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7:04: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健康教育理论基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资料一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6年1-6月在宁夏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回族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70例。
纳入标准:(1)回族;(2)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3)确诊时间未超过1个月,年龄1 8 - 80岁,平均年龄(53.8 ± 6.7)岁;(4)意识清楚,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排除标准:( 1)意识不清或不合作、语言表达不清者;(2)合并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70例调查对象中,男38例,女32例;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初中/高中21例,人专及以上42例;
婚姻状况:未婚/离异/丧偶9例,已婚61例;
经济状况:≦1 000元/月 7例。1 000-3 000元/月 22例,≧3 000元/月41例;BMI达标15例未达标55例;
慢性并发症情况:无67例,有3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纸各3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等方而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见表1o
1.2 干预方法
由2名糖尿病专科护 ±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运用微信群、电话随访、集体授课( 30 - 5Omin/次)等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确诊当天即向患者发放疾病宣教手册,依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包括告知降糖药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血糖监测方法、运动及饮食疗法等基本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TTM共分为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维持阶段,每个阶段的评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2.1 前意向阶段:此阶段侧重于患者意识的唤起特点为患者在未来6个月内没有进行控制血糖的意愿缺乏控制血糖的动力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干预时通过访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合适判断利用图片及视频讲解什么是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的危害让其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危险性,帮助患者向下一阶段进行,干预次数为6次。
1.2.2 意向阶段:此阶段侧重于自我、环境评价。患者打算在未来的6个月内进行糖尿病的血糖控带味但无明确的计划。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良行为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干预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建立相勺_信仟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了解科学合理地饮食、运动、血糖检测等方法增强其改变意愿和信了以利用科学的数据和图表帮助其制定控制血糖的计划并设立长期以及短期目标。举办病友会,让其他患者现身说法,控制血糖会减轻乃至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气增加说服力。督促患者做出行为改变的承诺,干预次数为5次。
1.2.3 准备阶段:此阶段侧重强化意识、行为指导。患者打算在1个月内实施糖尿病控制血糖行为,并开始相关计划。干预人员与患者一起探讨在进行健康行为时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客观困难,并与其家属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根据患者的自身接受程度进行切实可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通过发放手册、播放视频、个人示范等途径让患者掌握饮食热量的计算、BMI的计算、运动量人小的评估、血糖正确检测的方法等具体内容为下一步做好全而的准备,干预次数为4次。
1.2.4 行动阶段:此阶段侧重行为评价、刺激控制。患者已产生规律的行为,且生活状态已经有所改变患者卞动积极参与控制血糖的行动过程,但还未超过6个月,行为尚未稳,通过访谈评价患者监测血糖、控制血糖的行为是否正确并给予指导,加强管理将短期不规律执行转变为长期规律实施。干预人员与患者共同设立合理地预期目标,制定个体化执行计划,要求其记录每次检测的血糖、计算食物热量及写运动日记和心得,帮助患者解决执行控制血糖行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动员其家属给予支持,建立医院一家庭双重监督系统,干预次数为3次。
1.2.5 维持阶段:此阶段侧重加强管理、避免退回。患者血糖控制过程已经超过6个月,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行为已相对稳定,通过访谈肯定患者坚持控制血糖的信了以比较前、后血糖低激发其控制血糖行为的积极性避免其行为退匡干预次数为2次。
1.3 评价指标
1.3.1 一般资料:由研究者参考人量文献后自行设计包括患者的人目统计学资料一、疾病相关资料一等。
1.3.2 血糖控制·隋况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德国罗氏血糖仪采集手指血检测空腹血糖(F BG) ,餐后2h血糖,运用实验室监测糖化血红蛋自比值。
1.3.3 行为改变阶段的评估:问卷来源于关国癌症预防中心(Cancer Prevention Re5earch Center,CP RC),该问卷只有1个条目。行为改变阶段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使用6点正向计分法即前意向阶段定义为1分维持阶段定义为5先无该不良生活方式或维持目标生活方式超过5年者(在跨理论模型中认为超过5年的目标行为改变的终点)定义为6分。
1.3.4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hine 5e ve r5ion5cale of the Diabete5 5elf care Activitie5, 5D5CA):中文版由我国万巧琴等进行翻译,测得5D5CA总体Cronbach’5 α为0.62,重测信度为0.83.翻译后量表由11个条目组成,分别反映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药物等6个方而内容其中10个条目为正向题,1个条目为反向题每个条目按0-7分8级计分总分0 - 77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得分指标一实际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00,并将得分指标≦40%定义为差40%一8000为中等≧80%为良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5P55i9.o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用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一、各量表得分;行为改变阶段采用x=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行为改变阶段的比较
