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现代管理思想8篇

时间:2024-02-07 14:41: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管理思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管理思想

篇1

关键词:荀子 儒学 虚壹而静 天人相分 性恶论

1 先秦儒学的发展

哲学产生于古希腊,但中国古代哲学也闪耀着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哲学更是独树一帜。孔子、孟子和荀子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先秦三儒”,开拓了中国儒学两千年的基业,也对世界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孟子和荀子在对孔子思想的继承的前提下又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主张,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又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先秦儒学五彩斑斓的局面,为后世儒学百花争艳的展开创立了平台。

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但并不是儒的开创者。儒,或者以儒为职业的人,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大都是殷人后裔。《说文》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殷亡国后,周人采取了灭其国不灭其族的做法,将殷人安置在一块划出的地盘。在春秋时,周礼已经衰落,散于民间,但许多人即使知道周礼而不按周礼的要求去做。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复周礼,周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依靠这种礼,各个阶层可以得到合理的安排。

孔子死后,“儒分有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孟子受教于孔子之孙子思,成年后仿效孔子在家乡授徒讲学,四十岁之后开始出仕,开始游历齐、滕、薛、鲁、梁等国,推行其仁政主张。孔子是一个敦厚长者,性格温和,而孟子个性强烈,以好辩著称。性善论是孟子的一大发明,也是孟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

2 荀子的哲学思想和主张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少年后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声望很高,对儒家的《诗》、《礼》、《易》、《春秋》都很有研究,一度应聘入秦,又曾在赵国“议兵”,弟子甚多,法家著名代表韩非、李斯均出自其门下。荀子对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儒家内部的其他学派均有所批评,独崇孔子,认为只有孔子的学说才能够“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和孟子的思想都源于孔子,但孟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仁学,荀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礼学。孟子的思想基础是性善论,荀子的思想基础是性恶论。但是,荀子只是以其欲望任其发展的结果为恶,并不是以欲望本身为恶。荀子在思想上以孔子正宗自居,与孟子的思想“取舍相反不同”。荀子的哲学主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2.1 性伪之分。荀子不满孟子的“性善论”,逻辑起点在于“性伪之分”,认为孟子不知道“性”和“伪”的区别,因而对“性”和“伪”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荀子指出:“性者,本始材朴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以生之自然之状况或资质为性,主要内容之一是指身体器官的欲望。荀子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在荀子看来,人与人的性是相同的,圣人和众人、尧舜和桀纣的性是相同的。不过,荀子不以欲望本身为恶,而以欲望的泛滥为恶。在荀子看来,伪是“人为”的意思,与性相对。荀子说:“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具有明显的后天性,是与人的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及其结果,来源于人的努力,即“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2.2 化性起伪。所谓“化性而起伪”,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人为的道德特性。荀子认为,如果要完成“化性而起伪”,即“虚壹而静”和“心可以知道”,也就是认知的能力和道的存在。在荀子看来,人天生就有认知的能力。他说:目辨黑白美恶,耳辨声音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虚壹而静”是荀子十分重要的思想。“虚”是指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是指思想专一不二,“静”是指思想宁静不躁。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知道,在于虚心、专心、静心,即能够“虚壹而静”。通过“虚壹而静”的功夫,不偏执一端,不为想象和经验所混淆,不让情感扰乱理智,心就可以知道了。“化性而起伪”的一个条件是需要有道。荀子的“心可以知道”的“道”是有具体所指的:“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中说:“道者何也?曰:君道也。……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中强调,荀子的道不是自然之道,宇宙之道,而是治国之道。荀子认为,为了防止欲望情性的泛滥,必须有礼义法度。有了礼义法度之后,人的欲望才能得到节制,情性才能得到矫饰,社会才不至于悖乱偏险而不治,从而达到和善的目的。

2.3 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作为认识和学习的主体,是可以接受礼义法正的。接受了礼义法正之后,就使自己成为了有德之人,这就是“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具体含义。“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化性而起伪”的终极形态。

2.4 隆礼重法。荀子在政治上主张“隆礼重法”,认为人生而有欲望,欲望引发争夺,于是天下大乱。圣人不忍心这种局面的发生,专门制定礼乐制度,以解决欲多物少的矛盾,以限制社会发展对于物的追求,使有限的物得到合理的使用。《礼论》中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在重礼的同时,非常强调法的重要性。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志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这就形成了荀子“礼”的思想的一大特点,即“援礼入法”,将法加入到礼的内容之中,赋予礼以强制的性质。

