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4:40: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云南省绥江县人民医院 云南省绥江县 6577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胰岛素作为临床上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目前使用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但是许多患者对于注射胰岛素方法使用不规范,导致其血糖不但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且影响了胰岛素的治疗效果,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
关键词 糖尿病;胰岛素;规范使用;重要性
糖尿病是一组慢性进展性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当胰脏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当身体不能有效利用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这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高血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14 年18 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患有糖尿病率超过9%,目前有3.82亿糖尿病患者[1]。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高血糖症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不加控制的一种通常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体的许多系统带来严重损害,特别是神经和血管。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在糖尿病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针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现状,分析不规范使用胰岛素的危害,使患者充分地认识到规范使用胰岛素笔注射的重要性,进而掌握正确使用胰岛素笔注射的方法。
1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现状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重要武器之一,积极、规范、合理地使用胰岛素,既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也有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胰岛素注射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最常用的有效手段之一。胰岛素注射治疗是I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其血糖和维持生命的必须手段,也是II 型糖尿病患者降低、延缓和控制糖尿病慢性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还发现,胰岛素不仅可控制血糖,而且可以保护患者胰岛细胞的功能。
全球第2 次调查糖尿病患者注射技术调查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现况不容乐观,不规范注射现象普遍存在,虽有30% 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只有37% 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这与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的情况存在密切的关系。此外,研究直接指出,部分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血糖控制情况仍然不佳,这是由于患者使用胰岛素的不规范所致。
目前在胰岛素的治疗使用中,胰岛素笔是注射胰岛素的重要工具之一,其操作简单、剂量准确,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用胰岛素笔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治疗的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只有43.8%。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于胰岛素注射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并未认识到胰岛素注射技术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我国的医护人员更加重视糖尿病药物的选择。
2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存在的问题
2.1 注射剂量不准确
调查发现,有42.5% 的患者在进行胰岛素注射前,并未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排尽,也不知道注射前需要排气,直接将空气注射到自身体内,这不但导致胰岛素的注射剂量不准确,胰岛素量不足,持续时间不够而导致失效,引起血糖控制不佳,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引发生命危险。有60.1% 的患者注射胰岛素时重复注射一个部位,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患者的注射部位皮下肿胀及硬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降低药液的完全吸收率,也会间接引起注射剂量不准确,不能达到降低和控制血糖的目的。有68.9% 的患者注射完胰岛素之后,不知停留10s以上而直接将针头直接拔出,直接将药液带出或引起药液流出,从而也引起胰岛素的注射剂量不准确,不能良好地控制血糖。
2.2 注射后用酒精消毒胰岛素针头
在注射胰岛素之后使用酒精消毒针头的患者有13.0%,这些患者潜意识中认为使用酒精消毒针头,然后再次将针头帽套上,然后再次使用前用酒精消毒针头,没有污染,从而重复使用。他们并不知道针头使用后,针头的表层面被破坏,导致注射部位疼痛、针头堵塞、折断并产生注射部位发生感染、改变胰岛素浓度、注射剂量不准确等问题;同时,在注射之后不将针头取下而重新套上针头帽,空气已直接与针头接触,并进入注射器中,进而污染药液。
2.3 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
调查发现,有67% 的患者选择重复使用注射针头,12.5% 的患者更是不知道重复使用针头的危害,缺乏安全意识,并未遵循胰岛素注射的原则。只有40.5% 的患者认为针头用完后更换针头,也有25.6%的患者自己认为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针头。重复使用针头容易引起注射疼痛、针头堵塞、针头变形、发生药液污染等问题,从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
3 糖尿病患者规范使用胰岛素的重要性
(1)胰岛素的时限性很强,属于高危药的范畴,使用的影响因素诸多。糖尿病患者规范地使用胰岛素,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空腹、餐后2h 的血糖及血红蛋白的水平,良好地控制血糖。但是如果不当地使用,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2)糖尿病患者正确选择胰岛素的类型与剂量、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技术,并规范胰岛素注射部位,促进胰岛素的吸收,缩小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范围,这对于早日将血糖控制达标,提高治疗方案的执行效果,降低胰岛素的风险性有着非常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全球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新推荐》明确指出,规范使用胰岛素,包括注射技术及注射装备、使用常识、选择的品种与剂型等,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能够提高胰岛素治疗效果,降低临床的风险性。否则,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血糖不达标,引发多种并发症,并危急患者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胰岛素指南的规范帮助患者正确规范地掌握胰岛素的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胰岛素的功效,增加其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其血糖的达标率,防止其发生并发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舞蹈;基本功训练;规范性;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15-01
一、前言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媒介的,是属于时空综合艺术的,以人体动作作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换句话说,舞蹈不仅是依靠空间造型而存在的艺术,还依靠实践的连续性,身体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运动,不开口说话而通过语言用身体动作表达出来。所以,身体动作就是舞蹈的语言,舞蹈就是动作的艺术,这也对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动作的难度提出了跟高的要求,要求舞者的舞蹈动作要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对舞蹈动作规范性的把握有助于舞者在舞台上更有力的表现自己,表现舞蹈的主题以及舞蹈的力量。
二、舞蹈基本功训练规范性概念的分析
所谓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主要是指舞者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进行科学训练的标准。规范是什么?以色列学者Toury(季迪昂・图瑞)认为“规范”就是“在社会里,人们所共享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例如,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什么是适当的。”也就是说,规范是在社会范围内正确的,可以被人们进行传播的,规范是经得起考证的,并能够在社会范围内被人们进行实施的。
