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8篇

时间:2024-02-05 15:28: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

篇1

我国13.6亿人口中的8.7亿在农村,7亿多劳动力中的4.7亿是农业劳动者。所以,努力提高农村居民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和风险保障水平,就成为了我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之一。小额保险本身具有的保费低,覆盖面广,针对特定风险,流程简单等特点恰恰适合我国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我国小额保险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保障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对于我国保险业自身做大做强,又好又快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小额保险自身发展规律的特殊性,以及对小额保险经营经验的缺乏,使得我国目前在发展小额保险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矛盾;

一是政府主导作用与辅助服务之间的矛盾。

由于小额保险其社会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双重特性,在小额保险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与其在一般商业保险运作中的职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农业经济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在小额保险的发展中,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并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但这种主导作用又不应当成为直接经营者或指导经营,而是应当在保险意识的宣传和渠道建设等方面给予市场和公司以辅助的服务。

二是保险公司追求商业利润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矛盾。

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是要台理选择小额保险产品的目标客户。从保障的需求角度来讲,中等收入人群是商业保险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而中等收入中相对低收入群体刚刚脱贫或者处在贫困的边缘,缺乏抵御风险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很容易再次陷入贫困而一蹶不振,急需某种生存保障机制。所以他们正是小额保险的目标客户,也能满足购买保险的收入条件,而且满足小额保险商业性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向此类人群提供保险产品并不满足公司经营利润最大化的要求,也就是说保险公司设计并经营面向此类人群的小额保险产品在短期内并不能比经营传统保险产品带来更大的收益,这就是小额保险中的社会公益性。

三是小额保险产品的低保费与充分保障之间的矛盾。

要更多的中低收入人群能买得起小额保险,其费率自然不能过高。长期来讲,经营小额保险能够取得实际的经营利润,并在品牌形象、公共关系等方面获得额外的收益。但如果不能处理好低保费与充分保障之间的矛盾,就会使得小额保险业务出现县花一现的局面。首先,解决此矛盾的关键还是要从简化程序降低手续费入手。其次,小额保险有着收益回报期较长的特点,从长期收益和公司宏观战略考虑,努力解决低保费和充分保障之间的矛盾,使得小额保险业务能够长期健康的在我国发展下去。

四是传统保险经营模式与小额保险实际特点的矛盾。

篇2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基本立足点

银行经营转型的基本立足点,就是要不断适应经济形势、金融环境、客户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契合行业发展规律和自身资源禀赋、服务宗旨、经营特色,对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系统的调整重塑。

必须遵循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市场趋向。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各国银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技术条件、监管规则趋于同质化。我国银行业在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将逐步与现代商业银行的主流经营模式接轨。新资本协议广泛实施,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促使银行向低资本占用、抗周期性强的零售业务回归;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剧,银行中介功能逐步由传统的信用中介向强化资产管理中介和融资顾问中介的方向转变;互联网技术、社交网络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银行服务模式向开放式平台、网络化渠道、交互式营销、移动式服务的方向推进,新型网络金融深刻改变着银行的经营业态。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必须遵循这些市场趋势性的变化。

必须体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金融服务和创新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存在,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金融危机以后,欧美主要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银行业的功能和作用,从监管上严厉限制银行过度杠杆化、多元化、虚拟化的经营行为,引导银行业逐步回归核心主业、回归实体经济。国内商业银行也应从中汲取教训,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就当前来看,重点是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重点领域,持续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使银行业经营转型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向契合、互促共进。

必须体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特色。由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是银行业格局演变的必然趋势。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纽约梅隆银行的托管银行模式,都是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典范。因此,在体现共性要求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还应该体现出个性特色,确定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地付诸实施,建立不可复制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是银行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农业银行根据所处发展阶段,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明确提出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这将是农业银行未来一个时期转型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面向“三农”是农业银行历史传承和经营特色所在。近年来,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当前,农业银行“三农”县域贷款已突破2万亿元,“三农”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全行平均水平。“三农”县域业务对全行的业绩贡献也在稳步提升。

