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08:13: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产品行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石油价格波动对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传导过程大致如下:
由此可见,石油价格波动导致农产品加工原料成本、加工成本、运输成本均不同幅度增长,打破了原有的供给总量平衡,使行业均衡点发生变化,而这种影响最终通过产品价格水平体现出来。
具体来说,石油价格上涨从多种途径影响农产品加工业。
石油价格上涨使农产品加工的能源成本增加。能源成本增加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直接增加农产品加工成本。对企业来讲,石油价格变动带动的燃料价格上涨,导致用于加工的各种机械化生产设施与设备的动力成本增加;尤其对于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较小,大幅度的燃料成本负担将无情地挤占原本并不充裕的市场利润。二是带动运输费用上升。无论是陆运还是海运,石油价格上涨都会使运输费用急剧上升。这在客观上加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危机程度。
以石油为生产原料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增加。今年国际原油价格达到每桶115美元,国内大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食糖价格分别比去年上涨4.6%、5.4%、13.9%、10.1%、5.6%和2.1%,直接导致加工企业原料成本上涨和利润下降,进而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石油价格波动会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主要是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尤其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企业倒闭现象。
但是,石油价格上涨在带来成本压力的同时,也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思路与途径
发展思路
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全面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统筹师团共同发展,构建四师第二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发展路径
立足现有基础,找准优势和特点,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主动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特色优势工业发展。
三项重点
以工业园区为平台聚集产业发展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及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特色突出、分工合理、配套完善、开拓创新的“两区三园”建设,即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兵团霍尔果斯口岸工业园区、可克达拉工业园区、重工业园区(71团、73团)、城郊工业园区(66团、70团)。不断改善园区招商引资环境,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向园区聚集。引导各类企业和农产品市场向城镇集中,逐步形成“一团一业”、“一团多品”或“多团一品”的产业格局,使城镇成为投资成本“洼地”、项目聚集的“高地”和企业发展的“福地”。
强势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加快培育龙头带动工业超常规跨越发展,围绕国家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伊力特”大力发展以食品业为主,生物制药、印刷、玻璃制品等多种产业并存的伊力特酒业。围绕兵团级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绿华糖业”大力培育粮、油、米、面、油、果、蔬、糖等产品加工并存的绿华糖业。加快产业化步伐,提高其加工能力和吞吐量,壮大规模,充分发挥其带动力和牵动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由单体生产经营向集团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实现在更高水平上更高发展。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抢占产业技术、规模、市场制高点,加快构建符合四师特点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2013年10月10~11日,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辽宁省北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北镇葡萄产业发展研讨暨水果贮藏保鲜技术培训班在辽宁省北镇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2013年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先行先试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北镇市农口部门、种植户、经销户、合作社和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热烈欢迎,参会代表超过500人。与会代表学习交流了北镇葡萄种植、贮藏、市场营销等做法与经验,探讨了葡萄产业的发展思路;交流了各地开展科学贮藏的好做法、好经验;研讨、审定了苹果、柑桔、梨、葡萄等15种主要水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实地考察了北镇市葡萄贮藏保鲜设施及技术。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说,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加工技术先行先试项目有两方面考虑。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十几年来,我国各级有关部门在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设立了许多课题和项目,产生了不少科研成果。但由于交流渠道不畅,供需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政府的大量投入、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无法实现“接地气”、“落实处”。为了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局面,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启动实施了技术推广、技术对接以及先行先试项目。技术推广:先筛选项目区域的技术需求,然后请专家针对技术需求在国内筛选成熟、适用的加工设备设施,建立试验示范点,再开展现场培训指导等工作。技术对接:首先筛选技术需求,然后利用专家资源针对技术需求编写技术方案或技术手册,再召开专家与企业、合作社、农户代表的面对面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先行先试:一方面收集整理各科研单位的成熟技术成果,统一审定、编排成册印发各地的加工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参考使用;另一方面支持科研单位已研发成型的、适于农民使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设施开展试验示范或技术推广。
二是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管用”机制。目前,我国水果产量超过1.5亿吨,蔬菜产量超过7亿吨,由于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处理由农户完成的比例超过80%,并且冷藏保鲜能力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分别高达15%~20%和20%~25%,严重影响了果蔬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为此,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定额补助标准,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等三类初加工设施。经过两年建设,全国14个省区共建设通风库2200多座,冷藏库8000多座,新增贮藏能力60万吨,其中冷藏能力超过50万吨。据测算,贮藏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从15%~20%、20%~25%降低到4%、6%以下,相当于增加了4.4万吨水果、3.2万吨蔬菜的有效供给量,农民因减损而增收1.2亿元。同时,由于水果、蔬菜的入库贮藏和错季销售,价格比收获时的地头价格平均高出50%,农民因贮藏而增收4.78亿元。按照设施使用寿命15年计算,可为农民带来90亿元的收益。因此,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农产品的择时采收和错季销售,实现了农民分享流通、贮藏收益增收的目标。把这些补助设施用好、维护好,实现“一窖多用”、“一库多用”和“一房多用”作用,建设户还迫切需要不同果蔬品种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和不同制干果蔬的烘干工艺,来进一步延长初加工设施的使用周期。据了解,有些地方已经编制了大枣、金银花、杏干等果蔬的烘干手册,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烘干房。这一做法使得老百姓烘干房从烘干大枣扩大到烘干应季上市的多种果蔬和药材,烘干房使用周期从20多天延长到7个月,每个农户每年由此而多增收4~18万元,效果十分显著。
