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0 16:32: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政府采购相关问题的探讨 探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健康教育服务项目的开展 政府购买社区社会化服务的几点建议 健康教育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应用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政府购买助残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社区服务项目为例探索社区服务机制的建立 当前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及其对策 航空客舱服务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移动通信工程服务项目中挣值管理方法的应用 表面工程技术服务项目中的专家咨询模块分析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探讨与建议 新型黄金服务项目:社区快捷洗车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工作的发展路径 “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慈善助推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落地生根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类研究 海外工程服务项目外籍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残联的假肢服务项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任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将成趋势[N].京华时报.http://epaper.
/html/2015-01/19/content_162988.htm.
[3]赵璐.政府购买助残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6(01).
[4]毛颖.地方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作用
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所居住的社会环境,都期望所处的社会环境能为自己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获得对社区的进一步认识,加深认同感,并从中受到有益的教育影响。总体而言,青少年社区教育有以下作用。
(一)加强青少年社会归属感
青少年有青春期的躁动,社区青少年教育平台可以有效地使社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友谊得到深化,让青少年在对社区逐渐认同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心灵归属感。
(二)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随着青少年本身对社区认同感的加深,其对社会的认同感也会加深,从而社会责任意识也会得到加强。
(三)扩大青少年认知视域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将全社区青少年按一定的方式聚拢,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特色技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实现认知视域的扩展。
二、当代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服务力度不足
当前社区教育主要由政府推动,因此普遍存在政府干预过多,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具体体现为:1.政府部门以管理者身份推动青少年社区教育,过度强化政府角色,忽略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2.对社区教育的所谓指导,往往以文件形式转达,行政化色彩浓重,缺乏亲民感;3.社区教育课程设置由政府一厢情愿地进行,缺乏充分调研,脱离现实,不符合青少年需求。
(二)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当前我国社区居民普遍公民意识不高,对社区认知不够,对社区教育活动参与度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确实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此过程中,社区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较强的影响力,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左邻右舍的浅表层,缺乏公民意识支撑的社区意识,对社区总体上认同感低,对以社区为名义开展的活动存在距离感,参与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青少年,多数时间在接受学校教育,参与社区教育的机会更少。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社区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主动推进,才能使社区教育逐步深入人心而获得自主发展的可能。要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当前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往往都是不系统的、随机的一些小宣传,难以使广大民众受到切实的影响。因此,为了扩大社区教育影响,政府应积极加强宣传工作,特别要在青少年中加强宣传,与各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在社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
(四)青少年社区教育制度不完善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社区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尚无相关法规予以保障,相应立法工作明显滞后。在国家层面,暂时未见将社区教育纳入法治工作计划。在此背景下,青少年社区教育就无规可循,处于散乱发展状态。一旦控制不好,极有可能导致负面问题产生。
(五)青少年社区教育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主要由政府推动,所需的资金也主要由政府财政划拨,而社会资金所占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比例明显不足。资金来源单一,会导致社区教育活动对政府过度依赖,一旦地方财政吃紧,资金一时不能到位,就可能导致社区教育搁浅。
(六)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单一
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往往是政府主导下的课程内容,而当前中国社区发展的实际却是东西南北各地人员的集中地,整个社区往往呈现多元文化交融模式。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现实相对照,单一的社区教育内容明显不能满足社区青少年的需求。
三、新时期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建议
分析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和经济水平,建议新时期青少年社区教育加强以下工作。
(一)强调政府作用,构建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资源还未自觉加入到社会教育活动中。为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要注意根据本地社区实际,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建立合理的资源调配机制,及时为社区教育注入必要的资金资源,使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能顺利开展。同时,要在政策上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使社区教育活动能够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二)整合社区各路资源形成合力
青少年社区教育要整合各路资源,形成合力,开拓发展路径。在教育经费上,一方面要提高政府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开拓渠道,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在教育场地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建设专属的社区教育基地,确保活动有场地可开展;在教育资源上,要充分联系学校和家长,使学校师资参与社区教育,并获得家长广泛支持。
四、结语
【关键词】恶性肿瘤;专科护理;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50
引言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护理,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是专科护理中要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对患者进行的专科护理还存在很多问题。虽然也在护理中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关怀和临终关怀,但是这些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完善。只有正确分析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进行解决,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
