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4 14:4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网络环境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烟草信息资源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信息化的发展。烟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税收有着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拓宽烟草信息资源的提供渠道,深化烟草信息资源的服务内涵等加以分析。
一、烟草信息资源建设的的迫切性
网络环境下烟草信息资源建设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他行业都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行列,以及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盈利,如果烟草行业不能够快速实现信息资源建设,会大幅度地落后于时代,从而严重制约其自身的发展。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烟草信息资源受众群体不断拓宽,如果不能尽早实现烟草资源信息化,就容易导致服务提供不完善,获得信息资源困难等,从而影响整个烟草行业的发展进程。
二、网络环境下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的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就必须符合网络发展的要求,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以及用户的实际需要。所以,在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在网络发展的要求下不断符合企业的要求,并且根据用户的需要来不断进行建设。
(一)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要有一支能够胜任信息资源建设的队伍。在烟草企业推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就必须保障企业内部员工能够掌握烟草信息化知识和技术,能够对烟草信息资源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并且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地根据企业以及用户的需要进行创新。只要这样,才能保障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公布,能够促使信息资源库的不断扩大和及时更新,使得信息资源库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必须培养一支能够胜任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任务的人才队伍,通过对各级烟草公司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技术;同时,开辟出一条信息传递渠道,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准确快速地共享。
(二)烟草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应尽量做到全面准确。我们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库建设,就是为了实现烟草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查询,使得用户能够更好地了解烟草信息动态,所以烟草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一定要做到全面、准确。在烟草信息资源库的整体架构中,应该通盘考虑各个地方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基本信息一致的基础上对各个省份的具体信息统计内容做一定程度的增减,使得信息录入能够更加符合本省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建设烟草信息库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省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充分掌握各省的烟叶种植类型、卷烟制作类型、卷烟销售的主要品牌、卷烟库存状况及订购状况等,按照具体的需要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库建设,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烟草信息资源库的结构合理性和内容全面性。其次,给省级企业烟草企业的资源库建设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使得资源库的建设能够符合本省的实际要求。
(三)烟草信息资源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必须对信息安全给予足够的重视。信息安全是网络环境下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进行烟草资源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旦烟草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我们的信息资源库数据被窃取、被篡改、被非法利用等一些列问题,使得我们企业利益受损。所以,很有必要对烟草信息资源的信息安全进行多重防护。首先,在烟草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就必须保证烟草信息的安全。在烟草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采用多种防护手段,来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密,同时提高信息资源的安全级别,避免出现因为攻击而将资源库暴露于危险之中。其次,在平常的运行过程中应对服务器等进行维护,避免服务器故障引起的风险。在平常的运用过程中进行服务器维护就是要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加强对服务器的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排查与维护,避免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烟草信息资源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在省级公司之间实现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很多省公司等都有自己的烟草信息门户网站来公布烟草信息,让经销商通过网络渠道订购卷烟、查看卷烟供应的基本情况等,基本实现了烟草信息资源的公开以及烟草订购的信息化。在这些省级烟草公司信息资源化的建设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自己管自己,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建设,没有考虑到同内网的兼容性也没有同其他的省级公司进行合作,这导致了技术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的大幅浪费,造成了信息的大量重复以及人力与物力的浪费。所以我们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推行合作开发,共同维护,减少成本,提升效率。
(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中应该注重信息开发的效益。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就是为了促使烟草行业的资源信息化,使得烟草信息能够实现方便的存储、统计、提取和共享等,从而提升信息共享的效率,获得企业效益的增加。所以,在进行烟草信息资源建设中一定要坚持速度和质量并重,实现烟草信息资源建设的效益化。不能够只注重烟草信息的存储而忽视了信息的统计和处理,使得信息存储变得毫无意义;也不能够只关注烟草信息的统计和处理而忽视信息的录入,使得前者为无本之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对烟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对烟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信息资源队伍的建设,使得建设好的信息资源库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和维护;对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应该要求内容涵盖全面等,只有如此,烟草信息资源建设才能够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获得。因此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构造学习的虚拟情景,并利用校园网开放式的环境构建一个人与人之间更为广阔的相互会话环境,由此进行协作活动而实现某种意义的构建过程。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系统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特性加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方面要素的构造,将起到强化学习效果的功能。因此校园的建设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硬件的建设,再者就是软件的建设。
一、硬件的建设
学生在校园网上的学习主要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它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学习环境,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广播教学系统,在广播时,学生机被锁定,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课,不利于个性化的教学。用投影机授课,学生不受教师的控制,学生可以随着教师的引导边听边操作,提高了学习效率,其缺点是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因此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最好两套兼而有之。再者就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了防止学生误操作和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在每台机器中装上还原卡(或使用虚拟还原技术),机房应有专人管理并有较强责任心,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的使用率和完好率都处在较高的状态下正常运行。
