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3 14:45: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循环经济,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障碍对策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和有关部门,循环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同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并且开始着手将其纳入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亟须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惟此,才能促进其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构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依据其构建原则,通过筛选,我们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表1)。
【关键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循环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是前所未有的,21世纪的主要危机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并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今社会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循环经济”也应运而生。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也极为脆弱。传统经济形式下的环境污染和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已严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资源存量也随之减少。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仍采取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来推动工业化,运用末端治理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会由于资源枯竭导致我国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二、现实的困窘
1、世界资源走向枯竭
人类利用的各种元素几乎遍布整个元素周期表,矿物能源和非矿物能源开采、利用量很大,且其开采利用的数量仍在快速增长。若各国仍按照目前的生产速度继续消耗资源,预计地球主要自然资源将在2075年全部耗尽。此外,人口膨胀、粮食不足以及“大城市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会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席卷全球
在全球范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则以每年0.4%的速度增长,导致“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硫每年约有1.5亿吨排入大气,致使全球频繁出现酸雨;飘尘正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臭氧层变薄,出现空洞现象,降低吸收紫外线的作用;农药、石油和重金属的排放或泄漏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平衡;噪声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公害。
3、生态失衡日趋严重
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平衡。由于滥砍滥伐,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每年递减2000万公顷,全世界森林面积已从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20世纪末的18亿公顷。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有2100万公顷土地慢慢沙漠化,每年有500万公顷土地被工业、交通及其它建设占用。生态环境日趋失衡,导致众多物种濒临灭绝,珍稀动物日渐稀少,社会发展受到阻碍。
4、固体废弃物增长迅速
工业化后期,以发达国家为首的一些国家由于长期积累,出现大量废旧物质,如废钢铁、老旧汽车、废家电、废纸张等,有些甚至“堆积成山”。实际上,上述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也正是由于这些废弃物,才使回收利用有存在意义。在大量废旧物资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再利用,再投入少量的矿产资源可以生产出新的产品,这样能够实现产品报废和更新的动态平衡。
三、循环城市建设
城市作为资源吸纳与排放的集聚地,构建循环型城市必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使用城市土地资源构建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优美的生态景观,用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水平和城市功能,构建“资源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城市。
从生态角度看,垃圾是污染源,但从资源角度看,垃圾却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建立循环型城市过程中,应有效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进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目前垃圾的最终处理方式主要包括焚烧发电、填埋、堆肥三种方式。焚烧发电是垃圾先经过预热、干燥、粉碎三道工序,然后进行高温焚烧,利用其产生的热量进行发电。并且可以大幅度减小垃圾体积,但焚烧温度较低时,会产生严重污染大气的二恶英。填埋虽然成本最低,但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占用过的土地无法二次利用。堆肥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使垃圾加速分解,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则是很好的燃料,但垃圾种类受限制,且处理速度慢、容积大。综上所述,这三种处理方式或是浪费了土地资源,或是污染了大气污染,都造成了环境的二次破坏。
希望相关政府能建立起完善的机制,进行有效规划,长期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多方位利用产业化,彻底解决垃圾问题。循环经济试验区可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首先,通过宣传手段提高市民对垃圾类别的理解,认识到垃圾分类投放的重要性,使居民能自觉将生活垃圾做到分袋、按类投放;其次,健全城市垃圾回收设施,以颜色为区别形式,在城市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桶,电池设专用回收箱专门回收。最后,将有回收价值的资源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实现循环再利用,有毒有害的废弃物也可以实现单独处置。
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应从源头控制垃圾产生,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消费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节约资源并实现循环利用,避免垃圾产生,促使城市生活垃圾达到减量化,努力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多方共赢的新型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手段.冯会会, 苗红,薛冰,耿涌,张伟伟.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11).
[2]基于主客观综合赋权的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评价.穆瑞欣,陈晓红,游达明.系统工程,2010(01).
[3]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践――以鄂尔多斯市为例.白亚楠,刘伟.城市发展研究,2010(01).