1恶性肿瘤护理存在的问题
1.1患者缺乏必要的心理护理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大多处于生命的后期,在治疗过程中,要承受着化疗、放疗以及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在与病魔的抗争中,给大多数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患者的亲属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对患者的护理中,仅仅靠医疗上、技术上的护理,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但是却不能解决患者心理上存在的面对死亡的恐惧感。对患者缺乏必要的心理护理,是当前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护理中通过心理护理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是当前护理人员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1.2社区及家庭护理方式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断健全,更多的患者开始到“社区化”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和护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当地的“社区化”的诊所是患者就医的首选。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如果长期住院,即使是在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对患者及其家庭也是沉重的负担,这时,价格相对较低的社区卫生机构就成为患者的选择。但是现有的很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相对较少,护理能力存在不足,不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而患者在家中的护理,也因家庭成员护理知识较少而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1.3现有的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恶性肿瘤患者每天都要接受专业性的治疗,这时患者就需要专业的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和观察。这就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需要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用专业的护理能力去减缓患者的病痛,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去与患者交流,要懂得心理护理的知识去缓解患者的心理恐惧感。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现有的护理人员在专业护理能力上还存在着欠缺,在面对繁重的护理工作时,有的时候会出现态度生硬、护理不及时、护理不到位等情况。
1.4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缺乏
由于恶性肿瘤患者随时面临着死亡,所以在对这些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疏导患者的心理,让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平静的面对死亡,是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死亡这个字眼都是人们逃避和忌讳的。这就导致很多护理人员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护理中自然也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作为患者及其亲属,也极为反感护理人员提到这方面的话题。正是护理人员和患者都存在逃避、回避死亡教育的心理,致使医院的临终关怀和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使护理质量大打折扣。
2恶性肿瘤护理应采取的有效控制对策
2.1发展护理教育,培养肿瘤专科护理人才
是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水平,就要有专业的护理人才,而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就要坚定不移的发展高素质的护理教育。尤其是我国对教育质量和科技含量不断重视,在卫生教育系统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护理人才更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培养护理人才高校、中专的管理,提升护理教育的质量,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发展适宜我国卫生医疗教育的护理教育,从而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肿瘤专科护理人才。
2.2发展社区医疗,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
发展社区医疗是我国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达国家医疗体系建设成功之处。社区医疗是患者身边的医疗,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社区接受护理,不会产生在医院的那种压抑感,在心情上能得到放松。为了给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社区医疗机构可以聘请专业的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护理,也可以让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参加专业护理人才培训,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的能力满足患者的护理要求。
2.3对护理人员开展死亡教育
从辩证主义角度来分析,人最终死亡这事谁都避免不了的,不管是患病的病人还是健康人,终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所以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死亡教育,让护理人员从心理上接受死亡教育,懂得死亡教育对于患者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取得患者亲属的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接受死亡教育,让患者正确认识和了解死亡,使患者放松自己的心情,不必整天存在恐惧感,出于担心中,只有让患者放松心态,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剩余的生命里活的更有价值。
2.4开展优质的临终关怀护理
对恶性肿瘤患者开展优质的临终关怀,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国外已经开展了相当一段时间。所以在我国开展临终关怀护理工作中,要借鉴国外护理的先进经验,并取其精华,用其经验,与我国现有的护理制度和护理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进行临终关怀护理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找出适宜我国护理模式的临终关怀模式,并合理搭配现有资源,实现恶性肿瘤护理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护理模式和护理方式仍有很多完善之处。这就需要从医院到护理人员都提高护理质量,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和专业的服务,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帮患者消除恐惧心理。总之,在患者生命的最后时间里,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参考文献
[1]李妍.我国恶性肿瘤护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7,(13)
学生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形式,它与高校后勤,尤其是后勤住宿管理紧密相关。国外的高校社区主要在学生后勤管理和住宿管理模式上与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明显不同,因此,两者在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异。以德国、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较早进行社区研究的国家,其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住宿模式对我国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国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现状
