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纳税风险防范8篇

时间:2024-02-06 10:13: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纳税风险防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纳税风险防范

篇1

[关键词]企业纳税;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DOI]10.13939/ki.zgsc.2017.01.143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其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众多风险,而纳税中的法律风险尤为突出。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基本义务,而在纳税风险管理中,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影响。为此,认识到企业纳税风险的重要性,着力从规避和降低纳税风险上来保障企业运行平稳。

1 企业常见的纳税法律风险表现

企业纳税是一项义务,依法纳税也是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企业纳税风险的划分,主要从少缴税、多缴税两个层面来探讨。在少缴税方面,如果企业故意不依法纳税,或者伪造、变造、擅自销毁账薄等方式来逃避缴税义务,税务机关将对其少缴税款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企业少缴税,还存在漏税行为,同样也会根据《税收征管法》中的规定,加收补税、滞纳金等罚款;当然,在企业纳税义务方面,如果存在未及时办理税务登记,未及时办理纳税申报,未及时取得、领用、使用、缴销发票,及未及时报送纳税审批事宜等影响纳税义务的瑕疵行为时,也要给予税收补税、加收滞纳金等处罚。对于企业来说,故意不履行纳税义务,也会给企业声誉带来风险。如企业涉嫌偷税、漏税金额巨大,将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也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刑事责任处罚。在多缴税方面,有预缴税款、重复征税等问题。根据《税收征管法》要求,对于多缴纳税款,税务机关应该退回,并按照银行同期利率进行还息。但对于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多缴税款,则予以退回税款,但为明确对资金利息的规定。由于税务机关在征管、纳税评估、税收稽查等方面存在滞后性,对于企业多缴税款、重复纳税问题,在时效上存在滞后性,如果超出税法规定,则不予退回多缴税款。当然,对于企业多缴税款,主要是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收益,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 企业纳税法律风险成因归纳

对于企业来说,因纳税而产生的法律风险是多方面的,其成因也具有多样性。归纳如下。

2.1 税收立法层面因素

从目前我国税法现状来看,针对立法层面上的法律不完善问题突出。如《税收征管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等属于法律条款,而地方各税法多为行政法规。主体税种设置较多,直接税种较少。如流转税中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占比一半以上,所得税中只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在税收征税方面,对流转额进行征税,对所得额进行征税,对财产征税,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征税,对特定行为如车辆购置税、印花税等进行征税。其中流转税与所得税之间的并税现象突出。另外,对于税收文件规范性不足,如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专用名词多,缺乏操作性,在税收文件上缺乏整体性,如增值税文件、营业税文件,所得税上有企业与个人之别等,缺乏有效衔接。

2.2 税务执法层面因素

从税务机构行政执法来看,由于税务机关在税法基础上,多依照上年完成基数进行递增10%,且与各机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使得对税收征管、税务稽查、纳税评估等责任更加明确。如每到税务工作紧张时,通常要求企业认定抵扣进项税额,并预交税款,否则停止供应发票,进行税务稽查;还会以扩大征税范围方式来多收税款;对于一些减免税事项不审批、不执行;国税、地税之间可能存在重复征缴现象等。另外,对于税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等方面的风险,可能给企业纳税带来影响。如在税务审批、审核、税收优惠等方面,因缺乏税务专业知识,一些非税人员影响了税收征缴工作的专业性。

2.3 企业自身层面因素

企业作为纳税主体,在纳税法律风险方面,因对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税收政策的理解不足,可能带来纳税风险。如一些工程项目在投资建设期间,有前期、准备期、实施期、投产运行等阶段,不同阶段在项目可行性、项目评估等方面需要进行研究。通常企业在项目投资分析时,多考虑项目的运营能力、盈利水平,而对于项目是否与税收、国家政策的扶持有关多忽视。一些企业在运营后发现纳税问题较多,企业负担较重,并寻求其他途径来减轻纳税负担。如研究税法政策、与税务机构协调沟通、咨询专家及其他机构等。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税负情况来看,流通行业税负相对较轻,而工业企业税负较重,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税负更重;在税款征收方面,核定征收税负较轻,查账征收税负较重,企业在财务核算上,因核算水平差异,其税负也不一致。

2.4 社会层面因素

对于企业纳税法律风险,与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关系。如对于一些地方支柱产业、企业,因财政压力大,对企业税负风险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上以税收为平衡基本原则,当企业增效、政府财政赤字时,则税收压力增大。同时,政府在推进教育、医疗、交通、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时,也需要从企业税负中来完成。从税法管理来看,执法水平不一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同的税负。以增值税为例,对于大宗商品,索要发票则价格偏低,反之则偏高;从增值税计税原理来看,增值额高于额定值则征税,否则不征税。但对于某些环节存在断链,则影响增值税的管理。如“营改增”之后,对运输行业最高可以抵扣11%的增值税,对于企业抵扣的税金也有所减少,而企业增值税税负却上升明显。

3 企业纳税法律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针对企业纳税法律风险表现及成因分析,在探讨企业涉税风险管控问题研究中,学者们也从不同层面来提出促进企业合法利益最大化的税收筹划研究。总体来说,企业在防范纳税法律风险中,要降低纳税涉税项目风险,从主要影响因素来制定措施,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3.1 注重税收法律学习,明确企业纳税法律风险防范重要性

企业在防范税收立法层面因素时,要从企业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相关办税人员等方式,将税法学习放在首位,认真、全面学习企业税收法律,了解税收与财政、税收与社会、税收与金融等问题,并从税收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的学习中,来及时了解和掌握税收政策信息,解决企业纳税问题。同时,企业负责人及管理层,要参与税法学习,积极探讨税法政策对企业经营方面的影响;从企业管理层人员设置上,有必要设置懂税法的副总来处理与税法、纳税问题相关的问题,提升企业纳税管理科学水平。

3.2 结合税收执法来提升企业税收法律防范能力

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是增进企业税收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企业相关部门,通过与税务机关展开正面交流,以座谈会、专题讨论等方式,来探讨企业纳税问题,增强企业的税务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对税收相关证据进行收集,特别是对纳税申报表、会计报表、财产损失备案、疑难税务问题等进行归类,避免因税企争议,提供重要纳税存档资料。另外,对税务执法工作进行监督,通过正规渠道来反映违法执法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3 企业自身要做好纳税法律风险防范

