可把自己喜欢的节目分享给更多的用户,使得节目被多次传播,满足了用户社交互动的时尚需求。

5.跨区域传播轻而易举

传统广播节目由于频率资源有限以及信号质量的不稳定,传播范围是有限的。智能手机广播APP就不受这种限制,有网络的地方用户就能听各地的广播。在这里,广播APP的使用已不再受到传统广播的频率、信号等因素的制约。

6.激发创新活力

在传统广播体系中,审批程序、频率时段等多种因素制约着新节目的推出进度。好的节目创意很可能因为这些因素的限制而被搁置无法实施。广播APP没有时间和时段的限制,有好的创意就可以马上行动,广播APP已是实现广播创新的新平台。

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作为重要载体的广播APP虽然优势明显,但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内容生产仍未脱离传统模式”“用户的感受未得到足够重视”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广播APP良性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对广播APP用户精细化管理,推送个性化内容

在实际运营中,用户习惯、用户喜好这些重要指标并没有得到很多传统广播APP的足够重视。在页面设计方面也缺乏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的合理性。这样一来,导致用户体验差,吸引用户和留住用户成为奢望。想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就必须全面掌握用户的爱好、习惯、兴趣等重要指标,才能真正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广播节目内容。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利用浏览行为、终端信息等更加精准地判断用户所属类型,给用户归类。还可以通过与用户互动交流,了解用户个性化需求。以这些为基础,完成向用户推送个性化内容。

2.转变节目生产方式,多平台内容

如今,移动终端也在不断融合发展,广播要充分考虑到各APP平台的不同传播方式和特点,合理布局,精细配置,以更加丰富和充实的节目内容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生产流程、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必将促进广播的传播。

3.不断实施技术创新,提高广播APP用户的忠诚度

目前,各种接收终端存在着技术差异。只有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不同终端的灵活切换。应该要依据各终端的技术特点研发广播APP。

(作者单位:铁岭广播电视台)

篇2

关键词: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影响和冲击; 合作发展

引  言

近些年,网络发展及其迅速,生活中各个领域都受到网络发展的影响,当然新闻界也不例外。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介的人们带来了恐慌。有些人甚至大喊“狼来了”。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媒体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正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产生危机观念,于是传统媒体开始变革,开始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说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而2005年的纪念性的重大事件“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一专题的报道更体现了媒体间的合作。这篇论文,就是想通过现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些现实情况,来呐喊,网络与传统媒体不仅仅是竞争对手,双方只有合作互补有无才能实现最终的共赢,同时我也想论证:只有新闻界摆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才能促进双方媒体的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网络出现伊始,受众尚未形成网上看新闻的习惯,但是在几次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开始接受这种新兴的媒体。尤其是震惊中外的911事件,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事件是在网上率先传播的,其影响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网络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访问,而一些著名的新闻网站也一度出现了登陆不上拥挤不堪的地步。网络因其传播的实时性、交互性,内容丰富性,声音、图像、多媒体并举的优势,迅速异军突起。同时它的及时和多方位报道一时间使这个新兴的媒体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它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纸媒体末日即将来临。纸质媒体在许多方面仍占有一定优势。传统的大报、大刊、历史大部分长达几十年,有的甚至近百年,而我国网络媒体历史最长也不过3年。相当的读者还是依赖纸质媒体,也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在争取读者方面传统媒体仍占有一定优势。