2013年,农产品加工局开展了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先行先试项目、成熟技术推广和对接活动等工作。委托国家农产品保鲜中心开展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技术项目,收集整理了苹果、柑桔、梨、香蕉、桃、葡萄、枣、柿子、荔枝、龙眼、猕猴桃、李子、红果、石榴、哈密瓜15种水果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这些技术规程研讨、审定后,印发给各地的种植大户、经销大户、合作社参考使用,逐步提升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开展农产品产地干燥技术项目,对黑木耳、辣椒、枸杞等6种农产品进行干燥工艺技术的试验研究、生产实验和实地验证,形成相应的操作规程,为相关企业及农户干燥农产品提供有效的干燥工艺方法,解决农产品产后急需干燥等问题,减少干制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与保障。此次培训班采取研讨审定、以会代训的方式,通过部省联动,促使更多省份参与成熟适用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促使更多农民群众了解知识、掌握技术,尽快提升我国农产品贮藏保鲜整体技术水平。今后,广大农民群众掌握了不同果蔬品种的贮藏保鲜技术,进一步发挥冷藏库“一库多用”、“周年使用”的功能,将极大提升补助项目“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等一举多效作用。
1.高位操作,党政推动
市委、市政府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要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紧紧抓在手上。一是明确定位。四平市共有两大支柱产业,其中之一就是农产品加工业。历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明确表态,要全力打造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更好地发挥重要主导产业的作用。二是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实行板块式发展,公主岭市、双辽市、伊通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双辽市、梨树县是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双辽市的辽东经济园区、梨树县的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规划了梨树县、公主岭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这些基地、示范区、集中区、园区都有明确的区域规划和发展重点,都有像黄龙公司、中粮生化公司、新天龙公司、博莱德公司、红嘴农高公司等资产超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都有市委常委领导包保,确保发展速度,确保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确保质量效益目标。三是真抓实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每次向国家、向省里争取项目,对外专业招商,都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要内容,每年每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市委、市政府都高度关注农产品加工业的项目有多少个,投资强度怎么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度如何。在4月20日全市集中开工建设的4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中,有13个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参加剪彩仪式,所占比例达到30%;2011年全市确定29个重点发展项目,其中农产品加工有6个,占20%,每个项目都有副市级领导包保,确保质量、速度、效益。从目前情况看,各级领导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思想已经高度统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已经形成合力,这种思想统一和措施合力正在逐级放大,产生了乘数效应和倍数效应。
2.主动站位,工作促动
市和县(市、区)农委、农业局作为主管部门参谋作用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一是制定规划和措施。市、县(市、区)都有农产品加工业5年发展规划,工作有章可循,分别制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伊通县以县委、县政府文件下发《伊通满族自治县关于全县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铁西区制定《铁西区促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梨树县制定《梨树县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二是落实任务和加强督导交流。每年年初,市农委都根据省乡企局的指示,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各地又逐级分解落实到乡(镇)、到企业,做到努有方向。在年初,市农委组织召开工作部署会议,把工作安排好;年中,组织各地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和同志参加,巡回检查交流,督导促进工作开展好;年末,组织全方位盘点,把工作验收总结好。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督导,年末有验收,全面工作保落实、保成效。在此期间,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大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工作好的有荣誉、有奖励,用机制调动积极性,推进工作。三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在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中,资金紧缺一直是瓶颈问题。对此,主要从解决金融环境入手破解。首先是市农委与市农行、市农发行、市建行、市农联社开展银政对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和银信政策,达成合作共识;接下来组织银政企洽谈会,由市农委牵头,分别把各银行与有好项目的企业组织在一起,就项目贷款事谊具体洽谈,达成合作意向;最后,分别于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一段时间,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月活动,银行客户经理到企业实地考察项目,然后发放贷款,启动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市、县银信部门共发放涉农企业贷款354.6亿元,其中农发行放贷288亿元,农行放贷39.8亿元,建行放贷18.4亿元,农联社放贷8.4亿元。一大批像天成玉米、中粮生化、黄龙公司、新天龙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得益于优质信贷服务,不断增加产能,持续良好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担保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双辽市乡企局主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近几年就为企业担保贷款3.6亿元。
3.表彰先进,奖励拉动
