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生态效益8篇

时间:2024-02-10 16:32: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生态效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生态效益

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效益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模式已经不是自然经济、市场竞争模式的主要基础,要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就应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增加对生态效益的关注。所以,利用适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来衡量农业生产效益,不仅能使人们形成新的认识,还能为发展农业可持续实现提供动力。

1生态农业特点分析

1.1综合性

生态农业的整体特征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根据大农业发展特点,创建整体的、协调的、循环性的规划结构[1]。它是农业、林业、牧业以及渔业等产业的综合发展,各个行业之间不仅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还能实现生产力以及经济的综合效益。

1.2多样性

生态农业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自然因素、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变化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发展的效率化,就要根据现代技术创建多样的、丰富的、技术革新的农业生产,并实现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促进社会经济与当地发展的协调。

1.3高效性

高效性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农业物质的循环性、能量的综合利用以及系统化的加工。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下,不仅要降低农业成本,实现资源化的循环利用,还要为农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并提升农业发展的积极性[2]。

1.4持续性

生态农业的发展形势能够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现象的发生。为了保证农业生态生产的平衡性,不仅要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模式,并以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2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效益分析

2.1概述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已经形成具有工业因素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农业生产模式呈现大面积机械运营,在化学原料以及农药投入生产过程中,整体的生产活动主要以实现高产为经济目标。但该活动的实施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要承受的压力,不仅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抑制农业活动的正常实施,还影响了生态安全系统的建立[3]。例如:根据1999年发生的“二恶英”事件,病虫害、农药中毒以及食物污染等现象影响了生态安全的实施。由于高污染、高消耗现象,要实现高产量的农业经济,就要保障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并实现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运作形式。

2.2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关系

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不仅仅是初级的生产,也是种植业、林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等多种形式的发展。在各个体系之间,形成相关循环、相互利用以及相互协作的产业体系。在各个体系之间,不仅是整体性的相互制约,也是各个生态链之间的组成形式。例如:在种植业中,玉米、大豆、小麦构成产业链模式;在畜牧业中,马、牛、羊等构成链条模式。各个链条之间不仅紧密联系,又能形成统一的产品模式。每个产品的循环模式、循环活动都建立在一个生态链上,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基本情况不同,形成的生态产业链也存在多种模式。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关系是一个封闭式的流程系统,它将种植业、林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等作为农业生产的子系统,并根据各个子系统的形成条件和生产模式控制整个系统的完整运作。

3生态足迹测算方法

3.1生态效益指数以及模型

根据生态盈余的变化,只能对生态足迹、生态容量之间的差值变化进行计算,能表现出生态区域变化的足迹范围,但该生态系统并没有完全处于安全环境下。生态系统的建立具有整体开放性以及系统生产的安全性,在某个发展领域下,相关的生态容量能增大对自身生态足迹的影响,根据生态足迹以及生态容量的基础条件,产生了相关的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可更新的、不可更新的生态足迹。例如:化石能源的气体排放具有扩散性,要计算出该地区的生态足迹面临的压力,不仅是该地区消费方式能够独立决定的,更是全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条件。所以,要根据该地区可更新的生态足迹以及生态容量形成的比率关系计算出该区域承受的生态环境,就要利用该公式进行计算:ETI=EF,/EC其中,ETI为生态压力指数,EF,为能够更新的资源生态足迹,它的计算单位为全球公顷,而EC为生态容量,它的计算单位也为全球公顷。根据生态效益指数利用的计算模型,创建一个新的生态农业系统,不仅能实现区域性优势条件,保障开放性的系统,还能保障物质资源、能源以及信息的密度最大化,并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的最大化。对于不可更新的生态足迹来说,它具有扩散性特点,它形成的生态问题不能由农业区域的生态系统来决定,而要全球经济发展所要承担的。所以说,要反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益,就要计算出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压力,并根据可更新资源的生态足迹、生态容量来决定。

