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8篇

时间:2024-02-03 16:09: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产业;企业管理

1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步伐,现代科学企业管理助益文化产业,尤其是企业文化的科学管理与应用,将大大提高企业竞争软实力,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狂潮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约翰•科特曾表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它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2企业文化与文化产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在实践经营中长期的沉淀和创造,塑造出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在引导、激励、内在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优势。价值观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属于企业文化的外显形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等则是其物质承载者。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的经济属性的集中表现。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重点行业全面发展,其中包括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游戏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文化会展业、文化装备制造业等,这些囊括大部分的文化产业内容。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它的研究重点包括文化产业理论、创意产业以及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但它更多的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与微观企业文化应用上。在针对文化产业与企业文化的研究中,只有一些企业文化在具体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的实例,比如易旭明、喻兰淳的《迪士尼传媒企业文化管理研究》,两者相兼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按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企业,其企业文化重视程度不一、管理规划水平参差不齐。3.1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意识与认识。工业企业管理经过长期发展已经系统化,文化产业却是年轻的。文化产业理论与内容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大量成果,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却备受忽略,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深入认识和强烈意识。大型企业对企业文化已有一定的意识和认识,但时展会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这是一个持续过程。中小型企业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多、意识不足,更有甚者缺乏意识或存在错误的认识。3.2企业文化制定与管理。工业企业在其成熟的现代管理中,已经能够对企业文化进行量身制定与科学管理。文化产业内企业文化的制定与管理尚处于“求关注”及“初学中”的状态,水平也参差不齐。文化产业内,大型企业有完整、科学的企业管理系统,企业文化有所建树,但大多缺乏灵活性,并“一劳永逸”;中型企业多关注企业长期生存发展,企业文化制定与管理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小型企业更是为了存活,几乎顾不上考虑企业文化,更别提企业文化构建了。3.3企业文化培训与参与度。企业领导者和高级管理层、企业中层管理者及负责企业文化宣传的部门、企业的普通员工,既是传播主体也是受众。此外,与企业有联系的顾客,以及有可能接触企业的社会普通大众,都是企业文化的受众。然而,大多数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培训,企业文化构建参与程度低、参与面窄。企业员工仅在入职培训中了解企业文化,在工作实践中贯彻企业文化内涵。乐观地说,企业员工及客户通过产品及企业宣传,接受隐性企业文化培训;企业员工及客户通过企业调查研究受众需求,间接参与企业文化构建。

4文化产业内企业文化管理拙见

文化产业内企业文化构建与管理应符合企业发展定位,充分考虑文化产业及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发挥行业与创意优势,并能对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及短期具体目标具有指导意义。4.1增强意识,增强认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领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并具有引导、激励、内在认同等积极作用。新一代员工,他们的牵绊更少、诉求更纯粹,更加看重企业的组织气氛和企业文化。文化产业内企业客户也非常看重企业文化赋予产品的品牌文化和积极内涵。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避免缺乏认识或错误认识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应意识到,企业文化具有时代特征,要根据企业长期战略而适时调整企业文化内涵与管理。4.2制订计划,科学管理。企业管理者应提高自身企业文化管理水平,摆脱“求关注”与“初学中”的状态。对企业文化的制定与管理,首先要对企业及企业文化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自身特色价值观。价值观是清晰的、获得广泛接受的,员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就能够做出快速应对以解决问题。同时,对文化产业内企业文化的构建,不能只局限在企业或行业本身,要提升到世界格局,构建生态、健康的企业文化。4.3积极培训,全员参与。大多数企业仅将企业文化针对文化产业企业内部员工及客户,这难免局限。企业管理者、企业文化及内部相关部门、企业普通员工、企业客户,以及接触企业的社会大众,都可以是企业文化的受众。对员工及客户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及鼓励参与企业文化构建,是提高员工与客户忠诚度及归属感、避免企业文化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文化积极作用、培养吸纳相同价值观员工与客户的有效途径。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化产业中企业文化的现状,从意识与认识、规划与管理、培训与参与度三个方面谈起,提出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构建的拙见。

作者:于燕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栾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7(1).

[2]胡晓明,肖春晔.艺术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3]陈致中,王肖莉.企业文化的传播机制分析——基于5W模式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6(7).

