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5:00: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产业概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引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研究课题被反复讨论过,它通常被研究者用来描述产业组织的空间分布。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之所在。2001年以来,国内关注产业集群的学者与日俱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组织也积极地宣传产业集群,倡导在我国发展集群,并开始尝试研究发展集群的政策问题。2003年,有学者提出了旅游产业能否形成集群的问题,自此,旅游产业的集群现象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理论基础缺乏,研究体系尚不完善。鉴于此,本文拟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现象。
一、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概况
在我国文献综述,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现象,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却有许多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的思想呈现出来。为全面了解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作者检索了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标准检索”模式,通过对题名中包含“旅游”和“集群”进行查询,检索到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的相关研究文章共计240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到198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到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索到34篇;“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到5篇。对这240篇文章按发表年份进行主题分类,见表1:
表1 1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情况分类统计一览表
文献主题分类
2003-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共计
百分比
一般研究
1
2
9
5
9
3
29
12.1%
形成与发展
5
9
7
9
6
4
40
16.7%
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4
1
6
3
4
1
19
7.9%
应用研究
8
10
22
41
42
5
128
53.3%
其他
1
1
2
9
11
24
10%
合计
19
23
46
67
72
13
203
100%
百分比
7.9%
9.6%
19.2%
27.9%
30%
5.4%
100%
[关键词] 旅游产业 集群 潜山旅游
潜山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皖文化内蕴丰厚。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风景区,一个省级旅游渡假区,县域以北还有一处省级森林公园――金紫山森林公园、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板仓自然保护区,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的美誉。面对世界旅游发展新趋势、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潜山旅游业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仍需要认真研究。
一、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一种环形的价值链,是基于特定区域范围内各个产业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互间联系的。旅游产业集群的组成应该是包括若干个旅游景区的主体,还有提供互补的实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交通营运、酒店、餐馆、医疗等。
一般我们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各种成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主要对应于旅游产业的六个主要消费环节食、住、行、游、购、娱。潜山旅游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在于它独特的景区资源,和一些相当数量酒店、旅馆、餐馆、KTV、商务会所、购物中心等配套资源,潜山在这方面可适当地扩大规模,或者形成一些自身的特色来吸引游客;第二层是紧密层,它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主要包括有文化、房地产、工业、农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行业,这些行业在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需要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潜山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上面还比较欠缺,潜山县应该促进这些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第三个层次是相关层,它在旅游产业集群中所起的是一种支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园林绿化、教育培训等行业,它为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潜山应该在发展核心层和紧密层的同时注重相关层的发展,使得产业集聚的效应更加明显。
二、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
现代旅游业的竞争不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整体竞争力,潜山的旅游只有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应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建自身品牌的需要
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可以更好利用旅游资源树立起区域旅游的品牌,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群的特征,会使众多相关企业和产品聚集,潜山旅游“天柱山”是其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产业集群的开发就是以现有的资源为主导,整合其他旅游资源,对其他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新包装,挖掘潜力形成相配套的系列产品,形成独特性的、垄断性的品牌,增加旅游的竞争力。
2.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或者相关产业的需要
潜山旅游业发展已经初见规模了,一些旅游设施也在逐步地完善,潜山还有没有形成以旅游为中心的产业群体,没有发挥好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延长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带动作用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并且第一、第二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也不够充分。
3.提升旅游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目前,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许多地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潜山的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布局,在现代旅游产业激烈竞争下,旅游产业需要重新整合的过程,而产业集群在优化内部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潜山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1.资源整合
潜山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种旅游资源,以旅游产业自身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结构为核心,以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有竞争实力的企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提升产业的整理竞争力。需要整合的资源包括旅行社资源、旅游饭店资源、旅游购物业的资源、旅游餐饮业的资源等。
2.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
潜山应当完善旅游人才的培训机制,着重培养一批对潜山的历史文物、风土人情等非常熟悉的优秀的导游人才,以及具有很强推广、营销、和管理等业务能力的管理经营人才。旅游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育制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实践中培养中高能力、经验丰富的旅游人才,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人才的支持。
3.旅游业与三次产业联合发展
旅游业与工业。旅游景区环境非常重要,发展工业要谨慎,主要发展一些绿色环保型旅游工业,重点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旅游工艺品、旅行食品、生态养生保健品、旅游食品制造等特色旅游工业项目,还可以将工业发展与工业旅游观光相结合,让游客对旅游工业产品制作工艺过程进行观光参与,提高游客的兴趣和产品质量的信任度和购买力。
