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3 16:09: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慧环保存在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WCDMA 智慧课堂 移动学习 移动办公 平安校园
1 引言
在教育行业,延续上百年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基本未曾变化,耗费人力物力的纸质考试一直是老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优秀的教学资源无法共享。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手机、PAD、带通信模块的学习机)设备费用的降低,其普及率迅速增加。而且,移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移动设备的通信带宽和计算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将移动通信与教育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势必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国外,多个国家在学校推出电子课本,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在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展电子书包试点。中国联通依托技术先进的WCDMA技术和强大的系统运营能力,联合教育行业软件平台开发伙伴,整合媒体出版资源,打造出了成熟的教育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教学活动从同步发展到异步,课堂提问由举手回答变成人人参与网上答题、系统自动判断结果,优秀教师资源从课堂独享变成视频共享,大力推动了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整体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2 WCDMA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典型应用
2.1 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系统是一套在课堂上使用的辅助教学系统,采用3G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通过课桌上的PAD,全面实现课堂互动、在线问答、智能统计、准确点名、课堂视频回放等功能,授课形式向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演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如图2所示,智慧课堂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模块:
(1)人脸识别技术点名:人脸识别技术点名是指在教室里的3G智能终端上安装相应软件,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该软件完成人脸图片采集,并且实时发送到学校的后台系统,后台系统会自动匹配学校人脸数据库的每一个图像,将学生上课准时率的结果反馈给老师和学校管理层。人脸识别点名技术极大地加强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效杜绝了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
(2)课堂互动及结果反馈:课堂上老师提问,全班学生都使用手机或者PAD上的系统客户端回答问题,后台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所有答案后,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实时呈现给老师,以便老师调整教学内容。过去的“一人回答”变成了现在的“人人回答”,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在线练习:任课老师通过智慧课堂系统下发练习题,学生在智能终端上完成练习,系统具有智能统计功能,将结果实时呈现给任课老师,以便开展针对性教学。
(4)我的课堂:智慧课堂系统为老师和学生赋予不同的功能,老师能够在线备课,并且不用带着教案去教室授课,实现了无纸化教学;而且能随时随地查询过往课堂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对学生来说,能根据需要保存上课视频,随时对重点难点做标记;还能查询过往回答错误的问题及练习题,清晰地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课件下发:任课老师可以提前将文本课件或有关录像、音频、图片资料上传到网上,学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下载或在线观看相关课件。
(6)答疑互动:学生能够给老师留言和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点评和鼓励,从而增进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
2.2 移动学习
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戴斯孟德·基更博士把远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d-learning(远程学习)、e-learning(电子学习)和m-learning(移动学习)。他认为,移动学习将是未来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因为对于远程教育而言,“成功的教育技术,不是那些本身适合教学的技术,而是已经广泛普及的技术”。移动教学是远程教学的延伸,将电子化教学系统扩展到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化方式辅助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将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知识,使老师能与学生随时进行交流。
移动学习原理见图3:
移动学习平台功能模块如下:
(1)信息管理:1)在整个教学业务流转过程中,系统自动在需要下发通知或提醒时,触发短信发送通知,如作业布置通知、在线考试成绩及排名通知等。2)展示学校介绍、学校新闻、重要活动安排等,学生和家长可随时随地从移动终端上浏览相关信息。3)老师可登录系统新建和维护自己的资料,学生可从移动终端上查询到教师介绍、课程安排、教学活动等相关资料。
(2)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时间计划、授课内容、授课老师和授课地点等内容,方便学生选课。
(3)移动学习:向学生提供课程在线学习、视频点播、视频回放等功能。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借鉴综合其它学习的理念,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设备和环境,将虚拟学习与现实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移动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辅助手段,以数字化资源为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学生负责任的学习态度。
(4)名师视频:学校筛选出优秀教师的重点科目或者重点难点问题剖析,录制名师视频并保存到移动学习平台,可授权给全校学生通过通信网络随时随地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名师视频还可提供给帮扶学校的学生学习,使普通学校的学生有机会分享重点学校老师的讲课资源。
(5)在线作业:支持任课老师通过系统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登陆系统完成作业并提交,随后系统对选择、判断题做批改,老师对填空和主观题做批改。
(6)在线考试:传统发放纸质试卷的方式需要在纸张、印刷、搬运、阅卷方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极不环保。在线考试功能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支撑,实现了电子化出题、在线考试、自动阅卷、智能统计,是一种既环保又高效的考试方式。
(7)错题汇总:错题反映学生对该知识点可能没有掌握。通过错题汇总功能,老师能轻松、准确判断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开展针对性教学提供依据;学生能清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开展针对性的复习,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8)留言信箱:学生能通过留言信箱向学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向任课老师咨询问题,对老师讲课做出评价;老师能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点评。
2.3 移动办公
移动办公是指将教务管理、公文处理、信息/查询、邮件、考勤、科研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延伸到手机、PAD、上网本(笔记本+上网卡)上,实现手机与学校办公系统的互联互通,其对于突发、紧急事件有极其高效、出色的支持。学校内网与联通移动网之间,采用APN专线进行数据传输,确保数据在全封闭环境内传递,安全可靠。
移动办公系统能够拓展工作时间和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其结构如图4所示。
2.4 平安校园——3G视频监控
校园视频安防系统可提高校园的安防水平,保证校园内师生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中国联通依托业界领先的WCDMA无线网络,给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基于3G手机实时视频浏览的解决方案,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3G手机随时随地观看孩子的部分实时视频。而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可实现智能围墙视频巡检,对学校围墙及周边环境进行严密的监控,当视频画面中有人或物穿越指定界限时,主动产生报警,而且还有异常闯入、异常离开自动报警功能,有效保护校园内的人财物安全。
平安校园效果图见图5。
3 结束语
【关键词】智慧城市 系统工程 架构
1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智慧城市(Smart city)简称SC,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主线,构建具有复杂性和关联性的大型生态系统,它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可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大幅度提升。从本质的角度上讲,SC是信息化与城市化的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表现形式,可将之视作为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SC中,信息随处可见,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架构,可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由此可使城市管理的科学性获得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2)SC以融合作为基础,实现城市中各个运行系统的协调运作,实现服务与管理城市的目标。
(3)SC遵循人本理念,皆在为广大市民提供机会均等的城市服务。四是信息技术与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可使资源的消耗量有所减少,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智慧城市系统工程与架构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信息技术是SC的主线,因此,在SC系统工程中信息平台的构建是重要环节,下面本文基于当前较为流行的开源框架,运用J2EE技术体系开发信息平台的服务端,实现Web GIS地图数据的显示与处理,并利用Web Services作为传输媒介,实现跨平台的通信与操作。本文所提出的SC信息平_依托Web GIS和Mobile GIS,实现地理数据的共享,以此来对与城市建设规划有关的市政对象进行管理。该平台除对GIS的相关操作之外,还包含业务逻辑处理。
2.1 服务端设计
本文所提出的SC信息平台中,服务器端为元数据引擎,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市政地图服务模块、市政对象定义与属性动态配置模块、数据字典管理模块、计划项目管理模块、系统数据管理模块等等。服务器利用一个Web GIS端与四个客户端,分别为Auto CAD、Mobile GIS、Bentley及Arc GIS实现综合性操作,客户端通过平台所提供的接口,能使相关人员对客户端进行二次开发,借助网络,服务端能够将有关数据给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处理,并实现与客户端之间的信息传输。
2.2 MT设计
在SC信息平台中,MT(移动终端)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服务端提供的Web Services接口,可供MT通过无线或互联网调用,进而获取信息平台的信息。可将终端安装在相应的移动设备上,通过移动巡检,将获取到的地理信息及业务数据以GML的格式保存下来,并在地图上进行展现,为使用者提供可视化的地理对象巡检操作。MT由以下四层架构组合而成:
2.2.1 数据层
该层处于MT的最底部,主要作用是对访问层发出的数据访问请求进行响应,同时,该层还可对系统中的全部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对这些数据的完整性进行维护,为数据安全提供保障。本系统中的数据有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图片等,其在终端以GML描述和保存。
2.2.2 数据访问层
该层位于数据层和逻辑层的中间,主要起桥梁作用,其能够将数据层中的数据映射成基本对象,同时还能够对逻辑层发出数据访问请求进行响应,由此使逻辑层不需要考虑数据层的数据存储方式。在MT中,不同平台之间的交互,可借助Web Services来完成,并由该层为业务逻辑层提供相关的访问服务。
2.2.3 业务逻辑层
该层的主要作用是对显示层发出的请求进行逻辑分析和处理,可先通过对访问层的调用来查询相关请求,借此来获得信息,再将结果返回给显示层。在MT中,该层主要被应用在地图操作、实时显示等逻辑中,可实现MT显示层的GPS路径导航以及数据采集等功能。
2.2.4 MT显示层
该层的主要作用是为用户界面提供显示,通过Mobile SVG,可对地图进行缩放及图层控制等操作,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可将用户的操作转换为业务逻辑。MT显示层能够为操作者提供如下操作界面:GPS定位、GIS地图操作等等。
2.3 数据存储
在对该信息平台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了SDB模型实现数据存储,这是一种空间数据对象建模方法,具体的设计步骤如下:
Step1:定义数据对象模块及其所属的业务模块范畴,随后对具有行业共性特点的业务模型进行分类,使之形成若干个不同的业务模块;
Step2:完成定义后,便可开始创建基本模型和对象模型,这里所指的基本模型是按业务需要对空间数据对象定义,该数据对象具有多种不同数据类型的属性字段;
Step3:由于各个基本模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模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所以,当基本模型构建完成后,需要对空间那数据对象的关系进行定义;
Step4:SDB模型具备地理对象数据模板定义功能,该模板可用于具有共性属性数据的批量生成;
Step:5进行地理对象索引的建立,该索引中应包含唯一约束的定义;
Step:6对地理对象服务接口进行定义,该接口能够扩展SDB模型的应用范围。
借助SDB建模方法能够比较快速地构建起一个对业务数据进行管理和决策分析的空间信息化系统,由此可使空间及非空间数据模型的创建变得更加快速,有助于提升各种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
2.4 语义缓存
