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积极心理学的特点8篇

时间:2024-02-19 15:14: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积极心理学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积极心理学的特点

篇1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他们容易被活动的、鲜明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上低年级的《贝壳之歌》这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们都站起来,横排的同学手牵手,边唱边做动作,扮演大海里起伏的波浪,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营造出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同学们注意力集中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0岁儿童能连续保持注意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低年级的儿童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学习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情绪。上课时,组织得不好,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儿童天生就有好奇心。教师要通过良好的肢体语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情境。在上《圆圆和弯弯》这课时,我准备了一根香蕉和一个苹果,学生都很好奇地看着我,不知道老师的意图。我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并板书:“苹果的形状是 ”“香蕉的形状是 ”,让学生填空,并让学生列举出自己身边经常见到的圆形和弯状的东西。学生积极很高,纷纷举手回答。

二、 从学生思维、想象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音乐课中的节奏训练是一个难点。如何把单调枯燥的音乐节奏变得生动、有趣、易学,我思考了很久。

如:×× ××?誆×× ××?誆× ——?誆× ——?誆这一节奏型,学生不易把两个二分音符加上连线后的时值唱足,在教学中,我把它变成火车前进的节奏,咔嚓 咔嚓?誆咔嚓 咔嚓?誆呜——?誆呜——?誆,强调火车鸣笛要占两拍,看看谁是最优秀的火车司机。这种生动形象的节奏新教法,让学生的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很快便掌握了这一难点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直观性。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在学习歌曲《雪花飞舞》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雪花飞舞时的美景,我通过绘画活动,把音乐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 从学生情感和意志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欣赏能力 内涵 特点 构成

21世纪,体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精神享受方式中,欣赏体育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由于现代国际体育竞赛活动日益频繁、精彩,再加上现代传播媒介迅猛发展,更多的人愿意利用闲暇时间观看体育比赛,丰富余暇的文化生活,欣赏高水平体育竞赛已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内容。体育欣赏对于调节人的精神生活,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净化社会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个体自主地追求德行”[1]。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体育欣赏对启发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端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及树立高度的道德责任感等均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1.体育欣赏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一个具有多个维度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也有所不同。心理学将它界定为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哲学将它界定为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体育能力,是指完成体育的主观条件,欣赏能力,是由一个人多方面的知识掌控、文化素养决定的。在体育中,即为能够享受体育之美、领略体育之乐趣、提高体育文化修养的能力,它包括会看比赛、训练、读书、阅读材料,乃至能评价比赛,甚至掌握体育深层次的文化生活内容[2]。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体育欣赏能力的操作进行了定义:在体育这个特定的领域中,个体运用各种有关的基础知识,对体育事物进行欣赏所能表现出来的,并能影响欣赏活动发展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欣赏主体充分调动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等,其主要目的是让观赏主体在体育观赏活动中,通过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2.体育欣赏能力的特点

2.1后天性

体育欣赏需要视、听感官的积极参与,不强调体能的遗传影响,具有很强的后天塑造性,如果一个人的审美体验多次或是较频繁地发生,那么他感知、分析和评价美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2心理性

体育欣赏的目的是使观赏主体获得美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心里所引起的感动,往往表现为一种心悦神怡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欣赏内容的动态性、不可预知性、期待性和寄托性决定了欣赏者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认知和情感。可见体育欣赏强调心理行为的投入。

2.3差异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具有不同性格爱好和审美修养的审美者,他们的欣赏能力有差异。另一方面,同一审美者处于不同的审美环境和审美心境之中,其欣赏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

3.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

体育欣赏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要求体育活动的欣赏者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体育的基本常识、体育活动的生理体验等体育素质,还要求体育活动的欣赏者具有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国家、民族、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世界观和体育观,还应有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能力[3]。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可以从体育文化素养、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和体育运动素养三个方面去分析。

3.1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个体社会文化素养中的体育内容。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欣赏能力的一部分,而且是个人社会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体育欣赏活动,而且对个人的思想、生活有积极的影响,对个人的个性养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建立在体育运动素养的基础之上,受体育心理――道德素养的规范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素养的一部分,促进体育运动素养和体育心理―道德素养的形成。

3.2体育心理―道德素养

体育心理―道德素养指个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具有获得的心理体验的能力,培养及表达个人情绪的能力,和利用一般社会道德观念、体育道德观念对个人情绪进行调控、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能力。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对人在欣赏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道德观具有养成、促进、调控、规范作用,既能使个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好恶倾向充分表达出来,积极培养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达到欣赏的目的,又能将自己的言行规范于理智和道德范畴之内。

3.3体育运动素质养

体育运动素养指个体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体育运动素养在体育欣赏能力中具有基础地位,它决定着欣赏的方向(项目和内容)和欣赏能力的大小。一个有一定运动素养的人,在欣赏活动中能很快进入角色,身心融入到运动中,获得较深的身心感受,达到欣赏的目的。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实现这一过程要慢得多,体会也少得多。

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教学中,体育欣赏能力的形成往往是大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和相关体育知识的副产品,学校体育对这一问题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引发了学校体育教育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欣赏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加强有关体育欣赏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的新途径,将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金生.个人自主性与公民的德性教育[M].教育研究与实践,2001,(1):201-202.

