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4-02-19 15:12: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保护发展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发展 环保 决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89-01

一、环境优先,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建立起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建设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协调。

山西省右玉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良好。右玉县立足县情谋发展,确立了生态畜牧立县发展战略决策,在大力发展“山经济、沟经济、水经济、林经济和草经济”上做文章,在“绿”字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具有竞争潜力的绿色产品。右玉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半农半牧县,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林、种草养畜,到目前为止,右玉羊的饲养量达到了60万只,大牲畜饲养量达到5万头,奶牛饲养量达到了8000头,全县形成了苍头河沿岸生态风景区附近以奶牛为主,周边山区地带以肉羊为主的养殖格局,同时县里积极挂靠全国知名乳业―蒙牛公司,兴建养殖园区,建标准化奶站;依托玉羊公司、御善公司,建成华北重要的活畜皮张集散地,进一步带动全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农村户户养畜、牛羊四季出栏、农民持续增收的喜人局面。右玉县被评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当之无愧,右玉是环境优先,协调发展的优秀典范。

二、环境优先,低碳发展

当前,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就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优先理念贯穿到经济工作和宏观决策中,严格环境准入,正确处理资源环境、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实现发展与环保和谐双赢。

右玉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原煤储量就达34亿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边地区小煤窑遍地开花,而右玉人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跨入新世纪,右玉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确立了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决策,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前来右玉落户,但进入右玉的投资企业都要有足够雄厚的实力,能够“搞循环,走高端”,用县长苏连根的话说就是:“引入外部投资,右玉人看的是环保措施是否到位,要让产业发展生态化,让工厂变成生态园”。立足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煤炭生产――洗选――燃煤和煤矸石发电――废弃物生产水泥和新型材料”的循环经济模式,经过煤矿兼并整合重组,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1520万吨,原煤入洗能力将达到160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煤电联营,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站集群,积极探索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推动电力产业优化升级,到2015年全县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可达247.625万千瓦。促进了清洁能源基地和低碳经济建设步伐。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发展目标。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右玉县被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基地。

三、环境优先、创新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势日新月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社会经济发展新道路,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拓宽保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

“十一五”以来,昔日和旅游毫不沾边的右玉县,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谋发展,确立了特色生态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决策,右玉县是“西口文化”的发祥地,一代雄关“杀虎口”和“走西口”的古道在此遗存,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雄关、古道、古堡、古关、古桥,构成了右玉独特的塞外风情和人文景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连续几年举办“生态健身旅游节”、全国汽车短道拉力赛等多项国家级体育赛事及文化论坛。陆续打造出杀虎口历史文化旅游区、“右玉精神”纪念馆等一批景区景点,逐步形成西口文化、古堡文化、边塞文化、生态、民俗相融合的旅游特色,丰富的旅游项目,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鲜明的文化内涵,去年为小小的右玉带来了68.2万人次的游客量。右玉昔日的不毛之地,而今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等多项荣誉。

保护环境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右玉取得了和谐“共赢”的喜人成就,得益于与时俱进的科学决策。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8亿元,可持续增长发展速度位居山西省第一。

由此可见,发展经济与保持环境“双赢”关键在于科学决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社会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右玉精神”汇编

篇2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环保标准 外部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采取掠夺性开采模式。特别是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实质是人类不断影响与改造环境的过程。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大自然,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要把人类利益作为第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

一、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水平也获得了极大提升,经济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是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留下了严重的环境后遗症,阻碍了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重大环保工程、完善政策措施”,这突显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的关系,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并非是一对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之于经济发展,恰如考试之于学生,没有学生喜欢考试,但考试确实能促使学生提高成绩。

Porter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著名的“波特假说”,他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而这些创新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抵消由环境保护带来的成本并且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环境会促进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其次,环境也会制约经济发展,环境会受到经济活动的影响,粗犷掠夺式的经济发展必然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人类自身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但是我们要如何正确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呢?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合适的环保标准。首先,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在短期内减弱企业的盈利,从而减少物质财富的积累、减缓经济发展,而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是以经济发展为客观条件的,所以制定环保标准会延缓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减弱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减少了未来的治污成本,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根据“波特假说”,环保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综上所述,环保标准的制定有利有弊,问题的核心是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建立不同的环保标准。

