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战略管理导论8篇

时间:2024-02-20 14:41: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战略管理导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战略管理导论

篇1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存在问题;对策;**

**市于2003年引进洋马手扶式步行水稻插秧机,分别在合沟镇草桥、港头镇、马陵山、新安等水稻主产镇选点安排机插试验,初次试验就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2004年**市水稻机插栽培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规模。此后,水稻机插面积逐年增加,2005年2333hm2,2006年2800hm2,2007年4000hm2,2008年4667hm2,2009年5333hm2。预计2010年机插面积还会进一步增加。

一、机插栽培示范推广情况

1.1机插产量和效益稳中有增

2003年刚开始搞机插试验示范,产量7650kg/hm2。此后产量和效益稳中有增,到2009年**市水稻机插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经田间测产和实产调查,2009年全市机插稻5333hm2,平均单产7890kg/hm2,比常规手插田平均单产8445kg/hm2,减产555kg/hm2,减收1110元/hm2。而农本7995元/hm2,比常规手插田农本9045元/hm2节支1050元/hm2。因此,和手栽稻相比,机插稻减收和节支大体相抵,效益相当。

1.2插秧机械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

自2003年首次试验示范机插秧开始,由手扶式到乘坐式、由低速到高速,档次不断提升;同时插秧机数量更是逐年增加,为大面积机插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3机手操作技能逐步成熟

几年来,在机插秧实践中锻炼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机手队伍,有些机手还在全省机插大赛中获得大奖。

1.4机插服务模式不断转换升级

2003、2004年**市机插秧服务主要以市、镇2级行政干预为主,推进机插新技术的示范推广。2005年之后,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插大户,后来发展成为机插专业合作社,规模化承包作业,育秧机插一条龙服务,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样既保证了育秧和机插质量,又降低了成本,实现合作社和农户的双赢。

二、存在的问题

2.1育秧环节劳动和技术双密集,致使农民望而生畏

机插育秧要经过秧田培肥、营养土配制、育秧秧盘和农膜等材料的购置等程序,育秧操作烦锁,技术要求高。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导致整个育秧环节失败。比如,营养土培肥不够会造成弱苗,而营养土肥料没有腐熟会造成烧苗等。

2.2分户土地面积小而分散,不利于机插

每户水稻种植面积小,而且地块分散,非常不利于机插作业。地块的零散分散一方面使机插效率太低,机插大户不愿干,勉强插秧,由于各地块不能一次完成作业导致肥水管理困难。特别是有的机插,有的人工栽插,甚至有的是直播,这种插花田更不利于机插稻肥水管理。

2.3大田基础条件千差万别,给机插带来很大难度

有些地块高低不平,排灌设施不齐全,不适宜推广机插秧,如果不顾客观实际强行推广就会导致失败,不仅不能达到示范效果,相反会造成负面影响。

2.4适于机插的水稻品种不多

淮北地区水稻机插要求中早熟品种。**市机插之所以能发展一定面积,重要的是选准了镇稻99-9424这个品种。虽然镇稻99-9424这个品种比较适宜机插用种,而经机插使用多年,品种已经表现退化,但还没有理想的替代品种。

2.5农机和农艺脱节,给机插推广带来被动

从**市现状看,搞农机的不懂机插栽培,搞机插栽培的往往不熟悉农机。二者的脱节必然影响到技术指导和落实的效果,限制了机插秧的大面积推广。

2.6核心技术的把握还不够

2.6.1营养土培肥不达标。一是肥力不足。营养土肥力不足直接影响秧苗生长,不少机插大户在苗床边随地取土过筛随时用,根本就没有培肥。还有些机插大户苗床地土质不宜做营养土,随便从别的地方临时取土过筛使用,更没有肥力。二是培肥不当。有些机插大户营养土培肥太晚,用肥量又过大,并且没有充分腐熟,造成秧苗肥害,根本不能盘根,直接导致机插失败。

2.6.2播种量过大。有些农户或机插大户在落实插种时为保证苗齐苗匀,随意加大播种,造成苗密、苗弱、苗小,出现黄苗死苗,机插大田后缓苗期延长,成活率低。

2.6.3秧龄期过长。秧龄长则秧苗形态发生改变,营养脱节,影响机插质量。尤其是机插大户过量承包机插稻面积,机械人力有限,不能按时机插,使秧苗秧龄期拉长。而长秧龄秧苗,由于养分缺乏,秧素质下降直接影响机插效果和产量。