从企业自身来加强税收政策学习,特别是对各税收优惠项目的研究,通过咨询税务机关,向其他专业税务人员进行咨询,委托投资咨询机构进行可行性分析,咨询企业法律顾问等方面,来加强企业税务问题专业化能力,提升企I纳税风险防范能力。同时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做好企业财务管控,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按照税法规定来降低企业纳税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纳税风险 防范

一、引言

企业纳税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的遵守税收政策和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而就房地产企业来说,由于其本身涉及的税种繁多,且税收制度较为复杂,因此,在纳税遵从、应纳税额核算以及纳税筹划等方面,就会比其他行业面临更大的纳税风险。同时,房地产企业存在着开发周期较长、投资额巨大和会计核算相对复杂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滚动开发时,其成本更加难以确定。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能够准备把握房地产业务核算并正确计算出纳税金额的财务人员也不多。而以上这些因素就导致了房地产企业成为中国纳税风险颇高的行业之一。

二、房地产企业纳税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税收政策遵从风险

税收政策遵从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未能有效适用税收政策而导致未来利益的损失,大致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具体说来,一方面,由于企业未能及时更新最新可适用的税收政策系统,依然沿用原来的政策处理涉税事项,从而造成税收违法,例如,房地产企业在2002年之前,其土地来源是国家廉价的土地批租,但2002年之后国家规定土地的取得形式改为拍卖,这就导致企业涉税事项的大幅度更改调整,如果企业没有对这些政策法规进行精确的解读,那么就会使自身处于很大的涉税风险之中。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没有对自身内部发生的新变化做出适用税收政策的判断,这样也会同样导致纳税不遵从。比如,在将开发的产品用于出租和自用时,因对税收政策缺乏细致的了解,未能及时确认为税法上的视同销售,计算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这样就构成了税收违法,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纳税风险。

(二)纳税金额负担风险

纳税金额的负担风险,实际上就是税款负担风险,而这样的状况在我国现在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由于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够健全,税务系统也没用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样一来,就使得企业的纳税金额以“滚雪球”式的方式急速增长,导致很多纳税企业可能会因为过重的税收负担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最终难逃破产的厄运。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纳税金额的负担风险突出表现为在企业会计经济业务中使用大量不符规定的票据进行结算,从而引起诸多本应该可以扣除的真实发生的费用不能够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加重了房地产企业的税收负担。例如,企业在采购汽油、办公用品之时,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不仅导致进项税额不能如实抵扣,且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列支也大打折扣。

(三)税收筹划风险

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种繁多,并且涉及的税收条文及相关规定较为复杂,这就给了房地产企业较为广阔的税收筹划空间。基于此,但是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税收筹划。筹划并非不可,但一些财务人员因为过分追求纳税筹划本身而忽略了税收政策遵从和纳税金额核算等重要工作,舍本逐末的结果是,不仅税款没有节省多少,并且,每年因为盲目税收筹划造成了纳税违规问题,不得不补交金额不菲的罚款和滞纳金。

三、如何更好的防范纳税风险

(一)全面学习和把握税收法规政策

税收方面的法规政策本身就细致入微,条文繁多,并且更新速度很快,这就要求企业对这些政策法规进行与时俱进的学习,做到熟悉政策,理解其中含义,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正确的运用和计算,保证各项经济业务都能够正确的纳入税法的轨道中来。例如,房地产企业在解读这些政策法规之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着重把握合法与非法的临界点,总体上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可以合理利用税法赋予企业的各种权利,包括免税、减税、延期纳税等有利于企业进行资金周转的关键点,减轻税负,增加税后利润。学习税收政策法规,不仅仅是加强企业纳税遵从的途径,也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有效前提,这个方面,笔者会在之后重点说明。

(二)有效利用扣除比率,减轻企业税负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针对之前税法中存在的税收漏洞,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增加了很多反避税的条款,使得我国税法在趋于完善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纳税风险。于是,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抛弃过去的理念,重点利用现行税法中的一些扣除比率控制企业整体税负,从而规避税款负担方面的风险。比如,我国税法规定,除了一部分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可以列入抵扣范围的成本费用之外,有些税前扣除项目是可以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的,即费用可以在发生时而不是在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企业有些费用虽然在该年度内没有实质性的支付行为,但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应该属于该年度内负担,税法又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对这部分费用应该及时予以提取。比如,根据税法规定,以合理比率提取12月份工资、工会经费以及年度内应该分摊的租赁费用和按照应收账款合理比率提坏账准备等。又如,在企业的所得税税前扣除范围中,业务招待费为一大费用,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可以在税前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在年终汇算清缴时,超过税法允许扣除的部分费用支出,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那么,若能够做到让扣除费用最大化,则可以达到最佳的减轻纳税金额负担的效果。所有税法中这些类似的规定就要求财务人员在日常经营核算中,把握各项费用的扣除比率,对费用进行合理的分类,尽量保证应扣尽扣,使税前费用扣除最大化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三)依法进行税收筹划

房地产行业所涉及的税种主要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所得税、营业税等。房地产行业的税收筹划一方面需要借助其所涉及税种的一般税收筹划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房地产业自身的经营特点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税收筹划。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必须使得税收筹划的过程不违背相关的政策法规,不然,筹划就失去了其可行性。土地增值税可谓房地产行业的一大税种,现行税法中对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而交税与否的临界点则是增值率是否超过20%,于是,如何利用这一临界点进行筹划,是房地产企业控制纳税风险的一个关键点。又例如,在房产税方面,房产税的税率,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时,税率为1.2%,而按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时,税率变为12%,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税额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企业可以适当将出租业务转变为承包业务而避免采用依照租金计算房产税的方式。根据不同情况,启用不同的税收筹划方案是必要的。就房地产企业而言,笔者认为,实施全方位的税收精细化管理,将能够考虑到的筹划细节一一落到实处,必定能够带来节税效应,从而更好的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

(四)实施纳税风险的转嫁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税收中介机构也迅速的成长起来,成为一门新兴的行业。而房地产企业想要更好的防范和化解纳税风险,求助于税收专业机构是非常可行的。无论是税务师事务所,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集中了许多税务方面的精英和专家,纳税人可以请他们作为,全权处理企业的涉税事项,而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做法,在其他发达国家,税务中介非常发达,事实上,寻求不仅仅可以提高纳税申报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确保纳税人正确和全面地履行纳税义务,而且也是转嫁纳税风险的最好选择。因为,按照中国现行法律政策的规定,如果税收机构在对纳税人实施税收时,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税务中介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弥补纳税人的损失,这就使得企业纳税风险转移到了中介机构。当然,请求税务中介帮助处理纳税事宜,也需要充分考虑税务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综合权衡,做出最适合企业的决定。

参考文献:

[1] 胡俊坤,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风险及防范[J].中国房地产,2007 ,(05).