根据校园网的特点及WWW技术的功能,校园网学习系统的建设可分为用户管理系统、学习系统、作业辅导系统、在线测试系统、教师答疑系统、讨论系统和在线交流系统七个部分。
二、软件建设
在网络上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外乎听老师讲课、实验、读书、座谈以及运用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进行教学,而基于网络自主学习方式,学生面对着的是运行在网上的计算机,教师、学生的角色也有质的变化,教师由原来的面对面口述、手把手地指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制作网络课程,通过BBS、E-mail网上答疑、更新题库、网上批改作业和试卷等,还需要帮助新生渡过开始学习的不适应期。由于学习方式的变化,环境的改变,学生的角色也由被动地受教育变成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然而,学生初次接触新的学习环境有些不适应,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如要熟悉基本操作,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如果自控能力不强,还会被网络上其它的娱乐节目所干扰。
因此,基于校园网学习的学生,所面对的是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但是这台计算机要在学生学习时做到“要什么就有什么”,形成所选课程的小型图书馆这个小环境的创建,还必须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不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关键是要靠教师、家长、学校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不受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干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根据教学大纲,从学生独立学习为出发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的与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提高学习效率。
网上的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工作的核心,网络硬件投入再大、机器速度再快而无资源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一个空壳。资源的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资源的建设,再者就是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开发。教师资源开发出来,学习资源也就有了。教师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时候主要是进行教学观念上的问题。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校园网络教学会使教师的生活节奏加快,不敢在教学上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自己要不断的往前跑啊跑。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教师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关键是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正确观念。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转换。
1、作为学习者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在第四十五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德洛尔的主题发言别强调教师的四点责任之一,就是教师自身的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基于网络环境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作为研究者
实现网络环境教学,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传统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好地创设教学情景,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以及怎样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对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研究、评价、改善和充实,还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进行教学实验,如“创设不同学习情景,对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影响”等。
3、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师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从“教”转变为“导”。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的与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很快地在网络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
4、作为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咨询者
基于网络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为了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此,教师承担网上实时双向交互的咨询者、非实时双向交互的信息资源设计者和在线信息咨询顾问的角色,这一角色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它们融与教学活动中。
5、作为群体的协作者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协作学习。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网络环境,支持不同地域的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公平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对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教师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监督师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中超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打破以往封闭自锁或传统教学中的很小范围很少有学生参与的教师之间的协作。
6、作为学生的学术顾问
为适应和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获得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教学帮助,使每一个人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基于网络环境教学中,教师还将扮演学生学术顾问的角色。作为学生学术顾问的教师将独自或与他人合作给学生一定的宏观引导和帮助,如确定学生为完成学业所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能有效完成学业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一定的检查、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等。
网络时代的兴起在给人类带来了海量信息,在为人类的交流提供史无前例的便利的同时,却因为网络信息的无序性、混杂性和污染性,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带来了困难。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所说:简单事物的超巨量的复杂联结,演化出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的现象。
1 问题的提出
当代世界存在两大浪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拉动着信息网络化,而信息网络化则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信息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由各种信息技术网络构成的环境——网络环境之中,变化成为这个时代的永恒特征,各种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思想、行为、规则,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为了适应网络环境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探索和加强政府的信息能力建设。
网络环境的兴起,对加强和完善我国各级政府的管理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必由之路。因为,在信息时代,信息能力已经成为政府执政能力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以下的地方政府,由于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其信息能力建设尚属于薄弱环节,以至于在面对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时常常陷于被动应付,急需提高危机管理和应对的水平。
2 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环境理论研究
2.1 国内学者对网络环境的研究
王辉(2004)提出了网络信息环境的定义“网络信息环境指与用户信息活动直接相关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全部因特网交互因素,是用户为完成相关任务而通过浏览器接触到的信息内容、信息表达方式,以及信息间相互关系的总和”[1]。
网络环境是指将物理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进行互联,各计算机之间依据某些协议进行通讯,实现一个系统,可以共享软、硬件以及网络文化。环境有大小之分,主要是与一定的空间和范围有关。从小的角度可以将网络环境定义为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可以讲网络环境等同于赛伯空间(cyberspace),即将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包含进网络环境。这也就是说,网络环境除了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一些相关的非物理形态,如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
