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4-02-22 14:41: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徘徊不前;政府支持;特色项目;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渭源县以富裕的原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可观的旅游业为引擎,统筹规划,全力打造“华夏文明渭河源”战略品牌。树立“大旅游、大渭河、大文化”理念,按照“先进、开放、绿色、休闲”的发展目标,举全县之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渭源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坐拥秀色可餐、潜力巨大的16个景点,渭源县旅游业却徘徊不前。“生态+文化+旅游”三要素缺一不可,目前仍存在建设短缺、旅游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跟进不足、整体接待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当地生态旅游业的有效规划与对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当地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发展指标。

1 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发展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方向所产生的不仅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且保护生态环境的边缘性生态旅游活动。有其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参与性、专业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性,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游者在感受原生态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景区生态文化资源保持和宣传的责任。

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此县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导致人与自然的不相协调。研究并从根本上明确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和发展目标将有助于实现本县生态旅游的实质性发展目标。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态旅游,实施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加大各种投入力度,才能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监管,故研究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三是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此县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领域。但如何在开发、利用、功能方面改善,将该县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研究其策略意义深远。

(二)渭源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主要简介

全景区包括首阳山、莲峰山、、太白山、双石门、天井峡,铁木山等景点。其首阳双冢、天井幽谷、莲峰揽翠、太白云海、灞陵观潮、石门夜月、君山夕照等共16处旅游景点已被开发。主要有:一是莲峰山景区被批准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因轮廓宛如莲花、九峰环绕,惯称马鹿山。二是古雅通幽首阳山:与莲峰山相呼应,古松郁郁葱葱、山势高俊巍峨。因阳光先照,列群山之首而得名。三是壮丽的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十五里画廊,具有幽静、神奇、古野、脱俗等众多意境。

(2)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南北分成两大流域,东为渭河流域,西为洮河流域。其自然风光原野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气候温和湿润,是游览观光和避暑娱乐的甚美之地。

由区位及自然环境谈,主有四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富集。境内以渭河为界,有洮、渭两大水系,形成以丹霞地貌、黄土峁梁、山川河谷为主的地貌资源。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融汇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三大文化,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以丰裕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已开发出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首阳谒圣等景区,有古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工作层面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战略优势。打造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对该县原生态旅游业以重新定位,提出了“大文化、大旅游、大渭河、大产业”的指针和打造渭河特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指标,打造出“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模范品牌。二是政策优势。随经济发展,当地人民把发展原生态旅游也列入增收的新兴产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立了产业协调小组,并建立渭河旅游联盟。三是基础优势。该县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强力发展“首阳山文化之源、渭河源生态之源、太白山活力之源”三大主景区建设。四是宣传优势。坚持同时关注发展与宣传、同步推进,在兰州、西安等城市每年成功举办多次推介会,有效提升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取得的发展成绩

渭源县从2010-2015近几年来,凭自身原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自身发展特征和优势,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旅游业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整体布局拓展、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游客量和所创效益各方面都呈不断上升的总发展趋势,尽最大力量实现了基本的生态旅游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景区卫生、餐饮、景区交通工具、道路及树枝种植等逐渐改善游客服务满意度。在整体规模开发、布局和拓展方面,形成了以点形式布局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及线形式的县区生态文化旅游,合理地开拓了以渭河源为中心的渭源生态旅游品牌景区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支持,用以基础建设、规模布局拓展、景区宣传、深化旅游品种等方面的改善。

2 渭源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规划问题:统筹规划不合理,经营滞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改善项目几乎达到饱和状态。

(2)基础设施问题:经济基础落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卫生设施尤其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降低游客快乐指数。

(3)环境问题:生态资源遭破坏,保持度不够。原有乡村环境质量正伴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而恶化;固体垃圾污染问题严重,植被保持度不好,破坏严重。城市文化掩盖了乡村文化,破坏了当地的乡村民风和生活秩序。

(4)知名度问题:景区知名度不高,游客量相对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效益的理想目标。

(5)管理与人才问题:经营管理人才稀少,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二)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1)生态旅游规划。政府部门对相关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对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监管指导不充分,这是我县未能开展真正的生态旅游的重要原因。

(2)基础设施。由于地方因素造成当地领导资金投入意识不足,资金支持的力度有限,创新意识不强,观念落后。故难以实现较高投入额度的资金支持去强化基础设施,地方领导和人民整体素养较低,对基础设施保护意识不足,保持度不好。

