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7:04: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板块,我们在阅读和讲授文言文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词汇,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所以,训诂学对文言文的教学至关重要,下面试着从四个方面谈谈训诂学对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形训,建立词义和字形的联系,直观其形象
形训,是训诂的重要方法,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造字时字的基本意义往往可以从字形的分析中显示出来。而且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用汉字记载的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因此,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的词,除了有音、义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形”的外在要素,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例如: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元”字,在这里是“脑袋”之义,这个字的古字形是“”,本义是头,下面是个人形,上面的圆形指示人的头部。“丧其元”就是丢脑袋。这一字形形象而生动,令人过目不忘。
(二)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及”。“及”字的古字形是“”,整个字形像一支手把人抓住,其本义是“追赶上”,引申为“达到”,再引申为“到那个时候”、“趁这个时候”、“趁着”,再引申为“涉及”、“到”、“与”等等。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是“跑”,这里应解释为“逃跑”,很多学生往往受今义的影响理解为“行走”。“走”古字形作“”,像人跑时两手大幅度摆动,与现在的“行走”义不同。而“行”的古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行”供人行走,因而引申为“行走、行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展示出“走”和“行”的古字形,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区别这两个字的古义了。
二、运用声训,建立词义和字音之间的联系,有效掌握通假现象
声训,又称音训、因声求义,是通过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之间往往音同或音近,或双声或叠韵。中学文言文中通假现象普遍存在,辨识通假字历来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声训帮助掌握通假现象。例如:
(一)《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通“馈”,赠送。“归”与“馈”韵部相同,声母相近,是叠韵通假关系。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课文未给“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选本也未注。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把“借”理解为普遍的“借进”义,联系语境,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装满自己的书架呢?细细想来不合情理。《诗经·大雅·抑》:“借日未知。”《汉书·霍光传》引《诗》作“籍”,“籍”的本义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说文》:“藉,祭藉也。”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1]“借”上古属铎部精纽,“籍”上古属铎部从纽,“借”与“藉”为叠韵通假。“借书满架”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
三、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订正中学文言文教材中错误的注释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始终将字词教学确立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理解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全篇的认识和理解。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订正。例如:
(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课文解释“县官”为“官府”。这种解释显然不准确,据考察,“县官”一词出自汉代,最初是对天子的称呼。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又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后来也泛称朝廷,如《史记·景帝本纪》:“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2]《汉书·食货志》中晁错的《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3]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举手长劳劳”课文注释:“举手告别,忧伤不止。”[4]注释将“举手”就理解为今天所说的“举手”,对吗?《汉语大词典》解释“手”其中一个义项是通“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诂:“惠栋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语》作‘授手于我。’”由此可知这里的“举手”应是“举首”,就是“抬头”。
四、运用训诂学知识可以指导我们弄清文言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学文言文课文中,某些注释虽无大错,但仔细推敲起来却总觉勉强,利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课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例如: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课文注释为:“小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5]《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怀其宝,间行已去。”司马贞《史记索引》:“间行,犹微行也。”《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中的“间”用在动词前面常作“暗中、秘密”的意思。所以“间至”译为“暗中回到”更好。
(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襄”课本注释为:“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6]这个注释不是很准确,按这样的注释,学生很容易认为“师襄”是姓“师”名“襄”的人。这里的“师”应该是乐官的称谓,翻译为“一个叫襄的乐师”。在这篇课文中提到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春秋时期,“师”原指“乐官”,例如《太平广记·王子年拾遗记》中提到的“师延”、“师旷”、“师涓”等,这三位都是当时的乐官,但他们都不姓“师”。这里注释应该注明这种特殊身份,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
注释:
[1]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司马迁.史记·孝景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448.
