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8 15:55: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智育的附属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耍嘴皮,空对空”的观点还有相当的市场,造成很多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无明确规定,更缺乏长远的经费投入规划。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维持低水平的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研究、教材建设研究、制度建设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有些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主要指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不计入教学工作量,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热情。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各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和针对少数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开展得较少。还没有形成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课内与课外教育、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专题讲座、宣传栏、心理健康宣传月、宣传日等有助于营造增进心理健康良好氛围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尤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应对的课题。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化倾向
这种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以“调试”和“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出发点,甚至主张应用药物或医疗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成心理医生。个别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不具备行医资格的情况下,擅自给学生进行药物治疗或仪器治疗。这种倾向的存在不但混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医疗单位专门心理医生的区别,而且背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把多数大学生中存在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当作疾病对待,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惧。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的倾向
作者简介:郭秋艳(1972-),女,辽宁北宁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从近年来发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的事故案例来看,大部分案例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来说,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达到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属于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健康的个体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积极地干预,就可以从本质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绝非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而且教育效果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为了巩固心理健康效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巩固。
二、网络时代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网络时代除了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取、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外,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及风潮。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恰好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渠道。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响,从而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效地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促进其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势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就给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体制改革,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学习模式、实训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三、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从近年来发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的事故案例来看,大部分案例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来说,在网络时代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要达到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本质上属于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健康的个体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积极地干预,就可以从本质上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绝非短期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而且教育效果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和反复性。为了巩固心理健康效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进行巩固。
二、网络时代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网络时代除了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取、沟通和交流的便利以外,还带来了大量的社会腐朽、落后的思想及风潮。高职院校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时代恰好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媒介和渠道。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和影响,从而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效地克服网络时代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促进其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势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就给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体制改革,学生的学习环境、课程学习模式、实训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三、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网络时代的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问题。一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与专业课程教育相比,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在师资投入、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部分高职院校采取的是以“两课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多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教学技术,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思想政治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教师队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建议。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视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并以此作为推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次,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除了要巩固“两课”教育的主阵地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模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正视心理健康问题,在遇到心理问题之时,能够及时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式,避免心理问题的扩大化和严重化。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其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并将专业课任课教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作者:郭秋艳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6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02-01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核心,要达到高质量的目标,健康教育是最直接、最基础的工作,通过对2008年全科住院病人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护士、病人和环境等三个方面,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护士方面