纪念抗战60周年,可以说是全国一个重大的活动,无论是新兴的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都集中优秀采编力量对这一重大历史题材进行专题报道。这也是新旧两种媒体准备充分的一次交锋。各自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同时这也是他们未来生存形式的预演。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两种媒体的竞争虽然激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泾渭分明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交汇点是二者都是信息的提供者。中国的传播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合作,它们之间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是个严肃而政治性极强的主题,如果单单依靠网络媒体的力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在人才上,网络媒体不具有传统媒体所具备的大量的记者。在经费上,网络媒体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投放在单一的选题上。这对大多数网站来讲是两道难以逾越的“深沟”。在今天的重大新闻的采访和报道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中,只有那些雄厚资本的商业网站,或是传统媒体与网站联手行动才能支付这笔开销。一般的网站是没有这个资本的,更没有专业人才去完成这类重大的采访报道。而对于网络来说它作为媒体,有许多优势:其采编、排版、校对、出版、发行等工作全在网上进行,根本不需要和印刷厂打交道、不需要和邮局打交道。在获取信息的快捷性和阅读的方便性、多媒体性以及交互性、查找的容易等方面,因此,在此次报道中许多传统媒体都选择了网络媒体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如《广州日报》和《华商报》、网易等媒体合作,加强了报道与读者的互动性。实现强强联手。

其次,新兴的网络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纸质媒体新的生命力对于报纸来说版面的局限性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天出版一次而未能充分显示报纸的特点和优势,而互联网异军突起,为纸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得补充。所以新兴的网络媒体德发展对于纸质媒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网络的崛起对于纸质媒体,是机遇多于挑战的。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报道中。对于传统的纸媒体来说,网络媒体的介入使之变的鲜活生动起来。如新华社的新华网,新华网的栏目有:“最新报道”,“纪念活动”,“暴行实录”,“亲历抗战”,“重要论述”,“战史一页”,“抗战名将”,“国际援助”,“图片故事”,“访谈连线”,“抗战启示录”,“抗日歌曲”。 扩充了传统纸媒体的空间、补充了传统纸媒体的不足,此外还有《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 、《人民日报》的人民网等等媒体。

竞争、整合是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总体趋势,使事物不断更新变化和发展。媒体也不例外,传统媒体是昨天的产物,网络媒体是今天的产物,明天的媒体变革又将怎样,还得从今天开始。在现代社会里,传统媒体仍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媒体也迅速崛起,对社会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它们都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追随时代,各媒体的发展、进步也不断满足人们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当中对各种传播信息地索取与运用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长使得新旧媒体的共生有了充足的土壤环境。而只有让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充分结合,发挥出各自鲜明的特色才可以创造出最大的传播效果。

虽然媒体网站拥有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队伍,但在人才结构上和主流媒体网站网络宣传政策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的状况不相适应,尤其缺少管理、经营、技术专才。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却拥有相当的水准,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正好可以弥补各自的劣势。在网络经济遭受寒冬的时候相关的行业也会受到牵连,但是我们看到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已经被人们接受,在网络不景气的时 候进行全面的横纵向联合已经是发展的需要,跨媒体经营的策略已经被提出,在传统媒体触网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网络媒体开始把目光也投向了传统媒体,相互融合正是发展的需要和最大的助推器。因此融合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网络媒体与传统纸媒体必须实现优势互补,从受众的角度来讲:报纸面对的是一部分受众,而网络媒体面对的是另一部分受众,而只有两者联合起来才能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过,不过,受多方面因素所限,中国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合作目前尚处于低层面,一时还难以甚至无法进入产业结合的高层面。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发展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篇3

早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拓展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是促进文化繁荣的需要,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

当前中央在大力倡导媒体融合的发展方针时,也明确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而业务的融合,离不开资本的融合。

但是,对近些年相关资料的分析表明,现阶段国内报刊行业在融资方面仍显出自身较大的不足。

首先,内生型融资仍占据主导地位。当前多数报业经营单位近七成以上的收入来源靠报纸广告和发行创收。部分地区的政府对文化传媒业虽有投入,但主要采用专项资金的形式拨付,这类资金规模不大,且使用方向有一定限制。而这对资金进入门槛高、需求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报业难以发挥引导和重点扶持作用。过于单一的收入结构,会导致报业资金抗风险能力低下,一旦发行量下降并连锁反应导致广告业绩下滑,资金运转就会产生困难,将直接影响报业经营状况。而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冲击下,未来报刊发行的下降趋势基本已经确定。

