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2-12-19 23:37: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知识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1

享所获知识,并积极运用到新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技术、产品和企业的服务内容等因素,可能被竞争对手模仿,且青于蓝而胜蓝。但智力资本是很难效仿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具有其独特性和战略意义的原因。由于公司中具有独特性和有价值的员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能力的重要价值,管理者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员工的挑选、组织、发展和部署资源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创新,且使企业创新具有良性循环,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能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创造出更加优异的业绩;而人力资源管理同样需要知识管理来推进,人力资源运用缺位,是企业最大的资源浪费,更无谈企业的创新和效益。

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

基于企业资源观(theresource-basedview,RBV),学界一直聚焦于研究哪些企业资源,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经过研究,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被视为新的一代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或改进的关键创新点。此外,有学者认为,有关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一致性的战略性部署,是企业实现创新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能力的相辅相成,有利于扩充企业资源,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并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企业创新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是基础,知识管理是手段,企业创新是目的。创新需通过企业这一团队来完成和实现,而对团队的管理需用知识来支撑,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师在促进个人、团体和组织学习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键角色。学界普遍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知识密集型产业中,通过与知识管理能力结合,对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这三者的有机有效的结合,真正获得商业成功的公司,具备不断创造新知识,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并很快体现在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特有的创新文化和基因,推动企业新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表明,其对于促进知识共享,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管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创新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招聘和选拔、教育和发展、绩效管理、薪酬和奖励以及学习文化的创造等,需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来完善,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机制,发挥人力最大的资源,推动企业更好的创新。知识管理不能仅简单地杂糅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比如培训,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个体成员和团队的创新能力有效途径,但培训需要知识管理的运作和有效实施,需通过科学的组织和合理的展开,以期获得培训效益的最大,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提高。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比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广泛,需要在原有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运用的体现。创新,新是目的,创是关键,核心是企业团队这个平台。无论是产品的研发制造,还是制度的建立完善,都需要人来完成,靠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人员的思想变化万千,事物的更替推陈出新,企业的竞争此长彼短,只有靠创新这一动力,积聚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后劲,赢得市场激烈竞争的优势。实现企业不断创新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立足于现代知识管理的有效运,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增强企业效益,做大做强企业,推进企业持续科学发展。

三、总结

篇2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知识管理是企业的需要、内容及如何进行等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通过开放式的结构将企业的知识加以收集、整理、共享,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以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知识管理是企业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应该将企业作为知识的载体而不是员工的大脑,将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来,达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我们认为的知识管理的目标。

首先,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主要是企业或组织运作中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贯穿的整个企业业务体系的运做。知识管理不仅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储存、传递、应用和创造;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及相关活动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工具、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等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并且包括结合企业业务活动和其它管理活动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进行的管理。其次知识管理关注知识对组织和业务的支撑,利用过去积累的知识对决策活动和操作工作进行支撑,大大的缩短决策和操作过程时间、也极大提高了决策和操作的质量。更重要的知识管理将改善知识生命周期,加快知识创新。

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从体力、资源、技术、信息已经转移到现在的以知识为基础。当今社会的主要竟争已经从原来的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转向知识的竞争。技术会落后,人才会流失。但拥有完成的知识管理制度和文化,就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提高人才的素质。所以说,知识管理的思想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或者说直接来源于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方式与方法所提出的变革要求。

二、知识管理所包含的内容

(一)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包括:物化的资本品上的知识;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员工的经验;体现企业的组织、制度、结构中的知识等。

(二)知识管理的基础:它是知识管理的基本部分,如关系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

(三)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确保新知识在企业内能及时流转,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利用与企业目标相关的知识,确保企业员工都能知道知识在哪里,以便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方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

(四)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应用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

(五)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

(六)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体系等。

三、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怎样进行

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必须明确知识管理目标,把知识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知识管理顺利实施。

(一)确立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的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心是放在企业的有形资产,忽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资源的观念,就无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只有树立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才有利于知识管理创立和实施。

