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7:13: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药行业形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对国家确定的重大医药科技项目以及产业化项目继续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支持;对涉及重大卫生安全的医药研发、工业投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医疗器械国产化、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疾病药物产业化以及现代中药等专项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上证指数上周末收于2306.85点,本周末收于2260.88点,下跌1.99%;股市动态30指数上周末报收768.82点,本周末收于760.37点,下跌1.1%;其中股票组合下跌1.43%。
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下跌23.96%,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7.03%。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股票组合均跑赢大盘。
本周仅4个交易日,指数一涨三跌,全周大幅收跌,中小盘指数明显强于大盘指数。消息面相对平淡,并无太多干扰信息,希腊再选“成功落幕”,社保基金加紧开户进程对市场构成正面推动,不过周四美联储议息会议并未推出QE3以及深圳交易所启用“003000-004999”代码区间被市场理解为急速扩容对市场造成较大压力。但从消息面的角度看,周四下跌带有恐慌性质。本周热点比较突出,医药、送转填权、科技概念均相对强势,并出现天喻信息、万利达等7只涨幅超过20%的个股。目前成交量比较低迷,沪指创出新低跌破短期趋势线,下面将直接考验前低点2242点。全周中小板指数下跌1.62%,创业板指数下跌0.43%,中小盘股指数表现好于大盘股指数。
武汉健民刊登公告受让武汉健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股权,受让后100%控股武汉健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健民旗下的大鹏药业的体外牛黄是国家中药一类新药、国家重大技术发明是天然牛黄的优质替代品。
农产品转让深深宝股权受挫。农产品公告,因各方现难以就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以促进深深宝未来发展等方面达成一致,经审慎研究,公司及有关各方决定终止有关深深宝股份协议转让事宜。公司承诺在未来至少一年内不再筹划上述事宜。
二、股市动态30指数
国药一致10派1.3元,增加现金58,500元。现金变为172,939,120元。
三、最新评论
近期市场对经济形势比较忧虑,医药行业的稳定成长性成为投资者认可的防御性行业而得到追捧。回顾2000年以来医药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速,这12年来,收入增速最低年份17%,最高年份29%;利润增速最低年份9%,最高年份51%,均远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速。可以看出因医疗保健的刚性需求和持续的消费升级医药工业的收入增长持续强劲且波动并不大,但因为政策扰动利润增速每3-4年发生景气强弱转换。医药行业是一个持续受到政策严格监管的行业,但由于我国的总体监管水平有限、企业多小散乱监管难度大,而新医改的核心改革格局尚未定型,需要不断的“改革-试错-纠错-改革”螺旋式推进。比如对基药招标而言,如果说2011年是试错的一年,则2012年有望纠错。纠错过后医药企业的利润增速有望重回正轨。
巨大的人口基数,经济增长带动下的城镇化,以及老龄化趋势都给中国医疗卫生带来了毋庸置疑的巨大需求。持续增长的卫生投入即是释放需求的巨大动力,在新医改和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中国卫生总支出仍处于快速成长期,为产业发展打开空间。
中国医药卫生产业发展仍将遵循中间路径:1、政府将持续加大投入,提升政府支出在医药卫生总支出中的比例。80 年代随着医院走向市场,中国政府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从1985 年的39%降低到2005 年的18%。新医改启动后,随着政府的大规模投入,这个比例到2009 年上升到28%,未来的目标是2015 年提升至40%左右。2、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在整体GDP 中的占比。1985 年,中国卫生总支出占GDP 比例约3%左右,至2009 年已经提升到5%,这个比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总理在《探索医改这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一文中提到:“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服务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或超过10%,其中美国达到16%;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也达到6—8%,而我国目前的比重尚不到5%,卫生事业和医疗产业发展的前景广阔,在保基本的同时开发非基本领域的潜力很大”。
医药行业比较大,细分板块冷热不均。大宗原料药波动较大,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板块的机会,化学制药板块、中药板块和生物制药板块。
化学制药板块,现阶段药品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更为突出,行业洗牌和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路径将可能是:绝大多数普药企业先被“两降一升一限制”致残,再因无研发管线而逐步“饿死”。而高端专科用药企业在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的过程中已经完成技术、资金、销售、产品线的积累,在医保控费背景下,刚性需求和价格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龙头企业拥有高毛利率产品的比重大,后续产品梯队储备丰富,整体抵御价格风险的能力强,业绩稳定,持续成长。重点公司包括恒瑞医药、海正药业、华东医药、人福医药、双鹭药业、信立泰等。
2006年的产业特点是,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增幅下滑,企业效益下降;进出口仍高速增长;亏损面稳定但亏损额加大;医院终端增幅创近10年新低,零售稳定增长。林建宁在报告中透露,今年1~9月份,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完成3861.83亿元,同比增长15.90%,累计实现利润272.21亿元,同比增长8.14%,比上年同期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实现利润76.66亿元,同比下降4.08%,中成药实现利润65.95亿元,同比增长2.00%。
作为产业的晴雨表,上市公司的风吹草动无不反映出整个行业的形势。“2006年上半年医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4%,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让人稍稍松口气,但是净利润下降23%的现实却让我们感到沉重。”林建宁分析说。
2006年上半年全国百强企业前10名、前20名、前50名和前100名销售收入所占比例分别为23.04%、29.07%、38.54%和46.86%,增长速度同比分别为4.03%、2.87%、2.38%、2.26%,呈现出排名越靠前增速越快的规律,林建宁分析认为,这种现象说明在目前产业处于低潮期的状况下,大企业的效益要好于小企业,产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高。
出口和零售的增长是06年医药行业的主要亮点。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医药保健品对外贸易顺差额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而对于业界最为关注的终端表现,林建宁用数据告诉与会者,“第一终端增速明显放缓,第二、第三终端增长强劲。”根据南方所数据,2006年上半年医院销售799.8亿元,比2005年同期的752.4亿元只增长6.30%,而2006年上半年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420亿元左右,增幅达到16.67%。
2006年,医药经济增长放缓
2006年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增幅下滑,企业效益下降;进出口仍高速增长;亏损面稳定但亏损额加大;医院终端增幅创近10年新低,零售稳定增长。
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今年1-9月份,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完成3861.83亿元,同比增长15.90%,累计实现利润272.21亿元,同比增长8.14%,比上年同期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实现利润76.66亿元,同比下降4.08%,中成药实现利润65.95亿元,同比增长2.00%。
林建宁指出,2006年国家实行专项整治医药购销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实施新一轮的药品降价潮,再加上挂网招标改革等一系列动作,从长远看会对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短期来讲,难免会给医药企业带来阵痛。受政策影响,上市新药数量会大幅减少;已经上市的仿制药会部分退市;产品宣传,尤其是新处方药的营销难度加大;小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