其次,即使存在资本合作,也缺乏稳定性,而稳定性不强导致资本持续盈利能力偏弱。资本供需双方没有真正地融为一体,双方往往停留在“单个项目”的合作上,难以形成长期的战略关系,投资规模很难得到扩大。并且报刊行业中几乎很少见到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的痕迹,资本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基本未得到发挥。

那么,在现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报刊行业的融资该何去何从呢?以下将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首先,要重视自身的品牌价值。各类报刊在以往是作为主流媒体形式而存在的,其中很多具有几十年的经营历史,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笔可观的品牌价值,该品牌价值可以通过注册申请为商标权转变为可以货币计量的无形资产,而该无形资产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前几年,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在与南非MIH合作过程中,仅以数千万的资金投入取得63%股权,MIH方面则注资2.1亿元占37%股权,报社方面更多是以无形资产出资而获得控股地位。从2014年3月1日起执行的新《公司法》已经取消了投资方无形资产出资比例的限制,这实际上是为传统报刊社有效利用自身品牌价值拓展新兴业务,积极参与各类投资打开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第二,利用项目融资,合理规避政策上的限制。考虑到目前的传统报刊相当一部分是时政类属性,而时政类报刊因其政治上的特殊属性,在经营政策方面势必存在一定限制,国家在这里有考虑舆论安全的需要。但这并不等于时政类报刊就应该裹足不前。目前时政类报刊因其需继续保持事业单位属性,自身无法实现对外直接融资,但可以通过第三方发起项目吸纳资金。这从本单位角度来看,是向外投出资本(这在政策是允许的),但是对于项目自身来说却是融资。投资项目比直接出资成立子公司在程序上要简便一些,并且项目运营好了可以再成立为公司,规避了一开始就成立公司所需负担的财务风险。事实上很多主流大报已经在这么做,并取得了成效。例如,南方日报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的大粤网,上线仅两个月,就在广东省区域性的网站中流量排名第一,远远超过了排名其后的各家网站。

第三,融资应多元化考虑,放开传统管理体制。此方面《澎湃新闻》的例子值得探讨。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新闻》是在去年6月面市试运营的,尽管开始时很低调,但没过多久就以其鲜明特色引起国内的很大关注,甚至成为行业内的一个标杆。应该说以目前形成的规模来看,《澎湃新闻》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创新的多元化融资模式。“澎湃新闻”作为投资项目的初期资本近四亿元。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来自政府的官方资本,另外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市场财团,其中包括绿地集团以及联想旗下的弘毅资本等等。这些社会财团充当了战略投资者的角色。此外,“澎湃”的核心成员还实现了对项目的持股,即管理层持股,这在媒体融资中并不多见。市场化导向下的多元化资本结构,由于有社会资本力量和管理力量的强势介入,能够极大地催动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打破传统媒体的一些僵化的工作模式,并彻底实现由传统事业单位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与政府主导下的资本投入有很大的不同,当然投资方也需要有等待的耐心。

第四,投资者的资本安全要有保证,资本要落实产权。社会资本作为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新的体制所接纳,传统报业应从长远战略合作角度对待各类资本,增加自身包容力,保障投资方的收益权及其在经营中的话语权。如果从体制上解决好该问题,则能够增强国有资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极大地促进报业发展。

第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媒体国有资产安全以及信息安全。对于已经市场化的主流报刊社,可从其股本结构上加以控制,股本比例规定需要严密谨慎,原则上不允许投资方控股。对于没有市场化的时政类报刊,上级单位以及监管部门应严格规范对其项目融资流程的审批制度,杜绝发生资金运用方面的舞弊行为。

总而言之,传统报刊社面对新形势下的媒体融合及融资需求,自身应不断地深化改革,提高经营意识,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保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积极谋求突破和创新。

(作者单位为参考消息报社)

参考文献

[1] 黄洪珍,沈勇.资源基础论视域下的报业转型研究[J].新闻战线,2014(08).

[2] 戴有信.新媒体背景下报业经营的变革[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4(08).