旅游业与农业。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有特色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提高其附加值,使其作为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旅游业与文化、卫生、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开展保健,健身,文化旅游。现代人们城市生活压力大,选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可推动旅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晏钢 杨伟:云南与周边国家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J]. 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文集
[2]丁艳平: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年4月
[3]尹贻梅 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11月
[4]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年6月
关键词: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无形资产;建议与对策
一、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无形资产概况
文化旅游产业中无形资产无完全概念上的实物形态,比如历史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需要从旅游者自身体验出来。文化旅游景区无形资产的价值体现在旅游文化中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亲近自然、抒感[1]。因此,加大文化旅游人文内涵、意志品质、声誉影响的力度,就需要释放无形资产的价值潜能。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拥有黄河口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石油工业文化、古齐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在东营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突出展示富有兵家文化底蕴的人文内涵、饱含吕剧文化的人文情怀以及石油文化的无形资产影响力,需要着重开发建设拥有突出的产业特色、完善的基础功能、鲜明的主题个性的文化旅游景区,从而更好地达到品牌形象展示、无形资产价值升值的目标。东营正逐步加大力度开发人文养生旅游资源,东营区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美容院以及休闲娱乐会所,汇聚了新世纪广场、黄河公园、胜利广场、体育公园等休憩场所,为开展无形资产经济化和人文养生市场化提供了便利条件[2]。
二、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无形资产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中无形资产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文化旅游无形资产发展规划过于模糊。在东营市市民文化消费社会调查中,数据显示全市只有16.8%的人在所接触过的文化活动中选择了参观文化展览或展销会等形式的无形资产旅游项目[3]。近年来东营市在优化发展环境、城市旅游品牌打造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对于生态城市的社会声誉打造、文化资源的挖掘、人文情怀的修养等无形资产的发展规划过于模糊。2.忽略了文化旅游无形资产保护机制。旅游无形资产保护一方面包括本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是指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弘扬和传承。人们在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过于突出物质消费,人文思想旅游意识淡漠,精神消费并不能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流[4]。3.文化旅游无形资产缺乏发展共识。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把握、整合、规划、建设工作中,没有达成把无形资产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发展的共识,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二)解决东营市文化旅游产业中无形资产发展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把握好文化主流形势,抓住旅游产业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突出吕剧文化产业园、黄河人家旅游度假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提倡精神旅游主题,深入挖掘中华龙文化、石油文化、吕剧文化、湿地文化、孙子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提升文化无形资产的升值空间。
2.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机制。东营市旅游产业应对其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企业应根据消费者需求的不断转变,做到切合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对其所控制的无形资产进行充分利用。旅游企业无形资产在消费者心中需要经过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无形资产形象定位三个阶段,这些阶段要通过互动反应进行动态修正[5]。
3.提升无形资源建设的创新能力。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的创新,不断创新核心产品或服务。在提倡关注人文情怀的旅游过程中,提供更具创造力的产品或服务,从而达到旅游物质精神双消费、文化旅游共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结论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充分发挥东营市文化旅游无形资产资源优势,实现无形资产价值最大化,塑造“黄河入海・龙腾东营”文化旅游品牌。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原则,统筹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东营市旅游文化品位,构建经济、人文、生态全面发展的资源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雪山,徐戈.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2]东营区养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R].东营日报,2014,08.
[3]谭敏达,容舒楚.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析[N].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2-22(1).
关键词:金融支持;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0)-0089-04
商洛旅游I于2001年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渐成规模,正逐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新兴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占地方GDP的比例逐年增加。在地方旅游业发展中,金融部门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商洛旅游业发展概况及金融支持旅游业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商洛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因商山、洛水而得名,境内旅游资源富集,组合程度较高,秦岭山区拥有的地质、水文、生物景观均有体现,尤其以山、水、峡、洞、瀑、林见长,具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境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地质公园2个、水利风景名胜区3处,7个4A级景区,已建成开放各类景区景点45个,丹江文化旅游线、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和商山绿色体验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商洛印象、商於古道、阳城驿文化产业园还在建设之中,形成了以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文化宣传推介的格局,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旅游城市”、“最具魅力旅游城市”和“国内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截至2015年底,商洛全市共接待游客3362.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8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1.9%、14%,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成倍增长,两项指标均居陕南三市首位。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情况。商洛辖内各景区的前期建设资金以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为主,如金丝峡景区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000万元、牛背梁景区分别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000万和省农发行贷款3000万元。随着商洛市旅游业的迅速崛起,辖区各金融机构也在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信贷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逐步介入旅游产业,主要支持大型餐饮企业、娱乐行业、旅游产品开发及其它相关产业贷款。截至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7.7亿元,其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为5.91亿元。