篇3

随着社会及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进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1]。由于尿毒症本身疾病的影响和经济、治疗因素及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原因,老年透析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需求特点制定出适当的护理对策,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2]。我院成立血透中心13年来,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曾先后治疗和护理老年透析患者100余位,在历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中,患者的满意度始终维持在98%以上。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护理心得,下面就浅谈老年透析患者的几个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1焦虑、恐惧心理

此心理问题多出现在老年透析患者患病初期,刚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且焦虑恐惧反应较其他年龄段透析病人更为强烈。一方面恐惧透析治疗带来的痛苦,如: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的疼痛及透析过程的并发症,另一方面由于血液透析是一种终身治疗,血透费用较为昂贵,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要花掉,而且会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

护理对策:护理人员经常陪伴在老人身边,详细地讲解疾病知识,告诉患者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透析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与并发症是可以减低到最低程度的,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内瘘穿刺水平,减轻患者疼痛;同时告诉患者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新农合的普及,血液透析相关费用虽然昂贵,但绝大部分的费用医保是可以报销的,患者只要出一小部分费用,以消除患者来自于经济方面的焦虑感。

2颓废、孤独心理

对于退休不久的人来说,几十年一直忙碌而有规律的生活工作,一旦退休停止工作,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对突然改变的生活规律极不适应,感到孤独无援[3]。特别是突然查出患有“尿毒症”这不是癌症又胜是癌症的疾病,他们会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一下子接受不了事实。

护理对策:建立与病友情感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介绍几位透析年数较长、生活质量又高的患者给他(她)认识,促进同病相怜患者之间的交流,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病人角色强化,自私心理强

患者始终认为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时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其配偶及子女整天围着他(她)转,很少为家人着想,稍有不如意就表示不满,甚至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处处计较医务人员的言语和态度。

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应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患者,耐心、细致地去护理他们。主动询问患者的病情和家庭、生活情况,深入浅出地告知患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只要积极地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他们完全可以回归社会,不要始终给自己戴上“病人”的帽子。因为通过每周三次的规律透析,他们在生理机能上和正常老年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和正常老年人一样,帮助子女去接送孩子上、下学,照样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如:下棋、读书、跳舞等。

4悲观、厌世心理

部分老年透析患者在得了“尿毒症”之后,觉得自己在肉体上承受较多痛苦,还要在经济与精力上拖累子女、老伴。特别是家庭遇到重大事故时就一蹶不振,甚至企图自杀。

护理对策:此时护士要打开老年透析患者的心理之门,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当好听众,使患者的痛苦有渠道释放,并教会患者自我心理疏导的方法,积极地面对现实,激发患者对生命的留恋和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护士积极地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与患者家庭成员有效沟通,除了物质支持外,患者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同时护士利用“肾友俱乐部”的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帮助肾友间建立联系,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5不合群,被害妄想心理

由于尿毒症脑病的因素或患者个性性格特征的原因,有部分老年透析患者平时很少与他人交流,在他人交谈时,会坚定地认为别人在议论他(她),甚至对工作人员的正常治疗操作都不信任,存在戒备心理,病态地判断工作人员会加害于他(她),以女性患者较为多见。

护理对策:糖果效应,用心护理。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想要走进她的内心较为不易,但只要用心去做,心诚所致,金石为开。首先,为患者提供更为先进的血液滤过、血液灌流技术,必要时请精神科会诊,给予药物等治疗。护理人员要认识到患者这是一种病态的状态,运用护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护理患者,切忌不要因为患者的乱猜疑去躲避患者,不然她会认为你对她不够关心又在心中猜疑。在取得她的一点信任后,她往往会给护士诸如糖果之类的小恩惠,此时护士不要太见外,收下即可,数日后,在患者需要时可以向患者提供糖果、饼干食品,这样患者会认为你和她的关系好,消除了戒备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此方法用于医患关系中是否合适还需探讨,但在临床工作中,用“糖果效应”的方法护理此类患者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血透护士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注重身心统一的原则,制定出适当的护理对策,同时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惠凤.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128-133.