2007年,“微利时代”来临?
据预计,2007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将达到6000亿元,同比增长15%-16%;药品销售收入达27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8%-9%。明年的医药市场将呈现出以下特点:外资企业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医药商业重新洗牌,出现新的业态;第一终端增长放慢,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动下,第二第三终端增长活跃;药价水平下降;口服中成药市场成为竞争热点。
“总的来说,我国医药经济面临的大环境对增长不利,形势更加严峻,2007年医药经济的增长幅度仍会减小。”林建宁指出,预计明年国家药价改革力度仍会加大,新药审批将更加严格,企业通过改剂型改规格等方式来规避降价的可能性将越来越低,加上国家加大力度实施GMP认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素,整个医药工业利润被挤压,真正的微利时代来临。
外资企业,市场份额提升
《2007年我国医药经济预测》还预计,随着跨国企业加快实施全球化战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其争夺的热点,而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正持续上升。这将成为即将来临的2007年医药市场的一大特点。
林建宁指出,上海强生、北京费森尤斯卡比、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赛诺菲制药等企业纷纷由中外合资转变为外商独资,拜耳以10.72亿元人民币收购东盛止咳及抗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资产,跨国药企相继在华建立研发中心等事件都表明了,跨国药企正不断加大在华的投资力度,外资独资企业将成为主导,并将加快跨国药企的专利药生产和科研本土化进程。这将促进国内医药产业的结构调整,也将促进我国医药经济进一步发展。
2007年,行业前景
2007年医药市场将呈现以下特点:外资企业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医药商业重新洗牌,出现新的业态;第一终端增长放慢,第二、第三终端增长活跃;药价水平下降;口服中成药市场成为竞争热点。
“2007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15%~16%;药品销售收入达2700元左右,同比增长8%~9%。”11月7日,在第18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会上,对即将到来的2007年中国医药经济发展态势做了如此描述。
谨慎期待2007
在谈到影响2007年医药经济运行的相关因素时,林建宁着重分析了世界市场环境、国内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环境和对外贸易等。
从世界医药经济的运行情况看,林建宁援引的分析数据认为,这两年全球医药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发展速度放慢,预计2006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金额为64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6%~7%,2007年为6650亿美元,增速为5%~6%。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跨国企业加快实施全球化战略,其中的一个竞争热点就是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中国市场。林建宁认为,这对中国医药市场产生的影响是,在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的同时,外资独资企业将成为主导,外资企业市场份额上升,同时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也搬到中国,使得专利药生产和科研本土化的进程加快,这些将促进国内医药产业的结构调整。
同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第二轮调整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前三季度为141477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半年回落了0.2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8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偏快增长的势头有所缓解,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呈现“三落一稳”的新态势。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专项整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以及药品降价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林建宁强调,这是中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道路上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因此这种制约只是暂时的。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总体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该市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专利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医药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从医药行业方面来说,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在建立医药专利工作体系,发挥专利作用,服务医药经济的发展,在专利法与专利知识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咨询服务与专利管理、专利执法以及专利信息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专利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医药单位个体方面来说,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利意识有所增强,在科研开发中重视了专利查新工作,使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得到了专利保护,其中有一部分项目还获得了优秀医药专利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医药科研单位和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专利管理工作,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制订了专利工作管理规范和制度,建立了相关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在医药卫生行业部分优秀的科技成果开始申请PCT国际专利,为我国医药技术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做了准备。
1 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形势
目前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上海来看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表现在国内专利申请量上,医药卫生行业的申请仅占专利数量的小部分,而且专利数量不多,年度增长缓慢,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较多,发明专利非职务发明比例较高,且有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均是来自医药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和科研机构。这些专利类型以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发明专利为主,占到申请总量的80%,特别是自1993年1月1日开始,源自国外的专利申请量连年递增,这些均对国内医药行业的科研开发工作形成了封锁和限制。
目前,我国 90%的大型先进医疗设备来自欧美;生物医药先进研究设备100%来自日、美、德等国家。在治疗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化学药物领域,我国几乎没有专利,全部依赖仿制。
与此同时,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专利工作申请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专利申请量达到近百件,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甚至是重点骨干企业竟从未申请过专利。另外,医药卫生行业的有些科研开发单位还基本上是在仿制轨道上运行,表现为抄袭他人专利文献,仿制照搬产品,形成了严重的重复研究,企业之间的产品结构趋同。可以说,随着国内专利授权量和药品行政保护授权量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是科研和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一特性将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国内医药行业的冲击会更强烈。
