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15:03: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物流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发展机制
一、农产品物流的概念和中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农产品物流的概念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农产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具体是指,通过对农产品进行运输、存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以实现农产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
2.中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我国农产品物流市场需求量巨大。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农业发展,用世界耕地面积的7%,养育了世界上22%的人口,中国生产的粮食持续排在世界的首位,成为了大型的农业产品物流市场。
(2)农产品物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主要是受温度,气候,土壤,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农产品绝大多数是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产品物流专业性强。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以及整个流通过程所需的设施设备无不需要具备专业的规范化的操作,运输过程中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对人的专业知识要求也颇高。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在包装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信息网络也应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一个系统。
(4)多样化和贸易多样化中国物流主要农产品有: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民营企业等。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除了买卖交易的传统方式,也有期货,拍卖,订单等的出现”。
二、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
(1)运输和装卸搬运水平落后。我国农产品综合运力不高,铁路运输不能完全满足农业运输,公路运输尚未形成网络。有些地区交通不发达,而且收费站林立,这又无形之中增加了物流成本。在运输过程中,车辆大多采用敞篷车,没有制冷技术。农产品多为鲜活易腐产品,需要配套的运输工具,但目前农产品专用工具缺乏。装卸搬运大多是手工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叉车、托盘、堆垛机等设备有限。
(2)仓储设备水平相对不足。我国农产品仓储条件差,多为露天,导致霉变、陈化,鼠虫害严重,粮损率高达8%――10%。大多数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只有部分批发市场拥有冷库等设施。
(3)流通加工和包装落后。中国农产品流通时间长,损耗大,效率低,一个分销渠道,尚未形成一个多渠道的营销体系,无论在时间或空间无法形成在新鲜农产品的鲜售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损耗巨大。农产品分级和包装技术水平低,甚至没有包装,过量使用保鲜剂的现象比较普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卫生标准很不合格,污染比较严重。
2.信息化水平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的需求。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多、规模小,分散经营,对生产信息的获得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农产品需求信息传递被扭曲。信息获得的渠道,以自己的信息渠道为首,依靠同行的传播为辅,其他渠道如政府、媒体、网络欠缺,资源无法共享。
成本高,再增值能力不强
农产品的流通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者批发商产地市场销售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物流节点众多,对运输过程中运力的专业性需求导致成本较高,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巨大,包装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再增值能力不强,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逐年增高。
3.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稀缺。现代化的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以及整个流通过程中,都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技术手段,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人才也就十分紧缺,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还没有农产品物流相关的专业课。
4.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足,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欠缺。农产品物流数量多,范围小,竞争力弱,成本高,目前国家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三、针对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建设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物流的运输能力,加快农村公路网的建设,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改善仓库储藏设施,对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需的温度、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技术,装卸搬运技术等的创新,强化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水平。
2.增加农产品物流额外服务业务
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适度加工后分类包装、保鲜增值服务,农产品配送增值服务,特种农产品运输、仓储和管理增值服务。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半加工包装的产品,对农产品分量进行洗净、去皮、切断、保鲜的处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更高的利润。拓展农产品物流的增值服务,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
3.整合农产品物流资源配置,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
建立农产品供销,交易价格等信息,整理和传播机制,加强在流通过程中的农业信息传递,规范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全国统一集合。改善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平台的整合改造,通过种植,收割,运输,储存,流通加工,搬运,包装,配送等资源,及时分析形势,预测信息台建立,为市场提供服务。
4.加强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人才培养
在物流中的主要院校投资办设农产品物流专业,支持相关领域的研究及活动,支持和鼓励企业和民办教育机构的培训教育,以实现农业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
5.积极引导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第三方物流
培养农产品物流第三方物流主体,使第三方物流形成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一系列活动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降低损耗的同时又能增加收益。
6.构建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具有较大的综合优势,可以设计专门的灵活的物流网络,建立一个合理的路径和物流节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7.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扶持力度
在建设的高效绿色通道网络,降低运行费,简化物流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惠农政策,安排一部分专门资金,鼓励支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只有完善农产品物流市场,为农产品物流市场创作良好的大环境,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高效的物流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的速度,以保障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整体效率。中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农业和和设备落后,信息系统不完善,成本较高,损耗率较大,再增值能力不强,主体竞争力低,缺乏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诸如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第三方物流主体和专业人才素质,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及运作模式,构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等针对性建议;探索适合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路径,为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活跃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蕾.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