(3)环境。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该县生态旅游区虽然植被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但因复杂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仍具脆弱性,一旦破坏,将具毁灭性的不可再生,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4)知名度。受地方客观因素限制,资金支持有限,整体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仍旧不高,不为广大地方外游客所知,没能有效的激发游客前来欣赏。

(5)旅游产品。缺乏资金支持和旅游新产品开发的创新更新观念,鼓励政策不足,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开发不充分。

(6)管理与人才。整体监管体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环境保持保护监管不足;当地人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使环境保护不足、破坏严重;缺乏当地环境保护宣传,使外来游客破坏度较高。

3 优化渭源县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一)对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中,按照“高起点规划、展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展”的规则,坚持做到政府主导开展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微观监督。桡骨树立开发建设四大观念,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推进开发建设一体化。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生态旅游规划队伍是良好规划的保障,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各利益主体的声音,并在规划中得到协调。

(二)政府要加强旅游发展的支持

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申请省级对本县生态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自主加大对地方旅游发展的资金比例,尽可能改善每个生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建设,诸如此都有利于其县旅游景区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并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树立品牌意识、塑造系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以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突出生态主题,加强品牌意识,构筑多层次多功能发展的新格局。例森林生态游、民俗风情乡村游、奇山异水寻溯游、历史文化追溯游及农家乐建设。

(四)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开发人力资源优势

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与相关院系建立教学培养合作关系,良性互动,在更高质量上开发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为其树立优良的公关形象,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五)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及环境保护度

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应该加强管理审批和环境管理。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管理。

(六)加强当地人民和经营者的参与度

决策领导应定期开展当地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前景和规划活动及群众大会和文化节,有效集合群众参与到保护和建设当地旅游项目的规划中来,政府还需加大对生态旅游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及宣传力度方面的人力派遣,加大宣传力度。

4 结语

目前,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然、热爱自然、走进自然、保护自然,这种市场需求的转变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渭源县以如诗如画的生态文化胜境,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也见证着渭源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的华彩乐章。

参考文献:

[1]卢云亭. 生态旅游学[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294-300.

[2]彭万臣.黑龙江省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大悟.对生态旅游的若干认识.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9,10(2):5-7.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起来。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旅游正在成为21世纪的旅游主题。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反思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的表现,也是人类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旅游之所以发展如此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拉近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自然与人类的牵线媒介。

二、中国生态旅游的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三、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加上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部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致使中国生态旅游存在不少问题。如生态旅游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损害,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也存在大量问题,人们的生态环保观念不足,旅游景区经营超载等。针对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应该着力构建我国生态旅游适宜的开发和经营模式,以纠正目前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偏差。适宜的生态旅游开发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生态旅游必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旅游区生态系统状态最优,主要建设内容是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首先要遵守生态化原则。旅游区的检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旅游者与环境、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区复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本土化原则。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而且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设施的外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再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简朴化原则。生态旅游时更多是追求质朴与自然协调。所以在游览区内,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

2、发挥教育、培训的功能,增强环保意识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

3、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使旅游区的安全得到保障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应得到保障。

4、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结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旅游形式将在未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倪文新.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旅游发展研究,2007年6月.

篇3

一、前言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在1983年由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认为,生态旅游是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并且这种旅行不会使被观览的景物有所损伤。目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生态旅游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促使相关部门应该对此进行解决。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及特征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回归大自然的活动。生态旅游建立基础的特殊性致使生态旅游需要承担一定保护环境的责任。

(二)生态旅游的特征

1、旅游资源

在旅游资源方面,生态旅游包含一切富含生态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某些人工改动过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由于生态旅游资源较为脆弱,因此,需要对生态旅游资源加以保护。

2、旅游者体验

在旅游者的体验方面,生态旅游的路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旅游者带来了新奇的体验,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融入自然,产生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3、旅游行为