合适的环保标准会促进经济发展。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国外汽车生产线时,出于成本考虑是没有尾气排放装置的,这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制定了尾气排放标准,这就客观推动了汽车行业生产线的更新换代,使我国的汽车工业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我国已经从技术落后的汽车进口国转变为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的汽车出口国。

但我们也要看到,新技术的创造与运用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有些产业,由于短期内无法突破技术瓶颈,所以只能通过牺牲产值的方式来减缓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企业并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所以依靠环保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建议与对策

环境与资源是有限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把环境也看作一种经济资源。污染环境就相当于开采了资源,我们需要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这就要对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估定价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好环境问题,防止环境问题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环境税作为内部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逐步取代传统所得税作为主要财政来源。由于传统所得税是就业者的劳动收入和企业的经营收入,会抑止就业和投资。以环境税取代所得税既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投资的增加。发达国家在环境税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美国在70年代就开始征收SO2税,而我国也将于今年征收环境税,江西、湖南、湖北将成为试点。

加大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科研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增加环保手段、提高环保效率、反馈自然环境,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才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方法。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消除部分企业的侥幸心理,决不姑息。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灌输环保理念,促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

四、结论

环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种公共物品,这就难以避免“搭便车”的问题。环境破坏者形成外部成本,具有负外部性;环境保护者形成外部收益,具有正外部性,这就造成了环境破坏者未得到惩罚,而环境保护者未得到补偿的局面,解决方法就是通过行政干预将外部性内部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强,舒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与改革[J].2008(3).

[2]周国梅,唐志鹏.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政策[J].2008.108.

[3]王春,胡启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南昌大学学报[J].2009(3).

篇3

关键词:小城镇 经济 环境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44-01

1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现状

盘县城关镇现城区面积8.1 km2,人口7.3万,其古城部分始建于明洪武22年,作为盘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610年。境内有多处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美食文化远近闻名。但自1999年盘县党政机关搬迁红果新城后,整个老城区经济发展逐渐困难,社会管理的燃点、爆点不断增多。盘县老城区属于群山怀抱的谷地、发展空间狭小。县委县政府当时作了“建新城、保老城,两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公开承诺。然而多年来地处盘县几何中心的百年城关却因累计投入不到十亿元而逐渐衰退。城关镇群众的诉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反映基础设施老化,影响城市功能发挥;二是反映公共服务滞后,影响城市生活质量。

在该情况下城关镇明确了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首先,结合城关镇“非工非农、亦城亦乡”的实际,决定了服务业是主要出路,该想法已形成共识;其次,是启动古城修复与旧城改造,利用机关单位和当地企业闲置资金划拨用于古城修复与旧城改造,将来以置换、拍卖等方式盘活资源,撬动市场资本投入,为改造建设提供土地、资金支持;再次,请政府倾斜财力,支持城关镇实施好老城区三一溪河道景观建设和环城绿化带建设,将城关镇建设贵州西部的“文化服务区、旅游集散地”,打造“文运胜地、美食之乡、休闲之都、商汇之城”名片,树立经济转型发展的典型为整体的建设改造工程奠定基础;最后,加大基础设施的项目扶持。尽快投资建设红果至城关快速通道和城关环城公路改造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城关北郊狮子河水库,减缓用水紧张,增强生态效果。

2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同环境间主要矛盾

2.1 水环境污染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决定以服务业为主要出路的发展思想,过程中由于工业废水就近排放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均会对当地水环境带来影响,虽然目前该类水排放量较小,但长此以往该类污废水不经处理则会给当地水环境带来较大危害,甚至会对河道景观水体带来影响。

2.2 大气环境危害

在启动古城恢复与旧城改造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均会带来大量的人力和机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并会带来大量扬尘、粉尘以及毒害气体等污染,该类污染尤其集中于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因而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物势必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质量。

2.3 有机废物污染

当前该区域内有机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人畜禽类粪便以及工企业内所排放的有机废物等,该类废物的存在不仅对可利用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尤其是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卫生状况及镇容镇貌。