舞蹈基本功训练主要是指舞蹈演员在进行肢体训练过程中进行“开,崩,直”和“圆,曲,收:等一系列的基本形态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在学习舞蹈基本功过程中,舞蹈基本功训练时形成舞姿和强化舞蹈气质的首要关键,更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等型成的最可靠的,最基本的途径,是舞蹈演员进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对舞蹈演员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关键的。
三、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很多地方性的院校都开设了舞蹈专业。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尽管很多学校开设有舞蹈专业,但他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很不完善的,很多舞蹈授课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因此,这些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身的舞蹈经验和自己对舞蹈有限的知识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舞蹈教学的教材是不规范的,在教学手段方面也是需要完善的。教材的不规范和教学手段的落后都导致舞蹈教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舞蹈演员的舞蹈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舞蹈学习要建立规范的,健全的,完整的舞蹈训练理论体系,要强调规范性训练,强化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对舞蹈演员演艺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的规范性
(一)规范的教材是舞蹈基本功训练规范性的前提条件
舞蹈基本功训练,首先要选择规范的舞蹈教材,从而让舞蹈演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接受规范的舞蹈教育,进行规范的舞蹈训练。舞蹈教练在为学生作示范的过程中,首先自己的动作要规范,态度要认真,动作不能走样,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做到传授规范的舞蹈动作,引导学生规范的练习。同时,学习条件是学生学习的主体部分,其主要是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领悟力,即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悟性。另外,学生自身身体的柔软度,动作力度和开度及其弹跳条件对舞蹈学生进行规范练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演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对此部分的练习,以确保自己的动作规范到位。
(二)舞蹈基本功训练动作的规范性
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压腿是其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压腿主要分为压前腿,旁腿和后腿。舞蹈演员进行压腿练习有助于他们打开腿部关节的韧带。然而,压腿训练看似简单,其实是很难的。舞蹈演员在压腿的过程中,要注意脚背是向外打开并且绷直的,腿部关节是直立的,还要让自己的上半身保持直立。同时,还要注意,在压腿的时候,个别舞蹈演员的韧带可能太紧,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苛求一定要压下去,但是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态。随着训练时间的增长,其紧绷得韧带就可以拉长,达到规范训练的要求。部分舞蹈演员在压旁腿和后腿的过程中很容易出胯和斜胯,他们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规范的动作。在矫正后腿动作的时候,他们可以端平肩膀,挺直颈部,撑住自己的头部,向后伸展。在压旁腿的时候,他们可以用受扶住同侧的把杆,并用另一只手臂紧贴耳边,往自己的腿上靠近并且尽量向远处伸展。
每个舞蹈演员脚背的情况四不同的,脚背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先天情况有关,但后天的训练也有很大帮助。舞蹈演员在开始训练之前,要使自己脚尖到整个脚背的部分都要得到足够的活动。在训练的过程中,舞蹈演员要挺胸抬头,用双手扶住把杆,双脚并拢站好,收腹提臀,首先从单脚背开始训练。在一到二节拍时,舞蹈演员要保持单脚脚后跟抬起,五个脚趾紧扒地面。三到四节拍的时,舞蹈演员的要绷直脚尖,往墙内推,促使自己整个脚背呈月牙形。五到八节拍时,舞蹈演员可以换另一只脚进行训练,动作和双脚背练习与单脚相同。
舞蹈基本功训练动作的规范性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部分,本文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五、结语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舞蹈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手段是有区别的,舞蹈以优美多姿的形体动作为语言,通过形体动作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并塑造人物形象。总之,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要具有规定的动作和规范的教材,舞蹈基本功训练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有秩序。因此,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王倩侔.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多元因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S1):100-102.
关键词:图书馆导读;规范化;人本化
在网络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阅读需求正在不断拓展和提升,技工学校图书馆是技工学校重要的科研基地,对于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阅读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引领社会知识新潮流,技工学校图书馆作为学生阅读的基础性机构,要实施多种导读策略,建构个性化、规范化阅读导读服务体系,将图书阅读与技工专业知识管理相整合,全面推动校园图书馆阅读推广和普及。
一、网络信息时代的图书导读概念
在碎片化、微时代的发展形势下,网络成为了图书导读的重要推手,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方式和结构的根本性的转变,在数字化的网络信息时代下,网络阅读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实现了虚拟阅读和现实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新方式,区别与传统的图书馆导读工作,合了网络大环境、微环境的新型内容,对学生具有跨越性的突破意义和作用。
二、图书导读工作与知识管理整合的“规范化”和“人本化”服务
以网络设施和技术为支撑,实现现代化的导读服务。技工学校图书导读服务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服务软件和客户端,可以开发即时交互式软件,借用这些即时通信工具的即时通讯功能,为学生解答心中的困惑,与学生实施平等的互动,在建构的新型立体、交叉的微服务网络体系中,利用好友搜索、在线显示、信息即时收发、语音视频、引擎搜索、文件信息共享等形式,为技工学校图书馆的导读服务提供更为自由、个性化、人本化的阅读互动平台,以虚拟的方式在网络上实现交流和互动。1、创建规范化的技工学校图书导读服务结构体系。图书导读服务要以规范化的结构体系为依据和保障,技工学校图书馆要创建与技工教育特点相符的阅读书籍,要坚持学生技能性的推广,将专业性放在首位,注重阅读书籍的技术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扩大书籍的专业性和广泛性,要选择相邻专业的技术性文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能知识面,开辟演算、创新、合作、信息处理、英语应用等可读性强的书籍,延伸学生的信息知识量。2、实施对图书资源的深加工建设。图书馆要开发知识库,对图书资源进行深加工,在知识信息管理的原则下,注重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和整理工作,对图书信息资源进行生成、存储、扩散和创新,有效地规避图书信息资源的无序性和分散性,根据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优越特性,实施更为便捷的个性化、人本化导读,按照学科或者专题进行分类,再配备具有本馆特色的标引系统,从而指导阅读用户在与网络导航链接的条件下,清晰地搜索到图书信息资源的类型、主题等内容。技工学校图书馆要构建具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结合专业优势,利用学术资料、公开课比赛、教学视频、校园文化活动、习题库资料等,开发具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学生可以获得及时的相关信息。3、提升图书馆员的导读服务素质。技工学校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功能强调对图书信息的传递,而不是对图书的存储,它注重对图书馆资源传递的速度、质量和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要有丰富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熟练地使用图书导读软件,根据用户导读的不同特性,对导读信息进行人本化的导读服务,以迎合阅读用户的阅读个性化需求。在技工学校图书馆的导读工作“人本化”、“规范化”的建设之中,我们可以引入学生管理员参与图书馆的导读、管理工作,这些学生管理员的图书馆导读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图书馆的图书外借流通工作管理、书籍报刊的管理、图书的采编等。学校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采购之后,在学生管理员的协助之下,实现对图书的验收、盖章、贴条形码、数据录入等工作,并吸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图书馆导读工作的规范性和人本化。