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互联网思维的概念8篇

时间:2024-02-02 15:00: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互联网思维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思维的概念

篇1

老段惊讶地望着我。我总是向他兜售各种穿越版的“大话”和“戏说”,这回有所不同。我说,我不是开玩笑,是认真的。我说这话,是因为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源于哈佛大学毕业生张伯仑的博士论文。它第一次集中讨论的差异化到底经济还是不经济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并在理论经济学中形成了体系。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互联网思维中,管“所以然”的核心概念,其它概念都是这里派生的。

差异化,看起来不起眼,与它并列的概念有许多,为什么我独把它当作核心概念?我认为,目前百度百科、互动百科上用来描述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如免费、极致、低成本、便捷、参与、用户至上、个性化、体验……大多是经验性的,是站在产品经理这个极低层次总结出来的,用我跟老段讲的话说,叫“不上档次”。还有一些概念,如去中心化、扁平化、社交化、开放……之类,还只是处在体系保护带上,达不到核心层。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概念的“级别”,达到内核级。差异化是唯一一个已经处于理论经济学内核的概念。寻找互联网思维的硬核,自然就追到了猪头门里边。

概念为什么还有“级别”一说,弄得好象官本位一样呢?其实,概念的“级别”不同于官员的级别,它代表的不是权力的大小,而是拉卡托斯用来判断科学革命进步程度的“内核-保护带”标准。经验之谈有其优点,就是贴近实践、甚至实战,但缺点在于“见小”,它很难超越具体公司的商业招术,在个人发财致富之外不具有大用处,不能成为人们大范围配置社会资源的共同知识。互联网在理论上、政策上目前还很边缘化,与缺乏硬核不无关系。

与之相比,差异化这个概念,更接近互联网这棵大树的根。哈佛人是在均衡这个硬核水平上谈问题的,因此比产品经理深刻。离开了均衡这个基本面,互联网思维就无异于江湖方术,成了耍小聪明和投机大全。这些概念会存在许多从产品经理角度看不出的漏洞。比如,极致本身是好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还要比较极致的成本与收益是否合算。离开成本谈极致,就不全面,不能让经济学家信服。又如,低成本也是对的,但工业化思维也强调低成本,光说低成本不附加增值条件,就会把互联网理解为打价格战,又偏离了互联网思维的正道。你说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但工业化也会说顾客是上帝。等等。其次,差异化既适合微观,又适合宏观,既适合经济,又适合社会。凯恩斯持的是工业化思维,他讲得出增长、就业与货币这些宏观上的道理,但网上各种百科上定义的所谓互联网思维,讲不出宏观上的道理,一股小家子气。难不成只有过家家需要互联网思维,换成大一点的事就不需要互联网思维了?比如,差异化如果导致GDP下降,它还经济不经济?再说,“百科”版的所谓互联网思维,只讲得出天下大乱的道理,讲不出天下大治的道理。举例来说,“自由取决于税”是工业化思维,但能不能说明不靠税,又不大乱的治理体系应是什么?

篇2

当互联网思维进入应用领域,成为一种潮流后,被歪嘴和尚念歪经的并不少见。做互联网思维的手机,做互联网思维的电视,做互联网思维的汽车,做互联网思维的豆浆店,做互联网思维的牛腩店,似乎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了一段很灵验的咒语,不分青红皂白,传统企业所有的问题,一触网都可以迎刃而解。

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黄太吉的“互联网煎饼”。在互联网热络的背景下,黄太吉欲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行业,计划6个月内卖煎饼果子要达到一亿元,年销售额要做到一百亿。黄太吉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或者颠覆传统行业,但最终黄太吉的互联网思维煎饼店,还是败给了身边的永和、肯德基、星巴克、好利来和海底捞。追究败的原因,就在于消费者来黄太吉需要的是好煎饼,不是在意你的店冠名互联网概念,黄太吉不能满足消费者根本需求,仅有互联网的光环,失败是在意料之中。

问题在于,很多人并没有弄清楚互联网到底是什么?会给传统企业带来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只是一味地拿概念说事,去赶潮流、追时髦。其实,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从浅层面来说,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工具而已;从深层次讲,是一种精神,就是把产品或服务做精,做极致,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归纳起来,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极致的做产品或做服务”,而不是无节操无底线卖萌。