城乡联动是农业银行最大的竞争优势。农业银行立足经营网络和业务布局覆盖城乡的优势,实施城市业务和“三农”业务“双轮驱动”,推动重点城市行优先发展,并为跨城乡产业转移、产业链双向延伸和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积极打造跨城乡经营客户的“首选银行”。

融入国际是服务对外开放和客户“走出去”的客观需要。农业银行将稳步扩展境外布局,积极推进境内外机构联动,不断提升跨境服务能力。目前,已在1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多家境外机构,覆盖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

服务多元是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以商业银行业务为核心,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农业银行已经初步搭建了包括基金、保险、租赁、证券经纪、私募股权、村镇银行在内的综合化服务平台。不仅能够在融资融信、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融资租赁、理财保险、资产管理等方面,为近300万公司银行客户提供“全产品线”的金融服务,而且还具备了为1600万个人贵宾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全球财富管理、私募股权投资、贵金属交易、艺术品收藏等高端投资理财服务的能力。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要求

银行经营转型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要求,就是着力转变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努力做到服务佳、质量好、效益高、发展可持续。

首先是经营理念的转型。就是要摒弃传统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结”,更加注重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树立以价值创造和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一是“资本约束”理念。银行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尤其是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之后,银行业面临的资本监管更为严格。而且,按照央行差别准备金监管政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年度信贷规模的多少。一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越多,在生息资产中占比就越高,意味着其在同业竞争中主动把握发展速度和价值回报的能力就越强。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导向,坚持发展能力与资本规模相协调、资本占用与补充相平衡,逐步扭转高资本消耗的经营模式,走资本节约型的发展路径。

二是“财务约束”理念。实践证明,为了追求单纯的市场份额和“面子工程”,不计成本地粗放发展,即使经营业绩一时上去了,但最终还是要掉下来的。为此,要着力将财务硬约束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严格控制利差倒挂的高成本存款;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财务资源占用,厉行节约、勤俭办行,不断提高财务开支效益。

三是“风险约束”理念。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能力越强,就能涉足风险更高的创新领域,获取更高的超额回报。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将逐步由比拼发展速度转移到比拼风险管理上来。银行的业务战略和风险偏好要与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相协调,资本、风险和收益要相匹配,有多少资本就承担多大风险。

其次是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是要切实改变资产扩张型的外延增长方式,真正构建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发展方式。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要追求均衡的发展。不搞盲目的规模攀比,不搞“冲时点”等短期行为,将业务发展的着眼点放在增长的均衡协调性上,放在经营规模、管理素质、核心竞争力、市场美誉度的全面提升上。

二是要追求集约的发展。逐步扭转重资源投入、轻产出效益的业务拓展和客户服务模式,走以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为核心的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发展方式,更多依赖技术进步、业务创新、智力积累推动业务增长,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智力密集型的业务,创新推广高科技含量、低运营成本的服务模式。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投入,争取最大的价值回报。2012年前三个季度,农业银行加权风险资产增速首次低于总资产增速,且取得了19%的净利润增长。

三是要追求稳健的发展。发展必须经得起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能为追求考核套利和短期利益,盲目介入高杠杆、高风险的业务,埋下长期发展的隐患。任何时候都应“稳”字当头,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经营更加健康,发展更加可持续。

再次是管理模式的转型。就是要适应业务发展方式转型的要求,按照有利于服务客户、创造价值、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原则,推动组织、流程、资源、机制等管理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

一是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流程。协调好条线管理与板块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客户部门和产品部门相互支持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增强战略协同、营销联动与资源共享。着眼于改善客户体验,精简相对繁琐的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环节,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流程的效率。

二是优化以价值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处理好“投入与产出、刚性需求与合规管理、转型发展与项目建设、精细化与透明度、预算内与预算外”五个方面的关系。通过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和成本收入比管理,严格以收定支,坚持有保有压,实现公开透明,努力提高财务资源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以战略为导向的考评激励。平衡好局部与整体、过程与结果、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突出服务战略的导向,完善绩效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以此来引导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使全行发展充分体现内涵增长、价值先导、协调可持续的转型要求。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着力点