[2] 张瑞珍,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的纳税筹划及风险防范[J]大家, 2011, (10).

篇3

摘 要 相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来说,纳税筹划是当前企业为降低或减少企业税务资金负担的重要财务管理措施,当前经济环境的多元化形势下,企业纳税筹划同样具有不确定性,甚至造成一定的市场风险,本文针对当前企业纳税筹划存在的风险形式及其防范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纳税筹划 风险防范

税收是国家依法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纳税筹划是基于企业资金流量最大化目标前提下针对企业税款缴纳所实施的科学策划活动,其技术实践性相对较强。受客观因素制约,企业纳税筹划往往会因其不确定性而面临不同程度的市场风险,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探究,对于促进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极为关键。

一、企业纳税筹划及其纳税筹划风险的内涵特征

纳税筹划,是指依法对相关纳税业务进行事先筹划并制定合理的纳税操作方案来达到节税目的的活动,通常具有合法性、前瞻性和目的性特征。企业纳税筹划是指企业立足于税法基础上,在不违反税法规定条件范围下,利用现行税法制度存在的相关差异或疏漏条款,通过对企业融资、投资及经营等涉税事务活动进行合理规划与统筹安排,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纳税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减轻或规避税务负担,以谋求最大程度纳税利益的合法行为。 纳税筹划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纳税筹划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风险。所谓企业纳税筹划风险是指企业在具体的纳税筹划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或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纳税企业出现纳税损失或付出的相关代价。相对来说,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危害性较大。

二、当前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的表现形式

企业纳税风险的成因相对复杂,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内外经济环境条件,国家税收法律政策导向、企业自身经济活动效益、纳税筹划成本大小程度以及税务行政执法的偏差等内外因素都将会导致企业纳税筹划面临着多种形式的风险:

1.政策风险:企业纳税筹划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范围内进行策划实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税法政策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还不尽完善,如果筹划企业对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理解运用不到位,在政策选择或政策时效性发生不确定性变化时,则会出现企业纳税筹划失败,甚至面临被税务机关查处的风险。

2.财务风险:企业纳税筹划应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纳税筹划是针对企业税金缴纳所实施的策划活动,企业资本结构对其影响较大,税法规定企业在纳税时可享有所得税收益,负债利息可在税前扣除,股息则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支付。当企业出现过多债务负担时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最终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3.经营风险。企业纳税筹划是对企业未来纳税活动的提前策划,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着纳税筹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若企业纳税筹划方法不符合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或自身经营活动发生变化甚至判断失误,可能会导致导致企业经营机制紊乱,造成税负风险。

4.法律风险。企业纳税筹划方案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需要符合税法相关规定,并在税务机关认可前提下才能进行实施,鉴于我国目前税务机关对具体税收事项的自由裁量权,如果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针对相关税法理解和税务机关的认定出现偏差或冲突,其纳税筹划有可能蜕变成偷税行为,出现纳税筹划法律风险。

5.信誉风险。企业经济活动中,信誉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适应外部环境,拓展市场空间意义深远。若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品牌形象,从而形成纳税风险,增加了企业未来发展经营的难度

三、新时期防范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的策略

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的防范是优化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保障企业资金流量的有效途径,具体策略如下: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企业纳税筹划风险意识

企业纳税筹划技术综合性较强,属于融合税收、会计、财务、法律等多种理论知识的财务管理活动。企业要防范纳税筹划风险,首先要加强企业纳税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树立企业纳税风险意识,强化其财务管理的服务职能和责任理念,针对企业纳税筹划项目全面提高统筹策划能力、加强与各部门的配合协作能力,提高财务风险分析预测能力。

2.规范纳税筹划程序,优化企业纳税筹划方案体系

企业纳税筹划的过程实际上是据其生产经营活动针对税收政策进行选择应用的过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程,企业要根据纳税企业实际情况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载体合理选择法律依据制定并优化纳税筹划方案,保障企业纳税筹划方案及其实施程序的灵活性,加强筹划方案的审查和评估,科学预测分析纳税方案的潜在风险,适时优化筹划内容,保证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3.关注政策导向变动,构建企业纳税风险预警机制

国家政策法律是企业纳税筹划的依据,目前我国税制建设还不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较快,企业纳税筹划时必须适时关注国家税收法律政策的变动情况,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以及自身现金流量等各项纳税要素,规范和完善财务会计账薄等基本依据,利用税法赋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准确及时地制定纳税方案,构建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预警机制,尽量减小和规避风险产生。

4.注重企业成本效益,加强企业纳税筹划成本控制

成本效益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企业实施纳税筹划必须在进一步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的同时严格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纳税筹划的直接成本以及纳税筹划的机会成本,全面权衡纳税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成本控制,尽量将企业纳税筹划的实施成本和损失控制在小于所得收益之内,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保证实现纳税筹划预期收益的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双赢目标。

结束语:

总之,纳税筹划是企业降低纳税成本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纳税筹划所面临的诸多风险形式,优化选择税法政策及纳税方案,加强纳税筹划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有益于企业节约财务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风险;纳税筹划;对策

一、纳税筹划的风险分析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符合税收法律制度和取得税务机关认可的前提下,以政府的税收政策为导向,通过经营活动的事先筹划或安排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以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获得税收利益的合法行为。

纳税筹划是在一定规则中进行的“游戏”,而且这种游戏的规则一直是变化运动的。纳税筹划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及不断变化的规则约束,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企业进行更多的风险分析,以便规避风险,实现纳税筹划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环境导致的风险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中,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就给企业纳税筹划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纳税筹划风险。