(二)营造利于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工作环境

知识管理的一个首要环节,不是对现有知识资本的管理,而是对环境的改善,使得知识更容易交流,更容易创造和积累。要建立创造和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知识产生于交流的过程之中,越交流,越共享,生产出来的新知识就越多。所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组织管理者思想开放,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达为激励,由命令转达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必须使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地与组织内外的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再次,必须使组织竞争环境不是相互损害对方的利益,而是实力的竞争。因此,组织要向其环境形成一个由供应链、产业链、知识更新链共同支撑的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环境。:

(三)将知识创新与企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企业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促进知识创新文化的内部环境与机制。创建有利于知识获取、创造、积累、保护企业组织平台,积极发挥每一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不断创新,并与他人共享创新的成果,它能激发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具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够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发生错误和失败,积极营造一种值得信任、有同情心、热于帮助的组织文化氛围。

(四)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

篇3

企业很多都是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传统的组织结构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三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管理模式上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最典型的形式就是企业集团下设多个分厂,每个分厂下设多个工段,每个工段再下设多个班组(有的工段还下设多个大班组,每个大班组再下设多个班组)。在人员选拔上采用的方法是:集团董事会选拔分厂的厂长,分厂的厂长选拔工段的段长,工段长(或大班长)再选拔班组长,员工的工作岗位基本固定不变。传统的组织结构下的企业在人员管理上以“稳定”为特点,即员工在岗位、薪酬上比较“稳定”,这就是一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我认为,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在我国企业的初步发展中发挥了毋庸置疑的作用,但是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它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为我认为这种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

(一)不利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员工的工作岗位基本固定不变,工资薪酬也趋向“稳定”,所以员工将会逐渐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这显然将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存在合理的“差别性”,人们才会更加有进取心,所以我们才需要兼顾效率。

(二)人力成本相对较大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内部设有较多的厂长、段长、组长等,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人力资源投入相对过多。一方面,根据经济常识可知,当企业一味追求人力资源的投入时,将会导致员工过多,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当企业人力资源投入过多时,会直接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这将会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定程度上将会不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不利于企业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

由于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特点,这将会对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造成一定的影响。显然企业这种等级制度,将会不利于下级员工向上级及时反映情况,企业上级将无法很好地掌握基层生产的情况,这会对企业政策的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也进一步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日趋强化的时代中,知识经济显然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中,知识显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战略资产,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竞争优势的增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科技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支持,因为它既需要系统正确的知识理论作向导,也需要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科技人才作助推力,更需要知识的创新发展来推动它的进步与创新。而且,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当企业拥有大量的具有独特性的隐性知识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所以,知识对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因此,我国企业要重视知识管理,重视对知识资源、知识创造以及知识应用的管理,大力加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探讨,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对策建议

由于知识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企业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对策,仅供参考。

(一)加强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显性知识也称为明晰知识,是指那些容易被人模仿、学习的知识,具有明晰性。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等成为显性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而语言、文字、数据库等成为显性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举行各种先进员工经验交流会,让那些经验丰富、工作优秀的员工进行经验传授,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表彰,而且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普及一些生产经营知识,从而逐渐提高企业各员工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可以建立一些企业数据库,收录一些其他企业甚至国际企业的先进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并及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料进行更新,从而让企业员工可以获取最具有时效性的知识与信息。

(二)加强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隐性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指那些只可意会、难以制,如:对进行知识共享的员工加以奖励、升职等,以此来鼓励知识进行共享,促进员工间隐性知识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强对本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渐培育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从而逐渐增强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充分调动员工致力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员工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此来充分提高隐性知识服务于企业发展的能力。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5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2]刘纬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科学[J].2000,2:p8-11

[3]ChristineWilliams,JohnBuswell.ServiceQualityinLeisureandTourism[M].NankaiUniversityPress.2003:p168-170

[4]郭华.论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社会科学家[J].2000,6:p48-51