2.4 生态环境影响

随着当地城镇化的推动,势必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动力,同时也会相应占用大量农田作为场所,并会对当地原有自然景观等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随时间延长其必然对当地生态平衡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同时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施加的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以及大棚薄膜和有机废物等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带来极大危害并存在潜在威胁。

3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措施

3.1 科学认证,总体规划

在盘县城关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其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融为一体,即将经济—城镇—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和同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务必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民得到包括环境质量在内的实惠,在制定着力发展产业时应经经济同环境相协调及“双赢”纳入开发、创新和经营战略中,当地人民则应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以有力推动市场向经济和环境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同时应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工作,最终实现城镇建设中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携手共进,最终实现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提供良好条件。

3.2 因地制宜

在城关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并时刻将环境保护配合到小城镇经济发展中,在制定各项发展规划时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制定主要产业及主导产品,但应保证同国家及当地政府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并逐步向专业化靠近,最终营造出一个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需求互补等一体化经济结构,最终将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绿色家园。

3.3 加强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

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应政府部门应严查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并加大对该类现象的处罚力度,严格执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来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尤其应结合当地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加强排污收费管理;应逐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以及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并在今后应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物品价格中能够反映出其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励加强污染的治理,最终实现城关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

3.4 着力发展环保产业

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向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及规模对当地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城关镇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结合建立公共财政需求,在财政预算中设置足够的环境保护和建设经费,并且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扩大污染防治费用规模;当地乡镇政府也应努力创建同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机制,并通过完善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引导、鼓励多元化资金投资环保产业,逐步实现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和市场化。

4 结语

在当前国内重经济工作的阶段,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也应视为不可忽视的工作,尤其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经济与环境充分融合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方可实现以较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来换取较高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参考文献

篇4

1.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在资源和能源使用的过程中,由此引发出现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首先是由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再加上工业发展导致的大气污染、耕地减少等情况,使整体的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次是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将森林资源当做发展经济的能源而不考虑其在环境保护中充当的重要角色,因此,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再加上毁林耕地、造林成活率低等原因,导致森林资源锐减,从而导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难以治理和恢复的严重后果。

2.农业发展环境日益恶化

农业生产环境主要是指耕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耕地中所使用的化学肥料导致田地污染严重,蔬菜、粮食等农作物质量日益降低,土壤质量大幅下降。此外,工业三废也导致耕地污染严重,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同时,由于森林资源匮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中的大量有机营养物质都严重缺失,从而降低了耕地中的粮食营养,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不仅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同时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从而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和遏制,以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环境法在某些方面对环境进行保护只是考虑了眼前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而欠缺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的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从整个社会的环境资源的发展和开发考虑,为环境法树立了新的环境资源价值观和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在多样化、多元化的经济和环境基础上,综合考虑整个社会的整体价值和利益,在法律和相关制度上保障环境保护的权利,公共参与环境保护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价值体现。此外,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导致很多环境纠纷的发生,这说明环境保护的机制不完善这一现状限制了政府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环境诉讼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尴尬的情况,没有相应的制度可以进行依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需要相应保护机制,使公众在发生环境纠纷时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和援助,这样可以增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公众作为环境承载的主体,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既是公众的责任,也是公众的义务。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还不完善,对于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公众参与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清晰。随着人们权利义务意识的觉醒,一些政府可能没有在意的或者忽略的问题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些很多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使得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业中来。由此可见,要想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而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也必然能够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

1.树立生态环境观念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创新思路和方法,加强环保宣传,更新农民的生产和发展观念,从生活习惯、生产经营的根源上更新观念,并积极宣传生态文明,从而促使农民群众自觉的消除滥砍滥伐现象,并合理应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同时合理应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减少耕地污染,对废弃物进行合理回收以及循环利用,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生态环境观念,确保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生态循环。