1.1护士缺乏健康教育服务理念,根据护理注册法规定,护士有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护士即是护理者又是教育者的双重角色,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护理人员着重于执行各项治疗,不能正确认识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对健康教育角色意识淡薄,给开展健康教育带来了困难。
对策:更新护士服务理念,改变护士只重视执行医嘱的传统方式,主动运用护理程序,“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核心”,全方位的为病人服务,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做好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一体化,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边操作边做健康教育,病人易接受,并非需要刻意按照时间去做。
1.2护士知识受限,缺乏教育能力。因为现在的护士多为普通中专毕业,护理队伍年青、知识面较窄,进行健康教育时不能对所掌握的知识运用自如,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缺乏教育知识和技能,不了解健康教育的基本程序,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有时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
对策:对护士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护士素质,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健康教育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掌握专科疾病护理相关知识,掌握护患沟通技巧,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来获得患者的信任。
1.3护士对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形式单一。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只根据病种,内容缺乏个体针对性,多采用讲解,单向传播的多,患者及家属反馈少。
对策:护士健康教育时,应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健康问题,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社会角色、社会经历,对疾病的不同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手段进行标准示范和指导。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手段,随时给予有效的指导。灵活掌握,多与患者交谈,倾听患者的诉说,注重患者及家属的反馈信息,形成护患互动。
2.病人方面
2.1受传统观念,对护士工作不理解,病人认为护士的工作单纯是打针发药,对护士的信任度依从性远远低于医生。
对策:护士要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提高素质,掌握礼仪知识,树立自已的职业形象,逐步消除偏见,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从性。
2.2病人素质差异较大,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差异。
对策:因人施教,对文化层次高的患者,可选择未知内容,对文化层次低的患者应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内容,使患者能掌握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自觉地养成健康行为。
3.环境方面
缺乏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持条件,如缺乏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的保障性。
对策:科室及院里应投入一定的财力来丰富健康教育材料,提供护患更多的学习机会,来提高护士的教育能力。4.结论
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健康教育将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做好健康教育,可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消除偏见,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30
当前,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由于文化学习负担过重,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学校体育界的重视。健康教育的身心素质既是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载体,也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物|基础。作为全民健身计划重点的学校体育,作为实施健康教育重要手段的学校体育,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各项健康功能,切实加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一些努力。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且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一环。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实现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现代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健康新概念的提出与终身体育提出的要求。
1.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的一致
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增进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内容或一种实施手段。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从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强体质和增进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主要是知识掌握和理性培养,以及转变态度,转变行为,侧重于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两个密切联系又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
2. 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要求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是今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健康标准的提出,正带动学校体育及卫生健康观念与功能的大转变。学校各级领导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摆正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整个学校的位置;必须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的目标,完善健康教育内容,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考评,把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社会的需要
众所周知,汶川地震,地覆天翻,举世悲恸。痛定思痛,汶川地震使我们不得不对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等问题进行反思。其实,天灾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震、海啸、台风、火灾、泥石流,各种各样的灾难无时无刻不在对人类社会进行着威胁,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不断经受着灾难的考验。如果人类失去生命的话,那健康又有何意。现在安全与生存教育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一些专家提出将安全与生存教育进入体育课堂的建议,也有部分学校在体育课中进行生存与安全教育。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灾难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措施,掌握一些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应急控制措施方面的知识,减少伤害、避免损失扩大。
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践
目前健康教育尚未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学校健康教育课大多停留在知识单向传播模式上;学校健康教育制度缺乏学生、家庭和社区的环境支持,学生在校学到的健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得到印证和运用。因此,解决影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问题便成了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1. 提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改变旧的学校体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将健康第一的思想与学校体育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与现代健康观念密切相结合,在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及时抓住并挖掘健康教育的内在潜力,通过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使之成为未来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使结合效果更明显,最终会因为其质的改变更具有吸引力。
2. 建立一系列可行的实施体系