[5]王广宁.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31-44

[6]肖拥军.我国旅游饭店知识管理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1,1:p101-103

[7]李晓莉.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2000,5:p45-48

[8]洪秋兰.公共事业组织知识馆奴隶的实施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p48-51

[9]王素珍,刘戈衡.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管理[J].商业研究.2001,234(10):p52-54

[10]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123-124

[11]罗繁明.论知识管理维度与组织环境创新[J].广东社会科学.2007,4:p72-78

篇5

可拓学是由我国蔡文教授建立的一种把事物质与量有机结合起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一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生物学等领域。可拓理论利用“距”和“关联度”的概念将事物“是”与“非”的描述转换成属于“是”与“非”程度的描述,这一转变体现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通过可拓集进行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知识管理状态,为其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通过建立关联函数确定待评价企业与经典域的“关联度”。可拓集采用“关联度”大小衡量对象与集合的关系,将经典数学中“属于”和“不属于”集合的定性描述扩展为定量描述,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本文采用基于区间距关联函数计算关联度。首先给出小模区间的定义,设X=<x1,x2>和A=<a1,a2>,若x2-x1<a2-a1,则称X为A的小模区间,或者称A为X的大模区间,小模区间的定义在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模型中的现实意义为:对待评价企业特征的区间描述值的取值范围不应大于给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各特征的取值范围。由式(4)~(8)计算待评价企业与各知识管理能力等级的关联度值,将关联度最大的等级作为该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2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AndrewCampell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包括知识管理流程能力和知识管理基础能力[11],其中知识管理流程能力是指企业对整个知识管理流程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转化、创新、保护能力,知识管理基础能力是指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活动所必须的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根据AndrewCampel对知识管理的描述和高技术企业的特点,确定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度量指标体系见表1。

2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2.1确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和临界区域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一般”和“差”,其所对应的各个指标也据此划分为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分别确定其所对应的临界区域为:<85,100>,<70,85>,<60,70>,<0,60>。

2.2确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赋权过程符合人们的思考习惯。

2.3确定经典域和节域根据表1给出的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指标,利用式(1)和式(2)确定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经典域和节域。

2.4计算等级关联度依据表1的指标体系,某企业对其下属的两家分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见表3,数值以区间值给出。首先利用式(4)~(7)确定待评价公司各知识管理能力指标等级关联度,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表2),利用式(8)计算分公司A、分公司B知识管理能力等级关联度如下。对于分公司A,KA2(R)最大,这表明分公司A的知识管理能力水平最符合第二等级(良好)的特征,因此确定其知识管理能力水平为“良好”。对于分公司B,其中KB3(R)最大,这表明分公司B的知识管理能力水平最符合第三等级(一般)的特征,因此确定其知识管理能力水平为“一般”。

3结束语

篇6

1.1知识管理战略的内涵分析

一直以来人们对知识管理战略的定义都存在着分歧。由于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知识管理战略实质内涵的丰富性,很难达成令大家一致认同的定义,其理论研究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主要从资源观和知识利用及创新的角度,并借鉴詹越(2009)对知识管理战略定义的归类,从战略观、规划观和过程观三个层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管理战略概念研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聚类,各分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1)战略观。战略观是知识组织的基础性资源,强调管理知识资源的战略、方法以及手段。Seeley和Dietrick(2000)从知识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方面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是通过组织成员的知识存储、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但更多的学者是综合了知识资源观、战略观、知识管理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对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做出界定。比如,Zack(2002)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2)规划观。规划观侧重于对知识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计划。詹越(2009)拓展了明兹伯格的“5P模型”,从多个角度(目的、对象、内容)对现有知识管理战略概念加以整合并形成了知识管理战略比较全面的概念模型,即组织通过知识创新、组织创新,以达到塑造组织核心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并对知识及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决策性规划以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内容包括对战略观念、类型、模式和实施策略等的知识管理战略要素进行的选择和设计。(3)过程观。过程观则是通过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的知识管理活动以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Cohen和Huang(2000)基于资源观视角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通过新的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一种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形式,它的目的是实现组织创新并获取或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综观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内涵的不同界定,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认知是:知识管理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或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以及实现企业价值,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组织的核心资源、知识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指组织为了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充分整合与规划组织内外部优势知识资源或关键知识要素,以获取组织整体运营绩效最优和持续竞争优势或地位的组织目标,通过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价值。