[3]班固.汉书·食货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论文关键词:反训,古汉语词义,中学语文教学,医古文
“反训”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语言现象。可以说这是一个很熟悉的词,但同时它又是陌生的。因为历来对“反训”的认识一直没有得到统一。有些人认为“反训”是属于训诂学的,有些人则认为它是属于词汇学的。种种的争论中学语文教学,导致人们到现在都没能给“反训”下一个正确的定义,而且也使得人们对“反训”的认识越来越迷糊论文开题报告。甚至有人反对这一现象的存在。还有些人干脆就此认为“反训”就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如同假借和转注一样。其实不然,近年来,通过许多学者不断地努力,对“反训”的认识还是达成了许多共识的,并且同越来越多中学语文教学,异越来越少。我们认为“反训”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把这一问题研究透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目的就是想以“反训”研究的价值为契机,希望能带动“反训”研究,使“反训”问题越来越明朗。
一、前言
一种事物、一门学问,如果没有现实价值,那么它们的存在或者对它们的研究就是毫无意义的。“反训”问题也是如此。这一问题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那么肯定有它的价值。现在我们要想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这一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就更需要明确它的价值,并且这一价值和意义必须重大,才值得我们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弄清楚这一问题。事实确是这样,我们研究发现“反训”研究的价值是非常重大的。
二、反训研究的价值
2.1反训研究有助于促进古汉语词义系统的研究
在我国古代,词义的研究是属于训诂学的范围的,并且处于训诂学研究的中心论文开题报告。自第一部训诂专著《尔雅》诞生,训诂学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很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收集了大量了材料,还提出了不少精辟的理论和方法。这两方面正是研究词义所必须的。但纵观我国古汉语词义的研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材料丰富却没有形成系统的词义理论;重视从字形、音义等各个细节对具体词语进行注释和辨析但缺乏对整个词义系统全面、细致的分析;受字音字形的束缚没有建立起历史发展的观点等等。而这些都是现代语言学理论所提倡的。现代语义学要求我们在研究词义的时候不仅要从宏观上把词义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还要从微观上对词义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既要继承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又要注意运用现代语言学包括语义学的理论和方法,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弄清整个古汉语的词义系统以及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
反训,尽管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但一直没有被纳入词义系统的研究中。在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也没有收入“反训”。我们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论文开题报告。我们用现代的语言理论研究反训,把“反训”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尽管是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但却是普遍存在的;尽管不能算是一种固定的词义演变的规则但却是词义引申发展演变的一种可能的方向:我们理应把它纳入词汇、词义研究系统。“反训”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不论是“反训”现象本身,还是我们“反训”研究方法都有助于促进古汉语词义系统全面细致的分析,有助于看清古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从而能进一步帮助古汉语的词义系统的形成,甚至能帮助完善现代汉语词义系统,意义非常重大。
2.2“反训”研究有助于完善辞书编篡
有关“反训”的定义,《辞源》是这样说的:“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些词古代含有相反两义中学语文教学,如乱字有扰乱和治理两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这样的解释和刘淇、陈玉澍、陆宗达等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把“反训”理解为一种训释词义的方法。但是我们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反训”是一词同时兼有相反两义的语言现象而不是训诂手段或训诂原理。实质上“相反为训”就是同义相训,只不过这个词同时具有两种相反的意思,这样理解才符合训诂原理。因此《辞源》对“反训”的定义是不科学的。利用“反训”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纠正这一错误论文开题报告。“反训”的深入研究在理清“反训”的概念,廓清“反训”的范围的同时还能纠正一些辞书的错误。不仅如此中学语文教学,在统一辞书中有关词(特别是被视为反训词而实质不是反训词)的义项方面,“反训”研究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例如一个词中某一义项的上下义位是不宜分为两个不同义项的,因修辞等语用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固定下来的意义也是不宜归为一个义项的等等这些有关辞书编纂的理论问题都可以借鉴“反训”研究的成果。另外,有些辞书有时对字词的区分不严格,把该归入不同的词的不同义项笼统放在某一个字下,这样就容易引起混淆。利用“反训”研究亦可以促进区分明确字典和词典的编纂原则。
2.3“反训”研究有助于处理各种“反训”应用的问题
“反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里主要以医学古籍和语文教学两个方面为例谈谈“反训”研究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
2.3.1“反训”研究与医古文研读
医学古籍中的“反训”现象是非常多的中学语文教学,要读懂医学古籍就必须懂得反训。而且,这种医学著作不同于普通的古籍,半点马虎不得,一字一句都关乎到病因、病理、症状、药理等等,甚至是人的生命。因此,认真研究“反训”对古代医籍阅读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我们来看两个简单的例子: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有人仲冬病寒中学语文教学,诸医杂治不效论文开题报告。”(《冷庐医话今书》)
前一例的“杂”是“齐”的意思,说风气、寒气、湿气三气一齐到来,共同作用才形成病症;后一例的“杂”是“乱”的意思,杂乱无章的治疗没有效果。
“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温病条辨解儿难》)
“以息方吸而内针,以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素问八正明神论》)
前一例“引”是“引进”的意思中学语文教学,后一例“引”是“退出”的意思。同样是“引”还有如下一对相反的意思:
“发汗吐下过度,脏腑空虚,荣卫伤损,邪气伏藏,所以引日不瘥。”(《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中学语文教学,皮肤引急。”(《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上例中的“引”是“延长”的意思,下例的“引”是“收缩”的意思。
2.3.2“反训”研究与语文教学和古汉语教学
中学文言文教材中存在不少反训词。要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对这些词的正确把握是必须的。这也是“反训”研究的一个价值所在。例如《鸿门宴》:“亚父受玉斗,置之地论文开题报告。”中“受”为“接受”之意,而《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为“授予”之意。这是一个典型的施受同词的例子,需要用“反训”有关的知识。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反训”研究有助于帮助正确理解反训词的意思,把握这一类文言词的释义规律,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另外,“反训”研究还能促进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对“反训”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反训”现象的特点和本质。它是因训诂学而发展的一种词义现象。因此,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它从训诂学中分离出来,列入古汉语词汇学的范畴。这样既有利于对古汉语训诂学的认识,更有利于古汉语词汇学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古汉语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我们知道“反训”研究的价值是非常重大的,“反训”影响的领域也是比较广的。因此,当前我们非常有必要把“反训”的种种问题整理清楚,以便于“反训”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更好的实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09月第l版.