当前银行经营转型应把着力点主要放在三个方面:在服务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积极优化客户结构;在把握银行业务主要“潜力点”和“创新点”的过程中,努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大力强化对业务经营转型的管理支撑。

首先,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也要积极调整优化自身的经营结构,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调整优化业务发展的区域结构。适应经济梯次发展与产业梯度转移的最新趋势,合理摆布经营资源,在继续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东北部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新兴区域规划,提供开发性、基础性相结合的特色金融服务,增强对国民经济“新兴增长极”的金融服务能力。近年来,农业银行一直在加大对中西部、东北部地区的信贷资源配置力度,2012年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

二是服务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行业结构。加强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落实国家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导向。合理把握信贷投向,引导资金更多向符合国家政策的产行业、客户和项目流动。目前,农业银行服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已超过600个。

三是服务国家宏观调控,调整优化新增贷款的投向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两高一剩”行业等国家重点调控领域的信贷投放实施限额控制。农业银行2012年政府平台、房地产贷款分别压缩了20多亿元和190多亿元,“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也较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

其次,努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深入挖掘县域“三农”、小微企业、节能环保、消费升级等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银行业务增长的主要潜力点,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改变扎堆城市、“垒大户”的同质化竞争模式,塑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一是积极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十提出加快“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方针,“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的重大机遇,城镇化将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县域市场日益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新焦点”。目前,农业银行正围绕“强农、富农、惠农”的要求,不断强化对“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近4000家,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73%和52%;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达到3000多亿元;累计发放惠农卡近1.3亿张,惠及3亿多农民。

二是建立小微企业特色服务模式。在大企业市场化融资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小微企业业务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挑战、提高价值回报的新兴业务增长点。农业银行始终把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作为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和专属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完善小微企业服务模式。目前,共为270多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4万多家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2012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幅12个多百分点。

三是推进绿色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创新。即积极发展“低碳金融”、“绿色金融”,大力支持“美丽中国”的建设。近年来,农业银行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指引,不断加强对循环经济、节能改造、环境保护领域的金融支持。同时,还积极推动节能环保特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发行了环保主题的银行卡,推出了CDM(清洁发展机制)顾问业务。

四是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抓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释放的契机,扩大对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领域的信贷投放。同时,围绕居民投资理财需求的升级,加快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农业银行始终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重要的战略基点,以网点转型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零售业务转型,不断巩固和扩大优质个人客户基础,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和理财业务。当前,个贷增量已经占到全行贷款增量的35%以上。

其三,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推动经营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向精细要效益,向管理要红利。通过管理创新,释放业务转型的活力,凝聚业务转型的动力,深挖业务转型的潜力。

一是实施精细化的资本管理。更好地贯彻落实银监会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加快完善资本管理机制。重点是强化各类资本总量的刚性约束,构建条块结合的资本配置方式,加大资本配置与结构优化、价值创造挂钩的力度,促进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资本的节约使用。2012年,农业银行开发推广了“经济资本配置优化应用平台”,推动经济资本在产品、区域和客户间的优化配置。全年信贷类经济资本增幅低于同期贷款增幅8个多百分点,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持续下降,边际资本消耗比上年下降了31%。

二是实行精细化的定价策略。对存贷款实行精细化的定价管理,强化负债成本控制,提高资产定价水平,把科学发展的成果体现在净利差(NIS)、净息差(NIM)和资本回报率(ROE)等核心指标的提升上。

篇3

1.1休闲农业基本概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主要在于满足人们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人文活动环境的向往。休闲农业以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农业为基点,以乡村休闲为最大的卖点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场、民俗度假村和休闲农业生态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3]。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3、精细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休闲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与气候紧密依存的特点。各类特色农产品的发育、开花、成熟等关键期,以及运输、储存、销售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出针对休闲农业产品特点的多要素预报,以及重点环节的农情气象业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结合休闲农业自然景观和休闲旅游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更能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

