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规模经济的分析8篇

时间:2024-02-18 14:40: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规模经济的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规模经济的分析

篇1

关键词 网络经济 B2B商业模式 双边市场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一、B2B电子商务模式

B2B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内部信息系统平台和外部网站,将上游供应商的采购业务和下游商的销售业务有机的联系起来,也就是指一系列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包括产品、服务、资源、固定设备等。在我国的电子商务中,较之面向个人用户的B2C和C2C模式,面向企业用户的B2B模式无疑更具市场潜力,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Zootetal.(2000)研究了30家欧洲的电子商务企业后发现:提升效率(如培育品牌信誉降低消费者心理成本、节约消费者购买时间)与保持粘性(即吸引、保留顾客)是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创造的两种基本手段。

二、B2B电子商务平台的双边市场性质

Rochet和Tirole对双边市场的定义为:“当平台向需求双方索取的价格总水平P=PB+PS不变时(PB为用户B的价格,PS为用户S的价格),任何用户方价格的变化都会对平台的总需求和交易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个平台市场被称之为双边市场。”

仔细分析B2B平台的特征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B2B平台都具有双边市场的特征,譬如,每一个B2B平台都相当于一个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同时服务于具有两种不同需求的企业,即平台的两边市场;平台两边的企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平台向它们提品或服务主要是为他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便利等。笔者认为,双边市场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得意义在于:社会分工的明细、服务技术的提高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平台企业产生的需求。

三、B2B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外部规模经济

(一)网络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关于外部规模经济性,马歇尔阐述了为什么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的三个主要原因:厂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

网络经济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为基本特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网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交易费用的差异和网络效应的存在,即网络经济的发展降低交易费用和节约交易成本,以费用较低的网络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经济。同时,网络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外部环境与条件,使得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新特点。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使得需求方规模经济日益凸现。企业通过扩张网络进行竞争,网络可以通过与网络连接起来大幅度地增加价值,从而形成一种需求方的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是一种根本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由于产量增加导致成本降低而形成的规模经济,它产生于网络技术的外部经济性。

(二)B2B电子市场的外部规模经济。

Bailey和Bakos(1997)通过研究认为B2B电子市场具备聚集――使买方有更多了解卖方产品和价格的机会,使卖方有向更多买方展示产品的机会;匹配――使买卖双方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伙伴;便利――提供更多的快捷电子服务,如网上商务、网上支付等;信用――通过对交易双方资质的审查和交易后的监管,防止交易前后的道德危险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行为。

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主要形式,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市场的结构,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电子商务使企业规模影响竞争力的基础发生改变,中小企业可与某个大型企业结盟,建立高效的“无缝”供应链,形成战略联盟,也可利用网络,组成虚拟企业,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这方面来看,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规模影响将弱化。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由于电子商务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通过设计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重要竞争手段,正以其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地改变各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同时,它的兴起为我国企业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限制和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提供了契机。

(作者: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经济学实验班本科生)

参考文献:

[1]Zott C, Amit R, Donlevy J. Strategies for Value Creation in E-Commerce:Best Practice in Europ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0, 18(5).

[2] Bailey J.P, Bakos 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Emerging Role of Electronic Intermedi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997(3)

篇2

关键词:规模经济效应;规模不经济;钢铁行业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73-03

国际上,钢铁行业常常被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的行业代表,即随着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递减,并在某一个规模达到最大值,寻得其发展的最适规模。其后进入递减阶段,即规模不经济。许多国家的钢铁工业都印证了规模经济的效应,并且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却不尽然是规模经济,其中的现象和原因也多种多样,怎样解读和解决我国钢铁行业的非规模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钢铁行业是基础性原材料工业,在任何一国的发展中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钢铁行业更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产钢第一大国,2003年突破2亿吨,粗钢产量突破5 000万吨用了37年时间,突破1亿吨用了10年时间,突破2亿吨用了7年时间。近年来,我国连续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2000年以来,我国钢铁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钢产量增速年均达到20%左右。通过2000―2005年的全球钢铁贸易量及我国占世界商品贸易的份额数据(表1),整体上显示了近年来国际钢铁行业的发展和贸易状况,以及我国钢铁贸易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与1996年前相比,2006年全球粗钢产量增长了165.2%,增量主要来自亚洲地区。同年,我国粗钢产量较十年前增长了413.8%,在世界粗钢产量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13.5%增长到33.8%。2007年,我国钢铁出口数量为7 316万吨,较5年前增长了7.5倍,出口金额为515亿美元,较5年前增长了14.5倍。自2005年起,我国由钢铁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出口量保持高速增长,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尽管我国钢铁行业产量和出口都发展迅速,但就企业规模而言我国的钢铁行业企业规模明显偏小,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还很低。下页表2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对比,可见,中国年产超过500万吨的企业明显多于其他国家,但占全国总比重偏低,我国企业规模明显小于国外同行业水平。

在我国的钢铁行业发展和贸易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钢铁出品生产和出口结构的不合理,下页表3列出的是2005年世界几个主要钢铁生产国的钢铁产品结构。

可以明显看出,与国际上的其他钢铁大国相比,我国的初级产品比重与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明显与其他国家相反,初级产品比重占绝对优势地位,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依然相对落后。就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优势依然稳固,我国虽然钢铁总产量和出口量稳步提高,但就产业内企业构成和产品构成来说尚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显现规模经济效应。