同时,还要结合中技学生的特点进行管理,根据他们的性格、专长特点进行不同管理和任务的分派。例如:个性活泼的学生管理员可以充当图书馆宣传员的角色;有美术专长的学生管理员,可以参与图书馆的宣传排版和海报制作工作;性格内向而细心的学生管理员可以负责数据录入、图书排架等工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管理员可以参与网站建设和硬件维护等工作。4、充分挖掘图书资源的导读信息视觉化作用。在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的条件下,“图”比文字更简单、更具有冲击力,它扭转了图书导读的传统观念,引领了新型的图书导读方向和趋势,要充分挖掘和开发图书信息的导读信息视觉化功能,创新绘本书、图文书、插图书、彩页书等阅读新宠,引导学生阅读。在充分重视图书导读信息视觉化的功用之下,要开发精练的图标或图像,对学生实施导读设计和引导,可以运用网站插图设计、展板视频设计、电视图像等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管理员参与图书馆的图书导读管理,运用图书馆流动书车,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导读服务,从而发挥出图书阅读导读中“图”的磁吸作用,增强导读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技工学校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工作 要以网络为媒介,以人本化和个性化的学生阅读需求为内容,在规范化的图书馆导读结构体系下,实现图书馆导读服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使图书馆的导读服务建立在与学生充分平等、互动的前提之下,结合网络碎片化微时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导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人本化的、个性化的导读服务,在创新的图书馆导读方式和策略下,全面推动技工学校的规范阅读和人本化阅读,引导学生在“学校第二课堂”的图书馆之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磊.“读图时代”图书馆导读新探――以经典3.0系列图书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2]刘江玲.图书馆导读方法与策略[J].科技信息.2013(06).
[3]关婉屏.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研究探讨[J].现代交际.2012(01).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道德建设 重要性 建设
企业道德作为中小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内提升员工思想道德素质;对外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中小企业道德建设现状
中国是一个中小企业众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且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起步较晚,中小企业的道德建设和国有大企业道德建设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中小企业管理者道德意识淡薄,忽视道德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因而,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抓生产和经济效益上。第二,没有树立起和自己企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三,企业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管理者没有把员工视为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而是把员工视为打工者。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中小企业对外没有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第五,中小企业机构简单,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设立抓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第六,中小企业没有制定长远道德建设规划。
二、中小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个人道德素质
企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员工个人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向员工灌输企业道德,营造强烈的道德氛围,提高员工的道德认知能力,让员工正确认识道德对社会、对企业以及对员工个人发展的作用,形成企业上下左右一致的共识,使员工自觉地履行企业道德规范,把企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行动,增强员工的自律性,从而提高员工的个人道德素质。
2.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道德建设使中小企业对社会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升华,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中小企业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是:确保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在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积极践行诚信道德;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企业道德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会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新能力,使其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兴旺发达和员工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中小企业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和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中小企业在短时间内不能和大企业比实力。但中小企业可通过道德建设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上下工夫,开发企业潜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在社会上树立诚实经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和潜在的市场。
三.中小企业道德建设重在建设上下工夫
1.在思想上要树立“五种观念”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行为导向。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就会迷失方向。因此,企业要把价值观融入企业的日常行为,使价值观与企业行为统一起来。二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发展是建设企业道德的物质基础,而企业道德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企业文明生产经营的标准。只有企业兴旺发达,员工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三是要树立创新观念。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道德创新。认真研究和保护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创新和追求卓越,实现企业持续成长。四是要树立竞争观念。企业面对的不仅是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还要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某地区或某一国家的市场,必须从全球的视角审视企业的竞争能力,实施在全球范围内如何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五是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要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企业道德建设的重中之中,把促进人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积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2.在行动上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和谐的企业外部关系。和谐的企业外部关系包括: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企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1)企业在处理与企业关系时应遵循契约与诚信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即通过订立并遵守各种经济合同和诚实经营,保证交易交往的公平与公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家经营性企业都广泛地与其他企业联系着,都是开放的。企业只有遵循契约与诚信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才能保证与其他企业的和谐联系和协作,才能与其他企业进行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做到互惠互利,提高自身的资源配置率,使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条件。(2)企业在处理与消费者关系时应遵循诚实与守信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即做到货真价实,让消费者满意。