在旅游行为方面,生态旅游可以为旅游者提供生态服务,如果旅游者提出的要求在环境许可的范围内,则可以满足旅游者的要求。

三、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中国的生态旅游大多是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总计有512处,占地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量为119处。中国的33个省、市以及自治区都在开展各式各样的生态旅游活动,各级政府都对生态旅游高度重视。中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探险、观赏、生态农业主体活动以及田园采摘等,格局呈现多样化。就其他国家的景点而言,哈萨克斯坦的布拉拜就很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布拉拜有许多湖泊、矮山和森林。布拉拜地区有充沛的降雨,因此,布拉拜的山体大多是由大块的花岗岩组成的。较少的风化作用和夏季相对较低的汽温使布拉拜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带。

(二)中国生态旅游中的问题

1、中国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客流量限制不足,部分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旅游者将携带进景区的垃圾乱扔,不但会对景区的水、土产生污染,还可能对景区内生存的野生动物造成危害。目前,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

2、对生态旅游没有充分理解

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真正的生态旅游应该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3、相关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生态旅游中的相关人员是指旅游企业经营者、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旅游企业中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较低;由于生态旅游景区大多设立在偏远地区,落后的经济水平导致生态旅游景区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当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之间产生冲突时,当地居民通常会选择经济利益,进而对自然资源造成损害;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由于大多数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较差,因此常常发生践踏草木、乱刻乱画等现象。

四、解决中国生态旅游中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对生态旅游环境的管理主要包括对生态旅游的设施、场所的生态管理以及对生态旅游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保证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外观风格等建设不能对环境有所破坏。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旅游者进行严格管理,以防出现践踏花草、破坏旅游设施等不文明行为。

(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

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使生态旅游发展得更好。在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状况及其分布、旅游者的活动要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当地居民对生态旅游活动的接纳水平等。

(三)强化生态旅游意识

由于中国的生态旅游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旅游者、当地居民的生态旅游意识都比较低。对此,可以通过相关的宣传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旅游者塑造成能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旅游者、帮助当地居民树立环境保护观念、教育旅游企业经营者意识到自身具有保护环境责任。

(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关键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此,可以建立一个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在协调好旅游院校与生态旅游企业关系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培养专业从业人员进行探索。

五、结论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对策;孝感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its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makes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Xiaog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then put forth some sustained development measure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production situ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Xiaogan city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1]。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

1 生态农业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生态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生态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生态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陆续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开始进行生态农业旅游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相继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全国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2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

孝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旅游创建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孝感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3年中国民协授予孝感市为“中国孝文化之乡”称号。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及“农家乐”升级达标工作积极推进。2010年6月,湖北省政府授予汤池镇为湖北旅游名镇、孝昌观音湖熊畈村为湖北省旅游名村。还有7个村被列入全省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即孝南肖港镇小周村、汉川翥夂许家村、应城汤池镇洪河村、云梦下辛店镇泗洲寺村、安陆烟店镇碧山村、大悟新城镇江冲村和双峰山大砦村。“农家乐”创星工作开始启动,到2010年底,全市星级“农家乐”达到102家。

2.2 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孝感市已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家。其中,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2A景区4家,2011年新增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1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省级旅游名村1个;星级农家乐102家。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累计接待游客2 710.5万人次,年均增长22.4%;实现旅游总收入154亿元,年均增长21%。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 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8%。

2.3 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制订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孝感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孝感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宾馆、生态观光园等项目24个,投资规模80多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8亿元。天紫湖、观音湖、嘉沦河、白兆山、钱冲银杏谷、大悟白果树湾新五师司令部纪念馆等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相继建成。5年来,市、县两级政府投入3亿多元改造旅游基础设施。

2.4 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孝感市一日游管理规定》和《孝感市旅游业管理办法》,批准成立了孝感市旅游执法大队和旅游质监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全市县市区旅游工作机构得以健全,工作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

围绕开拓武汉旅游市场,组织了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3届华中旅游博览会,连续2年以孝感市政府名义在武汉举行了大型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展了“武汉万人游孝感”活动。加快与武汉黄陂区、东西湖区的景区联动和市场对接,着力抓好融入工作。围绕提升孝感旅游知名度,积极开拓境外市场,2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台湾湖北周”活动。先后参加了在昆明、烟台、重庆召开的国内旅游交易会。此外,组织指导汤池温泉、双峰山等景区和有关企业,开拓河南省信阳、南阳,以及省内宜昌、襄阳、荆州等城市旅游市场。

3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3.1 宣传营销不够充分[2]