虽然学校体育具有多目标、多层次和多功能,但这并没有解决学校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因此,必须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和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方法手段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与监督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确保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体育要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新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科学、完善、全面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通过改革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工作;经过努力,力争使此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轨道。
3. 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
要建立合格的体育与健康教师队伍,必须对现行的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做必要的改革。培养目标要切合实际,力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院校的师资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由过去单一的体育教师向既具有体育专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又具备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方向转变。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要突破其破旧的、狭窄的窠臼,拓展健康教育的内容,重新构建适应体育与健康融合教育的课程框架。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效益,并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总之,做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让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地进行教育活动,并使之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为全面提高我国新一代国民素质而努力。因此,我们应努力改革和发展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坚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两者有效结合,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 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J].体育学刊,2011(11).
[2] 徐维克.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应用;健康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制约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相继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院开展本次的护理试验,来探究常规护理模式下健康教育的临床医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96例,通过随机抽号的方式,将9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48人。
对其中一组患者通过常规的手段进行护理干预,称之为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共32例,女性患者16例,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85±2.34)岁。
另一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对比,称之为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共31例,女性患者17例,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06±2.12)岁。
通过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护理模式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性别以及平均年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确定差异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本次入组临床护理试验的患者,均符合国际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且排除患有严重器官疾病患者、严重血液疾病患者、严重传染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的手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即严格按照规定的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药物给予治疗,并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的监测,如遇并发症以及异常突况,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手段[2]。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对比。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日常健康教育四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建设,帮助患者缓解治疗过程中的紧张、焦虑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主动与患者交谈,引导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治疗;知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患者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发病应急技巧;治疗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手段,并叮嘱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配合治疗的相应锻炼;日常健康教育则是帮助患者养成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并叮嘱患者进行适度的呼吸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
通过自制的评分系统,对两组护理模式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分为掌握、基本掌握以及掌握较差三类,其中80~100分为掌握,60~80分为基本掌握,0~60分则为掌握较差[3]。
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以及基本掌握例数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分别计算出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总掌握率。当健康教育内容总掌握率越高时,则护理效果越显著。
1.4 数据处理
文中两组护理模式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各项对比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概率类数值以“%”表示,组间计数资料则以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当求得P小于0.05时,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总掌握率高达91.67%(44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92%(35例)。通过统计学软件,可以确定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表1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对比数据
3.讨论
通过对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详细统计,可以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近几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气体受限制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具有反复性、不可逆性以及进行性的特点[4]。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并不能对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完全的治愈,因此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意识,是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手段。
常规的护理手段,在整个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仅限于对患者疾病本身进行干预,较少对患者进行自我保健的引导,因此,常规护理模式并不能有效实现患者的自预,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整个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加用的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日常健康教育四方面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1)心理健康教育。患者在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时,由于病情反复,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心态。因此医护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患者树立健康、乐观的就医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
(2)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需对患者的理解能力与文化程度进行相应的区分,可根据患者的知识接受程度,适当选用集体授课或是一对一的模式进行疾病内容的讲解[5]。讲解过程中可以指导患者如何在发病时,做好有效的自我护理。
(3)治疗健康教育。针对于合并不同疾病的患者,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临床用药指导,详细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根据治疗健康教育,自主进行约束,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意外发生[6]。