关键词:农村物流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物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弄清农村物流的内涵和特点是发展农村物流的前提。
一、农村物流内涵
1.农村物流
农村物流泛指农户从物质采购到农产品的形成,从农产品储藏、农产品流通加工到农产品销售(消费)的多种活动以及农村区域内农民生活用品的购买活动的集成。它是与城市物流相对的概念,是指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服务的物流,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的需要。在农村物流中流动的物资材料主要包括:农用物资、农产品和农民生活必需品。
2.农村物流与农业物流及农产品物流区别
有很多人弄不清农村物流、农业物流和农产品物流的概念,三者间的关系也很模糊。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物流的一部分,农业物流是农村物流的重要做成部分。
(1)农村物流与农业物流。实际上农业物流属于行业物流范畴,它是由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装卸、配送、分销、信息沟通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通过这些物流过程,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保值、增值目标;但是农村物流属于区域物流范畴,农村物流在内容上除了包括农业物流外,还包括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的各种工业品在农村范围内的物流活动。明显可以看出农村物流比农业物流涵盖范围广,农业物流是农村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农村物流与农产品物流。从农村物流内涵中,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农村物流也不等同与农产品物流。一方面农村物流的对象包括农用物资、农产品和农民生活必需品,因此在物流服务对象的范围上要比农产品物流广泛,农产品物流是农村物流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农村物流的服务的地域范围界定在农村,在农村范围内,但是农产品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属于农村物流范畴,当农产品进入城市后,在城市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就划归于城市物流范畴。
二、农村物流特点
(1)季节性。农业生产本身季节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农村物流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一是农产品是季节性生产,而全年性消费。现在农村大棚对非季节农产品物资的消费有所缓解,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而且价位上要高,有时超过人们等消费能力;二是农业生产在整个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农用品的需求在品种、数量、时效性等方面都有差异。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特点对农村物流村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
(2)生物性。农产品具有很强的生物特性,假如没有良好的物流保证系统的话,极易造成很大损失。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仓储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普遍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2%。另有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每年约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输或配送的路上会腐烂掉,仅损失的果蔬就可以满足2亿人口的果蔬需求。因此,农产品的生物特性,使农村物流对加工、储存、保管、运输等都有特殊要求,必须加快冷链物流发展,提高保鲜、加工、包装、存储等技术,及时物流措施,拓延农产品的储存时间和拓展销售市场。
(3)分散性。当前,由于农村物流的建设发展还相对落后,我国农村物流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因为大部分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农村物流服务的主要对象,每一家农户就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自己承担者农产品的物资的采购、耕种、采收、销售、运输等物流过程。因此农村物流具有参与个体或组织多而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
贵州近郊农村和边远山区物流发展模式的现状
内涵分析。 城市物流是指为城市服务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贵州省的物流行业表现为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却正逐渐加快的现存状态。由于其发展影响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迫切成为发展热点,所以贵州城市物流展现了一个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贵州独特的地势地形,使得农村分散而落后,制约了农村物流的发展。应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发展趋势,贵州农村需要将农业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
城市近郊农村物流是处在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交界地带的一种物流形式,它既服务于城市也为农村提供便利,所以它不仅兼具了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特性。贵州的城郊农村物流是贵州城市物流发展较落后的状态,也是农村物流需要改进的方向。
特征分析。贵州城市近郊农村物流的特点是涉及的领域较广、物流的对象较多;规模大、流量较多,而且物流的形式和管理上理应多样化。主要体现在节点数量更多、分布的范围更广上。
贵州偏远农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多样性等特点。技术、基础设施、专业化、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跟不上近郊。主要流通品是农产品、农业相关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等,贵州山区人口分布特点和地区交通特点也增加了局限。
贵州省近郊农村物流发展模式
农村邮政物流模式。我国邮政以中心局体为框架的传递网络,覆盖面积很广,在贵州甚至渗透到了偏远山区,其中邮政局作为产品配送、技术服务和网点管理的配送中心。由于 在管理上的滞后性,导致在近郊农村的市场占有率严重受到其他物流公司的威胁,不过其完善的物流网络渠道,使其在发展落后的贵州边远山区,成为农村主要的物流渠道。
交通运输站点构成的运输链网络物流模式。目前在贵州近郊农村,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逐渐健全便捷农村客运,很多地区都建立了一乡镇客运站为中心的货源集散点。在贵州近郊农村主要以顺丰、圆通、韵达、申通、中通、天天快递等物流公司为主,是目前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的新趋势。一般为层级管理,类似邮政物流模式,只不过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上优势于邮政。只是其物流渠道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也没有邮政广,但却逐渐改善但目前对贵州偏远山区的渗透力还很薄弱,是近郊农村物流的主要发展模式。
契约式物流模式。在贵州近郊农村,大部分都是契约式的物流模式,由于合同约束力有限,这种物流模式的发展相当缓慢,主要体现于批发市场。公司和农户或者农户合作社通过合同契约关系的管理,将农户或者农户合作社提供的产品经过运销企业、加工企业等公司进入各个市场的物流模式。对于贵州偏远山区来说参透力欠缺,有些地区呈现局部垄断,有些地区直接没有,是农产品物流渠道的主要方式。
连锁超市主导物流模式。在贵州近郊农村,大型中型连锁超市都具备自己的物流链,物流渠道较为完善,例如“永辉超市”一般小型连锁超市也具备自己的物流渠道,只是在物流链上,有时候也会借用其他物流模式的运输渠道。然而在贵州边远山区,以小型连锁超市为主,几乎没有大型连锁超市。
边远山区农村物流发展模式
以乡镇为集散中心的物流模式。在贵州边远山区,乡镇成为了农村物流的集散中心。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边远山区其实也有自己的购物方式,这种方式历久弥新,那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赶集日”,这一天乡镇附近村落的村民会去市集通过售卖自产品、采购必需品等方式来实现物的流通。虽然一些村镇也设有连锁超市,零售店等购物场所,但是非“赶集日”的经济效益较低,围绕这些乡镇为集散中心的物流模式总体杂乱低效,这与城市近郊的农村物流系统的物流方式差距明显。