2.6.4操作不规范。从苗床选用、营养土培肥、种子处理到落谷播种等一系列操作环节,普遍存在着人工操作不够规范的现象,给培育适龄壮秧带来诸多不利。

2.6.5大田整地质量不达标,沉实度不够。具体表现是田间高低不平、田块高低落差较大、干耙未水耙、灭茬不彻底、沉实不够等。

2.6.6机插大田缓苗期长。一般机插稻秧田缓苗期长达10多天,比手工栽插长4~5d,而且机插苗小,成活率偏低,不利于机插稻早发。

2.6.7机插大田栽插穴数不足。理论推算机插穴数可达27万穴/hm2,但实际由于缺苗断垄,穴数只有24.0万~25.5万穴/hm2,穴数不足,基本苗不够,影响机插稻成穗数的提高。

2.6.8肥水运筹不当。不少农户还习惯于用常规手栽传统肥水管理方式管理机插稻,不能针对机插苗小的特点做灵活调整,造成被动。

三、发展机插稻的对策

3.1进一步探索发展机插稻管理的新模式

3.1.1巩固并提高机插大户和机插合作社承包一条龙服务新模式。由于分户生产,土地面积小,机插育苗技术性较强,农户对该项目技术一时难以掌握,操作更不规范,而插秧机械又集中在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中。因此,机插示范栽培不宜分户作业。而专业大户或机械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对育秧技术、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等基本掌握,同时对插秧机工作原理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有利于育秧技术和机械操作技术有机结合,由专业合作社承包作业,实现育供秧和机插服务一体化,保证机插成效,加快机插示范栽培扩大。这一模式是近2年才形成的,基础尚不稳固,还需各级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门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一新模式健康发展。

3.1.2实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分户生产限制了机插推广,而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在于搞好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实现规模化种植,为机插秧的大面积推广创造有利的条件。但是,这一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实现,这就决定淮北地区机插秧还将面临诸多考验。

3.2加强机插核心技术的培训指导力度

要想机插成功,技术是关键,而核心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就成为推广水稻机插最重要的现实手段。从**市多年机插实践来看,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选好品种。选对品种是机插成功的基础因素,也是淮北地区发展机插稻需要克服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

3.2.2培肥营养土。营养土应选用肥沃的菜园土或经过秋春2次培肥的旱地或稻田土,1hm2大田需要营养土1.5t/hm2,力求肥匀、土细,充分转化熟化。培肥营养土技术要求严格,是机插实践中出问题比较多的环节之一。

3.2.3适宜播种量。按大田用标准秧盘375~420个/hm2计算,大田用种量45kg/hm2,每盘播种110~120g,稀播匀播,降低每盘种子苗数量,增大秧龄弹性。

3.2.4提高大田整地质量。大田要先干耙干整,上水后再水耙验平。根据田块高差框好田,打好田埂,保持浅水层沉实,根据土质沉实1~3d,沙壤土1d,老土2~3d。这里需要强调,田面太不平整、落差太大、灌排设施不全等明显不适宜推广机插秧的田块坚决不用机插秧。

3.2.5调控肥水运筹。施好基肥,补施返青肥,重施分蘖肥,适期施好拔节孕穗肥,用纯N270~300kg/hm2、P2O5120kg/hm2、K2O105kg/hm2作基施。水浆管理方面,花达水栽插、潜水间歇灌溉促活棵、薄水层促分蘖、适时适度晾田、干湿交替、养根保叶、活熟到老。

参考文献:

[1]王书林,朱玉祥.苏北稻区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3):65-66.

[2]肖运宏.如何做好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0(2):23-24.

篇2

(1)阶段性。为了更有效的对项目进行管理,通常将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项目选定、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每个项目阶段一般都以一个明确的阶段结果结束,项目不同阶段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一些重要阶段的结束一般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确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这就被称为关键节点管理控制。

(2)创新性。项目的独特性的特点决定了创新性是项目管理的必要特征。不同的项目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因为这些不同的存在,创新性的特殊方法才有贯穿到项目管理整个过程中的必要性,这是成功实现项目管理的关键。同时,要提高项目建成后的竞争力,项目管理也必须要有创新性。

(3)复杂性。项目资源环境及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项目的复杂性是由项目的多个部分构成,运行过程中跨越多个组织,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等决定的。在项目工作中,通常没有可以借鉴的以往的经验,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会出现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在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内把来自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经历的人员有机的整合,为实现项目目标,较为严格的约束在成本、进度、技术技能等条件下。

(4)独特性。独特性是相对于常规的行政管理而言的,也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管理,由于项目管理任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管理体系,与其它管理系统存在很大不同。而在工具、技能、知识和方法等方法和原理的运用方面,项目管理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的也有所不同,充分显示了它的独特性。