二、对钢铁行业规模经济的分析与比较

规模经济,即随着一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总产量的增加速度超过投入要素的增加速度,从而带来平均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高,产出水平与投入水平相比有更大的提高。钢铁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行业,这是为许多国家的钢铁行业所证明的。因此,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曲线为U形。在钢铁行业发展越成熟的市场,其规模经济效应发挥的效用越明显。在我国,钢铁行业已经有了大量的投入,然而却似乎并未真正达到规模经济。

我国在钢铁产业中虽然总量很大,但同时国内的钢铁企业也有很多,即整体产业集中度很低。行业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可以选取绝对集中度(CRn),即某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从下面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实际上许多其他钢铁大国,我国的钢铁工业集中度仍然处在很低的水平。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与其他几个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远远低于日本的73.2%,而作为新兴国家代表的巴西,钢铁工业的集中度更是高达99%。由于我国的CR4%小于30%,处于竞争性行业范围,可见,我国的钢铁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行业内最大的四个钢铁公司尚没有达到足够的规模控制市场。2005年,中国钢铁全行业企业多达6 686 家,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其中消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落后的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这就代表着,由于竞争程度高、集中度低,企业之间会由于产品和市场相似而产生相当大的竞争和摩擦,交易费用偏高,资源配置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规模经济难以产生。

在国际环境中,由于发达国家的钢铁行业发展成熟并且规模经济明显,因此,对于我国真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是十分不利的。应用外部规模经济的分析模型(图1),中国在目前没有规模经济、技术相对落后、出口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成本不能有效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其他发达国家抑制。

总体来看,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行业内企业偏多,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贸易和生产中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国外的贸易保护抑制了我国钢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钢铁生产对于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过高;出口钢铁的结构不合理,多以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在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等生态问题。因此,探寻中国行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发挥我国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和企业投资,都是十分紧迫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通过数据和理论分析可知,行业内企业数目过多、主导企业优势不明显、行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行政等其他因素的诸多方面,都成为制约我国钢铁行业规模经济化发展的原因。

由于钢铁业是一个利润较高的行业,因此,在我国钢铁行业的投资主体众多且多样化。我国钢铁产业中中小企业数量颇多,几家大型钢铁企业并不能完全主导市场。而钢铁行业内企业过多是导致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在规模经济理论中,一个普遍的规律即产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程度与一个行业内部的厂商数量成反比。因为一个行业内部厂商数量越少,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规模收益就会越高。另外,由于我国几个大型钢铁企业的规模尚不够大并且对市场没有绝对的占有率,因此,不能以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带动整个行业发展。

之所以钢铁行业会有如此多的中小企业,除了有高回报吸引外,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钢铁行业进入的壁垒相对较低。就经济方面而言,钢铁行业的产品差异性不大,由于成本并没有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有绝对差异,技术水平整体不高,因此,只要新进入的企业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就可以生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就市场和政策方面来说,由于我国钢铁需求旺盛,因此,进入钢铁行业的企业都有盈利的机会和可能。在政府政策和国家法律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禁止进入钢铁行业的规定,并且各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自身的收入并不限制中小企业介入钢铁行业。综合以上几方面,诸多企业在钢铁行业内并存的现状就难以避免了。

另外,钢铁行业企业内部的技术水平和机构组织等情况也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实现。钢铁行业中能耗问题是十分关键的,但我国目前的“钢铁产品单位能耗大大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钢厂的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15%,而设备比较落后的中小企业,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0%”。另外,由于我国钢铁生产和出口结构不合理,中低附加值钢铁产品要远远大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较发达国家的钢铁行业来说,技术相对落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总体利润率不高。更由于诸多新进入行业的或者中小企业往往选择中低附加值的低技术产品,因此,导致行业整体没有能够实现技术的进步和利润的提高。而大型钢铁公司,如鞍钢、武钢、包钢等,虽然资产和人员投入很多,但是由于机构组织冗余,生产效率较低,资本投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更不能提高自身的行业占有率、引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在政策执行时,地方政府的重复建设是我国钢铁行业规模不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出于辖区的就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官员的晋升等外部收益原因,两个及以上的地方政府可能违反中央政策,一起对钢铁行业投资建设,缺乏有效合理的合作,造成重复建设。而当两个区域都投资该产业并重复建设时,中央的优惠政策便会被扭曲,成本被提高,原本可以实现最优规模的最低成本也将被提高,从而产量下降,规模不经济出现。

四、政策对策

近年来,中国为适应国际市场和更好的发展钢铁行业应有的规模经济效应,采取了一些兼并和重组的尝试。继新宝钢形成之后,浙江杭钢集团、四川攀钢集团、甘肃酒泉钢铁集团等均采用了这一模式,另外,鞍钢和本钢、大连钢铁和抚顺钢铁、酒泉钢铁和八一钢铁等则采用联合的模式。

篇3

摘 要 汽车租赁行业作为网络型产业中的新生代产业,近几年在国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内主导企业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的网点布局,但却不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汽车租赁 网络型产业 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246.4 文献标识码:A

网络作为一种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一些明显的系统特征;同时,其本身节点和链路的构成状态及构成体系又决定着它在结构上具有互补性和可分割性。网络型产业,为具有物理网络基础设施的产业,即它们都有从生产设备到用户端服务所需的网络设备,并按照一定的组网方式将该项服务的所有用户联结起来,形成功能完善的网络组织。

