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8篇

时间:2024-02-23 14:45: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民和县 城市建设 工作情况

一、民和县城市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在城市建设规划上,县委县政府坚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协调”的原则和几十年不落后的要求,进行县城总体规划、旧城区控制性详规、川垣新区东扩4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规划、县城地下管网、县城景观、绿化等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力争一步到位、分期实施,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修的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已完成,七个建制镇的控制性详规已完成初稿。委托青岛易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修编的麻黄滩湿地公园、民和县物流园区、川垣新区市民广场等城市节点设计将于6月底提交成果;川垣大道延伸工程、川垣四路北段道路与排水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经济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进入相对平稳阶段,城市建设投资压力较大,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城市建设观念陈旧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划意识淡薄。有的人认为规划只不过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嘴上谈谈的东西,搞与不搞一个样。群众形象地称之为“规划是纸上工程,建设是形象工程,管理是虚无工程”,结果出现了规划跟着建设走的怪现象。二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导致在行为上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忽略了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忽视了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少数领导干部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短视城市管理的作用和价值。三是建房户的心态落后。表现为脱离实际,多建滥造;重室内装潢,轻室外美观;黄皮屋现象普遍存在和喜欢“地到天”建房,对“公寓式住宅”和“物业管理”等现代都市生活新方式不适应。

2.规划缺乏严肃性

“一个将军一个令,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任领导一个规划,使规划缺乏严肃性和延续性,更多地参杂着领导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由于规划多变,导致了人们不把规划当回事,不批自建、少批多建、擅自扩建和不按规划要求施工的现象存在普遍。也正是由于规划的多变,使得城市各项建设带上了较大的盲目性,导致县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管理体制不顺

部分领导受部门利益的驱动,本位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加上部分职能交叉,使部门间有利益时争着管,没利益时互相扯皮,造成大量宝贵资源白白耗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建设、国土、城管、工商、公安、卫生、环保等部门及各指挥机构、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复现象;二是“头重脚轻”,权力过于集中,出现了一些违章行为有权的看不见,看见的无权管的现象。三是执法主体散乱,各自为政,分头执法,形不成合力。

4.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民和县地方财政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本来就不多,加上有些费用应收未收,有些费用收后移用,致使城市建设进程严重受阻。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滞后。在城市规划中,没有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数量充足的公益设施。二是城市道路网络不畅。县城“断头路”、“丁字路”较多,造成道路交通堵塞。三是道路地下管线建设滞后。如电信、供水、燃气、电力等没有配套到位,经常发生开挖现象。四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不足。使得城市建设雪上加霜,进展艰难。

三、民和县全力推进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建设进程

首先:着力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以建设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绿色生态的现代化中型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谋划与设计,抓紧修订控制性详规以及主要街区的修建性详规。做到城市总体规划同未来发展需求相结合,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

其次:着力提升城市品位魅力。按照“拉框架、提档次、优环境、强功能”的原则,适应城市规模扩张的需要,加快城镇道路、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集中供热等设施一体化建设,谋划和实施好城市基础设施和县城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博物馆、老城区连片改造等建设项目,打造湟水河景观带,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显著的精品街区和景观带。

篇2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from our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this paper first of current livable cities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ly in livable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that are expounded emphatically analysis and), and then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iming at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livable cities provide some own humble opinion.

关键词:宜居城市 生态环保 问题 对策

Keywords:livable citie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任蒴(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保定学院讲师,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

所谓“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过程中,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下面以北京为例,对宜居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2.1 城市的过度膨胀会阻碍宜居城市建设的进行

2005年将北京确定为首个“宜居城市“的总体规划及目标,这与过去相比较而言,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城市发展速度之快及其经济发展十分快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国务院认识到北京建立宜居城市的必要性。然而,在现代话建设的这面旗帜之下,北京市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扩张,犹如蒸笼中的馒头不断进行膨胀,以至于北京现在已经有了六环路,那么“城市病”就很快地显现出来了。可以说,北京市正在过度地发生膨胀,城市膨胀在世界上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尝试到了城市膨胀的教训。城市的不断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各种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笔者认为,影响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障碍就是城市的过度膨胀。