2.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随着资源、能源的不断减少,政府尤为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加快新能源的建设步伐,在适宜的地区积极推广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秸秆、风力发电等清洁的能源技术。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当合理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以缓解能源紧张的现状,同时加强生态保护,降低环境污染,以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新时期下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积极地进行多方面融资,同时还要培养高精尖的环境保护人才,研发新的环境保护技术,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对于实行清洁生产或者废物循环利用的企业,应当实行税收减免制度,对于采用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保护农田的农户,要给予其适当的经济补偿。同时,政府应当采取高价回收有污染性的废弃物,以鼓励农户将具有污染性的废弃物回收,从而降低土壤污染。此外,政府还应当采取合理措施引导农民及乡镇企业节约能源、资源,采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4.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实行循环经济发展,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不仅能够确保对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能够有效保护环境,以有效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实现新时期经济的高速进步,从而促进我国城镇经济的平衡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5.构建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

新时期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加强环境保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法律监督体系,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相关的生产企业形成制约,从而起到行之有效的监督效果。对此,首先,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对于违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加大惩罚力度,严格控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应当抓紧起草各种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信息统计、环境监测等标准,严格审批相关的手续,以有效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实现综合治理;其次,政府应当针对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并健全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设置,以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同时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发展;最后,还应当完善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体系,不仅要建立好现有的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环境报告制度,从而构建出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以有效促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工作。

6.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公众是环境的主要承载者,也是环境利益的第一受益者。公众作为环境价值的主要主体,对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一定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公众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于其生活所在地的进行的任何有关环境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些变化。因此,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学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的为题,所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无疑是环境保护问题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公众有着不可替代重要性。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决策者有时会忽略公众的想法,欠缺设身处地为公众考虑的意识,也许一些在决策者看来毫无意义的东西,公众却认为那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决策者认为一些项目和工程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公众应该感到很幸福,但是他们却因为失去了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而感到痛苦,正因为公众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只有他们才真正了解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因此,在环境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治理过程中,一些权威专家的技术层面的评价和意见不能完全代替公众的主体评价,而且在环境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评价意见,同时,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参与体现了我国的民主制度,也提高了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四、结论

篇5

1.经济林发展的意义

(1)发展经济林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的日益锐减,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开发之路。通过发展经济林,一方面可以可以丰富食物品种,改善饮食结构;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对耕地的压力。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林,既可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又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发展经济林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许多经济树种不但能生产经济林产品,而且具有观赏价值、发挥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功能。如: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棘,集果用、材用、叶用及园林绿化为一体的银杏等。因此在今后营造水土保持林、平原地区营造林网和农田防护林、城市乡村的绿化美化造林时,要认真考虑树种的选择,在满足其主要功能的前提下,也应注意发挥其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融合,发展良性循环的林业道路。

(3)发展经济林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经济林栽培面积大,经济林产品较多,在各个领域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很多经济林产品是加工工业的原料。通过产品的深加工既可以实现原料的增值,又可以提炼数以千计的原料,如:松香可用于造纸,生漆可用于化工、纺织等。

由此可知,发展经济林生产带来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优化。经济的富裕能够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林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资源开发利用发展不平衡

以往由于森林大量砍伐,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造成了不少野生经济林资源日益减少,甚至不少品种濒于灭绝。如:对贯叶连翘、野黄连、红豆杉等品种的过度开发,加上保护力度匮乏,目前已列为濒危物种。目前我国许多山区为了为发展经济林开辟果园,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盲目发展,造成了许多剃得精光的山头,引发了水土流失,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上部分山区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程度不足,使得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不高[1]。

2.2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具有盲目性

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林产业时没有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结果造成不少劣质低产林。还有一些地方和群众盲目追求经济林的收益率,不重视对经济林的规划布局,单纯的认为面积越大,利润越高,忽视了集约经营和管理投入的重要性,其结果往往导致产品的低产劣质,甚至不少工程往往最后无疾而终。如:某乡镇在引资种茶叶项目中,缺乏对查外商经济实力和信誉的调查,仅仅在少量资金到位后,就大面积毁林开山种茶苗,当后续资金链无法到位后,该工程被迫终止,对该乡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经营管理粗放,增加了环境负担