[2] 何蕴芬,杨小梅,陈锐等.入院老年病人心理需求量化评价与管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6(1):94-96.

[3] 唐翔,张茂君.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0,23(11):4369-4370.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和比例也在不断增多。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的2000多万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的比例超过了20%,而在高职院校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近三分之一。因此,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和探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渠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特点

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经济、学业、就业等诸多问题,当这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一起面对时,会让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种种心理异常,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自卑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自卑方面的表现:一是家庭经济拮据,无法和同学家庭条件相提并论;二是来到陌生的学习环境,难以适应都市新鲜潮流的时尚消费方式;三是人际交往障碍,不主动和同学交流,对集体活动持排斥心理。总之,这种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怀疑自己,自我封闭,不爱和别人交流。

(二)抑郁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抑郁方面的表现:一是心情状态,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而心情失落、容易产生自轻、自贱、自鄙的情感体验;二是行为方面,对集体活动兴趣不大,常认为自己不行,悲观失望,郁郁寡欢。三是心智方面,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可能收效不大,伴随着不良情绪的郁积,易引发失眠、头痛、耳鸣等。伴随这些情绪心理有严重的无助感,更有甚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三)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承担着家庭和自己的过高期望,一方面凭个人的能力又无法一下子摆脱目前的情况,刻苦学习和成绩难以让人满意之间的矛盾,渴望消费和家庭经济困难间的矛盾,想融入集体不知从何下手的矛盾,这种恶性循环,会让他们陷入情绪烦躁不安的痛苦境地,持续长时间的焦虑会破坏人的免疫力,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发生,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四)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愉悦,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少用积极、肯定、支持、建设性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一方面,他们急切的想融入集体生活,建立属于个人的人院交往圈子,另一方面,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产生矛盾和冲突,抵触别人的怜悯和帮助,长此以往,性格会更加极端,表现如无故旷课、出走甚至轻生等。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作为高职院校中一个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社会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家庭经济条件差这个问题本身已经造成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随之要面对的其它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出现各种心理疾病。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解决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和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和系统的探析其成因。

(一)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

1、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于偏僻的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家庭,为了负担上学费用,所在家庭通常用尽所有收入,甚至还要举债,经济上的拮据让他们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此外,城市繁华的氛围和各样的欲望消费也刺激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脆弱的消费观。

2、农村文化落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多数来自落后的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根本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在很多农村和边远山区,受环境所限,教学条件单一,学生能力单一,除了考试成绩,在其它方面特别是学生活动中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承受着传统乡村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挤压,由此,往往容易产生的自卑、焦虑等心理失衡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观念,这些行为方式和社会不良现象都在冲击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观念。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同学们之间攀比之风严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也有消费的各种欲望,但又困于自身经济拮据,经济不宽裕,穿戴不时髦,再加上个别同学的讥笑,这种状态下,极易心理失衡。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生长生活环境所限,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无法和城市同学相比,在面临就业时也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社会关系,恶性循环,产生更深的心理焦虑。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1、认知因素。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心理认知疗法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歪曲的认知会产生心理失调和心理障碍。大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个人早年的成长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结构影响深远。我国大学生出自的家庭以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者居多,前者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个性心理倾向;后者导致冷漠、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个性心理倾向。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溺爱型,则子女会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则子女会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经常出现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的不良行为。这些个性上的缺陷往往导致大学生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2、性格因素。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个体的性格表现在他对人对事的言行方面。有调查提出,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人际交往,不爱说话,有负面的情绪产生时,不是通过合适的途径宣泄出来,而是大多选择沉默,压抑,内向性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比要偏高很多。

三、构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体系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概括来说就是“三大、三高、三低、一滞后”。“三大”:学生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经济压力大。“三高”:家长期望高、社会期望高、自我期望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材欲望非常强烈;“三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力低,情绪波动大,调节力低,面对挫折,承受力低。“一滞后”:我们的心理教育与引导工作滞后。正是这种“欲”与“不能”又“必须完成”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一)加大扶贫开发,促进城乡发展

继续完善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偏远地区经济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采取财政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提高农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城乡差距缩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事实。

(二)建立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

经济困难是影响家庭经济难学生的最大问题。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是“奖、贷、助、补、减、免、缓”的立体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让在校学生衣食无忧,安心学习,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才能谈得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一步的精神帮助。具体来说可以加强的有以下几方面:

1、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体系。目前,我国高校设立并实施了包括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在内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后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问题。同时,高校也开设了入学报到“绿色通道”,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入学。其中,助学贷款是以学生就读期间无利息工作若干年内低利率的形式进行的银行贷款,这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习工作和学习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式。