为鼓励企业竞相发展,建立了考核奖励机制。一是把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全市里经济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优秀企业进行表彰奖励。2011年年初,市政府拿出504万元作为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资金,会上表彰奖励10户十强纳税企业,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占奖励企业的50%。5户企业共为地方财政缴税5.7亿元,占10户企业缴税总额的35.8%,彰显了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正是由于作用明显,才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县(市、区)每年都安排资金,对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表彰奖励,而且安排的资金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各级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争创名牌、申请专利等方面进行奖励,其中获国家级名牌产品奖金高达50万元。三是积极争取省政府奖励支持,包括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支持、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支持和贷款贴息等。“十一五”期间,全市有61户省级龙头企业获得省里奖励和扶持资金7103万元。2011年,市政府下发13号文件,出台《四平市“百强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意见》,对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中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42户,占其份额的近一半。
4.齐抓共管,合力联动
同志们: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农业部将正式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把加工业的自主创新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要发挥关键作用。今天召开这次座谈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新时期研发体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要在如何定位、怎么建设等关键问题上,总结经验、广泛研讨,以形成共识,凝练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开拓“十二五”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的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针对我国农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局按照“边搭平台,边出成果”的建设思路,依托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分四批择优认定了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261个专业分中心。这项工作,在企业界、科研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得到了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初步认可。2007年以来,这一体系囊括了农产品加工领域80%以上的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凝聚了加工行业中大多数的领军企业,承担了全部农产品加工的行业科技项目和农业部组织的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对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和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有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自主创新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工作,就必须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获得长足发展,但科技薄弱仍是一个突出的“短板”。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的同时,行业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却没有明显缩小。我们往往对先进技术、先进装备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使得目前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仍然偏低。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很危险。现代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科技竞争,只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上赢得主动,才能真正跻身于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强国之列。产业科技发展,需要引进技术,但不能形成依赖;需要使用国外成果,但又不能受制于人。高新技术产品可以购买,但是核心技术买不来;技术装备可以引进,但是创新能力引不进来。因此,在现代竞争中,要想把发展的主动权和产业安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就必须坚定地将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既是国内外普遍的规律认识和经验启示,也是我们面向“十二五”谋划农产品加工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
第二,“产学研用结合”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机制。2009年,总理就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产学研用结合”与“产学研结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从根本上明晰了产学研合作的本质,为破解科技与经济脱节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指明了方向。以往我们强调产学研相结合,更多的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但对于我国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很难通过高新技术主导产品结构,更难主导消费结构。只有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让买方参与进来,才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我们建立的这个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生命力,就在于坚持以“用”为导向、与“用”相结合。“十二五”时期研发体系的发展方向,一定要坚持“用”字当头,只有通过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与通力合作,科技研发工作才能更加符合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才能及时、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创新系统。
第三,研发体系建设是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抓好农产品加工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支撑。市场经济中,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之处,就在公共领域,要做产业发展所急需、同时利益驱动不足、单个企业想干又干不来的事情。政府要引领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要带动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要在行业急需的领域完善公共服务,都需要一个切入点。研发体系建设就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体现了政府部门立足市场抓定位、立足职能抓服务、立足体系抓重点的明确思路。今天,我们将为新认定的第四批60个专业分中心颁发牌匾和证书,标志着这个体系的力量更加壮大,代表性也更加全面。同时,农产品加工局第一次邀请地方主管部门的同志们参加研发体系的会议,就是要在全行业、全系统形成一种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打造研发体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面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际、队伍状况和实践需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做好“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这篇文章,必须坚定地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走“产学研用”结合的路子。通过建设研发体系,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重“用”重“为”的建设主题