经济林生产不仅需要良种,也需要良法。科学管理是丰产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然而调查发现,一些山区群众因文化、经济等原因,根本不重视科学管护工作,如施肥、打药、垦复、修剪等。一些地方在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中,贪多求快,往往不分品种好坏,见种就采,见苗就栽,导致良莠不齐,品种混杂。不少地区依然采用用材林和防护林的传统管理方法,思想上只注重经济林的种植,但在管理上放任自流,使得多数经济林缺肥缺水,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不仅难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经济林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举措

3.1经济林发展应具有规划性

为实现经济林的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经济林发展必须具有规划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农林牧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②以生产现状为基础,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依据,综合考虑区划的社会经济特征,综合进行整体规划的原则;③以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3.2采用与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高效配置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林

在生态经济林建设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适乔则乔、适灌则灌、做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化、最优化。要采用与各地生态环境条件的高效配置模式,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在大巴山北坡的低山地带、汉水谷地,选择茶、桑、漆、油桐、板栗、杜仲、香椿、花椒、山茱萸等经济树种,营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既可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又可防止水土流失,还有助于农户脱贫致富,具有良好、可靠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3]。

3.3营造有利于生态经济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1)加强和完善与产业化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包括:

大力推广适宜各地条件的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加强引导和示范;建立规范有序的培训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广大林农群众的教育培训。

(2)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调控和管理,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对于经济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加强管理,统一领导,对经济林发展须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对于不适宜开发经济林的地段,要坚决予以制止,避免引发生态问题。

(3)客观调控政策创新。调控重点要由一般农户向规模基地转变,调控方式要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调控策略要由小而全、大而全的均衡调控向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非均衡调控转变。

3.4加强宣传教育 , 使广大群众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山区出现的乱砍滥伐林木、乱烧山的现象,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森林资源。究其原因一是权重自身环保意识淡薄,二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其中群众思想上的重经济,轻生态的现象最为严重,因此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结合本地区或其他地区的生态危害的实例,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不仅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着统一的一面,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与现状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出,并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十二五” 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将环境监测纳入环境保护的体系中。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从广义上来说,环境监测是环境分析和环境监测的合称。其中环境分析可以认为是化学分析与环境的结合,环境分析是以化学物质为单位,对环境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得出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而环境监测就是物理测定与环境的结合,并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连续或间断地测定过程,这一过程称为环境监测。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 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对环境加以保护,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南京市在促进全市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运用环境监测站的现代化测算、分析、统计手段,研究市区各类环境质量信息,及时编制《南京市环境质量承载力分析》等诸多文字和影响报告,并提供给江苏省人大、政协、政府部门,统计局、环保局联合执法,将城市环境指标直接融入经济建设中去,为政府制定了全面的发展规划,为全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 加强环境监测,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类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利用,所以环境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治理污染,也是保护人类环境健康的重要举措。例如,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人类的关注,特别是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农田环境监测、核辐射监测、塑化剂污染等问题,因此,淄博市环境监测站开展了环境监测实践,让市民参观实验室重金属、水样、空气等监测设施,给市民们讲解如何对这些污染物进行监测,强化了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 环境监测是掌握污染物动向的重要环节

在研究环境污染的同时,需要了解污染物排放量和流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例如,由于河流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变化,往往会造成同一污染物对同一地点所造成的污染程度相差甚远,这需要通过长期环境监测,积累数据才能实时掌握其规律。

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自70 年代起步开始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现代环境监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使环境监测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作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尤其在“九五”期间,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1. 环境监测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1 环境监测机构加强队伍壮大

目前, 全国环保系统已形成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 、地( 市) 、县( 区) 4 级隶属于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监测站2223 个, 从业人员近36 万, 约占环保系统职工总人数的425% , 其中高级技术人员2350 人, 中级技术人员8400 人。此外, 全国其他行业和部门建立的环境监测机构约2634 个, 从业人员21 万。

1.2 具备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

在我国现有的环境监测站中, 目前具备各环境要素监测能力的环境监测站有: 从事空气质量监测980个站, 地面水监测1078 个站, 环境噪声监测1131 个站, 海洋监测63 个站, 地下水监测111 个站, 生态监测16 个站, 酸雨监测185 个站, 放射性监测32 个站。