3.2生态效益的等级划分标准

为了保障农业生态效益指标以及等级划分的标准形式,在全球各个地区中,针对生态足迹、生态容量的相关数据,并利用生态压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将这种标准化范围定为0.04-4.00之间。各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指数与等级划分标准[4]。例如:某国家的生态压力指数在0.50以下,说明该地区的状态比较好;如果该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为2.0以上,说明该地区的状态极为不好。生态农业属于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能够承受的生态压力小于人工生态系统,特别是生态效益指数。如:生态效益指数在0.05以下,说明该地区的状态比较好;如果生态效益指数在1.0以上,说明形成的状态极为不好。

4结束语

生态农业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变化中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完善生态农业模式化理论体系,还要利用相关的测算方法,掌握生态效益的相关标准,并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均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襄阳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10):98-100.

[2]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昌乐县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3]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

篇3

梨树生态场包括旱田、水稻田、果园和鱼塘,饲养了生猪、家禽等,其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鸡粪的应用价值要高于猪粪,经过发酵之后的沼渣和沼液可以作为鱼类的养料这一事实,所以生态农业工程中的两座沼气罐主要是对鸡粪进行厌氧发酵处理,日产气量达250m3,加上另外两座沼气罐用于猪粪的处理,日产气量达550m3,生产出来的沼气总量基本上可以满足农场内的日常燃料需求和孵化生产等所需的能源。这种分别以鸡粪和猪粪为原料进行沼气发酵,最终获得饲料、肥料和清洁能源的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体现了沼气在生态农业循环工程中的纽带作用和在循环生产工程中的地位与价值,这一过程也为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

2梨树综合生态场的效益分析

梨树综合生态场以沼气作为工程纽带的设计,实现了各种功能资源之间的互补和对废弃物的多层利用,不仅连接了燃料、再生饲料和有机饲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取得了统一,实现了生态农场的循环发展。

2.1社会效益分析生态农场的建立为周边地区提供了新鲜、绿色的健康蔬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00—2010这10年间,该生态农场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生猪15.6万头,肉鸡326.5万只,鲜鱼1.2×106kg,此外,还提供了各种水果产品,这些都提高了周围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生态农场的建立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创建之初,养殖的种类比较单一,农场的规模也比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农场的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展,这使得农场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难题,缓解了部分地区的就业压力。

2.2经济效益分析生态农业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上。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态农场建立的10年间,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经济成本不仅得到了回收,还得到了巨额的经济回报,加快了农场经济增长的速度。另外,新品种的引进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增加。

2.3生态效益分析梨树生态农场的主要特点便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循环性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保性,因此其生态效益也是其功能效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液虽然是生态农场的副产品,但它不仅能够为鲜鱼和生猪提供充足的饲料,还能当作水稻田的肥料,从而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种植业的粮食产量。沼肥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效益:①能够改变当前化肥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壤的营养结构,进而为农业种植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②减少了有机化肥使用中的负面效果;③由于沼肥自身经过了厌氧发酵的过程,杀灭了内含的病菌和害虫,因此它可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3结束语

篇4

一、德青源的循环模式

处于秀丽的松山脚下的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绿色环保的理念体现于蛋鸡饲养及蛋品加工的各个环节,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生态种植的循环。

(一)生态养殖环节

德青源的鸡苗来自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其全资子公司――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此公司是亚洲最大、国内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种禽生产基地,这样从源头保证了高质量鸡苗的引进。鸡苗在雏鸡场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多次的接种免疫,18周后转入蛋鸡房,13排全自动的鸡舍里温度适宜,有自动的饲料和水喂养、粪便收集及鸡蛋收集系统。对鸡场实施电子监控,实现远程信息化管理。鸡舍一天三次消毒处理,拒绝外人参观,尽可能的减少鸡群得病的几率。同时,在鸡饲料方面,设有专门的鸡粮厂,有一套先进的饲料加工过程,保证高品质的饲料供应。