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以及对景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做得不够,对于不同的客源群体、不同的市场群体没有采取相应的宣传策略。甚至 ,本地的一些市民对本市的一些生态农业旅游点还不是很熟悉。 有些景区在宣传的过程中只注重风景的宣传而忽略了当地文化与风景的有机融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市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专业网站。

3.2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无论是游客乘坐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出游,良好的交通条件都是他们考虑的首选。如孝南区杨店镇,交通历史欠账多,虽然近几年交通状况有明显改善, 但还是相对滞后,公路等级较低,公共交通落后,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

3.3 具体产品服务雷同,缺乏特色和品牌化[3],创新性不足

生态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生态农业还局限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 、垂钓、观光 、休闲,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许多项目都是由生产性项目改造为观光农园,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生态农业缺乏现代化、市场化理念,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的核心作用没有突显,农产品还在产品价值链最低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还需进一步提升。

3.4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服务质量不高[4]

很多旅游经营项目都是个体经营性质,实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 在经营管理上不够规范,在服务质量上不到位。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方面,与游客的要求相差甚远。服务员大多数是自己的亲戚或在本地招聘的员工, 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健康检查,用餐设施很少经过卫生管理部门检查和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4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无论是生态旅游的景区还是旅游产品,都必须要靠宣传来扩大知名度。没有宣传,即便是再好的旅游景点也只能是“养在深闺无人问”,如果宣传工作做得好 ,那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要以“董永故里,孝文化名城”为主题,以汤池温泉、双峰山、天紫湖、观音湖及白兆山等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标志性产品,塑造和推广孝感旅游对外新形象。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宣传: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传广告;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在特殊节日发卡片邀请,采用淡季降价并对重点游客赠送礼品等方法;或推出会展游、商务游、假日游、休闲游等改变以往的以观光游为主的旅游模式,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相关媒体上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开通微博,全方位宣传孝感市旅游产品,向游客发放旅游宣传册;发挥音乐作品《 孝感》、《孝感我的家乡》、电影《天仙配》、《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对孝感旅游业的推介作用 , 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制作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网站,并设立网上预订系统,完善网络营销渠道,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5]。建设旅游信息查询平台、互动平台,每个景区将自己的旅游点制作成电子宣传册,把电子宣传册置于生态旅游网首页的醒目位置,配以背景音乐,这样游客在到景区之前就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前期的相关了解;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周边地区举办旅游景点联谊会、洽谈会,借此机会宣传本地景点,扩大景点影响力。

4.2 资源共享,突出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什么是特色呢?高文化附加值就是特色[6]。要注重文化品位,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并将其合理地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要尽快改变当前生态农业旅游低、小、散的现象,要根据本地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特色,延长农业产业的产业链,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几方面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借鉴广西灵山荔枝节[7]的成功经验,精心策划“中华孝文化旅游节”、“中国银杏节”、“孝感杨店桃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力争将其中一些活动打造成全国的旅游节庆品牌。

4.3 以管理为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要将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入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技能。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策划、营销、经营、农艺、花艺、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大力培训本企业从业人员,努力提高管理技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提高厨房、餐厅、卧室、浴室、 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质量,对厨房卫生和餐厅卫生进行定期检查[8]。

4.4 大力推进旅游路网建设

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业,提升旅游公路等级,解决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的公路,形成整体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修通双峰山―孝昌观音湖―大悟龙潭湖的生态旅游公路,提升双峰山至黄陂木兰天池、孝昌观音湖至黄陂清凉寨、安陆白兆山至应城汤池温泉公路等级。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城际铁路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是游客进入各地、各景区的快速交通工具。要尽快完成汉口火车站至孝感城区汉孝城际轨道列车的建设,并逐步延伸至云梦县、应城市。高速铁路要利用石武高速铁路和武荆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游客能顺利通过高速铁路交通到达孝感旅游。要完善景区内部交通,景区内部交通要以车辆环行道路建设和游客步行道建设为主,让游客能方便地游玩。

4.5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湖北省政府把孝感市建设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发展孝感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

4.5.1 加大政府投入 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 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和对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4.5.2 实行税费优惠 对投资规模在5 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旅游景区(点),其门票收入征缴的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按第一年至第三年全额、第四年至第五年50%的基数标准,由同级财政予以奖励。对旅游企业上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允许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旅游企业宣传促销费用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旅游企业在注册登记、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市本级财政收入的,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落实水电气价格政策,经营服务性收费从优收取。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同价。

4.5.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饭店经营、旅行社以及旅游运营业务的旅游企业,凡符合贷款条件的,担保机构应优先给予担保,银行机构应优先给予信贷扶持。

4.5.4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列入全市重点项目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按报批程序由市专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额达到1亿元以上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旅游建设项目,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市财政按50%的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

参考文献:

[1] 喻红林,路娜,邓楚雄. 基于AHP的新疆博湖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84-87.