另一方面,由外国的制药公司依据已获得的中国专利对国内医药企业提出专利侵权诉讼的案例也已经出现,并且有逐步增长的势头。仅在2005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已接到有关涉及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律师函 30多件,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基本还是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总体来说,目前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与医药卫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是不相称的、滞后的,还需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积极加快上海市医药卫生领域的自主创新工作,切实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2 近年来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相关专利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和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内部专利数据库。
2003-2005年上海市不同行业的专利申请量情况:从行业申请情况来看,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2003-2005年在800余件处徘徊,但2005年申请总量下降明显,且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日趋落后,所居位次由2003年的行业第5名降至2005年的第8名,当然其中医药发明专利量优势比较明显,仍位于全行业的前列。其他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轻工、机械、纺织行业仍居所有行业的申请量前3位,增速较快。而同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医药、生物、化工、汽车、电气行业的专利申请量与2004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下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分析: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类型构成情况: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上海市医药行业的专利申请类型构成在不同年度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构成比增加明显。2003-2005年期间,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起伏不定,但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所增加,构成比增加尤为明显,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绝对数和所占比例均下降明显。说明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的构成和质量上都有一定改善。同时也提示我们:医药行业的整体专利申请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从表5可以明显看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职务发明比例较大,实用新型职务发明比例略低。另外,总体上看职务发明构成比逐年增加,且总量上也占全部申请量的大多数,说明职务发明仍然是医药专利发明中的主导部分,非职务发明在医药专利申请中居于次要地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单位申请情况:表6显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不同单位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工矿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大于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一直是医药专利职务发明中的主体,说明工矿企业作为医药领域的生产主体,对于技术创新发明工作非常重视。另外,科研院所在医药专利申请中也有一定优势,2005年所占比例上升到24.83%。机关团体由于单位性质所限,医药专利发明几乎为空白。
3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展望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产业将持续发展,将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然而,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被世界公认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影响了医药卫生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推进医药卫生领域的发明创造,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技术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建设一批一流的临床医疗中心,以增强医药卫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上海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卫生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
在新的形势下,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既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上海的医药卫生知识产权特别是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明显存在着诸如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而且还比较缺乏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的知名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此同时,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能力,这是今后更长远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所以,提高上海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提高医药研制开发、生产乃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促进上海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保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提高上海市制药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加强和推进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今后相当时期的上海医药卫生领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继承,汤磊,唐国瑶,等.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8(3):99-101.
2 朱爱辉,黄瑞华,我国专利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98-105.
3 沈昭在,陈志兴,龚朱,等.重视医院知识产权保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748-750.
4 王宏杰.知识产权与医药企业经营战略及核心竞争力[J].上海医药,2004,25(1):11-13.
5 周和平.医药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薄弱环节[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7):575-579.
【关键词】中医药企业,文化营销,营销策略。医药体制改革,制药企业,药品营销策略
一、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导向
1.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