1.3 环境自动监测能力有了较大突破

目前, 全国有近70 个城市建立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国家和地方在十大流域建设了50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淮河流域和部分省市开展的污染源废水和废气在线自动监测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讯系统的建设( 已在31个省和10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通) 。

1.4 完善了各类环境监测网络

目前, 全国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 级环境监测网络。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 多个, 其中环保系统监测站2200 多个, 行业监测站2600 多个。国家控制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03 个、酸雨监测网站113个、水质监测网站135 个。此外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

1.5 建立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和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现已有各类方法标准约400 项, 多数污染因子已有控制标准及监测方法标准。目前, 自动连续监测技术和遥感监测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应用; 正在开展的有机污染物探查研究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重点流域自动监测水质周报和污染源实时监控等工作亦产生了强烈反响, 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

1.6 环境监测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开展的环境容量、排污许可、土壤背景值调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技术等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成果, 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 推动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 地区差异很大, 整体水平不高

2.1 监测领域广度不够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对象以水、气、声、渣为主, 生态监测刚刚起步, 土壤、生物、放射性、电磁辐射、环境振动、热污染、光污染等领域的监测工作尚未得到实质性地开展。

2.2 监测工作深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开展的环境监测项目较少, 且以综合性指标为主。地表水监测项目以常规污染物为主, 对有机污染物基本上没有开展监测; 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项目为SO2、NOx 和TSP, 而PM10、有机污染物及国际关注的CO、O3、CH4 等项目的监测没有普遍开展。

2.3 监测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仍以手工监测为主, 监测频次低, 时效性差。“九五”期间, 自动监测虽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大部分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仍是采用24h连续采样法和每季度5 日的手工监测方法, 各大流域和近岸海域水质常规质量监测仍普遍采用手工监测方法, 监测频率为每月1 次或每季1 次。

2.4 监测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发达地区的部分环境监测站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其中有的站已拥有具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 而落后地区的环境监测站甚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这严重制约了整体水平的发挥和提高。

结束语:

环境保护依赖于环境监测,政府要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通过科学的环境监测,掌握环境状况的实时数据,辅以适当的数据统计分析,指出环境变化原因并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建议,这在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和参考价值,也是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

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 发展现状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39-01

要问近几年什么词语最火,不用说当然是雾霾了,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先后出现雾霾天气,环境检测显示各种污染指数超标报表。有人说这是环境对我们的惩罚,对于这个说法其实并无道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森林面积缩减了近百分之四十之多,大量的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用了短短的20年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我们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造成的不可挽回的过错。但是,这不表明以前的中国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前也有但是确实十分微弱,投入的力度也很小,根本不能改善整体环境。不过,庆幸的是,我国环境保护正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快速的发展下去。

1.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现状分析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环境遭受了重大打击,很多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土流失。原本的高山流水,最后变成后来的光山无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国家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很好的保护环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一些可得可贺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破坏严重,使得我国面临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十分艰难。例如:污染物的排放过于严重,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工业化城市酸雨现象频繁发生,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这些环境问题,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一定要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并加以修复,以此来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

2.我国环境保护发展问题剖析

2.1 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空气污染时近些年来最为热门的话题,其中雾霾天气的出现就是对于空气污染严重的最好证实。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都拥有很多家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在给城市带来利益的同时,还给空气带来了大量的污染,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酸雨的极端恶略天气。同时,汽车尾气也是加快空气污染的一大动力。庞大的汽车数量,造就了庞大的尾气排放量,同时,城市的绿化有限,只有一小部分的尾气被植物净化。而其余的一大部分则是被人们净化。除此之外,日常的东北地区的供暖,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污染。

2.2 水污染不容忽视

上面说到过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产生了大量的废气,给空气带来了污染啊。其实再工业企业产生废气污染大气的时候,它们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有毒液体。有很多企业为了节省资本,偷偷的把这些污水排送到河流里,造成了河水污染,大量的动植物死亡,甚至是灭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河流当中,很多地方的湖泊甚至是海洋都有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最令我们发指的是,这些污染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在不断的扩散当中。