篇2

随着文化产业兴盛时代的即将到来,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迫在眉睫。同时,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我们能否做好艺术管理的研究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前瞻作用和开拓意义。当然,要想清晰地搞懂和弄透艺术管理并非易事,艺术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能否准确地构建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是我们探究艺术管理之谜的第一步。

 

一、有关艺术的诸种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很多种管理,其中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是掌握和理解艺术管理所必须定义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入和全面探讨艺术管理之前,我们先来对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艺术行政管理。要理解艺术行政管理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的概念。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文化行政机构(在我国当前,有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影视部等)依据所属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各项文化事业(广义的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等行政职能。如果把艺术作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行政管理当然可以并入文化行政管理,如果艺术有必要从广义文化中独立出来,那么艺术行政管理借用文化行政管理来帮助理解基本还是可靠的,即把上面定义中的“文化”字样换成“艺术”字样就可以了。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客体是发生在本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艺术性活动,管理的依据就是法律规章。事实上,西方对艺术演出团体已形成非常严密、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这些艺术演出团体的管理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艺术行政管理学”的蒸蒸日上。

 

2、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一样,艺术经济管理也是一个交叉理论: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交叉组合。早先,已有人提出建立艺术经济学,他们认为艺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艺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为的是寻求出艺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和认识。艺术经济管理虽然与艺术经济无论在称谓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区别,但艺术经济管理无疑也应该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艺术经济管理是一种多主体管理行为(后面详论),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是一切艺术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政策、艺术生产、广告宣传、艺术商业、艺术消费、工商税收等)。

 

3、艺术产业管理。何为艺术产业,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赵玉忠先生对文化产业所做的表述: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而它隶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产业即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艺术商品生产和艺术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首先它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文化娱乐生产业,其次它还应该属于商业,是一种从事艺术精神生产品买卖和流通的密集式商业经营活动,这里的“密集式”表示活动之多、参与者之众、方式之繁荣。单体与单个之行为不能称之为产业。对这种密集式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就是艺术产业管理,它与艺术经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对群体性产业活动的管理,而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既包括群体经济活动也包括个体经济活动。

 

艺术中介管理。从经济角度来讲,艺术中介就是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者,即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艺术中介应该包括艺术经纪人(art broker)、艺术人(art dealer)和艺术信托人(art trustee)。简而言之,艺术中介就是艺术商人,包括个人和组织。艺术中介作为商业企业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的管理活动就称为艺术中介管理,其管理主体特指艺术中介本身的管理层,其管理客体是指中介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准确地讲,艺术中介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相去甚远,因为管理主体截然不同,管理客体也差别较大;艺术中介管理从属于艺术经济管理,并且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微型化;虽然艺术中介管理是艺术产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支,但又与艺术产业管理在层次上分道扬镳,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强调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强调企业群的行业性管理活动。艺术管理。包括上述四种管理的复合式管理,是由上述四种管理建构的庞杂的管理体系,是一切涉及艺术活动的管理的总称。

 

二、艺术经济管理的深入释疑

 

对于艺术管理的分类问题,孙仪先曾有这样的描述:“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这一认识在目前的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个结论颇有令人生疑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对艺术经济管理的定位研究上。

 

上面已经谈到,艺术经济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行为的管理活动。笔者认为,在艺术市场中,艺术经济管理可以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就是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大,范围最广,是产业与事业的结合,等级最高);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民间艺术组织、艺术企业群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就是中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庞杂但位居中游,比政府小又比单个企业大,范围的中心主要放在产业性操作上,等级其次);艺术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就是微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小,为单个的艺术企业,管理范围最窄,局限于单个艺术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等级也最低)。艺术经济管理的分类情况用下图表示就是: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政府性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行业性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属于同时又艺术中介管理(企业管理),这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而把它们作为艺术管理截然分开的两个类别看来是不合适也不客观的。

 

三、艺术产业管理的重新建模

 

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包括七个部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这一划

 

分已写进了十五期间文化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司还指出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法现在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艺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在文化产业规划中已经缩减至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了,这样的界定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形式,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几千年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流传至今的,艺术产业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共识而谨慎确立。综上所述,艺术产业应该是包括美术品业、文艺演出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的复合型产业,而不应该是它们中的平等一员,否则就会犯“鸟和麻雀”对等的语义混乱的错误。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艺术产业的内容:

 