然而不同的网络型产业,规模经济效应又具有特异性,本文从汽车租赁行业现状入手,对汽车租赁行业网络规模经济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汽车租赁行业的规模经济,应该包含范围上的规模经济和经营上的规模经济。

1国内汽车租赁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较大汽车租赁企业已经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覆盖,消费者能够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汽车租赁。然而,没有一家企业实现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作为网络型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汽车租赁行业中的异地还车费用居高不下,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不便。神州租车公司,作为国内汽车租赁行业最有实力的企业,同样也不存在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例如,由神州租车石家庄桥东区北国商城益友百货店网点取车,14天后在北京鸟巢店还车,异地还车费用为854元,按0.1L/KM油耗计算,石家庄至北京的距离为392km,取当下97#油价为7.34元/升,实际由北京驾车到石家庄油耗为288元,再加之一天的租赁费用90元,人工费用(在此计100元),费用不足500元。然而租赁公司给出的价格实在高的有点离谱。假如由石家庄租车在深圳还车,异地还车的费用高达4000元―6000元之多,根据计算异地还车实际提供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看一个国外的例子:在华盛顿取车,两天后在纽约机场还车,两地之间距离为364km,却没有任何的异地还车费用。

2汽车租赁行业的规模经济特性

2.1汽车租赁行业租赁网络的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汽车租赁行业作为一个网络型产业,当区域内节点之间的用户不断增多时,就会出现明显的正外部性。两节点之间车流相互抵消,较少甚至消除异地还车费用。随着用户基数增加,往来于两地之间的车辆就会增加,消费者a在甲地取车在乙地还车,而消费者b正好希望在乙地取车在甲地还车,这样就可以消除乙地还车费用。如果没有异地还车费用,单项车流可能会因此变大,进而可以一次性的将车辆送回原地,降低异地还车成本,每个消费者所必须承担的成本降低。消费者数量的增加,降低了其他消费者所必须承担费用,称之为汽车租赁网络化经营的正外部性。

2.2经营性规模经济节点发展速度较快

汽车租赁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密切关系,经济发展良好的区域率先开展汽车租赁服务,并引领全国该行业的发展。如果区域某些节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出行需求,那么该区域节点之间将率先出现异地还车服务其费用一般较低甚至无异地还车费用。然而对于出行需求较小的节点之间,汽车租赁企业将采用相应的手段来限制该节点之间的异地还车业务,从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沉没成本。在美国,很多地区的异地还车费用可以免除,而对于系统设计内不存在经营性规模经济的节点间异地还车,将会收取非常高昂的费用。例如,美国道乐租车,加利佛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三个州之间以及佛罗里达州境内不需要任何异地还车费用,但是美国很多区域需要收取高昂的异地还车费用。这在使得本来具有经营性规模经济的节点,快速发展的同时,抑制了不具有经营性规模经济节点的发展。

2.3范围性规模经济与车辆租赁行业交替推拉关系

在区域汽车租赁行业得到较快发展之后,消费者希望得到更加快捷的服务流程,能够实现异地还车等服务。发展较好的企业,将受到消费者需求推动,开展网络化的服务。当汽车租赁企业在全国形成网络以后,就会出现范围性的规模经济,拉动消费者的需求。在消费者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产生区域性的经营性规模经济,此时又会极大地拉动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汽车租赁行业网络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将出现该行业与规模经济交替推拉的关系。

2.4汽车租赁规模经济效应调整过程中的非连续性变化

从形式上看,汽车租赁行业的规模效应同一般规模经济效应的不同体现在一般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连续性量化调整,而汽车租赁行业只能呈离散性与跳跃性调整;同时,这种离散性体现了量变和质变同时递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晨阳,网络型产业的网络效应与一般规模经济效应的特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篇4

所谓银行规模经济,即指随着银行规模、人员数量、分支机构数量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变动关系。根据产权组织理论,银行是一个规模经济效应很强的特殊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银行的规模经济更容易形成,银行经营的对象具有同质性,决定了在不存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银行具有无限的拓展空间。银行业规模的扩大还可以提高信用等级,促进银行效益的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Marshall)最早利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来说明规模效应,哈伯勒(Haberler)进一步发展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创立的机会成本说为企业并购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关键是要适度。

银行并购所带来的银行规模经济的益处在于:⑴节省管理费用。在扩张性的并购中,可以通过对管理费用在更多的产品中分摊,使得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而在收缩性的并购中,可以通过管理人员的削减直接减少管理费用。⑵降低营销费用,并购发生以后,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通过共同的渠道销售。⑶节约银行的研究和开发经费,集中力量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比较来说,银行同业并购比混业并购更能获得规模经济。

二、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我国14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样本期间为2000年到2005年。对这14家样本银行各6个年度观察值所组成的84笔横断面与时间序列混合资料,进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估,利用DEA方法和T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定量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一定的思路。

1、实证分析模型建立

(1)实证分析的DEA模型。DEA理论最初由Farrel于1957年提出,在1978年,Charnes,Cooper和Rhodes创建了DEA模型,即CCR模型。它是一种用于测定具有相同输入和输出、具有相同性质的生产决策单位(DMU)的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通过模型的创建,构建生产效率前沿,按照样本点的分布状况,测度各DMU的效率。

DEA模型有很多种类,有面向投入的,也有面向产出的,有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也有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的,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本文选用规模报酬可变(VRS)下面向投入的DEA模型。

2、实证分析结果

(1)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分析。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实证分析时选择以下指标。

投入指标:一级资本(X1,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资产(X2)、利息支出(X3)。