综上,对于网络环境的定义大多从网络技术入手,强调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下结合网络资源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另一方面又强调参与在网络环境中用户的重要作用。
我国学者针对网络环境内涵的理解基本相似,都是结合了网络的特点,对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
2.2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环境的研究
2.2.1 国外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定义。美国在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以后尤其重视信息环境的建设,美国军方和政府强调信息的共享在反恐和作战方面的重要性。对信息环境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尤为重视。在美国安全局的政府报告中可以看出,对信息共享的重视[2]。
另一部分学者在定义信息环境的时候从用户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能力在信息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针对不同的问题所处的不同的信息环境进行对策研究,比如政府或者企业所对应的信息环境[3][4]。
2.2.2 国外学者对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美国情报学家兰卡斯特(F.W.Lancaste)(1984)[5]认为信息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是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信息人。
英国学者麦克格雷(1988)[6]认为信息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或表述,否则它就永远只能是纯本体性的,除了电光是纯信息之外,其它媒介之中都还有另外别的媒介存在。
Jonathan Donner(2009)等[7]通过信息环境中信息传播时借助媒介的不同,对信息环境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与传播途径,是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综上,国外学者在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方面侧重于从组成信息环境的因素,特别是技术因素方面对信息环境的内涵进行理解。
2.2.3 国内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定义。罗曼(1994)[8]把信息环境和信息生态作为一个概念来定义的“所谓信息环境.或称信息生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生长、传播、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的宏观表现形式或宏观平衡、协调状态。这种宏观形式构成了人类赖以进行各种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其它环境一样,信息环境内部重要组成成分之间以及信息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配比、相互协调和相互平衡的关系”。
周黎明(2005)[9]等认为信息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一切自然、社会和心理因素的总和。在此,我们所强调的信息环境主要指与人类信息活动有关的人的要素、信息的要素、技术的要素和社会诸要素(社会、政治、经济及政策法律等)。
卢金荣(2007)[10]认为信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生长、传播、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或协调状态。
靖继鹏(2009)[11]从信息生态学的角度对信息环境进行了分析,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下的一个范畴,包括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社会环境。
刘军燕(2010)根据信息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从信息环境系统的概念演变、信息环境的人、信息的表述、信息载体的演进以及信息政策与法律这5个方面论述了信息环境的演变。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定义信息环境的时候从信息环境的各组成分入手,同时把信息环境的范围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2.2.4 国内学者对信息环境的内涵的理解。岳剑波(1993)从信息环境的要素方面对信息环境进行了分析,分别为:①信息人。②文献信息资源。③信息基础设施。④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罗曼(1994)又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归为内因,同事拓展了外因的概念,分别为:经济状况;科技和教育状况;国际环境状况。
罗义成(2007)[12]从系统的角度认为信息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因素是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和信息政策与法律。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对信息环境内涵的理解上基本都是从对组成信息环境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要素也随着时代有着各自的发展,内涵也不断变化拓展,但基本类别还是没有变的。
2.3 网络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图书馆 网络环境 馆藏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记录和传播信息知识的手段与方式,图书馆作为一个收集、整理、储存、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公共服务机构,这种改变尤其明显。如何应对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好馆藏建设工作,完成由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方便快捷的服务,是各个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
1.1馆藏结构发生了变化。馆藏建设是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馆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整体效益的发挥。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包括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并且数字资源的比例越来越大。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向复合型转变,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实体馆藏包括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以及图书馆所拥有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数据库等数字馆藏,虚拟馆藏是指本馆读者借助于计算机系统、通信网络等可以广泛利用(检索、传输等)的本馆以外的网上电子信息资源的总和。
1.2网络环境下馆藏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的环境下,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并存,图书馆面临着经费有限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使用和分配经费,合理配置印刷型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比例,保证重点、综合平衡,将有限的经费用于选购最切合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并使之发挥最大作用,己是图书馆馆藏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同时,由于资源的大量增加,书刊价格上涨以及经费有限等问题,使得每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拥有满足所有读者需求的资源,因此,更需要开展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共享,尤其是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随着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和数字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知识产权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建设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要性原则,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采购方针等对馆藏进行采选、合理配置,从而确保采集到优秀的适合本馆读者需求的资源。
特色性原则,每个图书馆由于地理位置、办馆性质、服务对象等客观因素的不同,都有自己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独特之处,这就是图书馆的特色。特色化不仅是解决印刷型馆藏选择的捷径,也是特色化是数字资源建设的生命。
用户中心原则,馆藏建设的首要出发点是用户需求,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宗旨和要求。就要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千方百计地提高馆藏质量。
可行性原则,是指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制定着眼于本馆长远发展并符合实际情况的馆藏文献发展政策,通过分析用户需求特点及现有馆藏强弱确定馆藏特色及各种类型文献的发展准则,确保对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分配,做到量力而行。