[4]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郝利花,谢合明,黄敏,卢明湘,姚世斌.改革与战略,2009(09).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一、城市水循环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具体到一个地区,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蒸发约60亿立方米,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40亿立方米供给,34.5亿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人口扩张,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一、循环经济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资源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功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模式就是将整个资源型城市置于一个模拟好的生态系统中去,将城市的各个产业当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来进行规划。循环经济系统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之上,资源城市采取这一发展模式可以使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将所有的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城市的生产不污染环境,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还能取得经济效益。在循环经济打造的整个产业链中,核心产业就像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群的存在,它是产业链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核心产业也就没有循环经济模式,核心产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资源型城市原先的发展方式粗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使城市得不到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破坏严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低,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第三,资源型城市如果一直按照以往的发展模式走,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将会逐渐走下坡路。城市的发展需要的是良性的循环,而不是恶性的循环,环境的破坏严重拉低了城市的经济效益,那么城市就会加大力度发展经济,更进一步破坏环境,直接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转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资源型城市来说势在必行。
二、选择资源城市循环经济核心产业的原则
资源型城市有很多产业,如何选择循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资源型城市中核心产业的选择需要坚持定性和定量两大原则,根据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联,用定量的思维研究产业链中相互承接的产业之间存在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经过总结,在选择核心产业时可以坚持“三优先”的选择方式:消耗能量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应该优先;有建设经验的产业优先;集聚程度高的产业优先。根据“三优先”原则,目前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建设已经把化工行业、金属冶炼行业、造纸行业、石油及燃料加工行业作为优先选择的四大行业,这四大产业普遍来讲耗能高、污染偏大、生产结构单一,是循环经济体系中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循环经济中核心产业选择的具体步骤可以通过以上的原则来制定,首先要将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关参数计算出来,根据参数作为参考依据,选择与其他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来作为核心产业,借这一核心产业来完成循环经济中产业链的构建。第二点很重要,在选择循环经济核心产业的时候一定要把选择的范围缩小,在资源型城市中的主导产业中做选择,不能盲目地将原先设定的四大产业确定为核心产业。因为每个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同,发展结构也不同,在进行核心产业的选择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好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来选择,这样更容易获得经济效益。最后一点,在先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之后,参考定性定量的“三优先”原则。核心产业的选择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布局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的发展前途,相关工作人员在为资源型城市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选择核心产业,以帮助资源型城市改善目前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核心产业的重要选择方法———相关矩阵赋权法
1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的基本思想
1.1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指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以物质能量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倡导经济与环境相协调,要求把经济活动建立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做到物尽其用,其根本目标是要求人们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废物,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经济有三种表现形式:单个企业的小尺度循环、面向共生企业的中尺度循环和整个社会范围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尺度循环。文中探讨的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即是基于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循环。
1.2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最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随后,生态城市的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概念。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正式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依照Yanitsky的理论,生态城市是一种"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此后众多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作了深入探讨。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生态城市的"生态",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在空间上不再是"城市市",而是"区域市",是一种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生态安全和卫生可靠、优质;城市产业实现生态化和高效益;城市交通、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等运转系统和管理系统快捷、高效;创造现代城市风貌,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发展高水准生态文化和高度的社会文明。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持续性、循环性和整体性四大显著特征。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根本特征是既拥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关系
生态城市是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体现着循环发展的内涵。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手段和策略,生态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因而,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之间是路径导向、目标导向和趋势导向的关系。