篇4

二、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基于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提出的,在互联网领域,新媒体与粉丝是相伴出现的,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就有了社交的最基本的场景,所以新媒体的新在这个层面上讲就是一种社交场景的媒介。

当然,支撑新媒体发展的技术支撑源自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以,新媒体同时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过某种技术终端能够向用户提供信息或者其他服务形态,严格地讲,新媒体应该更适合称作数字化新媒体。当然,新媒体的形式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并且相互之间不断的借鉴和学习,最终形成了一种以用户体验和社交为主的新型沟通方式。同时,新媒体带来的巨大的信息流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其他行业形成了变革。预期收是一场变革,倒不如称之为一种最时尚的交流工具,对于每个行业来讲,新媒体是现阶段最有效的交互工具,这对于每个行业意味着是一种社交红利。

三、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逐渐加深,新旧媒体传播形式在最开始的对抗转变成目前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

1、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特征

(1)高效性

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效性。这种高效性是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单独无法爆发出来的能量。在过去,传统媒体对于突发新闻的播报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失去了作为突发新闻播报的价值,而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种突发新闻播报会以几乎同时的速度想广大用户进行推送,能够在段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受众,新闻编排上,新媒体并不需要很复杂专业的编辑方式,往往通过几张图片就能把新闻时间阐述清楚,省去了传统媒体下各种编排耽误的时间。

(2)多元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跨媒体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多元化也就成为跨媒体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分析多元性,我们就需要从新闻的呈现形式谈起。在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时间描述主要以报纸和广播的形式呈现,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图文和语言,这其中除了时效性带来的缺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不足就是无法提供真实的现场还原,这样并不足以使整个事件对公众产生更加强烈的感知。相反,对于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其传播方式和传播维度都有了巨大的突破,人们在获取新闻事件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动图、视频甚至直播的方式,更加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新闻事件,这样会使新闻报道更加的真实。

(3)娱乐化

这里指的娱乐化并不是指的是网友热衷的跟帖或者评论,而是站在丰富新闻类别的层面上阐述的。在过去,人们获取新闻事件往往是被动发生的,这是因为报刊杂志的版面有效,无法加入更多的新闻维度,但是在互联网告诉发展的今天,信息的流动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实仔细观察每个新闻门户网站就不难发现,他们都对新闻进行归类,比如时事类、经济类、体育类、国际类、国内类、本地类、生活类等等,并且在每个分类下的新闻素材是非常众多的,采集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并且,基本上每位访客都能够在网站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板块。最重要的是,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采编改变了原来字正腔圆的风格,在扭曲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都运用了下的流行用语,一下子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略带娱乐性的风格是传统媒体根本无法想象的。

(4)互动性

互动性,可能是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最具社交属性的一个特征。无论在历史的哪个时期,大众对于表达诉求的愿望都是非常强烈的。随着媒介资源的越来越丰富,不少媒体,甚至新媒体对于用户社交这块早已非常看重,并且作为运营优先处理的工作之一。而在新闻传播领域对于社交的开放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媒体的发展,伴随着受众的关注度,也就使得新闻媒体在对于网络舆论的监控下有了更多的挑战。在某些新媒体平台,用户表达观点是极其活跃的,这使得用户评论成为新闻媒体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一些新观点新看法时常被提出,这也是在以往无法想象的,这也就是更加增加了新闻的价值点和真实性,同时也保障了网友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趋势

前文提到,新媒体的发展源自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所以要通过当前预测未来新媒体环境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其实质就是探讨互联网技术是怎样通过新媒体改变未来新闻传播的方式的。

1、新闻传播全球化程度更深

新媒体其实也就是社交媒体,在国外,社交媒體的发展规模和程度都远远超过中国,并且他们并没有在的明显限制,所以在内容丰富性上看,中外社交媒体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当然,这并不影响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趋势。单就目前新闻传播的广度而言,早就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只是在传播的规模上看,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外企业也正在推动这一进程而努力,中外互联网企业不断通过合作,推出更加方便的体验,实现越来越多新闻的共享,从而在不断融合做产生新的媒体形式,推动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