2016年10月,随着全国“五证合一”的全面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再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一照一码”即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推广应用。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降低费用、节省时间“五证合一”把统计登记证纳入,还将有助于完善我国企业主体基础数据,有助于提高经济统计数据的精准度和公信力。同时,“一照一码”即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推广应用,将在降低交易风险、避免后续监管出现真空方面发挥作用。这项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关部门间信息能够共享,让数据能够顺利在网上跑,有效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医药行业面临质量、物价,税务合规等方面风险,各监管职能部门的联动更尤为重要。
2.工商联合建设
随着营销成本的居高不下,工业企业也开始从原有的传统模式转变,凭借商业企业的网络信息和渠道等优势资源对客户端的研究开发领域同商业企业进行合作,以便更快实现其在市场上的预期目的,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战略合作,能有效的把医药企业和厂家的运营成本降到最低。但是这必须在两方的目标和意愿完全吻合的前提下,并且在对本地区的市场完全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随着医药行业队伍不断的庞大,未来工商业都将要形成多个行业内的具备高度领导权力的集团企业,建立起有着共同目标的联盟集团企业。在几年内,全国性的医药领头企业都将把建立战略联盟作为头等大事来进行,这样对规范市场,保障市场供应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使得工商价值一体化的承诺在实际的操作中得以成功体现呢?管理和操作就是关键,执行力就是关键。现在的很多工业企业,对销售队伍的配备就是渠道商务终端人员和医药商业公司的关系很简单,压货、压货,还是压货,简单的追求任务而忽略了市场的拓展和维护,忽略了市场的本质是利益,主动规划市场和引导医药商业开发和维护市场的意识淡薄。我认为,是否能改为积极探索不光是理念上还是操作上的,不断使企业认识到“工商价值一体化”并不仅仅是渠道模式的简单改革,而是围绕渠道的价值原则,根据区域市场的不同特点和医药商业的不同,建立起提升区域市场开发程度、提升医药商业管理能力的一系列合作和开发手段,这是长期的理念共享和市场网络共享,最终达成价值共享的愿景。
3.对医药人员严格把关
接受培训并通过考试合格的营销师并不是终身制的,应该和执业药师一样接受年审和继续教育。以上是从医药营销师认证的角度对医药代表的硬性认证来谈队伍的规范。沟通建立在合法基础上。只有医药代表的行为规范化,代表与经营企业和医生的沟通才能更专业和规范,从而使沟通中利用的手段更方便实施,也净化了销售行业的不正之风,为医药代表们重新树立了良好的正面形象。
二、合理制定企业内部营销策略
1.医药企业的战略选择
中小型医药企业应当研究专业化的战略发展,重点研究某个具体市场或着关注产业链运营的某些特殊环节,通过产权改革,转变机制,管理改进,营销创新等自身努力,使本企业更具有核心的竞争力,主动寻求大企业合作,形成战略联盟。而拥有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的大规模国有医药企业应当抓住机遇,进行资金运作,并购重组,力争成为地区性市场或医药行业的强者。
正确理解企业战略的3个公式:(1)战略=机会+ 能力。战略就是要找到企业能力可及的市场机会,聚焦资源,形成基础竞争力,确立市场领者地位。(2)战略=终局+ 路径。战略是基于现实对未来原景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清晰描述,进而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路径和方法。(3)战略=策略 +行动。战略必须付诸成行才有实际意义,只要始终保持战略状态的企业才能做到策略领先,行动致胜。医药企业要研判产业大势和市场变迁,于结构变化中寻找机会,同时要致力管理改进与效果提升,于修炼内功中提升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重组和市场中,找寻自己的位置,并作出适合本公司的方向。
2.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
目前的医药市场竞争体现在高端医药市场门槛高,成本大,许多制药企业望而却步,零售药店密度大,竞争惨烈,药店连锁化经营以后,与上游客户的博弈能力明显增强,低价,终端拦截十分普遍,渠道分销领域更是鱼龙混杂,盈利模式各异,商业与终端之间多点交叉覆盖和采购,市场秩序y,分销效率低。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单笔交易量低,市场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不合理,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红海里,医药企业只能采取回扣战,价格战和促销战,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医药企业首先要分析企业的进货渠道以及自身产品特点,决定将产品打入哪些区域,哪些层级,哪类市场进行竞争。其次要对计划打入的市场进行政策的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分析,明确市场战略目标,进而形成有效的长期竞争策略。最后要随时应对时局变化,及时转变营销策略,调整通道结构,采取积极的参与行动。
未来医药市场将会呈现终端规范化,渠道集约化,市场集中化的发展格局,这样要求医药企业必须以多样化的营销模式覆盖更多的终端市场,用企业的自身品牌推广能力扩大企业的形象,以模块化的营销形式提升企业的销售能力。实施有效的销售渠道再造与推广创新,塑造集团化的营销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市场内部与政策相关的职能是医药企业实现营销模式转化,走向专业化市场营销的3个重要环节。
三、运用新技术降低医药产业成本
1.电子订单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搜索以及网络购物已经遍布中国的各个角落。现在更多企业的网站是用于企业外部形象以及推广的工具,随着网络的进步,建立vip制的网上一站式订单系统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种终端平台会将终端客户的需求信息快速准确地反映到企业,反映到企业的各个层面,使其在工作中更加有针对性。同时,使企业采购部门更加具备针对性。由于网络采用的是自主式采购,订单出现差错的概率和耗费的人工工时等都会大幅度降低,需要企业添加的仅仅是服务器而已,由此会大大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
2.物流系统改进
九州通医药集团在北京首次采用了亚洲第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运营效率位于医药领域领先地位,同时也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国药集团在3个地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物流中心。于此同时,地域的龙头医药企业,如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派昂公司也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系统,成立了西北地区最大的医药仓储物流系统。因所有人都看到利用这些技术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也更好地抓住了终端销售群。现代社会更加注重服务至上的理念,对医药商业尤其如此,医药商业说到底就是服务商,更加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必将为各个企业改善环境,先进的物流体系使商品配送事半公倍。可以预见,高新技术将会被更多的医药企业所使用,传统模式正在不断的被替代。
3.医疗物流延伸服务
医疗系统的物流企业以信息化系统为渠道,通过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和管理方法,把对药品的管理延伸到医院药物储存库、药房直至患者病房区,最终达到对药品的管理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汇总;医药物流企业作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医院之间连接的枢纽,对医院的内部和外部的药品供应链进行科学系统的改建,建立药品流通互联体系,将医药物流服务取长补短,实现更多的物流附加价值。
四、结束语
在药品招商企业发展初期,对迅速开拓市场,扩大业务非常有利。但是,当企业到了发展期,企业高层营销管理人员就必须由业务型转变成管理型;管理方式必须由结果管理转变成过程管理;企业的管理也必须由粗放式管理转为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管理模式的突破,对于大多数招商型制药企业来说,突破现有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转型并不复杂,不需要高深、时髦的理论,不需要复杂,而难以操作的系统,只需要较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即可。
未来,随着国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营销策略的恰当与否将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任何营销策略在制定过程中都要本着实践出真知的实事求是精神。v经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才能够研发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线。相信在当前的环境中,完善的营销运作策略会为医药企业带来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家福. 新形势下医药商业企业营销与运作策略[J]. 天津药学. 2013(04).