2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现状及意义
2.1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现状
乌鲁木齐市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但是,其环境状况一直为人所诟病,特别是冬季的大气环境污染。工业既是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命脉,也是环境污染的大户。图1、图2和图3展示了近五年乌鲁木齐市工业的"三废"排放情况。图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Fig.3Totalamountofemissionofindustrialsolidwaste由图2、图3可以看出,虽然2009年较2008年乌鲁木齐市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表现出下降趋势,但"三废"排放总量总体仍呈增长势态。具体而言,2005-2009年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年均增加9.58%,其中以2007-2008年排放增加量为最大,增幅为25.28%;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年均增加7.59%,仅2008-2009年下降了22.59%;虽然2008年较2009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下降了17.13倍,但五年间其年均增幅仍高达13.32%。此外,乌鲁木齐市还有诸如交通拥挤,大片旧建筑及棚户区的拆除、规划和重建等许多"城市病"亟需解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将承受越来越大的挑战,人地关系矛盾的局面将愈发紧张。由此可断定,乌鲁木齐市如若不采取措施,未来乌鲁木齐市的环境状况仍将堪忧。
2.2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意义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市要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其最佳选择,建立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是其最适宜的目标。因而,乌鲁木齐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已势在必行。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成后,其意义将是十分深远的。它将不仅仅提高乌鲁木齐市市民的人居环境,起到以发展促稳定的作用,同时也将为干旱地区,甚至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其它拥有更好的自然条件的城市,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3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我国关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一直都没有确切的标准,直至2010年8月18日在河北承德市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才建立了一套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文中借鉴生态城市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遵循生态城市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和乌鲁木齐市的生态和环境实际,最终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城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大型复合型生态系统,该体系遵循此思路,将指标体系设计为四个等级,分别为:总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和三级指标层。各级指标层释义如下:总目标层-实现城市生态的综合发展。一级指标层-实现总目标需要考核和控制的三个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二级指标层-综合反映一级指标层,具体为:反映经济发展的经济水平、结构和效益;反映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生活质量;反映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化、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三级指标层:评价和考核各分目标状况的具体因子。
4保障措施
4.1法律保障由乌鲁木齐市人大制定并颁布
关于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将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固定下来,以确保这场城市建设运动持续性。同时,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做到有法可依。
4.2合理的城市规划
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重点。规划区不应局限于261.88km2的城市建成区,也不应是1.42万km2的行政面积,而应统筹乌鲁木齐市的周边,将其纳入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规划之中。具体措施包括:(1)将各行政部门分散到各区,并在乌鲁木齐市建成多个商业中心,分散客流以缓解拥挤交通。(2)将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至常年风向的下风向、流域的下游处,新建污水处理厂,推广清洁能源,从而增强"三废"处理能力,减小环境污染。(3)利用乌鲁木齐市经济开发区建设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的机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在乌鲁木齐市郊外及周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及旅游业,从而全面实现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建设。(4)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关联紧密的企业集中于此,形成生态工业园(图4)。
4.3加强宣传教育
作为城市的主体,公众的力量必须参与进来,否则这场城市建设运动将变成政府的独角戏,这样的建设是难以为继的,这也是国外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宣传教育要长期坚持并且形式多样化。只有长期的宣传教育才能使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理念得到提升,从而与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步伐相协调。在宣传方式上,将电视、报刊、户外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数字媒体等新兴媒体相结合,从而扩大公众参与的面和深度。
关键词:珠三角;循环经济;主成份分析;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089-02
如何来评判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效果呢?本文引入了循环经济发展度来定量评判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和效果,他是由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指标构成的综合指标。
1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完备性原则: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各个方面,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应该尽可能将那些重要影响因素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指标体系应该全面涵盖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
可操作性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是简易性和复杂性的统一,纳入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应该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和测算,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要考虑指标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对于那些确实很难获取的指标,本文暂不作考虑。
科学性和针对性原则:指标选取和设计应该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生态理论以及经济发展等理论为选择依据的,同时应该具备较强的针对性,考虑指标因素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保证选取的指标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