当MT采集到相关数据后,会将这部分数据以实时传输的方式发送给信息平台的数据库,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访问数据库,故此,当MT发出一条查询指令时,起会被拆分为试探和剩余查询两部分,在客户端上将这两部分查询结果进行合成后,便可形成完整的结果集。为进一步简化对象管理,可采用语义缓存,由此可实现完全查询扩展,这样一来便不需要对类属性对象进行创建。
2.5 渐进传输
本文所提出的SC信息平台中包含了如下拓扑数据集测试,建筑、街路和绿地,为实现不同图层内空间对象不相交的目标,最好只选取一种几何类型进行显示,这样可使渐进传输效果更加清楚。鉴于此,在平台设计中,应用了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算法,下面以道路类型为例,对渐进传输的过程中进行说明。巡检人员在进行移动巡检时,可借助电子地图对自己当前所处的具置与前进方向进行确定,移动端则会实时接收GPS数据和矢量数据,经由改进算法计算后发给服务器;当服务器接收到相关的数据后,便会对巡视检查结果进行提取,当平台用户完成分析后,再将结果回传给移动端;当移动端得到新的巡检信息后,会实现信息同步,并显示当前巡检人员的实际位置,电子地图则会随着GPS位置的变化进行实时刷新。
3 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战略性工程,对其各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加大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力度,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借此来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杰.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研究――以广州智慧城市建设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2]赵勇,张浩,吴玉玲,刘洋.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54-56.
[3]曹阳,甄峰.基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城市空间发展模型总体架构[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43-44.
[4]杨学军,徐振强.智慧城市背景下推进智慧环保战略及其顶层设计路径的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4(06):78-79.
[5]张明柱.基于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的我国智慧城市分类评价模型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
【关键词】信息化 智能化 网络 智慧城市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最先提出智慧城市的IBM公司认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管辖范围内的城市服务、公用事业、和本地产业的各种需求,通过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来更好的感测、分析、整合城市核心系统的各种信息,以更好的分析和应对经济调控;协助政府、医院、学校等系统使之整合,使得地方资源运用更有效率,让城市因此变得更高效、智能,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①
本文认为智慧城市的内涵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从狭义来讲,是以互联网、电信网、物联网带等多样化的网络技术路线组合为基础, 综合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社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和城市运行系统等各种系统,整合资源,做到信息共享、自动感知、信息应用系统协作、网络互联互通以及海量信息智能处理,形成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从广义来讲,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战略,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城市各系统智能化的阶段,是人们对于今后生活的一种理想和向往,展示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和谐、智能,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
二、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十一五”时期,昆明市光纤到楼的覆盖率达到了40%,语音固定电话用户实现118户,移动语音用户实现653万户,电子数据用户为388万户,另外有限电视在网的用户为122万。据统计,在2010年全市的相关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有116户,其营业收入实现了100亿元,创下了整个云南省电子信息产业收入的94.6%的新高。
“十二五”时期,在智慧昆明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昆明市进一步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昆明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各项信息技术在全市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智慧成果。主要表现为:城中的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双向改造,三网――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WiFi信号覆盖全城;宽带乡村试点涵盖了富明县、晋宁县、东川区等8县区共803个行政村。
(二)“智慧政府”管理水平显著
“智慧政府”是指借助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来构建起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实现主动、实时监管,提升相关部门政务的办事效率。昆明电信公司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平台、共享信息来推动政府政务网络电子化建设,这一措施大大提升了政府行政系统的网络基础能力。目前,已构建起电子政务网络、智慧灾害防控系统、城市报警系统与监控系统等“智慧政府”项目,并正式投入使用昆明市政务服务三级联网联动信息系统。
(三)“智慧民生”生活现代化再提速
民生事业一直以来都是昆明市重点建设的事业项目。早在2012年就围绕医疗、教育等热点问题来发展社会事业,来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昆明市构建的“智慧民生”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有市民一卡通、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通过市民一卡通,不用出门就可以在手机上直接交煤气费水费电费、话费,甚至彩票、电影票都可以实现。市民一卡通将不断发展更新,我们只要带着手机,可以实现手机付账、乘公交地铁、超市购物、买机票火车票……将逐步体验到“智慧”带来的实惠。“智慧医疗”方面,医院可实现诊疗无纸化、病历病案电子化、专家网上挂号会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方面。这些“智慧医疗”将有效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及监管力度,增加医疗信息的透明度,减少群众医疗负担。
(四)“智慧产业”产业竞争力再增强
“智慧昆明”建设过程中产业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产业的智慧竞争力得到增强。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推广,昆明市以“智慧产业”为载体,用信息化来提升产业聚集与扩散效应,促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农业方面,相对于传统农业模式下,种植户必须到种植基地去,才能了解种植作物的各项生长指标,“智慧农业”智能很多,种植户只要坐在监控屏幕前,就能通过视频信息对大棚中农作物的湿度、温度、光照、土壤等生长环境进行监测,随时知道农作物的长势。
昆明市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旅游热点城市之一。旅游业作为昆明市一大优势产业,结合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目标,来构建“智慧旅游”。昆明通过整合“三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服务于“智慧旅游”的构建。智慧旅游主要围绕游客体验和行业管理这两个方面,用这上述两条主线把游客的吃、穿、住、行等各要素与单位和人员信息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和共享。
三、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自五华区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在建设“智慧五华”之初,就提出要通过四年的时间,构建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a业三大工程体系,并在16个重点领域进行智慧系统专项建设,建设一个绿色五华云计算中心的目标。②经过几年的建设,昆明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智慧城市整体平台建设滞后
目前昆明市虽然在政府、民生、行业等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智慧化”,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智慧程度还不够成熟,比较滞后。另外,长期以来昆明市各社会部门与市场要素的细分导致城市各职能专门化程度过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很难统一利益诉求来共同构建覆盖全市所有社会要素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匮乏
昆明市位于西南边陲地区,由于其天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地劳动力多数从事手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和低效率低层次的行业,高技能人才流向了中部及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匮乏,使得新兴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动力不足。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问题。
(三)公共服务建设滞后
当前存在市民个人服务方面效率低、程度满意度低,医疗、教育、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发展不足的突出问题。与个人服务情况类似,当前企业服务效率也普遍较低。大部分企业采用传统的服务模式,没有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推进企业服务水平的提升。目前,协同公共服务办公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项目尚未建成。相应的智慧服务行政审批平台、经营纳税平台、资信认定信息化平台等企业服务项目数字化建设尚未达成。
(四)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
昆明市由于其天然的地理特点,很多地区还比较贫困。比如禄劝县和寻甸县,这些地区的信息网络比较落后,数字城管中心行政级别较低,以及各部门联动能力不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信息需要得不到满足,不能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及时迅速处理,导致现有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及大量的信息处于浪费状态。另外,昆明市各政府部门之间尚未建成统一的数据、统一的网络、同一平台的数据中心,严重影响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难以整合利用,影响城市运营效率和成果。
四、推进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1.智慧东京。日本东京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在智能交通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在智慧城市建设智能轨道交通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1)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主要致力于智慧交通建设,既将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减少50%,消除道路交通拥挤,减少汽车燃气消耗及尾气排放,其中二氧化碳减少25%。
(2)成功举措:一是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图网络体系,使之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其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二是先进、安全的机动车。该机动车在进入危险区域的时候,自动的采取安全预防措施,在驾驶人员还没有遇见时向其发出警告。该举措使得日本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了80%。
东京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是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等机制措施来规范、监督轨道交通及环保工作。例如,严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严禁氟化物的泄露等。
2.智慧上海。
(1)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
上海市在“十二五”时期就就明确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这一发展战略,并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投入大量劳动力和资金来实施产业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
(2)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措施
第一,推进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用先进传感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来支持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和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升整个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主要有数字城管行动、数字惠民行动、电子政务行动等。
第二,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产业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大力推进物联网、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产业自主发展,实施“云海计划“,打造云计算产业链。
3.经验与启示
