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5:39: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混凝土结构设计案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67-02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先修课程有建筑制图、土木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对后续的混凝土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也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重要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基本性能,构件承载力计算,构件的裂缝、变形和耐久性以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具有材料的不确定性、解答的多样性、设计的综合性等特点[2],课程内容中的实验现象多、假定多、概念多、公式多、系数多、条件多、构造要求多,且逻辑性、系统性差,较为零散[3,4],但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与先修课程相比差异性大,导致教师教起来不易、学生学起来困难。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熟悉材料性能
钢筋混凝土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物理、力学性能很不相同的材料组成,只有熟悉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性能,才能较好地理解与解释实验现象。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因此结构构件处于承载力极限状态时,只考虑混凝土抗压,不考虑抗拉。混凝土由水泥、骨料、水等材料拌合而成,强度的离散性大,且混凝土的破坏属于脆性破坏,因此在确定其强度设计值时,材料分项系数取值较大。钢筋力学性能较好,抗拉强度高,在结构构件中主要承担拉力;在柱与双筋受弯构件中,也用于受压,其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相当,但钢筋用于受压时,容易失稳,因此需要合理配置横向约束,即箍筋。钢筋及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是较为重要的,它是钢筋混凝土构件应力分析、建立强度和变形计算理论必不可少的依据。此外,还应熟悉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粘结力的相关知识,这是钢筋截断、锚固、弯起等构造措施的依据。
二、抓住教学主线
构件承载力计算是这门课程的重点,涉及到拉、压、弯、剪、扭等基本受力形式及其复合受力形式,但钢筋和混凝土均为弹塑性材料,且离散性大,因此无法根据先修力学课程采用纯理论的方法直接建立承载力计算公式。通常是在试验的基础上,引入合理的基本假定,画出应力图形,借助力学知识或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承载力计算公式(包括其适用条件),然后用于工程设计,对于计算公式中未考虑的一些不利因素,通过构造措施进行补充。因此,在承载力计算章节中,要牢牢抓住“试验现象分析―引入基本假定―画出应力图形―建立基本公式―进行工程设计”这一主线,其中试验与假定是基础,应力图形是关键,基本公式是结论,工程设计是目的[4]。值得注意的是,工程设计既包含计算,也包含构造措施。
在计算过程中,初学者往往习惯于联立解方程,实际上应用基本公式也是有主线可依的,如单筋矩形截面设计,按的步骤计算,思路清晰,每一步都可以检验适用条件。
三、进行对比分析
大多数教材将构件承载力计算分为多个章节,各章节之间看似没有联系,知识信息处于零散状态,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需找出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比讲解,便于学生掌握。
受弯构件中,单筋矩形截面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与单筋矩形截面相比,双筋矩形截面在受压区配置了受力钢筋,图1(a)为双筋矩形截面,抵抗的极限弯矩为Mu。从受力的角度,可以将受压区的混凝土和钢筋分开,并配置相应的受拉钢筋,如图1(b)、(c)所示,其中图1(b)为单筋矩形截面,抵抗的极限弯矩为M1,图1(c)为纯钢筋部分,抵抗的极限弯矩为M2,根据叠加原理,有Mu=M1+M2。
四、引入案例教学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设计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工程实际、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5],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适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案例的难度,选择现实生活中关心或常见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效果更好。在实施案例教学前,需要学生准备好相应的理论知识。呈现案例后,应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当做适当的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应进行点评与总结,并对案例进行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思路与讨论的质量,结果可以是多样化的。
五、培养实践能力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论体系不完善,很多公式是由试验结果回归而成,实践性强,问题抽象,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好这门课程大有裨益,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也奠定了良好基础。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现场观摩,安排学生参观建成或在建的混凝土结构,加强对梁、板、柱等混凝土构件的感性认识;②参与试验,本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试验,应尽可能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试验过程中,若学校不具备这样的试验条件,可以通过观看试验录像,加强对各种构件破坏机理的理解;③编制计算程序,教材中有各种承载力计算的框图,按框图写出程序(采用Excel表格也可以),可以加深对本课程的理解,也为毕业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④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相关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寻找相关破坏的工程实例,并分析其原因,具备这种能力后,毕业后可以较迅速地适应相关的工作。
六、板书与多媒体并重
当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形象、信息量大,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实验现象,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开展各类型构件破坏试验的条件,但可以通过图文、录像资料重现试验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再结合老师讲解,就能较好地理解实验过程中所蕴含的力学知识。但对于大量的公式推导,在黑板上一步步演示推导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结合板书和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努力,这几年的教学效果逐渐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概念设计意识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蒲生,梁兴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关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建设[J].大连大学学报,2010,(5):116-118.
[3]李书进,沈少波.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探讨[J].建筑结构,2008,38(9):204-206.