1.2知识管理战略类型概述

关于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国内外学者根据知识内涵、知识利用或获取方式、企业知识特点及需求、知识管理态度等作为分类依据,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分类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了多种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情况,为了让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研究进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结合知识管理战略定义并依据姚先国、胡玮玮(2007)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划分方式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类型进行纵向归聚,即从战略层、战术层和业务层进行介绍,三个不同层次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1)战略层。战略层将知识视为组织的基础性资源并把知识战略作为组织总体战略,因此企业总体战略取决于知识管理战略。March(1991)与Zack(2002)从知识使用的角度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创造战略(Exploration)和知识利用战略(Exploitation);Bierly和Chakrbarti(1996)从知识来源及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方面将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内部学习(InternalLearning)、外部学习(Externallearning)、激进式(Radical)学习和渐进式(Incremental)学习;Wiig(1997)从企业战略及其自身需求出发,将知识管理战略归为商务战略中的知识战略、智力资本管理战略、个人化知识资产责任战略、知识创造战略、知识传递战略;Zack(2002)依据企业竞争策略态度倾向,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积极战略和保守战略;Earl(2001)依据知识管理过程及结果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基础战略、知识地图战略、知识流战略、知识资产战略、知识共享战略、知识交流战略、知识能力战略;同样,也有学者从知识的构成和获取方式上把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自主知识创新战略、自主知识获取战略、合作知识创新战略、合作知识获取战略。(2)战术层。战术层是组织为了持续改善管理而将知识管理视为加强战略管理的工具。Hansen最先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概念,他认为编码化战略(CodificationStrategy)和人际化战略(PersonalizationStrategy)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并完成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Swan等(2000)从信息的传输、记录方式和交流分享形式的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分为认知战略(Cognitive)和分享战略(Community)两种。Choi和Lee(2003)在Bierly、Zack、Hansen、Swan等人的基础上,以企业对外显导向知识管理和内隐导向知识管理的倾向,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系统导向、动态、员工导向和被动四种知识管理战略。另外,他们还根据知识编码化以及知识在人际间交流的差异,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系统导向(system-oriented)、人文导向(human-oriented)以及动态性(dynamicstyle)三种知识管理战略模式。Choietal.(2008)根据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非互补、非对称互补和非关键对称互补三种关系,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外显导向战略、内隐导向战略、外部导向战略和内部导向战略。(3)业务层。业务层是为了加强主导业务的职能而将知识管理看作企业总体战略下执行主导业务的方法。Schulz和Jobe(2001)通过对美国和丹麦跨国公司的研究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应该分为编码化战略、内隐化战略(Tacitness)、聚焦战略(Focused)、非聚焦战略(Unfocused),同时发现聚焦战略明显优于其他三种知识管理战略。Garavellietal.(2004)从适应外部环境的角度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市场(KnowledgeMarket)和知识社团(Knowledgecommunity)。Percin(2010)整合了系统导向知识管理战略和人文导向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提出了另外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战略即动态知识管理战略。Choe(2011)结合人际化知识管理战略和编码化知识管理战略并对它们进行集成,提出了组合知识管理战略。徐漪(2014)以Hansen和Tierney等人的知识管理战略分类准则为依据,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四类,即保守系统化战略、保守人际化战略,积极系统化战略和积极人际化战略。从上述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知识管理战略分类的研究已经由单一维度转向了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组合式研究;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普遍认同且最常使用的基于知识内涵的知识管理战略类型。