(1)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有坚实的信息化为支撑。国内外的建设实践表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只有待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智慧城市的建设才真正具备了现实条件。目前,我国除北京、南京、上海少狄幌叱鞘行畔⒒水平已经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昆明、郴州、邯郸等多数城市的信息基础都还比较薄弱。这些信息化基础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2)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强大的组织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行业比较多、领域比较广,加上受到现有体制、机制问题的制约,使得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困难较大。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就应成立专门有力的组织机构来决策和协调,统筹当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主导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有效整合参与的资源和力量,明确责任,协调展开工作。
(3)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契合城市特点。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产业特色,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城市独特个性的保存和发扬,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现有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其城市规划定位、资源优势、产业布局等特点来进行实施。
(二)推进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以政府为主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所有发展要素的系统工程,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公共管理服务。昆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辅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对市场的监督作用、管理社会的作用和调节经济的作用。依托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平台,智能地感知、分析和调节城市的环境、安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运行。在此基础上,实现多个信息网络的深度融合,进而快捷地掌握和分析城市运行中的各种信息,高效地处理城市管理当中暴露的问题。
2.引进和培育智慧型人才。智慧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人,特别是“智慧型”的高技能人才更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建设相关“智慧型”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打造人才高地,为昆明市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一方面通过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的引导,创造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面向其他地区引进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昆明市大学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优秀科技企业的优势, 培育一批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技术操作型人才。
3.推进示范效应。智慧城市中的各项信息技术遍布城市的各行各业,能催生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形成相应的智慧系统。在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传统领域优先按照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进行改造建设,如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医疗等领域以此形成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实现智慧化。
4.整合各地资源,推进配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地区的城市功能地位、自然条件、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按照智慧城市的要求,加大投人力度,提升和完善现有配套基础设施功能。一方面,对于各种配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五华区、西山区、盘龙区、官渡区,应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对现有基础设施交通,如对通信、供水、供气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加强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还没有覆盖的东川区、倘甸扶贫开发综合试验示范区、禄劝县、寻甸县等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
注释
①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②葛鹏飞.基于指标体系的昆明市五华区智慧城市建设研究[J].特区经济,2016(5).
参考文献
[1]王辉,吴越.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李贤毅.智慧城市开启为了生活―科学规划与建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侯纪勇,郭为.中国智慧城市专家[J].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2011(10).
[4]辜胜阻,李睿.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13,4:17-19.
[5]周丽君,帅萍.美国哥伦布市的“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测绘,2013(6):24-27.
一、形成及其相对封闭性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管理对象是国土档案,即国土资源部门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照片、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①。由于档案类型多样,形态差异大,质地多样,管理国土档案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信息化策略推动下,国土规划部门开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档案目录,使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利用等。进入21世纪初,目录数据库已经完成,全文数据库不断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国土档案,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建设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近10年来,尤其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如武汉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安徽省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等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称谓“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目前,全国范围内,国土规划数字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内国土资源系统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满足T级档案信息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快速检索,对土地、地质矿产、测绘、综合文书、声像等各大类档案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②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不仅将电子公文流程形成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具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档案利用平台,实现了档案利用的电子化、平台化,初步建成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这种数字档案馆,通过与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测绘部门等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
应该说,从国土档案到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再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化,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土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目前看来,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以系统内部使用为主,公共使用为辅;以土地规划为主,与其他部门的结合有限;以区域内利用为主,全国范围内的整体使用尚未形成。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集中在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内部国土规划部门使用,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其他管理机构、面向全国衔接的统一平台尚未建立,导致了国土资源规划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时间不长,其功能的完善需要时间;二是因为从已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成数字档案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在不少单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
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其快速成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是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档案馆的结构、功能和管理运作”③。据此,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地域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统一体。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涉及该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而且存在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工作人员与数字档案馆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
二、开放性是基本体现
档案馆在社会中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门,它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作用,具有社会服务性。档案馆不同于档案室,它保管档案的目的不是为某一单位、某一系统小范围服务,而是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它的服务范围大而广,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遍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④这是自19世纪40年代至今档案开放的基本结论。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是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收集、采集、捕获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分布式、跨地域的有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⑤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⑥指出,数字档案馆的四项基本业务功能“收集、管理、保存、利用”,一旦缺乏广泛的、本机构以外的“利用”环节,便不能称为数字档案馆。基于这种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理应是服务社会大众的档案馆,是大众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的开放性的窗口。
1.是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法则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会延迟,但是决不会赶在输入之前。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输入是原因和源头,两者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⑧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作为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与外界环境有着不断的交流,其自身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之中,通过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包括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
2.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数字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驱动作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集成了众多现代技术的复合系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依托3S技术、物联网、ArcGIS、WebService等先进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开发应用,本身就是一个种开放性的体现。同时,这些技术不断更新、升级,早期的国土档案数字化也不断发展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推动作用,也展示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