2、互联网技术推动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新旧媒体形式的合作与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技术的融合和发展,现在的新闻传播已经不能按以往的经验进行,当然,传统业态下的报纸技术并未走向消亡,它会在未来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献给读者,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虚拟显示技术,就如同开始新媒体刚好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争先去研究他的发展形式,虚拟现实就是也是如此,如果说从传统的纸媒到现在的新媒体,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那么未来在虚拟显示技术推动下,新闻信息的流动就更加智能化,新闻事件的代入感也就会大大增强。

3、理性互动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

目前的新闻阅读体验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对于读者互动这块的监管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这也是新媒体与新闻传播融合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在平台自我监管和调整的过程中,文明上网,理想留言逐渐成为一种准则,只有针对新闻本身做出理想的判断,才能引发更大的思维的碰撞,这才是新闻传播希望看到的。相反,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会越来越没有时常,最终被平台所抛弃。当然,这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这样的网络健康环境正在慢慢形成。

篇5

以下为睿狮广告CEO伦洁莹发言实录:

大家好,在座的都是各位平面媒体杂志的老总和负责人,我现在是班门弄斧,只是有一些数据和案例分享给大家。今天可能是最坏的时刻,可能也是最好的时刻,看我们怎么看待我们的革命。

这是我周一的时候收到一个消息,就是美国《新闻周刊》,今年12月31号是最后一版,那版印刷完以后只有电子版本,纸张的版本不会再有的了。这个消息传来,我立刻到网上看看这个新闻,其实这一类新闻不是很多人关注,但是我看到很多人在上面做评论,有人就说那以后上厕所怎么办。

下面我有一点点可以跟大家分享的东西,为什么它要停止印刷纸张媒体?是因为从2003年一直到现在,从400万的发行量跌到目前的120万,广告收入5年间急跌70%。39%的美国人更喜欢在线接收新闻。那我们平面媒介我们未来怎么做呢。首先有一件事,就是电子杂志的广告收入是稳步上升的,但是报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是一个此消彼涨的现象,你会看见2012年美国杂志广告收体收入是有所增长的,但是增长的是电子媒介方面增长的比较大。报纸方面,2011到2012年是跌下去,电子媒介有增加,但是增加的很少。其实电子广告或电子媒体,很多人都很喜欢,不过电子的广告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是又爱又恨。一些在英国方面的数据,Media Week报道说,71%的读者认为电子广告很讨厌,但他们仍然继续阅读电子杂志。因为这是读到内容的好方法,半数读者认为,在杂志的网络或APP上看到的广告对他们有相关度。另外的调查发现,55%的电子杂志读者是会阅读广告的,这就是我刚刚说的又爱又恨。

口碑。口碑这个东西,很多人在谈论它,很多人都说社交网络很红很火,其实口碑有时候不一定要在线的。在真实世界中的口碑,始终强而有力,但很多品牌都忽略了,只注重社交媒体创造的声势。虽然现在很多广告商都是用社交网络传播,会花钱在国外的大媒体上,但是在上面营造的口碑很多时候都是数字。人类很喜欢有对话,但是那个对话在真人的层面上是比较真,能够有影响也是真人的比网上来的更真实。品牌对话方面,只有2%的对话是在网上的。

媒介对于口碑的影响口碑,电视广告只有7%,电视节目也有7%,品牌网站6%,再来就是店内的活动,然后产品的包装都能够影响,最后才是零售网站。于是,我们该怎么做呢,面对那么多一些不同的媒介,不同科技的冲击,究竟我们怎么样重新思考平面媒体的未来?前面讲了很多数据了,我首先带来了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跟大家分享,是平面媒体主导,是报纸主导,但是配合一大堆不同的东西,像实际的活动,还有这个报纸的网上活动,在网上的传播,当然有和总体的主题广告做一个彻底的上市,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案例。在座很多朋友可能一直在做这个东西,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东西跟大家分享,这就是在线上线下全面的过程。大家有没有在这看到一个广告,在网上也看到它的视频,所以我主要看看我们在平面上做了什么东西。(PPT展示)