2.5 “辩”、“礼”和“分”的辩证关系。荀子提出了三个相关的概念:“辨”、“分”、“礼”。“辨”是指身份上的自觉,如夫为父、子为子,君为君,臣为臣。“分”指身份的区别,父有父的身份,子有子的身份,君有君的身份,臣有臣的身份。“礼”是制定“分”的一种制度,在三者中最重要,因为只有制定了“礼”,才能谈得上“分”,也才能谈得上“辨”。“礼”、“分”、“辨”的存在可以保证整个社会井然有序、稳定平治。所以,荀子说:“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荀子认为,礼的重要作用在于“分”。荀子认为:“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夫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荀子强调,只有“分”,才能将人与世间万物区别开来。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2.6 “王”、“霸”与“一天下”。在“一天下”的问题上,荀子同样面临着“王”和“霸”的选择。荀子对此的态度与孟子不同。孟子认为,“王”和“霸”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儒家必须坚持王道,反对霸道。荀子则认为,“粹而王,驳而霸”,“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在荀子看来,理想的政治叫“王”,此等的政治叫“霸”,王道比较纯粹,霸道比较驳杂,但在特殊的情况下,“霸”道也不失为统一天下的办法。荀子坚持的仍是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但态度较孟子更为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并接受了霸道的实际存在。

2.7 天人相分。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天行有常”的前提下,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即“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在天者。”在荀子看来,人有自己的职份,不应“与天争职”。根据“天人相分”的思想,荀子进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荀子认为,与其盲目迷信天的权威,不如利用自然规律,“物畜而制之”、“应时而使之”、“聘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有物而勿失之”。在先秦哲学中,天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每个哲学家必须提交自己的答案。在荀子看来,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荀子所说的天,是指日月星辰、阴阳风雨、四时变化的物质世界。荀子认为,既然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人们便不应该将其神化,以天来干扰人世间的事物,而应该将天与人分别开来。

3 荀子哲学的管理学启示

现代管理学兴起于西方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现代管理理论移植于中国最关键的因素是能够实现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融合,特别是与在中国思想领域占据两千年统治地位的儒学的融合。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也程度不同地体现了古代儒学的思想,也包括荀子儒学的思想,主要分布于如下各点:第一,在管理行为中,需要上下级职责分明,并且所有成员对此都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做好事情。这是“分”和“辨”的思想的体现。第二,企业需要具备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鲜明特色的文化,肩负在现代社会中的责任,才能持续发展。这是“礼”和“仁”的内在要求。第三,企业必须制定严明的工作纪律,赏罚分明,才能高效运转,即“隆礼”而“重法”。第四,企业存在的直接目标是满足投资者的利益需求,投资者最重要的目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性恶论”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第五,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要灵活多变,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不可对任何人持有偏见,这就是“化性起伪”、“涂之人可以为禹”。第六,决策者要达到“虚壹而静”的状态,才能做好战略决策。第七,合理地满足员工的欲望,适度地提高员工的福利,因为“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第八,企业管理要做到制度约束和人性化的融合,即“援礼入法”。第九,领导者既要厚德载物,在品学和才能上令人仰慕,在必要时也要发挥领导的威势,即“王”和“霸”的结合才能“一天下”。第十,管理行为和决策中存在着内在的规律,管理者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些规律,并能够加以利用,即“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

[2]石永之.荀子正义思想述要[J].孔子研究,2012(2):36-43.

篇2

摘要:中国古代是一个文明大国,古代社会的管理对中国现代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处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让我们从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吸取营养,作为借鉴以及指导我们的管理行为,本人拟对此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代管理;现代管理