由此可知,艺术产业管理实际有两种理解:①政府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的政策性管理;②艺术产业内部企业化的管理。由政府担当管理主体从事的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或政策行为,我们大可以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因为政府对产业进行的管理行为在国外早就有比较合理的称谓: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贝冢启明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出版一本书叫《经济政策之课题》,在该书中,他把产业政策定义为:“产业政策为通产省执行的政策。”其实就是通产省的政府部门对该区各种经济产业从事的行政干预与调控。后来美国学者布莱昂·辛特利说得比较明确:“产业政策是装有政府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埃利斯·霍利的说法更为犀利:“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发展或抑制某些产业的政策。”这一认识基本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当然,这里的艺术产业政策同样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毕竟它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各类艺术产业自身自为的管理就像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业管理一样更容易确定为经济组织自身的经济行为管理、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经济、生产性活动管理,类似于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的集束性组合。事实上,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已越来越成为艺术产业管理的重头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如今已风光难再,其在产业管理中实质性、操作性的干预地位也越来越为淡化。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尚不能完全退出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但它只能在文化艺术行政管理领域更能大显身手,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已属强弩之末,这是政府放权后、市场高度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如今人们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跟随市场宣传、社会名声、自己的欣赏口味而趋之若鹜,对政府为弘扬革命精神、宣扬政治主旋律、倡导同一价值观的做法不再兴趣昂然甚至有些反感一样。在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艺术产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应该如下图所示:

 

艺术中介管理在艺术产业管理中的定位在上面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图中其实已经大致明晓了。艺术产业管理通过对艺术产业内不同行业运营活动的管理(包括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企业群系对内对外的企业化管理)继而传达至具体的、单个的艺术中介机构、艺术企业的管理,再进而总结为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像大类管理,艺术中介管理颇似个体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是宏观认知,艺术中介管理即微观分析;艺术产业管理是上位概念,艺术中介管理自然就是下位概念。但艺术产业管理的主体部分和艺术中介管理都是对艺术产业经济、艺术商业行为进行的企业化管理,这一点是确定的。所以两者有时才有了互换重叠的可能。如中国在清代时,艺术产业化的管理就比较普遍了,其中名叫“老郎庙”的戏曲艺人组织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组织——“老郎庙”是一种艺人行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调和各个戏班之间的关系,维护当地演出秩序;对外则作为艺人的代言人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老郎庙与明清时期的商人行业组织——公所、会馆相似,具有垄断和调节演出市场的权力。显然,老郎庙的管理就是对某地区戏曲行业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戏曲产业管理;而该地区每一个戏班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就属于个体行为的艺术中介管理。

 

当然,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中介管理虽然都重企业化的管理,但艺术产业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界的管理做出的宏观性研究,包含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也重视某类艺术产业界自身自为的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却是追寻艺术产业界中单个艺术企业实体的企业化管理,它并不具体考虑政府的任何宏观干预,它就是狭义上的、纯净的企业管理。如画廊是美术品业中的一支,唱片公司是音像业的具类,电影制片厂是影视业的个例,美术馆是艺术展馆业的单体等等,艺术中介管理就是这种“一支”、“具类”、“个例”、“单体”自身自为的企业化管理。艺术中介管理之于艺术产业管理就像独木与丛林、水滴与大海、石块与高山、星粒与星空,而恰恰是这样的独木、水滴、石块、星粒却构成了艺术产业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五、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本文的第一幅图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经济管理宏观上属于艺术行政管理,中观上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微观上属于艺术中介管理,这对传统认为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与消解把艺术管理实际分成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实际上是艺术产业管理中具类、单体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这样,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也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风铃式”理论框架:

 

通过风铃式框架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艺术经济管理被分解消融了,但这种分解消融并不是要把它排除出艺术管理,而恰恰是还复了它应该具备的较高的理论地位,也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实际贯穿着整个的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最直接的目标都是要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拉动文化艺术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可能推进产业、促进市场、拉动经济不是唯一目标,但绝对是整个艺术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艺术经济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中散布最广的管理内容之一,它融入到了艺术管理所有的领域,已经不可能与其他艺术管理类型割裂分离了。传统的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并列分类的观点,实际上人为割裂了经济与行政脉脉相通的学理关系,而主观、想象性地让艺术经济与艺术行政产生了对立意识。

 

四、结语

 

通过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我们发现对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应该采取艺术行政(政府管理)、艺术产业(政府或行业管理)、艺术中介(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式或三级交错式的综合管理方式。法律规章与政策引导相结合、行业规范与市场竞争相结合、适应时代与传统承袭相结合,这是政府、行业、企业各自发展而又协调合作,共建和谐性文化艺术社会宏伟大厦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的努力,文化艺术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 管理 发展 就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一词最近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下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一、文化产业的存在意义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和就业