关键词: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9.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138-03
一、文献回顾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始于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企业的市场价值不受影响。M-M定理是建立在一系列苛刻的假设条件下而得出的结论,所以,这个结论与事实并不完全一致,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很多争议,随后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与解释。关于资本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相关理论研究可归纳如下:
(一)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Jensen和Meckling(1976)从成本和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最优外部融资的规模和结构。他们认为,随着负债份额的增加,会降低由经理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所导致的成本,并增加公司价值,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Ross(1977)、Leland和Pyle(1977)提出的信号传递理论也论证了企业价值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Masulis(1983)在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实证研究检验时发现,企业绩效与负债水平正相关,且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变动范围介于0.23~0.45之间。Jordan、Lowe和Taylor(1998)以275家英国私人或独立的中小型企业的1989―1993 年期间的财务数据作为有效样本研究,认为获利率、资本密集度及营业风险等三项与负债比呈正相关关系。洪锡熙和沈艺峰(2002)对1995―1997年上交所221家工业类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李义超(2003)以1992年年底以前上市的51家非金融公司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运用混合截面数据对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存在一个最优负债区间,从而支持了权衡理论和理论的观点。汪辉(2003)利用A股上市公司1998―200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公司负债融资率每增长1%,净资产收益率将增长0.省略info.省略)和各上市公司年报。
(三)研究方法
1.被解释变量为公司的经营绩效,并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分析中具体使用的是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表达式为:
2.解释变量为资本结构②。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结构指的就是债务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DAR)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表达式为:
DAR=负债/资产
3.模型。采用OLS考察公司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模型形式为:
三、实证分析
(一)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现状
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对49家样本公司2003―200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两点描述性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均较低。全国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7.66%、9.34%、8.26%,而资产负债率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50.11%、52.53%、54.28%③。可见,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同比略低于全国上市公司水平。上述分析结果,能够支持“假设1”。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平均资产负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则逐年下降,可以预测出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二)回归结果与检验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我国医药行业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的相关关系,详细回归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从回归结果的拟合度来看,模型的解释程度相对来说不是很强(以及调整后的值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企业规模、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经济形势、行业政策等,本文只验证了企业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从回归结果的F值来看,F统计量的观测值都比较大,并且相伴概率都接近于0,因此,回归方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从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看,资产负债率的系数在三个年度以及总体平均中均为负,且在统计上是高度显著的,说明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有显著为负的影响,与我们的“假设2”一致。
四、结果讨论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的基本研究结论是:(1)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保持较低的负债水平;(2)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为负的影响。
依据融资优序理论,企业融资的一般顺序是:留存收益、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因此,企业绩效较好时,企业就有可能保留更多的盈余来满足资金需求,可以更少甚至不需要发行债务。相反,如若企业获利能力不足,则只能依赖于债务融资或者成本更高的股权融资。2002年新的药品管理注册办法实施以来,仿制药品的门槛大幅降低,批准上市数目急剧增长,加剧了医药市场恶性竞争,同时,伴随药品价格持续下降、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等制约了医药行业公司经营绩效的增长,使得近几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收益处于较低水平。按照2006年最新颁布的股票增发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医药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低到已经丧失股权再融资的基本资格。由于受到股权融资约束,医药行业不得不采取发行债券来满足资金需求,导致了资产负债率的畸形增长。
优化资本结构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改善经营绩效。因此,为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稳健发展,本文提出如下资本结构优化建议:
1.适度放松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限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股权融资是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的有效方式。我国医药行业竞争激烈,很多企业其收益水平低下,难以达到证监会所颁布的股权再融资条件,受到了强烈的股权融资约束,只能通过债务的方式获得外部融资,而加大的财务杠杆会使其净资产收益率的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适度放松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限制,有利于优化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增加上市公司企业价值。
2.积极培育接管市场,推进上市公司重组。控制权理论认为,接管市场是促进公司优化资本结构的外在力量。迫于接管市场的压力,经理人员会及时调整企业资本结构,进而形成一种资本结构的内在优化机制。
3.硬化债务融资约束机制。债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股东与人冲突、减少成本,减少公司自由现金流以约束人的在职消费行为、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以及较少信息不对称等(汪辉,2003)。但是,过多的负债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使企业面临较高的破产风险。由于我国破产、清算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罗斯(ROSS)模型中对破产公司管理者施加惩罚的约束条例,致使由负债融资带来的缓解委托问题的优势无法真正发挥,且助长了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因此,硬化债务融资约束机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负债水平。
4.加强医药行业自身建设。行业因素对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往往存在差异(陆正飞,1998)。因此,在面对医药这个特殊的行业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一系列经济形势与政策对这一行业发展的影响,抓住“十一五”规划带来的机遇,不断推进医药技术创新,推进医药体制改革、推进中药国际化与现代化,努力完善药典与药品注册,提升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李义超,将振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3).