[2]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河村.古医籍“反训”浅谈.[J]咸阳:现代中医药.1983年05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词语训释;应用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书籍。在漫长词汇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出古今异义词,给古书的阅读和古文献的考究,带来一定的困扰,因而,研究文言文的古语训释,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词语训释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正确的训释。
一、利用古文献阅读,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点就是对于古代词汇的学习。词语训释是文言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做好词语训释教学工作,可以采用阅读古代文献的方式来完成。古代文言文的语言,大部分储存在经典的文献资料中,因而,对于历代经典文献资料进行研读,关注其中的整理、注释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词汇知识。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经典的文言文资料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词语训释的学习。
二、利用教学评价,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中,应注意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达到理解文言文大意。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习评价的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测评,进而了解词语训释的学习质量。美国著名学者鲁姆提出了学习评价理论,将学习评价理论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三个评价类型。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可以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考察学生掌握常用词的程度进行对学生客观化和量化评价。我们更应该注意学习文言词语中掌握多少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等积极的评价。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对于“异”字的意动用法,然后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能够很快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类似的用法, 我给予那些很快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赞扬,结果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对展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训诂学知识,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文言文学习之所以难度大,就在于文言文中存在着诸多的古今异义词和难解词。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给学习者以及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文言文如果不经过词语训释,是很难达到通晓其义的目的。
1.将古书用字和以声索义与推求语源相结合
以声索义,就是根据声音,来推断字的意义,而主要的推断对象就是假借字和同源字。之所以对于假借字和同源字采用以声索义的推断方式,是由于这两种字体,都是以声音作为主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可以利用声音,对于它们的词义做出推断。比如《观潮》中“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中“文”通“纹”,画上纹彩。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出新的字、词;往往新词是在旧词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旧词的词义不断的发生引申变化,从而分化而形成一个个的新词,这些新词都出于同一个母体,因而,若干的新词之间,具有语音相近或者相同、意义相通、而字形不同的特点,从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的新词。同源词是指出于同一个词族的词语,这些同源词之间具有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特点,因而,可以依据这个对于同源词在声音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的推定,从而形成对于新词的词义的重新界定。比如在《世说新语》两则: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一词,古义:指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而今义:专指子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中“火”通“伙”。基于这种分析,可以使用以声索义,并结合古书用字和推求语源的方式,来达到认识古字的目的。
2.将语境与以形索义相结合
在训诂学中,有“形训”一词,就是通过字形来推断词的意义,也就是以形索义。会意字、指事字、象形字之间,都有着之间的联系。因而,通过字形,能够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素或者是词的意思。初中课本中《童区寄传》里出现了“之”作为实词的用法,“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释为“到、往”。对于这类字,形训的作用体现出说明、揭示字的本义。但有时,在文言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所使用的词语,并不是使用其本义,而是采用了该词的引申意义,并且,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采用以形索义的方式来确定具体的语义,在多种语义并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形索义与语境共用的方式,来增加语义的准确性。以形索义,所筛选的是词语的本义,对于词的本义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掌握词的引申意义,从而为增加词的意义的准确性判断提供保障。
当然,词的本义的探寻,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可以依靠其他的辅的手法,例如对于字形的综合应用,从而在文选中,较好的把握词的本义;也可以根据词在文选中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挖掘出词在语句中的意义。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工作中,词语训释是掌握古今异义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于词语训释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各种异读词语,从而获得较好的古代文言文知识。对于词语训释的教学,可以通过古文献阅读、学习评价、训诂学知识等多种方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孔晓玲.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及教学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120-123
[2]何书.试论古汉语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5):79-80