1.3知识管理战略内涵与类型的关联

本节基于知识管理战略内涵之间及类型之间的层次关系、内涵与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图1、图2),从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剖析其联系。图1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分类图2知识管理战略类型分类注:①表示对应关系。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及类型的划分逻辑均是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概括到具体、从指导思想到实操的路径,将二者分为三个层次类型。另外,二者的划分依据均是基于资源观、知识观及其应用手段、态度等做出具体分类,因此,二者相互之间存在内涵上的相似性。知识管理战略内涵是基于组织不同管理层面、不同执行部门业务特点的解释和界定,而知识管理战略类型是基于组织具体业务的指导性思想,前者对后者具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前者理论的丰富具有支撑作用,二者的研究对象有所差异。

2研究结论及成果

篇7

作为新管理概念,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以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档案资源提升内部知识识别、收集运用能力,通过合理的共享机制,实现企业智慧提高和竞争能力。同时,知识传播获取、储存共享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创新添加原动力,实现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一)知识管理在企业档案中的作用作为企业活动的记录者,隐性知识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主题,也是企业知识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档案共享传递。当知识有了传递过程,才有应用价值。随着知识应用范围扩大,档案价值也随之扩大。如: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企业档案可以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同时,企业档案反应出整体企业文化,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框架,也成为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二)知识管理是企业档案工作心方向顺应经济时展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实现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现代化技术管理体系。作为社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管理,有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等优势,知识管理从促使企业档案管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操作方式向现代化技术转换,为企业深度发掘知识价值。

(三)知识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必然趋势企业档案管理拓展实现智能化服务,也能看成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人员的身份也从保管员向知识保护者咨询者转换。因此,企业档案管理者应积极投身于优化馆藏资源的工作中,合理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对于现今企业档案管理技术来说,信息化发展是不然之路,实现智能化服务可以通过知识导航、知识库建设实现。同时,工作人员素质也是提升档案分析处理能力的关键。

二、知识管理视角构建档案管理模式

面对挑战和机遇,档案管理应该适应知识经济,为知识经济服务,发挥经济时代档案管理的作用。作为典型的显性知识,档案管理符合知识管理规律,也是企业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档案管理实施知识管理能让资源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解决了不切实际的分类问题,也能让“知识类档案”减少了处理错误的机会,实现档案管理上的统一创新。

(一)构建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目标随着信息化发展,档案管理者思想也要不断改变,其目的在于档案知识资源信息化、资源化,更有利于搜索、查询、分类保存。充分分析管理决策过程,设立订阅机制,对未来知识型文档设计模板,方便员工收集获取知识资源。同时,构建并配备支持员工考试及事务工作相对应的分类知识库,使员工充分了解制度形式和制度环境。依托网络资源,实现分等级的访问权限。

(二)集中化构建知识资源库系统知识档案管理的目标是集资源库收集、资源库委托、应用功能系统等功能与一身。知识资源管理方案可以设计为知识资源管理中心和知识资源管理团队,推进和完善知识资源管理体系。

(三)企业实施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必要条件由于档案知识资源管理步骤明确,包括制度调查、软硬件完善以及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首先要制定实施目标,以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核心前提建立保障体系及档案知识管理机制。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管理

20世纪末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以前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是按其本国需求而设计,然后到世界市场去销售,到现在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却是全球知识管理的结果。比如,一个IT企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产品其设计是在美国硅谷进行的,芯片是在韩国生产的,软件是在印度设计的,整机组装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营销活动则是在香港进行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有效网络并不能构筑其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识别、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向世界学习来创新。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从上述两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即跨国公司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销售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这样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全球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间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间存在的差异跨国公司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既可以为其他的跨国公司顾客提供服务,又可以利用其能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对当地的竞争者施加压力。其知识管理模式可以用图1概括如下:

图1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国经营理论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了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具有的,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跨国公司总是把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沦对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改进,即除了强调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知识优势的转移,也强调利用东道国市场的知识和资源。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及其他低价值的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成本优势,而将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设计、营销、战略、融资等活动留在国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种稍加改良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即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的知识和资源结合起来,适应当地化的需要。