2.4、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与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光、热、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分析和评估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产品和特色水产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未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无法主动介入引种的科学论证[8],导致当地的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能因地制宜,损失难以避免。

2.5休闲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休闲农业受制于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休闲农园从业人员普遍对气象知识缺乏,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涉农人员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新增的各类农业保险为休闲农业避免和减少了种养殖风险,气象部门应参与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及时为受灾农园提供理赔鉴定服务,减小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部门为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更新气象服务手段,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休闲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了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丰富业务服务工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各地气象部门逐步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和气象灾害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详细分析[5],构建了特色农产品的周年服务方案和指标集,使得休闲农园布局和农产品选择更加科学。全面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运用LED电子屏、气象预警短信、气象大喇叭等设施,开展为农服务直通车,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开展休闲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种气象指数预报,开发了集预报模型库和数据查询为一体的天气预报系统。建立了休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开展了休闲农业微气候监测和研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各地气象部门与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各类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危害等级预报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发挥气象科技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尽管气象部门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气象服务技术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信息内容单一,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运用到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传统预报模式的滞后性和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气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园还不具备气候自动监测系统,各地气象部门缺乏休闲农业气候监测网络和远程服务管理。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落后,各类气象科研成果难以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中展开应用。二、农业气象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发展缓慢,知识层次高和知识面广的农业气象人才较少[7],一线气象服务人员普遍对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虫害防治了解甚少,对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无法做出科学的生产指导,限制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实效性。三、休闲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休闲农业主体是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项气象服务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气象部门与涉农企业合作方式、服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4、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4.1转变理念,建立气象服务新思路。气象服务领域从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工厂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甚至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三农”各个方面。服务产品从对大宗作物服务产品转变到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从粗放化服务转变到精细化,从间断转变到全程,涵盖农产品的关键生长期以及存储、销售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在目前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专业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加强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长期内外协作开展农业气象的研究和试验,在深入研究气象因子与作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动植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加强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变为以定量为主。同时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各地气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休闲农业发展。

4.3加强气候资源区划和宏观规划。发展以气候资料、遥感反演、GIS多种小网格空间插值模型为基础,应用先进区划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针对各地气候特点,开展休闲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做好区域规划,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搭配农产品品种类型,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降低休闲农业生产的风险。

篇4

提倡“精细化”是学校管理理念的一种进步,但许多学校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偏差。

比如,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顾及教师的心理认同,有违“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的检查评比功能逐渐变异、走样,检查评比沦为学校奖惩教师的一种工具,直接与教师的评优、考核、晋升捆绑,这种带有浓厚功利色彩的竞争,助长了教师间的不正当竞争和虚荣心。

比如,提倡“精细化”,却没有精细的实施指导。学校领导“只识毛病,不开药方”,精细化管理变成单方面的“精细化”要求。如某校为抓教师考勤,实行签到制度,要求教师每天早上7:45之前和下班前5分钟到办公室签到,迟到1次口头警告,两次以上每次罚款5元,5次以上取消当月全勤奖……每天早晚上下班,学校二楼办公室楼道里出现了“特别”的排队签到景观。

再如,管理越来越细,却缺乏智慧、灵活的调控。精细化管理需要教育智慧,并非繁文缛节越多越好、越细越好。

上述偏差提示我们,管理越来越“精细化”之后,学校究竟怎样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更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是:学校管理如何取得教师的内心认同,如何避免野蛮、粗暴,真正做到细致、合理的指导,如何在注重细节的同时,保持管理的弹性和柔性,赋予教师更大的选择空间?