2.2 我国的城市正在进行着文化的“自我荼毒”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整个北京城犹如被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所包围,随处可以见到施工地点,不仅仅北京如此,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这样。我们会经常看到,城市中的许多工地都在消除一个古老而又脆弱的文明,这种文明在现代建设施工中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而这些文明却是长期支撑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文明。人们感觉现在到了北京以后,就觉得是到了一个文明受到摧毁的环境之中,北京城的文化正在上演着“自我荼毒”的悲惨一幕。一个城市的文明底蕴不复存在了,那么该城市还谈什么“宜居”呢?因为文化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去牺牲精神上的“珍品”,那么势必会阻碍宜居城市建设的进程。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

3.1 城市不能无限制地继续“膨胀”下去

目前,我国的城市,不光是北京,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在进行着“膨胀”,城市的不断膨胀会产生很多“城市疾病”。笔者认为,建设宜居城市,首要的就是要消除这些城市弊病。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在专家的共同讨论协商,再结合民意调查,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对宜居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例如,中华世纪坛建在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和玉渊谭公园之间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几个地方平时人就很多,再加上中华世纪坛吸引游客就人流更多,给周边交通构成过大压力,也使周边群众出行更不便利。像中华世纪坛这样的建筑应该建在五环路以外。

3.2 积极保护文化遗产

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文明的象征,也是这个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如果在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之下,破坏城市文化遗产,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宜居城市建设的进程。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凭证,因此,在宜居城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城市的文化遗产进行很好地保护。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出现了“膨胀”的发展趋势,那么势必会导致各种城市弊病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进程。因此,我们要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应该加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响, 覃盟琳.“十二五”时期南宁宜居城市建设初探[J].广西城镇建设,2010(9)

篇3

关键词:城市广场文化;建设;独特风格城市广场承担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思想,是人类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承载着这个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历史等多种信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广场作为整个城市中开放性的空间,其建设已成为人们热议的重点。[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文化、追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而今的城市广场不仅只是休闲活动的中心,也成为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方向标。很多城市在广场建设中将当地独有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为整个城市增添了美丽与趣味。让游览的人们全面感受到这座城市富含的文化色彩,成为宣传城市的有力名片。

1广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广场文化可将娱乐活动和思想教育融于一身,备受广大市民追捧,成了影响城市建设发展的标志。但在建设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同时引起不小争议,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众多,影响极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一味效仿缺乏独有特色。不少城市在广场建设中一味追求国际化,在广场建设中追求西式风格,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结合周边建筑,待广场建成后呈现突兀状态,毫无美感。更有甚者,为了建设西式广场,将富有历史文化的建筑拆除,不仅破坏了当地独有的特色,而且劳民伤财,使当地文化无法得以弘扬。[2]而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统一的模式,造成多个城市中的广场风格如出一辙,无任何个性特点。而城市广场应该在较大程度上成为美化城市,点缀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布展格局无法展现城市独特的魅力,降低城市的可辨识性。

(2)单独追求形式美影响生态平衡。在广场建设时,执着的追求形式美,只为了创造曲径通幽的效果,开辟出诸多的小道,公园风格更为突出,失去了广场本身的文化特色和用途。建设者缺乏相关意识,认为广场就应大面积的种植草坪,才能得到绿化的水平。所以不结合当地气候和水源条件,就开始大规模的砍伐树木种植草坪,减少人们聚集的空间。造成既无休闲场所,还要花费大量资金对草坪进行保养与灌溉。在虫害季节还要喷洒杀虫剂,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在炎炎夏日没有树木能够遮阳,人流减少,会降低广场的实际应用价值。

(3)缺乏广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除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文化外,在广场举行文艺活动时,展现出的文化也属于广场文化的范畴。[3]拥有高品质的城市广场,能将人类的行为活动与广场环境完美的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性能与活力。这样,广场本身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活力与生机,广场文化的品位随之升高。如果文化活动比较缺乏,人员稀少,也是对城市空间上的浪费。广场中一些大型的活动大多由政府部位组织并实施,市民自发组织的节目较少,导致场地的利用率降低。