1.2 评价区域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评价区域是珠三角地区,是由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佛山市、中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九个城市组成的区域,就是人们概念中的小珠三角。由于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受改革开发初期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珠三角地区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最早开始探索循环经济的地区之一。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全国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是他们的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呢?本文将以2005年为评价基准年,对该区域的经济进行定量评价,评判其循环经济发展度。
依据上述原则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建构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子系统以及37个指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2 评价过程
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原始数据间存在由量纲和数量级的不同,这就需要统一量纲和缩小数量级。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熟,根据本文的需要,采用正规化方法来标准化原始数据,可以将数值标准化到0-1之间,其公式为
Xij '=( Xij-Xminj) /(Xmaxj -Xminj )
2.2 主成份分析
为满足指标完备性和全面性原则,在选取指标时往往将涵盖了所有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但是本文的评价方法是层次分析法,要求指标不宜过多,否则运算会很复杂。为简化运算,我们希望用比较少的指标来较全面的发展发展情况,因此需要选取那些和较多指标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作为主成份指标。
我们选用如下方法筛选主成份指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出各子系统内部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分别计算这些指标的平均相关系数,并求出总体平均相关系数;选出相关系数有一半(含一半)以上大于总体平均系数的指标。
2.3 指标独立性分析
独立性分析也是为了缩减指标,简化运算。描述循环经济的某些统计指标之间往往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们称这些指标为重复性指标(定义相关系数大于0.9的为重复性指标)。所以在这里按照高层次指标和综合性指标优先保留的原则把具有高度相关指标的指标合并,筛选过程如下:利用SPSS软件分别计算出各子系统内部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合并重复性指标;计算子系统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合并高度相关性的指标。
最后将通过主成份分析选出的指标和通过独立性分析选出的指标合并,得出的即为最终评价指标体系。这样的指标既包含丰富的信息,而且无论是子系统内部的指标还是子系统之间的指标都是独立的。指标体系见表2
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简称AHP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是基于系统论中的一个重要原理-系统的层次性而建立的。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明性和实用性,应用很广泛。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把要研究的问题看作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因素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客观判断,并就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根据得出的权重值进而计算出循环经济发展度(R)。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明确问题并构造层次分析图,本文按照各指标间的制约关系划分为目标层(A)、因子层(B)和指标层(C);构造判断矩阵,邀请专家打分,填写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即根据专家填写的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次与其有关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Wi和Wj(Wi为各因子层权重,Wj为指标层的权重)。但是在排序中,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此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相对于最上层的相对权重,用Wij(Wij=Wi*Wj)表示,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也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见下表2。
2.5 评价结果
然后运用公式R=∑(Xij 'Wij) (i=1,2,…,n)计算各个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度综合指数。式中,Ri表示第i个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度综合指数,Wj表示第j个指标相对目标层的权重。结果见表3。
3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1)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最高的是深圳,其次是珠海。从表4可以看出,这两个城市环境指数对循环经济的贡献比较大(深圳80.60,珠海67.03).这是因为他们是中国的南部沿海的两个经济特区,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享有诸多优惠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工业类型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份额大,是国家重要的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生产基地,受污染比较少。另外,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实施也很到位也是他们循环经济指数高的重要原因。
(2)广州市和东莞市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珠三角的领先地位,但是其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不高,主要是因为环境指数的贡献率低,资源回收利用率不高。例如,广州市工业废水达标率93.7%,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仅4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1%,深圳市分别达到了96.8%,56.5%和98.36%。
(3)中山、佛山处于珠三角核心地带,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大,人们生活水平高,故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贡献指数相对均衡,综合指数高。而惠州和肇庆处于珠三角的边缘区,经济对循环经济发展度的贡献有限,但是环境贡献度高,故综合指数也相对高。
4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用绿色GDP来核算国民经济。绿色GDP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资源量的减少、环境资源质量的退化和因环境恶化而进行补偿等3种因素引起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值,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历史经验证明,单纯以GDP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企业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以GDP数字的增长来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也是有失偏颇的。
(2)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我国已经步入了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时代, 选择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先可以
事半功倍。循环经济坚持的是3R原则,所以首先应该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次,在城市建设中,应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应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有关城市应注意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减轻富营养化。