上海通用联合昂科拉,这是一个SUV的车型,它是放在广州做了一个项目,这个落地活动就叫“年轻、你好!”。这是我们跟南方日报一起做的,10月16号刚刚上线。第一步就是在广州市里面做了几个大型活动,已经开始操作了。当地的报纸尝试这个事情,然后在报纸上植入更多的报道有关这一件事情的活动,引起大家的好奇,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随后出现在报纸上。随后,就出来个主题广告,这些是一步一步走下去的。这是10月11号这一个当天做的,当地也有两个晚上的大型互动,最后也有广州车展。第二步这个箱子就打开了,因为已经做了铺垫,在10月5号到10到,除了平面媒体,就是配合网上的媒体了,包括微博、微博Q友会,也跟报纸的官方微博一起有很多报道,不同的。这个二维码是可以申请拿票的,我们后面平台有数据,我们预备的票也有二维码。这个在网上也有很多讨论,微信也有很多。在7天上线就达到600人。另外当地一个网络,大粤网也是有很多人参与,我们派50张票有90人来报名。

报纸有它的IPAD版本,所以在里面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首先当然就是印广告,看了广告之后,你可以点击进去。虽然是短短几天的一个活动,但是跟一个报纸的合作就令整个活动非常的丰满,也非常的出彩。报纸已经不再是一个导语,其实它是跟网上、包括活动在一起才有成功的机会,要是此次说我只是卖广告,我只是管广告、印广告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全部真实的过程。

下面这个部分我也是为了这次演讲找了一些资料,我也很兴奋,我以为我找的东西是这个月发生的,原来是在两年前发生的。刚刚在讲我们怎么样思考平面媒体的未来。我知道大家不是小孩子,但是你们有没有看过《哈利波特》?大家知道麻瓜是什么吧,在魔法的世界里他们的报纸跟我们不一样,当然现在我们的报纸有很多东西也已经改变了。要是看过《哈利波特》的电影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这个东西。(PPT展示)在魔法世界里,它的照片影像是会动的。魔法世界里的报纸也是会动的,就像电影一样。在魔法世界里,麻瓜世界的照片是会动的,当然,今天我们也已经有了会动的照片。

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校培养体系;新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3-02

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形势的催逼下,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兴起则直接加速了国内媒介融合的步伐。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数字技术为不同的传媒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和基础,为不同传媒形态提供了新的基础。传统媒介之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是一个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包容、转化整合、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特点

媒介融合是新闻传播界正在探索的一个前沿性课题。根据最早提出此概念的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的本意,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融合媒介做出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他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媒介融合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对于技术手段的依赖,媒介融合的基础就是网络与数字技术的出现;二是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三是各媒体之间的合作与渗透,这包含了内容和技术的合作与渗透。

二、培养媒介融合下新闻从业者的必要性

不同媒介的融合,必然打破过去单一媒体对于媒介生产的限制,而要求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这也必然催生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媒介的融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出现了“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融合新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同媒介之间的合作,而是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以适应不同媒介不同受众群的需要。因此,对媒介从业者的要求不再是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通才记者”,而是要培养跨媒体记者。记者需要具有全新的头脑,全新的思维方式,能在网络上自由穿梭于文字、音频、视频之间,不仅会使用采访本、照相机,而且会使用录音机、摄像机、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根据采访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采访手段。

三、高校媒介融合人才的培养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学专业设置的整体框架是按照传统媒体的特点与人才需求为基础的,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这种按照媒介种类来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媒介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已经有一批新闻传播学院开始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我们也必须抓紧改革现有的新闻专业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系,以适应新型人才需要。