关键词:钢筋结构设计规范质量验收规范清单计价规范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案例:
某质检部门检查国有投资新建工程,检查中发现施工单位将HPB300型设计钢筋代换成HPB235型钢筋,由此要求施工单位执行原设计标准,施工单位称钢筋代换系经过设计单位设计变更没有违规,检查人员称按国家标准HPB235钢筋已停止使用,如不执行指令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因施工单位对该指令有异议,工地停工半月之久,建设单位考虑停工已对建设工期产生影响,遂同意施工单位钢筋签证要求,给予费用补偿及工期补偿,工程由此顺利实施。
以上案例笔者从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及工程造价管理事项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一)钢筋代换原则
1、钢筋代换,实质上就是不同种类的钢筋之间的代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由于缺乏设计所要求的钢筋品种、级别或规格而进行钢筋的代换,例如HPB300级、HRB335级、HRB400级之间的代换。钢筋代换的总原则是保证钢筋代换之后的结构在强度、抗裂度、裂缝宽度、挠度等各个方面性能均不低于原设计结构。在实际钢筋代换过程中,要保证上述总原则的实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在强度、构造、变形三个方面逐一满足。为此国家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 2002的5.1.1条文中规定 :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5.1.1条文说明中:在施工过程中,当施工单位缺乏设计所要求的钢筋品种、级别或规格时,可进行钢筋代换。为了保证对设计意图的理解不产生偏差,规定当需要作钢筋代换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以确保满足原结构设计的要求,并明确钢筋代换由设计单位负责。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
通过以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 2002可以了解施工单位可以要求进行钢筋代换但必须经设计单位同意。可为什么检查人员认为HPB235型号钢筋已停止使用,并且不能代换呢,这需要了解钢筋型号设计原则。
钢筋型号设计原则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条款4.2.1中规定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按下列规定选用:1 、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PB300、HRB335、HRBF335、RRB400钢筋;2、 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3、 箍筋宜采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RB335、HRBF335钢筋;
通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条款4.2.1没有使用HPB235型号钢筋内容,即2011年7月1日以后设计图纸将不再出现HPB235型号钢筋。可是在2011年8月1日起实施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局部修订的条文中却没有将HPB235钢筋去除,究其原因
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条款4.2.1条的条文说明去找:
4.2.1 本次修订根据“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提倡应用高强、高性能钢筋。根据混凝土构件对受力性能要求,规定了各种牌号钢筋钢筋的选用原则。
1增加强度为5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推广400MPa、500MPa级高强热轧带肋钢筋作为纵向受力的主导钢筋;限制并准备逐步淘汰335MPa级热轧带肋钢筋的应用;用300MPa级光圆钢筋取代235MPa级光圆钢筋。在规范的过渡期及对既有结构进行设计时,235MPa级光圆钢筋的设计值仍按原规范取值。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检查人员提出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HPB235型号钢筋已停止使用,并且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认识是错误的,规范条文明确说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在过渡期内可以继续使用,检查人员不了解条文发出错误指令是导致八吨钢筋报废的真正原因,其实不是2011年7月1日以前使用HPB235钢筋不满足建筑设计要求,而是通过修订规范使用HPB300、HRB400、HRB500等高强钢筋达到节约建筑钢材耗用量的目的,是国家“四节一环保”中节能、节材、一环保内容的体现,但显然国家并不提倡浪费,所以条文说明提到了规范过渡期的问题。
工程造价管理事项
本工程为国有投资建设工程,《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的3.1.1条规定: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发承包,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本工程适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内容。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一般规定
3.3.2 承包人应按合同约定将采购材料和工程设备的供货人及品种、规格、数量和供货时间等提交发包人确认,并负责提供材料和工程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满足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3.3.3 对承包人提供的材料和工程设备经检测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发包人应立即要求承包人更换,由此增加的费用和(或)工期延误应由承包人承担。对发包人要求检测承包人已具有合格证明的材料、工程设备,但经检测证明该项材料、工程设备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发包人应承担由此增加的费用和(或)工期延误,并向承包人支付合理利润。
此案例中合同并未约定采用HPB235钢筋,施工单位也未将采购钢筋的品种规格提交发包人确认,建设单位有权要求施工单位更换HPB300型钢筋,增加的费用和延误由施工单位承担,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合同价款调整一般规定
9.1.5 发包人与承包人对合同价款调整的不同意见不能达成一致的,只要对发承包双方履约不产生实质影响,双方应继续履行合同义务,直到其按照合同约定的争议解决方式得到处理。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应用比较强的专业。为体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必须要学以致用。独立院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以CDIO能力培养为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优化基本理论知识结构,向培养土木工程师从事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应用方向拓展。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体系庞杂,需要加强其与材料力学、建筑材料等基础课的联系,综合知识结构,理清课程的脉络精髓,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混凝土构件受力机理,并对构件整个受力过程有更全面了解,让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有如一气呵成之感。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理清“实验———基本假定———应力简图———基本公式———适用条件———应用”这一思路。对于各类受力构件,首先根据大量实验资料分析实验结果,阐明基本假定,据此推出核心应力简图,再结合力学知识,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则随之导出,计算步骤也顺应确定。实现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有计划有步骤的主动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二、合理统筹教学内容,编制工程师计划的培养体系
