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网络时代的变化8篇

时间:2024-02-23 14:45: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网络时代的变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时代的变化

篇1

关键字:网络时代;档案工作;变化分析;策略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档案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建设及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逐步深入,办公自动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真实完整、安全有效地记录电子文件的生成过程,实现电子文件在网上实时归档并保证在归档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地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等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工作管理的内容、模式及利用方式的深刻变化,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档案工作管理内容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办公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日趋完善,档案的生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给档案工作管理开拓了一种与传统手工管理手段完全不同的视野,使档案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纸质档案管理,变为以多种载体形式出现的电子档案为主的档案管理。与之相适应,就必需实行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

要实行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就要对工作中所产生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进行全盘考虑和控制,进行网上实时归档、链接,也就是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全局出发实现从电子文件生成到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具体做法是将电子档案处理方面的要求和标准贯穿到电子文件的生成和处理过程之中,关键是要改变过去传统狭隘的职业观念――认为文件的生成只是文件管理者和形成部门的事,档案管理是档案部门和档案管理者所要关心的事,两者互不干涉、独立发展。而应当是瞻前顾后、统筹考虑,做到超前控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生成、处理、传递、存储、查阅、收集、利用、归档一体化,使两者平滑结合并保证其安全,使文档工作流程科学化、合理化。一体化管理工作还应扩展到各种职能部门所产生的各种不同门类的、不同载体的档案,从而使各类文件管理系统都能与档案管理系统通过接口紧密衔接,充分发挥一体化的数据共享优势,为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归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档案工作管理模式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馆(室)接收保管的档案内容、种类、数量、载体等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档案信息不仅以数据库、信息库的形式出现,而且更多地是以集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档案出现。长期单调而枯燥的手工工作方式、传统而落后的管理方法,已不再适合管理如此繁杂的档案。面对如此繁杂的档案,档案工作者大部分的时间是直接运用电脑网络来进行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输,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工作环节被“超前机制”的方式所取代,即将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一并预先设计在程序里,通过系统来完成。诸如纸质档案中的立卷、装订以及装裱、杀虫等环节在电子档案管理中消失,而被新的管理措施――防磁、防有害气体、防变形等取代。

如何适应这种管理模式上的转变,除了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具有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适应时代变化的速度和节奏,适应变化的对象和内容,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变被动为主动的档案工作理念外,面对品种如此繁多的档案,更要根据档案本身的具体特点而为其选择适合其管理的模式,如房产档案可用条码来代替档号,这样才既安全可靠,录入速度快,又便于管理。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和一些数字设备,把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通过扫描等方式变为电子文件信息,使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整体化、网络化,并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完整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模式。

三、档案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或是提供复印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这种被动的、手工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已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利用方式所取代。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工作中的日常查考、借阅工作是通过系统来完成的,提供利用的档案信息不再是档案实体,而是借助电脑通过系统可直接拷贝到或在屏幕上看到所需的电子档案信息,满足单位设计、生产和管理的日常工作查考需要。目前,国内许多单位的档案部门充分利用本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在互联网上提供档案利用业务,实现了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使利用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随时通过网络查阅所需的档案信息。

网络技术在给利用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档案工作者带来档案信息安全的隐患。保障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采取如下方法:首先进行技术保障,在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时,将内外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本地与远程两种服务模式,除此之外维护人员应掌握网络安全技术并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抵御各种人为的和非人为因素的破坏。这方面的技术有很多,并且发展也很快,如信息加密技术、防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其次运用法制保障,档案工作者应掌握和依靠现有的法律法规,来强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依法办事,同时向立法部门提交有关档案网络服务法律议程,促成相关法律的出台,以健全现有的法律体系,严厉打击各种档案犯罪行为。

四、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的变化及应对策略

篇2

【关键词】网络时代 新闻传播 多元化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化、小众化、多媒体形式、超文本结构等特点,它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界限,初步构建了一些新的传播理念。

首先,打破新闻传播的区域。新闻地理上的接近性是重要的素质之一。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范围来看,或者放在其他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但如果放在事发当地,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这就是传统媒体的局限。

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新闻一旦上网,就能立即覆盖全球。

而且,网络媒体的出现,将个人真正推向了全世界媒介的地位。人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个人化,自媒体正在逐步实现。

其次,突破新闻的时间观念。报道速度越快,新闻性就越强,新闻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旧闻”,就会贬值,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