消费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消费者,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企业的中心目标应该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企业只有不断为市场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才能立足市场发展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3)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应遵循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为国家政府依法治理企业,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经营,企业的行为导向是生产和销售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目标是能够以较少的消耗获取较多效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4)企业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遵循和谐与统一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主要目的是要建立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关系。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实施绿色管理,绿色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有机统一起来。绿色管理的实质就是企业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应该努力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二是公正与合作的企业内部关系。公正与合作的企业内部关系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信任与公正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为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要善于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感;善于通过发展目标、共同的事业来激发干劲和凝聚人心;善于和员工进行情感沟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协调、宽松、和谐、理解的软环境。员工既有追求收入,自主发展的权利,也有服从工作安排和相互协作的义务。第二个层次是员工在处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时应遵循平等与合作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员工中积极倡导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
3.在规范上要完善“四种制度”
首先要完善企业道德规范。对逐步形成的企业道德规范要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完善,即把企业最优秀的并且具有导向作用的东西,加以条理化、系统化,使之形成制度和规范。其次要完善企业管理的各项制度。员工的好作风、好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出来的,必须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不能只定规章制度而无检查考核,更不能只发号召而不去检查落实。同时,在制定和落实规章制度中,要充分体现对员工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达到用规章制度之威德以致远,用动情晓理之慈厚以怀人。其三要完善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在这方面我们要向西方国家的企业学习,他们是在员工上岗前先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我国的中小企业应着重于培养员工的正确价值观、正确的经营观、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文明的行为。通过培训,不仅要让员工明白其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提高责任心,把“消费者利益第一”作为企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把最优质的产品生产出来,提供出去。并通过这种企业道德的不断塑造和弘扬,激励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其四要完善企业道德的实施机制。要在实际工作中探索、研究,形成可操作、易考核的道德实施机制。
4.要发挥好“两个作用”
一是企业管理者要发挥带头作用。企业管理者既是企业道德的设计师,又是企业道德的塑造者,同时又是企业道德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要使企业道德深入员工的心灵,企业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和积极倡导,成为企业道德的实践者和楷模,只有这样才能在员工中树立起真正意义的企业精神。二是要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作用,只有全体员工都积极行动起来,把企业道德融入日常工作,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企业道德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姚莉:诚信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石[J].现代企业.2002 (3).88
关键词:优良道德规范;道德需要;人性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13-02
一、优良道德规范的内涵
关于优良道德规范的研究,是伦理学的主要问题。王海明先生在《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伦理学的理念,突破了以往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的局限,强调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如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这一观点也被学界称为“优良道德论”。它强调优良道德只能通过社会创造道德目的,从人的行为事实中推导、制定出来。我们所制定的道德规范之优劣,“取决于对行为事实如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制定道德目的之真假[1]4。”新伦理学明确了道德目的是为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它提出:“评价一种道德的优劣好坏,与评价一种政治和法的优劣好坏一样,决不能看它本身如何;而只能看它实现道德目的的程度如何,只能看它对道德目的的效用如何;只能看它把社会的经济和科教搞的如何,只能看它增进每个人利益的程度如何,只能看它给予人的利与害的比值如何[2]155。”在这里,经济、科教等属于社会整体利益的范畴,同时更注重了“增进每个人的利益”,强调保护个人合法利益的重要性。表明优良道德是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要维护个人正当的、合法的利益需要。由此,笔者认为所谓的优良道德规范就是:符合普遍人性要求的,既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充分尊重个人利益的道德规范。
二、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重要标准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优良道德规范,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应符合以下标准。
1.优良道德规范应突出强调社会的“善”
新伦理学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以往道德只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局限,突出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社会的“善”。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开篇就写道:“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一种善即或对于个人和对于城邦来说,都是同一的,然而获得和保持城邦的善显然更为重要,更为完满[3]4。”在这里,所谓的城邦即是指社会。因此,优良道德规范体现在社会功能上就要突出强调社会的“善”。它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使社会在良好道德的引导下健康的发展。并且作为人类社会,它也应维护个人的利益,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而不是限制和制约个人的发展。这就是社会的“善”,而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就应该体现社会的“善”。
2.优良道德规范应维护社会秩序健康运行
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有机体,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从而需要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4]41。社会控制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等,但仅仅依靠这些强制性的手段是不够的。道德也是社会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重要的调控力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始终植根于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保持着行为“应当”的价值内涵,以行为“该不该”的评价方式而存在和发展着[4]39。道德借助人们的传统习俗、社会舆论评价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通过这种潜在的规范作用,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倡导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由此,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必然要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偏离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一定不是优良的道德规范。