关于“十二五”的建设重点,以及如何使研发体系能够进一步“接地气”、“落实处”的问题,农产品加工局考虑得很早,组织力量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也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可行的工作思路,值得肯定。建设一个体系要做大量的工作;用好一个体系,使之发挥作用,则需要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十一五”时期,研发体系建设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从发展的要求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希望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同志,能够围绕这些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讨论,形成共识,提出促进研发体系更好运行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资源整合的大平台。体系聚集了高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有一批人才、仪器设备和研发场所,已经具备了协同作战、联合攻关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这些单位各自都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层级,承担着不同的课题、教学以及研发项目,研发“硬件”有相对的权属,研发“任务”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考核工作的压力也更多地来自所在系统的内部等等。这些因素事实上都在阻碍着体系内智力资源的整合、硬件资源的整合以及研发重点的“技术共性化”。资源整合度不够的问题,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机制因素,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要研究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用”为方向,在不打破现有体制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突破现有产、学、研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我们大家都十分期盼的产学研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并不断地挖掘和发挥其潜能。
其次,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信息共享的大平台。体系掌握着大量国内外第一线的科研、生产、市场等信息,有获取、转化、应用信息等多方面的良好条件。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实际存在的一些壁垒因素,使得真正需要和应该共享起来的信息,数量还不够多,档次也不够高。必须承认,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基层对于技术推广的渴求仍然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科研人员难以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政府部门对加工行业底数不清、情况不准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应该在增强主观能动性方面下工夫。要结合实际的需求,多从体系的组织制度方面找原因、想办法,以网络化、功能化、程序化为方向,探索建立相应的机制,切实提高研发体系的信息共享能力。
第三,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联合攻关的大平台。联合攻关是一个老话题,各种联合起来的体系、技术联盟等,都把这一条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也同样如此。一是希望国家中心和专业委员会,能够带头去组织分析重大共性技术问题,提出共同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二是希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要自觉地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尤其是大项目、大的突破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三是希望领军企业的研发中心,能够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走在主动开展联合攻关的前列。目前看,积极进展有一些,但总体上还存在办法不够多、手段不够硬、力量不够凝聚的突出问题。打造联合攻关大平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一定要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在成果上,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性成果。
第四,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专业化发展的大平台。研发体系的成员单位,大多是按农产品加工品种划分的专业分中心。既然是“专业”分中心,就要在研发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要在特定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企业的问题不大,比如说到乳制品就是蒙牛、伊利、三元,说到肉制品就是雨润、双汇。科研单位和高校有所不同,许多院所的人才结构和研发能力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若干个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多学科建设和提高综合研发实力是必要的,但要在研发体系中扮演好“专业分中心”的角色,在特定的领域起到技术研发“领头羊”的作用。各专业分中心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研发目标,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基础,按照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五,要研究研发体系如何成为创新与应用的大平台。建设研发体系的初衷,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让中小企业得到快速成长,让领军企业得到发展壮大,让科研人员能够大展宏图。而目前,研发体系在这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重复立项、重复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化技术成果不足,配套性差,转化率低;产业高端主体技术与装备基本依靠进口,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因此,要仔细研究研发体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问题。一是希望科研院所、高校型的专业分中心,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组装集成配套与工程化研究,发挥好支撑作用;二是希望企业型的专业分中心,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中试熟化和示范推广等工作,真正成为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的主体。按照技术轨道的要求,通过发挥两类分中心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最终把研发体系建设成为集技术创新、中试熟化、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完整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链。
总之,我们在研发体系“建平台”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还没有在“用平台”方面体现出应有的效应,主观上讲,就是“用”的潜力巨大,“为”的潜力也很大。因此,建立有效的机制、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地挖掘和发挥这些潜力,就成为我们的共同使命和重大责任。破解五大主要瓶颈,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打造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专业化发展、创新应用的大平台,是我们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重“用”重“为”建设主题的要义所在,对此必须坚定地予以贯彻执行。
