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积极心理学特点8篇

时间:2024-02-22 14:41: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积极心理学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积极心理学特点

篇1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特点 管理策略高中生身体发育成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但是学校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得高中生呈现出较强的心理特点,如果不管不问,势必影响其健康成长。在分析当前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管理策略,为高中生心理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当前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不平衡性特点。在生物与社会发展中,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快速走向成熟,但是心理发育却相对落后,在情感、道德、社交和理智方面,均与成年人又较大差距,即处于人格形成时期,生理与心理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二)叛逆性特点。当前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对父母与家庭有着过度依赖问题;父母也过度担忧孩子成长,隔断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从小到达,他们都是在父母呵护下活动,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在很大程度上为丧失自我埋下了祸根。

(三)叛逆性特点。叛逆性是高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之一。研究认为,高中生由于对外部世界有了一些认知,渴望摆脱父母、教师、学校和体制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就滋长了叛逆心理,对周围的一切均持反抗态度。这种叛逆心理表现在高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自主性特点。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思考与处理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周围的一切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这一时期,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均较强,对家长、教师的批评或建议充耳不闻,甚至不相信任何人,并为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争论不休。这些都是高中生自主性增强的表现。

(五)封闭性特点。高中生给人的一个很大的印象是他们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是一个相对封闭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是从不在大人或同学面前表露出来,心理明显呈现出封闭性特点。在这方面的诉求,表现在他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空间、喜欢写日记,喜欢有个抽屉私藏自秘密。这种封闭性特点,使得他们既渴望与人交流,也羞于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秘密。

二、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高中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理与心理知识,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在心理教育中,应注重情感教育,将人格培养、人际关系处理等心理教育内容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并注重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改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平等、轻松与和谐的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二)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用异彩纷呈的文化教育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通过文化建设,净化校园环境,抵制网络上不良思想影响,倡导文明。对于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行为应及时给与制止。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搞好师生关系。心灵创伤只能通过心灵的慰藉来抚平,为了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应加强自身修养。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学生;二是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三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带着感情去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希望;四是宽严相济,不能因为学生犯小错而重罚。

(四)注重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开办家长学校,向学生介绍心理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提醒每位家长均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生活与学习。同时,学校特别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一是引导家长重视儿童早期人格培养,注重子女独立能力培养;二是引导家长适时调整对子女期望值,不能对子女抱有过高期望,避免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三是引导家长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教育和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温馨、充满爱与温暖的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健康成长具有促进意义。

三、结语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甚至在其一生中,高中阶段都是关键阶段之一。这一阶段,高中生生理与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开始变得复杂,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叛逆性,对周遭环境均持怀疑态度。本文分析了高中学生心理所有的几个显著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其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文峰,张翠.高中生心理诉求特点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心理教育),2013,(12):145-146.

[2]刘显臣,杨姐,刘启莲.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4):124-125.

篇2

关键词:共情;大学生;提升对策

作者简介:李放(1987-),男,四川成都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郑雪(1957-),男,四川宜宾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200-02

共情也称同理心、移情,是指个体对他人可观测经验的反应。[1]国内学者认为,共情反应了一种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的心理特征,以及对他人情绪和意图的觉察力,[2]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现代学者普遍将共情看做一个多维结构,既包含认知成分,又包含情感成分。Davis[1]将共情理解为观点采择、个人忧伤、幻想力和共情关注四个方面。其中,观点采择是指个体自发的采纳他人观点的倾向,个人忧伤是指个体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产生的焦虑和忧伤感,幻想力是指个体对电影或小说中虚拟人物情绪感同身受的反应,而共情关注是指个体对处于不幸中的人的同情和关心。