5 结论
本文对循环经济的评价是以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采用的方法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方面主观性太强,客观性不足,这是今后评价循环经济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经济理论问题,2005,(4).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引言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例如德国鲁尔矿区和法国洛林矿区、我国的甘肃白银、阜新等。我国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 1/6。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循环经济思想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的,并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中。目前,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关于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及关于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体制创新的研究。随着资源的枯竭,生产力将出现大量过剩,人们把这种城市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走出资源的束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国普遍关注的一个大课题。因此,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以阜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延伸经济产业链条,进一步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对阜新和同类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研究内容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大多数学者将循环经济看作是生态经济学的一部分,进而对经济活动中资源、能源、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使用效率做了大量有关立法、模型、技术、应用的单项研究。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阜新市,不仅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而且是国家商品粮食基地。在过去我们一直没有摆脱高投入、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就造成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所以研究阜新循环经济是实现阜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 不重视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低, 有的甚至十分恶劣, 如水土污染和流失严重、采矿剥离物和废弃物乱堆乱弃、地表塌陷等。恶劣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 一些城市因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甚至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煤炭是我国的能源之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煤炭、石油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需求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这是缓解煤炭资源约束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煤炭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产出率低、利用率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利用水平,已经成为煤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要求,如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煤炭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理论,结合阜新目前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发展的现状,研究阜新在特定环境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内容与方法。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1.1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的基本内涵
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指运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城市公园的建设基础在于丰富的景观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需协调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城市公园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通过对资源利用率、生态修护率、游客感知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遵循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构建多行业、多元化的绿色循环服务体系,其中既包括景观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周边配套服务设施(如酒店、购物广场等),以及由此衍生的绿色产品。
1.2城市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界对循环经济研究领域逐渐从第一产业放宽至第二、三产业,我国风景园林行业也逐渐将生态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运用到城市公园和旅游景区环境建设中,有些地区利用设置循环经济试点来宣传和推动循环经济的运用,如深圳市园博园管理处(太阳能光伏发电展示系统)、普者黑旅游区、富苑置地(深圳)有限公司富苑酒店(酒店循环经济综合改造)等。纵观发达国家,基于循环经济建设的城市公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较而言,在我国近代风景园林行业30年的发展中,景观资本和环境经济价值利用是一个尚未得到全面开拓的领域。因此,我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和研究理论,探索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在资本来源上,政府和建园单位纷纷将目光投向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融入,积极与其它国有企业、民间企业、境外企业合作,实行以政府资金为辅,外来资金为主的投资模式;在资源利用上,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完善服务设施,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知度;在产业扩展上,充分结合当地经济环境和地方产业,发掘资源的经济价值,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建设仍存在资金短缺、生态意识不强、现代景观技术和创新技术含量低、经营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在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道路上既有机遇也有诸多挑战,各城市要克服经济发展不平衡,结合自身条件,实现真正“以园养园”的城市公园建设仍任重道远。
2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模式实证研究
2.1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的必要性
桂林园林植物园(原桂林市黑山植物园)始建于1938年,由黑山苗圃改建而来,位于桂林市环城西路旁,紧邻桂林火车站和汽车站,交通便利。园区占地面积40hm2,曾是全国重要的绿化苗生产基地。伴随桂林城市的不断发展,黑山苗圃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经济环境和市民需求。另外,黑山苗圃主要进行苗木经营,产业链单一,土地资源管理粗放,使园区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为顺应新时期需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建立可循环资源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质量绿地的综合型植物园已经变得十分必要。