网络新闻媒体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信息,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同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的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已开始弱化,甚至消失。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

因此,网络新闻传播拥有巨大的时间弹性,在内容结构的组合上有着最大的灵活度。

第三,突破了新闻传播方式。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他们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他们渴望立体的信息提供。这就要求媒体具有更大的包容度,能够实现“多种信息源、同类声音、异类表现”。

传统媒体都有传播方式的局限,比如广播通过声音载体传播信息,报纸通过文字图片传播信息,电视传播的方式主要局限在图像声音,文字固然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而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受众在网络上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信息。

第四,网络带来了新的互动方式。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分水岭是清晰的。与大众传媒的如滔滔江河一般的信息相比,受众的反馈只是涓涓细流,根本不能等量齐观。然而,网络新闻传播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它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得传播者和受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真正实现了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提出的循环传播模式。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对大众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受众与传播者的角色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而目前正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

第五,网络新闻突破了信息准入的限制。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个人同时具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除了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形成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中去,变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为“参与者”。

网络新闻传播开放、自由,但是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必须在合理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依靠网络媒体记者、编辑自身的努力,以受众的利益为重,才能取信于受众,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篇3

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与家庭场域的重构

根据2016年1月的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0.1%。数字表明手机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我国网民最主要的媒介使用形式。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满足日常工作生活各种需求,“从基础的娱乐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移动网民的日常生活”①。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占,家庭场域空间作为最重要的私人空间随之发生重构,在特定时空领域蜕变为媒介中枢。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家庭居民在自己的住所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在卧室的接触率高达26%,在客厅的接触率为22.6%②。作为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新兴的媒介中枢,家庭场域的媒介使用频率激增,移动互联网络的频繁使用割裂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卧室和客厅的媒介争夺成就了疏远的陪伴,家庭场域的关系网络组成和作用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随着家庭场域的重构,以家庭场域为载体的家庭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二、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

(一)家庭教育中教与受的角色不断转换。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长作为权威性的存在,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知识、规范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孩子则因为年龄、身份、阅历、经济等方面的弱势,更多扮演着受传者的角色。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分享取代了单向度的教授。谁更擅长应用电子产品和移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谁就扮演教授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教和受的角色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的占有量决定某个时刻的教受关系,某个新知的分享权。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趋于碎片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长面对面教授的方式,完成内容的整体传达。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原本单一的信息源变得复杂,浩繁的移动网络应用工具带来信息的洪流,这些信息一方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无序性。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无疑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缜密的思维和精准判断力,而家庭中符合这一标准的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调查数据显示③,我国网民有75.1%年龄在10-29岁,10岁以下低龄群体占到了2.9%,学历层次集中在中等教育程度,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弱势加深了家庭教育信息内容甄别和整合的难度。

(三)家庭教育的媒介实现多元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的媒介主要是面对面人际传播。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手机、平板、网络电视等多元化网络终端成为家庭教育的惯用媒介。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同时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媒介与孩子、教师和专家沟通,而孩子可以通过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站社区等媒介接触行为自行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家庭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但同时也削弱了信息的拔罐,一些恶意传播的信息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失范,对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结构的养成都是致命的伤害。

三、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巨变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家庭教育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提高家庭教育中教受双方的媒介素养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培养教受双方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培养教受双方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提高硬件配备,普及移动网络终端,提升手机等移动网络载体的使用效率,推广网络应用工具软件,使家长和孩子保持同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使用习惯。同时,培养家长和孩子批判思维,提高媒介接触和使用的主动性,有选择性的接触有用信息,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二)加强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监管。自行生产内容的网络平台,要加大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把关力度,通过网友上传产生内容的平台,要加强对网友上传内容的把关力度,一些知名度高的兴趣知识共享类社区,如知乎、B站、果壳网等,应提高驻站答手的水平,保障内容输出的质量。

(三)重视在线教育,发展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使用在线教育应用的达到11014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6%,④在线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场域登陆的网校和MOOC课堂,推动家庭教育通过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连接;另一方面,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带入家庭教育体系,在家长、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关系链条。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39-40.

②喻国明、李慧娟.《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的功能异化研究》.[J]现代传播,2016(3).