共情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个体情商的关键性组成部分。[3]共情能力较高则会有更多的助人行为,因此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4]有助于个体间的沟通与合作。另外,一系列研究表明,高共情水平有更少的攻击,能体会到更强的幸福感,具备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5,6]因此,提升共情能力对整个社会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心理健康极其有益。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对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大学生往往强调对自身个性的关注,自我中心程度过强。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首先抱怨和指责别人,而很少去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忽略了他人的情感。[7]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共情特点、寻求提升大学生共情能力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虽有研究考察过大学生的共情特点,然而多集中于医学专业领域,有关大学生共情总体水平、学历差异比较等方面的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以广州市大学生为对象,深入考察大学生共情特点,并提出了教育对策,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参考。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广州市两所大学学生进行考察,获得287名有效样本。其中男生100人,女生187人;城市学生75人,城镇学生89人,农村学生123人;独生子女61人,非独生子女226人;本科生175人,研究生112人。平均年龄为21.64±1.97岁。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人际反应指针中文版量表[8]测量大学生共情特点。量表包括幻想力、个人忧伤、观点采择、共情关注四个维度,从0到4计分,分别对应“不恰当”、“有一点恰当”、“还算恰当”、“恰当”、“很恰当”。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4的题目,结果表明量表x2/df=1.46,IFI=0.95,TLI=0.94,CFI=0.95,RMSEA=0.04,表明量表结构效度良好。本研究量表内部总一致性系数为0.79。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共情总体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人际反应指针反应量表中每题得分为2.13分(SD=0.53)。在观点采择、个人忧伤、幻想力与共情关注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22(SD=0.67),1.66(SD=0.85),2.11(SD=0.80),2.65(SD=0.71)。结果显示,大学生无论是总体共情水平还是共情的不同方面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大学生共情关注得分最高,个人忧伤得分最低。

2.不同性别大学生共情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忧伤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

3.不同出生大学生共情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共情关注水平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中存在显著差异(p

4.不同学历大学生共情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个人忧伤水平存在显著学历差异(p

5.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共情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共情关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

三、讨论

1.大学生共情心理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共情以及共情的四个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这是由于大学生多处于成年初期阶段,而此阶段的青年心理处于并不完全成熟的时期,此时的大学生还不能完全客观和全面的体会他人的情感世界。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个性的强调与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使得当代大学生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对他人的情感需要缺乏理解。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在共情关注得分较高,而在其他方面得分相对较低,这说明大学生在对不幸遭遇的人同情、关心方面做得较好,而在换位思考及共情其他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更多的共情教育。

考察共情的性别差异后发现,女生的个人忧伤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在共情的情感成分方面高于男生,[3]而个人忧伤正是对他人遭遇的一种情感上感同身受的体验。女生在了解到他人不幸遭遇后,会在心理上长时间卷入当时的情境,因此他们具有更高的个人忧伤水平。而本研究表明,男女生在共情总体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现代性别观的转变。在传统性别观中,对他人情感关注和体会被认为是女性所特有的特质。然而社会分工合作的加速使得双性化特质个体受到更多的欢迎,男性拥有部分积极的异性特质也受到主流社会的鼓励。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总体共情水平已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共情关注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种差异可能是家庭环境造成的。非独生子女在与兄弟姐妹相处的过程中会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因此他们更容易养成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而独生子女由于较少处理这种人际关系,加之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往往偏多,因此他们更可能形成自我中心倾向,更少去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

考察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共情水平发现,农村大学生的共情关注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这说明农村大学生更倾向于理解他人的情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农村家庭之间多为聚居模式,人与人之间走访交流更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农村大学生更容易培养起共情关注的能力,更倾向于关心他人的情感状况。而城市家庭多为独立门户,人际走动频率较低,因此他们的共情关注水平相应较低。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本科生的个人忧伤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生。这表明本科生在观察到他人遭遇时自身情绪体验更强,而研究生由于年龄往往更大,在自身情绪方面更稳定,因此在共情的情感程度上不如本科生。在共情总体水平上,本科生与研究生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反应了同处于高等院校环境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对他人情感理解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