产出指标:存款(Y1)、利润(Y2,营业利润)。

运用Onfront软件测度的规模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一:2003-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中最具规模效率的银行为招商银行、浦发行和深发展,均为新兴股份制银行,而五大行在规模效率上要稍逊一筹。

第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在规模无效时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即使在规模无效时也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五大行有规模过大之嫌,而股份制银行需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扩大规模。

第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在规模效率上表现良好,说明股改以及海外上市以后,对银行的业务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继续坚定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2)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通过DEA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研究以后,引入Tobit模型寻找影响商业银行规模效率的主要因素。以S*i1为被解释变量(S*i1=Si1,当0<Si1<1时;S*i1=0,当Si1=1时),解释变量选择一级资本(X1)、固定资产净值(X2)、机构数目(X3)、职员人数(X4)和市场分额(X5,按存款比重计)。实证结果如下表所示:

篇5

关键词:湘南地区;信息技术;企业;规模经济

一、在生产管理中应用

主要是进行生产观念、生产计划、流程控制和生产决策过程的创新。湘南地区企业使用适合自身条件的生产管理系统,使企业在组织生产活动时,能够科学合理地投入各种资源,通过生产管理系统,可对企业生产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完善,使之更适合自身需要,能够适时适地投入适量生产力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生产。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技术的许多方面,如遥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智能化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并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系统技术和互联技术,使得企业进行生产计划、产品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营销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系统,使企业生产与经营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并互相渗透,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加有效,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企业的生产速度,而且通过信息系统提高了整个生产作业系统的工作效率、效能,包括提高速度、降低成本、提高准确度、提高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辅助决策等,以此形成产品、服务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规模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在营销管理中应用

湘南地区企业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营销管理,突破以往的营销理念、方式和规模,有效提高了企业市场营销信息处理速度和决策能力,使企业营销管理更加有效,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提高交易速度、规模和效益。

在营销手段上,扩展企业传统的营销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使企业、厂商、客户、其他相关部门等之间的业务往来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方便地传递各种规格的文件,交换所需的营销的信息;使用电子订货系统使企业方便地获得订货信息;通过互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企业可动态地获悉各地市场、各分销处、各个客户及各类产品的销售、存货、回款等情况,及时对企业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广告宣传,接受订货等,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要求的商品和服务,并且可以采用调查抽奖法、注册中奖法、会员优惠法等激励措施,使访问者能及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使访问者访问的次数、频率提高,对被访问的公司的忠诚度也随之增强。

企业的营销管理,在内部使用基于内联网的营销管理系统,包括库存管理系统、销售系统等。在外部,主要是应用基于外联网的营销措施,一般有:设立网站,进行信息交流;在网站上开设有关售后服务、技术指南、问题解答等咨询服务;进行网络贸易管理,让客户可以在网上订货、设计产品、支付等。对于企业客户,建立客户信息资料库和销售产品信息资料库,并同时应用于以上各信息系统中,便于客户管理与跟踪、市场客户定位和个性化客户服务。

三、在财务管理中应用

在信息经济时代,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信息系受到湘南地区企业的欢迎。现在,许多企业主管、经理们在企业外面工作活动时,要用到企业内部的许多适时的财务信息,就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只需通过互联网,便可达到与在企业内部开会一样的效果,商讨、获取相关资料信息。企业内部还将有关财务信息输入电子公告板,即时传达到各分公司,各分公司也一样能从公告板上获取所需的其他部门的信息,了解每日各地分公司的营业状况与供货状况,完成订货与财务清算,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提供依据。

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

为了管理复杂环境下多样的、重要的人力资源,湘南地区企业广泛应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帮助管理者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战略计划信息和决策依据。

在开发应用这些系统时,一般先建立职员信息资料库,并将它与其他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更能促进系统有效地运行,如工资系统、业绩系统等,充分调动职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从属地位、事务性静态管理转变到战略性、前台式、动态的管理。如,企业内部的人事流动、晋升、培养等,可从信息资料库中对职员的教育程度、培训情况、工作表现、专业技能等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合适人选,减少“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情况出现,以便进一步培养发展,使企业人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企业员工的招收,可利用网络远距离获取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评价和反馈,再进行录用、培养、考核、分配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企业和虚拟组织将不断出现,员工甚至可通过互联网在家办公,完成工作任务,一个员工也可同时为几家企业工作,届时,互联的人才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会更有利于湘南地区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五、在组织结构优化中应用

传统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存在组织层次过多、信息的渠道过长、反应迟缓、各职能部门相互隔离、各级之间的信息常常扭曲、失真等弊端。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使湘南地区企业的管理层次较少,以网络型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代替多层次的垂直型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加强了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提高了企业的决策速度和整体的反应灵敏度,从而使企业能够迅速抓住市场机会。这些应用,都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录入等。通过信息系统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得出新的有用信息,为企业管理实践服务;将信息直接通过计算机程序,生成可以在网络中方便查询与检索的数据库文件,方便信息的传输和再利用等。这个阶段应用,主要是要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创新来带动企业管理的创新、优化,力求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准确、共享和互动的信息,来明确和优化企业的各项管理流程,达到降低业务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益的目标。

六、在战略管理中应用

面对变化莫测、激烈竞争的市场,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湘南地区企业战略的制定、规划、实施、评价和修正等。