其实,互联网企业的成功秘诀之一,或者若说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就在于专注把产品做好,做到极致。苹果手机就是这样。小米学苹果,就是从产品做到极致上入手。雷军在最近的一次“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的演讲中,把互联网核心归纳为“专注、极致、口碑、快”七个字。用雷军的话说,“用互联网武装传统企业,用新模式做传统的事情,这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企业都挡不住的。”在雷军对互联网的认识过程中,也有一个从单纯“工具”向“思维”的认识转变。在雷军看来“重要的是用互联网思想武装自己”,也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传统问题,这才是关键问题之所在。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虽然不十分确切,但可以说明问题。传统医学做内科手术,需要动刀子开肠破肚。但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材料,只需要微创就可以解决问题,免除了病人承担开肠破肚的痛苦。但是,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做手术的始终还是医生,而不是研发生产微创工具的人。这与当前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极为相似。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关键在于把产品或服务做到极致,完成企业植入互联网的基因,并非以互联网替代传统企业。

形而上学的思维,在于一些人把形式、途径或工具当成了目的、结果,难免不会本末倒置。这就让我们不仅开始思考互联网精神,以及整天把互联网思维挂在嘴上,还有那些被贴上互联网思维标签的那些人们。我们不禁要问,靠鼓吹概念煎饼果子一年真能卖出百亿吗?而脱去了互联网光环的黄太吉还会剩下些什么?

当然,不同的行业与互联网的关联度不一样,在互联网潮流的冲击中受到的影响也不相同。像餐饮业的海底捞被认为是服务做到极致,成功的背后是被打上互联网精神的印记,但餐饮服务业与互联网毕竟关联度较低。而像彩电业与互联网关联度较高,当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时,“狼来了”的呼声才会不绝于耳。但,互联网企业进入彩电业,并不是替代制造领域,而仅仅是在产业链的末端,并没有把传统制造企业淘汰出局的情况。因此,彩电业更应该专注上游制造,把产品和服务做得更为极致,以口碑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篇3

业界公认,“互联网思维”最早出自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之口。在3年前的一次演讲中,李彦宏提到:今后企业家们要有互联网思维,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要逐渐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

此后3年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变化可能超出了李彦宏的想象。脱胎于互联网行业的思维模式,触角正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起先是媒体,随后是音乐、零售业、旅游,最近则是金融业、教育,甚至连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也能看到它的影子。火爆的影响力背后,人们不禁追问,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为何有这般魔力?

互联网思维并无权威的定义,一般的共识是,它是一种对市场、用户、产品乃至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方式,体现的主要是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信息在生产、交换和传播中的价值,其余五花八门的诠释都由此衍生。回顾互联网发展,我们会发现,这些理念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脉相承。互联网思维概念之所以近年才被感知,且一经提及便引发广泛关注,源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以及附着在这些新技术形态上对便捷服务、用户体验、挖掘数据价值等生态服务要求。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互联网思维诞生环境,从而促使这一思维集中爆发,顺势而生。

新技术形态对生态服务的要求,反过来又助推了技术的应用和不断成熟。而从更大的范围看,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技术形态下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甚至可以说,互联网思维,不是有互联网才会产生,而是借助互联网“开放、协作、分享”等特性,让它得以迅速传播。

从历史上来看,技术手段如果要产生深远影响,落脚点不仅仅只是其外在表现的具体形态,还在于思维层面的凝练和升华,互联网也不例外。顺势而生的互联网思维,对产业生态提出不同要求。当商品、货币化身为信息的载体,与消费者单向、灌输式的传统式沟通,被多向、互动式、精准定向的模式取代,用互联网思维思考,确实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无论哪个产业,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加以审视,就会发现非常多的机遇和空间。”传统行业用互联网思维做一遍,将会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这就是互联网超越技术层面,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