三、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重要依据
1.符合人的道德需要
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人是个体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种个体存在物,这是由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机体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任何人绝不是“纯粹的个人”,而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这就是说,人同时又是一定的社会成员,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的二重存在性决定了人的道德需要。道德与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十分复杂。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是人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他们的需要即是他们的本性。”意思是说要想知道人们的本性如何,就要看他们的需要如何,他们有什么需要和以什么方式、怎样来满足这些需要;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情况如何,人的本性也就如何。就哲学意义而言,人的需要既是人的本性。人的任何活动及其结果,都是由需要来激发、推动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正是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基于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人的道德需要,既是指人对于一定道德的需要,人没有道德就不能从事人的生活。而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就要满足人的道德需要。他应根据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复杂性,以调节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为目的,最终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满足人性发展的要求
人是道德需要的唯一主体,道德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因此,只有符合人性的要求、满足人们根本目的、根本利益的规范,反映人性本质的道德规范才是优良的道德规范。如果道德规范不符合人的最根本利益的实现,对主体不是根本性的“好”,那么这些规范便可能是不合理的、多余的。因此只有全面认识和理解人性的内涵,才能制定出真正优良的道德规范。那么,何谓人性?正如王海明指出:“人性乃是人生而固有之本性。”说到底,就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人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方面,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这是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另一方面,人性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伦理行为与道德行为一样,是道德所规范的行为,“人是社会道德的主体”。道德的起源和目的是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的利益。人类之所以创造道德,就是为了保障这种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道德规范作为道德的外在形式,也必须反映人性的要求,反映着人们一定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追求。只有这样,这种道德规范才能真正促进人类的存在和发展。
3.保证人能自觉遵守
在社会的整个规范体系当中,道德规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必要的限制,对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促进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一方面的作用是限制,限制那些有悖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保护、鼓励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优良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要保证人能自觉遵守,只有这样的道德规范才能称得上是优良道德规范。
四、优良道德规范制定的意义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存在着各种领域。因此社会就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形成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优良道德规范都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1.优良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进步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时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就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任何社会或国家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时展的道德价值体系。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正常运转。现阶段我们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样一套道德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主义建设在稳定中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2.优良道德规范促进人的发展
优良道德规范是在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反应普遍人性的要求下制定出来的,因此它能促进人的发展。这表现在,它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它通过社会舆论和主体的内心信念等方式,去唤醒人们的良知、羞耻感、内疚感,从而使人们实践良好的行为;它能调节规整人的行为,优良道德规范能够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从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榜样感化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化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和情感,当个体遵从了这种道德规范,他就会产生愉悦的体验,从而给自己一个肯定的评价;反之,如果他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那么他就会在心里产生负罪感或羞耻感,从而给自己一个否定的评价;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鼓舞和激励的作用,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与人生,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它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人们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它能促使人们自省和完善,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使人们不断完善自我,克服自身的弱点,如贪婪、自私、懒惰、等,并帮助人们形成正直、善良、勇敢、高尚的品德。总之,通过优良道德规范的积极作用,最终会促使人向着更加完善、更加全面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学术道德规范是从事科研、学术活动人员务必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学术的创新、进步、发展、积累、交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关系到社会风气和国家精神。科研工作者都需要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做到诚实守信。在当今社会中,研究生是各高校发展的主力军,是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者,也是未来的科学家的后备人选。学术道德体现着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性,培养专业的学术思想,将学术道德建设贯穿至研究生的培养上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在学术界出现学术道德问题屡见不鲜,这也进一步提醒了研究生培养工作者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势在必行。研究生培养阶段的要求和本科生的培养是截然不同的,本科生多以学习基础知识,参加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而研究生阶段开始后,要涉及到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同时还需要发表学术论文,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形成书面报告进行总结和发表,这其中研究生就会借鉴已有的发表文献,出现了剽窃、抄写已的情况。因此,提高学生加强学术道德意识刻不容缓。
一、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措施
1、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建设制度,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