一是信息技术使企业快速方便地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及时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实现战略调整与转移。运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对其所处的产业环境、行业吸引力、盈利水平做出快速、准确的分析,从而及时地调整经营战略,有力地采取紧缩战略、稳定战略或发展战略等,及时地投身于优势产业中去。二是信息技术使企业发现内部优势与弱势,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组织内部,只有良好的内部运转管理,才能使企业具备竞争优势。

七、在企业文化中应用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湘南地区企业文化的内容及其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企业文化强调:协同与创新、共享与利用、竞争与联合并存。在传统企业中,这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而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将赋予个体更大的权力和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主要是资源互动关系,组织将不再会冻结个性,而是将激发人的潜能。另外,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各个独立的企业组成网络联盟,使企业能运用自身最强的优势和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种通过联盟、合作来形成竞争优势的新观念打破了传统“有你无我,势不两立”的竞争观念,减少了企业内耗,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将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及员工的优秀事迹、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文字条例信息在企业中显性化,以便将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并利用企业信息网络进行有意识地倡导、宣传和发扬,使这种管理理念根植于企业全体员工中,贯彻到实际行动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培养员工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企业精神。

八、在企业管理方法中应用

信息技术发展使湘南地区企业管理涌现出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在企业经营预测、决策方面有:回归分析法、运筹分析法、决策树法、投入产出法、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X理论、Y理论、X+Y理论、Z理论等;在生产管理方面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虚拟开发制造系统、资源计划系统等;在质量管理方面有:IS0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全面质量管理、零缺陷管理等;在设备管理方面有:设备更新选择、全员设备管理、动态规划、故障分析法等;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有:投资成本效益分析、量本利分析、现值分析、投资回报分析、投资风险分析、投资组合分析等。这些管理方法的产生、应用与现代管理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它们与数据处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计算机模拟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九、在企业集成化管理中应用

当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了较高水平时,企业需要集成化管理。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使众多的企业能进行结盟、交易和业务协同,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完成协同式的商业运作,减少中间过程。为了实现企业集成化管理,企业规范了内部基础管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了基本管理流程。整个大系统下的子系统的信息交流灵活、互为共享,同时又互为制约。

企业在集成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客户、市场、供应商、同行进行跟踪、联系甚至是联盟,以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灵敏度,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和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

结语:正是信息技术在湘南地区企业的深入化应用,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强化企业的合纵连横,企业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逐步提升,产业协同与创新得到落实,整个湘南地区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企业规模 企业国际竞争力 效率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分工。然而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不同规模的企业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其竞争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到底企业规模与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在过去既有的研究中,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外学者构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企业规模往往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纳入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但上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学家舒马赫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叫《小的是美好的》。舒马赫认为,资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产将导致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应当超越对“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机构、适当规模、中间技术等等,所以,“小的是美好的”。随着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很多企业发生了定制革命,越来越多的企业由原来的规模化生产转变为定制化生产。因此在定制化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确定企业的规模与效率边界,从而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当我们把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放在一起时,首先会想起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规模通常由企业总资产、员工人数、销售收入等具体的指标来反映,要考察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首先从企业的生产函数分析。在企业的长期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厂商按照同样的比例增加投入要素的数量,产出将会发生三种变化情况:生产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长会引起产出更大比例的增长及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产出按照比投入要素更小比例的增长及规模收益递减情况;产出恰好与投入要素增长的比例相同及规模收益不变情况。

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企业多种能力的综合。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1985年《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吸引力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那么企业要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就必须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对于什么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有关部门《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中认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有如下特征:即技术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开拓能力强,有健全的营销网络,拥有持续的市场占有率;经营管理能力强,有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规模经济效益好,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企业的规模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企业扩大规模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减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经营效率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企业成长的不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正效应分析

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正效应主要是指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规模经济效应。在经典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中,规模经济是用于解释竞争力的重要概念和分析工具,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产品之间成本的差异构成了产品竞争力的基础。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长能够引起产出更大比例的增长,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函数之所以呈现出单位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除了大规模采购和数量折扣带来的成本节约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分工和专业化使生产成本降低

规模经济最早来自于分工和工人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带来产品生产专业化的经济性。分工与专业化使劳动者用于生产活动的操作越来越少,从而较快地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与此同时,分工与专业化使劳动者节约或减少因为经常变换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分工理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导致专业化的生产工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由此看来,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分工进而生产工序专业化成为可能。而且当一个厂商采用生产专业化降低成本时,其他厂商也会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带来的相互依赖性和累积性效应会迫使各个厂商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获得相对于其他厂商的成本优势。

(二)学习效应引起成本降低

学习效应是指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理等人员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可以积累产品生产、技术设计以及管理工作经验,从而通过增加产量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如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单位产品利润提高,可以刺激企业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增加市场供给。由于学习效应而导致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量下降必然导致产品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使企业能够用较低的劳务成本生产较多的产品。对于存在着学习效应的行业,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到足够大时,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劳务成本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措施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沉淀成本的存在促使企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沉淀成本是指业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对企业而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沉淀成本。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些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厂房、设备等固定成本,这类成本作为一次性投入,会随着厂商规模的扩大,使这些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要素的生产能力。企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类似于固定成本的设置成本,即在生产准备工作期间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这些成本在一定范围内不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就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使企业有能力提供更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产品,从而具备较强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而产品国际竞争力又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企业的规模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企业规模要素就成为研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