2.提升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对策

(1)增加大学生人际交往。共情反映的是一种对他人情绪意图的理解能力,因此人际交往是共情发生的必要条件。若大学生增加自己的人际交往次数,势必对他人的情感需求有更强的敏感性,也更容易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大学生扩大交际面,不仅要和自己熟悉的人多交流沟通,也要鼓励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增强沟通。这样大学生才能了解到不同的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以及情感需求,更加全面的增进自身的共情能力,对培养自身的社会交往技能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扩散性。如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会扩展自己的注意力,因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源。[9]这进一步说明在培养大学生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也有助于共情水平的提升。如Shanafelt等人[10]的研究表明,增进个体幸福感水平有助于共情水平的提升,李艳春等人[11]的研究也表明希望对增强共情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提升大学生其他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树立其乐观向上的价值观,教育其用一种感恩、宽怀的心对待他人,这样便能有效的增强学生心理幸福感,同时降低其自我中心的倾向,使其对待他人需求和遭遇有着更多的共情。

(3)切身实地关注大学生生活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具有相互性。具体来说,当一个人感受到较多别人对自己的理解时,自身也会倾向于对别人倾注更多的理解与情感关注。当代大学生学业压力、就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均很多,大学生在自顾不暇的同时很难很好的体会他人的诉求。因此,若要提高大学生的共情水平,学校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切身实地的关注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对他们自身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当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时,便会身怀感恩之心,对待他人的问题也能投入更多的关注。

(4)有侧重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共情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共情水平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宣讲上,而是应该制定详细的方案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待不同的大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体现共情教育的侧重性。如:对待男生,就应该对其进行更多的共情情感教育,增强其心理感受水平;对待独生子女,就应该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其对待他人有更多的关心;对待城市大学生,要注重鼓励其进行人际交往,消除其冷漠的观念;而对待研究生,就要注重培养其共情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共情总体水平,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校园和社会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1]Davis,M.H.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1):113-126.

[2]徐红.浅析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J].教育导刊,2010,(5):75-76.

[3]魏源.浙江某高校大学生共情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7,28(2):135-137.

[4]Quince,T.A.,Parker,R.A.,Wood,D.F.,Benson,J.A.Stability of empathy among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A longitudinal study at one UK medical school [J].BMC Medical Education,2011,(11):90.

[5]Petrides,K.V.,Frederickson,N.,Furnham,A.The role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viant behavior at school[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277–293.

[6]谭恩达,邹颖敏,何家俊,等.共情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72-674.

[7]陈珝,傅宏,张晓文.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79-84.

[8]张凤凤,董毅,汪凯,等.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55-157.

[9]王艳梅,郭德俊.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40(3):301-306.

[10]Shanafelt,T.D.,West,C.,Zhao,X.,Novotny P.,Kolars,J.,Habermann,

篇3

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一直是各高校的关注热点,怎样才能让他们像正常学生一样健康学习是学校和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心理学教师就有其一定的学科优势,他们可以根据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对这些学生心理进行分析,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从而正确的对待他们的学习问题,指导他们通过自身的改变来融入集体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研究发现,贫困的学生一般具有这几点心理特征:自卑、没有安全感、排外、心理年龄相对成熟。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一般都与青春期时受到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有关。相对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状态,使他们不得不选择快速成熟。然而,大学时期的贫困生因为面临着更广大的群体生活,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使他们中的多数都更加感到自卑,从而加重自己的心理枷锁,躲在阴暗的角落,不愿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所谓的心理疾病,这种贫困生被称为“双困生”,即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重贫困。这严重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孤僻性,甚至出现认知和行为的偏差。虽然国家和学校都会给与他们较大的物质帮助,但对于这些双重贫困生而言,那只是杯水车薪。我们不仅要给于他们经济上的帮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于雪中送炭般的关怀与帮助。本文通过作者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归纳出以下几点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措施,以求来改变当前本校的贫困生教育现状。

一、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力度

俗话说:穷人不穷志。除了在物质生活上的资助外,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心理教育,扶正他们的志向,改变他们的人生思想理念。特别是对于那些双困生,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我们心理学教师,可以温和的和他们交谈,给他们讲解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哪些是非健康心理,哪些心理具有非正常发展的趋势。此外,可以将这些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心理协会。各会员之间因为有同样的成长经历,会更容易接受对方,产生心理的共鸣。可以经常组织协会的交流活动,社会爱心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从而树立自信,将自己的个人志向与社会贡献关联起来,把克服困难当成人生成长的一种磨练,敢于面对事实,创造未来。心理教师在协会中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引导与学生的实践,使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奋发进取,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远离自卑。