1.文化产业的存在意义

“文化产业”这个词最早在20世纪初的英国提到过。但是在当时文化产业仅仅是代表文化产品的生产,贮存以及销售,更多的是为了发展经济,还并不是一种意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也深深地影响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文化产业也渐渐地和“文化软实力”一词相关联,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说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软实力。”

2.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就业前景

我国“十二五”规划后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开始茁壮成长起来。目前已经有多所高校设置学科来发展文化产业,例如:中国文化史、文化市场营销、文化产业管理政策等。“文化产业”这一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这样的设置为以后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和就业渠道,在行政职能管理部门中也能有一个很好的出路,甚至在以后的高校或者国家科研事业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文化产业学科在我校的设置和发展

我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隶属于音乐学院,为我们学习音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学校设置的文化史、管理学这些课程中文产业学科的设立为他们提供了更专业的管理方法。

可以说文化产业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或许我们不会发觉但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每天都在和它接触。我相信文化产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广大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其生命力会愈发强大,慢慢地成为除经济和政治外又一大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

二、文化产业在我国的价值以及认知程度

1.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植和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也越来国际化。文化产业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政府清晰地认识其重要性,近年来加大对教育为主的文化产业扶植和支持,孔庙在世界大范围的建造;中俄文化年,中日中韩的歌友交流会等这些无疑对我国的文化事业是很好的补充,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和发展文化产业,像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使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对接又提供了可能。

2.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和潜在危机

据统计,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800亿元,但是我们实际份额却只有1800亿元。原来我国虽是世界第一引资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这些资本都是国内人民消费国外文化产品带来的效应,并不是我国独立的产品,所以也不存在我国巨大的文化市场消费了,而这些也是国外人士投资所看重的。两个数字代表了不同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在力,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是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极大损害。

3.我国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采取的行动

我国拥有灿烂的五千年文化怎能因为西方的百年文化而被消磨呢?回答一定是不可能的。面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挑战,国家在启动“非物质遗产工程”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法律。而这些法律和政策也必须要靠文化产业来实现。从近年来我国加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不难看出我国的文化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和法律的制定中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强化剂。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代意义。

三、文化产业的挑战和资源的利用以及人才培养

1.文化资源在民间的投资和利用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传统戏曲、民间艺术异彩纷呈,构成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从2011年10亿元的投资增长速度来看,文化正能能量正在释放。文化产业的确立,为国家增值提供了新的渠道。就像现在湖北省黄冈市里的遗爱湖公园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虽然还未完成但已经吸引众多的游客甚至国外游客的广泛好评。文化资源一旦得到挖掘,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新的元素和内容加入市场,诞生了文化产业;将新的产品投入到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这就是很显著地体现。

2.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

文化产业兴起的背后当然是众多的新型人才。管理方向培养更多具有现代管理的专业人才;基础知识方向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文化传播上产生更多富有创意的应用型人才。如果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理想的就业岗位,我们还可以选择继续考研或者出国深造。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具有文化产业性质突出的专业去考,当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必不可少的。文化产业管理的就业还可以选择考经纪人资格证书当经纪人;考出版社这种部门的专业资格证。都是很好的选择。

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挑战

文化产业的繁荣是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我国正在向发达的社会迈进,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有待发展。仅从文化市场来看,我们就能看到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国内的学士人才交流不够广泛;文化元素不充分。这种状态的中国在走向国际化的征程中,充满荆棘和无限的可能。加速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政府及全广大人民身上的重大责任。世界以后的经济发展会重新加入新的血液,文化的概念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细胞,为了细胞更好地繁殖和生长我们须为此做出巨大的努力。

四、结束语

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满足大众群体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从当前的现状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以上的种种形势表明不管文化产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青年都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建设乃至现代化建设贡献我们应得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

[2]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赵玉忠.《文化市场概述》.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6年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十分不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众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看法,事实也是如此。这样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2.1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2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3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推到新兴学科的先天不足身上,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不少专家学者习惯于抱残守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但他们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又没有多少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使用一些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传统的专业和教学模式平移过来的,如“文化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分别是什么,没有说清楚;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3.2.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3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0期.