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负效应分析

(一)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会增加管理成本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管理、监督、协调成本也越来越高,有时甚至高于通过市场的交易成本。例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教育培训费用、行政办公费用、内部审计、监督费用等等,这些费用的增加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延长信息沟通渠道,增加信息沟通成本,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产生利益本位主义,更不利于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最好由企业替代市场,即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当企业内部管理成本高于市场交易成本时,最好由市场替代企业,即缩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因此,企业规模的最佳界限,就是企业内部管理边际成本与市场交易边际成本相等时所确定的企业规模均衡边界。

(二)企业规模扩大会带来企业创新上的惰性

创新惰性是指企业被创新所取得的成就所迷惑而导致的放松懈怠。对于创新惰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企业领导依据思维定势进行创新决策、由惰性文化而引发的因循守旧、对环境变化的置若罔闻等。一般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公司最初的增长活力会慢慢消退。因为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公司制度逐步完善,改革的空间和动力不足;员工已相对稳定,企业进入雇员低循环期;公司业务仍在发展,但利润率已徘徊不前。实践证明,越是获得过成功的企业,越容易固守以往的传统和习惯。成功容易使人缺少风险防范意识和创新意识,缺乏应对挑战的准备。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往往不知所措,被迫仓促应战,结果导致公司一步步走向衰败—这不是因为未采取行动,而是因为遵循以往的惯例,采取了滞后或错误的行动。

(三)企业规模扩大会导致企业成长的不平衡

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往往会出现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和企业管理能力的有限性,具体表现为企业成长因素之间的发展不同步和不协调。这些成长因素包括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能力、融资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例如企业规模扩大要求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然而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滞后于企业的发展,结果规模成了包袱,扩张成了陷阱。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能力的不足,企业往往片面关注单方面因素,如企业的规模、市场、行业、区域、企业家、组织能力等决定成长的各个方面,最终结果导致企业成长失衡。另外,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受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企业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创新惰性,从而造成企业家成长和企业成长的不平衡。

结论

正是由于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在现实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企业规模不仅被视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而且往往被直接作为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指标之一。在国内外学者构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企业规模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纳入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有:总资产、企业员工人数、销售收入等。这些指标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规模因素的构成,决定并影响着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结果。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规模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有正效应,还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从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规模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如果企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那么就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使企业产品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如果出现规模收益递减,则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规模大是否必然带来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还取决于其他因素,但这并不妨碍企业规模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分析工具的有效性,因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由一系列指标来反映,每个指标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程度由该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占的权重决定。所以在评价企业国家竞争力时,企业规模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必须赋予恰当的权重,并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在实践中提高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时侯,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合理地确定企业的规模与效率边界,从而有效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彭丽红.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及分析[J].管理世界,1999(1)

3.胡大立.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国债规模 应债能力 金融经济分析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债规模的不断增大,对于如何确定国债的适度规模,理论界展开了广泛的探讨。本文就是在这些探讨的基础上,从金融经济角度对我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现状的应债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作出定量判断。

一、从金融经济的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应债能力

国家债务负担率是反映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基本指标。从金融经济的角度出发,我国国家债务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中央政府的国内债务余额;2、国家外债余额;3、银行不良贷款等隐性债务。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准确数据很难得到,于是相关的分析可以采用了国内学者从控制金融风险角度所得出的估计数值进行,即不良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余额比例。目前这一比例在25%左右。2004年至2008年,我国国家债务负担率年均达到了20%以上,如果考虑到银行不良贷款,那么国家的债务负担率一下便上升至45%以上,2008年甚至超过了50%。

虽然,这个比率还低于美国等一些政府赤字很高的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其联盟内国家所规定的60%最高限国债负担率。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家国债负担率还不足以真实地反映转型期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主要原因有两点:

(1)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虽然很高,但是他们的财政收入所占GDP的比重也相对较高,一般可以达到4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都十分强大,国家财力、物力集中程度很高。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直线上升,由于基数较低,目前,财政收入占GDP比较不过就是30%左右。但是,我国国债负担率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的1.5倍多,因此,相比起之前的发达国家,我国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2)发达国家发行国债的历史较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二级市场,国债的流通性很强。以美国为例,七成以上的国债都可以进入二级市场自由交易。同时,诸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金融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能力已经成熟,因此,流通中的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也比较合理。再有便是联邦储备银行利用国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作为主要货币政策调节工具,使得相当一部分国债可以长期稳定在二级市场流通,从而减轻了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但是,我国发行国债的历史不长,目前所发行的又多为凭证式国债,上市流通的比率很小,二级市场的容量非常有限。而且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才开始五、六年的时间,远远没有形成发达国家国债二级市场上的流通存量,能够稳定地保留在二级市场中的国债数量对于减轻财政负担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不断增加,对国债的承受能力要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从金融经济角度出发,目前我国已经存在潜在的债务风险。为此,我国应该放慢国债发行的速度,理性的制定国债发行规模与类型设计。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良好的国债流通的二级市场,首先需要化解银行的不良贷款,防范其不良资产影响国家财政的公信力度,同时也减少国家急性的债务余额;其次,要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之下,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降低国债余额占GDP比重,缩小两者之间的比重;最后,大力发展国债的二级流通市场,增大二级市场中流通的国债市值,并建立健全国债市场运行机制,快速发展国债公开市场操作作为我国调节货币数量的主要工具,为提高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奠定市场基础。

二、从金融经济的角度分析财政应债能力

一般分析财政应债能力多使用国家预算公布的债务。就目前我国反映财政应债能力的两个指标――国债依存度与偿债率看,两个指标都已经偏高。下文将从金融经济角度对偿债率及其后果作进一步的分析。