2、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中心,指派专业的老师,统筹管理。与此同时,学校就业部门也要积极行动,加大宣传和联系,通过多种渠道开辟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去服务他人,了解社会,并从中培养吃苦精神,锻炼意志品质,最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拓宽实习途径。尝试建立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在修够学分之后到企业去锻炼实习,建议国家在相关税收政策上对接收贫困学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税收减免,更能为其增加经验,提升竞争力。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不同手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提升认知水平的基本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

1、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高校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调查。之后,将学生根据评定结果进行归类,并根据测评结果,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及时组织力量作进一步心理评估,以便搞清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别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一的下半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在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心理个案分析,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学会一些心理调适方法,控制情绪,调节得当。当他们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

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有心理的压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外,更可以利用手机、网络邮箱、论坛等现代形式,让学生可以选择更加轻松的交流方式,避免某些话题因面对面的尴尬而难以启齿的话题,通过专业的技能,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减轻心理压力。

(四)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打造和谐校园

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班级、寝室和社团这类小群体组织的人际关系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这种小环境的作用,打造文明宿舍,文明班级,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如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人际交往训练为主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同伴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们化解自卑、抑郁等不健康情绪。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当代学生的内心体验越来越丰富,思想观念不断发展,在人生的这种关键时期,他们对精神的需求,对爱的归属、对尊重的需求非常明显,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充满幻想。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要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调查,科学分析,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帮助他们摆托心理困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余华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企业技术开发,2009(6).

[2] 袁世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4).

篇5

[关键词]:高职 日语专业 学生心理特点 教学策略

在高职教育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动力,研究出有效的教学措施,从而整体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目的

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导致学习能力的下降,也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因此,探讨和研究高职学生身心健康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成为了值得大家关注的、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影响高职生学习的心理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寻找出影响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潜在的心理因素,并探索和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目前的日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做一些有价值的尝试。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职日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影响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本研究综合使用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比较法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为了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我们特意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选择了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日语A班,浙江财经学院2010级日语1、2班,浙江工商大学2010级日语一本、三本班这5个班级为研究样本。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营高职院校,其开设的应用日语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日资企业等行业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职业岗位定位为中外企业日语事务文员或日资企业的中级翻译人才。

浙江财经学院是一所地方财经院校,其日语专业(经贸方向)主要为外经贸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翻译团体及教育系统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能胜任涉外经贸领域的翻译、商务活动等。

浙江工商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公立大学,其日语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复合型日语高级专门人才,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

上述3校虽然办学体制,经营方针不尽相同,但在招生标准上却比较一致,即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汉语基础扎实;对日语基础知识没有要求。

这些样本拥有了不同院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等特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5份,其中男生16人,女生109人。

三、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从整体上看,所调查的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八九岁。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迅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产生显著变化的青春期,大脑及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日趋成熟,对新生事物感觉灵敏,反应快捷,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自我意识日趋强烈,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开始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甚至十分敏感和关注。但由于受“万般皆下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偏见,高职学生认识水平上的局限性、认知能力及人格发展的局限和心理上还处于走向成熟的过程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高职学生存在着许多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自卑感强,心理冲突表现明显

高职日语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在感到高兴和自豪的同时,总会伴随一种无形的自卑感。一方面,因为与周围的普通本科生相比,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另一方面,由于客观现实与高中时代梦想和追求存在很大的距离,自己强烈的自尊心遭受挫折和打击,这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选项中,喜欢自己占36%,不喜欢自己却占了64%,其中“有点自卑”占了11.25%。同时,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程度不高,就业与继续升学深造的局限,促使一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怀疑。在“日语专业毕业后你准备?”选项中选择“继续深造本专业”占“16.66%”。在“你认为现在的成绩与对院校和日语专业选择时的喜好是否相关?”选项中,选择“我认为没有必然的关系”占了一半以上,为55.44%。

2.学习欲望强,学习满意度较高

高职学生对于学好日语具有较强欲望。第一志愿填报日语专业的占37.2%,非第一志愿的占49.6%,两项共82.8%,说明入学时相当多的同学还是愿意学好日语的。并且,随着学校层次提升和院校的知名度的加大,报考现就读学校和专业的人数不断递增。在“你现在就读的院校和专业是你高考时的理想院校和专业吗?”的选项中,选择“都是”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日语A班为15.8%,浙江财经学院2010级日语一、二班分别为26.3%、35.3%。在“对自己现在日语学习成绩的满意度”选项中,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了52.5%,这说明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同时,学生学习日语满意度较高。通过一年学习,日语专业的学生对日语专业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9.7%。其中,非常满意3.14%,满意46.98%,基本满意39.54%。