二、我国道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不足,在实际运用中也不是很完善,而且随着时代信息化的不断的发展,道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薄弱、知识体系不完善

我国关于现代项目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开始。丁士昭、成虎、尹贻林、翟丽等资深的教授学者对项目管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推动我国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为我国项目管理在建筑、工业、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整个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仍不够完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还需要向共性化进一步发展。

2.项目管理人员意识淡薄

目前国内大力倡导实施项目管理,然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都相对较低,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员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解也处在被动接受阶段,没有真正的理解、接受并运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管理、价值管理、风险管理等具体的项目管理内容意识较淡薄。

3.未足够重视“人”的因素

从1987年在全国范围推行项目管理法施工开始,其在建设工程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项目管理发展的进程,但在这个过程中,过分强调对材料、机械设备等“物”的管理及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的目标管理,而对项目参与者即“人”的管理缺乏重视,使“三超”现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让项目管理人员很难全盘把握。

4.对项目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力度不够

篇3

虽然对当前出现了有关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其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分析较少,并没有比较完善、全面、系统的探究,及时出现过一些关于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研究,其内容与分析也较少或者较为浅显,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概念,故此,有必要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进行有效界定。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思就有过关于认知性企业的理论,该理论指出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企业的较好发展,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其重视不够,忽视了知识经济对企业而言的重要作用。直到21世纪初期,才相继出现了“知识企业、知识组织、知识公司”等相关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1986年,瑞典学者卡尔•爱立克•斯维比第一次提出了有关“知识企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企业的经营运行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积累,管理以及员工应用知识并创新的能力。”这些也引发了行业对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相关探讨,卡尔也因此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随后Thmas在《智力资本——组织的新财富》中也详细的阐述了关于“知识公司”的定义。他提出“只是公司需要挖掘有价值的细节,并进行实证性模拟,从知识角度出发来发现新的业务。”2002年,汪治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研究,指出“知识企业是知识对企业的成长发展的贡献率超过一半的企业”。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指将知识当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挥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来匹配企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要素,最终推进企业整体的发展。例如,金融行业的许多企业、咨询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较完备研发设施且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创新的生产制造业企业等。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是以知识的不断积累、积极创新、商品生产作为企业重要经营发展目标,为了企业的生存和更好发展,有必要从战略的角度深化企业知识管理主导地位,实现企业对知识的发展需求。

2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形成动因

由上文可知,当前有关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的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和全面,但大体上都可以归结成:“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和应用体现在企业把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和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加工,从而用来提供服务,而这个企业对有形资产和资源的应用又取决于知识和知识的转换能力。换句话说,企业对其有形资产的组织和应用是一个知识的函数,企业所提品或服务的质和量取决于知识变量。从这个意义出发,若是拥有相同水平资源和资产的不同企业对知识变量作出不一样的输入,即企业间对知识的积累、应用和创新的水准不一样,则知识管理水平较高的一方得到的知识变量相对较大,用相同的成本而言,他所获得的收益就远要大于管理水平弱的一方。”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推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类企业商家都愈加的推进向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转型,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加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众多企业的整体营销策略以及运营管理方法都更加的以知识为核心开展,从而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赚取更大的商业利润和财富利益。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为核心的动力就是进行知识管理。虽然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相应的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也要求的更加全面、复杂。故此,企业就更加需要创新、发掘和利用知识,经营模式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管理化的趋势,最终达到企业内部构建和外部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

3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模式实质的分析

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模式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对于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挑战是进行知识的不断积累、全面创新和充分利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组织架构,系统的职责分配才能最大限度的推进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重构和调整。

3.1组织结构经典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一般会非常固执化的实行统一指挥的理念,围绕该理念构建一条适用自身企业的职权等级链条,即每位员工必须也只能接受一个上级领导的领导和指挥,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非常严谨和条理化的管理体系,但是同时也会增加管理的领导层级,扩大从底层来到高层的距离,由于上层领导没办法真实的接触到底层的消息,因而,有必要制定各类详细的规则办法,方便具体管理和具体作业。

3.2管理职能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不断发展辩护,也就带来了为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二进行的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更新换代。在企业整体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主导就要求企业员工高效率的获取知识信息、共享知识成果,从而拥有强大的自我学习应对能力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各种改变。知识管理主导的企业要得以生存和健康发展,就更加应当肩负起随时随机彻底变革组织结构的责任和职能。