三、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努力开创研发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是重要的历史使命,是综合的系统工程,是紧迫的职责任务。我们的建设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初步的声誉和口碑上。说到贡献,要体现在科研人员、广大企业和农民的满意度上;说到任务,就是盯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储备、推广、产业化;说到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今明两年的体系建设工作,关键在于组织领导,核心是机制创新,着眼点是体系的高效运转,目标是“有用、好用、愿意用”。各级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以及各专业分中心,都负有重要责任,都要有新作为、新贡献。
第一,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要抓好顶层设计,重点从机制上确保方向、运转和效率。在方向上,要密切科技与产业的关系,使研发体系致力于服务产业、服务农民;在运转上,要加强机制创新,致力于解决多年累积的深层次问题;要把研发体系打造成联合、开放、流动、竞争的体系,以各种任务、项目的形式把各环节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目前,农产品加工局组织的行业科技项目、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监测预警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等,都在逐步向研发体系的建设和运转倾斜。今后还要结合《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继续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专业分中心的关系,不断完善体系的运行管理和考核机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重点支持工作积极、作用明显的专业分中心。要及时做好宣传工作,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创造研发体系有“用”、有“为”的良好舆论环境。
第二,国家中心和专业委员会要强化主体意识,从运转上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是研发体系建设和运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要成为研发体系有效运转的策划者、组织者。因此在今后“用平台”过程中,国家中心要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投入更多的力量,花费更多的精力,深入研究研发体系的工作内容、运转模式和管理办法,努力做到将工作目标化、目标任务化、任务方案化,依托各专业委员会认真组织实施。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特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装备等专业委员会,是体系内各领域的“掌门人”,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领域的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和国家中心的统筹安排,积极配合我部做好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与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细分与领军企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筛选与成熟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积极配合国家中心研究提出体系的年度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并落实相应的考核办法,做好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
关键词:金融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金融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1-0068-03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品种增多
近年来,在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信贷产品不断增多,支持力度不断增大。就此次对焦作市修武县金融机构的支农金融产品来看,主要有36种(具体如下表),突出的表现是在原农村信用社之外,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都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信贷产品,并逐步形成了各自风险偏好、市场定位的服务体系。
从调查情况看,焦作市金融机构在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各项业务正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特别是传统与农口相连的金融机构行动更为明显,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信贷的情况下,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与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姻,不断拓宽信贷方式,让更多的信贷资金进入农民生产领域。农业银行在职能重新界定之后,将服务重心和工作重点放在县及县以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其信贷产品也是在职能定位确定后,进行了大规模的产品创新,向农村地区推出了大量信贷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农村信用社作为基层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近年来,向农村地区投入了大量信贷,覆盖面逐渐增加,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巨大贡献。
二、实际能供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的品种较少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采用的贷款品种并不多
在众多金融机构对农村提供的金融产品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农民自发生产组织提供信用服务的仅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多数金融机构并没有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主要信贷主体来对待。事实上,在焦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组织农民闯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组织,90%以上的行政村已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信贷产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工业生产企业和基础农户,主观上不与这种新兴的经济组织信用往来。在农业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中,对实体性合作社按照农村小企业贷款政策执行,对服务型合作社按照农户小额或大额贷款政策执行,实质上也是将合作社排除在外,没有将其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看待。农村信用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尽管2008年以来,发放了部分以合作社名义的贷款,但也是要求入社社员集体联保,主要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办理手续也与农户贷款差别不大。
(二)抵押担保落实难,进入门槛高
据专业合作社反映,目前农村地区经济体要取得金融机构贷款主要采取两种途径,要么抵押,要么担保。在抵押物方面,多数金融机构要求抵押物为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具有国有土地出让的房产,且具有房产证。就农村居民而言,绝大多数农民不可能有县城及县以上的“正规”房产,许多致富农民大量资金都投入到农村的自建房上,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根本没有银行信贷所规定的房产证。同时,农民生产所承包的土地也是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尽管国家也规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但没有实际的贷款抵押细则,金融机构也不将其作为有效抵押品。在排除土地及建立在这类土地附着物上的资产后,