1.师资结构重整。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于能够胜任媒介融合教育的教师极度匮乏。媒介融合的特点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业界实践经历,其次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媒介工具,例如懂得摄像、摄影,会创建网站、管理网站、使用图片编辑软件、音频视频编辑软件。纵观现有的新闻传播专业师资,大多都是新闻相关专业科班出生,理论功底深厚,但是实践方面难免欠缺,更遑论熟练的多媒体技能。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请进来”,即直接从媒体中引进优秀资深从业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专兼职俱可。来自媒体前线的从业人员能够将从业经验和业务技能这些“一手货”直接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也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吸引力。不过这种“请进来”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高校在师资方面缺乏变通机制,有的硬性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证,否则不能授课,这对于媒体从业人员进课堂可以说是一个不甚合理的规定,因此,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上也应更加人性化,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种措施,就是“送出去”,为那些有意到媒体单位实习、提高的教师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媒体实践中,这样,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空谈理论,把最新的媒介技术、动态和趋势带到课堂上来,将自身的理论优势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2.课程体系的革新。首先,针对媒介融合的要求设立新的课程,例如媒介融合理论课程、融合新闻学、数字新闻学等;其次,更新传统课程,例如,新闻编辑学要加入网络数字编辑,新闻采访学应加入网络在线采访等,新闻写作学要加大多媒体写作的训练。再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宽广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深厚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各类媒介技术操作能力教育。高校可以尝试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拓宽包括新闻专业在内的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3.培养环节的变革。长期以来,高校的新闻类专业的毕业生真正从事新闻业工作的较少,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世界知名新闻学府——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经验,其教学核心理念是:新闻实践,是培养新闻人才最有效途径。“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理念,对于我们革新新闻培养模式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高校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改变以理论考试评定成绩,重视实践操作环节,将实践操作纳入学分考核指标中,督促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通过课外讨论、媒体参观、专业讲座和实践作业等途径,实现“知行”合一。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开设媒体融合的实验室,把实践和实习结合起来,把平面、影像、网络等在数码技术平台上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传播形式。这样既可以实现报纸、电视和网站的多种媒体内容的和共享,节省资源,又能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中做,做中学。

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地方媒体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或联合办学,一方面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传媒工作实践实习基地,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7).

[2]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6).

[3]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董广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闻战线,2009,(4).

篇7

关键词:媒体融合 广电编播 效果分析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让传统广电媒体陷入集体转型的波峰浪谷。传统媒体走融合发展创新驱动的道路,使传统电视时代向多元视频时代演化。要抓住融合与创新的核心,将媒体发展转移到依靠技术与业务双轮驱动的轨道上来,最终完成电视图像传播、制作、营销、管理根本上的革命性变化,维持与加强广电媒体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一、摆脱传统束缚,补充和提升项目资源。以点带面,加强辐射作用,补充现有业务短板,体现业务能力的提升、高效、敏捷、安全,先进技术的应用得到有效考验和认同,即“做更少的事,但做得更好”。

由珠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珠海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和你在一起》大型儿童圆梦公益行动,联合云南怒江、林芝、广东阳江三地主流媒体,聚焦三地贫困留守儿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征集一万个心愿和梦想,帮他们圆梦。怒江、林芝、阳江三地是珠海对口扶贫地区,精准扶贫既要产业扶贫,又要智力扶贫,其中更重要的是关爱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活动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寻找。由怒江、林芝、阳江三地电视台在当地寻找需要温暖帮助的孩子,收集他们的心愿。第二阶段:圆梦。把搜集到的心愿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宣传,制作心愿展示墙,发动爱心企业、个人对心愿进行认领及实现。活动特色在于引入季播概念。

项目的亮点在于通过全网舆情数据分析与汇聚,挖掘并整理出针对该项目全网最热新闻话题和话题评价,支持新闻发稿、栏目制作同步进行,帮助栏目实时掌握收视率、用户分布、用户情感、优化媒体投放,帮助节目找到更合拍的广告合作商,了解受众,精准定位人群,最终实现收入增加。