篇4

全面预算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固定时段内日常经营、财务及投资等方面综合整体预算。而战略指的是企业设置的方针、规划的一种模型、模式,其特征:前瞻性、长期性及全局性。在一定程度上战略可决定预算,预算同时可扶持、修正战略。因此,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以战略为导向,紧密联系,按照企业制定的预算情况,及时调整战略,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且稳定持续发展。

1.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来说,战略具有导向、规划功能

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涵盖了整个企业内的全部资源,并且在分配资源时必须要保证企业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体现出战略指导规划的重要性。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其实是服务于未来的,不管是最初的制定工作,还是后期的调整作业,都是以战略为导向的。换句话说,想要确保企业战略能够全方位地得到支持,就需要以战略为导向,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2.对企业战略来说,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反馈、调整、修正功能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以战略为企业导向,分配、整合各类资源:企业人力、财务、信息等资源,再对所有企业资源进行预算管理,适度地分权或授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得更为合理化、科学化。另一方面,为确保战略本身的严肃性、谨慎性,进一步让全面预算管理更加适应企业战略,就需要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按照企业实际执行状况,及时对战略作出调整、优化,从而更高效地完成企业任务。

3.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可互相促进、提升

在规划企业战略时,最需要着重考虑的就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资本运营情况。资本运营其实就是企业以战略为基础,对资源实行分配,有效地整合、配置企业资本与其它可用资源,从而构成集筹资、投资、收益为一体的财务系统,并紧密融合资本市场改变元素及运作的财务扶持手段。通过合理地运营资本就能有效地管理、调整企业战略,确保资本这类财务资源整合、优化,联合其他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同样地,战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得安全、可靠性。

二、战略导向基础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战略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尚不能同步实施

在19 世纪的中期,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就开始实行预算管理经营手段,并由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使得预算管理不断受到重视、关注,被广泛实施应用,让全面预算管理成为目前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措施。企业战略是在20世纪后期才出现的,兴起时间较晚,发展滞后,很多企业目前还未普及应用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主要的制约原因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使得企业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权,过度重视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远的持续发展趋向,从而造成战略管理始终跟不上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步伐,因此,不能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是以最真实的企业战略为导向构建、实施的。

2.对战略与全面预算管理认知力不足,理解不够

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处于缓慢发展中的,因此,企业对战略的认知力还不足,对战略基础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解程度也不够深。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就认为,战略规划仅仅只是领导层的事情,与日常企业经营活动没有过多的联系,根本就不知道企业战略目标为何,更加阻碍了企业经营作业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很好地分析经济市场行情、局势,就不能构建出较为精准的企业预算体系,仅仅简单地在上年度的报表中加以修改,使得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不能体现出完整具体的企业预算管理策略,更加不能发挥企业战略对全面预算管理作业的导向功能。

3.企业最终利益与战略目标相互不一致,发展有分歧

有效地落实、完成战略目标通常依赖于完善、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和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在工作实践时,各部门利益始终与企业总体利益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冲突。在预算编制设计的过程中,各部门员工工作理念基本都是顺利完成本部门的工作业务指标,拿到合理的职工薪酬而已,根本不会考虑整个企业战略目标是否得以实现。预算指标的最终确定,常常会成为一场在管理层与各部门之间展开的搏斗竞技,这一预算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分析外部环境与企业资源间的关联,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指导,更不能达到企业战略的目标,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稳定发展。

4.外部环境影响着预算目标的落实、执行形势

21 世纪之后,经济市场变化多端,各行各业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趋于白热化,且经济市场环境也不断发展、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发展,需要让预算目标及时根据经济市场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而企业战略目标则是按照企业实际的经营、财务状况所规划的具有前瞻性的长期任务,通常有效期3—5年,并且战略理念、步骤、经营局势以及其它重要的财务指标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发生任何变动、调整。因此,如果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波动较大,就很难达到当年的企业战略目标,为来年的预算管理带来一定的不便。

5.预算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缺乏奖惩鼓励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管理系统,全员、全额、全程,它不单单涵盖了企业预算的编制、计划、执行过程,还囊括了对预算成果的分析与整合、优化、调整以及最终的考核评价等过程。一般情况下,编制、计划、执行和调整管理过程都是企业投入大量精力较为重视的环节,而考核评价却往往被忽视,要么程序不规范,要么直接被省略,并且缺乏奖惩鼓励机制,这样的话,就会降低员工的热情度、积极性,从而完成不了预算指标。除此之外,考核指标有时候过于固定化,都是一系列量化的财务标准,各部门为了达到考核标准,完成战略指标获得相应报酬,始终将预算值制定为低标准,不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发展情况而定,同时各部门也只追求短期的业绩效益,忽视长期的企业服务、创新发展。