[2] 李霰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析――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北方经济, 2012(10):52-53.

[3] 王洁佳,陈巍.国外农业旅游及发展实例分析[J].世界农业,2013(5): 99-101.

[4] 张青,田家林,徐立岗,等.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分[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0):107-108.

[5] 林惠恋.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16): 2-3.

[6] 侯敏,何杰,宗如菊.我国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初探[J].新农村,2012(4): 21-22.

篇5

一、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作为当前世界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民旅游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国内、国际旅游都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团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考验。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之下,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抉择。我国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多数省份都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辽宁省作为沿海省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较为到位,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目前,辽宁省生态旅游基本以海滨和山地为主,无论是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大连旅顺口游览区,都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环境较好的旅游胜地。在辽宁,山地与丘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无论是千山山脉还是半岛地区,都能够以生态旅游作为主打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辽宁省的山地资源中,如松岭、黑山等地,其海拔主要集中于300米到500米左右,较为适合参观者进行游览,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在当地受到环境的支持。而辽宁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在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此为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不仅能够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发展,还能够令游客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

总体来说,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海边文化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辽宁省依然不能被称为我国旅游大省,无论是当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还是客源与市场发展不足,都导致在辽宁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令辽宁省基本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退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现状,令辽宁省的旅游发展难以与其丰富的资源相匹配,想要保证提高当前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合适的对策,全面改变当前辽宁旅游业发展弊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旅游发展良性转化。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来说,因为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阻碍着旅游资源的利用,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资源平衡,保证在遵守一定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辽宁省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综合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辽宁省作为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一个省份,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但是,生态旅游开发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保证商业用途与保护用途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再进行发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基本的资源保护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减少人为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从最大限度上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现旅游资源及市场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为今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从开发方式及开发观念入手,探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实现更大的、更好地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使资源利用能够对当地的居民以及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保证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够令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总体来说,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保护和利用资源,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使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可持续进行。

(二)适度开发原则

纵观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因为巨大经济利益和多方面影响力,导致了各地都在对于当地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从多个方面开发可能受到旅游市场欢迎的旅游景点,作为国内旅游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更应该以适度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的开发中,都能够给与传统的文化和环境留下适度的空间,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在进行资源发掘的同时,设置旅游。一般来说,一个旅游地并不能开放全部的地区作为游人参观的景区,一些较为敏感或者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设置为旅游,相关的管理者保证能够较好的控制旅游的游览范围,对于未开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保护。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开发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一定意义上还是通过不同手段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能够以设置禁地的方式令普通游客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在保证了旅游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有效的人身保护。对于辽宁省来说,因为其自然生态资源大部分是森林或者海洋,所以可能出现危险的因素,保证适度开发,开放能够正常游览的区域作为游客的探索之旅,是其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双赢原则

在当前资本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各个行业的经济收益,保证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当前各个领域经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双赢作为开发的基本原则。旅游业是通过接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本地区的游览来赚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取收益不仅需要令当地的居民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还需要保证能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在这项庞大的额外支出之下,辽宁省各个旅游公司都在寻求不同的游客接待方案。在双赢原则中,要尽量的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探究发展的路径,将开发过程中的各方利益进行很好地整合,建立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中,双赢策略是基本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如何以最小的开发利用来完成最为舒适的旅游体验,其实施过程较为艰难。但是,各个旅游单位并不能忽略这一基本原则,一旦忽视了对于当地居民收入的保证,减少了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与普通大众旅游难以进行区分,令旅游者难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大自然的美景和乐趣,这样的行为可能令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走入困局。