安全性原则和标准化原则,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由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共同组成,资源的获取由“拥有”而变为“存取”,因此,安全性和标准性就成为馆藏建设的突出原则。
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重视馆藏质量控制,更新馆藏质量观念。质量是馆藏建设的根本,从文献采集开始,就要严把质量关(包括获取使用权的网上资源)。馆藏建设岗位的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图书馆领导更要建立起符合本馆实际的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本馆的馆藏建设工作进行监督和调整,从文献的结构、数量及经费的分配上进行宏观调控。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中数字馆藏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尤其要树立数字馆藏质量意识,提高数字馆藏建设质量,同时,由于其馆藏构成的多样性,要重视馆藏资源的优化配置,树立整体馆藏质量观念。同时,要树立协作观念,馆藏质量控制工作不是靠一个部门能完成的,图书馆的相关工作部门及工作环节必须树立协作的观念、相互配合。
3.2重视自建数字馆藏工作。自建数字馆藏也就是图书馆把自己拥有的传统馆藏进行数字化,建设开发一些专题数据库。所谓数字化技术,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一定形式的如文字、数值、图像、图形等信息输人计算机系统进行数字编码,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处理、加工、贮存,用数字传输技术加以传送,并在用户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再还原成文字、数值、图像、图形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逐步建立和开发高质量的多种类型专题数据库,如:地方文献数据库、报刊文摘数据库、目录索引数据库、专题信息数据库等。只有形成了自己独特信息资源,才能在网络环境带来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3.3建设虚拟馆藏,重视共建共享。图书馆根据用户需求及馆藏发展需要,搜索、选择因特网中的信息资源,下载存到本馆或本地网络之中,或者链接到图书馆的网页上,使其成为本馆的虚拟馆藏。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最深层的本质是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馆的实体馆藏可以是另一个馆的虚拟馆藏,开展馆藏资源共享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3.4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网络环境下,实现图书馆馆藏建设需要一支在观念先进、能力突出、知识全面和技术高超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他们不仅要具备辨识、选择与取得不同信息媒体的能力,还要懂得如何甄别、选择数字资源,如何努力发掘网上的特色资源以及如何开发自己的特色数据库等。只有这样的工作队伍,才能推动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长期有序发展。要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就需要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图书馆也应该为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提供相应的培养体系和充分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郝培芬.网络环境一下信息资源建设原则探析.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31一34
[2]张向东等.西部地方综合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oo5(l):103一106
[3]崔明淑等.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延边党校学报.2010(6):162-163
[4]郑宏智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科技信息. 2009(11) :372一373.
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所谓网络环境,狭义地说,是指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宽带、高速、广域型数字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国际互联网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广义地说,网络环境还包括电子网络的渗透、扩张而引起的国家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体制、信息系统组织、用户信息行为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综合起来考察,前者是指网络的物质实体,可称为网络的硬件。而后者是指网络的精神体,可称为网络的软件。未来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应该是既包含硬件又包含软件的整体。目前,大多数人对此认识还停留在狭义的层面,对网络软件环境缺乏重视。本文将着重从广义的层面来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起初是指图书馆的各个工作服务环节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化图书馆,即由电子图书馆或数字化图书馆组成,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但是图书馆的网络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当前情况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并存将是长期的。因此,从分布看,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馆的现实馆藏,二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即虚拟馆藏。
现实馆藏。图书馆收集、整理、保存并为读者利用的所有具有实体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就是现实馆藏。尽管Internet的出现给图书馆拓展了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但是实现馆藏仍是当前图书馆信息资源最主要的内容。首先,它是满足本馆用户群最便利的信息资源,具有虚拟馆藏无可比拟的直接现实性。其次,它一般都经过不同深度的加工整理和组织排列,并配置有较为完善的目录检索工具,因此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易检索性等特点。再次,它拥有大量的中文信息,易为一般人所利用。网络环境下现实馆藏的文献类型呈多样化趋势,既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又包括非纸质载体文献及电子出版物,形成印刷型信息资源、光盘型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三种信息资源并存的格局。另外,从加工级次和加工方式来看,现实馆藏又包括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虚拟馆藏。虚拟馆藏是指图书馆可查找到的没有实体性原始文献作为支撑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Internet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一信息资源量庞大,包含的信息无所不有,涵盖了各学科领域,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宝库。而且它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陈代谢频繁,每天都有大量的最新信息出现在网络上,同时也会有大量网络信息老化失效。但是,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没有统一的目录,其分布广泛而无序,且网络信息数据类型多样,随机变化,大多数信息资源是未经加工整理过的一次信息。因此,人们在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按照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网络信息资源可大致分为三大类:(1)非正式出版信息,指流动性、随意性较强的信息量大、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和控制的动态信息。(2)半正式出版信息,又称“灰色信息”,指受到一定的产权保护但没有正式纳入出版信息系统中的信息。(3)正式出版信息,指受到一定的产权保护,信息质量可靠,利用效率较高的知识性、分析性信息。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关系。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来说,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二者具有相互性。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力,虚拟馆藏则一般没有。从地理位置上讲,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和外地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协议和申请手续才能借阅,因而具有间接性。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是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反映,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但它也是随着时展和国情的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变化的。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我国国情,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遵循实用性原则、特色化原则和分工协调原则。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建设信息资源必须符合图书馆实际使用的目的,或针对实际使用需要的目的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又称为针对性原则或目的性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对象在数量上和类型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和庞杂,且参与建设的信息机构众多,各有目的,整个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局面十分零乱。而且图书馆的经济技术能力较为有限,必须明确目的,切实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类型信息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建设。