二、商洛旅游业发展中的SWOT分析
(一)商洛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政府重视,集中力量打造旅游品牌。地方政府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市五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按照”大型景区+旅游小镇+美丽乡村”的发展理念,以创新旅游产品,发展全域旅游,推动生态旅游向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并重转变,加快景区提档升级,突出旅游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提升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强攻旅游宣传营销,连续举办了七届“秦岭生态旅游节”,充分利用旅游专业网站、电商等网络平台,持续加大营销力度,以公交车体、户外广告牌等为载体宣传商洛旅游景点,提升景区知名度,使“秦岭最美是商洛”深入人心,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积极开拓客源市场,以西安、咸阳、渭南、安康、南阳、十堰等7个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与150多家旅行社签订组团旅游合同,加大对景区周边宾馆、酒店等附属产业的规范管理,增加了游客源。三是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在大力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抓好旅游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建立旅游咨询网站和媒体营销平台,推进旅游定制化服务,实现4A级以上景区无线网全覆盖和在线预订,着力改善旅游“软环境”,打造特色城市名片。
2.金融助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强劲。辖区各金融机构面对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加大以旅游为龙头的相关产业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配套宾馆酒店、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第三产业建设,开设旅游保险项目,使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以来,商洛市各金融机构投向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大幅增长,信贷支持旅游产业的力度逐年加大。从存量看,2015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5.91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421.83%;从占比看,截至2015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1.37%,较2010年增加0.78个百分点。
3.服务跟进,旅游金融环境不断优化。截至2015年底,商洛辖区共有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365个营业网点,已全部加入了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等现代支付系统,畅通了资金结算渠道。为满足旅游产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商洛市各金融机构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安装刷卡终端,提供找零兑换等金融服务,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3077个,实现辖区1800多个行政村全覆盖;发展特约商户3308家、POS机3654台、ATM机663台,较2010年分别增长417.08%、404.17%和458.16%,改善了景区支付结算环境,满足了游客非现金结算的需求。同时,通过在各金融机构网点摆放公告牌和受理投诉电话等,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商洛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1.旅游产业链未完全形成。目前,商洛旅游企业多处在“门票经济”为主的初级阶段,旅游服务单一,旅游拉动消费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旅游市场要素呈现克隆化、雷同化。大众化低品位的餐饮、住宿一哄而起,无法拉长食、住、行、游、购的消费链,旅游产品除生态景区土特农产品外,没有特定的代表景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没有拓展延长旅游产业链条的休闲度假产品,旅游文化几乎没有显现,导致游客滞留时间短,平均消费水平偏低,旅游商品销售份额占整个旅游过程消费不足12%。
2.旅游业行业特点的制约。旅游开发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前期开发投入大,资金回收时间长,在短期内效益不明显的特点,决定了其贷款大多属于中长期大额贷款,景区基本建设资金除国有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外,其余部分通过政府资金平台办公室向上级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国债项目资金筹集取得,不足部分通过向地方各部门借款、垫资等渠道,而后期扩改建设要想再争取国债资金有难度,这部分资金显得捉襟见肘。旅游业投资金额大、资金回收期限长、企业经营不确定性高、抵押担保措施不足的情况,客观上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入。
3.旅游业法人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商洛旅游融资以景区管委会或旅游公司为平台,属政府主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有一定难度。以金丝峡为例,以金丝峡管委会为融资平台,但其所有经营收入均上缴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由财政拨款,不完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而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在全国统一调度资金,县域的法人客户的审贷决策权全部集中于省市行,贷款层层审批,手续繁琐,贷款责任追究制度渐强,严格的贷款准入条件制约了金融机构的能动性。
(三)商洛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1.独特的区位和便利的交通。商洛位于鄂豫陕三省结合部,距离西安仅100公里,距离咸阳国际机场仅3个小时的车程,是陕南三市中距离西安最近的城市,已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成为西安的“第二生活区”。同时,商洛处在关天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汉江生态经济带联系的交通要道上, 距离省会城市郑州、武汉均600公里左右,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商洛交通十分方便,312国道横贯东西、西合铁路、西康铁路穿境而过,沪陕、包茂、福银三条高速联通全市七个县区,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县县通高速的地级市。榆商、山柞等三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西武客运专线、商洛民用机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之中,发达的路网、便利的交通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商洛旅游观光,为商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政策的支持和观念的转变。从政策层面看,一是2013年《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使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到法律规范当中,将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二是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旅游业提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必将为商洛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是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一带一路”经济带以及陕南循环发展以及商洛市“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必将会给商洛带来更多的项目、资金,使得商洛的旅游业处于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从消费观念看,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必然会带来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改变,人们出行的意愿更强,旅游消费的潜力更大;二是随着国家在节假日实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优惠政策,加之现在的假期多以小长假为主,带动了周末游、自驾游等方式兴起,会为商洛从西安、郑州、武汉等周边大城市带来更多客源。