(二)税收法律、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税收法律、政策总是要作出相应变更,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会及时地补充、修订或完善,旧政策废止,新法规适时出台。但是,纳税筹划具有前瞻性,是一种事前筹划,并且一项纳税筹划从最初的项目选择到最终获得成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税收法规、政策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得依据原税收法规、政策设计的纳税筹划方案,由合法方案变成不合法方案,或由合理方案变成不合理方案,从而导致纳税筹划的风险。

例如,针对白酒消费税主要在生产环节征收,很多白酒企业进行了如下的纳税筹划:设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先将生产的白酒以较低价格出售给销售公司;然后再由销售公司以较高价格出售给经销商,以此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但在2009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加强白酒消费税征收管理的通知》,白酒生产企业销售给销售单位的白酒,若消费税计税价格低于销售单位对外售价70%以下的,税务机关应核定最低计税价格。以某酒厂为例,通知出台前“酒厂销售给销售单位的价格”为220元/斤,“销售单位的对外销售价格”为439元/斤。按照“酒厂销售给销售单位的价格”征收,从价消费税为:220元×20% =44元。按照新标准以销售单位对外销售价格和最低计税价格进行计算,则需缴从价消费税:439元×60%×20%≈52.7元。这样可能会使得该酒厂设立销售公司的筹划方案变为不合理的方案。

(三)纳税筹划人员主观性、片面性导致的纳税筹划风险

纳税筹划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综合性的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纳税筹划要求筹划人员要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会计、税法、财务以及投资等相关知识,并且,纳税人选择什么样的纳税筹划方案,以及如何实施纳税筹划方案,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与判断,对纳税筹划条件的认识与判断等。因此,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时,如果对财会、税收业务不熟悉,或理解有误,就会使纳税筹划活动归于失败。

由纳税筹划人员主观性、片面性所带来的纳税筹划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不全面的风险。纳税人在进行某一项目的纳税筹划时,要全面、准确地了解与之相关的税收政策,因为即使某一小方面、某一环节出了问题,也将会使整个筹划行为失败。例如,某工业企业2008年9月销售产品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门市部零售,销售额为351 000元,同时随货收取包装费23 400元;第二部分销售给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仍为351 000元,同时收对方运输费58 500元。该企业财会人员认为把包装费和运输费单独核算,则可按照营业税纳税,于是就按如下进行了纳税申报,企业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为:(300 000+300 000)×17%=102 000(元);包装费缴纳营业税:23 400×5%=1 170(元);运输费缴纳营业税:58 500×3%=1 755(元)。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时认为,该月的业务属于混合销售,应把收取的全部费用一并缴纳增值税,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为:(3 000 000+20 000

+300 000+50 000)×17%=113 900(元),于是作出了补缴税款:113 900-102 000-1 755-1 170=8 975(元),并加收滞纳金、处以罚款的决定。这就是该企业财会人员对税法认识不准确造成的筹划风险。二是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例如,企业购买设备用于环境保护是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 “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的,但如果改变用途,就不符合税法规定的享受这一优惠的条件,从而形成骗税、逃税,并会为此付出较大的代价。

(四)经营活动变化带来的风险

首先,纳税筹划是对企业未来行为的一种预先安排,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它的制定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载体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企业要获得某项税收利益,其经济活动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要求的一定特殊性,否则就会面临风险。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项目投资后经济活动本身发生变化,或对项目预期经济活动的判断失误,就很可能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必要特征或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税负。

(五)纳税筹划成本和操作执行过程引发的风险

纳税筹划与其他经济业务活动一样,不仅要受到法规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也需要付出一定量的必要的代价,即纳税筹划成本。纳税筹划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纳税人为节约税款而发生的人财物的耗费,包括办税费用、税务费用、培训学习费用等。机会成本是指采纳该项纳税筹划方案而放弃的其它方案的最大收益。纳税筹划过程本身是一个决策过程,即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某个可行且整体税负较低的方案,但选定一个方案必然要舍弃其他方案。这样,在选择某一税务优势方案的同时,可能会牺牲另一方案的非税优势。这种由于选择而牺牲的非税优势就是此项筹划的非税成本,即机会成本。这就使得企业的某些纳税筹划方案从表面上看可能有成果,而实际上企业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从而产生筹划成果与筹划成本得不偿失的风险。

(六)税务机关执法导致的纳税筹划风险

首先,虽然纳税筹划方案的确定与具体的组织实施都由纳税人自己选择,税务机关并不介入其中,但是,纳税筹划方案究竟是不是符合税法规定,是否会成功,能否给纳税人带来税收上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纳税筹划方法的认定。例如,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的兼营行为,往往技术服务收入与产品销售收入是相伴随发生的,它们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而技术服务收入的税收待遇比产品销售收入更为优惠,企业如果在适当的范围内调整收入结构,将产品销售收入部分转化为技术服务收入,就意味着将高税负的收入转变为低税负的收入,从而减轻税收负担,增加净收入,但企业一定要把握好 “度”。如,某计算机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它既开发生产各种计算机产品,也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业务。2008年,该公司承接一笔业务,为其客户开发一项工业控制项目,并将该成果转让给客户,该项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价款共200万元,此业务中该客户还向科利达公司购买计算机产品400万元(不含税)。该企业可以进行如下纳税筹划,把技术服务价款提高到300万元,而销售计算机产品收入则减少为300万元,可以减少税负。但如果把技术服务收入提高到450万元,则税务机关可能会不认可。其次,有些概念的界定本身比较模糊,比如纳税筹划与避税等,而且我国国情比较复杂,加之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这样,纳税人所进行的“纳税筹划”可能不仅不能给纳税人带来任何的税收上的利益,相反,还可能会因为其行为上的违法而被税务机关处罚,最终付出较大的甚至是惨重的代价。

二、防范纳税筹划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

纳税筹划一般在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发生之前作出安排,由于企业经营环境是多变而复杂的,且常常有些非主观所左右的事件发生,纳税筹划的风险无时不在。企业经营者和纳税筹划人员都应当充分考虑风险的客观存在,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涉税事务中始终保持对筹划风险的警惕性。在实施纳税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纳税筹划的风险,然后作出决策。