3.就业压力大,心理焦虑程度高

自1999年扩招以来,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这已成为每一位大学生普遍拥有的心理问题。就目前来看,尽管高职日语专业在就业上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社会大部分用人单位盲目地对学历要求偏高,对所谓“985”、“211”学校的偏好,致使高职学生在就业大潮中处于劣势。面对这种窘境,一部分高职专业学生希望通过自学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有的高职学生将全部时间和身心用于学习。在“你认为自己现在在专业学习方面努力吗”选项中,认为自己努力占31.5%,其中,“喜欢现在的专业,当然很努力的”为15.8%;“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但还是挺努力”的14.7%。值得一提的是在“你就读日语专业的原因是”选项中,选择“考虑到以后的就业问题”占了19.98%,这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就业就已经有了理性的思考,同时,也说明了当今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大。在“你认为自己现在专业学习方面努力吗”选项中,不努力和不是很努力占63.8%。这里说明很多学生面对压力,不知所措。当然,其中也不乏选择了逃避,破罐破摔,沉迷于网络,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差生的人。而这一现象又由于老师没有及时注意而形成恶性循环。

4.学习的具体目标认识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够

部分学生自身对就读高职认识并不十分不明确,这表现在他们不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自己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如在“课堂上你最想学习的是什么”选项中,选择“不知道自己想学习什么”为16%。他们中有的是在高考成绩不理想时因没有信心复读而选择了高职院校,有的只是为了混个大专文凭,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只是为了应付父母而来高职读书。在“你现在就读的院校和专业是你高考时的理想院校和专业吗”选项中,选择“都不是”为37.10%。这种个人兴趣与所学专业不符的情况使他们不能调整心态面对现实,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并产生悲观、厌学、混日子的消极心理。

四、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

1.加强心理辅导,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并不认为自卑感是坏事。他认为,要成其为人就意味着感到自卑。这对于一切人都是共同的,所以,自卑感并不是没能进入本科大学的高职学生特有的现象。应该看到,自卑感这种情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些事业。高职学生在考取高职时体验到一种短暂的成功感,但是与大学本科考取者相比较,又使他产生自卑感。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心理,激发和鼓励他去争取更大的成就。

一方面,要依据共性,进行整体性教育。针对高职学生在心理上整体上还是比较幼稚,容易受社会上各种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趋消极、狭隘,受享乐主义的影响,不少学生追求不健康的刺激而无心学习。教师应根据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共同具有的心理特点,进行整体性教育,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

另一方面,要依据个性,进行针对性教育。针对由于高职日语专业学生性别差异显著和来自农村学生占的比例相当大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男性占11.10%,女生为绝大多数占88.90%。农村考生占64.02%,城镇考生占35.98%。因此,女生占绝大主体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到女生对他人的信任性评价和自尊水平较高的特点,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同时也不能忽视尽管所占比例很小的男生心理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加强心理沟通,形成合作协力

高职学生个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需要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即沟通,教师应通过言语、副言语、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来加强与高职学生的心理沟通。事实上,学生们也渴望沟通,渴求真正的谈心,只有心理沟通渠道畅通,才能保证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使学生心理环境得到净化、优化,确保全身心地投人到学习中来。为此,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育工作。同时,加强心理咨询机构与辅导员及党团组织之间的协作,合力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3.调整心理状态,提升学习动力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的现实,我们要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调整时,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的基本规律为依据,凭借一定的辅导手段,教育与引导学生实现学习心理向最佳状态的转换。调整工作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重视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能动性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努力改善非智力因素水平,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热情。各种调查的结果都表明高职学生智力因素并不差,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的根本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控能力比较差。改善非智力因素,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自控能力。一方面,主要的方法是加强说服教育,强调学习的意义,开展正面引导。另一方面,要研究和把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激发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

二是针对学生中自信心普遍不足的现象,与辅导员和其他教辅人员配合,强化理想和信念的教育,树立正面榜样,其别注重自信心的培养。

三是针对学习效率不高的现状,对高职学生要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把学习心理辅导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应当研究和开发出适应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期学习方法的定势作用,难以适应高校的综合性学习法特别是自学法。因此,高职院校在新生人学教育阶段就进行入学后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的介绍,教育高职新生积极观察、努力思考,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为毕业后能不断自学打下基础。