三、有效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策略

1.强化一系列非财务指标应用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力度

将财务指标当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整体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规划企业未来整体的发展趋向、目标方向,但仍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企业财务状况。因此,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还要强调非财务指标的价值意义。应认识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且两者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在全面预算管理系统里,财务指标呈显性,全面预算的实施结果都可直接由财务指标反映;而非财务指标则是呈隐性,不通过财务数据所反映,可它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却是无法忽视的。企业就必须要积极增强非财务指标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中的应用功能,进一步地提高战略导向下企业全面预算指标的高效性,确保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创设以战略为导向基础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任务目标

战略导向下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就是凭借企业战略指导企业经营运作,从而完成目标任务,而预算管理的实施是为了全方位地扶持企业战略。因此,对于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来说,预算目标至关重要,并且它是否完善、全面、具体直接对落实企业预算情况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假如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不是以战略为导向基础,或战略导向能力不足的话,就会使得整体的预算目标不完整、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全面预算落实、执行情况。并且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目标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局限着全面预算管理内容、形式的构建、实施、发展,所以构建企业全面管理机制,必须要以战略为导向基础。

3.改善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管理部门

企业需要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执行、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创建一套有可行性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从而确保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可高效运营、执行,进一步促使预算管理达到战略目标,完成企业预期任务。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积极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考核评价制度及激励措施。换句话来说,企业需要对全面预算管理任务情况实施考核作业,按照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战略,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样的话,不仅能够激发部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热情度,还能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有效地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任务。

4.加强应变能力,构建紧密关联经济局势的预算管理调整系统

想要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就需要锻炼企业的应变能力,让其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做出调整,修正预算指标、战略目标。由此可知,企业需要构建完善、具体的预算调整制度,凭借滚动预算这类的有效措施,让预算目标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经营运作情况,为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确保企业获得预算管理计划的效益,保证企业稳定、持续发展。并且要确保预算自身的严谨性,可合理地应用手段加强企业的适应力,紧密结合经济市场环境实现企业预算指标任务,而不单单只是一味地调整、修正企业战略目标。

篇5

关键词:多元发展理论;自主性学习;养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99

自主学习的模式就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即强调学生在知识获取这一层面的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性地理解与分析知识,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获取。

一、多元发展理论与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概念

(一)多元发展理论

近代教育教学的理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就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据此而言,现代化的课堂就是一个学生主体学习、教师主体教学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诸多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多元发展的理论是对传统上的“主体―客体”教育理论的颠覆,主张学生与教师都应该是课堂上的主体,因此,双方之间的平等化的互动最为主要,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因为自己所具有的学习主体性的地位,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探索与实践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二)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

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就是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式,并内化为自己的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可以细化为对知识的自主性获取习惯养成与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两个部分。

二、多元发展理论指导下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意义

(一)促进了学生日常活动的展开

在多元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师生之间有效合作的发展态势更为明显,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予以阐述。

1.从教师的视角来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当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向来设计出适应性强的自主学习流程,在课堂上,教师更是明确了自己的主导性地位,从多元发展理论的应用到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处于指导、协作的地位,从而促进学生能够根据多元发展理论来提高自己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

2.从学生的视角来分析,在多元发展理论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虽然在多元发展理论应用之初,学生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是需要借助于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结构进行独立性的探索,这就使得学生的发展目标明确、方向正确,尤其是在合作活动的阶段,学生可以在团队支持之下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从而使得个人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所倡导的多元发展理论认为:多元发展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个体当前的发展现实与依赖于外力解决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而言的,在初中政治学习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区域。自主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诸如言语、认知等能力,使学生树立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对于初中政治知识教学的实践来说也具有极为现实的价值,可以激发学生对初中政治知识自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发展自己初中政治学习的能力来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将会对学生培养自己具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而使之具有了极为现实的意义。

(三)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初中政治学科教学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这主要是因为自主学习模式应用的着眼点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才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政治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多元发展理论指导下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策略

(一)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兴趣

在应用多元发展理论的时候,教师会根据社会的实践、学情的状况,以及本课的三维目标等来设计初中政治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会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的趣味性,指的就是当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所实施的自主学习与受教育者的水平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从而使得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活动开展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较为接近,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合理调控小组的活动效能

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策略实施的时候,教师往往会根据学习程度的不同进行人员的调配,从而使得学生基于平衡化学习程度而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小组之间会展开公平性的竞争,但是在实践中却不是如此,小组之内的学生会因为性格、爱好,以及特长的不同而出现一定的隔阂,这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基于此而言,小组人员的搭配教师应该以多元发展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发展的均衡化,只有如此才能够形成合作力强的小组。