特色化原则。在某些学科领域或某个专题方面,数量、品种、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情报价值,文献保障率较高,具有研究级水平,在网络环境下集中优势,利用方便、快速的信息资源建立特色的信息资源,保证其系统性和新颖性,互不雷同,网络才真正是资源丰富的宝库。建成一流的现代图书馆具有特别的意义,只有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现实馆藏资源和虚拟馆藏资源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虚拟馆藏的建设中,特色化原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图书馆参与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如果没有什么特色,其工作成果可能会被淹没在茫茫网海中而无人知晓。
分工协调原则。现实馆藏的分工协调主要是指各个图书馆联合起来,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文献建设,建立一馆和多馆的文献资源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依存、资源共享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而虚拟馆藏建设中的分工协调不仅是指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图书馆与其他网上文献资源建设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分工协调,资源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多样,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是在协作的基础上,各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都各行其是,独立开发,必然会成本高昂,重复建设,浪费惊人,重蹈传统图书馆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覆辙。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措施
现实馆藏建设的措施。在网络环境下,现实馆藏建设急需探索的是如何建立起具有本馆特色的核心藏书体系。同时,也要更新传统藏书观念,使馆藏由单一的印刷型向多类型、多载体方向转变,积极开展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同时加大电子出版物的入藏力度。
突出重点,优化馆藏结构,加强特色化建设。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建设要走特色之路,应根据地区的特点和本馆的性质、任务与读者需求,对现有的文献结构、文种结构、时间结构等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围绕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构思具有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独特资源,在全国文献资源总布局下反映本馆的专业特点和办馆水平。现实馆藏的特色化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例如地方文献中非正式的出版物,这类信息资源文献资料价值高、信息量大,不易获取,较易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第二,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形成一批质量较好的二、三次文献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提高特色服务的档次。
建立数据库,加快馆藏的数字化建设。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图书馆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的研究和实施,美国国会图书馆首先推出了第一期多媒体数字化成果“AM”,转换的文献包括各种声像资料的历史档案,多为国会图书馆独有的特藏,将图书馆馆藏的印刷型文献资料及其他各类载体信息资源数字化,组织成数据库投入网络,有利于馆藏文献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馆藏的易用性和共享性。该项工作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应由国家统筹规划,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共同开发。一方面集中人力、财力建设若干国家级大型数据库;另一方面,各馆应加强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尽量避免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在馆藏文献数字化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网络化的原则,同时引导数据库逐步向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合理布局,增加新型资源。近年来电子文献的数量日益扩大,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截至1997年7月,我国已出版电子文献1000余种,有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图书、电视信息查询系统以及磁带、光盘式和联机方式的各种数据库等。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建设,不能再套用传统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标准,而应加强电子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并制定出相应的采访策略、组织管理方法和计量标准,使电子文献的收藏真正成为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馆藏的建设措施。虚拟馆藏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对网络的综合处理,进行深度加工,同时必须将网上各种分散的信息收集起来,加以分类鉴别,使得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有序的高速的可进行传递的信息。其次,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加强各图书馆及其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参与者之间的协作。
建设指引库,加强虚拟馆藏的有序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广泛无序给用户的检索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没有专业训练的人往往在网上泡几个小时也一无所获,因此必须积极开展指引库建设,给因特网这个信息的海洋绘制一幅航海图,以方便用户。所谓指引库,从物理上讲并不是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而是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
设计有特色的站点主页,组织有特色的数据库,加强虚拟馆藏的特色化建设。鲜明独特的站点主页能够在外观上首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站点主页的特色不仅仅是指图形、色彩组合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网上信息资源建设参与者的特色,并对虚拟馆藏的内容有所揭示。当然,虚拟馆藏特色化建设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内容方面。只有拥有独具特色的充实的馆藏资源,才能真正吸引大多数用户。因此,图书馆应有计划有目的地下载网上信息,充分发挥自身检索方面的技能优势,对其深度加工和综合处理,组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
加强宏观调控,做好虚拟馆藏的协作化建设工作。虚拟馆藏的协作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全国各地区、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需要国家在这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建立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信息管理机制。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全国性的职能机构,来全面领导和协调各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制定网络信息资源协作建设规划,并建立评估标准,以保证图书馆虚拟协作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香玲:《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图书馆论坛》,1999年第1期。
2.刘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情报资料工作》,2000年第2期。
3.赵慧:《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2000年第2期。
4.索传军:《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1999年第1期。
5.王春生:《网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初探》,《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2期。
关键词:环境地质学;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建设