(一)加强对设计规范的学习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主要涉及的规范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每一次新规范的颁布[2],都迫切要求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学习掌握新规范。作为教师,尤其要尽可能地将新规范融入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对规范条文的学习和理解,特别是修订部分的内容,增加了[3]结构整体性和防连续倒塌设计、结构耐久性设计、裂缝宽度验算调整、高强度材料的推广等,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其修订内容的科研或工程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的颁布及教学思路,对每一章给出教学要求,分为基本概念、计算能力和构造要求三方面,并分三个档次:对概念,分为“深刻理解”、“理解”和“了解”;对计算能力,分为“熟练掌握”、“掌握”和“会做”;对构造,分为“熟悉”、“领会”和“识记”。全面修改和补充计算例题等。并在内容上涉及不少注册执业资格相关规范条文和算例,为培养学生毕业后获得注册执业资格做准备。
(二)优化课程内容,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
在与基础课程联系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并优化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视对本课程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前需要的先导知识(包括先修基础课程)。其次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生力学等基础相对较差的情况,要清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认真备课,针对具体模块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有目的的引领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渐渐主动融入课程内容角色;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涉及许多构造措施,如混凝土的最小保护层厚度,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钢筋间的净距或间距,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等。这部分内容规定性的东西多,内容比较零散,在讲授时应进行适当归纳与分类,尽量使其条理化和简单化,并介入实体模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制订本课程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体系
本课程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体系,需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制订。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规范为依据,保留专业基本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行业不同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学生兴趣及未来计划的发展去向增加与工程师培养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筹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开设课程实际,针对设计院就业方向,还可增设施工图预算、混凝土结构工业厂房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实践环节,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综合指导。针对施工企业就业方向,还可增设工程预决算实践环节,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综合指导。针对咨询公司就业方向,增设工程项目现场实习,包括工程招投标流程、招投标文件编制、监理规划大纲编制等,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综合指导。
三、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法,营造课堂工程氛围
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本课程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教师指导下的分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内容关联性及学生兴趣选择案例,说明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结合案例提供的信息,运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知识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和论证。学生在辩论中学习,充当主角。案例教学是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提供和评估备选方案,培养学生运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知识和方法,模拟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二)将实体模型引入教学实践
为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在原有的结构与材料实验室建立比较系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课程,如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教学实体模型。针对本专业开设方向和课程要求,需配置包括混凝土结构和道路与桥梁工程结构在内的结构教学模型。其中混凝土结构有梁(含简支梁、连续梁、悬臂梁、矩形梁、T形梁)、楼(板)盖、柱、工业厂房等模型。将实体模型引入课程教学实践,模拟“施工现场”,将“工程搬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体系概念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为后续的试验研究,制作混凝土结构构件模型做准备。
(三)组织施工现场参观,加强感性认识
结合本学院合作办学方的优势,提供与宝坻区产学研合作项目,开辟“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如在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现场,学生能较深刻地了解主、次梁的立体交叉关系和钢筋布置应注意的问题,及钢筋的锚固、搭接、弯起等构造要求;学习预应力混凝土知识时,可组织学生参观预应力张拉工艺及过程,了解预应力筋的种类、锚具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除此之外,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体系中的工程实例讲座,与理论课程和施工现场参观等穿行。通过课堂视频和实体模型及工程案例教学、安排工程实例讲座、到施工现场参观实习等,让学生亲身接触实际工程,进一步增强感官认识,并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试验研究,制作混凝土结构构件模型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的不确定性、离散性,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须由钢筋和混凝土材料性能以及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来验证。利用结构与材料实验室,通过试验观识结构构件从开始加荷到破坏的过程,构件内部应力、应变的变化,裂缝的发生、发展以及裂缝的分布等特征,分析构件的受力状态,以及钢筋和混凝土在受荷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主动思考找出事物本质,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结构与材料实验室,可模拟现场施工,实现仿真教学,制作混凝土结构构件模型。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先修课程如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从水泥、石子、砂子、钢筋等原材料选取到配筋计算、水灰比计算、钢筋的绑扎、支模、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试块制作等,模拟施工的全过程,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对其强度进行测试,并引导学生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自主实验。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束语