三、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给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生态旅游并不同于其他基本的旅游方式,其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管理者进行平衡,保证其能够以最为合理的方案达到最为合适的效果。以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不同的原则,如何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旅游发展,对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依法管理生态旅游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中,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在改革开发之后,旅游也迅速腾飞,突然爆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法律还存在一定漏洞,相关法律对于经营者的管理力度不强,令各种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资源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辽宁省的生态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其开发力度过度而导致的周围环境受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未来的生态旅游经营策略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法律对于环境进行保护和维修,令其能够适应在当前旅游环境下景区的需求。一旦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了相关法律以及管理措施的维护,那么过度开发问题将会是困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纵观不同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历史,因为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约束以及国家的法律维护而导致的资源破坏问题,还是难以解决的弊端。在这样生态旅游发展历史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加强管理与法律维护,能够极大促进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旅游开发者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以辽宁省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的制定,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规划方案,对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规划体系采取完善且详细的方案,保证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发展生态旅游,从根本上改善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的弊端,保证生态旅游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

(二)突出生态特点与产品特色

对于辽宁省来说,其生态旅游发展不能够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从自身拥有的生态环境类型出发,保证生态旅游能够突出属于辽宁省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色,借此在我国的生态旅游景点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有许多风景人文独特的山地资源,就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辽宁鞍山附近,其药山就属于有着辽宁本地特色的一大旅游景点。该景点因为在古时盛产药材而出名,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不仅植物资源费丰富,其生态美感所受破坏较小。在这样的环境资源影响之下,天然植物园是其生态旅游重要的一个宣传和发展特色。因其有着环境生态美和历史上以药材出名的产品特色,无疑能够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从这样的发展实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突出环境与产品特点,尽力打造不同于国内其他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风景,以特殊的产品特色来吸引游客,是辽宁省当前发展的重要措施。

除了山地资源之外,辽宁滨临黄、渤海,有许多海滨生态资源。例如大连作为辽宁一个较为特色的海边城市,有着自然的海上资源,不仅气候怡人,还能够欣赏山地与海洋相互交错的美景,是辽宁重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景点特色背景之下,发展旅游度假村,能够保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度假进行完美结合,将各个风景集中到一起,使旅客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行程,得到更好的生态旅游体验。在突出特色的同时,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减少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旅游资源的重复性开发,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问题,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在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中,其旅游开发还不甚完善,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停滞。目前,辽宁省境内的多数生态旅游景点无论是在交通条件方面还是在基础服务水平上,相对我国当前热门生态旅游省市都有着一定差距,这样的问题令顾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其生态旅游口碑在业内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旅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享受较为体贴完善的服务,是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对策。在交通方面,辽宁省需要保证将国道、省道质量进行改善,减少因为交通堵塞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到各大生态旅游区的交通方便。在辽宁省主要的四个山地之中,建设和完善主干道的开发,在保证旅客安全的前提下令各个主干道能够适合高峰人群流量。

在辽宁省生态旅游服务接待方面,应该以不同生态旅游景点作为重点开发的对象,在各个景点周围建设具有地方生态特色的接待宾馆,保证外观和内部服务管理都能够达到良好水平。增加目前辽宁省各生态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床位数量,保证旅客能够享受到良好的住宿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引进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保证能够以科学管理来提升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基本服务质量,保证全面提高当前环境下辽宁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回头率”,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入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结论

篇6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40-02

生态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的理论和生态旅游的实践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环境的制约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开始逐步形成。尽管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的构建上,或集中在某一景点景区的实证研究上。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多样、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民族地区整体而言,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做出相关规划应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新疆可以此为依托,促进生态旅游的保护利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疆等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凭借新疆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条件,生态旅游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以山地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沙漠生态旅游、绿洲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层出不穷,促进新疆生态旅游进入新阶段。

但纵观新疆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其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当前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分析。

二、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生态旅游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景观保护意识,过度追求旅游带来的经济价值,淡化了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全面管理,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退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纵观新疆生态旅游的开发历程及现状,可发现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生态旅游的理念认识不足

在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区,需坚持人与自然核心的理念,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虽然近年来一些景区如喀纳斯风景区、天池风景区等已取得较快发展,部分景区为了满足或迎合游客,在旅游区内修建了大量宾馆,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开发者对生态旅游理念的认识不足[1]。

(二)盲目开发,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

一些景区或生态区在开发时,未就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和深入剖析,快速进入开发阶段,导致其整体性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害,生态环境风险加剧,同时造成景观污损。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高层次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匮乏