2对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结合当地特色建设独特风格。广场可展现整个城市的品位,是大众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形式,虽正处于发展阶段,但仍然受广大群众的喜爱。[4]其具有的独特文化产业价值备受重视,成了大众文化的新来源,将整个城市中的文化品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人民群众才是广场文化的主要载体,广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社会的义务。因此,在建设中要把握广场文化的大众性原则,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充分尊重并采纳来自群众的一些好建议好方案,将广场的功能性设计交予群众自行掌握,建设方了解群众的意向后再进行建设。为发掘全方位的广场功能并进行深入创造留下充足空间,使市民的主导地位在城市的公共生活中充分体现出来。

(2)增强空间设计反映广场文化。不少城市在建设广场时,为增加美观性,从而加大装饰草坪的面积,这样既缺乏整体空间的层次感,也会减少空间变化的多样性。虽具有开阔视野的效果,但群众只能在局部路面上行走,大大减少群众活动面积,违背了广场文化中以群众为主体的原则。[5]广场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广场文化的发展原则,与时俱进。同时要遵守自然规律,增加树木棵数,减少草坪面积,将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在绿化方面要尽量选择当地树木,避免外地树木对当地环境不适应降低树木的成活率,这样既增加成本,也影

广场的美观。但可引进天然的树种,以增加广场中植物的种类。选择当地的树种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树木的成活概率,将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还增添了当地特色。有些广场建筑独特风格鲜明,吸引众多的游客。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如人流量增多,垃圾也随之增多,降低广场的美感。因此在注重美观外还要加强广场的内部设施。可在广场多处设置垃圾箱,垃圾箱可根据广场的风格特别设计,融入整体的设计中,从细节入手,既增加广场的实用性,也保护了广场中的环境。

(3)增添广场文化活动。良好的广场文化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广场中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大多数为政府部门组织,群众独自组织的活动则很少,大大降低广场的使用率。因此要结合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拓宽文化道路,可增加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诱导民众主动积极地参与,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内优秀艺术作品的结合,也是促进当地文化崛起的有利因素。建立广场的独立管理部门,并给予相关的权利,能更好地开展文化尝试。在不违背道德与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将活动时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出售,能够增加活动经费。而今不少企业将广告投向广场文化中,客观上对公益活动进行资助并支持,实际上是宣传了企业本身。如今电视广告不断泛滥,民众易产生抵触心理。而在赞助广场活动的过程中,能成功地在民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使群众更好的接受。企业与广场文化的成功结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管理者也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去摸索建设广场文化的新方向。

3结束语

城市广场不仅只是民众聚集的地方,还是展现城市美与艺术品位的标志。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已成为反映城市魅力的标志。个性独特并富有当地特色的建设风格,可以增加群众的直接参与性和亲切感;合理的广场布局,增加了广大群众活动的空间,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丰富的广场活动,为群众的生活增添乐趣。在遵循了城市广场服务于群众宗旨的同时,还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高广场文化的品位,为了达到更高的标准而努力。参考文献:

[1] 李虹.浅谈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及作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3(02):165166.

[2] 孙璐.城市广场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探析[j].行政与法,2011,12(07):6364.

[3] 刘旭,李丽平.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民营科技,2011,3(10):156157.

篇4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建设;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的这些功能,决定其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但由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各地城市的广场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城市在广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从而暴露出以下诸多问题。

一、规划不科学,功能定位不准确

有些城市的领导在追求“政绩”的心理驱使下,不顾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大搞形象工程,将“市民广场”建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城市,使广场的功能无法体现。这种规划不科学的广场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的广场用地面积明显超标,在城市中建广场和建公共绿地一样,不应把所有的广场面积指标都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中,而应该根据广场的服务半径适当分散,使得每个广场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这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另外,有些广场在建设中存在误区,要么建成以硬铺装为主的“溜冰场式”广场,要么建成以软铺装草坪为主的“公共绿地式”广场,没有准确定位城市广场的功能。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内聚力和外引力。在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的三大功能,并能体现现代特征,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二、;立意不新城市文化特色体现不够