关键词:工业厂房;钢混凝土;结构设计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由钢梁和混凝土板通过栓钉组合起来的新型结构形式,是当前工业厂房建设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根据以往工作经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等方面影响而出现钢筋锈涨开裂而导致的耐久性下降,影响厂房的使用寿命,造成安全事故,因此优化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是提高厂房质量,提高其使用寿命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某工业厂房建设为例,该工业厂房属于水泥选粉机车间,车间框架结构上装有多个电机,厂房噪音比较大,因此需要对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此保证厂房的整体质量。
1某厂房使用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优势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当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所采取的主要技术之一,由于该厂房框架上需要安装多个电机,而且车间机械噪音比较大,形成的震动会对厂房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根据以往的案例,此种作业模式对厂房的使用寿命会形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该厂房使用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以下优势:(1)起到很好的抗震效果,钢与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好的延伸性和吸收性,在外界震动负荷力的作用下,通过钢与混凝土组合的性能可以缓解震动队厂房的影响,从而起到良好的抗震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种结构设计能够提高厂房的稳定性;(2)耐火性。工业厂房设计必须要考虑火灾因素,由于钢与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因此一旦出现火灾混凝土就能吸收这些热量,从而降低因为火灾而对厂房构成的影响;经济性强。经济性一方面体现在使用寿命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成本费用上。由于钢与混凝土结构设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钢筋的使用量,但是其整体质量却没有降低,反而增强了,因此准确的使用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有效地为工业企业减少费用支出,延长了厂房的使用寿命。
2某厂房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该厂房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包括:(1)横向框架。横向框架是整体厂房的主要承重结构体系,其需要承受各种外界负荷力的作用,保证厂房的整体结构稳定性,一般由柱、和屋架以及屋盖横梁等构成;(2)屋盖结构,屋盖结构主要是承担屋盖所带来的负载,例如横梁、托架等等;(3)支撑体系。支撑体系也是厂房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防止厂房出现倾斜、垮塌等现象。因此该厂房的设计:
①荷载计算设计。由于该厂房的车间顶盖采取的是钢网架结构,安装通风的天窗,因此需要对荷载进行计算,以此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案。荷载系数取用荷载风压的1.0,基本的风压为0.62kN/m2。荷载计算:屋顶盖部分:静载有彩钢和网架,是1.40kN/m2,活载为0.9kN/m2;吊车:最上层的吊车荷载主要对作用于柱上,其荷载为Rmax=4289kN,Rmin=2699kN,水平刹车力在97.9kN。第二层吊车的荷载为Rmax=1360kN,Rmin=965kN,水平刹车力在29.5kN。最低下层吊车荷载为Rmax=989.5kN,Rmin=356.7kN,水平刹车力在12.9kN;风荷载:基本的风压主要作用于柱的顶部,对其柱顶的荷载力为375kN,基本风压在0.62kN/m2,风荷载在两边的柱底压力为17.2kN/m和9.98kN/m;
②设缝问题设计。按照相关规定规范,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接为55m,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为45m,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考虑,本设计方案选择不设缝的施工方案,但是由于混凝土存在收缩问题,因此在具体的结构设计时可以从厂房建筑的中部框架部位从基础顶面至屋面设置10m宽的后浇带。同时为了保证质量,还需要在钢框架子结构和混凝土墙体之间进行连接构造,具体可以通过连梁采用刚性连接或铰接。具体的施工策略为:调整结构施工顺序,先浇筑混凝土简体,然后安装钢框架;用刚性连接的钢框架梁柱节点;调整钢管柱的长度等方式进行;
③截面形式及计算。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结构的截面形式有3种,一种是圆钢管混凝土结构,一种是矩形钢管混凝土姐欧股,还有一种是多边形钢管混凝土结构。在厂房建设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矩形和圆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圆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强度和抗压性是最符合厂房建设的,所以在该厂房车间建设中使用的就是圆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在对厂房的排架进行计算时,采用的设计福软件是中国建筑学院编制的钢结构STS软件,这种软件在计算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截面时是根据CECS28B90计算的;
④柱脚设计。柱脚的钢管应该使用封板进行封闭,这样能够减少柱和接面的压力。从本案例中来看,封板和柱脚相连接的地方有劲肋,这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柱脚的受力。而且,厂房中钢材混凝土组合柱的柱脚有两个杯口插入,在杯口处灌入混凝土,这样有利于提高整个柱的受力荷载;
⑤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防火设计。常用的防火措施种类比较多,一般就是将构件利用保护材料进行包裹,以此延续构建的升温速度,为灭火提供时间。基于本工厂的工作环境,本次的设计具体选择的是膨胀型防火涂料保护法,此种方法能够消除传统发生火灾时产生的有毒气体的弊端。具体的设计是选择由有机树脂、发泡剂以及碳化剂等构成的厚度在5mm左右的涂料,一旦发生火灾时,该涂料就会膨胀,形成比原来还要厚几十倍的多孔碳质层,阻挡外部对内包构件的传热,便构件的耐火极限可达(O.5~1.5)小时;
⑥剪力墙子结构体系延性设计。在钢框架一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掏体系中,由剪力墙和剪力墙组成的筒体承担了85%以上的水平剪力,应保证混凝土墙体具有足够的延性,因此在连接处设置型钢柱,既能有效防止裂缝的出现或展开,又能方便钢结构的安装,减少钢柱与混凝土墙体之间的竖向变形差异产生的不利影响。设计时应考虑框架具有一定的抗剪承载能力,其值不宜小于带框墙总剪力的20%。同时剪力墙轴压比应根据结构的抗震设防等级确定。该厂房设计剪力墙轴压比控制值按规范要求应小于0.6,以保证其延性。
3工业厂房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的保障