篇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新闻价值体系发生了变更,尤其是及时性与全时化之间的关系处理。网络时代的全时化趋向与当代新闻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理念的形成基于网络媒介的独特的介质属性,因此,它为网络新闻的业务运作、尤其是采写与编辑的作业形态都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网络对新闻及新闻编辑的新要求

从传统新闻学意义上说,及时性是对新闻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速率的度量,新闻通常被人们视之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编辑活动既要准确判断原型作品本身的时效,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还要保证在经过一个编辑过程后能保持作品的影响力,并在受众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公之于众。编辑活动有若干环节,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运行时间,称之为编辑周期。编辑周期过短,会影响定稿品质量;过长而不能及时提供定稿品,会失去时效。质量、时效和编辑周期三者是互相制约而时有矛盾的。网络新闻作品作为瞬时性文化产品,其编排周期很短,这样在追求时效性同时要注重传播质量,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根据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对新闻作品进行优化,一是编辑过程每个环节的优化,如选题优化、加工优化等;二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各自优化,如文字优化、插图优化、页面优化等。

从技术层面来研究,网络化将给新闻实践带来巨大冲击,从时间到空间、主体到客体,网络新闻编辑都发生了交互化、立体化和技术化的复合型革命。一方面传统媒介正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如新闻编辑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信息资源库,更及时、准确、快速地开发选题,可以网上征稿,网上组稿,网上寻找作者,可以组织读者的信息网,还可以利用网络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优势,组织有关会议,加快开发过程和提高质量。另一方面,传统媒介正纷纷借助网络,增添网络版。网络版不是原产品的原始上网,而是与原产品并行的,融合网络技术打造出来的,能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的新产品。网络新闻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很多新闻网站在每则新闻之后设置“发表评论”的链接,给公众提供一个交换批评和评论的场所,使网民能够直接参与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网络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交互性使网络新闻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新闻类型。交互式编辑,就是在重要新闻文本后面提供交流手段,让受众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并能充分使用链接;立体化编辑,要求网络新闻的编辑不再仅以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新闻信息为全部对象,而扩及一切泛指的信息,这些都是交融性现象的特点。

(三)网络新闻与社会大众的有机互动

互动性是网络新闻的一个亮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副教授从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分析中提到了网络新闻的互动,认为论坛作为新闻互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交流渠道的疏通、国情民意的表达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她认为除了在上下之间的交流以外,强国论坛的对话更多时候表现为民间的自我交流。强国论坛的原创论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舆情。同时,作为新闻、观点及民声的集散地,强国论坛是整个网络意见的一个汇总与浓缩。此外,在强国论坛的观点交锋,实际上也是社会中各种观点交锋的一个缩影。

社会的发展使大众对文化艺术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所以,现在的新闻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简单的报道消息,大众在艺术美学上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做好编辑也得有相应的知识结构。

网络新闻编辑活动需要相当深厚的技术含量及文化底蕴。但其基本内涵始终是开发(选择)原型作品,并加以最大限度的组合、优化,通过一定载体,使之成为可向公众传播的成品。无论是把传统传播媒介的产生过程网络化,还是与网络融合产生网络版新产品,这个基本内涵都不会变。网络新闻编辑活动按照客观的文化生产规律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工作过程,一般称为编辑过程。有序的编辑过程必有几个基本环节,按一定顺序和规范,一环扣一环地相互联系又相互约束,构成一个系统,完成网络新闻编辑活动基本内涵规定的各项任务。网络媒体的制作有计划调研、选题、脚本设计、组织素材、加工集成、审查、调试检验、后期服务等等。选题和审读(或审查)是编辑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环节,前者起开发、选择、导向的作用,后者起把关、优化的关键作用。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有序过程是使实际编辑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和有效实现目标的保证。

篇5

关键词:教育观念;含义;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44-04

从新一轮教育改革开始以来,改变教育观念成为一句流行语,人们都在强调要改变教育观念。然而作为高频词的教育观念,却众说纷纭,人们只是未加反思地使用它,少有文章对其进行深入探讨[1][2]。这一状况致使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不一致,每个人都在自己理解上使用教育观念。虽然使用的是同一词,然而你说的教育观念与我指的教育观念的内容却不一样,也使得改变谁的教育观念成为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我们先探讨教育观念一词,然后再看到底都有谁的教育观念需要改变。