两组的行为改变阶段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完成后两组资料一比较可以发现,实验组行动阶段的人员占8000,说明患者的参与度较高行为转变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FBG, 2hPBG, HbA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FBG,2hPBG, HbAl c测得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实验组35例糖尿病患者经过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30.49 ± 4.56)分。其中水平良好(得分指标≧80%) 9例,占25.3%;水平中等(得分指标40%-80%) 18例,占51.4%;水平差(得分指标≦40%) 8例,占22.8%。对照组35例糖尿病患者干预后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27.23 ± 2.78)分其中水平良好(得分指俪≧80%) 4例,占11.4%;水平中等(得分指标40%-80%) 15例,占42.9%;水平澎得分指柄茱墓40%) 16例,占45.7%。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管理行为有所提高见表40
3 讨论
宁夏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尤其回族占本地人目的比例很高,受到回族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咆本地区人们喜食牛羊。热衷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给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埋下祸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与FBG, 2hPBG, HbAlc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所以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能够很好的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如何运用更好的方式来进行健康教育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只是去尝试各种理论或方法下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研究(课题编号:2008A 02)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为了摸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向前迈进,于2008年12月启动的一项基础性调查工作,并委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就该课题进行研究(教基司函[2008]91号),调查时间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为期一年。此次调查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内蒙、安徽、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的50个区县进行,校领导卷、心理教师卷、班主任卷各发放300份,教研员卷发放50份,合计发放950份问卷,有效回收818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6.11%。
调查主要有五方面发现:第一,半数的被调查区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但相当一部分指导机构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区县教研员总体学历较高,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仍需提高。第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有所增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始受到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但培训的系统性尚未形成。第三,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六成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但只有三成的学校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课时。第四,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正常运转。第五,七成被调查区县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和心理活动课的研讨活动,但各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频次和范围有显著差异。
课题组就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一、建议加强政策指导研究及宏观管理。二、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规划。三、建议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研制工作,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管理和教学研究。四、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规范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五、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纳入教育专项督导,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评估。
课题论证专家,教育部信息中心《基础教育参考》主编陈海东对本次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感到欣慰,他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对于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认为本次课题研究设计合理,调查样本量大并有较好的代表性,统计方法运用得当,数据可靠,研究报告系统全面,国内外文献翔实,文字通俗流畅,图表清晰,讨论分析事实求是,建议中肯并具有可行性,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认为本次调查非常有意义,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数据丰富,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的建议具有参考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午晴教授对本次调查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调查研究目的明确,调查范围广泛,调查研究过程科学规范,达到了调查目的,基于调查结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陈午晴教授进一步指出如果研究对象中加入学生和家长,调查的结果会更加丰富全面。
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于长学处长认真听取了各方发言后,对本次调查表示满意,并表示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并作为德育处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他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接受委托任务以后,一直非常投入,时间并不太长,但拿出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工作十分认真,而且非常负责。调查工作卓有成效,调查报告卓有成效,调查结果富有参考价值。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30―01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想体现其价值,则必须要将教育落到实处。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性质就是一种思政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固然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界新课改政策的执行也正是为了改变这样的教育现状。因此,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在教育者们加强重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而主题班会的召开,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讨论机会来为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以此为主题召开班会,有利于通过良好环境的创设,切实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方式的制订过程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具民主性与可行性,以切实提升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践模式