顺势而生,更要借势而动。如果说互联网行业本身就已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基因,那么对传统行业来说,更应该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重新思考生产流程、服务模式和业态形态。同时,还要避免把互联网仅仅看做一种工具,而要认识到,互联网的模式只是平台和媒介,核心在于新技术形态下的“思维”。正如有人总结:互联网思维是“网络为体,创新为用”,而不是“传统为体,网络为用。”

篇4

老实说我真不想写“互联网思维”这五字,因为这名词已经因过度消费对于业内人士不算新鲜了。但因假期朋友间一场交流,小伙伴们讨论到了这个,有些想法还是由此为自己记录下来罢了。朋友说了几个其对“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的定义理解,这些理解基本都源于一些TMT媒体。同样,早先我在相关业内网媒上也看了一些同类文章。

说来惭愧,文章看了很多,里面说的也都挺多,但是具体互联网思维的确切定义是什么,至今没看明白。

其实看没看明白对于我而言意义不大,正好最近在琢磨一个涉及互联网金融的项目,因为我对“互联网思维”有着自己的理解,就我而言,一个商业计划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定义是:

一,相对极低的边际成本

二,放长线钓大鱼

三,相对极简的标准程序化自助式信息体验

我想,不敢说所有从事过互联网的人,但至少大部分互联网业内涉及项目构思亦或产品构思工作的人,其实都具备互联网思维意识的。只是可能没有多少人将自身这潜在思维明确提炼定义出来,或者对互联网思维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注解。

但是我想说的是,现在大部分市面上的理解都不属互联网思维。

首先,“互联网营销”不等于“互联网思维”。

我觉得互联网思维是之于互联网营销之上的,互联网营销的种种手段仅仅是一种战术,而互联网思维属于战略,是更早直接扎根于项目商业模式中不可分割。社会化营销属于外枝,任何行业都可以运用,作为战术仅是锦上添花,不用也不影响商业模式根本。而真正互联网思维构思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一旦剥离,模式全面瓦解。

如果硬要举个例子,那么余额宝与传统基金产品官方自建的电商渠道是最形象的例子了。

其次,不属于互联网特征属性代入延生的特色行为,不属于互联网思维,比如现在所谓的极致、用户至上、粉丝等概念。

很久以前同某公司交流时,我曾说小米的后续硬件产品如果不设锁,那么它硬件产品铺出的路就蕴含风险,说不定哪天被人一夜之间刷换系统为他人做嫁衣了。对方反复提到,“做到极致怎么会有人愿意换系统呢?”,我当时有点无语。

但是极致是相对概念,做到哪样算极致?极致的标准是什么?经常提“极致”的人不一定给的出答案。

2005年时,我认为诺基亚就是手机中的极致!后来iPhone问世后才向我证明它才是极致!但我想当我认为iPhone已是极致的时候,很快将又有新的东西出来打我脸。如果极致是一种做到产品超出用户预期的行为,那么这种追求存在于任何企业中,和互联网思维无关。它更像是产业发展与历史革命,并且往往出现在既有利益者外的第三方。

同理,“用户至上”算互联网思维吗?难道除互联网企业外,其他各行各业早先就没有“用户至上”概念?我想街边小卖店都懂“顾客是上帝”的道理。也许有人说“用户至上”概念谁都懂,但是传统企业没有做到真正的用户至上。确实并不是所有传统企业都做好了“用户至上”,但是最先做好“用户至上”的恰恰是传统行业,例如某些优秀的五星级酒店。

最后,“粉丝”说在我看来就更离谱了。先不论企业“粉丝经济”是否成立,有人把“粉丝”营销概念归为互联网思维就十分给自己贴金,大哥,这是娱乐圈的东西好不好......

“粉丝”本身是互联网企业反过来借鉴的娱乐圈思维,我一直坚信商企与产品并没有“真粉丝”,粉丝是一种感性式拥护行为,甚至带有盲目性。商企与产品的用户是理性根本的商业逻辑,当出现更优秀的替代时用户会毫不犹豫的跳转。

当然,我也相信商企与产品通过不断对品牌赋予个性的生命化塑造,也是可以在用户理性基础上赋予感性关联的,但是这属于传统广告学范畴,做的最好的也是阿迪耐克,而且并不是三五年的事。但是据我了解,目前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所谓的粉丝,仅仅不过是忠诚度普通的用户,要不就是内部员工和水军了。和娱乐圈中就算棒子偶像挥拳打了它一大嘴巴子,但还是疯狂冲在被爆吧战斗第一线,为偶像与人对喷的这种“真粉丝”有着不可逾越的差距。