2.3 垃圾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前几年,我国颁布了禁止使用无偿塑料袋的法律,因为,白色污染实在太过于严重了,基本上在每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大那些被废弃的白色塑料袋。随着,这一法令的办法,白色污染现状确实是缓解了很多,但是,垃圾污染状况却一直恶化当中。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一些人口密集、有些落后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合理的垃圾回收机制,当地的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随地扔垃圾,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重大的污染。这种现象,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些偏远的地方甚至是持续恶化当中。

2.4 民众环保意识低下,只注重经济效益

我国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大多数偏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把环境问题抛之脑后。市民对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毫不关心,觉得这些事情与自己无关,应该是政府的事情。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纵容企业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气、废水等。另外,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肆意破坏环境,如,乱砍滥伐、擅自从河道挖水泥沙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那么我国环境保护的

3.我国环境发展问题解决措施分析

3.1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光是靠某方面的单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名都参与其中才能够取到最好的效果。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首要办法就是,让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自身的环保意识。自愿的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具体的措施:我们可以从教育开始入手,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让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一些现代化传媒手段宣传环保,让人们认识环保的意义,耳濡目染的感染着他们。最终,达到增强人们环保的终极目标。

3.2 加强环保法律政策的建设

如果你想让别人做一件事情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劝说,让他们自愿的去做。如果他们是在不愿意,那么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法律去约束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个人利益,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去知道我们怎么做,那些企业是不会妥协的。近些年来,我国已经陆续的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法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还不够,希望国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制定或修改法律,增大惩罚力度,然人们害怕去破坏环境,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3.3 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方法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较晚,没有实际的经验,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与技术。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保护环境了,拥有很多的实际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适当的学习他们的方法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的环境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我国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术。切记,一定不要盲目的学习,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以后的方法加以修改,从而取得最佳的环保效果。

3.4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为什么我们会破坏环境呢,究其原因是,我们要从资源环境中获取我们所需的资源,获取资源的过程中难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例如:砍伐森林、采矿、采油,这些获取资源的行为都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我国应该好好的优化一下现有的能源结构,再利用新兴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不断研发和寻找可替换能源,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实现环保大业。

4. 结语

环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我们人类就将走向灭亡。因此,保护环境的意义无需多说,我们就会知道它有多重要。过去的我们对环境犯下了太多的错误,造就了很多难以挽回的损失,但是,现在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再继续错下去,要想办法弥补,想办法补救。希望,我国能够重视环境保护,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政策,鞭策现代的人们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个可以生存的环境,送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金昌主编:《资源核算论》,海洋出版社,2009年2月.

篇8

关键词:环境 生态 发展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市,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环境总论

1.环境概述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必要条件之一,起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碍的作用体现为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2.环境的主要功能

2.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

2.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人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

2.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

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

3.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1原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

3.2次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3.2.1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

3.2.2环境污染与干扰

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人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人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胁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注重发展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

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人多产地,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台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1.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要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2.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人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建设生态型城市

1.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设生态型城市,对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生态城市的建设实际上是对城市生态要素的综合整治目标、程序、内容、方法、成果和实施对策全过程进行规划建设,同时也是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调控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已进人了“快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2.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原则

建设生态城市一是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二是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也就是强调人的社会目标和为实现社会目标所发挥的社会生产力决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承载力;三是要把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四是要把生态恢复和修复作为突破口;五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途径。

3.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构想

近年来,我国的北京、天津、长沙、宜春、深圳、珠海等城市都在开展生态城市的研究与试验。根据这些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初步经验,生态城市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结构建设上,一是要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的用地平衡。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相比,工业用地仍然偏高,而城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及第三产业用地严重不足,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在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中,应控制高层建筑的增加,疏解建筑密度。近年来,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增加,为城市面貌增色不少,吸引了外资,也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但由于发展快,不透水性面积增大,有很多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由于建筑密度偏高,增加了能耗、水耗、交通流量和地面不透水性面积,也增大了热岛效应,城市原有地表排水沟道水系被大量污染或堵塞,影响了防洪排涝能力。二是要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总量和密度。三是要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四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五是要加强绿化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在功能建设方面,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城市物质循环。二是要建设快捷的信息流通系统。

再次,在城乡生态关系的协调方面,一是要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二是要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三是要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