(4)日常健康教育。日常健康教育则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进行相应的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戒烟,饮食则忌辛辣与偏咸,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适度的进行呼吸锻炼,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深化记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病症的缓解与治疗。
参考文献:
[1]何良爱,栾晓嵘.健康教育应用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4):51-54.
[2]应少聪,周向东,刘益琼等.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5):333-336.
[3]罗晓华,马宇,张静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420-2421.
[4]余书兰.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9):511-511.
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专家鲍尔提出了,“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种状态。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博士提出了,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丧失了一切。同年,学者华林斯基提出了“立体健康观”,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健康的现代概念,并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认为健康的人应当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发展和对自然、社会的适应型及应变能力;使学生增进健康、抵御疾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懂得体育在个人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体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养成健康的身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运用体育等手段增进健康;使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并能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比赛;提高现代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即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和竞争,提高欣赏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程明确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和本体价值的整合,学生和文化的整合,学科和文化知识、技能及能力的相互整合,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它提出四个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标准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总体目标,满足未来社会对人的体育素质和健康要求。
(2)激发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新课程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从学生的动机、需要、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把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真正作为日常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它说明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明显特征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3.健康教育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涵义
随着现代社会健康观的转变,健康教育不能只是单纯进行社会宣传,要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教育与卫生宣传,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是实现特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新时期的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不仅是传授或提供改变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服务,而且是促进健康氛围的逐步形成,唤起群众同自己不文明、不科学的行为作斗争。健康教育不仅要采用各种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合理的的选择,而且应通过宣传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不是孤立的,而是受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的影响,健康教育已超越医学的范畴,涉及社会的诸多领域,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的行为改变,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健康教育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人们一方面通过自我学习或相互学习取得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有计划、多部门、多学科的社会实践获取经验。
学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之间内容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而是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渗透或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综合学科。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是“健康不仅指躯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健康教育是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以体育为调节手段的生活方式,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驭生活的目的。
4.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体育实施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身体教育。通过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相结合,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来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
(2)社会意识教育。通过体会体育各项运动中技术战术的相互配合协作来提高个性并完善需要作用于人与社会的支点。
(3)智能培养。促使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下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开发潜能。
(4)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运动中所经历的各种喜怒哀乐体验,使其认识事物的各方面来把握自己,并不断地成长。
(5)情绪体验。通过运动中鲜明、强烈的情绪体验,认识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积极地调节情绪,人能够处于信心百倍、精神振奋的学习、工作状态。
(6)营养方面。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适宜的营养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糖、脂肪和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三大营养物质,合理营养对于人体具有十分的保健作用。
(7)卫生因素。卫生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因为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的停止即意味着死亡的到来。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活动场所,学校的卫生状况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关系到我国民族健康水平的大事。如:教室的卫生,宿舍的卫生要求,食堂的卫生,以及教育过程的卫生和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等等。
(8)自我价值实现。人在体育实践中会认识到,人生的快乐是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获得的。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思想开放、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易于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他们较易形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首先,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和学校卫生两条途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体育由原来的对学生进行“身体的教育”转变为“通过身体而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属于身体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生物改造,即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而且将体育作为增进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进而增强防范意外伤害的观念和意识,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降低常见病患病率,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其次,学校健康教育是关于学生身体保养或养护的系统教育。它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掌握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最终达到育人育体的目的。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两者在以学生身体为对象上是共同点的,前者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优化健康的目的,后者通过采用外在手段达到这个目的,都是为保持学生健康服务的。可见体育更为积极、更容易调控。虽然这并不能解决健康教育的所有问题,但学校体育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不可缺少和至关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重要手段,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