反过来,在我看来,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要达到三个标准:

一、相对极低的边际成本

这是典型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中的特色要素。相对极低的边际成本是最早从互联网渗透入传统行业中的特征思维,最大的体现就是多年前就明确的“轻模式”,真正那些在服装、电子、商贸、金融等传统行业中具有互联网思维颠覆性的企业,其首要的表现都在于产品与客户开发上,相对于传统极低的边际成本,以及由此相伴的目标客户群覆盖面与接待能力的扩增红利。

二、放长线钓大鱼

将商业链进行纵向延伸,分为“前端依靠微利或亏损提品,发展用户圈地”——“后端在建立用户壁垒或基础上,再寻求盖楼卖房的真正盈利行为”,放长线钓大鱼是互联网特征代入传统行业的第二典型。

互联网将一大拨原先某些传统行业的根本服务,变成了其免费的基础服务,例如音像、图书等。甚至很多互联网初期企业往往因此最终被更具互联网思维的同行给革了命。例如杀毒软件、早期的EBAY之于淘宝,游戏时长收费模式更迭为道具收费模式。当然,小米也属于典型放长线钓大鱼的例子。

传统企业大部分以产品价值为基础,商业模式招数简单,链层也较短,产品线横向。例如传统家电,空调卖到消费者手中链条即结束,寻求新的赢利点则横向再研发电风扇、电视。

而典型互联网思维,前端产品仅是培育用户基础的,以用户价值为根本。商业链层纵向深入开发既有用户价值。从这点而言IPhone与三星就不属于一个层次的商业模式,实质三星还是老传统,不属于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企业。

三、相对极简的标准程序化自助式信息体验

第三条我认为是最重点,也是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思维最大差异所在。传统企业最大的特征是信息被动提供导致的信息流不对称,甚至某些商业模式更是依赖于信息流不对称。而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则是将一切信息依据关联性逻辑为标准,并将标准精简,最终通过程序化主动提供,让用户可自助式体验。

从网络支付到网络平台莫过于此,包括垂直电商、分类信息、网络金融等,甚至现在竟然延伸到了法务、政务,例如法斗士、天猫拍卖等。

另外一个最佳体现,在于企业客服工作的载体的演变。最近常提到的“参与感”,“参与感”实质同上文提到的“粉丝”无关,如果某些互联网企业硬要是将“用户”与“粉丝”进行简单的名词替换作为噱头,拉低“粉丝”真正含义,那么参与感其实是对传统的客服工作以一种更具互联网思维的自助式信息体验方式体现。

通讯业的发展,给客服工作带来从传统网点到Call Centre的改变,典型的例子就是10086。然而,这依然是传统的信息被动式提供,互联网才给大部分客服工作提供了自助式的可能性。

篇5

互联网思维显然始于雷军和他的小米公司。小米公司的核心产品是手机,一个听起来不算“时尚”的产品,但它仅用三年时间,就达到了几乎和联想集团一样的估值。严格意义上来说,手机公司可以归为制造业的范畴,而一个制造业公司能达到互联网公司的成长速度,不免让人侧目。

正是有了小米公司的快速成功,也让第一次说出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儿的雷军,看起来格外有说服力。一时间,互联网思维的信徒遍布舆论。不过,或许是互联网思维太过火爆,对它嗤之以鼻的人也不少,甚至有人尖刻地讥讽:“你才互联网思维,你们全家人都是互联网思维。”

当然,这种有些醋意的反对,显然不能解释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为何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一场舆论盛宴。