由国家统计局所提供的我国国家财政债务收支及偿债率的数据上看,除了2004年以外,其他年份的国债偿债率都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8-10%的警戒标准。2008年,我国的国债偿债率竟然达到了23.8%,超出警戒标准一倍多。同时,2004年至2008年,我国国家国债债务规模由1175.25亿元上升到了3310.93亿元,债务的利息支出由499.36亿元上升到2352.92亿元,财政收入中用于还本付息的比例急剧上升,2008年已经超过70%。这表明,我国的国债发行已进入到一种以“新债还旧债”恶性循环模式之中。

凯恩斯的经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政府发行国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把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一般情况之下,储蓄是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中不被经济吸收的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重新纳入收入流量循环,GDP的增长就会下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需要有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持社会方面改革的进行。

当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处于政府收入与储蓄不断下降,社会公众收入与储蓄不断增加的阶段。我国城镇储蓄总额已经达到20多万亿元,如果能将这部分储蓄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来,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进入到物价快速上涨,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的发展时期,人们对于通货膨胀有很高的预期,负利率使人们也希望可以找到更多的货币保值的投资途径。此时,如果政府大量发行国债,因为国债的利息高于银行利率,同时也有政府的信誉作为保障,其销售应该不会成为问题。在这一条件下,中央银行便可以慢慢建立起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物质基础,从而有利于加强央行对于金融经济的宏观调控,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公开的市场业务操作的不断进行,可以增加沉淀于二级市场的国债比例,从而既可以扩大政府财源同进又降低偿债率。政府将发行国债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国内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除了推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以外,还可以通过投资项目的收益对一部分国债进行偿还,如此,国债发行才可能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数据显示,自1994年政府大规模发行国债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2010年仅占财政支出的12%,而80%以上的财政支出都被用于了非生产性支出。如果将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农业支援等也纳入建设性支出的范围,建设性预算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仅为25%。有证据表明,一部分生产性财政预算被挪作他用。如果国债发行后增加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满足政府本身的消费性需求,那么储蓄通过政府债务转化为投资的作用发生渠道就会受到严重的限制。

以上对于国债偿债率的金融经济分析表明,我国财政应债能力相当薄弱,财政债务风险正在与日俱增。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在财政支出无法推动偿债机制的前提下要降低国债发行规模,从而降低政府财政还本付息的压力;二是,及时调整国债的限制结构,以发行长期国债为主。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以30%的速度急剧扩张,但发行的国债大多为半年至十年期的中、短期国债。考虑到国债总量的政策惯性及以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在今后要大量压缩国债发行规模并不现实。因此,在不对发行规模作出重大调整的前提条件之下,只能选择改变国债发行的限期结构,以长期国债来替代现行的中短期国债,从而减轻中短期内还本付息的压力,并降低近几年的偿债率,与此同时,应该思考其他途径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降低我国财政体系当前所存在的风险隐患。

三、适度国债规模的前提及判断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反映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和财政收入偿债能力指标反映金融经济体系内存在潜在风险时,国债的发行规模(或者结构)就要作出适时的调整。在一定时期内,一国举债规模应该具备以下的前提条件:

1.经济增长水平。一国可发行的国债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该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如果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之内,比如十年,该国的GDP都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那么国债规模就可以在此前发行量的基础之上进行稳定的扩张。对于相应的国民经济与财政负担来说,国债的偿债将趋于一个较为稳定值,国家债务风险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

2.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这里说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绝对数据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指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如果一国的财政收入在一国的GDP中所占的比重越高,那么它的偿债能力也就越强,国债规模扩大的信用风险就会越小;相反,如果一国的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那么国债规模扩大的信用风险就会越大。

3.完善的国债发行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包含有较为完善的国债市场、健全的法律法规、高效的发行方式以及合理的持有结构和期限结构等。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如果这些基础条件越好,那么国债的发行规模就可以相对较大。

4.合理的成本收益比。国债成本包括了其发行成本与可能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发行成本一般是指债券利息,国债的印制费、推销费、发行费、兑付费等费用;对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了国债还本付息的财政支出压力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问题。另外,由于国债发行还会造成一部分的挤出效应,特别是当大量发行国债后引发了通货膨胀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而国债的收益则是指由于发行国债增加了财政收入后,财政收入投资于社会建设而产生的各项收益,其中包括弥补财政赤字,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建设资金,取得投资收益等。在经济理论上,发行国债的合理规模应该是满足每增发一单位国债的边际成本与其获得的单位收益相等,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经济学最优规模原理。

如今,对于国债规模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财政借贷关系的范畴,成为了国家对于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度的国债发行规模应该以上述前提作为判断标准,以此确定出国债发行的最优规模。

参考文献

[1]郭红玉.国债宏观经济效应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龚仰树.国债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马晨.国债市场与投资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云计算环境 大规模数据处理 应用 计算平台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时代信息与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相当迅速,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在日常事物的处理中运用到了计算机技术对大规模的数据进行处理,如铁路公路等交通售票业务、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处理、人口普查、商业贸易等,数据处理可比较轻松的达到GB,TB,例如淘宝网每天的交易数据就很多,这些就需要运用到计算机的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作为新一代的计算模型代表,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效用计算、服务计算等技术进行综合演化,具有处理上述问题的关键技术特点。