3.是落实民生政策的必然要求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将民生问题与部门职能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新局面。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显示了我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打造阳光政府、满足公民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也为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迈出了坚定步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保存有国计民生的重要档案信息。例如,征地文书、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违法占地处理材料等,详细地记录了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基本情况。这些信息不仅是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也是征地、处理纠纷的依据,还是土地科学规划利用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落实民生,也必须将国土规划档案馆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三、进实践应用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符合数字档案馆本质与时展潮流,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
1.应用视角
(1)多目标不同的使用者,对同一档案信息有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人口信息,可以用作学区规划,也可以用作住房区规划等。档案资源具有多目标的使用特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开放国土规划的档案资源的价值。
(2)多内容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含有丰富的专业化档案信息资源,在开放性的视角下,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同一主题下不同载体(纸质和声像)档案进行整合,或透过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将各种不同主题的档案资源套叠,以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多途径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调查、收集、整理的专业档案,是真实、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土地的不同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保障。例如,有关机构进行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商居土地投入或个人进行土地置换、拆迁补偿等,就可以通过专业数字档案馆的平台进行咨询利用。通过协调“管”与“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4)多范围公路建设选线、垃圾场选址、工业发展区区位规划等空间选址,均需要利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支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库,整合专家系统,出台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使决策的过程更加科学化。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整合了庞大的国土及规划专业档案信息,通过该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有利于未来空间发展。
2.应用重点
(1)与政府部门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区域开放性为政府部门规划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基本任务。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在28个市县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⑨随之,其他市县甚至一些省级行政区也陆续提出。究其实质,“多规合一”就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与政府部门结合,不同的政府机构利用数字档案馆平台,消除原有的市县规划下的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以此来提升政府对于土地空间的管控能力,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管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应用最早体现在政府规划方面。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前,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各种与规划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地传送,冲突时有发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精准的土地档案信息等资源,通过信息的及时推送,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国土资源与管理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形成了节约型的生态系统。
(2)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为“智慧城市”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功能的拓展。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建立了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的GIS系统,科学管理大量征地信息和档案资料⑩;安徽省安庆市城建档案馆通过融合城建档案管理规范、著录规范和GIS技术,研制开发了“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武汉市国土资源局开发设计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初步实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图文一体化查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激增,交通等问题开始凸显。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为加强城市管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框架和基础。“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就是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结合,充分展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实现档案信息与地理信息、社会信息的融合与共享。例如,与实时路况结合,实现智能交通;与遗产资源结合,实现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结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等。总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不同行业、系统或空间的结合,创建“互联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的空间,衍生出基于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新平台,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教学;技术促进的学习
一 引言
近10多年来,数字技术已经融入了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技术将整个世界连在一起,建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工作、交流和娱乐。技术对教学系统的冲击更是有目共睹,电子白板、智能操作平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教育等已经走进校园,促使传统的教学转变为特征更为鲜明的“数字技术的”教学。然而,许多教育研究者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数字技术促进的教学,已经与电子时代的大不一样了。这种“不一样”,在技术前进的每一次浪潮中都会出现,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在教育史上,技术的进步对各个时代的教学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郭提出的“媒介技术史”框架为基础,分析了5个媒介技术时代教学要素的演变,试图从中找到“技术促进教学”的规律。
二 本研究中“技术”的含义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技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哪一类技术与教育密切牵涉?这类技术具有哪些主要特征?以往的“教育技术”视角存在很多争议。比如,这一术语到从引进国内之初到现在,引起不少人对教育技术是定位于“教育”,还是定位于“技术”的曲解,甚至误解。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哪一类技术会对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产生影响呢?北京大学郭…从技术哲学、传播学的视角而非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对人类历史上有关教育的技术史资料进行了梳理,提出媒介技术的定义,强调媒介技术是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她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媒介技术包括:口头语言、象形文字、甲骨文、竹简、木牍、羊皮纸、活字印刷、造纸术、黑板、粉笔、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录像带、计算机、互联网、平板电脑等等。媒介技术支持师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具有符号表达、载体运输、复制方式和传播方式等4个关键特征。
我们在本文中采用了郭的媒介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将媒介技术发展史划分为口传时期、书写文字时代、印刷文字时代、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5个阶段(图1)。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教学的“技术”发展史。
三 教学的“技术”发展史
迄今为止,教学的“技术发展史”经历了5个阶段,下面我们将梳理这5个阶段中技术发展促进教学的史实,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1 口传时期
在口传时期,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口头语言为符号,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口述、记忆等方式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同步的、双向的。口传时期最初可以追溯到哪里?从一些现存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材料中,可以找到一些我们先民在口传时代的影子。个别学者认为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但是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时期,人类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已经非常娴熟。这一时期延续到历史哪一个阶段?在古代中国,在象形文字产生的最初期,文字被掌握和使用的范围是极有限的,掌握起来也极为困难,学习的人少之又少,无论是甲骨、兽骨还是后来的竹简、木牍,都是不易书写的材料,而且甲兽之骨、竹木笨重且难以制作,凡此种种原因,使得口传时期至少延续到公元后3或4世纪。
2 手写时代
在手写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为符号,以莎草纸、羊皮纸、竹简、木牍等为载体,通过手工抄写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口传时期相比,手写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产生了文字。首先,文字的产生突破了信息保存在时间上的局限,使信息以莎草纸、羊皮纸、竹简、木牍等为载体较为长久的保存,使社会群体的信息储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文字产生之前,前人的知识只能靠口教心受、代代相传,后人不可能直接了解和感受,很多历史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变异,成了“传说”、“神话故事”。文字产生以后,前人的知识可以通过书籍的形式世代相传,使得后代能直接与前人进行知识学习和思想交流。其次,文字的产生突破了信息在空间上的局限,使知识得以传到远处,使社会群体的活动范围和交往飞跃性的增大,异地人们之间的交际成为可能。
3 印刷时代
在印刷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象形文字、字母文字为符号,以人造纸为载体,通过印刷机进行信息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书写时代相比,印刷时代有两项技术突破: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文字产生后,方便、耐用、材料易得的载体就显得极为重要。纸草、羊皮、甲骨、竹简、木牍和绢帛曾是手写时代主要的文字载体。但是纸草、羊皮取材受到限制;甲骨、竹简比较笨重: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昂贵,不易书写。我国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的“蔡侯纸”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受拘泥,迅速传播开来。印刷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有了充足的可供阅读的书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社会群体的信息储量空前暴涨。
4 电子时代
在电子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模电信号为转换中介,以声音、图像、文字为表意符号,以录像带、唱片、电视等为载体,将声音、图像、文字进行复制,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单向的。与印刷时代相比,电子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1)信息传输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2)声音和影像可以被长久地保存。电子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传播手段十分简单,只要有一台接收装置,即可得到电台或电视台发出的信号;信息的内容大大丰富,种类也大大增加了,人们不仅可用听觉代替视觉,而且用视觉可以看到真实的画面。
5 数字时代
在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以电子脉冲信号为转换中介,以声音、图像、文字为表意符号,以硬盘、光盘、移动设备为载体,将声音、图像、文字进行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异步的或同步的、双向的。数字时代的技术突破体现在:(1)用01数字信号代替了模电信号;(2)用开放的互联网代替了封闭的电视网络。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几乎集中了所有媒介技术的优点,强有力地冲击着教育领域。
四 技术何以促进教学