3.金融配套措施的有力推动。当地人民银行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提请地方政府批准了《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C构优先满足涉及旅游产业的信贷需求,2020年前确保每年旅游产业信贷增速不低于25%且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信贷资金支持重点包括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建设、人文旅游精品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宣传等。寻求旅游产业供需的结合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业中。同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通过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等途径,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推出新的服务措施,确保信贷支持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商洛旅游业发展的威胁
1.陕南三市旅游资源同质化竞争。商洛、汉中、安康同属陕南地区,均有着“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条件。安康水丰林茂,且水资源优于商洛,汉中盆地以湖泊居多,旅游资源、产品与商洛有相似之处,替代性、竞争性强,且安康、汉中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基础设施及综合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对商洛旅游市场的分流明显。
2.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实施,对秦岭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具体规定,特别是商洛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存在一定的矛盾。
3.金融业与旅游业的信息不对称。随着商洛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具体的旅游业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大量旅游项目上马施工,然而旅游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没有搭建起合作发展平台,相关的融资信息无法快速对接,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等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各家商业银行对旅游项目贷款均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对商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部门发展大旅游的主导作用,拓展多方融资渠道
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打破行业界限,优化金融生态,形成多元化的筹资体制,以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合作、入股;坚持以项目开发为主,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依法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等形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鼓励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上市等方式进行融资,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局面。
(二)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
按照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目标,对旅游企业科学统筹规划,衔接旅游要素产业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整合优势资源,研究开发地方民情风俗、人文历史文化,制作特色旅游商品,活跃景点购物市场,打造集生态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亮点,提升景区文化层次。
(三)着力优化贷款结构,加大信贷投入
金融部门要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加以支持,加强调查研究和征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贷征信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将资质好、信誉高的旅游企业作为优先放贷对象。对开发前景广阔的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给予优惠的信贷扶持,对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旅游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贷款,扩大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自,在资金上向旅游扩建改造和新景点建设挖掘方面倾斜,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
(四)建立旅游企业和项目推荐机制,强化宣传与信息沟通
一是建议地方各级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旅游企业及项目信息库,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旅游企业及项目,让金融部门了解旅游最新发展状况和项目规划,实现旅游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二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金融机构可适当参与旅游项目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兼顾的长效机制。三是做好旅游发展的正面宣传,让企业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永宁,唐文荣.金融支持旅游业如何有效发力[J].当代金融家,2016,(2):168-169。
[2]李贵义.金融服务推动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西部论丛,2002,(4):26-27。
[3]谢琛,谢建功.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困难和路径选择――以江西井冈山为例[J].新经济,2016,(20):9-10。
[4]张永平.金融支持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J].青海金融,2015,(6):29-31。
[5]张运来,孙梦超,顾森.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4,(18):47-52。
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e’s
Boos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 Case of Shangluo City
WANG Fang
(Shangluo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angluo Shaanxi 726000)
一、韶关市总体概况
1、韶关市的地理简介
韶关是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广东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韶关东连河源市,西接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同时,韶关也是连接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韶关现辖三区五县,代管两个县级市,市领土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186.3公里,总人口469万,其中市区的面积有2856平方千米,人口已达102万。
2、韶关市的经济概况
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经济较为落后的一个地区,但这里却是广东省的重工业城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韶关市GDP生产总值达到888.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0.0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1:42:43.9。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17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8%。可以看出,韶关虽然在着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但全市的生产总值最高的还是第三产业,这意味着发展服务性产业在韶关具有很大优势。截止到2012年,韶关市接待游客人数211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5.9亿元,占第三产业总收入约40%,同时占全市GDP的17.5%。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韶关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发展韶关市的旅游经济刻不容缓。
3、韶关市的旅游资源概况