一、教育观念的内涵

教育观念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其含意因使用者而各异。那么,我们的教育学学界是怎么理解教育观念这一词汇的呢。我们先来看几种表述:(1)教育观念,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3] 。(2)可把教育观念理解为基于对教育的各种现象和各个方面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以及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观念形态[1]。 (3)教育观念则是存在于每一个教育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个体或群体对教育的看法和认识[4]。(4)教育观念就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看法[5]。 (5)我们可以把教育观念概括为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个体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与看法[6]。从上面这些表述来看,教育观念的含义似乎是明确的,就是指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然而,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各种“教育观念”的界说中所指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有指对“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有指“系统化、理论化了的观念形态”,也有泛指“看法和认识”。

“教育观念”一词的多种理解与“教育”和“观念”的多义性有关。教育一词词义的分歧已为我们所熟知,法国学者米亚拉雷认为“教育”一词有四种基本含义。“我们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一词至少有四种基本的含义:(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2)作为活动的教育;(3)作为内容的教育;(4)作为一种结果的教育。”[7]我国教育学界普遍从教育的范围对教育进行划分,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至少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定义只是把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别开来,包括的范围还很广。如家庭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进行的群众性宣传教育,由校外文化机构进行的教育,以及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等,当然也包括学校教育在内。”[8]教育的这种多义性使得人们都按自己的理解来使用教育一词,从而使得歧义丛生。

郑金洲教授在《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一文中指出“观念”一词有四种含义。张斌贤教授在《大学“理念”考辩》一文中提到“观念”一词有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和一般意义上的“头脑中的图象,在头脑中构想的事物意念或形象”二种意义。李君如先生在《观念更新论》中概括了“观念”的三种词义:“一种认为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即知觉和表象;一种认为观念是作为人们思维活动结果的思想或思想意识,即理性认识,一种认为它在广义上指的就是意识、精神。”[9]可以看出,“‘观念’实在有着甚强的伸缩性,它大可包罗进所有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印象、表象是观念,思想体系也是观念;小至仅限定为体系化了的思想认识,不仅是感知觉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不是观念,就是社会存在形成的社会意识也不见得都是观念。一大一小,几成天壤之别。”[1]

由“教育”和“观念”二词结合而成的教育观念的意义有很大的伸缩性,在最广的意义上,教育观念是指对一切教育现象的意识;而最窄的意义上,教育观念仅指对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二、教育观念的特点

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内涵丰富而且伸缩性大的教育观念,可以发现它的不同特点。

1.主体差异性

观念,不管是经验的还是理性的,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头脑并在人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0]也就是说,观念在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结果。作为反映结果,观念总是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大脑之中,因而表现出它对认识主体的依附性。认识活动的主体不同,对同一事物所形成的观念也不同,从而表现出主体差异性。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教育,几乎牵涉到所有的人,因而几乎每个人都对教育有或深或浅的认识。不同的人教育观念不完全一样甚至有天壤之别。如有的人有系统的、完整的教育观念,有的人只是对某一教育现象表示某种看法;有的人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而有的人的教育观念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有的人只对教育有粗浅的感性认识,而有的人(教育家们)则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

2.内容的丰富性

作为对教育这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的反映,教育观念是一个复杂观念,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观念群”。教育观念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既包括对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如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功能观;也包括对教育的相对浅层的问题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内容观等很多方面的内容。

3.时代性

人和教育都是历史性的存在,社会历史永远在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人和教育都不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不断的丰富,人们需要的知识也随着时代而变化。不同时代对知识的价值和人性的认识迥异,从而导致不同时代的人对教育的认识和反映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得教育观念具有时代性。

4.稳定性

教育观念会随着时代而变,然而改变不是随机的,新时代的教育观念总会在继承前一时代的教育观念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些教育观念虽然产生于古代,却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这些教育观念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历时上千年不会被舍弃。从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理性的教育观念往往是人们对教育活动或其中的某些方面作思考以后所形成的,一经形成就不太容易改变。特别是理论化和系统化了的教育观念,是人们深思熟虑以后的结果,是经过长期的积沉而形成的,形成以后更难改变。

5.层次性

认识作为人的一种心灵活动,既可以被意识到,也可能是处在潜意识水平,不被主体所意识到。作为认识结果的观念也会因此而被意识到或不被意识到。即使是处于意识水平以上的认识,也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别,其结果是形成零散的、不系统的感性观念和系统化、理论化了的理性观念。教育观念因此而具有层次性。

6.地域性

由于交通的限制,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地域性的生存,从而使得不同地域的人类共同体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不同地域的人们会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方法来认识和看待教育,从而形成不同的教育观念。某一地域的教育观念是当地人对当地的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也许有一天世界真的大同了,可能会有世界性的教育观念。