(三)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落实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要求的时候,往往会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产生实际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做法,但是在事实上,这一做法却是完全错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应该被弱化,在强化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实践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够为自主学习的开展夯实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就应该将尊重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发挥为着力点之一,既要求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发展理论,强化自己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的伙伴、协作者与合作者,从而进一步提升自主性学习习惯养成策略实践的有效性。

在自主学习这一模式下,学生就应该在多元发展理论指导下,以一种乐于合作探究与自尊自信的态度,并以之为基础实施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篇6

(一)企业对预算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理解存在着误区,传统预算仍然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财务部门埋头做数字游戏,不关注企业战略规划,仅根据一定的增长比例进行经营目标预测,这种工作方式同时也会导致公司其它部门对全面预算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二)战略规划缺乏可实施性

在制定战略规划目标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对内部管理现状进行了解,还要正确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以此为依据编制预算管理框架。但是,不少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仅将战略规划作为口号,并没有如何将战略规划融入全面预算的明确思路,导致预算人员在编制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对于如何将公司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缺乏整体考虑。

二、围绕战略规划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例研究

本文主要以A软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A软件企业在原有预算模式下存在的管理问题,并提出如何以战略为指导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一) A软件企业简介

A软件公司是国家重点软件开发企业,某国有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电信集成供应、电信软件开发等。主要客户是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及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公司在中国北方五省及南方三省均有项目,每年新开工项目几百个,人员规模达到600人以上。近年来,依托于电信行业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公司的战略规划是稳中求快地推进公司向综合软件和应用服务供应商的转型。

(二)预算管理现状

A软件企业拥有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机构设置简单,在管理权责上分配合理,但由于企业管理层对于预算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仅将年度预算视为财务部门的主责工作,公司其它部门对预算工作参与意识淡薄,对如何合理使用企业各类资源缺乏计划性,导致年度预算无可操作性,无法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作用。

(三) A软件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1.战略发展规划的编制

A软件企业应首先制定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对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竞争的优劣势及在行业中的地位,使编制完成的规划目标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避免闭门造车。比如分析宏观环境,国家采用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政策下,行?I信息化需求规模进一步放大,属于政策利好。同时,随着行业的不断向着规范化及制度化方向发展,对企业资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加之人才竞争的影响,需对市场规模进行深入分析。在金融、电信等行业信息化规模继续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时,水利信息化、IT服务等需求快速增长。在每个行业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增长呈现不均衡局面,在增长的整体态势下,某些细分领域在某个时期会出现负增长。

企业根据一系列分析结果,编制符合企业战略定位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指导思想和基本路径,比如公司的固本转型运作已经初见成效,产业格局不平衡局面有所改善,还需要继续调整。公司已经建立了资金运作和对外合作等多种业务拓展模式,还需继续创新。为此,企业应对研发工作进行不断强化,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研发程度,从而维持年度研发投入占比的稳定,促进其在安全状态下向上增长。企业战略规划中往往会充分分析潜在市场和准备深挖的业务目标后确定规划期间内的财务指标,如把销售收入增长10%,利润增长8%,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6%,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等确定为规划期内的目标值。

2.经营计划的编制

战略发展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发展的纲要,企业应根据纲要的要求进行经营计划的编制工作。经营计划的编制过程是公司按照战略规划的要求对企业各类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全面预算编制打好基础。

在编制销售计划时应考虑,企业将销售收入增长10%定为战略目标,主责部门为市场部及产品部门。市场部门应进行各类产品的盈利性分析,制定针对不同客户的销售策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编制生产计划时,产品部门应根据公司的产品规划、研发规划制定出生产计划,把握住系统上线、系统初验、系统终验及终验后维护关键客户检查点。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应强化监督检查,建立统一内控平台、统一监察体系和统一问责制度。人力资源计划作为专项计划编制,涉及公司各部门人员编制的安排,应坚持效益导向的原则。在编制成本管理方案过程中,涉及企业内部多个部门,因此利润中心要对如何压缩成本进行综合考虑,成本中心应考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公司管理层应考虑如何根据预算目标对成本费用预算监控到位。