2.2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建设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植物园、专类园以及各类植物科研基地均以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植物培育以及标本展示等为侧重点,极少考虑其景观性。桂林园林植物园从城市总体规划出发,从“苗圃”的形式转型为“植物公园”,导入植物文化教育、科普、观赏、休闲、商业等功能,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循环经济模式,将景观环境建设、社会需求和商业广场建设整合开发,打造一个以南方常用园林植物为主题,集科普、休闲、旅游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
2.2.1生态景观修复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地势平缓,园内南溪河自东而西贯穿全园,由于南溪河上游工厂向河内长期排放污染物,导致河水富养化现象严重,岸边景观环境效益差,使南溪河成为一条“臭水沟”。因此,首先要对河道进行水质净化处理,以改善环境污染。其次,利用植物护岸的功能,临水种植垂柳、水杉以及芦苇、菖蒲、野芋、鸢尾等喜水性植物,既可以稳固堤岸,又可以美化岸边环境。园内的山体占地5.33hm2,珍稀濒危植物众多,以保护植物物种为主。原苗圃地则改造为木兰茶花园、棕榈园、杜鹃园、梅园、榕树园、桂花园等植物专类园,并增加盆景园、欧洲花园、日本园等特色景观园,在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树木,充分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亭廊等构筑物,构建层次丰富、四季可赏的景观空间。错落有致的乔、灌、草搭配不仅让游客欣赏美丽的植物景观,认识植物种类,感知植物文化,也可以让游客直观了解园林植物的用途、应用特性等。同时,园区优美的环境为游客与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活动空间、沟通互动的交流平台以及寓教于乐的人文体验场所。
2.2.2商业开发模式城市公园发展的关键在于其经济活力,没有活力的公园,很难提高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园林,也不可能持续获得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园林植物园的规划过程中,将6.4hm2的园区土地作为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园林植物园的商业区,与第三企业合作开发为商业广场,成功打造桂林市第2个CBD商务中心,在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的同时,改善桂林城市的商业格局,提升城市的视觉空间品质和文化内涵。联达商业广场位于桂林园林植物园东北角,涵盖了精品百货、超市、手机城、美食城、影城以及1001乐园等多个内容区域,既给市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环境,也拉动了入口最密集城市西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植物园方以土地作为投资资本,获得相应的商业广场的部分固定资产,商业广场的商铺租金(隶属植物园方部分)为植物园提供日常生态环境养护和人工管理资金,以及在郊区再建苗木基地的资金,扩大了植物园的产业经营范围,使园区从原来简单的苗木生产、功能结构单一的粗放型经济转型为扩大再生产、产业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2.2.3社会服务模式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益性得到了桂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返回土地出让金政策,相关经费用于植物园的建设和改造。目前,桂林园林植物园已成为桂林重要的旅游景区及市民休闲活动区;商业广场也成为桂林的副商业中心,既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环境的需求,丰富了市民户外活动,也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随着植物园对市民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园林植物园成为真正的“市民公园”。由于桂林园林植物园的自决经营能力,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园区良好的经济收益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商业广场的成功运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工作岗位,促进社会有效需求。
2.3桂林园林植物园建设发展策略
桂林园林植物园围绕政府、园区、企业、社会4个层面,形成政府-园区-企业-社会“四位一体”混合运行机制,以保证园区健康有序的发展。桂林园林植物园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以保护生态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协调植物园方和合作企业的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最终使其融入整个社会的大循环,实现政府、企业、植物园、社会群体的互利共赢。
2.3.1坚持政府主导职能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主要起引导、监督、审核和协调作用,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内在机制。并且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解决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问题。政府部门根据桂林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桂林市公园管理条例》,确定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公园性质和总体规划方向,监督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经济行为。
2.3.2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管理功能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行业的绿色社会服务体系,其中植物园、合作企业的内部经营以及植物园和第三企业间的合作是整个服务体系的基础。在植物园和第三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植物园方加强园区的内部管理和组织性,规范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避免员工只注重金钱和福利,疏忽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除此之外,植物园在关注资本运营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维护,追求园林技艺的提升和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惬意的景观环境。
2.3.3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现代高端科技技术是循环经济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植物园利用原黑山苗圃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植物保护、研究基地,研发植物新品种以丰富园林植物的多样性,为创造出更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做出贡献。另外,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园区在经营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将引进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以及生态技术理论,如植物培育技术的气雾培育、全自动化科学试验基地等新型技术作为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资源二次利用产业链,形成扩大再生产经济,以园区经营产业促进园区生态发展,为植物园的第二次产业升级做准备。
2.3.4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城市公园要实现真正的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园林企业、合作企业和社会群众的共同推动。因此,社会群众既是城市公园的服务对象,也是循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植物园在给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服务的同时,推出绿色产品向游客宣传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活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们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以社会群体的反馈信息来促进植物园的循环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园区内设立了游客服务站、监督机构和网络服务平台,接收群众的反馈信息,加强与社会群体的交流,关注游客的心理感知度,以保证获得更好景观价值和服务价值。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