二、促进项目在互联网与生产网的内容融合。研究与分析项目的内容库,快速生产,快速,设立创意机制,提出共享所有资源,包括素材及播后节目,随时随地发送突发新闻,播后快速互联网,采编发一体化。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珠海这座经济急速发展的城市,深得各大名企和品牌的青睐,如何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由珠海广播电视台举办的百姓生活娱乐类栏目《中奖请翻牌》大型活动,为老百姓提供实惠,送去福利,帮助企业扩大宣传,从而提高品牌影响力。节目采用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在演播室进行游戏互动的形式,三轮游戏分别为“珠海我最熟”“珠海我最强”“珠海我最美”及终极挑战赛。该项目与品牌商合作,使栏目与品牌对接,实现经营创收;吸引不同类型的品牌商进行广告及冠名合作,实现经营创收;配合栏目,做线上线下的商业活动,加深百姓对节目的认识;栏目取得一定影响力后,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或APP,提早在上面预告节目奖品,吸引观众;直播现场游戏,互动群众。

该项目优势在于贴近生活、贴近消费者、贴近品牌发展需求;注重节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了解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普及各类地缘知识;为各类企业和商家提供市场窗口,为消费者和商家搭建沟通渠道。

三、实现数据价值的有效挖掘和体现。内容融合后的数据分析价值体现在促进业务运营的改造和优化,极大地提升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2017年寻找珠海“最美社区热心人”电视评选活动,是基于市文明办“香洲好人”的衍生产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和人居的基本平台,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寻找珠海“最美社区热心人”电视评选活动以社区工作者、社区文体活动带头人、老有所为服务社区的热心居民为特定对象,挖掘一批热心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的社区热心人,挖掘一个个平凡而感动的人和事,弘扬“爱珠海、爱社区、爱他人、爱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弘扬奉献助人的志愿服务精神。后续进行了系列公益活动,组织获奖团体进行公益演出、进养老院、进贫困山区、帮扶独居老人及弱势群体等。该项目的下载量及关注度达到十万人次之多,通过融媒运作,将公益的力量放大。

该项目特点是通过数据形式人性化地展示社会生活温情的一面,以事迹与稿件征集、专题片拍摄、事迹展播、公众投票、颁奖仪式等活动内容为主体,从各个视角展现一幅幅人与人和谐共处、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四、抓好“中央厨房”,学做“私房菜”。再造融合生产业务流程,“中央厨房”概念提出多源汇聚,共平台生产、双向融合、编审一体、一稿多发、一机多工。将图视文三合一,最大化地集成文字编辑、图片编辑、视频编辑。倡导移动优先,移动端模块化生产工具,可满足指挥、采访、生产、直播等一系列业务需求,完成融合媒体业务流程再造这一项重要业务实践的第一步。

《天上掉馅饼》大型真人秀节目把演播厅设置在珠海大型购物广场内,实景拍摄、制作精良,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享受。节目组为嘉宾提供万元购物基金,以疯狂、过瘾的商场购物和紧张、刺激的演播室答题为电视观众送好运。节目集礼品丰厚、规则简单、互动性强、生活气息浓郁等特色于一身,关注百姓精神娱乐生活,传播健康时尚生活理念,倡导家庭理性消费。

该项目每天30分钟,以实况直播的方式吸引广大消费者参与介入,围绕项目的二微一网一端实时跟踪,在编播方式上融入“中央厨房”的集成概念,将新闻、娱乐、综艺多种形式综合为一,现场“备菜”,用足功夫。

篇8

按规定,高起本、高起专考试按文科、理科分别设置统考科目。公共课统考科目均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其中,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3个语种,由考生根据招生专业目录中明确要求的语种选择。

报考高起本的考生,除参加3门统考公共课考试外,还要参加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文科类专业基础课为“历史、地理综合”(以下简称史地),理科类专业基础课为“物理、化学综合”(以下简称理化)。以上试题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每门满分150分,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

高起本专业中,文史类、外语类和艺术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和史地;理工类和体育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和理化。高起专专业中,文史类、外语类、艺术类和公安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和外语;理工类、体育类、西医类和中医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和外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