三、教育观念的分类

根据教育观念的不同特点可以对教育观念进行分类。

1.教育观念具有很大的主体差异性,可以根据教育观念的主体不同对教育观念进行分类。按主体的数量不同可以分为个体教育观念和群体教育观念。个体教育观念指单个个体所持有的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几乎每个个体都持有自己的教育观念,所以有多少人几乎就有多少教育观念。个体教育观念还可以按个体的身份、职业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分类。个体的教育观念千差万别,有只对教育的某个方面有感性认识的,有对教育有比较全面的看法的,也有对教育全盘考虑、深思熟虑的。群体教育观念指有着内在结构的群体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划分群体的标准和方法很多,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群体都不一样。在此只列举少数几个群体的教育观念,如大众(民众)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决策者的教育观念、教育专家的教育观念、媒体教育观念等。

2.教育观念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我们可以以时间为标准对教育观念进行划分。时段的划分可大可小,把时段分得大些,可以把教育观念分为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这是常见的一种分法;也可以把时段分得小些,则可以把教育观念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观念、古代社会的教育观念、近代社会的教育观念、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也可以按别的标准来划分时代,从而对教育观念进行划分,如工业时代的教育观念、网络化时代的教育观念等。

3.人是地域性的生存,教育也是地域性的教育,当然教育观念也是地域性的,没有放之四海皆适的教育观念。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本国的教育观念和外国的教育观念。也可以分为中国的教育观念、英国的教育观念、美国的教育观念、南非的教育观念等。

4.教育观念因认识的层次不同而具有层次性,我们可以据此把教育观念分为潜意识的教育观念、感性的教育观念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潜意识的教育观念是人们未对教育作过思考,受染于社会而形成的教育观念,不被问及其主体不会注意到这些教育观念。感性的教育观念是人们在感性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存在于认识者的头脑之中,也未经系统化和理论化。理性的教育观念是人们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往往以理论成果的形式出现。

四、改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观念实际上包括两个问题:改变哪些教育观念;改变谁的教育观念。第一个问题即教育观念的发展问题,也就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问题。时代不同社会为教育提供的环境不同,也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活动,人们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舍弃过时的教育观念。人们对这个问题已作深入的研究,这里就不再论述。

第二个问题,改变谁的教育观念,讨论的不是不多,而是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忽视其他个人和群体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可以先看一则报道。《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云:“有位小学老师认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成果不小,结果期末学生成绩排到了末名。她在家长会上流泪道歉,声明不再搞素质教育了;否则,不但把学生‘毁’了,学校也饶不了她。”[11]

就改变教育观念这个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也是提得最多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首先要改变的,因为他们是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教育观念直接支配着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将会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最终决定着教育成功与否。然而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中,有时候教师的确改变了教育观念,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然而在外界的压力下不得不变回来。报道出来的终究只是极少的,然而从中我们却可以窥见一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只从教育观念的角度进行探讨。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牵扯到的人员很多。从与教育的相关度来看,教育牵涉到的人可以分为教育系统内部人员和教育系统以外人员。教育系统内部人员除教师以外,还有教育决策者(各级教育官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材编写制作等相关人员;教育系统以外人员大致有学生家长、教育官员以外的官员(我国教育一直都是双重领导)及其他人员。所有这些人员的教育观念都无一例外地影响到教育的实施。这些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教育的实施,但却对教育作出评价,从而给教育实施者带来压力。

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可以读出,这位教师之所以不敢搞素质教育了,是因为受制于教育考评和社会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上去了,知识固然也就会丰富并牢固了。可是问题是,从实践和操作中所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为知识而知识的考试所要考的知识,更何况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可能从题海战以外的操作中获得。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出现了。而我们的教育考评机制没变,中考还是那个中考,高考还是那个高考。“在当今,不论地方政府还是社会各界,评价县级教育工作的第一的和最主要的指标,就是‘高考’效果。‘高考’效果好,可以‘一好遮百丑’,反之,可就糟了。”[12]这样就使得学校及教育行政机构用应试教育管理框框来不断地“规范”和考评教师们的教学行为,“也就是他们在‘持之以恒’地按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给教师排队、发奖金、评优选好乃至晋升晋级。至于别的方面则只要不出现犯罪之类重大问题,他们就可以忽略不计。”[12]教师们的压力的另一个来源是学生家长。虽然现在孩子考上大学将来未必就好,但如果没考上大学孩子的未来一定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学生的考评机制没有改变,家长们谁都不敢有丝毫大意,谁都不敢拿小孩的未来作赌注。家长们关注只能是孩子能否取得“应试”的成功。在这种氛围下,“学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赢得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变更课程,增设奥数班、辅导班等。很多所谓的‘实验班’,其实是学校倾力重点保护的、以‘应试’为目标的‘升学班’。”[13]