[2]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1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自党的十五大首次将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快速的发展,并初具规模。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从2004~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每年以超过23%的增速增长,在2010年甚至突破了1.1万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带来的是新闻出版、演绎、广告等多个分行业的快速发展,并成为拉动我国GDP增长的新引擎。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如文化产业对美国的共享率占到整体GDP的27%,英国则占到了11%,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暴露的问题

2.1 区域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各级地方政府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甚至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政府的大力努力,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部分省市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甚至超过5%。以文化产业比较繁荣的北京为例,北京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07年之间,其文化产业每年以接近23%的速度在增长,占到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左右。但是,与我国相对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来讲,文化产业的发展则相对比较落后,以我国最西边的云南、贵州等省份为例,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占整个GDP发展的0.2%,贡献非常低。

2.2 缺乏系统的法律体系

由于行政法规指定的主体不同,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难以实现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引导。加之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对于同一时间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出问题以后又相互推卸,责任不明确,这极大的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能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实行法制化的管理,进行公平、公开的竞争。

2.3 管理体制构建不全

管理体制作为文化产业运行的基础,也是关键。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文化管理体制相对比较混乱,其关键的因素在于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干预。在文化产业中,政府一方面对文化产业的产品和计划任务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却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导致政府在整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其一则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展门槛、产品质量和市场规范问题是政府应该花大力气进行解决和管理的问题,但是在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远远不够。同时因为监管制度缺乏灵活性,导致文化产品不能快速的进入市场;同时因为管理体制缺乏,过多干预政府认识,而后续的人才保障制度却跟不上,导致不能吸引优秀的人员。

2.4 文化产品缺乏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对文化产业而言,创新是保持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通过总结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创新意识缺乏,跟风问题非常严重。以古装剧和抗战剧为例,自从《汉武大帝》被热播之后,在屏幕之上则开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古代皇帝;而以军队为题材的《士兵突击》热播后,则开始出现了各种以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业内部缺乏创新意识,一味的跟风。

2.5 观念滞后,管理人才缺乏

我国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大多是在旧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在行为上还有着很深的旧体制的痕迹: 重行政指令, 轻市场反映; 重传者意图,轻受者需求; 重固有经验, 轻创新精神。

3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3.1 政府引导大力扶持

3.1.1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管理的混乱、不成体系的问题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想发展好文化产业就必须把这两点改进好。其一,要做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与衡量标准把责任规划到人努力做到没有“球”可打。其二,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发展路线。第一鉴于我国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技术相对于落后,因此我们就要注重名族文化的发展,以特色为中心出发去开发一条战略路线。第二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都是一些大规模的、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管理方式灵活多变的大集团。所以我国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走整合路线。

3.1.2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想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健康就必须要用法制来管理、公平竞争才能得到实现,我国的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从生产者、消费者到管理者法制观念都相对于落后,所以才会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要想发展好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做到这几点,一是加强立法,使得管理者有法可依,虽然这几年制定了《著作权法》、《电影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这些条例基本上可以让管理者有法可依,但相对于广大的文化市场只是一丝牛毛,文化市场还是不够规范全面,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文化产业法,不单单是针对某个行业的行为准则。

3.2 打造专业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

先进的文化的创造和传播的前提都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推动和开发的,是文化产业原始的动力,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创造产业,也是知识、智力密集型的产业,所以说仅仅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不够满足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它还需要有经营理念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配合。每一个优秀的文化企业的团队是这个文化企业的核心。所以说我们要培养现有的人才、提高文化产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再来就是敢于招揽一批有创造性技术性的人才。同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合适的生活规律,增强企业魅力对文化人才的吸引,留住人才。

4 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导致我国在规模、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要进一步的发展好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快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专业团队建设等,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英.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建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 德阳市; 文化产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95-02

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文化产业成了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和战略任务。德阳市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现已初步形成了文化娱乐业、新闻服务业、演出展览业、网络文化业、艺术教育培训业、影视音像业、印刷出版发行业、文化艺术品制造与经销业、文化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到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近4000家,从业人员3.5万人,全市文化产业年销售收入总值23亿元,文化产业国内生产总值6.8亿元,占全市GDP的1.3%。以三星堆、绵竹年画、三国遗址、市杂技团、舞蹈学校、蓥山数码DVD光盘复制、蓝剑印务为龙头的门类较齐全,投资多元化,发展较健康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德阳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更好地贯彻十六大、十七大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合理开发利用德阳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全市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针对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为德阳市政府制定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德阳市文化产业近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其他地市相比,德阳市文化产业整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总体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有许多深层次问题和原因需要尽快解决。