二、增加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关怀

贫困大学生在面临新的大学生活时还是愿意和同学接触,对未来的大学生货也充满憧憬与希望,只是由于在现实中受到了一些挫折或是受到部分人的歧视,而重新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多一点的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例如:我们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就对他们进行平等教育,使大家客观的对待父母带给自己的富裕或窘迫的生活条件,把班级成员当成自己的家庭成员般对待,让贫困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另外,可以通过班级的主题班会来让大家对自己做一个评价,正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使大家意识到,自己没有资格将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不足之处拿来对比。这是一个直接的开启贫困生心理大门大钥匙。此外,学校和班级可以多组织一些交流谈论会、专题讲座等,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点与面的结合教育和典型的案例分析,使那些正在走向非健康心理道路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认识,打开心扉,根据心理学的指导来调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逐步融入到集体中来。

三、注重贫困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培养

贫困大学生普遍都存在人际关系能力差,相对自闭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丰富的单一人才,在知识能力之外,企业更注重就是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足,性格比较自闭,这都会使他们在社会的残酷竞争中淘汰。学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基地,不仅要教会他们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使他们拥有适应发展的素质水平。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更不应该放弃他们,要适当的了解他们,培优补差,消除他们的被孤立感。可以开展一些人际交流方面的活动,鼓舞他们参加,去和自己的教师、同学沟通,积极挑战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还可以实施团体的人际关系训练,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教会他们与同伴合作的技巧。这些都会使贫困大学生们更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自己的被重视、被尊重,从而更加积极的面对未来。

四、增加贫困生的评优机会

人生的一些成功是需要在别人的称赞和认可中确立的,贫困生更需要这样的被认定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他们那种只有考出优秀的成绩才能证明自己的观念,根据贫困生的而特殊情况多给他们一些评优的竞争机会,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通过学生会干部任职和班级干部担任等工作来体现他们的工作能力,使他们受到同学的尊敬。此外,可以举行一些“有志青年”,“优秀励志学生”等评选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帮助他们勤工俭学,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等,通过种种活动来使他们能够综合发展,实现自己的真正的价值。

篇4

【关键词】统计 概率 数据收集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高度社会化,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处理,出现许多决策问题需要人们去分析、评价。统计知识及其方法已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中一个重要部分和数学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在信息社会,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释数据,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和预测,已成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因此就小学低年级“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心理特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美国的《课程标准》认为统计方法和概率知识在信息社会里越来越重要,生活在21世纪的公民必须很好地掌握,因此认为:(1)统计和概率的思想方法在小学低年级就可以也应该开始学习。例如让儿童调查哪一种饮料最受欢迎,甲班学生高些还是乙班学生高些等等。这些调查活动可以使儿童很早就领会到许多事情,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断,进行预测,同时也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步骤。同样地,关于机遇、可能等概率的思想很早就可以通过游戏使儿童有所接触。(2)强调操作、实验,培养探索精神,重视调查研究。(3)注重实际和应用,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做到:会收集数据、组织数据,对数据的表现会作出解释;探讨机遇的概念,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依据《教育心理学》中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使增加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学中遵循有效教育,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习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学习“统计与概率”应以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前提

学生学习的特点一般表现为:(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通常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而以学习间接经验知识为主。(2)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教与学互为条件,互为依存,失去了任何一方,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有学习策略的,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4)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受其动机水平的支配。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学校门前马路上某一分钟的车流情况,请学生统计这一分钟之内各种车辆的数量。事前,教师未作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实践,而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与热烈的交流中,在自己与他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有的画的全是竖条和横条,长短、疏密不一;有的画圈,大大小小;有的画“正”字……)总结出画“正”字是收集数据时所采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统计办法。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掌握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