[3]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J].经济研究,2003,(8).
[4]陈小悦,李晨.上海股市的收益与资本结构关系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5]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8,(8).
在2013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出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整体经济环境并不景气的情况下,此次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逆势再创19年来新高,以158.8亿元收官。与食品、饮料、白酒等行业的争相豪赌相比,曾经作为投标“大户”的医药企业参与央视黄金广告的热情正在逐年减退。在参与招标的251家企业中,仅云南白药、北方医药和广州药业3家药企的中标金额进入前100位。药企中标金额共计3.7亿元,较之去年的7.02亿元锐减了47.29%。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新医改推进,医药市场格局不断调整,零售终端增长乏力,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营销效果在不断下降,这使得药企在营销战略上谋变,此外受政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让药企更为谨慎。
“前段时间行业探讨OTC药品广告禁令方面的话题比较多,且不论这个“禁令”是否执行、如何执行,大家不免会对以后的营销策略和传播模式进行思考,尤其是一些多年来青睐于广告轰炸的OTC药企会考虑的更多,比如说营销策略是否会向更务实的业务层面转型,营销传播是否会向专业媒体、新媒体方向转变等等。”西安汉丰药业市场总监孙辉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表示。
“新媒体将是未来医药行业营销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羚锐制药市场部产品经理吴延兵认为,但也不能盲目崇拜,企业应该结合产品的属性,企业的资源等方面,来综合考量是否投放新媒体,或者说制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互补的策略。比如说,完全是处方药的企业在新媒体的选择上就要有所慎重,或者不选择,在他看来,OTC企业选择新媒体的空间会更大一些,如对新媒体持观望态度的企业,可以尝试在继续投放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适当留一部分预算在新媒体上,通过实践检验新媒体在传播中带来的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在新媒体上已经有不少医药企业探路者的身影,包括盘龙云海、滇虹药业、桂龙药业、葵花药业以及马应龙在内的药企都已经初尝了新媒体营销的甜头。例如在视频营销上,马应龙药业早在两年前就尝试通过UGC内容进行病毒视频、微电影营销,盘龙云海定制优酷土豆“金牌大剧”,滇虹药业康王娜么杰出“舞动中国”整合营销活动,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医药品牌开始尝试视频营销这一模式;在微博营销上,羚锐制药通络祛痛膏、小羚羊退热贴两个产品开通了新浪微博,借助微博平台,两个产品微博先后开展了线上的微博活动,并与节日联系在一起,形成“传递贴心关爱”的公益性话题传播。在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端午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均开展了“传递贴心关爱”的公益性话题传播,吸引近上众多网友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快克药业总经理何天立看来,新媒体近年来之所以受到医药企业追捧,主要是由受众的变化比例所决定的,只要新媒体的受众增长,其重要性也必将增长,企业的重视程度也自然而然增长。
“新媒体营销是医药品牌传播大势所趋。”宛西制药品牌总监杨玉奇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加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医药企业特别是OTC企业营销传播方式正在面临新的改变:从关注到观望,从尝试到策略转型。这些改变在近两三年已经发生了而且在未来的几年里会有更大规模更实质性的改变。
医药电子商务将继续深入发展
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开,“十二五”规划明确希望医药电子商务企业成为推动国家医改的有力工具。“新医改”也将扶植网上卖药,将网上卖药作为医疗体系的一部分。尤其是2011年5月,商务部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表示:“在创新药品经营模式方面,要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提高药品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鼓励规范经营的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网上药店。”
政策的支持加上消费者网上购物日渐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这也使得医药电子商务在2012年取得突发猛进的发展。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统计,目前,具有“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质的企业为3739家,具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质的企业为117家。具有资质且已上线的药企不超过70家,其余仍在搭建和完善中。在交易规模上,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医药B2C(商家对顾客)交易规模已达到10.9亿元。在今年十分火爆的“双十一”的活动中,华源大药房天猫旗舰店的销售额就超过500万元,康爱多则达到300多万,销售排行第九和第十的开心人大药房和华佗大药房则分别为100万和54万。
“目前,日常用品、快消品通过淘宝等网站在互联网实现了线上销售,这是电子商务在其它行业上获得了成功,医药产品作为特殊商品,但其本质属性同样属于商品,所以其他行业在电子商务的成功的昨天就是医药行业的明天。同样期待医药产品(包括大健康产品)在电子商务渠道取得成功!”吴延兵表示。
孙辉对此也有同感,他表示,近年来网购盛行,这种快捷便利的消费方式确实受到大家的青睐。随之而来的是,通过网上买药的人也越来越多。尽管医药电商与其他行业相比,起步还是比较晚的,但近年来也得到了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尤其在今年显得比较突出,特别是天猫、京东等大型专业电商平台的介入大大推动了医药电商的交易量和参与人群。他预计2012年医药电商的规模会突破15个亿。在他看来,随着网购用户的不断增长,购物体验及信任度的逐步改善,其购买范围、购买频次及客单价都会持续增加。
与2011年医药B2C市场4亿元的规模相比,今年已增长近3倍,业内专家认为,医药电商发展空间巨大,预计到2015年,整个医药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大约为150亿元。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有37万家药店,1.5万家连锁药店。面对这个被业内认为是最大的蓝海市场,相信2013年将有越来越多的电商以及线下连锁药企涉足医药电商。