(一)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战略目光

长期以来,各级各部门对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和如何发展文化产业认识不明确,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文化产业对经济拉动的现实性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战略目光。一是长期以来对文化载体双重属性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只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对探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途径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有力的调控手段,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二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管理文化事业单位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习惯于用管理宣传的思路和方式进行行业管理,使文化单位要么无所适从,要么无法操作,要么疲于应付,增加了工作难度,降低了工作成效。三是一些职工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曲折、矛盾和困难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途径感到困惑和迷茫。一些人员对市场化模式和产业化发展缺乏信心。

(二)规模不大,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知名品牌

德阳市文化产业规模小、总量少,知名品牌不多,结构不合理。到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企业国内生产总值约6.8亿元,仅占全市GDP的1.3%,在省内排在成都市、绵阳市、乐山市之后,低于全国3.15%的水平,也低于全省1.34%的水平,与德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不相适应。在文化产业结构上,除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新闻出版、网络文化、印刷业发展势头较好外,演出展览业、音像发行业、文化艺术品制造与经销等行业发展滞后。德阳市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少,产业水平低,质量效益不高。德阳市文化产业除了三星堆、绵竹年画、三国遗址等文化产品知名度较高外,其它企业的产品知名度较低或没有知名度,龙头企业少,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链和产业群还没有完全形成。德阳市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充分,文化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三)政策滞后,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政策保障

德阳市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专门人才块乏,文化产业政策落实不力,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政策保障。中央、省、市出台的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如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实行零税率,对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实行所得税返还等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德阳市杂技团、德阳市川剧团、德阳市舞蹈学校面临着规模扩张的瓶颈制约,征地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德阳艺术宫改制成本无法解决,使其举步维艰,生存困难。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遏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体制不顺,缺乏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管理体系

德阳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一是企业按事业管理,如德阳日报广告中心、德阳日报印刷厂、川剧团、艺术宫等文化产业部门属于文化企业,但仍按事业单位管理,企业不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没有充分的资产使用、处置、经营权、人事、财务权和奖罚权,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产业经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这种体制束缚了产业发展的手脚,无法应对外来挑战,也无法抓住发展的机遇。二是对文化产业理解存在分歧,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从客观上讲,国家还没有对文化产业的门类和统计指标体系作出科学界定,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有过窄过泛之嫌。有人认为文化产业仅指文化部门管理的下属企事业单位;也有人把教育、自然旅游(如动物园、游乐、风景游)等全部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致使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难以科学界定,现有管理体系及工作机构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文化产业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实现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

(一)提高认识,制定科学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的朝阳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经济已达GDP的40%以上。德阳市则仅占1.3%,文化产业前途无限,因此各级党政领导都应树立文化是魂,经济是形,把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德阳市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制定文化强市、文化产业兴市的战略决策,尽快出台《以文化立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用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经济三驾经济马车拉动德阳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尽快确定德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建议按照省委提出的“四川文化产业一年整体推进,三年整体突破,五年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求,按照市委提出的“两年有新突破、四年上新台阶”的具体奋斗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德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把德阳市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西部地区文化强市。

(二)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管理体制

加快制度创新,发展完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发展文化产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三大转变”,即政府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主要管理国办文化事业单位向管整个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以及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转变,理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关系,完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一是在保持现有市、县(市、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应完善领导小组的管理职能和功能。二是充实领导小组办事机构人员。建议充实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设立1―2名专职管理人员,市文化局下设文化产业科,设专职人员1―2名。三是以德阳日报为基础成立德阳报业集团,新闻服务业务进行产业化经营。

(三)完善政策,继续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全面落实中央、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政策,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实行零税率,对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低税率,对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业实行所得税返还等。一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由市委分管领导召集宣传、文化、旅游、发改、财政、税务、国土等部门讨论制定《关于发展德阳市文化产业经济的办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政府除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外,还应适当加大对文化产业如三星堆、文化旅游、广播电视等产业的投入。可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政策解决市杂技团、川剧团、舞蹈学校的建设用地,支持德阳市艺术宫按照市场化的办法改革,解决政府无法进行资金投入支付其改革成本问题。尽快落实《德阳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100―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并用部分资金定期奖励文化产业先进单位和个人。

(四)因地制宜,不断壮大有德阳特色的文化产业

篇7

关键词:文化产业;制度建设;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71-02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

文化产业一词在理论界属于新兴的一个术语,国际上更习惯称其为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除却近几年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外,服装设计、博物馆管理、展会等非传统文化产业也发展迅猛。只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部分产业因其迎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而格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因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命名。