2.学习“统计与概率”应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突破口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由于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对理解也有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理解的对象主要是感知阶段所获得的表象,理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表象的思维加工水平。如让学生在“分一分,数一数”的活动中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数家禽的活动唤起学生的统计意识;调查自己跑步以后的脉搏比静止时快多少,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化象形统计图,使统计图逐步、简明、抽象。再如,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或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可能性。例如,随意从4个红球和1个黑球的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黑球的可能性谁大?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统计的内容是用数字描述和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应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可以设计成一个活动,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其中,提出关键的问题,搜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测,并用一种别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同时体会对数据的收集、处理获得某些新的信息,以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实践能力。例如,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那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每个月都有多少同学过生日?”、“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欢的运动?”“我们最喜欢的动物?”……然后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各种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相关活动,如把各种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

3.学习“统计与概率”应重视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而又决定智力活动效率的一切心理因素,它的组成有3种:一是个性意识倾向性,诸如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二是情绪和意志;三是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是发展兴趣;二是顾及气质;三是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四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以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情景引入教学,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3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实施教学,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使学生在学习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出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与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对“统计与概率”有所了解和体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陆丽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5

我区教科院在2011年初开展了初中生学习综合调研,对5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情感对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成效的作用最为直接和明显。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具有了积极的情感,能够将物理学习活动当作一件非常快乐的活动,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效率都会明显提升。反之,缺乏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情感,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处于消极应对的状态,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对初中生物理学习中消极情感的具体分析

1.部分教师自身的消极情感对学生产生感染。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敬业程度透露出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度负责、爱生如子,能够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素质化程度,这样的教师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之,教师在工作中如果对学生不够关心,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是很难有效激发出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的。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足,教学满足于完成任务,没有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开展积极的探究与尝试,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学习情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

初中生在初二阶段开始学习物理,之前没有接触过物理学科,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消极情感的形成。这种消极情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对于物理学科本身的不熟悉,一些学生总是认为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不了解其实物理科学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科学。另一方面,部分高年级学生的片面渲染也加深了初学者对物理的畏难情绪,一些学生听高年级学生说物理难学,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思想误区。这些方面的影响,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的提升。

3.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情感感知体验严重不足。

依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成功感知体验的次数与程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重要的影响,部分学生物理学习消极情感的重要成因就是内心成功体验不足。一些教师受中考指挥棒影响,对学生一味地苛求分数,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要求,对全体学生一个标准,处在基础与能力较低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较大压力。部分教师对于这些学生不是采取鼓励和帮助的措施,反而一味地批评和讽刺,让学生内心无法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快乐,也会导致消极情感的形成。

4.师生之间未能构建起良好的关系营造氛围。

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劳动,是建立在情感与态度基础上的思维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程度对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会把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有效转移到物理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成效。教师不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会让学生产生物理学习抵制情绪,产生消极学习情感,影响教学成效。

三、化解初中生物理学习中消极情感的途径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作用,努力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时刻保持良好状态,积极影响学生。

物理教师要始终为学生做好榜样。首先自己要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地投入到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以自己的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好榜样,促进学生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其次要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经常性地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动态,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进行教学改革,以更加生动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提高教学改革对教学效率提升的贡献率。

2.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消除畏难情绪。

针对学生存在的物理学习畏难情绪,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的物理学习情感。首先,让学生增强对物理科学巨大成就的感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科学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作用。我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向学生播放了反映物理科学发展巨大成就的影音资料,如载人航天技术、核能利用等,增强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其次,我还注重从学生身边的物理知识入手,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其实并不神秘,许多物理知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如水的三化、力的作用等,消除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3.强化教学激励促进,增加成功体验。

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增强学生成功心理体验、提高学习兴奋度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首先,经常性给予学生积极的教学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增强愉悦心理体验,虽然这一次的进步并不很大,但是激励作用对于其下一阶段的学习投入程度、学习效率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提升学习成效。其次,注重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群体,他们在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针对他们的学习状况,我专门设计了降低难度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让这一群体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较大分值的成绩,进一步增强成功体验,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学;心理素质;教学工作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做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重要的是,教师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会对身体情况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会有比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考虑对象,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并且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1.现代大学生的共同特征