管理通常被解释为管辖和处理。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维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悠久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从古代的管理思想和近代的管理思想分析,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第二阶段可分为古典的早期思想.第三阶段可分为中期的管理思想.第四阶段可分为现代管理思想.美国企业界的精英们最先看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管理思想都是深深地植根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生活生存环境和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都无一例外地会带有这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印痕。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也带有鲜明的中国地域和传统文化的烙印。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它内容丰富,值得今人认真学习与借鉴。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思维的方式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思想、德刑并用的宽猛思想、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执要群效的统一思想、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对立转化的辨证思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和当时的条件和社会环境基本融为一体。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促进它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挥劳动及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监督劳动。因此管理思想的发展是由当时的条件和时代决定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强调和谐,主张协同,追求和谐的境界,使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统一,共同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但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为贵”也不是无原则的,在讲“和”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即在强调“以和为贵”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和而不同”,在同中存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所以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这是人们处理矛盾、对待差异所采取的积极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和谐观在管理行为上的具体表现为: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刚柔相济、动态平衡、中庸和谐,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可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的集体伦理观在管理上的集中体现,对于指导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起着剂的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人际关系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它作为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因素,起作用的机制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来调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管理的核心在人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如怎样以道德为核心在社会生活及决策管理中发挥作用,将人们引向管理目标,实现统治者的目的,孔子所倡导的仁政与礼治,可谓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这样做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求治"、"求善"为目的,以人情主义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机制下,"礼"在各种管理行为中起着关键性的调节功能。而"礼之用,和为贵",其中促成"人和"的内在机制则是"仁""仁"作为礼的核心,其基本含义就是"爱人"。这种主张靠领导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化来影响群众达到目标,以心理情感为纽带,以情理渗透为原则,洋溢着浓浓人情味为形式的"德治"方式,体现着高超的管理艺术,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效果。

在现代社会里,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利用人情感应来控制人的行为,是现代管理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社会之需要,并使人们形成较强的群体意识,提高人们对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管理组织具有很强的自组功能。因为在人情主义的调控机制下,组织中各个体之间可以通过心意感召实现人际互动。这种由情感实现的互动,就是管理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控。所以,人际关系在当今的组织管理中占据无法替代的地位,管理者所要履行的职责就在于: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在整体把握中求得共同发展,达到终极目标——义利合一。惟有如此,管理者才能真正推出模范的行为,制定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能充分调动、发挥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创造出较为丰富的物质、精神价值。

管理是一种文化,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我国古代的激励方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管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其中不乏有精华之理。今天,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挖掘前人的管理思想,不断地深入结合现行的管理方式,立足于本国国情,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国情的管理方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现代经济管理;管理思想实践;货币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1

前言

在经济学领域中,经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门学科全都被其所涵盖、融合,并由此形成了一项系统化、体系化的管理方式[1]。其相对应的管理知识体系是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来获得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已经迸发出了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火花,并对我国先进的经济管理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先进经济管理模式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弊端也在一点点的暴露出来,因此,更需要更多的了解和研究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髓,并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进行借鉴,以提升现代经济管理的效率。

一、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来自传经济管理思想的启发

当今世界,中国作为第一农业大国,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最为基本的保障便是农业生产[2]。农业生产作为我国国家与民生发展的根本的地位,在社会经济与国家产业结构始终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依然不可撼动,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列政策对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之下,也始终保持着这一重大、重要、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需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充分借鉴

小规模、不集中是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最大的特点,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村庄和城镇,大多以自然经济为发展基础从事农业生产,这点突出了小规模的特点。我国农业生产主体拥有较强的分散性,难以进行集中的管理,此为不集中。基于以上的农业结构特点,我国必须要以一个非常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而我国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就是在这样的特点之下产生并一直延续下来的,千百年来,没有特别大的管理上的问题,是绝对值得借鉴学习的,并且也值得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改革以完全适应当今的农业生产活动。

(二)新旧思想交替互补需加快实现进程

长久以来,我国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经验、实际管理活动以及有效的应用管理经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管理产生的作用非常的注重[3]。实践性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最为重视的理念,管理者必须以实际行动践行管理理论和管理理念,并将之有效的贯彻应用到农业生产的管理活动之中,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对于当代经济管理思想而言,是要把重点从实践性上逐步转移到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研究之上,但同时却忽略了给予管理活动的大力重视,始终是在用管理活动去检验、认证所研究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理念。因此,为了能够稳固农业生产的地位、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率,必须要充分利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农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启发,实现传统与现代经济管理思想的互补互辅,相互支持,相互结合。