一前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远程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给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每个学校都面临着如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改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多样化教育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普遍性问题[1]。网络教学平台又称在线教学平台,最早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研发,是根据实际需求构建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与沟通平台,包括网上备课、课程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作业、网上学习、网上考试以及质量评估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教学支撑平台,全面支持教学各个环节。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质就是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教师把课程的相关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将网络平台上的内容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进行学习,它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课时少、课堂授课信息量小的缺点,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桂林理工大学自2014年开始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教育在线网络平台建设栏目,对自己的教学课程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环境地质学课程作为本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典范,是全校老师借鉴学习的对象。本文结合环境地质学学科的特点,总结了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二环境地质学学科特点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保护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运用基础地质学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3]。环境地质学课程目前已经成为大多数地质类高校地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1994年,桂林理工大学开始设置该本科课程,至今已有20年历史,并主编出版了2版环境地质学教材。多年来,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地质学》课程建设不断进步,从没有教材、到自编教材、出版教材,再到尝试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凝聚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的精力。为了响应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号召,充分利用桂林理工大学教育在线网络平台的工具资源,《环境地质学》网络课程率先建设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示范作用。
三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目标和思路
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目标是:在不断完善《环境地质学》教学内容和修编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学校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呈现具有友好人机对话界面、能够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并实现专业启蒙或拓展知识面的目标。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主要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开展素材收集与整理,包括视频,动画,图片,国外教材购置与典型网站资料等;其次开展教学课件制作,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形成风格新颖的ppt,并进行格式(swf)转换;最后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利用桂林理工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各栏目内容,为课程教学服务,如课程信息,教学单元,教学活动,拓展资源和常见问题等。
四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模块结构设计
不同学校课程网络建设模块结构大同小异,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地质学课程网络建设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拓展资源、常见问题(百科)。
(一)课程管理模块
课程信息模块是网络教学平台中内容最多的一个模块,包括课程维护、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教师信息、选课学生管理等。此模块中,学生可以了解与环境地质学有关的课程介绍、专业知识、授课教师的相关信息、各章的重难点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及时课程的相关通知,并对选课学生进行管理。
(二)教学资源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是网络教学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浏览并下载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教学课件、教案、在线视频、在线动画、相关的图片观看以及提供相关网址供学生课外时间上网浏览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在没有开通网络教学平台之前,学生只能在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来拷贝教师的教学课件,然后回到宿舍进行复习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之后,学生可在随时随地选择下载所需的章节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果。环境地质学的课件以章为单元,分14个单元,EG01-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EG02-地球物质及其作用、EG03-地震、EG04-火山爆发、EG05-河流和洪水、EG06-斜坡岩土体运动、EG07-海岸灾害、EG07-水资源与环境、EG08-土壤资源与环境、EG09-矿产资源与环境、EG10-水污染与水处理、EG11-废弃物管理与地质、EG12-空气污染、EG13-地方病、EG14-全球气候变暖。每个单元分教学要求、教学课件、视频动画、看图学习、关键术语、测试释疑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课程自学材料。
(三)教学活动模块
教学活动模块内容也很丰富,包括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学习笔记等栏目。在学完每章内容(单元)后,上述栏目会有新的内容补充。答疑讨论栏目是网络教学平台最具特色栏目之一,可分为四个部分:课程讨论区、常见问题、自动答疑、邮件答疑,教师可以提出环境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最常见的问题,在课程讨论区创建新话题,学生也可以在话题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其它的相关问题,教师最后再进行统一答疑;教师可以在课程问卷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供自己的邮箱,学生向邮箱中发邮件进行与课程相关问题的咨询;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在教学笔记栏目中记录相关教学和学习心得;在学完每章内容(单元)后,教师还可以在课程作业栏目里布置一些课程作业供学生完成;在线测试栏目是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基于现实考试环境的模拟考试形式,测试完了之后,客观题会自动批改,极大的减少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环境地质学课程是桂林理工大学第一门进行网络考试的课程,是学校其它网络课程建设的模范。学习笔记栏目也包括三个部分:我的笔记、教师笔记、学生笔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记下笔记,做笔记有助于学生对当天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知道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活动模块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互动,避免了呆板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拓展资源模块
分专题视频和重要网站,提供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反映现实题材的视频,比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水问》和《红线》,均反映了我国当今水资源、土壤资源、大气质量、碳排放等方面的现状与发展,有重要的课程教育意义。另外,该栏目还提供并介绍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网站信息,比如美国EPA和地质调查局(UAGS)有关自然灾害和人为致灾知识,我国地质调查局和环境保护局公布的网站信息。
(五)常见问题(百科)模块
该栏目陈列了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分享的有用题材,比如对某个专业术语的维基百科解释等。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便于学校的统一组织管理工作,省时省力;便于课程自身教学管理,有利于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有利于课程内容更新与维护;也便于协同工作,能够带动网络辅助教学开展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4]。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平台上的网址自主进行其它内容的学习,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程亚平 陈余道 闫雅妮 李亮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轩亚光.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电脑,2010,11:202-203.