在梳理教学的“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我们时时会窥见技术促进教学的影子。下面将重点考察教学系统的几个核心要素随着技术进步的演进历程,从中找寻技术促进教学的规律。
1 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人体本身就是技术。教师不仅要见多识广,还要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加工能力,他们通常采用有韵律、有节奏的韵文形式来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易于记忆,易于传诵,易于传播,可以弥补当时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口耳相传容易走样和淡忘的不足。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记诵为主,师生面对面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与学生是不分离的。师生的交流是由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师生间少有互动。
在手写时代,文字的产生使教学活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进入手写时代的很长时间内,口述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但是因为文字的出现,羊皮纸、竹简、木牍等可将教学内容较长久的保存,教学的储量有了飞跃性的增长,教与学的方式丰富起来。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面对面学习,演变为既有面对面学习,也有自学的方式。学习者学习的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从口传时期的强调吟诵、记忆,到手写时代的死记硬背为主,并开始重视阅读和理解。师生间双向交流多了起来,演讲、问答、论辩成为主要的教与学的方式。
在印刷时代,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原来由教师独占的、稀缺资源的教材,变为学生可以拥有的学习资源。书写资料的抽象性、枯燥性,使得教师开始考虑如何有效地教学,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成为教师考虑的一个突出问题。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成为新的教学方法。而大量书籍的出现,为学生的自学创造了物质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初步分离成为现实。
在电子时代,随着视听技术的发明,除了面对面学习,远程学习成为另外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录制磁带或录像带上,学生在家通过电视机、录音机等就可以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丰富。在这一阶段,师生彻底地分离。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冲击。传统的面对面学习和远程教学各自难以克服的缺点,使得混合学习作为新兴的、高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互联网技术引发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由此而生。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柯蒂斯·邦克在其编著的《混合学习手册:全球化视野、本地化设计》中曾对混合学习作过一个界定: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与学方式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面对面教学一远程教学一融合面对面教学优点和远程教学优点的混合学习。
(2)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发展趋势
融合面对面教学优点和远程教学优点的混合学习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美国教育技术学教授罗塞尔(Russell)对远程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考察了时间跨度为70年(1928-1998年)的355篇远程教育比较领域的论文、号题报告和教学试验总结。通过对学生的测验分数、等级、学业表现以及学生满意程度的比较,罗塞尔发现所有这些研究几乎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接受远程教育课程的学生和课堂面授的学生相比较,其学习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在2009年美国教育部网站上公开了一项大型调查报告《对在线学习的实证研究评价:对在线学习的元分析与评论》。这份报告报告对1996-2008年间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的有关面对面教学、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的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次是在线学习;而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一种。有学者预言,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将会越来越多样化;所有的课程都将是混合式的课程,技术和教学内容将越来越好地融合在一起;混合学习的不断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地区有着相同兴趣的学习者交流互动;混合学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个性化的学习,学习者可以以任何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2 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教师是“知识的仓库”、“知识的集大成者”,教师拥有的这些知识的类型可以称之为“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在手写时代,文字的诞生随之出现了教材。教师是教材的拥有者,同时他们还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文字书写技术的熟练人员。教师拥有的知识的类型仍然为“内容知识”,但是相比口传时期,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为丰富。在印刷时代,大量书籍的出现,使得教材已经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手中也可以拥有教材。在这一时期,显然,教师不再完全是知识的权威,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知识”需要教师思考教学的效率问题,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自然实物、图片、模型等实物教材,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旅行等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获取知识。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多了“怎样教学的知识”,也就是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在电子时代,视听技术融入教学,技术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潜在”变为“显在”,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域。教师开始运用包括视听技术在内的电子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中又增加了一种新的知识,即“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在数字时代,互联网集中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技术的优点,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使得人们不得不从更深的层次思考技术,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教师要适应数字时代,其的知识体系就不仅仅是“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或者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而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对TPACK给出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的框架;该框架建立在舒尔曼(Shulman.L)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之上,并加入了技术知识:它是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种知识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是整合了这三种知识以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知识形态。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潜在的”技术知识一“显在的技术”知识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2)技术促进教师知识体系的发展趋势
从不同技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演变的进路,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增加对技术的关注程度。由技术的“日用不知”、“习焉不察”到觉察到它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再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乃至将其作为教师知识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在国际范围内探索TPACK已经形成一种热潮,涌现出大量的相关研究。其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丰富TPACK的内涵,将更多新兴的技术以技术知识、技术教学法的性质融入TPACK中。就像电子时代的人们不再将写字视为技术知识一样,数字时代人们不再将打字视为技术知识一样,数字时代的技术知识也会不断更新,人们已经掌握娴熟的技术会被人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新的技术会不断融入TPACK中。
其次,探索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中有效形成TPACK的途径。TPACK实际上包含了具体教学情景定的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与技术之间复杂的关系,具有情景依赖性。因此,TPACK不能脱离学科情景、采用孤立的技术课程来传授。由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主编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一书,详细地介绍了TPCK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外语、艺术和体育等学科领域的运用。该书指出,TPCK框架的构建,将有助于我们融合教与学中大量的复杂性和张力,以共同发展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进而改变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和教师的培养方式,促进从技术中心的视点转向真正的、针对每一个学科内容领域的技术整合。
3 技术促进教材的演进
(1)技术促进教材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教学内容几乎全部保存在教师的大脑中,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教材。在手写时代,人们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刻在金石、龟壳、竹简、木牍等载体上面,产生了最初的教材。最初的教材已经具备了现代教材几乎所有的性质,通过教材人类的知识得以长久保存,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可以通过教材进行交流。但是,由于简牍、金石等都是笨重的东西,不易携带,不易在上面做笔记;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昂贵,不易书写;教材内容的更新更是较难的事情。在印刷时代,教材可以批量印制,而且携带方便,在纸质教材上很容易做笔记,所承载的信息容量也大增,更新也变不再那么难。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手写时代,还是印刷时代,教材还只能储存抽象的文字信息。到了电子时代,随着视听技术的提升,使得知识的储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象的、生动的影音教学内容开始进入课堂。在数字时代,互联网、移动设备给传统教材带给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教材已经进入世界各地的课堂,云书包也将在不久后诞生。电子教材把文本、学习资源、虚拟教具、虚拟学具、学习服务、学习终端等几个方面有机的融成一个教学系统来满足无所不在的学习需要,支持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反复使用,而且具有及时性、共享性、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特点。在媒体资源方面,它把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媒介进行整合,并且具有动态性、生成性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教材演变的进路:
教材的重量:笨重的——轻便的——没有重量的
教材的数量:数量极少——数量较多——数量丰富
教材的容量:容量小——容量较大——容量极大
内容的更新:极其缓慢——更新较快——即时更新
(2)技术促进教材的发展趋势
与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的优势巨大。电子教材的优势体现在:它突破了纸质教材只有文字、图片的限制,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从视觉、听觉、动态等方面将信息充分传达给学生。它突破了纸质教材无法更新信息的限制,利用存储技术可以随时更新、自主增加或删减教材内容,利用链接技术随时随地从网络平台上寻找学习所需要或感兴趣的知识。电子教材还具有交互性,电子教材具有笔记功能和作业功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数据完整地记录下来,教师、家长可以通过电子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电子教材还具有携带轻便、环保、节能等优点。电子教材的信息容量前所未有的大增、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加快、教材更容易携带。
在电子教材未来发展中,随着云教育技术的推广,云书包有望问世。这种书包将各类教材汇入其中,这种未来的云书包不需要携带,只要有个账号,在可以上网的地方就可以使用教材和完成作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持式智能终端的性能必定更加优化,会使得电子书呈现出新的优势:电子教材内容制作趋于简单,阅读体验更加人性化;更新方式快捷,出版周期缩短:呈现内容多媒体化,且媒体具有可操控性;阅读软件提供笔记、书签、查询、分享等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互动式的电子阅读等:阅读内容可在不同设备之间同步。
4 技术改善学习环境
(1)学习环境的演进路径