二、对大规模廉价计算平台的研究

针对目前对大规模数据信息以及计算资源的特征及对大规模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的要求,可以对众多闲置的计算机资源进行重新组建,组建成大规模的廉价集群计算平台,在原有的云计算基础上,对Hadoop进行资源整合,采用MapReduce编程规模,将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任务进行相应的任务分解,分解成很多的细粒度的子任务,然后在多个计算节点上对这些子任务进行计算处理,从而实现在云环境下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

当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虚拟化被创建之后,需要一个与其对应的虚拟化的解决方案对其进行处理,从而需要创建一个大规模的计算平台对云环境下的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作为大规模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实现:

(一)对数据处理所需的资源进行参数化的配置

各用户在对计算节点资源池进行部署和使用前,首先都要对需要部署和使用的计算资源进行选择,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通过这一选择部署的过程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者则需要在不同的操作模式中,对底层计算资源属性进行部署,从而为用户提供需要的参数服务。

(二)对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进行部署

这一步骤需要根据第一步定制的设置参数,来确定部署大规模数据处理中的计算资源以及存储资源,以及设计相应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流程的部署方案。

(三)对定制化参数进行保存

将在第一步骤中产生的相关参数设置信息写入到计算资源以及存储资源的相关配置文件中,用来实现资源流程调度的分配,从而启动相应计算节点的计算资源以及存储资源,或者管理部署计算节点的定制处理服务。

(四)进行计算节点的选择,配置相应计算流程

在对大规模数据尽心处理的过程,对所需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检测管理中,部署工具会通过网络连接到目标计算节点上,并且对相应的计算流程进行相关配置,配置成功后,开始对大规模数据的处理的方案进行执行分析。同时通过代码对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进行相应的执行分配。

(五)对计算流程进行部署实施

在以上步骤实施后,并通过外部数据处理资源管理实施方案的监测,在众多的计算节点上,对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部署进行实施。

(六)激活计算流程和计算资源、存储资源

在步骤五开始实施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各个计算节点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命令,完成对大规模数据计算的部署调度,对整个计算过程进行激活处理,成功激活后,在各计算节点具体执行相应的计算流程。

三、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数据处理框架模型

根据大规模数据处理的要求,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引入到大规模数据的计算处理中,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框架模型。此模型可以分为两级,第一级是底层的大规模廉价计算机集群及虚拟资源;第二级是对第一级的数据资源的处理和监测管理体系。可以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大规模数据处理的计算平台,实现数据处理的资源配置、回收、问题及错误处理,为各个领域的不同用户提供大规模数据处理的计算平台的相应软件支持。通过编程和相应的任务处理,将最终的结果以云服务形式提供给终端用户。并可以通过Web Service方式提供接口进行访问,并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接受相应的反馈。

本文探讨了对此框架的初步实现,并使用HDFS以及MapReduce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协调处理。

(一)搭建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环境

通过将MapReduce任务进行分解,将大规模数据分解为各个子任务,根据子任务的大小和数目的多少,分别将子任务分别放置在相应的计算机节点中,并对不同的节点分别进行角色设置。

(二)数据处理任务的转移

将大规模数据载入到Hadoop提供的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并将MapReduce的各个数据处理子任务转移到相应的计算节点上。

(三)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分布化

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分布化,需要Map函数、Reduce函数以及相关的程序进行对数据处理的实现。并运行MapReduce。MapReduce的实现机理见图1.

(四)数据处理结果的反馈

在反馈数据处理结果时,需要用户验证接口,通过相应的云服务平台将数据处理结果反馈给相应的需求者。

四、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实例

通过对上述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框架模型的分析,以淘宝商城的大规模Web日志的数据处理为实例,对多个站点前段的原始Web日志文件进行收集以及数据处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一)首先需要对站点前段的Web日志进行收集整理,并将这些Web日志进行相应的存储。

(二)对收集的Web日志的相应数据配置统一的格式。因为收集的Web日志是从不同的站点进行收集的,Web日志的来源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没有统一的格式,所以需要对这些大量的日志配置统一的格式,在格式统一化时,要在不改变相应数据的前提下进行,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三)将所收集的Web日志导入到HDFS中,利用HDFS的备份机制和数据存储的原理,分别建立各个节点的通讯方式,并对其配置相对应的名称节点和数据节点等。

(四)将数据进行统一格式化,以及对其配置相应的节点信息之后,要利用MapReduce模型的处理相关数据的规则设计和计算功能。这部分作为数据处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大规模数据处理工作的重心所在。

(五)在数据处理完毕,并将处理完的数据导出之后,要按照规定的输出格式和要求对数据进行保存,以方便用户对相应处理结果的分析处理工作的进行。

(六)最后,用户收到相应的数据处理结果后,需要将处理结果进行反馈,并且对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数据进行相应的清理。

数据处理需要较多的环节,在每一个环节的数据处理中,都需要对相应的数据处理进行一定的监控,并对整个框架模型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控,以尽早的发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数据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及错误进行解决纠正。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数据处理廉价计算平台的创建以及对云计算环境下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框架模型的研究,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在大规模数据处理中的用途。并且通过实例分析,对电子商务平台的Web日志的大规模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更清晰明了的阐述了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戈,谷峪,鲍玉斌,王志刚:《云计算环境下的大规模图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学报,2011(10)

[2]王嘉,陈超:《云计算环境下大规模数据处理的研究》,中国电子商务,2013(09)

[3]白亚鲁:《云计算环境下大规模数据处理的研究》,软件杂志,2013(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