医药行业兼并重组将加速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处于"小、散、乱、差"的格局中,产业集中度低、企业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一直困扰医药行业,既不利于集约化运营和降低生产成本,也不利于市场有序竞争。从国际上看,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医药商业集中度都在90%以上,且药品批发整合快于零售,制药会相对滞后于批发。在新医改环境中,国家希望加快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管理升级。
按照新修订GMP要求,2013年所有医药高风险企业必须通过认证,2015年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全部实施认证。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应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要求,否则将一律停产。
据统计,我国有1319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线4462条。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摸底调查情况,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大约有23%计划在2012年底前通过新版药品GMP认证,有60%计划在2013年底通过认证,另有17%在2013年底前不能通过认证。截至目前,全国有11%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新修订药品GMP认证。
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卫生部等四部门已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快实施新修订GMP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兼并重组、认证检查、审评审批、委托生产、价格调整、招标采购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明确鼓励和引导药品生产企业尽快实施新修订GMP认证。
一方面,《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以及《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公布,将促使整个医药行业面临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商务部和工信部提出的支持、鼓励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也使得行业内面临优异的资源整合机会。业内认为,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医药行业的黄金时期,然而另一方面,2013年6月底爆发的葛兰素史克(GSK)在中国涉嫌经济贿赂风波引起了整个医药行业的动荡,事件持续发酵,并先后卷入了礼来、阿斯利康、赛诺菲等多家跨国药企,将整个医药行业卷入反商业贿赂的漩涡中。随着国务院40号文和18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推出,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13年政策环境整体上呈现出年头高、中间低、年尾回升的走向。那么在这种环境下,2014年医药行业将呈现怎么样的趋势呢?
“对于2014年,我们给出的判断是‘药不给力,非药将发力’。” 西安医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辉指出,一方面,行业依然处于缓慢周期,在2014年基药招标大年重价不重质仍是主旋律,将继续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同时,在未来一直困扰市场的中成药、麻精药及原研药降价靴子也即将落地,因此,在2014年里企业利润方面的增速将面临很大挑战。另一方面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老龄化等支撑行业的刚性需求基础依然没变,因此有望发力的将是医疗服务业(政策支持、社会办医等)、医疗器械(医院扩建需求增长)以及中药大健康等领域。
央视投放广告热情锐减,新媒体成趋势
2013年11月18日,被誉为"中国经济晴雨表"、"中国市场风向标"的中央电视台2013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竞购大会在京举行。与家电、饮料、白酒等行业的争相豪赌相比,曾经“风光无限”的投标“大户”的医药企业今年却格外“低调”。在参与招标的数百家企业中,今年仅云南白药、广药集团两家药企的中标金额进入前85位。去年以1.5亿元代价买下《焦点访谈》广告时段的“感康”,在今年已经见不到了昔日豪气的身影。
一份非官方的2014年CCTV招标行业排名显示,药品行业中标不足2亿元。而在2012年和2011年,这一数据曾经分别为3.7亿元和7.02亿元。有统计显示,医药这一央视广告招标中曾经的霸主,已经跌落至第12位,排在家用电器、饮料、交通运输、食品、通讯、啤酒、银行、日化保健、商业零售及服务和酒之后,占全行业中标金额的比例也仅为2.13%。
对于央视现场招标OTC遇冷的情况,孙辉指出,出现这样的情况并非偶然,主要存在这几方面的因素:首先,药品价格不断调整,OTC终端增长不力,使得企业在营销战略上更为审慎;其次,药品广告从严整治大势所趋,从一度热议的OTC广告禁令可窥一斑,也一定程度促进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另外,电视媒体百家争鸣,央视长期受到各地方台的围攻,收视率和影响力不如以往,另与医药广告审核的日益严格,电视广告效用的不断降低均有关;此外,新媒体投放大行其道,对传统广告形态有较大影响,直接造成原有广告份额的分流。
羚锐制药产品经理吴延兵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表示,企业的广告投入趋向于新媒体,资源比例向新媒体倾斜。传统媒体在传播效果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或者说新媒体将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他进一步指出,新媒体营销是大势所趋。当前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证实了新媒体在传播上的明显效果。在他看来,新媒体适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品味,特别是移动新媒体将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让目标受众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传达率和关注度大大提升。
“2014羚锐将在新媒体上有所作为,开通微信公众账号,以及与热播大剧进行情节植入,将推动羚锐品牌在贴膏剂乃至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另外我们在微信的自行管理上,建立分部门、销售区域的微信群,将营销管理和品牌传播融为一体,建立一种便捷、及时性的管理工具。”吴延兵如是说。
孙辉指出,伴随医药广告审核日益严格,媒介成本继续走高,广告效用的不断下跌,新媒体传播的优势逐渐凸显,同时,一些药企先驱在新媒体方面的尝试积累了经验并尝到甜头,因此,新媒体营销也成为药企传播转型的一个重要选择。
医药行业兼并重组将加速