二、当代企业与货币金融管理――萌生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启发

最早期的最成熟的企业经济管理思想萌发于上个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历经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科学技术文明飞速的更新进步,企业经济管理的思想也在其影响中不断的变化。因此,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变以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改革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步形成了先进沿用的当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思想。在此过程中不难看出,其形成的根基就是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抛开对细枝末节的变革创新和不断完善,核心思想仍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也曾引进了以科学技术为推助力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也成功的推动了科技企业的发展进步,但其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在少数、问题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为此,必须借鉴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的启发性和推助力,从根本上解决阻碍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阻碍,以促进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货币金融方面,为了避免以高利高息的方式谋求私利和假借调节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并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进行完善。

三、当代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启迪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并取得了长足的、伟大的进步,这种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适应当今生产力的发展、促成当代经济管理的不断进步,就是因为吸取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髓,形成了更为有效的、合理的管理理念作为更加强有力的指导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经济不断的提升,实现了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这是极为理想的管理效果。以此,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根基必须不能动摇,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实现再一次的飞跃和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通过对当代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生产、企业管理以及金融货币管理的应用中可以发现,其所受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毋庸置疑。因此,在当代经济管理模式的理论指导引领与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总结中不难发现,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引起足够的重视是极其重要的,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管理经验的总结和启发也需要充分的重视,最终以达到不断促进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变更以及提升经济管理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海洋.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2,24:13-14.

篇4

Abstrac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it formed the splendi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cient management thought is a magnificent literatur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provides the thought 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 In ancient management thought,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Legalism have a vast reservoir of management wisdo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thought reflected from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Legalism, and studie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现实意义

Key words: ancient China;management thought;pract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C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135-02

0 引言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有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和法家管理思想。尽管其他学派的管理思想中也有可取之处,但是相比之下,还不够系统和成熟。儒家思想重在对人的启发、教育和感化,主张“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强调做事情要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将“法、势、术”统一起来。这些思想的积极成分对现代管理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关心人生和社会问题,注重修身养性,内炼立德。儒家思想主张做人应该具备诸如仁爱、诚信、和谐、自律等道德准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

1.1 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告诫管理者要做到修身立德,否则难以服众。“修己”是对自我进行管理,“安人”是指社会管理。儒家的管理思想认为,要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人。管理者要想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大学》中讲:“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也即是这个道理。儒家学说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使政治管理与伦理相结合,形成了社会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使国家安定,进而治理好天下。

1.2 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 儒家的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人是管理的中心。民生、民心、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意思就是,要给民众实惠,才能够很好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民众为其办事。儒家管理思想认为,要想达到“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管理境界,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重视对人的管理和对人心的管理。此外,儒家的管理思想认为,百姓的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所在。

1.3 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文化认为,“和”不仅是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方法。在处理一些无关原则的小事情上,孔子认为,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小题大做、不能不团结,否则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在一些原则性强的大事情上,孔子则要求人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同流合污。对于如何做到“和”这个问题,孔子也给了我们答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中庸是达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团结和谐,人人都有良好的道德的很好的方法。他反对在处理问题时走极端以及看问题的片面性,告诫人们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太过分,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儒家的管理思想主张“和为贵”,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要协作与和谐。

2 道家的“柔道”管理

在道家学说中,“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与本体,一切活动都要遵循“道”。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原则是“无为”,“无为”是适用于一切人,尤其是适用于管理者的管理法则。

2.1 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的概念。“无为”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为人们提供的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意思就是做事情顺应事物各自发展的客观规律,“道法自然”,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即“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做事情只是凭借人的主观意愿而不尊重自然规律,就会妨碍“道”的运行而失败。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告诉人们,管理活动如果按照“无为”的原则来进行,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也即是“为无为,则无不治”。

2.2 处理人事关系的基本方略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老子主张“处下不争”。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是说善于做领导的不逞强,自己不表现不居功,大度地去让下属表现他们的才华,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善于作战的保持冷静而不暴躁不妄动;善于获胜的不用与敌人交战;善于用人的谦下低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诉人们,管理者要像江海那样,“善下之”,谦退不争,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把更多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3 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对法家前辈思想的总结,以及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借鉴吸收,实现了“法”、“术”、“势”的统一,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法家思想的独特见解对现代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1 “法治”的思想 《管子》中最早提出“法治”的思想,也就是所谓的“依法治国”,又称“垂法而治”。法家思想非常强调“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韩非子·有度》中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法审则上尊而不侵”等阐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意思是依法治国,对外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对内关系到君主统治地位的巩固。此外,韩非还提出了刑法的实施原则,保证了法治的预期目的的实现。法家的“法不阿贵”等思想相对儒家“刑不上大夫”的观念而言,是极大的进步。