建议由学校牵头,各个分科专家和知名学者担任委员,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发展学校的的学术道德方面的制度、规定,指明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生部中关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作为其主要成员,负责全校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实物,从而使得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过程管理、学位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思想教育工作等方面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制。通过制定《学术道德技术方案》,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培养方案的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通过适时调整各学科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实事求是,让其了解从事科研工作的意义、原则、方法,让研究生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培养创新的研究能力。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教育贯穿至研究生的日常培养工作中去。
为增强学生对科学工作严谨求实的精神,加快转变新入学研究生由本科过渡至研究生的转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校大范围内安排若干场以学术道德规范为主题的专题报告的集体宣讲,例如"人生与信仰"、"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等专题。同时做主题教育宣讲总结报告会,可以对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的培养。
同时也采用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术道德建设。各个院校、科研院所及其各部门也可举办有关学术道德规范的讲座,演讲者可以是各学院各学科的专家,带头人。
3.加强导师责任制,促进道德规范建设
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一般都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之"导"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专业知识上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1]。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负责制,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如:各位导师应与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主题的谈心活动,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其作用在于通过到适合学生的沟通增加导师和学生的联系,导师通过将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特理念灌输给自己的学生,会促使学生感同身受,加强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识水平,增加学习兴趣,学会热爱科研事业。从而培养学生高度重视严谨求学、诚信学术的重要性的态度;规范其认真选题,确立学术规范化的开题报告;保证毕业论文及发表文章的安全性。从而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导师责任制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建设起着主导、示范和管理作用[2]。
二、进一步思考
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需要得到各个学科专业人士和学生本身的共同重视,要求我们遵守法规,保护知识产权,需诚实守信,勇于创新,认真准手学术刊物引文规范,严禁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学生均要对自己的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学术著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提高学生自身对科研工作的重视。
目前,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的建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早出台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使得有法可依,实现依法治国在科研学术领域的要求,也是治理现阶段学术腐败的内在需要。学术腐败现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以数木为标准来评价科研水平,因此除了研究生由于因为撰写论文,急于毕业而急于求成地剽窃、抄袭外,部分教师也由于急于取得科研成果,不惜选用各种手段,包括照抄、剽窃、篡改科研数据,以尽快、晋职称,谋名利,以摆脱坐冷板凳。这种畸形的科研评价机制严重制约了中国科研学术界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中国道德水平发展。以此来看,要想治理学术腐败问题,不仅仅要想加强学术道德水平建设和学术法制建设,我们更要重视学术体制的改革,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完善,净化学术空气,使得科研学术的大环境中充满积极向上的空气,我们才能将学术腐败之风彻底打败,才能使学术道德规范得以全面实施。
为更好地实行导师负责制,加强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同样重要,我们要认识到学术不端、剽窃行为的危害性,这是对科学的亵渎,更是对当事人本身的亵渎。做好学术道德工作要从基础做起,从青年时期形成良好的学术作风,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净化学术界和高校风气,为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199-02
“仲裁的全部价值在于仲裁员。”这句国际、国内仲裁界广为人知的名言正反映出,仲裁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对于仲裁职业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而是由各地仲裁机构以仲裁员守则、管理办法的形式零散地作出某些规定。从仲裁职业的长远来看,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我国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当包括:忠实诚信、公平正义、清正廉明、勤勉敬业。
一、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概述
厘清相关的概念内涵是研究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基础。
(一)职业道德
社会分工孕育出职业,职业正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基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因此,为了长期的利益和信用,各类职业群体依据日常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步形成了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 “全部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任职目标、职业与从业人员、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连”。职业道德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特定性。职业道德只在特定范围内适用。二是稳定性。职业道德是职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稳定性。三是多样性。职业道德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因行业而异。四是纪律性。职业道德表现为对职业群体的约束,因此有强烈的纪律性。
(二)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仲裁是指当争议产生时,当事人协商签订或按照争议前达成的约定,自愿提交于中立的第三方来裁判的争议解决机制和模式。仲裁具备如下要素:(1)仲裁协议;(2)中立第三方;(3)居中裁决。由此可知,仲裁员是指由当事人选取或被仲裁机构指定,负责审理、解决纠纷的人。因此,仲裁员的素质和职业操守就显得尤为重要。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可以描述为仲裁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仲裁员的职业道德除具有其他职业道德的特征以外还具备自身的特性。首先是司法性,仲裁员虽有别于法官、检察官,但是也是运用相关法律解决纠纷,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仲裁员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其次是强制性,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的,是仲裁员必须遵守的。再次就是民间性,仲裁的基础是仲裁协议,仲裁人员的选定以及仲裁程序的运作都有别于诉讼,体现了仲裁的民间性。
(三)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