注:工商银行因在修武县分支机构撤并,没有专设对农民相关信贷业务。实际上农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抵押的物品很少,通过这个路径取得贷款基本难以走通。在担保贷款方面,部分金融机构要求国家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三名具有收入保障的工作人员提供担保,这一条看似简单的条件,90%的贷款农民做不到。首先,农民自身并没有这么广泛的亲朋好友;其次,即便有,多数国有单位人员并不愿意为农民贷款担保,承担这些风险。同时,实行农民五户以上贷款,部分金融机构要求这些农户不能从事相同的行业,存在着行业风险累加的风险。在同一地区,找不同行业的农民贷款比较困难。个别金融机构部门还要对担保农民实际家庭收入的农民担保,同样也会存在着这类农户难找和不愿贷款担保问题。金融机构贷款抵押担保门槛高,让多数农民难以获得贷款。
(三)办理时间长,耽误时机
据修武县益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反映,该合作社从事林木种植、鹅羊养殖的专业合作社,经农业银行信贷员贷前调查后,各项要求均符合条件,申请3万元的农户贷款。该合作社等了一个多月仍不见农行具体放贷信息,与信贷员联系,信贷员要负责4个乡镇50多个行政村的信贷业务,一直很忙。现在鹅苗正处于生长高峰期,每天需要大量的饲料喂养,合作社目前已没有资金再购进饲料,迫切需要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注入。由于农行信贷员偏少,加之其审贷委员会研究放贷频率少,多数农民在申请贷款后,办理时间较长,贻误了最佳生产经营时机。
(四)财务信息不合格,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信任
目前多数的国有商业银行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经济组织贷款要具有严格详细的财务会计报表,而焦作市辖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成立较晚,实力不强,没有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因此,财务会计信息不符合银行的要求,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实物和盈利信息,大多银行不予认定,对合作社发展前景也持怀疑态度。
(五)信贷需求与实际落实差距较大
据修武县周庄利丰肉鸡养殖合作社反映,合作社想在金融机构取得10万元贷款,提供了自己认为近20万元的财物抵押,但银行给贷款时却仅给了5万元贷款,抵押率不足30%。按这样的抵押率计算,农民的财产抵押根本满足不了自己的信贷需求。
(六)总体贷款综合成本较高,合作社认为贷款划不来
调查的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认为,金融机构贷款的综合成本较高,合作社难以承受。目前农村信贷存在着信用零售的特点,如果使用担保公司担保,又要加上50%的担保费用。有些不需要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如邮储银行的贷款,利率在20%以上),基本与当地民间借贷利率相差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除非受情势所迫,通常不愿去金融机构贷款。
三、原因分析
(一)基层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中缺乏设计权和更改权是当前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适应性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多为总分行制,作为最为末端的基层金融机构主要是执行和推广上级部门(总分行)已设计好的金融产品,出于对金融产品风险控制的考虑,通常要求基层行不得随意更改。因此,基层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业务中,会用固定的标准套用和对照农村经济的各项指标,缺乏灵活性。
(二)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产品设计和推出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看,单个的农户经济
体正逐步让位于有组织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多数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产品设计时仍停留在个体农户生产、生活的小额金融需求上,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农村市场需求设计和推出金融产品,造成了基层金融产品与农村金融实际需求的错配。
(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推广信贷产品过高地考虑了风险要求
金融原本就是经营风险的产物,正确的认证和评估风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然,过低或过高的风险要求对银行本身都是不利的。虽然农业生产存在风险,实际上农村地区总体的风险水平要低于其他领域或部门。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过高的风险控制要求,一方面提高了大多数经济体的进入门槛,脱离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生存发展提出挑战。
(四)部分农民也对金融机构期望或要求过高,个别人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想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推出,许多“三农”服务部门也提供了优惠措施,农民也得到了大量实惠。由于个别地方、个别人的不当宣传和误导,使得部分农民错误地理解当前的农村反哺政策。相对于金融而言,资金的返还性始终是第一位的,个别人错误地将商业金融理解为不计成本、不讲风险的金融救济。
四、建议
(一)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农村市场特别是对新兴农村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产品研发力度,形成根据地方经济特点的多级研发审核体系,分支行制的商业银行可给予地市以下分支机构更多的产品研发权力和定价权,充分发挥各地方分支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地方分支机构能更好地融合于当地农村经济中,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二)金融机构要正确估计和计量当地农村经济主体的风险度,灵活地运用信贷政策,简化操作手续,压缩不必要的风险支出,切实降低农民贷款成本
农村信贷领域本身具有信贷零售性质,营业费用较高,如果仍按照对大企业、大项目的操作模式,单位财务成本会高出许多,因此,金融机构要在精确计量农村经济体风险度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信贷政策,简化操作手续,切实降低农民的借贷成本。
(三)金融机构要向农村市场多投入人力和物力
针对当前部分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人员严重不足的现实,各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方法方式解决这种严重影响农民贷款时间的问题。一是赋予基层信贷员足够的权力,做到贷前调查与发放贷款一体化,提高办公效率;二是在广大农村建立商业性的中介借贷组织,由这些机构解决;三是金融机构直接将营业网点向农村地区延伸,增加人员等。
(四)积极培育农村信用环境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机构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各类金融机构都要在建设好、维护好农村信用环境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积极发挥人民银行征信信息数据在农村的延伸作用,促进农村地区信用环境的好转。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财务综合信息,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工作职责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川府发〔2004〕30号)和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各成员单位的职责,确定西充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如下:
一、县发展改革局:贯彻实施国家食品行业发展政策,宏观调控全县食品行业发展,制订全县食品行业发展规划及产业布局。
二、县经济局:指导食品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食品生产企业的扶优扶强工作。
三、县教育局:督促学校加强对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教育;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师生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有效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和投毒事件的发生;对学校食堂开展经常性的食堂卫生、食堂食品安全防范检查,增强学校确保食品安全的紧迫感、使命感。