3.2 “术治”的思想 对于解决如何来实施“法治”的问题,法家提出了著名的“术治”说。“术”,指权术,也即是现代管理中的管理方法乃至管理艺术。《韩非子·定法》中说“术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君臣之能者也。”意思就是,工作岗位的确定要考虑工作任务和工作需要,使职责明确并加以考核。

3.3 “势治”的思想 在强调“法”和“术”的同时,韩非子也强调“势”的重要作用。所谓“势”,即权势。韩非子说“势者,胜众之资也”,他把“势”看做是管理者相对于被管理者的特权或优势,认为使管理得到良性运行仅仅依靠管理者的能力和品德是不够的,必须要拥有“势”,即需要位尊权重来保障。法家认为“法”、“术”、“势”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三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的,要使三者有机结合,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4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4.1 将儒家管理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名言中,可以看出古人是相当重视“人的因素”的。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不过分强调个体独立性,而主张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既重视个人的主体价值与作用,又主张推己及人,把个体融入和谐的集体之中。管理者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在管理过程中重视对人心的管理,要关心下属,对待下属要一视同仁,重视他们个人才能的发挥。

现代管理中,也要重视中庸思想的积极意义。儒家的中庸思想要求管理者在具体的管理事务中要坚持原则,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思想则有利于活跃企业气氛,塑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把儒家的“和为贵”思想引入现代管理,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和理解,进而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睦相处,有利于管理中与下属、下属与下属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促进企业管理的成功。

4.2 将道家管理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不妄为、不乱为”的意思。在现代管理中,强调“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过程中要顺应自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中也要充分认识到“无为而治”重要作用。管理者不必置身于琐事之中,而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要下放给下属,这样才能宏观上把握组织的管理目标和愿景,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但是,也要认识到,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让人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企业中,管理者将决策权下放不是取消任何管理行为,而是进入管理的更高的境界。这种管理境界中,人人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管理者。这种看起来无为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更加高效。

4.3 将法家管理思想引入现代管理 “法”、“术”、“势”的思想对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代企业中重视“法”,也即是强调企业的制度建设的作用。一方面企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企业要制定能够规范人的行为的“法”,也即是企业的制度。合理完善的制度是一个卓越的企业所必备的,它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是企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制度的意义重大,但是只有制度得到良好的贯彻和执行,制度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就需要“术”,也即是对制度的执行进行反馈和考核。因为制度往往会有缺陷,所以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讲究技巧。合理完善的制度、制度执行的技巧并不能保证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这就需要“势”,管理者要运用好“势”来确保管理效果。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员工发挥其创造性才能。以“法”、“术”、“势”的管理原则来指导管理过程,有利用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运行。

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虽然时隔数千年,但是对于现代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的重要价值,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将传统优秀的管理思想融入现代管理之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方法,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服务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王坚平.现代管理学[M].德清: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兆响,司千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延波.管理学原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启示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管理思想也无不深深地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现代企业管理亦是如此。因此,在研究和探讨现代企业管理之时,如何借鉴本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成功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可以说,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来说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管理思想“缘人情、人性而治”的逻辑起点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是万物之灵,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既然管理的对象是人,人又是千差万别,就要从人的本性入手对人进行分析。儒家的管理思想正是从这样的出发点着手,按照人性本能的属性和特点来阐发相关的原则和手段。儒家相关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对人性理论的分析而提出。无论何种形式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的对象,要很好地进行管理活动,就必须对人进行必要的分析。正是基于此,才有了儒家思想“缘人情、人性而治”的逻辑起点。在现今的企业管理活动中,我们要借鉴和运用儒家管理思想的成功经验,首先要学习其依人性而治的逻辑起点,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性的特点,在把握员工整体共性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员工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运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要依人情、人性而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协调好企业内外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员工的个性和能力,使得管理处于有序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二、儒家管理思想“民为邦本”的核心价值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儒家思想所关注的重点,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所形成的重民思想,系统地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按照儒家“以民为本”的原则,儒家普遍强调在治国管理上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治国目标的设定与治理方法的运用,都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具体利益,采取富有人性、相对温和的统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酿成冲突,在满足统治者根本利益与照顾民众基本生存权力之间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因此,以“德治”作为治国的最高纲领,以“仁政’作为治国的最佳模式,也就成为了儒家治国思想的必要之义与主导倾向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儒家的这一管理思想,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互相合作,帮助员工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以集体利益为重,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将儒家民本的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无论是领导者与员工之间,还是员工之间,都应该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形成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企业领导者应关心、信任下属,赋予其更大的自,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要有容人之胸怀,并能有容才之过、容才之短的气度。企业领导如能真正关心员工,在工作、生活方面为员工排忧解难,将会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员工也将被领导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回报企业。