4.丰富教学活动,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高职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做到新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的综合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手段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讲授、图形结合、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变换教具等多样性。由于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对于课堂节奏及氛围的把握,教师具有控制全局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时,要有松有驰、快慢结合以控制课堂的节奏,使学生能够适应教学进度,增加教师情感投入,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同时,针对现在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多用启发式的教学、设计问题情境等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调整教育目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从当前高职教育现状看,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基础性教育重视不够,能力培养不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研究。因此,在教育目标上,要加强能力培养的力度,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的关系,通过具体学习过程来学会学习、思考、创造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只关心学习分数的现象,充分调动其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的不足,基础比较薄弱。因此,高职院校应增加投入,添置必要的现代化教学仪器和设备,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同时,教学要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强化。日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在课程结构建设上,应适当减缩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要突出以技能为主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企业实习。

6.做好信息反馈,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课堂上你最想学习的是什么”选项中,不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占47.3%,其中,随便和其他占16%。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大明确,课堂上不知道该学习什么的现状,教师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计划,设定在进行教学时,在学生接触到有关日语专业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第一节课上进行导入说明,把本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计划、教学内容安排及活动设计等都要明确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鉴于现在很多院校,仍然沿袭一考定成绩的制度,单纯地把学生作为考核对象的现象,我们建议,应该制定比较合理、详细、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明白他们平时每一次的上课时的状态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乃至发言,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成绩评定。同时,要及时进行每一次授课的信息反馈,反馈要清楚、准确、完整而及时,让学生明确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下次继续努力。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就越好。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的是高职学生特有的,有的属于这一阶段年轻人的共有的。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基本上理清了影响高职生学习的心理原因。通过全面分析,我们找到了影响高职日语专业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潜在的心理因素,并根据笔者多年的心得和体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龚芸,廖学辉,贺文莲.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30-31.

[2]胡海青,庄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12(1):51-53.

[3]陈鉴,尚虹,郭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4]高美华,孔玉芝.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5]李自璋.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刘树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学习困难;问题解决

当前,学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问题、学习困难、“感觉统合失调”、注意缺陷等,其中学习困难尤为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该类学生约占学龄阶段的学生的10%―20%,学困生问题一直是教育界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学困生的心理分类

(一)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害怕作业,畏惧考试,不断自责;常担心老师批评,见了老师躲躲闪闪,又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倾向。

(二)惰性心理。人人皆有惰性,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学校班额大,教师难以管理到位,如果家长放任自流,学生失去自我约束能力经常偷懒,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三)对抗心理。学生都有表现欲望,他们千方百计提高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因此常故意牢骚满腹,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这样的方式往往又不被老师和同学理解,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并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而一味责备,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情绪,抗拒学习与交流,从而导致学习落后。

(四)孤独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不和甚至离异,缺乏父母的温暖关爱,因而无心学业,成绩明显下降;加之学校老师的疏忽,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关心,更感到自己孤独无依。长此以往,造成他们内向孤僻、冷漠、不合群。

(五)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发育滞后,评选各类优秀先进学生无人提名,很多教育活动、竞赛选拔不到,因而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落入学困生行列。

二、学困生的心理成因

(一)学习动机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为父母和老师学习,这样的学生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恳求”下才学习的。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很茫然。

(二)学习策略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生学习策略如各学科时间分配失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三)学习情绪问题。学习情绪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一是焦虑。有些学生由于过分担心成绩不理想,或由于成绩不理想导致的父母的责备甚至打骂、老师的批评以及同学的嘲笑,因而随着考试临近,常出现紧张不安、失眠、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常的学习或考试等现象,考试后又不能及时松弛下来投入下一轮学习。二是抑郁。其主要表现有: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学习、缺乏自信、自尊心减弱、经常失眠、食欲不振等。这种情绪常常给学生正常的学习形成阻力。在现实中,造成学生抑郁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紧张、生理异常现象等。

三、从情感入手,提升学困生的心智

对学困生的辅导,教师要首先投入情感,主动关心孩子、理解孩子,逐步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取得孩子的信任与依赖是学困生辅导的关键一步。“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孩子愿意接近了,愿意聆听了,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孩子了。

(一)重塑学困生的自信。有位哲人说过:“没有不想成功的孩子。”学困生有焦虑心理,说明他们也想成功。此时,他们比其他学生更需要理解,更渴望帮助。教师应把握住这种心态,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通过关键事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发扬自卑心理中的“闪光点”,坚定学困生的信念。实践证明,学困生也有闪光点,教师不能一味地冷落学生,应把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带出来,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享受老师的爱。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更加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教师要把他们与优秀生同样对待,平时要跟他们多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话向老师诉说,从而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然后告诉他们,其实你们与优秀生一样,在老师眼里都是优秀的学生。教师平时还要多鼓励少批评,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从而坚定信念,使他们逐渐摆脱自卑这一无形的枷锁,尽情地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三)挖掘对抗心理中的“相熔点”,解除学困生的戒备。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人格侮辱甚至体罚,因此他们内心恐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使他们产生“我就是不听你的”的逆反心理,为此,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形象,做到把微笑带给他们,把欣赏挂在嘴边,和全班同学一起形成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给他们安慰与关怀,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和老师的真诚与关心。