1. 理论基础与科学探讨模式。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决定中学生是否能有效疏导心理,并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就当前农村现有情况来看,开展与落实理论基础教育十分必要。理论基础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奠基石,对中学生良好心理养成具有指导性作用。对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应确保理论基础的有效落实,根据农村教育资源情况,有效利用先进信息资源与社会题材,在确保理论基础有效落实的情况下,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融入到班会氛围中,并从中收获理论知识。当然,单纯依靠老师的书本知识渗透与生硬知识解读很难发挥班会的重要作用,作为集思广益的探讨场所,班会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对此,笔者认为,科学引入辩论探讨模式十分重要,在拟定班会主题之后,由学生分别站在正方与反方的角度之上对主体进行辩论,由此来深化与探索主题诠释含义及不同视角下的辩证关系,借此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心理养成,确保其心理健康。
关键词:细化健康教育;临床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1-0020-01
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护士通过正确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导, 可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 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 达到预防疾病、 减轻痛苦、 促进康复的目的。我科自2004年12月始开展细化健康教育方法的工作至今,众多患者反馈良好, 现介绍如下。
1方法
1.1掌握交往艺术:健康教育是通过沟通实现的, 成功的沟通有赖交往的艺术。 我科的患者以癌症患者居多, 大部分来自农村, 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心理压力程度均会影响接受健康教育的成败与准确度。 欲使患者能掌握正确的相关健康知识, 护士必须掌握如下原则:
1.1.1三A原则:护士应充分接受(acept)患者、重视(attention)患者、 尤其要经常赞美(appraise)患者。 我科护士高度发扬人道主义,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关心体贴患者, 一视同仁; 重视第一位患者的病情与自我感受; 善于发现患者的优点、 长处, 多赞美、 多鼓励, 让其拥有愉悦的心理状态, 在赞美声中完成治疗全程。
1.1.2首轮效应:即患者对护士的初次印象。此效应在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患者可通过与之接触的第一位护士的问候语、 仪表、 表情、 眼神、 行为、 思想等产生初次印象。 教育中,应有合适的尊称、 热情的语调、 轻缓的语速、 得体的仪表、 亲善的表情、 温和的眼神、 关切的行为、 专业理论严谨的思想与患者悉心交流, 使患者住得安心, 舒心, 战胜疾病有信心。
1.1.3具有真诚的态度和适当移情:移情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间情绪、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种替代性体验。在护患活动的过程中,护士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善于设身于患者的位置,体验患者的感受,理解患者的情感和行为,并适时让患者知晓,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感受到温暖和得到支持,从而更加信任护士,愿意接受护士的帮助。
1.2扎实理论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 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人高考、 自学考试, 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外培外送, 汲取最新护理理论; 同时将理论学习范围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如社会学、 预防医学、 心理学、 教育学, 这些理念均可作为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强有力后盾。
1.3健康教育资料规范化: 将科内常见病种集中整理, 规范单病种疾病的健康教育内容, 利用计算机系统, 建立专属文件夹,汇总资料, 用winword文字处理软件, 选取适合老年人的二号字体, 编缉病因、 诱因、 用药常识、 饮食、 行为指导、 科室联系电话,打印为宣传单形式, 装订成册, 供医务人员查询。 患者入院后,由管床护士发放相关疾病的宣传单, 逐一讲解。
1.4管床护士全权负责: 患者入院当天即健全个人资料, 尤其注意其学历、 工作环境、 嗜好、 家庭成员等, 以充分了解患者, 以贴近患者的方式与其沟通; 在院期间, 除发放宣教单外, 还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项护理操作中, 牢牢抓住与患者交往时的每一分钟, 进行讲授, 如为正在输液的患者更换吸氧鼻塞时, 便可讲授药物的药效, 不良反应等; 出院后, 及时电话或上门回访患者, 并对在院期间所授的知识适当提问, 以加强患者记忆, 确保健康教育质量。
2讨论
2.1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临床健康教育是一种解决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增强整体护理效果,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医院向患者及有关人群全面服务、 扩大医院社会功能的重要内容。 护士通过正确的理论讲解, 改变了以往护士就是“ 打针发药、 高级保姆” 的错误认识, 取而代之的是“ 高素质的21世纪护理人才”, 无形中提高了护士地位。 通过接受系统地、 耐心的讲授, 患者获取了自我保健知识, 增强了自我护理能力, 改善了预后, 减少了再入院率, 也对医院产生了高度信任感。 通过言语交谈、 心理接触做基础, 使医患矛盾和误解在熟稔、 轻松的氛围下沟通, 也可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2.2临床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健康教育不仅是护理工作而且是整个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未来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 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因此,护士须对讲授时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详细分析, 有预见性, 胸有成竹, 临场不乱。
2.2.1注意讲授的时机及知识量: 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的讲解, 切不可将正在熟睡中的患者叫醒, 也不可在患者将要入睡前进行, 更不可在患者疾病发作时。 每次讲解应抓住患者最想
了解的最重要的部分, 内容不可过多, 分次进行, 以免遗忘或患者疲倦。
2.2.2护、医、技三方统一: 健康教育应以护士为主导, 主动向管床医生及医技人员联系, 对用药、 特殊治疗、 检查详尽了解,另两方人员应积极配合护士完善健康教育工作, 使护士准备的健康教育内容与其他医务人员的目的一致, 三方协作, 避免患者的误解。
【摘要】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由护士进行,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是现代护理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可以说,搞好护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实现护士职责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重要性综述如下。