实现对工业厂房与混凝土组织结构设计的优化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把握基本的钢与混凝土组合设计原则,通过设计保证厂房使用寿命,强化对厂房的质量控制以及达到最优化的经济目标,也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建筑项目的全寿命期的成本和效益问题。只有把握上述的基本原则才能保证设计的方案具有价值;二是提高工业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设计理念更新。钢与混凝土结构设计是新型的设计方案,也是当前工业设计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术,因此需要设计人员要把握设计的关键问题,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和安全意识;三是加强施工管理。保证施工工序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以此保证工业厂房的质量。通过对该厂房钢与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检测,通过设计提高了结构刚度,达到了良好的抗震效果,优化了建筑布局和空间的使用,更为重要是将降低了造价,提高了工厂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工厂厂房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郑友柴.管混凝土组合柱在重钢结构工业厂房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2).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抗裂处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是现阶段我国普遍使用的,因为建筑结构设计趋于复杂,因此,为混凝土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混凝土裂缝现象是混凝土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抗裂处理。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产生裂缝的原因
(一)塑性变形的作用
因为塑性变形引起的裂缝,主要在混凝土硬化前出现,其原因是因为在硬化前混凝土本身仍在塑性状态,其上部结构的均匀沉降会有相应的限制,导致结构出现裂缝。在混凝土结构中,如果骨料的粒径太大、钢筋的直径过粗、混凝土的表面积增大,都可能造成混凝土相对于垂直方向的收缩,其水平收缩比较困难,会出现不规则的裂缝,这些裂缝的表现形式为互相平行,裂缝之间的间距一般为 0.3到1mm,而且裂缝本身会有一个相对的深度。
(二)环境因素
因为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因此,如果混凝土内部出现水化热现象,或者周围环境产生变化,混凝土内部结构就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形。在建筑工程中,其配件会相互限制,而且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导致温度应力形成,如果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小于温度应力,就会出现因为温度应力而形成的裂缝。比如混凝土出现大面积的裂缝。因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的特点是裂缝宽度不同,但是形成后,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只有温度改变时,裂缝宽度才能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裂缝或者在表面出现或者是比较深的状态或者是贯穿走向,其中出现在表层的分布没有规律可循;贯穿走向或者比较深的裂缝分布规律是和主筋接近于平行的状态。如果混凝土出现的裂缝宽度在规定范围内,那么都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混凝土产生的裂缝超出标准宽度,那么就要高度重视起来。其裂缝的形成会影响其稳定性,而且会降低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负荷能力,还会降低耐用性。
(三)应力作用
因为应力作用产生的裂缝,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混凝土结构收缩徐变导致的。其中较为常见的裂缝形式包括结构自身收缩、干燥收缩、塑性收缩以及炭化收缩。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完成浇筑后,会有一个硬化的过程,在硬化过程中,因为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不断蒸发,会逐渐减小混凝土的体积,使得混凝土收缩产生,因为混凝土在收缩时会受到支座的制约,使其不能任意伸展,当约束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造成现浇的混凝土板开裂,裂缝的位置一般都出现在应力较为集中的地方。另外,若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便过早的拆模或是混凝土未完全凝固时便在其上施加荷载,也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四)地下室及楼板的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
在地下室建筑中,要大量使用混凝土,在施工中,很容易会因为混凝土干燥收缩而导致裂缝产生。因此,在地下室建筑中使用混凝土,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会在混凝土的配料中掺入纤维膨胀混凝土或者膨胀剂解决这个现象。纤维膨胀混凝土可以防止出现裂缝,针对可以导致危害大裂缝的裂缝可以进行细化处置。掺入的膨胀剂是为了避免混凝土收缩,在施工中普遍运用这种方式。策划建筑的地下室时,设计人员要提前对地下室的后浇范围进行科学的规划。现阶段,虽然已经有很多建筑物已经把地下室后浇带的增加到一百到一百五十米,但是其实践证明,由于在建筑好地下室之后还要开展回填,所以周围环境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这时就不用再考虑收缩方面。因此,现阶段,对地下室和楼板进行设计时,工程人员要特别注意对其混凝土进行浇筑,而且要提高养护等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抗裂处理
(一)合理选择混凝土原材料
尽可能使混凝土非正常的裂缝减少。首先对于原材料的配置,保证选择正确的原材料的种类,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开裂情况。由于混凝土自身有的热胀冷缩特征,在进行材料配比时,水灰水泥量大、大用水量、外加剂失水过多、少粗骨料用量、错误的振捣方式、周边温度太高、没有相应的保湿养护都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20世纪初期,为了减低水化热带来的温度升高,将火山灰掺入到混凝土中;20世纪30年代,低水化热的水泥被研究出来。在混凝土搅拌中减少水泥量、粗骨料的颗粒加粗、热遇到就会变冷的材料、减低浇筑高度以及冷却管道等方法,都有效的降低了水化热温度,控制因为水化热产生的裂缝现象。因此,水泥选择时就要考虑选择水化热较低的型号、合理配比水灰、降低混合料中水泥和水的用量,掺入外加剂来控制水泥水化热现象,使得热裂缝减少。
(二)提高结构承载力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有时梁板的挠度和承载力都符合相关规定,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会产生挠度相对大和承载力相对较小的现象,这种偏差也会导致工程项目产生裂缝,这时,其解决方式为促使结构配筋率提高、使得梁截面或板厚加大。根据混凝土的承载力会受到温度和湿度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其降低承载力,因此对混凝土相关项目的设计必须考虑留有一定的安全余地,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安全、持久和耐用。另外,因为建筑地基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受力不均,造成裂缝问题,其对策为促进基础的整体性能的加强。
(三)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现象尽量减少
即使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的案例少,但是位于采空区的建筑物特别容易发生。那么就要促进基础的整体性,以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例如,在独立基础中,设置拉梁。其实在许多工程中有很严重的裂缝现象。建议在拉梁两端各设一道后浇带,当地质条件良好时,可以设置一道后浇带,也可以不设置。
(四)对结构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
温差变化或材料的变形都可能造成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如果结构的尺寸过长,混凝土结构会因温差和材料的变形,增大应力作用,这时建筑的墙体和楼板就会产生横向裂缝,据不完全统计,结构的应力与其长度呈非线性关系,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保证结构的尺寸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以防止或减少出现结构裂缝。