韶关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居广东之首,同时也是粤北区域的旅游中心。这有赖于韶关独特的地形地貌,为韶关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首先最负盛名的就是具有“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之称的丹霞山,它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属于国家5A级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其次是坐落在曲江区马坝镇的南华禅寺,该寺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禅宗法”的发祥地,具有“祖庭”之称。此外,还有乳源自治区的云门大觉禅寺,美丽的广东大峡谷和具有民族风情的必背瑶寨,天然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雄市的珠玑古巷、梅关古道;始兴县的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曲江区的马坝人遗址、狮子岩;乐昌市的古佛岩、雄伟的金鸡岭、惊险刺激的九泷十八滩;新丰的云髻山自然保护区;韶关市区的标志性建筑风采楼等等。这真可谓是旅游者的天堂,能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
二、韶关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地位有所提高
近几年来,韶关市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应对国家政策,把旅游作为全市的经济产业来抓,积极发挥已有的优势,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这四项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2010年8月,韶关市《关于推动我市旅游业率先跨越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将发展旅游业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政策的出台,给韶关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韶关市共接待游客总人数1841.33万人次,同比增长16.4%;实现旅游总收入129.85亿元,同比增长21.6%。2012年,韶关市接待游客人数21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总收入达到155.9亿元,同比增长20%。2013年国庆旅游黄金周,韶关接待游客141.47万人,同比增长7.86%;实现旅游总收入7.33亿元,同比增长9.55%;过夜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这些数据让韶关市继续发展旅游产业充满信心。
2、旅游交通逐步完善,交通网络日趋健全
韶关是连接江西、湖南和广东的交通要道,也是北上和南下必经的交通枢纽,拥有完善的交通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韶关市不断加强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系统。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贯穿全市。其中武广高速铁路的建成,大大缩短了韶关到广州的距离,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方便了旅客的出行。韶赣高速的通行,也加快了广东与江西之间的联系。此外,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韶赣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将大大缩短从市区到南雄的距离,方便游客乘车。正在建设中的“广乐高速”,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乐昌的交通体系,使乐昌的交通网络更为发达。“大广高速”,即从黑龙江大庆市到广州的高速公路,经过韶关市。这些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将加强韶关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对本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仅是外来旅游者到韶关市的交通便捷了,韶关市区和其辖区内的各个县市也新开了很多城市公交和客运班车,方便市区内的市民出行,更有许多的旅游专线也逐渐建立起来,例如丹霞山直达车。方便快捷的交通将大大减少旅游者出行的阻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
3、旅游住宿设施不断完善
近几年来,韶关市的旅游住宿条件不断升级,五星级酒店从零到有。截止到2012年,韶关共有酒店70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6家,三星级酒店42家,客房26069间,床位45074张,客房出租率为56.6%。在“十一五”期间,韶关市平均每年接待人次增长了25.8%,综合收入平均每年增长38%,排在广东省第一位。旅游住宿收入的增加,吸引了更多投资者来到韶关建设酒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酒店在韶关拔地而起,如七天连锁酒店、如家便捷酒店、诺庭连锁酒店等。这些酒店的兴起,为来韶关市旅游或办公、探亲的外来者带来更多的便捷,同时也对韶关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韶关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度不强,关联产业发展薄弱
辐射是指将具有不同能量的物体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能量传递最终达到一种相互平衡的状态的过程。旅游业是一项综合型的产业,它是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人力、物力、技术等要素的结合体,而景区的辐射作用正好能够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景区周边地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韶关市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度不强。韶关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旅游资源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如游客到丹霞山景区旅游,看到的只是一些民宅和几个零星的小卖部,没有形成游、购、娱一体的商业街。其次各消费层次的酒店不齐全,基本都是五星级酒店,缺乏中低档消费层次的旅馆。如果普通消费者去的话,尤其是青年人,根本无法承担住宿费用,而这部分人也是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再次是交通不够通畅。
2、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不高
旅游业是韶关市的支柱产业,被看成是韶关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在韶关市重工业逐渐衰落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新的产业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近几年的经济数据来看,韶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在步入正轨,但是作为支柱产业来看,还远远不够。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韶关旅游总收入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7.5%。对比其他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城市,韶关市的旅游收益还只处于中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表1是2011年和2012年的广东省各市旅游业收入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韶关市的旅游总收入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20.27%,但2012年韶关市的旅游收入仅占全省的2.69%,还不到三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排在倒数第7名,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是国内旅游收入。这说明国际旅游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
3、旅游项目开发单一,缺少休闲娱乐项目,没有核心竞争力
韶关市大多数旅游景区仍以观光型为主,缺少以放松、休闲、度假、娱乐为主的综合型的旅游产业。此外,韶关市虽然有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但却不是独一无二的。红色岩土层的“丹霞地貌”的分布不单在韶关有,在我国东南部的湖南、福建、江西、浙江,我国中部的贵州等地也都有,虽然韶关市丹霞山景区已经申遗成功,但是其他省市的丹霞景观也已经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其次是喀斯特地貌,溶岩溶蚀而形成的乐昌古佛岩,并不是只在乐昌有,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分布也很多。目前,这些景区并没有显示出其有利的竞争优势。景区如果缺乏深入开发,长此以往,将导致大量旅游者流失。
4、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截止到2012年,韶关共有旅游从业人员3338人,其中旅行社从业人员726人,景区从业人员2612人。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也不高,缺乏专业的培训。特别是在景区工作的从业人员,有很多都是来源于周边的农民,他们缺乏专业训练,基本上都是凭自己的经验为游客服务。
四、韶关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作用
景区的辐射作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可限量的,旅游景区的开发将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旅游景区的同时,不单要注重旅游景区的开发,而且要通过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商业街、饭店、酒店的发展,形成产业经济连锁效应。制定完善可行的旅游区发展整体规划,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吸引更多外地游客