(二)密切关注财税政策的变化,建立税收信息资源库

准确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是开展纳税筹划、设计筹划方案的基本前提,也是纳税筹划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税制建设还不完善,税收政策层次多、数量大、变化快、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笔者建议企业建立税收信息资源库,对适用的政策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并跟踪政策变化,灵活运用。

(三)提高企业内部纳税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纳税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越高、实践操作能力越强,则企业纳税筹划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化解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要求包括企业财会人员在内的纳税筹划人员,不仅要全面了解与投资、经营、筹资活动相关的税收法规、其他法规以及处理惯例,深入研究掌握税法规定和充分领会立法精神,使纳税筹划活动遵循立法精神,而且要能够准确地把握税法变动的发展趋势。

(四)综合衡量筹划方案,降低风险

首先,企业开展纳税筹划时应综合考虑,全面权衡,不能为筹划而筹划。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整体投资和经营战略,遵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既不能局限于个别税种,也不能仅仅着眼于节税。如果有多种筹划方案可供选择,最优的方案应该是整体利益最大的方案,而非税负最轻的方案。其次,应贯彻成本收益原则,充分考虑筹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相关管理成本。一个好的筹划方案,应该合理、合法,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实施税收筹划方案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要为筹划方案的实施而付出额外的费用,也会因筹划方案的选择而产生机会成本。因此,纳税筹划要综合考虑企业面临的各种因素,实现收益最大和成本最低的双赢目标。

(五)保持纳税筹划方案适度的灵活性

由于纳税人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同时税收政策和税收筹划的主客观条件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时,既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又要保持筹划方案相当的灵活性,以便随着国家税制、税法、相关政策的改变及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项目投资,对纳税筹划方案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适时更新筹划内容,采取措施分散风险,趋利避害,保证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六)建立税企沟通管道

纳税筹划方案是否合法的最终认定权掌握在主管税务机关手中,为了取得税务机关的认可和信任,避免产生误解,防范税务风险,企业应建立与税务机关沟通的渠道,并维持其畅通无阻,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比如,在进行重大的纳税筹划行动时,应主动向税务机关咨询相关的税收法规,听取来自税务机关的意见和建议;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如果属于“球”政策要争取省级税务局、地方政府的支持,并积极创造条件尽量适用优惠政策,还要多与税务人员沟通,尽量对相关问题作出有利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盖地.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一、企业纳税筹划的价值分析

企业纳税筹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通过加强企业纳税筹划,可以降低纳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大量实践研究表明,对于纳税筹划来说,可以使得企业在税法规定范围内,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筹划措施,从根本上减少税收。在完善和执行完整的税收规划方案之后,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纳税负担,使得纳税成本降低。另外,在加强企业纳税筹划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经营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促进企业的后期生产建设,最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第二,企业纳税筹划可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提升内部会计水平。根据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来说,税收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预见性比较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策划方案,可以避免企业经营管理相关问题出现,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另外,企业税收筹划和会计体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实施税收筹划方案,可以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系。企业在严格遵循税法法规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会计水平。

二、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研究

1.宏观经济环境导致的风险研究

对于企业来说,在开展相关经营活动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到经济环境条件等因素。活动是在相应经济环境中开展的,而对于外部环境来说,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这样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纳税筹划方案的正常执行,最终导致纳税筹划风险产生。

2.法律、政策变化导致的风险研究

随着我国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税收法律及政策的也在不断变更。因此,我国税收法律往往会不定期地修订和完善。但是,对于纳税筹划来说,是具备一定前瞻性的,属于一种前期策划,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如果在该过程中进行税法修订的话,就会导致原本纳税筹划方案的不合法问题出现,最终导致纳税筹划风险产生。

3.筹划人员综合素质低导致的风险研究

对于企业纳税筹划来说,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活动,因此对纳税筹划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对于企业纳税筹划人员来说,不仅要掌握会计和投资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税法知识。纳税人会直接影响筹划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影响方案的正常实施。对于企业纳税策划方案实施来说,和纳税人主观判断是密切相关的。但对于当前的企业纳税筹划人员来说,对税收政策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还存在不熟悉财务业务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不了解基本税收业务的问题,导致纳税筹划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4.经营活动变化导致的风险研究

一方面,对于纳税筹划来说,是企业对未来发展行为的提前安排,计划性以及前瞻性特点是比较明显的,纳税筹划方案的制定往往都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性是比较强的;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获取一定的税收利益,必须开展特殊性的经济活动,不然会导致企业风险出现。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是多变的,必须及时调整和完善战略管理要求。一旦企业经济活动改变,或无法正确判断项目预期经济活动的话,就会导致企业税收负担加重。

5.相关部门执法不严导致的风险研究

税务机关往往不进行企业纳税筹划方案制定和实施,但却要进行筹划方法认定,只有科学认定企业纳税筹划方法,才能保证纳税筹划方案的完善性,为纳税人带来利益。但对于我国国情来说,是相当复杂的,税务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比较低,责任感比较弱,从根本上阻碍了税收政策的正常执行,导致一系列风险出现。

三、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防范措施

1.增强纳税筹划风险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防范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必须增强企业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一般纳税筹划人员,都必须明确纳税筹划工作开展的意义,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感,实现风险意识和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效率。另外,对于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人员来说,必须在增强风险意识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教育培训工作,从根本上促进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2.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对于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人员来说,不仅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还要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要有纳税筹划相关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企业纳税筹划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多,纳税筹划人员综合素质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纳税筹划人员的培训,让纳税筹划工作人员了解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现状,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对于那些有实践经验的纳税筹划人员来说,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岗位培训,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纳税筹划工作技能。必要时,还要为纳税筹划工作人员提供充足的脱产学习机会和国外深造机会,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企业纳税筹划风险。

3.降低企业纳税筹划的成本费用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纳税筹划目标,企业必须严格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从根本上降低成本费用,且通过降低企业纳税筹划成本和相关费用,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纳税筹划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同时考虑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实现纳税筹划成本费用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完善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预警机制

针对企业来说,不仅要较强的风险意识,还要完善纳税筹划风险预警机制,把风险降到最低。对于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预警机制来说,往往是在运用网络设备的基础上建立的,必须通过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来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于企业纳税筹划人员来说,必须采取一系列专业化措施,从根本上完善内部采取核算机制,提升内部财务信息核算的准确性,加强前期风险控制,及时掌握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保证纳税筹划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企业相关部门要结合内外部经营情况和相关政策变动情况,及时更新财务指标,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完善企业纳税筹划方案,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纳税筹划风险。