无论如何,“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应该是从教师自身的需要出发,建立起公正、公平的制度,形成内化的、更为适切的文化氛围。

没有选择,就不可能有发展

校长放权,为的是突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为此,我们探索了“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教师管理机制。“双向选择”是指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可以自由选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加入自己的团队,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可以自愿选择加入某个团队;“自由组合”则是指年级组长组合班主任、班主任组合任课教师的机制。

这种组合采取自觉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学校行政权力不去过多干预,它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学校每个年级设3个组长,每个组长又带领6个班级,不仅给年级组长创造了竞争的空间,也给老师们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双向选择”和“自由组合”相互依托、互为条件。如果没有“双向选择”,“自由组合”就是有名无实;如果不赋予“自由组合”的权力,“双向选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近年来,我校探索的这种机制赋予了更多教师自主管理的权力和责任,由于减少了行政干预,学校管理更趋简洁、高效、民主、透明、公开、公正。

首先,初步形成了人人争做好老师的竞争格局。过去,每学年安排人事前,校长最伤脑筋。年级组长总会三番五次地找校长,意思是想多要几个教学成绩突出的好老师。校长安排完人事,大家也都不满意。究其原因,还在于缺乏了选择的机制。实行“自由组合”制后,老师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被选择权。有了选择,“保险箱”被打破,“铁饭碗”被敲碎,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受到了冲击。为适应选择,老师们不仅要努力作为、奋勇争先,还要宽容大度、团结合作,管理的执行力难题迎刃而解。

其次,人人争当班主任。班主任一直是琐事缠身、辛苦劳累的代名词,班主任由学校任命,和谁搭档也由学校指定,毫无主动权可言,当然班主任也没有太多主动性。如今,在自愿的前提下班主任接受年级组长的选择,并对自主选择有发言权――选择在哪个年级、和哪个搭档,都有巨大的空间。这极大地提高了班主任的地位和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创造力。

再次,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了自我教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选择,没有选择,只能导致停滞、僵化、封闭、保守;没有选择,就不可能有发展。比如,我们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就是因为它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选择性空间。同样,学校有了自由选择,就会产生自由竞争。它促使教师时刻处于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自我教育状态中。长此以往,教师主动去锻造自己的教学,努力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学校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教师治校,需要真正把学校还给教师。学校是师生的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学校之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选择,必然会给学校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为营造和谐的人文精神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用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保驾护航

从一味行政命令放手为“自由”选择时,学校的生机和活力就会被释放出来,而要保持这种生机与活力,就必须有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

考核是教师最为关心的评价机制,学校的奖励、激励机制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操作手段上看,要让评价更为方便可行,必须适当地将考核内容量化、细化、目标化。而要保证考核公平、公正,更为重要的是将考核内容科学化,将过程公开化。当然,科学化、公开化的前提是要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有效工作。

我校的考评奖励机制自成体系,有着全面而具体的细则要求。这些细则囊括了教师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是一种“过程性”记录。指标上除了有量上的硬性要求外,更看重教学质量进步的幅度、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次数、承担科研课题的角色、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等这样具体的活动性评价。当然,有奖励加分项目,也有底线严格的扣分项目。

有了完备的考评机制,评先、评优、职称工资兑现、绩效工资发放及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与教师利益挂钩的评定,都可依据考核奖励制度由高到低选拔,保证了相对的公平、公正。我们特别看重教师的“进步幅度”,使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平等地站到了竞争平台上。

此外,我校还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实施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的“双轨制”。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不搞固定、僵化的模式,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均以团队形式进行,每个团队的研究方向由自己决定,团队中成员分工合作。参加课改、科研的教师,如果有一定的成果展示,我们便为他们专门设立“科研团队奖”,甚至送这些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考察。这样的评价方式,引导大家朝着“团队最优,个人全优”的目标前进。

教师群体中,除了正式的群体组织,还存在着由志趣、观点相同自发形成的民间社团。由于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样的社团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我们为这些团队的活动提供场所和时间,并在年终考核中对民间团队的积极分子进行奖励,努力把这些社团打造成教师精神文化的“高地”。教育,说到底是心灵的事业,如果没有教师自觉自愿、创造性的工作,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便无从谈起。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评价中格外注意的价值导向。

篇5

关键词:县级;气象服务;思考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90-02

在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越来越多的需求,气象服务的内容、手段、方式都要适应百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如何从“面向决策、面向生产、面向民生”三个方面来做好气象服务,是各级气象部门考虑和探讨的问题。该文对正安县气象局在气象服务上的一些调整方法进行总结,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更好地开展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1、气象服务的内涵和定位