以私人车辆为运输工具的物流模式。虽然现在农村物流的发展蒸蒸日上,但在边远山区农村,由于村落分散、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从乡镇到各个村落的物流并不畅通,像圆通、中通等物流公司也都只有乡镇才设有分部。为了满足农民在物流上的需求,村落的私人车辆就成为了物流运输的主要工具,也因为主要运输工具是私人的,也就避免不了运输的高成本,低效率的现状。与近郊农村物流的运输方式相较而言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商户采购为主的物流模式。在边远山区农民的自产品因为物流受阻,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所以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各类商户上门采购。这样的销售方式虽然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便利,但是同时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被极大的压低,农民的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而近郊农村自产品在销售采购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小,近郊农村物流的发展效益和水平就比边远山区的农村物流要高的多。
贵州省城市近郊和边远山区农村物流的发展建议
我国农村物流起步迟,发展较慢,整体的发展水平较低,这无法与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适应。而位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农村物流的发展更是落后于全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为了谋求贵州农业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建设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发达的农村物流是必不可少的。本小组根据当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结合贵州省所特有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特点,为建造贵州特色的现代农村物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农民是农村物流发展的主体,农民对物流发展的认识决定着农村物流的发展状态,为了加快农村物流的发展必须提高农民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水平,而向农民宣传现代物流知识,成为了首要任务。贵州在落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和全国的整体水平相差甚远,而边远山区的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物流知识。所以发展农村物流的关键是培养物流人才,带领农民树立现代物流观念。为提高贵州省农民对物流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三下乡”等形式,通过城市里的高素质人才和相关专家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宣传,让农民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调动农村群众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仓储、信息系统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要想发展农村物流,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而偏远的山区要想实现农村物流的发展不仅仅是开通道路,还需要建设农资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仓储设施、发展和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网络信息平台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家的财政支持尤其重要,中国农村现状决定了光靠农村自身积累是无法完成现代农村物流建设这个大工程的,所以政府政策的鼓励和财政资金的支持也是贵州能够发展健康健全的农村物流的经济基础。
必须加强农村物流的系统化、标准化工作。现代物流发展的系统化、标准化能延长现代物流的生命,而发展农村物流也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物流系统,特别是像贵州的农村物流所呈现的差异性特点,使的农村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更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在发展贵州农村物流的伊始便将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调节为适应国内及国际贸易要求,符合国际化标准或通用国家标准,让物流设施、物流工具标准和国际接轨,不断改进农村的物流技术,能更大程度地保证贵州农村物流从一开始就规范有序,简明高效。
现代农村物流资金支持的困难和问题
(一)地方财力难以承担。地方财政大部分是吃饭财政,没有多余资金投入农村物流建设。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物流交易所建设,完善行业监管机构,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包括资金、场地、设施、设备等,对地方财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二)融资渠道不畅。目前,融资难、融资渠道堵塞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地撤离农村,支农功能趋于弱化。农村金融资源向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集中。农村资金的外流,使得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筹资和用资成本高,而农村小型企业还贷风险过大,导致小额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农村中小物流企业很难从公共渠道获得资金。
(三)金融机构贷款难以满足物流企业资金需求。金融机构信贷额度较低,审批时间较长,仅能为少数中型物流企业提供一少部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最高额度为500万元到800万元,仅为企业全年收购资金的三分之一;而大多数小微物流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少数能获得的贷款额度一般仅为20万元至50万元。
(四)担保体系不健全,影响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担保机构未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金融机构要单独承担物流企业无法还贷的损失,影响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金融机构贷款大多投向见效快、收益高的行业,对涉农中小企业投放较少。物流企业可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评估登记手续繁琐、收费高。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与金融机构也未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担保业务开展缓慢。
(五)农村物流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实行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仅仅在组织形式方面,在金融产品及服务方面也应有所扩展。目前我国农村物流金融的服务机构主要是银行和信用社,而且服务对象往往是大型企业的物流金融服务,缺乏金融组织的多样性以及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对农村中小企业物流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物流金融的国家支持,也助推了一部分企业骗取国家信贷与拨款,形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率增加。
加强现代农村物流资金支持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架构。由于农村物流金融企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其金融需求的多维性,需逐步建立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架构。一方面,建立由地方政府、物流企业、银行、民间资本等多元利益主体组成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中心以地方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银行与民间资本为依托,有效开展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等农村物流金融综合;另一方面,构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非股权组织,这是一种战略性的合作行为和有弹性的非股权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可平衡非股权组织各方的目标,构建广泛健全的信息反馈网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双方积极主动的合作态度;此外,还须创建现代邮政储蓄银行、乡村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物流金融业务,以经济(非行政)手段引导各金融组织支持农村物流的建设。总之,建立完善多元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组织架构,是现代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的组织形式创新。
(二)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分散农村物流企业贷款风险。