[2]肖晓梅.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67-69.
[关键词]网络环境;管理;图书资料
作为向人们传递各种知识和信息资料的图书资料室,能满足人们对各方面知识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图书资料需求量的增大,也为图书资料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应该将网络技术投入到管理中,从而也让图书资料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建设。
一、提高网络化图书资料管理意识
现在的图书资料要想实现网络化管理就是要先提高领导层面对其的重视意识,因为领导部门是对图书资源进行综合决策和统筹规划的核心,加强领导部门对图书资料网络管理的重视程度是重要的一项工作环节。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领导改变传统图书资料管理的模式,让他们明确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使用于现代化图书管理工作,从而意识到电子图书资源管理建设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网络化图书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二、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养
在图书管理中,资料管理人员是很重要的角色,他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素养,并有一定的责任感才能胜任这项工作。相关的领导要对图书资料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首先,资料管理人员应该有综合技能和知识,要想将网络化彻底融入到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和建设中,就要对资料管理人员进行更专业的培训,比如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数据信息库等方面,要保证他们能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对网上图书资料的检索功能和管理功能都能完善掌握,还要懂得数据库的联机操作以及光盘数据库的结构检索等方面,对每一种搜索引擎和检索系统都有一定了解。图书资料室是传播知识的主要源头,也是前沿阵地,图书室所体现出来的使用效果和图书资料结构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还要在图书情报知识方面对资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图书管理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让所有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所长,这样也就能让他们更好的服务于图书管理工作。其次,图书资料中会涉及到一些外国文献资料,而且网络上也会有大量的英文信息资源,所以要培训资料管理人员在英语方面的水平,这样能不受英文资料的使用限制。如果资料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英语水平,也就不能对图书资料中的英文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甚至是阅读,也就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图书资料管理事业。
三、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图书数据库也就是图书信息储存的一个网络仓库,这也是网络化图书资料管理最基本的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越完善,图书资料实现网络管理的速度也就越快,网络图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越快,能向读者提供更优质的图书服务。在数据库建设上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建设,要将其网络化的功效真正发挥出来,为人们所用。我国目前的图书网络数据库还有一定缺陷,体现在数量少、储存容量少等方面,特别缺乏的是社科方面,现在多数的社科方面数据库都不是开放的,都是为自己的企业开放,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标准。对于免费的数据库还是很紧缺的,而且质量还不高,有很多信息资料都是重复的,再加上数据库在建设上也比较落后,贡献出来的专业文献并不多,还有的资料根本就没有,尤其是各个学科中比较权威的资料更是少的可怜;数据库更新也比较慢,一些最新的资料都没有及时更新出来,对于科研需求更合不能满足。所以,加强建设网络数据库,让图书资源实现信息化是现在亟需要做的,同时还要建设更多种类的专题数据库,让每一学科的权威资料都涵盖在其中,再额外购买一些国外权威的资料和杂质供人们使用,使数据库信息实现综合性的建设,让人们能在网络数据库中检索、下载到更优质的图书资料。
四、加强用户教育
建设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料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所服务,在为用户提供网络图书资料之前,要先对使用用户进行专业的使用方法教育,让他们对电子信息的检索和利用功能有一定了解,还能让他们熟悉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过程和情报检索功能。同时还要制定一些使用手册,向人们宣传电子图书资料的专业知识,还要建立专门的培训学堂,教授人们更专业的电子图书馆知识和使用方法,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电子导航等网络功能去指导人们更具体的电子图书馆使用步骤。总之,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让人们传授电子计算机的检索功能和操作理论等内容,让人们能和时代接轨,逐渐走进网络时代,并能了解国内外各种先进的网络图书检索系统,进一步了解电子图书馆的应用。让人门学会在网络上检索和使用图书资料,并能对其进行分类和处理,实现全民使用电子图书资料。
五、强化网络的安全管理
以往的图书管理都是架式管理模式,除了日常的资料归档和分类处理之外,还要进行防火防潮等工作。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料管理却不用这些现实中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做是网络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这方面是不能被资料管理人员所忽视的。图书资源信息化虽然好保管,也不会占用过大的空间资源,但是网络毕竟是开放使用的,这会为电子图书资料带来安全隐患,缺乏一定的安全性。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做的一项工作,以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侵入电子图书系统。在计算机中安装有效的安全防护软件,并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是很有必要的,在登录电子图书资料室时也应该验证用户名和密码,建立有效的安全防火墙技术,这样也能减少病毒的侵入,进行有效的防范,从而保证电子图书资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六、实现资源共享
文献资源的共享性是网络化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资源共享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虽然,资源共享已经宣传了很多年,但是很多学校、学院仍然走着保守路线,实行封式的管理。不能做到优势互补,自身的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白白浪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因此,各图书馆、图书资料室必须树立起资源共享的观念,强化共享意识,走网络化管理的路线,通过资源共享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实现互补。