道德规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运用伦理观念、社会风俗和人的心理来调整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社会的关系。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与道德规范的作用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是道德规范在仲裁职业中的体现。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规范作用:首先,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树立了行为的标杆,使得仲裁员在行为过程中自觉抑制自己的私欲,节制自己的行为。其次,在职业文化中明确了主流意识,如果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不仅使仲裁员在良心上受到谴责,严重的甚至会受到行业内的制裁,这样可以促使仲裁员在行为中形成一种自觉的压力。再次,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职业道德规范为监督仲裁员的行为提供了可以明确参照的标准。引导作用:首先,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职业氛围,并确立了公平、诚信、正义的标准,引导仲裁员积极追求正确的职业理念和信仰。其次,有助于提高行业信誉和形象。信誉和形象是一种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通过提高每个仲裁员的职业素养,最终获得仲裁职业的发展。再次,可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仲裁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能够促进全社会道德的发展,亦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二、我国仲裁员道德规范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一)现行规定
目前,我们国家仍然缺乏专门的全国性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已经制定了全国性的一体适用的《中华人民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等规定。然而却没有这样一部法律统一规定仲裁员职业道德,只有各地方制定的“仲裁员守则”或“仲裁员管理办法”中有零星规定。《仲裁法》第十三条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从公道正派的人员中聘任仲裁员”。这为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建构提供基本的参照。《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守则》明确定性该规则是仲裁员道德准则。第二、三条明确规定仲裁员应当具备勤勉、公正、诚实信用的道德品质。《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守则》第三条规定仲裁员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第四条至第十一条规定了仲裁员应当认真勤勉等等。另外《深圳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管理办法》、《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守则》中对仲裁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也都做了相关的规定。
从以上规定不难看出,各个地方仲裁机构制定的仲裁员守则或是仲裁员管理办法虽然内容也很详细,但是规定相对分散,不够全面。还有一些规定并不是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只能算是一般的工作规定或要求。
(二)建立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仲裁员都是在专家中产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公正地作出裁决,认真履行职责。但是,由于人所存在的私欲导致自我约束的放松,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仲裁员违反职业道德枉法裁判的现象,这就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是目前缺乏统一的全国性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各地方的仲裁员守则或管理规定零碎、分散,往往只能成为摆设而执行力不够。缺乏统一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依据,各地方与仲裁员职业道德相适应的后续制度及行为准则的设立就会出现混乱,缺乏可操作性。
另外,现在建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条件已经具备,各地方在具体规定上不尽相同,但是有关仲裁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例如都规定了仲裁员应当公平中立,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仲裁员的选任条件中注重仲裁员的道德素质条件比如诚实信用;仲裁员应当积极学习,认真勤勉地完成工作;必须回避的各种情形等。这些规定可以为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提供有益借鉴。统一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可以将所有仲裁员纳入规范系统,有助于增加社会对仲裁员的信赖和对仲裁的认可,提升办案质量。同时,也减轻了诉讼所承担的压力,有利于解决纠纷,节约司法资源。
三、我国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
(一) 忠实诚信
忠实诚信可以说是仲裁人立身之本,忠实诚信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二是仲裁员自身具有的诚实信用的品质。仲裁虽然具有民间性,仲裁员能否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人长期以来也饱受争议,但忠实于宪法和法律,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实践来看,都应当是仲裁人忠实的信仰。《仲裁法》第七条规定: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由此可以看出,符合法律的规定是仲裁的界限,是仲裁员在职业过程中所应坚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是保证仲裁裁决效力的前提。若是没有这个道德底线,不仅当事人对仲裁的信赖会消失,而且仲裁员自身也会迷失方向。诚实信用是作为一个仲裁员所应当具有的品德。诚信的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 “人无信不立”,仲裁就是双方当事人基于对仲裁员的信任,而将纠纷交由其裁决,这就有赖于仲裁员应当具备的值得信任的品质。
(二)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应当是仲裁追求的最终目标,仲裁员居中裁决的目的就是产生正义,所以仲裁员的个人品德和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平正义是指公道正派,不偏袒徇私。仲裁员要做到公平正义,首先要能够独立,独立的行使职权,裁决纠纷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涉。《仲裁法》第八条规定仲裁具有独立性,仲裁员进行仲裁不受其他个人或团体的干扰。其次,仲裁员要公平地对待双方当事人,公允不偏私。当事人是基于信任而选定仲裁员作为第三方来裁决纠纷,如果仲裁员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会造成结果的不公正,这样即辜负当事人的信任,也损害了整个仲裁行业的信誉。再次,仲裁员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决。如果说忠实于法律是仲裁员的信仰,那么依据法律裁决纠纷则是仲裁员的职责。
(三) 清正廉洁
《楚辞?招魂》中说:“朕动清以廉兮”。王逸注释为“不受曰廉,不贪曰洁。”可知清正廉洁的含义是指不收受贿赂,不滥用权利贪污。清正廉洁,不只是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各单位都应当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体到仲裁员的清正廉洁是指仲裁员不以权谋私,收受贿赂枉法裁判。仲裁员清正廉洁是保障仲裁裁决公正的前提,只有仲裁员保持清廉才能抵御来自当事人或者其他方的任何诱惑,才能独立公正地裁决纠纷,保证裁决的效力。《仲裁法》第三十四条第四款规定若仲裁员有私自会见当事人、人、或者接受请客送礼的情形,则必须回避。巴尔扎克曾说“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的廉洁”。只有将清正廉洁作为一项道德规范,时时警醒仲裁员应当保持清廉的高尚品质,才能保证其做出公正的裁决。
(四)勤勉敬业
【关键词】道德转型 熟人道德 陌生人道德 文本道德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进步,成就举世瞩目。但与经济进步和物质繁荣相伴而行的,并不都是道德繁荣,中国也有陷入道德泥淖之中的可能和危险。要避免道德困境,需要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道德困境根源的基础之上进行道德转型。
道德悲观派与道德乐观派的各自看法与依据
对于中国是否陷入道德困境这一问题,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把主张中国陷入道德堕落甚至道德沦丧的一派称为道德悲观派,把持对立观点的一派称为道德乐观派,我们会发现道德悲观派有事实凭依,道德乐观派也有证据支撑。
道德悲观派最常见的观点及依据有如下。第一,人们对道德状况的不满有增无减。物质文明建设进步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未有相应的提高。第二,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揪心。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染色馒头、瘦肉精、塑料米、地沟油等造假事件时有发生。第三,基本道德动摇失守。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社会上却出现过连扶不扶摔倒的老人都要讨论一番的现象。
道德乐观派则认为我国道德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道德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主流道德舆论和道德观念积极、健康、向上,道德榜样的层次丰富多样,人的权利得到极大的尊重和保护,慈善活动、志愿活动等公民道德行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道德悲观派指出的事实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但这些事实不是道德状况的全局和发展趋势,而仅仅是社会转型期过渡阶段的暂时现象。当然对这些消极的局部事实和暂时现象也不能忽视,应该审慎地分析、理性地思考,找出其背后的根源。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变迁