结语: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现象对建筑工程有直接的影响,不但影响建筑美观,而且会造成安全隐患,甚至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裂缝进行处理,防止因为裂缝产生而影响工程质量,保证工程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振强.混凝土结构抗裂处理探析[J].城市建筑,2013(14).
[2] 王劲.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抗裂处理探析[J].建筑・建材・装饰,2013(11).
[3] 魏若虹.浅谈民用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处理与结构设计抗裂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4] 侯国辉.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8).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一个实际工程案例,针对建筑结构的裂缝问题深入的探讨一下,可以为建筑工程设计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结构设计;预控工程;混凝土结构;裂缝现象
1建筑结构工程简介
1.1工程基本概况某一建筑工程为两层混凝土结构,静压柱基础,楼层和屋面使用钢筋混凝土,截面形状为矩形,东西长度为78米,南北宽度为25米,一层楼高为5.5米,二层楼为4.5米,整个建筑高度为11.5米,整个建筑面积3828平方米。建筑结构在2013年5月已经完工。
1.2建筑结构质量鉴定分析经过检查,基础混泥土埋深符合施工要求,表面完整,没有出现裂缝或者其他缺陷。二楼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和设计保持一致,但是面板出现贯穿性的裂缝问题,裂缝最严重的宽度为1.4mm,主要集中在现浇板的负弯矩区。通过测量,板面负弯矩区保护层厚度达到了60-70mm之间,严重超过了施工要求。对每层结构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测试,满足施工要求。
1.3对这项工程的思考建筑结构设计会有很多种结构设计的方式,比如说,混凝土结构是施工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使用期限内也一定会出现裂缝问题。从实际的调查来看,裂缝现象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外部的综合环境、气温的变化、地基的下沉、工程控制不到位、施工材料不合格等都会对建筑结构产生影响,如果在建筑设计时或者施工之前对这些可能会出现的因素提前做好预控措施,就会减少裂缝问题。
2建筑结构的裂缝类型
2.1结构裂缝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现浇楼板的承受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但是如果将预制多孔板进行改造以后,会影响整个墙体的承载能力,墙面的刚度加大但是减小了楼板的刚度。所以,在同样的墙面使用不同板面在接头部分就可能会出现裂缝问题,尤其是墙体的四角处,承载力比较集中部分的45度方向出现裂缝,面板的两端负弯矩的部分都会出现裂缝问题。
2.2应力裂缝建筑结构的收缩就会引起应力裂缝现象,比如说自身收缩、干燥收缩等。在施工中尤其是混凝土需要进行硬化的时候,就会因为水分的蒸发,使混凝土结构体积出现收缩,使结构的周围受到支座的控制,不能发挥伸展作用。如果混凝土硬化时这种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结构抗裂承受力时就会出现裂缝现象。混凝土制作时在没有达到规定的使用强度就进行拆模或者是没有达到可以承受的凝固能力范围内就加入了荷载能力,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对混凝土结构造成变形现象,使混凝土在使用的过程中失去了抗拉能力,在受到压力或者应力时出现裂缝现象。
2.3塑性收缩产生裂缝在混凝土处于凝固状态之前,具有塑性特点,这时混凝土上层组成部分沉降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是含有很大的钢筋或者制造面积比较大的混凝土时,水平方向上的收缩难度很大,会出现没有规律性的深层裂缝现象。建筑结构的塑性收缩现象一般是相互平行的,距离是在0.2-1.2米左右。
2.4温度应力裂缝在混凝土进行浇筑以后,集中在内部的热量不容易被挥发出去,这时内部的温度会相当高,表面的温度下降快、温度低,外部和内部的温度差别很大,内部形成的压应力与外部形成的拉应力成为鲜明对比。如果外部的温度不同,拉应力表现的会更大,对应的抗拉程度比较低。这种内外温度的不同形成的压应力和拉应力大大高于混凝土的稳固程度,因此,就会出现混凝土裂缝问题。
3建筑结构设计对裂缝的控制
3.1建筑设计阶段对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要按照规则性或者风格简单等要求进行设计,对凸凹不平的结构尽量不要设计进去,尤其是一些断面结构,它会使应力集中造成裂缝。如果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这种断面结构,就可以转变另一种方式,比如可以把直角设计成圆角,断面突变的情况设计成可以逐渐过渡的形式,避免应力过于集中会形成开裂情况。对房屋建筑进行设计时,将它高度和宽度产生的应力设计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房屋的宽度要达到温度伸缩值,以确保建筑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墙体的应力集中产生裂缝。房屋的垂直方向要减少门窗的设计,门窗的高度和宽度不要太大,这样会增加墙体的抗剪能力,也能相对的减少门窗周围的应力。温度产生的裂缝主要是墙体自身的温度差异形成的拉力和应力,室内的温度变化对顶层墙面的裂缝情况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室内的温度或者隔热层一定要按照施工要求进行。针对需要保温的墙体,使用的保温材料一定要符合施工标准,保温材料的厚度要增加一些,已达到保温效果。
3.2结构设计方面房屋建筑的顶层设计,需要将砂浆的砌筑力度进一步提高,以满足自身的抗剪能力,将墙体的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顶端设计圈梁,使整体增加稳固性。顶层墙体设置圈梁,尤其是垂直方向上的圈梁的高度要尽可能的小一些,使圈梁和墙体之间减小相互约束力,使面板堆墙体的平面推力尽可能减小。另外,建筑的顶层设置构造柱,以满足抗震的需求,在墙体的两端增加抗裂构造柱,以保证房屋的垂直方向产生的应力在可控范围内,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钢筋的配置也要非常注意,对于一些房梁、墙板等比较薄的构造要选择合适的钢筋直径和使用的数量。为了加强整体的抗裂能力,需要在一些薄弱部位设置钢筋配置,在一些比较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结构面配置钢筋。基础结构要设计成水平面,对一些基础面比较宽的底面要留有伸缩缝,以免基础面出现开裂情况。另外可以在建筑底面和地基层之间做油毡沥青滑动层,尽量减少底面的开裂现象。
4控制裂缝的方法
第一,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混凝土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不要太高,在达到承载力和防水效果时,选择的范围控制在C25-C36之间就可以。第二,工程中使用的水泥可以选择收缩性比较小的种类,比如可以选用矿渣硅酸盐这种水泥,在施工中也经常用到。使用这种水泥早加入一定量的外加剂,进一步降低水灰比例,控制水泥用量,做好保温、保水养护效果。第三,可以选择粉煤灰作为施工材料,它的水泥成分在16%-30%之间,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收缩性或者和易性,大大降低水泥的使用量。第四,在结构设计时,注重考虑建筑结构的伸缩缝,伸缩缝之间的间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第五,如果施工中需要面积比较大的混凝土,可以选择六十五天龄期强度值的混凝土,同时加入一定的膨胀剂,以调节混凝土的收缩性。第六,处在外部环境下的底层墙面需要增加保温并且隔热效果,或者进一步提高构造配筋比值,使外部温度和内部温度差异减小。
5总结
从以上叙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产生裂缝的因素有很多,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对裂缝问题深入的考虑和分析对以后裂缝控制非常重要。建筑结构裂缝控制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但是在设计阶段、施工过程、监理阶段做好全面的考虑和分析,就能使裂缝问题尽可能减少出现.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浅析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90).