在后勤管理模式上,德国高校的后勤系统由州政府直接任命,由大学生服务中心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公益性质,实行企业化运作,自主经营但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美国高校一般都拥有本校自办的后勤服务系统,且引进社会上各个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后勤管理,后勤员工的工资与经济效益也不挂钩。日本高校则由学校聘请有能力的人经营管理,采用师生自我服务的合作社组织形式,并通过给予参加该组织的师生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并共同发展该组织。
在住宿模式上,由于国外大学大多是开放式,有些大学还是当地社会的主要单位,与城市完全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住宿形式主要是以走读为主,大都没有学生宿舍,仅有少数比例的学生由学校负责提供住宿,其余的通过租借社会上的房屋解决。如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只解决7%~12%的学生住宿问题。在日本少数学校为解决初到日本的外国留学生语言不通的问题而建有少量学生宿舍,但在申请获批后学生也只允许住一年,一年后自行到校外租房。
2 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现状
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社区和文化两个概念上。因此,以社区及社区文化的创建为基础和切入点,进而研究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在我国,由于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区尤其是文化社区进行研究的历史不长。通过资料查阅和结合实证调研,将学者对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所开展的较为粗浅的研究,总结如下四个主要方面。
(1)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特点、目标、意义和发展趋势
对于国内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探索,目前有关学者主要是从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三个层面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并普遍认为当前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呈现教育、服务、管理多维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以适应高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对育人阵地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2)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尚有许多地方需进一步探讨完善,比如主要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组织管理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同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具体对策,如制定学生社区规则、加强学生社区组织创建等。
(3)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思路
学生社区在建设过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高校管理者带来启示,必须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开展社区的建设才能取得成效。有学者提出需要从促进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让辅导员进社区、加强党建工作等不同方面建设学生社区的新模式;或是从高校学生社区自治角度看,学生社区事务管理模式要拓展自治空间,把社区党建与社区自治有机结合起来等,充分发挥学生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育人功能。
(4)高校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重在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育人功能。有学者通过分析了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社区创建的影响,就社区德育工作薄弱、文化创建缺乏特色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策略;也有的提出从加强辅导员队伍创建方面,探讨辅导员进社区对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
目前学者主要从问题、意义、功能、思路等角度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的依据和经验借鉴,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1 明晰了高校学生社区和社区文化的内涵
通过前期的探索,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区所包涵的特定区域、所具有的特殊性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有较为清晰的定义,将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社区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内容的一种由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群众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只有对高校学生社区内涵的准确理解,才能把握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有助于找准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2 明确了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管理理念的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机制创建逐步完善等客观因素,导致高校学生社区在管理上和素质教育上可能产生“真空地带”,因此,要加强学生社区文化的创建和管理。同时,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角度看,多元文化的冲突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其提供了发展和改革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建设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迫在眉睫,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必要性的充分肯定,是推进文化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3 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
当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社区德育工作薄弱、文化创建特色不鲜明、创建时效性不强、缺乏展示和交流平台、“自治管理”和有效指导相脱节、薄弱的社区文化氛围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只有进一步突破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才能推进社区的建设。
4 指出了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积极作用
即要树立“学生社区”育人新理念,重视发挥社区文化阵地的育人功能和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依托学生社区文化创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充分发挥其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功能。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5 提出了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学者提出了各种思路和对策,具有代表性的如提出要从思想理论基础、组织架构、管理实践、环境创建、服务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建设的思路,并以创建安全型、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学生社区为目标;或是建立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机制、以人为本的社区服务机制和高品味的社区文化活动机制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机制,发挥社区文化启迪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作用。各种思路和对策为社区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6 探讨了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构建优良社区文化创建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学者提出通过培养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管理机制等途径,构建以优良的社区文化创建为载体的长效育人机制,以最大化获得并释放其育人效应。因此,长效机制是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和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上存在的问题