关键词:故事教学;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故事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增添了色彩,故事让童年的时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蓝天上飞翔。故事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来说,不仅能够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故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故事伴随着每一个孩子成长,是每一个孩子都喜爱的文字形式,故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实,汉字的学习是枯燥的,而把故事引进课堂就让枯燥的汉字舞蹈起来,使课堂“动”起来,在对“犹豫”这个词的讲解中,除了对该词的字典注解和课本注释外,加进“犹豫”两个字的造字过程,为什么是犬字旁,最初的时候造字是人带着爱犬出行,爱犬在人前面反复跑来跑去,从而创造出“犹豫”二字。这样的故事,会引发学生对汉字探索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汉字是神奇的,几乎每一个汉字的造字过程,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渗入了《训诂学》的初步知识,为学生以后更好地研究汉字,打好基础。
二、故事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故事教学不仅可以应用在识字教学、看图教学、拼音教学中,同时还可以应用在课文教学中,把课文所涉及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把有关所教的生字,运用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字形字义。比如,在拼音教学中,可以根据拼音的形状编写与之有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拼音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掌握所学;在课文教学中,故事教学更能够发挥无穷的魅力,可以把课文所涉猎的人物、事物、景物有关的故事与传说,引进语文课堂,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古诗词课文中,就可以把与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化凝练之词为可观可感可悟的情节,理解消化就变得容易许多。
三、故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故事,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多接触言语沟通,有助于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发展,除表现在能正确发音,掌握一定的词汇外,还表现在学会组词或成句的一些规律上。另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听读的习惯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萌发幼儿初步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童话故事的语言活泼、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句式表达无比丰富,是不同民族语言的精华,集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为一体,语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的表达,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如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实践中,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故事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四、故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象力是飞翔的翅膀,是开阔视野的镢头,是开启自主学习的钥匙。故事教学,让学生在故事里张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在《叶公好龙》的课堂教学中,讲解完课文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叶公好龙》加一个续集,看谁的故事更离奇,学生情绪高涨,都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叶公一个更为离奇的故事,有的让龙吃掉了叶公,有的让龙吐火烧掉了屋内所有龙的图案,有的竟然让叶公和龙成为朋友,最后叶公忠于真正爱上了龙……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文字的天宇下自由地翱翔,谁能说这些想象力,就不是未来的创造力呢?故事教学,是提升课堂乐趣的兴奋剂,是想象力的翅膀,让我们的学生能以故事为基石,张开想象的翅膀,踏上梦想之旅。
五、故事教学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首先,讲故事是一门艺术,如说书,相声,讲的精彩,吸引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体现出一名教师的语言功底,表演才能和教育机智。如何在课堂教学短四十分钟内,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见缝插针的利用好讲故事这个环节,这需要教师的钻研。其次,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让故事这种资源在教师身上有效体现,不仅需要材料的积累,还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如果我们利用好故事,课后就会看到小学生的笑脸,你会明白,“原来儿童是可以去享受教育的。”
总之,讲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教育形式,是教师必要的教学手段,在当今这个提倡人文关怀,关爱,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它。当然,故事教学也不能滥用、乱用。要想达到期望的效果,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故事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一致;2创造故事要合情合理;3不能以故事代替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06).
[2]程俊慧.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2012(05).
词源学,是研究同源词以及系联同源词族的一门学问。何为“同源词”呢?这一概念出于印欧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这一术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亲属语言中原始共同语的某一词形形式派生出来的在语音、形态和意义上相关的词。这种相关是指同源词的语音异同必须符合亲属规律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构词要素有规律地对应;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它的范围被限定在同出于一种基础语言的语系、语族或语支的若干亲属语言之间。一是指一个语言内部由某一词根及其孳生词、或孳生词与孳生词构成的一组词,这些词在语音(或形态)和意义上相同或相关。
那么如何判断一组词是不是同源词呢?判断同源词的依据,从词源研究史来看,有两点是基本达成共识的,即语音和语义。王宁先生曾说:“派生词的音与义是以根词和源词的已经结合了的音与义为依据的,因此,词根、源词与派生词之间,以及同源派生词彼此之间,都存在着音近义通的关系。一组待定为同源词的语料,在已知它们的音同或音近关系后,判定它们之间的义通关系,便成为确立它们同源的关键。”蒋绍愚先生又指出:“判定同源词必须严格按照三个条件:(a)读音相同或相近;(b)意义相同或相关;(c)可以证实有同一来源。这三条是缺一不可的。”从现在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音近义通”几乎已经成为判定同源词的总原则,这对我们系联同源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词源学从训诂学脱胎而来,遗传了训诂学的实用性。同源词的研究和词族系联,最实用的效果就是可以求证一个词的词源,探求它与其他词的孳乳衍生关系。这对古代文献的词语释读,理清汉语词汇发展过程有着特殊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探讨词源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一方面它助于汉字的识字教学,一方面它可以对词语进行精辟的训释。分述如下:
一、有助于识字教学
汉字中,形声字的比例是最大的。康加深的《现代汉语形声字形符研究》中调查得出,在7000个现代汉语通用字中,属于形声结构的有5631个,占通用字总数的80.5%。可以说“形声字事实上已经为汉字的主体部分,甚至可与汉字构形系统划等号。”从事过汉字教学的教师几乎都有这样的经验,汉字中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的教学相对简单,学生们也容易理解接受。而形声字只能在读音理解上稍占优势,其具体含义只能靠学生死记硬背。但是如果运用词源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形声字声符的表义性进行阐发,使学生们在理解形声字时同时着眼于声符和形符两方面,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是看下例:
①甬(影东)(括号内为该字上古声韵),似斛一类的量器。《玉篇》:“甬,斛也。”又可指古代两旁有墙垣遮蔽的通道。《正字通·用部》:“甬,甬道。”
桶(透东),木制方形的容器。《说文·木部》:“桶,木方,受六升。”
蛹(影东),蚕蛹。《说文·虫部》:“蛹,茧虫也。”
筩(定东),竹筒,竹管。《说文·竹部》:“筩,断竹也。”
通(透东),贯通,畅通。《说文·辵部》:“通,达也。”
捅(透东),触击,戳刺,使中空。《集韵·董韵》:“击也,引也,或从手。”
②峒(定东),山洞。《集韵·送韵》:“峒,山穴。”
(定东tóng),筒瓦,卷曲如筒而中空。
硐(定东),石洞,矿坑。《正字通·石部》:“硐,或作洞。硐,空也,通也。”
筒(定东),管状乐器。《说文·竹部》“筒,通箫也。”
衕(定东),胡同。《说文·行部》“衕,通街也。”
胴(定东dòng),大肠。《玉篇·肉部》“胴,大肠也。”
恫(透东),惚恫,不得志。《广韵·送韵》“恫,惚恫,不得志。”
这么一看,将形声字的表类别的形符和可以表示具体意义的声符结合来理解该字,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记忆,扩大记忆量。但是,如果单纯从声符相同的同源词(同形同源词)来解释形声字的意义,似乎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同源词的作用。同源词当中亦有相当数量的声符不同的同源词,它们一样可以帮助教师解释形声字的意义。例如:
鍾(章东),古时盛酒的器皿。《说文·金部》:“鍾,酒器也。”
舂(书东),用杵臼捣去谷物皮壳,有中空义。《说文·臼部》:“舂,擣粟也。”
囱(初东),天窗、烟囱。《说文·囱部》:“囱,在牆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
蔥(清东),同“葱”,葱叶中空。《说文》:“蔥,菜也。”
盅(透冬),器皿内空,又指没有把的小杯子。《说文·皿部》:“盅,器虚也。”
弄(来东),胡同,上海方言称胡同为“弄堂”。《字汇·廾部》:“弄,巷也。”
空(溪东),空虚,内无所有。《说文·穴部》:“空,竅也。”段玉裁注:“今俗语所谓孔也。”又《说文·穴部》:“竅,空也。”段玉裁注:“空、孔,古今字。”
腔(溪东),动物体空的部分。《说文新附·肉部》:“腔,内空也。”
倥(溪东kōng),倥侗,蒙昧无知貌。《集韵·东韵》:“倥,倥侗,童蒙也。”
埪(溪东kōng),即龛,供奉佛像或神像的龛子,中空以摆放佛像或神像。《玉篇·土部》:“埪,空也。”
孔(溪东),洞穴、窟窿。《尔雅·释诂下》:“孔,间也。”邢昺疏:“空者,穴也。”又有通达义。《说文》:“孔,通也。”段玉裁注:“通者,达也。”
笼(来东),竹笼,中空。《集韵·东韵》:“笼,所以畜鸟。”
咙(来东),喉咙。《说文·口部》:“咙,喉也。”
襱(来东),裤管。《说文·衣部》:“襱,绔踦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襱者,苏俗曰裤脚管。”
这些字从韵部来看:皆为东韵字。从声扭来看:舌齿旁纽,与影邻纽。从语义来看,诸词都有“中空”义。它们“音近义通”,因此,该组词为同源词。这种系联词族的过程教师们不必讲解,只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同学们进行比较记忆,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规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记忆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尝试着去寻找其它汉字的同源规律。
二、有助于词语精解
同源词是由一个词孳乳派生而来的一组词,因此,同源词之间一定有着共同的意项。如果一个词的具体含义我们很难通过这个词本身来理解,这时不妨对其同源词进行考察,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得到更加精辟的解释。如:
1.《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书下注释曰:“阙,侵损、削减。”为什么“阙”要理解为“侵损、削减”呢?学生们有的就干脆理解为通假字,通“缺”。还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为什么要“举玉玦”呢?我们可以运用词源学知识来解释:
首先了解“玦”,《汉语大字典》解曰:“古代环形有缺口的玉佩。”而与“玦”声符相同的一组字有“缺损,开口”义。如:
缺,破损,残缺。《说文·缶部》:“缺,器破也。”后又有“缺陷、缺点”义。
決,开凿壅塞,疏通水道。《说文·水部》:“決,行流也。”
抉,挑出,挖出。《说文·手部》:“抉,挑也。”段玉裁注:“抉者,有所入以出之也。”
诀,将远离相告别。《说文新附·言部》:“诀,诀别也。”有分开之义。
这组字是一组同形同源词。分析可知,这种环形有缺口的玉佩之所以称之为“玦”,就是因为有“缺口”。缺口又意味着“破损”或“伤害”,因此,范增举玉玦,示意项羽除掉刘邦。
再了解“阙”,《汉语大字典》解曰:“宫门外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着“中间缺开”的意项,因此“阙”与“玦”等也是同源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阙”有“侵损、削减”的意思了。
2.如“言”和“语”。在现代汉语中,“言语”或“语言”已经作为一个词使用了。例如:“你走的时候言语一声。”“他们之间缺少共同语言。”而在文言文中“言”和“语”是两个词。“自言为言,与人谈论为语。”“言”本义是“说,说话”,动词,强调说话动作。“语”本义为“与别人说”,动词,强调说话的方式。《说文·言部》解曰:“语,论也。”《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亨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因此,“语”还有“告诉、告诫”之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从同源词的角度来看,从“吾”得声的字有含“相对、迎对”的意项,如:
晤,相遇,见面。《正字通·日部》:“晤,人相见曰晤。”
衙,迎面阻止。《释名·释乐器》:“衙,止也。”
龉,牙齿参差不齐。《说文·齿部》:“龉,齿不相值也。”
铻,鉏铻,物不相当。《广韵·语韵》:“鉏铻,不相当也。”
对比几个例子,便可以解释“言”、“语”之间的区别了。
1.学生对古汉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古书用字丰富多彩,需要深厚的“小学”功底。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是遭遇了识字难题。学生在学习古汉语时要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古书用字现象,如他们不熟悉和不认识的繁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更无从说刻本俗字了,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另外,古今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不易掌握。同时,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古汉语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古汉语脱离现实生活,学习起来费时费力又枯燥,所以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兴趣普遍不高。
2.学生学习古汉语课程的时间短、课时少,并且缺乏必要的练习当下的古汉语教学注重理论的指导、规律的探寻,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汉语的课时也在逐年递减,现在,我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只有108个学时,训诂学、汉语史、音韵学、中国汉字学等相关课程仅36个学时,教师讲授时只能有所取舍,无法完成全部讲授内容,因而学生系统学习通论和文选的时间也相应地减少,更谈不上实践课的开展了。但是,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需要在积累、理解、感悟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而学生课下自学古汉语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古文的阅读量十分有限,同时缺乏必要的练习,所以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系统性相对较差。