【关键词】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结构设计;大型建筑
1、预应力筋的合理布置
当下我国建筑施工中较为常用的预应力钢筋种类如下:
(1)热处理钢筋,这种钢筋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且松弛较小,同时在进行材料运输时都是以盘式储存并供应,免掉了整直及对焊等工艺,用起来十分方便;
(2)去除应力钢丝,这种钢筋应用于具体的施工时,使用也很方便,且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如光面钢丝、刻痕钢丝等;
(3)钢绞线,此种钢筋通常会由具有较高强度的钢丝绞制而成,通常为三股或七股直径不同的钢丝,这种钢筋形式在使用时十分方便,且能够较好地黏附于混凝土中。
钢筋布置方案是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点,其布置方式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在跨中板带中占1/3左右,另外2/3钢筋布置在柱上板带中。这种布筋方案对普通钢筋的设计来说,不仅能确保板受力合理,同时也最省原材料。但在设计板跨相差超过20%及以上的多跨连续板时,设计采用长跨方向集中布筋,跨中板带布1/3左右或均匀布置,短跨方向柱上板带布2/3的布置方案更节省原材料,同时也能够达到较好的载荷承载能力。实际设计过程中也应根据边跨板的受力特点,更多考虑采用二段抛物线或三段抛物线形式布置。
在具体的施工中应注意以下环节的操作:
(1)预应力筋的铺放顺序及位置,必须正确处理好钢筋铺放顺序与管道敷设、钢筋铺放顺序与钢筋绑扎顺序之间的关系。铺放时,应尽量减少交叉穿束,严格按设计图纸中要求的细部构造执行,布置并固定好承压板及梁端钢筋网片等;
(2)必须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3)应在上、下层钢筋间设置专门保证矢高的措施,注意防止钢绞线的互相缠绕,以保证预应力筋的矢高;
(4)钢绞线每隔一定距离(约500mm)应进行固定,以防止浇捣混凝土时变位;
(5)当钢绞线与预埋管路系统发生矛盾时,应以钢绞线优先。
2、抗震性能设计
不论是何种建筑,其本身都要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而在全球的混凝土结构工程研究界中,都十分重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问题,而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多是用于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之中,在其建成使用后多为人员密集型环境,如果相应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没有达到一定的抗震等级,那么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就会造成大量的人身及财产损失,因此在进行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尤其要注重抗震性能设计。目前国际混凝土结构研究领域都十分关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问题。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得出,这种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可以在地震区使用的,但其与一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样都要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及施工。
3、连续构件设计
对大量的工程建筑实践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得出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采用单跨预应力梁截面延伸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实现连续结构,进而完成连续结构件的设计。这种设计方式具有很多的优点,特别是在多跨结构超载、内力重力分布能力较强时,能够有效提高弯承载能力。此外,一束预应力筋能够用于正弯及负弯两种弯矩筋,这种形式相应地降低了支座处附加弯矩对柱的有害影响,且其受力情况更趋于合理性。当有预应力施于大梁时,就会使大梁较易发生附加弯矩并弯形,这时可对大梁使用多跨连续布置,多排柱共同工作可相应地削弱这预应力。
4、防火设计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很多情况下都会忽略到钢筋混凝土的防火性能,因为钢筋混凝土本身并不可燃,即可忽略其防火设计,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钢筋混凝土虽然自身不易燃,但它的防火隔热性能非常差,当温度过高并达到钢筋强度临界点时,预应力钢筋就会出现屈服点下滑的现象,使得其相变及蠕变加快,进而造成预应力板强度和刚度都急剧下降,并出现结构裂缝,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结构功能,同时,处于高温环境下的混凝土也会发生挠度变化的情况,同样造成了结构失稳,如果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时间,那么这种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状态,甚至发生坍塌等危险事故。因此在进行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特别注意所设计的结构要符合国家的设计防火相关规范及规定内容,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5、工程实例
5. 1 工程概况
某综合楼工程地下室2 层,地上15 层,总建筑面积约31 000 m2。本工程主体结构设计采用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柱结构,主体部分柱网布置8 m×8 m,地下室底板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结构,其中长72 m×48 m。
5. 2 结构设计方案及特点
本工程在结构设计上全部采用后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目前,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最常用的施工技术为后张法,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分为有粘结法及无粘结法两种。有粘结法通过灌浆实现有粘结,有粘结筋的最大应力出现在最大弯矩截面处,破坏时临界截面有粘结筋的应力非常接近钢筋的极限强度。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极限强度高、抗震性能好,通常应用于框架梁。无粘结法靠端锚建立预应力,无粘结筋的应力沿全长呈均匀布置,当构件遭到外力破坏时,无粘结筋的应力仍低于条件屈服点。由于无粘结筋的应力沿长度均匀布置的特点,预应力钢筋的非弹性性能即构件的能量消散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本工程在框架梁的预应力度λ≤0. 7,设计中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本工程次梁不需要抵抗地震力,次梁设计采用结构施工简单,适合数量多、吨位不大的次梁的无粘结预应力结构。在同一工程混凝土楼盖采用不同的预应力结构,可利用无粘结结构与有粘结结构的结构优势,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也降低了施工难度,有利于施工进度的推进。
本工程采用PKPM 计算软件,按照有关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级属于一级或二级。对于一级和二级的抗裂控制,主要是控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产生的拉应力。由于本工程梁跨度为18.7 m,普通梁跨高比为10~15,所以可知,普通梁高为1 240 mm~1 870 mm,可见梁高过大,不满足观众视线的要求。扁梁的宽高比为20~25。本工程扁梁的梁高可选用范围在748 mm~935 mm之间。可见,大大的降低了梁高,适合于本工程的特点。另外,预应力梁与柱子节点区便于布置抗冲切钢筋,抗冲切性能好,相对于板柱体系结构,其冲切破坏锥体的斜截面较大,在荷载较大的情况下,设置暗梁或横向加宽即可解决,而且,预应力扁梁结构抗剪承载力并不小于普通梁柱结构。
5. 3 预应力钢筋张拉及固定端的设计特点
对于框架梁及其固定端,其预应力框架张拉、固定端施工都在梁柱节点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在此区域内,由于设计的柱筋、梁筋、局压钢筋等各种钢筋交错布置,在施工时易出现以下问题:
1) 易使柱或梁中钢筋移位,从而降低整个构筑物结构的承载力。