从教育以外对教育施以很大影响的除家长以外,还有大众媒体。在媒体化时代,大众媒体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无所不在的。纵观大众媒体所表达出来的教育观念,何止一个“乱”字能了的。素质教育正热的时候,大赞素质教育的好;素质教育风潮还没过,转头奋力吹捧各省各地的“高考状元”。儿童保护条例实施时,宣传保护儿童;家长反映小孩“调皮”难管教时,传播所谓“惩罚教育”[14]。“时下大众媒体展开讨论的教育改革话题多半是不着边际的、鸡毛蒜皮的文字游戏,诸如,‘课堂教学该不该放讲台’,‘教研员要不要参与课堂教学’,‘金庸小说进教材好不好’,‘刘翔进教材行不行’之类,无聊至极。”[15]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之外,还有就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应试教育管理“雷打不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影响。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教育观念转变是先导,要改变教育观念的远不只教师们,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者、民众和大众媒体的教育观念也都得改变才行。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J].集美大学学报,2003,(9):21-29.

[2] 高潇怡.浅论教育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1):8-9.

[3] 裴娣娜.对教育观念变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 2001,(2):4.

[4] 吴紫彦,吴童光.现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5.

[5] 李召存.关于教育观念的理论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6-10.

[6] 赵正华,李三元.论教育观念的转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4):94.

[7] 米亚拉雷.“教育”一词的多种含义[M].郭元祥,沈剑平,译//瞿葆奎,沈剑平.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7.

[8]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9] 李君如.观念更新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1.

[10]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编译局,1994:112.

[11] 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 熊辉.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9):24-25.

[13] 程福蒙.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当代教育教学,2006,(2):23.

篇6

一、网络新闻编辑的主要特点

(一)网络新闻编辑的全时化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传统的新闻信息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信息化时代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网络新闻编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全时化特点。全时化主要指的是全天候、全过程和全历史。因此,网络编辑要想提高新闻编辑水平,就需要二十四小时待命,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突发事故资料,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网络编辑还应该具有深入挖掘新闻信息的能力,对新闻要有敏感度,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深挖出来,从而达到吸引网民眼球的目的。

(二)网络新闻编辑具有强烈的整合性

在过去以往的传统媒体中,新闻编辑必须具有时空整合能力,才能对新闻事件和信息量进行有效收集和整理。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目前都在使用网络传播新闻。网络新闻需要新闻编辑能够时刻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同时对空间和时间形成良好的关注,从而能够及时同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网络新闻编辑整合的最佳效果。

二、信息化时代网络新闻编辑中存在的问题

(一)更新速度日益加快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报纸信息在传播中存在一定的时差性,但是,网络新闻传播能够保证第一时间让人们看到信息,既方便又快捷。同时,网络编辑不仅能够第一时间与受众沟通,又能保证新闻的实效性。但是,科技的发展也给网络新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由于新闻更新速度太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虚假新闻较多

目前,网络新闻编辑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此,网络新闻编辑为了追求被关注率,就不断的将新闻同质化,从而使得网络新闻出现了虚假现象。同时,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经常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扭曲新闻、恶意篡改新闻,从而使得虚假新闻现象日益严重。

(三)网络新闻娱乐化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人们为了缓解内心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喜欢看一些轻松娱乐的新闻节目。因此,很多新闻部门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就不断将网络新闻娱乐化。一般情况下,网络新闻内容的娱乐化被叫做网络人性化的体现。很多新闻部门加大了对网络新闻娱乐化的投资力度,从而使得一些社会价值低的新闻成为社会热点,最终导致了整体的网络新闻呈现娱乐化,与网络新闻的真实内涵相违背,破坏了社会的良好风气。

三、信息化时代网络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

针对以上信息化时代网络新闻编辑中存在的问题,新闻部门应该从中吸取工作经验,体现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抵制虚假新闻,了解并满足受众针对性需求,从而能保证网络新闻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信息化时代网络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都有哪些:

(一)了解并满足受众针对性需求

受众的新闻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青少年喜欢查阅社会热点新闻、中年人喜欢社会类新闻、老年人喜欢民生健康新闻等等。因此,网络新闻编辑就应该不断深入挖掘新闻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整合。目前,网络新闻已经不再是以往媒体的单方面制造,而是变成了多层级、多角度传播,由此可见,网络新闻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应该时刻了解受众需要,满足受众针对性的需求。

(二)强化新闻媒体及网民的社会责任感

据相关调查显示,如果只是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来对网络新闻的传播进行监督,这样的做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网络编辑应该提升自身的觉悟,共同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网络传播环境。同时,网络新闻编辑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从而保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制造虚假恶劣的新闻。另外,还应该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新闻传播和互动环境。

(三)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加强各方面监督监管

为了保证网络新闻传播的有序进行,相关部门应该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并加强各方面监督,让法律来规范网络新闻的传播,给新闻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对相关的新闻编辑人员进行监督,保证新闻编辑发表的言论具有真实性,坚持公平、公开原则,从而提高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

篇7

摘 要:网络传播的发展异常迅猛,这种超常发展表现在网络传播的传受两方面。与网络传播实践的高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网络传播的理

>> 网络时代受众的角色逆转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网络时代对“主动”受众的认识 网络时代重大主题宣传的受众参与 米勒的网络时代文学观 浅谈网络时代的网络阅读 浅谈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 浅谈网络时代的编辑素养 浅谈网络时代的学校建设 浅谈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 浅谈网络时代审计的变化 浅谈网络时代的作文训练 浅谈网络时代的营销变革 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 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重构 邹韬奋新闻职业观在网络时代的意义 网络时代受众主动性探讨 网络时代的地震 网络时代的文学 网络时代的坚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浅谈网络时代的受众观 浅谈网络时代的受众观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靖东")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网络传播的发展异常迅猛,这种超常发展表现在网络传播的传受两方面。与网络传播实践的高速发展形成反差的是,网络传播的理论,尤其是怎样对待网络时代受众的问题并没有引起网络传播者的重视。本文回顾了受众观的发展,分析了网络受众的特点,及受众对网络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影响。关键词:网络传播;受众观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90-01网络传播自20世纪90年代方兴未艾。网络传播是目前最先进的媒介,它不仅集中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各种形式的媒体,而且包括了人类的各种交流方式。这不是传统意义上新老媒体交替,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碰撞愈演愈烈。所以,大众传媒更应注意到对网络媒体下受众观的调查,从而更好的研究网络媒介。一、受众观的发展传统认为,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众研究从早期的“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到后来的议程设置,不断完善着自身系统的完善。早期认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随着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受众所处位置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渐渐地发生着质的变化。现阶段,“受众”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的主导,处于传播研究发展演绎的各个阶段,任何传播研究都最终归结为受众分析这个核心要点上。二、受众观在网络时代的更新在网络媒体日新月异的同时,报纸、电视、广播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能在网络媒体面前不处于下风,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寻求自身在网络世界的发展。但在传统媒介接触网络的,还有一部分传统媒体从业者认为,只要把原来的刊物、影像完全复制到网络上就可以吸引受众“眼球”,利用自身采集优势在网络媒体面前仍然可以抢的先机。这种完全的复制,是纸质版的内容变成了电子版,在信息的海量上的到了发展,但与日益新颖,有着高互动性的网络媒体在吸引受众的角度上还有差距。传统媒介采编力量非常强大,对电子版也是倾力制作,无论是从信息量还是及时性上都是霸主地位,为什么与现代网络媒体在“争夺眼球”的竞争中还是处于劣势呢?这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关键是如何调整传播者传播方法,改变传播形式。要扭转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劣势,其实就是要促进传统受众观转变。基于这种原因,传统新闻学往往将研究重点放在传播者及传播内客上,对受众的感受考虑不多;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的主动地位得到空前提高,面对各种接收方式,传统的新闻传播意识显得非常局限、老套。三、以网络论坛为例的受众观分析论坛之所以发展到当今如火如荼的程度是与其自身特点所分不开的,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了论坛的发帖跟帖当中,大家畅所欲言,在论坛当中没有绝对的传者,但对于某种观点、意见和看法,参与进来的的人都不同程度上的充当了受众角色。一是知识性。论坛当中网友的帖子当中不乏有知识价值很高的内容,使得广大网民得到有益教诲和启发。特别是专门的学术性、专业性论坛,在这样的论坛当中,每位网友都搜寻着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大家谈论学习心得、发表学术观点、互相借鉴启发。二是公益性。论坛当中对国家、社会、民生有益的观点,能被有关部门所采纳,起到积极向上的效果,并非仅仅是网友大发感慨而没有后文。一些网友论点能够顾全大局,均衡利益得失就很具有参考价值,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当众人共同探讨时必然会有一些论点是公平、公正、有益的。三是自由性。没有学历、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只需注册一个ID号就可以在论坛中发表、评论、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意见,或是支持原帖,亦或是保持沉默。正是由于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性,使得论坛的人气越积越多,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加入到思想和感情交流当中。四是趣味性。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一种爱好成为大家共同的兴趣时,其所迸发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追求,使得网友参与到各种帖子的讨论当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寻求大家共同的兴趣,并在共同的兴趣当中寻求共鸣。