从对已有文献及研究资料分析中发现,相关研究对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和社区的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积极意义有较明确论述,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情况也有大量分析和研究,但是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的相关研究尚很薄弱,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未作深入探讨,未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在研究方法上较为传统和简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 研究视角过于狭窄,缺乏理论深度
目前关于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研究,学者大多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入手,研究视觉狭窄。虽然有少数学者也借鉴文化社区理论、社会流动理论、学生发展理论及社会工作理念等,但大多仅停留在表面上,限于粗浅的借鉴分析,未能将其有效应用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使得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实效性。
2 定性分析多,实证研究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在目前的教育和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结合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分析影响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在理论上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为定性分析,个别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只停留在某一所或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研究样本数量较少,缺乏代表性和权威性,实证研究成果只是简单地尝试实践后的经验总结层面上,而综合采用纵向、横向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研究,对高校各参与主体的调查研究等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很少。
3 宏观现状描述多,微观主体分析少
已有研究成果中,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绝大部分仍然是宏观描述分析,主要表现在相关政策的解读、社区建设体制的普遍不适应性的讨论等。而在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对多元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合力发挥,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从现有成果看,微观主体方面研究也明显不足。所以,从微观参与主体如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学生和后勤管理部门等进一步研究,对补充研究成果意义重大。
4 “硬件”分析多,“软件”研究少
在研究的内容上,许多学者对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硬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改善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对营造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但却明显忽视了社区“软件”建设这一潜在的思想教育作用和育人功能,使得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目标。因此,进一步深挖和解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软件”方面的建设内涵是增强社区文化建设实效性的基础。
5 提出制度多,长效机制研究少
从研究的成效性看,目前的研究在政策和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如有学者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品牌先导、系统整合等原则,建立学生社区内部激励机制、党团群联动机制、文化活动机制等基本的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创建。但建设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创建的长效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其深入探讨,形成可供各高校参考和借鉴的机制却不多见。
以上概述了国内外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的现状,认为当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区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社区文化氛围较为薄弱,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梳理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和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高校有必要进一步探寻并明确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方式,建设学生文化社区平台,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进而构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发挥将学生社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和育人功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登春.高校学生社区:文化视域中的阐述[J].晋中学院
学报,2009(1).
[2]陈荣武,汪碧云.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化工
高等教育,2001(2).
[3]杨雪梅.论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构建[C].书院文化――
肇庆学院书院制建设工作会议论文汇编,2012.
[4]时长江.高校“社区”视角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载体
[J].高等理科教育,2005(3).
[5]陶光胜.基于自治与党建耦合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新
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6]王惠民.论多元文化冲突下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J].
社科纵横,2010(11).
[7]孙国权.关于高校辅导员进入学生公寓的思考[J].山西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荆晓艳,谢怀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唐山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9]吴俊泉.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探析[J].现代交
际,2011(9).
[10]黄政,谢春林.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与延展素质教
育时空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
[11]李亮,张红兵.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探究[J].理论月刊,
2010(11).
[12]董焕敏,李智军.论社区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3]林晓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社区建设
研究述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
[14]钱伟超,刘兰星.试论大学生社区的构建[J].苏州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5]代雷.关于高校学生社区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思考[J].
品牌(理论月刊),20110(11).
【关键字】全科医学 教育模式 问题 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
[2]王家骥,刘义海,王心旺等.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6(09).