(二)食品加工环节

食品加工主要包括壳蛋厂和液蛋厂。壳蛋厂是专门的鸡蛋分级包装厂,从鸡舍传送过来的鸡蛋,首先运用引进的鸡蛋全自动分级包装设备,剔除裂纹、血斑、肉斑等不合格蛋后,再对鸡蛋质量、重量、颜色进行分级,同时用专用喷码设备和可食用墨水在鸡蛋表面喷涂防伪编码,可由此查出鸡蛋的生产时间、批次、车间等信息。然后再由人工进行第二次分级包装,这样有效地保证了德青源鸡蛋的品质和信誉。鸡蛋从产下到运到各大超市的环节非常短,保证了及时为顾客提供新鲜的鸡蛋。液蛋厂是对形状怪异或是破壳等不符合标准的鸡蛋进行蛋白液、蛋黄液和全蛋液的生产和包装车间,包装后的蛋液销往各大快餐食品店。

(三)清洁能源环节环节

园区建有沼气发电厂,将每天产生的鸡粪、废水收集起来,进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以提供热能或是发电,不仅满足自己所需,还为附近农户提供了用于照明、做饭及部分供暖的生活用清洁能源,实现园区污水的零排放,保护了环境。

(四)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与订单农业的循环

沼液、沼渣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一方面用于本公司种植园里的大棚蔬菜和水果,供应纯天然无污染的新鲜有机蔬果,另一方面将其免费提供给附近的居民,用于种植公司所需玉米,公司喂养所需的玉米、大豆主原料,来自于延庆县种植户,公司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并对农户进行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指导,这样保证了园区优质有机饲料的来源,同时提高了周围农户的收入。

在经过经过10年的发展,德青源已经形成了一条由订单农业,到生态养殖,再到食品加工、清洁能源以及有机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食品。

二、德青源的效益评价

我们从德青源的生态循环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效益评价。

(一)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看

1.企业成本低

相对于德青源提供的高品质的鸡蛋,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沼液、沼渣种的玉米病虫害更少,产量更高,是绿色食品。利用生态模式使项目相互循环,资源反复利用,减少了生产投入,增加了收入,控制了废弃物的产生。成本显著降低,所获利润远远高于普通鸡蛋。

2.技术效率高

德青源始终同步全球领先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以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欧盟和美国标准。为了保证饲料来源的安全,德青源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植的有机肥施用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实行现场培训,使农民掌握绿色食品的种植技术,从源头保证了原料品质。循环产业技术的运用及循环技术在周围农户的培训推广,带动农业生态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养殖、种植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3.品牌效益好

德青源结束了中国鸡蛋几千年“三无”产品―无标准、无生产日期,无品牌的历史,推动并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部鸡蛋标准,开创了中国鸡蛋品牌之先河。德青源在2008年夺得世界蛋品行业最高奖―全球水晶鸡蛋奖,成为蛋品世界冠军。国家科技部基于对德青源在中国蛋品行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成果的认可,在?郧嘣囱蟹⒅行幕?础上组建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青源作为蛋品行业的“国家队”承担蛋品安全生产与加工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责任,成为中国蛋品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引领中国蛋品产业方向,推动中国蛋品技术创新。

(二)从社会效益来看

1.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食品安全,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为消费者提品及服务的企业来说,产品的品质,是体现这一主题的核心。

德青源人始终把食品安全,消费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营养、美味、新鲜的高品质鸡蛋。德青源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全员参与、全程把控、全面落实,成就了其品质为先的标杆企业形象。

根据AC尼尔森2007年市场研究结果,德青源生态鸡蛋目前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占有率高达71%,是消费者最信赖的鸡蛋品牌。

2.环境效益好

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28

1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述

生态农业是指融现代化科技成果于传统农业发展中,两者结合而建立的独立发展体系。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协调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土地增值的基本原则下,以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为基础,进而发挥当地生态、区域优势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安全、绿色、优质产品的开发,从而发展环境效益高、经济利益大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就是据此发展起来的,简而言之,此种模式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把生态化作为发展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品为中心开展起来的生产、销售一条龙,贸易化、加工化、农业化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产业体系。这一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聚集了农业生产、贸易加工、市场化、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等过程为一体,对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提升作用,也进一步实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