各商业银行要根据小微物流企业信贷特点,建立科学灵活的授信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全年小微物流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改进信贷审批发放流程,下放对小微物流企业的信贷管理权限,加快小微物流企业贷款拨付速度。因为农业物流企业经营的特点就是要迅速、安全、便捷。要开发符合仓储物流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大力拓展农村物流“融通仓”模式,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分散银行信贷风险,从而使信贷资金更安全。利用“制度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物流系统建设的支持,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引导并鼓励民间资本或境外资本的投入。积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现代乡村银行,并不断拓展建设范围。通过价值链联保小组,实现农户或农户联盟、物流企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需求方四类主体共同发展。允许仓单质押融资,以农产品储存的价值凭证作为仓单,在乡村银行进行抵押。建立贷款保险基金,预防部分风险。
(三)强化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形式的创新。
考虑建立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我国“十二五”规划蓝图早就将发展农村经济、进行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创新以及建设现代物流金融中心设定为既定目标之一。我们应该借此契机,依托江海湖泊、公路、铁路以及空港等各方面优势,建立不同层面的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物流企业为主体,银行和民间资本为依托”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通过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将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周边政府及企业凝聚为利益共同体,实现各方共荣发展。
【关键词】农村物流;第三方物流;优化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办法,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国家政府不断予以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为农村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落后的农村物流与农村生产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凭借其专业高效、便捷安全的优势在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中崭露头角,因此,推进农村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或者农产品企业合作,逐步完善农村物流体系,使农民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村物流的概念
农村物流是指建立在农业产业综合性和物流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需要服务,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集成。
农村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言的一个区域范围的概念。它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需求量大,物流操作复杂;农民是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基本融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规模小且高度分散,合理组织农村物流比较困难;另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多样性也给农村物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二)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又被称为外包物流,是指独立于供货双方之外,提供全部或者部分专业物流服务的商业模式。第三方物流不拥有商品,而是物流发展的又一次专业化分工,具有关系合同化、服务个性化、功能专业化等特点,能够快速准确的传递物流信息,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三)农村第三方物流的界定
按照上述我们对农村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含义的剖析,我们对农村第三方物流的概念重新界定:农村第三方物流是指供需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物流业务交于第三方完成的运作模式。
二、农村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分析
第三方物流以其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运做,确保物畅其流,减少农村经营风险,满足农村生产者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对革新相关物流技术,整合物流力量,调整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起步比较晚,当前主要提供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服务,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务还在逐渐完善,仍存在着管理分散,企业规模较小,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一)物流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政府、企业和农民都对第三方物流缺乏系统、科学的认知。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规模小、设施设备落后、服务水平低的物流企业,占据了农村物流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大部分农村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表示怀疑,担心无法保障产品安全,自建物流系统,导致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潜力巨大。
(二)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较小
我国农村地区物流需求范围广泛,农村作业和居住生活相对分散,单位空间物流成本较高,加上落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导致我国农村物流整体水平比较低。加上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物流成本比较高,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涉及农村领域。而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有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三)管理分散,社会服务水平低
在农村物流市场主体上,邮政、供销合作社以及集资企业鱼龙混杂,它们交叉覆盖的经营业务、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再加上大小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物品、经营目标也各不一样,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市场管理疲软,农村物流网络缺口很大。
(四)流通渠道单一、第三方物流效率低下
农村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很多物流企业仍采用简单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方法,“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一直难以解决。另外,农村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EDI、RFID等技术尚未全面普及,商流与信息流不能及时同步,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使得第三方物流效率低下。
(五)专业人才匮乏,企业缺少竞争力
现代农村物流是一个新兴的知识、技术和劳动混合密集型的复合性产业,而我国高等学校对物流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同时,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企业员工大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知识构成不合理,创新能力缺乏,严重制约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六)冷链技术不发达,农产品损耗严重
据统计,由于我国冷链设施落后,冷藏车辆和冷库数量不足,农产品保鲜和冷藏在运输、仓储等环节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每年农产品损耗率在20%-30%之间,超过3000亿元,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损耗率在5%以下,相差数倍,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贸易困难,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农村第三方物流的优化研究
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目前我国农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没有竞争力,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很大程度上受农村物流水平的影响,而专业的物流力量决定了农村物流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分拣中心等网络节点的功能是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推进服务完善、信息畅通、配送快捷、成本较低、规模适当的农村第三方物流发展,是提高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