三、儒家管理思想“极高明而遵中庸”的思维方法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为基调的“中庸”理论,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方法论。儒家思想所秉持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维方法,是以和谐为基础,这与现代企业管理重视“协调”与“和”的理念不谋而合。“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作用是化解人际问的紧张与冲突,有利于企业的稳定;高层次的作用,是有助于企业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实现同心同德、协力合作,这是一种互为目的、互相新生的关系,也是“和”管理的高境界表现。具体来说,将“中庸”之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管理原则的制定与管治方法的施行,必须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节。对待矛盾的事物,“中庸”要求做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一立场,启示管理者不能在管理上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应该把握分寸,凡事留有一定的余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左右逢源,进退自如,找到事物的最佳平衡点,从而把握主动,牢牢立于不败之地。二是管理思维的选择与管理艺术的运用,必须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即在管理上不可偏执一端,既不能一味用强硬的手段,也不能无原则地怀柔、行姑息之政:仁与礼应该有机统一,德与刑应该相辅相成,哪一方面有所欠缺,则当及时弥补,哪一方面过分,则当有意识地加以抑制,恩威并施,宽猛相济,不离中道,以此求得最佳的治理效果。三是管理目标的确立与管理境界的追求,必须做到谦益节制,兼容并蓄。

四、儒家管理思想“经”“权”辩证统一的运用机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经”“权”说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智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性精神的具体反映。它的宗旨在于为解决理想与现实,或者说原则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提供适当的手段。儒家管理思想受“经”“权”理论的指导与规范,有了使自己与时推进、不断更化的理据和动力。这也正是“经”“权”观的意义所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借鉴儒家的管理思想,就要学习其“经”“权”观,从事任何事情都应该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通,有所调整,有所改进。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充实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丰富企业管理的手段,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管理方法。企业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就具体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坚持总体方针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细节、具体方法做出调整和充实,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时期的各种需要,从而使企业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为其稳定发展提供不竭的生机与强大的动力。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应当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要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与分析,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不可拔得过高,更不应牵强附会,须知古人因受其历史条件限制,不可能为今天的管理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因此,在具体的运用中,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将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原则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在运用和发展中真正体会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使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常健,从儒家思想看现代人本管理[J].淮海文汇,2008(1)。

[2]戴承欢,试论儒家“以人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5)。

[3]梁蕾蕾,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与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9(2)。

[4]潘梦,浅析儒家思想在企业中的应用及启示[J].魅力中国,2009(9)。

[5]李曹燕,探讨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7(4)。

篇6

一、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知识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们发现,企业管理并非是简单的“凭经验办事”,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系统来进行。企业管理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其对象、方式、工具等的覆盖面都非常广泛,但却鲜有企业能摸清其中的条理,致使很多企业往往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却不得而知。同时,从许多现实例子来看,不勇于实践、照搬西方经验、属于反省总结、脱离自身基础都是企业随波逐流、不能持续发展的根源。此外,市场经济特有的浮躁使企业一味追逐利益,忽视了企业的长远考虑、以及企业管理对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此,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走出一条形成符合中国企业气质、具有中国特色的的企业管理之路,成为现代企业和学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然而放眼当下,经历过失败的尝试,企业管理者已经觉察到从根源入手的必要性。为寻求缓解当前问题的方法,其中一些人将目光投向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所蕴含的道理显然不仅仅止步于人文历史,许多企业正是从儒学的精髓中得到了启发,从根源深层挖掘孔孟思想中对企业管理建设积极的内容。与现代管理思想不同,将重心更多地放在政治、宗教而非经济上,所以这些方面的管理思想,也往往比经济管理思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儒学思想的精髓对于企业管理的研究具有的重大意义也逐渐为人所发现,运用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之后,也得到了不错的适应结果。