七、结束语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网络化是必然趋势。要想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做好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我们必须紧扣网络环境的特点,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创新图书资料网络化管理策略,开展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吕玉凤.网络条件下图书资料管理的转型探究.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1)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地方文献 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知识宝库。它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历史纪录,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历史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内容丰富,其含义也在进一步延伸。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地方文献除了包含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外,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的地方文献日益增多,各地的信息化工程纷纷启动,地方网站、信息港、电子港、地方论坛等层出不穷,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在增长。这些网上信息资源地方文献特色鲜明,个性突出,但是收集整理的难度较大,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一、网络环境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
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文献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给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了地方文献的内涵与外延
在网络环境下的今天,地方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内容广泛丰富,其含义也在进一步延伸。其形式和内涵同过去相比,已有很大区别。现在,地方文献不仅在当地出版发行,也在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在国外出版发行,突破了"地方出版物"这种传统概念。地方文献不仅有了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等不同类型,也有了科技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新成员;载体不仅有印刷型的书籍,也有了缩微品、录音、录像、机读磁带等品种。更大量的地方文献不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现,而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杂志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性宣传品里,用更快速度、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因此,文献的揭示已不能再停留在书刊表面,必须深入到书刊的篇章或知识单元里,去对文献进行多层次开发,把文献加工成有效信息,广、快、精、准地向读者提供多层次服务。
2、扩展了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献的载体日益丰富,如音像、光盘、多媒体等等。这些新载体对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及开发利用将产生重大影响。
3、加深了地方文献征集、整序手段的复杂化。
在网络环境下,文献采访征集加工处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发生了变化,地方文献的征集不但依靠传统方式来获取,而且要通过网上搜索、电视转录等形式,去广泛地获取地方文献资料。而网上信息资源杂乱、无序,更新速度快。因此,网络下载的地方文献信息必须进行综合处理,深度加工和重组,使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有序的、便于利用的知识。在网络、电视资源采集时,都必须使用高科技手段,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掌握高科技的能力,要求完善硬件设备环境。
4、宽泛了地方文献的工作内容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储存与传递的新系统和新载体将极大地丰富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并将彻底改变"书本位"信息环境下形成的重视静态文献资料,忽视动态信息的思维定势,地方文献工作将围绕多种载体文献做文章,面对新的技术环境,地方文献工作内容将愈来愈丰富多彩。评价地方文献资料的质量标准也不只限于馆藏实体地方文献数量、结构和利用率,还要看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地方文献信息的能力。
5、拓宽了获取地方文献资源的途径
传统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获取的途径主要有:订购、征集、复制、交换、接收、呈缴、索取、捐赠等,而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方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图书馆既可以通过Internet下载地方网站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利用数据库光盘、录音资料、传真、电话、email等多种途径获取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
在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收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仍将处于首要地位。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中,网络带来的不仅是征集空间的扩大和征集手段的改变,也使得地方信息更丰富,也更见于不同载体不同文种文献中。为此,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应加强以下信息资源的收集:电视节目中地方信息的采集;实物资源的采集,包括地区物产实物,古建筑、石刻、匾额、名人手稿、信札、历史照片等特种资料;网上地方文献的收集, 包括网络数据资源,电子出版物资源、虚拟图书馆资源及地方网站和一些专业网站的信息资源;报刊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
地方老照片的收集。
三、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将传统媒体文献转换成数字文献,以实现检索自动化,全面提升地方文献的信息服务力。
1、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是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基础建设。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著述形式、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以相应的电子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这是促进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的第一步。在建库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相应措施:(1)目录数据应统一规则、统一原则、统一协调;(2)成立CNMARC格式维护咨询小组,指导MARC格式的执行、修订、补充工作;(3)尽快建立各种规范文档,促进书目规范控制在全国实施;(4)成立数据库建设专家委员会,指导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进一步开发各种专题数据库,发挥各馆资源优势,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建立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不仅以书籍形式出现,更多的是隐含在某些文献的知识单元中。分散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之中,甚至出现在各式商业宣传品里,地方文献和其他文献一样,力求以更快的速度和醒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因此,除了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外,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地方文献资源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在不出现或解决了著作权问题的前提下,转化为数字化的可检索的数据,建成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传输上因特网,为网络用户直接提供所需的全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