2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2.1 中国化模式

中国化模式是指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指导方针,将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系统循环链中,科学安排相关物质因素在系统内部的循环与多次重复利用,以最小的物质投入(包括化肥、尿素、燃料和其他原材料等等),来获得最大量的输出(农、林、牧副渔产品或其他加工产品),进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循环重复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农业生产4者相统一的综合性发展效果。这种模式适合在我国一些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产和生态环境矛盾突出的地区投入运用。

2.2 高科技模式

高科技模式是指以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以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持与改善为基础,以高新科技技术为手段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这种模式选用的是本身带有抗病虫害特点的农作物品种,然后利用生物电子自动化控制综合科技设施系统,自动控制光照、大气、温度、水分等自然环境条件,进而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获取高额的农作物产量。这种模式还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化发展。

2.3 集约型模式

集约型模式是指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运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来丰富农业,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进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改进农业资源的利用方式,增加农业的投入,持续性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产出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资源节约型农业。这种模式适合在人口众多,土地面积较少的人均资源相对稀缺、经济、技术水平不高的传统农业区域投入运用。此模式可分为3种形式,即资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以及资金和劳动结合集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3 生态农业效益研究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加强生物技术,来减少传统农业发展中农作物生长发育所要投入的化肥等能源,保护土壤,保持土地的可持续性发展;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资源的可重复循环利用,加强对农业生产活动等的科学化管理,进而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构建资源与劳动节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中对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而且这种产业化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市场化综合性的一体化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全面调整,扩大了农业产品的输出渠道,使农民增产增收,增加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我国环境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效益。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短时间不能完全显现的,需要对此种模式长期的利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则成为生态农业产业化转型的有效途径。必须认识到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发展实践中进行改进与完善,以促进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培植好效益型农业增长点。稳定粮食作物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抓好205万亩具有白城特色的特色农作物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重点发展大棚香瓜、葡萄、草莓、雪寒韭菜等棚膜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每年新建和改造棚膜面积7000亩。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立足非均衡、差异化、错位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强”,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围绕水稻、绿豆、葵花、蓖麻、辣椒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步伐,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500万亩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立足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决打好三年再造百万林活动决战。二是加快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完成整修渠道114公里,桥涵闸建筑物60座,新连通泡塘13个。全力做好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进程。积极争取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取将白城市纳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进示范区。采取草原禁牧、草场改良、人工种草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实现草原综合治理30万亩。四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将保护性耕作与滴灌等抗旱保墒增产技术相结合,用秸秆代替塑料薄膜覆盖地表,减少塑料薄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的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160万亩。

以加强质量监管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构建严格的全程可追溯监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化,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成以市、县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基地、企业、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经营,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白城特色产业,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创建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实施品牌化经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即“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扩大“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每年新认证“三品”25个以上。

篇7

(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浙江丽水 323500)

摘要:景宁是浙江省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生态环境独特,是浙江省的绿色屏障。近年来,为促进生态精品农业的发展,以生态精品现代农业“361”工程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典型和经营实体,大力推进特色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发展,促使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下面就以2015年创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鹤溪街道为例,阐述创建主要做法、成效及存在问题。

关健词: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成效;问题

鹤溪街道精品现代农业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名县”的三县并举战略部署,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着力在建示范、提产能、促营销上做文章,走产业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积极创建市级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示范乡镇。2015年,鹤溪街道以精品农业创建为契机,积极培育惠明茶、食用菌以及毛竹主导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鹤溪街道基本情况