农村物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是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具有促生产、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的重要功能。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下拨专项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正确引导、科学规划,利用现有的农村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创造多种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打破制约农村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扶持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二)发展战略联盟关系
构建农村第三方物流联盟是指企业在物流业务基础之上,以产权或者契约方式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在短时间内,扩展服务范围,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各企业的物流资源、功能要素联合在一起,减少车辆空载率,为客户提供纵横一体化的服务,有利于企业降低服务成本,控制合理库存,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三)加强物流信息建设与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体系的中枢核心,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加大物流信息化建设投入,选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RFID、EDI等,提高物流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工作效率,构建物流信息平台,使物流和信息流相互衔接,做到同步统一,充分与客户共享资源。
(四)增强企业管理,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优秀人才的培养运用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需要的良好契机,开设全方面、系统化的相关课程,注重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重视第三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满足现代农村物流的需求。
(五)强化增值服务,扩大农村认可度
发展农村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发展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断拓宽业务范围,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并以此迎合和引导农村物流市场需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增强自身服务意识,保持快速反映市场的同时,可以通过媒体加大社会宣传报道,积极营造顾客口碑,提高农村社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的认可度。
(六)发展冷链技术,减少农产品损耗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战略联盟的优势,改变冷链配送的无序状态,大力发展冷链技术,采用先进的保鲜冷藏设施设备,加强现代冷藏车、冷库建设,减少农产品在采收、运输、仓储、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损耗,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语
扩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完善现代农村第三方物流体系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应该看到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提供优惠政策,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物流严重滞后的状况,满足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应增强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扩大社会认可度。由此,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必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其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体系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卢芳.我国农村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外部环境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9:56-57
[3]方芳.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9,35:3334
[4]王晓晚,庞燕.第三方物流企业开拓农村物流市场营销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0:6869
Key words: rural e-commerce;logistics;last mile
中图分类号:F326.6;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6-0089-02
0 引言
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且意义重大)。在物流业中,“最后一公里”则是指对产品的最后配送过程,将产品配送上门,实现点对点的服务模式。
随着“互联网+”这一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网民的人数不断增加,网上购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地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市场。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的《2017(上)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农村电商交易规模达到4402亿元,与2016年上半年的3120亿元,同比增长41.1%。预计2017年底,中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达到6300亿元。2017年“双十一”期间(11月1日-11月11日)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846.08亿元,其中“双十一”当天实现网络零售额392.40亿元,同比增长66.53%,在“双十一”期间中占比为46.38%,已占据网络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但与此同时,农村电商物流依然存在多种问题,尤其是对“最后一公里”产品的配送,依然是农村物流发展的不足之处。
1 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分析
1.1 落后的交通运?条件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村人口分布就呈现了“地广人稀”的特点,其格局则多是以零星的村落环绕中心城镇而建。也正因如此,连接村落与城镇之间的道路往往少而密度低,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农村物流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大多数西部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地形分布多以高原、丘陵为主,道路也主要是崎岖的山路或临时修建的土路,大型运输车辆难以顺利通行。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实现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的产品配送的主要挑战。
1.2 简陋的物流基础设施
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实现“最后一公里”所需的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完善,不仅缺乏大量的运货车辆,且运货车辆质量较差,征用私家车、客运车、农用车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对落后的物流基础设施增大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这导致大多数农村物流不得不通过邮政配送,但与此同时,传统的邮政快递也存在着价格贵、速度慢等诸多问题,不能被一般电商公司所接受。要实现农村电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不可或缺的。
1.3 较低的物流信息化水平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相对于城市来说依然相对较低,既没有完备的信息覆盖系统,也没有专业的信息收集工作者,产品配送效率低下,这些要素共同阻碍了信息化新农村的形成。现如今,要发展农村电商物流,就必须坚持信息化道路,但相对落后的信息化网络、信息化程度等问题也是横在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上的一道隔板。
1.4 零散的农村地域分布
受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所限制,城市人口的分布较为集中,而农村的人口分布就极为分散,往往三五十人聚集成村落,各个村落之间又相距较大距离,要同时实现多个村落的产品配送,无疑会大大提高物流配送的成本。较为零散的地域分布特色是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又一难题。
2 解决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对策
2.1 确立符合农村物流特色的发展模式