(1)加强区域合作。韶关市地理位置优越,是南北方来往的交通咽喉地带。因此,加强韶关市与其他区域的合作,开发旅游市场尤为重要。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韶关市可以加强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等沿线城市的合作,制定沿线旅游路线,开发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各旅行社可以利用武广高铁的开通,制定沿线旅游计划。加强区域合作不仅能够增强韶关旅游城市的知名度,还可以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
(2)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目前,韶关市的旅游市场主要来源还是国内的旅游者,其中以广东省居多,国际旅游者较少。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韶关市接待旅游者的总人数有所增长,但是国际旅游者人数却在下跌。经计算,2011年,国际旅游者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主要的国际旅游者仍是港澳同胞,而国内游客却占了总人数的99%。这说明韶关市旅游景点的国际吸引力还不够。另外,也说明韶关市还具有巨大的旅游市场,需要进一步开发。因此,应加强与其他各地的合作,积极对外开放,与其他城市建立友好的关系,吸引更多外来者和外国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丰富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韶关市这种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业已不能适应新的旅游需求。因此,韶关市应凭借自身的优势着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满足旅游者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需求。此外,因地制宜开发能够顺应景区,顺应自然风光的娱乐项目。韶关山区众多,因此可开发的项目有很多,如森林探险、半山别墅、野外实战等。
关键词:中原经济,根文化,文化旅游,产业战略
一、河南根文化旅游综述
1.根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旅游业的基本功能以低消耗的姿态,以超强的带动势头,传承文化和展示形象,并达到惠民效果,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一大产业。河南省对旅游产业重视程度很高,尤其是根文化旅游发展,通过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并借助郑、汴、洛沉淀的文化资源,在功夫、古都、宗教、名寺等方面,开发集休闲、度假、观光等为一体的根文化旅游项目,使得旅游产业更上一层楼,带动河南省旅游跨入全新发展阶段,大有迅猛发展的势头。
2.根文化本质
根文化的本质,是当地亘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出地方的文化特色。根文化不仅以外在形态展现出来,同时形成了当地人内心根深蒂固的思想潮流,决定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世界每个角落几乎盘踞形式不一的根文化,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引导当地旅游产业模式的形成。河南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之一,根文化资源丰厚,譬如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中华9大始祖,或出生于河南,或建都于河南,这些文化就是河南区别于其他省份的根文化之一。
3.根文化界定
河南的根文化底蕴深厚,主要包括:中国总共有8个古都,河南占据其四,分别是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中国百家姓氏78个姓氏源于河南,譬如陈、黄、郑、林四大姓氏;中国武术的主要发源地,譬如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嵩山少林等;河南地下、馆藏文化等位居全国第一;众多历史名人故居;豫剧、曲剧、河南坠子等戏曲文化。以上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河南省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产业后盾,体现出河南的根文化内容。
二、河南根文化产业社会价值
1.维系海内外华人纽带
河南的根文化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文化关系,以河南根文化为基础开发的旅游景区和路线,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譬如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庆黄金周,来自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左右,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急剧上升,少林寺和云台山等5A景区大约接待58%的游客。由此可见河南根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为海内外华人纽带的维系,提供了交流的窗口。
2.实现中原崛起
河南省根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原文化的崛起,成为带动中原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一方面是随着河南境外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的增加,其GDP优势可以作为中原文化崛起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河南的文化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和中小企业进驻河南,挖掘更多的根文化,作为经济的寻根纽带,助推中原经济区根文化旅游产业战略发展。
3.提高人口素质与优化环境
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河南省推行根文化产业,实际上构筑了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对外交流的渠道,根文化产业本身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实际上已经为小康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注射了“强心剂”,构建了河南省的社会综合素质和文化环境氛围,有利于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河南根文化精品资源开发策略
1. 打造寻根文化“圣”字品牌
河南自启动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以来,就开始借助特色的根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圣”字品牌,为根本文旅游产业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以固始县为例,该县记载了4次历史大规模移民,向南迁移闽南和粤东地区,并扩散到台湾、香港和澳门。为此,固始县启动“让根新文化扬名固始”为主体的根亲文化节,逐渐形成寻根文化的“圣”字品牌,促进该县根亲文化的快速发展。
2.搭建寻根文化品牌基地
寻根文化品牌的强化,需要搭建品牌打造基地。目前河南省的经济指数、社会指数、生态指数呈上扬趋势,为寻根文化平台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搭建条件。与此同时,寻根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河南省通过借助招商品牌,定义某种旅游产业的主题,进而挖掘相关的文化,譬如为突出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中“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河南省从多个角度促销旅游产业,譬如黄帝拜祖大典,对提升河南旅游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
3.构建精品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根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某个领域中存在饱和和欠缺的状态,当针对某种根文化所开发的旅游产品过多,就会呈现饱和状态,此时如果未能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那么这种旅游产品将失去竞争力。因此需要构建精品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从探寻根文化内容开始,到形成寻根旅游资源,基本形成河南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浩瀚工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根文化的开发阶段,也就是目前这个阶段,挖掘出更多的根文化,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子回乡投资创业;二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河南省根文化,打造有利于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品牌,为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发现根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新的理论视角,对河南旅游根文化发展方向进行适当调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河南省历来对旅游产业非常重视,尤其是根文化旅游发展,通过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带动河南省旅游跨入全新发展阶段,其中根文化是当地亘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引导当地旅游产业模式的形成。河南省需要打造寻根文化“圣”字品牌,并搭建寻根文化品牌基地,以及构建精品根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开发根文化精品资源。
参考文献:
[1]付玉成.河南信阳寻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黑河学刊,2012,(2):51-52.