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渠道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的过程。气象服务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是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县级气象局处于气象部门工作的最基层,是气象服务的最前沿阵地,也是与工农牧业生产接触最直接、气象服务见效最明显的机构。县气象局应提高服务敏锐性和前瞻性,认真分析各行各业与气象工作的关系,准确把握服务切入点,千方百计把公共气象服务的触角伸向国民经济生产的各行各业,有针对性地提供精细化、人性化程度较高气象服务产品。

2、正安县气象服务工作与实践

2.1 保障开展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 正安县气象局在重大活动保障工作上,如在2011年举行的“5.23中国农民工节”、建党90周年庆活动和正安县“两会”期间,正安县气象局应用气象现代化技术,严密跟踪监视天气形势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制定服务预案,加强加密天气会商、明确专人负责,强化应急值守,加密天气会商,指定专人呈报。以“重大活动保障专题气象服务”形式提供气象服务产品,提前活动期间预报,并在活动中及时跟踪或订正预报。开展了以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天气预报、县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媒介进行服务。切实为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等提供准确、优质的天气预报,保障每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每年中考、高考期间,正安县气象局制定中考专题预报和高考专题预报,每天向教育部门滚动中考、高考之间天气趋势,并从考前、考中、考后给予考生不同的温馨提示。

2.2 积极做好农业的气象服务 农业生产、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对天气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较大,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落实气象部门的“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正安县气象局开展“点对点”的气象跟踪服务,有效落实提前科学处置,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好地服务地方现代农业,提高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2.2.1 加强气象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围绕正安县粮食生产实际以及未来粮食增产规划,开展粮食产量气候生产力动态监测、调研和评估。提高农作物长势和面积、生态环境、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能力,开展农业遥感动态监测评估与服务。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预报服务,逐步实现大面积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减灾对策业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条件利弊的动态影响评价、农田土壤墒情动态监测、作物长势动态监测与评价,充分科学地利用气候资源和空中云水资源。

2.2.2 改善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业。开展全县主要大宗农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气候资源适应性及精细化灾害风险区划,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提质增效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特色种养殖等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开展特色农业的产量与品质预报。结合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布局,建设茶叶、烟叶、野木瓜、方竹笋、畜牧业、设施蔬菜等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并开展专项服务。创新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发挥气象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中的作用,开展农业气象保险指数推广试点。

2.2.3 提升气象服务,支撑科技农业。科学规划并建立人工增雨防雹站,土壤墒情自动站、区域自动站、地质灾害监测站以及改进农业气象观测手段,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能力。建立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重点区域的防灾抗灾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气象技术支撑,着重开展农村预防洪涝、暴雨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气象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的防灾抗灾设施建设。加强对乡镇两要素的监控,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强降水自动监测和报警。

2.2.4 提高气象服务,针对专业性农业。正安县气象局与烟草、农业、畜牧业点对点的进行气象服务工作,每周向烟草公司、县畜产办、县农林畜牧局的管理技术人员收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防疫等技术,将收集来的烟草、农业、畜牧业的专业技术知识或需要提醒农户的注意事项结合天气情况,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到相关领导和烟农、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手中。点对点的进行专业气象服务,使气象服务更贴近农户生产生活。在每年粮食作物的“春播、秋收、秋种”关键农事季节,县气象局提前制作关键农事季节预报,组织气象服务人员深入大田调查农作物生长情况,随时了解近期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春季是种植的关键时期,土壤墒情是制约农作物出苗和前期生长的关键因子。县局组织服务人员深入农田对全县农田土壤墒情进行测定,着重分析土壤水分对农作物播种和出苗的影响,并给农民提出建议。县气象局利用大田调查的机会向广大农民讲解气象科普、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和应急避险方面的知识,既能使广大农民应用气象知识科学种田,合理避灾。