确立城市广场立意创作主题的理念,是一个具有自己户外空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特色的表现。当前城市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使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现。

千城一面,是目前广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共病。有些城市只是模仿、照搬外地建成的广场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城市的实际,对本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规划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现,使得广场的内容浮浅,从而无法深刻地表现城市特色。因此,在广场规划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强化城市独具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一样。顺应城市的历史文脉,反映城市特色和个性,以形成“来此必游”的社会效益。

三、广场绿化的误区

一定面积比例的绿化用地在城市广场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场所,还丰富了城市景观层次和色彩。然而,有些城市广场仅仅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这样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另外,草坪与各季节的景观特色很难协调,在炎热的夏季,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阴乔木,使得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萧条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们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这些将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很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因此,在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广场的平面构图,也要充分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设计及环境景观处理。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的功能。这既是城市对民众态度的体现,也是广场规划建设品位高低的反映,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四、服务设施不完善物业管理水平滞后

篇5

关键词:城市 环境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工业和经济的增长变得更为便利和快捷。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也给城市环境建设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大气污染加剧、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城市垃圾逐年增多以及城市噪声和电磁辐射污染等等,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1.我国城市发展状况

1949年建国初期,全国城市总数为136个,有不到10个大城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到1960年全国城市总数增加到199个;城镇人口由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6%,提高到19.7%,达到世界上初步城市化水平。醉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得到提高,到2002年底,我国有设市城市660个,城制镇20660个,城镇化水平达到39.1%,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

2.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观察研究,笔者总结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有大气污染加剧、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城市垃圾逐年增多以及城市噪声和电磁辐射污染等问题。

首先,城市大气污染加剧。我国城市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煤炭的燃烧,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占城市全部大气污染的85%,其中烟尘占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80%左右,SO2占城市排放量的90%左右。[1]煤含硫和灰分较高,许多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迅速的城市化伴随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在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机动车尾气污染,形势严峻。

其次,城市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城市水污染主要由工厂排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造成的,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长率为7%,有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目前我国每日排放的废污水量约1亿多吨,这些污水有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城市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废污水排入流经城市的河流,使径流水质恶化。[2]由于城市增长快,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用水集中、量大、增长快,因此缺水现象首先反映到城市。在我国目前660多座城市中,有300 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吨以上,重点缺水城市108座,严重缺水城市50多座。

再次,城市垃圾逐年增多。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每年生的城市垃圾量为1亿t ,同时每年还在以10 %的速度递增。在我国671 座城市中,至少有2/ 3都已陷入垃圾的重重包围中。特别是在焚烧垃圾时,产生的二恶英类污染特别严重。垃圾还造成土壤板结,大中城市周围土壤80 %污染严重。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还将日益增多,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处理不仅占用大量城市和农村用地,同时,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还会给地下水、地表水、空气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

最后,城市噪声和电磁辐射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城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和建筑工地。目前我国约70%的城市人口遭受到高噪声的影响,在70个有监测的城市中只有60%的主要城市达标,而一般城市只有33%达到噪声控制标准。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70分贝,社会生活噪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再加上城市电磁辐射的加剧,使人们精神紧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城市环境建设中还有不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管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到位以及城市整体规划与环境保护衔接不到位的问题。

3.解决对策

目前,入世使我国城市环境面临机遇与挑战。今后一段时期,应该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策略,实现

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提出对策如下:

首先,正确的认识环境规律。正确科学认识环境与人类及其生物的辩证关系,探索人类及生物种群受环境因素制约的基本规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环境的和谐程度,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人—环境和谐既是环境核心规律,又是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中的重要内容。[3]城市是具有最强烈人文与自然的复合系统,人—环境和谐就更是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不仅是工厂企业造成,还与每个市民和每个家庭密切关系。只有全体市民自觉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生活,才有利于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