在口传时期,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活动,山川湖畔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学习的空间范围狭小、时间范围有限。在手写时代,古代学校渐次诞生,并经历了庠序、私塾、太学、国子监、书院等形态。教学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这些“学校”里。在前两个阶段,包括文字的发明等技术对于学习环境的支持是“潜在的”,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印刷时代,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教学活动变得秩序化,教学场所变得“标准化”;由于大量书籍的出现,学生可以脱离教师进行自学,学习的时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在这一阶段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弱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电子时代,学习环境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延,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远距离的形式进行,师生可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学习。现在技术的概念进入研究者的视域,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数字时代,电子书、网络技术和云书包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理想的无缝学习的理念将会实现,智慧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术时代学习环境演变的一条清晰的进路:“弱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强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智慧型学习环境。
(2)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
在不远的将来,理想的无缝学习的理念将会实现,智慧型学习环境成为可能。智慧学习环境具有以下特征:智慧学习环境可望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智慧学习环境可望更好地顺应个性化的学习理念;智慧学习环境可望支持混合学习。从技术支持学习的视角来看,智慧学习环境的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过程记录、情景识别、社群联接、环境感知等四个方面,其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轻松、专注和有效的学习。
黄荣怀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目前,智慧学习环境的理论和技术还远未成熟。技术的发展将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工智能技术可望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学习情景的识别,传感器技术可望实现对学习情景和学习环境的感知,通信技术可望实现学习者的有效联接,网络普及可望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提供群众基础,富媒体技术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也会强有力地支持智慧学习环境。
技术的发展除了对教学系统的4个核心要素产生影响外,还影响了教学模式的形态、学习评价的走向。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态,翻转的课堂成为全球教育者讨论的热点话题。翻转的课堂是在强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正在有力的挑战传统课堂。
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学习评价的改进,学习分析引起大家的关注。学习分析是指为了预测和指导人们的学习,通过智能数据、学习者产生的数据以及分析模型的应用,来发现信息和学习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用数据挖掘,数据解释与数据建模的优势来改善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以及为个别学生量身定制更有效的教育。智能学习平台技术支持的、即时的、全面的、个性化的学习分析,正在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五 “技术促进的教学”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
我国当前教学领域存在的诸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都可望通过“技术促进教学”来解决。
1 利用技术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多元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有不同的学习风格。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所在学校的主观、客观条件,将混合学习的模式和方法融合在更多的课程中,充分的挖掘技术优化教学方式的各个层面,最大程度上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使学习者可以以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学习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2 增强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当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应及时将新技术纳入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之中,才能胜任新的环境下的教学工作,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3 利用技术优化教学资源
通过网络技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技术支持的在线课程、电子教材,已经突破了“弱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种种限制,已经可以实现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就可以随处、随时进行。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应积极探索微型课程、在线课程、电子教材的使用与研发,处理好电子教材、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纪录片;环保纪录片;环境保护
一、宣传价值
人类最大的问题是环境保护问题,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宣传作为一种手段必须得到重视,但是宣传只是环境保护工程中的一部分,宣传只是这个宏伟工程的一部分,宣传这部分必须调动所有传媒层面的参与,任何一个传媒,即便是中央电视台这样有力的传媒机构,也非常难完成这样巨大的系统工程。自然环保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手段来宣传环境保护问题,能够极大的吸引电视观众,把观众带到情节当中,以此来让电视观众对环境保护问题作出深深地思考。同时,自然环保纪录片用真切的镜头,人性化的表现手法,触目惊心的镜头,表现自然之美和环境破坏之恶,更能冲击人的心灵。《北极传说》是目前我最喜欢的自然环保纪录片,它用唯美的画面和震撼的情节敲击着每个观众的心。我惊叹生命的伟大与艰辛,惊叹自然的神奇与严厉。我替Nanu死去的弟弟惋惜,我更替已经不复存在的北极环境惋惜。你要是看了就不会忘记雌北极熊带着小北极熊宝宝出去觅食的温馨和甜蜜,还有海豹们一起跳舞的可爱与憨厚。同样你也不难想像这些动物们因为环境改变需要面临的新的困难与挑战有多么的可怕。环保问题是最近一直热点谈论的话题,我想说问题其实我们都认识到了,但是真正要做到环保,好像没那么简单。影片最后的时候那个黯然的“IF”(如果),久久的徘徊在观众的脑海里,导演挑选了一些孩子来直白的告诫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重视环保,从小事做起,如果心中多一点温暖,就能留给北极多一点冰。
二、影响价值
纪录片的作用就是唤醒大众的意识,自然环保纪录片对人的影响大多都是意识上的,并且是潜移默化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我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忠实观众,多年收看节目,让我对自然越来越了解,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是越来越强烈。越是清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越能感觉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从我自身而言,我不会捕杀或者笼拘鸟类,我不会虐待动物,我会尽我最大的可能去节约任何资源。同时,自然环境保护纪录片能以一种特殊手段展现自然的伟大力量和自然本身的美。自然环保纪录片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相互配合传达给人们精神,这种精神是永恒的,那就是真诚,执着,坚韧,决不妥协。
三、记录价值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们一方面要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去保护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拿起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起来,以备后人查阅。确实是这样,物种在不断的灭绝,你不会知道明天你看不到什么物种,也许若干年之后,很多你今天熟悉的动植物,都只能在影像中看到了。今天的自然纪录片,首要任务是唤醒大众的环保意识,向大众介绍自然的美丽和自然的改变,呼吁大家开始行动,同时它的客观真实性,也使它可以作为科研资料或者用于自然教学当中。自然纪录片和自然研究一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拍摄才能抓住自然的发展路线,比如《森林之歌》中《云横秦岭》一集将秦岭中的稀有动物金丝猴、大熊猫、朱鹮摄入镜头,还讲述了一个川金丝猴政权更迭的故事,播出后这个故事是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这得益于西北大学多年对秦岭川金丝猴种群详尽的研究。而同时,《森林之歌》为正在消逝的中国原始森林,留下了30,000分钟珍贵的影像档案。这批档案以系统、中常时段的学术视野和浓厚的自然价值观,相对完整的勾勒出不同类型原始森林内部复杂的生态链条和纷繁的变迁过程,这对以后其他研究自然的人,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四、平衡价值
自然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绝大部分是以记录人类生产活动为主,而人类仅仅是地球上无数物种中的一员,只记录人类就显得非常片面。自然纪录片的存在扩展了记录范围,平衡了记录对象,大大提高了纪录片的价值。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说,人类既不是宇宙的精华,也不是万物的主宰,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所以人类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任何特权,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而应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也就是要亲近自然。过去人们在提及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的时候,就是可食用、可药用,这完全是从人类为中心的角度出发的。自然纪录片,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可以提供人们思考个人行为以及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纵观人类发展史,几乎每一次技术的重大进步、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提高、每一次生产关系的革新,都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自身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但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是,人类具备减少或抑制这种破坏的智慧和能力。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征服自然到亲近自然的转变,当人们发现越来越频繁的灾难与日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时,生态学、生态美学、生态主义备受推崇,这些思潮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自然环保纪录片也是应运而生,肩负使命。
自然环保纪录片的功能还不止这些,它在国际交流、科研教育、影视娱乐、日常生活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决定着人类要研究地球环境、研究人类与自然,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而自然纪录片就是其中一个良好的手段。作为影视节目的一员,自然纪录片也是人们精神休憩的驿站,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精神的支柱。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徐佳,卓伟维.中国自然纪录片发展现状思考[J].影视文学,2011(9).
[3]王蒙.自然类纪录片的市场突围[J].视听专论,2008(7).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评定标准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但是因为其第一个类型条件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所以又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同。而据统计,目前已申请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项目大部分符合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的第(Ⅲ)(Ⅳ)(Ⅴ)条。具体见图2: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在评定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时,世界遗产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为看中两点:一是景观地所具备的对研究人类历史、宗教、艺术等文化范畴学科的特殊文化意义;二是该文化景观与人类的关系是否和谐自然。
2案例分析———菲律宾的稻米梯田
2000多年前,当地的土著居民需要生存,又受当时落后生产力的影响,使得当地人在他们的山地上开垦出更多的耕地,如此代代相传,年年积累,再加上神圣的传统和微妙的社会平衡,稻米梯田就渐渐形成规模,最后成为这里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这是一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征服和融合的表现,直至成为现在被美誉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被誉为“世界第奇迹”。1995年被联合国相关组织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菲律宾稻米梯田,在2001年被纳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最后在2012年6月又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去除。到底在科迪勒拉梯田发生了什么事,让她在世界遗产这条路上走得如此曲折辛苦?