何为互联网思维

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我们不妨回到根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关于这个概念,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用互联网的玩法来颠覆传统产业。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不太对劲儿。因为用互联网的玩法颠覆传统产业的事情,可不是发生一天两天了。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亚马逊公司,成立于1995年,十几年来它的创始人贝索斯就在干一件事――用互联网手段取代传统的商业卖场。如今,这事已经干得相当有成果了,它的中国同行淘宝,也已经让不少国内的商场变得冷清。另外一家公司谷歌,成立时间是1998年,虽然它的业务已经从搜索引擎拓展到手机操作系统,还有带摄像头的眼镜,未来可能还有无人驾驶的汽车,但本质上,谷歌干的还是一件事,用互联网的手段来取代传统信息获取的方式,比如报纸和电视,称霸广告产业。

因此,如果简单把互联网思维总结为互联网手段对传统产业的颠覆,这个总结也未免来得太晚了。

还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一个系统,它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理论体系,比如低价免费、粉丝经济、产品的快速迭代以及先占领市场再考虑盈利等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互联网思维的代表性玩法。

先不说现在很多有互联网思维称号的公司其实并不完全具备这些特点。即便具备了,这些做法也并不新鲜,有些做法不但不是中国公司的创举,甚至也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创举。

以低价和先占市场再盈利来说,那是亚马逊每天都在干的事情,贝索斯在每年的股东大会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说不着急盈利。产品的快速迭代,则是连互联网思维的代表性公司小米都没干的事儿,它的小米手机一年才推一部,相当不快速迭代(小米手机UI界面迭代很快,但这并不是小米用户购买这部手机的全部理由)。

至于粉丝经济,如果说这是互联网思维,恐怕已经仙逝的乔布斯就是互联网思维的旗帜人物了,毕竟果粉是最早被冠以“某粉”称号的消费群体。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世间万物,往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互联网思维这个词能够受到空前的追捧,一定有它的现实因素存在。

既然我们不能否认像小米这样一个新公司能在手机这个已经非常传统的产业快速成长起来的事实,我们或许也要接受这样一个判断――在这家公司目前为止取得的成功背后,是有一个独特的成功配方的。

这个配方解决的问题,正是中国传统商业的一些顽疾所在。

很多中国本土公司都重生产、轻营销;而重营销的公司,却往往轻视产品。

和跨国公司相比,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预算比普遍偏低,认为营销是花钱的成本中心。而重营销的企业,往往又对产品本身非常轻视,比如很多CCTV的广告标王,最后竟被一个小小的产品质量问题瞬间击倒。而即便是这些重营销的公司,往往更擅长的是暴力营销路线,采取一种全国白墙刷广告(大买电视黄金时段)的玩法,完全谈不上什么粉丝经济。

中国的中介渠道公司,某种程度上已经集体信用破产。它们太喜欢那些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榨取买卖双方不当利润的生意。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地产中介公司没有一个好名声的原因。

中国本土公司很擅长生产质量好、一般人却用不起的产品,这些商品往往走礼品市场,而非大众市场;我们也很擅长生产一般人买得起,但是质量一定差到你不敢用或不愿意用的产品。以北京的公共交通为例,我们有花2块钱买张票却挤不上去的地铁,也有50块钱一趟,很多人却打不起的出租车,如果你有5块钱或者10块钱,对不起,我们没有什么合适的东西给你。

这些顽疾客观上在中国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饥渴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特征是:未必那么富有,却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追随潮流,更重要的,他们需要身份认同和品牌归属感。遗憾的是,在中国市场,一直缺乏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给到这个群体。

这个市场的缺口已经存在多时,而身在其中的企业却浑然不知,还在按照原来的节奏过日子。小米和一些互联网公司,逐渐发现了挖掘依托这个群体所产生的商业机会的方法。

至于为什么是互联网公司发现了这个方法(互联网思维),这是因为对于很多互联网公司而言,中国传统商业的一些弊病,实际上是天然免疫的。

尽管中国互联网公司有一个糟糕的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的名声,但也正是这种复制,让中国本土公司,第一次在商业模式和思考方式上,与世界接轨。正是复制让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方式跳过传统商业中的既得利益陷阱。

篇6

列位看官,看到这个标题请不要惊讶。我确实是在说互联网有可能“毁掉”一个行业。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为认为是互联网的第二次创业热潮。加上总理态度鲜明的支持,不仅仅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爆发出了强大的热情,所有行业似乎都在一夜之间开始寻找自己和互联网之间的接口,也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所有加上了“互联网+”概念的产品都身价倍增。