要确保实现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各个物流企业就必须确定合理的物流发展模式。现如今电商物流配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配送方式依然是以自营物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两种形式为主,并以这两种配送方式为基础,加以延伸。
京东商城是典型的自营物流配送方式,它建立“京东帮”服务店和先锋站计划,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当地建立起京东配送站,承接配送、销售、更换、货物支付一系列的服务。“京东帮”服务是和京东配送服务是相辅相成的两套模式,它们与京东是属于合作关系,主要负责帮助京东商城建立农村以及小型城镇的配送、安装、服务,从而扩大京东商城的业务覆盖面积。
阿里商城是第三方配送的代表,通过菜鸟裹裹将多个第三方的物流公司的资源加以整合,并通过菜鸟体系入驻县城,经过当地的二段物流对到达县域的物流包裹进行整合,成功配送到达村点,再由顾客上门取货,从而弥补了自有物流缺失的短板。
2.2 推行共同配送
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分布特点,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则应当推进共同配送,降低各个企业的运行成本。共同的配送模式是以目的地中转站为起点,以客户为终点,将多家快递公司的包裹由第四方物流企业进行分拣、存储和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的典型模式共有三种:一是以电商企业为主体,由几家电商企业联合出资,形成一个新的区域部门或者企业,并由该企业来确保实现“最后一公里”配送安排。二是由将政府作为主体,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由政府出资,成立专门的配送公司,并由各个企业共同使用,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三是由一家电商物流提供资金,建立配送公司,并对该资源进行共享,收取相应的报酬。
2.3 发挥邮政系统自身的优势作用
邮政系统在实现对农村物流的配送之中向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实现农村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就必须发挥邮政的优势。截至2015年底,邮政农村投递路线 9.9万条。服务营业网点已达5.3万处,村邮站达到21万个,基本实现了“乡乡设所、村村通邮”。由于邮政系统根植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立也相对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物流网络,对于相对偏远的地区,也可以将产品暂时存放于物流网点,等待客户上门自取。也正因如此,依托于邮政系统的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则可以大幅度?p少各个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收益。
2.4 推广“兼职快递”这一新型模式
“兼职快递”是近些年兴起的配送方式,其本质在于通过招聘兼职快递人员来降低配送成本。兼职快递员的选取多半以同村或当地居民为主,在午后下班回家的同时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产品配送。该模式应建立起完备的信用制度和监督机制,防止丢件、漏件等一系列的突然情况,造成客户损失。
通过这种模式,兼职者可以在下班之余获得额外收入,顾客同时避免了来回取件的困境,企业则以较低的成本先行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了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
2.5 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农村物流繁荣的先决条件,任何产品的上门交付都要通过道路运输才能顺利传递给消费者。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升级农村的道路体系,在道路交通上为产品的配送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也应加强仓储、交通车辆等其他方面的基础设施问题。
2015年,此项目继续推进并加大了扶持力度,今年国家遴选了200个示范县进行扶持,每个示范县将获得一千万元的资金支持,并且引导扶植资金重点向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倾斜。可见,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了农村物流体系的薄弱对电子商务的制约,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农村物流的繁荣,所以二者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匹配。
二、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关系
(一)农村物流是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保障
农村地区因为经济落后、网络普及率低、人员分散、居民文化水平较低,电商业务在前几年还不太容易被当地居民所接受,市场拓展难度较大。所以在电商快速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引起各大电商的重视,此时城市电商业务的快速增长让各大电商企业无暇顾及农村市场,但是随着电商企业竞争的白热化,城市的电商市场逐渐饱和,增速放缓,很多电商企业不得不另外寻找市场增长空间,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农村。而农村电商市场开发的难度比城市要高,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络问题已经不再是农村电商的主要障碍,新一代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也足以跟上电子商务的步伐,唯有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跟不上时代,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进入农村的步伐。农村电商所涉及的商品主要是有形产品,服务类商品较少,而这些有形产品不管是进入农村地区还是运出农村地区都离不开畅通的物流体系,虽然目前农村地区也有物流服务,但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远远达不到城市的水平,消费者通常要牺牲时效或者是多付出物流费用才能收到或者发出自己的货物。电子商务要进入农村地区,必须面临与传统商业渠道的竞争,但是可能会因为物流体系的落后导致时效和成本竞争不过传统商业,那么电子商务的优势在农村就难以体现,使农村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到新商业模式带来的福利,不利于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也不利于农产品的外销,就会延缓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支持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和运营,使农村物流体系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步调相一致,甚至可以超前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这样才能使障碍变成变成保障甚至变成农村电商发展的驱动力。
(二)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驱动
我国城市物流体系在过去十年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企业的逐利行为导致的,当然也少不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企业是不愿涉足的。同理,在农村物流市场,要想让各大企业积极参与物流体系的建设和运营,就必须让他们看到眼前或者是将来的利润,对于规模经济特别明显的物流行业来说,足够的业务量是保证利润的前提,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繁荣必然会给农村物流带来大量的业务,随着业务量的增长,物流运作的成本就会逐步降低,服务质量也会逐步提高。所以说,农村电商是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驱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拖累,让二者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才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之道。
三、中西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特点
(一)中西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
(1)农产品电子商务需求强烈。随着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很多东部地区农村其实已经工业化了,而相对于东部省市来说,除了城市郊区的农村外,中西部的农村大部分属于不发达地区,绝大多数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缺少工业,其产业以农业为主,因为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流通渠道的限制,很多地方存在农产品滞销或者是贱卖的现象,急需通过电子商务来解决这些问题。(2)日用消费品电子商务需求稳步增长。我国中西部很多农村地区的消费习惯目前还保留着传统的特色,日用消费品的主要流通渠道还是超市、商场、小商店、集市等传统渠道,电子商务渠道目前所占比例较小,但是正在逐步壮大,预计电子商务渠道的增长会延续一直到占有旗鼓相当的市场份额。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很多农村居民外出打工,造成了前几年农村发展的空心化,随着国家惠农政策和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的推行,很多在外务工者回到家乡创业,他们同时也把城市电子商务的理念带到了农村,加快了电子商务在中西部农村地区被接受的步伐;另外还有一些在外打工者和在外求学者,他们通过电子商务给家里的老人、小孩购物,让留守一族不停地接受电子商务的洗礼。基于电子商务渠道的优势,只要农村居民认可和接受这种方式,物流成本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那么可以预计农村消费品电子商务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