(作者单位:1
【摘要】全科医学的提出对我国医学发展历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科医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市场化,很多医学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成果。本文总结了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字】全科医学教育模式问题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
[2]王家骥,刘义海,王心旺等.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6(09).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70-3
0 引言
在我国当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到外面的城市进行打工,以辛苦的劳动换取一定的家庭收入,在改善家庭经济情况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建设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他们却留在了农村的家里,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父母相处。其实在我国内地城市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而在这些家庭中本应该享受父母关爱的孩子集中起来就成为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相关权威调查反映,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其中有57.2%的留守儿童只有父母的一方外出打工,有42.8%的留守儿童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79.7%左右孩子的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长辈生活,也存在13%左右的儿童被家长托付给亲戚和朋友抚养,甚至存在7.3%的孩子处于无人监护状态。
今年全国两会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说,如何保障和保护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痛点。的确,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个非常突出和棘手的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运动式”的方式排查解决,更不能在政策层面上继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亟须转变理念,以关爱为切入点,从长远和根本上统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 留守儿童问题根源为城乡差异下的“机会不均等”
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一直未能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全面思考,也没有形成政策合力,导致这一社会问题渐趋严重,日益凸显。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认识上的局限,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仅是生活或上学问题,并未从深层次意识到“机会均等”对于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大意义。
二是尚未形成针对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综合性政策,部门“单个作战”现象明显,配合不力,更没有“一揽子”关于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的政策配套措施。
三是缺乏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政策的有效载体,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且存在资源不聚焦,服务不配套的现象。
四是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在参与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政策中积极性不够,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政策引导。
2 当前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留守儿童大多数与祖辈一起生活,父母监护教育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农村地区部分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无法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隔代教育效果相对较差,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亲情饥渴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性格内向以及感情冷漠方面的问题,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往往缺乏主动性,甚至容易冲动,即使极小的问题也容易上升为打架斗殴,严重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来说,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比例超高
从对2000年“五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上的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14岁以下的未成年留守儿童占比例相对较大,已经超过了4390万人,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大的省份,留守儿童在当地所有儿童中所占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了18%,达到了18%-22%的区间范围内,并且这部分儿童父母双方一般都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直接造成由于人口不合理流动所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2.2 监护力度不足
调查研究统计,我国存在80%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祖辈或者亲友生活在一起,接受祖辈或者亲友的监护,但是这类监护人一般无法良好的监督儿童的学习,对他们进行辅导和监督,再加上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的限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也往往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展开特殊的关爱和教育,不仅造成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间隙,也导致留守儿童在监护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厌学和逃学情况,不利于留守儿童发展。
2.3 抚慰不足
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一般处于长期外出状态,儿童对父爱和母爱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心理问题,甚至由于行为习惯不良极易出现道德失范或者行为失控问题,威胁儿童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2.4 缺乏照顾
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的监护责任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实际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而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又相对较弱,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袭击目标。据公安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近几年我国被拐卖的儿童中,处于第二位的就是留守儿童。此外,留守儿童中女性儿童害也是留守儿童缺乏照顾的重要表现,对儿童成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2.5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改善当前留守儿童长期无法得到关爱、无人监护的现状,才能够避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家庭或者学校中极易出现部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往往会超越道德和法律对儿童的限定底线,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2.6 学习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一般无法接受父母双方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受到学习方面的监督,甚至存在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和受教育处于无人过问状态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存在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将主要精力放置到玩耍和生活中,在不接受充分教育和指导的情况下,各类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在学生身上出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产生了更为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学习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2.7 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往往只能够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维持简单的温饱,甚至一旦儿童出现疾病,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民间方式治疗,一般没有能力到医院中就医,甚至部分儿童只能选择硬“扛”。