3.全面预算方案的编制

公司财务部负责预算工作的总体安排、汇总编报,应将全面预算工作划分为专项预算(如研发支出、合同、回款、人力资源、资产购置),业务预算(如各产品部门经营预算、市场费用预算、各职能部门费用预算),公共费用预算(如房租水电费、保洁费、物业费、办公耗材)等,分别进行归口编报。以战略规划为指引编制完成的各项经营计划,此时可以作为预算编制数据的可靠来源。如销售计划在深入了解主要用户下一年度的项目投资计划后,据此可以预测合同及回款的额度,并且可以根据经营计划进行销售费用的预算。生产计划在明确把握住在施项目客户检查关键点后,结合销售计划,即可预测下一年度的生产规模。

公司财务部将各部门根据经营计划编制出的预算数据分类汇总后,按照财务测算方法,导出未来一年的预测财报及相关财务指标。由于公司各部门负责的经营计划均相互关联,并且与战略规划相结合,如存在预算偏差,容易查找问题所在。

4.预算指标的分解与考评

全面预算方案最终确定后,公司应根据预算主体将预算指标转化为考核目标值,如为利润中心设置可支配收益、部门利润、成本控制等考核指标;为研发中心设置新产品研发投入完成率、当期新产品资本化完成率等考核指标;为成本中心设置成本费用完成率、人工效能等考核指标,并以公文形式正式下达。

预算考评可以对企业的相关预算主体的业绩以及执行状况实行考察及评价,也正是这种特性,要求预算考评制度在预算管理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各项预算指标被分解下达后,企业可以根据承接预算主体的性质,小到单个项目、大到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以及公司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的预算考评,对于预算执行的相关信息予以有效反馈,随时关注预算的执行的情况,在预算计划出现偏离时,及时查找问题所在,并对预算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强化考评机制,能够显著提高企业预算执行能力。企业应建立关键指标考核体系及相应考核办法,对各部门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工资绩效挂勾。

篇7

关键词: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矩阵

一、导论

财务战略是指为了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

研究目的是通过对C集团财务战略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企业财务战略的理解,探讨其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在我国的应用,拓展财务战略管理新领域,从而为指导企业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帮助为更多企业制定和选择财务战略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二、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分析

(一)投资分析

投资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充分估计企业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长期的投资行为所做出的整体筹划。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企业的投资目标、规模、投资方式和投资时机等问题。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C集团的投资方式以对内投资为主,比重为7544%。其中,对内投资中固定资产比重较大,为1317%,无形资产比重为199。

(二)筹资分析

筹资战略主要是用来规划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筹资规模、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时间,并实现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和为战略实施提供资金保障的目标。企业筹资战略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特点,对企业的筹资目标、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等进行长期的谋划,在企业资本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为企业战略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筹资的主要方式包括长期负债和股本,从这两个方面分析C集团的筹资现状,具体情况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C集团的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为26%,股本占总资产比重为9%,留存收益占总资产的比重为21%。

(三)股利分配现状

利润分配战略实质上是一种投、融资战略的综合体,与企业投、融资战略密切相关。股利分配战略主要包括稳定的股利战略、固定加额外股利战略、和剩余股利战略。其中稳定的股利战略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企业保证每股股利金额的相对稳定。稳定的股利可以表达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对有收入意识的投资者会产生期望正效用。

三、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哈瓦维尼和克劳德在《经理人员财务管理――创造过程》中把价值创造(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资金成本率WACC)和现金余缺(销售增长率Gsale-可持续增长率SGR)用一个矩阵联系起来,该矩阵被称为财务战略矩阵,是一种常用的作为制定和评价战略的分析工具。

2012年的时候企业在第四象限,属于减值型现金短缺;到了2013年、2014年,属于减值型现金剩余,EVA0,企业价值增值,产生现金剩余,标志着其转型初步成功。

四、启示

篇8

关键词 战略管理;新闻报社;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58-0011-0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国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与日俱增,国民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大幅增长。有关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支出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是文化产业的龙头和支柱产业,而报业则是新闻出版行业的重要部分。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我国的新闻报业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引入现代行政管理的理论,特别是以战略管理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面对日益升温的报业竞争,我国报业必须加快向集团化模式、企业化管理的转变,因此借鉴现代战略管理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对于新闻报社有效参与竞争和发展十分有益。

1 新闻报社战略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新闻报社战略管理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系列的新闻报社长远目标的管理决策和行动计划,是一种对新闻报社战略的管理过程,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及战略控制等阶段。战略管理对新闻报社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有利于新闻报社建立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2)有利于新闻报社树立适应环境的思想;3)有利于新闻报社明确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4)有利于提高新闻报社的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5)有利于新闻报社全面推行现代化管理;6)有利于新闻报社树立组织结构重组的思想。