【关键词】护理 健康教育 护士 教育方法
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病人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和增长健康知识,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1] 。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病人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而健康教育,则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广大护士已成为病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然是护士的重要任务。就普通意义讲,健康教育贯穿疾病防治始终,预防保健和社会医疗服务是现代护理人员的基本职能之一,而进行健康教育是实现这一职能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为此,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做了如下的探讨:
一 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普遍实施,病人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护士通过向患者传授疾病的有关医学、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是卫生、预防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中的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改善因知识缺乏而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困惑,而且可以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二 注重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武装自己。
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任何成功的实践经验都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向病人宣布“坏消息”,除了因为有法律赋予病人的“知情权”之外,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也支持我们,当然,还有心理学“应激理论”的肯定。要有效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实践,护士必须涉及范围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如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哲学、心理学等以及其他人文科学领域。任何强理论知识的掌握都会给我们的临床护理教育实践以有力的支持。例如,我们可以根据Maslow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宜的健康教育计划。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保证。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三 要学会选择健康教育方法。
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口头讲解、图文宣传、视听材料播放和示范训练等。其中口头讲解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该法可分为三种形式,即主动、被动和沟通。教育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信念和价值观以及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医院具备的资源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决定。在教育形式上,可灵活开展个人宣教、小组式宣教和病人座谈会等形式,以达到预期效果的目的。
在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起着主导作用,病人则起着主体作用。病人的主体作用主要受兴趣、态度和文化背景等的制约。通常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又会相互影响,而主导作用对主体作用的影响更大,例如病人的兴趣可因护理人员的适当技巧得以激发。因此,护理人员的主导作用是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关键,同时还必须重视充分发挥病人的主体作用。实施了健康教育,应立即作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
四 医护合作,共同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健康教育需要医护密切配合。由于整体护理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医生向病人介绍的内容是以疾病知识、治疗方案为主,如疾病的诊断分型、病理改变、手术的选择、手术效果等;而护士的教育内容多为病人的心理、情绪、用药的基本知识、饮食指导、协助功能恢复等方面[4]。此外,由于护士接触病人时间较长,可以为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更加耐心、细致地讲解。所以,只有医护共同合作、互补,才能提高健康教育水平,促进病人尽快康复。
临床上,病人家属及其他陪护人可能是护士最好的帮手。因此,护士要特别注重与他们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应贯穿病人就医的始终,包括病人痊愈离开医院后。护士有责任对病人陪护者做出安排,包括什么时候来医院,做些什么,注意些什么,以至于应该关心陪护人的身体、工作、生活和精神状况。
五 要注意把握开展健康教育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模式的改变,每个病人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不同,对医学知识认识、掌握和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对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体化教育,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
健康教育要因病而异,临床上病种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预防保健措施也不一样,因此,病人教育工作就要根据不同疾病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进行教育。
六 必须建立健康教育规范化评价标准和标准化评价体系。
建立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对保障健康教育的实施,获得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指导和管理作用。中国人民沈阳部队总医院建立的“健康教育护理查房”制度,是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可操作性方法[4]。但总体上目前我国缺少规范化、科学化、易操作的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为了保证和监督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非常有必要建立评价标准体系[5]。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是很健全的。
七 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不仅要求护士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必须掌握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护士要加强学习,不断探索,为促进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护士进修杂志,1998,11(3):676.
[2] 林名色,吴华琨,胡蕙曦.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4,10(10):945-946.