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滑坡问题也是社转型期带来的必然结果。中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这场革命首先是经济方式的转轨和转型,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经济的转型是最为根本的转型,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转型后,上层建筑也要随之转型才能适应经济基础进而维持社会稳定。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文化,自然也需要发生相应转型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划分主要是以生产力为标准,在这里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以与陌生人交往的数量和频率及陌生人的重要性为指标把社会划分为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主要跟熟人打交道,熟人的重要性远超过陌生人重要性的社会;反之,则是陌生人社会。
在传统社会里我们接触熟人的数量和频率远远高于接触陌生人的数量和频率,熟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陌生人,所以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熟人往往比陌生人重要。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商业经济高度繁荣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与陌生人接触,接触陌生人的数量和频率远远高于熟人;人们与陌生人交流信息,交换产品,陌生人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超过了熟人。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依赖于熟人,而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依赖于陌生人。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要是一个熟人社会。改革开放初农村人口是中国人口的主体,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农村,无论是生产协作、产品交换,还是生活交往主要都发生在熟人之间。与此同时,城里人大都处于单位之中,而单位就是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总之,这个时期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处于熟人社会之中,人们工作和生活主要与熟人打交道,对人们生存与发展起最重要影响作用的是熟人而不是陌生人。改革开放以来熟人社会已经悄然转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开启,社会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2015年末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7亿人,这表明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传统社会关系已发生深刻变化。
无论从微观视角还是从宏观视角看,社会存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转变都是根本性的。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人们所处的人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格局需要不同的伦理文化精神。在陌生人社会里需要有处理陌生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文化。然而在中国社会经济和人际关系格局已经转型的背景下,道德转型未能及时跟进,缺乏处理陌生人关系的原则,没有形成可操作的道德规范,这才是导致了中国当下出现道德困境的根本原因。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要彻底解决道德困境问题,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转型。
笔者认为,道德转型至少涉及道德建设的路向、道德作用的机制、道德规范的制定、道德规范的践行四个方面,最终要实现四个转型:由熟人道德转型为陌生人道德,由他律道德转型为自律道德,由权威道德转型为自主道德,由文本道德转型为活动道德。
由熟人道德转型为陌生人道德
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根据道德所调整的人际关系体系的不同,可以把道德区分为熟人道德和陌生人道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流是儒家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可以概括为“三纲五常”,也就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五伦关系;其中主要是家庭内熟人关系,君臣也被当做类“父子”的熟人关系来处理,五伦道德都是熟人道德。在五伦关系中没有陌生人的维度,所以中国的传统道德主要是熟人道德。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中国的传统道德之所以是熟人道德,其物质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当今社会,陌生人比熟人更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决定着我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质量;陌生人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熟人。“如何对待陌生人”、“如何处理与陌生人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超过了熟人问题。传统的熟人道德无法很好地解决陌生人关系问题。要解决陌生人问题,就需要对熟人道德规范进行改造和创新,实现道德规范的转型,把陌生人维度纳入伦理规范。
由他律道德转型为自律道德
道德与法律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道德规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由政治的、行政的机构所制定,也不靠强力的、威胁的手段去维护,而是由人们约定俗成,并且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来维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由政治的、行政的机关来强制执行。在熟人社会里,一个不讲道德的人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熟人圈子的人轻易不会违背道德。在熟人社会里,道德的舆论机制能够非常高效地运D和发挥作用,这种机制对个人来说主要是一种外在机制,是一种他律机制,因而熟人道德也可以称为舆论型道德或他律道德。
然而,熟人社会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道德机制到了陌生人社会却丧失了用武之地。陌生人社会里的每个人对其他人来说几乎都是陌生人,人们互不知悉,不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和信用状况,不了解对方的来龙去脉,从而缺乏足够的信息作出道德鉴定,从而不能对之进行舆论谴责,所以舆论道德发挥不出它在熟人社会里的那种效力,道德他律机制失灵。道德他律机制失灵的情况下,规范人的行为固然可以诉诸法律,但法律实施成本太高,更重要的是法律只能关涉人的行为无法关涉内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只有道德才能矫正行为同时又能矫正心理,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伦理道德在任何社会里都不可弃之不用。
既然陌生人之间道德他律机制失灵,那么就只能诉诸道德的自律机制,使道德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型。
由权威道德转型为自主道德
“无人监督,我也守法如常”,这已经是初步的自律了,但还不是真正的自律,因为人们所守之法不是出于自由自愿的选择,而是出于权威的设定,只是人们习惯了而已,这仍然是权威道德。权威道德不是真正自由的道德,因为这种道德的具体内容是由他者设定,遵守者仍然没有真正的自由。
与权威道德相对的是自立道德。自立道德就是自我不受任何异己力量的宰制独立不倚地确立行为的准则并恪守之。自立道德确立过程中所受的宰制力量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宰制力量,即上面所讲的权威道德,另一种宰制力量来自主体内部,它就是个人的偏好,人在偏好动机宰制下确立的道德即偏好道德。偏好是爱好、欲望等一切非理性冲动的总和,在偏好状态下,人们随心所欲,似乎也是自由自在的;其实不然,随心所欲的人不过是像其他动物一样,受本能支配,是自身欲望的奴隶,如吸烟上瘾的人不过是香烟的奴隶,吸毒上瘾的人不过是的奴隶,他们毫无自由可言。自立道德就是既要摆脱外部权威的统治,也要超越内部偏好的宰制,不做任何异己力量的奴隶,自己就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由文本道德转型为活动道德
广义的知识有三种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品德性知识。前两种类型的知识是美国学者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除了这两种知识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它是关于“应该怎么做”的知识,如敬老爱幼、团结互助都是这类知识,它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因此称之为品德性知识,人是否具备此类知识也要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判断。
从知识的存在形态视角进行考察,知识主要有文本形态和活动形态两种。活动形态的知识则是直接体现于活动中或者通过活动物化在其他载体中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处于文本形态就可以发挥作用,掌握此类知识只需我们动脑记住就可以了。程序性知识则必须处于活动状态才能发挥作用,掌握它必须付诸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如果你想学会游泳,只是死记硬背游泳的动作要领是不够的,必须亲自下水练习不可。品德性知识是价值性规范,掌握它除了动脑动手外,还会涉及到情感层面,触及灵魂,改变信仰。处于知识形态的品德性知识是不会发生实际作用的,道德主体必须通过自愿自由活动,将之转变为活动形态,才能具备真正的、现实的德性。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①秋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求是》,2012年第1期。
②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