这种单向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中屡见不鲜。全球运动服饰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它的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的彼凡尔顿(Beaverdon),是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品牌管理、质量控制系统、财务和其它相关职能的神经中枢。它在一些低成本区位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契约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网络,并在这些亚洲国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采购网络。同时它还在全球重要的市场建立了营销中心。其他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宝洁、通用汽车等也是如此发展壮大的。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进这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学会了根据当地市场的差异调整产品、服务和管理系统,同时他们依然寻求保持全球一体化战略和运作的优势。“从全球着眼,从当地着手”这句口号正是最好的说明。然而无论这种模式有何改进,隐藏其中的一个逻辑是:全球化意味着用母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优势去征服世界,然而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得过时,“向世界学习”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旋律。

二、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新模式

1996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一新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都认识到知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工业经济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则是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并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种新的全球知识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的挑战

1.知识经济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1)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建立在知识的识别、整合和创新基础上,而不是其它。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和以此为基础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积聚和创新来实现。代表美国新经济的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等老牌跨国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因此,知识是长远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2)企业全球化经营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跨国公司开展跨国经营时多半是将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管理经验带到东道国的经营活动中去,并适当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修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若还是依赖跨国公司总部的做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置在靠近顾客的市场。(3)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谈到铁路和电报的出现是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现代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也是促成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革命要素。空中运输、电信和计算机的成本自1950年以来已大幅度下降,以计算机和电信业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电视会议和电子邮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对范围广泛的经营活动的协调不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发明也大大降低了。这一切都使得商品、资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更为方便、快捷和廉价,从而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挑战(1)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不能构成全球经营的竞争优势。一个有效的全球生产、分销和销售的网络是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全球化经营不能确保其有全球竞争优势。90年代初,百事可乐公司制定了一个将其国际软饮料收入增加两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从199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勇敢的冲锋。到90年代中期,该公司的经营遍及全球广大地区。不过这种全球扩张并没有转变为增长和赢利。实际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已经从诸如南非这样的一些主要市场上撤出,摆在面前的是国际饮料经营近10亿美元的亏损。此外,大部分产业中的主要竞争者都已知晓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更有许多进行数字革命的公司已经在使用互联网迅速地为全世界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2)单一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再是许多产业的主导力量。过去,跨国公司都是根据本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此产品和服务销售到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其消费能力高、国内市场容量大往往成为新产品和服务的诞生地。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嘁际谐〉男枨蟪鱿衷谝恍绻揪绲谋咴凳谐1热缍砸贫缁暗男滦枨蟾嗟爻鱿衷谥泄庋姆⒄怪泄摇H绻绻静荒鼙染赫允指玫厥侗鹫庑稚⒌暮投嘣氖谐⌒枨螅⑶依闷淙蛑豆芾淼牧α浚蚪嵩诰赫邪鼙薄?3)跨国公司仅利用从母国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垄断知识和诀窍已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胜。基于母国市场上建立的垄断知识和技术诀窍不再能保证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因为可以令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专长的专家手中。今天的获胜者必须能够懂得识别和获取分散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能力和技术诀窍,并将它们整合,从而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4)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复杂的和棘手的,因此为知识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细微的、复杂的和棘手的,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深深地隐藏在远距离和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无疑为知识的识别、整理和积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了解总部设在世界另一端的顾客企业的内部运转,或者弄清楚先进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机器人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或许能为复杂知识的传递和互动提供便利,然而这并不能保证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企业需要新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来获取、解码、编码和整合利用这些复杂知识,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能有效应用这些知识的人。

(二)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跨国经营模式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从母国出发。该管理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知识经济时代跨国经营的知识管理模式