这让我想起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似乎随便一条街道都可以找到一家从事计算机培训的机构。人们口耳相传的是DOS与Windows之间的差别,恰如今天人们谈论阅读量、点击量和移动端。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能源》杂志对近来火爆异常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进行了探访和调查。和其他诸多行业一样,“互联网+”的概念也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个行业的新兴参与者的理念当中。

其实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充电桩的互联网化听起来可能都要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互联网+”更加可信。但是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很多空有“互联网+”概念,而没有实际内容的行业行为。

在现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商业故事就极有可能获得一笔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风投的时代,严谨、缜密的工业化风格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看起来似乎很是格格不入。

但是殊不知,无论是工业4.0还是能源互联网,这些舶来品概念都是建立在欧洲发达成熟的工业基础之上。中国从来都只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互联网带来的只是弯道超车的机会,绝不是直接跳过数十年工业基础的可能。

篇7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 “互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产生的重要成果。“互联网+”使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以一个全新的姿态登上了舞台,有利于促进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创建了新的发展形态。

2.“互联网+”的特征

(1)创新驱动。传统的互联网行业以粗放型为主,当前,为了促进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应该创新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互联网思维方式。

(2)重塑结构。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中,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逐步突破了原本的社会形态,使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结构发生了改变。反过来说,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互联网事业的进步。

(3)跨界融合。所谓“+”,就是指互利网行业的变革和跨界,是将互联网内容进行重塑和融合。在互联网领域只有敢于尝试,敢于促进其跨界发展,才能够加快互联网事业创新,才能拓宽互联网的产业化道路。

(4)开放生态。在推进“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网络运营模式,对互联网的各项功能进行创新,这是推进“互联网+”事业的主要目的,同时是创业价值的一种方式。

(5)尊重人性。人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而互联网最主要的作用展现人们的实践经验与主要成果,因此互联网更加注重自身对人类劳动成果的创造性的应用。

二、“互联网+”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对体系的影响

“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对构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为此,计算机专业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将“互联网+”

的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社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2.对师资队伍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需要培养出与时代接轨、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计算机专业老师要将新的知识、观点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且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互联网+”视阈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拥有坚实文化基础,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各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增添“互联网+”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课程,同时在课程中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互联网+”。其次,在设置专业课时,要将“互联网+”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从宏观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注重校企合作,学科协调发展

“互联网+”促进了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时,应该注意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学习能力。除此以外,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及时对培养方案做制订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互联网+”以其独有的特征,对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了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上汽集团、上海通用、奇瑞、东风、捷豹路虎等车企CIO高管及中钢、武钢、团车网等上下游产业链的高管们,共同参与了这次战略研讨,富士通及PTC等公司的高管和技术专家也出席了本次会议,共同从互联网对汽车产业的冲击开始,重点讨论由于互联网将消费者的影响带入汽车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对于互联网对整车企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15家企业的总销售规模超过2万亿,现将其中的主要观点汇集为三部分。 从互联网基因到互联网思维

观点1:汽车企业不是不具备互联网“基因”,而是不具备“互联网思维”。与会的车企CIO大多不认可企业基因说,一致认为互联网对产业的冲击非常大,已经影响到汽车企业在产品概念的设计,并开始设想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转变传统汽车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模式。

观点2:汽车企业开始探讨平台模式,关注概念的创新,利用汽车作为承载,探索共享乘用服务等全新模式,汽车厂商不再卖车,转向提供乘用服务。但前提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从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转向乘用服务市场份额的争夺,与会CIO认为可能的颠覆者是谷歌。传统汽车厂商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要与移动互联网企业结合才能完成这个突破。参会者关注了谷歌、百度、高德等互联网公司,同时也关注到租车行业与汽车制造商合作的新模式。

观点3:互联网的规律是消除一切浪费。想想看我们平时停在路边和车库里的车子,这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超大型城市中,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共享乘用服务模式将会带来商业模式创新,会给传统汽车制造商带来新的挑战:10年后你会是共享乘用服务的供应商吗?