2) 这个区域内的混凝土施工时难以浇捣密实,施工质量无法保证。为克服以上问题,本工程在设计时采取: a. 将预应力钢筋伸过节点区域,在梁中进行锚固与张拉。当预应力钢筋较多时,应采取分批分段进行张拉与锚固。同时在施工时应保证分批张拉的间距,不得小于1 000 mm,预留斜槽在张拉时需利用变角器进行张拉。此种方法缺点是对钢筋等原材料有一定的浪费,但对工程质量安全有保障。b. 设置专门的预应力筋张拉与锚固区,具置可设在梁、柱侧向或底部等位置,以加腋形式体现。此方法要求较高,须保证锚固区有足够大的混凝土面积以及足够多局压钢筋以防止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而且会对结构的美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 每层在浇灌柱混凝土时,由于在梁柱节点区柱边进行预应力钢筋张拉,柱顶应比相应楼板层高出300 mm 左右,以节约梁预应力钢筋张拉时间,从而不影响梁拆模。此种方法对施工方要求较高,需各施工方密切配合。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该结构具有诸多优点,但也要借助于具有高施工技术水平的施工队伍才能达到最终的建筑要求,因此,施工单位要积极并严格地依照各项技术指标及操作规范进行施工,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改进原有的施工技术,加大对工程施工的管理,避免质量及安全事故的发生,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修喜,张锦松,赖海斌.双向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厂房结构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6).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现行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混凝土结构所用材料的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原则,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种类受力构件(轴心受力、受弯、受剪、偏心受力、裂缝及变形、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破坏特征、设计模型建立及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构件) 理论, 第二部分是结构(设计)部分。目前, 混凝土结构知识的学习基本上是通过授课答疑作业这一程序完成的, 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判别, 基本上是一次考试确定, 课程设计也是一个题目全班做。由于集中授课人数多,而答疑时间相对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堂学习理解不够、课程设计存在抄袭现象。如何把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内容的主线,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学以致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使这门课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掌握这门课程,成为讲授该课程过程中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结合课程教学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和改进:
1 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
在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教学中, 学生开始普遍反映不适应, 概念多、符号多、公式多、配筋构造多, 抓不住重点。而在第二部分: 结构设计中, 尤其是在进行工程设计时, 学生都反映听得懂, 但做不来。因此需要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首先, 本课程与先修的力学课存在很大差异, 它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工程中必须解决的.其次, 学生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课中一直接受的是性能比较单纯的构件受力分析, 而混凝土构件的材料性能比较复杂, 尽管如此, 分析方法与材料力学又有许多共共同之处: 它们都是通过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平衡关系来推导计算公式的; 第三, 力学课中学生习惯于按设定的已知条件去求解, 解答往往是唯一的。混凝土构件设计不仅要进行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而且包括材料、截面选择、配筋构造, 解答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需要引导他们选择设计并优选出最佳配构结果; 第四, 确定结构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经济适用、便于施工等因素;而模型的建立更需要深入了解结构的受力特点.第五, 混凝土结构是一门还在不断发展的学科, 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不断了解和掌握这些新理论、新技术。
2 增强工程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增强工程意识、使课程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 从学生身边的教室、宿舍、楼梯、雨棚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构件讲起, 并抽象为力学简图; 课前, 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内容, 列举一些实际案例, 既可以是成功经验, 也可以是教训总结, 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重要性极其实际意义。由此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另外, 教师也可以多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教学效果自然就好起来。
3 注意精简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在基本理论部分中, 应力分布和应力图形的采取是非常重要的, 应讲深学透。对构造不宜过多罗列, 否则不仅使讲授内容增多,影响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和领会。另外, 教师应该找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 使知识融会贯通, 形成一个网络。这样不仅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而且容易将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 加深印象, 提高学习效果。
4 重视构造措施
构造措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可防止因计算中没有考虑的影响因素而使结构构件开裂和破坏,同时也是为了使用和施工上的需要而采用的。构造措施可以说是钢筋混凝土学习中既简单又难于掌握的一部分内容。简单在于规范规定很明确,而且表达形式简单,难于掌握在于规范的条文多,学生不易理清思路和记忆。例如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中,钢筋在支座处的断点与弯起点的构造问题,多数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非常难于理解和记忆。但是构造措施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确定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构造措施。
5 设计规范与书本内容结合, 重视课程设计
首先是设计规范要与课本的内容相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现行的规范(GB50010 - 2002) 是2002 年出版的版本,一方面,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实际工程结构设计,既要满足理论分析计算,还要符合现行规范规定的要求(包括理论和构造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在讲课过程中应强调课程与规范的联系和相关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对规范有更深刻的理解;反过来,通过对规范的进一步理解,加强了课程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重视课程设计。通常混凝土设计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末进行,由于各门考试都安排在期末,学生经常会忙于复习而对课程设计投入不足,加上学生对课程设计不甚重视,因此建议将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个学期初始,这样学生就会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设计中。
6 调整考核方式
混凝土课程中公式、图表很多,如果单一地进行闭卷考试,一方面学生背公式的工作量太大,有些公式记忆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是闭卷,很多内容就不适合作为考试题目,但这些内容在课程和实际工程中又比较重要,这样就导致考试的范围不全面,因此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对概念性和一定需要记忆的内容采用闭卷考试,可以采用填空、选择、简答和论述等题型;对计算部分可采用开卷方式,题型和内容也可更丰富和灵活。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成绩评定:期末考核(65%)+平时成绩(10%)+课程设计(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