在新医改环境中,国家希望加快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管理升级。按照新修订GMP要求,2013年所有医药高风险企业必须通过认证,2015年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全部实施认证。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应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要求,否则将一律停产。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并购重组,优胜劣汰等方式进行产业链的整合,有利于解决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产品同质化等,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认证推行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医药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2014年兼并重组或是医药行业的大趋势。
“所有的行业政策的、执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行业成熟度,更有利于管理,更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所以对于药品零售业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提升行业集中度是为了更好的规范和管理,更方便为人民群众服务,卖好药,卖疗效,卖服务。不成熟的小药店被大药店收购、或者自行淘汰,那将是必然的。”吴延兵指出。
孙辉认为,总体来讲,药品零售业面临洗牌主要来自于政策导向(以新版GSP为代表)、降价危机、成本上涨、门店饱和、电商爆发、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给出的应对策略包括,寻求合适替代产品、尝试关联性转型、关注电商发展、资本运作顺应产业发展。
大健康产业将继续发力
与医药类中药品0TC投放整体明显下滑不同的是,在大健康领域的相关产品则在今年保持了稳定的投放。高端滋补类产品在央视的投放明显增长,并开始显现对长秒广告的青睐。此外,中标的极草今年投放略有增长、黄金搭档投放也比较稳健。
来自央视招标品牌中标额排行榜的数据显示,医药类公司中,最终跻身前60的仅云南白药和广药集团两家。云南白药今年最终以19769万元排名第9;广药集团也豪掷5500万元排名57。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广药集团其投放5500万元拿下的新闻联播后标版第四单元正一位置,即将用于王老吉凉茶的广告投放。此外,广药成功续签央视综艺频道收视冠军节目《开门大吉》,也意在为其大健康产品王老吉凉茶做宣传。
在传统0TC医药企业参与央视黄金广告的热情却正在逐年减退之时,相关大健康企业之所以有这样的地气,得益于业内对大健康产业前景普遍看好。
数据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前景巨大,美国2011年大健康相关人均消费为100美元,而我国同期人均消费值仅为7美元。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将接近2万亿元,2016年达到3万亿,到2020年国内大健康产业的产值规模有望占到GDP的10%以上。
面对这一巨大的“蓝海”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开始在大健康产业上布局。近几年来,同仁堂、云南白药、马应龙、片仔癀、滇虹药业等纷纷向“大健康”转型。
“大健康来袭对零售产业的升级转型也有一定积极意义。对零售企业来说,风投、上市、圈地可以短期快速实现规模效益,但不一定能解决门店盈利问题。而转型大健康,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结构,相比药品提高了毛利率,但单纯的高毛利并不一定是其获利的关键,只有把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学、药学附加值,让消费者获益从而赢得市场,这才是核心所在。”孙辉如是说。
新药研发转型成趋势
长期以来,国内医药行业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了行业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发展国家。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张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内新药创制受到了多方关注和支持,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医药产业已经悄然开始向新药研发转型,新药研发已经被很多公司提升到议程当中,有望在“十二五”期间获得重大突破。
孙辉指出,长期以来,国内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非常滞后,随着问题的突出激化也受到政府等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相信在“十二五”期间能有所突破。他透漏,目前国内新药研发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已有10多个产品拿到一类新药证书,20多个正在申报,还有500个左右的新药在研,相信未来产品格局将会进一步优化,也有助于打破新药进口垄断状况。至于新药研发的策略,他认为应从重磅炸弹的好高骛远向精细化、微创新转变,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研发成本、控制风险,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回报率对企业来说则更为实际。
吴延兵表示,近年来羚锐制药一直在新药研发上不断进行发力。以羚锐芬太尼(骨架型)贴片项目为例,该项目2009年4月引进,如今已经获得生产批文并投入生产销售,成为国内行业较为关注的重大项目,是羚锐制药力争在贴膏剂领域有所作为的又一大手笔。该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德国莱普泰克公司成熟的骨架型芬太尼透皮贴剂技术和德国瀚辉公司的芬太尼透皮贴剂专用设备,建设一个独立的芬太尼贴片生产基地,生产国际最先进的芬太尼贴片(骨架型),项目通过国家GMP认证并正式投产后,将会成为羚锐制药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羚锐“二次创业”工程的稳步实施,不但进一步提高我国透皮贴剂的研发和生产技术水平,而且会进一步强化羚锐制药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日前,吉林敖东研发的重磅新药“参泽舒肝胶囊”、成都康弘药业研发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相继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医改政策的深入,医药行业有望改变过去重营销、轻新药研发的战略,在新药研发有所突破,打破进口新药对市场的垄断。
医药电商进一步深入发展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未来的商业是与顾客零距离的时代,传统企业要么触网要么死亡,互联网经济时代传统中国制造必须思考的转型思路。
医药电子商务领域逐渐成为医药流通、医药制造企业向往的热土,以天猫医药馆为代表的医药电商平台发展得如火如荼,包括马应龙、广州药业、云南白药、同仁堂、东阿阿胶、九芝堂、上海医药、吉林敖东、太极集团在内的数十家上市药企的产品均已现身线上销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