高层次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匮乏是当前制约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旅游人才培养与其他省份相比滞后性较明显,从事生态旅游的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旅游人才培养梯队。人才不足及较低的素质与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不相匹配,业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2]。

三、新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采取生态友好方式进行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2]。在开发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理念。

(二)统筹协调,促进多方参与

科学、合理、全面深入研究是解决盲目开发的关键要素。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充分强化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民众等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政府应适时对旅游企业进行免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通过各种渠道促使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全面提升旅游人才素质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数量不足、结构差异化现象严重,是制约该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适应旅游学科发展规律和旅游业发展需求,扩大旅游专业招生规模,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以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旅游培训学院为依托,不断创新其人才培育模式,积极推动新疆旅游教育发展;要与旅游行业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制订互通的教学计划,实施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安排,建立高层次旅游人力资源联合培养基地,不断提升旅游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着眼生态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3]。

结语

新疆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保护、开发、利用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同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新疆生态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宁呈旭.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2] 于春玉,刘阿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2011,(1):112-114.

[3] 许兴斌,焦黎,王宁霞,等.新疆旅游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92-9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Xinjiang

WANG Ning-xia 1,2

(1.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Youth League school;

2.Youth Political Colleg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830002,China)

篇8

关键词:营销环境 生态旅游 SWOT分析 长青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是指自然保护区通过综合营销手段和途径与旅游目标市场(包括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进行全方位沟通,从而建立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市场形象,并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全面销售。

一、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地理位置东经107°17′~107°55′,北纬33°19′~33°44′,2001年获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国际认证,2005通过专家评审被列为“五级”生态旅游资源单体和中国秦岭自然保护区群(GEF)建设的重点项目、陕西省 “十一五”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建设项目。2009年该旅游区又被授予“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

二、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长青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条生态主线、四大功能分区以及多个主题景区”的规划框架。“一条生态主线”,即生态旅游是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发的主题,是建立在严格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四大功能区”即杨家沟生态休闲区、苍耳岩古道科考区、东坪石塔河森林探险区、朝阳山宗教文化区,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三、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长青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

长青保护区总面积 30 平方公里,规划旅游区面积 15.5 平方公里,区内自然景观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物、植物等,以高、寒、奇、险、特为特色。最高峰兴隆岭 3071 米,是秦岭南坡著名的“九岭”之最。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和秦岭野生动物的乐园,尤以“秦岭四宝”——大熊猫、朱

、羚牛、金丝猴为著称。

2.有一定知名度

“四大国宝”——朱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同一区域同时出现在长青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秦岭大熊猫在区内分布密集,目前已通过国际“绿色环球21”旅游组织的注册认证,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组织。

3.已获得的一部分生态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经验

佛坪保护区等部分生态旅游景区,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在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了长青一些宝贵的经验,也为长青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生态旅游市场需培育

由于国内生态旅游市场还很不成熟,国民生态意识还十分薄弱,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贫困的地区,导致环境破坏的屡见不鲜。

2.市场营销明显不足

据2004年汉中市旅游局所做的旅游市场调查分析显示,约有70%的游客选择汉中作为其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然而,在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景点中,长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排在第十位。这说明长青旅游整体形象还不够明确和鲜明,宣传范围和宣传力度还不到位。

(三)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国际、国内生态旅游者不断增加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世界旅游业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20%-30%。根据对到汉中来的旅游者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长青生态旅游区开发建成以后,愿意到长青来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占全部游客的80%。

2.省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视

长青作为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以被省政府确定为继临潼“兵马俑”第一条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后,全力打造的第二条国际旅游品牌。

(四)威胁(Threats)分析

1.缺乏旅游经营及从业者可持续旅游意识

多数旅游组织者重视直接经济效益,生态旅游意识薄弱。现阶段的旅游组织者们,大多数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设施上,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就相对少了很多。

2.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生态旅游要达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有专门的旅游环境监测体系。但目前由于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与生态旅游相配套的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在许多旅游景区内还没有科学地监测仪器和设备,环境管理、游客管理的水平还不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SWOT分析显示,长青生态旅游产品有着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市场营销潜力是巨大的。然而,“劣势”中的一些制约因素目前和将来会影响市场潜力的发挥,长青应尽快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劣势,同时率先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抢占生态旅游市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选生态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何红.陕西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市场调查与对策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1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