(二)中西部农村地区物流发展的特点
(1)物流基础设施比东部地区农村落后,也比中西部城市落后。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物流线路和物流节点,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物流线路以公路为主体,得益于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大力支持,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但是公路的技术等级较低,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公路,路况较差。通常在县城才会有较为专业的物流节点,乡镇的物流节点通常为简易门面甚至没有节点,村级物流节点更是稀缺,如此落后的基础设施显然无法保障较高的物流服务水平。(2)物流服务质量较低。很多物流公司在拓展业务的时候都是先拓展东部发达地区,再逐步向中西部城市延伸,把触角延伸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物流公司较少,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物流末端要么只到县城一级,农村居民需要到县级节点去取货或者是寄件,要么通过与当地运输力量合作才能将触角延伸到乡镇一级,极少数地区可以到达村一级。因为周转的次数过多,末端配送成本的高昂,导致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物流服务质量较低,时效性得不到保障,货损货差时有发生,降低了农村居民对电子商务和物流便捷性的体验,也就阻碍了消费意愿。(3)物流服务期望值较低。国家颁布了最新的快递服务标准,对于快递服务时限的要求是同城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24小时,国内异地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72小时,此标准对于城市地区来说不算高。但是要在中西部农村地区达到如此高的时效,以目前的物流业务量和物流体系来实现,必将导致末端配送成本的大幅提高,很可能超过当地居民的承受能力。其实在很多中西部农村地区,当地居民对时效性的要求并没有这么高,他们更加注重便利性,对成本的感受更为敏感。
四、促进中西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的措施
(一)重点扶植县级以下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和运营
县级以下配送体系的落后是目前中西部农村地区物流的瓶颈,必须重点扶植。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很多,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必须有所侧重,县级以下直到村级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也是促进电子商务进入农村的主要措施。只有把这个末端配送体系建好了,才能顺畅实现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才能使电子商务的便捷性和实惠性在农村地区得到体现,否则电商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消费体验会大打折扣。县级以下直到村级的物流体系建设应该以节点建设为主,线路建设为辅。因为目前中西部地区农村物流设施的状况是线路建设的水平领先于节点建设的水平,所以要让二者统一步伐,相互匹配,否则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物流节点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已有的货站、货场、仓库、车站等设施,实现一站多用,资源共享,以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村级物流节点的建设不宜规格过高,根据业务需要可以发挥村委会和村民自身的积极性,尽量调动市场力量来进行建设,政府在运营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扶持。
(二)加大中西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培训力度
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对电子商务是有较大潜在需求的,但是如何让这种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消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长期以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根深蒂固,商物分离的流通模式对很多农村居民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他们会有诸多担忧,要改变这种传统的观念就要靠宣传和培训,当然发挥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也很重要,只有观念改变了,他们才会有进一步的尝试,如果进一步的尝试带来了比传统流通渠道更好的消费体验,那么这种尝试就会导致更多的农村电商业务。其次,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部分以农业为主业,有丰富的农产品,各地各具特色,这些特产是农村电商业务进城的良好标的,但是要想很好地利用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必须掌握一定的电脑、网络使用技巧,并且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这些知识如果靠村民自行摸索则过程太慢,可以考虑通过培训快速使农村居民掌握电子商务的知识和技巧。不管是改变传统观念,还是学习现代电子商务知识,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这个方面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安排一定的资金来组织培训和宣传,加快中西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
(三)拓展村级物流节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功能
鉴于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专门的村级物流节点很难运营下去,其原因主要是业务量太小。所以,对于村级物流节点的建设更加要注意多功能的叠加,往往可以与小商店或者是村委会服务点功能叠加,除此之外,还可以拓展此节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功能,实现村民进行网购或者村民在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功能,既能扩大业务量,也能给村民带来实惠。
五、结束语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农村逆向物流 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下发展农村逆向物流的意义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手段,只有构建起顺畅的逆向物流,才能形成闭环的循环流程,物质才能高效、低成本循环,否则循环链将断裂,循环经济将不能实现。
农村逆向物流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县以下地区),农村居民用于生活、生产的资料沿着原方向返回,以及对已经废弃的产品进行再制造、再使用、再循环的过程。农村逆向物流物品品种多样,传统的农村逆向物流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生活垃圾的逆向物流、日用品逆向物流、农用物资和农产品废弃物逆向物流(徐建国,2010)。
农村逆向物流的建设将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发展新农村逆向物流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整个农村逆向物流体系、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满足和拉动农村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王新利,2007)。
笔者通过对农村逆向物流的实施方式、运行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村逆向物流的运作主体
(一)以村民为运营主体
由于农村逆向物流链条初始端大多都是由村民自身完成的,所以,以村民个体为运营主体也就是村民自身把逆向物流物品送到指定的地点。这种模式由于多靠村民自觉完成,因而成本较小,但是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回收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村民的素质要求较高。
(二)以乡镇政府为运作主体
其实施主体为乡镇级行政单位,所属各村均为参与者。由乡镇政府成立专门的部门或组织,负责对农村可再生物品进行回收,从事商品回流等逆向物流相关事务。这种方式便于实现规模效益,但相对成本较高。
(三)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为运作主体
这是指通过合同形式将农村逆向物流回收处理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业务,以付费等方式,交由社会上专门从事逆向物流服务的企业负责实施。在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下,企业成为农村逆向物流的主要实施者,乡镇政府和各个村庄都应给予一定的辅助支持,使得村镇资源能够重新利用,农村环境能够得以优化,同时要根据当地逆向物流规模、交通条件、地理因素等恰当选址并设置合理的回收中心。这种由专业的逆向物流服务商对回流产品进行处理的模式专业性较强,可以减少回流品的不确定性,降低成本,规模经济性比较明显,信息反馈也比较及时。
发展农村逆向物流的渠道
(一)共用正向物流渠道
逆向物流共用正向物流渠道,即农村完全利用原有的正向物流系统实现逆向物流的功能,逆向物流的设施、运输、路线相对正向物流系统没有变化。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降低了物流成本,风险性低,但劣势也非常突出,容易造成业务重叠,与原有正向物流渠道中的节点发生冲突。
(二)新建逆向物流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
为了避免共用正向物流渠道方式的缺点,农村可以选择新建逆向物流回收和处理中心,以期形成规模效益,从而降低逆向物流的成本,提高逆向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其实施的方式可以是如下两种:
1.各村自建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由农村自建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业务重叠的原因与原有正向物流渠道中节点发生冲突;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可以更及时地为村民服务,主要缺点在于,农村要开展组织新人员、设立机构、购买设备等活动,负担过高的成本。
2.建立联合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鉴于逆向物流业务的特殊性,如果是农村自身单独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除了少数村庄外,大部分村庄自身没有实力去独自建立回收处理中心。联合建立回收中心的优势在于能够分担成本和风险,减轻单个农村的资金压力,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但是,对新建回收中心的管理业存在各个农村文化的融合障碍等问题。
综上,从逆向物流渠道这个角度分析所实施的三种逆向物流模式各有利弊,可以通过表1进行综合比较。
农村逆向物流的回收物品
(一)生活垃圾的逆向物流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不仅仅是制约新农村发展建设的一大顽疾,同时也是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之一。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将其分为有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和无回收价值高污染的生活垃圾两大类。
第一类:有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此类生活垃圾主要分为五类:焚烧类、堆沤类、入池类、喂食类和可回收类,为有效处理这五类生活垃圾,应采取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级管理机制(见图1):
户分类。以户为单位对房前屋后进行垃圾管理,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处理。一是将草木腐殖质、瓜果皮、灰土等可腐烂降解的垃圾分拣出来,送至田间肥田,这样既减少了垃圾转运量,又生态环保增加了土壤肥力;二是将其余生活垃圾按类送至垃圾箱,由村收集后进行处理或运转。
村收集。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建造垃圾池(台),合理配置垃圾箱,并设公益性保洁专员,报酬由村落负担。保洁员主要负责村内公共区域内的卫生清洁管理。其中,对收集的生活垃圾中非高污染的部分,可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中填埋。
乡/镇转运。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垃圾填埋点。垃圾填埋点要根据人口密集度、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特点科学设置。村落的生活垃圾在集中收集后要运转至乡镇级填埋点进行集中处理(距离较远,交通不便的村落除外),转运车辆可由各村采取承包或租赁的方式解决,发生的运输及人员费用可以是政府财政支持,也可以是村落自主解决,亦可以是两者结合。
县填埋。县级政府要建立标准化生活垃圾处理场。其垃圾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容积、占地、服务年限、工艺、处理方法等均应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投入运行后,农村以及乡镇的生活垃圾都将转运到这里进行填埋、碾压或覆土处理。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最终环节,是垃圾处理成败的关键。
第二类:无回收价值且高污染的生活垃圾。比如打碎的瓷器、农用塑料薄膜、废电池等。对于这种无回收价值且污染大的生活垃圾,更需引起重视,村落应设有不可回收专类垃圾箱,协助村民树立分类意识,由村统一收集后交由乡运转至县级垃圾场进行最终处理。由于其高污染性,所以对此类垃圾不仅要及时处理,源头回收也要及时。
(二)日用品的逆向物流
农村生活的日用废弃物种类众多,大致可以分为塑料系类、金属类、玻璃类、橡胶类、衣料类、纤维类等,其中金属类、纸类和塑料类等已经较好地得到了广泛和自发的回收利用(马香娟等,2009),随着农村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电子消费品和电子废弃物的数量也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电子废弃物的逆向物流也显得日趋重要,如废旧家电的回收等等。因此对农村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进行管理时,应参考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将生产者责任延伸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从宏观角度对农村废旧电子产品的发展进行指导(王亮,2010)。
(三)农用物资和农产品废弃物逆向物流
首先,农产品废弃物包括植物类废弃物(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动物类废弃物(牧、渔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加工类废弃物(农林牧渔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通常农业废弃物主要指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
农产品废弃物具有差异性、分散性、季节性等特点,基于此,农产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必须向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建立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改变分散经营的格局,促使其走上规模化生产发展道路,这就为农村逆向物流发展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的组织条件,为企业进入农村发展逆向物流创造有利条件。
开展农产品废弃物逆向物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一是由产生农产品废弃物的农户联合回收;二是由需要农产品废弃物的企业回收;三是由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回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应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进入农村市场,在我国现代农业废弃物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并进行资源整合。
其次,生产资料中被广泛使用且可重新利用的包装物、容器(箱、托盘)等。这些包装物除部分破坏不能修复外,其余均可以回收循环反复使用。
最后,可进行再制造的物品,包括农机具等的重要零件,可以将这类物品收集后加以检验和拆分,进行再制造后可出售。
发展我国农村逆向物流的相关建议
在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还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规划阶段。制约农村逆向物流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对逆向物流认识不全面,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健全,责任机制不完善,缺乏先进管理技术,资金支持不足等,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发展农村逆向物流的建议:
一是政府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树立现代逆向物流管理理念,提高全民的资源和环保意识,提高逆向物流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农村逆向物流的发展建设。二是政府应制定和健全逆向物流产业法规和政策。在逆向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好管理者、扶持者和建设者的角色,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支持和扶持从事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业务企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逆向物流的市场规则。三是抓好示范点。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标杆农村发展逆向物流,培育农村逆向物流市场,以便发挥集散效应和发散效应。四是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展第三方逆向物流。
结论
作为整个逆向物流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逆向物流是从地域的角度出发,从整个逆向物流中分支出来的。农村逆向物流具有分布区域范围广泛、交通条件差异大、服务层次差别大等特点,此外,各地区的人文、经济条件不同,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的不同都导致了农村逆向物流的巨大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逆向物流。本文论述了构建农村逆向物流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农村逆向物流的发展模式做了初步探索,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还需要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关注。
参考文献:
1.Marisa P.de Brito,Dekker R·A.Framework for Reverse Logistics.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2003
2.徐建国.农村逆向物流发展模式初探[J].商品时代,2010(9)
3.王新利.论农村逆向物流及其网络模型设计[J].中国流通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