从本质上讲,网络媒介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具有广泛服务功能的超级信息服务网络。网络不仅是人类一种新的信息交流的方式,而且是人类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适应受众的这种多元化的需求,网络媒介也从向受众单纯传播新闻信息转向到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随着网络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受众对网络的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满足,这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而由网络特性所引发的研究风潮并不止于传播学领域本身,网络的虚拟社群概念、网络沉迷、真实与虚拟社会结构认知、个人角色行为等,诸多由网络媒介所引发的延伸效果,也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产生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篇8

>> 浅谈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 试论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下的音乐检索方法初探 信息时代医学信息资源检索的研究 浅谈网络时代的网络阅读 网络时代的信息构建 网络时代的信息规则 网络信息检索浅谈 浅谈网络时代的编辑素养 浅谈网络时代的学校建设 浅谈网络时代审计的变化 浅谈网络时代的作文训练 浅谈网络时代的营销变革 浅谈网络时代的受众观 泛在网络时代文献检索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网络时代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创新 浅谈信息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信息网络时代城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发展 网络时代的强制性信息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信息与监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GenBank是美国国立研究院(NIH)、美国国立图书馆(NLM)、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NCBI)于1982年建立的核酸序列数据库,免费提供所有公开发表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及其生物学注释和书目文献等信息。它与日本DNA数据库(DDBJ)、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合作,形成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协作体,每天交换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基因库的数据来源有:从科学出版物中搜集核酸序列;科学家直接发送数据;测序中心以ESTs成批发送的数据;与其他核酸序列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GenBank提供了Entrez浏览器(Entrez Browser),用户可以检索GenBank、EMBL、PIR、SWISS-PORT、PDB等数据库的序列信息以及Medline中与序列有关的文献信息。

3因特网上查找医学信息的其他途径

目前常用的中文通用搜索引擎有:①百度搜索(http://)它是目前全球最优秀、更新时间最快、数据量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它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信息库,总量超过8亿页以上,并且还在以每天几十万页的速度快速增长。②Google搜索(http://)它是目前最优秀的支持多语种的搜索引擎之一,也是万维网上最大的搜索引擎,现能搜索80多亿网页,课用多种语言进行搜索。③搜狐公司搜狗搜索(http://)到目前为止,搜狗搜索收录的中文网页近20亿,并且实现了4~5d全部网页更新,重要网站和链接每日更新,大大降低了死链接,空链接。④雅虎中国(http://.cn)曾是纯粹的分类列表时搜索引擎的代表。目前已经实现搜索全球38种语言网页并抓取10亿中文网页。

通用搜索引擎提供的是包罗万象的查询,为了快速、准备的获得所需的医学信息,需要选择适当的检索策略。如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缩小或扩大检索范围等。

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分散和无序,影响了网络信息的检索质量。2001年出台的MPEG-7国际标准解决了多媒体信息描述的标准问题,实现了快速有效的搜索。标准化是网络信息检索的根本性技术保证。[1]智能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形式,它把现代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方法引入信息检索系统,机器根据用户提供的以自然语言表述的检索要求进行分析,而后形成检索策略进行搜索,使信息检索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特征,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其功能。[2]因此,网络医学信息检索将向着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与数据库的应用与发展,为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网络时代,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是实现医学事业快速发展,提高医疗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了解现存的信息获得途径,并掌握合适的医学信息检索方法,对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