2.3 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服务 在2011年6~8月的几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中,正安县气象局在天气系统来临之前提前做好预报服务材料,通过传真、媒体、网络、乡村电子显示屏临近天气预报。通过正安县19个乡镇和地质灾害隐患点两要素站了解雨情,实时“雨情通报”手机短信,并电话通知各乡镇气象信息员注意防范由强降雨天气所带来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通知各乡镇领导注意防范气象灾害和紧急情况时安排人员转移。除了强降雨天气过程,气象局还对雪凝、干旱、转折性天气过程进行专门的气象专题服务,减少损失。

3、建议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是最直接的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部门,其业务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成效的好坏是评价整个气象工作的关键性指标,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气象部门工作的评价优劣和认可程度。经过实践,气象服务在县级需要改进以下几点:

(1)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气象服务的瓶颈。国民经济生产的各行各业与气象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真分析气象服务与各行业的之间的关系,找到服务切入点。

(2)拓宽气象信息渠道,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让农民可以从更广泛的渠道获取气象服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12121电话等渠道开展常规气象服务;开展短信群呼和小区短信广播、广播电视插播和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等开展突发、灾害性预警信息的。

(3)积极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扩展气象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社会领域的法制建设,把气象服务建设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篇6

近年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省、市局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统筹集约各种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三个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优质气象了保障服务

二、总结十以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成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农”气象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关于调整气象防灾减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关于成立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组的通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 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关于印发 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为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为气象为农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部门合作和加强社会宣传等手段,使全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为地方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信息员数量,更新了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将全县222个行政村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70余名蔬菜大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和50余名种养殖大户吸收为气象信息员,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行政村和蔬菜种植专业户的全覆盖。全县11个乡镇全部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使灾害防御责任主体明确,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同时积极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三)面向需求,进一步推进“三个体系”建设,促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深入发展。

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然是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 县是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县,全县有蔬菜大棚12000余栋,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服务设施农业为重点,树立“减灾就是农业增效、防灾就是农村维稳”的理念,认真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

在蔬菜大棚示范园区安装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和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实时观测数据、最新天气预报信息和每日气象服务信息。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的建立,使得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可以根据天气实况、预报信息和种植品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损失。为实现从关键农时服务向农业生产全程精细化服务转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着力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体制

1、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与各涉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气象为农服务的合力。

2017年7月20日, 县气象局、 县农业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以共同加强对“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三农”的支撑作用方面达成了以下合作:“联合开展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联合开展农业气象大数据建设、联合开展为农服务产品制作、联合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联合开展为农服务信息、连个推进农业气象保险工作、联合开展农情灾情调查、联合开展教育培训”。

与县林业局、县文广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县环保局、县文化广电局等单位已合作多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数据资源和信息共享,组建了县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

2、制定印发《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责任落实到人,开展重要农事季节、特色农业、灾害性天气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主动做好春播、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定期开展农田调查,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过程,细化、订正省、市两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

3、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

统一制作和印发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县气象防灾减灾指南》、《气象科普读物》、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等, 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为载体,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

4、通过省市县一体化平台、电视、手机短信、微博、微信、MAS系统、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传递给重点服务对象。

5、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截止到目前,我局布设增雨焰炉六个,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增雨作业,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五)“三农”专项进展顺利。

我局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把“三农”服务专项工作作为创新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积极探索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新思路。通过两个标准化乡镇的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县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了 县“三农”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指标集和 县“三农”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工作历,为当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农业保险等提供科学支撑;进一步扩大“直通式”气象服务范围,提升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建立“直通式”服务台账,推广应用手机APP,强化直通式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

三、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始终是气象服务的重点,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坚持发展农业和生态气象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建立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联动响应机制,面向农村有效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建设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方面,采取多种举措着力促进气象为农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防灾减灾救灾等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高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精准度,及时准确提供服务信息;强化部门合作和联动机制,细化重大天气应对措施,联合对外信息;加强信息共享,整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对特种行业开展“点对点”专项服务,做好精细化预报;保障安全生产。