[3] 双卫兵,程金莲.浅谈整体医疗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6):317.
[4] 张绍敏,张俊丽,冯晓娟,等.健康教育护理查房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52~953.
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不能取代高中德育是因为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二者相互融合时德育的实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德育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而心理教育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德育是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也可以说心理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它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只能相互融合,促进彼此发展,而不能相互替代。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区别,但是二者还是有共同点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那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二者的教育主体都是学生,都是为了将新一代培育成优秀合格的未来接班人。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体现
传统的高中德育只是按照当时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在受到当时政治环境耳濡目染的影响,培养出的只是符合当时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接班人。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中,未来接班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渗透到高中教材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历史和政治学科尤为明显。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材中,第一章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提到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并着重讲述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现如今中学生中攀比现象极其严重,不少学生为了一些奢侈品和所谓的面子,容易做出一些伤害自身和家人的行为。这节课告诉学生: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不是现在自怨自艾。本课从消费心理着手,分析消费者消费时的复杂性,学生的消费心理当然也包括在内,从而帮助学生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这节课中既提倡勤俭节约精神,又告诫学生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是传统德育中的内容,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的,因此,此处绝妙地体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高中生的德育中始终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这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 校园心理剧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74
Abstract Campus psychodrama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psychodrama, technolog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bsence of psychological method of a kind of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t broke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using plain, vivid and unique pleasant ways, through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s, watch, experience, improve students' self-awareness, self education ability, help to alleviat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sol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psychodrama, from its theoretical basis, the campus psychodrama application strategy is discusse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ampus psychodrama is not only an efficient for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important value.
Key words campus psychodrama;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pplication
1校园心理剧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1 校园心理剧的内涵
校园心理剧是受心理剧的启发应运而生的。心理剧也叫社会剧,是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J. L. Moreno)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并发展的。它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在指导者的帮助、引领之下,使当事人将心理事件或心理问题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运用演出的方法,使当事人重新经历心理事件,体验情绪冲突,探索自身的人格特质、人际关系状况、内在的心理矛盾,让当事人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行为模仿和行为代偿,改变原有的错误的理念和行为,接受新的思想,学习新的行为的过程。①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其心理问题与应对和解决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表演和讨论,将其有机结合起来的方式,就是校园心理剧。
1.2 校园心理剧的理论基础
1.2.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针对消极心理学而提出的,最早出现于1954年马斯洛所著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它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找寻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幸福的各种因素。在心理剧题材的选择中,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动机、积极自我等积极品质;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1.2.2 角色扮演的理论基础
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生活的复杂并不能保证人们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角色错乱、角色矛盾的情况,导致自我冲突、自我纠结、自我矛盾,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惑和障碍。④心理剧可以使人们随心所欲地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感受各种角色,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角色扮演理论认为,角色扮演有两种类型:角色扮演和扮演角色在真实与虚拟之间,表演者暂时脱离了他原有的生活角色和生活状态,在虚拟的角色中原本被压抑的心理和苦恼得以释放和展现。⑤从而帮助自己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使问题得以解决。
2 校园心理剧的教育功能
2.1 引起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校园心理剧能充分地体现从情绪情感体验到认知的教育模式。在校园心理剧中能够创造与大学生生活相类似的具体情境,这些具体情境是学生们所熟悉的。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一地呈现出来,剧中的角色的各种情绪,如欢笑、烦躁、焦虑、紧张、忧伤等都会表现出来,并伴有各种行为反应。随着情绪的宣泄和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2 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模式
学生们进入校园心理剧的情境中,会发现不仅自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且会发现别人也同样存在不同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这样就能改变剧中人的认知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由于认知和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效能感随之提高,从而增强了优化自己心理素质的信心。
2.3 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在总体上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大学生通过自己编导校园心理剧,能够很容易地发现自身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并增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领悟,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针对性。
2.4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技能
校园心理剧是一个多维度的人际互动的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学生们可以把校园心理剧中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会帮助大学生获得具体的社会交往知识,避免直接在社会中为锻炼新行为而受到打击。
3 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慎重校园心理剧题材的选择和创作