2 新闻报社战略管理的实施

1)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目标,建立“产――销――研一体化”的管理运作机制

首先,坚持“三贴近”的新闻宣传原则,即增强新闻宣传的指导性、行业性、宏观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其次,每年系统的组织消费者调查。进一步明确消费者定位,细分消费者群,满足目标消费者需求。

其次,增加政策权威信息,做好独家新闻,丰富新闻报道内容,提高新闻宣传水平。

最后,加强新闻业务研究,组织开展业务攻关。目前,新闻报社普遍存在着三大环节相互独立,“产――销――研一体化”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的问题,存在时效上的滞后性,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市场适应能力较低。这就需要对三个环节的职能重新进行定位,调整机构设置,关注市场变化,关注消费者需求,引入市场考评机制,采编营销和研发一体化,构成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循环体。

2)整合报纸产品结构,实施报纸品牌战略

新闻报社的大部分经营收入基本上都来自报纸媒介产品。为了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维系消费者的忠诚度,就要树立起新闻报社自身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首先,必须强化新闻报社的品牌意识,首先新闻报社全体员工要加强品牌知识的培训与再学习,统一认识,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是整个报纸形象与特色的提炼,报纸的品牌建设工作绝不只是集团内哪一个部门或者个人的事,而是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息息相关的。

其次,要制定长远的报纸品牌战略,不断优化报纸媒体的品牌战略和品牌架构,科学管理各种品牌资产,累积丰厚的品牌价值。

最后,落实报纸品牌方案,以品牌报纸为龙头组建报系,实现多品牌发展,充分发挥报业集团资源优势,不断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

3)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闻信息数据库

新闻信息业的发展,没有强大的数据库为依托是不可想象的。按照新闻信息业的发展规律,新闻报社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改进数据库的建议首先,明确整合新闻信息资源是第一要务。要加快信息资源基础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开发、汇集各类信息资源。通过交换、购买等方式,适当的引进尚缺的、必要的资源,以丰富可利用的有效信息资源。根据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实际,采取低、中、高的产品开发层次。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开展合作,发展战略联盟。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

4)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深加工水平

一方面,要积极调整新闻报社的产品结构,加快市场策划的开发力度,全力研发有潜力的信息产品,巩固扩大市场份额;在产品种类上,对不符合市场定位、适销性不强和缺乏潜力的产品要进行淘汰,从而对现有品种进行合理的整合,打造适合本报社特色的新闻产品。

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深加工水平。既要改进、整合行业信息产品,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开发研究,同时也要探索、开发新的产品,推出有市场潜力的信息新品种。

5)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

随着新闻信息的爆炸式产生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获取信息更为便捷,而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也在逐步提升。要赢得用户,占领市场,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尤为重要。差异化营销是在产品功能、质量、服务、营销等方面,对顾客具有“不完全替代性”。对于新闻报社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报社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现有水平的信息产品;二是指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促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良好形象。差异化营销策略的采取,是新闻报社充分利用自身新闻信息资源优势,提升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把握市场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选择。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下功夫进行信息产品深加工。新闻报社应当对目标市场进行分析,在总结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产品,形成鲜明的差异,从而吸引不同的顾客群。另一方面,要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服务差异化是产品差异化的延伸,主要包括个性化会员服务、差异化计收费、增值化服务。通过服务实现用户价值,取得持续发展动力。

6)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加强新闻报社的内部凝聚力

新闻信息业是以知识和智力载体,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产业,可以说,人才是新闻报社可以支配和决定其他资源要素运作效益的资源。面对新形势,新闻报社应当迅速制定、采取吸引、招揽人才的有力措施,培养、造就新型人才。首先,要着力培育新闻报社核心价值观和诚信、实干、竞争、创新的企业文化,深化和完善分配制度改革等“三项”制度改革,从情感、机制、待遇诸多方面创造稳定人才的文化环境和管理环境。其次,要加强新闻报社后备干部队伍、报社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设和管理,形成新闻报社优秀人才职位晋升的公平通道和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晋级的便捷途径。再次,引进人才要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发展,重学历、重能力,更重知识的更新,对人才不断地进行“充电”,要把技术培训当成培育高技术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形成一种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机制。最后,将员工个人收入与个人业绩、贡献相挂钩,从严进行绩效考核,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分配机制。

3 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酱及,社会对信息需求意识和需求程度的不断增强,新闻报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全球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新闻报社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此,新闻报社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改革,加快实施战略管理的步伐,才能把握机遇,使新闻报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革非.战略管理方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吴锋,陈伟著.报纸发行营销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顾涧清.报业的变局与方略――中国报业集团化产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孙友发.新世纪报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及对策[J].当代传播,2002(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