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都会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但真真付出行动的却少之又少。他们把生活想的太简单了。还有就是大学生们或多或少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但他们很少能在众人面前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完全的发挥好。有的人怯场,有的人粗心等,无论哪种情况,究其原因,其实都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当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学生就会慌里慌张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本身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因此,当面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的时候,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完整的发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和传统的大学生相比,现代学生更加的具有个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能够想到更多有意思的想法。此外,现代学生的情感能力相比较来说也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他们有更强的倾诉和表达的意愿。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的调整教学的模式,提升教学的质量。

2.家庭来源差异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家庭也各有各的不同。不同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城市背景也对他们的心里素质有着极大影响,有的大学生来自比较富饶的城市,他们从小衣食无忧,受到家人的宠爱,可以学到很多以及看到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他们的视角鄙夷爸爸的孩子开阔。有的则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对于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他们从小就要考虑自己的家庭问题,他们很少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吃喝穿用都要和其他兄弟姐妹共享。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感,有的甚至有点心理扭曲,当然对于大城市的学生,他们有的也是比较傲娇的。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他们适应社会以及身心发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受到学校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又有什么办法呢?个人认为,学校要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教导,让他们认识自我,奋斗拼搏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代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的认识到学生的能力的缺点,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举个例子来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坚持能力,锻炼学生的坚韧的品质。同时,教师也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的活动,尝试通过集体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集体的社会,任何个人的生活都需要建立在社会的集体的基础上。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调整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

3.专业类型差异特点

进入大学前,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些专业的选择也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我们可以从一些报道性的结果甚至一些论文上发现文科生,理科生甚至师范生和非师范生,他们的心理差异也很大,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着当代的就业情况。而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同样有着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这些因素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文理科的学生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锻炼文科学生的坚韧的品质,让其学会坚持和勇敢。而对于理科生来说,在教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思维应该富有变化,而且强调直线型的思维。这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真正的提升。这是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现代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充满期待,无数次想想自己在未来会干出一份大的事业。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就现在的形势来说工科类的就业率较高,而文科类的较低,所以总的来说工科类的心理状态较好,然而尽管如此,但是工科类的学生太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人际交往,语言沟通的能力就远不如其他类的学生,高校也要注意这方面的指导,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4.不同年龄差异特点

学生的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变化,就像刚入学的新生是对大学充满期待和想象,而大四的学生则面对着即将毕业工作就业压力问题,所以大四的学生和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还是较大。一般来说大四的学生的心理状态要比大一差一点,针对这种问题,学校要积极开展措施,对于大四的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和辅导,对于大一的新生要让他们看清局势的同时鼓励他们奋发向上。稳定他们的学习状态,让他们找到自我,提高自我,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在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的基础上,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大学生们都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都能做到临危不惧,无论登上什么舞台,都可以从容面对。学校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措施,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心理,体验不一样的大学生活。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2)31-42.

[2]赵文,黄展。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09(13)106-109.

[3]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篇7

关键词:特殊群体大学生 心理状况 教育建议

本文系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学院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NSZY1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课题项目:“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项目(NGJGH2010016)。

一、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主要是指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环境适应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的学生及民族预科生和心理问题学生等,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多维度上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虽属不同群体,却有其共通性,其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评价较低,高自尊的同时伴有自卑心理。特殊群体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相处中,由于自身的不利境地而产生自卑感,总觉得比别人低一等。大多数特殊群体学生缺乏战胜 挫折的意志,选择自我封闭,顾影自怜。他们想自强自立,但又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陷,害怕别人的鄙夷目光。

同时,特殊群体学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大学生强。作为特殊群体学生,对于自身或经济上、或生活上的窘迫讳莫如深,他们想通过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赢得同学 们 的尊重。在这种强烈 自尊意识的作用下,特殊群体学生容易导致自我防御意识过浓,表现为敏感、偏执、易激惹。这种自尊的保护壳十分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便会走向自卑的一端,使部分特殊群体学生形成自卑与自尊,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在多次遭遇失败后,很多特殊群体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便由焦虑变为冷漠。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自暴自弃,无所事事。