其次,确立新的我国城市的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全国城市分布特征、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和因地理条件带来城市环境条件和环境要求的差异,综合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确立按层次分类的城市发展的环境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新的城市发展环境战略,制定不同类别城市发展环境目标规划,用于修订和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行动,达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再次,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推广国外新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推行集中供热,普及型煤,积极开发燃气和清洁能源技术,重点解决烟尘污染。研究推广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使生活垃圾资源化。推行节水和污水治理技术,使废水资源化。研究和推行城市绿化技术,增加绿地覆盖率。在工业企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产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研究提高城市工业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水平的科学技术,保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雄厚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科学水平。

最后,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要重视市民城市环境意识和公共城市环境意识提高。市民有了这些意识后,政府会使自己的决策行为,企业会使自己的生产行为,民众会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一致地向城市环境保护方向倾斜。使全体市民在城市环境保护事业中成为一支重要的监督、支持、促进的力量和立法、守法的重要社会力量。

此外还应该合理征收环境保护费、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来治理城市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笔者希望通过一个环境工作者的设分参加到这项工作者中来,不断总结经验规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万里.城市环境问题及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7)。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landscape civilizatio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s the forest each city's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capital introduction, and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competition across br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al content.

Key words: the city garden; Plann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在建设中要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做到量力而行,不要贪大求洋;要与城市人居状况相适应,做到比例恰当,规划合理;要与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统一,不能朝令夕改,决策随意;要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绿中见景,景中见绿。要加强园林树木的管理维护,特别是要加强施肥、防治病虫害、除草、修剪等工作提高林木生长;要重视加强卫生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配套,建好园林宜居家园,打造生态森林城市,关键要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增强人们热爱城市建设、关心城市建设、支持城市建设、维护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1 当前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内,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有的地方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人员、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认为园林绿化只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增加投入,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伐木毁绿事件时有发生。

1.2 功能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但一些城市的园林规划功利化倾向严重,好大喜功,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盲目追求形式,缺乏人文关怀,功能性不足。一些地方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色块,追求模式统一、尺度宏伟,大量使用不锈钢、花岗岩、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材料,导致硬地过多,绿荫不足,忽视了园林的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疏远了人的需求,使得人们很难真正地在其中放松身心去休憩、玩赏,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1.3 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不够规范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少对客观环境周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致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和市民居住区的绿地不足、绿地面积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绿地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规模上一味地贪大求全,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公园,这不仅异化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浪费;设计内容上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平面绿化,立体绿化少,“重草轻树”现象严重,为追求气派而过分强调草坪的作用,而将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种植,忽视了乔、灌、草、地被植物群落式立体配置的重要性,导致绿化的景观功能、视觉美化效果不佳。缺乏创意,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底蕴。

2 对策建议

2.1 健全机制,提高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一项公共事业,具有社会性、公众性,离不开政府、社会及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城市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技术研究,加快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的基础工作和科技工作,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研究中心的实力,加强绿化管养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予以重点扶持,推进绿化管理科学化,并实行单位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方案、细则、奖罚条例、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等,健全相应的实施机构。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绿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同时加大对绿化的监管力度,配备强有力的专业执法队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维护绿化成果,并广泛宣传,增强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城市园林的规划建设,力争使社会养成“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风气。

2.2 尊重自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园林服务的对象是人,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不仅可以为广大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把“以人为本”作为最根本的原则和要求,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将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可预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广泛征求并吸纳大众的意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城市、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2.3 科学规划,体现地域特色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是建设的前提。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和城市发展现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文化特征、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借鉴传统园林设计和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成功经验,编制城市园林规划,营造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形式。充分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特别是古树名木、珍贵树种等要尽可能地保留,引入的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以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3 结语

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道路系统、市民休闲娱乐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搞好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效果,同时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遮阴挡风、调节温湿度等功能,为城市创造了一个人居和谐的空间。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城市园林规划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人性化、生态性设计,并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达到城市园林建设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姚时章,王江萍.城市绿化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程道平.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Z].2001.