鹤溪街道地处景宁畲族自治县城钟楼路以南区域,东至梅歧乡、南至东坑镇、西至澄照乡、北至红星街道,总面积98.05km2,辖2个社区和16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09万人,山林总面积5 989.27hm2,耕地总面积295.47hm2。2012年撤镇建街道后,我街道立足新街道、新鹤溪的实际,以“生态鹤溪、富裕鹤溪、和谐鹤溪”为发展战略,以茶叶、食用菌、笋竹、粮食生产等产业,利用山地小气候较佳的自然条件,发展多层次、多品种的生态精品现代农业,使全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2 鹤溪街道创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做法

2015年以来,鹤溪街道以提升“农业产业、品牌、科技、市场和主体”五大计划作为精品农业示范乡创建目标。充分发挥传统农业生产优势,大力推进鹤城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是发展惠明茶,做强食用菌,提升生态竹园,走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之路,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

2.1 立足实际 优化产业结构 当好产业排头兵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鹤溪街道农业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惠明茶、食用菌、毛竹为主体的“新山区”经济发展格局,“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以环敕木山原生态畲族文化保护区为抓手,立足实际,着力推进畲族原生态农旅结合,加快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为此,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以敕木山、惠明寺、包凤为代表的茶叶产业区,以周湖、三枝树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区,以滩岭、东弄为代表的毛竹产业区,以城西村为代表的畜牧业产业区,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一系列配套技术,真正形成了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周边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2 挖掘特色,帮扶主体基础,着力打造地域品牌

针对鹤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出的重点发展“一茶一菌一竹一稻“特色产业和龙头主体。鹤溪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创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基础薄弱的,积极帮助农业主体提升标准、质量等基础管理水平,努力打响鹤溪的产业品牌和地域品牌。2015年度注册商标18个;三家3个产品被认证为有机食品;5家16个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24家53个产品被认证为无公害产地认证;2家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点。

2.3 政策扶持,以点带面培育,加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近年来,鹤溪街道在省农科院和林科院的指导下,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项目支持,加强科技合作平台,做强生态精品农业支撑。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培育新型农民和家庭农场示范户并形成一批生态精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和示范合作社。同时利用天猫、淘宝、京东、山山商城等网络平台等形式,培育一批销售量高、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农产品网店。目前,在上海等重点城市建立1个展示展销窗口。另一方面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亮明农业生产者身份,从种植开始就进行登记造册,包括施肥、物理防虫的时间和用量等,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近年来从未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4 打造特色,借助祭茶大典,创新惠明茶文化脉络

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鹤溪街道隆重举办了2015中国畲乡三月三暨惠明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纪念活动“畲乡茶礼、茗香福溢”祭茶大典。唤醒了惠明千年古风,创新了茗品现代风尚。得到了国家及省市县各级媒体人的大力追捧,新华网、丽水电视台、景宁电视台、畲乡报、畲乡政府网、畲乡文化网等新闻媒体实施跟踪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报道150余篇,为惠明茶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鹤溪街道结合大规模的惠明茶基地和食用菌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通过大力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同时结合农家乐创建,成功将单一的农业产业园变成集观光、旅游、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旅游园区,成为街道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一大亮点。

3 鹤溪街道创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成效

2015年鹤溪街道创建了丽水市生态精品农业发展示范街道,生态精品市级农业产品30个,生态精品农业基地2个,示范合作社16个,示范家庭农场20个,带动农户数2 143户,经济、社会、生态都得到提高,生态精品农业产值占全街道农业产值一半以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1 积极培育农业主体,不断提升惠明茶业

惠明茶始于唐,扬于公元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膺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盛于今。为了弘扬这一民族遗产,县委、县政府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打造“惠明”这一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大力扶持惠明茶的发展。鹤溪街道党工委办公处高度重视,以基地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的产业发展策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紧密型经营模式,把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延长产业链。共有茶叶专业合作社49个,家庭农场86家,种植面积已突破1 000hm2。

3.2 改造标准菇棚,为民排忧增产增效

近年来,我县从提高产业效益,助推农村发展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鹤溪街道三枝树金山洋村菇棚改造工作。多次组织省、市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建设一批内外设施齐全、布局风格统一,生产区与生活区相对隔离的标准化菇棚。2015年,全街道31户6.67余hm2的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年生产香菇200万袋的菇棚改造已经验收合格,使菇农生产安全和抗灾能力得到保障,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产业转型也得到提升,实现惠民生、解民忧的目的。