5.提升企业纳税筹划的权威性

企业纳税筹划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税收知识、财务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因此,要想保证企业纳税筹划工作的正常落实,需要邀请专家操作、演示。尤其是对于那些较大的纳税筹划业务,往往需要邀请专业人士操作,比如专业的注册税务师等,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纳税筹划的可靠性,降低企业纳税筹划风险。

篇6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

一、纳税筹划的理念及特征

纳税筹划是以不违反国家现行税法为前提的,其目的是纳税人税收负担最低化或税后财富最大化,争取实现“纳税最少”、“纳税最晚”的目标。纳税筹划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纳税筹划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执行效果受政策、环境及其他可变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2.纳税筹划应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就会成为违法违纪行为,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及损失。

3.纳税筹划具有时效性。如有些税收优惠政策只适用某一时期,当环境改变政策变动时将不再适用。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需掌握时效,适时配合环境变化,才能获得收获。

4.纳税筹划具有前瞻性,纳税筹划应在纳税义务发生前或是尚未形成纳税义务的时候进行。

二、常见的纳税筹划方法

1.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企业所得税法分别采用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加计扣除、加速折旧、优惠税率、减免税和税额抵免等多种优惠方式,对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公益事业等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了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在经营和投资区域、投资方向、经营范围、会计政策、公益事业、环保节能、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好筹划,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实现效益最大化。

2.平衡企业集团各纳税企业之间的税负,实现整体税负最低。如企业集团内有的企业常年亏损,有的盈利能力较强,通过集团的整体调控,进行业务分割和转移、资产重组、兼并亏损企业、利用税负转嫁等方式,使盈利较多的子公司利润下降,亏损公司的亏损减少或扭亏,实现税负平衡和协调,进而降低集团整体税负。

3.将高纳税义务转化为低纳税义务。当同一经济行为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实施时,纳税人尽量避开高税负的方案,将高纳税义务转化为低纳税义务,以获得税收收益。如混合销售行为,若销售和非应税劳务不分开核算,将合并征收17%的增值税,企业税负较重,如将非应税劳务单独分割出来可适用征收营业税,税率由17%降为3%,税负明显降低。再如企业筹资可选择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利用负债筹资所支付的利息可税前抵扣,企业在财务状况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负债筹资方式将能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4.再投资避税。企业将可以分配的净利用于再投资,可以享受投资退税的优惠政策。

5.选择恰当的组建方式进行税收筹划。当企业决定对外投资时,若组建的公司一开始就可盈利,设立子公司更有利,因为在子公司盈利的情况下可享受政府对新设企业提供的各种税收优惠;若组建的公司在经营初期将发生亏损,则组建分公司更有利,这样可减轻总公司的税收负担。

6.延期纳税,节约资金成本。如采用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销售商品,只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收款时间,则企业的纳税时间可以延后到约定的收款时间。再如合理安排年度预算开支的进度,避免支出在年度内前轻后重,以放缓季度预缴所得税的进度及避免进项税额抵扣滞后的现象,尽可能推迟现金流出的时间,节约资金成本。

三、纳税筹划中存在的风险

1.执法风险。由于我国税法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税务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客观上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从而产生纳税筹划失败的风险。

2.法律风险。企业若纳税筹划失败可能承担补缴税款的法律义务和偷逃税款的法律责任。

3.经济风险。企业纳税筹划若失败可能使企业发生的纳税筹划成本付之东流,且要承担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现金流出和无形之中造成的损失。

4.信誉风险。如果企业因纳税筹划失败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逃税,将遭遇信用危机和名誉损失,可能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市场份额及企业的税收环境。

四、纳税筹划的风险防范

纳税筹划是把“双刃剑”,即可为企业带来利益,也可为企业带来风险。因此做好纳税筹划的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1.扎实做好纳税筹划基础工作。一是要深入了解企业自身情况和特点;二是要加强对税收政策税收法规的学习与更新;三是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互动沟通,和谐税企关系,减少税务机关的认定风险。

2.纳税筹划时可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采取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的方式进行风险应对。

(1)规避慎用风险较大的方案。税收筹划中对税收法律法规界定模糊、执法弹性大或存在税法漏洞等容易产生税务机关认定风险的方案以及需进行会计数据粉饰的方案都属于风险较大的方案,应慎用或规避。

(2)优先使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对应的经济事项都属国家鼓励或倾斜的事项,其条件具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不确定因素较少,可筹划空间较大,可大大减小纳税筹划的风险。

(3)利用合同转移纳税筹划风险。企业可委托中介机构参与纳税筹划,并约定:如税务筹划方案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将由对方承担损失。

(4)建立应对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配套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确保既定的纳税筹划方案控制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

篇7

【关键词】 纳税筹划;成因与风险防范;分析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了规避或减轻自身税收负担而利用税法漏洞或缺陷进行的非违法的避税法律行为,利用税法的优惠政策进行节税的法律行为,以及为转嫁税收负担所进行的转税纯经济行为。纳税筹划随着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化、法治化以及公民依法纳税意识的提高而出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纳税筹划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企业纳税筹划的动因

纳税筹划,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了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充分说明这种经济活动具备它产生的条件与存在的必要性。

(一)主观动因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无偿与相对固定的分配。对纳税人来说,既不直接偿还,也不付任何代价,这就促使纳税人产生了减轻自己税负的强烈愿望。为了使这一欲望得以实现,纳税人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选择:偷税、漏税、逃税、欠税、抗税、避税和节税。在众多的选择中,避税与节税是一种最为“安全”或“保险”的办法;偷税、逃税都是违法的,要受到税法的制裁;漏税必须补交。法制较为健全和征管较为严格的国家,偷、漏税和逃税、抗税往往是十分艰难的。因此,纳税人自然会力图寻找一种不受法律制裁的办法来减轻或免除其税负,这就是纳税筹划。