2.1稻米梯田概况
作为“世界第奇迹”的菲律宾稻米梯田,绝对是有着它独特的个性与韵味。梯田主要由分布在吕宋岛科迪勒拉山脉沿线的伊富高省的基安干市、洪都安市、梅奥瑶市以及巴纳维这4个市,大大小小共5个梯田群组成,分布于海拔700~1500m的高山区域,总面积约达2万km2。受当地地形等条件的影响,梯田开垦顺势而为,面积大小不一,其中,面积最大的有0.25hm2,最小的4m2左右。为了更好地巩固和防止水土流失等问题,当地人完全依靠肩扛手扶,用石块堆砌成一条条的高山梯田,只梯田的外石壁,就高达4m左右,砌造所用的石料石材甚至超过了人们所熟知的古埃及金字塔,迄今为止,已有2000年历史。聪明的伊富高古人还利用台阶式的水渠从山上引来清澈泉水盘山而下进行灌溉,来确保梯田能够保持全年有水,渐渐成为种植水稻的良田。据称水渠总长加起来,竟达1.9万km,能绕地球半周。
2.2稻米梯田的遗产特征
稻米梯田符合(Ⅲ)(Ⅳ)(Ⅴ)三条遗产标准。(Ⅲ)稻米梯田是当地伊富高古人为了生存而在荒山野岭上开垦出来的,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伟大的伊富高部落人们在建造梯田群的同时,用竹筒将山顶顶部的泉水和溪水引出来,通过因地而建的灌溉渠道和水闸,层层流向梯田,由高至低。这体现了他们的稻米梯田工程技术和水域生态的结合,是人和自然的共同杰作。这种灌溉系统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历史保存最久的人工灌溉系统,它是历史的见证,它是人类伟大发明的奇迹。(Ⅳ)稻米梯田景观由千百代人共同努力,是一种可持续使用的自然资源景观。传统的技术知识在稻米梯田的耕作方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Ⅴ)稻米梯田完全依靠人为的力量,在极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极具智慧的耕作方式,是古菲律宾人民文化传统底蕴的体现。它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充分证明了科迪勒拉山稻米梯田的突出普遍价值,同时它也是活态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是亚太地区第一个文化景观,是第一个列入有机进化类型的文化景观[6]。
2.3稻米梯田现存问题
2.3.1物质文化的需求菲律宾的稻米梯田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的生存问题,可是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当地居民不再满足当地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伊富高梯田水稻一年的水稻总量压根就满足不了当地人的需求,人们需要更加多的机会和条件来让自己和子孙的生活更加理想,于是,许多年轻人和劳动力,开始离开家乡去外地务工、求学等,最后举家迁移,作为世界第奇迹的菲律宾的稻米梯田,只能被荒置甚至是遗弃。
2.3.2生产力的落后当年在水稻梯田上,能够体现菲律宾人民智慧的灌溉技术和工程技术,在与世界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相比,显然是落后的,人们需要更加便捷、简单的耕作和更加现代的灌溉技术来解决农业问题,这样,势必会对传统的农业技术带来冲击和破坏,这些破坏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当地居民曾经耐以生存的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上。
2.3.3思想文化的变迁在古代,人们用原始的手工耕种梯田,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如今,年轻一代的居民,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就耗费在收益少、付出多的梯田上面,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选择,也在不同程度地接受各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这些外来文化的介入,导致了他们对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原始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有着“世界第奇迹”的菲律宾水稻梯田文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伤。
2.3.4政策实施与现实的脱节虽然,菲律宾政府有采取一些措施或成立一些相关组织来保护科迪勒拉的水稻梯田文化景观,但是,实施中却有不足,有些组织甚至已经取消。原因就是这种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再珍贵,如果不能满足当地伊富高人的生活需要,就会有被荒废的危险,毕竟,伊富高人民需要生活,需要与世界同步,他们是活生生的,不是永久不变的陈列物,这种现实中的无奈,使得文化景观的保护政策无法更好地实施。
2.3.5生态恶化,环境问题的出现当年为了增加梯田土壤肥力,许多专家提议而引进的巨型蚯蚓等生物,在缺少天敌的情况下,这些蚯蚓的日常活动,直接导致了梯田天然结构的破坏,造成蓄水流失和众多堤堰垮塌。外来物种的入侵、水土流失、气候的变化等生态问题的出现,不但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使得可以耕种的面积减少导致了菲律宾的稻米梯田数量的急剧减少,最后使得当地居民对这些遭到破坏的田地表示无能为力,有的干脆完全放弃耕种,另谋生路。正是由于居民迁移,进而造成对灌溉系统维护的忽视,约有25%~30%的梯田被废弃。
2.3.6旅游开发的影响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后,菲律宾的稻米梯田立马成为菲律宾的著名旅游区,一时间享誉全世界,当然,旅游开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积极效果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的影响。舞台化和商业化的模式,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也是一大冲击。当地居民为了发展旅游,增加收益,势必要做好宣传、接待之类的工作,而这些都是需要场地、资金以及劳力的。所以随着而产生的是一系列无序又无统一规划而新建的宾馆、展览馆、会场之类的,这些建筑群无疑是对水稻梯田原始生态风貌的一种破坏。并且,为了制造和销售木雕以获得更高收入开始无序地砍伐树木,结果造成水源涵养林破坏,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造成梯田面积的大幅缩减,从而在2001年底,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2.4对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保护的建议措施
2.4.1生态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菲律宾水稻研究所的相关研究证明,现存中的某种地鼠,能够在消灭蚯蚓的同时,而不对庄稼造成危害,这种地鼠可以作为蚯蚓的克星而广泛运用,既环保又能非常有利地解决梯田问题,或是加强植树造林项目,选用尽可能多的本地树种类型来保护水稻梯田水域生态,防止在私人或公有水稻梯田水域引入外来物种。
2.4.2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相结合由于这种水稻梯田文化景观具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是一种受地形制约,受当时代经济影响和落后生产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景观成果,它的保护措施必须是要先把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然后通过旅游开发的途径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发当地土地,不可以无节制地使用土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菲律宾的稻米梯田文化景观得以生存和发展。
2.4.3政府经济与法律手段的有机结合首先,当地政府可以对伊富高地区的梯田景观进行分区保护,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得保护区的居民必须采用原始的生活方式来生活,传统的手工耕种和灌溉技术,来维系和经营自己负责的梯田,保证这些景观能够得以保存和延续。其次,保护区居民的生活必须受到政府的照顾。这些照顾,可以把精神上的鼓励和嘉奖与金钱物质上的补助补贴相结合,使得这些居民能够把保护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看成是一件很值得称赞的事。最后,文化景观的保护不是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的责任,它需要全世界的努力,所以相关国际组织的援助,对菲律宾的稻米梯田的保护是很重要的。
2.4.4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文化的传承,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实施,如用文字和歌曲的形式,来颂扬古老的梯田文化是多具魅力,古老的伊富高人们是多具智慧与勤劳;政府和媒体加强宣传力度,使得这种世界性的景观,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等等。这种类似于口口相传的做法也许过于落后,但是由于媒体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可以使现在的传播速度达到惊人的效果。
3结语
近日,为了支持奶源建设,促进原奶生产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利乐启动了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利乐原奶支持项目”。该项目包括三大内容: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共同成立“人大一利乐奶业研究中心”,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奶生产发展模式;开展中国奶业强市(县)基层干部培训,让管奶的干部懂奶业;支持中国奶业协会实施“奶农学校”项目,让奶农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提高饲养水平。
这家来自瑞典的家族公司,这家世界领先的食品加工与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身处纸制包装产业链和乳品产业链之中,自进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坚持在两条产业链上和谐发展。