篇7

关键词: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玉溪市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居民财富和收入的增长促进了人们对城市土地需求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需要更舒适的住房、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相继出现了各种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的现象,以及在占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除耕地数量减少以外的新的问题。截至2010年玉溪耕地面积为253705公顷比上年的253851公顷尽减少146公顷,而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以及灾毁,大多因为灾害而损害的土地是可以复垦的,大多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耕地也是可逆的,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不可逆的。正确的认识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于更好的保护耕地和土地的合理利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玉溪市为例,针对耕地保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研究,为有效的协调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二、玉溪市城市用地与耕地现状

玉溪市全市城市建成面积由2002年的4170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570公顷,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1640公顷扩大到2400公顷。城区人口2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7.4%,比全省平均水平26.01%高出11个百分点。玉溪市周边中小城镇的的范围不断扩大,居民点不断增多,占用的耕地也逐年上升。到2010年底玉溪市耕地面积有253705.3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98%,年末核实计划指标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024.6公顷,占用农用地923.2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686.93公顷。在2006—2010年玉溪市新增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的面积所占的比例最低的占54.52%最高的比例达到83.18%。可以看出耕地的占用是供给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三、耕地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

经统计局统计2010年玉溪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3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增速分别比全国的10.3%、全省的12.3%高2.5和0.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30元,增长11.7% 。可见玉溪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相比较而言城市较农村发展更快,有更多的机会,因此许多的人都前往城市发展,甚至迁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则人们对居住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其它公共用地的需求就会随之增加。

(二)耕地质量的下降

玉溪市的城市建设基本是以市为中心以道路为骨架向周边展开的,因此则会占用城市周边的耕地,而城市周边耕地基本都是肥沃、熟化度高的土地 。虽然占用以后会补上等量的耕地,但是补充的耕地大多来自未利用地的开垦,废弃用地的复垦等,质量远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因为建设而占用肥沃耕地的原因,使得耕地的总体质量呈下降的趋势。

(三)耕地保护意识不够

地方政府缺乏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大量招商引资,对耕地的保护只停留在书面上的签订,过度重视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保护意识。对于耕地的使用者,短期来看他们认为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远低于征地获得的补偿,我国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平均每亩标准为1500一3000元。而种粮的耕地每亩年平均收入一般为45—75元。就玉溪的农民而言最近的年平均收入也只是5747元,而土地被征收获得的补偿款相当于农民30~40年种地的收入。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很多农民对征地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对耕地保护的概念比较薄弱。

(四)现存耕地抛荒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有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及劳动力的需要,也由于农业生产收入的不固定性,加上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因而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根据玉溪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玉溪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8.2万人,占38.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42.2万人,占6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0.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4万人。有很多的人由乡村涌向了城镇,而农村的耕地则无人耕种,造成了大量农村耕地的抛荒。

(五)保护耕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征地制度不完善

我国法律法规对耕地占用税、征地补偿标准等的规定较低,玉溪市的征地标准是平均每亩为1500一3000元,使得占用耕地的成本远远低于旧城改造的成本。

2、打击违法用地制度不完善

玉溪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违法用地的现象,主要是非法占用土地、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少批多用、未批先建、以租代征、以招商引资为名乱圈、乱开发的的现象十分严重 。

四、解决矛盾的方法及策略

(一)加强土地整理与复垦,增加土地面积

通过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得到更多的土地以进行耕作或城市建设。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城市用地整理两部分。农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扩大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而城市用地整理则是以集约利用土地为目标,主要是通过利用闲散用地和进行合理规划来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二)利用科学技术

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检测耕地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用地的行为,增强土地执法的权威性。同时,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耕地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只有尽可能的提高耕地的质量才能保证耕地的总体数量不变,保证粮食的供给和农民的收入,一旦农民的收入增加则会减少农村人口因务工而向城镇移动的现象,那么耕地将会避免被抛荒的现象。