在校园心理剧的创作演出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抓住学生的主要心理矛盾,选取能够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警示与示范作用、影响深刻的题材,注重丰富心理剧的理性认知内容,使学生在演出中,同学们在欣赏演出中对剧中的具体角色保持必要的理智评判态度。在校园心理剧题材的选择中,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动机、积极自我等积极品质;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⑥在校园心理剧题材的选择中,我们也不应忽视对健康人格内容的挖掘,并要相应地增加这类题材的比重,从而使健康人格的典型形象通过心理剧的演出为更多的学生所学习与模仿。
3.2 加强校园心理剧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校园心理剧对专业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正规化。首先,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应该派遣教师进行专门的学习,对校园心理剧有充分的理论把握和实践经验,让这些教师对校园心理剧进行深入的观摩和讨论,熟练掌握校园心理剧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校园心理剧的指导技巧。其次,加强指导教师对校园心理剧的实际操作。⑦可以先安排教师亲自学习编剧本,编成校园心理剧让学生演出,对学生的表演、剧本内容进行反复的推敲和总结,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使他们成为校园心理剧的专业指导者。⑧
3.3 拓宽校园心理剧的应用途径
一是可以让校园心理剧走进学生的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手段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校园心理剧进入课堂中后,可以使理论教学用生动、活泼、愉快、民主、和谐的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学。二是将校园心理剧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使之成为经常化的学生活动。高校可以成立校园心理剧学生社团,在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三是借助每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组织开展校园心理剧大赛。
基金项目:本文是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郭小艳.校园心理剧的功能和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② 韩菁.校园心理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③ 俞林鑫.校园心理情景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3(6).
④ 涂凌智.SYB创业情景剧的编、导与演[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5).
⑤ 项传军.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⑥ 孟婷婷,王慧,陈晓倩.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09(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趋势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客观实证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反映了心理学从ill-being取向到well-being取向模式的转换,对我国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与启迪,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积极心理学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趋势
“一石激起千重浪”,积极心理学一经引入我国,迅速引起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引起极大反响。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分析与思考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趋势呈以下三种:
(一)转折――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测量、积极干预,实现研究视野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的转变,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为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
1、转变价值取向,提高教育功效
曹新美,刘翔平的研究中认为消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贫乏化、教育形式的单调性和教育途径的单向性,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关系的对立。其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取向,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而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挖掘教育的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2、增强积极取向,拓展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增强了心理辅导的积极取向,强化了心理辅导者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拓展了心理辅导的方法和策略的积极价值。积极型心理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心理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打开了心理教育为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门,积极型心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心理教育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是我国心理教育范式建构的现实而正确的选择,必定会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
(二)渗透――从理念导入到思想渗透
积极心理学不再只是“改良”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添加物”,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一种理念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并开始从理论上探讨积极(型)心理教育的构建。
1、提出积极(型)心理教育定义
积极心理学为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因此,积极心理因素也就成为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心理依据。进而王希永对积极心理教育做出定义,认为积极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心理教育,使之成为心理教育的主流和重点。崔景贵也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导人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科学信念、目标构成、建构策略来构建积极型心理教育,并提出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定义:即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
2、探索积极心理教育途径
在积极心理教育思想下,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成为积极心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研究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道德等诸方面。增加积极心理体验是培养积极品质的途径,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主要是自助式教育。包括自助式心理探讨、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激励、自助式心理社团等。
(三)构建――从理论思考到模式探索
除了进行理论思考外,还有学者开始了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如孟万金教授便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在以往诊断性和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和推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操作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开发心理潜能”为主要手段,以“多元智能”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学科渗透的有效途径。在实施方法上,注重团体自主训练和学生活动体验。在研究方式上。以教师行动研究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在评价方式上,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等其他评价方式为辅。
孟万金教授倡导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借鉴和整合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①特点:一切从“积极”出发;②目标: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处理事情,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用积极的思想和心理武装自己。根除消极心理滋生的土壤。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③在遵循一般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扬生命为主。从正面点播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用阳光雨露滋润心灵的健康成长;二是分享欢乐、传播幸福为主;三是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四是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为主;五是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为主;六是全员参与、突出主体内因为主;④以“提高学习效能”为突出效标。与各科教育紧密结合,学科渗透成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到目前为止,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全国已有三百多所学校(幼儿园)申请参加实验。