3.教师的授课重点不突出,形式单调,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目前古汉语教学仍然处于“以教师为中心”的阶段,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多数教师仍然是先进行课文串讲,接着进行重点词汇及句法的讲解,最后进行通论的学习,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多数学生对于这种刻板的教学方式没有好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为此,我们曾经尝试积极开展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走进图书馆,熟悉中文工具书的使用;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石刻文献和古代刻本,以便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古书用字现象,提升古书阅读能力。
二、完善古汉语系列课程教学的对策
1.深刻认识古汉语课程学科地位,全面强化古汉语课程教学古代汉语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等本专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和工具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源于古代汉语,如果对古代汉语没有足够的了解,现代汉语的教学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好古代汉语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如“救火”一词经常出现在日常口语和电视、报刊中,而现代汉语中“救”一般表示“拯救、挽救”的意思,“救”和“火”的动宾搭配从内容上不易被人理解,因此我们诉诸于古代汉语,从《说文》“救,止也。”可以知道“救火”即“止火”的意思。同时古代汉语又是基础课和工具课,对于学习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今天,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通过掌握古代汉语以探求我国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是否能够从容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培养年轻一代在文化上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注重相关学科的关联,努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古汉语是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古汉语是其基础,其他相关学科是古汉语的细化。因此,教师在讲授文选、串讲字词时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汉字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家”,甲骨文形体写作,像一个房子里有一只猪,这可能是早期野猪被驯化后,成为了家庭的主要财产,因此古人认为有猪才有家。又如“身”,甲骨文形体像人怀有身孕的样子,因此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有身子”形容人怀孕。在讲解古今语音的变化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方言让其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如“擢”字普通话中声母读“zh”,但安徽部分方言中保留了古音读“d”,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古无舌上音”这条语音规律。此外,训诂学的知识在古汉语的授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如《段于鄢》中“庄公寤生”一句,其中“寤”字本义为“睡醒”,杜预注:“寤寐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应劭注:“生而开目能视,曰寤生,则读寤为悟。”这两种解释显然不合常理。故清代学者黄生指出:“予谓‘寤’当与‘牾’通,‘牾’,逆也。”又《史记•郑世家》:“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这样学生就明白“寤生”是“难产、逆着生”的意思了。而“庄公寤生”为何会使他的母亲姜氏“遂恶之”呢?笔者给学生补充了一段训诂材料,清代黄生:“凡生子首出为顺,足出为逆,至有手及臂先出者,此等皆不利于父母,或其子不祥,故世俗恶之。庄公寤生,是逆生也。逆生则产必难,其母之惊且恶也宜矣。”这既让学生明白了姜氏厌恶郑庄公的原因,也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风俗习惯,拓宽了知识面。
3.加强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实现古汉语课程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零距离准确来说,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古汉语课程是为学生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基础的。近年来,我们看到中学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也是越来越大。因此,促使古汉语与中学文言文内容的有效衔接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至关重要。所以,在古汉语课的选材上,中学课本上的重点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齐桓晋文之事》《季氏将伐颛臾》《逍遥游》《报任安书》等理应成为古汉语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对象。此外,在其他选文的讲解上应该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这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增大学生与文选的接触面。鉴于课堂学习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下学习任务,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比如,除了重要作家的重要选文作为课堂重点讲解的内容外,其他文选可以作为课后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在后面的课堂中随机选取学生讲解选文内容及重要知识点。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具有紧张感,在很好地巩固课堂内容的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古汉语相关知识点的积累,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4.古汉语课程教学做到生动形象,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讲授字词义之外,教师可以介绍选文背景、作者生平及与文章相关的小故事,这些内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弥补字词讲解的枯燥。如讲授《齐桓公伐楚》时可以补充介绍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为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因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这段文字能让学生了解齐桓公伐楚的原因是“寝席之戏”,这与《左传》中记载诸侯争霸的目的不同,其中齐桓公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大家的学习乐趣。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在串讲字词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字或词汇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古汉语课堂还可以通过电影片段、视频图片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寻根源,正确释义