(三)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

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很大缺陷,由于征地补偿的标准都普遍较低,得到土地成本的降低使得开发商更积极的去获得土地,而使大量耕地很快被占用,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在征地补偿方面不应有固定的征地价格,应该对被征收土地的质量进行价值评估而确定其相对应合理的价格,同时,政府在出让土地的时候也应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这样一来可以维护耕地使用者的权益,二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遏制房地产开发滥用耕地的现象。

(四)确立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项中长期任务,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既遵循着一般共同的规律,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和与其国情相适应的具体模式。2011年11月1日在昆明市召开了关于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工作会议,云南是个山多地少的地区,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玉溪市也是同样的地理状况,针对这一特征,我觉得玉溪市也可以继续实施“建设上山”这一战略, 一来可以有效避免城镇周边肥沃土地和平坦土地的占用,二来也可是城市避免过度的拥挤。

(五)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

现如今群众对耕地保护的意识很薄弱,不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有关部门应及时向群众普及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做好耕地保护的宣传,如通过悬挂标语的方法、广播的方式进行宣传,利用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机制,使群众监督法制化、规范化,更主要的是要是群众看到耕地保护的长远利益及价值,使其认识到进行耕地转让所获得的收益只是暂时的。

五、结论

通过对玉溪市建设用地与耕地情况的分析,得出现在玉溪市的耕地保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这么几个问题,耕地被建设用地大量占用;人们对于耕地保护的意识较弱;现存耕地的抛荒现象严重;当地保护耕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及玉溪用地的特点而提出了一下对策,为更好的保护耕地提供一些参考,加强土地整理与复垦,增加土地的面积;利用科学技术;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的程序;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总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耕地也要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茵茵,黄伟.美国农地保护及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借鉴意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

[2] 谈明洪,吕昌河.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J]. 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3] 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1).

[4] 陈莉.论我国耕地保护现状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5).

篇8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规划;问题措施

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给排水工程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给排水设施的配置是否合理完善已成为城市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城市给排水规划中的关键环节及给排水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探讨意见。

1.当前我国城市给水排水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城市供需水之间的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变得愈来愈突出。其原因一是人口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城市人日正在以每年0.2%的速度增长,使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其次单位人口用水量增加。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过去相比,我国城市单位人日用水量增加了近2倍;再次是工业用水量增加。

1.2供水水质相对下降与高标准水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直饮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加上净水工艺设施较陈旧,造成现在自来水水质相对下降,因此供水水质安全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3水污染处理的迫切性与排水设施不健全的矛盾

当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着水质污染的问题,致使城市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质型缺水的区域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失衡。这一问题已对城市中居民的生活、健康及城市现代化进程构成了危害。

2.对策及措施

2.1注重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

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并将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2广开投资渠道,用市场经济规律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来源

改“封闭运作”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投资政策环境,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融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2.3完善各项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确立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

2.4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水资源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特别是最近几年,多数城市旱情严重,缺水情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威胁。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2.4.1全面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全面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缺水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及用地结构,限制大耗水工业的发展,提倡实行节水工程与企业新、扩、改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全面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二是对与城市供水存在一定矛盾的上游农业区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包括调整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使之与资源条件相匹配并推行节水灌溉,为下游城市提供丰裕的水资源环境;三是在城市用水规模预测中把工业节水指标考虑进去,不能老像过去那样把“节水”停留在口号上,应把软指标变为硬指标。

2.4.2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开发的原则应是兴修水利,拦河筑坝,调节径流,蓄丰补枯。城市积极主动地去开发水源,不仅符合水资源开发的趋势和规律,而且往往还与水利部门的开发计划不谋而合。由于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及其影响面的广泛性,因此在考虑水资源开发的同时,或者是农业水库改变性,增加向城市供水的功能时,除对其城市供水效能予以论证外,还应认真仔细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4.3严格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水污染不仅造成水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可能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饮用的水源减少,间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首先在给水规划中要根据水文水力关系及环境容量,划分出城市水源的一级、二级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并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提出有关治理现有污染源、清除排污口的措施;其次城市在规划中要杜绝新污染源、新排污口的产生,流域性的水污染问题,应通过城市规划提请上级政府部门会同有关城镇予以综合管治。

2.5合理预算水量规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