[2]周海芳,梁振丽.河南根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4):83-84.
一、论坛概况
本次论坛由县政协主办,乡政府、景区管委会协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旅游事业大发展”为主题。县政协主席彭岳舜,县委副书记,县政协副主席、等领导出席会议,部分县政协常委、委员,各专门委员会、委员联络组,县发改局、旅游局、建设局、财政局、环保局、乡政府、景区管委会、旅行社负责人及乡班子成员、各村主要干部共计60余人参加了会议。作热情洋溢的致辞,作总结讲话。主持会议。
本次论坛共收到交流材料24篇,其中乡党委、景区管委会书记、乡乡长、乡乡长,县旅游局局长、环保局局长、建设局党组书记,县政协委员,旅行社总经理等13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经过一天的大会研讨,本次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人民网、《联谊报》、电视台、《报》作了采访和报道。
二、论坛成果
我县旅游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次旅游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对我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
(一)进一步提升了政协论坛品牌。举行“2012政协旅游发展论坛”。通过两年的尝试和完善,政协论坛在我县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初步成为我县政协相对固定的履职品牌,为今后继续举办论坛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旅游信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是深入实施“一三四八”发展战略,实现“三大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次论坛通过交流研讨,对发展风情旅游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许多较为可行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增强了我县领导干部群众对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信心。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全力发展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的旅游产业必将大有可为,大有所为。
(三)进一步浓厚了创A工作氛围。本次论坛在正值我县全力推进中国之窗景区和景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工作之时召开。创A工作成了本次论坛的热门话题。会上,与会人员对创A工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顺应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形势的必然之举,是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借势赶超的现实需要,是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境内景区景点档次及知名度的内在需要。通过研讨,相关部门、乡镇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了攻坚克难、通力协作的浓厚的创A氛围,为创A工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四)进一步提高了宣传教育效果。本次论坛参与对象更加广泛,除政协委员、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参加会议外,还有旅游企业、农村干部群众参加。而且还在人民网、《联谊报》等全国、省级媒体上作了宣传,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教育作用。特别是各村两委主要干部会后认为,通过参与论坛,对我县打造旅游大县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创A活动存在的困难更加了解,并表示对创A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处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文物保护等力度,为创A工作提供更大的支持。
三、主要观点及意见建议
本次论坛与会人员围绕景点景区建设、文物保护与开发、旅游节目演出、生态文化建设、库区旅游发展等课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许多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主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创A工作方面。1、景区。由于景区名胜区涉及面很广,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应该抓住重点,走精品化开发、差异化开发之路,才能真正有效完成创A任务。首要之急是加大对时思寺、雪花漈及古树名木的保护;其次是重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小佐村云中桃源渡假区和上山头高山湿地游憩区;当前关键是创A工作中的政策处理、旅游服务及文化挖掘工作要跟上。2、中国之窗景区。旅游的最主要优势是文化浓厚,要立足人文优势,大力弘扬挖掘畲语、畲歌、畲服、畲屋、畲俗、畲艺等民族文化,并依托农家乐、漂流、风情演出等载体,把风情转化为旅游资源。
(二)风情演艺方面。体会民俗风情是我县旅游最重要的卖点,一场富有地方特色、具有鲜明个性的风情节目演出,是文化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风情演艺节目。这就要求党政部门、旅游企业及演出团体通力合作,用一至二年的时间,在现有演出节目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提升,打造一到两台融合风情、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精品演出节目,定期演出,丰富旅游内涵。