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大多为机械教学、死记硬背、忽略形义、重趣轻理。王宁教授就认为:“随意乱讲汉字,只顾趣味性,不顾科学性;只图一时的好记,不管记住的是否合乎道理,最后是前面教了,过些年再去纠正、去重新清理。这当然不是一种好办法。”笔者小时候在学习“照”字时,就流传着这么一个顺口溜:“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它至今仍为学生所津津乐道,还被不少教师作为记字窍门在课堂上大为推广。“照”字这么解释,虽然有助于记住字形,但却曲解了字义,隐藏着思想问题。教师应提示学生结合生活,联想“照”离不开太阳和火(“灬”是火的变体)。“日”和“火”正是古人造“照”字的构形字符,字形与字义在这里紧密相连。“召”是它的声符,起示音作用。正确理解“照”字,对学生以后学习“日字旁”和“四点底”的字(如明、晴、晒、时、煎、熬、熏、熟、蒸)打下了科学的基础。这样,弄清一个字符的来历,就可以把握一批由这个字符“统帅”的汉字。在了解字理的基础上,其实可编这样的顺口溜:“照是形声字,声旁读音召,白天红日照,晚上火把照。”
二、找规律,巧思妙记
汉字有自身的构字规律,即构字理据。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如:象形字虽几经变形,但有些形象仍清晰可辨,可根据字形结构进行识字教学;指事字记录的多是抽象概念,利用构字的方法理解、记忆字形,可以使抽象的意义具体化、形象化;识记会意字,理解组合部分的字的意义后,不仅能明晓会意字的意义,还能感悟到古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会意新字的智慧。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游山西村》一课中,“疑”字虽已重点讲解,可是学生在反复订正抄写后仍有不少人写错。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潜心研究这个字的构字规律。
通过“疑”字由金文、小篆演变至今的过程(如上图)可知,“疑”是一个会意字,金文左上部是“牛”,左下部是“彳”,表示路;右上部是一个呼喊的人,右下部是“止”,表示脚,合起来就是丢了牛,四处寻找,找不着,心想:牛到哪里去了呢?心生疑惑就是怀疑。其小篆为形声字,“子”“止”表义,表示丢失了小孩四处寻找,所以生疑。在本诗中就是指山岭重叠、水流婉转,让人怀疑前无路径的意思。学生若了解这个字的演变,掌握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这个字应该很快就能掌握下来并且写对。从字源上了解汉字,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本身丰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教师在形声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的意义,以后一看见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就能大致判断出其与什么有关。现截取我执教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颤”字的教学实录进行分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颤”字的部首“页”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页码、页数……
(教师逐一否定学生的猜想,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极想知道答案。)
师:这个“页”在古时候表示脑袋。
生:啊?怎么会呢?这有什么关联?
(学生恍然大悟)
师:请回想,我们学过哪些带有“页”旁的字,说说这些字与“头”有什么关系。
生1:“领”字有页字旁,因为脖领与头有关。
生2:“颔”字是页字旁,人的下巴是头的一部分。
生3:我们今天学的“颤”字,它表示人的头在颤动、发抖。
师:同学们真会举一反三。看啊,小小的汉字奥妙多,我们伟大的祖先造的汉字可真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汉字趣味无穷!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关注起汉字部首的意义,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汉字,识字成为了他们快乐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三、巧结合,升华情感
古老的汉字,是远古生活场景的写照,是传统习俗与民族风情的缩影,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经过漫长的文字转化过程,大部分汉字已经丧失了原有的丰富精彩的画面性。此时,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将一个个看似枯燥的方块字还原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让学生认识这个字、会写这个字,还要明白这个字的原始意义;不仅关注学生识字的数量与速度,更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质量和识字的兴趣与情感体验。将识字与文本巧妙结合,培养学生抓关键字眼感悟思想情感的能力。
四、深挖掘,浸润文化
学习一个字,如果只着眼于它的表面,而忽视它的内在,这样的识字过程是浅显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既指明了文字的工具性,又道出了文字还具有传承思想文化的作用。反观传统字词教学,大部分教师只是简要告诉学生字词的意思,并未深入挖掘字词背后蕴涵的文化。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被动接受,整堂课明显缺少文化氛围。如何让文化浸润语文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知识,通过解说将硬邦邦的词义转化为动人的故事。
如林睿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时,根据文言文的特殊形式,以学定教,有选择、有计划地在课堂中浸润汉字文化。我们不仅看到她把汉字文化带给孩子们,还见识了她是如何让汉字学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比如她在课堂结尾就有精彩的画龙点睛之处。她问道:“伯牙绝弦,究竟摔断了几根琴弦?”学生们纷纷猜测。此时林老师出示“断”字的金文(■),告知学生这是“断”的最初写法,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割断之形,使学生理解“断”的本义。接着边板画“绝”字的小篆(■)边讲解:左偏旁 (糸)是一束丝形,右上角表示“刀”,右下角是“卩”(音jié),是古代跪坐的人形,整个字的意思就是“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迁移到人们常说的“绝望”,指的就是一“丝”希望也没有了。此时,你认为伯牙这把琴究竟断了几根弦?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回答琴弦全断才足以表达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之情。林老师抓住题眼“绝”字,科学解说汉字,使学生对“绝”字的本义、引申义理解到位,不仅对伯牙“破琴绝弦”之悲痛决绝和“知音”之难寻难求的感悟更深刻,还真切地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言诗词;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34-02