二、儒学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以人为本。

在儒家文化中,“仁”是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孔子对仁的许多定义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就是“仁者爱人”,突出了“人”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在儒学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观点体现了极强的人道主义色彩,目的就在于力求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获得和谐。在此基础之上,更着重强调了人才选拔任用的重要性,而不是单一的个人主义。由“爱人”外延至“得人”和“用人”,再引申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也是同样适用的。“爱人”并非指要对“爱”所有人,而是灵活而不冲突地通过人性化的手段进行企业管理。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并非是敌对阵营的角色,而是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许多企业通过人性化的措施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缓解,也使管理更加轻松,企业内部和谐,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得人”和“用人”则是指管理者慷慨选拔任用可以满足企业要求,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并能够有效利用他们的能力,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再者,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有体会,企业不可能以一人之力运作,但得到的人的品质往往良莠不齐,并且除了稀缺型人才,辅助型人员也十分重要,“犁牛之子新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便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什么管理者对每一职务的人员安排并不是统一高标准,而是需要对不同种类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集体的的行动力拥有1+1>2的效果。

2.礼。儒学范畴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礼”。

“礼”指一种规章制度,也可以理解成道一种德规范。孔子认为“礼”是修养的标准,也是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从今天的视角看,“礼”可以是法律、社会道德。但是作为一种规范,“礼”在现代企业管理里拓展出了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作为市场经济的有机体,每个企业都必须适合自身情况的公共准则,才可以作为企业对外行为的依据。对内部,用来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也是“礼”的具体体现。不过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孔子在提倡礼的前提下,更提倡遵循“礼”的精神,而非形式。所以很多企业并不是缺少各种繁琐的条条框框,而是缺少适合企业情况的管理条例,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缺少自觉遵守管理条例的意识,才会使得许多企业的规章制度知识“纸上谈兵”。

3.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论语•子路》之中有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句就提醒了管理者自己的角色在企业管理中起到多么重要作用。儒家有“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的话,也是表明了管理者,也是领导者是管理的关键。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是个人独有,管理者自身的品行、作风会对被管理者有重要影响,这也是很多企业管理者早早就认识到的一点。管理者,也可以称领导者的一些特质是天生的,但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魅力、遵守诚信都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中树立威信,得到员工、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信任,做到真正“取信于民”。这样一来,儒学之中的“信”的思想,也得到了延伸。然而把视线放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这“一人”有时候并不仅仅指职权最高的人,而是可以拓展为一批人。由企业领导者所挑选的骨干精英,也可以充当这“一人”的角色。这些人才不仅在才能贡献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更是同企业领导者一起,对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都起到了表率作用。

三、儒学管理思想的对现代管理的重要启发

1.开放兼容。

站在历史、政治等多种角度来说,儒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的开放性也是儒家文化能够有如此浩瀚内涵的原因。在对传统文化有强烈认同感的基础上,一些经营者发现,即便着智慧结晶的时代背景是千年以前,却仍可以与现代行为理论接轨。所以企业的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管理者经可以有针对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可以借鉴中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也可以通过对骨干人才的培养,协同提高管理能力。中国的企业只有找到能够承受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考验的管理理念和体系,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2.可发展持续发展。

儒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能够推陈出新、海纳百川,不断发展至今,足以体现了其强大的可发展性,然而对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也是长远的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在学习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实践的时候,必须以发展为目标,并以此为标准作出决定。在企业中,管理者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条例所体现的企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企业诚信、企业态度,坚持以仁爱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职业使命感等,都是企业管理可发展性的具体行为。西方管理思想集大成者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企业使命理论,也是与此不谋而合。