(三)库区旅游方面。随着滩坑水电站移民和复建工作的基本完成,工作重点要尽快从“移民”转移到“富民”上来,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优势,把发展库区旅游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发展库区旅游业当前要抓紧对库区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科学评估,做好高起点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四)乡村旅游方面。乡村旅游是丰富我县旅游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途径。我县的乡村旅游首先要做好规划布局工作,形成村庄(民族村)、舞台(演艺)、街道(小吃、工艺品)、山庄(农家乐)于一体的格局;其次做好与农业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良性互动文章;再次是加大对重点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整洁优美的旅游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素质,以独特淳朴的民风习俗,优质服务和良好环境引客留人。
一、张家界东线旅游的发展现状
1.现有旅游企业的发展概况。近几年,东线旅游已初具规模。张家界万龙旅游交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龙王洞风景区,现已投资3300多万元;湖南省澧水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了张家界江垭温泉度假村;武陵源漂流公司投入520万元完成了索水漂流起点对外公路,起终点码头,办公大楼和漂流基础设施建设;张家界先锋农业物资有限公司总投资约1.5亿元兴建了万福温泉国际度假旅游风景区,并于20*年9月12日正式营业;张家界五雷山旅游开发公司拟投资3000万元对五雷山开发建设,现已投资800万元对景区游道及部分景点进行了改扩建;世外桃源风景区共投资400多万元,已于20*年9月8日对外开放。2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实现旅游收入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
2.在建旅游项目发展概况。由张家界东线旅游公司投资建设的张家界大峪谷风景区,总投资约5.7个亿,总体投资分三期进行。20*-2010年为近期计划,主要开发峡谷漂流、峡谷观光、民俗民情、洞穴科考科普等旅游产品以及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2011-2015年为中期计划,主要是形成以休闲度假、户外拓展、自驾车接待为特色的省级著名的文化生态型旅游区;2016-2020为远期计划,建成我国“休闲度假与自驾车接待”的山地休闲度假基地。目前正进行景区公路和景点建设,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三官寺旅游配套区已由深圳市禾田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聘请国际知名旅游专家制定建设规划,建设期为三年,整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
二、东线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规划滞后。目前,我县还没有东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精品景区景点发展详细规划,主要旅游景区景点都是由投资者规划设计,县政府批复,投资者进行建设,如阳和旅游商务区、三官寺旅游配套设施区、五雷山景区、龙王洞景区、江垭、万福温泉等。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开发理念各异,导致景区开发缺少科学规划,景区开发的前瞻性、互补性、融合性差,导致我县旅游的整体形象欠佳。
2.投入不足。近年来,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旅游事业经费奇缺,致使景区景点编制规划、包装、宣传促销等工作难以开展,招商引资仅限于“守株待兔”或电话联系,“捉襟见肘”的财力已成为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3.环境欠优。个别行政单位“旅游带动”战略的意识不强,过多注重部门利益,导致办事效率不高,投资环境欠佳。如龙王洞景区附近的群众因土地出让金、企业用工问题,一直难以协调落实,严重影响企业的工作秩序;张家界大峡谷范围内乱砍滥伐、无序开采未得到有效治理,建设过程中的协调、规划批复等问题也难以落实到位。
4.保护乏力。景区内存在严重的森林资源过渡采伐及开采砂石等问题,资源破坏较大。如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进山公路两旁的树木砍伐现象严重,规划区附近岩场开采也屡禁不止,这样将对景区的自然景观留下无法弥补的疮疤;五雷山风景区附近的群众乱砍滥伐,乱挖乱烧现象屡禁不止;张家界江垭平湖游有限公司未取得职能部门许可,而非法从事水上游乐活动,不符合《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5.交通不畅。省道S306线的“肠梗阻”,S305线的“羊肠道”等都严重制约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建议组成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聘请知名旅游专家教授编制高质量的《*县东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精品景区(点)详细规划,对我县的旅游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统一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旅游产业工作,为“打造张家界东线旅游精品”提供科学依据和先进的开发理念,变“投资者规划——投资者建设”为“县政府规划——投资者建设”,杜绝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重复性建设,分散性经营的弊端,使全县旅游产业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精品化的轨道。
2.加大投入,快速发展。要编制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加大对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着力进行包装,便于投资商“认养”,加快景区景点开发步伐。要加大对景区景点的宣传促销,充分展示*旅游产品的魅力,吸引和刺激各方游客来*消费观光旅游。做好这些工作需要财力保障,建议县政府可从三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借鉴本市兄弟区县经验,由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的事业经费;二是根据省文件规定从景点门票收入中足额征收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三是从旅游企业新增税收中按照2:8分成比例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