参考文献:
[1]詹华宁.对健康及健康教育的认识.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作松.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4]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5]徐维克.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它是“信息源”,是创造权威、科学、准确的健康传播信息的主体、担当“把关人”的角色[2]。信息时代,传播主体和渠道异常丰富,健康教育传播的“高速公路”可谓四通八达,但是宣传的健康信息种类繁多、来源不明、互相矛盾,使其权威性、科学性、正确性遭到了质疑。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打造健康教育传播资源库是解决数字化健康教育面临“有路无车”尴尬的关键。在这方面,借力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数字化健康教育与传播资料库建设项目》(以下简称“三年行动项目”),着力打造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库,使数字化健康教育有了内容依托和最重要的数据元素。健康教育传播资料库包含大众版与专业版两个维度模块,各有侧重。以人群和疾病两种维度进行分类整理,以不同种类、不同媒介两种维度的传播资料进行分库保存。主要包括:培训资料分库、实物资料分库(书籍、折页、海报、处方、墙报、标语、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分库(科普短片、Flas、IPTV视频等)、部分国外健康传播资料介绍等。资料库信息来源于多种途径,包括:整理已有的资源、自主开发、面向专业机构收集、面向社会征集(组织传播资料设计大赛等)、转载、以及通过健康教育信息监测系统自动面向互联网抓取采集等。这些信息收集后经过严格的专家审核论证后入库。以视频资料收集为例,节目制作就分为本单位自行摄制和引进两种方式。“三年行动项目”截至2013年5月自主摄制已经完成各类健康视频制作300余部,片源引进100部,包括话健康、三人谈、健康科普片、动画片、健康讲座、导医服务等多个主题的视频资料。2014年又继续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数字化健康教育项目视频制作申报指南》,动员全社会力量以竞标申报方式征集到数十家机构共同参与142个主题健康传播视频资料的制作[3]。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以知识库、不同媒介资料库、健康教育处方三个模块为主体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健康教育资料库。采用Web20信息系统支持,开通了“上海市健康教育资料库”网站。
2广开渠道,开拓多元化数字化健康教育传播平台
同样依托“三年行动项目”,整合以往的资源,开拓了涵盖目前新媒体的几乎所有数字化形式和信息化渠道来开展数字化健康教育,多元化展示健康教育资源。概括为“一线三屏多应用”的多维度立体化传播系统。
2.1一线,即12320和12356卫生计生热线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的2个政府热线整合归并后,现有人工咨询、语音、传真、短信等系统服务,是市民百姓的健康顾问。它的知识库系统全方位支持业务人员和自动语音系统对公众的咨询服务。
2.2三屏,即网站(电脑屏)、IPTV终端(电视屏)、社区终端(触摸屏)
2.2.1网站本单位主办了“健康在线”网站和上海市12320卫生热线服务网。目前健康在线网站的主站与二级域名网站“上海市健康教育资料库”、“上海大众卫生报电子报”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杂志门户对接,分科普门户和专业门户两方面,面向社会大众与专业人员开放共享信息。
2.2.2IPTV数字电视IPTV依托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照知识结构组织制作电视节目。同时通过需求调研,还制作多种针对性的电视节目,如访谈、健康讲座、科普小品等。IPTV健康栏目将市民特别关注的各类健康信息科学的、标准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传递出去,既形式新颖、又强调主题内容,既体现实时性、又突出互动性,既保证宣传的送达率、又注重宣传的接收效果,能够满足市民不受时间限制、无限次回看、可以互动、个性化强等要求。
2.2.3触摸屏终端数字化健康教育触摸屏使健康信息“触手可及”,使科学、权威、及时的健康信息实现共享。截至目前,触摸屏终端有56个,分布于本市所有17个区县,安装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居民较为集中且能方便使用的地方。终端直接与上述12320知识库和健康教育资料库对接,全方位展示相关信息。
2.3多应用适应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及时开发了手机APP,创建了机构为主体的公众微博微信账户和微网站,形成了移动终端的多维度应用体系。
2.3.1手机APP目前开发了“预防脑卒中、远离禽流感”两个手机APP应用程序,“预防脑卒中”是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集成的系统,“远离禽流感”主要是一个健康宣传程序。
2.3.2微博、微信借助新浪、腾讯等公共互动平台,开展微博、微信的健康传播。
2.3.3微网站开发了12320卫生热线微网站,以适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手持终端用户的需求。“健康在线”微网站正在开发之中。
3夯实基础,构建强大的数字化健康教育管理系统和支持环境
为达到进一步深化“健康教育先行”理念,逐步实现健康信息科学化、规范化、便捷性和可及性的目标,必须为数字化方面夯实基础,做好保障。为此,近3年来,升级改造本单位的中心机房,开发了各个相关应用系统,拓展了渠道,初步构建了全市社区终端基层网底。根据信息流程环节,归纳出以健康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为核心的信息收集整理、审核、等环节的多维度立体应用模式,并形成了一系列机制保障信息流程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运行(图1)。健康教育资料作为健康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数据元素,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健康教育数据库,通过先进的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数字化健康教育多维度立体应用模式的信息化系统架构由五部分组成:基础设施、数据层、业务支撑、系统应用、表现层(图2)。基础设施主要是硬件环境和网络支持。数据层的核心就是健康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包括各种知识库和数据库。业务支撑主要是数据层和系统层的信息化处理。系统层就是为支持数据层运行而开发的各个软件系统。表现层就是对公众开放的各个传播平台和渠道。同时,还加强了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的“软环境”建设,使各个系统得以互联互通,安全协同地运行。
4任重道远,数字化健康教育发展展望
健康教育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我们的数字化健康教育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离公众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本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对数字化健康教育的前景充满信心。
4.1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信息化2013年5月上海市经信委李耀新主任做客“民生访谈”[4]时透露,上海正在形成国内最大的个人健康数据库,光纤用户超过700万户,比例接近60%,家庭宽带平均速率接近8M。本市已成为国内WLAN覆盖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智慧城市建设为健康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可打造覆盖全市“市区县社区”三级健康传播信息网络,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健康教育互动信息平台,共享信息化建设成果。
4.2建立健康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形成全市统一、完整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主要包括:针对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业务数据交换标准等,指导全市区县健康教育信息化工作。最终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传播主体的、公益性的、服务模式多样的全方位、多层次数字化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服务于本市乃至全国公众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4.3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全市健康教育服务水平各健康教育机构都拥有大量的图片、视频、动画及音频等健康信息素材,各有所长,应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打破机构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互联互通,需要加强与相关信息系统数据交互,如上海健康信息网(健康档案信息库)、家庭医生系统(健康管理数据库)等。依托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的数字化健康教育,其内涵不仅仅是电子素材,还应该能够实现信息管理、交流互动等功能。
4.4建设健康博览馆,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参与式互动体验场所在信息化时代,身临其境的互动式、体验式的健康传播是虚拟化技术不可替代的。健康博览馆可通过各种数字化健康多媒体互动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资讯。
4.5新媒体和移动应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占834%)[5]。为此,数字化健康教育在新媒体移动终端应用的前景和意义重大,新媒体成无可规避的健康传播手段。为了适应这一新需求,还需要不断探索健康传播的新形势、新内容、新模式。56做好数字化健康教育的评价公众需求是引导数字化健康教育发展最直接、最关键的风向标之一,以数字化健康教育为核心的“智慧健教”也要向一体化整合与多样化呈现方向努力。数字化健康教育以公众需求为参照的形成、过程和效果评价,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依据。
5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