(二)客观条件

纳税筹划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税法及有关法律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一般来说,税法本身具有原则性、稳定性和针对性的特征。从原则性来说,无论哪一种税收法律制度的内容,都以简练为原则,不能包罗一切,但税法所涉及的具体事物与税法的原则性之间往往出现某些不适应的问题;从稳定性来说,税收法律制度一经制定,就同其他法律制度一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是瞬息万变的,由于情况的变化,要求税法作出相应的修改,但修改税法要有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从针对性来说,税收法制中的具体规定虽然一般都有针对性,但在具体运用时,使针对性达到全部对号入座的程度是办不到的;原因是纳税人之间生产经营活动千差万别,有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况,这一切使避税成为可能。这也就是说,当税法等规定不够严密时,纳税人就有可能通过这些不足之处实现自己避税的愿望。具体来说,促使纳税人进行避税的客观条件主要有:

1.税收的优惠政策。当纳税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税法规定有相应不同偏重和待遇的内容时,容易造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企业、经济组织及纳税人利用税收内容的差异实现避税。如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行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的优惠政策体系,就会使人们利用这些税收优惠及照顾实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

2.边际高税率的存在。如果税率较低甚至很低,国家取走税款对纳税人来说无关紧要,自然也就不会使纳税人绞尽脑汁去研究、实施避税。由于税率过高,纳税人的收入中有较多的部分被政府以税收的形式拿走,才可能引起纳税人的反感和抵制。特别是当边际税率过高时,避税现象更容易发生。边际税率高是指在实行累进税率制度下,税率随纳税人收入级距的增高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多收入的增长速度抵不上多纳税的增长速度。纳税人避税的措施。一是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工作或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免使再增加工作获得的收入中有较高的部分被税收拿走,这一点当纳税人收入水平处在税率变化级距临界点时十分明显;二是进行收入或利润转移,降低自己的应税收入档次,减少纳税额,高税率往往成为导致纳税人避税的加速器,纳税人不堪重负,不得不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开辟各种减轻税负的途径。

4.税法细则与纳税事项吻合度的差异。由于避税正在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国家为了保证税收的质量,致使其在税收政策与实施细则的内容上越来越具体、详细。然而,大千世界的经济事项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税法政策与细则再详尽也永远不会将与纳税有关的所有经济事项都十分全面而又详尽地予以规定和限定,并不可能把避税的通道全部堵死,政府只得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再调整有关的法律和规定。

5.课税对象可转换性。课税对象的重叠和交叉,使纳税人可以左右逢源,寻找最佳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对流转额课税、对收益额课税、对行为课税、对财产课税。由于对课税对象确定口径的不同,纳税人最终承担的纳税额也就不同。对大多数纳税人来说,财产收益和经营利润收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是可以相互转移的。如果国家对财产收益和经营收入采取不同的税率,就会成为纳税人利用这种转换躲避税负的依据。例如,国家规定财产税的税负过重,使财产所有人纳税后的收益达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就会促使财产所有人出售财产而转为租入财产,进而躲避过重的纳税义务。企业的经营资本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有资本(权益),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负债),税法规定股息支付不能作为费用列支,只能在缴纳所得税后的收益中分配,利息支付可作为费用列支,在计算应税所得中允许扣除。这时,纳税人就要认真考虑,是多用自有资本好,还是多利用外借资本好。

6.征收方法上存在漏洞。征税方法的缺失,也为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条件。如流转税它主要是在商品的流转环节上课税,故纳税人只要有效地减少或削减商品流转环节,便可以实现避税的目的。

上述例举的纳税筹划的客观条件说明,只要国家税收法规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就会给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提供空间,避税就不可避免。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与实施细则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一点瑕疵,国家只有承认它、正视它,才能争取在税法的制定与修改上的主动权,尽可能防止国家税收在合法的外衣下过多流失。

二、筹划中的两面性博弈

纳税筹划作为企业理财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接受和运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纳税筹划方案理论上虽然可以少缴纳一些税金或降低部分税负,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很多筹划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是造成纳税筹划失败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讲,纳税筹划应归结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的,即实现企业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也就是说,在筹划税收方案时,不能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纳税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因此,决策者在选择筹划方案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可以说,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以及因选择该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项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或损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时,该筹划方案就是失败方案。一项成功的纳税筹划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不能认为税负最轻的方案就是最优的纳税筹划方案,一味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往往会导致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比如,某一小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必然要缴纳相应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如果向他提供一份筹划方案,可以让他免予缴纳任何税款,只要他把经营业绩控制在起征点下就可以了。这一纳税筹划方案虽然使得税收负担虽然为零,但其收益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以牺牲企业整体利益换取税收负担的降低明显是不可取的。可见,纳税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应当考虑收益与支出是否配比,只有当筹划方案的所得大于支出时,该项纳税筹划才是成功的筹划。

三、筹划后的风险控制

纳税筹划的两面性博弈中,尽管能降低税务成本,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但这仅是预测与估计。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风险与效益并存,有效控制风险是筹划目的得以达到的关键。企业纳税的风险防范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正确树立风险意识

纳税筹划一般需要在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发生之前作出安排,由于经济环境及其他考虑变数错综复杂,且常常有些非主观所左右的事件发生,这就给纳税筹划带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因而其成功率并非是百分之百;况且,纳税筹划带来的利益也是一个估算值,并非绝对的数字。因此,纳税人在实施纳税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纳税筹划的风险,然后再作出决策。

(二)准确理解与把握税法

全面了解与投资、经营、筹资活动相关的税收法规、其他法规以及处理惯例,深入研究掌握税法规定和充分领会立法精神,使纳税筹划活动遵循立法精神,才能达到纳税筹划之目的。既然纳税筹划方案主要来自不同营运方式的税收规定的比较,故对与其相关的法规进行全面理解与把握,就成为纳税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基础,才能进行比较与优化选择,制订出对纳税人最有利的投资、经营、筹资等方面的纳税筹划方案。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纳税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三)关注税法变动

成功的纳税筹划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迁、未来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国家政策的变动、税法与税率的可能变动趋势、国家规定的非税收的奖励等非税收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综合衡量纳税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企业增加效益。目前,我国税制建设还不很完善,税收政策变化较快,纳税人必须通晓税法,在利用某项政策规定筹划时,应对政策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防范筹划的风险,因为政策发生变化后往往有溯及力,原来是纳税筹划,政策变化后可能被认定是偷税。因此,要能够准确评价税法变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