四、县监察局:依照《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工作履职情况进行行政监察。对工作不履职或严重违反行政纪律的国家公务员,依法作出监察决定或者提出监察建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县公安局: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现场,对事故涉嫌刑事犯罪的开展侦察;对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食品安全监督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县财政局:依照国务院、省、市、县文件及有关规定,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经费。
七、县农业局: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农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向农民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的建设,指导农户开展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推广“公司+基地”模式,加快对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
八、县卫生局:负责餐饮业和学校、机关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推进餐饮业、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严格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及监督管理,把好从业人员《健康证》发放及日常监督检查关;对食物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中毒人员及时组织救治,参与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调查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控制措施。
九、县工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依法查处流通领域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切实规范食品流通市场经营秩序,依法加强对食品商标广告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管理,集中力量整治食品假标识、假商标、印制品;会同农业等部门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市场的专项整治;扶持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上市流通。
十、西充质监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依法查处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实行生产企业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严格食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发放,监督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把好产品出厂检验监督检查关,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健全社区食品加工监管体系,强化食品安全标识管理。
十一、西充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对全县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
十二、县粮食局:负责粮油收购、储存、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负责粮油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的业务指导。
十三、县商务局:抓好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搞好生猪屠宰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依法查处私屠乱宰生猪和加工病死、毒死及注水猪肉的违法行为;严格酒类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管理及核发工作,依法查处假冒名优酒的行为。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将本地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合理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统一。作为全新的环境保护新观念,循环经济的首要要求是降低经济活动之中源头污染物的产生总量,对源头无法加以削减的废物则应当予以回收利用,让其能够重回循环之中。唯有在避免产生以及回收利用均难以成为现实之后,才能同意对最终产生的废物实施无害化的处理,这对于末端治理来说是一场十分深刻的革命。当然,循环经济注重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生产与消费更加多的农产品,而是应当努力提升可以用在消费之中的商品以及所提供服务之总体质量,并且切实提升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及耐用性。这样一来,就能够让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资增长发展到质量型的服务提升,从而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我国循环经济应当全面坚持人本化原则,努力提升人类生活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更多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创设出更加多的岗位以及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促进传统文明往生态文明方向加以转变。农产品的实质是农业生产一种产出,而农业生产则是依赖于农业环境的一种开放型生产,所以,农产品资源质量之优劣,生态环境之差别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之高下。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够切实保持更好的生态环境。如此一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才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应当说,就长期而言,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产品生产进行了积极扶持,并且引入了最为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广大农村的经济面貌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其中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已经处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在农产品领域出现了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这就是我国之所以是世界性农业大国而非全球性农业强国的原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入到全新发展阶段,怎样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行业的总体效益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第一要务。具体来说,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体产量来观察,我国的主要农产品,诸如粮食、水果、肉类以及奶类等均位于全球第一,成了公认的农业大国。但是,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产值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以及出口创汇等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和全球先进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距离。