观点4:85后对轻资产生活理念已经越来越认可,由买房买车转向买住宿和交通服务。如果用户做出这种选择,对于车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传统制造企业现在也在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由卖产品到卖服务到卖使用时段,这给汽车制造企业也带来思考。 互联网化的汽车产品设计和生产

观点5:新兴技术在新车产品上和企业管理上不断得到应用,来支撑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变化。汽车制造商的概念将受到挑战,现在的汽车制造商未来未必还是汽车制造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会互相渗透。

观点6:按10年来算,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而机器人3年就能收回成本。企业被人工成本绑架,以后数字无人工厂会流行。

观点7:在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时代里,子系统的设计对于推动变革至关重要。超系统则要涉及到汽车产业外的环境、出行方式的变化、节能环保等,未来互联网时代会颠覆更多的概念。

观点8:车载系统不完全是汽车互联网化的未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推荐服务+乘用平台(车)+人,这才是汽车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部。

观点9:关于互联网时代汽车行业的再定义,针对汽车产业现状,车联网现在包含的概念很广,可以包括智能系统、智能交通等,狭义的车联网可以是很现实的事情,目前已处在春秋战国时代。

观点10:拥抱互联网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而不是跟着阿里等电商的思维走,要围绕着客户体验和客户需求来重新配置资源。北美的汽车制造商曾经也非常强势,要跨过经销商直接面向客户,现在这一步已经跨过去了。现在的挑战是,客户在变,市场在变,汽车企业如何变?

观点11:不相信谷歌会进入汽车业或是手机业,他的本质业务是广告。他发明汽车和眼镜的目的是为了让开车、走路的时候也可以看广告。汽车业面临的挑战应该也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只是个过程。汽车企业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儿?

观点12:好产品不能完全让给客户的重度参与。产品研发、概念和功能设计,客户可以深度参与,但技术实现是企业的事情。小米从产品设计开始引入众包的做法,对于传统制造业也有冲击,但对于制造业,做好产品并严把质量关和提供优质的服务,这3点是目前最重要的。车企可以借鉴互联网的模式,但不能过快。 汽车互联网营销模式探索

观点13:关于汽车互联网营销模式的探索,其实互联网化也离不开基本的商业逻辑,你有何资源,如何整合。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渠道变革,50、60后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要主动拥抱变化。国外发展最快的是网络+实体随处方便可见的租车公司。

观点14:支持全程销售和服务的集成平台,整合电话、移动和互联网多个渠道,提供统一的销售和服务管理视图。

观点15:结合移动化和互联网等创新渠道的文字、交易和语音信息所组成的大数据,进行专业分析,找到主动式服务的模式和契机,其关键是以用户为中心,而非以产品为中心。

观点16:制造型企业如何看待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互联网能帮助提供一个产品从上市、销量升降和质量反馈等数据记录、分类和分析的功能,还可以对同类竞争产品的量、价和质量及客户体验进行比对型反馈,也就为制造型企业提供了当下销售产品的生命周期状态定义,并能根据客户体验产生新产品设计驱动,从而实现产品迭代管理,更快速、准确和符合市场需求。

观点17:关键是要从用户需求出发,短迭代,研发人员是决策主体。其实互联网和软件产品研发有不少思想是从制造业借鉴的,比如精益,但从围绕产品转向围绕客户是互联网的基因。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让客户可以参与产品从设计到交付的全过程,能否直接引入作业和成本数据元素,让用户参与设计和制造最关键。

观点18:互联网对产品生命周期产生了很多影响,特别是建立消费者信息反馈的闭环,将消费者的影响带入企业业务流程。

参会嘉宾名单:

曹国钧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信息部副主任兼信息公司董事长

邓刚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信息化管理总监

李红 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管理部总经理

马军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

唐佩来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赵小平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管理部总经理

张新权 上汽集团 信息总监

吴新春 武汉钢铁集团 信息中心主任

樊贵先 武汉钢铁集团 咨讯管理处处长

李宏伟 东风汽车乘用车公司 综合管理部部长

徐晶 微软 大中华区IT总监

陈颖剑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信息系统部执行总监

韩军 1号店 副总裁兼CTO

邓树洪 团车网 COO

王胜军 捷豹路虎 亚太区信息技术副总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