[1] 董树奎.税收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差异分析与协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于长春.税务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篇8

摘 要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了规避或减轻自身税收负担而利用税法缺陷进行的非违法的避税法律行为,利用税法的优惠政策进行节税的法律行为,以及为转嫁税收负担所进行的转税纯经济行为。纳税筹划随着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化、法治化以及公民依法纳税意识的提高而出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纳税筹划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了目标的实现要特别注意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 企业 纳税筹划 成因 风险防范

一、企业纳税筹划的动因

纳税筹划,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了有近百年的历史,这充分说明这种经济活动具备产生的条件与存在的必要性。

(一)主观动因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无偿与相对固定的分配。对纳税人来说,既不直接偿还,也不付任何代价,这就促使纳税人产生了减轻自己税负的强烈愿望。为了使这一欲望得以实现,纳税人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选择:偷税、漏税、逃税、欠税、抗税、避税和节税。在众多的选择中,避税与节税是一种最为“安全”或“保险”的办法;偷税、逃税都是违法的,要受到税法的制裁;漏税必须补交。法制较为健全和征管较为严格的国家,偷、漏税和逃税、抗税往往是十分艰难的。因此,纳税人自然会力图寻找一种不受法律制裁的办法来减轻或免除其税负,这就是纳税筹划。

(二)客观条件

纳税筹划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税法及有关法律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一般来说,税法本身具有原则性、稳定性和针对性的特征。从原则性来说,无论哪一种税收法律制度的内容,都以简练为原则,不能包罗一切,但税法所涉及的具体事物与税法的原则性之间往往出现某些不适应的问题;从稳定性来说,税收法律制度一经制定,就同其他法律制度一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是瞬息万变的,由于情况的变化,要求税法作出相应的修改,但修改税法要有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从针对性来说,税收法制中的具体规定虽然一般都有针对性,但在具体运用时,使针对性达到全部对号入座的程度是办不到的;原因是纳税人之间生产经营活动千差万别,有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况,这一切使避税成为可能。具体来说,促使纳税人进行避税的客观条件主要有:

1.税收的优惠政策。当纳税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税法规定有相应不同偏重和待遇的内容时,容易造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企业、经济组织及纳税人利用税收内容的差异实现避税、如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行了“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的优惠政策体系,就会使人们利用这些税收优惠及照顾实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

2.边际高税率的存在。如果税率较低甚至很低,国家取走税款对纳税人来说无关紧要,自然也就不会使纳税人绞尽脑汁去研究、实施避税。由于税率过高,纳税人的收入中有较多的部分被政府以税收的形式拿走,才可能引起纳税人的反感和抵制。特别是当边际税率过高时,避税现象更容易发生。边际税率高是指在实行累进税率制度下,税率随纳税人收入级距的增高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多收入的增长速度抵不上多纳税的增长速度。纳税人避税的措施:一是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再工作或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免使再增加工作获得的收入中有较高的部分被税收拿走,这一点当纳税人收入水平处在税率变化级距临界点时十分明显;二是进行收入或利润转移,降低自己的应税收入档次,减少纳税额,高税率往往成为导致纳税人避税的加速器,纳税人不堪重负,不得不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开辟各种减轻税负的途径。

3.税法细则与纳税事项吻合度的差异。由于避税正在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国家为了保证税收的质量,致使其在税收政策与实施细则的内容上越来越具体、详细。然而,大千世界的经济事项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税法政策与细则再详尽也永远不会将与纳税有关的所有经济事项都十分全面而又详尽地予以规定和限定,并不可能把避税的通道全部堵死,政府只得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再调整有关的法律和规定。

4.课税对象可转换性。课税对象的重叠和交叉,使纳税人可以左右逢源,寻找最佳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对流转额课税、对收益额课税、对行为课税、对财产课税。由于对课税对象确定口径的不同,纳税人最终承担的纳税额也就不同。对大多数纳税人来说,财产收益和经营利润收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是可以相互转移的。如果国家对财产收益和经营收入采取不同的税率,就会成为纳税人利用这种转换躲避税负的依据。例如,国家规定财产税的税负过重,使财产所有人纳税后的收益达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就会促使财产所有人出售财产而转为租入财产,进而躲避过重的纳税义务。企业的经营资本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有资本(权益),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负债),税法规定股息支付不能作为费用列支,只能在缴纳所得税后的收益中分配,利息支付可作为费用列支,在计算应税所得中允许扣除。这时,纳税人就要认真考虑,是多用自有资本好,还是多利用外借资本好。

5.征收方法上存在漏洞。征税方法的缺失,也为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条件。如流转税主要是在商品的流转环节上课税,故纳税人只要有效地减少或削减商品流转环节,便可以实现避税的目的。

二、筹划中的两面性博弈

纳税筹划作为企业理财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接受和运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纳税筹划方案理论上虽然可以少缴纳一些税金或降低部分税负,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很多筹划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是造成纳税筹划失败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讲,纳税筹划应归结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的,即实现企业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也就是说,在筹划税收方案时,不能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而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纳税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因此,决策者在选择筹划方案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可以说,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以及因选择该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项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当费用或损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时,该筹划方案就是失败方案。一项成功的纳税筹划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不能认为税负最轻的方案就是最优的纳税筹划方案,一味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往往会导致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

三、筹划后的风险控制

(一)正确树立风险意识

纳税筹划一般需要在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发生之前做出安排,由于经济环境及其他考虑变数错综复杂,且常常有些非主观所左右的事件发生,这就给纳税筹划带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因而其成功率并非是百分之百;况且,纳税筹划带来的利益也是一个估算值,并非绝对的数字。因此,纳税人在实施纳税筹划时,应充分考虑纳税筹划的风险,然后再做出决策。

(二)准确理解与把握税法

全面了解与投资、经营、筹资活动相关的税收法规、其他法规以及处理惯例,深入研究掌握税法规定和充分领会立法精神,使纳税筹划活动遵循立法精神,才能达到纳税筹划之目的。既然纳税筹划方案主要来自不同营运方式的税收规定的比较,故对与其相关的法规进行全面理解与把握,就成为纳税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基础,才能进行比较与优化选择,制订出对纳税人最有利的投资、经营、筹资等方面的纳税筹划方案。如果对有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纳税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