一是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现状。我国是全球性粮食生产以及消费大国,粮食的总量处于全球首位。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农产品行业为解决主要粮食的不足,全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品种以及品质,导致农产品加工工艺十分滞后,所加工出的大米以及面粉的品种相对较少、质量也不高,无法满足于食品加工行业之所需。随着近些年来引入以及自主开发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新型技术,才使得农产品加工水平有了非常大地提高,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距离不断缩小,但是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仍需迎头赶上。因为粮食仓储、转化以及深加工能力十分滞后,导致了粮食的高产和高效出现了非同步发展的状况,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依据一项调查,我国储备粮的损耗率居然达到了9 %之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损耗率仅仅为1%。同时,我国农产品后加工的损耗率也有3%至7.5%,每一年所储藏和加工损耗的粮食产量达到388亿公斤之巨。可见,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在整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还处在初加工或者说粗放式加工的状态下,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增值效应之提高以及粮食资源所具有的利用率。
二是水果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果树种植时间最长、品种也最多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性的水果生产大国,其总量处于全球第一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水果有90%以上为鲜销品,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有40%至70 %的水果加工率比较起来,尚具有极大的差距。
三是肉奶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肉类的总产量已经出现了连续十九年的大增长,而且年均增长达到了11.3%,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肉类生产性大国,其中猪、羊肉的总量都处在全球首位,但是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浪费非常大。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积极开发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是中国农产品行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之后的重要任务,十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民群体的收入,持续扩大内需,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转换为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三、推动农?a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循环经济的深入认识
要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开展的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资源环境意识、节约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有力改变以往片面地追求所谓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环境、资源之倾向。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视为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更好地发展切实转换成为企业的主动行为,不断提升其应用循环经济观念制定各项发展规划的决策力,促进其使用循环经济观念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员工积极学习循环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落实好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之中。
(二)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支持体系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就一定要面向资源开发、消耗、再生以及无害化处置等各个主要环节,形成由生物技术、节能技术、清洁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共同建构而成的全面技术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为切实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安排精干力量实施与循环经济重要技术相关的技术攻关工作,持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一定要实施好扶持、补贴以及课题招标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企业和富有实力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来进行合作,不断引入与培植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创新型工作团队,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产学研彼此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机制,并且推动循环经济共性以及重要技术的研发工作,保障循环经济能够得到技术方面的积极支持。
(三)创建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网络体系
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和分布较为零散的状况下,各类政府组织在开发信息资源时应当合理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要以政府涉农相关部门为其主体,以各大企业以及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等为其重要依托,由政府组建起宏观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以及农业类研究机构应当加强联系,组建起符合自身意愿的信息管理网络。要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主导之下,形成与规范信息搜集、加工、传输以及反馈等工作机制,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互动,并且及时相关市场信息,切实推动资源在各地之集聚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共享,有效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得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各类生产、市场、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为循环经济之应用提供信息上的大力支持。
(四)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形成促进农产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深刻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努力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要运用政策上的大力调整,让能够实现农产品加工循环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的企业的经营能够做到有利可图,从而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外部体制以及内部运行系统。二是要健全完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让受污染区域得到较好的治理,让受害者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因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相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较为薄弱,所以当地政府一定要运用立法手段,将推动农产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地方政府的相应职责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