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留守儿童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负担,不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致使儿童对人生存在错误的认识,不重视学习而过于关注生活条件的改善,造成部分留守儿童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而过早的承担劳动任务、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等,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儿童成长“关爱”政策的国外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虽已不存在较明显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但其在推动解决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主要经验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为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认为“关爱”应包括儿童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导致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的原因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具体表现为:“缺乏教育机会”“家庭收入较低”“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以及“住房环境差”等因素。比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所推行的“开端计划”提供四个方面的综合:儿童教育与发展服务、家长参与服务、健康服务、职员素质提高服务。
二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儿童早教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涉及早教、医疗、家长就业培训、心理健康服务等“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帮助处于相对弱势的社区儿童,能够在成长初期获得在智力、情感和身体发展等方面更为公平的机会,为以后适应社会竞争环境打下良好基础。比如,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确保开始”政策,在国内所有社区中建立了“儿童早教中心”,提供综合性的“一站式”立体化服务。
三是强调政府部门间的精诚合作,通过对绩效目标体系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克服部门本位主义,推动涉及学前儿童成长“关爱”的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克服相互扯皮的现象。比如,英国通过绩效目标体系推动负责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四是确定“合作性”“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监督和质量控制”和“儿童尽早起步”方面的基本运行原则。其中,“合作性”原则重点关注将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大众以及社会相关组织积极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从而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的权利应该逐步向公民转移;“监督和质量控制”工作的作用在于能够对政府在保证公共服务质量工作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加以确认;“儿童尽早起步”则明确提出应该高度重视为儿童的初步成长创造公平的环境。
4 统筹推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1 确定实现“关爱”的政策原则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统筹综合推进,建议确定“尽早起步、以留守儿童为中心、合作性和质量监管”的政策原则。“尽早起步”明确留守儿童早教的重要性,推动“留守儿童”免费的半日制学前教育或全日制保教一体的服务,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等为他们提供营养保健、口腔卫生、心理保健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明确政策的出台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最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中心。“合作性”明确解决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制度性合作,也需要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合作。“监管质量”明确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
4.2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留守儿童问题与我国长期形成的户籍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继续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特别要强调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养老、住房保障等问题。这将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4.3 发挥好社区的主导作用
推动儿童成长“机会均等”最为有效的载体在社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区作用的充分发挥。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相关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纳入“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中,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儿童提供服务和管护,并加快推进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至少有1所为当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的“儿童之家”。同时,还要积极整合和发挥社区的学前教育机制、卫生机构、早教中心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由社区统筹规划。
4.4 制定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综合性政策目标,更没有的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将涉及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统筹兼顾纳入同一具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形成专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联席工作会议,从财政、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等方面科学合理设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合力。具体还建议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社区建设整体规划,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设立公益岗或聘请专业社工,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和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均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4.5 配套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厘清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心理健康等的现有公共财政资金,围绕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进行公共财政资金整合和重新配置。
二是明确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过程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共同统筹资金,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财政承受力,又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6 推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协作
推动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解决要积极听取公众意见,主动形成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方能获得行动“最大公约数”效应。
一是引入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提供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医疗卫生等服务,满足儿童成长所需的基本需求。比如在农村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如“关爱留守儿童社工服务站”“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引入专业社区;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实施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培训;提供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