第二,人际关系敏感。由于缺乏自信,许多特殊群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乐群性低的特点。与同学交流,害怕别人问及让自己自卑的事情,如家庭、学业等,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少数特殊群体学生甚 至 因 此造成性格的扭曲。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与其他同学相比,特殊群体学生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他们常常把自己游离在集体 之外。其实,他们有融入集体生活的愿望,有与他人交往的渴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把他人的关心当作施舍和怜悯。在任何活动中都是躲在人后,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有时受到某些同学的歧视、排斥或拒绝,他们会从强装笑脸到自我封闭,甚至用独来独往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从而使自己脱离了集体,切断了与外界的交流。

第三,敏感而又脆弱。由于自卑心理的影响,部分特殊群体学生表现得敏感又脆弱,当别人对其表示关心时,他们会当成是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而当别人与其保持距离时,他们又会感觉人情泠漠、内心孤独,这种敏感的心理导致很多特殊群体学生没有朋友。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表现得神经过敏,反应过度。对于他人的言谈举止过于紧张。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很渴望成功与友谊,甚至爱情。只要我们适时、适当的给予关注爱护、鼓励支持,相信每位特殊群体学生都会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际的善良,这样他们会放下戒备心、虚荣心,摆脱脆弱的灵魂,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建议

第一,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是心理健康的窗口。 研究表明,较多的特殊群体学生有不良情绪反映,且不善于调节情绪困扰,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消极情绪作用过长或强度过大,都会对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导致行为偏差。因此应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其准确理解、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帮助他们消除或合理渲泄各种消极情感,保持愉快平稳的心境。

第二,培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的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成长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对特殊群体学生而言,一方面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相信自己能战胜眼前的困难。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目前状况,促进自我成长,避免出现“等、要、靠”的不良思想。

第三,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挫折是暂时的,是在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遇到的困难,是可以改变的境遇。对特殊群体大学生而言,优越的条件固然促其成才,但逆境也并非毫无意义。挫折既是打击,也为人提供了成长的机会,磨难是人生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许多名人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但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成为了他们刻苦拼搏的强大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困境中做出的。正视困难,锁定目标,辛勤努力,必能开拓出成功之路。

第四,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保持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能积极自我肯定,与外界保持协调一致,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培养特殊群体学生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让他们明白虽无完人,也无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是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能因为自身的某些方面处理弱势,便否定自身的全部,抹杀自己的优势,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不卑不亢。更不能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势作比较。要引导特殊群体学生确立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与对自己的整体评价等同起来。

第五,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的总称。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不成熟,难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影响了他们对对社会、人生和自己的正确看法。因此让特殊群体大学生了解认知的心理过程,调 整认识结构,消除认知偏见,学会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尤其要学会遇到挫折进行正向思维,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事情,学会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斗争,树立健康健全的认知系统。这样有助于特殊群体学生保持乐观、开阔的视野和心胸,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六,培养特殊群体学生健康的人格。人格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格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特殊群体学生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特殊群体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人格发展缺陷,严重的还引起了人格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也要使特殊群体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协调、健全和完整的心理结构,使其能够在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中,具备开放的头脑、博大的胸襟、健康的身心和超前的意识,具有自主、创造、和谐的人格特征与素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 活动 小学生

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形成心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它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要紧紧地以活动为中心,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又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活动。结合理论及实践的一些经验,笔者下面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方法和外部条件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1.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途径

1.1 利用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每学期利用班队活动课和校园艺术节的机会,选取喜欢的童话故事自由组合进行编排和表演。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剧中的表演,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1.2 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乐于参加活动,能大胆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

1.3 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

教师要善于观察,在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程中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计论、思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2.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二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应当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手脚和大脑都动起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泉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当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把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能。

2.1 角色扮演训练法

角色扮演训练法,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

2.2 游戏法

将游戏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领悟心理体验,克服自卑、自私、嫉妒等不良心理,养成真诚、宽容、谦让、合作、自律等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3 情境创设法

通过问题的创设,使学生置身其中,如身临其境,形成情感互动、感悟体验的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4 求知法

认知法即依靠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来达到活动目标,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3.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外部条件

3.1 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时间

既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要保证开课时间。一般每周安排1课时,或者每两周安排1课时。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排进课程表,无特殊情况不得侵占,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间,课时在地方课程时间中安排。

3.2 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内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4.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