我国台湾称文化产业为“创意产业”,这是近几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界定。它根源于欧洲的“创造性”产业的概念,其所认知的创意文化产业的范畴有:

第一,文化艺术核心产业:如舞蹈、音乐、戏剧性表演艺术;绘画、雕塑、装潢设计等视觉艺术;传统的民俗艺术等。

第二,应用艺术:如家居、服饰、流行音乐、广告、游戏软件设计、广告创意设计、图书出版、影视和音乐制作、手工艺品等等应用于生活的产业。

第三,创意支持与周边创意产业:支持上述产业的相关部门,如展览演出经纪、展览设施经营、舞台设计、出版发行、影音媒体、广告企划等行业[1]。

因此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范畴,应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萌发的文化传媒、传统教育、旅游等产业依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构成;传统的文学、艺术是文化产业近年发展的前沿产业;网络服务和广告咨询产业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二、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文化产业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政府观念转变不够彻底

我国政府虽然树立了文化强国的意识,但这种意识还远远没有传达到国家机器的各个部分,很多地区还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没有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平等对待,在重视程度上远远不够。一直以来,文化产业资金来源由政府财政投入,产出和效益等问题没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引导,在定位上被等同于公益事业,这种运营方式阻碍了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2.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系不发达、管理方式无针对性

文化产业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导致了管理体系也不发达,管理的规范以及相关制度存在较大的欠缺,典型的表现就是执法的非常态性。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已有和文化相关的法律规范难以准确适用,也间接地致使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更新、完善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最终形成了文化产业整体管理体系混乱的局面。

另外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欠缺针对性。现有的管理方式多数都是从其他产业的管理经验中借鉴过来的,而我们现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不灵活、太具体,与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相悖。尤其是现有文化管理制度制定了量化的指标,这种方式导致很多应景之作,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3.行政主体交叉执法的状况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文化市场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执法依据和机构数量众多。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竟达到十多个,这种行政管理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显然会使文化产业的参与人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以网络营业场所为例,对于违法经营行为文化局只具有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一般性处罚权力,至于取缔和关闭的职权主要在工商部门,而在我国工商部门对于几乎所有的营业性行业都有监管责任,它和其他部门的协同执法行为往往由于监管范围过宽难以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更不要说数个部门执法协同会有多难了。

4.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不够

政府扶植文化产业的导向已经很明确,但是目标配套措施的落实情况却堪忧,仅以税收为例:现在我国对同属文化产业的不同行业实行差别税收(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都有不同,以营业税为例:文化体育业、游览场所税率为3%,旅游业、广告业、美术、录音录像、转让著作税率为5%,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业适用5%~20%浮动税率),但其中的规定还不够科学,使得税负分担不够均衡合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扶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必须落实到从政策到法律层面的微调上,使文化政策目标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5.法律制度保障不完善,尤其是知识产权的核心保障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我国现有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如《商标法》、《电子出版物管理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拍卖法》、《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但是,与种类繁多、需求旺盛的文化行业相比,法律规范的数量过于单薄,健全的文化产业法律部门框架也尚未真正形成。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政策的补充仍显单薄无力,其仍不完善的现状无法满足其日益发展的需要[2]。

文化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其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更遑论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保障性作用了。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发达具体表现为:首先,普遍存在对文化产业中的知识产权认识不足的现象,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我国居民乃至企业对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都比较薄弱。其次,文化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体系不健全,执法力度小,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和较为冷门、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文化产业行业,更是亟须加强保护。最后,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中介性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尤其缺乏。

三、文化产业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1.确定文化产业法律的基本框架

出台规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可有效防止各个领域的分别立法所导致的立法效率低下、立法领域重叠、立法利益冲突的现象[3]。作为管理和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基本法律要从宏观上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其框架应该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纲要性,应对于文化产业基本范畴有清晰的界定,明确发展的目标,确定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的权、责,更要对于各类主体参与文化市场的进出制度有详尽的设计,还要涉及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建立、文化环境的培育等诸多问题。

2.分门别类制定文化产业的具体部门法

依笔者看来,正是因为文化产业在每一大门类的基础上又包含若干小的门类,而每一个小的门类又具备自身特点,所以在大的基本法涵盖之下而建立分门别类的部门法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这些具体的行业法律和文化产业的基本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在形成科学的法律框架前提下,用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作为框架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整体上形成覆盖面广、法律规则齐全的文化产业部门法,有效地对不同类别的文化行业实施具体管理。