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通行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这五套教材为:徐中玉编华东师大2005年版《大学语文》、夏中义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大学人文读本》、钱理群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大学语文》、温儒敏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等语文》、王升高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大学语文》),古代文言诗词的篇幅总量占一半以上。而《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却处于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第一,字词解释多有失误(或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第二,字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至今不甚明确。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编纂《大学语文》教材的语文工作者没有很好的汉语文字学、词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以文字词汇教学为切入点,可以深挖文言诗词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从事文字、词汇研究的语文工作者又较少涉及《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本文打算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原理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不同的专业背景下进行。
近几年,关于大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还是“知识性(工具性)”的问题,讨论各执一词。王升高先生认为:“其实都是对的,问题在于如何兼顾二者。”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文性和知识性(工具性)两者兼顾几乎没有落实过,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以来存在倚重倚轻的现象,当前,《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远远多于知识性。关于知识性中《大学语文》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研究论文,只有十来篇,相对于数以千篇以上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十来篇有关字词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显然非常小,而就这十来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而言,也都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考察《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释,还不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加以考察。苏新春教授在《文化语言学教程》中认为:“汉语的字义、词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结晶。”大学语文的人文性,除了可从作家作品的思想、文化、审美等角度加以体现外,还可从字义、词义中体现出来。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并不是并行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的字词教学改革的研究,无论理论认识上,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教学改革意义
(一)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字词的理解是句段篇章理解的基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许多字词的注解或语焉不详或解释错误,严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选读了《段于鄢》一文,其中“公入而出,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句,该句中“融融”和“洩洩”两词的注解,在本人调查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或不解释,或因袭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注释:“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得样子”,如此解释“洩洩”和“融融”,不仅没有疏通文意,反而让读者不知其所以然。“融融”是形容快乐的样子,快乐的方式多种多样,到底快乐成什么样子?我们有必要对“融融”两字作出准确的注释。融,《说文》:“炊气上出也。”段注:“《釋詁》、《毛傳》、《方言》皆曰:融,長也。此其引伸之義也。通作抴。”此处当用为引申义“长”,与下文“洩洩”意义相符合,“洩”为假借字,其本字为泄,通过系联詍怈等同声符字来看,“泄”词源意义也当为“延长”,此处“洩洩”和“融融”都是形容快乐悠远绵长,同时更好地形容了郑伯与其母和好如初的情景。从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解,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的现象不胜枚举。当前大学语文的注释当利用古代汉语研究的成果,全面解决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当的地方,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二)通过字词源流的梳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字词教学不仅属于语言知识教学内容,文言诗词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或其源流的梳理直指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例如:《诗经·静女其姝》:“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大学语文》(吴振清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解释爱为“爱悦”之义,不当。此处“爱”一词是我们透析中国古代青年男女视婚姻爱情为神圣行为的重要字眼,也是理解这首诗中关于描写古代爱情情趣的关键,“爱”在此并不是“爱悦”之义,而是“暧”之本字,《说文》中爱字为“隐蔽模糊”之义,如广西美术出版社本《大学语文》中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句,其注解:“暧暧,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可见轻柔貌的注释在此训释“暧暧”实在是望文生训。关键字词的理解在文言诗词中对传统文化的揭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字词源流的梳理蕴含着中国古代民族智慧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语文学通过探究汉语词源的方式来观照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成果颇丰,如王念孙的《释大》和《蜾蠃转语记》都作了很好的示范。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传授学生探求字词本义、词源义的形式来挖掘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例如,讲到红色马之“騢”字。《诗经·鲁颂》:“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袪袪。”可以引导學生推导出瑕、霞、蝦等一組同声符字皆有“紅色”的词源义,这样我们不但了解到先民的思维特征:物有同状,予之一名,同时也可以了解先民观察事物的智慧。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生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求知欲望强烈,《大学语文》必须给学生新知识,忽略间接知识传授而空谈能力是无根的,也会阻碍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古代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可以选择能引发讨论的课题,切入点就是通过一些承载文化比较丰富的字词,用少量的知识点燃大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单纯的字词知识灌输甚至忽略字词教学,则会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这除了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汉语词汇量,同时能更深刻地掌握《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中的字词,为现代汉语写作中简练、生动、古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