总之,学困生问题既是一个关系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大问题,需要经过我们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我相信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也让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教育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儿 白血病 心理特点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09-02

白血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儿的5年生存率有所上升。由于白血病病情的特殊性,患儿在历时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化疗过程中,需间断性住院治疗,并要经历多次腰穿、骨穿等手术和病情反复、化疗的副作用所带来的痛苦。疾病使患儿普遍产生心理恐惧从而导致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可阻碍治疗加重白血病的症状,增加患儿的痛苦,减缓疗效,降低生命质量。本文对我院2009~2010年间30例白血病患儿住院期间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加强心理护理方面来提高患者的信心,积极治疗,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30例白血病住院患儿,男18例,女12例,年龄1~11岁。2年期间住院次数最少2次,最多9次其中17例是第8次以上住院, 13例是第1次住院。

2 心理护理

2.1 环境布置

在病房布置方面,应针对儿童的特点,把传统的病房布置得活泼、亲切。如在墙上贴上卡通图案,用有可爱动物图的床单,在病区中设立游戏室,这些都能使儿童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减轻。

2.2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多予患儿和家属进行交流,及时沟通,对患儿及病情评估做到及时准确,让患儿及家属心理准备提前,能有效地减少患儿在症状来临时的心理冲击。

2.3 药物治疗

常用的辅助药物有氯硝西泮、安定、丁螺环酮等。并不能完全地解除其心理障碍,但必要时也对患儿有一定的帮助。

2.4 评定方法

参照SCL―90量表,记录患儿入出院时焦虑、恐惧、敌对等因子及评分。

2.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SPS10.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儿情绪变化

注:治疗前后比较,*P

4 讨论

对患儿心理障碍的治疗和护理应从其产生的原因开始,通过观察和调查,可总结出以下几个因素对患儿的影响较大。

4.1 环境因素

患儿由一个熟悉的生活空间来到医院,布置简单的病房、穿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周围病孩治疗的情景、家属焦虑悲伤的情绪,都会令患儿内心产生焦虑。儿童对外界环境的第一印象如何,是其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病房布置方面,应针对儿童的特点,把传统的病房布置得活泼、亲切。如在墙上贴上卡通图案,用有可爱动物图的床单,在病区中设立游戏室,这些都能使儿童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减轻。同时由于患儿治疗时间较长,也可以让家属将平时生活中习惯及喜爱的生活用品少量带入,治疗期间,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允许患儿保持平时喜爱的生活习惯,也能减少患儿的恐惧感。

4.2 病情因素

患儿心理障碍产生另一个原因是躯体症状的影响。白血病患儿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并且伴随而来的各种各样不同的并发症很容易加深患儿的恐惧,心理障碍也会随之加重,多予患儿和家属进行交流,及时沟通,对患儿及病情评估做到及时准确,让患儿及家属心理准备提前,能有效地减少患儿在症状来临时的心理冲击。同样在症状表现时,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患儿和家属积极对应各种不良反应及症状,尽可能解决问题,也能帮助患儿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

4.3 医疗护理操作的影响

在白血病治疗期间,各种各样的医疗护理操作占据了患儿生活中的二分之一,骨穿、腰穿、鞘注、反复的静脉穿刺和采血等在患儿的住院生活中周而复始的出现,疼痛的刺激让患儿的恐惧也日益加深,抗拒感加强,心理障碍也在逐步加深,因此在各项治疗、操作前,要做好解释,动作要轻柔,避免突然的疼痛刺激。治疗和操作应尽量集中进行,避免间断性操作,操作时尽量选择能力较强的医生和护士进行操作,某些操作也可以根据患儿的整体情况来选择对其有利的操作方式和方法,比如反复的静脉穿刺我们可以选用外周静脉置管的方式,保留时间长,也能有效避免药物渗漏,从而减轻患儿部分痛苦,同时有效评估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让患儿以更好的状态接受各项治疗和操作。由于住院患儿中情绪障碍人数较多,适合同时采用群体心理沟通的方法。把情绪障碍的患儿和经过挑选的、无情绪障碍的患儿集中在一起,利用群体的优势,使患儿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和交流,疏解郁结情绪,矫正不良行为,并能通过集体反馈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1]。