3.3 全面实施公益林,科学改造毛竹产业

在县林业部门的政策扶持下,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活动,建设62 385hm2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62 385hm2,绿化造林20hm2,四旁植树3万余株,森林覆盖率达74%,植被覆盖率达90%。通过对林区的平衡施肥、科学采伐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对原生态毛竹林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大提高了笋竹的产量和品质。境内现有高产高效笋竹两用林988.53余hm2,标准改造27.8余hm2,发动农户加大林间设施的投入,已建设竹林道路65km,直接提高林农效益,毛竹可增加300元收入/667m2。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鹤溪街道生态精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现实要求相距较远,如技术体系的不健全。

4.1 资金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是一个公益性系统工程,仅靠农民和有关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建设初期,需要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各项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也需要资金去开展,但财政给予农业部门的专项经费又十分有限,一些必要的工作经费没有着落,影响了这一工作推广力度。

4.2 文化素质偏低

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意识观念较为落后,一直采用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难以接受新生事物,且生态环保意识不强。所以需对他们进行知识宣传,促使其转变观念,改变生产模式。

4.3 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县没有成立专门的生态农业的组织机构,它只附属于县农业局,职责不明晰,管理无法到位。体现在出现资金安排上不能实现全局观念、推广力度不够。大多数乡镇街道尚未制定乡镇街道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生态农业精品工程较缺乏。

4.4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景宁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附加值极低,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少,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时时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

篇8

一、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十年来,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和难点问题,而随着艺术类院校的逐年扩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与艺术考生人数的连年上涨相比,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呈现下滑趋势。这既给他们自我人生道路带来了忧患,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考验。

当前的就业困境带有双重性的特点:既具有市场普遍性,又存在专业特殊性。即在当前就业市场整体疲弱的客观条件下,艺术类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艺考热”造成的生源充足、对口工作的相对饱和状态,艺术教育前期投入较大导致的就业期望较高等特殊性也导致了艺术类毕业生陷入就业困境。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就业心态不积极,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能力,且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2.农林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灵活就业率。艺术类学生由于受专业的影响,生性自由,不喜欢受到时间的约束,喜欢自己联系一些创作、设计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他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而且也能有可观的收入,所以有大部分的学生不与固定的单位签订协议或合同,但是却有稳定的收入。

3.应用艺术类学生就业形势呈上升趋势,传统术类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艺术类大致可分为“应用艺术类”和“传统艺术类”两大类,前者包括各种设计和制作类专业,后者则指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舞蹈、美术类专业。从当前就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应用艺术类初次就业率较高,因为现在初次就业中市场更加看重专业的实用性,而传统艺术类的初次就业比例稍低。

4.艺术专业有自主创业计划的学生增加。据麦可思日前关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研究分析发现:200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2%,越是就业好的专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就越少。艺术类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随着高校教师的饱和及社会上小公司的不稳定原因,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通过开办小型的设计公司,自己承担工程。

二、解决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创建特色专业。农林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在新领域、新职业、新岗位,增设新兴专业课程,在研发新专业、设置新课程中既要继续深化完善原有的专业课程,又要有重点、有方向地开设符合社会要求、体现时代特点的新专业、新课程;既要注重技能性培养,又要加强创新性培养。此外,对一些新兴产业、新的岗位也必须高度重视。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的动漫产业远远落后于韩、日、美等国,产品数量少,质量差,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动漫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

2.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真正地做到“面对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艺术类专业的高投入是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期待就业后高回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心追求高薪水、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择业挫折。事实上,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来说,要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问题是一些学生的择业期望没有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现实情况。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使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合理定位。以班主任、辅导员为核心,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就业动态,按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变化及就业状态,分类做好学生的就业思想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研究生考试及各省公务员、选调生的考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