虽然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还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业正在运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取得了惊人的经营绩效。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就是一例。该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的汤姆逊半导体合并而成的。在半导体业务上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大大落后于同在欧洲的其他牛导体公司,比如德国的西门子、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而日许多专家认为欧洲的半导体业务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欧洲的企业已在芯片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当时领先的竞争者是美国、日本及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对于欧洲的半导体生产商还不利的条件是其主要顾客市场并不在欧洲,而且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发源地和制造专家遍布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台北。然而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证明了怀疑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销售额达到78亿美元,净利润超过14亿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过了500亿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经营业绩,可以说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的知识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当许多竞争对手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专门的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将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用来执行一个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盘驱动控制(HDD),这往往需要多达十块芯片和100多个电子元件才能解决问题。但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却能从全球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综合了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圣何塞、日本东京、芬兰的赫尔辛基对主要顾客的调查结果,由位于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意大利米兰、印度诺达(Noida)、新加坡、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技术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共同攻克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即仅用三块芯片组取代了过去复杂的电路板才能进行硬盘驱动控制的问题,这样帮助顾客节省了空间和成本,产品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评。1996年第一次销售HDD芯片就创造了5000万美元的市场记录,并从美国公司那里夺取了27%的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从前的竞争对手。对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来说,不仅把它的业务从起初的几百万美元销售额扩展到现在的几百亿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全球知识的管理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1.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战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且同时还要建设并维护跨国界的基础设施,并使一个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究与开发、采购、生产、后勤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金融财务国际化。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向全世界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所有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因为它们不断地在全世界寻找任何可能的市场并从全球的角度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即使是它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显示出潜在的优势和威胁。

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通过开展全球知识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移动电话公司,超过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要知道美国是移动电话技术的发明国,而摩托罗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规模生产移动电话的公司之一。诺基亚公司80年代只是芬兰一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1992年才决定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对于诺基亚而言,移动电话和蜂窝网络业务并非产生于芬兰然后向国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外生产和销售,这就意味着要在全球同步发展。诺基亚必须要向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技巧,向日本学习掌握顾客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数据应用,同样它也要向东南亚国家学习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兰的管理层被派遣到世界的关键区域,构成了整个公司知识共享的网络。正是通过对全球知识网络的有效管理,所以,诺基亚总是能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市场的需求,从GSM的发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联网装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移动电子商务”,诺基亚的概念和行为总是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摩托罗拉公司因为将其创新思路局限于美国,丧失了向数字移动电话和GSM标准转向的先机,从而被诺基亚抛在了后面。

2.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国公司重构核心竞争力(1)全球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差异化战略和独特优势的新途径。现在太多企业的战略是雷同的,真正在产品绩效、服务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来自于不同地理环境发展出的技术和能力的结合,其中有些可能还是来自于别的产业。通过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原有地理界限和企业视野的局限性,最早发现顾客的新需求,找到技术创新的来源,从而生产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能够识别和整合来自多个地方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尽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开展经营要大得多,其回报当然也是惊人的。我们前面谈到的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和诺基亚公司就是很好的证明。(2)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开启全球顾客的潜在需求。许多新的顾客需求或者对已有产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现在母国市场以外的地方。企业除了在满足这些特殊地方需求时获取利润,更为可观的是将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顾客市场中,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3)全球知识管理也意味着具备迅速开展全球新业务的能力。一个企业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母国其他市场的变化,这就说明企业具备了迅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通过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能很快从全球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中获取收益。

三、中国企业的全球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又向全球化迈进了一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打开了通向世界之门,又迎来了全球的竞争对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经济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赖。知识经济同样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世界银行2001年10月31号的最新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针对中国的现实条件,世界银行对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识的六项建议。这充分说明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动,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契机,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1.转变思维方式,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对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通常的思维逻辑是希望以中国的市场获取别人的技术转让,而主动利用全球知识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我们的企业大都没有走出国门,对世界市场完全缺乏了解和认识。事实上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使了解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能力,只是视野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的智障阻碍企业跨出这重要的一步。因此,转变思路,拓宽视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对待企业的知识和经营,就可以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转变成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