二、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综上可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思考发展到理
论建构。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已不言而喻,而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与结合也已势不可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取向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反映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取向的转换。即从消极、变态的心理研究转移到积极品质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消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变态等)层面,而应着眼于积极的发展层面。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多从关注防治心理障碍与疾病来维护心理健康,忽视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情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相悖离。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充满生气,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昂扬向上,热情洋溢。自由舒展,把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向高处。心理教育是张扬人性的教育,体现在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性三方面: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包括求上心态、自主意识、健全人三方面;心理教育是幸福教育,主要表现为察知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三方面。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成长发展(包括心理疾患的矫正)的过程应该是不断促进人的心理积极的、良性的发展。指向幸福的追求,终极目标是导引人追求幸福,是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
教育必须保护学生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积极能力。自主地创造美好人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与价值。马斯洛指出:“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完善的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造就与培养具有积极品质、美德以及幸福能力的完善的人。
(二)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技术
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量、评估以及相关的原因分析、对策的研究众多。但在心理健康评估中,使用的最多的量表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他还有Zung焦虑量表(SAS),生活事件调查量表等。严格说这些都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而是反映心理负面、病态的倾向,用这些量表来刻画心理健康状况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批评。例如,在以大学生为样本的大多数研究中,大学生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项得分都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但如果据此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结论不免有失偏颇。实际上,在国外SCL-90只是作为“幸福感”的负面指标与评价工具来使用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发展与应用正面指标,从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刻画与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轨迹,为现代心理教育的评估、诊断、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其实,我国1997年就已经有人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和Kamman和Flett制定的情感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试(景淑华、张积家。1997,),尝试将幸福感指标引入大学生研究中。
(三)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存在很多困惑。诸如: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操作?积极心理学为现代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内涵。
心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行动,目标就是培养拥有积极人格,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人格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积极,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状态,而是对生命的理解与领悟,是对人生价值的自我直接肯定。对美好生活的感觉和衡量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将不断开拓新的教育视野。
三、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作用
(一)理论基础的创新
1、理论的变革
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理论来源和技术支持。什么样的理论决定什么样的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向”模式是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影响下形成的工作方式,究其实质是因其理基础的性质决定的。积极心理学是不同于以往心理学的积极理念,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的科学,其理论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积极的血液,从消极走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理论的创新。
2、理论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轰轰烈烈发展二十多年,但是,这二十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在没有相对确定的理论基础的情形下倔强地成长着。它就如同一个流浪的小孩。一会敲敲精神分析的门、一会拍拍人本主义的窗,在行为主义家寄宿几天又在认知心理学家短暂做客。心理健康教育游走在各种理论之间,虽说亦可以集各家之长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家一个做法”,干预手段随实际工作者对各理论的掌握程度或喜好而定的现象。
积极心理学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治疗技术。因此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创新还表现在理论的整合方面。
(二)教育思路的创新
1、构建积极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人类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美德正是战胜心理疾病的力量,通过发掘并专注于人类自身的积极潜力,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通过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采取方法增强这些积极品质从而实现积极预防。也就说心理学家教会人们如何使用乐观的品质,就可以非常有效的来预防抑郁和焦虑,而不是去一味地去修正缺陷。以此类推,如果我们希望处在高危情况下的青少年能都避免出现问题,有效的预防不是简单的去治疗,而是发掘并培养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积极品质。
2、使用积极指标,评价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家Diener认为心理健康有三个标准:一是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二是积极方
面,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三是多维性,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负面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正面情绪、情感的增多,幸福感、生活满意感都是心理健康重要的测量指标。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四条标准中有一条是“具有幸福感”。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正面指标,或者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正性维度,或者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内容。程灶火等认为: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传统目的的补充,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同时也为探讨心理障碍的机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可见,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幸福感是基于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态度和评价而建立的指标,它是通过人们的心理状态、满意程度的测量而获得的,能深刻地反映心理素质的综合状态,是解释和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正面的、核心的、重要的指标,为全面反映心理健康水平开辟了途径。
(三)技术手段的创新
1、多种测量技术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以正面指标评价心理健康状况,而作为正面评价指标之一的幸福感的测量技术已经形成以结构化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的多样化测量体系,为全面、准确、深入揭示幸福的本质,评估生活质量、生活满意提供着坚实的技术基础、技术支持。
2、积极心理干预