3.和而不同。

对于“和而不同”这个启发,个人认为有两种不同角度的启发。首先,是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前面也提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需要有的和谐性,这页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谐相处能够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拥有更多沟通,方便管理活动的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企业归属感。但和谐并不意味着言听计从,只有不拘泥于职位限制,用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才能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从大的方面入手,商海茫茫,但企业管理的基础理念却是相差不远。儒学中“和而不同”的观点在此也可为经营管理者点一盏明灯。虽然基础理念相差不远,但是万千企业各自情况却不同。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从平庸的“和”中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之路,找到自己的“不同”才能使企业不失生命力。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传统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基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深深的深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通过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影响和制约着现代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纵观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人民就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萌发了很多卓越的管理思想,既有宏观意义上的治国之道,也有微观意义上的治生之道,它们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起源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最早的管理思想起源于原始的农业,在刀耕火种的种植业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手工业、畜牧业等社会分工管理经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代表的早期的管理思想。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导体系源于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儒家管理思想。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企业管理从简单的角度来理解就有两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管理和事的管理。针对这两方面内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的管理特点。(1)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中国传统思想就是注重以人为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人”字,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非常重视人的价值。纵观历史,在治国管理方面就把人放在第一位,认为国家的兴亡与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道是“争天下必先争其人”,同时传统的管理思想具有浓烈的民本思想,如由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爱人”、“爱众”、“重民”等人本位的思想。治国方是如此,企业的管理就更应该注重人的管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活动中,企业最短缺的资源就是人才,同时企业管理也是人在管,因此,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的特点。(2)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和为贵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项理论就是以和为贵的和合思想,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贵是成事的根本原则,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协调管理包括人际关系的在内的一切矛盾因素,和气生财是企业生存发展指导,和谐管理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想要达到的最佳管理状态。(3)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以德为先的特点。凡事以德为先是古今中外的定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儒家思想是道德文化的代表。我古代管理国家讲究的是以德治国,管理思想对人们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从此不难发现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最鲜明的特点。企业的管理更应该主张德的管理,强调以德服人,古语有言“生而弗有之,为而弗持之,长而弗宰之,此之谓玄德”,管理但不去主宰,不去左右,这才是企业管理中“德”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从辩证学角度考虑,凡事一分为二,中国古老的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纵观世间百态,管理是在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产物,我国受封建专制统治多年,儒家管理思想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给现代的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首先,受传统管理思想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普遍政治化,忽略的企业的最大利益。如企业缺乏独立的一面,表现出政府化的行为,企业的管理手段、竞争方式、经营理念等受上级部门控制严重,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结构行政化,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化。其次,受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普遍专制化,忽略的企业的民主性。主要表现在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最后,受中国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重于人情化,忽略了制度管理。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管理中过于注重人情,使得企业的规章制度只是用来说、用来看、用来记录,从而导致企业中常常出现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违规现象司空见惯。(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现代很多企业遵循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思想,把人才视为企业的核心和最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例如,海尔集团的“盘活资产首先应盘活人”。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积极影响还表现在以和为贵、以德为先等方面,正所谓和气生财,企业的经营管理要讲求和谐,再者,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很多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以德为先的管理思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现代企业管理思想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更离不开企业文化和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通过硬性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行为约束,通过企业文化来感染思想意识,鼓舞斗志。在日常的管理中需要软硬兼施,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互为作用并进行持续改革和创新。此外,规章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的约束人的行为,追求的是阶段性的项目管理目标,而企业文化则是长期对人的思想进行熏陶,追求长远效应。企业文化和制度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因此在树立企业文化和建立管理制度时要融入以人文本的思想,提倡人性化管理,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层次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团结进取、改革创新的组织。(2)倡导目标性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通常把企业目标的实现与人的需求集合起来,其基本出发点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基本管理方式是自我控制。企业的发展在于经营,经营的管理在于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讲求战术性和战略性。与传统管理思想相比,现代企业目标性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把传统方法中的“要我做”和“要我怎么做”转变为“我要做”和“应该怎么做”。(3)推崇技术创新的信息化管理思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革命带来了必然的管理革命,正所谓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双动力,正确处理技术与管理的关系,在提倡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强调管理思想的创新,全面打造以科学技术带动管理创新的新局面。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更进一步的解放和改善。这种进步和改善不但体现在管理水平、管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同时也体现在通过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使得生产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更高级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双动力,运用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管理,把技术和管理相互结合、互相促进,使得生产进一步发展、机构进一步精简、人员进一步精练,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更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整体成本,是企业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稻香.柔性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3]邓志辉.浅谈当代管理新趋势[J].柔性管理.2006

[4]陈雪钧.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企业的启示交通[J].企业管理.2007

[5]李静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之知识管理[J].企业导报.2010(7)

篇8

【关键词】 韩非;法治;现代管理

目录

1、法家源流及韩非

2、韩非的“法治”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和借鉴

2.1 依法管理

2.2 法不阿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2.3 厚赏重罚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

2.4 赏誉同轨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誉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赏也均。赏者有诽谤,不足以劝;罚者有誉焉,不足以禁。……赏誉同轨,非诛俱行[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