有业内人士评论说,这个理念表面看低调内敛,实际上却极富“东方智慧”。利乐今天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理解什么是“共赢”
利乐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液态食品加工与包装系统供应商,不仅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将目光聚焦于整个产业链,致力于推动产业链的和谐发展。
支持利乐这样做的理由就是:利乐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既是利乐公司对社会的回馈,也和利乐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业务目标相一致。一方面,利乐积极支持中国乳品企业的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主动延伸支持乳品产业链的上下游,上至帮助牧场提高经营能力、提高原奶质量;下至开展饮奶教育,支持学生奶项目等。同时,利乐还推动建立一个绿色包装产业链,上至倡导可持续森林管理,下至推动废弃包装回收再利用。
作为全球液态食品加工与包装业界的领先者,利乐把自己的经营理念确定为“与中国客户共同成长”。对此,利乐集团执行总裁黎博文的解释是:企业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离不开产业链的和谐发展,双方是互为依存和促进的。因此企业必须跳出“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框框,把为产业链作贡献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利乐中国副总裁杨斌介绍说,早在2003年,利乐支持农业部和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正式启动“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即“白雪计划”),目标为“培育一批样板牧场,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建立一套技术规范”。在利乐支持下,目前26家“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示范基地”原奶质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盟标准。
1951年,利乐公司成立于瑞典,创新地推出了一种耗材少、卫生水平高的牛奶包装一利乐四面体纸包装,成为当时最先为液态牛奶提供包装的公司之一。通过在竞争中不断地进步和创新,今天,利乐能够向遍布全球各地的客户提供综合加工设备、包装和分销生产线,以及为液态食品生产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利乐的业务遍及全球165个以上的市场,员工人数达2万多人。2008年,利乐共生产了1373亿件包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695亿公升的液态食品产品。
今天,利乐在全球共有57家销售公司,获许可经营48家包装材料厂以及12家包装机器装配厂=
1979年,在大部分跨国公司还觉得中国市场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利乐就来到中国,来到一个不普遍喝牛奶的国家卖牛奶包装,这就意味着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耕耘和培育的工作。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利乐公司始终坚持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并拥有一套贯穿产业链的和谐发展观,也就是利乐公司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主动承担带动整个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义务。
信奉“与中国客户共同成长”经营理念的利乐(中国),“从头到脚都围着客户转”,利乐(中国)一位部门负责人曾说。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利乐的员工时刻准备着做不是自己份内的工作,只要客户有需求。
比如,利乐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会扮演咨询师的角色,向客户公司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建议;利乐的包装设计专家会和客户方共同设计富有个性特色又美观的外包装;利乐的大客户经理会全程参与新品上市前的市场调查、推广活动。
把环保当作新业务
1998年,当利乐中国的环保工程师开始探索如何让废弃的利乐包装得到循环再用时,风靡全球的环保压力还尚未在中国消费群体当中出现。
当时的中国乳品行业正站在规模爆炸的起点,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牛奶能保存多久不变质。一包牛奶会不会给环境带来负担,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个十分不着边际的问题。环保行为的“客户”――社会的观念缺失,直接导致的便是利乐的客户们对此少有关注。
而在中国这样的环保“新兴市场”,环保行为的上游“供应商”更是凤毛麟角,想依靠“对外采购”履行社会责任,可供企业购买的“成熟商品”非常少,无非助学济贫、资助文化活动等有限几种。也正因如此,利乐决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市场需求”涌现之前,便开始投资,而不再依赖外部采购。
利乐的决定并不难理解,依靠前期漫长的学习期建立先发优势,是利乐在业务创新中长期奉行的策略。食品和饮料包装行业并不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能够掌握关键技术的公司不多,客户们的需求也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激烈的变化。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利乐凭借核心技术和丰富的产业经验,始终有节奏地领导着行业的技术和服务创新。因此,无论是对新市场、新产品还是新的业务,利乐都在市场需求显露迹象的一刻便开始投入,给与团队漫长的学习和摸索期,对此期间的失败保持着非常宽容的态度,以期在市场需求真正爆发的时候,已经在无数次弯路中打磨出扎实的能力,面对机遇已有先发优势。
从1998年到2004年,利乐在环保事业上经历了无数的弯路。但在利乐中国副总裁杨斌看来,毋宁说这是个不可或缺的积累过程,而“不是经历了一千次失败,而是找到了一千个做不成的办法”,在未来,这些做不成的办法都将是沉淀下来的知识。
利乐最大的教训莫过于从期望寻找现成的解决方案,转变为自己推动打造一条纵向产业链。开始寻找废包装利用途径的时候,利乐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找大型造纸厂,但在回收量太小的情况下,几万吨产能的大型造纸厂都没这个兴趣。更令人难过的是,有些实力较弱的造纸厂干脆看中的是利乐免费给予的支持,抱着占便宜的心态。
最终,利乐决定亲自帮扶产业链建设,以解决回收问题。而如何利用自身的经验和资金支持,在不成熟的市场逐步推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选择聪明而雄心勃勃的合作伙伴,引导他们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扩张,这些正是利乐在业务经营中最熟练的技巧。
利乐开始接触规模更小、但对环境问题更加关注的厂商,逐渐脱离那些愿意跟利乐合作、但依赖性很强的企业,有意识地吸收有些有独立创造能力的企业:它们可能把利乐看作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可以从利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它们也知
道总有一天要靠自己。
利乐从主营业务中借鉴的另一个经验便是利用自身的技术实力,对合作伙伴进行“孵化”。在回收量少的时期,利乐将国外应用非常广泛的彩乐板技术引入中国,免费授权给有兴趣的厂商。彩乐板技术不需将包材层层分离,而是打碎了压制成为板材,目前很多城市已在使用彩乐板制作的垃圾箱,以替代容易被盗的不锈钢垃圾箱。此外,再生利用厂商还开法了一种利乐包装挤塑的再生技术,通过挤塑工艺制造的塑木坚固防腐,在城市户外家具市场也颇受欢迎,甚至出口到东南亚市场。2008年,利乐向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捐赠的百米环保长椅就是用这种材料制成的,相当于使用十二万多个废弃的牛奶饮料盒。
但是这两种采用不分离技术的板材都有一个缺陷,就是市场规模有限。随着利乐在回收系统一端的成功,回收量增加,这些开发利用得不够精细的方式已经不能令利乐满意了a对于利乐公司而言,履行社会责任的公民能力远不是可有可无的道德装饰,而是关系着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能否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关键客户管理系统”
2008年12月15日,利乐在中国的第四家包材生产厂在呼和浩特投产,这家工厂计划年产包材80亿包,规模十分可观,同时,内蒙古又以地平风大适宜风电著称。筹建之初,利乐甚至曾想过购买风力发电设备装在工厂区里,这笔投资并不便宜,但是能自己提供绿色能源对于利乐的决策者十分有吸引力。
经过考察,利乐发现工厂的位置风力十分不稳定,无法保证稳定风力发电量的最低刮风天数。在放弃自建风力发电的同时,利乐坚持保留了100%使用绿色能源的决定。
利乐的这一家工厂每年购买2000万千瓦时风电,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00多吨。而在全球范围内,利乐目前已有包括呼和浩特市新厂在内的7家包材生产厂和4家销售公司,以及利乐海耶的一家工厂采用绿色电力或可再生能源。2008年,利乐因采用绿电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6万吨。
这些投资并非只是花高价买环保而已,就像以往的所有产业和技术经验都被转化为提供给客户的服务,环保和企业公民行为方面的经验同样被利乐融合到提供给客户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当中。
利乐一直在中国市场采用“关键客户管理系统”营销模式:利乐的技术和市场专家,在从购买设备、产品开发、工厂建设、分析市场、营销体系构建、直至新品上市这全部过程中,都会与客户朝夕相处,提供全套咨询服务。而现在,这个服务列表里还加入了节能环保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