4.4 人文因素

绝大多数患儿缺乏自理能力,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而家属则是其信任依赖的人,也是患儿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为患儿对家属的信任和依赖,家属对患儿的了解,让患儿减轻戒备,用能使其易于接受的方法和语言了解病情及治疗操作,便于治疗操作的有效进行,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多与家属交流和沟通,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同时也要照顾到家属的情绪和心理压力,患儿的情绪和心理通常会随着家属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治疗的过程较长以及病情的反复,家属的情绪和心理压力也在变化,我们应该多聆听他们的想法,体谅他们,开导他们,鼓励帮助他们。生活上协助家属细心照顾患儿,多与患儿交谈、游戏,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心理紧张情绪。

4.5 药物治疗因素

在患儿的心理障碍治疗中,药物治疗应排在最后。常用的辅助药物有氯硝西泮、安定、丁螺环酮等。但对所有药物,患儿个体剂量的差异很大,与年龄、体重、病情不完全呈正比关系。因此对每个患儿的用药剂量必须根据病情及体质,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节到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少的剂量[2]。药物治疗对白血病患儿的心理障碍的帮助是短暂的,并不能完全地解除其心理障碍,但必要时也对患儿有一定的帮助。

情绪障碍在白血病患儿中是常见而又易忽视的心理问题,应提高认识,早期预防、治疗,才能让患儿配合治疗,保证疗效,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提高白血病患儿的生存率,从而提高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通过对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的观察,总结出老年鼻出血患者的特点。有顽固性出血倾向,量大且反复;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脏病有关,有嗜烟酒史者。治疗多采取鼻前后孔填塞,动脉结扎。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并做好心理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了老年人鼻出血的康复进程。

【关键词】老年;鼻出血;心理护理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尤其是老年人因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管壁缺乏弹性,构成既易出血不易止血的特点,一旦出血,量大且反复,患者可危及生命。加之老年人生理老化和功能衰退,其免疫防预功能低下,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反应减弱,抗病能力下降,这些因素造成老年人与正常人的不同心理。我们以心理护理的科学指导,结合实践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前提下,做好整体护理。

1 临床资料

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4-67岁;其中男患者有烟酒嗜好者占60%,发病春冬季居多,可能与寒冷风沙大的气候有关。

2 老年鼻出血患者的特点

2.1 鼻腔后部,无法明确出血部位及全身原因而致鼻出者较多。本组18例(45%)出血点位于鼻腔后部,14例(35%)无法明确出血确切部位。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23例(57%),其它内分泌失调,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例(25%)。

2.2 老年鼻出血易反复,出血量大,有顽固性出血的倾向,除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外,应同时治疗原发病的并发病,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3 老年鼻出血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发病率有关,且大多有20年以上的嗜烟酒史。

3 护理措施

3.1 护士应首先稳定患者情绪,树立其占胜疾病的信心,由于年老体弱,发病住院时,各种免疫机能大大降低,他们易产生悲观,对全愈信心不足,护士应动作轻柔地安置患者半卧位,安静休息。缩短护患距离,沟通护患感情,使其情绪稳定,有利止血。进行鼻腔填塞后,嘱患者勿用力咳嗽,勿用力擦鼻挖鼻,尽量减少活动,并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测血压、脉搏。

3.2 主动增进了解,加强角色置换,促进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高血压、心脏病引起的鼻出血患者应严格查房制度,经常巡视病房,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如发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口干脉快,血压降低等情况,提示患者进入休克前期,应立即协助医生做好急救措施。长时间鼻腔填塞,会导致头痛,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以低流量吸氧,减轻细胞缺氧,以免加重鼻出血及心脑并发症的发生,并嘱患者未经医生许可切不可自拔沙条。止血后,偶有血性眼泪属正常现象,对流入口腔的血液尽量吐出,切勿咽下,以免刺激胃粘膜,引起恶心、呕吐,加重鼻出血。

3.3 注意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多数老年病人住院后加重了孤独感和疏离感,常引起焦虑和烦恼,因此,要尽量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清洁整齐,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使患者感到舒适。有好多患者由于出血量大,并伴有严重失眠,头晕,我们除常规消炎,凡士林油沙条填塞外,每晚睡前给以止痛镇静药,鼻腔点复方薄荷油,保持鼻粘膜湿润。

3.4 生活护理,给患者温水泡脚,室内保持适宜的湿度,并给患者提供报刊、音乐、电视,转移其注意力,排除老年人的忧虑,减轻心理负担。

4 效果评价

我们对40例老年鼻出血患者心身护理的不同环节中,都始终如一地保持稳定健康的身心状况。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言谈举止都体现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怀。将心理护理渗透到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提高了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