摘 要 目的:探讨当前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为社区门诊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社区3所门诊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专业护理人员匮乏、护理理念及实践操作落后、人员的配置不科学以及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落实弹性排班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制定相关奖惩制度等措施。结果:患者护理满意度由76%提高到98%,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52.33%降低到11.52%,护患纠纷发生率从26.00%降低到9.24%。结论: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加强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护患纠纷的发生,降低护理差错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社区门诊;护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87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社区门诊的护理工作越来越成为人们所热议的话题。新时期下,如何提高社区门诊的护理服务能力,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降低护理差错率,离不开对当前社区门诊护理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我社区3所门诊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份收治的300例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患者300例,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龄21~76岁,平均(37.8±7.6)岁。职业:工人109例, 教师45例,企业员工94例,其他职业52例。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35例,高中92例,大学及以上73例。
1.2 方法 自制社区门诊护理调查问卷,并由2名工作人员负责发放及统计,调查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达到100%。
2 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专业护理人员匮乏 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在岗护士的文化程度均较为低下,并以中专学历及初级或中级职称结构为主,使社区门诊在实现优质、便捷和多元的护理上存在很大难度[1]。同时,由于社区门诊护士大多身兼数职,不但承担着环境清洁、消毒、药方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尽到输液、注射、急救和换药的责任,加大了护理工作量,给社区护理质量带来了较大影响[2]。
2.2 社区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及实践操作落后 主要由于该部分护理人员未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所造成,使该部分护士对新时期的社区护理理念掌握不透彻,仅仅局限在对体检、护理、换药和输液等概念的掌握上,而缺乏对社区护理保健、预防及健康教育等的认识。同时,对社区护理的价值体系及信念缺乏深入认识,使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时工作不到位、缺乏责任心等。另外,缺乏足够的临床护理服务经验和系统理念,也使得该部分护士的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协助医师完成治疗,或是集中在体检、静脉点滴等基础护理的层面上,而对于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保健及康复护理等未能够实现有机结合[3]。
2.3 社区护理人员的配置不科学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社区门诊每年或每月救治的患者数量并不稳定,大多数门诊为了控制成本支出,通常会将护士的总数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使得在配置护理人员上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治疗高峰期时,部分年资较高的护士往往超负荷工作,反应性不高。
2.4 社区护理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多数社区护理工作仍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模式及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卫生部虽有颁布社区卫生护理工作的相关文件,但却未制定具体、全面的法规及条例,使社区门诊的护理工作缺乏重要的法律条文约束。同时,社区护理机构及管理制度缺乏独立化、规范化,社区管理教育未被列入医学重点课题项目等,使得当前社区门诊的护理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服务能力 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及再教育,积极开展有关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的讲座、培训及演练工作,安排护士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康复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新时期社区护理的需要。
3.2 落实弹性排班制度 在社区门诊护理中重视对弹性排班制的落实,门诊主任在“门诊服从医院,个人服从门诊”的原则下,完成相关应急预案的制订,在确保社区护士充分休息的同时,实现有限护士总数在治疗高峰期的灵活调配,以提高门诊护理效率[4]。
3.3 规范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 由于社区护理工作较复杂,门诊可根据自身实际,将护理工作的流程划分为多个环节,包括外伤换药、皮试注射、接药配药、巡视护理和消毒清洁等环节,以明确分工,实现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3.4 认真落实查对制度 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对于有疑问的医嘱,应立即向医师了解,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护理风险事件,同时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最大限度地规避护患纠纷。在日常护理中,对于口头医嘱尽量不予以执行,需要执行时,执行者应重述1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5]。
3.5 制定相关奖惩制度 除上述解决措施之外,社区门诊护理质量的提高,还可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及惩罚方式,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社区护士的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
4 结 论
本社区3所门诊均在2012年1月份起有针对性地对以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经调查发现,300例患者在护理满意度由76%提高到98%,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52.33%降低到11.52%,护患纠纷发生率从26%降低到9.24%。表明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加强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护患纠纷的发生,降低护理差错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雅芹.社区门诊护理的现存问题和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19-220.
[2] 赵益莉.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2,25(3):436-437.
[3] 夏国芝.社区门诊日常护理工作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2):248-249.
[4] 彭 朵.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藏科技,2008,12:58,60.
[5] 叶永怡.我院对社区精神病患者护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2-13.
收稿日期:2013-0
>> 浅谈社区科普与科普进社区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问题与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浅析气象科普宣传的问题与措施 昌乐县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论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 中国兵器工业第X基地薪酬体系的问题分析与改进措施 论社区音乐问题与社区音乐建设 浅谈我国社区教育问题与改进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问题与改进 建筑施工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 论网球发球训练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论建筑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论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千佛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上海市城市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 社区门诊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社区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科学技术普及概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12年)[EB/OL]. (2006- 03- 20) [2006- 03- 20]. http:///jrzg/2006-03/20/content_231610.htm.
[4]诸大建.理解科学文化: 中国新世纪科学普及的战略性课题[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3):92-97.
[5]龙叶先,高波,曾国屏. 试论社区科普模型的“居民主体化”转向[J].科普研究,2012(4):11-15.
[6] 胡俊平,石顺科.我国城市社区科普的公众需求及满意度研究[J].科普研究.2010(5):18-26.
[7] 陈国蓉.现代化大城市需要有繁荣的社区文化[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3(1):115-118.
Problems of communit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HOU Chunxu
(Youth Centr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863,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