四、   分析气象为农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县局业务人员严重不足,分工不细,业务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

2、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

五、今后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1、加强现代化建设,提升“三农”气象服务的能力。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综合各类气象信息,强化预报预警和服务工作,提高预报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全县实施有机旱作红芸豆5.5万亩,计划于2018年底前完成 县红芸豆气候品质认证,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提高 县红芸豆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助推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2、加强服务产品开发,提高气象为农服务针对性。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突破传统、单一的预报服务模式,围绕现代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深化气象服务内容,开发系列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满足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

3、加强农业气象科研,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能力。研究设施大棚的小气候规律、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相应的对策,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研究不同种植、养殖品种的农业气象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和周年服务方案;研究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提供支撑。

篇7

一、 制定精准培育政策

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纲要(2015―2020年)》(晋政发〔2015〕6号),明确了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 “精细培训、精准培育”工作要求, 2016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试点指导意见》,在全省选择主导产业突出的8个县,开展以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全产业链培训、分产业分级认定、科技信息服务和财政金融扶持等精准培育试点工作,在试点县精准培育出3000名职业粮农、菜农、果农、牧农、药农,推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

二、精准遴选对象

选对人是精准培育的前提。为精准遴选培育对象,全省组织开展摸底调研,通过村镇+专业协会+培育机构等多渠道推荐,农业、畜牧、农机、果业等产业管理部门筛选,准确锁定培育对象。山西省将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带动示范作用突出的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和立志投身农业领域的创业者这四类对象作为重点,坚持培育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依据产业专业选人;坚持培育内容与农民需求相一致,将发展创业意愿强烈的优先列为培育对象;坚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兼顾普通农户相结合,将有潜力成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普通农户也纳入培育范围。精准遴选对象为精准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据不同类别培育对象,2016年,共组织了省级示范培训50名、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1000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24000人。

三、精细组织培训

一是在培训内容上,结合全省特色主导产业,制定了30项培训规范,分类设置培训课程,分专业制定培训标准,分学科确定培训学时,开展精细化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调结构新要求,压减传统作物的培训,增加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训。在提品质上下功夫,更加注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培训,普遍开设 “三品一标”生产认证规范课程;在去库存上做文章,开展了从生产决策到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等全产业链培训;在促融合上求突破,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培训;在降成本、补短板上出实招,强化了“一控两减三基本”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的农业生态发展理念培养。二是培训方式上大力推行“菜单式”“订单式”和“帮带式”培训。培训前征求农民的培训意向,建立问题导向的培训需求台账,指导培训机构根据农民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公布培训课程、教师、时间等相关信息,鼓励农民自主选择参训。培训后由农技人员、专家团队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带”,提供后续跟踪服务。让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围绕各地主导产业“一业一课”“一业一校”的培训方式大大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和培训效果。2016年,全省60%的培训机构采取 “菜单式”“订单式”培训方式,全省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和乡土专家3000余人在生产一线帮带指导职业农民。三是培训规范管理上,制定《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纲(试行)》和全省统一的《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建立以学时制为基础的教学制度、培训过程监管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双向考核制度。

篇8

下步工作打算:

1、狠抓日常工作落实力度。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动物防疫工作;落实防汛抗旱各项措施,狠抓防灾抗灾,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保增收;有针对性地抓好柑桔管理工作;继续抓好农技培训和推广良种良法,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农民收入增加。抓好水稻保险等三农政策性保险工作。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实施好土地整治、标准化农田改造等各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0.5万亩。科学规划建设当枝一级路拆迁安置小区,进一步加强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

3、狠抓重点产业质与量的扩张。一是积极抓好优质稻米订单生产,打造精品名牌大米。二是大力推行猪——沼——果,林(果)——禽模式,大力扶持生态养殖示范户和林果养鸡大户。三是狠抓水产品精细化生产,加强渔池标准化建设。四是抓好柑桔产业提质增效,实行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五是抓好农产品加工招商引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指导5—8家企业围绕深化产品加工、提高产品包装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能力,强化品牌建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