3.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和登记制度

主体的准入和登记是形成有序、健康市场环境的关键,和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有吸收借鉴成熟行业运营经验的优势。如果从一开始就将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制放到比较高的规格上,其投入小、增值空间大的特点将更易发挥。国家可以通过参与文化市场主体的控制实现文化产业区、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有意识的引导投资和适度进行开发是准入和登记制度的重要价值。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性,它的准入和登记制度不能和其他行业的准入和登记完全雷同,对于衔接性的关键标准应做灵活的调整。例如,常规公司的出资方式可以分成货币、知识产权、实务、土地使用权出资等方式,而文化产业企业的文化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是否可以作为出资的方式?类似的文化产业特点和现有法律衔接不上的情形还有很多,应及时地在主体介入市场前完成法律的调整。

4.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

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税收、宏观调控法、竞争法等法律部门。从现有的这些部门法来看,这些法律规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反垄断法为例,文化产业极易形成垄断现象,而且垄断行为也是文化产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阶段,现有的反垄断法仅仅以市场占有份额为标准测算垄断规模的做法很显然不适合文化产业。传统的市场管理法中,许多法律规定已经没有办法涵盖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甚至文化产业还需要专门的市场管理法律来对其发展进行约束,这都是未来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管理法律的重要工作内容。

5.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条例已经为国内法主体适用,但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对于关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知识产权问题如地理标志的商标法保护、传统技艺和专利的衔接问题、传统文化资源的著作权问题等等都没有得到实质上的保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除了必要的经济、政策、文化条件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同样是文化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和基础,应当针对现有立法的缺陷认真着手构建新时期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制体系[5]。

参考文献:

[1]赵娇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张晓玲.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法律环境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3):41.

[3]李林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西安:长安大学,2010.

篇8

前些年,在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已经有资本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华谊、华策、奥飞等民营文化企业上市愈发引起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兴趣。很多专注于传统行业的投资机构开始转向文化产业,但是多数投资者离文化产业距离越近,越感到扑朔迷离。文化产业看上去很美,但真正挑选到优质项目非常困难。虽然资本对于文化蠢蠢欲动,但距离真正的投资成功还有相当的距离。对于目前的市场情况,大多数文化企业认为投资人不懂文化,担心创意被窃取,对投资方怀有不信任甚至排斥;投资人对文化产业缺乏深入认识,多停留在工业化时代,无法判断预期收益。结果是加大了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的难度,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无法提速。

认识判断企业的资产主要看人的创意、作品的版权、传播的增值。如果缺乏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全凭文化企业的人员讲动听故事打动投资人,就无法在运营中达到预期的收益。举个实际的例子:前几年,有家投行要投一家动漫公司,动漫公司说自己原来是做电视剧制作发行的,有很好的发行优势,不愁制作的动画片卖不出去,仅靠电视台就可以收回制作成本。实际上,动画片的发行是无法靠播出回收成本的,有的电视台还要收取制作单位的占频费。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很多融资的文化企业在没有搞清楚行业特点时就去“游说”投资人。因此,投资者需要深入了解相关行业情况,除了自身不断完善与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提升对整个产业包括股权、经营权、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但是,目前投资者的行列中少有文化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导致文化企业很难与投资者对话。投资者最终的结论是认为文化产业风险大、缺乏理性,不予投资。但当某一文化项目大获成功时,投资者又后悔自己错过了那班车。另外,很多文化产业的从业者紧紧依靠理想和激情在从事文化行业,一旦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既要负责创作又要进行管理和市场销售的时候,大多经营不善最终亏损倒闭。

面对以上困难,我认为需要专业投资人的介入来解决这些问题。专业投资人是指既懂得投资又了解文化行业。这就需要专业投资人提前介入进行专业咨询指导,发掘文化企业的优势资源和盈利模式,实现资本介入之前的业绩增长,从而有利于企业的融资。例如演出经纪公司需要预付演出方费用,企业就需要融资解决现金流的问题。从投资者角度看,未来演出票房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预期收益难以估值。但如果熟悉演出行业,就会了解演出内容的品牌号召力和以往演出的票房情况以及演出当地的消费能力等相关因素,将投资人存在疑虑的问题通过数字说明清楚。专业投资人可对演出经纪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于演出预期收益部分通过演出赞助、票务预售等方法尽可能实现部分兑现,降低不可抗力带来的风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